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2024-10-25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精选8篇)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篇1

骨科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常需长期卧床静养, 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但长期卧床治疗, 使患者的体位变化受到限制, 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给骨科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不良影响, 并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1]。因此, 在骨科患者长期卧床治疗时, 采取积极的临床护理策略, 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促进骨科患者恢复并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具体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并发便秘的临床护理措施

1.1 引起便秘的相关因素

骨科患者便秘发生率高, 不仅有疾病因素, 同时心理、社会因素也非常重要。具体原因有: (1) 卧床使患者活动减少, 肠蠕动减慢, 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 水分被吸收使粪便干燥, 不利于排出。 (2) 手术使用麻醉剂和截瘫患者排便中枢受抑制引起排便反射减弱或消失。 (3) 椎体损伤引起腹膜后壁血肿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肠蠕动功能减退[2]。 (4) 心理因素:疼痛、过度焦虑、排便方式的改变, 以及对排便环境不适应等使患者不能按时排便, 引起便秘。 (5) 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支持、经济负担、大手术等因素使住院后饮食结构改变, 如不能按时进食、饮水减少、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摄入减少[3]。因此, 对存在卧床便秘高危人群应尽早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减少便秘的发生, 而不是出现便秘后被动地对症处理。

1.2 加强教育, 指导患者建立定期排便习惯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预防便秘的健康教育, 训练患者床上排便, 为其制订合理的饮食、饮水计划。成人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 并保证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4]。对排便动力减弱的患者, 鼓励其在床上练习腹部收缩, 并对其腹部进行按摩[5]。饭后半小时按摩腹部, 每次15分钟, 早晚各1次。按摩步骤:取仰卧位, 使患者保持放松状态, 屈曲双腿, 从其右侧按摩, 将右手放在左手上, 两手重叠按摩患者腹部右下方, 从掌根部及大鱼际肌部开始着力, 顺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以及降结肠方向进行推展, 重复以上步骤按摩。若患者能自理, 可指导自行按摩, 以促进大便排出。刺激肠道蠕动。鼓励患者不要忽视便意, 定时排便[6]。

1.3 调节情绪及改变环境

使患者保持情绪平稳, 降低患者心理压力, 并为其提供隐蔽、舒适的排便环境, 疏导患者, 使其消除顾虑、放松思想。在患者排便时可采取拉上屏风的方式, 防止干扰, 及时通风换气[7]。

1.4 采用药物辅助治疗

对于手术后3天以上未排便的患者, 可给予药物辅助治疗, 临床常用潘泻叶、酚酞片等进行辅助治疗[8]。或给予缓泻剂帮助排便, 排便前可空腹饮用适量热咖啡或热茶, 刺激肠道蠕动, 促进排便[9]。

2 并发压疮的临床护理措施

(1) 评估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 患者入院时, 要对其皮肤、活动能力及营养情况进行评估, 以此分析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 对易发生压疮的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10]。 (2) 加强预防压疮重要性的教育, 反复强调预防压疮的重要性, 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患者在治疗后, 最关注的往往是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而不重视其他细节[11]。因此。护理人员进行压疮预防教育时, 要主动操作, 保证护理措施的落实。 (3) 保持患者床单被服及皮肤头发清洁, 护理人员要勤换床单、被子, 嘱家属为患者勤换衣服, 保持被服、衣物的干净清洁[12], 定期为患者进行皮肤清洁, 并及时涂护肤品, 保持皮肤清洁、舒适[13]。 (4) 若患者的受压部位发生压疮, 要及时给予处理;若发生压疮部位的皮肤出现破溃但无渗出, 可采取局部涂抹烧伤湿润膏的方式进行治疗[14];若患者压疮部位皮肤出现破溃并有较多渗液, 可对其压疮部位进行消毒、换药等处理。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

骨科患者在围手术期由于创伤、手术和术后的长期制动等多种综合因素易导致围手术期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前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将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李进[15]报道了126例骨科大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30%, 其中未采取措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67%, 采取预防措施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28%。因此, 临床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1) 加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吸烟、浅静脉曲张、盆腔手术、下肢瘫痪、糖尿病、脱水、肥胖、卧床72h以上等有关。使患者知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从而帮助患者积极地自我预防[16]; (2) 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 一旦发现出现患肢肿胀、疼痛, 并且在活动后加重, 而抬高患肢后可好转, 或偶尔出现发热、心率加快的症状, 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并积极与医生进行沟通, 及时进行处理[17]; (3) 严密预防发生肺栓塞,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需严密关注患者出现的咳嗽、胸闷、胸痛、咳痰带血及口唇发绀等症状, 给予高度重视, 防止其出现肺栓塞[18]。

4 小结

综上所述, 骨科疾病患者需长时间卧床治疗和休养, 但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且发生比例较大,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 应对患者实施精心护理, 并争取家属配合, 使患者早日康复。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篇2

【关键词】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护理观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5-01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Ogilvie)是结肠继发性扩张的综合征。患者一旦被确诊,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临床在治疗该病时,需要严密观察治疗的各个环节(禁食、留置胃管、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等),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来更好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2]。本次研究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治疗时的护理观察及措施,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在(37.3±11.6)岁,60例患者中有20例股骨骨折、29例腰椎骨折11例骨盆骨折、10例合并慢支肺气肿、10例高血压、5例冠心病、15例上呼吸道感染、12例糖尿病以及8例应激性溃疡。

1.2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根据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治疗期间的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进行详细的总结。

1.2.1护理观察:观察患者入院开始到病情恢复时的变化

1.2.1.1患者腹部观察:创伤骨科患者入院后12-48h后出现持续性、进行性腹胀、腹痛、肛门少量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症状。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紧张、呻吟不止。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腹部膨隆、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腹软、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

1.2.1.2低压灌肠与肛管排气观察:观察患者肛管排气时和灌肠后肛门排气情况,排便的次数、量、性状和颜色,以及患者腹部体征的变化。

1.2.1.3胃肠加压观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患者置管初期,常有大量的气体析出,随后逐渐减少,引流液多为草绿色、黄褐色、无色液体。

1.2.1.4饮食观察:患者进行禁食和肠外营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营养状况,患者每天的出入量等。

1.2.2护理措施:针对患者治疗时的护理观察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腹部护理: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没2小时进行听诊肠鸣音1次。协助患者进行检查,及时响医生进行汇报,排除腹腔内脏器器质性病变,协助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腹部护理(热敷、按摩)腹部用热水袋或湿热毛巾热敷,温度50-70℃,注意防止烫伤;按摩时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在腹部,依肠走行方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作环形按摩,3-4次/d,20-30min/次。

1.2.2.2低压灌肠与肛管排气护理: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低压灌肠和肛管排气。灌肠液温度38-40℃,用量100-200ml,插管時动作轻柔,插入肛门深达15-30cm,悬挂高度低于30cm,20-30min灌注完毕。拔管后护士床旁守护,鼓励并指导患者尽量长时间保留灌肠液,达10-30min后再排便。肛管排气每次30min左右。

1.2.2.3胃肠加压护理:置管前,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解释胃肠减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置管时的配合要点、胃管留置的大致时间、拔管指征和胃肠减压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置管后,首先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再用细松紧带扎紧后系于头侧,妥善固定,保持胃管的通畅和减压装置有效的负压,标记并记录胃管置入的长度。

1.3效果评价:评价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以100分为标准,优秀:>90分,护理水平好,患者很满意;良好:>70,护理水平较好,患者基本满意;良:>60,护理水平一般,患者评价一般;差:<60,护理水平差,患者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60例患者术中无1例发生并发症;住院平均时间为(20.5±10.5)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对护理水平的评分为,总优良率为98.3%(59例),总优良率=(优+良好+良)/总人数×100%,具体数据结果见表1

3讨论

临床对Ogilvie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支配结肠运动的交感神经活动过多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结肠运动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因平卧状态时间过长致液体积聚于回盲部肠襻,引起气体的积聚,肠内气体无法通过液体经肛门排出,引起气液闭锁而发生[3]。临床并发该病者,一般经保守治疗可痊愈,不需手术治疗。如在早期得到正确诊断,及时正确地处理,一般于3-6d后症状可缓解,发病7d以上其病死率比4d以内高出5倍[4]。本次研究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治疗时的护理观察及措施,在创伤早期出现进行性腹胀时即得到高度重视,及时诊断,有效地处理,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及时严密的护理观察与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病,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张永艳.妇科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17-4918.

[2]田爱弟.妇产科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9):1242-1243.

[3]陈从梅.剖宫产术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5):2958-2958.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篇3

1 预防便秘

1.1 清晨空腹喝一大杯温开水或淡盐水, 这样有助于清洁和刺激肠道蠕动, 使大便变软而易于排出。早晚各饮一杯酸牛奶, 也有助于排便[2]。

1.2 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和粗杂粮, 定时进食, 切勿暴饮暴食。

1.3 由于早餐后结肠推进动作较为活跃, 故早餐后1 h左右为最佳排便时间。不要忽视便意, 更不能强忍不便。

2 预防泌尿系感染及泌尿系结石

2.1 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日使患者尿量保持在1500 ml以上, 如发现尿液呈粉红色, 或深茶色, 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或增加补液量, 可使尿色呈正常颜色。必要时根据细菌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

2.2 遵医嘱给予膀胱冲洗, 以把膀胱内积存的沉渣冲出来[3]。

2.3 截瘫患者需长期留置尿管, 更换尿管时限不应超过3周。否则尿液结晶易集结在尿管内口, 致拔管困难, 损伤尿道黏膜。

3 预防肺部感染

3.1 指导患者吹气球, 定时定量, 每次吹数个, 每天两次, 以不疲劳为宜。定期做深呼吸和用力咳嗽。

3.2 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叩背1次。腰椎术后禁忌叩背。

3.3 每餐后给患者漱口液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4]。

4 预防压疮的发生

4.1 接诊新入院患者时, 即对其进行皮肤、活动能力及营养状态进行评估。

4.2 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采取措施预防压疮的必要性, 强调压疮必须以预防为主,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患者住院后, 最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及预后, 对其他的告知往往不重视、不配合, 责任护士在宣教的同时, 主动操作, 保证护理措施的落实。

4.3 保持床单、被服的清洁, 皮肤清洁后应涂玉米淀粉保持局部干燥。玉米淀粉为可经口进食的物品, 无刺激性, 用后使皮肤清爽舒滑, 保护皮肤的同时增加患者舒适度。

4.4 受压部位一旦发生压疮, 皮肤破溃, 如无渗出, 可局部涂烧伤湿润膏, 每日两次。如创面渗出较多, 消毒后可涂卢甘石粉剂。不建议涂龙胆紫, 龙胆紫颜色较深, 不利于观察病情。

4.5 对骨盆骨折、腰椎骨折、颈椎骨折等绝对卧床制动的患者, 经医生允许方可使用气垫床。

4.6 对于截瘫患者, 特别是感觉平面以下的受压皮肤, 应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一旦皮肤完整性受损, 其处于失神经营养状态, 创面极易扩大, 难以控制[5]。

4.7 颈椎损伤配戴颈托的患者, 注意颈托内应衬垫纯棉毛巾, 2 h放松一次。放松期间颈椎两侧以砂袋固定保护。注意观察颈托上下边缘与皮肤接触处, 特别是肩背部, 有无皮肤变色、压痕及破溃, 发现异常及时处置。

4.8 正确使用便盆。监督家属不可让患者直接卧于尿不湿或塑料布上。

4.9 了解患者每餐、每日进食量, 了解相关的化验报告值, 指导进食, 保证充足的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饮食, 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5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5.1 做好相关知识教育:告知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吸烟 (每天20支以上) 、盆腔手术、浅静脉曲张、恶性肿瘤、脱水、下肢瘫痪、糖尿病、肥胖、卧床72 h以上等。

5.2 注意观察病情, 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和体征是:患肢肿胀、疼痛, 活动后加重, 抬高患肢可好转者。偶有发热、心率加快。皮温降低, 如影响动脉, 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6]。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及时处理。

5.3 早期行患侧、健侧功能练习, 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5.4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外, 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的早期预防是其能否顺利恢复的关键[7]。掌握以下几点护理技巧, 预防能有效防止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发生并发症, 以保证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长期卧床,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金芳.骨科临床实用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2-17;82--91.

[2]林梓凌, 辛少方, 全小明, 等.临床创伤骨折便秘发病原因调查.中国骨伤, 2002, 15 (3) :157-158.

[3]王兰芳, 李京力, 袁松青, 等.截瘫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 :55-57.

[4]颜美琼.实用症状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7 (9) :643.

[5]林满萍.骨科患者预防褥疮发生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 (9) :36-37.

[6]刘聪, 夏文芬, 付丽萍, 等.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护理方法及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12 (4) :47-49.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 男2例, 女1例;年龄71~89岁, 平均81岁。股骨颈骨折2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1例。手术后发生ACPO 2例, 手术前发生ACPO 1例。伴发脑瘤1例, 高血压1例, 前列腺增生1例。

1.2 临床症状

本组患者1例是未手术在入院后第3天发病, 2例是在手术后2~3d发病。初始表现为恶心不愿进食, 继而腹胀呈进行性加重, 腹部膨隆。2例出现呕吐。叩诊全腹鼓音, 听诊肠鸣音减弱, 腹痛不明显, 腹部X线透视下显示结肠扩张, 以积气为主, 化验检查示电解质紊乱。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3例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 持续吸氧3升/分, 观察患者神志、精神状态, 遵医嘱通知患者禁饮食。加强巡视, 观察患者是否继续恶心呕吐, 腹胀腹痛是否继续加重, 及时应用止呕药物, 每日采血查电解质全项, 观察补液速度及补液种类, 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单。

2.2 胃肠减压的护理

患者确诊ACPO后均给予胃肠减压, 以减少胃肠道积气, 防止腹胀加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肠缺血坏死及肠穿孔等。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胃肠减压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及合作。放置胃管成功后妥善固定胃管, 防止胃管脱出、折叠及受压等延误病情治疗, 连接负压吸引器,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准确记录。每2小时调节吸引器的负压[1], 保证顺利及时吸引出胃肠内积液积气。负压引流器每日更换。每日给予口腔护理2次。

2.3 低压灌肠及肛管排气的护理

给予患者温肥皂水低压灌肠及肛管排气。用38~40℃肥皂水200mL, 悬挂高度低于30cm, 缓慢插入肛门15~20cm[2], 灌肠是肥皂水流速易慢, 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嘱患者深呼吸减轻腹部压力, 保留30分钟再排便, 观察粪便的颜色、性质及量。灌肠过程中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 腹痛, 心率加快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师。肛管排气时间每次应少于30min。观察患者排气排便腹胀改善情况。

中医治疗的护理中医理论认为肠梗阻是由于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可选用复方大承气汤50-100mL保留灌肠[3], 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艾灸大肠俞、三阴交、大横等穴位, 每日一次, 以达到通里攻下、理气开郁的功效。在进行这些操作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患者反应, 安慰患者减少恐惧感, 同时防止艾绒灼伤皮肤。

2.4 心理护理

本组3例患者均为老年人, 对骨折后的恐惧及骨折处的疼痛使他们处于焦虑状态。当患者并发ACPO后给予胃肠减压等各种处理, 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病情, 告知诊断及各种治疗的目的, 加强巡视, 安慰体贴患者及家属, 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 必要时汇报医师处理。减少人员的探视, 保持病室安静, 鼓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

2.5 其他护理

患者留置导尿管应每日尿道口擦洗2次, 并给予间歇放尿。患者卧气垫床, 在骨隆突处贴水胶体敷料吗, 防止压疮。每日2次指导患者进行踝泵锻炼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练, 防止肌肉萎缩及静脉血栓形成。

3 小结

ACPO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可能与骶部支配结肠运动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交感神经活动过多, 使左侧结肠迟缓无张力, 机体遭受损伤等应激, 使体液中激素紊乱。老年患者肠张力差且较长时间卧床致肠蠕动减弱等[3]。各种原因导致肠液及气体积聚无法排出, 导致肠腔进行性扩张所致。对临床中并发ACPO的患者, 及时发现并给与正确处理, 大多经保守治疗痊愈。本组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与护理, 均以痊愈出院。

关键词:急性假性结肠梗阻,X线,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兰英.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肠梗阻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5) :467-468.

[2]杨雪梅, 孟旭民, 赵芳.妇产科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946-947.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男9例, 女6例, 年龄38岁~72岁, 平均年龄55岁。3例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行走不便引发股骨颈骨折, 12例因创伤骨折。左下肢10例 (66.7%) , 右下肢5例 (33.3%) 。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肢体肿胀, 疼痛及压痛, 站立时肢体胀痛加重, 活动受限, 皮温高, 全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1.2 方法

急性期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 L加尿激酶30~60 U于患肢静脉滴注, 20~30滴/min, 低分子肝素钙0.4 m L皮下注射。同时监测血常规、凝血4项, 再根据各项指标调整上述药物剂量;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 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1次/d, 并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1]。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 9例患肢肿胀基本消退, 5例痊愈, 1例显效。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程序中的重要内容, 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肢体突然失去功能, 生活不能自理, 加上对病情的不了解, 会产生孤独、抑郁、悲观、焦虑等负性心理, 对生活失去信心。作为医护工作者, 不但要对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 更要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在语言和行动上要热情主动, 根据病情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 如看电视、下棋、听音乐等, 使患者感到生活的充实与美好, 尽早恢复功能锻练及康复治疗。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 坚定其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3.2 局部护理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足背部静脉回流, 肢体色泽、皮肤温度及肿胀情况。肢端血液循环差, 静脉回流障碍多表现为患肢严重肿胀, 皮肤温度较健侧低, 甚至冰冷。如有动脉回流受阻, 肢端皮肤为苍白;如静脉回流受阻, 肢端皮肤呈青紫色。局部疼痛时, 告知患者不能局部按摩、挤压, 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栓塞。一定要有专人护理, 可做适宜的活动, 肢体按治疗要求摆放或固定。

3.3 加强适应的运动

术后即可给予肌肉锻炼或踝关节被动运动, 然后逐渐过渡到患者主动进行, 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1]。1周后, 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肢体舒缩功能肌锻炼, 若病情许可下床活动时, 应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避免血栓再次形成延伸而可能并发肺栓塞。

3.4 出院前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采取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避免剧烈活动, 讲解休息与活动的关系。指导患者生活规律, 学会控制情绪, 注意饮食禁忌。将携带药物的使用方法、就诊的症状、复诊时间均填在出院指导卡上, 与医院保持联系的方法等一并交给患者。

4 讨论

此病因手术使血流缓慢, 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所致[2], 多好发于下肢, 血栓一旦脱落可致肺栓塞而威胁生命, 早期治疗不当,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可造成肢体残疾。因此应该充分分析深静脉血栓的病因, 从而加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分析: (1) 年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 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80岁患者较30岁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可以增加30倍[3], 这与其合并较多的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因老年人血脂高、血黏度增高及血管粥样硬化, 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易并发深静脉血栓。 (2) 手术。手术持续的时间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关, 手术持续时间越长,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越高;手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引起较多的生理反应, 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 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增多, 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 血液易发生凝固, 形成血栓;手术时间长, 麻醉药物及术后止血药的应用, 使血小板相对增多, 黏附性增强, 加之长期卧床休息, 肢体活动少, 使血流减慢, 血液淤积而促使深静脉血栓发生。

综上所述, 有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 要及时检查, 必要时可借深静脉造影超声波等明确诊断, 术后应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主、被动活动, 必要时也可用腓肠肌电刺激疗法, 促进血液回流, 防止因血流缓慢和凝滞而形成血栓。术后应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必要时可应用小量肝素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预防, 切忌做按摩、理疗等, 以免使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早期治疗, 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王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4) :39-40.

[2]张柏根, 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4) :197-200.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篇6

患者,男,72岁,于2009年7月18日入院,诊断为:左肱骨外上髁骨折、左尺骨鹰嘴骨折|。测体温为:36℃,脉搏为82次/分,呼吸为20次/分,血压为140/90mmHg。既往有慢性心房纤颤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30年。于当日在臂丛麻醉下为其行“左尺骨鹰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体温波动在37.5℃~38℃, 血压波动在160~140/100~90mmHg之间。术后第3天患者突然意识不清,出现四肢抽搐,颜面口唇发绀,脉搏触不清,测血压为180/110mmHg,当即给与胸外心脏按压,吸氧,心电监护,急检心电图回报为:急性心肌缺血、快速房颤。脑血管造影和CT诊断为脑栓塞,给与脱水、营养心肌,改善心脏供血等治疗后意识恢复,口唇发绀等症状好转。于23日再次昏迷、抽搐发作,口唇甲床乏氧,测血压为184/99mmHg。ECG显示:频发室早,阵发室上速。继续给与抗凝、溶栓、补钾治疗后缓解。住院4周后伤口痊愈出院。院外随访未见复发。

2 病例分析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剧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根据栓子的来源分为心源性最常见,尤其是慢性房颤、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是栓子的主要来源[1]。在老年人群中常因伴有动脉管腔狭窄,使来自心脏的栓子更易造成脑动脉堵塞。本病例有高血压病史30年,慢性房颤病史20年;非心源性,骨折和手术时的脂肪栓和气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等。有蔚百莲等[2]来自心脏的第一个栓子几乎90%停留在脑部,且栓塞反复发生,约67%的脑栓塞复发是发生在栓塞后的一年之内。本病例一个月内发作二次。

3 临床表现

在所有脑卒中的发病中,以脑栓塞的发病最快,常在数秒钟内症状即达到高峰。栓子进入脑循环后,有时散落成许多碎片进入脑动脉的一些分支,可导致全脑一过性缺血,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甚至抽搐发作。如果脱落的栓子较大,栓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则将出现严重的大脑半球缺血症状。多数栓子均较小,常常栓塞大脑中动脉的远端分支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单瘫、轻偏瘫、失语等局灶体征。当微栓子脱落进入脑内则常表现TIA症状。

4 护理措施

4.1 药物护理

由于脑栓塞后引起严重的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因此立即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我们使用20%甘露醇250mL,每天2~4次,快速静脉输入(30min内),因甘露醇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细胞内和血管外的液体摄入到血管内,扩充血容量,降低组织压,有利于减轻局部水肿,效果显著。发病在6h以内,可用尿激酶进行溶栓,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指证:如皮下出血点、鼻衄等。

4.2 严密病情观察

术后注意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心悸等早期心功能不全症状[3]。保持病室的安静,减少引发心脏疾病的刺激和各种诱因,备好急救物品和药物。同时注意神志的变化。

5 经验与体会

5.1 诊断准确

脑栓塞诊断应迅速准确,首先起病骤然,数秒至数分种内出现偏瘫、失语可伴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另外既往患有心脏疾病。脑CT和MRI可明确诊断,对抢救和治疗事半功倍。

5.2 控制术前并发症

老年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术前心脏功能就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手术可使心脏血供进一步减少,导致严重并发症。心房纤颤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据研究资料表明房颤造成脑栓塞的危险因素为正常人群的17倍。对房颤患者术前就应用华法林可明显降低脑栓塞的发病率[4]。阿司匹林其有效性低于华法令。华法令的剂量可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为标准进行治疗,可减少发生出血的危险性。高血压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严格控制高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恒定范围内。

5.3 调整好患者的心态

患者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又并发骨折,心律失常还易反复发作,患者有焦虑、恐惧和烦躁心理,应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正确看待疾病,对治疗树立信心。

5.4 预防复发

脑栓塞最重要是预防复发,心源性脑栓塞容易复发,据统计约10%~20%在10d内复发,但很少3d内复发。本病例在3d内复发,应引起足够重视,发病后应绝对卧床至少4周,每日少食多餐,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尤其对房颤患者更应避免活动以减少复发的风险,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将有助于预防复发。

6 小结

骨科手术本身对患者造成的危险不是很大,但老年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术前就有心脏、脑等重要器官疾患。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应加强对老年患者术前疾病的控制,术后观察治疗及时,能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其安全度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1]郭风莲.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4) :390-391.

[2]蔚百莲, 曾玲.45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早期观察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8) :1111-1112.

[3]苘文艳.心房纤颤致脑栓塞31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03, 12 (2) :133-134.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骨科病房骨折患者82例,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21~55岁,平均(38.15±16.22)岁,手术与受伤时间的间隔为0.5~2 h;开放性骨折52例 ,非开放性骨折30例 ; 按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前42例作为对照组,早期护理干预后40例作为干预组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 ,干预组针对骨科术后切口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手术切口感染的判定依据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一般资 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见表1。

1.2 方法

1.2.1对照组1保持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术后护理:严密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及感染情况;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洁;常规清洁消毒,切口暴露后,予5%聚维酮溶液外涂,每8小时擦1次 , 共3~5次 , 密切观察患部术后功能、血供等情况。3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富有营养又易消化含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多食新鲜疏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1.2.2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包括:1改善手术室环境[3]: 室内温度22~25℃ , 相对湿度45%~60%,术前30 min开空调进行层流净化,保证空气洁净度达标,使其菌落数控制在≤200 cfu/m3;以2000 mg/L消毒氯或5000 mg/L含碘消毒剂擦拭地面污染,不同等级的洁净手术室适用的手术范围,污染手术与无菌手术分开,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和消毒常规,术中严格控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和室内人员走动的次数;每月由感染小组对空气、物体表面、外科手消毒后进行细菌培养。2局部护理[4]:每日观察切口的情况,注意有无渗出,并观察渗出液的颜色、性质、量以及切口敷料渗出情况,如渗出较多应及时更换切口敷料,加强血运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病房环境护理[5]: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0 d,病房减少探视人员 ,室温保持在23~25℃,注意患肢保暖,必要时周林频普仪照射15 min,每日2次。

1.3 切口愈合评定标准[6]

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愈合;乙级愈合:愈合处有炎性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化脓后经换药方愈合。

1.4 评估指标

比较两组出院时对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进行问卷调查。包括10个项目(每项10分):手术室环境、病房环境、鼓励患者情感的表达、满足患者基本需求、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术中舒适度、术后舒适度、得到尊重情况,总分100分。满意度分为2个级别 ,<90分为不满意 ;≥90分为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组数据检验前均进行方差齐性和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和骨折类型比较

两组骨折类型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 > 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P < 0.05);两组切口感染例数比较,干预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 < 0.05)。见表2。

2.2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干预组甲级愈合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 < 0.05);两组满意率比较,干预组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 < 0.05)。见表3。

3 讨论

3.1 骨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骨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吴红巧等[7]对骨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间、侵袭性操作、滥用抗生素、医院感染及手术时间等。其中,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是影响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8]。年龄越大,组织器官功能和机体防御能力减弱,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开放性骨折污染比较严重,虽然经过清创,切口受到污染的概率明显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也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暴露时间越长,微生物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切口感染率增加[9]。本研究中,对照组和干预组年龄、手术时间、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室环境、病房环境和局部因素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10]:皮肤表面寄生着大量的条件致病菌,局部外伤和术后导致组织创伤、渗血和渗液,这些组织液有利于细菌生成,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概率增多;手术室和病房环境不洁或医务人员的手清洗消毒不当均可将病原菌带入伤口引起感染。因此,改善手术室和病房环境,加强局部护理在减少切口感染中显得尤为重要。住院时间也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切口感染,同时切口感染又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方欢等[10]研究显示,术前住院时间≥7 d的患者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明显高于<7 d的患者。本研究也显示,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大于干预组(t = 5.55,P < 0.05),与文献基本相符。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1骨科病区探视人员多,人群繁杂,容易引起交叉感染;2术后患者机能不能立即恢复到最佳状态,骨科术后患者多为强迫体位,换药必须在病房,内因和外因双重作用,导致容易引起切口感染。因此,为有效控制切口感染,应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

3.2 早期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骨科患者通常创口呈开放性,伤口较大且暴露在空气中受到较大污染,如果骨折会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自身免疫力会在一定时期内较低,比较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同时骨科手术往往需在患者体内植入固定物,手术实施过程中通常需其他辅助设备配合检查,术后需花费很长时间来卧床休息,使骨组织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等原因,使骨科患者容易引起手术切口感染[11]。朱萍儿等[12]研究显示,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77%,而梁远峰[13]调查显示,骨科手术切口发生率为6.0%,显著高于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而骨科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高达17.56%,显著高于非开放性骨折患者。因此,应加强对开放性骨折患者护理。汪祝敏等[14]认为,手术室是外科治疗的重要场地,虽然停留的时间短暂,却是整个治疗最关键的环节,手术室环境是医源性切口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包括:1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是否到位;2手术中使用器械及用物消毒灭菌是否合格;3手术室环境是否达标;4手术开始后隔离措施是否严格执行。鲁凤英[15]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显著减少了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提示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环境(手术室和病房环境)和局部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切口感染有4例,发生率为9.52%(4/42),干预组未出现切口感染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 < 0.05),同时还发现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 <0.05),说明早期护理干预可改善切口愈合情况。因此,减少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应加强对手术室和病房的综合环境管理,加强局部护理,可显著减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

并发症发生率骨科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年龄46~79岁, 平均 (59.6±13.2) 岁;出血量4~48 ml, 平均 (21.3±2.1) ml;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24 h, 平均 (8.6±2.5) h;出血部位:基底节28例, 小脑17例, 额叶10例, 脑干10例, 颞叶9例, 枕叶6例;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68例, 大专及以上22例;农民54例, 工人20例, 干部14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证实, 无脑疝或深度昏迷, 无严重心、肺、肝和肾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脱水、止血、抗感染和营养神经等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并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1.2.1 心理干预:

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及医护人员的情况, 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纠正错误认识, 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 帮助患者寻找积极的家庭支持系统, 鼓励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以阻断持续的负性心理, 减轻内心痛苦体验。

1.2.2 功能锻炼:

在生命体征、神经病学体征稳定24~48 h后, 对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制定计划进行功能训练, 初始在床上以健侧卧位为主, 定时翻身, 变换体位, 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逐渐进行肩关节、肘关节以及颈部的被动活动训练;之后进行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单腿站立、行走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等。

1.2.3 并发症干预:

(1) 脑疝:脑出血患者常有颅内压增高, 静脉回流受阻, 容易造成脑疝, 使脑部受损更加严重[2]。护理急性期时应卧床休息, 严禁搬动。采用平躺姿势, 头部抬高15~30°, 以减少脑水肿。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意识和瞳孔的变化, 注意有无意识不清、呕吐频繁、头痛和血压升高等前驱症状[3], 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使用脱水剂要保证快速输入, 以尽快降颅压, 控制脑疝。 (2)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 多发生于脑出血后5~7天[4]。认真做好先兆症状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胃部变化, 抽取胃液, 观察颜色是否为咖啡色、暗红色或暗褐色, 必要时行隐血试验, 注意大便是否呈柏油样便, 行大便潜血试验, 及时判断上消化道出血。必要时可给予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等胃酸抑制剂, 抑制胃酸分泌, 防止自身消化和保护胃黏膜[5]。 (3) 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 支气管分泌物随重力流向肺底, 尤其是老年患者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功能、呼吸道清除功能和防御功能低下, 易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吸入性肺炎[6]。应适当抬高头部, 保持呼吸道畅通;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掌握吸痰的有效指征和方法, 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对于清醒患者, 要教会其正确的排痰方法, 指导患者行腹式呼吸、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 提高肺功能,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吸痰[7]。 (4) 压疮:对压疮进行评估, 将压疮高度危险者置于交替压力气垫床上,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 减轻局部受压。定期协助患者翻身, 帮助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 泌尿系感染:偏瘫患者尿道括约肌功能丧失, 需长期留置尿管, 破坏了膀胱的正常生理环境, 易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 造成泌尿系统感染[8]。指导患者床上排便, 养成卧位排便的习惯;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避免尿道黏膜损伤;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保持外阴部清洁, 每天冲洗膀胱2次。 (6) 静脉血栓:由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瘫痪, 收缩无力, 加之脑出血应用脱水药物, 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9]。术后应早期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和肢体肌肉收缩活动, 增加血液回流速度,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2.4 饮食干预: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食谱, 以高维生素、高能量、高蛋白和低盐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 多食米面、杂粮及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示教腹部按摩方法, 预防便秘。

1.3 效果评价

(1) 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 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满意度。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 以非常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 (6/45) ,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42.22% (19/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a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5.56% (43/45)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 (32/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a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 进展迅速, 常需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和留置尿管等多种处理, 加之患者身体长时间处于损伤应激状态和长期卧床等原因, 极易发生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各种并发症[10]。若病情观察不及时就会延误诊断, 错过抢救时机。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能有预见性地早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避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 脑出血发病率逐年升高, 如何减少其并发症日益被关注。

我们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护理干预, 由以往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 使护理更为有效, 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3.

[2]于良辉.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1, 3 (6) :279-279.

[3]李纳新.脑出血并脑疝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4) :206-207.

[4]裴中娟.急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 :90-91.

[5]林艳芳.脑出血并发急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32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08, 30 (4) :167—168.

[6]区杰红, 陈素英, 万红春, 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5) :1091-1093.

[7]黎玉荣, 薛英玲.脑出血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J].河北医药, 2012, 34 (6) :950-951.

[8]周开明.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17) :2152-2153.

[9]陈似霞, 莫新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1) :101-102.

上一篇:断奶仔猪腹泻病防治下一篇:摄像头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