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并发症(通用7篇)
鼻饲并发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鼻饲护理路径对降低神经外科鼻饲患者鼻饲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2014年3月鼻饲患者进行调查, 分析可能引起鼻饲并发症的因素并采取鼻饲路径干预;并于2014年4月—2014年11月对鼻饲患者再次进行调查。结果 实施干预措施后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前, 护士鼻饲正确执行率上升。结论 建立临床鼻饲护理路径, 按护理路径操作, 并现场干预, 可以明显降低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率, 且提高了护士的操作技能,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神经外科,鼻饲并发症,预防,鼻饲护理路径
神经外科患者很多为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的患者, 伤后伴有意识障碍, 不能自行进食, 而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需要肠内、肠外营养满足机体营养需要。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要鼻饲给予营养物质, 弥补肠外营养的不足, 既可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又能有效阻止肠道细菌转移而造成的肠源性感染。如何预防或减少鼻饲并发症是护理人员探讨的课题。为此, 2014年3月下旬, 我科对鼻饲并发症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结合与鼻饲相关的科研资料, 制定了鼻饲护理路径并应用到临床中, 使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大幅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与2014年4月—2014年11月这两个时间段神经外科鼻饲患者, 符合入选条件的84例, 分为试验组43例与对照组41例。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鼻饲方法
(1) 鼻饲体位:床头抬高15°~30°。 (2) 鼻饲的途径:经鼻胃管注入。鼻饲方法:分次灌注法, 用50 m L专用鼻饲冲洗器分次注入。鼻饲初期, 少量多次注入, 6~8次/d, 3 d后逐渐过渡到正常, 2 h~3 h 1次, 每次200~250 m L, 每日总量1 500~2 500 m L, 热量25~30 kcal/ (kg·d) 。或者缓慢滴注法和经泵泵注法, 将输液管插入肠内营养混悬液中, 500 m L滴入4 h~6 h, 100 m L/h。在两次鼻饲之间补充果汁或水分, 流质饮食温度约38~40℃, 用加热器保持恒温, 防止加热器烫伤。鼻饲饮食种类采用匀浆膳和要素膳, 冲洗器、输营养液皮条、喂食袋每天更换。 (3) 每次注食前评估是否需要翻身叩背、吸痰等, 检查有无胃潴留, 潴留量大于100 m L暂停鼻饲, 鼻饲前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每次鼻饲后用20 m L温开水冲洗胃管, 鼻饲后30 min内不翻身叩背。鼻饲时注意无菌操作。 (4) 做好基础护理, 每天检查鼻饲管长度及固定是否牢固, 鼻黏膜有无水肿破溃, 每天给予口腔护理2~3次, 观察口腔有无溃疡或真菌感染。长期鼻饲者应用的富尔凯硅胶胃管45 d更换1次。
1.2.2 试验组采取鼻饲护理路径
1.2.2. 1 制定路径方案
采用鱼骨图, 对2013年8月—2014年3月在神经外科鼻饲案例, 分别从人员、材料、管理因素、方法四个方向上分析原因, 如护士工作年限、责任心等, 患者意识情况、病情、用药等, 患者鼻饲时的体位, 患者鼻饲管的材料、固定、置入时间等, 营养液输注器, 营养液的来源、输入方式、输入时间等, 家属对知识的接受和配合程度, 填写报表, 对鼻饲并发症各种原因进行分析 (见图1) 。结果显示最主要因素: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培训, 无规范的管理方案, 无有效的监督及反馈, 无持续的改进过程等, 护士、家属和患者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见图1。在常规鼻饲的基础上做出改进: (1) 鼻饲的体位采取床头抬高30°~45°。 (2) 鼻饲方式采用滴注, 取消冲洗器分次注入法, 采用营养袋或营养管滴注或泵入法, 采用鼻饲专用的营养袋 (紫色) 或者输注营养管 (紫色) , 颜色上与静脉输液器完全区分, 且专用营养管道接口无法与静脉通路联通。 (3) 采取间歇滴注而不是持续滴注, 鼻饲的时间固定07:00-11:00-15:00-19:00-21:00。每次200~300 m L, 2 h~3 h滴完, 鼻饲间歇1 h~2 h。 (4) 营养液为由营养室根据患者情况配制的膳食或者根据医嘱使用要素膳, 取消家属自备膳。在两次鼻饲之间根据患者出汗、尿量情况补充适量果汁或水分, 21:00主要喂食果汁。在科室里对新制定的鼻饲护理路径进行全员培训。
1.2.2. 2 按鼻饲护理路径实施护理
(1) 加强科室护理人员培训, 制作改进后的鼻饲操作流程图, 应用鼻饲PPT课件, 进行操作训练和考核, 将鼻饲相关知识及操作列入到护士规范化培训内容中。选取因不按正规操作鼻饲导致的不良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讨论, 通过科会和晨会学习、考试等方法, 强化培训, 增加护士对鼻饲安全的重视。 (2) 对陪护者进行知识宣教, 每周1~2次召集陪护者集中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在每个病房的宣教栏内放置鼻饲健康教育书, 内容包括:鼻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措施;各种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作用及搭配。每天由责任护士在床边指导, 确保患者发生并发症后得到及时处理。 (3) 加强监管, 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检查并指导责任护士的护理措施是否符合。加强督查, 每周1~2次不定期参与鼻饲质量检查, 重点检查鼻饲流程执行正确率, 鼻饲的并发症记录与上报, 护士鼻饲不按流程执行或执行不规范定义为操作缺陷。为使采集的数据有效, 对所有考核成员进行统一缺陷标准培训。把鼻饲纳入交接班内容, 每班跟踪, 每天责任组长要检查护士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并根据患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质量跟进。护士鼻饲操作的正确执行率明显上升, 确保了护理安全。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统计对照组 (2013年8月—2014年3月) 鼻饲人数及鼻饲并发症例数及试验组 (2014年4月—2014年11月) 鼻饲人数及鼻饲并发症例数, 见表1。
由表1可见, 干预后鼻饲并发症减少,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 干预后满意率提高,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制定路径方案, 由护士长组织, 采用鱼骨图, 从人员、管理因素、材料、方法四个方面分析, 经分析讨论, 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培训, 未向家属及患者做好宣教、主动性差, 对患者进食情况未进行仔细评估, 鼻饲的时间、次数、两餐间隔时间无规律, 很多情况下执行鼻饲需要患者家属提醒。常出现在医生查房时、在交接班时鼻饲, 影响工作。护理安全意识不够, 法律意识淡薄, 不重视规范执行鼻饲, 如给昏迷患者鼻饲时, 由于大意未抬高床头或经验不足床头抬高不到15°~30°, 一旦出现反流, 轻则造成误吸, 重则导致窒息死亡, 易引起医患纠纷。同时由于鼻饲没有确定的时间, 没有专人负责, 鼻饲患者外出检查, 又未落实交接班, 忙的时候容易漏执行。在输营养液材料上, 常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器、一次性静脉输液袋即3 L袋, 鼻饲操作是一项高风险的护理操作技能, 如有的护士因为工作忙, 责任感不强马虎大意错把营养液输入到静脉通道。在临床, 与肠内营养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一旦发生, 后果很严重, 所以肠内营养采用专用鼻饲营养袋 (紫色) 或者营养管 (紫色) , 从颜色上就能区分, 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通过科会围绕鼻饲护理存在的问题, 评估现状、影响因素, 制定鼻饲护理路径, 设定目标为降低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1) 专人执行, 由于鼻饲患者多, 增加早帮、晚帮班, 早帮时间为07:00~10:00, 晚帮时间为17:00~21:00, 在护士长的安排下, 鼻饲由指定班次定时执行。日班由责任班护士执行 (时间点11:00、15:00) , 中夜班由当班护士和帮班护士执行 (时间点07:00、19:00、21:00) 。 (2) 加强对患者及陪护者的宣教。住院期间鼻饲由护士执行, 冲洗器、营养液等放在固定的家属接触不到的地方, 防止家属偷偷喂食。鼻饲前根据病情取半坐卧位或抬高床头30°~45°。滴注后维持原卧位30 min~60 min。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发生, 如出现及时呼叫护士。 (3) 护士培训。强调工作责任心, 强调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强调做好交接班, 对因做检查而未鼻饲患者, 各班相互提醒相互督促。注意鼻饲时加热棒的放置位置有无不当, 放置太远, 鼻饲液过凉容易导致腹泻的发生;加热器亦不能靠近皮肤, 以防烫伤。检查胃管固定情况, 有无脱出, 固定处有无皮肤破溃压疮等。利用科会、早会进行培训、考核、反馈, 每周对相关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完善, 不足的进入新的改进循环。经过8个月的路径管理执行, 护士的沟通评估能力、护理风险识别防范意识明显提高, 在实施路径3个月时, 护士鼻饲操作考核合格率为93%, 实施6个月时考核合格率为99%。路径前后家属对护士执行鼻饲满意度上升, 见表2。护士长对正确执行鼻饲操作规程的护士给予表扬奖励, 并与年终考核挂钩;相反, 对没有正确执行者给予批评, 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严格且规范的护理路径干预能够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 鼻饲期间和鼻饲后1小时采用床头抬高30°~45°的体位[1], 比床头抬高15°~30°, 减少了患者胃潴留、呕吐、呛咳、误吸的发生, 此体位可促进肝颈静脉回流, 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并可借重力作用, 加速胃的排空, 维持胃肠的正常生理运行, 减少反流。神经外科鼻饲患者意识障碍深, 昏迷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增加了误吸的发生因素。插管或气管切开抑制吞咽活动, 使喉的保护性反射消失, 气囊充气不足或漏气, 鼻饲后即给予翻身叩背或吸痰等刺激均可增加反流误吸的机会。所以应于鼻饲前30 min完成翻身叩背吸痰等操作, 鼻饲后30 min~60 min内尽量不给予翻身吸痰等操作。如果患者痰液多需要吸痰, 吸痰时要轻快准, 避免呛咳使腹压升高引起呕吐而误吸。神经外科患者病情重, 长期卧床, 胃肠蠕动减慢, 功能低下, 手工间歇鼻饲不能掌控推注时间和推注力度, 一般速度较快, 短时间造成胃容量增大, 大量鼻饲液进入胃内使胃部不适, 易形成腹胀、胃储留、消化不良及腹泻;同时冲洗器注食过程中反复抽吸, 及注食后冲洗器的清洗都会增加污染因素。滴注或泵入鼻饲法让患者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可以有效控制鼻饲液的速度, 匀速缓慢地注入鼻饲液, 使胃保持中空状态, 防止一过性地快速输入鼻饲液而导致胃液反流引起呕吐、误吸。且密闭式滴注使营养液与外界隔绝, 减少了细菌污染, 避免因感染引起腹泻。间歇鼻饲方案更加符合胃肠道运动规律, 大量研究表明, 人在空腹时胃运动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运动, 并向肠道方向扩布, 胃肠道在消化间期的这种运动称为移动性符合运动 (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 [2]。MMC使整个胃肠道在消化间期仍有断断续续的运动, 可将胃内容物, 包括上次进食后遗留的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等清除干净, 因而起到“清道夫”的作用[3]。有研究认为夜间持续输注比一次投给或间歇输注更容易增加患者误吸、反流的发生率[2]。间歇鼻饲患者的胃液p H值更接近生理情况。故23:00后停止给患者喂食, 使胃肠道按照正常的生理活动。间歇滴注鼻饲法操作简单方便省力省时, 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手工间歇鼻饲需要护士每天定时多次行鼻饲推注, 费时费力。取消了自备营养液后, 腹泻便秘堵管并发症明显降低, 自制的鼻饲饮食量或多或少, 品种单一, 或者配伍不合理, 膳食纤维少、水分不足导致便秘;浓度过高或动物脂肪过高导致机体不易吸收产生腹泻, 如果食物稠度太高或者粉碎不均匀导致胃管的堵塞。有文献报道, 当营养液中脂肪含量>20%, 腹泻率明显增加, 如脂肪过高或3种脂肪酸的比例失调, 可引起肠道吸收脂肪不良, 而致脂肪痢[4]。鼻饲原材料的不合格, 制作时不无菌, 鼻饲液污染也会导致腹泻的发生。要素饮食为化学配制膳, 如能全力、康全力、瑞代等, 富含高能量和膳食纤维, 或者由营业室配制的营养液, 更能被机体吸收利用。鼻饲初期, 给予短肽型的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 较低的渗透压能明显减少呕吐、反流;随着肠道功能恢复, 改为整蛋白质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 不但蛋白质丰富, 而且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呕吐、腹泻、便秘的发生。护理路径管理的执行, 有效减少了鼻饲管的意外脱管, 每日晨间护理时, 观察鼻饲管固定情况, 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鼻腔, 温水毛巾清洗脸部鼻部后更换鼻贴。路径前没有双重固定, 路径后采用双重固定法, 1根在鼻翼处, 还有1根在脸颊或者耳朵处固定好, 防止过度牵拉, 如果胶布不粘及时更换。胃管的移位增加了患者呕吐误吸的风险, 重新置管也增加了患者痛苦。由于鼻饲管长期压迫、摩擦刺激鼻黏膜, 胶布长期固定, 导致鼻黏膜或皮肤糜烂、压疮, 需经常更换胶布部位, 鼻腔可用液体石蜡润滑。应用早日康复理念, 及时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 争取尽早拔除鼻饲管经口进食。
本文对鼻饲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建立鼻饲护理路径, 路径的实施使鼻饲并发症明显减少, 增强了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 重视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有效减少了鼻饲执行中存在的缺陷, 确保了护理安全及质量。护士及陪护在护理患者时按照路径执行, 杜绝了忙乱现象, 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节约了时间, 增加了工作效率, 避免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使神经外科鼻饲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加程序化。
参考文献
[1]董春辉, 马兰军.卧床高龄鼻饲患者进餐体位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 :21.
[2]Stroud M, Duncan H, Nightingale J, et al.Guidelines for Enteral Feeding in Adult Hospital Patients[J].Gut, 2003, 52 (7) :1-12.
[3]姚泰.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0.
[4]毛春英.ICU患者肠内营养腹泻的原因及防治体会[J].中国医师杂志, 2006, 8 (5) :676-677.
鼻饲并发症 篇2
【误吸】 预防:
1、操作前检查胃管的位置及证实胃管确实在胃内才可进行操作滴注。
2、鼻饲时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30-45度。
3、需翻身、吸痰的病人,应先翻身、吸痰后,再行鼻饲,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咳。
4、持续缓慢滴注营养液,鼻饲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呛咳、呼吸困难等。处理:
1、如发生误吸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头低右侧卧位。
2、清除口鼻腔及气道内吸入物。
3、如有肺部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腹泻】 预防:
1、袋中的鼻饲液悬挂不超过4-8小时,防止鼻饲也受污染。
2、胃肠功能差、乳糖不能耐受者,要慎用含牛奶的鼻饲液。
3、鼻饲液温度适宜。处理:
1、腹泻频繁者可暂停鼻饲,并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遵医嘱用药。【管道堵塞】 预防:
1、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是否通畅。
2、制作营养食物时要过滤,鼻饲片剂药物前必须碾碎。
3、每次鼻饲前后用少量温水冲洗管道,防止堵管。处理:
1、在确定鼻饲管位置正常后,对已发生堵塞的鼻饲管,可用温开水冲洗,使之再通。
2、冲洗时注意用力不可过猛,阻力大时不可硬冲,查找原因或给予重新置管。
肌肉、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局部硬结、感染】 预防:
1、注射前做好注射部位的皮肤评估。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长期注射者,轮流交替注射部位,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部位注射。处理:
1、出现局部硬结者,局部热敷或硫酸镁湿热敷。(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2、必要时用微波照射。
3、发生局部感染者,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应通知一声进行处理。【神经损伤】 预防:
1、正确掌握注射技术及有效部位,避开血管和神经。
2、掌握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关注病人的主诉。处理:
1、若注射过程中病人主诉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停止注射。
2、给予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遵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出血】 预防: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进针后先抽回血,无回血再推药。
3、注射完毕后,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处理:
1、穿刺针眼处有出血,可用消毒棉签压迫局部2~3分钟。
2、若针筒回抽时有血液,立即拔出针头,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并做好解释工作。
3、形成皮下血肿者,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24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晕厥】 预防:
1、避免空腹注射。
2、注射前做好解释,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以取得配合。
3、注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处理:
1、注射过程中病人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协助病人平卧,保暖,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若为过敏引起,立即报告医生,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并做好记录。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发热反应】 预防:
1、做好交叉配血试验。
2、严格管理血液保存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处理:
1、出现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
2、反应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4、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连同贮血袋送检。【过敏反应】 预防:
1、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
2、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处理:
1、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2、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输入无菌生理盐水。
3、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
4、监测生命体征。
5、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溶血反应】 预防:
1、做好交叉配血试验。
2、在血液标本采集开始到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
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min内输入。
4、输注2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因间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5、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钙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药,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
2、保留余血,以备检查分析原因。
3、维持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给予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色、尿量变化并做好记录。
5、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预防: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短时间内输血量,对心、肺疾病人或老年、儿童尤应注意。
2、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不适。处理:
1、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抢救。
2、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加压给氧,同时给予30%~50%乙醇湿化吸氧,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
5、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炎】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对长期注射者,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静脉导管,以保护静脉。
3、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 处理:
1、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药物渗漏】 预防:
1、穿刺准确,穿刺后针头要妥善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2、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留置,同时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3、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或疼痛,输注高渗溶液或化疗药时,加强输液巡视。处理:
1、一旦药物发生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针。
2、根据渗出液的性质和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局部热敷或药物热敷、局封等。
3、抬高发生渗出处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与疼痛。【发热反应】 预防: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物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药物现冲现配,注意配伍禁忌。处理: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观察体温变化。
2、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细菌学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3、对症处理,遵医嘱用药。【急性肺水肿】 预防: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尤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和输液量。处理:
1、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给予患者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
2、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L/min,湿化瓶内加入30%乙醇,以降低肺泡泡沫表面张力,使肺泡破裂,有利于肺泡通气改善。
3、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舒张周 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4、安慰患者,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空气栓塞】 预防:
1、输液前一定要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各连接部位是否衔接紧密,不易滑脱,输液前必须排尽导管内的空气。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 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在旁守护。处理:
1、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时,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 低脚高位。
2、高流量氧气吸入,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静脉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静脉炎】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3、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推注速度。
5、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以保护静脉。
6、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7、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及补液。处理:
1、停止在患肢输液并拔管。
2、抬高患肢。局部用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3、根据静脉炎的分级不同,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
4、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药物渗漏】 预防:
1、选用适合的穿刺针。
2、妥善固定,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
3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4、推注药液不宜过快,注射时加强观察。
5、最大程度的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处理
1、药物疑有渗出或已发生渗出,应立即停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2、根据渗出液的性质和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处理措施及治疗方案。
3、抬高发生渗出处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与疼痛。【血肿】 预防:
1、选用型号合适、无构无弯曲耳道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一般按压时间为3~5分钟。对有出血倾向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处理:
1、一旦针头刺破学赶形成血肿,应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另选血管穿刺,并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2、形成血肿者,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小时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以加速血肿吸收。
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窒息】 预防:
1、操作前后清点棉球的数量,每次擦洗时只能夹一个棉球。
2、有活动假牙,操作前取下存放于冷水杯中。
3、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适体位。处理:
病人出现窒息,应及时呼叫医生。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解除呼吸道梗阻。【误吸】 预防:
1、棉球干湿度适宜。
2、昏迷病人禁漱口。
3、擦拭时勿触及软腭和咽部,以免引起恶心和呕吐。
4、卧床病人可取半卧位;如需仰卧,头应偏向一侧。处理:
1、一旦出现误吸,应立即将病人侧卧,另一手拍背。
2、同时通知医生,准备负压吸引器,按医嘱处理。【口腔粘膜损伤】 预防:
1、擦洗时动作轻柔,特别是对凝血功能差的病人。
2、夹取棉球方法正确,应使用弯血管钳。
3、昏迷病人需用张口器时,将包以纱布的张口器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使其张口。
4、选择温度适宜的漱口液,操作过程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处理:
1、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口泰含漱。
2、有口腔溃疡疼痛时,溃疡面用西瓜霜喷敷或锡类散吹敷。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疼痛】 预防:
1、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2、做好解释,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3、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4、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处理:
1、改进皮内注射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局部组织发生反应】 预防:
1、操作前先评估注射部位皮肤的情况。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若有过敏者,不应再作皮试。处理:
1、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2、出现局部皮肤搔痒者,用安尔碘棉签外涂,告诫病人勿抓、挠。
3、局部皮肤有水疱者,给予皮肤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 体抽出。
4、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虚脱】 预防:
1、注射前向病人做好解释,询问病人进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有晕针史或疑似患者宜采用卧位。
3、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处理:
1、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注意区别过敏性休克和虚脱。
2、虚脱者取平卧位,保暖,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清醒后予口服 糖水等。
3、必要时予氧气吸入。【过敏性休克】 预防:
1、皮内注射前仔细询问过敏史。
2、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
3、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有不适及时联系。
4、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另备氧气、吸引器等)。处理:
1、注射时发生过敏应立即停止注射。
2、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呼叫医生组织抢救。
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低氧血症】 预防: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已达到有效吸引,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2、吸痰过程中病人若有咳嗽,可暂停操作,让病人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
3、定时湿化吸痰,避免气道阻塞。
4、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5、使用呼吸机者,吸痰前应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吸痰时脱机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小于15秒。处理:
1、停止吸痰,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与面罩加压吸氧。
2、遵医嘱酌情适时静注阿托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
3、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气道粘膜损伤】 预防: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一般成人40.0~53.3kPa,儿童<40.0kPa。
2、吸痰前吸痰管先抽吸无菌生理盐水,插入时动作轻柔,禁止带负压插管。抽吸时,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提拉,严禁反复上下提插。
3、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查找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4、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15秒。若痰液一次未吸净,可暂停3~5分钟再次抽吸。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痰液粘稠程度与痰量而定。处理:
1、经常巡视患者,仔细观察气道黏膜有无损伤。
2、发生气道黏膜损伤时,可遵医嘱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感染】 预防:
1、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气管筒内分泌物和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不能混用。如用一根吸痰管,则应先吸气管筒内的痰后再吸口、鼻腔分泌物。吸痰管及用物固定专人使用,放置有序。吸痰时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冲洗吸痰管液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吸引瓶内吸出的液体应及时更换,不超过其高度的70%~80%。
2、痰液粘稠者,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
3、加强口腔护理。处理:
1、吸痰所致的感染几乎都发生在呼吸道黏膜损伤基础上,所有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措施均适合于防止感染。
2、发生局部感染者,予以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感染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心律失常】 预防:
1、因吸痰所致的心律失常几乎都发生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避免任何可能导致止低氧血症的因素。
2、使用心电监护,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处理:
1、如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引,退出吸痰管,并给予吸氧或加大吸氧浓度。
2、一旦发生心跳骤停,应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体表留置针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炎】 参照静脉输液。【药物渗漏】 参照静脉输液。【导管阻塞】 预防:
1、做好输液结束后的正确封管处理。
2、定时巡回观察体表留置针的固定是否牢固。处理:
1、不可解决的阻塞,应即予拔除。
吸氧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氧中毒】 预防:
1、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
2、加强巡视,告诉病人及家属在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3、用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缺氧情况,按病情选择合适的用氧方法及氧浓度。
4、定期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处理:
1、对于长期高浓度吸氧者,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应警惕氧中毒可能。
2、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做好血气分析。
3、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气道黏膜干燥】 预防:
1、做好氧气湿化,保持湿化水在规定的范围,按要求每天更换吸氧装置。
2、每天二次做好鼻导管护理。
3、吸氧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应先取下鼻导管,调节好氧流量后,再与病人连接。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防止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处理:
1、鼓励病人适当增加饮水量。
2、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
3、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气道湿润。
4、遵医嘱给予化痰药治疗。
消毒气管筒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气管筒脱出】 预防:
1.妥善固定气管筒,气管筒系带松紧度以一指为宜,系带扣为死扣(三个外科结)。
2.操作时禁忌单手操作,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面板,另一手拿取内套管。处理:
1.如发生脱管,立即通知医生,备好相应气管筒内芯,做好重插气管套管的准备。
2.呼吸困难者,立即准备抢救车、简易呼吸器、氧气等急救用品,随时准备急救。【气管筒堵塞】 预防:
1.定时湿化吸痰,痰液黏稠者可遵医嘱使用雾化吸入。2.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方法,及时自行咳出痰液。3.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减少内套管取出的时间。4.取出和放入内套管前先行吸痰。
5.痰液黏稠,易形成痰痂者,可酌情增加清洗的次数。处理:
1.加强湿化,给予病人翻身、拍背,做深部吸痰,及时吸出堵塞的痰痂。
鼻饲并发症 篇3
【关键词】 颅脑疾患 鼻飼 并发症 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83-02
颅脑疾患引起的昏迷常见于脑卒中和外伤,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早期采用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不仅能保持和改善患者营养,还能预防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康复;颅脑外伤后的病人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增,尤其是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使病人处于负氮平衡,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所以主张胃肠内营养,且其优越性日渐显著。通常采用鼻胃管插管,适用于要素饮食、匀浆饮食、混合奶。由于此类病人病情较重,因鼻饲营养引起的并发症确实不少,我院采用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的内科重症脑卒中患者90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53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50例;年龄在11岁—81岁之间。脑出血38例,脑梗死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颅底骨折25例,脑挫裂伤21例,颅内血肿20例。所有病例均意识障碍,都于发病后24—72小时内给予胃管喂养,方法是从鼻孔插入胃管,用注射器灌注或输液器滴注,营养液为自制的匀浆饮食或混合奶。
2结果
共64例发生鼻饲并发症。其中腹泻19例,恶心呕吐9例,胃潴留8例,便秘11例,血糖紊乱5例,电解质紊乱3例,误吸7例,脱管2例。143例胃管鼻饲,鼻饲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为41天,平均24天。
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1腹泻 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62%,通常发生在胃肠内营养开始及使用高渗性饮食时。其原因为:(1)当高渗性营养液进入胃肠时,胃肠道分泌大量水分稀释溶液,并刺激肠蠕动加速。(2)小肠对脂肪不耐受。(3)鼻饲液温度过低,灌注速度过快,溶液污染等刺激均可导致腹泻。(4)由于病人病情危重、病程长,为预防和控制感染,常使用广谱抗生素,易使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发生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
护理要点 (1)由于该类病人3—4天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因此鼻饲关要先给予试餐液,胃肠功能适应后,再给予正常鼻饲液。在配制鼻饲液时,适当加入解痉、收敛药或抗霉菌药物,并维持灌注时溶液温度40度左右。(2)鼻饲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每天配置当日量,容器使用前应消毒,避免人为的肠道感染。(3)如果腹泻严重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4)积极寻找病因,排除遗漏或潜在的胃肠道疾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2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常因营养液输注的速度过快与量过大引起,或鼻饲液过冷、过热刺激胃肠道有关,但要排外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恶心呕吐。
护理要点 (1)减慢输注速度,液量以递增的方式输入,一般每天1000毫升,逐步过渡到常用量2000-5000毫升,分4-6次平均输注,每次持续30-60分钟;如果注射器灌注则应每4小时给予鼻饲液200毫升。(2)对因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及时给予脱水剂,以缓解症状。
3.3 胃潴留 (1)严重的颅脑疾患,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影响迷走神经对胃运动的调节,抑制胃排空运动。(2)神经系统调节失衡,血管收缩引起胃肠道粘膜缺血、缺氧、水肿,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功能,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胃潴留。一般出现在鼻饲初始的2-7天内。(3)鼻饲量递增速度过快,超过了病人胃肠耐受限度。
护理要点 (1)鼻饲前应先抽吸胃液,必要进胃肠减压。(2)当胃潴留液量大于100毫升时,要延长输注间隔时间。(3)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或胃肠动力药等促进胃排空,以预防、缓解胃潴留。(4)因鼻饲速度过快或用量过大引起的胃潴留,可以减慢鼻饲液进入速度,液体以递增方式输注。
3.4 便秘 病人发生便秘主要是由于:(1)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弱。(2)喂养液含纤维素成分少,致粪便在肠内滞留过长水份被过多吸收。
护理要点 (1)鼓励早期运动或床上被动活动。(2)每日腹部按摩3-5次,每次10分钟,以刺激肠蠕动。(3)根据病人情况调整营养液配方,增加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4)使用缓泻药物或开塞露通便。
3.5 血糖紊乱 原因:(1)颅脑疾患的应激反应。(2)营养液中糖份含量过高或过低。
护理要点 (1)加强血糖和尿糖监测。(2)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3)调整营养液中的含糖量。
3.6 电解质紊乱 原因:(1)颅脑疾患的应激反应。(2)降颅压和降血压药物的应用。(3)膳食中电解质未能及时调整。
护理要点:(1)重视电解质变化的监测。(2)严格记录出入液量。(3)根据生化检查的值调整膳食中电解质含量。
3.7 误吸 重型颅脑疾患病人很易出现食物反流致误吸发生,主要是由于:(1)胃排空延迟,肠动力低下。(2)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3)鼻饲速度过快或液量过大致腹胀或胃潴留。
护理要点(1)每次鼻饲前要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防止脱管和堵管。(2)鼻饲时抬高床头大约40度角或取半坐卧位,借重力作用可预防返流、误吸。(3)鼻饲前吸净痰液。(4)注入食物前抽出胃内残留液。(5)鼻饲后半小时内不宜翻身,不宜放平床头,避免刺激咽喉部的操作。(6)如出现误吸,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头部放低,吸除气道内异物,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进一步返流而造成严重后果。
3.8 脱管 由于病人烦躁自行拔除。
护理要点:(1)病人烦躁时使用约束具。(2)选择细孔、柔软、稳定性好的鼻饲管,以求舒适安全。
4 结论 脑率中或颅脑外伤引起的昏迷病人,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应激性溃疡的比例很高,早期胃肠内营养不仅可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且能为患者提供能量来源,改善营养,促进早日康复,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做好胃管鼻饲的管理,加强病情观察,积极实施并发症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志峰,重病脑卒中病人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9:690
[2]苏红霞,吴亚峰,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
鼻饲并发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18~76岁, 平均 (43±7) 岁;颅脑损伤原因:交通事故37例, 高空坠落20例, 跌倒损伤6例, 火器损伤7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24例, 脑干损伤16例, 颅内出血17例, 硬膜下血肿7例及硬膜外血肿6例。所有患者颅脑损伤后均处于昏迷状态, 不能进食, 均采用鼻饲方法进行营养供应。
1.2 护理方法
1.2.1 加强患者家属的护理教育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一般由家属实施, 因此,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讲解鼻饲治疗的原理、作用、重要性、相关注意事项等, 从而使其对鼻饲治疗形成清晰的认识, 进而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 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1.2.2加强鼻饲插管的护理
由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年龄不同、体质不一, 需合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制定详细的的护理方案。在鼻饲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做好准备工作, 如插管消毒等;在插管时, 患者应取平卧位, 尽可能快速插管, 从而提高插管成功率;在插管后, 应对鼻饲管进行护理, 每周更换插管, 注意患者的口腔清洁[2]。
1.2.3 并发症护理
1.2.3. 1 胃肠道并发症
(1) 恶心、呕吐:其发生主要与鼻饲营养液输注量过多或输注速度过快有关。护理人员应注意控制速度, 在开始滴注时应缓慢进行, 并逐渐转为正常滴注速度。营养液的输注量开始时应控制在1000 ml/d, 后逐渐增加为2000~2500 ml, 一般分4~6次进行输注, 时间为1 h左右, 应使用输液泵进行24 h持续泵注, 以减少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3]。 (2) 腹泻:是鼻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大便性质、次数等, 及时向医师汇报, 同时, 给予患者抗收敛药物, 对于腹泻无法控制的患者, 应停止喂食并加强补液, 从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护理人员还应对腹泻的病因进行积极探究, 避免发生疾病遗漏, 耽误患者的早期治疗。同时,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 为其肛周涂抹凡士林润滑, 并及时为患者更换衣物、床单等[4]。
1.2.3. 2 代谢相关并发症
(1) 高血糖症: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及尿糖变化, 减少高血糖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对于不能耐受高血糖的患者, 可按照医嘱给予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或改为低糖饮食, 在输注胰岛素时, 应控制其剂量 (<12 U/500ml) 及滴注速度 (<60滴/min) 。 (2) 低血糖症:主要见于突然停止鼻饲饮食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 缓慢改变患者的要素饮食, 并以其他方式为患者补充糖原。
1.2.3. 3 机械相关并发症
(1) 误吸:护理时, 应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 并嘱患者取半卧位, 同时控制患者的鼻饲速度, 对胃潴留量进行监测, 当其量在150 ml以上后, 应停止输注2 h。对于发生误吸的患者, 应即刻停止鼻饲, 协助患者取右侧卧位, 并将头部放低, 吸出呼吸道内的物质, 避免发生反流[5]。 (2) 脱管、堵管:患者情绪烦躁时或翻身时, 易导致鼻饲管的脱落及拔除, 护理人员应给予密切观察, 为躁动患者安装约束带, 并使用柔软、纤细的鼻饲管;在为患者翻身时, 应妥善放置鼻饲管后再进行翻身。在营养输注完毕后, 应注意清洁消毒鼻饲管, 防止发生阻塞等, 同时为患者及时更换鼻饲管。
2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鼻饲并发症, 平均鼻饲时间为 (53±5) d, 均逐渐清醒并无病死, 且未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事件。
3 讨论
颅脑损伤通常由于暴力所致, 易造成患者瘫痪或病死, 给予充足的营养供应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鼻饲是一种常用的EN方法, 通过插鼻导管将水、食物、药物输送至胃内, 从而为机体补充所需营养, 满足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然而, 鼻饲插管较复杂, 且由于缺乏完善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 导致患者鼻饲时出现较多并发症, 加重颅脑损伤, 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颅脑损伤应激性反应及鼻饲高渗糖是引起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高血糖的主要原因。由于损伤后患者会出现应激反应, 导致机体加快代谢, 进而出现血糖升高;同时伤后过于强调补充营养, 使摄入物质中含糖量过高, 进而造成高血糖。长期鼻饲高糖饮食患者, 由于其已经适应了高糖环境, 如果突然停止, 且未加以其他方式补充, 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误吸是鼻饲患者较严重的并发症, 常见于老年人、体质虚弱者及有胃食管反流病史患者。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其胃肠功能较差, 胃肠蠕动较慢, 当鼻饲速度过快时易引起腹胀、呕吐, 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因此, 临床需加强鼻饲患者的护理干预, 以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进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针对性护理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鼻饲并发症, 均逐渐清醒并无病死, 且未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事件。提示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能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进而促进患者的恢复, 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彩侠.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0) :55-56.
[2]郭丽芳.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辽宁医学杂志, 2014, 28 (4) :223-224.
[3]宋玉梅.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0) :2521-2522.
[4]刘晓香, 李林, 顾娜娜.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7) :111, 113.
鼻饲并发症 篇5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长期鼻饲患者,并发症,疗效
患者通过鼻腔行胃管插管对体内供给营养, 改变了正常的人体进食习惯, 这种方式可引发很多临床并发症, 如发现及处理不及时, 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感, 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营养供给, 对患者的康复很不利。我们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对20例长期鼻饲患者进行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长期鼻饲患者40例, 老年痴呆12例, 脑卒中10例, 帕金森病18例;置管时间28~125d不等。随机将其分为2组, 对照组20例, 男12例, 女8例, 年龄从28~62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41.5岁;观察组20例, 男11例, 女9例, 年龄从31~66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43.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鼻饲管的长度, 一般患者鼻饲管的长度以耳垂至剑突的长度为宜;胃管保持每周更换1次[1];随时确保患者鼻饲管位置适当, 保持患者体位适宜, 防止鼻饲管脱落或者阻塞, 确保鼻饲管通畅[2];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 以易消化、柔软、营养丰富和热量足够为原则, 忌生冷、辛辣、油腻重的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 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餐原则;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鼻饲患者一般都伴有呼吸困难, 这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痛苦, 患者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抑郁症状,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抑郁情绪, 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让其知晓长期鼻饲患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使家属尽量配合医生的治疗, 最大可能的减少长期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1.2.2 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
在给予和对照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 针对长期鼻饲患者临床常发、易发的并发症给予如下的护理措施: (1) 鼻饲管易发的并发症的护理:长期鼻饲患者易产生食物呼吸道误吸和食物堵塞鼻饲管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 在临床护理时, 应严格控制鼻饲管长度及鼻饲时鼻饲管的位置和体位: (1) 胃管长度较常规标准长8~10cm。 (2) 鼻饲时据患者病情抬高床头, 用重力作用来控制患者胃内食物发生反流。 (3) 患者经鼻饲后, 短时间内不得对患者进行翻身或者搬动操作, 防止发生食物反流、误吸, 同时也防止鼻饲管堵塞, 原则上鼻饲后一般要过1h以后才可以使患者活动; (4) 控制好鼻饲频率, 鼻饲前最好抽取胃内容物检查胃内残余量情况, 如抽出的胃内容物超过100mL, 则应暂不鼻饲; (5) 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分泌物, 防止其进入患者气道。 (2) 易发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在鼻饲时要控制好速度和注入量, 防止患者发生呕吐、反流。鼻饲频率及速度控制在:每2~3小时给予食物200~250mL, 在15~30min完成鼻饲为宜。患者鼻饲后用30~50mL温水冲洗胃管, 防止胃管堵塞。鼻饲食物温度以40℃为宜, 防止冷、热刺激造成胃痉挛而呕吐。 (3) 易发代谢性并发症护理:患者的鼻饲食物应严格进行个体化调配。原则是:易消化、柔软、营养丰富和热量足够为准, 防止患者摄入过多或过少热量, 引发各种代谢类疾病。
1.2.3 常见并发症统计
2组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 统计2组患者的胃肠道并发症、鼻饲管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组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统计,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2组患者经1个月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患者, 2组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语
本组资料显示, 我们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加强对患者的鼻饲管护理、患者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 较之于常规的鼻饲护理, 明显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平, 郑小华, 陈琼.长期鼻饲病人胃管更换时间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5) :359~360.
鼻饲并发症 篇6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重型脑外伤,认知功能,鼻饲并发症,影响
重型脑外伤患者往往出现认知功能的障碍, 这对于患者后期的康复极为不利, 同时此类患者中存在较多需要鼻饲的患者, 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也随之出现, 而这对于患者康复的不良影响也极为突出[1], 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中我们即就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及鼻饲并发症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4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组) 47例和观察组 (早期康复护理组) 47例。对照组的47例患者中, 男性27例, 女性20例, 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 (31.6±4.5) 岁, 病程15.5~30.5d, 平均病程 (22.3±3.7) d, 致伤原因:车祸29例, 跌落10例, 其他8例;文化程度:大专和以上8例, 高中和中专18例, 初中和小学21例。观察组的47例患者中, 男性28例, 女性19例, 年龄18~58岁, 平均年龄 (31.8±4.3) 岁, 病程15.0~31.0d, 平均病程 (22.5±3.6) d, 致伤原因:车祸30例, 跌落10例, 其他7例;文化程度:大专和以上7例, 高中和中专19例, 初中和小学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及文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主要为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及治疗措施进行护理, 对于清醒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干预, 同时给予相应的康复锻炼指导。观察组则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在早期即将康复锻炼理念融入到护理中, 即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 患者清醒后首先给予讲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使患者提升对康复锻炼的重视程度, 然后在基础护理中不断给予患者相应的锻炼指导及示范, 监督患者进行早期锻炼,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及进行锻炼, 以期达到较佳的锻炼效果。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LOTCA评分及鼻饲并发症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LOTCA评分标准共包括26个评估问题, 其涉及对患者的6个大方面的评估, 分别为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及思维运作, 且分值与状态成正比[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性别、致伤原因、文化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 进行卡方检验, 而年龄、病程及LOTCA评分为计量资料, 进行t检验, 软件为SPSS18.0,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有显著性差异, 详细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LOTCA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OTCA评分6个方面比较, P均>0.05, 无显著性差异, 而护理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 P均<0.05, 有显著性差异, 详细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重型脑外伤是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的损伤之一, 其可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而这对患者的综合生存质量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另外, 本类患者中较多患者需要进行鼻饲治疗, 这也与患者的认知障碍有较大的相关性, 而与鼻饲相关的并发症则随之出现, 因此对于患者的鼻饲并发症的控制也是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重要方面[3,4]。而临床护理对于患者的这些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极受肯定, 但是考虑到不同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干预程度的不同及差异, 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 对护理模式的选取则是必要前提。
本文中我们就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及鼻饲并发症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显示, 其较常规的护理模式更具优势, 除表现出其更为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鼻饲并发症外, 其对患者的LOTCA评分的改善幅度也相对更大, 因此肯定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综合应用效果, 而这些均与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相对较早地对患者的机体功能不佳的状态给予了干预有关, 且对于清醒患者能够有效调整其功能锻炼积极性[5,6], 因此应用效果较好。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脑外伤患者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降低鼻饲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贾敬俊, 孙建, 韩建兰.不同时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06, 22 (5) :22-24.
[2]覃艳玲, 黄春丽.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2008, 17 (3) :193-194.
[3]王琰, 范建中, 张建宏, 等.重型颅脑外伤后失语症与无失语症患者认知状况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7) :622-625.
[4]刘冬梅.3例特重型脑外伤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316-317.
[5]Chuang PY, Conley YP, Poloyac SM, et al.Neuroglobin geneticpolymorphis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trauma, 2010, 27 (6) :999-1006.
鼻饲并发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6例老年长期鼻饲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 102例并发吸入性肺炎感染, 所有患者均符合吸入性肺炎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1例。其中, 男60例, 女40例, 年龄分布:54~78岁, 平均年龄: (68.2±3.1)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差异不显著,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危险因素分析:将年龄、是否服用抗镇静药物、病情严重程度、病程、慢性病史作为分析因素。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接受人性化护理, 具体措施包括:①鼻饲前护理:鼻饲前, 彻底清洗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其神经反射差, 可能会鼻饲管错进呼吸道的情况时, 患者也不会表现出呛咳、咳嗽等现象, 这时护理人员应当通过抽取胃液的方法判断消化道是否出血, 若有异常, 应立即停止。②鼻饲中护理:由于长期鼻饲老年患者的食管括约肌功能会下降, 鼻饲容易反流, 造成吸入性肺炎。鼻饲时, 应当让患者的头部抬高约60°, 避免食物反流。③鼻饲后护理:鼻饲结束后, 继续保持鼻饲体位半小时, 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胃内容物的排空。定时观察鼻饲管的情况, 对胃内残留量进行检查。若有误吸发生, 应当立即停止鼻饲, 曲靠右侧位, 让口鼻反流物全部吸出。④心理护理:长期卧床鼻饲的患者会表现出焦躁、抑郁、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当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 安慰并鼓励其积极对抗病魔,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精确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
156例老年卧床长期鼻饲患者中, 102例并发了吸入性肺炎感染, 发生率为65.4%。经过logical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病情严重程度, 抗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脑梗死是引发老年卧床长期鼻饲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3%,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6%,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鼻饲主要是通过从患者的鼻腔插入胃内的胃管进行流食或药物的输送, 以保证老年患者的营养摄入[4]。但是, 长期鼻饲很容易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相关研究表明, 病情严重程度, 抗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脑梗死等均可能引发老年卧床患者长期鼻饲合并吸入性肺炎感染,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对该类患者的针对性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给予患者鼻饲前护理、鼻饲中护理、鼻饲后护理及心理护理等人性化综合护理,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降低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本研究对156例老年卧床长期鼻饲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 156例患者中有102例并发吸入性肺炎感染, 发生率为65.4%, 影响老年卧床患者长期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病情严重程度, 抗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脑梗死。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明针对性护理措施对老年卧床长期鼻饲吸入性肺炎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5]。
综上所述, 影响老年卧床患者长期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病情严重程度, 抗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脑梗死, 针对性人性化护理措施,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的病情,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参考。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卧床患者长期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以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56例需长期鼻饲的老年卧床患者临床资料, 探究其并发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对策。结果 102例患者 (65.4%) 并发了吸入性肺炎感染, 影响老年卧床患者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病情严重程度, 抗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脑梗死。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影响老年卧床患者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病情严重程度, 抗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脑梗死, 针对性人性化护理措施,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的病情,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参考。
关键词:老年卧床患者,鼻饲,吸入性肺炎
参考文献
[1]李英.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鼻饲流质体位与吸入性肺炎发生关系的探讨[J].世界感染杂志, 2010, 5 (5) :450.
[2]秦环龙.管饲喂养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0 (4) :244.
[3]程凤.老年卧床病人体位与误吸关系的探讨[J].中国厂矿医学, 2011, 20 (6) :680.
[4]令晖.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23 (15)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