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并发症

2024-10-12

急性并发症(通用11篇)

急性并发症 篇1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并发症, 提到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就不得不提到一些急性的并发症, 这些急性并发症的出现, 会直接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一定要学会严加防范, 也要了解该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急性并发症, 当然最重要的急救措施就是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酮症酸中毒

症状

多数病人在发生意识障碍前数天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 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常伴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 呼气中有烂苹果味 (丙酮) 是其典型发作时候的特点。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 出现严重失水, 尿量减少, 皮肤弹性差, 眼球下陷, 脉细速, 血压下降。至晚期时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 嗜睡以至昏迷。感染等诱因引起的临床表现可被酮症酸中毒的表现所掩盖。少数病人表现为腹痛, 酷似急腹症, 易误诊, 应予注意。部分病人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

诱因

1. 急性感染

糖尿病患者易受病毒、细菌感染, 急性感染性疾病, 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伴有高烧者。感染可以加重糖尿病, 使血糖骤然增高诱发酮症酸中毒, 反之高血糖又促进感染恶化, 难以控制以致发生败血症。

2.治疗不当

常因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的中途突然终止, 或用量不足, 或新病人失于治疗时机, 使高血糖得不到控制, 尤其老年患者等因素使血糖升高, 继之高血糖引起高渗利尿, 渗透压升高, 脱水, 电解质紊乱而诱发。

3.饮食失节

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不严格, 过食碳水化合物脂肪, 营养过剩以及酗酒等引起高血糖。在代谢中因氧化不完全, 而产生代谢性酸性物质, 在体内堆积则产生酮血症。

4.精神因素

患者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 或精神高度紧张, 或过度兴奋, 或过于恼怒激动等。精神情绪的变化使神经兴奋性增强, 促使糖异生和脂肪的分解, 当脂肪分解大于合成, 则出现酮症, 严重者发生酮症酸中毒。

5.应激情况

患者遭受外伤、接受手术、烧伤、或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脑血管病应激状态, 使机体过多分泌与胰岛素相拮抗的激素, 而引起血糖升高, 酮体生成诱发酮症酸中毒。

6.妊娠与分娩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胰岛素需要量增加, 同时体内与胰岛素相拮抗的性激素、生长激素以及绒毛促性腺激素等相应分泌增加, 则引起血糖升高, 尤其后期分娩时, 因过度精神情绪紧张和疼痛等均可诱发血糖升高和酮体生成。

7.其他因素

患者可因较长时间服用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和苯妥英钠等药物。通过交感神经能作用, 刺激脂肪分解, 糖异生和酮体生成。

急救措施

1.应用胰岛素。这是抢救治疗的关键。必须在医院或医生指导下应用。根据病情皮下或静脉注射或静滴普通胰岛素。大多在24小时内控制病情, 此时应停用其他降糖药。

2.纠正脱水。能口服的尽量口服饮水。昏迷病人要给予静脉补液, 24小时内可输液3000~6000毫升, 心脏病或肾功不好的病人酌情减量。

3.昏迷病人头侧位, 及时清除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口腔清洁。有缺氧情况者给予吸氧, 已发生感染的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4.详细记录病人的出入量, 如饮水量、进食量、呕吐量、尿量、便量, 报告给医生, 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预防

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积极治疗糖尿病, 随时防止诱发因素的发生, 具体措施如下:

1.积极治疗糖尿病, 坚持长期严格控制血糖, 不要随意中断胰岛素的治疗, 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剂量。

2.注意防止多种诱发因素的发生, 特别是预防感染, 避免精神创伤及过度劳累。即使有发热、厌食、恶心、呕吐时, 也不宜中断胰岛素治疗。但应适当补充营养。

3.严格遵守饮食制度, 严禁饮酒, 限制肥肉等脂肪食物摄人。饮食不当和饮酒往往诱发酮症酸中毒, 应引起注意。

4.当处于各种应激状态时, 如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塞、外科危重症手术等, 口服降糖药物需暂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以防酮症酸中毒发生。

5.随时警惕本症的发生, 一旦发现尿中有酮体, 就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症状

前驱期。本症起病较慢, 在出现神经症状和进入昏迷前, 主要表现为糖尿病症状如口渴、多尿和倦怠乏力等加重, 以及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等。这主要是由于渗透性利尿失水所致。前驱期可持续数日至数周。若在前驱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将大大降低其死亡率, 但由于前驱期症状不明显或被其他合并症症状所掩盖, 常常被患者及医生所忽略, 极易被漏诊或误诊。

典型症状期。主要表现为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和体征。由于失水则见体重明显下降、皮肤粘膜干燥、唇舌干裂、眼窝凹陷、血压下降、心跳加快, 甚则休克。神经系统症群, 除感觉神经受抑制而神志淡漠、迟钝外, 运动神经受累较多, 包括失语、偏瘫、眼球震颤和斜视, 以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等, 反射常亢进或消失。呼吸可因高热而加速, 但无酮症酸中毒典型的酸中毒深大呼吸。

诱因

感染、急性胃肠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 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药等。有时在病程周期因误诊而输入葡萄糖液, 或因口渴而大量饮用含糖软饮料等诱发或促使病情发展恶化。

急救治疗

由于严重失水、高渗状态为本症的特点, 故迅速补液、扩容、纠正高渗为处理的关键。

1.补液性质。目前多数主张开始输等渗液, 优点是大量等渗液不会引起溶血, 有利于恢复血容量和防止因血渗透压下降过快导致脑水肿。

2.补液剂量。一般按病人的失水量相当其体重的1 0%~1 2%估计。精确估计病人的失液量比较困难, 实际上也不必要。

3.补液速度。按先快后慢的原则, 头4小时输液量占总失水量的1/3, 以后渐减慢, 一般第一日可补给估计失水总量的1/2左右。尤其是老年病人以及有冠心病者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补液, 不宜过快过多。

另外,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时, 胰岛素使用及补钾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只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病人所需胰岛素量比酮症酸中毒病人小。

预防

由于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即使诊断及时, 治疗积极, 死亡率仍很高, 因此积极预防极为重要。具体措施有以下几项:

1.早期发现与严格控制糖尿病。

2.防治各种感染、应激、高热、胃肠失水、灼伤等多种情况, 以免发生高渗状态。

3. 注意避免使用使血糖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心得安等, 注意各种脱水疗法、高营养流汁、腹膜及血液透析时引起失水。

4.对中年以上病人, 无论是否有糖尿病史若有以下情况时, 就应警惕本症的发生, 立即作实验室检查: (1) 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明显脱水表现者; (2)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如癫痫样抽搐和病理反射征阳性者; (3) 在感染、心肌梗塞、手术等应激情况下出现多尿者; (4) 在大量摄取糖或应用某些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后, 出现多尿和意识改变者; (6) 有水入量不足或失水病史者。

低血糖症

症状

1.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和体征:因低血糖时机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临床上可表现为出汗、心悸 (心率加快) 、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肢体震颤和血压轻度升高等。

2.神经性低血糖症状:系因中枢神经, 尤其是脑细胞, 缺乏葡萄糖能量供应而出现的功能紊乱的症状。最初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钝和思维混乱。继之可表现为视物模糊、意识模糊、运动失调、语言含糊、头痛和木僵等, 一些患者可表现为抽搐或癫痫样发作或肢体偏瘫等不典型表现, 最后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等。

诱因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 当胰岛素注射量太多时, 可出现恶性低血糖反应症状, 很象躁狂型精神病或癫痫样发作。还有更严重的是发生低血糖性脑病, 病人可有单瘫, 偏瘫、不能说话、走路不稳、曰眼歪斜等, 若老年糖尿病人很容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另外, 低血糖发生的次数越多, 症状会不断发生变化, 变得更不典型。在得病的头几年内, 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有心慌、手抖、出汗、头晕、饥饿、无力等明显自觉症状, 若纠正及时, 很少发生低血糖昏迷。随着病程拉长、病情加重, 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变得很不典型, 以神经精神障碍表现为重, 严重者发生昏迷。

急救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 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此, 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 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 如饼干、果汁等。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 饮食应低糖, 高蛋白, 高脂肪, 少食多餐, 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3.静脉推注5 0%葡萄糖4 0~6 0 m l是低血糖抢救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若病情不严重, 尚未造成严重脑功能损害, 则症状可迅速缓解, 神志可立即清醒。

有条件的患者应立即用血糖仪进行测定, 血糖小于3.8 m m o l/L者, 应迅速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10~15分钟后, 若症状还未消失可再吃一次。若症状消除, 但离下一餐还有1个多小时, 则加食一份主食。如出现神志不清、突发昏迷等, 家属应及早将患者送往医院。

预防

首先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饮食定时定量, 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 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注意适度的运动。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可致低血糖发生, 因此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时应酌情减少降糖药物 (含胰岛素) 用量或加餐。

另外,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 常发生夜间低血糖, 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 如果血糖偏低, 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 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 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糖尿病低血糖还容易导致患者的突发昏迷, 因此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应该准备一些急救措施, 比如病发时补充一些甜食, 喝一些糖水;患者昏迷还需要他人的的救助。所以糖尿病患者本人应告诉自己的家属、朋友, 熟悉低血糖的表现和急救知识。另外, 要随身携带一个卡片, 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 以便得到他人的尽快救助。

乳酸性酸中毒

症状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发病急, 但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

轻症:可仅有乏力、恶心、食欲降低、头昏、嗜睡、呼吸稍深快。

中至重度:可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昏、全身酸软、口唇发绀、呼吸深大, 但无酮味、血压下降、脉弱、心率快, 可有脱水表现, 意识障碍、四肢反射减弱、肌张力下降、瞳孔扩大、深度昏迷或出现休克。

诱因

1.糖尿病控制不佳。

2.糖尿病其他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时可成为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诱因。

3.其他重要脏器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等, 可加重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良, 导致低氧血症和乳酸性酸中毒。

4.大量服用降糖灵:双胍类药物尤其是降糖灵能增强无氧酵解, 抑制肝脏及肌肉对乳酸的摄取, 抑制糖异生作用, 故有致乳酸性酸中毒的作用。糖尿病病人如合并有心肝肾疾病, 还服用大量降糖灵时, 有诱发乳酸性酸中毒的可能。

5.其他:如酗酒、一氧化碳中毒、水杨酸、乳糖过量时偶亦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急救治疗

乳酸性酸中毒现尚缺乏有效的治疗, 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应积极预防诱发因素, 合理使用双胍类药物, 早期发现, 积极进行治疗。

1.胰岛素治疗:本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即使是非糖尿病患者, 也有人主张胰岛素与葡萄糖合用, 以减少糖类的无氧酵解, 有利于血乳酸清除, 糖与胰岛素比例根据血糖水平而定。

2.迅速纠正酸中毒:24小时内可用碳酸氢钠4.0~170g。但补碱也不宜过多、过快, 否则可加重缺氧及颅内酸中毒。

3.迅速纠正脱水:治疗休克补液扩容可改善组织灌注, 纠正休克, 利尿排酸, 补充生理盐水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与组织灌注。

4.给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用人工呼吸机。

5.补钾:根据酸中毒情况、血糖、血钾高低, 酌情补钾。

6.监测血乳酸, 当血乳酸大于1 3.3 5 m m o l/L时, 病死率几乎达100%。

7.如果患者对钠水潴留不能耐受, 尤其是因降糖灵引起的乳酸酸中毒, 可用不含乳酸根的透析液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

8.对症治疗, 去除诱因:如控制感染, 停止使用引起乳酸酸中毒的药物等。

预防

1.在糖尿病治疗中不用苯乙双胍。凡糖尿病肾病、肝肾功能不全、大于70岁的老年人以及心肺功能不佳者, 其他双胍类药物也应少用。糖尿病控制不佳者可用胰岛素治疗。

2.积极治疗各种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的疾病。

3.糖尿病患者应戒酒, 并尽量不用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药物。

4.乳酸性酸中毒一旦发展并达到目前通用的诊断标准后, 即使通过治疗能使乳酸下降, 也无法改善预后。故对高乳酸血症患者 (即无酸血症, 但乳酸>2.5mmol/L) 需及时治疗各种潜在诱因, 并密切随访观察。

急性并发症 篇2

冉桂玲,王守法

摘要:急性脑梗塞(ACI)亦称脑血栓形成1,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2。目前,在临床上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对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 静脉溶栓 并发症

分析及护理对策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在特定年龄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中老年人为脑梗塞的多发人群),自然就成为医学界同仁关注的焦点,而急性脑梗塞(ACI)更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并且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而且治愈率比较低,恢复也比较慢,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目前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而且这种治疗的办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治疗的方法很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现在临床上主要用到的尿激酶(UK),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就会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产生影响,比如栓子溶解后血液渗出 ,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功能障碍等等3,从而引发主要诸如出血等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为了保证静脉溶栓的最大功效,防止因溶栓而导致的意外并发症,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及护理,本文特针对在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尤其是在使用静脉溶栓后的24个小时以内),对可能引发的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一、使用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分析

尽管尿激酶被广泛用于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而且其效果可以说目前是最好的,但是,在静脉溶栓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出血、血管再闭塞、再梗塞及再灌注性脑损伤等并发症征象。

第一、静脉溶栓后,出血是溶栓治疗后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严密的观察病人出血的征象,比如:颅内、皮肤、粘膜、泌尿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有无出血现象。特别是要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一般每过十五到三十分钟就要观察一次。如果病人发生如下症状:

1、颅内压增高,这时会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的“三主征”;

2、“两慢一高”,即: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慢且深,血压升高;

3、言语和肢体再次出现活动性障碍等,就必须要警惕了,因为有脑出血的可能。这时应该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尽快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第二、静脉溶栓后,有的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如头痛、呕吐以及肢体乏力再度加重的临床症状,复查头颅CT时发现颅内有出血。

第三、静脉溶栓后,再发性梗塞征象:意识、言语和肌力等神经系统体征发生变化。如果出现恶化情况,除了要警惕颅内出血外,也要考虑是再发梗塞,这用CT即可资别鉴别。

总之,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静脉溶栓后也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会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为10%一20%2,为了预防血管再闭塞,必须要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心肌酶等实验室指标;所以在采用静脉溶栓后,为了严格掌握病人的治疗进展及情况,避免突发并发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和血管再闭塞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以警惕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那么,在使用静脉溶栓后应该采取哪些防护和护理措施呢?

二、使用静脉溶栓后的护理对策

总的来说,采用静脉溶栓后,需要采取综合护理,观察出血及再梗塞等并发症的征象、心理辅导和康复指导。在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中,各环节护理技术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

疗效及生命体征观察。

1、观察病人意识、言语、肌力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有肌力下降、意识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静脉溶栓后,记录血压的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进行相关监测。

3、心理疏导。由于脑梗塞起病急,病人突然面临偏瘫、失语等残疾的体验,情绪大都焦虑、急躁,而且要求快速康复的欲望极为强烈。如果后期疗效与预期有差距,患者则感到悲观失望,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护理。一般而言,发病早期多安慰,多疏导患者,平复病人焦虑情绪。后期则应多给予鼓励、支持,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急性脑梗塞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2。因此,康复治疗对脑梗塞

患者很重要。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留有后遗残疾的患者,教会其自我护理,提高残疾后适应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同时要向家属讲解照顾技巧,进行脑血管病的健康指导教育。

三、再灌注性脑损伤的预防和早期护理措施

闭塞的血管经溶栓治疗再通后,会引起再灌注损伤,发生脑水肿5。再灌注后脑水肿也是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中应注意:

1、脑梗死发病12 小时内,缺血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较轻,但12小时以后则有明显的损伤和水肿。故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密切留意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瘫痪肢体功能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原来的病情有无好转,及时了解有无脑水肿的症状;

2、摄人量过大可加重脑水肿,故要注意保持24小时出入量平衡。在最初几天,最好能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使水出量略多于水入量。一般情况下水入量可按前一天的尿量加500ml来计算;

3、当出现脑水肿的征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有效地使用自由基消除剂、脱水药、激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防和早期护理措施包括:

1、溶栓后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运动、感觉功能等的变化情况。如果在24小时内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者消失、原来的症状加重或有新的肢体瘫痪,则提示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致继发脑梗死的可能,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展开救治;

2、严格遵医嘱使用肝索、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虽然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治疗脑梗塞的手段,但使用溶栓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静脉溶栓后,做好必要的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护士还必须积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心理指导及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总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认为,药物的准确应用,结合病情观察和健康指导则是顺利完成治疗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凤春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0 [2] 黄允香.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杂志,2009-5 [3] 张锦丽等.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第16卷

急性并发症 篇3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并发症;观察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20-01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在胆管梗阻基础上发生胆道反复感染的较重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1]。所以一经确诊,必须及时手术,解除梗阻,引流胆汁,挽救生命。我院3年来,对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围手术期的重点监护,及时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处理术后并发症,提高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成功率,对抢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0例患者,其中男140例,女80例,年龄27-86岁,平均年龄51.5岁。全组首次发病125例,再次或多次发病95例。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和胆道探查病史69例。合并有高血压25例,合并冠心病17例,合并胆源性胰腺炎5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寒颤、高热和黄胆Charcod三联症者176例,本组急性发病的时间为2-14d,平均7d。

1.2 治疗方法220例患者主要措施是解除胆道梗阻、抗休克、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其中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引流术116例,胆总管引流术69例,经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十二指肠造影+鼻胆管引流术(ERCP+ENBD)35例。

2 结果

全组患者经手术治疗、ERCP+ENBD后,并发应激性潰疡9例,胆漏、胆汁性腹膜炎2例、切口裂开3例,胆道出血1例。经住院治疗10-26d,平均14. 6d,全组治愈154例,好转65例,死亡1例。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清况、引流管的观察,早期发现病情变化,积极治疗,心理护理及有效的并发症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3.1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1.1 应激性溃疡观察和护理应激性溃疡多发生于手术后2-7d,常由于重症感染、休克、手术刺激和或黄疽至凝血功能障碍,本组9例患者术后胃管内引出少量淡红色液体,考虑可能为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出血,护理上按医嘱给予0. 9%NS250m1加去甲肾上腺素8mg分次胃管内注入,洛塞克40mg i.v, 每日两次,连用3-5d,立止血lmg iv,予以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禁食,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注意胃管内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发紧张情绪,同时注意大便情况,准确记录失血量,评估止血效果。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

3.1.2 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的观察及护理术后胆漏常因胆道、T管吻合不严密或T管术后短期滑脱所至。胆漏一般发生在术3-10d,少量胆汁内漏,仅表现为短暂的腹痛;如大量胆汁漏入腹腔则表现为腹膜炎。因此AOSC患者术后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脉速、高热及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血压下降等腹膜炎体征时,警惕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腹腔穿刺,如抽出浓性胆汁或腹腔引流管内流出胆汁样液体,可确立诊断。先予补液、抗炎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确保胆汁引流通畅,做好T形管的护理。小的胆漏可愈合,如经上述处理无效,则需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发生2例胆漏,经密切观察腹部体征,给予持续负压吸引,行FRCP+ENBD术,经保守治疗后愈合。

3.1.3 胆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常由于术后胆管感染未能完全控制,肝胆管溃疡,手术缝合线过粗,术中胆管探查,器械损伤胆道或胆管壁止血不彻底所致。术后如发现T形管短期内有大量鲜血流出或出现血性胆汁,脉搏快、BP下降等应警惕术后胆道出血。应立即给予立止血lmg iv,冷沉淀4U静脉滴注,邦亭40加入%Glucose500m1静滴。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T形管引流情况,配合医生作好再次手术准备。

3.1.4 伤口裂开的预防护理伤口裂开与病人营养不良、切口缝合不佳、感染后腹内压突然增高有关。常发生于术后7-10天左右。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防感染。用腹带包扎,术后注意保暖,以防受凉引起咳嗽。努力消除便秘、顽固性呃逆等不良因素,保持大小便通畅,必要时予通腑合剂200ML灌肠,咳嗽者可予庆大霉素、沐舒坦等雾化吸入。咳嗽时患者用手向内按压伤口两侧。顽固性呢逆者可按压内关、合谷或艾灸天突穴,也可以压迫眶上缘[2]。本组患者伤口裂开3例,均为老年肥胖患者,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经积极治疗伤口愈合良好。

4 结论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起病急、病情重、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往往难以进行充分的手术准备,术后并发症容易发生。因此,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引流管的观察护理,对减轻患者并发症,促进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庆临,秦月兰,刘怡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2003,2:28-29.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48例, 均为我院急诊科收入住院部患者, 年龄55~81岁.男34例, 女24例, 发病至急诊均为24h内的心肌梗死后患者。均符合WHO急性心梗诊断标准。早期并发症有,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室颤动、并发左心衰竭者。

1.2 临床表现及症状特点

患者前来急诊室就诊的原因多数是持续性胸痛伴胸闷, 也有以其它症状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如、消化道症状、牙痛、心衰、晕厥、衰竭等具体情况见表1。

50例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提示:广泛前壁16例、前侧壁合并间壁5例、下合并后壁12例、前壁14例、右室1例。血清CK达860~4100U/L, CK-MB达180~320U/L。

1.3 结果

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早期出现心脏停搏3例, 左心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2例, 严重心律失常38例。对心脏停搏者采用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和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静滴等方法复苏。对于左心衰竭患者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等。并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给予多巴胺、间羟胺抗休克, 同时予以安置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停搏者我们采用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及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等方法复苏。其中2例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降至38次/min。出现心源性休克, 给予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内微量泵静滴, 同时给予多巴胺、间羟胺等抗休克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后安置心脏起搏器。使生命体征进一步稳定, 然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还有2例经心肺复苏后立即送入心导管室。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达95%, 遂行冠脉内溶栓治疗, 30min后重复造影示闭塞血管未通, 因患者反复出现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1) AMI患者在就诊时有以下的特点, 在接诊时应倍加注意。性别和年龄特点:AMI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且发病的年龄明显提前。3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如果有突发胸痛胸闷等相关的症状时就要考虑AMI的可能性, 若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者更应警惕;而年龄<50岁的女性患者发生AMI的可能性极小。症状特点半数以上的患者表现为能引起医生警觉的胸痛和胸闷, 这部分病人易得到医生的重视而极少糯诊[2]。从年龄分组来看, 年纪轻的患者发病多突然, 症状典型, 心电图的表现也比较明确, 易及时得到诊断。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表现并不典型, 如颈、项、手臂疼痛, 牙痛, 上消化道症状, 心衰, 晕厥, 极度衰弱等。这部分病人以老年人为多, 且心电图的表现也常不典型。其中最容易忽略的是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衰弱的患者, 尽管AMI的临床表现各异, 但这些患者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在发病时“出一身冷汗”, 有时甚至大汗淋漓。这一点有别于病人平时的心绞痛发作。在接诊时应注意询问。对急诊室诊断AMI手段的评价WHO规定诊断AMI有下列3项中的2项[3]即可: (1) 缺血性胸部不适的病史; (2) 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动态变化; (3) 血清中心脏标志物升高和降低。从本组的结果来看, 心电图诊断AMI的价值最高, 影响AMI诊断的最常见原因是早期复极和室内传导障碍, 同时也有助于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经硝酸甘油含服后抬高的ST段迅速回落者常为冠状动脉痉挛, 无需进行溶栓治疗。

(2) 作好适当的急诊处理因AMI死亡的患者50%发生在发病后1h内, 所以在急诊室的处理是否适当对于降低死亡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在急诊室, 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仍是诊断AMI最为简便的手段。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有助于鉴别冠状动脉痉挛。TnT升高早于CK, 对于AMI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高于CK。提高一线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对溶栓治疗的认识是缩短就诊一溶栓时间的关键患者在急诊室一经诊断或怀疑AMI。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积极检查并处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并为进一步的溶栓治疗作好准备。

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危急患者生命, 要求我们及时准确地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抢救治疗, 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如: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患者48例, 均合并严重心律失常, 所以患者都进行对症治疗。结果 48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随即给予冠脉内溶栓治疗, 半小时后重复造影示闭塞血管再通者, 很快心律失常缓解, 2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危急患者生命, 要求我们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治疗, 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及对愈后的影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237~1250.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eart and strode facts:2001Statistics]Supplement, Dallas, American[J].Heart Association, 2001:1~23.

急性并发症 篇5

关键词:胆结石急性胰腺炎;并发症;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0-01

作为一项常见的胆结石并发症,胆结石急性胰腺炎(SAP)具有病情急、进展块、病死率等特点,同时,还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分析当前情况,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脏器衰竭及继发性感染等,由此可知,为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就需要对此病的并发症展开行之有效的预防与护理[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3例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为例,就此病的并发症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展开全面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3例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得到确诊。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分布:29-68岁,平均年龄45.6岁。本组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上腹压痛、轻度发热,以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同时,患者的化验血及尿淀粉酶检查结果显示为上升,并存在脏器功能衰竭及局部并发症的情况,排除其他急腹症患者。此外,经检查分析得知,上消化道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患者主要出现的几种并发症。

1.2护理方法

针对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現的并发症,主要采取以下护理方法:

其一,体位及休息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采取仰卧、弯腰、屈膝等较为舒适的体位,鼓励并指导患者自行翻身。同时,还需为患者创设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确保其足够的睡眠与休息。倘若患者受到了较大的疼痛,导致睡得不够安稳时,还需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坠床的情况,

其二,严格控制胰腺的分泌。为有效避免十二指肠内流进酸性的胃液与食物,进而加快胰腺消化酶的分泌,加重胰腺炎症,护理人员就需要在围术期间,做好患者的禁食水措施,。具体展开分析,患者通常禁食6至8天,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则可将禁食的周期延长至两周。其次,为将胃肠道胀气症状进行有效改善,就需要进行为期3天左右的加压处理,进而充分减少胰腺分泌受到的胃酸刺激。最后,开展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操作,确保患者所需营养成分的充分获得以及胃肠道的休息,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疼痛。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严格预防并控制患者的感染情况。

其三,严密监控重要的脏器功能。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足够的氧气,并对其血气进行定时测量,仔细分析检测的结果,一旦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及时开展气管插管操作,并利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此外,处理好心肾功能不全的问题。

其四,口腔护理。由于患者需禁食水一段时间,因此,当其出现口渴情况时,可用棉签对口唇进行湿润。此外,为将患者的胃肠压力进行有效减轻,有效缓解鼻腔不适以及口腔干燥等情况,就需要将石蜡油涂抹在胃肠减压管的周围以及患者的口唇上,并利用生理盐水来清晰患者的口腔。

其五,疼痛护理。对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而言,其通常会出现程度较深的疼痛情况。因此,做好患者的疼痛护工作尤为重要。首先,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进行休息;其次,对患者发生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程度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缓解操作,必要时还可在遵循医嘱的情况下,合理应用相应的镇痛药,并评估产生的镇痛效果。

其六,心理护理。对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而言,由于发病迅速,且腹部的疼痛呈现出持续剧烈的形式,因而一旦出现相关并发症或是病情加重时,患者就会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时,护理人员就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将疾病治疗的方法、安全性,以及可产生的效果详细告知患者,并向其讲述已经治疗成功的案例,从而加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本组73例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治愈出院的有66例,死亡7例,患者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分别为90.4%与9.6%。

3.结论

胆结石急性胰腺炎作为临床一项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包括轻型、重症这两大类。其中,轻型胰腺主要表现为腺体水肿、出血,以及少量的坏死灶等,通常因为胰管梗阻或胆汁反流而导致,引起的脏器功能紊乱比较轻微;重症胰腺炎则在轻型的基础上,存在发展成为组织自溶性脏器功能障碍以及明显胰腺血液循环障碍的可能。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而必须加大重视及处理力度[2]。

分析当前情况,发生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为:其一,出现胆道炎症后,进一步导致了胆道生理功能失调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十二指肠在胆囊发生收缩时,其括约肌会开放,胆汁也便会流入到十二指肠中去;但是,如果发生了胆道炎症,那么这些炎性的胆汁便会反流到胰管中来,进而引发急性胰腺炎。其二,一过性结石出现嵌顿时,导致壶腹部出现水肿,从而导致胰腺炎的发生。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在其胆囊内存在细小的结石,随着胆囊的收缩,结石就会从胆囊管向胆总管转入,从而导致胆管梗阻的进一步发生,并引发了胰腺炎。在对此列患者进行治疗时,为达到巩固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目的,就需开展科学、可行的护理操作,促进患者治愈率的提高。在本实验中,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展开休息护理、控制胰腺的分泌、口腔护理、疼痛护理等综合护理 操作,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90.4%,与斯琴高娃[3]的相关研究文献相吻合。

综上所述,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较多的并发症,再加上病死率比较高,因此,为充分巩固治疗效果,促进预后的改善,就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崔玉晶,奇铁男.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8(33):221-222.

[2] 彭燕妮.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2,16(03):127-129.

食管异物伴急性并发症病人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食管异物伴急性并发症病人31例, 均有明确的异物误咽史;男18 例, 女13例;年龄2 岁~91 岁, 平均58.2岁;误咽枣核16例, 鸡骨、鱼骨等动物性骨头14例, 纽扣电池1例。病人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胸痛、胸闷, 因发病急, 病史明确, 入院后6h内明确诊断18例, 24h内明确诊断31例 (其中5例入院时已超过24h) ;均不同程度存在食管周围、颈部、纵隔、肺部等不同部位的严重感染。

1.2 结果31例食管异物伴急性并发症的病人中有24例治愈出院, 3例转重症监护室 (ICU) 治疗后出院, 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 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转介入科治疗, 1例食管异物入院后很快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急诊术前准备告知病人应立即禁食、禁水, 积极补液抗感染治疗。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 注意基础疾病的处理, 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观察有无咳嗽、咳痰、咽痛、吞咽困难、胸闷、胸痛、咯血、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急诊抽血检查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病毒全套等;及时做好备血、皮试;告知病人胃管、引流管等导管留置的适应证、目的及注意事项。

2.1.2 心理护理病人常常是发病突然, 出现吞咽困难、疼痛, 不适感强烈, 住院后环境陌生, 精神高度紧张引起食管痉挛, 常增加手术难度。部分病人心存内疚感, 常因自己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非常自责。因此病人大多数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恐惧, 尤其老年人表现最为突出, 故护理人员应给予热情的接待, 保证病人所住的病房相对安静, 消除其顾虑;耐心、细致讲解手术过程和术中配合的具体要求, 防止术中病人因挣扎而造成食管钳误伤食管壁的危险。

2.1.3 急救物品的准备包括气管切开包、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和急救药品等, 以备不时之需。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全身麻醉者按全身麻醉术后常规护理,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病情变化并进行心电监护,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处理。说明监护仪的作用, 解释仪器报警的原因, 减低其报警声, 从而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5], 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2 饮食护理食管黏膜损伤较轻或无损伤病人, 手术后6h可进温凉半流质饮食。如病人的食管有损伤、穿孔或炎性反应表现, 必须停止经口进食, 置入胃管鼻饲, 每2h输注肠内营养液, 达到早期肠内营养, 尽快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6], 病人应该尽可能多地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尽量不食用高脂肪和含糖量高的食物。为维持病人的正氮平衡, 同时积极配合肠外营养支持, 静脉输注电解质、维生素、白蛋白等营养物质, 促进穿孔或损伤的恢复, 待复查食管碘油造影提示穿孔已愈合, 方可经口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鼻饲期间要做好口腔护理, 同时密切观察是否发生并发症。

2.2.3 导管护理食管异物取出术后病人常放置胃管、导尿管, 胸腔积液者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反复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和强调各种导管的作用及重要性。每班严格查看胃管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等置入刻度, 班班交接, 标识清晰, 加强巡视, 确保导管通畅, 并详细记录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胃管妥善固定, 每次鼻饲前后均用温水冲洗, 鼻饲流质少渣食物, 避免胃管堵塞、弯曲;胸腔闭式引流者要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要注意观察水柱的波动, 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更换水封瓶。教会病人进行吹气球练习, 促进肺功能恢复, 尽量取半坐卧位, 以利于炎症局限和引流。若出现脱管, 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 消毒后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 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拔管后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放置导尿管者, 留置导尿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呈正比, 尽早拔除导尿管对术后快速康复和预防医院感染有重要作用[7,8], 尽早夹闭尿管进行膀胱功能锻炼, 观察尿量、尿色, 预防泌尿系感染, 根据病情于术后1d~3d拔除。

2.2.4 舒适护理舒适护理的提出, 本着整体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原则, 给予病人生理、心理、精神上的全面护理, 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促进病人的术后恢复[9]。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保证床单元清洁、干燥。尽力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比如口腔护理、皮肤、会阴护理, 按时协助病人翻身, 可以使用软枕进行协助来更换卧位, 避免压疮的发生, 适时活动和按摩四肢, 来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适当做主动和被动活动。管理好各类引流管, 各管都要固定稳妥、摆放整齐, 避免将其压在身下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 不要对其牵拉、扭曲, 以免刺激伤口, 增加病人的疼痛。心电监测的血压计袖带随测随绑, 不要长时间捆绑在肢体上。病人好转后适当取半卧位, 鼓励多主动活动肢体, 当导尿管拔除后应鼓励病人及早下床活动, 防止便秘及尿潴留的发生。护理人员教会病人使用三步起床法, 防止晕厥或跌倒。加强病人术后疼痛的管理, 鼓励病人自我评估和疼痛监测。手术创伤、麻醉用药、管道刺激、炎性反应感染以及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是引起疼痛的相关因素[10]。研究证明, 92%的病人迫切需要术后镇痛[11], 及时有效的止痛可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 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镇痛泵的使用可使病人安全度过围术期。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重视非药物性镇痛的作用, 如采用音乐疗法、安慰性语言、变换体位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减轻其疼痛的主观感受。

2.2.5 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护理按时巡视病房, 监测生命体征, 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 观察病人的情绪和睡眠及饮食情况, 掌握病人的各项检查结果及阳性体征。体温是感染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所以要定时监测体温变化, 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渗液和引流管引流情况,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每班听诊肺部呼吸音和肠鸣音,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咳嗽、胸闷、气促、腹痛、腹胀及肛门排气等情况。感染可侵蚀颈部大血管, 病史中若有咯血、咽部或颈外侧切口有持续性渗血症状, 不论量多少, 必须考虑颈部血管糜烂, 有发生大出血的可能, 提示病情险恶, 预后差, 必须做好结扎颈动脉的准备[12]。纵隔感染、食管瘘是手术后最严重、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 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腔积液和全身中毒症状, 引流液混浊或同时混有食物残渣。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立即禁食, 做好胃管及胸腔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予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定时监测体温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病室内定时通风, 适当限制陪人, 体型消瘦、年龄大等易出现压疮的病人, 要注意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组中有1例老年病人因不敢床上运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转入介入科治疗。

2.3 健康及出院指导老人牙齿脱落或使用假牙, 咀嚼功能差, 口内感觉欠灵敏, 食管口较松弛, 易误吞异物;儿童多因口含玩物引起;成人多因进食匆忙注意力不集中引起, 也有因食管癌或食管狭窄引起。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老年人无牙者应选择合适的义齿, 指导义齿的合理使用及保护方法。异物误入食管后要立即就诊, 切忌用饭团、韭菜、馒头等强行下咽, 或延误就诊, 以免增加并发症和手术的难度[13]。出院后保持情绪稳定, 应预防感染, 按时服药, 按时复诊, 学会自我监测, 如有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及时就诊。

3 小结

我国随着年龄结构的调整, 老龄化日益明显, 收治的食管异物病人多为老人, 不良的饮食习惯、食品丰富多样、进食方式多种多样, 食管异物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常是防不胜防, 食管异物发生以后, 怎样做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把我们的治疗和护理经验总结下来, 尽量避免因食管异物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治疗和护理重点是积极完善急诊术前准备, 加强心理护理, 及时手术取出异物, 术后做好饮食护理、导管护理、舒适护理, 做好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确保病人安全, 更要做好健康及出院指导, 以提高治疗效果, 加快病人的康复,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总结食管异物伴急性并发症病人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耳鼻喉科收治的31例食管异物并发急性并发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治愈出院, 3例转重症监护室 (ICU) 治疗后出院, 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 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转介入科治疗, 1例入院后很快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加强食管异物伴急性并发症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脑出血急性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1年5月~2007年5月我院脑出血住院病例310例。其中男203例, 女107例, 年龄最小10岁, 最大86岁平均年龄60.0±10.4岁。统计分析有关的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脑出血的并发症

全部患者中145例发生并发症, 发生率46.8%, 共266例次, 其中并发呼吸道感染90例次 (33.8%) , 并发脑疝42例, 泌尿道感染41例次, 上消化道出血36例次, 脑积水10例, 再出血11例, 癫发作7例, 肾功能不全5例, 低钠血症4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静脉血栓形成1例, 其他16例。

2.2 脑出血的死亡原因

全部患者中死亡38例, 病死率12.3%。其中死于单纯脑疝者12例, 脑疝同时合并其他并发症者16例, 肺部感染者1例, 肺部感染合并其他并发症者5例, 中枢性衰竭2例, 脑积水1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

3 讨论

3.1 呼吸道感染

是脑出血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 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 很容易并发肺部感染, 并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有:患者因假性球麻痹影响吞咽反射或咳嗽反射, 致误吸及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 发生吸入性肺炎;颅内压增高致脑缺血缺氧, 并损伤下丘脑, 使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造成应激性神经源性肺水肿, 容易继发感染病人因意识障碍或严重肢体瘫痪, 长期卧床不起, 致肺淤血产生坠积性肺炎;老年患者常有基础肺部疾病的存在;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继发双重感染。

3.2 脑疝

是脑出血急性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也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脑出血中最常见的为天幕裂孔疝, 常发生在起病数小时至一周以内, 多见于基底节区出血, 与血肿量大小及脑水肿占位效应相关。其次为枕骨大孔疝, 常见于脑干及丘脑下部出血, 与局部占位效应及脑脊液循环梗阻 (急性脑积水) 有关, 预后较差。

3.3 泌尿道感染

发生率较高, 占15.4%, 但均非致死性, 其主要致病因素有:女性患者, 曾有尿路感染历史者;留置导尿时间较长者 (>2周) ;意识障碍、大小便障碍。

3.4 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分析:与出血部位有关, 丘脑、壳核出血及脑干出血, 可引起胃粘膜病变或溃病出血;与出血量有关:研究认为, 脑损伤后, 内脏大神经传出的动作电位增多, 并与损伤的程度有关, 超早期支配胃肠的交感神经即强烈兴奋, 使胃粘膜血管痉挛而缺血, 防御能力下降。

3.5 脑积水

急性脑积水为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为3.2%。其中由脑干、小脑出血引起者占95.2%。是因血液破入脑室, 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如室间孔、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正中孔、侧孔, 或为局部占位直接压迫导水管及小脑延髓池。急性脑积水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持续不降、神志逐渐昏迷、头痛呕吐等高颅压表现。

3.6 癫痫发作

文献报道, 脑出血并发癫痫发生率为4.5%~12.4%, 其原因可能是脑动脉突然破裂出血, 引起急性脑缺氧和脑水肿, 使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临床以大发作为多见, 局限性发作次之, 持续状态少见。

3.7 多脏器功能衰竭 (MOF)

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治疗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患者共40例,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 全部确诊。其中, 男性患者有29例, 女性患者有11例, 年龄最小为40岁, 最大为68岁, 平均 (53.95±10.88) 岁。并发症包括:胰腺坏死10例, 腹腔室隔综合征12例, 假性囊肿9例, 出血3例, 肺损伤1例, 脾栓塞1例, 胰腺脓肿3例, 肾功能损伤1例。

1.2 方法:为急性胰腺炎病患实施血清淀粉酶与尿淀粉酶的检测, 若患者出现并发症, 则以上两种酶的活性也会随之升高。按照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不同增高表现, 可对各种并发症进行相应的判断。再辅以B超等影像学仪器的检测, 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合并有脓肿或囊肿。

对于胰腺炎并发症的治疗, 应该进行对症处理:①若患者胰腺坏死, 则要为其行开腹手术, 将坏死的组织切除, 并对该处进行引流与冲洗。在禁食的同时给予其营养支持, 然后使用奥美拉唑等药物来抑制胰腺与胃酸的分泌。②若患者出现腹腔室隔综合征, 则要为其进行腹腔穿刺, 并在减压后进行灌洗。③若患者出现囊肿, 则要先为其消除囊肿, 然后以手术方式切除窦道。④若患者出现脓肿, 同时伴有囊肿, 则要进行局部穿刺, 将导管置入坏死组织中引流。⑤若患者出现脾栓塞, 则为其切除脾脏。⑥若患者出现真菌或细菌感染, 则为其使用抗菌药以抗感染。⑦若患者代谢异常, 则为其进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度的调整。⑧若患者休克, 则为其采取相应的抗休克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要注意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 要注意术中操作, 无论是麻醉还是气管插管, 甚至是手术中的各种操作, 都要做到规范化, 遵照相关标准来严格执行。

1.3 观察指标:经过诊疗后患者的存活率、病死率、药物和手术方法的治疗结果以及患者死亡原因均为本研究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 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n, %) 表示, 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实验所得数据, 经统计计算为P<0.05, 则表明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40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存活, 生存率为95%。死亡2例, 病死率为5%。15例为药物治疗, 全部存活, 药物存活率100%;25例为手术治疗, 存活23例, 手术存活率为92%, 致死原因:1例因肾功能受损而发生急性肾衰, 1例因肺损伤而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本身便是一种急腹症与危重症, 发展快、病情重, 极易造成患者死亡。其诱发的并发症也大多具有同急性胰腺炎相似的一些特征, 即病情复杂而严重。急性胰腺炎所诱发的并发症, 其病死率普遍较高。如消化道瘘、假性囊肿、胰腺脓肿等轻度并发症可以通过药物或简单手术进行治疗, 其余并发症如胰腺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损伤、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若无法得到及时救治, 患者将有极高的病死率[2]。

据熊元刚的研究报道《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外科治疗分析》所示, 急性胰腺炎病患的临床感染率高达40%, 消化道瘘也有10%左右的发生率, 发生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概率约有5%, 而发生出血并因此导致死亡的概率则高达50%。据其所述, 脏器功能损伤导致的功能性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3]。在本研究结果中, 2例死亡患者便是死于脏器的功能性衰竭——1例因肾功能受损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1例因肺损伤而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而其他并发症, 以胰腺坏死为例, 需要根据其坏死性质进行治疗。通过临床影像学检查, 可确诊患者的胰腺坏死是有菌性坏死还是无菌性坏死。若为无菌性坏死, 通过药物即可有效治疗;若为有菌性坏死, 一般多为胰腺感染, 这类感染性并发症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否则感染扩大到全身范围就会诱发多器官衰竭, 进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胰腺炎并发症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 病变是否稳定、感染是否扩散、囊肿是真性还是假性, 都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

急性胰腺炎会引起诸多并发症, 其中衰竭性并发症, 如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多器官衰竭均会导致患者死亡。其余并发症稍轻微, 但若得不到及时治疗, 也有可能发展为如上严重并发症, 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故临床应加强对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诊断, 通过准确的早期诊断来为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机会, 进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胰腺炎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与诊断。方法 择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治疗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患者共40例,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 探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均已确诊。其中有38例患者存活, 生存率为95%。死亡2例, 病死率为5%。15例为药物治疗, 全部存活;25例为手术治疗, 存活23例, 手术存活率为92%, 致死原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急性呼吸衰竭。结论 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需要尽早诊断, 以免不同时期并发症表现混淆医师视线, 导致漏诊、误诊, 使患者失去最佳诊疗时机。

关键词:并发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治疗,存活率,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李一凡.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防治[J].当代医学, 2012, 18 (9) :14-16.

[2]杨尹默.对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诊断与治疗的再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7) :551-554.

急性并发症 篇9

1 突发性呼吸衰竭窒息

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后, 常出现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包括窒息、心率失常、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发绀、烦躁、血压下降, 心电图可有非特异性ST~T段改变, 故检查时应对比术前心电图做出早期诊断, 结合其它检查, 立即给予氧气, 用抗心率失常的药物, 及时抢救患者。窒息如因术后伤口快速形成血肿阻塞呼吸道所致, 处理方法是:如出血不多, 只是血肿阻塞呼吸道, 应立即清除血凝块;如发现血肿, 应选择较粗的大号注射器将血肿内的血液吸出, 以便解除呼吸道梗阻。分泌物及痰过多不能及时咳出亦可造成窒息, 应立即用吸引器将分泌物及痰液吸出, 也可将患者舌牵出, 让患者侧卧式坐起, 拍打患者背部, 使痰及分泌物即刻咳出, 窒息可马上缓解。血凝块吸附于气管造成的窒息应立即进行器官切开术, 将血凝块吸出呼吸道待梗阻解除后, 检查若见有出血的血管, 应再次结扎血管。口腔咽腭部的术后水肿若较严重, 也可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 可在术后静脉输液中加入20mg地塞米松, 能缓解局部水肿, 减少炎症反应。颌面部恶性肿瘤常见于淋巴转移, 为了手术效果, 在切除肿瘤时应做颈淋巴结清扫术及该侧颈内静脉结扎术, 此时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咽后壁及喉部水肿, 可突发呼吸困难及窒息, 此时应立即进行环甲膜切开术, 吸出痰液及分泌物, 吸氧, 给予地塞米松20mg以减轻局部水肿 (必要时做气管切开术) 。

2 术后休克

主要可分为失血性休克和失液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多因术中患者失血过多, 术前对失血量估计不足, 术前准备不足, 因血源不足, 补血量远低于失血量。此外由于补液不均衡, 术中大量的液体输入体内, 术后很快被排除体外, 血容量急剧下降, 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均可造成患者休克。处理方法:即时补充血容量, 最好为新鲜血液, 如血源不足可用冻干人血浆、白蛋白、706代血浆, 或者用中分子右旋糖酐, 用药后可马上缓解症状。失液性休克主要是因为患者术后脱水造成血容量不足、循环血量不足或液体量不足, 对术中失血、失液的补充不足, 使患者出现脱水而导致休克。处理方法:要及时准确观察和记录患者脱水情况, 根据血钠值或血浆渗透压值、尿量结合尿比重表, 决定补充液体已及电解质的量, 迅速补充液体予以保持电解质平衡。

3 术后尿崩

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常与颅底有密切联系, 尤其是发生在上颌窦的恶性肿瘤。故术后常出现尿崩症, 患者每日排出的尿量达7000~8000m L以上, 血钠升高。我院曾出现过2例, 经及时用药、补充水分, 均于10h后恢复正常。据有关文献报道, 手术创伤加上精神刺激可发生尿崩症, 称为渴感减退伴抗利尿激素“阈值”升高综合症。而这2例患者均无渴感症状, 可能是因手术而发生此类的尿崩症。

4 神经系统并发症

颌面部发生的肿瘤, 常会导致面神经、舌神经、副神经甚至中枢神经损伤, 多不会马上危及患者生命, 但会出现面瘫、失语、偏瘫等严重并发症。如做颈动脉瘤切除术, 因阻断颈总动脉血流, 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等并发症。如在手术前做压迫颈动脉训练, 患者能耐受5min以上的血流中断。手术时动作要敏捷, 阻断颈总动脉血流时不要超过5min, 这样就可避免偏瘫的发生。另外当切除颌面部及舌部肿瘤时, 常会破坏和损坏面神经和舌神经, 造成面瘫和失语。手术时应认真仔细, 尽可能谨慎解剖, 剥离神经时轻巧操作, 以免造成神经损伤, 而产生并发症。

5 低蛋白血症及恶变

此类患者多发生于颈淋巴结清除术, 手术损伤了胸导管主要分支, 经负压引流而使大量淋巴液丢失, 由于患者热量不足引起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恶病质, 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时应注意到负压引流液上层有无乳糜样物质, 及引流液做染色以鉴定是否为乳糜性物质。治疗原则:应及时加压包扎或采取手术治疗。

总之上述颌面部肿瘤手术后引起的危重并发症, 如不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 就会危及生命。但其中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的, 故临床医师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在术前对患者做详细的检查, 全面了解掌握患者的全身情况, 消除存在的诱因, 如轻度脱水、低钾、贫血、凝血障碍等。术后对患者的监护极为重要, 密切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 详细观察记录尿量、颜色, 并保留观察引流的量、性质、颜色。必要时要配合实验室检查, 做到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现的迟与早是抢救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消除和避免隐患、合理用药、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变化, 争取宝贵时机, 以免贻误病情, 这样才能得到有效治疗。

摘要:头颈部肿瘤的手术一般会直接引起急性危重并发症, 本文对其并发症如突发性呼吸衰竭窒息、术后休克、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 进行探讨, 以期为临床医师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急性并发症 篇1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心内科急诊,起病迅速,病死率很高,一旦发病,会对患者产生致命的生命威胁。这种病情在我国的医院时有发生,并且呈现递增趋势。如果医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科学地、恰当地处理患者的疾病,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我院医护人员运用一系列护理干预预防的方法来对患者实施治疗,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预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患者伤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16-01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的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梗死。它在临床上主要症状为缺血缺氧导致的胸骨后疼痛,还会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出现,譬如: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升高、进行性的心电图变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如果有患者,就必须及时地给予护理干预预防并且治疗,要不然非常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者甚至是死亡。护理干预预防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地做好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好转的前提,同时也是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途径之一。现就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预防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我院在2010年至2013年共接收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都进行完整地保存,所有患者均给予了良好的护理干预,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就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分析:

一、一般资料和内科护理方法

1、我院在2010年至2013年共接收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保存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调查显示,男性48例,女性35例,年龄32岁-78岁,平均55岁。通过对83例患者进行基础性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在此基础上也确定了病情的具体情况。概括为:13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7例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23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8例广泛前壁壁心肌梗死患者,12例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

2、临床治疗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是运用溶栓治疗,然后进行对症下药,达到具体病症具体解决。

3、所有接收的患者经过及时地治疗与处理之后,都会进行适合的内科护理对患者进行再保护和预防,而其干预护理方法主要包含有:①饮食性护理干预:告诉患者只能吃一下适合的饭菜,不能抽烟喝酒,为他们列出一个大致的饮食清单,还要进行监督与查看患者的进食情况,以免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假如有患者发生紧急缺血缺氧,那就得严禁患者饮食,只能等到情况缓解以后再吃一些简单的流食,并叮嘱他们多喝白开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②心理教育护理干预:工作人员应多关心患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并宣传医学的急救措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治疗进展以及需要注意的情况,告诉他们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医护人员尽量地多关心、鼓励、开导患者,让他们对治疗充满信心与期待,解除他们的担心、紧张、烦躁的情绪,向他们说明医疗的设备先进,医生精湛的医术,并且和家人一起体贴入微的照顾患者,放松患者的心情,这样对治愈他们的病情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无法抑制病人的情绪时,也可以采取特殊的手段。③一般活动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氧气供给等,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能够保持呼吸正常以及充足的脑部供血,以免发生缺氧现象,一般时候让他们稍微地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说:洗脸、吃饭、动动手、动动脚等,慢慢地让他们能够自己活动。切記,在活动的时候,要有医护人员和家人的陪伴,并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生恶心、头晕、心率加快、胸闷、气短等症状马上进行治疗。④医药性护理: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具体药物的性质及其适用的人群来选择恰当的药物,注意观察患者,避免他们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及时供给氧气,护理人员需适当得减慢输液滴的速度,切记一定要合理约束,否则滴的太快容易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⑤紧急性护理:严密监察患者休克、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看看他们的行为语言有无不良、面色是否正常,手脚是否颤抖,还需注意有没有恶心、头晕、心跳加快等表现。

二、显著效果

我院对于接受的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及时地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其中有了明显效果,也就是治愈的达到37例,有了显著改善的达到42例,没有明显起色的只有4例(我院建议他们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纵观整体效果非常不错,一共达到79例。通过我院医生及时地治疗以及医护人员的内科护理预防后,其中治愈、好转、未愈例数,统计整理为37例、42例、4例。调查得出:有效例数占患者总数的大多数,而未愈患者也有的进行了手术治疗,有的病患转院,从而进行更好地治疗。事实证明,护理干预预防的实施将对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主要有着几个方面的特点,一般为胸闷、心绞痛、心率加快等现象,患者还会出现疼痛乏力、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症状,因此要确诊实属容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我院护理人员及时地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记录与科学的护理,在一定的时间内检测与观察分析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分类整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医生的救治工作提高了科学效率。我院医护人员对患者开展科学而有效的护理工作,对于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并且对于加快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护理人员也应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来安抚患者的心态,科学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患者采用对症的内科护理干预,让患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概率,这样就能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也实现了我们治病救人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文世红;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医疗前言;2012年07期;70-71

[2]王海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05期;135-136

急性并发症 篇11

关键词: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原因,治疗

血液透析属于一类血液净化技术, 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应用, 对治疗尿毒症效果明显, 但是此方法也可致一系列急性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需予以关注, 并采取合理方法进行处理。及时预防、探测及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发病风险[1]。本文选取50例血液透析患者, 观察急性并发症主要种类并予以处理,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50例血液透析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22岁~75岁, 平均年龄 (56.3±2.8) 岁。其中有高血压肾病患者10例, 糖尿病肾病患者4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6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碳酸氢盐透析液, 选用费森尤斯4008S透析机, 费森尤斯6空心纤维透析器。透析液温度37℃, 透析保持规律性, 2~3次/周, 4.0~4.5h/次。血流量190~230 m L/min, 超滤量0.4~6 kg/次, 使用透析液流量为500 m L/min。根据患者是否有出血现象予以抗凝剂, 所应用抗凝剂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钠。

2结果

在本文所选取的50例患者中, 共采取血液透析治疗4 238次, 其中发生低血压375次 (8.8%) , 高血压201次 (4.7%) , 心律失常27次 (0.6%) , 痉挛435次 (10.3%) , 失衡综合征21次 (0.5%) , 急性溶血10次 (0.3%) , 发热9次 (0.2%) , 占25.4%。

3讨论

低血压:本文低血压375次 (8.8%) 。有资料显示, 症状性低血压为血液透析过程中一种主要并发症, 其发生率可以达到20%~40%, 会使得透析血流出现缺损, 引发超滤困难, 从而无法较为充分地进行透析。通常是指平均动脉压相比较透析前减低>30 mm Hg, 或收缩压低于90 mm Hg, 主要临床症状有胸闷不适、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心率增加等。引发低血压因素较多, 包括:有效血容量不充分;透析前予以降压药治疗;透析液具有较高温度;自主神经病变及血管收缩下降等。针对此症状需减低或暂时停止超滤, 及时补足血容量, 患若无糖尿病症状可及时应用50%葡萄糖、高渗钠, 如有必要可应用升压药或直接停止透析。

高血压:本文中出现高血压症状者201次 (4.7%) 。与出现水钠潴留容量负荷较高, 肾素活性上升, 交感神经兴奋, 所应用降压药物遭受大量清理有关。透析过程中、透析后均存在多发性, 具有缓慢上升现象。轻度高血压通常并无较为明显临床症状, 情况较为严重时会有头晕、恶心、呕吐症状, 且有可能导致脑出血发生, 所以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液体进入量, 选取适宜降压药治疗, 若存在顽固性高血压需采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心律失常:本文中出现心律失常者27次 (0.6%) 。导致此情况因素为透析开始前予以洋地黄类药物, 诱发毒性反应, 从而发生心律失常现象;反复应用低钾或无钾透析液, 导致电解质发生紊乱。处理时需注意透析过程中严密监测血钾浓度, 确定钾含量存在较高平衡性, 避免患者大量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痉挛:本文出现痉挛症状者435次 (10.3%) 。引发此症状因素为超滤速度快、超滤量大量增加、低血压、低血钙等, 一般发生于透析过程中后阶段, 大部分出现在下肢位置。出现痉挛症状时需先予以降低透析速度处理, 通过静脉应用高渗盐水或高渗葡萄糖液进行治疗。若发生痉挛频率过高, 需重新评估患者干体重, 合理调整超滤量[2]。

失衡综合征:本文中有失衡综合征患者21次 (0.5%) 。大部分发生于透析完成后12 h, 最长时间会在24 h内恢复到正常情况。出现此症状因素可能是因为透析时机体体液清理速度过快, 尿素氮降低, 使得血浆渗透浓度出现改变, 血脑间存在较大渗透浓度差, 导致水进至脑脊液内, 体液自细胞外转往细胞内, 而患者大脑具有脑水肿症状, 使得颅内压上升, 意识发生变化。在处理过程中, 可静脉注射葡萄糖、右旋糖酐等, 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时可应用20%甘露醇250 m L脱水, 且采用改善脑水肿相关治疗方法, 出现抽搐症状可静脉应用地西泮10~20 mg等。初次应用血液透析时, 注意降低血流速度、减少透析时间, 有利于患者适应。

急性溶血:本文发生急性溶血患者10次 (0.3%) 。出现此症状大部分是因为血泵或管道内表面导致血细胞受到一定机械损伤, 在透析过程中其透析液浓度出现异常, 所用消毒剂存在残留现象, 异型输血, 透析温度过高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头痛、腰痛、畏寒、烦躁大汗, 观察静脉回路, 其中血液呈现酱油色。溶血症状出现时需及时查清引发因素, 若情况严重需及时结束透析且将管道内血液清理掉, 高钾血症合理调整, 若患者贫血症状严重需予以新鲜血液。注意透析液在配制时各个环节的准确性[3]。

发热:本文发热患者有9次 (0.2%) , 此症状在临床中并无较高发生率。其主要是因热原反应而引发, 并无实际性感染情况出现。透析管道未冲洗干净, 透析器装置无足够灭菌时间, 复用透析器, 管道内残存血液或未予以良好消毒, 均会导致细菌生长且有内毒素出现, 引起发热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是透析前并未发热, 但透析后20 min~30 min内产生畏寒、寒战症状, 体温上升到39~40℃。处理时予以对症及抗过敏疗法, 不可盲目应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刘洁.浅析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病因与护理[J].大家健康, 2013, 7 (3) :146-147.

[2]韦建辉.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及处理[J].柳州医学, 2007, 20 (1) :32-33.

上一篇:农业科技示范园下一篇:创新课堂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