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住院时间(共7篇)
并发症住院时间 篇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是胆结石、胆囊肿瘤及急慢性胆囊炎的首选临床治疗方法[1]。 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如果护理不当, 则会延长住院时间, 而且引发多种术后并发症[2]。因此,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本身的临床治疗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为了分析全程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 以我院收治的86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供临床参考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院2014 年12 月~2015 年4月收治的86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例, 女40 例。 使用随机方法分成常规组和对照组各43 例。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2)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2) 排除不符合相关诊断的患者; (3) 排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常规组中男22 例, 女21 例;年龄30~75 (47.81±17.32) 岁;病程3.52~60.03 (9.21±2.68) 月;合并症:15 例高血压, 10 例糖尿病, 11 例心血管系统疾病, 7 例呼吸系统疾病。 对照组中男24 例, 女19 例;年龄27~81 (48.02±16.63) 岁;病程3.12~55.53 (9.54±2.53) 个月; 合并症:13 例高血压, 11 例糖尿病, 12 例心血管系统疾病, 7 例呼吸系统疾病。 比较常规组和对照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合并症等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治疗, 即术前静脉复合麻醉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3]。 对照组在常规组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 增加全程护理, 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2.1.1 护士职业技能准备术前护士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方法、手术流程、病情及并发症监测均要能够熟练掌握, 并制定好详细的护理计划。
1.2.1.2 心理护理护士要积极地、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 注意观察其心理变化, 当其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时, 及时予以其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帮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3 健康知识宣讲对患者做好健康知识宣讲,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势、效果, 成功案例, 相关注意事项, 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1.2.1.4 术前准备除了静脉复合麻醉, 还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如心电图检查、常规测量血压、检测心、肺、肾、肝等各脏器功能) , 以掌握患者全身情况及排除影响手术的潜在性影响因素;叮嘱患者术前禁止吸烟以控制肺部感染和改善通气;术前常规检测血糖、尿糖, 予以降糖治疗和饮食控制;腹部皮肤准备、药敏实验、术前用药、相关训练如胸式呼吸和床上排泄等[4]。
1.2.2 术中护理予以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然后患者取仰卧位, 协助医生做腹部充气穿刺。 术中护理人员要协助主治医生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如果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并协助医生处理。 术中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1.2.3 术后护理
1.2.3.1 基础护理术后监测患者病情的同时注意检查是否存在发生并发症的预兆, 并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防治措施。 麻醉后未完全清醒者予以去枕平卧, 将其头偏向一侧, 禁止进食和饮水;术后6h取半卧位, 待次日肛门排尽气体后予以流质饮食。
1.2.3.2 心理护理术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治疗成功, 并叮嘱相关注意事项和防治并发症发生的方法, 尽全力协助患者的生活所需, 予以其安慰和鼓励。
1.2.3.3 并发症护理 (1) 当患者出现尿潴留时, 及时予以留置导尿管以诱导排尿、热敷、腹部按摩。 (2) 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图变化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3) 当患者出现腹胀及排气困难时, 予以肛管排气和针灸足三里及大肠俞。 (4) 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功能, 注意将痰液除尽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同时强化口腔护理, 积极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本研究观察指标主要有住院时间、并发症出现率、并发症改善率三项, 具体如下:住院时间:时间越短, 则表明护理的临床效果越好;并发症出现率:数值越低, 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明显;并发症出现率= (并发症出现例数/总例数) ×100%。并发症改善率:数值越高, 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明显;并发症改善率= (并发症改善例数/并发症出现例数) ×100%。
1.4 数据处理本文数据均经过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18.0版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 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经过全程护理后, 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常规组的短, 具体实验结果。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改善情况对照组的并发症出现率比常规组的低, 同时并发症改善率比常规组的高。 见表2。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临床上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 分为由胆囊管开始的顺行性切除和由胆囊底部开始的逆行性切除两种。 其具体是指用特制的导管插入患者腹膜腔, 然后注入CO2约2~5公升以形成一定压力后再在腹部开四个5到15mm的小口;对胆囊三角区进行解剖[5], 隔断并夹闭胆囊管、胆囊动脉, 然后切除整个胆囊;最后在腹腔镜操作下, 很仔细小心地取下胆囊。手术比较简单而安全, 但是若在任何某一阶段出现护理不当时, 不仅会影响整个手术的治疗, 还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多种并发症。因此, 全程护理对整个手术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全程护理具体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详细和系统的工作指导。 术前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护士职业技能准备、心理护理、健康知识宣讲及术前准备四大方面, 其中心理护理主要是为了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 使其配合治疗。 健康知识宣讲主要是为了巩固心理护理的效果, 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为术前准备打基础。 术前准备主要是为术中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以避免手术过程中一切不利因素的发生。 术中护理阶段以协助医生完成手术为主, 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监测是保证手术安全进行的重要措施, 故也相当重要。 术后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三大方面, 其中并发症护理是术后护理工作的重难点, 做好并发症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本次实验结果具体如下:常规组患者治疗后, 住院时间情况为 (7.34±0.45) d, 并发症出现率为62.8%, 并发症改善率为22.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 住院时间情况为 (4.86±0.51) d, 并发症出现率为11.6% , 并发症改善率为80.0% , 且存在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全程护理可以缩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并发症的症状, 值得将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思娟.腹腔镜胆囊手术后2种护理方法的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4, 16 (6) :640, 654.
[2]黄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3, 15 (5) :561-562.
[3]卢银杏.妇科患者腹腔镜围手术期间的体温变化与护理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17 (3) :446-447.
[4]张秀银, 吴庆珍.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预防及护理[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17 (1) :138.
[5]古燕芳, 朱琼丽, 周艳梅, 等.改良截石位腹腔镜手术中的护理配合[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17 (9) :1386-1387.
并发症住院时间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具有典型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临床表现, 手术证实为穿孔, 腹腔内感染及水肿严重, 无出血、梗阻并发症; (2) 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 (3) 患者了解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疾病、严重肝肾等系统疾病[5]。60例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 (44.09±3.28) 岁。对照组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龄38~77岁, 平均年龄 (45.19±3.67) 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准备:60例患者均进行相同的术前准备, 对60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糖尿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对患者进行血糖的控制以及纠正代谢紊乱, 尽快确定手术时间。针对血糖≥16.7mmol/L、尿糖+++以上的患者采用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方式, 12~20U。针对血糖<16.7mmol/L、尿糖+~++的患者, 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 8~12U。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治疗:取患者上腹部正中或者旁正中切口, 逐层切开进腹, 探查腹腔内情况, 明确穿孔位置, 将腹腔内的液体吸出, 清除食物残渣, 检查患者穿孔大小、周围组织炎症水肿程度, 是否有癌变可能, 胃腔内食物含量等。在清除的过程中将穿孔与周围组织使用纱布隔开, 避免腹腔进一步污染。沿着胃肠道长轴方向在穿孔的上方、下方和中央间断全层缝合3针关闭穿孔, 将溃疡周围比较正常的组织缝合, 并使用大网膜加强覆盖固定。使用温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 完成之后洗净液, 彻底充分检查膈下盆腔、肠间隙等处无积液, 在修补位置和盆腔各放置一根腹腔引流管。对纱布器械进行仔细清点无误后逐层关腹。
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治疗:在脐部上的位置做一个弧形小切口, 使用气腹针穿刺进入到腹腔, 充入CO2气体成12mm Hg气腹, 拔出气腹针, 以戳卡穿刺腹腔, 拔出内芯, 插入腹腔镜, 对腹腔进行检查, 利用腹腔镜明视下于剑突下、右侧肋弓下方、右侧脐旁腋前线水平各使用戳卡穿刺, 置入各种操作器械, 检查穿孔大小、周围组织炎症水肿程度, 有无癌变可能、胃腔内食物含量等。沿着胃肠道长轴方向于穿孔的上方、下方和中央3~0微乔间断缝合修补穿孔, 使用超声刀游离大网膜, 将带蒂大网膜袢向上覆盖穿孔修补处, 并将大网膜袢缝合固定2针。使用温生理盐水充分、彻底冲洗腹腔, 并洗净冲洗液, 检查膈下、盆腔等是否有积液, 在穿孔修补处和盆腔各留置引流管一枚, 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排空气腹, 缝合穿刺切口。
60例研究对象术后均进行胃肠检查、禁食补液、抗感染、抑制胃酸等治疗,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调整胰岛素用量, 患者能够正常进食后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前血糖、术后即时血糖。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比较两组术前血糖值和术后即时血糖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血糖值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术后即时血糖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穿孔一般发生在中老年[6], 此类年龄层患者大多数合并有其他疾病, 加上身体机能退化, 在术中以及术后十分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增加手术风险。单纯的穿孔修补术创伤小、时间短、手术死亡率低, 是临床中一个标准的治疗方法[7]。但是胃十二指肠穿孔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要考虑其手术耐受性, 因此如果实现手术时间缩短、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应激十分重要[8]。采用腹腔镜手术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大切口或错误切口[9], 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能够尽量避免出现腹腔残余脓肿和粘连性肠梗阻[10]。腹腔镜还能够减少术中对肠道的刺激, 有利于胃肠动力恢复, 并减少腹腔滑液丢失, 避免肠道粘连。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并发症发组生率、住院时间 (13.33%) 、 (5.33±2.17) d明显少于对照组 (30.0%) 、 (9.08±2.66) d,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血糖值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实验组血糖值 (9.01±1.67) mmol/L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宋炳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修补术与传统手术的比较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2, 29 (12) :928-930.
[2]秦国喜.62例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5) :183-184, 206.
[3]任骏, 吴彪, 龚昭.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1) :38-40.
[4]贺新新, 陆文奇.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进展[J].医学综述, 2009, 15 (5) :745-747.
[5]熊少伟, 刘铮, 雷云鹏, 等.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8) :49-51.
[6]沈叶, 顾建萍, 周联明, 等.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 2010, 39 (14) :1890-1891.
[7]王庆, 崔恒官, 徐伟强, 等.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 2010, 17 (5) :665-666.
[8]于金海, 所剑, 王权, 等.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行腹腔镜与开腹修补术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09, 2 (1) :67-71.
[9]韩芳, 姚国华, 孟塬, 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腹腔镜修补术与小切口开腹修补术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3) :5034-5035.
并发症住院时间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8 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明确合并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4 例,男性19例,女性15 例,年龄在65~78 岁,平均年龄(70.4±3.2)岁,病程时间1~12 年,平均病程(4.3±0.5)年,慢性并发症种类泌尿系统感染9 例,脑血管病变11 例,原发性高血压12 例,神经病变10 例,心血管病变11 例,糖尿病肾病9;观察组患者34 例,男性18 例,女性16 例,年龄在65 岁~75 岁,平均年龄(70.9±4.5)岁,病程时间1年~10 年,平均病程(4.5±1.2)年,慢性并发症种类泌尿系统感染8 例,脑血管病变10 例,原发性高血压13 例,神经病变10 例,心血管病变12 例,糖尿病肾病10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该组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诊断为糖尿病,并明确存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无精神系统疾病;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机制、免疫功能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糖尿病病情及慢性并发症给予常规临床对症治疗。 其中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基础护理措施,即临床II级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掌握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通过分发健康宣传册、播放视频等形式向患者宣传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相关知识,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注意事项及治疗原则;神经病变护理当患者发生这类病变时,护理干预以理疗和按摩为主,同时可选择性服用止痛药,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系统,对下肢瘫痪患者应协助生活护理,保持其日常卫生;糖尿病肾病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情况,积极控制血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血糖,减轻患者肾小球三高状态,延缓其病情的发展。还应控制患者饮食,血液透析前应摄入低蛋白食物;糖尿病合并眼病护理对这类患者的护理也是控制其血糖。 当患者出现眼不能闭合等情况时,应该注意对眼睛的保护,可使用抗生素涂抹眼睛,也可佩戴眼罩;糖尿病足护理每天检查患者双足,观察足部皮肤温度和颜色的改变,并仔细评估患者足部是否有麻木和刺痛感,应帮助患者保持足部洁净,应坚持每天用温水洗脚,并用洁净毛巾进行擦洗,避免引起皮肤溃烂。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标准:显效,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病情恢复较好,血糖基本控制,慢性并发症消失;有效,糖尿病患者病情恢复良好,血糖明显得到控制,但仍需药物辅助控制, 慢性并发症病情稳定或恢复良好;无效:患者血糖未得到控制,慢性并发症仍存在或存在进一步发展趋势。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生活质量采用卡氏百分法评估, 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采用调查问卷采集, 其中护理满意度采集对象为患者,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精细程度、护理效果、主观印象等,治疗依从性采集对象为医护人员,包括患者服药依从、护理依从、行为依从、生活饮食依从等方面,满分均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 19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住院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统计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可知,观察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该组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实验回顾分析可知,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针对性的血糖控制意识,并且易因疾病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4], 而当住院老年患者并发慢性并发症时往往会导致患者心理情绪进一步恶化,并且患者易盲目就医,轻信不良广告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 另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除了高血糖外,还容易有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高血脂,易导致血管粥样硬化,使心脑血管栓塞、病变,轻则引起高血压、心率不齐,重则发生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占糖尿病患者总死亡率超过一半。 该组研究通过应用综合护理干预, 旨在通过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降低不良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5]响。 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慢性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耐心、细致的为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施行强化神经病变、眼病、肾病等并发症的专项护理,可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并且与常规治疗手段双管齐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及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6]。 对老年住院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并发症施行综合护理干预还可另患者感受到糖尿病护理的专业性,提高患者对治愈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7]。
并发症住院时间 篇4
关键词:妇科学,恶性肿瘤,不良反应
妇科恶性肿瘤是继乳腺癌之后妇科最常见的肿瘤, 并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1] 。而放射治疗作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 在妇科肿瘤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放疗患者由放疗引起的并发症, 因患者自身、放疗引起并发症的特殊性及医务人员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住院放疗患者并发症容易被忽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放疗的患者共96例, 年龄33~79岁, 平均56岁。宫颈癌61例, 卵巢癌16例, 子宫内膜癌18, 外阴癌1例。其中未手术15例, 术后71例, 术前、术后各照射一半计量者10例。所有病例均由病理检查报告为妇科恶性肿瘤。
1.2 照射方法
采用单纯盆腔野体外照射, DT总量40~50GY, 每周照射5次。每照射7次预顺铂50mg静脉注射增敏治疗。
1.3 评价标准
放射野皮肤反应按RTOG皮肤反应0~Ⅳ级判定[3]。0级:皮肤颜色无改变, 无疼痛。Ⅰ级:滤泡样暗红色红斑, 脱发, 干性脱皮, 出汗较少。Ⅱ级:触痛性或鲜艳红斑, 片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融合的湿性脱皮, 凹陷性水肿。Ⅳ级:溃疡性出血坏死。96例住院放疗患者照射野皮肤呈0级改变者6例;Ⅰ级改变者68例, Ⅱ级改变者13例, Ⅲ级8例, Ⅳ级1例, 患者被迫终止治疗出院。
2 患者自身因素
2.1 妇科恶性肿瘤照射部位涉及女性生殖器官, 部位隐私, 医护人员不便于随时观察, 外阴部皮肤并发症大多靠患者主诉。一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因羞于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 而不愿意给医务人员查看。给患者放射野皮肤的观察和护理增加了难度。
2.2 患者对放疗知识的缺乏, 目前大多数人对化疗并不陌生, 但对放疗认识不足。黄肖光[4]调查显示88.2%的患者对放疗知识完全不知道;8.9%的患者对放疗知识略知一部分;仅2.9%的患者对放疗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
2.3 住院时间长, 患者每天放疗只需短短的3~5min时间, 大多数本地患者放疗期间无需住院。但对一些偏远地区的患者却要住院。患者从入院检查、放疗定位及放疗方案确定、放疗及放疗结束后的观察期, 大约8~10周。住院时间长, 患者家属大多无法陪伴。患者远离家乡亲人, 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走进陌生的病房;加上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生理机能性变化易发生心理的焦虑、悲观、紧张、恐惧, 认为病魔缠身, 给社会、家庭等带来负担, 即使手术及放、化疗也不一定能延续生命, 产生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等忧郁症状[5]。患者对轻度的不良反应懒于问及, 当不良反应难以忍受时才向医生或护士提出求助。
3 放疗不良反应的特殊性
放疗引起的并发症不像化疗出现的恶心、呕吐反应, 药物进入体内即可出现, 而是分为近期反应和远期反应, 发生并发症的轻重程度与放射线的性质、计量、放疗面积及患者的个体
差异有关。急性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射治疗近期并发症, 放射性直肠炎是远期并发症。放疗患者前几天放疗后可无任何不适反应, 放疗的并发症只有放射剂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才反映出来, 加上放疗患者大多缺乏放疗知识, 以为不过如此, 并不像医务人员向她们宣教得那么严重, 对轻度的并发症就掉以轻心而被忽视。
4 医务人员的因素
由于多数医院医生和护士人数存在缺口, 医务人员容易将更多经历和时间去关注危重及手术患者, 对住院放疗的患者因其住院时间长而会产生视觉疲劳。只有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外阴皮肤Ⅱ级以上损害及严重骨髓抑制徐对症处理时, 才能因起重视。
5 对策
5.1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 反复向患者强调放疗并发症的危害性, 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针对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焦虑、悲观、紧张、恐惧情绪, 医务人员应积极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提升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正向情绪, 减轻心理压力, 为有效治疗护理提供精神保障。让患者将放疗过程中出现的轻微不适主动向医务人员表述, 以便及早对症处理。
5.2 积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病友之间的人际关系。由于放疗患者住院时间长达8~10周, 而我科的平均床位周转率约为1周。这就意味着, 一个放疗患者整个住院期间, 按每间病房3张床计算, 要和16~20位其他患者共处一室。由于放疗患者特殊的心理特征及脱发等引起的形象改变, 可引起其他患者对放疗患者产生恐惧感。在接诊要和放疗患者安排同一病房的患者时, 预先向患者说明放疗患者脱发等外形改变及恶性肿瘤不会传染, 放疗患者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 让新入患者有思想准备, 同时也让其他患者给予放疗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得放疗患者时时处在轻松愉快的病室环境中。
5.3 医务人员应增加对放疗患者的交流与情感支持, 注意倾听患者的想法和感受, 重视患者的主诉, 对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 杜绝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莉, 段丽丽, 李铮, 等.妇科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基本需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9) :799-801.
[2]孙建蘅.妇科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64.
[3]谷铣之, 殷蔚伯, 余子豪,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7.
[4]黄肖光.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2) :180-181.
并发症住院时间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5例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64.32±4.22) 岁, 原发病:稳定性心绞痛21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 风湿性心脏病10例, 扩张型心肌病6例, 其他2例;同期住院期间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55例作为参考组, 其中男30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63.96±5.10) 岁, 原发病:稳定性心绞痛19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17例, 风湿性心脏病9例, 扩张型心肌病6例, 其他4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本院自拟调查表对患者进行统一调查, 明确定义各类危险因素, 同时对其判定标准进行判定。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住院期间治疗措施、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给予观察组患者积极对症治疗, 主要包括莫西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 同时对患者进行呼吸指导、拍背排痰、预防感冒、运动等;积极给予患者防栓治疗及改善循环治疗。
1.3 肺感染诊断标准
体温≥38℃;听诊一侧肺或双肺内有啰音;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10.0×109/L;X线诊断下发现肺部炎症;患者新近出现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痰培养显示存在致病菌[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痰培养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70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 占72.9%;革兰阴性菌12株, 占17.1%;真菌7株, 占10%。
2.2 两组年龄≥65岁、合并心力衰竭、卧床时间≥7 d、侵入性操作>2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 d、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病史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3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心力衰竭、COPD病史是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P<0.05) , 具体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合并肺部感染症, 可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产生明显阻碍作用, 因此对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于临床指导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龄、合并心力衰竭、COPD病史、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卧床等均是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其中高龄、合并心力衰竭、COPD病史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发现年龄≥65岁患者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较高 (20%) , 而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带菌率更高, 合并COPD病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风险更高, 这可能与患者呼吸道黏膜纤毛功能下降有关, 患者呼吸道内极易滞留痰液, 细菌滋生容易, 同时COPD可导致低氧血症, 患者肺毛细血管床、活性物质减少, 通气血液比例失调, 进而导致感染现象的发生[3]。长期卧床患者, 活动量明显减少, 这就导致其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难度较大, 肺部感染风险增加, 反复侵入性操作, 可导致患者出现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多需长期卧床, 同时可出现肺水肿及肺淤血, 支气管黏膜腺体萎缩, 导致下呼吸道反复出现感染, 鲍氏不动杆菌生长较为有利。
明确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后, 给予患者积极对症支持后, 患者心血管疾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同时血常规白细胞水平、体温等基本恢复正常, X线显示患者肺部炎症出现显著好转,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立即给予相应抗菌药物治疗, 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 可先经验性给药, 药敏结果出来后可给予患者相应药物治疗; (2) 积极控制治疗患者合并的基础性疾病; (3)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被动训练, 对于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 对其合并症积极治疗, 营养障碍患者可给予白蛋白补充等治疗, 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4) 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 可给予其利尿剂、吸氧、洋地黄类制剂、正性肌力药物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龄、合并心力衰竭、COPD病史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时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不当等亦是导致患者并发症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加强护理干预, 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 坚持无菌操作,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李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909-912.
[2]张瑞琴, 王凤芝.2005-2009年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4461-4463.
并发症住院时间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 年4 月至2015 年4 月期间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 例,且所有的患者年龄均在60 岁以上,经过一定的医学检验,本次研究所选择的120 例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全部符合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0 例,男性为38 例,女性为22 例,平均年龄为(71.47±6.51)岁。观察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0例,男性为36 例,女性为24 例,平均年龄为(70.95±5.82)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 例,然后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 例)和对照组(60例)。对对照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对高龄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首先,对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1)呼吸通道护理。发生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受到通气功能障碍或换气功能障碍的影响,要尽可能促使低氧血症获得避免或者减轻,对维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至关重要。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将患者体内的痰液清除干净,以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卧床时保持合理的体位以便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性。如果患者痰液较多,就要鼓励患者咳嗽以将痰液排除。如果患者痰液较多但是无力咳嗽,就要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以促使患者将痰液排除。若患者的痰液较为黏稠咳出困难,要定时使用超声雾化吸入以将痰液排除。如果患者属于急、重症或者昏迷患者,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气管插管或呼吸机来辅助患者呼吸,同时注意患者的吸痰情况,防止患者发生窒息。(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生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因此,在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体征值进行密切观察,并密切与医生的联系,对患者的缺氧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患者突然发生呼吸暂停或紫绀加重等症状,且“三凹征”呈现阳性,呼吸音降低或消失,患者心跳加快,要考虑痰堵窒息的可能性,要尽快进行排痰和抢救。(3)补充氧气。在对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对吸氧时间和氧流量进行及时掌握,如果患者的症状较轻,就要以低流量给氧为主。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氧分压低等症状时,可以在短时间内采取高流量给氧,避免在长时间内进行高流量给氧,以防氧中毒等情况发生。在给氧时,要对患者的动脉血气进行定时检查,对氧流量进行及时调整。(4)痰液细菌培养。痰液细菌培养是提升肺部感染者抗生素使用准确性的关键。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要在每日晨起采集标本。标本采集方法:叮嘱患者在早晨清醒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在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后,采取患者从气管深处咳出第一口痰,将其置于无菌痰培养管中,及时送检。痰液细菌培养要连续送检3 次,以将误差控制到最小。(5)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受到免疫功能下降的影响,整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所降低,附于患者呼吸道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 A)会有所减少,支气管黏膜纤毛对吸入病原体的清除作用及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减弱,肺部的防御功能降低,脏器功能减退,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沮丧、烦躁、多疑、忧郁、恐惧等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关怀、真诚、尊重的态度帮助患者获得安慰或满足,从而建立乐观、自信的健康心理,以提升治疗的配合度和主动性。(6)健康教育。劝告患者戒烟;劝告患者防凉、防劳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出现。劝告患者加强营养,促使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以促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次,口腔护理是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一种最基本护理措施,通过有效的口腔护理可以使患者口腔内的细菌数量大护士大降低,同时可以避免口腔黏膜的过分干燥,提高口腔黏膜吞噬细菌的相关能力。同时要注意进行患者咽部的细菌培养,以此来选择更加合适的抗生素。
再者,责任护士要努力做好患者的呼吸训练。一般情况下,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呼吸训练的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例为2:1,每分钟呼吸8 次左右,每一次呼吸训练的持续时间在15 分钟左右,每天训练2 次[2]。在呼吸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既可以是卧位,也可以是坐位或者立位,具体的情况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让患者缓慢地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及尽量保持胸部不动,进行腹式呼吸,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潮气量以及肺泡的通气量,使患者的腹膈肌得到良好的锻炼。
1.3 评价标准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具体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五个级别,其中总体满意率=很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为15 例,满意的为17 例,一般满意的为7 例,不满意的为11 例,总体满意率为81.67%;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为31 例,满意的为22 例,一般满意的为4 例,不满意的为3 例,总体满意率为95.00%。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很容易并发感染,其中肺部感染是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3]。导致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需要特别精心的护理和照顾才能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然而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未能对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及时监测,在患者出现初期肺部感染的症状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这会导致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肺部感染。其次,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在治疗的过程往往会应用到大量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一方面能够治疗心血管疾病,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免疫能力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三,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在治疗的过程需要使用雾化器以及氧疗装置等进行辅助治疗,这些医疗器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细菌,如果清理和消毒不及时也会导致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由上述的分析可知,对于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来说,加强有针对的护理非常必要。
综上所述,为了对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次研究从2014 年4 月~2015 年4 月内,从我院选择120 例心血管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将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60 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60 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率为81.67%;观察组患者对护的总体满意率为95.00%,观察组对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件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根据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对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然后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对照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的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为15例,满意的为17例,一般满意的为7例,不满意的为11例,总体满意率为81.67%;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很满意的为31例,满意的为22例,一般满意的为4例,不满意的为3例,总体满意率为95.00%。总体来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艳.心血管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6:97-98.
[2]孙明月.心内科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32:95-96.
并发症住院时间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住院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04例作为观察组, 男103例, 女101例;年龄 (66.5±3.8) 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5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55例, 急性心肌梗死33例, 扩张型心肌病23例, 风湿性心脏病21例, 其他疾病16例;并选取同时期心血管病住院无肺部感染患者200例, 作为对照组, 男101例, 女99例;年龄 (65.7±5.2) 岁,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54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59例, 急性心肌梗死29例, 扩张型心肌病25例, 风湿性心脏病17例, 其他疾病16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 选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所有材料予以相关分析, 探讨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年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单因素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对相关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65岁、COPD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属于心力衰竭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大部分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状患者, 其临床表现大部分是急性疾病病情危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 患者大部分属于高龄患者, 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治疗措施的患者显著增多[1]。肺部感染属于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经常所见到的并发症, 是导致医院感染一种主要组成病例, 若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会提高原发疾病完全治愈难度, 且还增加治疗时间, 使得经济负担相应增加, 所以对导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因素, 需予以统计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防治, 减少肺部感染率[2]。
本文发现, 观察组患者经单因素分析, 年龄≥65岁、COPD、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心力衰竭、卧床、侵入性操作均会对感染症状造成严重影响, 和对照组比较, 其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分析发现, 年龄≥65岁、COPD、心力衰竭、卧床属于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应给予有效预防, 避免其并发肺部感染。对患者基础性病变予以及时治疗, 若患者并发多种基础性疾病, 入院后在对心血管病进行治疗同时还需对其他基础性疾病予以治疗, 以便能提高患者免疫力, 降低内源性感染率。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若患者并无明显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通常不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需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合理规范。相对降低侵入性操作几率, 如无必要可避免, 短时间操作能达到效果者可避免长时间应用。患者入院后, 需予以物理性预防, 使其能进行合理呼吸, 提高肺部功能, 经常性卧床患者应让其多下床活动, 了解有效咳痰方法并进行应用[3]。
总之, 年龄≥65岁、COPD、心力衰竭、卧床均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合理方法进行防护, 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对策。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血管病住院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04例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期心血管病住院无肺部感染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组患者年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单因素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相关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65岁、COPD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属于心力衰竭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COPD、心力衰竭、卧床能使心力衰竭患者引发肺部感染, 属于独立危险因素, 需予以对应预防措施防止肺部感染发生。
关键词: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心血管病住院
参考文献
[1] 王悦强.心内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防范[J].健康必读杂志, 2011, 6 (6) :11.
[2] 王辉霞.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