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术后并发症(精选12篇)
对术后并发症 篇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 其发病率明显上升, 并且呈年轻化趋势, 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手术治疗仍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术后并发症主要与伤口及患肢功能相关, 包括皮下积液、伤口裂开、血肿形成以及患侧上肢水肿、功能受限等。近年来,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益处被广泛认可。早期功能锻炼能促进术后患侧上肢功能的有效恢复, 进而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尽管如此, 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仍存在争论。本研究通过分组观察2013年1月~2014年12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伤口裂开、上肢水肿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探讨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共9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Auchincloss术式, 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切缘距病灶3 cm, 用我院自配的皮瓣刀行皮下薄皮瓣分离, 皮瓣下少用电灼止血而改用纱布压迫[1];穿刺隧道针戳孔, 引导放置腋下引流管, 连接REDON真空负压引流瓶 (德国, pfm公司) 。术后游离皮瓣区用棉垫均匀外敷, 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特别在腋窝处、锁骨下窝填塞松软的小纱布。伤口敷料固定后, 打开负压控制开关。排除标准:癌细胞已有远处转移;术前已接受新辅助治疗;一般情况差, 有严重心脑血管、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内科合并症的患者;依从性差, 不能按要求完成各时段功能锻炼者。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48例。两组共同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将患侧上肢垫枕, 肩关节置于屈曲65°、外展45~65°、内旋65°功能位。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第二天开始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患侧上肢肩关节以远各关节的功能锻炼。观察组于术后第3~4天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 包括肩关节的小幅度辅助屈曲、外展及内、外旋训练, 术后5天开始被动伸展运动, 引流管拔除后开始进行钟摆、爬墙、摸耳、水平外展、后伸等运动锻炼。肩关节锻炼直至术后1月回院回访。对照组护理干预措施:于拔除负压引流1天后在责任护士指导下逐步开始肩关节功能小幅度功能锻炼, 拔管2~3天开始被动伸展运动, 3天后开始钟摆、爬墙、摸耳、水平外展、后伸等运动锻炼。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引流管拔除时间、病理分期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3评价标准
1.3.1皮下积液引流管拔除后一个月内出现局部皮瓣隆起, 触之有波动感, 穿刺抽出或再次引流出液体超过20 ml, 诊断为皮下积液[2]。记录各组患者皮下积液病例发生数。
1.3.2伤口裂开记录各组拆线前后出现伤口裂开的病例数。
1.3.3患肢水肿采取臂围测量法, 于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采用皮尺准确测量两组患者健侧和患肢腕横纹上5 cm、肘横纹上下各5 cm、肩峰下5 cm 4个部位上肢周径。水肿程度评价标准: (1) 无水肿为无不适感, 柔软程度与健侧上肢无差别, 双侧周径无差别; (2) 轻度为自觉患肢肿胀感, 柔软程度较健侧上肢差, 患侧上肢各部位周径较对侧长3 cm以内; (3) 中度为患肢明显肿胀, 柔软程度差, 有疼痛感, 周径较对侧长3~5 cm; (4) 重度为患肢明显肿胀, 皮肤颜色发红, 柔软度差, 患肢硬, 疼痛, 双侧周径相差5 cm以上[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6.7%, 对照组为10.4%, 比较两组间发生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1, χ2=0.801, P>0.05) 。
2.2两组患者术后伤口裂开情况比较早期肩关节锻炼组有4例发生伤口裂开, 发生率为8.3%, 对照组为3例, 发生率为6.3%, 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图2, Fisher精确概率P=1.00) 。
2.3两组患者上肢水肿情况比较, 见表2。
3讨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 术后伤口相关及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并发症。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开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影响患者生活和治疗, 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开展。年龄、肥胖、手术时长、手术方式、电刀以及引流时间等因素都与其发生有关。
近年来, 临床新技术如真空高负压吸引瓶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2], 横切口的设计明显减少了术后伤口裂开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4]。肩部制动被认为是减少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口的重要措施。既往有研究提示过早开展功能锻炼会增加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开的发生率。另一方面, 尽早开展系统、程序化的功能锻炼对术后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并且能显著降低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3]。在新技术应用开展的同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 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开发生无直接相关性[5,6]。
本研究观察组在护理指导下开展肩关节的早期小幅度功能锻炼, 其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6.7%, 与对照组相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伤口裂开发生率为8.3%, 对照组为6.3%, 统计学比较亦无差异 (P>0.05) , 提示在适当护理指导下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并不会增加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液总量及引流管拔除时间, 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乳腺癌术中淋巴清扫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是患侧上肢水肿的重要原因。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是一种不能根治的、易复发、终生的慢性症状, 可以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碍, 引起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的发生, 并且容易导致患侧上肢的继发性感染, 且不易痊愈。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肩关节锻炼能够抑制腋窝瘢痕过度增生, 减少对淋巴管及静脉的压迫。另一方面, 早期整体和系统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 促进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 预防水肿的发生[7]。
4小结
总而言之, 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减少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上肢水肿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我们的研究提示在严密监护和专业的护理指导下适当早期开展肩关节小幅度功能锻炼并不会增加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特征性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恢复情况。
摘要:目的 确定不同时间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伤口裂开、患侧上肢水肿等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96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8例, 分别在护士指导下于术后72 h或引流管拔除后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评价不同肩部功能锻炼开始时间对术后皮下积液、伤口裂开及患侧上肢水肿的影响。结果 术后早期肩部功能锻炼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 (16.7%vs.10.6%, P>0.05) 及伤口裂开 (8.3%vs.6.3%, P>0.05) 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 (6.5%vs.20.8%, P<0.05) 。结论 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是减少术后患肢水肿的有效护理措施, 并且不明显增加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功能锻炼,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海燕, 薛枫, 朱建.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12 (22) :66-68.
[2]刘辉, 唐丽春, 王杨, 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负压引流效果对比[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11 (29) :1929-1932.
[3]卜彩菊, 何英煜, 刘琴, 等.全程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5, 29 (2) :437-439.
[4]陈东祥, 张立军, 陈洪俊, 等.乳癌改良根治术不同切口方式对伤口愈合的比较[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05, 2 (6) :158-160.
[5]Nuray Cinar, Umit Seckin, Dilek Keskin, 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J].Cancer Nursing, 2008, 31 (2) :160-165.
[6]Gautam AP Maiya AG, Vidyasagar MS.Effect of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on lymphedema and quality of life in female postmastectomy patients:Pre-post intervention study[J].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48 (10) :1261-1268.
[7]马兰, 李惠萍.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14) :95-97.
对术后并发症 篇2
喉癌在呼吸道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约占95%。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空气污染的加重,喉癌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有调查表明,喉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每年约增加25%。而且,根据最新的研究,虽然近30年来新的外科手术方法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高复发率严重影响喉癌总体外科疗效。而且通常大多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处理晚期阶段,治愈机率较低;手术是喉癌的治疗方法中的首选疗法,但通常,很多患者在手术切除之后,不得不面对并发症的折磨;喉癌患者,特别是晚期喉癌患者,往往出现喉癌术后痰多、喉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咳嗽等并发症。针对晚期喉癌的并发症,希望能提高您的警惕性,一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或治疗。及早治疗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喉癌术后常见并发症】
1、喉癌术后肺和气管会产生大量的痰液,护士会使用吸引器,通过一根塑料管来吸除套管内的痰液。逐渐,没有护士的帮助,患者也能咳嗽及吸痰。术后一段时间,还有必要及时吸除口腔内的唾液,因为咽喉肿胀阻止了唾液的咽下。
2、对于全喉切除患者,气管造口是永久的。患者通过气管造口呼吸、咳嗽,并且不得不学习新的发声方法。气管套管必须放置原处至少数周,直到造口周围的皮肤切口愈合套管才能拔除,也有一部分患者要戴一段时间或终身戴管。如果气管套管被拔除,则要以一个叫气管造口钮置换,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可以不再依靠气管套管及气管造口钮。喉切除后部分颈部皮肤可能会麻木,这是因为手术中切断了相应部位的神经。如果术中作了颈淋巴结清扫,肩部和颈部可能会发生无力及僵硬。
3、喉黏膜水肿是放疗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在1~2个月内消失,如果水肿持续6个月以上未消退,或消退后重新又出现,这种情况应考虑癌肿未被完全清除或控制,应立即采取措施,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喉黏膜水肿与放射性喉软骨膜炎及软骨坏死的主要区别是没有疼痛及皮肤红肿。
4、喉癌患者放疗后由于喉部对放射线较为敏感,可能出现喉局部炎症,可并发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咽部干痛,吞咽困难,发声困难,以及照射野内色素沉着等。严重影响患者痊愈,为降低放疗造成的局部伤害,放疗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预防。
【多细胞生物治疗针对喉癌晚期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
喉癌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头颈部肿瘤的25%左右。诊治过程复杂而漫长。大多数确诊的喉癌患者已处于病变的中晚期,随着病情的进展,各种并发症逐渐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常规治疗,而且还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通过积极有效的方法,例如多细胞生物治疗的运用,可以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在此,哈医大四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专家提醒喉癌患者,当出现晚期并发症的情况,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症状;同时,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疾病的护理,要重视自身的饮食和生活细节,患者家属要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为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患者要坚持治疗,不要轻易放弃。
【多细胞生物治疗技术的优势】
喉癌早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一般患者都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可以切除肿瘤,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手术不久肿瘤细胞就会再卷土重来,转移到其他部位,让患者苦不堪言。对于晚期的喉癌患者,可以选择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这种综合性的喉癌的治疗方法,以消灭喉癌残留的癌细胞。然而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也有其不足之处,虽然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对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的敏感性较低,但放射治疗引起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正常组织毕竟有一定的损害,放射治疗会给晚期喉癌的治疗带来较多的副作用。
多细胞生物治疗可缓解放化疗反应,有助于放化疗顺利进行,患者可通过联合多细胞生物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痛苦,从而有效遏制喉癌的进一步转移。
一:可有效清除手术、放化疗后残余的癌细胞及微笑病灶,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二:可增强放疗敏感性,减少放疗毒副作用,增强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的疗效;
三:由于多细胞生物治疗具有免疫调节和体细胞修复作用,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大部分患者尤其是放化疗之后的,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减轻或消失、皮肤有光泽、黑斑淡化、静脉曲张消失、停止脱发并生长、白发变黑发等“年轻化”表现,精神状态和体力亦有明显恢复现象,从而大大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癌细胞复发、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能迅速缓解其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可达到瘤体缩小甚至消失或长期带瘤生存的治疗效果;而对于放化疗无效的患者,或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同样可以采用多细胞生物治疗延长生存期,提升生命质量。
【温馨提醒】
对术后并发症 篇3
【摘 要】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的1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行会阴侧切术的76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84例行非侧切阴道分娩的产妇设为对照组。于产后6~8周对两组的盆底肌力进行检测,同时记录两组产妇伤口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8周盆底肌力正常率为51.32%,相对于对照组的71.43%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伤口肿胀、疼痛、会阴硬结发生率分别为39.47%、68.42%、55.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对于自然分娩,会阴侧切术后引起的盆底肌力异常率明显上升,术后并发症多,故临床应严格掌握会阴侧切的使用指征,防止滥用,以改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
【关键词】 会阴侧切;盆底肌力;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13.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06-01
會阴侧切术是指在阴道分娩第二产程通过切开会阴扩大阴道开口来降低产道出口阻力,以此促进胎儿娩出。目前会阴侧切术被认为是能有效加速产程进展,防止胎儿窘迫的一种助产手术,故被广泛应用于阴道分娩中[1]。但近年来,关于会阴侧切术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的观点认为会阴侧切术可对盆底组织进行保护,防止因阴道分娩时撕裂伤导致盆底组织受损。但也有研究显示[2],会阴侧切术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明显增加。为进一步探讨会阴侧切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及并发症的影响,本研究对经阴道分娩的76例行会阴侧切术及84例未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JP3]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经阴道产的1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妊娠,足月分娩,产前盆底功能正常。将其中行会阴侧切术的76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84例行非侧切阴道分娩的产妇设为对照组(会阴部无裂伤46例;根据会阴裂伤判断标准[3],会阴部裂伤II°以下38例)。观察组年龄19~39岁,平均(26.4±8.5)岁,孕周38~42周,平均(39.4±1.1)周,新生儿体重1.0~2.6kg,平均(1.85±0.15)kg;对照组年龄19~40岁,平均(27.1±9.8)岁,孕周38~42周,平均(39.1±1.6)周,新生儿体重1.0~2.5kg,平均(1.88±0.12)kg。排除严重妊娠合并症、心肺肝肾功能异常。两组产妇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阴道分娩时给予会阴侧切术,于胎头拔露时采用1%普鲁卡因于左侧会阴处采取局部浸润麻醉。待宫缩开始时,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伸入阴道中撑起左侧阴道壁,用以引导剪开方向,同时对胎头进行保护,术者右手执钝头直剪沿着会阴后联合中线往左45°方向将会阴皮肤与黏膜剪开,长度约3~5cm,纱布压迫止血。对照组阴道分娩时不给予会阴侧切。两组产妇产后均及时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以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1.3.1 盆底肌力 于产后6~8周按照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定法[4]对盆底肌力进行评定,根据盆底肌肉收缩持续时间分为0~V级6个等级。0级持续0s;Ⅰ级持续1s;Ⅱ级持续2s;Ⅲ级持续3s;Ⅳ级持续4s;Ⅴ级持续5s。其中0~Ⅲ级为盆底肌力异常,>Ⅲ级为正常。
1.3.2 并发症 比较两组产妇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取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对比 观察组产后6~8周盆底肌力正常率为51.32%,相对于对照组的71.43%有明显下降(P<0.01)。见表1。
2.2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伤口肿胀、疼痛、会阴硬结发生率分别为39.47%、68.42%、55.2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盆底支撑结构主要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是浅层筋膜与肌肉,中层是尿生殖膈,内层是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与筋膜组成。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出现改变,可导致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盆底肌肉神经解剖学等发生改变,盆底支持组织因此出现松弛,且随产次增加而加重。盆底肌力正常与否是PFD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可见,会阴侧切产妇产后6~8周盆底肌力正常率仅为51.32%,显著低于无侧切产妇。这与行会阴侧切易对盆腔支持系统形成损伤,导致阴道松弛等有关。且临床研究发现,采取会阴侧切术并不能起到保护盆底肌II类纤维的作用[5]。张月等[6]的研究中,阴道分娩侧切组产妇产后I类肌力异常率为76.5%,明显高于阴道分娩非侧切组。
由于会阴侧切将皮肤、皮下组织、浅横肌、阴道黏膜等切开,切开组合厚且张力大,可导致术中出血多,缝合切口时难度大,缝合时间长[7]。而会阴自然裂伤多为肌肉纵行撕裂,很少损伤肌纤维与神经。会阴侧切术引起的伤口肿胀、疼痛与硬结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其原因多与解剖有关,会阴侧切伤口张力大易引起水肿,而会阴侧切组织损伤大,侧切导致的神经损伤或切口瘢痕形成等易引起局部组织疼痛。阴道分娩无侧切发生的会阴裂伤以I~II度最为多见,裂伤部位多位于会阴正中,且组织较薄,对神经血管损伤小,组织肿胀与疼痛轻[8]。会阴侧切导致的伤口疼痛还可影响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本研究中观察组出现了2例伤口愈合不良情况。另外,会阴侧切尽管切口不大,但因其所处位置特殊,与尿道与肛门均靠近,再加上产后恶露因素影响,都使得切口感染风险增加[9]。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达6.58%,而对照组产妇仅1例伤口感染,且无伤口愈合不良情况发生。可见,会阴侧切术会进一步导致术后并发症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相对于自然分娩,会阴侧切对产后盆底功能损伤较重,导致盆底肌力异常率高,术后并发症明显多于阴道分娩裂伤的产妇,故临床应严格掌握会阴侧切的使用指征,防止滥用,从而切实改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志芳,胡晓红,孙晓琴,等.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1):5145-5147.
[2]李海英,王忠民,吴晓爽,等.会阴侧切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5):377-380.
[3]夏海鸥,顾烨.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3.
[4]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
[5]曹淩艳,余清.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10):73-75.
[6]张月,张洁,韩萍,等.会阴侧切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6):456-458.
[7]郭仁妃,王爱宝,张宏玉.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阴道收缩力及性生活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18):43-45.
[8]魏素花,叶晓东.初产妇行会阴保护无侧切法阴道分娩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12B):39-41.
[9]胡冰.降低产妇会阴切开率中的护理干预方法及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200-202.
对术后并发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肛瘘病人40例, 均符合2002年11月中华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讨论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均无结肠炎、肛门直肠肿瘤、结核性肛瘘、Crohn病、肛周皮肤病等[2]。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 男12例, 女8例;年龄22岁~66岁 (40.0岁±4.2岁) ;病史4个月至2年。观察组20例, 男15例, 女5例;年龄21岁~67岁 (42.2岁±4.5岁) ;病史3个月至2.5年。两组病人年龄、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后护理问题
肛瘘术后病人主要发生疼痛、尿潴留、便秘[3]。病人主要出现的心理问题是角色强化, 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 病人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 安心于已适应的病人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 小病大养。
1.2.2 术后护理
1.2.2.1 对照组护理
术后指导饮食排便, 术后1周内需进食易消化、少渣食物[4];排便时避免用力过猛、时间过长, 必要时可以给予缓泻剂帮助排便;便后通过坐浴保持肛门部卫生。术后换药动作轻柔, 避免引起疼痛, 确保伤口引流通畅[5]。术后嘱病人多饮水, 预防尿潴留;一旦发生尿潴留, 先诱导、促进排尿, 必要时行导尿术。术后嘱病人减少使用止痛剂, 告知止痛药可抑制排尿反射而导致尿潴留, 护士要关心病人的疼痛程度, 给予安慰。
1.2.2.2 观察组护理
在对照组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 注重术后心理护理, 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来培养病人积极的情绪状态, 纠正病人错误的认知, 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肛瘘病人因术后疼痛、伤口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等原因, 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加之肛门手术局部的解剖因素, 对疼痛极度敏感, 羞于告知护士不适感而影响术后的恢复。因此, 做好术后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注意及时做好宣教, 对病人可能出现的不适提前予以讲解, 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术后不适表现焦虑的病人, 实施护理措施时注意操作速度可适当放缓, 注意轻、稳;宣教时语速要相对放缓, 语调温和、平静。对术后不适表现恐惧的病人, 增加巡视频率, 每项操作注意及时告知会出现的感觉, 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及安全感。加强病人自我护理知识的宣教, 并适时对其自我护理行为实施评估, 提出合理化建议, 促进病人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1.2.3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尿潴留、便秘发生率。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分,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分,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组间频数比较用χ2检验, 相对数用率、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7 d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 d (P<0.05) , 术后14 d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7 d (P<0.05) ;术后1 d、14 d对照组与观察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7 d, 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肛瘘术后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纠正错误的认知, 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 合理使用运动锻炼程序;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康复。心理护理的目标: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提高病人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护理是肛瘘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手术后病人康复的保证。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术后心理干预的观察组病人在术后7 d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4 d两组病人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手术创口愈合有关。观察组术后尿潴留、便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证实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较好地缓解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肛瘘病人术后的康复。 通过及时予以告知和心理疏导, 病人对术后出现的不适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如腰椎麻醉术后较常见的不适有恶心、无力等, 当病人出现以上不适时, 不会认为是本身的特殊情况而恐惧。疼痛往往是造成焦虑的直接原因, 通过指导病人学习放松技巧, 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在午间或晚间适当运用镇痛剂缓解疼痛, 提高病人的休息质量, 缓解焦虑症状。尿潴留是肛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达12%~52%。护理措施包括:控制输液速度和伤口护理。术后在麻醉作用消失前, 以<40 gtt/min的速度输注, 病人排尿后方可加快补液速度。做好伤口护理, 给予止痛剂缓解肛门疼痛, 预防膀胱及尿道括约肌痉挛;根据手术伤口情况, 取出或减少填塞的敷料以减轻对尿道的压迫而促进排尿[6]。术后4 h内常规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并评估病人膀胱充盈程度, 适时给予物理治疗, 减少或解除尿潴留。病人因害怕排便会导致疼痛, 大多数病人减少食量, 因此导致便秘。护士解释正常的排便是最自然的扩肛, 对避免术后肛门狭窄有积极意义, 帮助病人纠正害怕排便的思想, 适当运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饮食指导、便前按摩腹部等[7,8]。总之, 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病,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与工作。如治疗护理不当, 痔瘘术后并发症增加病人的痛苦, 延缓伤口愈合, 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术后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利于预防术后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 缓解术后疼痛, 有利于肛瘘病人的术后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心理干预对肛瘘病人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0例肛瘘手术病人随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术后心理干预可明显缓解肛瘘病人的疼痛、减少并发症, 有利于病人术后康复。
关键词:肛瘘,心理干预,疼痛,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朝晖, 易小英.高位肛瘘挂线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湘南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10 (1) :73-74.
[2]史泽军.肛瘘病人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0, 23 (7) :1841-1843.
[3]梁绍诚, 李峰, 吴占领, 等.肛瘘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附106例报告) [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6, 12 (4) :253-254.
[4]常洪雁.高位复杂性肛痰围手术期的护理[J].黑龙江中医药, 2010 (4) :25-26.
[5]郭艳.肛瘘患者实施手术后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5) :235-236.
[6]廖国燕, 黄莉, 曹传敏, 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肛瘘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0, 30 (19) :3145-3146.
[7]李桂莲, 张富爱.肛瘘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与指导[J].护理研究, 2006, 20 (7C) :1888.
甲状腺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篇5
患者手术前一般除需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外,还需行颈部透视检查气管情况,声带检查,心脏检查,并测定基础代谢率及血钙浓度,了解甲状旁腺的功能是否符合手术标准【1】。若测定的基础代谢率不符合手术标准则通过药物来降低基础代谢率。一般情况下口服碘剂,2~3周后甲亢症状得到基本控制(标准为:病人情绪稳定,睡眠良好,脉率每分钟90次以下,脉压恢复正常,基础代谢率在+20%以下),便可考虑进行手术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头颈过伸位,防止术后活动不便【2】。给予热量,高蛋白和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并减少或禁止食用浓茶,咖啡等对中枢神经有刺激性的食物。一般患者得知手术后通常会精神紧张,焦虑,可能担心术前麻醉的疼痛感,或术中是否存在危险,也有些可能因经济状况不好,担心增加家庭负担而精神沉重,消极,因此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减轻患者精神压力,调整好身体状态,更好的面对手术。
2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对术后并发症 篇6
【关键词】肛肠疾病;手术;护理;健康宣教;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45-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肛肠疾病发生率日益增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治疗为最佳的手段,已经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尿潴留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尿潴留主要指膀胱内充满尿液却不能自行排尿,发生率高达12~52%,主要由于术后局部疼痛、肛管内填塞纱布过多、包扎过紧、局部压迫等因素所致。肛肠疾病术后并发尿潴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医疗费用,还极大程度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护理是医疗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肛肠疾病护理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做好护理工作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在护理过程中科学有效的健康宣教能积极预防并发症,促进疾病痊愈和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我中心2012年2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肛肠疾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例患者均于我中心2012年2月~2013年5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肛肠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8.6±6.7岁,其中混合痔26例、肛瘘12例、肛周脓肿15例、单纯肛裂3例、单纯外痔2例,直肠肛管狭窄松懈术2例;干预组60例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8.5±7.3岁,其中混合痔25例、肛瘘13例、肛周脓肿16例、单纯肛裂4例、单纯外痔1例、尾骶部毛窦炎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分组具有高度可比性,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协议,自愿接受手术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宣教
在术前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对患者行有效个性化健康宣教,让患者明确术后排尿时首要解决的问题,预防尿潴留的方法以及处理措施,并帮助患者树立自行排尿的信心,指导患者自行进行排尿训练。主要的训练方式为:指导患者学会深呼吸后放松骶尾部肌肉和放松腹部的方法,同时讲解其必要性;术前1d向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丁字带的功效,并详细讲解丁字带下如何有效排尿;指导并训练患者学会如何在床上卧位使用便器排尿的具体方法,每天至少2次,直到患者自然排尿、顺畅、舒适为止,同时讲解训练的必要性。
1.2.2 术后宣教
本研究采用阶梯式规范化护理,心理护理-环境因素-控制输液速度;督促患者自行排尿-解除敷料压迫-有效止痛;诱导排尿-穴位针刺法-无菌导尿。
1.2.2.1 心理护理-环境因素-控制输液速度;
术后立即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意识到手术已经基本解决了疾病问题,树立起解决术后排尿问题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理状态;为患者讲述及时自行排尿时预防尿潴留的关键,降低排尿系统感染,提高患者对其的认知度;对于排尿较为困难的患者使用激励性语言,激发患者克服排尿困难以及其他困难的潜能;为患者指定特定的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内自行排尿。术后8h内于麻醉效果消失前要控制输液的速度,滴注速度<40滴/min,术后2~4h护理人员要及时督促患者自行排尿,不需要等到小腹胀满,尿意比较明显时,如果患者双下肢麻木感完全消失,并能抬高约60°,则可允许患者下床在搀扶下自行排尿。另外,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可在病房内播放节奏较为舒缓愉悦的轻音乐。
1.2.2.2 督促患者自行排尿-解除敷料压迫-有效止痛
酌情解除患者肛门内辅料压迫或者放松丁字带,但是要注意预防创面出血。如果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必要时可遵照医嘱给予止痛药。鼓励并督促患者自行排尿,病情不允许或者年老体弱不能下床排尿者、术后因排尿反射功能未恢复并发尿潴留但无尿路机械性梗阻者可按压膀胱进行排尿。按压式要控制力度,轻柔均匀,可采取诱导排尿。
1.2.2.3 诱导排尿
如听流水声音,使用温水冲洗患者会阴部,腹部或者骶尾部采用热敷法,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上述方法可相互配合。术后8h内经上述护理措施仍不能自行排尿患者,则行导尿术。
1.3 尿潴留诊断标准
术后8h内患者膀胱尿量>600ml且不能排尿或者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旁观且残余尿量>100ml。在术后8h内自行排尿为有效,不能自主排尿需诱导排尿为无效。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术后并发尿潴留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我中心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满意率+有效率。
2 讨论
临床常规护理未涉及到以预防为主导额健康宣教,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是经诱导排尿无效后即行导尿处理,增加了尿潴留和导尿的比例,同时还可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规范化护理,注重围手术期健康宣教,能极大程度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对并发尿潴留患者采用规范化阶梯式护理,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有效排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尿潴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规范化护理解决了患者术后排尿困難的难题,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早期康复,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的提高,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肛肠疾病术后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宣教,能明显改善患者自行排尿情况,降低术后并发尿潴留率,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永杰,刘彦,王玉兰等.健康宣教对预防肛肠疾病术后并发尿潴留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2):226-227.
[2] 陆红健.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75-1977.
[3] 余庆梅,韩淑娟.120例老年人肛肠疾病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83-184.
对术后并发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择期行AS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 (47.5±3.4) 岁。按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A组与B组, 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A组:对患者常规治疗 (如:禁食、适量补液、胃肠减压等) 和基础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 主要的护理步骤如下: (1)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营养状况不佳, 创伤、疼痛和各种管道刺激增加了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 回答患者关心的问题, 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2) 体位护理:术后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2 h更换体位1次。 (3) 按摩护理:缓慢轻揉的按摩患者四肢及伤口周围的皮肤, 每天3~5次。 (4) 运动指导: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适量运动, 如反复松握拳头、屈伸肘关节与膝关节、伸缩四肢等。 (5) 口腔护理:患者禁食期间易造成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黏膜逐渐干燥, 细菌容易滋生, 应做好口腔清洁。 (6) 音乐疗法:术后根据患者对音乐的喜好, 选择可以调节其心境的旋律来欣赏, 改善心理不良因素。
1.3 观察指标
胃肠功能:观察两组患者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 肠鸣音肠功能恢复情况, 并记录切口感染、休克、肺部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B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B组患者切口感染、休克、肺部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AS是最为常见的临床手术之一, 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腰酸背痛、腹胀、便秘等[3]。究其原因不仅与重要器官受损有关, 还与术后患者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大量肾上腺素, 致使胃肠道血流量降低、消化功能减弱等密切相关[4]。综合性护理是对患者进行主动、全面的护理干预过程, 以功能恢复、行为指导与心理支持为核心, 通过心理支持使患者克服因手术造成的烦躁、焦虑、紧张情绪,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功能恢复及行为指导的重要性, 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5]。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B组患者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便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均显著低于同期A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相符。提示通过对择期行AS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体位护理、按摩护理、运动指导、口腔护理及音乐疗法等综合性护理, 能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 缩短恢复时间, 改善预后, 增强免疫力, 利于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莎, 向家梅.整体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 2009, 25 (3) :26-27.
[2]张蓉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预防和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0) :1897-1898.
[3]黄爱丽.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4) :565.
[4]曹泳雪.专项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2) :2223-2225.
对术后并发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女13例, 男23例, 年龄23~66岁, 平均年龄29.23岁。其中有1例阑尾脓肿, 1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6例化脓性阑尾炎以及28例单纯性阑尾炎。将这些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18例。在病情、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的模式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采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的方式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 (1) 手术之前针对患者腹痛的性质以及时间进行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 马上向主管医师汇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的监测;将患者的静脉通路开通, 使其水电解质平衡得到维持, 对其感染进行有效控制。 (2) 将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做好, 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对手术情况具有清晰的了解, 并且使其做好思想准备, 从而有效应对各种并发症;将阑尾炎手术的必要性告知患者, 并且将成功的实例告知患者, 使其焦虑情况得以消除或减轻。 (3) 将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好, 使手术的顺利进行得到保证。 (4) 手术完成之后, 将患者送回病房, 以其不同的麻醉情况作为根据选择合适的卧位; (5) 手术当天禁止患者食用食物, 采用静脉补液的方式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 通过对抗生素的应用对患者的感染进行控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定时对患者的脉搏以及血压进行测量。 (6) 对患者的早期活动进行鼓励, 使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得以增强。 (7) 采用双氯酚钠酸钠栓剂针对术后轻微疼痛的患者进行镇痛;合理的采用盐酸曲马多对疼痛强烈的患者进行镇痛。 (8) 加强护理和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工作, 防止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腹腔内出血、腹腔脓肿以及粪瘘等术后并发症[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率 (%) 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7.78%, 并发症发生率为72.2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 并发症发生率为94.4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受到不同程度的细菌侵袭导致患者的阑尾壁出现化脓性感染, 这就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表现。急性阑尾炎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 大多需要采取手术的方式对之进行治疗。尽管属于一个小手术, 但是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阑尾炎术后并发症, 就很可能死亡, 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或者较小的患者。因此针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术前评估的时候需要做到客观认真, 并且在手术之前以及手术之后对患者进行细心详尽的观察, 能够有效的处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 针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系统护理能够使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并且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3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18例, 采用常规护理的模式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采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的方式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要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并且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刁燕琴.护理干预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黑龙江医学, 2012, 36 (11) :850-851.
对术后并发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14例, 年龄50~73岁, 平均 (65.2±2.3) 岁。所有患者均参考《肿瘤外科学》[2]由我院行胃癌根治术,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胃癌分期以及手术切除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①术后将患者安置在环境较为干净的病房, 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空气中的微尘。②对既往有吸烟史者禁止其吸烟, 让患者尽量避免烟尘较多的地方。③除了应用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外可适量注射针对肺部疾病的抗菌药物, 特别对于65岁或不满65岁但伴有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 可酌情注射疫苗。④及早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细致耐心地给患者讲解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知识以及传授患者对于肺部并发症的正确自主处理措施如有效咳嗽的方法、如何正确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等, 并嘱咐家人的对患者进行定期翻身、拍背以帮助其及时排痰。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后护理措施:短期内禁食禁水, 饮食采用低脂肪低糖高质量蛋白食品, 根据空肠通常情况酌情插入胃管, 给予消化酶防止腹泻, 常规心电监护,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3 观察指标
评定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包括肺炎、支气管扩张症、COPD、哮喘、肺血栓栓塞;评定两组患者术后呼吸道情况, 包括:FEV1.0/FEV、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动脉血CO2分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数据,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11.5%, 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的并发症的总发病率 (65.7%) , 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FEV1.0/FEV、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动脉血CO2分压四个方面的值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 病因多种多样, 资料表明[3]其发病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环境、饮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癌前胃部炎症。由于其病理组织特点以及扩散方式广、病情发展快, 因此当患者出现症状就医时病情多发展至晚期[4], 而目前其治疗方式多采用手术治疗辅以化疗, 由于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长, 患者失血量大, 机体免疫系统损伤大, 并且胃癌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 心肺功能多不佳, 呼吸道常常会蓄积一定量的黏液, 若加之术前有吸烟史, 则肺部的通气换气功能不良, 术后的恢复时间也更长, 因此根据呼吸系统的解剖以及功能特点胃癌根治术后容易伴发肺部并发症[5]。传统的常规护理措施由于缺乏针对性, 对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性不强, 所以清理呼吸道低效[6], 容易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而采用针对肺部并发症的特殊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控制肺部的基础病变, 并且其能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细致护理, 能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研究显示其针对性的护理应包括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合理应用镇痛药及选择正确的抗生素、合理调整饮食营养、早期协助活动等方面[4], 操作步骤虽然增多, 但是难度都相对较低, 其改善患者预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本次研究中, 如表1所示, 观察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总的发病率同样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针对肺部并发症的特殊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表2所示, 观察组患者在FEV1.0/FEV、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动脉血CO2分压4个方面的值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针对肺部并发症的特殊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呼吸道功能, 维持较为正常的通换气功能, 提高患者预后,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 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维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操作实用性更高, 预防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 (给予针对肺部并发症的特殊护理干预) 和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 , 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总发病率,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胃癌手术后采用针对肺部并发症的特殊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预防肺部并发症, 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治疗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胃癌根治术,肺部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郑朝辉, 陆俊, 黄昌明, 等.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 (4) :317-320.
[2]黄昌明, 陆俊.腹腔镜胃癌手术相关并发症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 (4) :298-301.
[3]邵华, 孙威, 王强.老年胃癌病人行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 (4) :321-324.
[4]田力, 吕连桂.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26 (11) :520-522.
[5]张明党.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6) :17-18.
对术后并发症 篇10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实施乳癌根治术98例, 手术类型:Halsted手术40例, Auchincloss手术24例, Patey Dyson手术34例, 均为女性, 全部经病理证实, 年龄25~74岁, 平均51岁。右侧45例, 左侧54例;肿块位于外上象限60例, 内上象限26例, 中央区7例, 外下象限5例;临床分期:Ⅰ期26例, Ⅱ期72例。发生皮下积液11例;皮瓣坏死5例, 其中皮瓣血运不良6例;上肢淋巴水肿7例。
1.2 检验标准
于手术后第5天打开加压包扎的敷料, 检查伤口以及上肢情况, 按下列标准判断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上肢淋巴水肿的程度。 (1) 皮瓣下积液:局部有波动感, 皮下积液基本成立, 局部穿刺抽液可确诊, <50ml为少量积液, >50ml为大量积液; (2) 皮瓣血供不良:表现为皮瓣暗红, 压之退色, 抬起后恢复慢; (3) 皮瓣坏死:切口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宽度可分为3度:Ⅰ°<2cm, Ⅱ°2~5cm, Ⅲ°>5cm。 (4) 上肢水肿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3度, Ⅰ°:上臂体积增加<10%, 一般不明显, 肉眼不易观察出, 多发生在上臂近端内后区域;Ⅱ°:上臂体积增加为10~80%, 肿胀明显, 但一般不影响上肢活动;Ⅲ° (重度) :上臂体积增加>80%, 肿胀非常明显, 累及范围广, 可影响整个上肢, 并有严重的上肢活动障碍。
2 结果
皮瓣下积液:腋窝6例 (51.02%) , 胸骨旁4例 (25.1%) , 锁骨下区1例 (17.8%) 。少量积液一般不需要处理, 可让其自然吸收, 如积液每天大于5ml可抽吸, 然后加压包扎;积液量>50ml时可拆除1针缝线或切开放置引流管, 时间最长达半个月。如为湿性坏死, 一般均应清创处理;如为Ⅰ°干性坏死时, 一般不需要处理, 可行局部换药, 一般可自愈, 如为Ⅱ°、Ⅲ°坏死时则应清创处理, 在未完全坏死前可行理疗, 局部用硫酸镁或酒精湿敷改善血运, 避免发生全层坏死。Ⅱ°以上坏死估计不能愈合者, 在术后10~14d, 切口坏死边缘分界清楚后, 剪去坏死边缘, 经切痂、植皮后, 均痊愈出院。皮瓣血供不良者, 局部均用硫酸镁或酒精湿敷, 未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上肢淋巴水肿轻度水肿4例 (22.5%) , 中度水肿3例 (15.7%) , 重度水肿1例 (1.42%) ;轻、中度水肿随着伤口愈合恢复活动, 大部分水肿能逐渐减轻。重度水肿应进行上肢功能锻炼, 使用透热疗法 (微波、激光、红外线等) 配合肩部主动扩展可见效。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老年乳腺癌的发生率逐渐上升。Rochefordiere等认为年龄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作为乳腺癌中的特殊群体, 老年乳腺癌有其研究价值
3.1 乳腺癌根治术常见并发症其常见并发症主要有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同侧上肢水肿、切口感染, 原因分析如下。
3.1.1 皮下积液
(1) 引流不畅:常见于引流管过细、侧孔少、位置不合适、引流管阻塞、折闭、包扎过紧, 引流管未接负压引流瓶。乳腺癌根治术中, 乳房及相关淋巴、脂肪组织的整块切除, 创面大, 部分淋巴管断口未闭, 术后血性渗液及淋巴渗液较多。若不保证引流通畅, 易并发皮下积液。术后采用负压引流可减少创面皮下积液。 (2) 手术操作不科学:术后大量渗液常因术中操作粗暴, 大面积使用电刀, 对切断组织、淋巴管、血管等不予结扎, 尤其是较细淋巴管在电灼时, 易离断, 但易形成新的开放断裂口。因此在清扫腋窝淋巴结时, 常规结扎由上肢向腋窝走行的所有淋巴管极为重要
3.1.2 皮瓣坏死
切口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宽度可分为Ⅲ度:Ⅰ度<2cm, Ⅱ度2~5cm, Ⅲ度 (重度) >5cm, 皮瓣坏死常见原因:皮瓣分离过薄, 破坏了皮下血管网, 皮瓣分离范围过大, 缝合皮瓣时张力过高, 以及加压包扎过紧, 造成皮瓣血运差, 术前后放化疗等均可影响, 皮瓣愈合生成皮瓣坏死, 在临床工作中, 用手术刀片或两管刀处理游离皮瓣, 术中可发现用这种方法可较好地保留血管网, 避免了用电刀时的产生的电弧和高温后皮下血管网的破坏
3.2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 常继发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 切口感染率与术前是否放化疗有直接因果联系, 术前局部放疗, 造成放射性细胞受损, 化疗后, 病人全身抵抗力下降, 严重影响切口愈合。
综上所述, 老年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如激素受体水平较高, cerbB-2表达低, 预后较好。但由于老年乳腺癌患者就诊时间相对较晚, 并发疾病多, 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发生率高, 势必会影响老年患者的生存率。对于老年患者, 治疗方式须个体化。
参考文献
[1]徐兵河, 主编.乳腺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 15:94.
骨折术后警惕4种并发症 篇11
关节僵硬
骨折患者在做石膏或夹板固定的同时,要适当活动那些没有被固定的肢体、关节,以利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此外,被固定的患肢也要进行适当的收缩和放松运动。如早期可进行肌肉的长收缩活动,即运动时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应固定不动,肌肉尽最大力量收缩,然后放松。长收缩活动既可预防肌肉萎缩、增强肌力,又能使骨折端的紧密接触,促进骨折愈合。
骨折部位固定2周后应拍片检查,了解固定情况。当复位固定基本稳定时,应尽早进行此类主动运动,活动关节。
术后感染
骨折患者如果长期卧床,易引起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便秘等。
褥疮产生原因为长期卧床使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所以应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夜间也应每3小时更换体位1次。
长期卧床,肺部膨胀受限,使痰液排出不畅,容易使支气管分泌物坠积于肺底,若合并感染则将引起坠积性肺炎,尤其是老年人。因此,卧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以利于呼吸道清洁。在帮助患者翻身时,同时还要帮助捶背,并鼓励做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便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发生。有吸烟嗜好者在此期间应尽量戒烟。
骨折患者因卧床,大小便需要他人照顾,往往担心麻烦他人而不敢多喝水,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特别是女性患者感染率高。所以,家人要鼓励患者多喝水,每日应摄入2000毫升以上水分,增加排尿量,清洁尿道,预防感染。
便秘
骨折患者还要注意饮食调节,多吃新鲜蔬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保持每天排便1次,如3天未解大便,可给予缓泻药如润肠丸等,如果已有便秘习惯者,可以食物调治,如蜂蜜、香蕉、橙等。新生骨的形成需要足量的钙、磷沉积而钙化,补充适量钙剂,再配以新鲜果蔬,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缺血性坏死
对术后并发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于我院住院患者108例, 年龄41~72岁, 作为对照组。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于我院住院患者110例, 年龄40~74岁, 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重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传统截石位的摆放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仰卧于手术台上, 使患者臀部下移至手术台下1/3反折处, 将托腿架安装于手术台两侧, 使两腿宽度为生理跨度45°, 下肢呈髋关节屈曲90°~100°, 膝放于腿架上, 膝关节摆正, 手术床后仰15°。两腿高度以月国窝自然弯曲下垂为准, 同时双止肢取外展位[2]。
1.2.2 改良截石位的摆放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仰卧于手术台上, 使患都臀部下移至手术台下1/3反折处, 全身麻醉后将托腿架安装于手术台两侧, 骶尾部、托腿架垫双层棉垫, 将小腿肌肉丰富处放于托腿架上, 遵循T K O原则[3]。即足尖 (t e o) 、膝 (k n e e) 、对侧肩 (opposing shoulder) 3点在一条直线上。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于中单固定。肩部垫双层棉垫以肩托固定。
1.2.3 观察指标:
(1) 身体不适评估; (2) 全身皮肤情况的评估, 观察患者都骶尾部、肩部、后背皮肤及下肢受压皮肤情况; (3) 骨骼完整性情况的评估。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有体位不适反应的有32例, 实验组有15例, 对照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有7例皮肤压疮发生, 实验组有1例皮肤压疮发生, 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潮红, 对比采用U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1例股骨颈骨折发生。
3 讨论
在全麻状态下, 患者全身知觉丧失, 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减弱或消失, 由于体位摆放不当而引起的患者不适、损伤和压疮的想象也日趋增多。压疮是截石位摆放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压疮形成的第一病因。Landrs证明人体小动脉末梢压力大约为32mmHg, 这意味着外界压力过高时, 微血管会被压闭合而形成血栓, 导致组织缺血缺氧, 易形成压疮[4]。本研究对照组截石位患者在骶尾部、肩部、小腿部垫双层棉垫, 使接触面积增大, 表面柔软;另外使用肩托可使身体的受力点增加, 倒体位时减少肢体与手术台的摩擦力和剪切力, 避免压疮形面。结果显示实验组有1例骶尾部皮肤潮红, 对照组有7例骶尾部、小腿部皮肤潮红。传统截石位为了更好的暴露术野, 会把两腿的角度拉大, 对于中老年人, 这样很危险,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 骨骼的脆性增加, 这种操作会大大增加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本研究中TKO的摆放方法, 用尽量抬高小腿的方法, 使患者的身体不偏于中轴线, 既可以暴露术野, 又可以避免骨折意外发生。另外与传统的截石位相比, 改良的截石位使小腿下垂变为水平位或稍高位, 避免了对腘窝的直接压迫, 改善了小腿静脉血液回流, 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小腿筋膜高压综合症的发生[5]。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改良截石位对中老年人来说, 不易引起受压皮肤的压疮, 尽量避免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保持全身骨骼系统的完整性,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池金凤, 郭爱武, 李凤清, 等.两种截石位的摆放方法与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的对比[J].中华护理杂志, 2001.7 (3) :165.
[2]林岩, 谭淑芳, 卢玉贞.实用手术护理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8:168.
[3]李翔.手术体位安全及解决方案[J].2007:21.
[4]Victoria M.术中压疮的预防[J].Pesearch in nursing Hralth, 1994, (17) :333.
【对术后并发症】推荐阅读:
术后常见并发症05-21
妇科术后并发症09-15
胃癌术后常见并发症10-23
肛肠术后并发症及护理08-03
喉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10-20
甲状腺术后并发症护理05-17
医院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08-09
术后并发出血10-12
术后并发脑梗死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