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栓塞术后并发症

2025-02-02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精选7篇)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 篇1

摘要:采用微创介入技术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是目前治疗肝硬化脾亢的首选治疗方法。采用介入行部分脾栓塞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性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同时保留脾脏及其正常免疫功能等优点,但由于脾栓塞术后栓塞综合征易与并发症的早期症状混淆,其次,预防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脾栓塞术,并发症,护理

肝硬化是国内导致脾功能亢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采用微创介入技术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肝硬化脾亢的首选治疗方法[1]。术后并发症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以及减轻并发症等方面极为重要,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3例肝硬化患者均是2002年以来在我院接受脾栓塞术患者,男30例,女23例,平均48岁。所有病例均确诊肝硬化、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采用seldering技术,导管超选至脾动脉,经导管注入以庆大霉素16万U,00000号手术丝线段180~200段(2mm长),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15~35颗。

2 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出现栓塞综合症13例;腹水增多17例;反应性胸腔积液2例;左下肺不张1例;肝功能损害18例;穿刺点血肿形成1例,脾脓肿1例。经及早发现、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后,康复出院。

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1 腹水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不良、术后胃纳差、发热及脾栓塞后炎性渗出物对腹膜刺激等易引起腹水或腹水增多。术后每天测量体重、腹围、体温,并记24h尿量,观察腹胀、肢体水肿、腹部移动性浊音、呼吸困难等。对使用利尿剂或放腹水者,观察有无口干、表情淡漠、恶心、食欲不振、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表现。本组发生腹水17例,大多经对症治疗后腹水吸收,其中2例并发腹水感染,早期体征主要为体温不能恢复正常、体重增加、腹胀程度加重,予取半卧位休息,以利于腹水吸收,配合腹水培养及药敏实验,应用有效抗生素后感染得到控制,腹水消失。

3.2 反应性左胸腔积液、左下肺炎、肺不张

主要由于近膈顶脾实质栓塞后发生炎性渗出,同时刺激膈肌,产生反应性胸腔积液。其次因脾区疼痛,患者呼吸运动减弱,抑制咳嗽运动,容易使支气管引流不畅,导致左下肺炎、肺不张。脾栓塞术后24h可采取半卧位,鼓励早期下床活动,多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观察患者有无紫绀、胸闷、气促、双侧胸廓运动不对称等情况,加强肺部听、叩诊和血氧饱合度监测。本文中2例左胸腔积液患者发生于术后4~6d,表现为胸闷、气促、左肺呼吸音低,1例伴血氧饱和度下降。经X线检查确诊为胸腔积液。予吸氧、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休息,提高血浆蛋白,加大利尿剂用量、经胸腔穿刺抽液等治疗后1~2周后症状、体症消失。

3.3 肝功能损害

主要与坏死物质吸收、门静脉血流减少等有关。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不良情绪。尤其对术前肝功能处C期的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神经精神症状,及早发现肝性脑病前驱症状。本组所有患者术后1周,常规复查肝功能。有11例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1~2倍之间,8例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2~3倍之间,2例患者总胆红素上升到正常值的1倍左右,以精神疲软、胃纳差为主要表现。予加强上述护理,甘利欣、阿拓莫兰等护肝治疗,治疗后1~周恢复正常或好转。

3.4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形成

常与穿刺技术不佳、人工压迫不当、患者穿刺肢体活动过多或凝血功能不良有关。一方面,术后沙袋(1kg)局部压迫4h,向患者强调术后24h内避免穿刺肢体屈曲的重要性,睡眠期间可将穿刺肢体用约束带略做固定;另一方面,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皮下血肿以及该肢体皮温、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本组1例患者,术后1h诉穿刺点处胀痛,立即做血肿穿刺抽血、重新压迫止血等处理后缓解。

3.5 栓塞后综合征

栓塞后综合征并不属于并发症,本组发生率高达95.3%,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麻痹性肠瘀胀等。发热:多于术后6~12h出现,可维持1~2周,术后每日测体温3~4次至平稳。体温<38.5℃患者,嘱多饮水,不需特殊处理多可自行缓解。体温>38.5℃患者,按高热护理常规,并予消炎痛栓33.5mg塞肛或泰诺片10mg口服等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腹痛:观察腹痛部位,排除并发胰腺炎等可能。对脾栓塞引起的腹痛,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制定的临床疼痛测定视觉模拟尺法(VAS)评估疼痛的程度,VAS评分<4分者,予加强心理护理,做好病情解释,消除患者紧张情绪,VAS评分>4分者,予消炎痛栓、曲马多、度冷丁等缓解腹痛。恶心、呕吐:注意呕吐频率及呕吐的数量、颜色、性状、气味等,尤其对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胃溃疡患者,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清除口面部污物和口腔异味。呕吐剧烈者,使用灭吐灵、欧贝等止吐剂。麻痹性肠瘀胀:每天了解排气、排便、情况,防止肠梗阻发生。术后解除穿刺点加压绷带后,鼓励并协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动,乳果糖、番泻叶等通便;腹胀明显者,足三里注射利他林针;便秘者予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3VAS4次/d(每次15min),症状多能缓解。

参考文献

[1]张金山.现代腹部介入放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28~235.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男性29例, 女性1例, 年龄14~66岁, 中位40.34岁, 肝炎后肝硬化27例, 其中脾肿大21例, 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6例, 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3例, 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8例, B级10例, C级有2例, 巨脾4例。

1.2 方法:

均用Seldinger氏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作选择性脾动脉造影, 并推注2~3 mm明胶海绵50~80粒, 同时动脉内推注庆大霉素、青霉素等, 作预防性抗感染, 奴夫卡因800 mg解痉止痛, 栓塞前后分别连续高压摄片, 76%复方泛影葡胺用量100~200 m L。栓塞面积25%~70%。

2 结果

见表1、表2。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 有效率91.3%, 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部分脾栓术后出现最多的病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多数与脾脏的缺血、坏死、组织液化吸收及患者肝功能的分级和栓塞面积有关, 也可能与大剂量高渗透对比剂造成血管炎症和痉挛有关。

现分述如下:

3.1.1 本组发热发生率最高, 多为中轻度, 体温多数为37.8~38.5℃, 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 为此我们常规术后测量体温每4 h一次, 至体温正常3 d以后, 改为每天1次, 体温>38.5℃者应予降温处理, 行物理降温时, 不采用酒精擦浴, 因为肝硬化脾亢患者肝功能差, 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血小板下降, 酒精擦浴容易致皮下出血。注意发热的热型及血象的变化, 以了解有无全身感染的可能, 同时应注意补液及提供足够能量。

3.1.2 腹痛多表现胃中等度腹痛, 腹痛高峰一般在术后4~24 h[2], 但本组巨脾且一次栓塞面积超过50%者, 全部伴有剧烈的腹痛且持续时间多超过10 d。由于脾脏是中枢免疫器官, 30%~50%有正常血供的脾组织可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也就是说脾栓面积过大易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而感染, 所以, 对此类患者脾脏栓塞分次进行, 每次栓塞面积在20%以下。另外, 合理选择药物, 以进一步减轻腹痛这一并发症, 术后给予奴夫卡因可减轻疼痛, 术后给以平痛新10 mg肌注, 不能缓解给杜冷丁50 mg, 我们体会24 h杜冷丁用量不得超过200 mg, 避免反复使用杜冷丁, 以防患者成瘾和肠麻痹。

3.1.3 恶心呕吐的并发症占46%, 术前禁食4 h, 术后常规胃复安20 mg静注。

消化道症状一般持续7 d左右, 本组出现顽固性和反复发作性呃逆伴发热39℃以上, 腹痛者6例, 多伴发肠麻痹腹膜炎, 脾肿胀等严重并发症, 我们给予选择敏感抗生素, 补液等对症治疗, 肠麻痹者行胃肠减压, 以尽快恢复肠道功能, 减少感染。

3.1.4 消化道出血占16%, 表现为呕血和黑便胃镜提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1例, 其余为胃黏膜糜烂所致, 消化道出血原因, 可能胃手术, 高渗对比剂刺激所致应激性出血, 尚未发现由于栓塞物逆流入正常的胃、十二指肠动脉所致的器官缺血、坏死。

因此, 注意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性质、颜色的观察, 及时发现出血迹象早期处理。术后给予制酸、抑酸药物能较好的防止严重的出血。另外, 肝功能分级亦与出血及肝昏迷、肝肾综合征有关, 本组2例出现肝昏迷肝肾综合征, 肝功能Child C级。提示脾动脉栓塞选择Child A、B级愈合较好[3]。故术前应注意肝功能分级。

3.2 反应性胸膜炎发生率3 3%, 其中左侧2例, 双侧3例, 血性占40%, 少中量胸水11例, 4例为大量积液。

发生原因与脾梗死引起胸膜反应, 以及疼痛限制呼吸, 支气管引流不畅有关, 中少量胸水可配合医师进行胸穿, 一次抽液不得超过1000 m L。大量胸水短期皮质激素冲击效果显效, 如无感染, 不用抗生素, 同时鼓励患者深呼吸。

3.3 脾脓肿及原发性腹膜炎发生率低, 但属于严重并发症, 预后较差, 手术消毒不严, 肠道感染及呼吸, 泌尿系统感染皆可成为感染源, 加之栓塞后缺氧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若术后2周患者仍高热且不缓解腹痛, 白细胞计数渐行性升高, 应考虑感染。术前肠道清洁及口服抗生素,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加强排痰, 积极恢复肠蠕动功能, 选用敏感抗生素是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手段, 一旦出现脾脓肿, 内科治疗不能解除者, 给行脾切除。本组脾脓肿者手术后无一例死亡。

3.4 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 在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和护理同时, 术前应与患者及家属交心谈心, 消除患者顾虑和紧张心理,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向他们讲明治疗的目的, 治疗经过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以取得患者术中、术后的配合, 提供手术成功率, 降低应激性反应, 增强对腹痛的耐受性。

部分脾栓塞代替脾切除治疗脾亢, 取得一定疗效, 但术后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通过本组30例实践证明, 细致地临床护理, 严密的病情观察。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部分处理较棘手, 关键在不应盲目扩大适应证, 选择理想病例仍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静.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2, 29 (3) :252.

[2]董桂娟.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17 (5) :99-100.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8月-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丙型肝炎肝硬化B级患者, 共计80例。行脾切除术40例, 脾栓塞术40例, 栓塞面积60%~70%,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50例。年龄45~65岁, 平均48岁, 病程15~20年。诊断标准符合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 排除合并甲、乙、丁、戊型肝炎病毒, EB病毒, 巨细胞病毒感染及中毒、酒精、遗传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均经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腹部彩超、CT扫描、胃镜等诊断为丙型肝炎肝硬化B级、脾亢。80例患者术后2个月检查结果:HCV-RNA载量在2.36×104~7.82×106IU/m L范围内。ALT正常上限1~5倍。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 白细胞、红细胞均在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80×109/L;无干扰素使用禁忌症。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选择脾切除术或脾栓塞术, 栓塞面积60%~70%, 均为丙肝肝硬化pugh~child B级患者, 每组40例。术后观察外周血象及肝功能情况。术后2个月给予普通干扰素300万U隔日/次肌注, 口服利巴韦林900~1200 mg/d。治疗期间尤其部分脾栓塞术者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 视病情予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或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降低者在50×109/L以下时, 予白介素-11或血小板刺激因子皮下注射。

1.3 实验室观察指标

患者在脾切除术或脾栓塞术后于第二个月开始普通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毒学和血液生物化学指标作疗效评价。其主要指标是:干扰素副作用, 主要是外周血常规、T3、T4、TSH、BS。早期病毒学应答 (EVR) 、治疗终点应答率 (ETVR) 、持续治疗应答率 (SVR)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抗病毒治疗开始当天、抗病毒治疗后4周进行外周血常规检查, 其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计数结果见附表.术前、抗病毒治疗开始当天, 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比较,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4周比较,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病毒治疗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期间,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主要不良反应为干扰素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流感样症状, 骨髓抑制作用, 抑郁症、内分泌 (甲低) 方面改变等。有发生甲低者, 给予补充甲状腺素片治疗后, 不影响疗效。导致患者终止治疗主要为白细胞数及血小板数减低。

2.3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比较

脾栓塞术治疗组及脾切除术治疗组的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 EVR分别是35% (14/40) 及67.5% (27/40) , ETVR分别是35% (14/40) 及65% (26/40) , SVR分别是30% (12/40) 及60.25% (25/40)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EVR、ETVR、SVR相比较,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栓塞术组应答率低, 主要为因为再发脾亢, 白细胞及血小板低, 不得不终止治疗。

3 讨论

HCV感染由于隐匿性强,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部分在严密观察下仍能坚持抗病毒治疗。有些患者由于大多合并脾亢, 及本身肝功能低下, 而不能耐受干扰素的副作用。

为阻止病情进展, 我院对于B级肝硬化患者采用脾切除术或脾栓塞术后2月进行抗病毒治疗, 观察了他们的疗效及干扰素副作用, 结果为脾切除术[2]优于脾栓塞术。

脾脏虽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在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方面有重要功能。但脾切除术后, 人体的其他单核—吞噬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骨髓中的固有吞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 作用可代偿性增强。现实生活中, 血液病患者 (尤其白血病患者) 发生继发感染[3]远比脾切除术后患者常见。部分脾栓塞术后, 虽保留了部分脾功能, 但患者术后发生胸膜炎、腹膜炎等不少见, 且6~12个月后再发脾亢机率高, 并有部分患者再发上消化道出血, 同样影响了抗病毒治疗的进行。本观察表明, 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不能耐受干扰素副作用患者, 宜采用脾切除术减少干扰素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脾切除术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采用普通干扰素α-2а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8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而未做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分为两组, 每组40例。分别行脾切除术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术后2个月后给予普通干扰素α-2а300万U皮下注射, 隔日每次。联合利巴韦林, 900~1200 mg每天治疗。疗程48周。治疗期间, 前3个月每周随访, 之后每4周随访1次, 至疗程结束后继续观察24周。随访期间观察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HCV-RNA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 采用脾切除或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缓解后, 给予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脾切除患者为65%, 部分脾栓塞术者为30%。脾栓塞术者仍有患者发生全血细胞减少而影响疗效。结论 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 在脾切除或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 宜选择脾切除术。

关键词:肝炎, 丙型,肝硬化,脾切除术,脾栓塞术,干扰素α-2а,利巴韦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194-198.

[2]张海阳, 罗运权, 唐勋, 等.6例丙型肝炎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后的抗病毒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2:932-933.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 0 0 7年4月~2 0 1 1年6月收治的P S E术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诊断符合我国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 同时排除合并其它病毒性肝炎, 酒精、遗传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入组患者13例, 男性5例, 女性8例, 年龄33~64岁, 平均53.2岁, 病程5~20年。HCV基因分型2型, 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 无黄疸、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1.2 治疗方法

PSE术后患者白细胞, 血小板上升至检测值下限以上,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7分, 开始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2b (北京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3MU, 隔日一次, 利巴韦林0.9g/d, 分2次口服。疗程72周。

1.3 观察指标

PSE术前和术后 (4~12周) 抗病毒治疗前血常规变化。抗病毒治疗第1、2、4周检测血常规, 肝功能, 之后每2w检测1次;第4、12周检测HCV RAN, 之后每12w检测1次。监测肾功能, 血凝功能, 甲状腺功能。HCV RNA定量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 检测下限为1.0×103IU/ml, 试剂盒购自凯杰生物工程 (深圳) 有限公司。

1.4 疗效评估

快速病毒学应答 (rapid viral response, RVR) :治疗第4周, HCV RNA水平在检测值以下;治疗终点应答 (end of treatment virus response, ETVR) :在治疗结束时, HCV RNA水平在检测值以下;持续病毒学应答 (sustained viral response, SVR) :治疗结束后24周HCV RNA水平仍在检测值以下;复发:治疗期间HCV RNA阴转, 停药随访期间HCV RNA再次转阳。。

1.5 安全性评估

包括治疗过程出现发热、乏力、情绪抑郁、骨髓抑制、肝功能变化情况。中性粒细胞 (ANC) <2.0×109/L, 给予升白细胞治疗;血红蛋白<90g/L时利巴韦林减量。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SE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

PSE术前及术后4周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变化情况见表1。

2.2 抗病毒疗效

13例患者中, 4例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 (RVR) , 占30.7%, 治疗终点应答 (ETVR) 率为100%;11例 (84.6%) 获得SVR, 2例复发, 其中获得RVR者无复发。

2.3 安全性分析

13例患者均完成抗病毒治疗, 并接受随访24周。治疗开始后均出现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一般不良反应, 于3~14d内缓解。6例患者ANC<0.75×109/L, 给予鲨肝醇, 维生素B4升白细胞治疗。3例出现溶血性贫血, 减少利巴韦林剂量后血红蛋白维持在80g/L以上。所有患者血小板下降, 但均>60×109/L。1例出现轻度抑郁。

3 讨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国际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是否可以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尚存争议[3]。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发现, 对于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给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的病毒学应答, 且耐受性良好[4,5,6,7]。本组患者均为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 经PSE术治疗, 脾功能亢进得到缓解, 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后白细胞, 血小板较术前均明显提高 (P<0.01) 。术后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结果13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并接受随访24周,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全部获得治疗终点应答, 其中11例 (84.6%) 获得SVR, 明显高于Eversont等报道的22%。而Foruny等[8]对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脾亢者行PSE术, 并按国际通用方案抗病毒治疗, 仅有38%获得SVR。目前普遍认为预测抗病毒应答的两个因素为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能否达到足量与非基因1型。分析本组患者取得良好抗病毒疗效原因首先选择基因2型 (非基因1型) , 其次通过延长疗程, 以疗程弥补剂量, 达到更大的累积剂量, 还可能与中国人群高频率携带白细胞介素28B的C等位基因有关。同时失代偿期肝脏储备功能较差, 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能提高干扰素耐受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丙肝肝硬化患者在PSE术后, 脾功能亢进缓解后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可获得较好的病毒学应答。因本研究观察的病例数较少, 时间较短, 基因1型患者未纳入研究范围, 故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总体及远期疗效, 是否能够提高生存期限, 仍需扩大样本并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Iacobellis A, Ippolito A, Andriulli.A Antiviral therapy in hepatitis C virus cirrhotic patients in compensated anddecompensated condit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 14:6467-647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 (22) :131-136.

[3]Lawson A, Hagan S, Rye k, et a1.The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C with severe hepatic fibrosis[J].J Hepatol, 2007, 47:37-45.

[4]Thomas RM, Brems JJ, Guzman-Hartman G, et al.Infectio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a role for interferon therapy before transplantation[J].Liver Transpl, 2003, 9:905-915.

[5]Everson GT, Trotter J, Forman L, et a1.Treatment of advanced hepatitis C with a low accelerating dosage regimen of antiviral therapy[J].Hepatology, 2005, 42:255-262.

[6]Iacobellis A, Siciliano M, Perri F, et a1.Peginterferon alfa-2b and ribavirin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an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a controlled study[J].J Hepatol, 2007, 46:206-212.

[7]陈文, 王鲁文, 袁念芳, 等.小剂量α-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1:174-175, 186.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 篇5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是在脑动脉壁局部先天性发育缺陷和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血管壁薄弱或损伤, 引起脑血管囊性膨出, 是造成蛛网膜下隙出血的首位原因, 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致死的原因主要是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早期并发症,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手术夹闭瘤颈和血管内介入栓塞[1,2,3]。其中, Higashida等[4,5]多个研究均表明, 与外科手术相比, 利用气囊、弹簧圈等栓塞颅内动脉瘤因填塞充分、易操作, 同时具有创口小、病死率低、安全有效、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为大部分病人所选择[4,5,6,7,8]。而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对于介入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8], 尤其是栓塞术后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围术期护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6]。

1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

1.1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是血管内栓塞治疗中最严重并发症, 多因颅内压波动、术中导管、机械物等的机械刺激及球囊过分膨胀、术后抗凝治疗、凝血机制改变等引起, 另外各种因素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也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因, 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 剧烈活动时, 动脉压突然升高, 动脉瘤内压力在瞬间上升并持续增高, 可能在薄弱点破裂出血, 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症状,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 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因此术后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外, 还要行心理安慰, 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保持安静, 绝对卧床, 部分病人可出现烦躁, 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物, 如苯巴比妥肌肉注射等。

1.2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隙出血后常见并发症, 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多发生于出血后3d~10d或术后24h~48h, 由于出血后细胞会释放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 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 主要表现为头痛、短暂性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因此术前应加强观察护理, 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血管痉挛药, 一般应用钙拮抗剂尼莫地平, 常规给予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2mL/h~4mL/h 24h维持, 术后连续应用7d, 以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剂, 维持血压在 (100~120) / (70-80) mmHg (1mm- Hg=0.133kPa) , 在泵入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面色潮红、心率增快、胸闷不适和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要严格控制滴速, 同时要注意避光。该药进入脑血管平滑肌细胞, 能解除脑血管痉挛, 增加脑血流量, 具有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 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应注意的是术前、术中、术后均应使用尼莫地平抗血管痉挛;手术要注意选择合适导管, 轻柔操作;术后应早期观察病人语言、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血栓形成与栓塞术后病人由于下肢制动、血流缓慢, 如果出现肢端苍白、剧烈疼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 则提示有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是血管内栓塞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血管痉挛时应先解除痉挛, 这不仅有利于操作, 同时也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语言、肢体活动情况, 如果发现病人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偏瘫、失语等症状, 应考虑脑梗死的可能, 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避免因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致脑神经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1.4脑积水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约1/3病人发生脑积水, 有的可出现症状, 护理人员需细心观察病人的意识、记忆力、大小便等情况。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之间失去平衡所致的脑室系统和 (或) 蛛网膜下隙扩大而积聚大量脑脊液, 病人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双眼外展麻痹、视物不清、视盘水肿、精神行为异常等。

1.5胃肠功能紊乱、水电解质失衡护理人员需仔细做好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等, 减少并发症发生[9]。胃肠道功能紊乱治疗重点不在药物, 而在于平常的饮食, 只有通过精神调适和改变行为等方式,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胃肠道功能紊乱, 传统治疗上采用饮食疗法、营养支持疗法、镇静安眠、解痉止痛综合治疗为主, 医生可根据病情对症使用理肠调胃安神剂、谷维素、消化酶、维生素、胃达喜、多潘立酮等。观察病人水电解质情况, 遵医嘱补充水电解质。

2小结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 介入医学的快速发展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目前介入术中多采用气囊、弹簧圈栓塞达到栓塞动脉瘤的目的, 但介入治疗仍有较高的风险, 因为是在血管内操作, 容易引起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术后恢复的关键环节, 临床护理作为神经介入治疗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紧跟其发展以满足病人的需要, 积极精准的细节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及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吴华伟, 屈洪燕.颅内动脉瘤手术时机选择对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综述, 2015, 21 (7) :1290-1291.

[2]郭金满, 胡火军, 王雄伟.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8) :1600-1601.

[3]张敬, 蔺玉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与手术夹闭治疗比较研究新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0, 9 (2) :190-192.

[4]Higashida RT, Lahue BJ, Torbey MT, et al.Treatment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nationwide assessment of efftiveness[J].Am J Neuroradiol, 2007, 28 (1) :146-151.

[5]Brunken M, Kehler U, Fiehler J, et al.Coiling vs.clipping:hospital stay and procedure timen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treatment[J].Rofo, 2009, 181 (10) :989-995.

[6]Slusarz R, Biercewicz M, Rybicka R, et al.Functional capacity of patients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emboliz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malformations:preliminary findings[J].J Neurosci Nurs, 2012, 44 (5) :253-259.

[7]Wright I.Cerebral aneurysm-treatment and perioperative nursing care[J].Aorn J, 2007, 85 (6) :1172-1186.

[8]N orton CK, Linenfelser P.Patient with intracrani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quiring an endovascular coiling procedure[J].AdvEmerg Nurs J, 2009, 31 (1) :12-18.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26例, 男21例, 女5例, 年龄22岁~53岁。车祸13例, 高处跌落3例, 煤矿塌方4例, 机械挤压伤6例;双股骨骨折7例, 双侧胫腓骨骨折4例, 股骨合并股骨颈骨折5例, 尺桡骨联合骨折3例, 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骨折3例, 锁骨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8例, 开放性骨折18例;入院时意识不清19例, 急诊手术后意识不清3例;有6例患者胸背部出现皮下出血点, 3例患者肺部听诊有湿啰音。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急诊入院后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及按医嘱进行治疗。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相应的检测手段, 对患者临床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明确诊断及合理的处理与护理[1]。

2 结果

9例患者诊断为脑脂肪栓塞 (其中3例合并肺脂肪栓塞) , 17例患者为单纯肺脂肪栓塞。经呼吸支持、卧床休息、纠正休克、减轻脑损害、抗感染、保护胃黏膜、大剂量使用激素等综合治疗, 23例患者痊愈, 3例患者因肺动脉栓塞面积广泛、脑组织缺氧时间过长出现脑死亡。

3 护理方法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积极配合治疗

凡是四肢长骨骨折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改变、发热、心率加快等应当想到本病, 以做到早期诊断, 及时处理。合并颅脑创伤的患者, 如原发脑损伤引起的意识障碍已有好转, 病情又突然出现恶化, 伴有呼吸道症状, 皮下出血点, 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时, 应考虑本病。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奏的变化, 以及缺氧状况, 给予持续吸氧4~6 L/min并动态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有条件者做高压氧疗;遵医嘱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 改善微循环;静滴碳酸氢钠, 可与脂肪滴形成可溶性皂, 以利排出;使用激素治疗, 可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减少渗出;脱水剂的应用, 可减轻脑水肿[2]。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安静、减少刺激, 有条件者住单间;室内保持空气清新, 定时通风, 室温控制在18~22℃, 湿度60%左右;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能力, 必要时给予吸痰, 如痰液黏稠不易排出者, 给予气管内滴药;口腔护理1~2次/d,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定时翻身、叩背, 以利痰液排出,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3 保持皮肤完整, 防止感染及压疮的发生

保持床单清洁, 避免潮湿, 受压部位禁止使用气垫圈, 以防受压部位缺血缺氧情况加重。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每日清洁皮肤1次。

3.4 心理护理

本病病程长, 心理反应复杂, 护理人员应多关心患者, 提供帮助, 耐心聆听患者的感受, 对患者的痛苦予以同情。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及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患者的认识、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 达到排忧解难, 减轻心理痛苦的目的, 消除不良心理反应。

3.5 其他护理

患者采取中凹位, 头部抬高45°, 足部抬高15°, 以降低颅内压, 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以及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加强营养, 患者昏迷时静脉输入高营养及进行鼻饲, 清醒后可根据病情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 少量多餐, 待病情稳定后, 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的饮食, 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叩背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以利痰液排出;加强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发生[3]。

4 讨论

脂肪栓塞是指在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血管, 引起血流障碍而使阻塞脏器功能发生病变的疾病过程。栓子来源常见于骨折手术过程中对脂肪组织的牵拉、挤压, 术后组织水肿而外周又有石膏固定引起的局部压力过高使脂肪组织进入血流而形成栓子。脂滴栓子随静脉入右心到肺, 引起肺动脉分支、小动脉、毛细血管的栓塞, 较小的栓子可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经肺静脉到达左心进入体循环而引起全身多器官的栓塞, 临床常见以脑血管栓塞为主。脑栓塞时因脑水肿和血管周围点状出血表现为中枢性的突发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兴奋、烦躁不安、谵妄或昏迷等, 临床若仔细观察不难提前发现征兆;肺动脉栓塞若有75%的肺循环面积受阻时, 可引起窒息、急性右心衰竭而死亡, 恰当的对症处理、良好的护理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严格做好护理记录, 及时有效地采取预见性、可行性护理措施, 早期发现呼吸困难、皮肤出血点和神经系统症状对及时明确诊断和处置PES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骨折术后脂肪栓塞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26例骨折术后脂肪栓塞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26例患者脑脂肪栓塞9例, 其中有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17例为单纯肺脂肪栓塞。经过相应的治疗护理有23例痊愈出院, 3例死亡。结论 脂肪栓塞病死率高, 早预防、早诊断、早处理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可以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折,脂肪栓塞,护理,预后

参考文献

[1]任永康.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4) :1799.

[2]王日香.8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治疗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杂志, 2011, 24 (7) :3107.

剖宫产术后并发肺栓塞病人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肺栓塞病人5例, 年龄26岁~37岁, 平均29岁;初产妇2例, 经产妇3例;既往有妊娠高血压病史2例;肺栓塞发生时间分别为剖宫产术后18d, 22d, 25d, 29d, 38d;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4例, 胸痛4例, 咯血3例, 咳嗽2例, 心悸2例, 典型的“PI三联症”1例;入院后均经过胸部X线片、心电图、肺动脉CT、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查确诊为肺栓塞;心电图均未发现ST段改变。

1.2 治疗方法

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抬高床头15°~2 0°, 吸氧3L/min~6L/min, 低分子肝素钙5 000IU皮下注射, 12h进行1次, 华法林口服每晚1次,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结果

经抗凝等对症治疗15d~28d, 病人均治愈出院, 无一例发生死亡。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2周~3周, 抬高床头15°~20°, 对已确认肺栓塞位置的病人取健侧卧位, 吸氧3L/min~6L/min, 病室要经常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安静, 但要注意病人自身保暖, 避免空气对流时引起感冒, 鼓励多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便秘、咳嗽等, 以免增加腹腔压力,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合并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 抬高患肢, 制动, 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水肿程度, 严禁挤压、按摩患肢, 防止血栓脱落, 造成再次肺栓塞。

2.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化、无特异性, 其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较常见。护理人员除询问病人现病史外, 还应了解其基础疾病。严密观察并记录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等变化, 观察病人胸闷、胸痛、咳嗽、咳痰情况, 有无全身其他栓塞征象, 如四肢有无明显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如病人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烦躁不安、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2.3 做好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由于肺栓塞症状较重, 且需绝对卧床休息, 加之对肺栓塞知识缺乏了解, 病人易产生焦虑与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和家属积极沟通, 讲解病情, 促进病人对治疗、护理的配合, 加强巡视观察, 给予耐心体贴的照护, 调整情绪, 给予其精神上的安慰, 减轻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及护理。

2.4 用药护理

低分子肝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 在肝素开始应用后的第1天~第3天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 初始剂量3.0mg~5.0mg。由于华法林需要数天才能发挥全部作用, 因此需与肝素至少重叠应用4d~5d,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或凝血酶原时间 (PT) 调节华法林的剂量。护士执行抗凝药物前充分了解病人有无出血征象, 询问病人有无腹痛、头痛症状, 排尿排便的颜色, 注射部位、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 用药过程中嘱病人勿用力咳嗽以防咯血, 勿挖鼻, 选用软质牙刷, 不用牙线、动作轻柔, 预防牙龈出血、出现皮肤瘙痒时减少抓挠, 严格按医嘱服药, 如果遗漏一次剂量立即补服, 不要一次双倍服药, 告诉医生遗漏服药的次数, 减少食用含维生素K高的食物如猪肉、牛奶、包心菜、莴笋、芦笋、西兰花、菜花、奶酪、芥菜、菠菜、白萝卜、酸奶、豆制品、豆芽。经常服用这些食物可以造成PT水平不稳定, 告诫病人避免肌肉注射及做可能会引起受伤的活动, 如穿刺后延长按压时间预防出血和血肿的形成。不要自行服用药店里买的药, 尤其是含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的药物, 在抗凝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凝血功能同时应随身携带抗凝药物试用卡, 包括疾病诊断、药名、剂量等。

2.5 产后护理

产后6周~8周是产褥期, 是产妇恢复身体、开始承担并适应母亲角色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 母体各系统的变化很大, 子宫内有较大的创面, 身体未完全康复。因此产妇要特别注意保健, 以保障母婴身体健康。营养合理、平衡, 不要专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食谱要广, 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也应有适当比例。产后两至六周内会有阴道出血, 即恶露, 初起时鲜红分泌物很多, 过了几天就会减少, 并逐渐变为带有褐色。产后母乳, 不仅有利于宝宝的健康, 还有助于妈妈们子宫的恢复, 但服用的大多数药物都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乳汁, 影响乳儿。因此, 产妇服用药物时, 应考虑对婴儿的危害。

2.6 出院指导

肺栓塞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嘱服用抗凝药物, 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用药过程中做好自我监测, 定期门诊复查凝血指标,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3 小结

肺栓塞发病过程较为隐匿, 临床检出率偏低, 漏诊较多。妊娠妇女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较非孕妇女高5倍[2], 而肺栓塞75%~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 其次为盆腔静脉丛[3],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 导致血流不畅, 使下肢静脉系统易发生血栓; (2) 妊娠期特别是孕晚期, 血液呈高凝状态, 促进血栓形成[2]; (3) 分娩或剖宫产时易使血管内壁损伤; (4) 妊娠期或产褥期长期卧床, 活动减少。因此, 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 产前及产后6周均需严密监测, 孕产期要适当运动, 促进血液循环;分娩后特别是剖宫产后的产妇应尽早在床上活动[4]。总之, 护士应配合医生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时精心护理是提高肺栓塞治愈率、防止并发症预防再发的重要环节。

摘要:总结5例剖宫产术后并发肺栓塞病人的护理, 强调护士应配合医生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变化、及时精心护理是提高肺栓塞治愈率、防止并发症预防再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肺栓塞,剖宫产,护理

参考文献

[1]焦传军, 陈阳.肺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7) :187-189.

[2]杨剑秋, 冯凤芝, 盖铭英, 等.妊娠合并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7) :4-6.

[3]薛玉文, 吴大玮, 杜以明.妊娠合并肺栓塞2例报告[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4 (1) :64-65.

上一篇:就业趋向下一篇:中国现代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