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脾动脉栓塞

2024-10-30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精选8篇)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 篇1

创伤性脾破裂出血一般病情急重, 传统治疗方法是轻微的损伤行保守治疗, 治疗无效或严重的破裂损伤行外科手术治疗 (修补、部分或全部切除) 。由于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功能部分或全部缺失将明显提高患者感染及死亡的概率。我院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微创治疗, 2007年3月—2010年10月对25例创伤性脾破裂出血患者施行了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 男16例、女9例, 年龄15岁~65岁, 平均年龄37岁, 所有病例均经B超、CT或MRI检查确定其损伤范围及类型。损伤程度按2000年第六届全国脾外科学术研讨会分级制度: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 术中见脾裂伤长度≤5.0 cm, 深度≤1.0 cm (12例) ;Ⅱ级:脾裂伤长度>5.0 cm, 深度>1.0 cm, 但脾门未累及, 或脾段血管受累 (9例) ;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 或脾叶血管受累 (4例) 。

1.2 方法

1.2.1 栓塞方法

本组25例患者均采用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平卧、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插入5-6F Cobra导管或RS导管, 放置于腹腔干开口或脾动脉开口处后造影证实脾破裂的部位、出血血管的位置。依据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显示:血管走行改变、造影剂外溢、局部浓染等。

在上述造影诊断出血动脉后, 本组病例有3例为副脾动脉分支损伤出血。在透视及导丝引导下做超选择性脾动脉插管, 直至导管 (或RS导管) 达到损伤部位的脾动脉分支, 并再次行造影证实部位准确后, 注入栓塞剂。停留3 min~5 min再次行造影观察有无出血或需补充栓塞剂。栓塞剂选用明胶海绵和 (或) 弹簧圈, 明胶海绵依需要剪成直径不等的颗粒、条块, 弹簧圈选用3 mm~8 mm.

1.2.2 栓塞后处理

观察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红、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及血色素变化和精神、意识状态等。一般24 h~48 h后可进食和下地活动, 应用抗生素2 d~3 d.必要时可行腹腔内积液、积血的穿刺冲洗、引流。

2 结果

4例患者因肝硬化合并脾动脉严重迂曲致插管失败, 2例患者依术后观察行2次栓塞治疗, 1例患者因脾破损严重未行微创介入治疗, 其余均一次性栓塞成功。所有患者在造影、栓塞过程中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 均未出现栓塞材料逆流达其他血管致异位栓塞现象。栓塞后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溢、局部浓染区消失。

栓塞术后,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 (体温37.5~39.5℃) 和脾区疼痛不适感觉, 10例患者出现轻微的恶心、腹胀等症状, 1例患者术后脾脏脓肿形成, 所有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消失。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交通工具的日益提升, 创伤引发的闭合性脾脏损伤、出血病例愈发增多。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闭合性脾损伤出血的临床应用, 给脾脏出血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护患者脾功能, 又能有效治疗出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较手术探查及修补损伤小、效果确切可靠。

以往对脾损伤的治疗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脾损伤的手术原则是“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 近年来, 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闭合性脾损伤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 并不断将栓塞技术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出血性疾病的救治。赵廷常等[1]运用脾动脉近端栓塞术治疗脾破裂24例, 朱深义[2]等对创伤性脾破裂96例治疗方法中介入方式的选择, 均收到满意效果, 术后止血效果明显, 经对症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国外文献资料[3,4]显示此方法对脾破裂出血患者止血作用显著。笔者对本组病例栓塞治疗的体会是对于Ⅲ级以下闭合性脾损伤致出血诊断明确的患者, 经保守治疗后, 血压仍不能恢复正常, 应立即行栓塞治疗;如果就诊时伤情危重, 可能危及生命且不支持外科手术者, 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积极行急诊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和 (或) 栓塞抢救;对动脉造影证实出血部位, 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局部浓染, 栓塞剂的选择和栓塞目的是:阻断伤侧脾动脉血供, 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脾脏组织。同时加强术后的护理和健康指导。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闭合性脾损伤出血的临床应用, 在有效控制出血的基础上可最大程度地保留脾脏功能, 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和术后康复进程。明显降低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缺失, 引发感染和死亡的概率。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闭合性脾损伤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 创伤小、成功率高、可重复操作性强, 且能最大限度减低手术风险及脾切除后引发的感染和死亡的概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廷常, 张强, 夏宝枢.脾动脉近端栓塞术治疗脾破裂[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2 (4) :258-260.

[2]朱深义, 方全喜, 张付华, 等.外伤性脾破裂96例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0 (5) :347-349.

[3]Liu PP, Lee WC, Chenc YF, et al.Use of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 as an adjunct to 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blunt splenic injury[J].J Trauma, 2002, 56 (4) :768-772.

[4]Dent D, Alsabrook G, Erickson BA, et al.Blunt splenic injuries:high nonoperative rate can be achieved with selective embolization[J].J Trauma, 2004, 56 (5) :1063-1067.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颗粒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中的价值。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9月间对我院40例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用混和抗生素的35gI%碘海醇注射液作载体,混合明胶海绵颗粒作栓塞物进行脾动脉栓塞。结果 40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后治愈(CR)32例(80%),有效(PR)7例(17.5%),总有效97.5%,32例获CR者随访1年,8例复发,复发率25%。结论PSE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只要熟练掌握插管技术,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可作为脾切除的替代手术。

【关键词】 部分性 脾动脉栓塞 脾功能亢进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artial Spleen Artery Embolizal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和减少肿大脾的体积,且能保留部分脾组织及功能。称为“内科性脾切除”(Medical Splenectomy)。我们自2012年11月以来,单纯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行PSE治疗脾功能亢进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汇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严格筛选适应症:肝炎后肝硬化,具有明显的脾功能亢进征象,肝功能Child A级或Child B级。肝功能Child A级或Child B级能够保证在脾动脉部分栓塞后,肝静脉血流量骤然减少,门静脉血流动力改变,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而且肠系膜上动脉血占门静脉血比例骤然增加时,还能维持正常的肝功能。胸、腹水、黄疸及严重感染状态被认为是相对禁忌症,本组40例患者未选择此类病人是出于肝功能基础差和术后会加重并发症出现几率的原因。

40例脾功能亢进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34~60岁,平均48岁。均为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病程5~15年。临床检查:反复皮肤、粘膜出血9例,齿龈出血和鼻衄18例,上消化道出血21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25例; 贫血40例,术前白细胞<5.0×10 9 /L1例,<4.0×10 9 /L26例,最低者1.5×10 9 /L。血小板均<60×10 9 /L,最低者19×10 9 /L。

1.2 治療方法 严格筛选适应症的前提下,预防感染3天,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后。

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注射液5ml腹股沟处局部滑润麻醉,生效后,按Seldinger’s法,行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动脉鞘。先用5FCobra导管,在透视下插入脾动脉起始部作造影,了解脾脏大小和血管分布情况。再置管于脾动脉远端,主要是中、下极动脉。先注入2ml之1%利多卡因注射液后,再用混和抗生素的35gI%碘海醇注射液作载体,根据术前CT片显示脾脏大小先注入临时制备的200~300个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作脾动脉栓塞,并随时造影检查栓塞范围(栓塞脾的1/2~3/4的供血动脉)以便补充,栓塞范围在60~80%。术后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2.1 短期疗效 术后血管造影,术后1个月内B超检查,脾栓塞面积在60%~80%之间,平均72%,其中70%~80%者33例,术后24h活动性齿龈出血停止,术后3天白细胞、血小板开始上升,全部病例术后10天达到正常水平。

2.2 近期疗效 随访6个月40例病例获治愈(CR)32例(80%),有效(PR)7例(17.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

2.3 随访愈后 32例获CR者随访1年,其中8例复发,复发率25%。2例行外科全脾切除,术后其中1例血小板仍在100×10 9 /L以下,1例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范围;2例行二次部分脾动脉栓塞;反复咯血4例出现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21例中,17例无复发,随访1年,其中2例死亡,2例行内镜套扎术。

3 讨论

3.1 PSE与外科脾切除的区别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和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对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严重的脾功能亢进以往多采用脾切除治疗,但常因严重的出血倾向、腹水、低蛋白血症等受到限制。同时脾脏是人体重要免疫器官,脾切除将导致肽的缺乏,使白细胞吞噬作用下降,IgM减少,对静脉来的抗原不能形成抗体,易产生严重感染。而PSE保留了部分脾组织,使其免疫功能得以保存,而PSE是通过栓塞脾动脉分支,使部分脾实质发生缺血性梗死,随后机化、萎缩,削弱了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及其分泌功能,从而达到与切脾相似的效果。同时,PSE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手术简便、适应证广、疗效良好等优点。对伴有心肾功能不全或不愿切脾者或对激素治疗有禁忌者将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部分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短期内激素治疗无效,出血倾向严重危及生命者也可作为抢救措施之一。如果第一次栓塞不满意,还可以行第二次栓塞。这是PSE与外科脾切除的重要区别。

3.2 PSE治疗作用的机理与栓塞范围 脾脏远端为互不相通的笔样分支。栓塞从远端细小分支向主干方向逐渐推进,远端不能形成侧支循环。脾实质血流被阻断而发生梗塞。梗塞主要发生在脾外周红髓部位,因而削弱了脾脏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脾脏大部分坏死后,脾脏缩小,对血小板阻留作用减弱。故脾功能亢进得以纠正。由于引起门脉高压的血流量60%~70%来自脾动脉,PSE后,脾动脉血流量减少,门脉高压得以改善。从而可预防和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和破裂出血。栓塞范围:我们认为以70%~75%为宜,疗效最佳。本组32例CR患者栓塞范围均在70%~80%左右。栓塞面积过小可因残留脾组织多而影响疗效;过多栓塞脾脏对无效者不仅无作用,相反会增加并发脾脓肿的危险性。同时,相应削弱免疫功能。

3.3 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 PSE术后常见的副反应为发热、呕吐,左上腹疼痛,严重者并发脾脓肿、败血症、腹膜炎、肺炎及胸膜炎等,甚至导致死亡。脾脏栓塞面积越大,术后反应越严重,并发症越多。全脾栓塞常产生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本组4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左上腹部疼痛、呕吐6例,一般说来10天内恢复正常。体温>39℃者18例,栓塞面积均在70%以上,其中4例并发胸膜炎,其脾栓 塞面积达80%以上。所以,我们主张脾栓塞面积不宜过大,而且在推注栓塞剂时,要密切注意其流速,当其流速迟缓时即停止栓塞。脾栓塞面积以70%~75%为宜。切记避免全脾栓塞,以免发生严重内科难以控制的并发症。同时在术前3天,术后7天内持续应用抗生素并注意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 篇3

关键词:彩超检查,重度脾脏肿大,放射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效果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结构以及饮食习惯也发生着变化, 这使得脾脏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地上升。本研究主要探讨彩超观察重度脾脏肿大采用放射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 从我院收治的患者中抽取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这50例患者经过彩超观察确诊为脾脏肿大, 都接受了放射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参与研究的对象,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为27~64岁, 平均年龄为 (43.51±3.09) 岁。参与研究的50例对象均符合脾脏肿大的诊断标准[1], 研究排除了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排除了患有肾、心、脑血管严重疾病的患者, 排除了有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 研究排除了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患者。参与研究的50例患者其疾病类型以及病情没有差异, P>0.05。

1.2 方法:50例患者均在治疗之前给予临床检查, 检查的方式为彩超影像检查, 选取我院具有丰富的彩超影像检查经验以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医师作为本次实验彩超检查的执行医师。在进行彩超影像检查之前, 50例患者均禁食8 h, 进行检查时, 将超声的探头频率调整到3.5 MHz, 患者的脾门的下方大约1 cm的部位是脾静脉的测量点, 患者的第一肝门的下方大约1 cm的部位为门静脉的测量点。取样时其容积为1/3。检查完之后, 将患者的脾静脉血流的速度、脾静脉内径、脾实质纵径、脾实质前后径、门静脉血流的速度、门静脉内径等情况做好详细地记录。再对50例患者行放射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手术治疗, 治疗完后, 同样是对患者的脾静脉血流的速度、脾静脉内径、脾实质纵径、脾实质前后径、门静脉血流的速度、门静脉内径做好数据记录。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脾静脉血流的速度、脾静脉内径、脾实质纵径、脾实质前后径、门静脉血流的速度、门静脉内径的变化。

1.4 数据处理: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 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 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静脉血流的速度、脾静脉内径、脾实质纵径、脾实质前后径、门静脉血流的速度、门静脉内径均为计量资料, 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比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①5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确实为重度脾脏肿大。②50例患者在治疗之前, 其脾实质纵径为 (16.33±2.36) cm, 脾实质前后径为 (5.55±0.41) cm, 脾静脉内径为 (1.21±0.15) cm, 脾静脉血流的速度为 (13.90±3.89) cm/s, 门静脉内径为 (1.39±0.34) cm, 门静脉血流的速度为 (13.94±4.20) cm/s。治疗之后, 其脾实质纵径为 (9.40±2.13) cm, 脾实质前后径为 (3.15±0.27) cm, 脾静脉内径为 (0.85±0.10) cm, 脾静脉血流的速度为 (8.53±3.01) cm/s, 门静脉内径为 (1.15±0.23) cm, 门静脉血流的速度为 (7.59±3.12) cm/s。本研究表明, 50例参与研究的脾脏肿大的患者经过放射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后, 彩超观察得知患者的脾静脉血流的速度、脾静脉内径、脾实质纵径、脾实质前后径、门静脉血流的速度、门静脉内径均有明显的减少, 前后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在对重度脾脏肿大的患者治疗之前,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患者进行详细地检查可以帮助医师进行准确的临床诊断, 获得准确的病情信息, 根据诊断结果可以对患者进行对症下治疗[2]。目前, 临床治疗重度脾脏肿大主要是采用放射选择性的脾动脉栓塞手术的方法, 而对脾脏肿大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详细地病情确诊, 可以为治疗提供方案依据和治疗方案调整的依据, 从而保障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使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3,4,5]。

放射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主要是对部分的脾动脉分支行阻塞术, 使得脾实质出现缺血性的梗死萎缩, 降低脾脏破坏红细胞的分泌功能, 使脾实质缩小, 降低脾静脉的血流量和门静脉的血流量, 最终实现门静脉压降低的目的。

综上所述,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患者进行治疗前的检测, 可以准确掌握病情, 然后对症治疗, 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 最终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程瑞洪, 孟一, 王朝晖, 等.彩超观察重度脾脏肿大采用放射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J].医学信息, 2014, 27 (24) :520.

[2]滕红, 赵张平, 徐兴明, 等.超选择性插管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 2014, 35 (5) :574-576.

[3]李海青, 郭淑娟, 张松海, 等.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破裂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7) :60.

[4]牛华, 李小鹏, 雷小莹.脾动脉栓塞术后并发脾脓肿超声表现一例[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2, 9 (3) :285-286.

16例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男性11例, 女性5例, 年龄28~78岁, 平均年龄48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例, B级10例, C级2例。其中14例有轻~中等量腹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 脾肿大。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在常规消毒局麻下, 行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插管, 用5FRS或RH超滑导管在超滑导管丝带动下, 于腹腔干和或脾动脉主干处行数字减压血管造影 (IADSA) 并部分脾动脉栓塞, 栓塞范围约50%~80%。栓塞前后, 行脾动脉造影, 观察栓塞血管及栓塞范围。其中有2例在脾脏上极发现动脉瘤, 直径约3~5mm, 故放弃了栓塞治疗。术毕穿刺点压迫止血15~30min, 纱布加压绷带包扎。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PES后外周血象变化

16例患者白细胞在PES后1~3d均有显著升高并超过正常值, 7d后均降至正常。血小板1~3d后开始升高, 7d后达正常。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 见表1。

2.2 术后对门脉系统的影响

16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B超检查脾脏大小无明显变化, 脾脏厚度还增厚, 脾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内径稍微缩小。在随访3~6个月后B超检查脾脏大小明显缩小, 脾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内径明显缩小, 见表2。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对PES治疗不了解,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须耐心与患者沟通, 讲解PES治疗的目的和优点以及PES治疗的方法、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介绍医生的娴熟技能及成功病例或请成功病例现身说法,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信心,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1.2 患者准备:

做好肝肾功能、血常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测定;做X线和脾脏B超检查;做碘过敏试验;会阴部和腹股沟部备皮;床上训练大小便;术前禁食、禁水6h, 建立静脉通道。

3.2 术后护理

3.2.1 穿刺部位肢体的护理:

术后患者须绝对平卧休息, 穿刺侧肢体制动24h,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后用1kg沙袋压迫穿刺处6h, 严格观察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及下肢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咳嗽 、移动身体须用手压迫穿刺部位。

3.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每小时测1次Bp、P、R, 至平稳。14例患者在术后1~3d出现发热, 最高达38.9℃, 38.5℃以下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38.5℃以上先给予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无效时给予化学降温。注意观察有无脾脓肿形成, 鼓励患者多饮水, 及时补充应用液体及电解质, 7d后12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有2例患者在3周内恢复了正常。

3.2.3 疼痛护理:

左上腹痛可能为梗死区脾脏刺激左膈所致。应加强巡视病房, 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向其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严密观察患者腹痛的性质、程度, 酌情给予药物止痛。有1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左上腹痛, 3~7d缓解。

3.2.4 饮食护理:

术日当天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排泄。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糖、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禁食生、冷、硬、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3.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 胸腔积液:多见于左侧, 是脾栓塞术后最常见并发症, 与患者左上腹疼痛限制左侧呼吸运动及胸膜反应有关[3]。有1例患者出现左侧胸腔积液, 给予抗生素, 24h后鼓励患者适当运动, 1周后自行吸收。 (2) 感染:脾动脉栓塞是一项侵袭性操作, 有因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抵抗力差, 故易发生感染。脾脓肿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可导致败血症。原因有:①栓塞材料消毒不严格或穿刺过程中导管等器械有污染。②脾动脉血流被阻, 门静脉血流携有胃肠道细菌返流入脾动脉感染脾实质。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感染的关键[4]。本组无1例患者出现脾脓肿及败血症。 (3) 肾功能损害:与使用造影剂及脾动脉栓塞术后动脉血流重新分布、肾血流灌注不足有关。有2例患者出现尿量减少, 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尿素氮、血肌酐均升高1~2倍, 为功能性肾损害, 使用护肾药物, 嘱患者多饮水, 每天2 000ml左右, 以利于造影剂排除, 并准确记录24h尿量, 2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 (4) 腹水加重:可能与脾梗死后炎症、水肿渗出刺激腹膜、术前肝功能差及胃纳差有关[5]。有3例患者出现腹水加重, 给予定期检测体重、腹围、准确记录24h尿量, 遵医嘱补充白蛋白、血浆及护肝、利尿等处理, 1周后腹水逐步减少, 2周后腹水消失。 (5) 肝功能损害:多为一过性, 是术后肝储备功能下降、肝功能失代偿所致[6]。有2例患者转氨酶升高、黄疸加深, 经采取护肝、退黄、卧床休息等措施, 1月后复查恢复正常。

3.3 出院指导

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 避免情绪激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细嚼慢咽。术后2~4周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或CT检查, 了解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出现不适随时复诊。

4 小结

PES治疗脾功能亢进克服了传统保守治疗率低及外科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的不足, 为治疗脾功能亢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PES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 注意穿刺肢体护理, 有效控制疼痛、感染,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护肝、护肾药物。16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 脾功能亢进症状得到了缓解,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选择性脾动脉拴塞, 术前、术后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逐渐提升到正常水平, 脾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内径、脾脏有意义的缩小, 症状得到缓解。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动脉拴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理想, 方法安全, 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动脉拴塞,护理

参考文献

[1]吕维富, 张学彬, 张行明, 等.部分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和经验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12) :1092-1096.

[2]刘吉勇, 杨崇美.消化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学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06-210.

[3]张金山.现代腹部介入放射学 (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31-232.

[4]刘辉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护理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3) :3-5.

[5]张伟丽, 雷徐敏, 黄丽美.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 (J) .护理与康复, 2007, 6 (2) :0109-0113.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院12例肝炎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 其中男性7例, 女性5例, 年龄41~73岁, 中位年龄56岁。实验诊断均考虑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 (B超或CT) 证实脾脏有不同程度增大, 外周血象三系均明显降低, 部分患者伴牙龈出血, 肝功能Child分级A级5例, B级7例。术前4例存在胸水或腹水, 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底食道静脉曲张, 1例合并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1.2 方法

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 用4-5F cobra导管经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 注入对比剂, 行脾动脉数字减影检查以显示脾脏大小、脾动脉走向及分布情况, 再将导管超选至脾动脉分支, 根据脾脏大小及所需栓塞面积, 将手术丝线剪成的2mm线段或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条与适量庆大霉素、76%的复方泛影葡胺混合, 经导管分次缓慢注入脾动脉3~4级分支, 当血流速度减慢或出现对比剂反流即宜停止。再次脾动脉造影示栓塞情况, 根据栓塞前后脾动脉造影所示脾实质像面积之差, 估算栓塞面积达到所需栓塞面积即可终止手术。最后再经导管注入利多卡因。栓塞范围尽可能控制在40%~70%之间。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10d, 以及止痛剂等对症治疗。术后24h, 3d, 1周, 4周分别观察外周血象, 根据1~2个月后外周血象及CT或B超复查情况决定是否再行脾动脉栓塞。

2 结果

2.1 术后栓塞范围及脾栓塞梗死区CT值测定

术后显示脾脏下极均有大面积坏死区, 范围为40%~80%, 早期表现为多灶性楔形缺血区, 平均密度 (-10HU-25HU) , 与膈肌毗邻处大片坏死区。其中3例栓塞2次, 1例未成功。见图1。

2.2 外周血象变化

与介入治疗前相比, 经栓塞后外周血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有明显提高。

2.3 门脉压力及脾静脉血流变化

经B超复查, 患者的脾动脉血流量占心搏量于脾动脉栓塞后降低明显, 肝动脉血流量较栓塞前明显增高, 脾及门静脉直径减少, 提示脾动脉血流量减少。

2.4

12例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后有9例出现发热, 体温均低于38.5℃, 发热多于栓塞后24h出现, 经一般退烧药物治疗均得以缓解;6例出现腹痛, 多于6~24h出现, 其中2例腹痛剧烈, 需强效止痛剂才得缓解;3例出现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下肺炎及部分肺不张, 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出现脾脓肿、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 我国90%以上的门静脉高压症是由肝炎后肝硬化导致的肝窦变窄或闭塞引起, 主要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和脾功能亢进[1]。脾功能亢进导致脾吞噬清除血细胞功能增强, 血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易造成感染机会增加, 出血倾向等,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脾功能亢进过去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脾脏。由于肝硬化患者常因腹水、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 以及手术创面大, 易产生严重感染和术后门静脉压反而增高等原因使外科手术受到一定限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则是利用栓塞材料直接栓塞脾动脉分支及末梢血管, 使部分脾脏组织迅速发生不可逆缺血性坏死、液化、吸收, 随后栓塞区发生纤维化, 使肿大的脾脏逐渐萎缩, 从而削弱脾脏过分潴留及破坏血细胞的能力, 迅速改善外周血象, 并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 达到部分脾切除和消除脾功能亢进的目的[2]。血小板对部分脾栓塞反应灵敏, 术后12~24h即升高, 1~2周迅速上升至接近正常水平, 随后开始轻度下降, 2个月可稳定于栓塞前2倍以上水平[3]。白细胞于术后24h上升, 3d上升至正常, 部分患者上升迅速并超过正常值, 然后有所减低, 并稳定于较低的正常水平。红细胞与血小板和白细胞相比上升较慢。

脾动脉栓塞部位或选择脾下极动脉或选择脾脏红髓的血供动脉。前者将导管头端超选择至脾下极的动脉分支, 将其彻底栓塞, 此法能准确控制栓塞体积, 可有效的减轻左上腹疼痛和减少左侧胸膜反应、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误栓胰腺供血动脉可能, 并能防止脾动脉分支短路再通。选择脾下极动脉插管技术要求较高, 本文中即有一例患者因脾动脉分支的变异手术未能成功。后者采用2mm手术丝线经导管注入脾动脉, 随血流至栓塞供应红髓的动脉, 使远程血栓形成部分脾索脾窦机化, 面积30%~45%能有效消除过度增生的脾脏红髓区, 避免破坏白髓区, 但远期效果有待深入研究。

脾动脉栓塞面积一般认为控制在40%~70%效果为佳, 栓塞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 过多并发症增加[4]。原则上宁少勿多, 必要时采用少量多次栓塞治疗。

本组患者脾动脉栓塞后大部分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及呕吐等, 即所谓的脾栓塞后综合征, 临床症状与栓塞面积有关, 本组1例首次栓塞面积超过70%, 导致术后反应过重, 腹痛剧烈。经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获得缓解。少部分患者出现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下肺炎及部分肺不张。据报道, 脾动脉栓塞后可出现液化坏死性脓肿[5], 随栓塞面积增大发生率增高, 我们采用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中经导管注入及术后静滴抗生素、控制栓塞范围等, 患者均未出现脾脓肿。

本研究提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并发的脾功能亢进能有效改善患者外周血象, 是一种损伤小, 安全性高, 疗效快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鹏.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亢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5) :92-93.

[2]李振燕, 杜瑞清, 贾彦生, 等.胃冠状静脉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中得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 2011, 33 (15) :2316-2317.

[3]陈红星.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40例临床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6, 15 (10) :622-624.

[4]王鹏.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36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4 (3) :338.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1例, 女7例;年龄11~60岁, 交通伤19例, 撞击伤5例, 打伤10例, 坠落伤4例。本组均为腹部闭合性创伤, 均表现为左上腹部疼痛, 28例有局限性腹膜刺激征, 21例有心率增快, 冷汗, 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8例有左肩部放射痛, 且深呼吸时加重的Kehr征。38例均行诊断性腹穿和腹部B超检查明确诊断。均未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属单纯性脾破裂。损伤程度按2000年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2]:Ⅰ级8例, Ⅱ级27例, Ⅲ级3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行脾动脉栓塞, 先行脾动脉造影, 以确定出血部位和程度, 再行栓塞治疗。具体方法是右股动脉穿刺引入肝型导管至腹腔干, 超选择插管至脾动脉后, 接高压注射器以6mL/min, 总量10mL造影。确定出血支后, 再次超选择插管至出血动脉, 在透视下缓慢推入浸泡对比剂的明胶海绵颗粒, 颗粒大小2mm×2mm×2mm。至该血管无血流或血流明显减慢时, 将导管退回至脾动脉近段 (胰背动脉开口以远) , 再经导管推入1~2枚不锈钢圈栓塞脾动脉主干, 至主干血流明显减慢, 栓塞结束。拔出导管, 压迫穿刺点10min, 高压包扎制动右下肢, 8h拆除即可。

2 治疗结果

38例患者经过脾动脉栓塞后, 无再出血, 但均出现栓塞综合征:左上腹疼痛, 发热等, 经过对症镇痛、退热、输液等处理均消失。平均住院日期12d。1个月后经B超检查未发现脾梗死、脾脓肿病例。随访半年, 未出现再出血、血小板、免疫球蛋白和C3、C4均正常。

3 讨论

3.1 保脾的意义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具有造血、储血、滤血, 制造调理素、免疫球蛋白及吞噬作用激素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此外, 脾脏对性激素、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2]。因此保脾治疗已被大多数外科医师接受。

3.2 脾脏损伤的分级及血管造影表现

我们采用2000年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分级标准, 具体如下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 脾裂伤长度5.0cm、深度1.0cm;Ⅱ级:脾裂伤总长度5.0cm、深度1.0cm, 但未累及脾门, 或脾段血管受损;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或脾脏部分离断, 或脾叶血管受损;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脉主干受损。我们参照标准对Ⅰ级、Ⅱ级及部分Ⅲ级脾脏损伤行脾动脉栓塞成功保脾。脾动脉造影表现:对比剂外溢;脾动脉变细、动脉断裂或阻塞;血肿形成: (1) 包膜下血肿:脾动脉分支被推移、聚拢, 不能深达脾脏周边, 其外侧形成一无血管区。 (2) 实质内血肿:脾动脉及其分支被推移、包绕, 于实质期呈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的充盈缺损区。 (3) 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短路。 (4) 实质期脾脏轮廓残缺[3]。

3.3 脾动脉栓塞的适应证

2000年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分级标准Ⅰ~Ⅲ级, 年龄<60岁;不合并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生命体征平稳或经抗休克治疗有效者;医源性脾破裂。

3.4 并发症及处理

(1) 栓塞后综合征:左上腹疼痛, 发热。一般仅需对症镇痛、退热、抗生素输液等处理。 (2) 脾脓肿:发生率很低, 一旦出现脾脓肿, 应尽早手术切除。其发生原因可能为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脾栓塞后脾实质梗塞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所致。 (3) 左侧胸膜粘连胸腔积液:是由于左膈受到脾脏上极梗死的刺激产生严重疼痛、痉挛而引发的。合理使用抗生素,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意外栓塞: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栓塞剂就可避免。 (4) 脾静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多与脾动脉栓塞后, 脾静脉血流缓慢有关。

3.5 栓塞后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控制收缩压, 嘱患者卧床休息1周左右, 抗生素预防治疗3d, 深呼吸运动。1个月后行腹部B超或CT检查及行血液和免疫指标检查, 以了解有无积血、积液及脾梗死胸膜粘连等。

摘要: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在治疗外伤性单纯性脾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4年5月至2011年3月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介入科收治的38例外伤性单纯性脾破裂进行脾动脉栓塞, 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38例均行脾动脉栓塞, 未发生脾梗死、脾脓肿、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痊愈出院。术后随访两年内血小板、免疫球蛋白、C3、C4均恢复正常。结论 外伤性单纯性脾破裂在确保生命安全的情况下, 尽可能通过脾动脉栓塞保脾。

关键词:脾动脉,栓塞,单纯性脾破裂,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04.

[2]乔海泉, 姜洪池, 代文杰.脾损伤的新分级意义[J].腹部外科, 2001, 14 (4) :197-198.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观察及护理 篇7

脾功能亢进症 (hypersplenism) 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 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 而骨髓中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随着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脾脏肿大的程度因原发病而异, 至晚期脾脏可呈显著肿大, 血细胞减少可导致贫血, 感染和出血, 如果伴有肝功能减退或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时, 则可出现较严重的出血症状。脾组织增大越显著, 有可能脾功能亢进的程度越严重, 因此脾脏增大与脾功能亢进的程度有一定关系。脾切除后血象恢复, 症状缓解。近年来针对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已日趋成熟。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 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患者创伤小、痛苦少、疗效确切、医务人员操作简单等优点, 已成为脾功能亢进的优先选择。我科于2011-2012年对28例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经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 配合围手术期护理, 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8例患者中男17例, 女11例, 年龄21~56岁, 中位年龄39岁。脾脏于肋下4~14cm;周围血白细胞计数 (WBC) (1.4~2.69) ×109/L, 血小板计数 (PLT) (14~67) ×109/L。栓塞部位以脾动脉主干为主, 栓塞总面积达1/2。术后1周WBC (6.47~9.46) ×109/L, PLT (54~126) ×109/L, 均恢复正常。

1.2 方法

⒈2.1脾脏解剖:

脾脏位于左季肋部深处, 脾动脉为其供血动脉, 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 可分为脾动脉主干, 脾叶动脉, 脾段动脉, 脾极动脉。脾叶动脉通常可分出1~3支形成脾段动脉进入相应脾段。

1.2.2 关于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方法和栓塞材料的选择:

目前在临床使用最多的是应用明胶海绵碎块, 在脾动脉主干内注射后随血流漂流栓塞脾动脉分支。

1.2.3 脾动脉栓塞: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超选择插管, 数字剪影, 了解脾脏大小及血管分布情况, 同将明胶海绵剪成1mm×1mm×1mm左右的碎块加庆大霉素及造影剂制成悬混液, 在透视下经导管缓慢注入, 观察脾动脉血流情况, 估计栓塞面积达50%~70%时[1], 停止注射, 进行数字减影。一般认为当脾动脉血流明显减慢即可停止栓塞, 对巨大脾脏应分次栓塞。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介入手术的特点及优越性、手术目的及大致过程、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 鼓励其积极配合。

2.1.2 患者准备:

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做好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术前4h禁食禁水, 按手术要求备皮。

2.2 栓塞后综合征的护理

2.2.1 发热:

与脾梗死组织吸收有关, 鼓励患者多喝水。高热持续不退, 可用50%乙醇擦浴, 也可肌内注射安痛定2ml或静脉注射来比林, 并给予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 用3~5d。

2.2.2 疼痛:

由于脾栓塞后脾部分梗死及包膜紧张所致疼痛, 术后3d内明显, 持续1~2周后逐渐减轻。可予以吲哚美辛止痛。未能缓解者, 酌情用布桂嗪、硫酸吗啡控释片等。

2.2.3 出血:

用沙袋压迫股动脉穿刺处, 防止穿刺点出血, 穿刺侧肢体制动24h。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及足背动脉搏动, 每30分钟1次。

2.2.4 消化道症状:

碘剂对胃肠道有刺激性, 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等症状。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颜色及性质。术后胃复安20mg肌内注射, 每6小时1次, 盐酸格拉司琼6mg静脉滴注, 每天1次, 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同时给予补液支持治疗。

2.2.5 胰腺炎:

主要是导管头端未能超过胰背动脉远端或操作不当导致栓塞剂返流入胰供血动脉所致。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另外栓塞剂返流还可引起胃肠道等部位的异位栓塞。作为护理人员对此应有所了解和认识[2]。

3 小结

经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可靠, 简便易行, 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 总有效率达>95%。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综合性护理, 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对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梅雀林, 李彦豪, 鲁恩洁, 等.脾栓塞程度控制的方法学研究 (回顾性研究) [J].放射学实践, 2000, 16 (10) :839-840.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7例均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脾功能亢进患者, 男性38例, 女性9例, 年龄39~76岁, 平均 (53±13) 岁。所有患者经B超、CT、实验室检查及骨髓穿刺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A级28例, B级19例。术前白细胞 (1.92~2.83) ×109/L, 平均 (2.4±0.3) ×109/L;血小板 (13.21~76.17) ×109/L, 平均 (39±19) ×109/L;红细胞 (3.22~3.83) ×109/L, 平均 (3.54±0.23) ×109/L。

1.2方法:术前一般准备同常规介入治疗,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前3天开始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用4F亚希罗导管插管到脾动脉造影, 了解脾脏大小及脾动脉分支情况, 然后用地塞米松10 mg、庆大霉素16万单位、非离子造影剂与PVA微粒 (300~500μm) 混合后选择性栓塞, 其栓塞面积约60%~70%。术后拔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卧床休息, 右下肢制动24 h。术后常规抗炎, 对症处理1~3周。术后3 d、1周、2周、1月复查血常规及超声。1年后随访13例。

1.3 统计学处理: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脾脏栓塞前后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表现:栓塞前造影表现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良好, 脾动脉及其分支增粗、迂曲, 脾脏不同程度增大, 脾脏染色均匀 (图1, 2) 。栓塞后脾动脉血流减慢, 脾实质内动脉明显减少, 表现为不同程度血管染色缺损区 (图3, 4) 。

2.2 术后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细胞:术后2~7 d白细胞明显上升, 然后逐渐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1 周血小板逐渐升高, 15 d后达到高值, 1 个月后趋于稳定;红细胞较术前大致相仿。本组47 例分别随访1 个月至3 年不等。其中21 例1 年后复查, 7 例见脾脏再次有不同程度代偿性增生, 白细胞有所下降;其中2 例再次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

2.3 部分脾动脉术后短期内血三系变化情况:从统计学结果来看, 术前术后血常规中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前、术后红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4 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上腹痛、恶心、呕吐等栓塞综合征表现, 一般持续3~21 d, 经抗炎、对症等处理后好转。其中6 例左侧胸腔有少量积液, 4 例少量腹腔积液, 均经对症处理好转。7 例出现肝功能一过性受损, 给以保肝对症治疗好转。47 例患者中除1 例发生脾脓肿经抗炎、引流处理后好转外, 其余无脾外栓塞、脾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图 1 栓塞动脉期见脾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良好 图 2 栓塞前实质期造影见脾脏实质染色均匀,未见异常染色 图 3 栓塞后动脉期造影见脾动脉大多分支未见显示,栓塞面积约 60% 图 4 栓塞后实质期造影仅见脾下级少部分脾实质染色

3 讨论

据统计, 约有1/4 的肝硬化患者伴有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脾大, 外周血一系或两系血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而骨髓相应的造血细胞增生, 摘除脾脏或毁坏脾功能后血细胞减少明显缓慢或恢复正常[2]。以往内科治疗无效情况下, 往往采用脾脏外科切除术, 切除脾脏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低下, 极易发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特别是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本身一般情况欠佳。PSE保留了少部分脾脏组织, 使脾脏诸多功能得以保存, 术后凶险性感染发生率极低[3]。由于保留了部分脾组织, 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4]。PSE既缓解脾功能亢进, 又能保留部分脾脏免疫功能, 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安全性高、费用相对低廉及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

部分脾动脉栓塞疗法是栓塞部分脾动脉分支, 使之缺血梗死、机化萎缩, 从而使脾脏体积缩小, 潴留和吞噬作用降低, 破坏血细胞的抗体减少, 最终外周血象好转。在操作过程中, 全程采用电视监视, 缓慢栓塞, 防止误栓及栓塞剂反流。现在多数学者采用脾脏下级动脉栓塞, 认为能减少并发症;本文作者没有刻意行下级脾动脉栓塞, 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大多行全脾部分栓塞。据文献报道认为栓塞脾中下级动脉会引起脾脏肿胀、压迫相邻结肠, 而且可导致大网膜向梗死的脾下级游走包裹, 从而诱发粘连性肠梗阻;脾下级栓塞有栓塞面积偏小和术后易发生中上级代偿增生之可能[5]。多数文献认为栓塞面积以40%~70%为宜, 栓塞量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 过多则并发症随即增加。关红梅等[6]通过40%~60%及60%~80%的不同栓塞面积的研究表明, 脾动脉栓塞范围在60%~80%之间疗效持久。张孟增等[7]认为栓塞60%~80%是适宜的。Iida等[8]证明栓塞程度超过80%者, 2 年后残脾体积维持在20%以内, 而栓塞程度<60%者, 在PSE术后的早期, 脾体积即有明显回升。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升高不明显, 可能与术前红细胞无明显下降及脾脏对红细胞潴留、吞噬、破坏作用较弱有关。术后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较快, 术后2~15 d复查, 白细胞较前升高2~5 倍, 血小板较前升高2~4 倍, 1 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 可能与脾坏死组织吸收所致的反应性无菌性炎症及脾内潴留的白细胞迅速释放到外周有关。朱康顺等[9]研究认为PSE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随时间逐渐下降, 其下降趋势与PSE栓塞程度有关, 进一步证明了栓塞程度及术后脾脏增生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所以, 脾栓塞范围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栓塞范围。本组病例栓塞面积约60%~70%, 整体疗效较好。本组1 年后复查, 7 例见脾脏再次有不同程度代偿性增生, 血象有所下降, 其中2 例行第2 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术后并发症常见栓塞后综合征, 包括发热、疼痛、上腹部不适等, 均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少见包括脾脓肿、胰腺炎等并发症, 如不及时处理会发生严重后果。发热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部分脾脏栓塞后脾脏组织发生缺血、梗死而产生吸收热;2部分脾栓塞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形成特殊抗体及移除特殊抗体物质的能力下降, 免疫球蛋白减少, 补体、调理素及吞噬作用激素的产生发生障碍, 于是降低了患者机体对感染的防卫功能。疼痛主要与脾动脉部分栓塞后脾组织发生梗死、炎性水肿、渗出、包膜紧张及刺激膈肌、胸膜等有关。

本组中1 例患者栓塞后1 个月出现脾脓肿, 给予积极抗炎、引流后好转, 其可能原因是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多年, 肝功能储备功能较差, 栓塞面积达到70%左右, 脾实质梗死后进一步削弱了患者免疫功能, 脾栓塞后脾静脉引流减慢, 肠道细菌逆流入脾脏, 还有可能脾实质广泛坏死使来自肠道厌氧菌在缺氧的坏死组织内生长等。有文献报道1 例脾动脉栓塞后并发急性胰腺炎, 分析原因系栓塞中导管头不慎移位, 扭曲的脾动脉导管头抵于胰背动脉开口误栓所致[10], 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提高操作技术, 减少人为造成严重并发症发生。肝功能损害主要与坏死物质吸收及门静脉血流减少有关, 多为一过性, 是术后肝储备功能下降, 肝功能失代偿所致, 给予保肝对症治疗后好转。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正确选择病例, 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积极治疗, 提高介入操作技术, 根据个体情况适量控制栓塞范围。

总之, 脾动脉部分栓塞可以改善脾功能亢进, 短期内可有效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恢复较快, 为一种较理想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7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 采用Seldinger技术用PVA微粒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 并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结果47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 随访3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较术前明显升高;红细胞较前大致相仿。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好,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运用。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动脉,栓塞, 治疗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2]黄定九.内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367-1370.

[3]单鸿.临床介入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1:213-216.

[4]胡汉金, 戴家应, 石奇, 等.部分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16 (1) :15-16.

[5]肖金成, 郭晨阳, 刘海泉, 等.部分脾栓塞术致肠梗阻1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9) :2130-2133.

[6]关红梅, 王会丽, 魏雪.不同面积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对脾功能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4 (3) :343-344.

[7]张孟增, 刘沧君, 路福志, 等.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5, 2 (3) :190-192.

[8]Iida T, Sakino I, Akagi K.Prognosis of residual spleen after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splenism in cirrhosis[J].Nihon Igaku Hoshasen Cakkai Zasshi, 1998, 58 (2) :152-156.

[9]朱康顺, 单鸿, 李征然, 等.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7) :732.

上一篇: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下一篇: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