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课程改革(精选12篇)
选择性课程改革 篇1
『编者按』金秋十月, 丹桂飘香。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设置模式, 努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职教育“选择性”课程体系, 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近日, 来自全省200多名职业教育分会会员单位代表欢聚杭城参加《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论坛》。论坛议题包括: (1) 中职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教育思想, “将更多的学习权利交给学生”的现代教育价值观。 (2) 中职学校“选择性”教育机制, “模块化课程”选择机制和课程新模式。 (3) 中职学校走班选课制、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等现代教育教学形式。论坛形式采取邀请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 部分代表作专题发言, 并进行互动研讨。论坛由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主办, 职业教育分会和《职业教育》杂志社承办。本次论坛已被列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项目。论坛体现了前瞻性、务实性、深刻性精神,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里, 我们从提交论坛的论文中选择部分予以刊登。
附:
关于召开省成职教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论坛》的通知
省成职教协会理事会各位理事、职业教育分会会员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设置模式, 努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职教育“选择性”课程体系, 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根据《省成职教协会2014年工作计划》, 经研究, 定于2014年10月在杭州召开省成职教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论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要内容
(一) 省成职教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
协商有关会长、部分常务理事及理事的调整事宜。
(二) 论坛
主题:中等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
主要议题包括:
1. 中职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教育思想, “将更多的学习权利交给学生”的现代教育价值观。
2. 中职学校“选择性”教育机制, “模块化课程”选择机制和课程新模式。
3. 中职学校走班选课制、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等现代教育教学形式。
将邀请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作大会报告。从提交论文的作者中选出部分代表作专题发言, 并进行互动讨论。
(注:本次论坛已被列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项目。)
二、参加人员
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 职业教育分会会员单位。
三、时间和地点
1.会议时间:2014年10月12—13日, 12日下午报到, 13日会议全天, 14日上午离会。
2.会议地点:芳草苑宾馆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40号浙江外国语学院内;电话:0571-88218098) 。
本次会议由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主办, 职业教育分会和职业教育杂志社承办。
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
2014年9月1日
选择性课程改革 篇2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分数:1分)A.查特斯
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分数:1分)A.拉特克?
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D.方法
4、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A.《儿童与课程》
5、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A.目标模式?
6、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B.过程原则?
7、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有意义学习?
8、“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B.认知驱力?
9、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C.最近发展区?
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分数:1分)D.逐渐分化原则
11、“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分数:1分)B.生成性目标?
12、?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分数:1分)C.超越论?
13、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
C.学习者的经验?
14、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C.科目本位课程?
15、?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 A.原理?
16、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C.课程结构?
17、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D.夸美纽斯
18、?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D.隐性课程
19、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B.个别学习? 20、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分数:1分)D.课程采用
21、?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分数:1分)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22、?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A.B.C.D.(分数:1分)B.目标游离评价?
23、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 ?)(分数:1分)
D.量的评价
24、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分数:1分)B.质的研究方法?
25、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分数:1分)
C.生活世界?
26、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分数:1分)A.激进建构主义?
27、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28、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分数:1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9、“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分数:1分)C.夸美纽斯? 30、?提出课程开发的“活动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分数:1分)C.博比特?
31、?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分数:1分)A.技术兴趣?
32、?“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是(???)(分数:1分)
C.解放兴趣?
33、?倡导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教师不是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为自然之助手,而是儿童观念的提供者、多方面兴趣的控制者。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家()D.赫尔巴特
34、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分数:1分)D.斯宾塞 35、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C??)(分数:1分)C.解放理性?
36、“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系统确立的,代表人物是()(分数:1分)B.斯藤豪斯?
37、布鲁纳用“表征系统”的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它们是行为表征、图象表征和 D.符号表征
38、?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分数:1分)D.先行组织者
3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要具备基础性、范例性和(? A.基本性? 40、?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的教学机器,使学生能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分数 B.程序教学?
41、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领域”和()C.情感领域?
42、?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即是 D.学科中心课程
43、?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是()(分数:1分)C.自主型教学方法?
44、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泛智论?
45、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与(?)A.方法?
46、?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分数:1分)
C.整合性?
47、?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分数:1分)B.综合课程?
48、?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可称为(?)C.显性课程?
49、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A.分组学习? 50、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称为(?)(分数:1分)
C.课程实施?
51、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课程实施的()(分数:1分)D.课程创生取向
52、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称为(? ?)(分数:1分)A.目标本位评价?
5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称为(?? ???)(分数:1分)C.质的评价?
54、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分数:1分)
A.量的研究方法?
55、?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称为(A)A.科学世界?
56、?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分数 A.校本课程?
57、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分数:1分)D.最近发展区
58、?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B.支架式教学?
59、?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与以派纳、格鲁梅特、格林、阿普尔等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合起来统称为(???)(分数:1分)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60、?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分数:1分)D.赫尔巴特
61、?“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分数:1分)D.八年研究
6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A.维果茨基? 63、?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64、(?)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分数:1分)
A.教学方法? 65、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分数:1分)
B.苏格拉底? 66、(?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分数:1分)A.斯腾豪斯? 67、“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分数:1分)A.克伯屈? 68、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分数:1分)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9、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分数:1分)B.课程审议? 70、?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分数:1分)D.发展性教学论 71、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A.主动作业? 72、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分数:1分)B.目标模式? 73、()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A.过程原则? 74、?“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C???)(分数:1分)B.帕克赫斯特? 75、?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分数:1分)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76、“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分数:1分)C.自我实现? 77、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分数:1分)C.课程与教学目标? 78、?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分数:1分)C.实践理性? 79、(?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分数:1分)B.课程选择? 80、“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分数:1分)B.超越论? 81、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分数:1分)B.整合性? 82、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1分)A.卢梭? 83、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支配。?? A.技术理性? 84、?下列各项中(? D??)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分数:1分)C.问题教学? 8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C.古德莱德? 86、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8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A.利维? 8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分数:1分)B.学术中心课程? 89、?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分数:1分)A.促进者? 90、?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91、?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B.实践性? 92、?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D.整合的艺术
93、?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分数:1分)A.夸美纽斯? 94、?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分数:1分)A.实验教学论? 95、?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分数:1分)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96、?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分数:1分)B.言语表征? 97、?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分数:1分)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98、?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分数:1分)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99、?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分数:1分)D..先行组织者 100、“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C.表现性目标? 101、?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分数: B.广域课程? 102、?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A.科目本位课程? 103、?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分数:1分)C.课程开发者? 104、?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D.课程实施
105、?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分数:1分)
A.忠实取向? 106、?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分数:1分)D.课程实施阶段
107、?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分数:1分)B..形成性评价? 108、?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109、?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分数:1分)B.第一代评价?
110、?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分数:1分)B.目标达成模式?
111、?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分数:1分)D.社会建构主义
112、?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分数:1分)
A.随机访问教学? 113、?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分数:1分)D.支架式教学
114、?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分数:1分)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15、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 116、?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分数:1分)
C.专门化? 117、?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A..《大教学论》? 118、?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 ?)(分数:1分)
A.方法阶段? 119、?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C.裴斯泰洛齐? 120、?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是(? ?)C..赫尔巴特? 121、?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分数:1分)B.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122、?“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分数:1分)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分数:1分)A.被动适应论? 124、?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分数:1分)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 12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C.示范? 12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C.连续性与顺序性? 12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分数:1分)
A.使人成为“自然人”? 128、?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分数:1分)A.轮形课程? 129、?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分数:1分)A..美国? 130、“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A.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131、?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 ?)(分数:1分)A.杰克逊? 132、?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A.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133、?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B.心理建构? 134、?“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A.回应模式? 135、?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B.符号表征? 136、?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B)A..《课程》? 137、?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分数:1分)A.教学的教育性? 138、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分数:1分)B.确定教育目标? 139、?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D.一般发展
140、?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分数:1分)C.直线式课程? 141、?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分数:1分)D.凯勒计划 142、?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分数:1分)C.课程变革? 143、?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 14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B..形成性评价? 145、?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国家课程? 146、?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分数:1分)C.情境教学? 147、?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B.查特斯? 14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B.有意义学习? 149、?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超越论? 150、?泛智教育说属于(??)(分数:1分)
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篇3
有的新闻媒体把开放民营银行的争论归纳为“改造派”和“新建派”之争。他们说,“改造派”强调“新建的风险”,“新建派”则大谈“改造的难度”。这些报道大致勾画出了争论的基本轮廓,却未必十分准确。需要补充的是,主张开放民营银行的一方并不排斥对原有金融机构的改造,而另一方则恨不能全面封杀民营银行。例如,某些金融从业人员说:“我们当前的任务应是研究如何对现有银行进行改革,以真正改变银行的经营行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不是考虑设立一批民营银行”。
不少学者为现有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出谋划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的学者们调查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许多基层金融机构的状况,提出了改革建议。长城金融研究所的报告建议在原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创建民营银行。还有一些报告认为:某些基层金融机构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改造。除了让他们有序地退出金融领域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总之,能改造就改造,不能改造就新建,一切交给市场竞争来决定。
当前,金融机构总数并不少。开放金融领域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增加几家金融机构,而是要通过民营银行试点来实现金融制度创新。当前要解决的任务就是通过试点来建立、健全银行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法规,为今后全面开放金融领域创造条件。正如周小川在2003年3月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完善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以及建立金融市场准入规则。他非常明确地阐明:“组织形式方面需要不断的探索。这跟准入政策有关,准入方面的政策之所以比较谨慎,是由于过去造成了大量的亏损,使得政府以及监管者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担忧。”
作为金融改革的政策研究应当允许各种尝试。允许民营银行在一定范围内试点,并不会天下大乱。尽管民营银行的资本金来自于民间,但是并不能说他们就先天具有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也不能说他们必定拥有高效率。之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民营银行能够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因为民营银行必然要在市场竞争中接受选择,必须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寻找生存空间。在这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受到了太多的行政约束,政企不分,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灵活性。人们在总结民营企业的优点时常说,民营企业船小好掉头,在竞争中表现了很高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管理机制问题。如果单纯是企业规模大小的问题,那么把大型国有企业划小不就解决问题了?
民营银行和民营企业一样,在他们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剑,那就是市场竞争。竞争的失败者将被淘汰出局。有些金融从业人员一听到淘汰银行如同谈虎色变,好像让银行破产、关门就会引起超级地震一样。实际上,只要有一套良好的金融法规和监管体制,让某家银行关门破产并不比企业破产更为严重。近年来,美国每年都有300多家中小银行被停业、关门、兼并或破产。只要遵循一条简单的规则,在任何时候不允许银行的不良资产接近或超过其自有资本,那么勒令那些经营不善的银行退出金融业,亏损的是银行的股东,而不会对储户造成什么影响,更不会冲击整个金融体系。倘若一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只有5%,不良贷款超过了20%,事情就难办了。一旦让这样的银行或信用社关门破产,上哪儿找钱来补这个窟窿?如果让民营银行问世的话,一上来就要坚持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万万不能因监管失误而重蹈覆辙。从这个角度来讲,民营银行适应于市场竞争机制,而要让现存的金融机构适合市场竞争机制,非要准备好一大笔钱来弥补窟窿不可。对于那些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来说,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你拿他们有什么办法?
开放民营银行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战役,风险很大,但是却非改不可。古今中外,任何改革都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都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没有人反对的改革,根本就不是改革。创新的对立面就是“守旧”。守旧者都有两手,一方面为旧事物、旧制度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新生事物大泼冷水。反对民营银行的人说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能寄希望于民营银行”,“民营银行不可避免道德风险”,“民营银行的效率不一定高”等等。民营银行尚未诞生,连试点都没有开始,不知道这些判断的根据从何而来?如此气急败坏,何苦呢!倘若民营银行真的那么没用,大了不关掉就是了。只要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没有超过他们自有资金,怎么处理都好说。连试试都不让,是否有点太没有气度了?
金融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是不是相信民间有极大的制度创新能力,是赞成开放民营银行和反对者的重要区别。在金融改革的研讨中,反对开放民营银行的人势孤力单,形影相吊,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们似乎很委屈地问道,为什么就不相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有创新的能力呢?我们主张公平竞争,最重要的是在竞争机会上的平等。现有金融机构有没有实现制度创新的机会?如果从来没有给他们机会,显然不公平,应当让他们有机会试一试。事实上,现有金融机构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试了十几年,可惜效果不彰。上级三番五次要求各级金融机构加快改革步伐,大胆制度创新。有些银行改革得比较好,可是许多金融机构摇摇晃晃,步履蹒跚,直到今天在制度创新上依然乏善可陈。一个药方开下去,如果吃上一段时间不见效,人们就会换个药方试试。没有理由非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可。既然现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这么困难,为什么不给民营银行一个试试的机会?
有些人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路上。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计划途径来推进改革。尽管在原则上同意开放民营银行,但是他们认为民营银行只不过是国有银行的补充而已,等把国有银行改革搞好了之后再开放民营银行。有些人认为国有银行改革的风险很大,光应付国有银行改革就已经非常吃力了,再加上一个开放民营银行的题目,风险更大,只怕忙不过来。还是先考虑国有银行的改革,以后再讨论民营银行为妙。可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国有银行才能改好。如果国有银行十年改不好,难道民营银行开放也要等上十年吗?
这些都涉及到对金融改革态势的判断。如果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风险不是在减少而是越来越大,那么推迟开放民营银行就是一个战略错误。
当前关于民营银行的争论并不是“改造”和“新建”之争,也不存在最先谁后的问题,更不必花费那么多精力去讨论什么“民营”、“私营”等定义问题。金融改革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推动金融制度创新。现在已经到了完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建立金融市场准入规则的时刻。应当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民间资本以选择的空间。愿意入股原有金融机构的就让他们入股。如果他们不愿意入股原有的金融机构,也尊重他们的选择。想申请创建新的民营银行的就去申请。只要符合《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管理条例,就批准他们组建。在开放初期,要严格把关,不符合条件者坚决不批。即使批准了,也要严格监管。并且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竞争提高金融体系整体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点,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准入、监管和退出法规,并且在试点中检验、完善这些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例可循”,这些正是当前我们金融改革必须抓紧的工作。
选择性课程改革 篇4
关键词:选择性,课程,评价
一、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改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的选择性是新课改的核心。本次改革,努力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同时也赋予学校相应的课程、专业、学制确定权。鼓励学校开发各种选修课,建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既加强必修课程建设,又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对于英语学科来说,主要是考虑学生的不同选择,如何提供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并制定学科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英语教学。
二、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我校以旅游系为试点首先进行了课改,根据专业建设的总体设计,英语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1. 关注学生基础差异,设计层次性教学内容
必修课以高教版《基础英语》为基础,并把必修课分成A、B两层。A层学生除了教材,补充PETS1的相应内容和练习。B层学生以课本为主,掌握课本知识和语言能力要求。在限定选修课中以实用、综合英语为载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进行选择。实用英语以基础英语为主要模板,充分利用里面的生活化、职业化的情境,提炼并巩固相应的实用性的知识,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英语以《新概念英语》为主,拓展语言知识,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
2. 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强调实用性听说能力
无论是基础英语还是实用或综合英语,听说能力是关键。所以在限定选修课甚至是在必修课中开设了相应的听说课。特别是口语课程,从简单的《英语900句》到话题性的口语练习,层层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着眼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开发多样性选修课程
我们开设了兴趣类的选修课,如“看电影配英语”“学唱歌秀英语”等;知识拓展类的选修课,如英语实用阅读、英语诗歌鉴赏、经典英语绘本欣赏;还有社会实践类的英语周活动等。多样化的选修课程给了学生丰富的选择。
4. 结合学生体验季,渗透机动化学习内容
在第四学期的校外体验季中,选取了适合学的网站内容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机学习。听力通过学期后的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口语通过手机录音、视频、微信和QQ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果。比如“在线英语听力室”中,结合学生的层次和教学内容,我们把听力和口语学习内容分为新概念英语、旅游英语口语、生活英语(如表2所示)。
(二)推进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1. 制定教学评估体系,明确教学努力方向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评估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照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所积累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资料,看到学生学习的长处和不足;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依据指标体系,制订规划或计划,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目前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英语教学中选择性课改的课程内容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表3所示)。
2. 探索教学评价途径,扎实践行评价内容
除了指标体系,在平时的教学中还需要有更详细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途径来跟踪学生的学习。对考勤、书面作业等项目的评价教师都比较容易操作,而对听说能力这块内容的日常学习跟踪几乎没有。我们拟定了相关口语与听力的日常评价表,供教师参考使用。因为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样,下面这两张表仅供参考。
以上表格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分类评价。听力根据教材的不同模块进行听力训练。结合精听和泛听,设计不同层次要求,课堂上完成,课后教师登记评价。口语部分以课后练习评价为主。两两一组,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如期到教师那里完成。每单元结束后,教师和同伴进行评价。
三、反思
(一)教学评价的落实与深化
过程性评价的操作需要教师的用心和学生的配合。如何有效督促教师的执行力度和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还需要在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中下足功夫。
(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无论是基础英语教学还是选修课学习,教师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开创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有更大胆的尝试。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虽然我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制订了选修课程的初步方案,也开发了比较成功的《英语绘本幼儿活动教学设计》(已经列为浙江省校本教材),但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使用校本教材还需要教师积极的思考和在教学中的运用。
选择性的课改不仅带给学生诸多选择权,也给了教师更多的选择空间,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思索并积极尝试,中职的英语教学会呈现别样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张意忠.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EDA课程设计--课题选择 篇5
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
课程编号:04××2×××
学
时:1周 学分:1 课程性质:必修
选课对象: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
内容概要:利用EDA软件和下载工具实现电子技术综合问题的设计。
建议选用教材:《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李国丽、朱维勇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高教出版社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阎石主编,高教出版社
《EDA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学时:1周 学分:1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EDA课程设计》(注:EDA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是继《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后,电气类、自控类和电子类等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实验技能方面综合性质的实验训练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的一个部分,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掌握EDA的基本方法,熟悉一种EDA软件(MAXPLUS2),并能利用EDA软件设计一个电子技术综合问题,并在实验板上成功下载,为以后进行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打下设计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一种EDA软件(MAXPLUS2)的使用方法,能熟练进行设计输入、编译、管脚分配、下载等过程。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利用EDA软件(MAXPLUS2)进行至少一个电子技术综合问题的设计(内容可由老师指定或自由选择),设计输入可采用图形输入法或AHDL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法。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寻找和排除电子电路中常见故障的能力。
4、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写出严谨的、有理论根据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课程设计报告。
5、考查形式为:结合课程设计中的能力表现和设计报告,综合评分。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EDA课程设计》中应用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且利用了《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的基本实验方法,在时间上的安排上应该在这些课程之后。
《EDA课程设计》的后续课程是《微机原理》等其它专业课程,《EDA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将为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主要设备及器材配置
计算机、EDA软件(MAXPLUS2)、下载实验箱。
五、本课程的性质及适应对象
自动化、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
教学大纲内容
设计一 数字式竞赛抢答器
1、设计一个可容纳6组(或4组)参赛的数字式抢答器,每组设一个按钮,供抢答使用。
2、抢答器具有第一信号鉴别和锁存功能,使除第一抢答者外的按钮不起作用。
3、设置一个主持人“复位”按钮。
4、主持人复位后,开始抢答,第一信号鉴别锁存电路得到信号后,有指示灯显示抢答组别,扬声器发出2~3秒的音响。
5、设置一个计分电路,每组开始预置100分,由主持人记分,答对一次加10分,答错一次减10分。教学提示:
1、此设计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出第一抢答者并将其锁存,实现的方法可使用触发器或锁存器,在得到第一信号后将输入封锁,使其它组的抢答信号无效。
2、形成第一抢答信号后,用编码、译码及数码显示电路显示第一抢答者的组别,用第一抢答信号推动扬声器发出音响。
3、计分电路采用十进制加/减计数器、数码管显示,由于每次都是加/减10分,所以个位始终为零,只要十位、百位进行加/减运算即可。
设计二 数字钟
1、设计一个能显示1/10秒、秒、分、时的12小时数字钟。
2、熟练掌握各种计数器的使用。
3、能用计数器构成十进制、六十进制、十二进制等所需进制的计数器。
4、能用低位的进位输出构成高位的计数脉冲。
教学提示:
1、时钟源使用频率为0.1Hz的连续脉冲。
2、设置两个按钮,一个供“开始”及“停止”用,一个供系统“复位”用。
3、时钟显示使用数码管显示。
4、“时显示”部分应注意12点后显示1点。
5、注意各部分的关系,由低位到高位逐级设计、调试。
设计三 数字频率计
1、设计一个能测量方波信号的频率的频率计。
2、测量的频率范围是0999999Hz。
3、结果用十进制数显示。
教学提示:
1、脉冲信号的频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脉冲个数,其表达式为,f为被测信号的频率,N为计数器所累计的脉冲个数,T为产生N个脉冲所需的时间。所以,在1秒时间内计数器所记录的结果,就是被测信号的频率。
2、被测频率信号取自实验箱晶体振荡器输出信号,加到主控门的输入端。
3、再取晶体振荡器的另一标准频率信号,经分频后产生各种时基脉冲:1ms,10ms,0.1s,1s等,时基信号的选择可以控制,即量程可以改变。
4、时基信号经控制电路产生闸门信号至主控门,只有在闸门信号采样期间内(时基信号的一个周期),输入信号才通过主控门。
5、f=N/T,改变时基信号的周期T,即可得到不同的测频范围。
6、当主控门关闭时,计数器停止计数,显示器显示记录结果,此时控制电路输出一个置零信号,将计数器和所有触发器复位,为新的一次采样做好准备。
7、改变量程时,小数点能自动移位。设计四 拔河游戏机
1、设计一个能进行拔河游戏的电路。
2、电路使用15个(或9个)发光二极管,开机后只有中间一个发亮,此即拔河的中心点。
3、游戏双方各持一个按钮,迅速地、不断地按动,产生脉冲,谁按得快,亮点就向谁的方向移动,每按一次,亮点移动一次。
4、亮点移到任一方终端二极管时,这一方就获胜,此时双方按钮均无作用,输出保持,只有复位后才使亮点恢复到中心。
5、用数码管显示获胜者的盘数。
教学提示:
1、按钮信号即输入的脉冲信号,每按一次按钮都应能进行有效的计数。
2、用可逆计数器的加、减计数输入端分别接受两路脉冲信号,可逆计数器原始输出状态为0000,经译码器输出,使中间一只二极管发亮。
3、当计数器进行加法计数时,亮点向右移;进行减法计数时,亮点向左移。
4、由一个控制电路指示谁胜谁负,当亮点移到任一方终端时,由控制电路产生一个信号,使计数器停止计数。
5、将双方终端二极管“点亮”信号分别接两个计数器的“使能”端,当一方取胜时,相应的计数器进行一次计数,这样得到双方取胜次数的显示。
6、设置一个“复位”按钮,使亮点回到中心,取胜计数器也要设置一个“复位”按钮,使之能清零。
设计五 乒乓球比赛游戏机
1、设计一个由甲、乙双方参赛,有裁判的3人乒乓球游戏机。
2、用8个(或更多个)LED排成一条直线,以中点为界,两边各代表参赛双方的位置,其中一只点亮的LED指示球的当前位置,点亮的LED依此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其移动的速度应能调节。
3、当“球”(点亮的那只LED)运动到某方的最后一位时,参赛者应能果断地按下位于自己一方的按钮开关,即表示启动球拍击球。若击中,则球向相反方向移动;若未击中,则对方得1分。
4、一方得分时,电路自动响铃3秒,这期间发球无效,等铃声停止后方能继续比赛。
5、设置自动记分电路,甲、乙双方各用2位数码管进行记分显示,每计满21分为1局。
6、甲、乙双方各设一个发光二极管,表示拥有发球权,每隔5次自动交换发球权,拥有发球权的一方发球才有效。
教学提示:
1、用双向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控制LED显示来模拟乒乓球运动的轨迹,先点亮位于某一方的第1个LED,由击球者通过按钮输入开关信号,实现移位方向的控制。
2、也可用计数译码方式实现乒乓球运动轨迹的模拟,如利用加/减计数器的2个时钟信号实现甲、乙双方的击球,由表示球拍的按钮产生计数时钟,计数器的输出状态经译码驱动LED发亮。
3、任何时刻都保持一个LED发亮,若发亮的LED运动到对方的终点,但对方未能及时输入信号使其向相反方向移动,即失去1分。
4、控制电路决定整个系统的协调动作,必须严格掌握各信号之间的关系。
设计六 交通信号等控制器
1、设计一个交通信号灯控制器,由一条主干道和一条支干道汇合成十字路口,在每个入口处设置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红灯亮禁止通行,绿灯亮允许通行,黄灯亮则给行驶中的车辆有时间停在禁行线外。
2、红、绿、黄发光二极管作信号灯,用传感器或逻辑开关作检测车辆是否到来的信号。
3、主干道处于常允许通行的状态,支干道有车来时才允许通行。主干道亮绿灯时,支干道亮红灯;支干道亮绿灯时,主干道亮红灯。
4、主、支干道均有车时,两者交替允许通行,主干道每次放行45秒,支干道每次放行25秒,设立45秒、25秒计时、显示电路。
5、在每次由绿灯亮到红灯亮的转换过程中,要亮5秒黄灯作为过渡,使行驶中的车辆有时间停到禁行线外,设立5秒计时、显示电路。
教学提示:
1、主、支干道用传感器检测车辆到来情况,实验电路用逻辑开关代替。
2、选择1HZ时钟脉冲作为系统时钟。
3、45秒、25秒、5秒定时信号可用顺计时,也可用倒计时,计时起始信号由主控电路给出,每当计满所需时间,即向主控电路输出“时间到”信号,并使计数器清零,由主控电路启、闭三色信号灯或启动另一计时电路。
4、主控电路是核心,这是一个时序电路,其输入信号为:车辆检测信号(A,B,;45秒、25秒、5秒定时信号(C,D,E),其输出状态控制相应的三色灯。主控电路可以由两个JK触发器和逻辑门构成,其输出经译码后,控制主干道三色灯R、G、Y和支干道三色灯r、g、y。
设计七 电子密码锁
1、设计一个密码锁的控制电路,当输入正确代码时,输出开锁信号以推动执行机构工作,用红灯亮、绿灯熄灭表示关锁,用绿灯亮、红灯熄灭表示开锁;
2、在锁的控制电路中储存一个可以修改的4位代码,当开锁按钮开关(可设置成6位至8位,其中实际有效为4位,其余为虚设)的输入代码等于储存代码时,开锁;
3、从第一个按钮触动后的5秒内若未将锁打开,则电路自动复位并进入自锁状态,使之无法再打开,并由扬声器发出持续20秒的报警信号。教学提示:
1、该题的主要任务是产生一个开锁信号,而开锁信号的形成条件是,输入代码和已设密码相同。实现这种功能的电路构思有多种,例如,用两片8位锁存器,一片存入密码,另一片输入开锁的代码,通过比较的方式,若两者相等,则形成开锁信号。
2、在产生开锁信号后,要求输出声、光信号,声音的产生由开锁信号触动扬声器工作,光信号由开锁信号点亮LED指示灯;
3、用按钮开关的第一个动作信号触发一个5秒定时器,若5秒内无开锁信号产生,让扬声器发出特殊音响,以示警告,并输出一个信号推动LED不断闪烁。
设计八 彩灯控制器
1、设计一个彩灯控制器,使彩灯(LED管)能连续发出四种以上不同的显示形式;
2、随着彩灯显示图案的变化,发出不同的音响声。
教学提示:
1、彩灯显示的不同形式可由不同进制计数器驱动LED显示完成;
2、音响由选择不同频率CP脉冲驱动扬声器形成。
设计九 脉冲按键电话显示器
1、设计一个具有8位显示的电话按键显示器;
2、能准确地反映按键数字;
3、显示器显示从低位向高位前移,逐位显示按键数字,最低位为当前输入位;
4、*设置一个“重拨”键,按下此键,能显示最后一次输入的电话号码;
5、*挂机2秒后或按熄灭按键,熄灭显示器显示。教学提示:
1、利用中规模计数器的予置数功能可以实现不同的按键对应不同的数字;
2、设置一个计数器记录按键次数,从而实现数字显示的移位。
设计十 简易电子琴
1、设计一个简易电子琴;
2、利用实验箱的脉冲源产生1,2,3。。共7个或14个音阶信号;
3、用指示灯显示节拍;
4、*能产生颤音效果。
教学提示:
1、各音阶信号由脉冲源经分频得到。
设计十一 出租车自动计费器
1、设计一个出租车自动计费器,具有行车里程计费、等候时间计费、及起价三部分,用四位数码管显示总金额,最大值为99。99元;
2、行车里程单价1元/公里,等候时间单价0。5元/10分钟,起价3元(3公里起价)均能通过人工输入。
3、行车里程的计费电路将汽车行驶的里程数转换成与之成正比的脉冲数,然后由计数译码电路转换成收费金额,实验中以一个脉冲模拟汽车前进十米,则每100个脉冲表示1公里,然后用BCD码比例乘法器将里程脉冲乘以每公里单价的比例系数,比例系数可由开关预置。例如单价是1。0元/公里,则脉冲当量为0。01元/脉冲。
4、用LED显示行驶公里数,两个数码管显示收费金额。
教学提示:
1、等候时间计费需将等候时间转换成脉冲个数,用每个脉冲表示的金额与脉冲数相乘即得计费数,例如100个脉冲表示10分钟,而10分钟收费0。5元,则脉冲当量为0。05元/脉冲,如果将脉冲当量设置成与行车里程计费相同(0。01元/脉冲),则10分钟内的脉冲数应为500个。
2、用LED显示等候时间,两个数码管表示等候时间收费金额。
3、用加法器将几项收费相加,P=P1+P2+P3,4、P1为起价,P2为行车里程计费,P3为等候时间计费,用两个数码管表示结果。
设计十二 洗衣机控制器
1、设计一个电子定时器,控制洗衣机作如下运转:定时启动正转20秒暂停10秒反转20秒暂停10秒定时未到回到“正转20秒暂停10秒……”,定时到则停止;
2、若定时到,则停机发出音响信号;
3、用两个数码管显示洗涤的预置时间(分钟数),按倒计时方式对洗涤过程作计时显示,直到时间到停机;洗涤过程由“开始”信号开始;
4、三只LED灯表示“正转”、“反转”、“暂停”三个状态。教学提示:
1、设计20秒、10秒定时电路。
2、电路输出为“正转”、“反转”、“暂停”三个状态。
3、按照设计要求,用定时器的“时间到”信号启动相应的下一个定时器工作,直到整个过程结束。
建议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李国丽,朱维勇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第四版),康华光主编,高教出版社
选择性课程改革 篇6
河南省普通高中去年秋季进入新课改,今年7月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全国官方或民间有关高考改革的爆料令人眼花缭乱,使得本来就是一团迷雾的高中课程改革成了雾里看花。于是,在传统指挥棒的影响下,一些高中学校对新课改本能地拒绝,在8月初就早早地对高二学生分班考试、开学补习语数外,有的示范性高中甚至不顾政府三令五申,招收复读生租房补课……
有意思的是,我们通常视为教改榜样的美国高中教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旅美学者薛涌年初写了一本书叫《一岁就上常青藤》,其中谈到美国的高中正在“消失”:如今,美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外包,工厂消失,高中毕业生已经没有什么出路,一方面高中还有义务教育中“高等”的意味,另一方面高中不过是升学的一块跳板,高中文凭犹如废纸一张。为了升学,高中生拼命地选修AP(Advanced Placement,高级课程),参加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国际中学毕业考试),其中AP覆盖20个门类30多个学科。美国的大学申请不仅仅看考试成绩,还要看生活经验、课外活动、社会成就,激烈的竞争使得未成年的孩子假期去打工,有钱的人家便掏钱让自己的孩子到最艰苦的第三世界当义务人员……
普通高中课程选择性实施障碍分析 篇7
(一)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性指导
课程选择性在实施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行为, 政府通过控制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模块组建来调控普通高中学生的选课, 并调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查, 组织学校选课指导教师的培训。虽然政府参与普通高中学生选课指导具有必然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但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容易变调控为指令。例如, 课改省区的大部分地市为加强对市属重点高中的管理, 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都采取联考的方式。这种联考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但就各学校而言, 选择参加联考的同时也就丧失了课程选择的自主性, 各学科只能按照联考指定的范围开设相应模块的内容。而且, 学校参加联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愿的, 这就导致了全市课程设置上的一刀切, 限制了学校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再如, 新课程方案采用学分制对高中学生进行学业认证, 并且将认证资格下放给了学校, 但在具体实施中, 相当一部分地市都采用了类似于会考的方式, 对各门通用课程分阶段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学业认证考试。显然, 参加这种学业认证考试的学生, 自主选课的空间是很小的。
(二) 实验区高考方案的两难指向
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带来高考方式的变化, 仅就课程的选择性而言, 在高考试卷组成、分数分布、题型题类等方面也有相应的体现。从2007年各省的高考实践来看, 课程的选择性在高考中多是通过采取长卷命题的方式, 通过超量给题、限量选做来体现。这种考试方式虽然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但对于学生来说, 在选课时必然面临两难的选择。下面以山东为例具体说明。
依据《山东省2007年度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指导方案》 (鲁教招字[2004]10号) 和教育部的批复意见, 山东省2007年高考采用3+X+1模式, “3”指语、数、外三科, 各150分;“X”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分值各为240分, 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科, 是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考生参加的考试, 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 是报考理工农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参加的考试;“1”指基本能力测试, 不分文理科, 卷面分值100分, 以考生实际得分的60%记入高考总分。上述考试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整体上体现了文、理的选择性, 学生可以在高中起始阶段或学习进程中通过选科来实现。但具体到部分科目的试卷结构上, 两难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根据《山东省2007年度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各科考试说明》 (2008年的考试说明基本上没有变化) , 语文、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试卷中都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 其中语文的选做题包括四个题组, 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 来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个选修系列, 每组均为12分, 学生任选其中两组作答;文科综合的选做题部分全部根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选修模块内容命题, 因政治教材尚未全部到位, 目前暂定为15个模块, 最终将达到18个模块, 列入考试命题范围的每个选修模块均单独命制一道题目, 每道题目的分值均为8分, 要求每位考生在三科均不能出现零选择, 必须从中任意选取6道题目作答;理科综合的选做题部分, 是针对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共8个选修模块, 每个模块命制1个试题, 每题8分, 学生从中任意选做4道题目。从上述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安排不难看出, 学生在新课学习阶段, 对待选考模块上可以有两种选择, 按高考要求选做的题目数选修自已相对适应的模块, 可以大大减轻学业负担。但在高考时, 万一在某一模块出现不会做的题目, 则在该模块上投入的所有心血付诸东流, 而且在考场上没有任何弥补的机会;多选一个模块, 在高考中就多一次选择的机会, 但同时又给新课学习加重了一份负担。是“专”还是“博”, 这种两难抉择已经在高二年级学生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三)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功利性与简单化
我国新课程高中选修课的设计模式虽然体现了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的特点, 实行了学分制, 但在选修课的实施上, 受教师专业局限、课程理念、学科壁垒等因素的限制, 各高中学校主要还是实行传统的选科制模式。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的改革和调整, 整体而言, 虽在个别领域有所突破, 但还是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 致使我国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考评制度都难以适应信息化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挑战。新的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个人的适应性。新课程给了学校很大的自主性, 但在现行条件下, 由于高考升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功利性的一面。比如, 只开设与高考密切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而将学生终身发展、综合素质和个性需要等因素放在很次要的位置, 甚至弃之不顾。同时, 由于普通高中学校受课程资源的局限, 在选修课程设置上也受到资金、设备等因素限制, 使得“开全上好所有的选修课程”只能成为一种追求的目标。另外, 师资问题也是困扰大部分学校的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近些年普通高中学校规模的非常规膨胀, 使得各学校师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适应课程多样化设置的需要, 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师资严重短缺,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通用技术教师, 通用技术课只能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设, 由理化生等科学科目的老师代课。在这种条件下, 如果是高考不考的课程, 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除上述因素外, 从教师角度来说, 部分教师也会为了班级的管理方便, 而让学生相对集中地进行选择, 或更注重学生当前的成绩表现而不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
(四) 学生选课心理的不成熟
虽然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在理论上和政策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但要将这种选择性落实到学生身上, 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新课程采用模块式的设计, 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突然加大, 由被动地接受课程到自主地选择课程, 这对所有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而相应的, 高中起始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处于青年早期的高中学生, 尚不能做到对自身的全面认识, 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缺乏全面的分析, 对自己的长远发展、人生追求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规划。在这种情况下, 选课时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不能将课程的选择和今后的发展协调起来, 易受同伴群体、教师、家庭和社会舆论、就业导向等因素的影响;选课后也可能出现自我规划、自我能力的欠缺, 不能很好地处理课程的时间分配问题, 或者对课业困难的准备不足, 意志力薄弱, 半途而废, 仓促做出决定或经常变更决定。与此同时, 对学生选课心理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 即使对学生开展选课心理指导, 也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应尽快展开与学生选课相关的心理调查与测验, 深入研究学生选课的心理过程、分析影响学生选课决定的心理因素等, 形成学生选课指导策略, 更要加强对高中教师的选课心理辅导培训, 普及最新的选课心理研究成果, 提升他们的理论层次, 从而为学生选课提供有效的帮助。
新课程选择性实施中的上述障碍, 与其他的新问题一样, 是新课程实践中的必然现象。与一般学术性问题不同的是, 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教育专家们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师的探索实践, 还要依赖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协调, 只有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课程选择性的良性运行。
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课程选择性的实施障碍表现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性指导, 实验区高考方案的两难指向,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功利性与简单化, 学生选课心理的不成熟。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专家们的理论研究、一线教师的探索实践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协调。
关键词:课程选择性,实施障碍,高考方案,课程设置,选课心理
参考文献
[1]师保国, 许晶晶.普通高中选课的心理学背景与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 .
[2]娄立志, 张金泉.试论普通高中学生选课指导中的政府行为[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7) .
[3]潘洪建, 曹汉斌.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7) .
选择性课程改革 篇8
一、选择性课程的有关文件梳理
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中指出: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并开设选修课程,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2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要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 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 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2014年6月,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 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2014年9月3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增加学生选择权, 促进科学选才, 并改革考试科目设置。除统一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外, 考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 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从以上文件中我们可以得出, 选择性是教学改革可行的选项之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要加强选择性课程的研究, 尤其是职高更要注意选择性课程与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
二、基于选择性课程与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意义
在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课程设置过死, 学生缺少自主选择, 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 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发展与个性张扬。
选择性课程开设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它可以让选择权和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生, 他们更需要其他的一些选择性课程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兴趣点, 充分释放他们的个人潜质,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的精神。当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找到符合他们潜质和兴趣的课程时, 他们的学习动力才能得到激发。通过选择性课程的建设, 可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 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同时选择更多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培养和拓展中职学生所感兴趣的职业能力。
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于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中职学校的课程并不能局限于传统文化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通过开设与多种职业相关的非专业能力课程,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非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
选择性课程模块的设置扩大了专业方向的选择性, 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 实现不同需要及开发潜质提供了前提, 而且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选择性课程与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思路
基于选择性课程与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有针对性的确立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非专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 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学习, 它的突出特点和创新性在于其选择性。
基于选择性课程与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思路主要考虑在原课程结构 (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基础上, 在公共课程中增加非专业能力培养的相关选修课程, 将原选修课调整、补充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1. 原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 (见图1) 。
2. 增加选择性课程与课程模块后的课程结构 (见图2) 。
图中带“*”的为选择性课程, 带“▲”的为选择性课程模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公共课程中的选修课学习, 要求每学期至少应选一门;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 选择施工管理方向或质量管理方向模块课程;选修课程模块中的选修课在第三学期开始选修, 每学期至少应选一门。
四、建设、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赋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
学生个性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发展的方向不可能是单一的。卓越的教育就是使人尽其才,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 使人的个性得以张扬。赋予学生课程选择的权利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学校、教师不能随意干涉。在教育发展中学生要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课程的基本使命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指导学生选择的方法。
给予学生课程的自主权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爱好和课程提供的选择的可能性来进行选择。但是, 学生又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在选择上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与学生选择能力欠缺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对立。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选择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选择, 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 教师在学生选择课程时, 要给予一定方法上的指导, 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
3. 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权利。
个性发展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 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要求教师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1) 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 (2) 期望所有的学生成长, 支持持续性成长; (3) 为全体学生提供在不同困难程度上形成的基本理解力和技能的机会, 为全体学生提供同样让人感兴趣的、同样重要的和同样吸引人的学习任务。
4. 注意选择性课程、选择性课程模块与选择性内容的关系。
选择性课程、选择性课程模块是学生课程层面的选择, 教师和学生还应注意课程中内容的选择性问题, 落实知识、技能、态度等相关内容。
五、结束语
在“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宏观背景下, 在课程结构中合理设置选择性课程与课程模块显得越来越重要。中职学校要积极调研, 深入思考,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培养非专业能力, 训练专业技能,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质,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基于选择性课程与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发展个性、提升职业素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特征, 设计以提高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的的课程与课程模块, 突出选择性、灵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 满足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 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选择性,课程,课程模块,培养方案,建筑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1]许阳.选择性学习在中职学校手焊教学中运用研究—以东莞南城职业中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3.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学方式的选择 篇9
一、转变观念
教学方式的改变决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新课改提倡教师要尽快转换角色, 做学生的引路人,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由以往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与学生共成长, 与学生“同学”共发展, 教书即进修, 课堂上师生间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教师就像导演, 学生如演员, 电视剧由演员主演, 就好比一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一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点拨, 为学生的顺利学习指引方向,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节课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教师很多时候甚至可以“退隐江湖”, 必要时“垂帘听政”。因此,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适当地放手, 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二、因材施教
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 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情况, 同样的教学方式用在这个班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但用在其他班级上效果不尽如人意。可见,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必须因材施教,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思想、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教学中切不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 决不能“一刀切”, 应该采用切实可行的不同方式, 满足不同学生心理上和学习上的不同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提倡探究
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我们还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疑解于问,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主观意愿进行积极学习, 那么, 其中有效的做法之一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对于探究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否则就是作秀, 流于形式, 好看不实用。因此,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探究式教学方式, 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激发学生思考的浪花, 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 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从而在乐学中获得知识。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努力营造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那么, 教学中应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呢?转变观念;因材施教;提倡探究。
选择性课程改革 篇10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1]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2]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从而使得学科知识与工作知识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趋势,但就目前的人类知识体系而言,还是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两类知识特别是其存在形态之间的差别。
既然工作知识是附着于工作体系而存在的,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只能来自于工作体系。工作体系与学科体系之间的本质差别,构成了学术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本质差别。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其体系结构应当是高职课程本质属性的反映。
(二)课程项目化的知识表征方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职业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其影响变量有哪些?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往通常认为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主要变量是知识与练习,学生首先要储备足够的与能力相关的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便可发展能力,强调在学习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知识储备”被视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和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这种思维模式源于建筑学,即认为建好了地基,才能建上面的房子,且地基越牢,房子也越牢。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3]和新手相比,专家的优势并不在于知识的储备量,而在于其头脑中的知识表征方式,专家的知识表征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处于其意识焦点的是工作任务,与之相关的知识则以背景的方式存在着,其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构成一种动态的因果促成关系,随时推动着主体的选择和行动。新手的知识则是脱离工作任务,按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被表征的,尽管这种表征方式因突出知识的内在关系而易于进行理论思维,却缺乏生成实践的功能。
工作过程中知识的表征方式与纯粹知识的表征方式是有结构性差异的,“应用”实质上是打破知识的内在关系结构,重构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结构的过程。职业能力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4]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中,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引入结构观念,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更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表征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学生调皮、学风不好、不良习惯多。就现象而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从科学的人才观出发,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状况,我们则会为自己的言行深感愧疚。事实上,“调皮”正是这些学生的“优点”,他们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擅长形象思维,乐于实践,勇于创新。[5]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办学层次和人才智能类型如何,无论培养目标是否相同,高校的教学模式都惊人的相似:几乎是千篇一律地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确立课程结构,采取大课堂上讲理论、实验室里验证理论的分段式教学方法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形象思维型的人适合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展开学习,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只会让他们感到厌倦,课程项目化的设计正好符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
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堆枯燥的概念、名词、指令;而课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则是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的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普通课堂是学生台下排排坐,教师台上翻教案,教师“灌”得辛苦,学生听得懵懂;而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这种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习者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求
高职课程项目化并不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后面增加几个项目课程,用以整合与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体系应该考虑所设计的项目能否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能否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按照什么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其结果能否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对于高职课程项目化,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关键技术。
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三项原则:其一是实践性原则,就是说项目的出现必须源自实践领域,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其二是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的划分。其三是思考性原则,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在项目选取方面,应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择位于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如设备维修、工艺编制等。第二步是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进一步选择典型产品来使工作项目具体化,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按照学科体系课程门类可划分为“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及应用”、“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但在工作岗位上这些课程的知识都是综合应用的,因此,可以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典型产品选取既要充分考虑其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从而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地方性。
在项目顺序排列方面,课程项目化改革是要求以工作逻辑取代知识逻辑,其课程内容的顺序排列线索就需要在项目的关系中去寻找。一般地说,工作项目常见的有三种逻辑关系:其一是递进式,即这些项目是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可按照零件的复杂程度来进行项目序化。其二是并列式,即这些项目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如药剂生产专业不同剂型的生产。其三是流线式,即这些项目是按照前后逻辑关系依次进行的,如电子产品生产专业中的产品组装、产品检测、产品维修。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专业的具体内容,找到每个专业所特有的工作逻辑。
在内容选择方面,可按照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全面审视能力本位,以下简称CBE)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来进行,但与CBE课程不同的是,高职课程项目化要重视两个基本转换,即工作体系到课程体系的转换、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换。在课程项目化改革中,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是其重要内容,以结果为参照点,把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而且要加强对操作细节的分析,最好能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等默会知识纳入进去,因为细节往往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要避免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剪裁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
在内容组织方面,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可以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要注意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些理论知识可以转化为实践项目来介绍。比如“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档,如《个人自荐书》,让他们在学会建立文档的过程中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三、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配套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笔者认为,这其中应突出解决的是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一)课程教材建设问题
特色化教材建设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体现,更是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教材建设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内容上,项目化的课程教材不再是相关学科体系中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而应当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在形式上,这类教材不再仅仅是纸质的书本,而应该是包括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基于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研究现状,可采取引进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培训本校科研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二)教学基地建设问题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要求是将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因此,必须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建成配备“全仿真”的车间、工作室、设计室、操作间、客房、剧场或者办公室等等,即建设“校内职场”。就高职院校中实训中心(室)而言,以往主要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这是一种学科内容导向的设计模式,它存在零散性等缺点,缺乏整体设计思路,加之课程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实训中心(室)设计的偏差。因此,按照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实训中心(室)的设计和改造上,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其二,具有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具体而言,在空间设计上,要尽量模拟企业的空间布局,同时将生产区与教学区合理组合;在空间的装饰上,如照明、色彩以及室内布置等方面也要尽量模拟企业情境;在设备陈列方式上,要给学习者以真实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中心(室)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习者发展其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与具体企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职业岗位,这方面的建设可以说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瓶颈”问题,但其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不仅要全面规划,更需要持续有效地加大投入。
(三)相关保障机制建设问题
建立持续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这方面的重点建设应包括:建立弹性教学计划;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等。
弹性教学计划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前提。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可以根据学生参与企业重大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变更。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就必须考虑到黄金周以及重大会议会展等旅游旺季的实际情况,当重大会展接待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相冲突时,可以通过一定程序调整教学计划来进行重要教学实训。这样虽然在形式上偏离了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基础。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互利多赢是实现课程项目化的根本保证。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课程项目化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应借鉴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如学校和企业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共建学院或某一专业,坚持服务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推进课程项目化的改革。例如,增加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投入;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重新制定引进人才的标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岗位职责,加大对课程建设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对课程项目化的开发实行招标,实施专项管理;采取倾斜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相关“精品课”建设等。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光明日报,2007-12-10.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5.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英语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探讨 篇11
英语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
1英语国家知识类课程。英语基础语言知识是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指英语中那些约定成俗的、稳定的符号运作体系。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国家课程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
2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指以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于一定的实践或情境为宗旨,使其发生迁移的校本课程。英语的语言应用类课程应包括:①口语、书面语和听力训练。②从口语应用的场合可分为课堂、日常、休闲等口语。③从语言表达能力来分可分为社会语言能力,既席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等。
3欣赏类课程。欣赏类课程是指以娱情娱心,提高艺术欣赏感受力、艺术创造力为宗旨的校本课程。英语的欣赏类课程应包括音乐、美术、文学、多媒体音像欣赏等。还有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晚会等均属于欣赏类课程。
英语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点
1人本主义的精神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的精神落脚点在“人”,即“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人本主义理论代表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情知合一的“完人”,即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怎样呈现这些内容。
2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中的切入与整合。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英语校本课程中,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校本内容选择实践中的最佳的切入点。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内容选择之后,切入于英语校本教学有四个教学阶段:能力的感知——通过触、嗅、尝和看等多种感官经验激活各种智能,感性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景体验情感,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把智力开发与教学重点相联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发展潜能;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并有所作为。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评估学生能力开辟了新的视角,为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地聪明才智和优秀个性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也为我们整合英语校本内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整合英语校本内容包括:训练选择策略,发展语言智能;指导阅读训练,促进逻辑数理智能;运用空间表征策略,开发视觉——空间智能;营造音乐环境,培养音乐智能;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智能;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认识元认知要素,开启自我认识智能;及训练观察技能,改善自然智能等八个方面。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人的各种智能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也各有特色。我们应注意个体能力倾向的差异,正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客观事实,分析学生的需求,组织开展能够展示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特长的活动,消除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隔阂,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校本课程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
“理想”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内容
1课程本身应该是一套丰富的中西社会文化知识材料。“文化渗入”自然是它的一个特色,即校本课程逐步介绍文化。其材料真实、广泛,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和新西兰等)文化知识。充分利用课本课时进行跨文化教育。这些文化点可能蕴藏在一个单词之中,一种表达之中,一个对话或者是一篇文章之中,也可能是文章的背景介绍等等。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体现学生个性,培养其兴趣与特长。能调动学生多种智能的课程内容是最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多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我们可以相对地对人的智能作一个划分,但我们很难对指向智能发展的课程
内容的发展功能作严格的限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能引发学生多个智能领域得到发展的内容。
3人本主义的融合课程,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仁爱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延续发展,养成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这种美德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之中,成为更高尚的价值观念。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情感应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英语教本课程理应体现人文精神。①态度与情感。比如同意与不同意、偏爱与选择、责备与鼓励、愿望与打算等;②人与家庭、亲朋;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等。③热点话题。等等。
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篇12
关键词:中职会计,课程双元整合,路径选择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中职会计课程是提供会计职业最低层次的入门教育,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市场对中职会计学生的质量要求已经发生变化, 包括财经类专业在内的中职专业课程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旨在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其趋势是:中职专业课程目标的定位, 由“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职业理论学习”回归到“以基层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基础教育”;中职教育观念的改革, 由学科本位的淘汰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的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由“知识目标、问答习题、教师主体”的标准, 向“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标准过渡。
二、当前中职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课改困难
(一) 专业课程内容方面
1. 课程的职业内容针对性不突出
会计专业课程普遍理论知识过强。而且, 教学内容还是按学科的系统逻辑进行排列, 收不到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效果。
2. 课程教学内容不确定性大
尽管会计专业课程实行模块化或岗位任务教学, 但除了课堂管理要求高之外, 教师无法做到高质量的会计职业和工作分析, 保障不了课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效果。
3. 课程教学理实内容结合度差
会计学习任务封闭, 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 理实教学的整合度较差。
(二) 学生学习方面
1. 学生就业上岗适应期长, 独立工作能力差
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 广东省会计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小组 (以下简称调研组) , 对“认为学校专业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认为专业教学贴近企业实际情况, 工作后用得上的比例为37%;认为其理论多、动手少的占29%;认为学得多、用不上的占24%。这说明学校在专业教学中还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实操技能训练没有成为专业教学的常态, 难以达到面向就业市场培养实用人才的目标。
2. 学校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差异大
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认为责任心 (占85%) 、沟通能力 (占65%) 、合作能力 (占60%) 是最重要的三项职业素养。它反映的是企业最看重的能力, 属于关键能力。目前的会计课程教学主要是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 对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难以适应企业需求。
(三) 教学模式方面
1. 课改面临举步难的困境
职业教学制度建设起步慢, 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于普通和高等教育。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 主要还是普教制度下的学科教学模式, 即使冠以“案例、项目、任务”等名称, 实质还是“普教改良版”。学校进行职业课程教学改革, 在理念上首先就会遇到多数教师不认同的阻力。
2. 课改遇到操作难的困扰
理实一体教材开发条件和机制落后, 实训场室资源匮乏, “2+1”模式下专业技能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困难重重。
3. 课改碰到找人难的困惑
符合既熟悉课堂管理, 又能示范会计技能, 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较少。多数教师素质跟不上教改需要。
三、启动和推进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 启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选择
1. 避免“洋跃进”带来的“消化不良”
在分析总结过往教改失败经验, 以及中职教学改革所需要的上层设计动向后, 选择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始。
2. 绕开“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滞后”这道“障碍”
在分析确定了课改方向后, 选择一门理实结合密切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教改实践突破口, 产生示范效应。
3. 扬弃空泛的理论培训
在分析课改任务后, 选择成熟课改项目为训练载体。让教师“做中学”, 践行“理念”, 有效体验和训练自我, 提高执教能力。
(二) 推进课程整合的方法选择
具体做法是对该专业课程进行“校内的双元整合”。以会计核心课程《企业财务会计》为例, 选择《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单项实训》、《企业财务会计综合实训》作为该课程教与学的配套教材。该课程在实施教学时, 可分两个阶段 (见表) 。
第一阶段是理论课教学与单项实训课结合, 采取“学中做”同步教学。该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认知为主,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逐渐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知思维。通过对单项实例的工作目标细化, 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技能。
第二阶段是以实训为主导的理实结合, 采取“做中学”同步教学。该阶段的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技能为重点。教师由“主角”慢慢演变为“导演”。其主要工作是把知识分解到单项实训中, 形成“任务载体”。
(三) 实施课程整合的效果反馈
1. 体验新学法, 学生学习会计的能力获得提高
对2008级213位会计专业学生对整合前后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学生对“能进行技能运用”的课堂满意度比例高达88%, 其它三项反映教学有效性的指标都有所提高 (见图1) 。这恰好说明了整合后的教法适合中职学生的智能特征。
2. 感受新观念, 教师从事职教的能力和信心获得提升
从开始尝试至今, “双元整合”课程, 锻炼了会计专业教师队伍, 还辐射影响到如《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带出了一批能从事“做中教”的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课程整合改革, 教师实现职业教学目标的信心比较充足, 达到89%。特别是“愿意到企业见习”这一项, 参与课改的教师比较清楚地认识到, 企业工作岗位对职业实操教学的重要性, 都愿意增加自己的企业经验。在没有参与课改的教师中, 有73%的人认为目前的教材适用够用, 尝试教学方法多元化的仅占49%, 这说明部分教师安于现状或对课改持观望态度, 课改的决心和行动还是不够坚决, 需要加大“示范”的力度 (见图2) 。
四、中职会计专业课程选择简易理实整合的意义
先行先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推进, 再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解决困扰的关键是要从简、从活、从实、不求全地行动。专业课程校内“双元整合”, 教师在包容而不排斥现有的课程制度下, 对原有的课程知识体系, 围绕职业教育课程的新标准, 重整和组合教学内容及方法。以示范的形式, 缓解目前由上而下无所适从的教改情绪, 以实验的方式, 有效突破当前由下而上徘徊观望的教改障碍。这尤其适合一些底子薄弱的学校, 具有可靠、可行、可持续的特点, 对其它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具有样本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选择性课程改革】推荐阅读:
课程选择07-23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09-10
小学英语课程如何选择?08-17
如何选择全脑开发课程09-22
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06-10
选择性07-23
选择性反射10-16
选择性外包05-12
选择性因子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