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全脑开发课程

2024-09-22

如何选择全脑开发课程(共7篇)

如何选择全脑开发课程 篇1

全脑开发课程

全脑特色幼儿课程

培训内容:联想识字法、思维导图、成语叠叠加、古诗儿歌的记忆、生活常识、感恩教育、记忆初级课程、思维专注力训练、想象力训练、创造力训练

旨在开发孩子的五大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课程把这五种能力转化为活动课堂的形式,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开发大脑、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在课堂进行中针对孩子的发展以及孩子的接受能力进行相对应的训练,我们的课程包括了对幼儿识字、成语以及记忆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全面激发大脑潜能,让孩子在全脑开发的关键期得到充分的锻炼、使我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幼儿初级课程主要是能力方面的培养。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有数字编码的记忆,通过数字编码来记忆儿歌、词语及古诗。还有幼儿联想识字训练、思维专注力的训练、及舒尔特表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还有针对幼儿的年龄段开展的动手能力的训练,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幼儿中级课程主要是能力和认知方面的培养。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导图的绘制。发展了幼儿的大动作,通过画思维导图来记忆比较复杂的古诗和词、成语,以及思维导图在儿歌中的运用。让幼儿在课堂中写写画画记住知识。另外还有身体定位的运用。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高级课程主要是能力、认知和动手操作方面的培养。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导图的运用。有英语编码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幼儿除了学会思维导图及编码的运用之外,还增添了幼儿对英语的学习记忆。培养幼儿思维专注力的训练。发展了幼儿各项能力。

如何选择全脑开发课程 篇2

选修课程的出现,是语文学科课程结构变化中最为显著的一项变革,在构筑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基础”之外,赋予了学生“多样选择”的自由。但毋庸讳言,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然进行了十多年,这种“多样选择的自由”并未能真正落实在学生身上。

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 (校本课程)”。“选修Ⅰ”包括“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之下又都包含着数量不等的若干模块。就已有的教材而言,版本多样(人教版、苏教版、 粤教版等),模块丰富(如人教版“诗歌与散文”系列就包含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三个模块),教学资源开发成果颇丰 ;但面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学生是否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呢?

从现状来看,各地往往采用“指定选修” 的形式,地区内的各所学校选修模块完全相同,依然采取行政班集中授课的形式,并不“跑班上课”;学生对于“选什么”是没有发言权的,只能是“给什么,吃什么”而非 “点菜吃饭”。当没有了选择权,这种“指定选修”也就等同于“必修”。当然,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新课程启动之际,各地各校在师资培训、教学管理、教学场地等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指定选修” 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为争取新课程全面推开、 顺利实施在过渡时期存在也是合理的 ;这样的过渡,有利于积累选修课程的开设经验, 为全面、真正实现学生的“选修”创造条件。 但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了,还沿袭旧有的 “指定选修”的模式,显然没能与时俱进 ; “后课改时代”我们该为选修课程的“开齐开足,做实做优”付诸行动,我们该把选修课程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了。

再来看“选修Ⅱ”,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用蓬勃发展来形容,各地各校依据自身情况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选修体系”。但其中也存在着单纯依据教师所长开发资源的倾向,这样的选修课,学生欢迎不欢迎?学生真正需要的选修课,有没有开设?可见,这里缺失了一个“学生课程需求评估”的环节,我们不能仅仅秉持“有什么就开什么”的开发理念,还得通过调研搞清楚学生希望“开设什么”,不能让选修资源的开发权仅仅握在教师这一头。

二、资源开发取向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实验)》 中定义到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 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由此可见,选修课程的价值追求并不单一,可以各有侧重,但归根结底是指向学生 “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反观现实, 我们很难在选修课堂中捕捉到这种鲜明的价值取向,相反“实用”倾向倒是非常突出。 以苏教版为例,学校在开设《<史记>选读》 时,着眼的是文言文翻译的“字字落实”;《唐诗宋词选读》演变成了“诗歌鉴赏习题集”, 师生关注点落在了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诗歌鉴赏的得分率。这种“功利主义取向”导致了资源的“异化”,教学资源异化成了必修课程的补习资料、应试应考的辅导资源。

这种取向的“异化”,表现为只重“知识与能力”这一端,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发展目标则被轻轻放过。 如此课程形态较为单一,选修课该有的“生气”则彰显不足,本该活泼泼的课程资源散发出陈腐的气息。

与转变学习方式相对应,“激兴趣、勤实践、重过程、教方法”是教学资源开发中不应丢弃的价值维度。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为大学新生开设“孟子选读”选修课的方式值得中学借鉴 :他通过学校的选课平台发布课程信息,招收20名有选修意愿的学生,该课程一学期共分十二讲,第一讲由教师做课程说明及研读总论,第二讲由教师示范讲解一个专题,此后十讲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依次主讲 ;教师会提前给出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供学习小组研读 ;学生主讲阶段教师随机提问及引导讨论 ;最后一讲由学生组织 “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对该课程进行总结,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这种开发取向, 师生参与课程的程度都很高,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做好课程规划 ;学生为了讲好课程并应对教师的提问,必然需要在研读原典及资料上多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其过程的价值大于结果的价值,学生掌握了 “研读典籍”的一般方法,并付诸实践,用徐教授的话讲 :那是在水中学习游泳,而不是站在岸上听老师讲授动作要领。除了应该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开发价值,还想说一说 “情感态度”的价值。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所倡导的“古诗词吟诵节”已连续开展了4届,试想中秋之夜,玄武湖畔,学生盛装登台,齐声高诵咏月名篇,除了将“静态语文活动化、课堂语文舞台化”,诗词之美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两厢遇合,环境资源与文本资源巧妙勾连,这种美妙的情感体验一定会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我们常说的“亲近母语”、“终身热爱”便是在这样的一个个瞬间融入血液的。

三、资源开发的质量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着两个小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学资源”是不是开发得越多越好?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提示我们,语文资源是来自生活的,是丰富的,甚至取用不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加辨识地引入资源——“资源”要成为 “教学资源”,必须符合具体的教学意图,必须承载特定的教学价值 ;换句话说,资源本来只是素材,要想成为大餐,还得看看你的加工技术。选修教学的资源必须服务于选修教学,脱离了这一规定性,再好的教学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摆设、甚至成为废料。

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第十二专题“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时,会补充一些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存词有600多首,从资源的角度看是丰富的,问题是有的教师没能真正理解“龙腾虎掷”的内涵,以为“龙腾虎掷”就是“豪放慷慨”,所以拓展、迁移时只着眼于这一类风格的词作,从而削弱了辛词的艺术价值。其实说辛词 “龙腾虎掷”,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 :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 ;在表现方式上以文入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 进一步解放了词体 ;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其繁复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所以教材的选文倒是注意了这种风格的多样性,教师拓展资源时若能注意与之印证,方才妥帖。

第二个问题是数量问题。选修教学的 “资源拓展”是较为常见的——或同类比较、 或差异比较、或溯源探因、或知人论世等等。 但这种拓展环节,并非多多益善、也不是越深越好 ;应努力避免成为教师个人的“功力秀”、“独角戏”,仍应着眼于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 给出一定的发展路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走得更远一点。例如学习《<史记>选读》 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 的体例”,只需要学生自读本专题的四篇文章,从体例的角度思考、比较这四篇文章有何不同,结合已经学过的《太史公自序》的一段文字(见下文),思考司马迁创立本纪、 表、书、世家、列传这五个类别的目的。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 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查阅资料,想想司马迁创立的《史记》体例对后世有何影响,把收集来的资料,特别是前人的相关评论以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供课堂交流使用。 而如果一篇一篇把课文讲读完毕,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显然是画蛇添足,既费时耗力, 又枯燥乏味。

如何选择全脑开发课程 篇3

[关键词]全脑训练;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焦点问题就是减负与提质。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的课堂活动多是以读、写、算为主,教科书多是以知识体系构架,教学形式多是依赖语言的沟通。研究表明,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是以左脑教育为主,其特点是学习速度慢,接收的知识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它所培养出的人大多停留在运用知识阶段,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学习任务量大与左脑式学习效率低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如果不能减少学习内容、降低素质标准,就只有从开发大脑潜能、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突破。

在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引导及悉心扶持下,从2008年起,我校开始致力于借助全脑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实验研究。以课程的重新构架为突破口,在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以“促进全脑开发的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发了具有科学性的全脑母语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深入践行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理念。

一、架构全脑母语校本课程体系的科学依据

开发全脑母语课程这一研究项目除了提升学习力这一方向性标志,还有三个关键词,即全脑、母语及课程。

1.关于全脑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美国斯佩里博士由割裂脑实验得出结论:左右半脑有不同分工,具有明显不同的思维能力。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假如我们能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研究表明,人类大脑90%以上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基于以上观点,积极向脑认知科学借力,变左脑学习为全脑学习,优化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效能,这便是我们引入全脑教育的宗旨。

2.关于母语

研究证明,汉语言文字独具特色: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第二,形体个性突出,感知快捷;第三,汉字稳定、持久、易记,汉语固定词组简短、量多、易识;第四,汉字属表意文字,汉字的图像信号主要由右脑分管,可不经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考区,节省阅读时间。研究显示,汉文阅读速度是英文阅读速度的1.6倍。长期以来,围绕我们的母语——汉语的学习“性价比”的评价,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总体可归结为两种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文化附加值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学习对人的发展功能也是西方语言无法比拟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固有特征是我国基础教育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学生要花费比表音文字作为母语的学生多得多的精力来掌握我们自己的语言。如何基于汉语的优势特征,赋予母语学习更多的发展功能,是我们当代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路径。

3.关于课程

如何实施才能让思考落地为行动呢?我们的做法是把全脑训练方法嵌入母语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设定不同年段的训练任务,形成和常规语文课程互为补充又独具价值的新课程。以全脑为理念、以母语为训练语境,决定了课程的名称最终以“全脑母语”来命名。全脑母语课程与常规语文课程虽然同源,但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门课程从课程内涵上指向脑潜能的开发;课程目标上更侧重学习力的提升;学习方式上更侧重方法训练;教师角色定位为方法训练师;同时,在学生识字、积累、阅读的总量和效率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功能,全脑母语课程更侧重眼、脑机能的训练以及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以及学习动力的提升。在实际效果上,全脑母语课程承担着为语文课程大幅减压、为其他课程有效助力的功能。

二、全脑母语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提供适切化的内容与方法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脑发育程度,学校按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置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认知原理、学习方式、能力发展等方面此系列课程与常规语文课程对比,做了清晰的设定与区分,两者互补共生,见表1。

《科学识字》课程在低年进行,用两年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总量,但不要求会写。课程实施中,每课10~30个汉字,巧妙编排在1~2则故事中,做到随文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识字过程跳过拼音、笔顺、偏旁、结构等常规课堂的学字步骤,通过以读促记、全脑直映、高频字带字、分类联想等有效方法实现集中、提速识字。超前完成识字任务为学生提前阅读奠定基础,见表2。

《科学记忆》在中年级进行。以经典诗文、成语词汇做为训练载体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课堂上训练学生将左脑的逻辑思维与右脑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谐音定位、词语联想等方法把枯燥乏味的记忆内容转化成为生动易记的物象,并通过有趣的奇特联想串联起来,强化记忆效果。以物象为根本,以联想为关键,以谐音为窍门,达到记忆省时、长久、牢固的目的。同时,在轻松高效的训练中达成对经典文化的积累,见表3。

《科学阅读》在高年级进行。此课程精选适合儿童阅读的课外美文、佳作为训练载体,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课上改变了传统的音读和默读,变点式阅读为整行线式阅读,变合成感知为整体感知。同时结合大脑放射性思考的自然规律,引入革命性的学习工具——全脑思维导图来帮助孩子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实现思维可视化。课堂操作上,固定阅读程式,增强任务驱动;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为学生课外海量阅读奠定能力基础,见表4。

和常规课堂用学习内容带动学习方法的教学形式不同,用学习力的增长带动内容积累的实现是这门课程的操作特点。因此,我们在三门课程的名称前冠以了“科学”的前缀,提示教师积极利用系统的脑科学训练方法达成提升学习力的课程核心目标。校本系列教材中一部分是要求识、记、积累、阅读的母语素材,另一部分是精心收集、结合自创、不断丰富的全脑训练的方法呈现。课上训练、家庭拓展皆可依据。经梳理,除上文提到的,学校常用的训练方法还有: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注意力训练;眼球移动训练、闪视训练、手指操等眼脑机能训练;挂钩记忆、快读快记等记忆力训练;语义分组节奏读、绘制思维导图、限时固定程序阅读等提速阅读训练。同时借助α脑波音乐和腹式呼吸等方法缓解师生专注训练后的疲劳感。

课程实施过程中,母语是载体,科学方法的训练才是重点。针对传统识字、阅读教学中缺乏时限、缺乏阅读思维程序等障碍,我们构建了全脑母语课堂特有的教学模式,即“三环九步”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识字: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扫视训练)——全脑思维识字环节(听读认字、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联想训练环节(词语联想接龙、词语联想编故事)。

科学记忆: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横纵向快速移动训练、闪视训练)——全脑快速记忆环节(听觉训练、一分钟词语记忆、成语接龙)——阅读训练环节(主要是对段的计时阅读、绘制导图、复述文章)。

科学阅读: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圆圈扩展训练、注意力训练)——全脑快速阅读环节(固定程序阅读训练、线式阅读训练、直读法训练、面式阅读训练)——读书交流环节(绘制导图、交流感悟)。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体现的是层层深入的方法训练,师生与其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科学系统的操练。高效能是这门训练课程的特质。课堂上教师配备秒表,利用计时软件,以秒为单位设计课堂所有环节,不浪费学生课堂每一分钟时间,甚至细致到学生的坐姿、翻书、合书、阅读等细节都有规定动作和时间标准,让学生做到训练有素更有速度。

2.保证科学化组织的推进

(1)合理安排课时

每周1~2课时编入课表,全员必修。

(2)科学组建师资

由项目起步阶段的班主任兼任,发展为组建独立教研组,由专职教师任教。确保人员的稳定及研究的深度,教材每年进行改版,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改版。

(3)改革评价方式

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取消了低年级语文期末综合测试,改为识字过关、朗读、阅读的测试。中年级科学记忆部分增加经典积累自选星级达标测试;高年级科学阅读部分增加计时阅读测试。并要求教师将平日听课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度、参与度、达成度等过程性要素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价中。同时,学校还通过评比最佳读书成长手册、优秀书香家庭等一系列活动,推进项目健康运行。

3.通过学科迁移让项目增值

课程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学校着手进行从母语学科实验到全学科落实的有效迁移。现在,所有学科的课堂上,我们都能听到教师用科学坐姿组织教学,用计时、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手指操锻炼大脑,用腹式呼吸调节身心,思维导图也运用到了各学科的学习中。同时,全脑理念又成为原有校本课程体系改良的依据,现阶段重构后的4·8·29校本课程体系,涉猎国学经典、艺术表演、美术创作、体育技能、益智操作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课程自助餐,以全学科助力全脑开发、学习力提升,让我们的课程力争体现脑力和人性的双重内涵。

三、全脑母语校本课程实践的收获与反思

我们深知,学校六年的探索与实践只是将右脑教育向传统教育渗透的初步尝试。虽然我们的探索得到了《中小学管理》、《中国教师报》等教育权威媒体的肯定,并获得参与“国家级课程改革项目”的评奖机会,但正如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全脑教育、学习力培养这一庞大课题还有很多宝藏亟待开发,我们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在与脑科学理论高位嫁接、训练方式初步模型化的基础上,下一步学校将探索出《常规学科课程学习力培养操作细目》,让学习力方法更有效地助推所有学科的学习,早日去除常规课程与全脑母语这样的学习力训练专门课程中间的界隔。同时,与学习力培养相适应的以较高学习力为特征的教师专业发展重塑以及相关资源的建设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专家预言,未来教育必然是基于脑的教育,让学习力实验研究“基于脑、适于脑、培养脑、开发脑”,我们将为之不懈努力。

内部讲师课程开发的全脑思维 篇4

在建构内部讲师课程开发及讲授的内训体系时,很多企业惯用的做法是:先引进内部讲师培训项目,通过“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去帮助未来的内部讲师开发课程。然而,这种做法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在“课程设计”培训中,专业讲师通常喜欢使用诸如ADDIE、6D等专业课程模型,而那些模型其实只适合专业的培训管理人员及专业的课程开发人员,并不适合企业内部讲师进行入门课程开发。实际上,在起步阶段,企业内部课程的开发不需要太过于依赖专业的课程模型。从讲师输出角度看,内部讲师需要的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课程开发模型——它能很好地将核心员工的宝贵知识从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内容,并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功能。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从百视通大学的岗位课程模块实践中总结出的“全脑思维”(见图表1),就是一种具有普遍效果的内部课程开发模型。

模型1:对话式

有些讲师会说:“太忙了,没时间准备,也不知道要准备什么!”其实很多时候,一些高层级的管理人员往往也是这样。

模型2:叙述式 实践发现,对于这种现象,“对话式”课程开发模型(见图表2)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思路:首先,在做需求调研时,收集好不重复的典型问题;然后给到内部讲师,让其逐一进行问答。这样,提前对问题进行分类,并收集学员想做成的效果,将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任务。接着,讲师先示范(如同前面的回答),然后让学员现场练习,并加以指导。

事实上,基于成人学习的特点,“对话式”培训在企业培训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理念。尤其是在国外,以简·韦拉(Jane Vella)为代表的推动者,就提倡“Training Through Dialogue”,将“对话式”培训带进了一个新高度。

有时候,企业让一位销售主管来分享公司业务的销售情况,而这位销售主管常常会说:“销售情况太复杂了,无从下手去讲。”这时,不妨尝试这个培养技巧:先讲三个印象最深刻的销售故事,然后,基于故事来展开业务销售的关键要素,同时可以听听学员的问题反馈。后期,当这门课程不断更新时,案例故事也将随之更新。

这是一种典型的“叙述式”课程开发思路,即“3W1H模型”(见图表3)。它的科学依据源自现代教育理论中广为人知的“教育叙事”理论。

从“教育叙事”理论与应用来看,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再现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讲述真实故事,体悟事物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当然,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和对问题的研究。这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融为一体的揭示经验的过程。例如,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看人物类、历史类的传记,就是因为它们是一种教育叙事的形式。

模型3:分析式

企业内训课程的目的是什么?除了专项知识分享以外,还要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内部讲师课程开发中,可通过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导向的“分析式”思路(见图表4)来分享内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论。

模型4:情境式

在“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推进过程中发现,每一个项目都可以是一门内部课程,且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模式更能引导讲师挖据企业内部的隐性经验,呈现讲师自己的经验。

在开发课程时,有些内部讲师还发现这样的问题:自己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很难拔高到理论层面。即使能做到理论上的提炼,学员也没有兴趣聆听。

这种情况下,讲师可以借鉴教练技术中的GROW模式和行为面试中的STAR模式,再转化成“情境式”课程开发思路(见图表5)。例如,近年来兴起的情境领导力、故事领导力培训潮流中,讲师若不能讲理论,就可以叙述故事或在某个情境下的工作过程,而学员喜欢听的正是故事(情境)。

从课程管理走向知识管理

以上四种课程开发模式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能够帮助内部讲师发现学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并将隐性经验显性化,最后课程的输出就是组织的知识。

在组织学习管理的过程中,讲师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这些知识,从课程管理走向组织的知识管理——这也应是企业大学的职责和使命。当然,这些课程模型的提出,是基于讲师易开发的入门角度。若从学员的角度看,它们也对应着学员的左右脑。

全脑开发第五课时 篇5

腹式呼吸

二,一点凝视训练——(准备一点凝视卡片,3。5CM)

双目长时间凝视一张中央印有3。5CM直径的黑色圆形的白色卡片,在黑色圆形的位置出现比原来的大得多的圆形。注意: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焦点集中于对象物来看,视野扩大的看的方法,同时看对象物及其周边,能够看到对象物周边变大的残像。(3分钟)

上下直肌训练10秒,内外直肌训练10秒(左右)

上下斜肌训练20秒(花8字形训练)

(以上训练希望每天坚持,但时间不要太久,每次每项训练1分钟左右即可)三,形象组合词汇联想记忆训练

今天我们利用大脑兴奋点一般是7+2个中国性质,我们可以把一系列词组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进行词汇串联联想训练记忆

例子:

高山——大树——苹果——人——草地——河流——小鸟

我们可以浮现这样的画面:“高山”上生长着一棵“大树”,树上接满了“苹果”。苹果落下来打中“人”的头部,他倒在“草地”上,草地的旁边流过一条“河流”,河流边有一只“小鸟”在喝水。

大门——文件——码头——毛巾——医生——阳光——材料

联想画面:一扇“大门”钉着份“文件”,这份文件需要送到“码头”上,找一个拿着“毛巾”的“医生”,因为里面是关于“阳光”消毒的“材料”。

训练:

出租车——晚报——车站——服装——香烟

青蛙——武器——宝库——故乡——道理

绵羊——剪刀——马铃薯——冬瓜——钥匙

飞机——电灯——地图——树叶——耳朵 四,串联联想训练

通过对上面的词汇的训练,我们可以把词汇量加大,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利用串联联想来巩固。通过联想将形象1与形象2联系在一起,再由形象2联系到形象3,顺次类推,将这组形象环环相扣地联系起来,如同链条一般。

注意事项:1。不相邻的链条之间不能发生联系。

2.每两个相邻的词汇按照前面所学的训练步骤进行训练

3.用心体会

举例:虫子,橘子,皮球,大树,石头,屋子,马路,大海,洗脸盆,地球,口袋

创作这样的画面:一只大的有花纹的虫子爬进橘子里,橘子滚到一个黑色的皮球里,这个皮球飞动着,撞到大树上,大树是长在石头上,这个石头抵着一个茅草的屋子,屋子是建在马路上,马路的尽头连着大海,大海都流在洗脸盆里,这个洗脸盆很大,压在地球上,呵呵,地球装在我的口袋里。

新华社,面包,面条,大会,秘书,月亮,眼睛,竹子,热水,疯子,批条,病人,暖气,珠宝,眼泪

创作画面:新华社举行面包和面条品尝大会,主持这个大会的秘书很恐怖,头上扎着月亮,眼睛上吊着几根竹子,竹子里流淌着热水,热水流下来烫坏了一个疯子,他满身都挂着批条,上面显示他是一个“病人”的证明,病人需要暖气,打开暖气瓶,里面全是珠宝,这些珠宝原来是神仙的眼泪变成的。

练习:月亮,闪电,火鸟,野狼,沙子,河流,鲜花,观赏,时装,新车,奶粉,电线杆,鱼,飞鱼,发卡,宽带网,表带,书签,证书,印章,窗台,米粉(22)

五、编码复习 说出下列编码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司令

八路

路霸

骑士

律师

师傅

和尚

思路

巴士

河流 篱笆

啤酒

86 68 74 64 45 58 46 84 26 09 18 复习四十个数字编码

数字编码

87 99 22 27 32 52 12 72 82 19 29 38 54 61 71 81 50 47 14 40 86 68 74 64 45 58 46 84 26 对应数字

党员

军人

武林

司机

钥匙

舅舅

儿媳

靶儿 妻儿 司令

八路

爸爸

妈妈 双胞胎

路霸

药酒

二舅

妇女

青年

儿童

骑士

律师

婴儿

扇儿

武二

和尚

师傅

思路

巴士

河流

六、复习信箱

头发信箱记忆:

馒头

虐待

伤口

水泡

沙袋

蒜泥

手术

山区

皮蛋 射线

花园信箱

花园 学校 食堂 医院 图书室 洗手间 操场储藏室车库 水库

用花园信箱记忆: 菠菜 蘑菇 道人 袜子 绷带 合作 农田 擂台 浪花

白鹭

七、练习用2分钟记忆下列句子

453026

868714 45884

687525 784532

25416972

如何选择全脑开发课程 篇6

职业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的下降和水平的差异化, 给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适合不同特点学生的课程, 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选择的专业也往往是家长意志的体现, 课堂上要体现学生主体能力本位,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关注、研究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

1.1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是进行课程开发的难点所在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缺乏学习动力的根源是没有个人职业奋斗目标, 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注重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这样, 才能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1.2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 通过职业分析, 明确职业能力, 最终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来。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材和教学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职业人, 因此, 职业 (创业) 意识应贯穿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具体体现在营造实际工作氛围, 针对课程特点尽可能将教室布置成模拟的工作环境, 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提炼成具体的工作案例, 用工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以教学形式的创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教学形式的创新体现在教学上应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开展学习, 在课堂上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的动手或练习时间。在此问题上, 如何抓好学生的课前自学是关键所在, 可以考虑对特定专业开放网络机房、图书馆等渠道, 保证学生有条件搜索到需要的资源, 以多媒体专业动画软件教学为例, 学生在课前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脚本的创建、图片或模型的搜集。

2 以学期教材的开发促进课程开发

2.1 统编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不足以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统编教材不利于进行教学改革已是共识,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建议全面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起来。考虑到相同专业的不同年级也存在较大差别, 可以再推进一步, 使校本教材向学期教材发展。

这样的思考是基于2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教育产品的供给方———教师来看,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讲授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其实教育效果并不相同, 因为不同时期内, 社会用人和学生存在不同的需求。以多媒体专业为例, 可能某时段社会上对平面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大, 也可能出现了新的更合适的开发技术或软件, 教师就可以通过学期教材调整教学侧重点, 更好地进行教学与专业设置、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二是不同学生对相同知识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 个性化需求应该通过提供个性化产品供给来获得均衡, 否则就是效率的损失, 这在选择教材上也是适用的。

2.2 学生参与课程开发, 师生共同编写学期教材

学期教材是指在基本任务的基础上, 由使用者 (教师或学生)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添加相应的模块或参考资料。之所以称为学期教材, 就在于它仅是一个学期内形成的满足于个性化教学的教材, 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应该形成不同版本的学期教材, 每位学生的学期教材一般是不一样的, 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期形成的学期教材一般也是不一样的, 而且该教材一般是学期末才能最终成型, 这大大区别于以往所有学生使用统编教材的模式。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 师生双方实现了教学全过程的相互学习和评价, 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和谐和教学相长。

学期教材的构建应该是一个立体化的体系, 除了纸质的文档资料以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个人学习网站、教师博客、电子邮件和QQ群等各种途径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学期教材对教师而言, 实际上是“教案教材化”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 实际上是“笔记教材化”的过程。

3 实际工作过程的模拟化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教师需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项目教学法和行动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大量应用, 并且在师生共同编写的学期教材中体现出来。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导演”, 需要将工作过程的知识点课堂化。

3.1 校企合作开发教学中的“工作过程”知识点

要实现实际工作过程教学化, 需要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进行开发, 所选择的典型工作过程还应该考虑其可行性, 这会受到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的限制。如果企业专家不能保证对教学过程的全程跟踪, 可以考虑由专业教师轮岗到企业实习, 或者采取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的形式来保证知识的实践性和时效性。

开发的工作任务应具有层次感,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 开展分层教学, 同时, 任务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以便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

3.2 尝试在教学中承接企业外包业务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思考企业需要学生具备何种技能, 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度过毕业和就业之间的适应期。要完成“毕业=就业”这个公式, 在课程开发上, 就要求教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上, 还应该将学生引领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业务的水平进行教学评价。

实现这个设想的难点在于, 企业一般不愿意将业务外包给学生“练手”,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2种办法:一是学校办企业, 针对开设的课程开拓业务, 同时积极争取相应的税收优惠。二是发挥教委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建立一个企业外包业务平台。学期初企业专家将外包业务信息通知该平台,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承揽外包业务, 或者发布能承揽的业务信息。

3.3 在教学中始终渗透对学生的终身教育

课堂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之间始终存在一个时滞问题, 即使是针对性很强的社会培训项目, 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还是需要自己来进行知识的更新、总结和再提高, 所以对职业教育而言, 在教学中始终渗透对学生的终身教育是体现教育本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时, 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过程中来, 具体可以采取使每位学生都当教师的“小助教”方式, 让学生负责某一具体知识点, 协助教师进行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讲授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学方式的变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促进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改革考试方式, 以过程考核代替节点考核

从教育本质上看, 考试本身不是目的, 考试是为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考核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4.1 节点考核已不能真实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

目前, 职业教育的考试模式容易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想行为的考核。具体表现在: (1)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 (2) 考试方式单一; (3) 考试重知识轻实践; (4) 考试重结果轻过程, “一考定终生”。节点考核现象不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背笔记”的短视行为, 甚至使部分学生存有“考试靠作弊”的心理。

要实现过程考核重在实现有效的信息反馈。教师应建立学生学习数据库, 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进行记录, 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 让学生及时了解教师对其学习过程的评价, 以利于其更好地进行学习。

此外, 应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 对于考试结束后的反馈也不应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是师生共同来分析本次考试是否达到了检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是否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考试内容设置是否合理等。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 即使一名学生经过多次考核也没有达到及格的标准, 但该生能完整地建立自己的学期教材, 并且能提出对考试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那我们应该可以判定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是认真的, 可将其成绩判定为合格。

4.2 尝试变量化考核为定性考核

现行量化考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操作性强, 容易实现对比评价。从成功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来看,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冷冰冰的数字上, 可尝试进行更多的定性考核。在学期末, 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指出其优缺点, 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提出改进意见。国外教育在学生进行就业或升学选拔时很重视教授的推荐信, 这对我们进行考试改革也是一种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定性评价不仅作为本门课程学习效果的依据, 而且也可用于指导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还可以提供给用人单位作为参考资料。

(1) 形成性评价。分为对学生创新学习参与度的评价 (包括师生互动, 气氛活跃, 围绕主题提出问题, 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准确交流、及时反馈) ;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 (包括主动探究质疑、质疑手段多样、发散思路独特、变通复杂对应) ;对学生探究实践延伸度的评价 (包括成果展示新颖、资料收集广泛、主题设计创新、媒体运用熟练) 。各小项均分为a、b、c 3个等第, 根据教学安排, 形成性评价拟于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进行。

(2) 总结性评价。根据课程的不同设置项目, 各项目分为A、B、C 3个分类评价等第;汇总后再形成优、良、中、差4个总体评价等第, 根据教学安排, 总结性评价拟于每学期末进行, 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 得出课程评价的最终等第。

4.3 建立职业学校间共享共用的试题库

普通教育有比较完善的试题库, 而且有区域性的统一考试, 学校很容易获得其他学校教学效果的信息, 也可进行对比。职业教育则基本属于各自为政, 学校对本校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这样不利于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横向比较, 用人单位也不便对不同学校毕业生进行择优选拔。

右脑开发,实现全脑学习效果 篇7

在传统教育制度中,我们的学习方式几乎都是偏重于左脑方面,而忽略了右脑的本能及其重要性。左脑式教学的最大特点,便是不论教学与学习双方,都是透过文字或数字性、条列性、逻辑性等进行,其缺点是容易会造成学生缺乏创意、主动与变通能力等。而且这个过程也导致我们的右脑功能受到忽略与埋没。与“意识脑”的左脑相比,右脑虽然乃属于“无意识脑”,然而却具有许多特殊能力是左脑无可比拟的,诸如高速运算能力、心像能力、谐振共鸣机能,以及预感预知能力等,皆是左脑所无可比拟的。

所以,懂得运用右脑或全脑学习的人,不但会比偏向左脑学习的人具有创意与变通力,而且更有较佳的理解力与学习能力。“右脑开发”的目的与作用,便是要重新唤回我们的右脑本能,务使左、右脑得到平均,而最终达至“全脑学习”的效果。真正的全脑教育,并不是以英才教育或天才教育为目标,而是为了培养孩子拥有一颗体贴他人、充满爱与积极性的心,以健全人格教育及左脑与右脑平衡的教育为目标。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学会高效快乐学习方法。

上一篇:唯美的搞笑幽默个性签名下一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