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理分科如何选择

2024-09-25

高一文理分科如何选择(共8篇)

高一文理分科如何选择 篇1

高中学生如何选择文理分科

我的学生现在面临着文理分科,可又不知道该学文还是该学理。为此我写了一点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理分科是高中生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分文理也是很多家长艰难的选择。文理分科后同学们都有所侧重的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准备将来的高考。我们每位同学的奋斗目标首先是自己在高考中取胜,那么我们的选择首先就应该思考:高考时如何才能马到成功、首战告捷且一举成名,如何参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所以思考时、选择时,不要一味地参照大学文理招生的比例。北大、清华、复旦、浙江这样的名牌大学对学生的要求不是以录取比例的多少来确定的,需要的是高考学生中的精华、精品。再说,社会人才的认可也不是以文理科招生比例的大小来体现的,也不是以文科考生还是理科考生来衡量的。只要是能够直逼北大、清华,不论选文科还是选理科都是明智之举,是成才之举,是造福社会的有效选择。那多好!过去曾经有学校明确要求第一名选择文科,因为这样的学生文理科目均衡发展,而数学特别优秀,根据数学文科要求较理科低些的思考,在高考中往往有极端优势,容易开好人生奋斗之局,快捷了成就人生、成就事业。当然这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做法而已。但很多学生与家长在如何选择文理分科上存在误区:

文理分科选择的几个误区

1、学习好的报理科,笨的人才学文科。

这是带有倾向性的社会偏见。在一定意义上,理科属于自然科学,文科属于社会科学。在选科过程中有一种想法,有这样一种情况:文科成绩好就报文科、理科成绩好就报理科。如果你把高中的学习目标确立为考大学的话,我觉得这种策略有可能未必就是上策,若是文科好的都报文科,你文科好的优势不一定就能够显露出来,反而如果你理科好的去读文科,至少在数学上大占便宜,所以这里面充满了不定之数。我总觉得我们学生不能功利庸俗地把考大学作为高中学习的惟一目标,我们应该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求学问长知识”上。同学们在选学科时不要被表面的成绩所迷惑。我们应该慎取。

2、成绩不好就去读文科,是一种逃避心理。试想,你现在的学习都成问题,换了学科就一定能学好吗?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如果全力以赴地学习,肯定能学好。之所以成绩不行,一般是

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比简单地换个环境重起炉灶要重要。

3、仅凭成绩确定。

一门课程成绩的高低有多种因素。不能单单凭某一门成绩的好坏就做出断然选择。

4、仅凭兴趣

兴趣是一项重要指标,但是青少年经历所限,兴趣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现在的兴趣可能是表层的。

5、认为文科的知识只要是下功夫背就能学好,其实不然。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选择文科,由于其招生学校的计划少,相对路子就窄,倒不如选择理科。由于理科招生学校多,计划多,可以选择的路子也就相对宽一些。

老师认为,从目前的大学录取现状来看,文科的高考录取率的确不如理科;其次,同校来看,现在理科生的高考录取分比文科生的录取分要低;而且,适合理科生的大学比较多,系也比较多。但如果你文科很有天分的话,还是选文科去考,兴趣可以激发潜力,面对你整天讨厌的东西,试想你又怎么会深入地去研究呢?

另外,很多人以为理工类的学生比文科的就业前景好,但是高考考文科的学生们未必就一定会选择纯文的专业去报志愿,还有很多半文半理的专业就业前景也相当不错。例如:有的学生曾经学市场营销的,现在做市场,作才一年,年薪已经八万五;有学电子商务的,毕业一年做业务主管,月薪3000。所以不在于你大学学的是什么,大学的东西只是提高你的综合素质,让你的接受能力更强,以后的前途是靠你自己的。也有人说文科生目前供大于求,你现在报任何一个专业都无法预测你毕业时会怎么样,所以要捡最能激发你潜力的方式,应对高考,报志愿,上大学。

更有甚者认为学习理科不需要背书,这中观点无疑也是错误的。化学生物上面的知识点非常多,物理到了电磁学的时候,光是受力分析都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候学生们在做题目时,一道物理题就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是一个小时。而相对于文科,也不仅仅是背书那么简单。文科要求的综合能力比较高,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横跨几千年,并且牵扯到世界各国的地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这就需要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文理分科作为继中考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选择,是今后人生道路的分水岭,要慎重。我提供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3+文综”: 特点

人才特点:以论理和表达为能力的形象思维。

学习特点:以记忆、归纳、整理、比较为特点的学习。

录取比率:同理科的报名人数及录取比率均维持在1:3左右,对应的高等院校相对较少。就业面:以社会为对象的事务性人才,从事媒体传播、金融财会、社会服务和教育等行业。“3+理综”:特点

人才特点:以推理和研究为能力的逻辑思维。

学习特点:以记忆、理解、推理、计算为特点的学习。

录取比率:对应的高等院校很多,社会需求较多。

就业面:以技术为对象的生产型人才,可从事的职业类型较多。

因此建议如下:

1、自己的选择。你真正喜欢什么课,是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还是历史、地理、政治?如果文理水平差不多,但你的潜力在哪?长于语言、写作方面还是运算、逻辑推理?你今后选择做什么职业?是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科学研究等等还是搞新闻、律师、翻译。。。归根到底,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应该是个人兴趣与特长优势综合考虑的结果。

2、现实的选择,要考虑实际。必须要考虑你目前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往年的高考情况。

3、你的实力。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实在读不出理科,而转向文科,这种现象是很多的。因此,择文科还是选择理科,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好好分析一下你的现实情况,看看你的优势在哪里。在每次大考中你是凭什么取胜,又是什么拖了你的后腿,这就要认真分析,整体把

握。如果你的物理化学,远远强于你的政治历史,你就去读理科,因为成绩本身就反映了很多问题,比方你的兴趣,你的思维方式,智力优势等。

4、、你的兴趣。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因素。有了兴趣,可以使枯燥的高三学习变的多姿多彩。有了兴趣,才可以让你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而不会抱怨声不断。因为你兴趣所在,所以你的学习是为你自己学,而不是因为是父母让你读这个科目而显得压力重重。

5、你的志向。读文,读理,对于大家今后的志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现在尽管有的专业是文理兼收,但是很多还是分开招生的。想象一下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比如喜欢文学,将来想做记者,编辑,或者对政治经济感兴趣,将来想从政或研究经济等等,这样的一般选择文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或者对科技感兴趣的,将来想当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等等,一半选择理科。所以,你的志向也是决定你选择文还是理的一大考虑因素。

6、、你的态度。既然选择了到底读什么,就要一门心思的去读好。不管怎么样,选择好了,就应该去做好,不要再心猿意马,想想是不是如果我换一门读,是不是会读好呢?不要这么想。所谓“爱一门,钻一门”。态度端正,相信是可以把你所选的科目学好,学扎实的。同学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的问题,要有勇气正视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在择文择理时,有的同学会被另外一些原因所困扰。比方说,舍不得自己的班主任,舍不得自己的同学。这些问题要正确对待,它们不应是择文择理的原因,生活中有很多方式去延续师恩与友情,不一定非要学习生活在一起。

7、、科目优势比较明显的应该扬长,即理科强的选理、文科强的选文。

8、凡总体成绩一般,科目弱势比较明显的应该避短,即理科弱的选文,文科弱的选理。

9、凡各科成绩比较均衡,并对文史类没有特别兴趣的一般应该选理。因为学理不仅报考时选择院校及专业的余地更大,而且以后考研、就业的范围更广,就业机会更多,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更强。须知学理的今后若从事文史类专业的工作大多能够胜任,反之则不一定。

10、对于数学成绩特别好、文科各科也不错的孩子,如果对理工类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选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文科尖子生。理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文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理科成绩(包括数学)不太好的学生。如果文史类科目不比他们差,而数学却比他们好,自然就成尖子生了。

11、同理,对于语文、外语成绩特别好,理科各科也不错的孩子,如果对文史类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选理。

如果家长们在文理分科时不是一味地只看成绩,随大流,而是更客观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并仔细听取其他人的建议,也许会让孩子受益终身。还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行,他们觉得文科简单,因此就去选择文科。实际上学好文理科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基础是一个人的底子,没有好的底子,没法深刻地学习,更谈不上成为专业的人才。文科不比理科简单,学好文科更需要长期积淀。因此,这种盲目的选择也是不可取的。此外,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在文理分科问题上,应给孩子提供“软”意见,切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同学们,文科的所有学科,理科的所有学科都是科学,都需要良好的钻研习惯,很强的研究能力,都是智力的决战。文理科本身没有高低之分,智力之别。文科班不等于“理差班”。要考虑自己的基础,并结合自己的性格和国家需求、招生、就业等问题来做决定。

人类的文明是一个高峰,有三条路上去,一条是科学,另一条是艺术,还有一条是人文。在山脚时,这三条路离得很远,当中可能也有阻隔,但当你爬到顶峰时,这三条路就会合了。所以现代教育追求培养通才。文理不是绝缘体,而应是半导体,可以互相沟通。不相通不成器,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有很多。高中学生接受的仍是基础教育,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无论今后学文学理,我们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力争成为人品高尚、身心健康的全面型人才。

高一文理分科如何选择 篇2

取消文理分科的呼声一直不断,2月6日,教育部公布的“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清单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曾引起强烈反响。面对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湖南省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明确答案,是难能可贵的。

对高中教育来说,高考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最具功利的教育目的。换言之,高考怎么考,高中教育就會怎么教。文理不分科可以,如果高考模式及试题仍旧是“应试模型”,那无非就是多考几门功课。毕竟学生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那就对不起休息时间和选修课时间了。在最终结果上,文理是否分科的区别在于不分科的学生课业负担更重一些。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之后的“路”该如何走?据介绍,湖南高考方案将根据高中课程来设计,文理不分科之后,对高考没有什么影响。这话让我很是不懂。“没有什么影响”,说得太轻描淡写了。从理论上说,高考方案应该根据高中课程来设计,但从实际操作上来说,高中教育却是跟着高考指挥棒来转,现在高考方案还没有定下来或是不清晰,竟然就要高中教育取消文理分科,那高中教育如何教?别等到学生都已经是高三了,才来公布高考方案。

对于高中教育来说,提高学生素质是一回事,而考上大学则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这是最为实际的目的。是否实施应试教育或是素质教育,还是取决于高考的指挥棒。现在学生关心的是,文理不分科之后,要考几门科目?高考方案究竟如何操作?如果一边是高考方案模糊不清,一边是要求文理不分科,那学生和教师的心不是“悬”着吗?

高考事关千家万户,也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教育是最经不起折腾的。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当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科目的试题出在一张考卷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不了了之。

高一文理分科如何选择 篇3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O年的距离,等于我们现在此距离嘉庆朝的时间。

②《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③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④《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B.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C.《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6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持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院里人们关注郑若奎和潘雪娥二人发展的感情变化过程;暗线是郑若奎和潘雪娥两人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

B.小说开头对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进行了描写,“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末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边来愈见多”的作用是为文章创设出浓厚的现代气息。

C.邻居们不清楚,潘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的确没有结过婚,这说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D.郑若奎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回来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在西街花店工作,这里作者埋下了伏笔,郑若奎去潘雪娥那里买花实际是为了表达爱意。

E.文章以“永远的门”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一方面它在小说结尾处出现,这里读者感觉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另一方面,它也蕴含了全文的主旨,发人深省。

(2)在文中,邻居们的情绪随故事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在形象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归纳。(6分)(4)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3分)

①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卜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 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而受命怀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孩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大。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祈了对方可能面临的馆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备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苏试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迫害,元丰二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3年。

②诗老:指苏试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其诗《边梅诗》中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清枝"之句。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③中国古代的许多不朽诗篇,往往源自失意文人郁积于心的明珠暗投之感伤,李白的《将进....酒》即是其中的明证。

④有专家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要....遵守竞争秩序,不能无序竞争。

⑤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灵相通、血肉相连,需走近群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心与心之间 “最后一公里”的隔阂。

⑥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首次实现万米海底的巡航遥控和实时视频影像传输播放,这一最新科技成果靠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 “海斗号” 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取得的。

B.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这无疑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C.到目前为止,包括安理会在内的联合国机构的冇关决议或文件已不止一次纳入或体现了 “一带一路” 的内容,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D.当今,打通老百姓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车单车,以其覆盖面广、使用便捷、品类繁多等诸多优势,深得人们的喜爱。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如何弥合杜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⑥①③⑤ B.④②⑤⑥①③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①②④⑤⑥

有意塑造邻居们特征。D文章中并没有明确交代花是从潘雪娥那里买的,写郑若奎买花插花,是为了揭示他对潘雪娥的暗恋之情。

4(2)①每次听到郑若奎和潘雪娥简单而缺乏温情的交流邻居们都感到泄气。

②邻居们曾热切地盼望郑若奎送花给潘雪娥。

③邻居们对郑若奎产生了遗憾和同情。

④当得知噩耗时,邻居们内心充满了哀情和敬意。

⑤看到墙上的门时,人们心里充满愤懑。

⑥当发现门是画在墙上的时,人们大吃一惊。4(3)

①都是对爱情有着渴望的老单身。

②都是内敛含蓄,极力将感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人。

③都是受古老观念束缚,不敢大胆追求爱情的人。

4(4)①对花瓶的擦拭,瓶里鲜花的永久鲜艳,象征郑若奎纯洁、执着的爱,体现他对爱的渴望。

②文后花瓶里没有枯萎的白菊,暗藏了老姑娘潘雪娥对这份感情的认可,以及她对永久失去这份爱恋的遗憾和痛心。

③瓶中的白菊吸引人们的目光,合理引出了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造成波澜,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花瓶和鲜花,与男人的外貌、家里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增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5.C 6.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7.B 【解析】B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8.(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采分点:弃反、捐、以、且各1分,句意1分)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采分点:中国、王、使、遽各1分,句意1分)9.A 10.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形象传神。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批评石曼卿仅从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而未见其精神品质,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

文理分科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篇4

主题:慎重选择 扬帆起航,文理分科,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班级:三明外国语学院 班主任:黄加 活动背景:

高一学年临近尾声,文理分科成为同学们的热点话题。他们中有些同学已经做出了选择,还有些一直处于犹豫和徘徊中。考虑到这是一个对同学们人生有重大影响的选择,我和班委们商量就此话题开一个以“慎重选择 扬帆起航”为主题的文理分科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来说,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困难。因为这不但要求学生了解自身实际,还要了解高考的实际现状。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是最关键的。通过这次班会,使学生放松心态,正确对待文理分科,通过对文理分科相关知识的指导,使学生做出理性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高中的第一个重要选择

活动地点:高一(2)班教室

参加人员:高一(2)班全体同学、班主任,实习班主任 时间:2011年6月14日下午第三节班会课 准备活动:

(1)确定主持人及班会的主要议程。

(2)查找关于文理分科的指导意见以及最近三年的高考入取分数线等(3)在高二文理班各找一名英才生到班级交流经验

主持人:许炜彬,陈金妹 活动程序: 第一部分:文理分科,方法点津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高中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几乎是一个比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死亡”更难选择的问题,让许多学生及家长伤透了脑筋。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任何一个高中生都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分科,也就意味着选择未来的命运。我们每位同学的奋斗目标首先是自己在高考中取胜,那么我们的选择首先就应该思考:高考时如何才能马到成功、首战告捷且一举成名,如何参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所以思考时、选择时,不要一味地参照大学文理招生的比例。北大、清华、复旦、浙江这样的名牌大学对学生的要求不是以录取比例的多少来确定的,需要的是高考学生中的精华、精品。其次,社会人才的认可也不是以文理科招生比例的大小来体现的,也不是以文科考生还是理科考生来衡量的。只要是能够直逼北大、清华,不论选文科还是选理科都是明智之举,是成才之举,是造福社会的有效选择。

一、文理分科选择的几个误区

1、重理轻文的误区:曾几何时,盛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此影响,在选择文理时,优秀生很少问津文科,只有理科吃不消的人才会进入文科班。政治课、历史课被看作是放松课、休息课,遭受冷遇,其实这种做法是没有道理的。

很多大学生文史常识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失衡现象已经不容忽视。青年歌手大赛综合素质中反映出某些人文史知识的极度贫乏令人咋舌,围绕娱乐圈和足球界的诸多问题,体现出一代人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持续荒废有目共睹。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杨振宁的成就在于他的文理交融。文科和理科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贡献具有同样的重要,绝不能有重理轻文的思想。

2、性别的误区:女孩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盲从学文的很多。从而限制了女性向理工领域发展的机会,不少女孩子因此放弃了男生如云的理科,而改选把握似乎更大的文科。其实女性所拥有的许多特质正是一个成功的科技人不可缺的条件。女性在决策、组织能力、工作投入等方面均胜于男性,所以千万不要埋没自己的才能。

3、就业机会误区:在人们印象中,认为理科的选择的机会会更多一些,其实现在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已经文理兼报了,大学都在倡导大类招生,不用界限明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用过于担心。

文理的选择是否合适可以说是关系着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无论你选择哪一科都一定要适合自己。在选择文理科时应多向老师和已经毕业的同学请教,综合考虑,理性选择,为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一个坚实而合适的基础。

4、优势科目误区:如果你把高中的学习目标确立为考大学的话,我觉得这种策略有可能未必就是上策,大家都学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若是文科好的都报文科,你文科好的优势不一定就能够显露出来,反而如果你理科好的去读文科,至少在数学上大占便宜,所以这里面充满了不定之数。我们应该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求学问长知识”上。同学们在选学科时不要被表面的成绩所迷惑。我们应该慎取。

5、成绩不好就去读文科:是一种逃避心理。试想,你现在的学习都成问题,换了学科就一定能学好吗?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如果全力以赴地学习,肯定能学好。之所以成绩不行,一般是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比简单地换个环境重起炉灶要重要。

6、文科好学的误区:认为文科的知识只要是下功夫背就能学好,其实不然。从十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把书本知识都背下来,做高考题也不能及格。况且,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选择文科,由于其招生学校的计划少,相对路子就窄,倒不如选择理科。由于理科招生学校多,计划多,可以选择的路子也就相对宽一些。

二、选择文理的参考因素

结合新课改来看,文理不分科是个趋势,但这肯定需要一段时间,在新的课程设置完全实施之前,我们每年仍然面临着文理分科的难题。那么应该怎样抉择文理分科呢?选择文理应该参考哪些因素呢?我觉得以下几个因素可供参考。

1、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选文、选理,兴趣是第一前提。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那些卓越的成功者,几乎都是强烈的兴趣使之然。因此若你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对某方面有着较强烈的兴趣,很关注某科及相关知识或者上某科课时比较有精神,就可以考虑选这方面的学科。总之,把兴趣放在第一位没错,因为这最有可能促使你走向成功。

2、特长。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你的学习得心应手,在竞争上胜人一筹,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依据。那么怎样发现自己的特长(天赋)呢?如果你对某科感觉特别好,或用相同的时间得到的效果比起其它科更好,或以少量时间获得的效果与其它学科花费多时间获得的效果相当或更好,或者你自身的某些特长与某科的联系很密切,这些都都说明你有学习这一科的特长和能力。哪一科能更好地发挥和促进你的特长发展,你就应该考虑选择哪一科。

3、潜力。潜力的外在表现是学习成绩,成绩是选择的最实际的依据。所以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非常有必要去询问一下高一各科的授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并且查阅一下高一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以及文综、理综成绩的排名,再作具体分析比较,看自己哪科更有潜力,将来更具竞争力。而且还要特别看准三大科“拉分科”,了解此三科在文理科选择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4、实力。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实在读不出理科,而转向文科,这种现象是很多的。因此,择文科还是选择理科,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好好分析一下你的现实情况,看看你的优势在哪里。在每次大考中你是凭什么取胜,又是什么拖了你的后腿,这就要认真分析,整体把握。如果你的物理化学,远远强于你的政治历史,你就去读理科,因为成绩本身就反映了很多问题,比方你的兴趣,你的思维方式,智力优势等。

5、志向。读文,读理,对于大家今后的志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现在尽管有的专业是文理兼收,但是很多还是分开招生的。想象一下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比如喜欢文学,将来想做记者,编辑,或者对政治经济感兴趣,将来想从政或研究经济等等,这样的一般选择文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或者对科技感兴趣的,将来想当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等等,一半选择理科。所以,你的志向也是决定你选择文还是理的一大考虑因素。

6、态度。既然选择了到底读什么,就要一门心思的去读好。不管怎么样,选择好了,就应该去做好,不要再心猿意马,想想是不是如果我换一门读,是不是会读好呢?不要这么想。所谓“爱一门,钻一门”。态度端正,相信是可以把你所选的科目学好,学扎实的。同学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的问题,要有勇气正视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在择文择理时,有的同学会被另外一些原因所困扰。比方说,舍不得自己的班主任,舍不得自己的同学。这些问题要正确对待,它们不应是择文择理的原因,生活中有很多方式去延续师恩与友情,不一定非要学习生活在一起。

建议大家要结合目前的学习状况、兴趣以及志向,以务实的态度选择。通过高中第一学年的学习,各科孰强孰弱,有无偏科现象,大家心中已经有数了,因此可以区别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具体建议如下:

1、科目优势比较明显的应该扬长,即理科强的选理、文科强的选文。

2、凡总体成绩一般,科目弱势比较明显的应该避短,即理科弱的选文,文科弱的选理。

3、凡各科成绩比较均衡,并对文史类没有特别兴趣的一般应该选理。因为学理不仅报考时选择院校及专业的余地更大,而且以后考研、就业的范围更广,就业机会更多,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更强。须知学理的今后若从事文史类专业的工作大多能够胜任,反之则不一定。

4、对于数学成绩特别好、文科各科也不错的孩子,如果对理工类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选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文科尖子生。理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文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理科成绩(包括数学)不太好的学生。如果文史类科目不比他们差,而数学却比他们好,自然就成尖子生了。

5、同理,对于语文、外语成绩特别好,理科各科也不错的孩子,如果对文史类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选理。

人类的文明是一个高峰,有三条路上去,一条是科学,另一条是艺术,还有一条是人文。在山脚时,这三条路离得很远,当中可能也有阻隔,但当你爬到顶峰时,这三条路就会合了。所以现代教育追求培养通才。文理不是绝缘体,而应是半导体,可以互相沟通。不相通不成器,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有很多。高中学生接受的仍是基础教育,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无论今后学文学理,我们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力争成为人品高尚、身心健康的全面型人才。

第二部分:交流经验

1、两个实习班主任(刚好一个是文科,一个是理科的)先与学生交流自己当年的选择经验,并说说分科后的课程难度变化及大学专业选择的相关事宜

2、让两个英才生谈谈自己分科后的学习心得,以及学习经验,如何快速的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方法

3、师生交流互动,学生有问题可以向两个实习老师或学长提出,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

第三部分:慎重选择 扬帆起航

1、向学生提供最近三年的高考分数线、报考人数、文理科学生人数的请况

2、向学生介绍最近几年的热门职业与文理科的关系

3、给学生提供一份文理科的测试卷,让不明确的同学通过测试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是否应文理分科的调查报告 篇5

1、我国文理分科的历史渊源 :文理分科是指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所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即: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让学生选择后进行分别教育。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中就实行了文理分科。一般,文科包括语数外三大门以及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理科除三大门外,还包括理综(物理、化学、生物)。但分科教育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国内教育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苏联模式”,即:教育要培养专才,知识的学习都朝着专业化路子迈进,学科有分化的趋势,因此也有了上世纪50年代的高校合并,即:将各高校的相同专业合并成为新的单科院校。60年代至文革结束前,高中一般不分文理。

2、国外实行文理分科的情况: 国外普通高中明确分科制度的很少,他们提供给学生选择的科目范围十分广,并不只是局限于非文即理上。例如美国,高中不明确分科,学生根据选修的课程,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类似于中国的大学。又如日本通常从高二开始文理分科,为的是适应高考不同的科目。俄罗斯普通中学也分科,但专业性较强的中学不分科,与中国学生相比,俄罗斯中学生的负担要轻的多。再如瑞典高中生有十个科目可供选择,并且大学录取看重的是高中三年的全部考试成绩。总的来说,外国的高中教育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复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分科并不只是服务于考试。

3、我国文理分科制度争论的产生 :上世纪末,受欧美国家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也由“分学传统”走出,有了“合并”的趋势。与此同时,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理念也被人们大肆提倡,取消文理分科因而有了思想上的背景。教育家梁思成曾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意思是说: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近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日前“炮轰”我国现行教育的三大“病症”,其中之一就是“高中文理分科”,也由此引来了我国近来的争论高潮。

二、主要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取舍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其次,文献法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它具有历史性、灵活性、继承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具体研究中,首先选定课题,之后根据需要进行检索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和深度。首先根据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现有的资料,确定所需要查阅的文献范围。并通过图书目录、期刊目录、索引、文摘、网络等渠道丰富强大课题的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亦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而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抽样调查通常采取四种组织方式: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和整群抽样。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分类抽样。即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

(3)访谈法:深层访谈法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一个掌握高级技巧的调查员深入地访谈一个被调查者,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深层访谈法适合于了解复杂、抽象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只有通过自由交谈,对所关心的主题深入探讨,才能从中概括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三、主要步骤:

1首先,查找文献。

2针对于文理分科关系较密切的三个年级初三,高一,高二设计调查问卷并按相同数量分发。3回收问卷,并逐一统计。

4访问

5得出结论。

四、调查得出数据:

高一:(总150份)

1关于是否该分文理:是64%,否36%

2关于文理的爱好和实际选择:相同74%,不同26%

3理想的分班时间:高一上23%,高二61%,其他时间16%

4分科时选择的想法:

(1).感兴趣,想从事相关工作47%

(2).另一科不擅长27%

(3).就业原因22%

(4).家长指定4%

高二:(总100份)

1.关于是否该分文理:是66%,否18%

2.单一的文(理)学习的影响:

(1).认为符合兴趣目标的41%

(2).不感兴趣不得已18%

(3).无所谓17%

3.文理分科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顺和我的自身发展35%

(2).太单一18%

(3).没影响17%

4.选文科(或理科)想法是:

(1).感兴趣,想从事相关工作38%

(2).不得已,另一科不善长17%

(3).选理(文)找工作容易(难)11%

(4).家长指定3%

初三:(总100份)

1.关于是否该文理分科:是54%;否38%

2.从兴趣爱好方面愿意选文科21% ; 愿意选理科35%;文理都想选的22%

3.大多数人认为,理科找工作容易而文科多走仕途,从自身考虑选文科(政史地)是19%;选理科(理化生)66%

4.对不分文理科的看法是:认为学的科目太多37%;有利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30%;只擅长单方面5% 五结论

通过对与文理分科关系较密切的三个年级初三,高一,高二调查问卷,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有61%的学生赞成分科,占大多数。有31%的学生不赞成分科,其他占8%。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虽有61%的学生赞成分科,但原因不同,有的是兴趣爱好,有的是环境诱导,有的是不得已,有的想到是找工作。

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希望分科,而教育改革提出的文理不分科与其相悖,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文理分科发展自己的特长或扬长避短。而由于应试教育,文理不分科也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文理分科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它事实上削弱了文科的水平,因为目前选文科的除了文科特别优秀的基本上都是学理科学不下去的同学,因此文科的水准在逐步地下降。第二个,它降低了国民的素质,因为过早地分科之后,文科学生再不学理化,再不学自然,所以他的科学精神,他的逻辑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理科学生,再也不学历史、人文,再也不关心人类、社会、民族,这样一些重大的问题,所以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发生了分裂。第三,它加剧了应试的竞争,因为一分以后,文科不断地在加码,理科也在不断地加码,所以造成了很多学生实际上成为一个“陪读生”。

但是,单纯的文理不分也是行不通的。第一,文理不分的话,高中学生总共有九门课目

按晚自习每天90分钟算,每门课平均只有10分钟。如果每天英语复习20分钟,数理化生每天各做30分钟作业,其它科目每天十五分钟回顾,那么我们的晚自习就要从八点整上到十一点二十,这是不可

想象的。第二,各地的师资力量有限,文理不分的改革必然会十分艰巨。另外由于老师可以授课的班级数目并不会随着任务减少而发生明显变化,这必然会使学校增加老师的数量。这样虽然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但新招老师的质量无法保证。

由调查结果看来,赞成分科的学生明显多于赞成不分科的学生,并且功课太重和自身偏科问题是其赞成分科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对分科后的成绩表示乐观,并且愿意认真学习没有选的科目。另外,选文和选理的人数基本平衡。

但是仍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赞成不分科,这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最终,我们得出结论,单纯的分科和不分科都是不完美的,我们提出三种解决方案:

一 借鉴他省经验,文理分科但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或几门非对应学科。例如,某生若学理,它必须选修历史、政治和地理中的一或多门。选修课程同样进行考核但要求较低。

二 分文科班、理科班、文理不分班三种班级,逐步过渡到文理不分。

三 将初中教育延长一至二年,完成基本的素质教育,高中文理分科。

六经验

高一文理分科如何选择 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月6日发布公告,就4个方面、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其中包括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起舆论关注。

多年以来,不少教育专家一直提议,中学不再进行文理分科,因为文理分科必然导致一些学生的素质缺陷。在不少人看来,中学不应文理分科,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也是诺贝尔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而喻,但一到现实之中,可行性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早在,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20,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且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

事实上,正是强调卷面分数、将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高考集中录取制度,才是造成整体素质低、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失的本源。在这样的升学制度引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以知识教育为重点,突出记忆与背诵,哪怕是人文学科的教育,也是走知识化、技能化的路线,文科和理科,在学生看来,都是需要记忆、需要考出好成绩的科目,谁会真正关心学习这样的科目,能增长多少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只有把教育对准人本身,教育的内容才可能真正有益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这样的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注重人个性、特长的多元评价体系与升学制度。离开了这一制度的构建,无论是中学的课程改革,还是高考科目改革,其对受教育者素质的培养,都将止于空谈。

对于取消文理科分科来说,要使其产生具体效果,必须配套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首先,中学应建立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这对中学提出的要求是更广泛开设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因为中学生真正的负担,不是来自所学知识多,而是强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带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其次,应改革现在的高考学科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并使考试成绩能更具通用性,比如TOEFL、GRE考试,一次考试可以管多年,具有与其他考试同等的效力;再次,高校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也面临新的.调整,这几年一些高校推出按学院平台、专业大类招生的招生政策,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高校要认识到,过窄的专业口径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不但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不利于这些人才未来的就业。

高一文理分科如何选择 篇7

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5位大学校长,7日下午在大会新闻中心就教育热点问题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

5位大学校长分别是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代表、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代表、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代表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代表。

文理分科

分科并不意味着减负

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周其凤

高中该不该实行文理科分科?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过早进行文理分科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对一个人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培养,这方面文科和理科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不主张过早进行文理分科。”

周其凤还说,至于有人说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其实要看怎么做。在现在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利用高考来选择人才,不管分不分科,学生的学习任务都是非常繁重的。

周其凤认为,取消文理分科还要考虑现实可行性和操作性,如果要改变现行的做法,一定要经过非常慎重的`考虑。

教育公平

大学里农村孩子不足3成

在回答有关高校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的问题时,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最近我对中山大学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在校生中的农村学生数量下降了,农村来的孩子不到30%。我认为这牵扯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对此,黄达人呼吁,教育公平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至于高校所能做到的,就是要对农村来的孩子给予关照,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农村学生因家庭贫困而退学。”黄达人说。

大学生就业

招聘信息减少了20%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格外引人关注,大学校长们表示,总体形势尚好,前景不容乐观。

据黄达人介绍,中山大学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率比去年下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学校召开世界五百强的招聘会提供的岗位比去年减少了40%,这对学生的期望值是有冲击的。徐显明补充说,与往年相比,就业信息的数量降低了20%左右。

饶子和说,面临经济危机等情况,多数学生开始比较理性的调整自己的就业规划,这可能会对这些学校学生的定位、缓解就业有好处。学校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如设就业指导老师,推进西部支援计划、村官计划等。另外,再通过学校留一些学生作为缓解。

学生弑师案

尚未做出最终判决

在被问及发生在政法大学的学生弑师案,曾任7年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强调,这仅仅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这个事件发生在校园里,场所非常特殊,关系非常特殊,所以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比如当媒体上描绘为“师生关系”的时候,这个师生关系是广义上的,是校园中的两类人,一类是学生,另一类是老师,他们之间没有狭义上的、本意上的授受关系。对政法大学的这起事件,司法部门还没有作出最终的判决。

高校债务

源于财政投入没跟上

吉林大学曾因存在巨额债务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当过吉林大学校长的周其凤说,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有两三千亿元的银行贷款,这源于高等教育在扩大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要的过程中,相关的财政投入没有跟上。如果没有这些贷款,大学不可能扩大招生,不可能使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0%以上。同时,高等教育的水平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提供着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高一文理分科如何选择 篇8

高端访谈

访谈对象:全国政协委员朱清时

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在北京接受本报特派记者采访时,他的谈话风格一如既往地犀利。

高考不改革、教育结构不调整,“取消文理科”也是白讨论。

大众应该更关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该不该办,教育均衡远比取消文理分科重要。

我崇尚真理,但并不是出风头、也不是乱说。 想想有道理的,一定要说。

“一考定终身”必须打破

记者:朱委员,您好。最近各大媒体都在关注“文理科是否应该取消”的话题,我们很想知道,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和关注高考改革的教育专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朱清时:其实,“取消文理科”是个很表面的问题,根本不值得大家去纠缠,而这个浅层次、表面化的问题却吸引了太多人的注意力,这样讨论下去不会有结果,也没有什么意义。高考不改革、教育结构不调整,“取消文理科”也是白讨论。

取消文理分科,我当然完全赞成。但是,现在高考还是“指挥棒”,高考决定考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学生不按照这个模式学,就考不上大学,当然谈不上素质全面发展。只有真正推进高考改革、解决教育结构调整这些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高校应该怎样招生、文理分科这些浅表性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高考招生应当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平时成绩与高考成绩综合统一计算,并统一标准。但这里面会涉及到诚信问题,中学不能作假,所以操作性还是以社会的诚信为背景,目前实施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我们的教育结构沿用的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教育模式,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专业分得特别细、分得特别早,培养人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其实人的成才与天赋、兴趣等因素都有关系,你让他去干不感兴趣的事情,那是不行的。在这方面,欧美教育体制更值得我们学习,中学不分科,大学专业划分也很“淡漠”。其实,教育体制改革好了,自然就取消文理分科了。

大学生自信心应增强

记者:40多年前您大学毕业后到青海一个铸造厂当修炉工,当年为什么这样选择?如今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多难题,以您的经验对现今的大学毕业生有怎样的忠告和建议?

朱清时: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由很多因素造成。1968年我从中国科大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天津的机会,去青海当了修炉工,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出乎意料,但我一生的机遇就是从青海开始的。

那时我的自信心很强,认为自己做工人也能干得很好,哪怕在青海也不要紧。干修炉工又累又脏,每天晚上在运营了一天的脏、闷、热的炼铁炉里进行修补工作,很危险,但我干得很带劲。那一代的大学生很能吃苦,到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都能生活得很好。但现在的大学生自信心不够强,很多时候靠家庭、靠环境。如果今天的大学生能有这种自信,到农村、到西部、到边远地区的阻力就小多了。

其实,生活从来不是直线的,往往人生中最大的机遇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的。能不能承受艰苦,有没有本事创业恰恰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在我看来,能忍受各种艰苦的人,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把事情做好。

教育均衡方能治本

记者:您今年准备了怎样的提案?您最关心什么问题?

朱清时:今年,我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分组讨论会上将作为代表发言,重点为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提意见,建议从教育体制上推进改革。其实,与取消文理分科相比,大众应该更关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该不该办,教育均衡远比取消文理分科重要,建议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之类要逐步取消。

记得我是1957年上的.中学,当时上的并不是一所特别好的中学,可是这所中学却接连培养了两位院士。当时的学校都是就近招生,并没有现在的重点和非重点、名老师和非名老师之分,更没有择校费、借读费等等,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呈现相对均衡的分布。许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逐渐走向了一条不同的路,好老师、好学生越来越集中,学校收费越来越多,学生、学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现在的大学里,大多是城市、县城的学生,来自贫苦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扼杀了很多优秀农村青年学生的机会。这样发展下去,一方面会导致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公平,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民族创新能力下降,很多优秀的人才没有机会进入展示的舞台。只有取消包括高校在内的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才平均分配。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中国教育不能折腾,所以我说教育最难。每个人都读过书,都教育过孩子,都认为自己对教育有话可说,可是能够读懂教育深层次的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却并不多。

崇尚真理,但不出风头

记者:去年9月,您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的位子上“光荣退休”后,读者一直非常关注您,您的近况如何?

朱清时:我的天性是个搞科研的人。从当中国科大副校长开始,主要搞行政,一直到去年9月份正式卸任。现在除了全国政协委员,大多数头衔都退掉了,我觉得生活很清静。

我被四川大学聘为兼职教授,是学校一个重点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近期,我正在做一个新能源项目,主要是利用海水养殖一种含油量较大的海藻,解决石油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种海藻是一种新型生物能源,目前正在建一个大型的科研基地,我希望再为国家做点实事。另外,业余时间我还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文物鉴定工作,现在还兼着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基地学术研究会主任。

记者: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您都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大家都觉得,您是一个敢讲话、敢讲实话的人。谢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

上一篇:上交材料科学基础下一篇:关于父母心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