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2024-07-25

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精选8篇)

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篇1

一、引言

文科和理科, 对于高中生来说一直以来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这种做法首先在前苏联被提出, 后来被其他一些国家模仿推行。在一定意义上, 文理分科对于培养专业人才起过积极作用。但是, 从这些年文理分科的状况来看, 文理分科带来的问题已经曝露无遗, 甚至影响着我们国家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二、文理分科的弊端

第一, 文理分科, 扼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理科的难度大, 很多学生即使喜欢理科也别无选择只好去学习文科。他们学习文科并不是出于兴趣与爱好, 而是无奈的选择。这样, 学习文科的人很容易被鄙视,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至今尚存, 那么, 选择文科似乎就成为一个失败者的象征。另一方面, 分科后, 理科难度进一步加大, 迫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 或者放弃学习, 放弃学业。

第二, 文理分科, 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 那么理科学生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了解历史、认识地理、熟知政治, 和人文知识愈走愈远, 更别谈文学经典了。这会导致大部分理科学生知识面狭窄, 缺少人文精神;而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 不明白最基本的白然科学知识, 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精神。这样, 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 文理分科成为应试教育的催化剂。文理分科后, 不管文科还是理科都加大了考试的难度与力度, 每个点都要涉及到, 而很多东西是学生们一辈子也派不上用场的。更令人不解的是, 理科学生可以通过数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 而一个文科学生再精彩, 也不会有此资格。因此, 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 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兴趣之所在, 选择了理科。

三、文理分科与中国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2008年11月, 朱永新先生在深圳的一个讲演又掀起了全国关于文理分科的大讨论。文理分科再次成为热门的话题。

在资料调查中, 由于涉及众多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支持与反对双方不相上下, 难分高低。总结起来, 反对取消分科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他们认为中国现在中学生的压力已经超负荷, 这种情况已经不允许取消文理分科;二是认为文理分科反映了术业有专攻, 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首先, 关于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的问题。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 学生学业负荷远远超出可承受范围。如果取消文理分科, 六门功课就成了九门, 学生的负担会更加重。其实, 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生学习多少门课程并不是成正比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即便只是学习一门课程, 也会搞得筋疲力尽, 力不从心的。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不在于他们学习多少门课程, 而在于他们对这些课程有无兴趣以及对这门课程拿捏程度。对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绝对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问题在于, 为了应付高考, 我们忘记了课程本身的意义。学科的难度不断加大, 课程的知识容量不断扩大, 而课程的价值要素却被忽视。这么一来, 大部分学生提起学习就头痛, 反而会厌学甚至辍学, 他们便成了成绩优异学生的陪读生,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激情与兴趣。

其次, 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正如韩寒所说,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 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 他便是人中之王, 可惜没有, 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学习的最佳时间也是有限的, 要培养全才, 就要更多地时间和更多地精力, 而且还会抹杀学生的个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降低学科的难度, 加大学科价值的学习力度, 解放大部分学生。大部分人是不需要成为科学家的。真正渴求知识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选修大学的课程等等。其次, 全面推进新课程关于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规定, 调动教师和社会资源, 开设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再次是关于全才与专才的问题。这个看似合理的观点其实有很大的陷阱。

从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 绝对不能把学生的才能简单地划分为文科或者理科。加德纳曾提出, 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视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 单一的文理分科只会限制个体发展, 限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观光也表示, 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文理分科过早地将孩子的发展方向细化了。像广东省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 科目设置越来越细, 连数学都要分文理两种, “这种做法老师累, 学生更累!”陈观光指出, 目前的文理分科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适应高考制度, 这种功利性的做法必须改变。他认为, 高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基本能力的测试上, 专业方向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再进行选择。

人的特殊才能, 人的专业素质, 是需要各种舞台和各种机会去展示、去锻炼、去发现的。钱伟长先生考清华大学的时候, 是以文史见长的, 其中历史得了满分。陈寅恪先生如获至宝。但是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改学物理, 最后成为一代宗师。在国外, 大学生一般在第三年才开始选择专业, 而且读研究生往往再改变专业, 很少像我们这样没有变化, 从一而终的。这样, 人生就有各种的可能性。

文理分科也是不利于专才培养的。过早的分科, 看起来让学生“术业有专攻”, 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门的知识, 更容易早出成果, 早出人才。其实不然。湛江师范学院院长郭泽深先生也提出, 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不利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文理分科好比把学生强制性地按在两个池子里拼命灌。”郭泽深认为, 文理分科不但不利于高中阶段的教育, 也不利于大学人才的培养, 由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从高中阶段就基本确定了, 大学在招收学生的时候选择余地自然就少了, 更关键的是进入大学的学生的可塑性大大降低了。他指出, 目前许多大学都已经意识到低年级分专业的弊端, 开始淡化专业概念,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该早点取消。钱学森教授也指出, “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人为地搞文理分科, 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

四、结论

高中的教育主要是知识的常识教育, 并非大学的专业知识教育, 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文理分科。高校招生可采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各占比例合成总分的方法录取。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人具有比较全面的基本常识。文理分科过早使正处于求知最佳阶段的青少年知识短缺,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过早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展, 而且从长远来看, 制约着人口综合素质和创新性人才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成为一个热点。有人认为, 取消文理分科最大的弊端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身心疲惫, 不能深入地汲取到知识。笔者认为, 课业的负担与课程的多少并无很大关系。相反, 文理不分科, 不仅会开拓学生的视野, 而且能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与个人发展。

关键词:文理分科,课业负担,素质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文理分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扭曲[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4) .[1]陈建华.“文理分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扭曲[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4) .

[2]陈一慕.“文理分科:一条线带来一条沟[J].教育 (旬刊) , 2008, (7) .[2]陈一慕.“文理分科:一条线带来一条沟[J].教育 (旬刊) , 2008, (7) .

[3]王晋堂.科学发展呼唤科学人才观——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说起[J].人民教育, 2009, (6) .[3]王晋堂.科学发展呼唤科学人才观——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说起[J].人民教育, 2009, (6) .

[4]朱永新.给中国教育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4]朱永新.给中国教育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篇2

[摘要]我国的文理分科主要是对前苏联“分科教育”的效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于是复制了前苏联的分科培养模式,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出炉”速度。

日前,《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根据意见,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其中,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这一意见的印发,再次将公众议程引向“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这一社会话题,而此次意见的出台,有望使得高中不分文理的设想真正变为现实,走出一条弥合文理分科弊端的新路径。

欢迎:有望破除文理分科的弊端

我国的文理分科主要是对前苏联“分科教育”的效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于是复制了前苏联的分科培养模式,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出炉”速度。

由于学科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文科生和理科生常常被贴上泾渭分明的标签:文科生感性细腻,长于写作;理科生理性睿智,长于技术。

从高中开始读文科实验班,目前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对外汉语专业的研二学生刘筝是地道的“文科生”。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她愈加意识到理科思维缺失带给自己的局限。“很多课题研究需要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一旦涉及定量研究,我总会很头疼。”分层抽样、设定样本容量、数据分类统计等繁琐的定量研究步骤让刘筝感到力不从心。

和刘筝的窘境类似,刚刚参加工作的理科生张晓宗习惯于用数据说话,但是却不善于文字表达。目前在北京一家私企从事产品研发工作的他在撰写产品说明、研发报告时常常“理屈词穷”。“高中时蛮喜欢历史,但是选了理科之后就很少读人文社科类书籍了。”小张对自己人文素养的不足深感遗憾。

刘筝和张晓宗面临的窘境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源于文理分科导致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离间”。从高中开始的文理分科在大学时期得到巩固和延续,文科生与理科生各自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而封闭。“文理各执一端,虽谓‘术业有专攻’,却常常是文理学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学者朱永新(微博)这样描述文理分科的弊端。

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篇3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支持和反对的争论格外激烈。大多数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持欢迎态度,认为新的政策对于学生打好基础更有好处,且能够给予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家长刘颜辉对记者说:“知识是交叉的,地理书上弯弯绕绕的解释,到了物理那儿可能一个公式就解决了。但很多学生迫于高考压力,偏科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会造成文科生富于感性,缺乏逻辑思维,理科生偏向理性思维,缺少文学素养。”

唐山某中学英语老师孔志明认为,自主选择3科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以前文理分科时,学生要么选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要么选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二选一。如果某学生历史和化学学得比较好,但是他只能在文和理之间取舍,不能把两个学科的优势都展现出来。以后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余科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那么就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他就可以选择他成绩最好,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报考。这是对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的尊重,非常人性化。”

某高校副教授李东武认为:“高考改革后,高校的招生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学校、院系对招收学生的要求也会更详细、更实际。以后学生可以在高中就提前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和大致方向,那么他们提前就可以考虑自己的兴趣、专长,可以选择报考哪样的学校、哪样的专业,这对人才的分类培养、选拔是有好处的。”

无疑,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分散高考压力,使考生得以均衡发展。正如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周彬所说:“以前学生参加高考是先选拔再选择,现在是先选择再选拔。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和高校要求,选择对应考试科目,接受高校选拔。”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许多老师与家长担心,以前学生分了文理科后,除语文、数学、外语以外,只需学3科,现在需要学6科,增加了学习负担;此外,文理分科可以使考生在将来面对高校专业选择时做出迅速反应,现在选择虽然增多了,却也更加迷茫了。

郑州某中学高三班主任黄中波说:“以前,一心想读理科的学生,历史、政治、地理只要会考过了就行,但是现在变成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都可能要算高考成绩,偏科的学生压力就加大了,必须要把这几门都学好。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压力无疑变大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有类似担心。由于最终的录取制度依旧是集中录取,因此文理不分科最终可能会把高考战线拉长为整个高中三年。此外,如果所选科目在高一、高二就测试,会把高考的压力提前。

学生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初中生王欣乐对记者直言:“虽然未来高中可以自主选择3科计入高考成绩,但是在此之前,14个科目却需要一一来学习、考核,跟原先只有6个科目相比,负担太大了。唉,可惜没赶上文理分科的时代,真倒霉!”

另一名初二学生马里南也认为,将来高考,虽然自己可以选择3个成绩最好的科目,但是也不意味着其他科目就可以放松。“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哪个科目能考出好成绩,虽然平时你可能偏科,但是到了考试时,也说不定你偏的科目考不好。所以这样一想,十几个科目就都不能太放松,不能有所放弃,还是要都好好学、好好考才行。”

初三学生陈琳对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很迷惑:“自主选择3科,怎么选呢?选成绩好的还是选大学专业要求的?我又怎么知道大学各专业是怎么要求的?所以,我哪一科都不敢放弃,都必须学好。您说说看,我是减负了还是增压了?”

本刊认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意义深远,必将对今后的教育改革大局产生积极影响。要清楚地理解国家的新政策,必须对文理分科的历史沿革、利弊有深入了解。

分与不分几回合

20世纪50年代,我国效仿苏联的做法,高考实行文理分科,大学专业也按文理进行定性分割。当时的教育界认为,文理分科有利于快速培养专业人才。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时,由于当时基础教育体系较混乱,许多高校在重建之中,高考不分文科理科。80年代,我国又恢复了文理分科,一直延续至今。

教育观察家许久恒分析道:“对于文理是否要分科,教育界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是高中教育的性质。高中之前的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民基准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偏科,理由是充分的;高中以后的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以分科学习为主要特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其间的高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还是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对其性质的规定至今并不清晰。按照文理不分科的思路判断,高中还应属于基础教育,尽管有大学预科或准专业教育的特点,但与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有关,且能使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减负、下移,其设想是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

上海某中学副校长徐冬河告诉记者:“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在推进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各项探索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经典、要素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习的重要性,推进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提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有一大批理工本科生自觉地补习人文历史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人文情怀;而在近20年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学习中,数学与理工农医等的渗透也越来越普遍。所以,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偏废某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明显是不利的。毋庸讳言,文理分科也有积极效应,不能一概否定其价值,但是,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得文理不分科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理不分科已经是必然趋势。”

教育专家师梦林分析道:“从1977年的高考文理不分科到后来的分科,再到高中教学的分科,学习负担似乎是减轻了,所以过渡显得比较顺利。而现在要从文理分科回到不分科,这一转变肯定有难度,因为学生要学的科目变多了,会有增压的感觉。事实上,简单地就学生压力进行讨论意义不大,也不可能得出让各方人士都信服的结果。文理分科实行几十年来,确实带来一些文理不通、学生人文或科学素养缺乏的问题。所以从原理上讲,文理分科确实是违背学生天性的教育方式,把人更多地定位为社会分工后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文理分科或许能够快速培养出专业人才,却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会会长储朝晖对文理不分科的未来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文理不分科不是一个抽象的对错问题,而需要考察是否真的建起了与文理不分科相符合的制度体系。他说:“首先,文理不分科要求高考制度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而非学生的知识点。现有高考在短期内还很难从知识考试转变为能力测试,在这种情况下文理不分科确实会造成学生压力增大。其次,大学是否建立文理并重选择学生的平衡体系。中国现有大学依然没有消除过去复制苏联文理分科的痕迹,重理轻文的不平衡局面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高中生似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最终依然会沦为大学看重哪门学科,考生就争着去学哪门学科的局面。于是学生的真实兴趣依然要让位于应试和升学的需要,由此只是一根指挥棒替代了另一根指挥棒,却未真正消除指挥棒,偏科现象也不可能真的消失。再者,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依据什么是决定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后利弊消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沿用现在的总分模式,学生投机性的行为就有存在和滋长的空间,最终是学哪门课能得高分,学哪门课能上好大学就会选哪门课。而这一情况又会随着学生选择潮起潮落,变化不定,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不尽的忧虑。”

本刊认为,30多年来,我国高考进行了许多次改变,但一直围着分数转,大学想方设法招收分数高的学生,中学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和家长倾尽全力获得更高的分数,培训机构绞尽脑汁研究提高分数的技巧……“一考定终生”的教育局面让大家苦不堪言。本次高考改革,正是打破这种痛苦格局的破冰之旅。仔细研读《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现其在以下7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1. 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形成。

2. 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3. 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外语可考2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14门随学随考,学生从史、地、政、理、化、生中自选3门成绩计入总分)。

4.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5.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6. 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

7. 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

由此可见,此次改革涉及高考的纵深领域,是整体的变革而不是细微的调整。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迈出的第一步总是饱受争议,因为它总是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总是要改变一些人的观念。从长远来看,淡化分数、看重素质、尊重兴趣、全面发展无疑是高考的改革方向,不仅对国家选择人才有利,对广大学生也是福音。

职业规划要趁早

据悉,本次高考改革,上海市、浙江省将作为试点从2014年开始实施,即从2014年秋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文理不分科,2017年将在全国全面推进,并于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对于全国各地的小学生、初中生及家长来说,必须抓紧时间改变观念,积极面对。

有家长问:“众所周知,以前文理分科时,数学的难度是不一样的,理科较难,文科相对容易,以后文理不分科了,那么数学是难是易?对偏向文科的学生来说,在数学这一科上是否要增加学习负担?这好像不公平啊!”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恽敏霞回应道:“这样的担心没有必要。高中一二年级都是基础性内容。本次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一开始就明确文理不分科,那么对学生来说,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明确、要求清晰,一开始就不要把自己放在所谓文科生的位置上,教学便没什么公平不公平一说。从改革趋势上看,文理不分科后,数学考试难度肯定会降低。”她分析道,“在国际范围内比较,我国中学生在通识课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外国同龄人,从教材难度讲,还有不少下调空间。以数学为例,我们的课程体系在经典数学内容上要求过多、过高,但对于现代数学或者方法论层面的内容渗透又比较薄弱,导致偏难、偏重技巧。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又无形中拔高要求,让不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泯灭了对数学的兴趣,学习仅为了高考。文理不分科,将进一步加快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步伐和数学课程改革的进展。通过对教材的修改,加大对能力和素养的培育,降低难度,减轻压力。”

信阳家长吴芳丽建议,以后的中学应该开设职业规划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将来的职业方向,否则等到选择考试科目时一定会茫然。她的建议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宁波效实中学副校长黄荣升赞同这个建议。他说:“可能学生在高一时就要明确很多问题,比如今后的职业倾向于哪些领域,个人潜能特质适于读哪些专业,更早地澄清观念、认识自我,然后建立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过去应试环境中机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回归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回归到学习的本质。”

本刊认为,文理不分科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家长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旧有观念,顺应改革潮流,适应新的形势,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前途早做打算。

首先,家长要从孩子的成长大局出发,理解政策的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更丰富的营养,取消文理分科,促进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而且,让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打牢各种知识的基础,知识面更广,也更有利于他们进入大学后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其次,家长尽早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孩子进入初中,同时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迅速成熟,已具备起码的社会意识,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谈和行为,发现其兴趣和特长,尝试性地培养很有必要。当孩子进入高中阶段,通常会出现偏科现象,这是他们兴趣和特长出现分化的标志。此时,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在职业规划时,家长要摒弃“子承父业”的传统思想,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必要时可以参考科学的测试数据。

最后,家长要密切关注高校招生政策。《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但高校的不同专业肯定也会有相应的要求,如果家长不掌握准确的信息,孩子只能每门课都用心学,唯恐错过心仪的专业,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负担。家长为孩子减负的办法,是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选择高校的相关专业,然后明确招生政策,让孩子照方抓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高考改革中真正得到实惠。

关于取消文理分科的现实思考 篇4

一、文理分科是教育发展过程的历史选择

我国的高考中设立文理分科起源于恢复高考的1977年, 迄今已有将近40年了。在当时, 实行文理分科, 符合国情和教育实际, 有利于快速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得到广大民众和师生的认同。

但是,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出现了与这种制度相悖的一些弊端, 导致了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推行文理分科这一政策有诸多争论, 并实行改革尝试, 实行文理合科。例如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 要求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 在高中二年级末以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 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2009年, 湖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 要求普通高中必须确保学生完成所有的必修课程和共同选修课程的学习, 不得文理分科。可以说, 这两省的改革尝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它引起了人们对于文理分科的思考, 为高考的下一步改革作出了努力。《决定》要求“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等学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可以说, 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 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的教育目的。

纵然已实行30多年的文理分科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 文理分科培养出来的单一型的专业技能人才显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 取消文理分科, 它既有优势和有利的地方, 也有弊端和不足之处。总的来说, 是利大于弊的。

二、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分析

(一) 取消文理分科有利的地方

1.有利于改善人的知识结构, 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正是一个人打基础的时候。这个时候培养出来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 对于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文理分科, 而是在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 精细的分工要求专业的人才, 才出现文理分科。取消文理分科, 这就要求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 不能只是学习某一种类型的知识, 而是要多科目学习,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

2.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

高中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 学生就要通过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的学习, 掌握各类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 适应高考的要求和今后就业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既要培养出具有抽象思维的人才, 又要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 使得人的思维、道德、行为、能力在知识结构改善中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 取消文理分科, 是有利于改变当前学生存在的要么偏向文科类知识的学习、要么偏向理科类知识的学习的现象, 通过文理科共同的、系统的学习, 掌握好相关知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

3.有利于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 打造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当今社会各学科的交融越来越突出, 对人才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尤其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和创新型的人才。知识的结构、水平、宽度、深度, 这些都会为今后成为高端人才打下基础。取消文理分科, 能很好地弥补文理分科所带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和知识素养偏差的问题, 有效降低读文科的不学理科知识、读理科的缺少人文情怀的现象, 也能够很好地满足当今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 在人的学科知识均衡发展上起促进作用。

4.有利于去除应试教育的功利性, 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 使得选择读文科还是理科成为了具有相当功利性的内容, 也就是说选择哪个科目, 更多的不是凭着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和跨过大学的门槛。把知识过于工具化, 其后果就是培养出具有相当功利性的学生, 这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取消文理分科, 让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各科知识的学习, 实现知识对于个人发展的有用性, 这对于去除当前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有益于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5.有利于促进人的现代化, 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合作, 要求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知识素养、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要全面提高, 促进人的现代化。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科, 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获得更加高水平的生存技能和生存价值,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实行文理分科, 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考试要求, 为了更顺利地升学;而取消文理分科, 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个人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现代化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从而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正能量, 推动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 取消文理分科不足的地方

1.知识全能化, 不利于个人的兴趣发展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挥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理分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和科目。因此, 取消文理分科, 对于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面, 可能会存在片面的认识和相对较为压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迫于升学的压力, 学生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 都要去学习, 并且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相对来说, 对于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偏少, 以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不能够正常发展, 可能会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学习。

2.学生负担加重, 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界对于进行学生减负的尝试也越来越多。减少学生的负担, 还给学生本应具有的活力和动力, 而不是迫于学业压力埋头苦学、苦读, 这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愿望。纵然, 学生学业的负担与所学课程的多少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 取消文理分科后, 学生由本来的专门学习一类课程, 变成要学习多类课程, 学习压力必然会增加。文理的各个学科都要纳入考试或者考评的范围, 学业负担肯定会加重, 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每一门学科都能够取得成就。学业增多了, 学生出去锻炼的时间就会减少, 这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3.影响个人未来发展, 不利于个人的职业规划

毫无疑问, 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个性发展和特长方面是有着不同的认识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水平, 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引导学生进行未来发展的规划。取消文理分科后, 学生不管喜不喜欢文科或理科, 都必须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和内容,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人选择来说是有着一定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 也会导致学生对于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不明确, 只是专注于各门课程的学习, 专注于考试分数的提高, 从而主动放弃或者被迫放弃自己喜欢的学科, 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变得盲目和茫然, 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

取消文理分科看似简单, 其实并不简单。这个政策改变的背后, 牵涉到的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变化, 涉及到人才的培养, 也涉及到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变化。取消文理分科是一项适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基本要求的政策, 也是势在必行的政策。它的实施需要相关政策和条件的保障, 才能够更好地趋利避害,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选拔模式, 顺利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取消文理分科的政策保障和配套措施, 首要的就是变革高考制度。一是变革考试制度。去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法, 建立起一年多考的考试制度, 并辅之以相应的评价体系。二是变革招生制度。当前的高等学校招生都是依据文科和理科的不同科目, 按照一定比例来招生。取消文理分科, 就要打破现行的招生制度, 各专业的招生要平等面向全体学生, 择优录取。

此外, 要真正实现取消文理分科, 关键还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课程。高中阶段的课程要以扩大知识面为基础, 降低难度, 突出应用性和基础性。二是改革修学模式。设立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相结合的模式, 充分保证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三是改革评价方式。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道德表现等情况, 给出综合评价, 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的参照标准。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文理分科这一教育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取消文理分科成为社会发展的呼唤和要求。作为一项教育变革, 取消文理分科在改善人的知识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人的现代化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也对人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职业规划方面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然而取消文理分科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真正推进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政策, 需要趋利避害, 要有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这些配套措施。

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篇5

一段时期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寿终正寝”,教育部已公开征求意见。日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透露,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

恢复高考30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把文理分科作为高中阶段学科教育的基础。在《规划纲要》征文活动中,青岛市教师孙先亮认为,随着中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沿袭多年的`分科教育已愈来愈背离人才培养的规律。高考录取的文科与理科比例关系,直接导向学生学文科与学理科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没有直接关系。他认为,取消文理分科,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助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好的基础。孙先亮的这一呼吁,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统计显示,20上海秋季高考,报考文史类的考生占报考总人数的42%左右,而总计划中,文科只占37.87%,导致文科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对于取消文理分科,不少家长也持保留态度,担心会加重学生负担。除了担心加重负担外,不少学生、家长忧心自己的孩子做了“临界点”的实验品。不少家长表示,改革调整必须考虑周全,而不能只改局部,最后就会变为折腾学生。

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篇6

其实,高中文理是否应该分科,社会上早有争议。记得去年11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其中“病症”之一就是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的缺失。

朱永新认为,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完全赞同朱永新的观点。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有网友称,文理分科早就该取消了,文理分科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也有网友认为,不能取消,取消了文理分科,学生的负担将会更重、学生会更累。可以说,以上说法都不无道理。当我们在争议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文理分科背后的体制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教育体制不改,那么取消文理分科就是瞎折腾!

首先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学校施行的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课程的安排也都是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设置的——高考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课程;高考重点考什么,学校就重点教什么。于是,语文、数学、外语成了中学的主课,而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则成了受人冷落的副科。

我们目前的教育大都是功利教育。学生在为考大学而学,教师在为升学率而教。这样,大多数学校就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其实,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然而,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却只重智育,而轻德育和体育;只重特长,而轻全面发展。

显然,这样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这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正如朱永新所说,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問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同样,学习文科的同学,分科之后也不再学习物理和化学等知识。久而久之,文理分科就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

其次,要改革高考制度。正如教育专家、北京市西城教委副主任李燕玲所言:目前高中教育急功近利趋势比较严重,而文理分科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很明显,但在高中不分科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值得关注,取消分科的关键在于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设计。

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篇7

著名教育改革家朱永新先生在《广州日报》上发表文章, 指出现行教育有三大“病”。其一, 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 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呼唤了那么多年诺贝尔奖, 为什么唤不到?过早文理分科, 理科生不再学历史、地理, 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 使人才培养水平下降, 也导致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因此, 建议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其二, 教育行政化使知识分子无心学问。中国的教育行政化趋势非常突出。好教授最想做的是校长, 处长, 不是想做学问, 这导致一些优秀科学家过早丧失对学问的兴趣。建议取消大学行政级别, 修改高等教育法, 建立大学的职员制。其三, 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素质降低。阅读能力高低,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 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量不到1.75本, 人均阅读量太小。大学生也基本不读书, 阅读快餐化, 广州某大学借阅率最高的是《名侦探柯南》。阅读缺失让学生失去思考能力, “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成为大、中、小学教育的典型写照。

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篇8

一、从文理分科的起源看改革的方向

高中教育文理分科历史由来已久。从历史上看,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 其实是伴随着清末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和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发端的。以1909年清政府学部奏请实施中学“文实分科”为标志, 我国高中文理分科的实践和争议至今已经百年有余。

对于建国后高中文理分科的原因,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指出:“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论’, 认为在文科和理科之间, 集中精力专注其一, 能提高全社会的效率。而建国后实行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 则是新中国全方位仿效前苏联‘老大哥’的时代风气———高考制度与高等教育制度亦莫能除外。”这一时期, 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制度中的文理分科都源于当时急需人才的社会状况, 为了快速产出高精尖的人才, 高等教育制度设置了文理分科, 作为高校招生制度一部分的高考制度也顺势而为, 足见二者相关之密切。

如今,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往昔不同, 文理分科成了制约现时社会所需人才产出的重要因素, 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 改革的方向是一个问题, 到底是以高考制度作为改革切入点, 还是以高等教育制度作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相当关键的。

对于取消高考文理分科, 有一部分人以文理分科起源原因为依据, 认为必须先行改革高等教育制度中文理的限制, 否则高考文理分科的局面难以改观。另外一部分人则持相反意见, 认为高考制度是喉舌, 应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改革。这是一个影响方向的问题, 涉及到改革的顺序。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 我们既要关注文理分科起源, 又要关注现实事态发展的特点。先改革高考文理分科有利于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后继的学习。如果只改革高等教育中文理的限制, 而未改革文理分科的高考, 所录取的偏科人才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 也不利于这部分人在高校中的学习。

二、高考文理分科对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

高考文理分科是导致高等教育功能定位偏狭的原因之一。高等教育将为社会提供怎样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输送怎样的生源, 生源的知识基础和大学的专业设置及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息息相关。从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看, 其系科和专业设置不仅朝“大理科”、“大文科”方向发展, 而且文、理科之间也正在相互交叉和渗透, 其中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课、训练基本功、广泛开设选修课等, 已成为当今高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共同特点和趋势。实践证明, 这样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高中教育作为向高等教育输送新生的基本阵地, 应当同高等教育的改革相衔接。然而高考的文理分科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 (高二年级) 就进行了文理分科而学, 从基础知识层面上斩断了文理的知识构建, 导致考上大学的学生们文科知识或者理科知识单方面发展, 给大学专业设置文理壁垒森严, 学科界限分明以条件, 导致学生知识宽度、广度及平衡性受到制约, 知识的有效性成为疑问, 能力单一, 拓展性弱, 社会适应性差, 就业危机日趋明显, 高等教育的效果备受质疑。从这个角度说, 取消高考文理分科必然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取消高考文理分科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1. 引发学术性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和重构

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 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1]

毫不客气地说, 中国学术性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从本质上已经演变成培养具体人才倾向的定位。这种功能定位其实把学术性高等教育变成了只是因循了“学术”之名称的高等职业培训所, 其最终的教育效果不伦不类, 其受教育者既不具备大学之才, 又不具备职业之技。

这种现状迫使我们重新追问大学之本质。大学的本质从属于教育的本质, 首先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体, 培养有素养的公民。就大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来说, 大学的本质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被西方学者们称为系统阐述大学观第一人的英国都柏林大学首任校长约翰·亨利·纽曼认为, 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 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2]学术性高等教育其功能定位不能脱离大学本质的参照体系, 否则“大学”何其成其为大学。

其次, 学术性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亦不能脱离时代的参照体系。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国际范围的纳才标准、激烈的就业竞争, 要求社会人具有广博的可以不断拓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素养,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换的环境;要求社会人是健全的具有个性的个体, 才能在适应环境之余创造性地生活。

我国学术性高等教育的现状促使我们不断反思教育功能定位的得失, 从某种程度上讲, 在实践中重构其教育的功能定位非常必要。但是, 高考的文理分科而试的局面指挥着中小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文理分科而学, 基础教育提供给大学的生源决定了学术性大学无法突破文理壁垒, 这种壁垒直接遏制了这种反思的现实性和重构的可能性。因为大学教育功能定位的重构具体到教育的现实中, 将首先涉及到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也就是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改变。学生文理分科的知识基础现状, 必然局限专业和课程设置。那么任何有利于大学教育功能重构的反思都是纸上谈兵, 更不要说重构的实践了。

所以说高考的文理分科从某种程度上是学术性高等教育功能重构的绊脚石, 一旦突破这块绊脚石, 取消了高考的文理分科, 必然会引发其教育功能的反思和重构。大学生源的基础知识文理壁垒, 使我们即使认识到目前其教育功能的偏狭, 也无法有所作为, 而一旦取消了高考文理分科, 这种壁垒也就消失了, 这意味着, 无论对大学教育功能的反思还是重构都有了足够的空间。

2. 引发学术性高等教育改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连锁反应

学术性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是由其教育功能的定位决定的。无论我们对其教育功能定位的思想多么丰富, 其共识在于人才培养上, 大学无不以通识博学, 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为追求, 以区别于专门教育造就的狭窄单薄的技术专才。曾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的梅贻琦, 对“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的古训予以新的解释。他认为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 给学生以“通识”和“知类通达”的学术训练, 以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会的“新民”的使命, 而“不贵乎有专技术之长”, 主张学生应具有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的知识。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是对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3]

对大学教育功能理念的现实转化落实在大学教育的组织上。其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也就是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问题。

这两个参照体系都要求学术性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把专才教育的功能定位转移到通才教育的功能定位上, 使所培养的人才在通的基础上专, 因通而专, 通专结合。

其实很多学术性高校已经意识到重新定位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并效法西方国家大学, 尝试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大学本科教育的重新定位和实践。国内大学尝试通识教育的方式目前有两种, 一种是使用1999年教育部在32所大学中引入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或者俗称“全校通选课”的一套新学分, 通过开设新课程探索通识教育的可能性, 北大、清华等校就是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复旦实验的一种方式。复旦的本科生第一学年不分专业院系, 直接进入“复旦学院”———取法于哈佛、耶鲁的文理学院, 整体改变了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无论用哪种方式来推行通识教育, 最根本的都在于进入大学的生源必须具有统一的基础知识, 如果生源其基础知识文理不通, 那么将有碍通识教育的推行。事实证明, 在高考文理分科状态下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很容易演变成各个专业的概论课。学文的学生们对于理科的通识课程一窍不通, 学理的学生们对于文科的通识课程不能深入, 必然不利于在大学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的实施, 最终导致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 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 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

然而, 一旦高考文理分科取消, 以上所说的障碍就不复存在。大学本科教育改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连锁反应就获得启动的契机。

3. 引发职业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一直是存在矛盾的。然而现时代的发展要求两者协同发展, 甚至是交叉和融合发展。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来看, 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多样化的质量观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必要的视角。这一视角的涵义是:无论是学术性高等教育, 还是职业性高等教育, 都可以追求同等的高质量。

中国的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学术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滞后首先表现在教育质量上。尽管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 规模不断扩大, 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 高等职业教育还缺乏自己独特的办学和教育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无法摆正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 导致高等教育的高层次阶段———研究生教育———缺乏职业型的研究生院。近年来, 美国的职业型研究生院发展得很快, 它们在研究生教育领域所起的作用愈来愈明显。这种职业研究生院不仅丰富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内容, 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新需求, 而且提高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层次。其重点培养的是善于钻研职业技术,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能够发明新技术, 创造新业绩的专家、工程师和管理者。借鉴其经验, 日本的《职业型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从2004年4月1日起实行。[4]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下, 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也对职业性高等教育的高质量, 以及职业型研究生院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是顺应这一需求, 不是简单建立硬件机构的问题, 而是各项条件的相对成熟。高考文理分科相对来说是制约这一发展的因素之一, 制约了职业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性, 也制约了职业型高等教育人才的多元性。同样的, 取消高考文理分科, 必然能给这种种制约松绑, 进而可能引发职业性高等教育追求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34.

[2]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29.

[3]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北京: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社, 1931, 12, 4, (341) .

上一篇:学习智能下一篇:桥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