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理科学生

2024-09-11

高职文理科学生(精选7篇)

高职文理科学生 篇1

摘要: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高职学校文理兼收,学生的知识背景、化学基础等存在差异,给有机化学课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会谈的方式,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有机化学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理兼收,高职教育,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1]。有机化学的理论性强,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广泛,反应机理复杂,内容多且时间紧,致使学生往往出现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状况[2]。我校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从2011年开始采取了文理兼收的招生模式,由于文科生数理基础、化学基础较理科生薄弱,存在更大的学习困难,使得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而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本文通过对我校化工系11级和12级143名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炼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在高中阶段,文理科学生在化学的教授内容上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了文理科学生在起点上就有了很大差异,这直接导致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调查表明,由于大部分文科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较差,使得学习起来费时费力,难以培养起学习兴趣,直接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感,学习效果差。甚至有约1/5文科学生在填写专业时是由家长填报,对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不了解,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为了毕业,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有少量同学还出现过休学或退学的念头。

1.2 教师教学问题

在调查中有2/3的文科生表示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听不懂。从事有机化学教学的教师都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使得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上容易形成一种惯性,即把同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用于文科类学生。常表现在对知识点的讲解太拘泥于理论上的逻辑解释,而不能用一种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这对于工科基础较差的文科类学生来说无疑很难接受,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更是如此[3]。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简单地采用相同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局面,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有部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意,认为课堂气氛死板,理论讲解太空洞。

1.3 编班方式问题

为保证专业的一致性,文理兼收学生采取的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班学习的模式。由于高中阶段文理科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不一样,学生的化学基础差异较大,对于相同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师对于同一个班一般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使得文科学生不太能适应,理科学生认为较为容易的内容,文科学生则认为较难。教学实践中,当教师降低讲解难度或补充高中知识点时,有约1/4的理科生认为太简单,降低了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2 解决对策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进行入学教育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情况和发展趋势,让学生形成认同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穿插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化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本区域行业特色和优势,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与有机化学相关化工行业,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是学以致用的,从机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4]。

有机化学实验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讲解醛酮的性质时,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边做实验边解释现象及原因,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醛酮在性质方面的异同,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当完成有机合成实验时,能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实验产品,学生都非常兴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实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 进行分组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进行[5]。而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与学习特点是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掌握文理科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

根据学生情况将同一班上的文理科生打乱重新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对于文科学生要强调他们的课前预习, 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如将学生先分文理两个大组,对于文科生,根据教学大纲授课的同时适当地补充部分高中化学知识,打牢他们的基础,这样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又满足了文科生和理科生对不同知识点难度的需求。而后从每个大组中各抽三至五人,组成六人至十人的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助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到文理两层学生互补的效果。

2.2.2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6]。如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分子结构理论讲解中,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在讲课时可多举一些形象的例子,这样有利于文科学生更好地理解。

2.2.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因材施教。有机化学的特点是理论分散、反应众多,难以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先分析其结构,再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这样就不再杂乱无章。及时指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进行分比较、综合、归纳,在分类中求同、在比较中求异[7],找出其中的规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得记忆有章可循。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文科学生要增加辅导答疑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在布置作业时,根据情况布置一定的必做题和选做题,文科学生在完成必做题的同时可以去尝试做选做题。

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改进,鼓励本专业老生与新生进行学习体会和交流,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3 结 语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高职学校文理兼收学生的知识背景、化学基础等存在差异,给有机化学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部分文科生对专业认知不够、缺乏学习兴趣,而教师教学方法未改变,对于文理科生均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此,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隆金桥,史兵方.创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3:174-175.

[2]李发胜,燕小梅,金煜生.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9):241-243.

[3]李磊.文理兼收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6(12):177-179.

[4]解正峰.创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24.

[5]胡嘉卉,李文鸿.经济类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5:218-219.

[6]李琳,杨宝华,张爱华.高职检验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27-129.

[7]梁静,高宏峰,王兴涌,等.有机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1):87-91.

高职文理科学生 篇2

文理生源的有机化学成绩差异分析

首先, 对2007届农业与生物技术系学生文理生源的有机化学成绩差异做了比较分析。图1为2007届食品检测、种子经营、设施农业和畜牧兽医班的总体情况分析。总体而言, 理科的不及格率要远低于文科, 2007届学生的总体不及格率为14.2%, 其中, 以50~59分为主, 占全部学生的9.3%;文科的不及格率为26%, 而理科的不及格率只有7.6%。可见文理科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十分显著。

图2、图3为典型班级分析。从总体不及格率上分析, 设施农业的文理科差异要大于食品检测专业, 前者文科不及格率为26.3%、理科为3.9%, 不及格率相差22%, 后者不及格率相差仅为8%。设施农业班26位理科学生中不及格人数仅1人;而后者理科学生总数为34人、不及格人数为4人, 但主要集中在50~59分数段。因此, 二者的差异趋势完全一致, 文科成绩显著低于理科成绩。

文理生源有机化学学习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对历届学生的调查, 我们发现, 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学习难度是文理生源对有机化学学习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文科学生对理化科目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由于文科生源本身对理化课程缺乏兴趣, 因此, 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第一大因素。部分学生还没有深入学习, 已经产生抵触情绪, 由于其学习动力不足, 从而导致无法从根本上学好有机化学。由于有机化学对理工基础要求较高, 需要学习者有足够的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使得大部分文科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畏惧心理。因此, 文科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参见图4) 。由于理科生源总体的理化基础较好, 思维理解能力较高, 因此, 有近33%的学生表示出较高的兴趣。

部分文科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大部分文科学生对理科课程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导致理科课程成绩较差, 进而导致兴趣下降。通过学习方法调查, 我们发现, 许多文科课程可以通过考前突击了解学习内容, 虽然学习质量不高, 但能顺利通过考试;而理工类课程逻辑严密、前后内容环环相扣, 只要有一个学习点未能掌握, 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 按时按量地完成学习内容, 是有效学好理工课程的关键所在。相对于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结构更严谨, 更讲究层次递进。许多学生在第一次课程接触到杂化轨道理论时, 未能完全理解与掌握, 以致影响后面对所有有机物性质的理解;在学习烷烃时, 未能完全掌握系统命名法, 因此, 对烯烃、环烃便更加搞不清楚顺反, 对Z、E命名原则的理解也模糊。

文理科学生对教学深度的接受能力和要求不一致由于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文理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文科学生本身对微观空间的理解和想象力就比较差;而理科学生却希望进一步理解有机物性质产生的原因。因此, 如何照顾文理科学生的学习能力, 掌握好教学的深浅程度, 也是有机化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比如, 学习原子轨道杂化理论, 文科学生需要反复讲解, 形象模拟, 才能理解;而理科学生则觉得讲解一遍、总结一次即可;如果重复次数过多, 则容易丧失听课兴趣, 进而影响对后续内容的听课注意力。而简单烃类的系统命名法, 理科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 因此, 容易忽视对这一部分的听讲;而对讲解烯烃、芳香烃命名等内容时, 由于前面基础不扎实, 反而容易混淆。

基于文理生源差异的高职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有机化学体系严谨, 环环相扣, 大学本科教育一般需要两个学期至少超过100课时, 而高职教育却需要在40~60学时内完成所有内容的传授。因此, 如何根据文、理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的差异对内容进行筛减成为教学的关键。 (1) 根据文科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适度降低有机化学的教学难度。有机化学的学习可以分为“是什么物质”、“有什么性质 (反应) ”以及“为什么这样反应”三个过程。其中, 第三部分是最难的, 也是最需要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鉴于文科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 应把“反应为什么进行”从教学考核要求中删去。但为了照顾部分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的求知欲及后期深造的诉求, 还应在相应章节进行讲授;所有涉及反应机理的内容均应简单讲解, 不求学生理解。在机理讲解时, 教师要从繁到简, 从教学前期的杂化轨道理论、自由基反应机理, 到教学中期的亲电加成、亲核加成, 再到后期的消除反应机理;要顺应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根据学以致用原则, 从专业特点出发, 调整不同专业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学习和考核的主线为各种官能团的学习, 以链烃、环烃、卤代烃、醇酚醚、羰基化合物、羧酸以及胺为重点基础。在学好基础章节后, 我们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部分内容的调节, 专业不一, 侧重点不一。比如, 食品经营专业以食品知识为基础, 因此, 对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等应重点传授, 而含硫有机物、含磷有机物、杂环化合物以及生物碱等内容则可一笔带过。由于后面内容为农药等的有效成分, 因此, 对种子生产、设施农业等专业应采取相反措施。

改革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计划必须在学习完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部分知识是有机化学的基础, 例如, 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原子轨道杂化理论涉及核外电子排布, 而这属于无机化学传授内容, 文科学生在高中根本没有接触相关内容, 因此, 未能在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学习杂化理论, 使有机化学在第一个难点和重点的学习上事倍功半。因此, 我们在教学计划上做了改动, 把有机化学课放到第二学期。当学生已经掌握了无机化学的必要知识, 学习和理解有机化学更加容易和轻松。 (1) 保证有机化学的总课时数, 安排大量的练习与知识串联。高职学生普遍理解能力差, 学习主动性更差。因此文、理科学生均需要通过大量练习, 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同时, 由于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彼此相关, 不可或缺, 因此, 必须较好地掌握上一个知识点, 才能消化理解后面的内容。对于相关的知识点应进行及时的回顾和串联, 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强化学生的记忆, 促进学生消化吸收。 (2) 设置丰富的实验课程,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是对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 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有机物的各类性质, 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打好基础。有机物的性质反应往往现象变化明显、不同结构的现象差异显著, 通过各类颜色反应、沉淀反应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差异, 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回溯理论, 再辅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加深印象。因此, 通过类似银镜反应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的有机化合物性质验证实验, 可以提升文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和记忆。 (3) 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想象力。由于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都基于电子、原子等微观世界的变化, 因此, 高职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很难理解。因此, 必须补充新的教学手段, 力争通过形象化的教学,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其理解力的提升。通过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 以动画、模型代替图片, 以通俗、简洁的语言解释机理成因, 学生的学习兴趣、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均可以得到很好提升。

参考文献

[1]汪道鑫, 汪亮, 等.医专部分专业文理生合班教学成绩调查与分析[J].管理观察, 2009, (13) :159-160.

[2]饶泽昌, 张晓伦, 等.文理科护理生生化学习差异性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21) :94-95.

[3]林丽彬, 蔡文泉, 等.文理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中存在的差异性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6) :654-656.

[4]张晓薇, 宋志萍.中医药院校文理科生源学习成绩分析[J].中医教育, 2001, 20 (5) :10-11.

[5]储全根, 阚峻岭, 等.中医专业文理科生源学习成绩对比分析研究[J].中医教育, 2006, 25 (2) :6-9.

[6]夏满莉.文理科学生学习临床医学主干课程成绩的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7 (3) :121-122.

[7]何仕远, 刘靖, 邓远美.文理兼招对部分基础医学课科的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4 (3) :92-93.

[8]王一萍, 黄亚瑾, 等.文理毕业生的差异及化学教育对策探讨[J].成功 (教育版) , 2008, (8) :22-23.

学校文理兼学与学生负担之关系 篇3

以上两种观点, 从表象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而到底哪一种更有理?笔者认为, 判定一种观点的对错, 不能光以表象为准, 应视它的本质而定 (即它存在的形式、内容、目标、意义和结果等) , 看哪一种更接近或符合事物存在的本质。

显然, 从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及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系统性看, 笔者倾向于在基础教育阶段 (包括高中阶段) , 学校应该进行文理科知识兼学, 不得偏废, 因为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好处。

而令人困惑的是本该全面学习掌握的文理知识课程, 为什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 会出现偏废甚至放弃呢?追根溯源, 都是分数、考试、选人方式惹的祸。诚然,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 重心全压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 教育的本质、目标、意义、结果等变得无所谓, 教育所追寻的目标也再不是过去倡导的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而是分数。在这种极畸形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指导下, 导致目前不少人 (社会人也包括一些教育人本身) 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变得十分急功近利。为了分数、升学率, 学校通常的做法是, 上面考什么下面就学什么, 上面不考什么下面就放弃什么, 以此应付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文理偏废, 学生负担加重就在这种极端功利主义行为下产生。

所以, 想改变目前畸形的学校教育现状,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每个人都必须重新认识教育, 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意义, 不随波逐流。

一、端正教育思想, 重新树立全面正确的育人观

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育人, 不是单一的分数、升学率。鉴于教育这一根本意义或永恒的主题, 看待一个学生的好坏, 衡量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 标准不只在分数、升学率, 而应该关注各方面表现。例如看待一个孩子优秀与否, 我们应从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综合考量, 如果认为该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发展不错, 符合教育教学规定的目标要求 (不只是分数成绩) , 那我们就肯定, 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 无需担心或遗憾, 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教育赋予的任务,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现有教育环境下, 如果每位教师真的能放开手脚, 抛开片面的分数观, 放下包袱, 正确看待自己的学生与教育教学工作, 那么, 基础教育阶段长期的文理偏科现象、沉重的学生课业负担等顽疾, 一定会从中得到有效改观。

二、正确理解“人才”意义

导致目前学校教育文理偏科、学生负担日趋沉重的另一原因是社会对“人才”意义的曲解。“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 (即学力) 和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即实践能力) , 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愿意并忠心服务于社会并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断创造新价值, 做出新贡献的人, 也就是说, 人才有两方面的意义要求, 即既有学力, 又有能力。社会上不少事实也证明, 许多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他们其实并不是高分数、高学历者, 有些甚至连大学都没上过, 可却都为社会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如媒体多次报道的全国级专业技术人才许振超、邓建军、郭晋龙、杜胜利等。他们并不是高分数、高学历者, 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真人才。所以, 看待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和成功, 我们并不需要死盯着分数不放, 应全方位、多角度去考量。毋庸置疑, 目前社会“人才观”的偏向, 是造成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行为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改进完善现有的中高考招生选人方式

毫无疑问, 改进现有的中高考制度, 完善招生选人方式, 是当今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减轻学生负担、恢复正常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多年来, 我们的考试招生方式, 强调以分取人, 唯分是举, 这便从客观上引导教育走向了偏道, 导致学校教师与学生不惜一切地向分数看齐, 在分数上动脑筋、下功夫, 忽略教育的其他目的意义。另外, 一直以来高考明显把考生分成文理两大类, 这也从源头上为学生的文理知识偏废种下了祸根。因此, 既然知道今天的教育困境由考试、分数等因素而起, 那么, 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从考试、分数等入手。

废除目前单一的全国统考形式, 推行分层复考方法计算学生中高考成绩。具体计算方法为:按一定的比值, 折算学生平时成绩, 然后累计总分, 作为他或她最后是否被录取的依据和条件。所谓分层复考, 即高考从高一开始计算, 中考从初一开始计算, 对每年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成绩, 按照一定的比值折算成分数存入档案, 作为以后中高考录用时的正式成绩。这样的做法, 既可以反映该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 又可以消除一考定终身的时运性倾向, 对学生而言, 显得既公平又合理, 两全其美。

扩大招生选人途径, 多方面招用人才。招生选人除通过卷面考试一种形式外, 还可通过笔试加面试、综合素质加特长等其他方式选人用人。在实践中, 通过多方面途径考核、选拔人, 对被选拔者或许会更客观、全面, 更符合有关要求和条件。招考中, 采用多途径、多方面选拔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它会让每个被选者有机会、有时间、有条件和有信心展示自己的潜能和才华, 让人获得全方位了解, 该做法会避免一卷、一笔、一时间考试带来的片面性。

招生选人, 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招考方法。现在的招生选人, 基本以卷面考试分数为主, 缺少对实践的检验。为避免只重理论、忽视实践技能的弊端, 未来的招生选人, 我们是否可这样做:考试由两部分组成, 一为理论知识, 二为实践技能, 分值各占50%,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查, 然后决定是否录用该人。这样的考试录用方式, 如果运用得当, 或许在相当程度上会淡化目前的“分数英雄论”倾向, 摆脱应试困境, 使教育回归正轨。

减少考试科目, 渗透文理内容, 降低试卷难度。为切实消除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文理偏科、学生负担加重等现象, 考试主管部门是否可探究改变考试的形式和内容, 把考试科目减少, 有要求、有目的地合并分支科目, 在合并过程中, 有的放矢地渗透交融文理内容 (知识) , 了解考查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的知识是否片面。同时尽量做到降低试卷难度、减轻题目容量, 把题目出得通俗易懂, 让每个学生容易下笔, 容易得分。诚然, 如果考试形式和方向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则必然会引导学生老师认清学习目标, 摆正教育位置, 淡化应试氛围, 摆脱分数困扰, 重新重视对文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如何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 篇4

一、用多媒体课件来调节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学生作为人生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特定阶段, 情绪的最大特点是强烈性和不稳定性。如果不注意初中学生情绪特点, 在教学中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教学效果将会大受影响。从物理课的编排来说, 物理课多被排在上午3、4节或下午1、2节, 这时, 学生经过语、数、外等课程的磨练, 不少学生有了挫折的情感体验, 在上物理课之前, 就已表现出无精打采、消沉等消极的情绪。因此, 在物理教学之前播放音乐, 利用远程资源做多媒体课件教学, 培养学生乐观、热情的积极性情绪, 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 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 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 应设法激趣, 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如我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 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音叉、鼓、纸哨等。在课堂上, 我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 同学们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 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 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声音的世界”, 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物理探究角色。学生通过看、听、摸, 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 然后再经学生讨论, 老师点拨, 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 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

三、创设良好的情境, 营造探究的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 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学习、感悟, 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 我为每一名同学分发了一烧杯热水 (热水的水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 , 一只激光手电筒, 一张硬白纸片, 一只空塑料杯, 一只长吸管等, 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 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我相信学生们在经过了这样的活动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 一定会比通过常规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有质的升华。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批评, 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 修正老师的错误, 战胜老师, 超越老师;有计划提出问题, 有意识地设计错误,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四、重视教师的引导, 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 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 不能袖手旁观。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 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 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思维, 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 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 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在扶的同时, 教师还要做好“引”的工作, 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 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 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 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 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 (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 与实验方案, 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 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教师还要采取“放”的手段, 在出示观察对象, 提供实验材料后, 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教师先进行演示, 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大胆进行探究,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五、开放物理实验室, 落实学生的探究活动

平时教师的演示实验、课后的小实验或者实验性习题等, 有的学生会感兴趣, 但学生没有亲手做, 心里痒痒的, 总是想做做, 教师应该想办法来满足他们。开放学校实验室, 就可以满足学生的愿望。每周利用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或者每月拿出一到两个课时, 让学生拿着自己想做实验的清单, 找实验教师借出实验仪器, 自己到实验室去完成感兴趣的实验。

高职文理科学生 篇5

关键词:职中,理科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一提出问题

众所周知, 职中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而男生较多的理科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学生因为基础差导致不愿学, 又因为不愿学导致英语成绩差, 成绩差导致更不愿学, 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如今, 新教材的改革和新考纲的推行对职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灵活的要求。因此, 如何帮助理科班学生从英语学习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走出来, 成了当前职业中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本人连续几年教理科班, 根据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流, 对理科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做了一些分析。

第一, 学生的英语基础确实薄弱。理科班学生认识音标的不多, 能根据音标读准单词的更不多, 而单词的识记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 他们最头疼的就是单词记不住, 或前记后忘。词汇量的缺乏又导致考试的时候看不懂题目和文章, 进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破罐子破摔。在这些学生的作文中, 甚至会看到很多低级错误。

第二, 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态度不端正。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读是识记单词的最佳时光, 可摆在职业中学教师面前的往往是这样的尴尬现实:早读已开始了, 有的学生才漫不经心地拿出英语书, 不情愿地读单词;有的学生读着读着就犯困了, 教师提醒时却给自己找借口说是默读。课堂本是学习的主阵地, 可是也常有学生打瞌睡、小声聊天的情况出现, 对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漠不关心。课后做练习时, 很多学生只做选择题。

第三, 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是一门语言课, 课前、课上、课后要多读、多说、多记、多练。而很多理科班学生只有在老师说要默写、要过关并有惩罚措施的时候才去读英语, 这种为过关而背单词的学习方法, 效果可想而知。往往是前背后忘, 背得慢忘得快。

第四, 学生自制力差, 缺乏吃苦精神。英语在对口单招高考中占分比例不多, 总分1000分, 英语100分。使得很多理科班学生存在偏科现象, 不重视英语学习。认为只要学好其他科目, 英语差些也能考上不错的学校, 从而放弃了英语学习。有的学生经过老师开导后, 对英语学习有所重视, 制定了目标, 也决心好好学, 可是却迟迟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

三解决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人制定了如下对策:

第一, 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很多国家开设英语课, 关于英语的国际考试名目繁多, 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英语也是我国普通高考和单招考试必考科目, 更是大学必修课程。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和其他学科相比, 英语在对口高考中占分比例不算很大, 但是拉分差距却很大。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要求学生不能放弃英语学习, 要学会迎难而上, 力争取得好成绩。

第二,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英语, 教师首先得想方设法激发其学习兴趣,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本人经常采用单词竞赛 (读、背、默) 、单词接龙、单词配对等方式, 促进学生多读、多背, 以加深印象, 学生在识记单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在讲练习时, 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 呈现答案时可由学生自己挑题目, 不管对错, 只要主动站起来回答即可。还以家校通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告知家长, 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第三, 对自制力差的学生及时督促、适时鼓励。很多学生也想进步, 只是制定了目标后, 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因而未能坚持下去。对这样的学生要定期谈话、了解动态、适时鼓励, 以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学习英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只有具备坚强的毅力, 才能坚持下去, 只有坚持下去, 才会有效果。

第四,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提醒学生不懂就问, 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它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 也是个人成长的好习惯。 (2) 要求学生备好学习工具, 如字典、语法参考书等。遇到不会的地方及时查阅。 (3) 要求学生准备错题集, 将做错的题目及时订正到错题集上, 经常拿出来复习, 加强巩固。 (4) 督促学生课后多读、多背、多练。这个任务可从下面任择其一:10个单词、4个短语、一个重要句型或一个知识点的解题方法。每天练一篇完形填空或一篇阅读理解 (限时完成) , 教师定期抽查。 (5) 要求学生重视复习。指导学生制订复习计划。及时整理当天或近期的学习内容, 温故而知新, 只有不断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才能在实际应用时做到举一反三。

四试行情况

笔者在所教两个平行班实施相关对策接近两个学期, 效果良好。大部分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学生整体学习状态有所改善, 变得积极乐观。但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够强, 仍需教师常换方式、常督促、常鼓励。

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宝鸡文理学院17个系部学生每个系部随机抽取最少100名, 共计1 816名, 其中男生740名, 女生1 07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176名, 大学二年级学生400名, 大学三年级学生760名, 大学四年级学生480名。

1.2 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数据库表编制的问卷实施调查, 调查员都是经过集体培训, 对所有调查的学生进行集体匿名的方式完成答卷并现场回收。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统计包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每天锻炼情况分析

男同学在过去7 d内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21.2%。女同学占17.1%。男同学在过去7 d内每天至少锻炼1 h的天数依次为16.8%、25.4%、16.8%、7.6%、2.7%、1.6%、8.1%, 女同学为17.8%、23.4%、20.8%、9.3%、2.6%、1.5%、7.4%。年级方面,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依次为, 一年级13.6%, 二年级18.0%, 三年级22.1%, 四年级15.8%。见表1。

2.2 静态活动时间

2.2.1 过去7d每天看电视、录像、玩游戏的时间

17.3%的男同学和15.6%的女同学在过去7 d内没有看过电视、录像和玩电子游戏。男女同学5个时间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94, P<0.01) 。年级之间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62.484, P<0.01) 。见表2。

2.2.2 过去7 d每天做课外功课的时间

有20.5%的男同学过去7 d内没有做过作业, 女同学只有1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66, P<0.01) 。男女同学在5个时间段平均人数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074, P<0.01) 。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623, P<0.01) 。见表3。

2.2.3 在过去7 d内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

在过去1周内参加课外补习平均发生率为39.2%, 男同学为39.6%, 女同学为38.9%, 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53, P>0.05) ;年级之间补课所用时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433, P<0.01) 。见表4。

2.2.4 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的时间

男同学每天上网发生率为89.2%, 女同学每天为88.1%, 上网时间发生率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677, P<0.01) 。一年级上网发生率为95.5%, 二年级为82%, 三年级为91.1%, 四年级为87.5%, 年级发生率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409, P<0.01) 。另外, 上网时间的构成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73.742, P<0.01) 。见表5。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在过去7 d内每天参加不同时间体育锻炼的人数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梁筱健等[6]研究结果 (男同学每天运动锻炼明显高于女同学) 不相同;与调查的地域和群体有关系。一、二年级体育锻炼发生率明显高于三、四年级, 这与梁筱健等[6]的研究相同, 即随着学段上升,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也上升;这与低年级学生刚入校, 学校组织较多的体育活动。有报道,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 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学生体育爱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状况等因素有关[7,8]。

在过去7 d内每天一年级同学看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时间最少, 二年级其次, 三年级次之, 四年级最多, 这与低年级同学课程安排较多、学习任务重有关。

学生做课外功课的发生率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同学发生率高于男同学, 这与女同学对待学习认真、刻苦的性格有关系。宝鸡文理学院规定大一、大二学生每周课时不低于24课时,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课程较多, 高年级学业课程明显减少, 因此, 低年级学生做课外课外作业的时间明显高于高年级。

在过去7 d内内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梁筱健等[6]报道的不同, 与调查群体、学校类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差别有关系。参加补习的时间平均发生率各年级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二年级最高;同时各年级补课所用时间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二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大学生活的历练, 对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制定了较为清楚的学业规划, 许多学生利用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类培训活动有关系。

每天上网超过2 h的男同学为44.3%, 女同学为48.4%, 高于南京某高校42.6%的发生率[9]。这与调查的群体不同所致。一年级学生上网发生率最高为95.5%, 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与问卷调查时间是大一新生刚入学, 学生对学校配发的一卡通手机较为感兴趣, 利用其上网与家人朋友联系以及上网消遣娱乐有关系。

高职文理科学生 篇7

一学习压力

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文理分科可以减轻学习负担”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更加赞同文理分科能够提早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文科学生在高二需要完成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的学习和学业水平考试。调查研究表明许多文科学生不太擅长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 但是高二文科学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课程学习要求难度普遍低于理科学生, 而且学业水平考试难度也比高考低, 从心理上说文科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所减轻。理科学生在高二仍旧需要学习政治。虽然政治学科仅要求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 但是仍然需要识记大量的知识点。并且理科学生仍然需要学习语文和英语这两门高考科目。研究表面理科学生不太善于语言类功课的学习, 所以他们的学习压力相对没有减少。

二学习内容

男生和女生在“文理分科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比男女更加赞同文理分科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大多数男生在文理分科时选择理科, 他们比较喜欢物理、化学等科目, 而高二学习过程中缺乏历史和地理等文史类学科。虽然理科学生在高一阶段学习过政治、历史、地理学科, 但是这些学科知识大多以记忆为主, 许多理科学生因为长时间没有接触而忘记了相关学科知识。女生选择文科比较多, 文科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过物理、化学这两门课程, 并且高二增加了生物课程, 她们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并且理科类的知识多以理解为主, 历史和地理等文史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 所以她们认为文理分科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学习动机

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对“文理分科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将来大学专业方向选择有关。总的来说, 文史类的专业选择范围比理工类的专业要小得多, 所以文科生在选择文科之后可能更加需要努力学习。文科班以女同学居多, 动机加强可能与女生的性格有关, 因为女生对未来的规划更加细致与明确, 她们更加赞同现在的学习对今后的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有重要的影响。理工类的专业方向比文史类的要开阔的多,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理工类的知识基础, 所以理科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影响程度要小于文科学生。

四学习兴趣

文科班的男女学生在“文理分科对学习兴趣的影响”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文科班中女生对文科科目的学习兴趣比男生高。女生对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不太感兴趣, 高二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她们就不用学习这两门科目, 文科班主要以政治、历史、地理为主要科目, 与男生相比女生对文史类知识更加感兴趣。男同学比较擅长数学等理科类的科目, 因为理科科目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推理运算能力。但是文理分科后, 男同学缺少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的学习, 一味学习文史科目。历史、政治等文史科目需要大量时间用于记忆知识点, 并且他们还需要投入语文、英语等语言文字科目的学习, 这样他们会略感枯燥, 学习兴趣有可能会减弱。

五学习习惯

文科班的男女生在“文理分科对学习思维方式的影响”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比男生更加赞同文理分科对培养今后学习中的文科思维方式帮助比较大。解答文科类的题目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 相比之下女生比男生更加刻苦和细心, 她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知识的记忆中。许多文史类的解答题需要严密的逻辑关联, 而男生比较擅长数学等逻辑思维推理。文理分科后女生需要在逻辑思维方面加强训练, 特别是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还有跨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获取, 以及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所以她们赞同文理分科对培养今后学习中的文科思维方式帮助比较大。

理科班的男女生在“文理分科对学习习惯的影响”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理科班的女生之前具有的背诵、阅读、写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比男生保持的要好。理科班学生仍需要学习语文、英语、政治等文史类学科, 他们每天需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进行课文、单词的背诵阅读等。与男生相比女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好, 学习相对更加认真仔细, 相对勤劳。男生可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上比女生有优势, 并且男生擅长解题, 相对于枯燥的背诵和阅读, 他们可能不太感兴趣, 也不能够像女生一样坚持很久, 所以背诵、阅读、写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可能会有所减弱。

六建议

文理分科后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素养。鉴于文理分科后学生只需要学习高考的科目, 平时只注重课堂学习和课后习题, 所以文理分科后教师应该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机会。新课程改革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新课改关注的是学生身心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而这种全面发展是立足于社会、自然的全面和健康发展之中的。课程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到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概述要求, 普通高中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中来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素养。

文理分科后学校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需要。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概述中提出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适当提高选修课程学分, 增加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学校可以设置如物理化学实验入门、英语国家概况、现代文学浅析等入门性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课外参加, 或者是与将来就业相关的课程, 如经济学、职业课等, 保持学生对文科学习或者理科学习的兴趣。根据调查, 高中生对职业技能类选修课非常感兴趣。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高中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形成专业兴趣与职业倾向的关键时期。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 目的是通过“做中学”, 转换育人模式, 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丰富学生对今后所学专业或从事职业的认识与体验, 为形成专业兴趣与职业方向奠定基础;通过生活技能学习, 增强生活情趣与生活能力, 提升生活品质。建议学校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增加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的开课种类, 调整选修课的课时长度, 在学生进行选课时要进行适当的选课指导, 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填写学生反馈, 为学校的选修课建设提供更好的参考。

建议完善高中文理分科后的学习评价体系。除了终结性评价, 教师要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 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 改进学生的学习, 并为教师提供反馈。学习评价的内容也需要改变。除了考试成绩, 教师应该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评价, 如学生的课堂表现, 包括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成果,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包括各种笔头作业和口头汇报形式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 不要让学生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试形式不一定是要纸笔考试, 也可以考虑把上课的学习成果也纳入考试评价。学生的调查报告, 或者动手实践的成果也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两所普通高中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学习压力、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分析深化课改背景下高中文理分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并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文理分科后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

关键词:深化课改,文理分科,学习影响

参考文献

[1]魏军彦.高中英语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周刊, 2013 (10)

[2]张娟.学习课程改革精神的点滴体会[J].安徽教育论坛, 2004 (1)

[3]陈丽娜.高中后期文理分科教学合理性与可行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智能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下一篇:宣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