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邮箱如何选择

2024-08-03

企业邮箱如何选择(精选12篇)

企业邮箱如何选择 篇1

百度曾对中国网民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做过一项调查。看他们每天上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结果显示, 80%以上的人第一件事就是收发电子邮件。这种习惯甚至造就了黑莓这样的移动终端巨头。那些有点规模和层次的公司都要求自己的员工使用带有企业域名后缀的企业邮箱并以邮箱传递的资讯为确认信息。企业邮箱已成为企业的一张网络名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进一步深入, 企业邮箱市场再度繁荣兴旺起来。据艾瑞市场咨询机构的预测, 到2013年, 中国企业邮箱市场营收规模有望达到5.25亿, 选择外包企业邮箱的企业数量将达258.5万, 未来三年企业邮箱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2.1%。这其中, 中小企业贡献最大。规模巨大的企业邮箱市场等待进一步挖掘,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力军, 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巨大的中小企业邮箱市场引来众多巨头的窥觑, 纷纷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新浪和腾迅高举免费牌, 不断推出特色附加功能, 新浪甚至用无需独立域名来招揽企业邮箱客户。而网易则强调突出自身安全和速度特性, 搜狐则强调超大附件的个性特征。除了四大门户, 一些传统的邮箱企业也纷纷强调自身的优势。如263强调自身为企业邮箱第一品牌, 尚易则继续强化自身高端品牌的定位。值得人们关注的是, 国内一直从事中小企业信息化运营服务的中企动力也早已开始悄然发力企业邮箱市场, 推出其企业级通讯管理工具Z邮局。

企业邮箱市场已经群雄并起, 战火一触即发。虽还没真刀真枪, 但硝烟味已浓。其实企业邮箱市场的暗战由来已久, 只是当初的市场不似今天这般明显。早在2002年前后, 263就宣布不再提供免费电子邮箱产品服务, 只做收费邮箱。而网易则表示放弃企业邮箱产品, 专做个人免费邮箱服务, 企业邮箱业务转由其联营公司尚易运营。其后的2006年, 搜狗开始重推免费企业邮箱, 免费企业邮箱开始一路高歌。

三年后, 即2009年, 网易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高调推出收费企业邮箱, 重新杀回企业邮箱市场。一年后的2010年, 网易又顺势推出网易免费企业邮箱, 自此, 收费与免费开始博弈, 四大门户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2010年底, 搜狐的搜狗企业邮箱以全新的面孔重新对外开放注册并高调升级;半年之后的2011年5月, 新浪低调推出免费企业邮箱。四大门户网站可以大打免费牌, 而对于一些传统的邮箱企业来说, 免费则意味着自寻死路。他们只能打特色牌。2008年, 263推出了263G超大容量企业邮箱, 祭出大容量存储的大旗。2009年, 尚易推出C邮箱, 手中的王牌是企业邮箱的DIY定制。三五则进军硬件, 推出35phone和35pad, 主攻移动互联网。令人惊奇的是, 老牌软件巨头微软推出了Exchange托管邮局-移动办公手机邮箱“微软睿邮”, 主打“软件+服务”。

企业邮箱厂商之间斗的精彩, 但对于企业邮箱最大的用户群中小企业来说, 不论厂商推出怎样的企业邮箱产品, 打出什么特色王牌, 他们都会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信息化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企业邮箱,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是更多中小企业的心声。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在选择企业邮箱时, 他们更看重什么?是容量还是特色亦或是其他?

对此, 中企动力副总经理路岩认为, 由于企业大小不同, 对邮箱产品的要求也不会相同。按需供给是最符合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的方式。一直以来, 中企动力推出的Z邮局以个性化邮箱解决方案为特色, 其中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可以按容量即按“M”和按“G购买, 这可以从最大程度上让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合企业邮箱。Z邮局以基础、标准、大企业三种企业邮局版本以及ebmail、超级管理、自选增值服务、域名管理等四大功能系统满足企业用户差异化的使用环境和需求。不同企业可按实际所需的用户数购买企业邮局, 能够根据实际所需自由增加标准用户数, 且每位标准用户均可享受300G大空间。另外, 中企动力还专门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 让用户能够全面了解企业邮箱的使用和确保企业邮箱安全应用的重点方法。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着重要角色, 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在信息化认知程度上还处于一个相对粗浅的阶段。以企业邮箱来例,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邮箱越大越好, 而没有考虑如何运用企业邮箱给自己带来真金白银, 借助这一工具提升和扩大公司的经营实力。这就需要一些信息化服务商主动引导。而如果不去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特点, 只是盲目的推出一些贪大求全的企业邮箱产品, 则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企业邮箱如何选择 篇2

2007

前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企业经营者对管理人才的渴求诠释得淋漓尽致。尤其对于零售行业而言,一名称职的经营管理人才更是被老板们“求贤若渴”。正如笔者在上期文章所谈到的留人不易,选择何种人才才是最适合本企业的精英也是老板和HR们所苦苦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一、零售行业的性质决定了选择人才,德要放在首位

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零售行业的诱惑很多,尤其对于目前中国的经营体制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在采购、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黑洞对管理和经营者而言都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诱惑。充分的授权和过分的监督都只是抑制灰色收入的一种外在手段,德性和定力才是主因和决定因素。无论是巧舌能簧、个性张扬,还是外表俊朗、气质洒脱都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面对诱惑时这些都会因为贪欲而扭曲、错位。

笔者在零售行业工作近十年,经历了无数的人事沉浮,看到一位位当初意气风发、志存高远的“精英”、“勇士”,被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击倒,而“幸存者”只有几位。而这些笑到最后的人才基本都是个性内敛、不甚张扬、埋头苦干的角色。无疑,“德”在这场人才的PK中最终成为致胜的法宝和王牌。以下这个例子颇能说明“德”在人才比拼中的作用。

笔者所在的一家购物广场成立伊始,没有设立专职店长一职,而是由常务副总经理予以兼任,而这位副总平时基本是在总部坐阵,很少能光顾于此。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老总对这个位置人选的选择有所慎重,从一个侧面来说也是对现有几位副店长的一种考验和磨炼。笔者作为办公室主任兼企划经理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几位副店长的PK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因为群龙无首,所以大家都各不相让,最明显的是对权力的争夺。主管办公室的是一位副店长,主管企划的却是另一位副店长。对于企划的争夺也成为了这场暗战中的重点,主抓营运的副店长自然想让企划划归她所有,这样在卖场氛围布置上会更加得心应手。而主管办公室的副店长则想通过主抓企划来限制另一位副店长,从而达到权力上相互搏羿的作用。

这也让笔者有些力不从心,两位店长都不能得罪,一方面是直管上司,一方面是所热爱的企划。归属营运可以得到采购更大的商品支持,在卖场装饰时也可以得到营运的鼎力配合。但现状是在权力的拼争中,我成为了一个牺牲品,一个“皮球”与玩偶。而斗争的结果是集团又从总部调来一位经理任常务副店长,双方都没有成为对方的权力支配者,没有气度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大局观,而只能做副手。

而另一个例子则从权力的使用上揭示了用人要用德的重要性。一位昔日风光无限,颇受副总赏识的营销策划人才,却因为非常规的调离而暴露出多笔来路不清的账目款项。事情缘于笔者的主动请缨。因为在分店不得志,笔者一封自荐信递到老总办公室,最终赢得营销部长的职位。但前任的一些问题却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果没有这次人事变动,可能这位昔日的“职场红人”还会继续“一帆风顺”。殊不知,过于张扬的背后肯定会埋藏着不和谐的“种子”。

二、零售行业的现状决定了选择人才,要拿来即可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的零售业步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零售大鳄加快了扩张的步伐,百联、大商、铜锣湾等国产连锁商业集团也加紧了“抢滩圈地”的脚步。而企业的提质提速却与零售专业人才的相对不足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零售行业的中高级人才流动相对较快,尤其对于连锁行业而言,更是如此。于是一批较早进入这个行当的、能与人才两字挂边的,就成为了落后地区或二、三级城市所竟相招募的精英。笔者所在的一家二级城市百货店就曾经为了吸引一名曾在沃尔玛早期做过课长的所谓职业经理人而许以高薪,而另一家同城的民营百货店更是为了争夺这位稀有的“人才”而不惜对其进行威胁、恐吓。而最终的结果是这位高级人才因水土不服,勿勿拿走几个月的高额薪水而悻悻离开。对职业经理的选择虽然盲目却也暴露了零售企业在选择人才上的“拿来主义”,宁可选择一位“外来的和尚”,也不愿花大力气去培养深谙企业内情的“实战勇士”。

竞争的惨烈不容企业有半刻的喘息,大家都希望不输在起跑线上,高起点才能有高的收获。所以对人才的比拼和现实的客观评估也让零售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本着拿来就用的原则,那种岗位练兵、师徒传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富有成熟经验的“成手儿”,而不愿去把过多的机会让“新手儿”去感受、实践。这就造成了企业用人的短视和肤浅,而缺乏前瞻性的观望与守候。而某些民企在这方面更是如此,对人才的使用他们甚至抱着“招之即用、用之即高效”的想法与原则,往往让你去超负荷或全勤运转,从而赚取多余的剩余价值。

北方某民企服饰商城,是人才市场的常客,不是企业人才不够用,而是一拨拨儿招聘的人员都如勿勿过客,而没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选择人才时,民企往往不会留给应聘者太多的适应时间,或者用试用期来进行一种巧妙的利用。笔者在一家民企时,就经历了这种利用试用期而进行人才“欺榨”的行径。笔者最初应聘时,说好试用期为三个月,可三个月过去了,企业却以种种理由不予转正,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与我一样的不在少数,大多以各种理由不予转正或拖延转正期,其实企业最终的目的还是昭然若揭的,那就是节约人力资源的费用,最终达到占有剩余价值的目的。

三、零售行业的发展决定了选择人才,要是复合全能战士在《天下无贼》中,葛优曾有一句颇具经典的台词: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同样,你要问零售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相信答案还是人才。选择人才的过程同样也是企业继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一名优秀的人才可以让企业少走弯路、让资源得以更加高效的组合与配置。而在计划经济和经济转型时期那种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和开拓性人才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具有精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就成为了企业所竞相角逐的对象,除了这些必备的“硬件”之外,超强的敬业精神与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成为了两者之间“情投意合”的关键因素。人才选企业看重的是文化与发展空间,企业选人才看重的是内外兼修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人才价值发展的最大化既是对用人方眼力的考鉴,也是对人才自身的严格要求。对于这点,笔者深有体会。出于关注,我经常看一些企业的招聘广告,尤其是零售行业的,从中也可窥见企业在用人取向上的端倪。以前企业的招聘往往是比较简单,只要求年龄、学历和专业,现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也被包含其中,包括敬业、忠诚等字眼时常会见诸报端。同样,国内的企业在招聘时也会对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加以考验。

如何选择企业战略网络结点? 篇3

结点是构成战略网络系统的基本要件,是建立战略网络的前提。结点可以理解为包括企业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能力、资源、知识等决定企业嵌入竞争优势的各类要素的集合。

结点的身份与功能

结点的身份可以是独立的企业,当然也可以包括其他相关的组织(比如供应商、研究所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决策能力。结点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知识转移等。

战略网络中各结点的功能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差异的,相同功能的结点之间具有可替代性,差异功能的结点之间具有互补性。我们以彩电企业的供应链为例来说明战略网络中结点的身份与功能。

国内彩电企业、国外彩电企业、研究所、经销商、顾客、以及材管、玻壳、芯片等配件的供应商,这些都是网络组织中的结点,他们共同组成战略网络中一个纵向关系的产业链,当然也包括横向的连接。他们的功能有同有异。材管、玻壳、芯片等配件经销商他们的职能是向彩电生产厂家供应相应的配件,彩电生产厂家的职能就是生产出最终产品,推向市场。经销商的职能就是要将厂家生产的彩电销售出去。而顾客的功能就是进行消费,购买彩电。国外彩电生产企业的存在是与国内彩电生产厂家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彩电企业就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

企业间嵌入关系

所谓嵌入是指与社会行为和结果一样,经济行为和结果受行为人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整个关系网络的结构影响,是指经济行为在认识、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本质特性。

企业间嵌入关系的特征主要包括:信任、信息交流、协商解决问题以及文化。

(1)信任

每个企业都居于市场系统之中,包括借贷或者资本市场、原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服务市场等。投机主义在一个市场中得逞,获得了短期利益,但他不可能永远得逞,从长远利益来讲,短期投机行为的代价可能更大。

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长期努力,这种努力往往要受到互惠的驱动,也正是这种互惠使企业间将“信任对方”作为在交易过程中的重要信念,并以此作为双方谈判以及进一步交易的基础。在交易过程中,契约的作用并不是促动大家履行“约定”的主要力量,信任机制对企业竞争优势起重要作用,使难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资源或者信息在企业间的流动。

(2)信息交流

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同时,良好的信息交换机制在企业间也要建立起来,否则投机主义就可能盛行。信息交换以重要甚至专属信息的交换为特征,是对相关信息的共享,更具开放性。在实践中,信息交换可能涉及产品的早期研发信息、成本信息、共同讨论未来产品的发展计划以及合作制定预期的供给和需求储备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越来越希望获得更广泛的信息,因为获得更多的信息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更容易推出新产品。

(3)协商解决问题

与市场交易不同,嵌入关系提供了协商解决争端的机制,这种机制采用协商、惯例、相互谅解等灵活的方法解决争端。例如,在嵌入关系中,协商解决问题的机制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旦企业间建立起了信任和信息交换机制,他们也会在伙伴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

(4)文化

企业虽然在对其他企业的假设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可能共享着相同的民族或者社会文化,这使他们在行为方式上具有一致性。文化对同一地区网络中所有企业的作用都一样,渗透到网络中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方方面面。企业在战略网络中嵌入越深入(更多连接、更多互动),企业间越容易达成共识。

战略网络不仅仅是两个企业之间的联盟,更应看作是多个企业之间的、多重的、相互交织的企业间复杂的结盟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企业战略网络中的关系只是为了在网络中寻求企业的合适定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在相互补充和加强生产知识的基础上是作为降低成本和风险以及技术不确定性的手段。

战略网络连接关系

在一个战略网络中,可能存在多种战略联盟关系,很难根据关系的类型对战略网络进行分类,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战略网络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大体具有以下特点:

(1)互惠

在战略网络中,企业间的交易更多是模糊的、连续的、互惠的过程。互惠意味着互动的双方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各取其利,而不是企业把自己的利益单方面建立在其他企业的基础上。而且,通常情况下,企业间的这种互惠是含蓄而不是明确表达出来的,默契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战略网络中,互惠交换支配着市场交易,是比等价交换更一般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单个交易行为而言,双方可能不是等价的,但整体上,参与交易的个体追求却是一致的。战略网络中的企业既不是严格基于价格机制也不是听从组织的权威指令,而是一种相互适应的协调机制。

(2)互赖

立足在长期交易中获益对理解网络中的互赖特征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断续的交易中可以保持高度的独立性,而在层级制中的交易又是一方企业对另一方过于依赖,在稳定的战略网络关系中,企业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同时又不失各自的独立性。这是一个调节的过程,通过交换双方的不断调节,战略网络关系才会得以巩固。企业在交换过程中的分歧被双方关系的整体发展所溶解,网络关系得以维持。随着专业分工的不断深入,产业的供应链已经越分越细,每个企业仅占链条的一小部分,他们只有相互连接起来才能最终形成产品,并送到顾客的手中。

(3)柔性关系

战略网络中的企业之间的连接关系,既可保证与某些企业能够进行充裕的交换,又可保证不被锁定在某些企业的特定关系中。柔性关系既保证了战略伙伴间的同一性,又保证了企业间的相对独立。战略网络中的柔性关系为企业间交互式的学习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某种意义上,柔性关系构建了在网络中基本交换得以完成的文化保证。而且,战略网络关系特征增强了在市场中难以交易的新知识的传播和学习能力,这对那些具有隐含特征以及难以编码的高深技术或者知识来说,表现的特别明显,这对企业的创新过程来说也特别重要。

(4)权力角逐

在战略网络中,虽然企业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著企业间仅仅是融合的协作关系,网络中的每个联系都可能隐含着冲突。在企业间相互适应过程中,任何企业的互惠和协作都没能使企业放弃权力的诉求。权力是网络元素的一个功能。“在市场模型中,权力被认为是某种缺陷。与之相反,网络模型把权力看成是利用的必要因素相互依赖”。这种相互利用可能是不对称的,因为有更多权力的企业能够利用其相对交换伙伴的优势“强制”实施自己的战略。例如,大企业由于拥有大量的顾客,在与供应商或者销售商的讨价还价过程中,会利用权力不对称与之达成不对称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协议。

战略网络作为一个整体与环境交换能力、信息、知识和资源的相互融合体,随着各种关系的变化,各个独立的节点可以不断进入或退出,促进战略网络的优化和进化。

因此,在结点与战略网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点的战略行为会影响到战略网络的结构优化等,同时,战略网络又为企业的竞争行为、竞争优势的获得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战略网络中的“结点效应”。

农机企业如何选择战略定位? 篇4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幅漫画,画中一只猫对着一面镜子自言自语:“长大了我要做一只老虎!”这就是典型搞不清“我是谁”的例子,在企业战略中就是战略定位不清,或战略定位错位。

对于一只猫来说,认不清楚“我是谁”,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它会向一只老虎挑战,其后果可想而知,一定是比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可笑多了。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搞不清“我是谁”可能会走向一条不归路,正所谓“战术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的懒惰”,兹事体大,值得深思。

近期看到国内一个农机制造企业的战略定位转变,就不由得为该企业担起心来,遂有此文。该企业是国内一大型农机制造商,是笔者十分欣赏的一家企业。五年前该企业对外公开发布的中期战略规划做得十分高明,至少在国内农机行业,笔者认为无出其右者,尤其是该企业精准的战略定位。当时这家企业的战略定位是这样描述的:全球农机行业中端市场领导者!

笔者为什么要赞叹?因为笔者研究过的农机企业中,还从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甘愿将自己定位在中端市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企业也一样。笔者见到的企业无不是在战略规划中提出“第一”“领头羊”“高端”等字眼,而这家企业的低调与务实则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笔者认为该企业在战略定位中很好地洞察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情”(国情、行情、敌情)以及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这个定位的解析,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一是符合国情。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企业的“本源”就是其本土市场。生物学和遗传学告诉我们,强大的母本和优良的基因会决定下一代同样强大,这个道理用在经济领域就是: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多强,往往取决于孕育企业的本土市场。

分析世界500强企业就可以找到充足的论据,梳理一下世界500强里的农机企业,同样能证明这个逻辑,比如排名世界农机制造业前列的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这些行业内的巨无霸无一例外都是诞生在农业大国或经济强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贫瘠的土地长不出参天大树”等俗语都阐述了这个道理。

看看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个传承数千年的农业大国,但地大人也多,2015年人均耕地3.3亩,而美国是890亩,澳大利亚是1500亩。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分散的农业经营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水平,中国农业会向规模化发展,但永远难以达到欧美大规模农业的水平,适度规模化将成为中国最明智的选择。在这种国情下,中国的农机需求也将是以中小型农机为主流,企业定位“中端”市场的领导者,在中端市场满足中端需求水平,是个精明而现实的选择。

二是吻合行情。行业的市场空间、行业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企业的定位,因为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在一个细分的行业内做精做专,那些同时跨几个行业经营的企业很少有成功的。2015年中国农机制造行业工业总产值接近4500亿元,而整机制造大约2500亿元,总量上看还算不错。但2500亿元是约5000家企业创造的价值,分到每一个企业就微不足道了。2015年国内最大的农机制造商山东时风销售额约350亿元,笔者估算其整机制造产值不会超过200亿元,而约翰迪尔的销售收入是2000亿元。所以在一个大市场里,面对众多的分食者,企业不可能吃独食,该企业定位中端市场农机产品的供应商也是个明智的定位。

另外从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看,国内农机与欧美国家差异在15-25年,与日韩国家差距在5-10年,企业与企业之间最终的实力对决一定是技术,落后的技术平均值决定了国内企业生产不出全球顶尖的高端农机产品。中等水平技术决定着国内企业在中端市场有相对竞争优势。

三是暗合敌情。按照“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的观点,企业的竞争战略有三种模式:正面对抗、市场跟随和市场补缺。正面对抗要么两败俱伤,要么“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跟随战略就是拾人牙慧,虽然有所得,但绝不会吃到最肥的那块肉。

最好的竞争战略就是没有竞争的战略,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或超前于别人的战略。华为总裁任正非将其定义为针尖战略,即收窄战略面,发现价值高地,冲到最前面,进入无人区,不与别人产生利益冲突。

通常情况下,领先进入无人区很难,没有绝对的实力做不到。但避开强大竞争对手的锋芒,又领先同级别竞争对手一步,在适合自己的战略层面卡位,也不失是一种高明的战略。欧美企业约翰迪尔、爱科、克拉斯等带着天然的规模化农业基因,无论是在欧美本国市场抑或全球市场,都定位于高端市场,满足高端用户需求,对于这些企业,更高的技术、更好的产品是他们的强项,而用低成本落后技术生产产品是他们的弱项,就是他们向下市场延伸很困难,在中低端市场,欧美大企业的优势会变成劣势;国内企业正在两极分化,一拖在艰难地向高端市场挺进,最终结局很难预测,五征、常林采用引进与合作的方式试图借势腾空而起,其他许多企业则在进行近身窝里缠斗,结果可能是大家都在泥沼里,谁都无法洗净了身子上岸。不自量力地在往可望不可及的高端攀岩,闭门造车者在同质化的低端市场互噬,而只有一个空间没有人去关注,这就是中端市场,而该企业将自己定位于中端市场全球农机领导品牌,无疑是在通盘考虑竞争对手实力后,做出的一种正确选择。

所以笔者认为,该企业拟定了一个绝佳的战略定位,在中国“宁当鸡头、不为凤尾”的传统文化里,该企业没有提出“做全球农机高端市场的领头羊”等豪言壮语,而是定位中端市场的全球领导品牌,实属难能可贵。但笔者为其高兴得太早了,事情正在起变化。前几天在参加中国和一个欧洲农机企业的交流会上,从该企业的会议交流材料上可以看出来,国内这家笔者一直很敬仰的企业已经悄悄修改了企业的战略定位:全球中高端农机行业领导者!

从中端到中高端,一字之差,而其中的蕴意已有天壤之别。

笔者认为最适合的战略才是最好的战略,思路决定出路,相信随着这家公司的战略定位的改变,这家企业后期在市场上也将针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发起更多的冲击波,在这个阶段,笔者其实并不看好这种做法,而更相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式的韬光养晦策略至少在未来十年内仍可适用于众多的国内农机制造企业。

物流企业如何选择营销方式 篇5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适者生存,这是各行各业存在的法则。同样的,物流行业公司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时代的革新,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大多数物流企业必须的一项营销手段。那么对于物流企业如何做好网络营销,打响知名度呢?

1、正确的市场定位,选择好自己公司网站网站营销的关键词,独特的、个性的、新颖性等是比较吸引网民的。推广时要着重推广要点,不要啰嗦,一针见血式的较好。

2、建专业网站或借助第三方网站推广。也许每个物流企业都需要或者说都想建立一个自己的专业的网站,如今的做网站公司可谓是多如牛毛,水平规模各不相同,好的差的网站都挤成一堆,每个企业不同,是否建站则要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来选择了。借助权威的、专门性的物流行业网站推广也同样是一种选择,选择权重比较高、比较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上推广效果会更好,点击率会更高。作为中国最大最专业的物流行业网站—中国物通网,网站以现代企业多元化物品流通需求为中心,以各类物流运输企业的网络信息化普及为出发点,系统整合了物流公司、运输车辆、国际海运空运、快递、搬家、配货信息部与广大发货企业,全面解决了现代企业物品流通的所有物流需求。会员信息每天更新上百万条。是选择物流网站的一个参考。

3、网络营销把方便留给访问者、满足客户需求。物流公司在网上推广,目的是使客户很方便的找到,只需要描述好自己的服务流程、服务特色、服务项目,把您的服务清楚的展示给客户,客户就会轻松的找到您。

4、网络营销要诚实。网上信息、产品本来就是看得到摸不着的,所以呢,企业在宣传时,不要弄虚作假,真实的、客观的呈现信息,像电话、邮箱地址、联系方式等等。

企业邮箱如何选择 篇6

本期将承接上期话题就哪些行业将是出展热点,展会上知识产权纠纷该如何处理,展览公司怎样提高自身服务等企业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企业2009年选择展览出谋划策。

哪些行业将成为出展热点

《进出口经理人》:2008年经济危机中,还是有一些亮点行业逆势飞扬,您认为哪些行业会成为发展热点?

李悦:再生能源和绿色环保概念的展会将成为出展热点。2008年励展率先在展览业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发起绿色环保企业评选活动,这不仅仅是响应全球环保要求,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唤醒企业环保意识,提高企业形象。2009年励展国际销售部(中国)会把这个活动继续推行下去,推行12项具体环保措施,对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奖励,从优先选展位、提供商务服务等方面进行支持,多方位提升中国展商整体素质。

冯向军:首先,生活必需品的相关行业,虽然会受影响,但影响不大;第二是各国救市资金投入的领域值得关注,比如基建和教育领域等。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也呼吁,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扶植贸易拓展。作为国家战略,中国希望哪些行业在全球占据优势,就可以利用现在这个机会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比如影像器材市场,日本企业抱团拓展,就占有了全球优势。在这么多出口行业里,现在中国还没有几个行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现在各国都在艰难时期,正是中国拓展的难得机会。不光是参展机会,还包括中国的形象和软实力的提高,使企业变大变强的机会。现在配合强势展览,由政府在展会上组织一些活动,对中国树立国家形象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国内的展览也是这样,我们希望企业转变思路,要活下来还要两条腿走路。

娄述渝:为了协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目前欧洲出现了一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销售型大众展览会,还出现了以低价位、标准化为特征的小型专业展览会模式。有的展览机构正在策划以低价位消费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大众展览会,以向大众推荐有质量保证的廉价日用品。这些发展动向值得我们关注。另外,全球的电子游戏行业在2008年获得了21%的年增长,达到311亿欧元。该行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将继续发展,到2012年总量将达到469亿欧元,这将为中国电子游戏企业提供一个广阔的出展平台。

周澍:从我们公司的情况看,环保展、太阳能技术展及工程机械类展会目前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甚至可以说还有逆势而上的趋势。我个人认为其他如技术类或医疗相关展会受到的影响也较小。

米亚赛·吐尔逊: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带动下,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都是热点,也是非常有必要重视的方向。受政府加大公共建设投入的影响,工程机械展也在继续发展。从ITE公司在新兴市场办展的反馈来看,工程机械的确受到热捧。除此之外,中国出展企业还可以关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比如石油能源类展会,都是永恒的热点,尤其是俄罗斯作为石油重点输出国的地位仍然强大,而中亚则由于其不需经过海运即可输出的优势,目前已被称为下一个十年最有发展潜力的石油输出地区。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合作,将修建中亚到中国的石油管道等战略合作工程。

ITE公司作为全球最强的石油展览公司,在东欧和中亚举办的石油展都是当地最有影响力和规模的展览,由于展览馆的面积所限,每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2008年也不例外。另外医疗卫生类展览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国家都必须投入的民生行业;机械汽配、机电贸易类展览,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领域。同时,建材行业展在东欧和中亚并没有受到持续影响,现在也在恢复性的增长中。

孙喜田:医疗改革会推动医药的展览,工程机械,公路设施等展览会因为新增投资而受益。

刘军:对于哪个行业的展览会逆势发展,我有所保留。对于发展较早的制造行业,尽管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基础是差不多的。对于很多新兴的行业,比如环保,中国制造业还刚刚起步,总要有个过程,近两年要成为亮点还过于乐观。

耿银:新兴市场的传统行业,如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汽车展,还有赞比亚和安哥拉的国际贸易博览会等,这些地区和展览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开拓这些市场正是好时机。

王宇:目前来看,家纺展方兴未艾,专业展异军突起,如工业用纺织品展、印染技术展、节能环保概念的展都将成为热点。

《进出口经理人》:随着经济危机向纵深发展,欧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必然抬头,对知识产权的要求将越发严格,可能还会出现新的贸易壁垒,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企业应该怎么做?

冯向军:知识产权的问题是个老问题,2000年在科隆的应用天地展上就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后来在其他地区的展会上都有发生。从宏观上来看这是必然的,中国制造技术的提高对欧美的影响越来越大,必然会引起这方面的问题,再加上欧美媒体的推波助澜,特别是现在,对一些欧美企业来说,已经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尽管方法上比较蛮横,但实际上还是可以理解的。科隆展览公司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问题,包括展前教育、聘请驻展律师、把德国的高级律师请到中国来举办培训等,每年展会上的侵权案例都呈下降趋势。相对来说,德国科隆的展览在处理这方面问题的时候还是比较温合的,下架就可以了,但这个问题目前难以杜绝。

娄述渝:关于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出展业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不能含糊,组团单位应该不断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避免侵权企业出展。在我们所组织的2007年巴黎汽配展中,有4~5个企业出现了侵权纠纷,虽然只占出展企业的1%,但在国际市场上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2009年的巴黎汽配展中,我们将和各组团机构共同努力,力争把这个比例减少到零。

对于欧美各国的贸易壁垒,出口企业要以平常心处之,积极依靠有关进出口商会,以WTO的规定为准绳,据理力争。国外展览会的主办机构,除去少数“闭关自守”的专业行会外,多数从自己的商业利益出发,比较开放和通情达理,但要事先加强沟通,避免在展会现场出现由于沟通不好而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周澍:目前看来,知识产权和贸易壁垒问题在欧美,特别是中国企业参展比较集中的德国展览中越来越突出,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延续。对于中国的企业包括出展组团单位来说,除了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避免违法外,更应该深入了解目的国的相关法律,并聘请专业人士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孙喜田:知识产权问题短期内还会存在,关键要形

成协调机制来解决,过度保护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家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形成创新能力,再有就是加强协商机制来解决,各商协会都要更多地开展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相互了解。企业也不能等在家里,要主动出击,加强交流,这样可以缓解知识产权问题的发生。

李葆生:2008年在CeBIT和IFA展览会上,都出现了查封我国参展商展台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我们的参展商抱侥幸心理,把侵权的产品拿出去展览,找到几个客户就算赚了,一旦被发现,只好束手就擒,二是有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搞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加上我们没有强有力的律师支撑,只好暂时受制于人。产生原因都是为了利益,前者可以通过教育提高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后者需要经过高层漫长的协商。但只要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就难于绝迹。

任恩杰:对于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始终应该高度重视。当然,经济危机会引起更多贸易战,但作为一个国际贸易工作者,应该懂得国际贸易规则,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防止自身的利益不受到伤害。

王宇:纺织商会与欧美纺织服装行业组织签署了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及备忘录。第104届广交会上,纺织商会联合广州市知识产权局、版权局等也查出了一些侵权企业,发现大部分企业还是缺乏基本的常识。比如有的企业做OEM,认为自己有品牌加工权就可以展出该品牌,其实这是不允许的,代工企业得到的只是生产权,并没有展示权和销售权。相对来说,纺织服装业的外观专利侵权很少,而图案和商标比较容易侵权,这是国内企业容易忽视的。我认为,对企业首先要普及常识,纺织商会也会在2009年举办一些知识产权知识的培训,先让企业有知识产权的概念,再逐步深化。

展览公司如何提高服务

《进出口经理人》:目前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展览公司受到了一些影响,您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保持竞争中的优势?

李悦:未来的出展业发展趋势,倾向于那些投资回报率高的展会,这种回报不仅局限于参展企业能在展会上拿多少订单,对于组展公司来说,谁能提供高质量的展会,谁将占领市场。美国是中国企业最大的目标市场之一,受经济危机影响也最大,励展对相关行业作调研,把真实情况反馈给企业,帮助他们了解目标市场,同时在展会上推出帮助企业寻找新客户的买家采购会,中国产品如何进入美国市场的专题研讨会等切实有效的商务服务。

冯向军:2009年我们对组团单位也有一些优惠措施,帮助合作伙伴度过严冬。但同时,组团单位也要优胜劣汰,避免纯粹的价格竞争,不断提高自己。我们也会拿出一部分预算,提供更多的宣传和服务,但这毕竟是亏本做的,如果能够与政府机构合作的话,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娄述渝:法国是欧洲第二大展览国,巴黎是欧洲第二大展览城市,法国展会为中国产品出口欧洲、非洲、中东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贸易平台。过去大家对这个平台不了解,所以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对法国优秀展览会的介绍和推荐工作,为中国出展组团单位和出展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同时,还要全力协助国内组团单位做好优秀企业和先进技术在展前和展中的宣传和推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震惊世界,获得“世界工厂”的称誉。但是,“中国制造”不仅仅是价廉,而且必须是质优。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要以“中国质优”作为宣传的导向,向参展的优秀企业倾斜,向展出的创新技术倾斜,为改善“中国制造”的形象,扩大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周澍: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的策略依然是稳扎稳打,诚信为本,不盲动也不放弃一切可能的机会,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米亚赛·吐尔逊:专业的组展公司应该用敏锐的市场目光来寻找下一个可盈利的空间,但最重要的策略是所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客户获得盈利。围绕这一目标制定策略,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就是你和你的客户。

孙喜田:我们定位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上,除了展览还有更深度的服务,如邀请观众、组织贸易对接等,我们已经在几个展上开展了这样的活动。我们不想靠降价,而是加强服务来赢得中小企业的认可,2009年我们将更多开展深层次服务。

李葆生:一般来讲,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展览主办单位都比较集中,这些国家会展业已形成一个产业,这是经过若干年的竞争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国展览公司林立,在这次金融危机笼罩下,办展单位的竞争将更加惨烈。我认为这将是一次会展业优胜劣汰的大洗盘,也许会成为我国会展业健康发展的新开端。

任恩杰:企业要想生存,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就是行业和地区的特点,避免盲目随大流,扎堆参展,恶性竞争。企业要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确定自身发展的方向。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我们将认真研究国内外贸易发展的方向,合理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在竞争中取胜。

刘军:每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策略,思诺博长期以来强调的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市场服务,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展览服务。与其他展览公司相比,思诺博的优势之一在于拥有正规的专业的境外公司,能为企业传达准确的市场信息,带领企业参与市场与贸易领域的考察与咨询。此外,我们在展台搭建、VIP会员、“环展通”积分等领域都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服务。

种子企业如何选择代理商 篇7

1 代理商的寻找

1.1 寻找代理商的原则

能力和自愿是寻找代理商所要考虑的两大因素。选择分销渠道就是要借力使力,所以要首先考虑有较强分销能力的代理商,其次要考虑双方合作的诚意。有能力而没诚意,或有诚意而没能力,都不是选择的理想状态。只有选择具备了良好的合作态度和较强分销能力的代理商,才能实现合作双赢。

1.2 寻找的范围

代理商寻找的思路要宽泛一些,不要只局限在种子行业内专门经营种子的经销商中寻找,经营化肥、农药、生产资料等农资的经销商、农资连锁店、邮政物流、农业推广系统、农业科研部门、各种民间协会及组织都可以列为寻找范围。

1.3 寻找的方法

代理商寻找的方法有:

1.3.1 交易会:

通过展位、产品展示等方式寻找代理商。

1.3.2 行业杂志招商:

通过在种业界的报纸杂志上刊登产品介绍、企业介绍、合作意愿等方式来寻找合作伙伴。

1.3.3 网上招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种业界也有一些知名的种业网站,如中国种子网、中国玉米种子网、中国种子论坛等,可以通过这些网站进行招商。

1.3.4 其他形式招商:

如同行介绍、市场拜访、会议招商等。

2 代理商考察

不同的种子企业在具体的渠道选择上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代理商的总体实力会对商家的市场开拓、市场规模、品种销量、新品种推广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了解经销商的情况,对代理商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考察:

2.1 分销能力考察

由于种子销售的季节性,选择一个有分销能力的代理商对企业非常重要。因此,要对代理商的销售网点情况、网点的数目、网络的分布、网络的能力、快速铺货的能力进行考察。

2.2 资金实力考察

代理商的资金实力直接决定代理商的进货能力,对商家快速铺货、市场开拓、销售规模至关重要。

2.3 推广能力考察

种子行业中,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也非常重要,也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作为商家代理商,新品种推广能力至关重要,也是代理商的一项重要职能。有些代理商重视新品种的推广,有些代理商不重视新品种的推广或没有能力承担商家的推广任务,因此要对代理商进行推广能力考察。

2.4 信誉度考察

“有信则力”。代理商的信誉度好,说明代理商遵守游戏规则,社会关系一定融洽。诚信度高的代理商有利于长久的合作,容易培养代理商的忠诚度,使商家的网络更加稳定。

2.5 软硬件考察

软件考察包括代理商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发展方向、管理水平、激励机制、社会形象、公众口碑等,但考察代理商销售队伍的销售能力和敬业精神更为重要。员工没有敬业精神,表明企业可能缺乏凝聚力,也可能在管理或激励机制上有问题,和这样的企业合作需谨慎;销售队伍能力缺乏,更不宜合作。同时考察代理商正在经营品种的状况,如果经营得不好,证明其经营能力不强,应当慎重考虑是否与其合作。

硬件考察包括对代理商的门店、库房、办公室、车辆、实验地、示范田等进行实地考察。如代理商无库房,商家就会在物流方面陷入被动。

2.6 营业执照资质考察

对代理商的资质考察也是一个关键环节。虽然种子销售大多数现款现货,不赊销,但也有必要对代理商进行审查,避免以后发生问题,寻找无门,起诉无对象。

3 代理商的选择

销售的铁律:有什么样的代理商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代理商有多好市场就有多好。选择一批有理念、有能力、能够促进事业发展的代理商,慢慢培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是企业渠道策略的最高境界。各家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品种情况、区域市场情况、销售人员配备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省级,市级,县级,乡级)代理商。代理商的选择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好的选择不上就要退而求其次。选择代理商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3.1 选择具有一定威望的经销商

区域市场上,在同行业中威望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经销商一般口碑都很好,信誉度高,能够遵守规则,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够协助商家妥善处理在种子营销中出现的问题,节省商家的社会成本。

3.2 选择具有一定垄断实力的经销商

选择区域市场上领头的经销商或具有一定垄断实力的经销商。

3.2.1 市场垄断:

往往一个小区域内部都有一两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代理商,他们具有左右市场的能力,能够引导市场。与这样的代理商合作,能够快速铺货,形成销量,增加市场份额,扩大商家产品知名度,商家也能够节省力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2 品种垄断:

这样的代理商往往代理的品牌品种很多,品种结构合理,价格有高有低,广告力度大,对乡村终端形成垄断。在品种推广初期,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经销商。

3.2.3 渠道终端垄断:

这样的代理商往往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渠道维护、管理及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使县内市场上没有形成竞争大户,形成对市场渠道的独家占有。

3.3 选择拥有网络优势的经销商

选择能够为下游经销商提供良好服务,拥有网络优势的经销商。这样的经销商服务意识强,科技意识强,具有一定的配送能力,能够及时为终端提供各项服务,帮助解答终端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终端能够获得强有力的支持,便捷的服务,增加了代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 选择跨行业有实力的经销商

种子法出台后,邮政物流、植保化肥、乡镇超市等都可以列为选择对象。这些有资金实力、批发能力强的经销商由于所处行业早于种子行业市场化,除种子知识不足外,往往销售理念先进,接受能力强,有许多推广经验可以借鉴。

3.5 选择新生代经销商

可以选择有理想、有资金、急于发展的经销商,这样的经销商思想先进,勇于创新,有工作热情,容易接受商家的理念和管理。

4 代理商的确定

当经过考察比较选择了代理商后,就要与代理商签订代理协议,协议条款中要标明以下代理要点:

4.1 品牌品种

种业市场大多数商家在县级经销商中实行的是品种代理制,以增加客户群,适应市场的发展。所以,首先要注明代理的品种品牌。

4.2 区域销量

商家要根据品种情况和市场营销计划、不同品种及其生命阶段、不同区域确定相应的销售目标,该目标要既有挑战性又有可操作性。

4.3 代理区域

在合作中必须明确代理商的代理区域,有利于市场管理。

4.4 代理期限

代理期限非常重要。当一个产品处于导入期,生产商一般希望代理期限比较长一些,便于生产商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来进行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把市场做好。当一个产品进入到成熟期,一般也就是生产商开始赚钱的时候,生产商希望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市场做大。

4.5 价格返利

零售提货,价格返利,有利于市场价格稳定,控制窜货,能为代理商、分销商设定利润空间。

4.6 退货政策

退货的方式有退货退款、按比例退货、退货不退款、代为保管四种形式。退货应该明确运费、包装、仓储费用等事项。

4.7 付款方式

因为种子销售面对的是农民,加之种子是有生命的产品,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有很多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难免出现纠纷,为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应作现款提货。

4.8 纠纷解决

发生纠纷时,起诉地点以商家所在地为宜。全国各地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因此在发生法律纠纷时,以生产商家所在地为好,最后签署协议。

5 经销商选择的误区

5.1 傍大款

在选择经销商时,许多销售员喜欢选择规模大、资历深、经验足、客户多、资金实力强的经销商。这样的经销商轻易不能选。他们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他们在营销理念和接受新事物上可能按照自己的经验办事,你很难说服他们。其次,他们经营很多品种,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品种,他不会全力以赴为你一个公司、一个品种去做工作。另外,如果配合不好,他做负面宣传范围广。实力强、客户多的经销商往往是“窜货专业户”。

5.2 依赖经销商

有些销售员选择经销商之后就万事大吉,把精力全部放在与经销商客情关系维护上,认为只要选好经销商,产品就会自动销售出去,业务人员就不用去操心销售问题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经销商的选择、分销渠道的建设只是目标销售诸多要素中的一项,是营销活动的一个环节。要想把产品推销出去,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5.3 盲目独家代理

作为一个种子销售人员,在经销商选择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独家代理的问题。经销商第一个要求就是实施区域独家代理,接下来就是要求广告支持、服务、配货、市场管理等一大堆约束你的条件。这样做的结果是,如果商家不能完全满足经销商的要求,则会被经销商牵着鼻子走,工作很被动。另外,选择独家代理,如果经销商工作不到位或分销能力不行,就把这个品种、这个区域市场给耽误了,甚至会断送品种的生命。尤其是刚入市的新品种,选择独家代理不利于品种的推广与扩散。

5.4 盲目追求经销商的数量

企业邮箱如何选择 篇8

(一)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企业进行会计选择的余

地, 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 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粉饰会计报表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要做出正确的会计选择, 要从众多的会计惯例中选择最适合我国当前情况的、也许是惟一的会计准则。当然, 完全不给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也是不切实际的, 也有违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 从而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 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 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二) 尽快减少真空地带。

一方面, 要检视已经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寻找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 另一方面, 要检视当前的实际, 寻找其中的新情况、新交易、新事项, 并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比如当前证券市场中的企业购并、股份回购、股票选择权计划等, 会计上应该如何处理和披露, 应该制定相关的细则予以回答。加紧对会计理论和规范的研究和制定, 现阶段我们既要对会计理论进行研究, 因为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又要尽快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 而且这一点可以说更加重要, 这是由于会计规范是在实践中直接指导会计人员工作的, 它对会计政策选择的作用更大, 也更有效。逐步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得到日益公认的过程, 更是一个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我国当前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首先, 制定出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既要符合现实经济状况, 又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 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并且在理论上具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 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 避免企业在无章可选时自行选择会计政策, 操纵利润。其次, 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 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在会计政策披露的范围上, 不仅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 而且披露变更的性质及对变更的判断。

二、完善公司治理

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针对我国当前公司治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我们应立足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明晰产权, 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 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其次, 现代企业制度下, 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 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 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 同时也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对经理层施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再次, 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 使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 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最后加强代理人行为的市场约束机制。市场约束包括产品市场约束、资本市场约束、经理人市场约束和兼并市场约束等。这些外部市场本身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因而能够给代理人员以很大的压力。公司若经营不善, 则产品市场上的份额就会下滑, 资本市场上公司股价下跌;若举债过多, 公司筹资会发生困难, 在兼并市场上还可能被其他公司接管兼并;而经理市场则更是提供了一个成本较低廉的对代理人的约束机制。如果企业经营效果不好, 就可能成为兼并的目标企业, 其结果是代理人员被解除或被驱出经理市场。即使没有激励合同, 出于声誉效应, 代理人也会积极工作。因为, 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 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这就是法玛 (Fama, 1980) 提出的“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但市场约束力度是以各类市场的发育程度为前提, 市场越是不成熟, 越是缺损, 它对代理人的约束就越无力。目前, 我国产品市场还有待完善, 资本市场和兼并市场不够成熟, 经理人市场几乎还不存在。所以,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产品市场, 加强资本市场、兼并市场和代理人市场的培育, 以利于激励机制效用的有效发挥。

三、健全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一)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有效市场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 因而, 应以财政部门为主, 充分考虑证券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等的合理建议, 尽快完善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并适时制定出市场所急需的、新的规范性法规。对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披露时间、披露方式及违规后的处罚应作更详尽的规定, 以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 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上市公司的私利行为和相应的信息披露监管不力, 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司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只要信息披露中的违规做法结果能满足利益最大化, 公司便有可能冒然选择违规行为。鉴于此, 我建议:第一, 加大处罚面。证监会下应成立专门委员会, 除对有迹象显示存在信息披露违规情况的上市公司进行针对性查处以外, 还应就上市公司年报建立正常的抽查复审制度, 保持每年一定比例以上的抽查面。第二, 加大处罚力度。目前的法规对蓄意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太轻, 只伤其皮毛, 不动其筋骨, 造假成本太低而造假收益巨大的现实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铤而走险。因此, 证券监管部门应及时修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处罚条例, 加大处罚力度, 对信息披露中存在虚假或重大遗漏行为的上市公司, 给予严格处罚, 采用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摘牌、停业等方式, 严重的还应追究有关人员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第三, 加大对证券监管机构的投入。国家应从人力和物力上增加对证券监管机构的投入, 以使我国证券监管机构真正具备对证券市场进行全面监管的实力。

(三)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职能。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中, 注册会计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 注册会计师在信息披露中的监督作用尚未得到良好发挥,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确保配股资格或免遭摘牌, 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拒绝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意见对财务报表作相应调整, 因此, 即使被注册会计师发表“保留意见”也要坚持原有的会计处理方法。虽然监管机构对“保留意见”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但迄今尚未有公司因此被摘牌, “保留意见”或解释性说明对配股资格的影响同样不明朗。此外, 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比例每年均在10%左右, 明显高于变更率不超过5%这一国际普遍水平, 而市场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这一敏感事项却几乎毫无反应。事实上, 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虽有多方面的考虑, 但“购买审计意见”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 应着重在三方面下功夫:第一, 充分尊重和利用审计意见。监管部门应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为监管线索, 对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予以特别关注, 组织必要力量深入调查。尤其是在审查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和是否摘牌时, 应充分考虑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提供的审计意见等相关信息。第二, 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 规范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惩罚工作, 以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第三, 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强联合, 以扶持独立性较高的、信誉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当局监管制度, 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管理者的责任心增强, 减少其道德风险, 使其从企业目标出发, 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原理, 寻找或者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形成最优化的会计政策组合。我国《会计法》应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此外, 应与国际接轨,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 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 又能给企业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 从而抑制其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冲动。

四、加强会计人员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目前, 在会计理论不完善和会计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 是必须和现实的。会计人员素质越高, 对经济业务的判断就越准确, 其处理业务的能力越强, 其处理加工而得到的会计信息就越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保障, 能够规范、指导会计人员的行为。在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和其他不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 如果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就能坚持会计立场, 公正公允地处理业务,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让他们充分认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确保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职业眼光和充分和主观判断能力, 又不断地更新知识, 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 以便在工作中结合企业实际、恪守职业道德, 在给定的会计政策空间里自由发挥。

会计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计, 企业会计政策又是会计发挥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实现形式, 因此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 我们都必须对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增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及后果分析.内江科技, 2006, 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谈如何选择企业所得税预缴方法 篇9

1. 纳税人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小于零或预计纳

税年度的会计利润高于上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的, 应选择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预缴。反之, 预计纳税年度的会计利润低于上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的, 应选择按当期会计利润预缴。

2.选择按当期实际利润额预缴的。在会计处理上, 因为预缴是按企业会计利润计算进行的, 企业在进行有选择性的会计处理时, 应当从有利于企业的角度出发, 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包装物等费用的摊销、资产损失的计提、折旧的计提、预计负债的计提、融资租赁、融资性质的销售等会计处理上, 要尽量选择能够减少当期会计利润的会计处理方式, 从而减少预缴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

另外, 在企业所得税预缴方法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三点:

一是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 在预缴方式的选择上有所限制。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一般来说, 纳税人应当依照确定的应税所得率与当期收入计算纳税期间实际应缴纳的税额预缴企业所得税。对采用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进行预缴的, 必须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另外, 实行核定征收的企业是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额”的1/12或1/4预缴, 而并非是按照“纳税人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者季度平均额预缴”, 由此, 对新旧企业所得税法过渡期间因为适用税率不一样的, 就会有所区别。“按纳税人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者季度平均额预缴”的, 其适用的税率应当是新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预缴”的, 相应是按照原企业所得税的适用税率计算应预缴的企业所得税。

二是国家税务总局已经明确预缴方法的特殊行业、特殊缴上不存在任何选择, 如房地产企业预收款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由税务机关代开票的交通运输企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等。

三是不论是核定征收还是非核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均有权选择除“按当期实际利润额预缴”和“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预缴”两种方法外的其他方法, 但其前提是必须经过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

收入公允价值计量之改进

长沙尹珍丽湖南邵阳刘迎红

1.确定折现率的参考标准, 降低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在未来现金流量、年限确定时, 可以根据购货单位的协议或合同约定收取价款。如果标明现时一次性付清所有价款, 那么可以用计算的贴现率作为每期摊销差额的实际利率来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如果没有标明, 可以考虑采用银行利率作为每期摊销差额的实际利率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因为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 其风险和报酬其实已转移, 尽管这样, 贴现率还是有很大的选择性。但是如果选择银行利率作为最基本的利率, 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2. 趋同应收款项与应付款项的计量标准, 降低对账与审计的难度。

可选择以下方法:一是在现行应付款项的计量方法下 (应付方没有规定以公允价值入账) , 应收方增设“长期应收款”备查簿, 同时登记现值和历史成本以及每年已收款金额。在双方对账或审计函证时,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降低对账或函证的难度。二是建议应付方也以公允价值入账, 因为当一项义务的合计金额及时间是固定时, 或者是可以可靠估计时, 该项义务应尽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的应付款项在协议或合同中是明确的, 所以可考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 利用Excel和财务管理理念建立收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型, 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企业邮箱如何选择 篇10

中国境内企业适用的会计制度有十多个分行业会计制度, 具体包括:《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邮电通信企业会计制度》、《乡镇企业会计制度》《旅游、餐饮服务业会计制度》《建筑安装企业会计制度》等。至此, 财政部没有明确下文废除上述行业会计制度。对此, 在没有明确哪些企业必须执行哪类会计制度之前, 上述分行业会计制度可以一直执行。

在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自2003年1月1日后成立的企业是不能执行上述分行业会计制度的, 因为2003年1月1日起成立的新企业凡符合以下条件的, 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2001) 》。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二) 》的通知 (财会[2003]10号)

1、问:新设立的企业是否可以直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答:除小企业和金融企业以外, 自2003年1月1日起, 新设立的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财务报告。

若母公司执行分行业会计制度, 于是2003年后投资设立子公司, 在期末编制合并 (若符合) 报表时,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2001) 》的子公司应按母公司的行业会计制度折算报表后进行合并。

二、2001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 全面推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有关问题规定》的通知 (财会[2001]11号) :《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 鼓励其他企业先行实施。

也就是说,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 无论上市与否, 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其他非股份有限公司可以选择执行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 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注意这一规定和上述并不矛盾, 也就是说即使在2001年前成立, 并且执行分行业会计的企业, 凡是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的, 也要退出分行业会计制度, 分行业会计制度的执行面进一步窄化。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 (财会[2001]49号)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也就是说上市金融企业必须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同时, 也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但没有强制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非上市股份制金融企业也可以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行业) 》。

《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 符合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 中界定的小企业, 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符合“小企业”标准未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 (2006) 或者《企业会计制度 (2001) 》的“小企业”应当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三、2007年1月1日开始, 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 (以下简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 (财会[2006]3号)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至此, 上市公司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其他企业也可以选择执行。

除金融企业以外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执行最新企业会计准则, 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还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2013年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非上市股份制金融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也可以执行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还可以执行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非股份制金融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除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企业 (包括不符合小企业条件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等) 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2001) 》, 若2003年之前成立也可以继续执行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需要说明的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财政部令第33号) 适用于所有企业。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 是财政部金人庆部长签署财政部令第33号公布的;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属于规范性文件, 财政部以财会字文件印发 (财会[2006]3号) , 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显然并不属同一位级, 实务中应加以区别。

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 (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 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令第5号) 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也就是说基本准则并没有新旧之分, 仅是作了修订而已, 如同《个人所得税法》一样, 不会因仅修改了扣除标准有新旧个税法之说。

综上所述:所有企业 (公司) 应强制执行法律法规—《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选择执行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 不冲突上位法情况下有权制订符合本企业、本会计核算体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

摘要:自2013年1月1日开始, 随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施行, 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2004]2号) 予以废止, 这意味着2013年成立的小企业和2013年前成立并选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均不能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对于广大CPA和财会从业人员来说, 哪些企业应该执行什么样会计制度?哪些企业必须执行什么样的会计制度并不一定十分清楚, 下面作者就以上命题作简单分析, 以供参考。

企业邮箱如何选择 篇11

记者:您好,汤总.面对这么多的蓄电池修复企业,投资者该怎么选择呢?

汤银河:今年劳动节的前一天我公司来了一位贵州安龙县的孙先生,他背着一个即将报废的20AH的电动车电池来到北京公司考察,孙先生承认别的修复仪根本无法修复。结果我们用北京银河蓄电池修复仪对它进行现场修复,短短6个小时过去,那块电池再次恢复了活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容量。(孙先生联系方式:贵州省黔西南洲安龙县新安镇草纸街64号 0859-21555513985097688)

有些东西不是靠说的,而是靠效果决定的。欢迎所有有意投资者都带旧电池来我公司考察试用,满意后再加盟购机,公司不收一分钱的加盟费。

记者:请您给用户简单介绍一下您公司的产品功能与特点好吗?

汤银河:北京银河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蓄电池修复设备、容量检测设备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铅酸电池修复仪,对电池因极板上产生硫酸铝盐化而休克、疲劳、过早失效的电池采用最有效最成熟的高频脉冲方法进行快速修复,自动维护和保养、清除,并防止电池极板的硫化结晶物的再生,使电池始终呈全新状态,大大延长电池寿命。修复仪设备功耗小,修一块电动车电池成本只需一元钱左右。 该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易掌握,一天便学会,对电池修复没有任何副作用。不需文化程度,没有任何体力劳动,投资小,男女老少都可操作,是创业者最佳的选择。

记者:汤总,您能不能再对投资者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汤银河:考察电池修复效果一定要等到亲眼看见蓄电池容量提升到90%以上并考察其公司成功加盟店运营情况再加盟购机,不要怕浪费时间。我公司最新研发的蓄电池手工组装技术已经开始招收学员,免费学习蓄电池翻新技术,电动车维修技术,提供配套电池,零部件及电动车配件等。欢迎来人来电咨询考察。

北京银河蓄电池修复仪有限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西局南街21号蓝源B门502室(公司注册号:1101062293103)

北京西站乘特2路,67路,937路到西局(经过4站)下车即到

电话:010-63865020 63149645 83428889

手机:1312183829513522652050

网址:www,yh-dk.comwww.yinhedc.com

广州省东莞市加盟店:0769-23278096 81861142

韶关市加盟店:0751-893228913680068997

广西省柳州市加盟店:0772-367269515077205089

湖北省襄樊市加盟店:0710-307005513986347488

陕西省蓝田县加盟店:15029252625

河南省卫辉市加盟店:13603735563

企业邮箱如何选择 篇12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在当期使用过程中的转移价值, 每期固定资产折旧金额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固定资产原值及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固定资产的原值就是固定资产初始购买时的价格, 固定资产原值一般不发生变化,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转移价值的总金额等于原值减去净残值, 因而固定资产原值对企业总折旧额有一定的影响。

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及维修。维修支出对维持固定资产正常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该项支出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对固定资产当期折旧金额没有影响, 仅仅影响当期所得税纳税金额, 而更新改造支出应当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计入账面价值, 重新确定可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2. 固定资产的预计可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在其预计可使用年限内进行价值的转移, 预计可使用年限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因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确定对当期折旧金额会产生重大影响。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应该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加快, 无形损耗对使用年限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企业而言, 固定资产的预计可使用年限只是影响纳税期间, 对企业总纳税额没有影响, 固定资产的预计可使用年限越长, 则每期分摊的折旧费用金额越小。

3. 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

固定资产在达到其经济使用年限时报废, 可能带来一定的处置收益, 这部分收益可以计量并可收回, 因此可收回的这部分价值可以从资产原值中扣除, 不进行价值转移。预计净残值一般通过确定的残值率来计算, 该预计过程一般是基于经验的估计, 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因此预计净残值的确定对当期折旧费用会产生很大影响。预计净残值越大, 则固定资产每期的折旧费用越小。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企业折旧方法的选择会对每期折旧额产生很大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两种: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上述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企业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对折旧总额并没有影响, 但是影响折旧的计提期间。

总之, 企业当期折旧额=当期折旧基数×当期折旧率。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原值一般不发生变化, 只有在更新改造时改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预计可使用年限及折旧率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是固定资产当期折旧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的研究重点就是分析不同的折旧方法下, 当期折旧基数和当期折旧率的大小, 使得当期折旧额能够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状况。

二、固定资产不同折旧方法的比较

1. 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下, 各个会计期间的折旧金额相同, 折旧金额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该种方法下假设固定资产生产能力在不同会计期间相同, 折旧的累计额呈直线变化的趋势。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计算简便, 因此这种方法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广泛使用。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多缺点:首先, 不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固定资产前期生产能力一般比后期强, 若各期间平均计提折旧, 后期获得的收入比前期少, 但是却与前期负担相同的折旧费用。其次, 平均年限法下, 折旧金额只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 没有考虑无形损耗的影响。最后, 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增加, 修理费用增加, 由于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造成后期费用扣除金额较大,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利润的大小。

2.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生产状况确定当期折旧金额的方法, 工作量法和平均年限法的唯一区别是:平均年限法下, 累计折旧额是时间的线性函数;工作量法下, 累计折旧额是完成工作量的线性函数。工作量法也具有平均年限法的缺点, 而且具有工作量也难以准确估计的缺点。

工作量法下会计核算简便, 而且在固定资产各个会计期间负荷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 直线法不能反映资产真实的使用状况, 使用工作量法更合理, 可以使企业收入和费用更好的配比。

3. 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下, 各个会计期间折旧额等于递减的折旧率乘以相同的基数。年数总和法是一种加速折旧法, 各个期间计提的折旧金额不同, 前期折旧额比后期大。

年数总和法计算虽然比直线法复杂一些, 但是该种方法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克服了直线法的缺点, 不仅能够反映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 还考虑到科技进步条件下的无形损耗, 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

4.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下, 各个会计期间的折旧额等于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递减的基数。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相比, 虽然计算的方法不同, 但都是在使用年限内前期多计提折旧, 后期少计提折旧, 使得固定资产成本加快得到补偿。

总之, 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属于直线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属于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和直线法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折旧方法,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折旧金额的计提期间分配不同。直线法下, 固定资产在其预计可使用年限内平均计提折旧, 而加速折旧法下, 前期多计提折旧, 后期少计提折旧, 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计提速度。

其二, 对所得税的纳税期间影响不同。直线法下, 折旧费用对各个纳税期间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相同, 而加速折旧法下, 折旧费用对各个期间的纳税金额影响不同, 前期由于计提的折旧费用较多, 致使所得税纳税金额比直线法下少, 后期计提的折旧费用较少, 使得所得税纳税金额比直线法下多。

其三, 是否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直线法下, 折旧金额只包括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 没有包括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而加速折旧法下, 折旧的加速计提, 不仅考虑了有形损耗, 还考虑了无形损耗, 使得在科技日益发达、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背景下, 更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加速折旧法的优越性

1. 促进科技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跃, 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 无形磨损占固定资产的总磨损价值的比例越来越大。直线法下, 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可使用年限内平均计提, 只考虑了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 致使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速度不能跟上科技的发展, 出现设备老化的现象, 企业生产能力下降, 经营效率低下, 而加速折旧法下, 不仅考虑了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 还考虑了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可以加快设备更新换代, 促进科技发展, 提高设备工艺水平,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提高生产率

直线法下, 企业设备老化现象严重, 不仅不能促进科技的发展, 还使得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成本的增加, 社会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而加速折旧法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 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加快, 企业加速计提折旧, 提前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保证企业在使用尽可能少的原料下生产更多的产品,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3. 克服企业短期投资行为

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后, 一般是前期生产效益好, 生产成本低, 后期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增加。若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平均计提折旧, 前期生产效益好, 折旧费用相对比较低, 企业利润高, 会让管理者盲目自信, 高估该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 容易导致管理者的短期投资行为。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可以减少投资不能收回的问题, 引导企业的长期均衡投资。再者固定资产后期的修理费用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加速折旧法可以使得企业的折旧费用和修理费用的总额均衡的在各个会计期间内扣除, 更加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

四、企业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一般规律

房屋建筑类固定资产应当选择直线法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类固定资产在其预计可使用年限内磨损状况比较均匀, 采用直线法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其收入和费用配比状况。

机械设备类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机械设备类固定资产前期生产经营能力较大, 产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比较高, 而后期生产能力逐渐下降, 设备磨损严重, 维修费用上升, 根据收入和费用相配比原则, 企业应该在前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费用。

数量较少、价值不高且使用较为均衡的固定资产可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数量较少、价值不高且使用较为均衡的固定资产, 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不会对当期折旧金额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可以直接采用直线法, 简便易行, 方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

运输设备及不经常使用的大型设备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企业的运输设备可以采用行使里程计提折旧;对于价值较大而且不经常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也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比如季节性使用的设备, 这些固定资产在使用的期间, 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 高收入和高费用相配比, 可以真实地反映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都市圈生态文明论文下一篇:农村手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