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

2024-06-10

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精选5篇)

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 篇1

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

教  案 课题: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授课班级   课  时 2 教   学   目   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 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 点 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 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C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2(g)+I2(g)  2HI(g);△H=-14.9 kJ/mol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入]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知不知道是谁说的呢? 阿基米德 [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这个支点和杠杆是什么呢? [讲]对,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板书]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回忆]化学键在形成和断裂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讲]化学键形成的时候放出能量,断裂的时候吸收能量; [问]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能量是如何变化的?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能量变化的原因? 水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距离增大,所以要吸收能量 [讲]虽然力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但是本质都一样,就是形成作用力时要放出能量;破坏作用力时要吸收能量,即物质的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投影]   [问]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角度来考虑:1、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与能量有什么关系?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的大小 [图像分析]1molH2 和1molCl2 反应得到2molHCl要放出183kJ的能量;断开1mol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形成1molH-Cl键能放出431kJ的能量; [讲]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包含两个过程: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出能量,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通常不相等;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通常不相等,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反应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总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过]断开化学键和形成化学键所吸收和放出的能量的数值是可以定量测定出来的,可以在工具书上查到,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到反应中的能量的具体数值了,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对反应的讨论和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反应物和生成物 [讲]我们对反应研究的对象是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我们把它们称为反应体系,而把除它们之外的物质称为环境,我们把反应体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用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作为“焓变”,用符号“△H”表示,单位常采用kJ/mol或kJmol-1 [板书]一、反应热 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思考]我们看看△H的单位是kJ/mol,这个单位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代表的是什么物理量?我们可以怎样计算△H的数值? [讲]化学反应的过程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和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与发生反应的反应物质量及物质的量成正比。焓变的`单位中的“mol”的基本单元不是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分子或原子,而是按热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那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反应热就是“每摩尔”该特定组合完全反应的热效应 [讲]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两类。分析反应热之前,先弄清楚两个概念:环境和体系 [投影] 放热反应:体系 环境 H   △H < 0 为“-”  Q > 0 吸热反应 体系  环境 H △H>0为“+” Q< 0 [结论]△H 和Q的角度不同,△H从体系的角度,Q从环境的角度 [讲]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本身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所以△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上述反应 H2(g)+Cl2(g) = 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 184.6 kJ/mol,与计算数据 183kJ/mol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 =-184.6 kJ/mol。 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本身能量升高,规定△H为“+”,所以△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投影]   [板书]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讲]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物成具有的总能量,反应时就会以热能的形式放出,反之,则吸热。 [板书]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 [讲]化学键断裂或生成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叫做化学键的键能。反应键能越小,稳定性越弱,能量就越高破坏它需要的能量就越小;生成物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强,能量就越低,释放的能量就越大,故需要放出能量,△H为负,反应之为正 [板书]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C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讲]△H有正负之分,因此比较△H大小时,要连同“+”、“-”包含在内,类似于数学上的正负数比较,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热量变化,则只比较数值大小。 [过渡]什么是化学反应热?如何表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下面我们来学习热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2(g)+I2(g)  2HI(g);△H=-14.9 kJ/mol [投影]例:H2(g)+ O2(g) = H2O(g);△H=-241.8 kJ/mol,表示 lmol气态 H2和 mol气态 O2反应生成 lmol水蒸气,放出 241.8kJ的热量。(在 101kPa和 25℃时) H2(g)十 O2 (g)=H2O(l);△H=-285.8kJ/mol,表示lmol气态H2与 mo气态O2反应在101 kPa和 25℃时,生成lmol液态水,放出285.8kJ的热量。 [小结]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讲]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那么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什么要求或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板书]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讲]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要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板书] (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讲]但中学化学中所用的△H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 kPa和 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但需注明△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一般不要求写条件 [投影]例如:H2(g)+ O2(g) = H2O(g);△H=-241.8 kJ/mol  H2(g)十 O2 (g)=H2O(l);△H=-285.8kJ/mol [讲]从上述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看出,lmol H2反应生成H2O(l)比生成H2O(g)多放出44kJ/mol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为什么不同?  [板书](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讲]通常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且热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 [投影]例如:H2(g)+C12(g) = 2HCl(g);△H=-184.6 kJ/mol   H2(g)+ Cl2(g) = HCl(g);△H=-92.3 kJ/mol [板书](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

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 篇2

一、选择内容的广度方面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美术课程不是高考平台, 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 其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 应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本校高二年级学生选择美术内容调查结果

(1) 要有时代感占40.7%;

(2) 要贴近学生生活占27.5%;

(3) 不局限于教材,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占20.7%;

(4) 增加美术技法知识占4.8%;

(5) 奇异的名画占2.7%;

(6) 应当有美学知识占1.8%;

(7) 增加民间美术的学习内容占1.8%。

2. 设置课程内容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建议

增设相应的鉴赏课题, 如学生们喜爱的动漫、媒体设计、时尚等课程。因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会造成选择学习内容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心理学家布洛在颜色知觉实验后, 提出了客观型、心理型、联想型、性格型四种欣赏类型, 认为不同心理一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 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 而且, 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鉴赏的结果。

3. 审美兴趣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1) 女生的审美趣味更趋于生活化和情感化, 更富于幻想性, 喜欢看言情动漫和影视作品, 与传统女性的角色意识相一致, 更趋近于联想型欣赏。

(2) 男生则更喜欢抽象思辨, 更热衷、关注现实, 喜欢具有控制意味的作品, 喜欢有刺激性的网络游戏、动作片、科幻片, 对成年“男子汉”角色的认同, 使其更趋近于客观型欣赏。

美术鉴赏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各种学生的心理需要, 例如, 在欣赏“欧洲古典建筑”时, 既介绍建筑外表、园林景观、内部装饰的视觉美感, 以适合女生, 又要选择建筑设计、结构施工等理性内容, 以适合男生。

二、选择内容的深度方面

1. 要加强鉴赏基础的学习

包括美术元素和组织原理等美术语言, 以及绘画、工艺、雕塑、建筑、书法与篆刻、现代设计艺术、摄影、摄像等门类的基本鉴赏方法。学生只有具备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才能真正进入艺术鉴赏活动之中, 获得审美快感和愉悦, 提高美术素养。

2. 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基础性鉴赏内容

使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中, 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提升人文精神。

高中生审美感知的敏锐性、全面性、精细度增强, 不但能感知内容的美, 也能感知形式的美;在审美想象力方面, 开始融入理性因素, 更接近感性加理性的审美成熟阶段;在审美理解力方面, 不仅能从表层理解艺术作品, 而且能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阐述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因此, 教师在美术鉴赏时, 应该根据高中生即将形成的个性心理特点, 设定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例如, 在鉴赏“中国玉器”时,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民族文化意义, 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哲学观和玉器本身的形式美, 来深入理解玉器之美。

三、选择内容的价值度方面

1. 选择的内容应有提高性

通过美术鉴赏课, 增加美术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提高美术素养, 把平淡的生活体验变成丰富的审美体验, 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找回人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缺失的精神品质。

2. 选择课程内容应有愉悦性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虽然接近成熟, 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十分稳定, 而且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 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 使身心获得平衡。美术课带来的愉悦, 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教师可以多讲述美术名作、名家的趣味故事, 例如, “史前人类为什么将野生动物的形象画在岩壁上?”“达·芬奇如何将教堂主教的形象画成《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扬州八怪’中朱耷画的动物为什么白眼朝天?”等。也可以在鉴赏时, 设置完美的画面或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 增强教学的愉悦性。

3. 选择课程内容要有实用性

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程内容 知识体系 建构选择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应明确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为根本,关注于学生在未来成长中的全面发展,切实就課程的基础性及选择性与时代性进行体现,最大程度就学生兴趣潜能的激发和实际的发展需求做出适应。在此项要求之下,高中化学新课程划分为了六项课程选修板块及两项课程必修板块。同时要求了教师方面应当就新课程的开展做好同原有传统课程的对比比较,就两大课程中存在的不同特点及视角做好明确掌握,根据不同的内容版块构建出便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体系,达到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方法分析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将元素周期作为主线,将物质结构作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切实的彰显了现代化学的应用发展趋势,突出了反应及结构与物质三个重要的核心板块,倡导学生基础化学观念的形成,相对强调化学同社会技术方面的关联性,旨在优化提升学生的决策参与意识及社会能力,强化科学的学习方法过程,培养学生综合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方面,首先应当把握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深度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不仅仅包含着基本的化学知识,也不仅局限于简单的知识组合,其是通过把握对学生基本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对学生所处的化学环境中而形成的基本概括性知识。对于中学生化学观念形成的渐进性及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需要对其做好两个方面的把握,应当就素材方面,把握好适宜性与转化性,能够最大化将基本的核心观念,有效的转化为具象的化学知识内容,其次应当在基本观念专注的过程之内,充分就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调动,促使学生自主深入到探究活动之内,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化学相关的核心概念及内容,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内容概括体系及系统特征,逐步的达到全面综合的知识领悟。

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的课程内容中,对于微粒观及元素观和能量及化学反映与物质分类等系列基本的化学观念已经处形成。在高中课程的选择中,便能够依据这一基础,通过相关的具体内容及核心概念,做出多样的探究活动设置,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发展丰富“化学反应及能量与化学反应限度与物质性质与结构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其次应当专注依据社会大背景把握选择化学知识,因为化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对于社会课程学研究具有着持续的推进作用,诸如在能源资源开发及新型材料研究与健康卫生等方面,均需有效把握好对该方面的密切关联性。因此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课程研究中,应当明确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的社会科学价值,以达到化学同社会及科学技术等之间的互通性关联意义,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持续的知识发展体系,方便于学生在生活中,做好化学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的关联,正确在社会大背景下,将知识融入到社会实际现象之中,达到科学的思考决策,增强社会服务的综合意识。

二、高中新课程化学知识体系的具体构建分析

化学知识与理论技能是构成课程内容结构的根本组成单元,同时也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提升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新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应突破原有教学大纲依据学科逻辑所建构的学科体系,把握做好知识体系的特点创新。通过在不同的阶段对课程设置不同的目标,以此强化不同部分的内容间的连续性及层次性,以此在新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达到由简到繁,由具象到一般的内容逐层推进、知识逐项深化、丰富及发展。

其次化学课程性质的改变,也改变了知识的结构层次,对于相关原有化学课程中所未曾涉及到的内容逐步的在新课程中得到了深化提升,因此对于新课程所涉及到的新增内容,教师应当就该部分内容做出以主题或者模块为单位的知识建构,达到对内容的分解整合,做到在各知识板块间既能够相互协调关联,又能够趋于独立,以此达到一个松弛有度的弹性模块知识体系,又能够在各模块综合组合于一个整体的情况下,完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建构,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板块的学习中,达到对知识体系的串联,以此加深对知识的巩固深化。

良性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体系是促进学生提升知识理解,优化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满足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根本方法内容,因此在当前新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就化学新课程特点做好具体的把握,在教学工作开展中,良好的树立起知识整体兼顾意识及具体分化梳理意识,达到全面的模块内容发展联系,依据课程目标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做出循序渐进的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和丰富,做到既能够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全面普及,又能够做出知识要点的针对授教,以此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探讨可以看出,教师在当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知识体系的渐进性与层次性,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同时还应依据不同课程模块所提出的标准教学要求,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具体深广度,切实将学生主体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分层渐进的构建知识系统体系,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方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娜,王磊.促进学生化学认识方式发展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对高中生化学概念发展水平的测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8,29(8):13-16.

[2]胡久华,王磊,王秀忠等.高中化学新课程面面观——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J].化学教育,2009,30(9):17-19.

[3]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7,(2):29-31.

[4]胡久华,王磊.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及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10,31(2):26-29.

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 篇4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物理选修3-4选修3-5

一、简谐运动

1.AC2.CD3.D4.不是5.AB6.(1)8cm(2)2s(3)A位置速度最大,A、B位置速度沿x轴正方向(C位置时速度为零)7.略8.甲

二、简谐运动的描述

1.BD2.AD3.A4.C5.966.2∶12∶17.20 0.125-103 8.x=4cosπ4tcm9.AB10.AC11.10cm

三、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1.ACD2.B3.BCD4.BC5.AB6.C7.BC8.C9.C

四、单摆

(一)1.D2.B3.C4.C5.D6.D7.2+34T8.AD9.39986

7410.(1)略(2)T2=kl≈4l(3)单摆

(二)1.D2.D3.C4.C5.B6.T=2πLsinαg7.19.AC

五、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1.D2.B3.C4.AB5.C6.玻璃杯发生了共振7.28.3×10-3J9.AC10.C 第十一章复习题

1.AD2.A3.C4.AC5.AD6.B7.C8.AD9.AC10.AD11.AD12.201013.1014.当

5r/s

001T8.C 手对盆耳的摩擦频率与“鱼洗”盆腔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使盆发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共振15.A.要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d,摆长l等于摆线长加上d2。B.周期应为T=t29.5。C.只测一次重力加速度就作为最终结果不妥当,应改变摆长多测量几次,然后取g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16.h=TT0-1R 第十二章机械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ABC2.D3.B4.AD5.略6.波本质上传播的是能量7.略8.B 9.(1)B摆(2)6

1875km

二、波的图象

20(2)-88.略 1.D2.BC3.AC4.BD5.C6.略7.(1)809.C10.(1)向x轴正方向传播(2)5m/s,方向向上

三、波长、频率和波速

(一)1.BC2.D3.AC4.C5.AD6.D7.A8.由B向A0波长、频率和波速

(二)1.BC2.D3.B4.A5.ABD6.D7.C8.23

4159.AD

59.AC10.BD11.D12.AB 10.B11.t甲=l4v,t乙=l16v,t丙=l6v,t丁=l8v

四、波的反射与折射

1.ACD2.ACD3.dvπd2v4.略5.17m6.略7.2五、波的衍射

1.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2.C3.AB4.D5.CA6.水因为频率相同的声波在水中的波长比在空气中长7.约为18.AB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0×103m8.2∶3

1cm或比11cm更小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六、波的干涉

1.C2.BC3.CD4.CD5.BD6.AB7.AC8.略

七、多普勒效应

1.ABD2.BD3.C4.CD5.略6.飞机模型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多普勒效应7.因为人与声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人听到的声音频率不会发生变化8.B9.略 第十二章复习题

1.ABC2.ACD3.BC4.AC5.C6.B7.AC8.D9.AC10.波长和波速11.34012.b、a13.略14.(1)2s(2)向x轴负方向(3)0略17.(1)v=2m/s、T=1第十三章光

一、光的折射 1.OBODOCOA2.194×1083.BCD4.A5.BD6.C7.C8.A

6s、λ=

36m15.λ=16m,v=

533m/s16.2m(2)可行,图略

9.310.B11.45°,略12.l=dncosθ1-sin2θn2

二、光的干涉

1.波略2.亮暗相间、间距相等3.两盏白炽灯是各自独立光源,发出的光不是相干光4.光的干涉现象近5.0,0

三、光的颜色色散

(一)1.A2.ACD3.C4.A5.BD6.ABD7.D8.因为各色光在中间均是亮条纹9.产生相干光源小短10.C11.凹10-8 光的颜色色散

(二)1.BC2.AC3.C4.C5.A6.BD7.v红>v黄>v蓝θ红<θ黄<θ蓝n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5λ,λ6.ABD7.D8.D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8.3∶49.不同色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10.B11.BC

四、光的衍射

1.BC2.D3.C4.C5.C6.A7.衍射小于8.DBCA

五、光的偏振

1.C2.①②3.BD4.AD5.横波

六、全反射

(一)1.A2.AC3.B4.BC5.BD6.A7.ABD8.略9.2,5图答1全反射

(二)1.BD2.D3.BC4.BD 5.AC6.D7.A8.B 9.D10.B11.A 12.见图答1

七、激光

1.BCD2.ABCD3.亮度高高方向性4.相干性5.略 第十三章复习题

1.B2.C3.C4.D5.B6.ACD7.ABC8.BC9.AC 10.AB11.ABC12.ABC13.314.偏振15.P1、P2的像P1、P2的像和P3 16.单缝双缝59417.53°,37°,1以内

选修34综合练习

(一)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3×10-7m10.C11.BC

3318.43L,屏离BC的距离在L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图答21.A2.D3.AB4.BC5.BCD6.BD7.AD8.C9.C10.BC11.ABD12.A点O点O点A点、B点13.0略

19.(1)见图答2(2)当t=

21s时,位移为负方向,加速度与速

51414.3m或2cm15.亮条纹16.2r17.0

518.度为正方向20.OP=22R,P点在O点的右边

选修34综合练习

(二)图答31.AB2.BC3.D4.CD 5.B6.BD7.A8.C 9.ABD10.A11.B12.BCD 13.相同14.1∶615.ACEH 16.15m/s5m/s17.318.略 19.见图答320.(1)30°(2)1选修35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一、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1.热辐射2.D3.D4.A5.BC6.A7.ABC8.热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给铁块加热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铁块依次呈现暗红、赤红、橘红等颜色,直至黄白色。因此,炼钢工人估计炉内的温度,是根据热辐射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来确定的9.9

4×10-6m10.212×10-22J11.略

73×108m/s(3)

346cm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一)1.C2.ACBD3.A4.B5.D6.AD7.B8.5λ

光的粒子性

(二)1.B2.B3.BC4.ABC5.A6.ABC7.C8.B9.(1)6(2)4仍为68×10-18J11.(1)301×10-19J

5×1012(2)6

0×1014

01×10-19J(3)最大动能不变,3×1014Hz,44×10-19J9.A10.23hc

三、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1.CD2.D3.D4.C5.CD6.B7.A8.BD9.(1)减小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长,即增大电子束的速度(2)能,质子显微镜的分辩本领更高

四、概率波

1.ABD2.AD3.AD4.(1)粒子干涉波动性(2)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3)明纹处暗纹处概率5.CD6.A7.粒子性

五、不确定性关系

1.AC2.h4π3.D4.CD5.BCD6.ABD7.CD 第十七章复习题

1.C2.AC3.AD4.BD5.BD6.C7.AD8.A9.ABD10.A11.AD12.波动光子粒子德布罗意13.电子束具有波动性(或物质波的存在)14.a5×101315.(1)减小(2)无16.410-7m18.22×1021个17.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32eV

2×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电子的发现

1.D2.C3.ABC4.BD5.ABC6.AB7.1.14×103V8.D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1.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α粒子散射2.10-1510-103.CD4.CD5.AC6.BCD7.CD8.AC9.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的实验依据是原子中发现了电子,能解释原子呈电中性,原子中存在电子,不能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三、氢原子光谱

1.CD2.D3.B4.ABCD5.BC6.略7.CD8.BC

四、玻尔原子模型

1.BD2.ABC3.D4.D5.BC6.B7.C8.BC9.BD 第十八章复习题

1.CD2.AB3.AD4.B5.AB6.A7.C8.AB9.AB10.AD11.B12.A13.B14.BD15.B16.(1)8(2)12×1014Hz 4eV 第十九章原子核

一、原子核的组成

1.AB2.D3.AC4.AD5.AC6.BC7.C8.D

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C2.A3.D4.BD5.AD6.D7.(1)23491Pa23089Ac+42He(2)23994Pu23592U+42He(3)24483Bi24484Po+0-1e(4)23490Th23491Pa+0-1e8.3014Si3015P3014Si+0+1e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9.6次α衰变,4次β衰变23290Th20882Pb+642He+40-1β

三、探测射线的方法 1.ABD2.CD3.ABC4.BD5.D

四、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1)10n(2)2210Ne(3)01e(4)4320Ca2.147N+42He178O+11H94Be+42He126C+10n3.AB4.D5.BD6.AD7.A8.BD9.(1)射线具有穿透本领,如果向前运动的金属板的厚度有变化,则探测器接收到的射线的强度就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被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相应装置,进而自动地控制图中右侧的两个轮间的距离,使铝板的厚度恢复正常(2)β射线。因为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一张薄纸就能把它挡住,更穿不过1mm的铝板;γ射线的穿透本领非常强,能穿透几厘米的铝板,1mm左右的铝板厚度发生变化时,透过铝板的γ射线强度变化不大;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当铝板的厚度发生变化时,透过铝板的β射线强度变化较大,探测器可明显地反映出这种变化,使自动化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3)γ射线

五、核力与结合能

1.ACD2.BC3.AD4.B5.C6.A7.BC8.115B+42He146C+11H 1或833×10-30kg9.(1)22286Rn21884Po+42He(2)59×10-13J10.ΔE=4π2c5t3GT2

59MeV

六、重核的裂变

1.剧烈慢一些人体环境2.ABC3.A4.B5.B6.D7.102kg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核聚变

1.聚变反应聚变聚变2.BCD3.D4.BD5.ABC6.ABC7.A 8.(1)411H42He+201e(2)4×10-12J

八、粒子和宇宙

1.BC2.BD3.BCD4.AB5.B6.ACD 第十九章复习题

1.D2.B3.D4.C5.ABD6.A7.B8.ACD9.A10.D 11.C12.B13.AC14.D15.(1)42Heα衰变(2)0-1eβ衰变(3)310n重核裂变(4)10n轻核聚变16.(1)94Be+42He126C+10n+5ΔE=54×1012J

6MeV(2)选修35综合练习

(一)1.ABC2.AD3.BC4.AD5.B6.B7.D8.D9.C10.BCD11.ABC12.AB13.β射线γ射线α射线14.42Heα粒子0-1e电子 01e正电子310n中子15.释放3217.25eV820.01×1011~1

9×1011Hz1

03×10-1216.释放λ1λ2λ1-λ4×10-22~1

3×10-22J18.34×1014Hz19.3528kg

96×10-19238×10-18J 选修35综合练习

(二)1.ABD2.BD3.C4.ACD5.ABCD6.B7.AC8.BD9.B10.C11.③④⑤⑥①⑦②12.α粒子的散射实验13.01e+0-1e2γmc2+Ekh14.1356×10-516.(1)>(2)a→b17.73Li+11H242He298×10-19J1

6eV15.2×1013276×10-12J18.30×10-19J19.22.8N或45.6N20.(1)411H42He+201e+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ν0414×10-12J(2)2%(3)由估算结果可知,k≈2%远小于25%的实际值,所以银河系中的氦主要是宇宙诞生后不久生成的

精心收集

新课程高中化学选择修4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 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

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 《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正音正形。

踦 砉 騞 郤 窾 硎 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2题)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上一篇:三岗小学工会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人教版七下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