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并发症

2025-01-28

术后并发症(通用12篇)

术后并发症 篇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 其发病率明显上升, 并且呈年轻化趋势, 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手术治疗仍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术后并发症主要与伤口及患肢功能相关, 包括皮下积液、伤口裂开、血肿形成以及患侧上肢水肿、功能受限等。近年来,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益处被广泛认可。早期功能锻炼能促进术后患侧上肢功能的有效恢复, 进而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尽管如此, 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仍存在争论。本研究通过分组观察2013年1月~2014年12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伤口裂开、上肢水肿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探讨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共9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Auchincloss术式, 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切缘距病灶3 cm, 用我院自配的皮瓣刀行皮下薄皮瓣分离, 皮瓣下少用电灼止血而改用纱布压迫[1];穿刺隧道针戳孔, 引导放置腋下引流管, 连接REDON真空负压引流瓶 (德国, pfm公司) 。术后游离皮瓣区用棉垫均匀外敷, 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特别在腋窝处、锁骨下窝填塞松软的小纱布。伤口敷料固定后, 打开负压控制开关。排除标准:癌细胞已有远处转移;术前已接受新辅助治疗;一般情况差, 有严重心脑血管、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内科合并症的患者;依从性差, 不能按要求完成各时段功能锻炼者。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48例。两组共同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 h内将患侧上肢垫枕, 肩关节置于屈曲65°、外展45~65°、内旋65°功能位。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第二天开始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患侧上肢肩关节以远各关节的功能锻炼。观察组于术后第3~4天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 包括肩关节的小幅度辅助屈曲、外展及内、外旋训练, 术后5天开始被动伸展运动, 引流管拔除后开始进行钟摆、爬墙、摸耳、水平外展、后伸等运动锻炼。肩关节锻炼直至术后1月回院回访。对照组护理干预措施:于拔除负压引流1天后在责任护士指导下逐步开始肩关节功能小幅度功能锻炼, 拔管2~3天开始被动伸展运动, 3天后开始钟摆、爬墙、摸耳、水平外展、后伸等运动锻炼。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引流管拔除时间、病理分期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3评价标准

1.3.1皮下积液引流管拔除后一个月内出现局部皮瓣隆起, 触之有波动感, 穿刺抽出或再次引流出液体超过20 ml, 诊断为皮下积液[2]。记录各组患者皮下积液病例发生数。

1.3.2伤口裂开记录各组拆线前后出现伤口裂开的病例数。

1.3.3患肢水肿采取臂围测量法, 于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采用皮尺准确测量两组患者健侧和患肢腕横纹上5 cm、肘横纹上下各5 cm、肩峰下5 cm 4个部位上肢周径。水肿程度评价标准: (1) 无水肿为无不适感, 柔软程度与健侧上肢无差别, 双侧周径无差别; (2) 轻度为自觉患肢肿胀感, 柔软程度较健侧上肢差, 患侧上肢各部位周径较对侧长3 cm以内; (3) 中度为患肢明显肿胀, 柔软程度差, 有疼痛感, 周径较对侧长3~5 cm; (4) 重度为患肢明显肿胀, 皮肤颜色发红, 柔软度差, 患肢硬, 疼痛, 双侧周径相差5 cm以上[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6.7%, 对照组为10.4%, 比较两组间发生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1, χ2=0.801, P>0.05) 。

2.2两组患者术后伤口裂开情况比较早期肩关节锻炼组有4例发生伤口裂开, 发生率为8.3%, 对照组为3例, 发生率为6.3%, 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图2, Fisher精确概率P=1.00) 。

2.3两组患者上肢水肿情况比较, 见表2。

3讨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 术后伤口相关及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并发症。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开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影响患者生活和治疗, 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开展。年龄、肥胖、手术时长、手术方式、电刀以及引流时间等因素都与其发生有关。

近年来, 临床新技术如真空高负压吸引瓶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2], 横切口的设计明显减少了术后伤口裂开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4]。肩部制动被认为是减少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口的重要措施。既往有研究提示过早开展功能锻炼会增加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开的发生率。另一方面, 尽早开展系统、程序化的功能锻炼对术后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并且能显著降低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3]。在新技术应用开展的同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 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开发生无直接相关性[5,6]。

本研究观察组在护理指导下开展肩关节的早期小幅度功能锻炼, 其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6.7%, 与对照组相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伤口裂开发生率为8.3%, 对照组为6.3%, 统计学比较亦无差异 (P>0.05) , 提示在适当护理指导下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并不会增加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液总量及引流管拔除时间, 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乳腺癌术中淋巴清扫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是患侧上肢水肿的重要原因。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是一种不能根治的、易复发、终生的慢性症状, 可以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碍, 引起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的发生, 并且容易导致患侧上肢的继发性感染, 且不易痊愈。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肩关节锻炼能够抑制腋窝瘢痕过度增生, 减少对淋巴管及静脉的压迫。另一方面, 早期整体和系统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 促进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 预防水肿的发生[7]。

4小结

总而言之, 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减少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上肢水肿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我们的研究提示在严密监护和专业的护理指导下适当早期开展肩关节小幅度功能锻炼并不会增加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裂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特征性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恢复情况。

摘要:目的 确定不同时间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伤口裂开、患侧上肢水肿等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96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8例, 分别在护士指导下于术后72 h或引流管拔除后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评价不同肩部功能锻炼开始时间对术后皮下积液、伤口裂开及患侧上肢水肿的影响。结果 术后早期肩部功能锻炼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 (16.7%vs.10.6%, P>0.05) 及伤口裂开 (8.3%vs.6.3%, P>0.05) 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 (6.5%vs.20.8%, P<0.05) 。结论 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是减少术后患肢水肿的有效护理措施, 并且不明显增加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功能锻炼,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海燕, 薛枫, 朱建.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12 (22) :66-68.

[2]刘辉, 唐丽春, 王杨, 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负压引流效果对比[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11 (29) :1929-1932.

[3]卜彩菊, 何英煜, 刘琴, 等.全程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5, 29 (2) :437-439.

[4]陈东祥, 张立军, 陈洪俊, 等.乳癌改良根治术不同切口方式对伤口愈合的比较[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05, 2 (6) :158-160.

[5]Nuray Cinar, Umit Seckin, Dilek Keskin, 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J].Cancer Nursing, 2008, 31 (2) :160-165.

[6]Gautam AP Maiya AG, Vidyasagar MS.Effect of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on lymphedema and quality of life in female postmastectomy patients:Pre-post intervention study[J].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48 (10) :1261-1268.

[7]马兰, 李惠萍.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14) :95-97.

术后并发症 篇2

第一节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常规

(外科围手术期)

【护理评估】

(一)术后出血

伤口敷料被血液渗透时应及时打开检查伤口,若血液持续涌出,或在摘除部分缝线后看到出血点,可明确诊断为出血;若术后病人早期出现低血容性休克的各种表现或有大量呕血、黑便;或引流管中不断有大量血性液体流出,CVP低于5cmH2O,尿量少于25ml/h,特别在输给足够液体和血液后,休克征象或实验室指标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或曾一度好转后又恶化都提示有术后出血。

(二)切口感染

病人主诉切口疼痛加重或减轻后又加重,伴体温升高、脉博加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等典型体征。

(三)切口裂开

多发生于腹部及邻近关节处。腹部切口裂开常发生于手术后一周左右,病人在突然增加腹压,如起床、用力大小便、咳嗽、呕吐时,自觉切口剧痛和松开感

(四)尿路感染

分上尿路和下尿路。前者主要为肾盂肾炎,后者主要为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以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胃寒、发热、肾区疼痛、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段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细菌。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一般无全身症状;尿常规检查有较多红细胞和脓细胞。

(五)肺不张

早期发热、呼吸和心率加快;继发感染时,体温升高明显,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胸部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局限性湿啰音、呼吸音减弱、消失或为管样呼吸音,常位于后肺底部。

(六)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诉小腹轻度疼痛和压痛或腹股沟区疼痛和压痛,体检示患肢凹陷性水肿,腓肠肌挤压试验或足背屈曲试验阳性。【护理措施】

(一)术中出血较多者,必要时应用止血药物;凝血机制异常者,可在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确诊为出血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生,完善术前准备,再次手术止血。

(二)术前完善皮肤和肠道准备,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接触病人前后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更换法律时严格执行无菌制度,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若切口已出现早期感染症状时,采取有限措施加以控制,如勤换敷料、局部理疗、有效应用抗生素等;已形成脓肿者,及时切开引流,争取二期愈合。必要时可拆除部分缝线或置引流管引流脓液,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三)手术前加强营养支持;对切口完全裂开者,加强安慰和心理护理,使其保持镇静;禁食、胃肠减压;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块覆盖切口,并用腹带包扎;通知医生,护送病人入手术室重新缝合处理。若有内脏脱出,切勿在床旁还纳内脏,以免造成腹腔内感染。

(四)术后鼓励病人尽量自主排尿。保持排尿通畅,鼓励病人多喝水,保持尿量在1500nl以上。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残余尿在500nl以上者,应留置尿管,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继发二重感染。

(五)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体位排痰,以解除支气管阻塞,使不张的肺重新膨胀。鼓励病人自行咳嗽排痰,对咳嗽无力或不敢用力咳嗽者,可在胸骨切迹上方用手指按压刺激气管,促使咳嗽;对因切口疼痛而不愿咳嗽者,可用双手按住季肋部或切口两侧,以限制腹部或胸部活动幅度,再于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并作间断深呼吸;若痰液不易咳出,可使用蒸气,超声雾化吸入或用糜蛋白酶,沐舒坦等化痰药物使痰液稀薄,利于咳出;痰量持续增多,可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保证摄入足够水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

(六)抬高患肢,制动;忌经患肢静脉输液;严禁局部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发病三天以内者,先用尿激酶8万单位/分,溶于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溶栓治疗,继之抗凝治疗;发病三天以上者,先肝素静脉滴注,停用肝素后第二天起口服华法林,持续3-6个月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均需加强出血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

【健康宣教】

1.指导患肢保护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伤口渗血或被污染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2.避免用力咳嗽,用力大便,动作幅度过大等增加腹部(伤口)压力的行为,指导咳嗽时用双手按住切口两侧一保护伤口;若伤口裂开或内脏脱出,立即通知医生,卧床休息,禁食,切勿自行用手将内脏还纳。

3.指导术前行床上大小便练习,术后尽量自主排尿;多喝水以保持尿路的通畅。4.术前锻炼深呼吸,有嗜烟爱好者,术前两周停止吸烟,以减少气道的内分泌物;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及体位排痰,注意口腔卫生,对切口疼痛不敢排痰者指导双手按住季肋部或切口两侧,以限制腹部活动幅度,再于深呼吸后用力咳痰,并作间歇性深呼吸。

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篇3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高,因肝癌缺少特异性症状,故多数患者明确诊断时已是肿瘤的中、晚期而丧失了治疗的时机。介入治疗的应用成为除手术外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明显的延长[1]。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术者操作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并发症。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进行肝动脉灌注术52例,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较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肝动脉灌注及栓塞术患者共52例,其中男44例,女8例,年龄28岁~67岁,平均48.5岁。接受手术者28例(1次),12例(2次),8例(3次),4例(4次)。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不适,消瘦,食欲减退。均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癌。

2 术前准备

2.1 术前准备 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时普遍都有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表现。护士对患者的反应表示理解,积极与患者沟通,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鼓励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争取获得良好的效果。

2.2 患者的准备 更换干净的病员服,排空大小便,穿刺插管处皮肤无菌准备,术前24 h 进易消化的食物,术前6 h可进食小量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避免术中化疗引起呕吐或进食太少而引起低血糖[2],术前一天训练在床上大小便,并向患者说明术后卧床的意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3病室的准备 患者在送介入治疗室后,臭氧消毒机消毒病房,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更换床单被褥,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 介入术后并发症有:发热、腹痛、胃肠道反应、呃逆、尿潴留、消化道出血。52例患者中,除有一例并发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均健康出院。

4 护理

4.1 一般护理 术后常规行心电监护6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智的变化。观察有无造影剂不良反应,如全身发冷,肢体发凉,面色发白,恶心呕吐及胸闷心慌等症状。如有及时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或肌内注射非那根25 mg,做好详细记录。当患者有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时,提示有肝性脑病发生,应做好安全护理并给予降血氨药物治疗。创造舒适的休息环境,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保持病人的舒适感,加强营养、睡眠、排泄及活动等各方面的护理。

4.2 疼痛 介入疼痛与药物刺激、肝局部组织暂时性缺血有关。[3]

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指导家属陪护患者,给其以心理支持,与患者多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可用手掌环形轻柔的按摩腹部,对缓解疼痛有帮助,对于疼痛较重不能耐受者,可遵医嘱予以吗啡控释片口服或哌替啶肌内注射,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尽量减轻其痛苦。

4.2 发热的护理

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常规抗菌药物治疗,但是因为术后肿瘤坏死及吸收,多数会出现发热反应[4],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温水擦浴,降温贴等物理降温处理,3~5 d可自然缓解,恢复正常,物理降温的同时做好皮肤护理;体温高于38.5℃时遵医嘱应用退热药物,如消炎痛栓塞肛门或柴胡肌内注射等,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及时更换衣被,并记录出入量,补充液体,防止体液丧失过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持续高烧不退者,通知医生给及时准确的给予抗炎治疗,预防感染并发症发生。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减少交叉感染。

4.3穿刺部位的护理:穿刺部位出血,除因操作不够轻柔外,与晚期肝癌凝血机制障碍有关[5]。肝癌患者多有凝血机制差,再加上术中应用肝素稀释液,穿刺操作造成损伤或拔管后处理不当,易导致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指导患者平卧24 h,穿刺点用盐袋或沙袋压迫包扎6小时。严密观察局部渗血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比较术前是否减弱或消失,皮色及皮温是否有变化,穿刺点有无疼痛及肿胀感。保持穿刺处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做好基础护理。

4.4 胃肠道反应 常见的胃肠道反应的症状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是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术中牵拉、栓塞剂反流进入胃和十二指肠的供血动脉等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所致。一般2~3天可缓解,本组发生11例。在介入治疗前30 min给予安定及胃复安肌肉注射或欧贝静脉推注,患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引起窒息,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呕吐后及时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更换污染的床单、被服等。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每次用餐后予以漱口。对于呕吐比较严重的要加强止吐剂的使用,暂时禁食,以静脉补充营养。由于化疗药物刺激膈神经,或是患者对介入治疗过于担心、紧张,或是手术操作刺激神经所引起,本組发生2例。症状轻者多数可自行缓解无需处理,对于症状重者认真寻找病因并予以治疗,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嘱患者吞咽温开水,症状多可消除。

4.5 肾功能损害 因大量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和大量癌细胞坏死由肾脏排出所致,本组发生1例。由于肾功能损害,患者会误认为介入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加重所致。解释发生的原因并给以心理安慰,疏导其紧张恐惧的心理,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术后除给水化治疗外,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液稀释加速毒物随尿液排出。准确记录尿量,观察尿液的性状、颜色、量,保证尿量每日在2 000 ml。加强营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6 留置导尿 患者术后6小时内不能自行排尿,原因是患者对术后的卧位不适应,或是栓塞综合症导致的反射性腹痛,使患者产生排尿困难。遵医嘱给予腹部热敷或轻揉腹部以及听流水声等处理,效果不佳者行导尿术并留置到第二天。本组有2例。

4.7 感染 由于抗肿瘤药物对骨髓的抑制,患者常有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且多数抗肿瘤药物对机体免疫机能有影响,化疗后易发生感染。故术后应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一切治疗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无菌观念;做好口腔护理,饭后漱口,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泄;限制陪护及探视人员;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5 体会

肝癌肝动脉灌注及栓塞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肝癌的很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是该技术在术后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运用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紧急问题的应急能力,及时正确的做好护理中的各个环节,积极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促进患者心理及疾病的康复。术后及时密切的观察和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介入治疗达到最佳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鲍洛文,卢立杰,赵建东;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肝损害的临床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毛燕君,许秀芳,杨继金.介入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24.

[3] 杨小娟.肝癌146例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05,26(5):573.

[4] 赖小芳,刘其文,李颖珠.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1):136-137.

术后并发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肛瘘病人40例, 均符合2002年11月中华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讨论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均无结肠炎、肛门直肠肿瘤、结核性肛瘘、Crohn病、肛周皮肤病等[2]。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 男12例, 女8例;年龄22岁~66岁 (40.0岁±4.2岁) ;病史4个月至2年。观察组20例, 男15例, 女5例;年龄21岁~67岁 (42.2岁±4.5岁) ;病史3个月至2.5年。两组病人年龄、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后护理问题

肛瘘术后病人主要发生疼痛、尿潴留、便秘[3]。病人主要出现的心理问题是角色强化, 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 病人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 安心于已适应的病人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 小病大养。

1.2.2 术后护理

1.2.2.1 对照组护理

术后指导饮食排便, 术后1周内需进食易消化、少渣食物[4];排便时避免用力过猛、时间过长, 必要时可以给予缓泻剂帮助排便;便后通过坐浴保持肛门部卫生。术后换药动作轻柔, 避免引起疼痛, 确保伤口引流通畅[5]。术后嘱病人多饮水, 预防尿潴留;一旦发生尿潴留, 先诱导、促进排尿, 必要时行导尿术。术后嘱病人减少使用止痛剂, 告知止痛药可抑制排尿反射而导致尿潴留, 护士要关心病人的疼痛程度, 给予安慰。

1.2.2.2 观察组护理

在对照组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 注重术后心理护理, 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来培养病人积极的情绪状态, 纠正病人错误的认知, 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肛瘘病人因术后疼痛、伤口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等原因, 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加之肛门手术局部的解剖因素, 对疼痛极度敏感, 羞于告知护士不适感而影响术后的恢复。因此, 做好术后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注意及时做好宣教, 对病人可能出现的不适提前予以讲解, 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术后不适表现焦虑的病人, 实施护理措施时注意操作速度可适当放缓, 注意轻、稳;宣教时语速要相对放缓, 语调温和、平静。对术后不适表现恐惧的病人, 增加巡视频率, 每项操作注意及时告知会出现的感觉, 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及安全感。加强病人自我护理知识的宣教, 并适时对其自我护理行为实施评估, 提出合理化建议, 促进病人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1.2.3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尿潴留、便秘发生率。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分,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分,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组间频数比较用χ2检验, 相对数用率、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7 d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 d (P<0.05) , 术后14 d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7 d (P<0.05) ;术后1 d、14 d对照组与观察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7 d, 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肛瘘术后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纠正错误的认知, 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 合理使用运动锻炼程序;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康复。心理护理的目标: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提高病人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护理是肛瘘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手术后病人康复的保证。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术后心理干预的观察组病人在术后7 d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4 d两组病人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手术创口愈合有关。观察组术后尿潴留、便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证实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较好地缓解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肛瘘病人术后的康复。 通过及时予以告知和心理疏导, 病人对术后出现的不适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如腰椎麻醉术后较常见的不适有恶心、无力等, 当病人出现以上不适时, 不会认为是本身的特殊情况而恐惧。疼痛往往是造成焦虑的直接原因, 通过指导病人学习放松技巧, 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在午间或晚间适当运用镇痛剂缓解疼痛, 提高病人的休息质量, 缓解焦虑症状。尿潴留是肛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达12%~52%。护理措施包括:控制输液速度和伤口护理。术后在麻醉作用消失前, 以<40 gtt/min的速度输注, 病人排尿后方可加快补液速度。做好伤口护理, 给予止痛剂缓解肛门疼痛, 预防膀胱及尿道括约肌痉挛;根据手术伤口情况, 取出或减少填塞的敷料以减轻对尿道的压迫而促进排尿[6]。术后4 h内常规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并评估病人膀胱充盈程度, 适时给予物理治疗, 减少或解除尿潴留。病人因害怕排便会导致疼痛, 大多数病人减少食量, 因此导致便秘。护士解释正常的排便是最自然的扩肛, 对避免术后肛门狭窄有积极意义, 帮助病人纠正害怕排便的思想, 适当运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饮食指导、便前按摩腹部等[7,8]。总之, 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病,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与工作。如治疗护理不当, 痔瘘术后并发症增加病人的痛苦, 延缓伤口愈合, 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术后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利于预防术后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 缓解术后疼痛, 有利于肛瘘病人的术后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心理干预对肛瘘病人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0例肛瘘手术病人随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术后心理干预可明显缓解肛瘘病人的疼痛、减少并发症, 有利于病人术后康复。

关键词:肛瘘,心理干预,疼痛,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朝晖, 易小英.高位肛瘘挂线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湘南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10 (1) :73-74.

[2]史泽军.肛瘘病人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0, 23 (7) :1841-1843.

[3]梁绍诚, 李峰, 吴占领, 等.肛瘘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附106例报告) [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6, 12 (4) :253-254.

[4]常洪雁.高位复杂性肛痰围手术期的护理[J].黑龙江中医药, 2010 (4) :25-26.

[5]郭艳.肛瘘患者实施手术后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5) :235-236.

[6]廖国燕, 黄莉, 曹传敏, 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肛瘘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0, 30 (19) :3145-3146.

[7]李桂莲, 张富爱.肛瘘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与指导[J].护理研究, 2006, 20 (7C) :1888.

胸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范文 篇5

1)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一般发生在12h 内,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血管结扎线脱落,大量输入库血、凝血功能障碍亦可造成术后出血。若出血较多时患者常主诉口渴、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口唇苍白。护理措施:术后早期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并注意胸腔引流管及胃肠减压管引流物的性质、颜色及引流量,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与病人的体质和病变的性质有一定关系。腹部切口感染的病源菌具有内源性和混合性的特点,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近年来,肠道内的无芽胞厌氧菌,特别是脆弱类杆菌,受到临床的重视。切口感染发生的时间大多在术后7-10天,个别发生较晚,在3-4周后。.临床表现:手术后3-4天,已经正常的体温重新上升,应首先想到切口的感染。如同时出现切口的胀痛和跳痛,应立即进行检查。切口局部肿胀、发红、有明显的压痛,甚至有脓性分泌物由缝合针眼溢出,均说明已发生感染。少数病人可伴有全身症状,有时因感染的位置较深,不易早期发现。防治措施:切口感染的预防应遵循的原则是:(1)严格无菌操作技术;(2)广谱抗菌素的预防性应用;(3)严重污染切口的延期缝合;(4)增强病人的抵抗力等。感染的早期阶段,及时进行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的吸收。切口已化脓时,应立即折除缝合线,扩开切口充分引流,并剪去已经坏死的皮下组织、肌膜和腱膜。脓汁应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种培养及药敏试验,为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为缩短治疗时间,可加强交换敷料后肉芽新鲜的创面行二期缝合。

3)切口裂开:切口裂开主要发生在腹部的手术切口。裂开的时间大多在术后1-2周左右,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等,术后切口愈合不佳;(2)切口局部张力过大,切口的血肿和化脓感染;(3)缝线过细,缝扎不紧,麻醉不满意情况下缝合时腹膜被撕破;(4)突然咳嗽、用力排便和呕吐,术后胃肠胀气。.临床表现:病人在一次突然腹部用力后,随之切口疼痛并有血性渗出,有时甚至能听到切口崩裂的响声。严重时,有内脏由裂开的切口脱出,常见为大网膜和小肠袢,可发生休克。检查时可见腹部切口有不同程度的裂开,裂开可分为两大类:(1)完全性裂开一指腹均各层组织均已裂开,伴内脏脱出;(2)部分性裂开一皮肤缝合完好,皮下各层裂开,故无内脏外露。.防治措施:纠正病人的营养状况,老年病人切口采用减张缝合法,术后腹部应用腹带适当包扎等,可减少切口裂开的机会。如切口已裂开,无论是完全性或部分性,只要没有感染,均应立即手术,在腹肌完全松驰的情况下,重新逐层缝合腹壁,并加减张合线。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的因素有:术后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回流缓慢;手术创伤和组织的破坏后,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流;盆腔和下腹部手术,可引起静脉壁的损伤,有利于血栓的形成;严重的脱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栓好发于下肢的深静脉内,尤其是多见于左侧腓肠肌静脉丛内,栓子可向上蔓延到股静脉和髂静脉内。已经形成的血栓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梗塞或致死性的肺动脉栓塞。临床表现:一般无全身不适,初期局部体征也不明显,随后病人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下肢肿胀。如果髂、股静脉内形成血栓,则整个下肢严肿水肿,皮肤发白或发绀,局部有压痛,浅静脉常有代偿性扩张。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防治措施:手术后应加强早期活动,尤其是下肢的自动或被动活动,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点滴,对容易发生静脉栓塞的病人有一定预防作用。如证实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全身应用抗菌素,局部理疗,并早期应用链激酶和尿激酶,对血栓的溶解有一定作用。

5)急性胃扩张:水电解质的紊乱,麻醉口罩下加压呼吸时大量氧气灌入胃内,腹部术后持续性幽门痉挛,严重感染和休克等,均能诱发急性胃扩张。发病后胃壁张力降低,静脉回流障碍,大量体液与电解质进入胃内,使胃容量迅速、急据增加,胃腔扩大。临床表现:病人觉上腹饱胀和重物感,呈进行性加重。频繁、无力的呕吐,每次呕吐物的量很少,呕吐后自觉症状不减轻,呕吐物为棕绿色或褐色,潜血阳性。严重者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迅速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调,甚至发生休克。查体见上腹部或全腹部膨隆,伴压痛,振水音阳性。胃管减压时,可吸出大量胃液,随后腹胀有所减轻。防治措施:腹部手术后应保持胃肠减压管的通畅,是预防急性胃扩张的主要措施。治疗的方法:立即更换口径较大的胃管,彻底减压,并持续3-4天,以保证胃壁张力的完全恢复。同时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入适量的全血或血浆。

6)泌尿系感染:手术后泌尿系的任何部位均可并发感染,但以膀胱炎最为常见。各种原因所致的尿潴留,多次导尿和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均容易引起膀胱炎。膀胱的感染又可沿输尿管逆行向上,蔓延到肾盂。导尿本身的刺激,也可引起尿道和尿道球腺的感染。

临床表现:单纯的尿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道和尿道口的疼痛,排尿时尤为明显尿道有脓性分泌物。膀胱炎发生后,则出现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和尿痛,有时伴有排尿困难。如出现发冷、发烧和肾区疼痛,则表示肾盂已有感染。防治措施:正确预防和治疗尿潴留是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关键。已发生感染时,应碱化尿液,保持充分的尿量和排尿通畅。局部理疗、热敷和口服解茎药物,可解除膀胱颈的痉挛,减轻疼痛,同时可全身应用抗菌素。

7)肺不张与肺炎:手术后肺部并发症中以肺不张最常见,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吸烟的病人,常伴有慢性气管炎,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而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止痛药和镇静剂,又抑制了呼吸道的排痰功能。切口疼痛、术后胃肠胀气和长期卧床,使肺的扩张受到影响。过于粘稠的分泌物无力咳出时,可阻塞小支气管,所属肺泡内的空气被完全吸收后,肺组织萎陷。轻者仅限于肺底部,严重者有大块肺组织萎陷,使纵隔拉向患侧,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肺不张常常伴有肺部的感染,使病情更加严重。临床表现:少数病人仅在胸片上显示有肺不张,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多数病人表现为术后2-3天开始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严重者伴有紫绀、缺氧,甚至血压下降。病人常有咳嗽,但粘稠痰液不易咳出。合并感染时,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增加等。患侧肺叩诊发实,呼吸音消失,有时呈管状呼吸音。胸部透视或拍片,即可确诊。防治措施:预防的环节是:术前1-2周严格禁烟,并积极治疗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术后强调早期活动,帮助病人咳嗽,排出粘痰;进行有效的胃肠减压,减少胃肠 胀气对呼吸的影响。想尽一切办法清除支气管的粘痰是治疗的关键,口服祛痰剂,定时作雾化吸入可使粘痰变稀,容易咳出。必要时经导管行气管内吸痰,或在支气管镜直视下吸出粘稠痰。重危或昏迷病人,因无法咳嗽,可考虑行气管切开术。合并肺部感染时,可适当应用抗菌素。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篇6

【摘要】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手段,手术病人多,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较快,随时可能发生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要把并发症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56-01

1呼吸道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能床上活动者督促刷牙。协助翻身,同时叩击背部帮助排痰。让病人深呼吸,3次/d,每次5~6遍。湿化痰液,可做雾化吸人。根据痰培养应用敏感的抗生索。

2尿潴留与泌尿系感染

术后鼓励病人自行排尿,可将床摇起,指导患者用手轻压膀胱增加腹压以利排尿,或用热敷和听流水声。对术后6小时,膀胱充盈者要及时导尿,但不要导尿太久以免尿潴留加重,增加尿潴留和感染的机会。导尿时如发现尿量超过500rnl者,可留导尿管1~2小时,使膀胱保持收缩状态,有利于膀胱逼尿肌恢复舒缩状态。

3呃逆

深呼吸后暂停呼吸,使胸停止活动片刻,同时饮开水。压迫眶上神经,可行单侧。适当的给予药物治疗。

4腹胀

患者的腹部可置温热水袋,促使肠恢复蠕动。偶胃管行胃肠减压。早期床上变换体位,及早离床活动。腹部按摩,自升结肠至横结肠至降结肠单向反复按摩,效果较好。

5切口感染与裂开

手术后3~4日,切口疼痛未减轻甚至加重,并伴有体温升高,应及时检查切口局部有无红肿、热、压疼及硬结,并积极采取措施,如局部热敷或理疗,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和局部切开引流。切口裂开发生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及过度肥胖、腹壁脂肪较厚者。常见于术后7~14天皮肤缝线拆除后的1~2天内发生。患者往往于一次用力后突感切口和伤口突然裂开,并有淡红色的液体流出,继而见有肠袢和网膜涌出,这时嘱患者屈膝平卧,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用腹带包扎,迅速送患者去手术室行清创缝合。对年老体弱的病人手术前后要加强营养,并用张力缝针,延长拆线的时间.加强病情观察。

6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大手术后的病员。多因卧床过久,活动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多次穿刺等多种因素造成,临床表现为腓肠肌肿胀疼痛等。

6.1预防术后多作下肢活动,早日离床,戒烟,低脂饮食。

6.2护理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者,适当抬高患肢并按医嘱穿弹力袜,每日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压疼并检查皮温及敏感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造成血栓脱落。

7重视做好手术的术前评估,身心准备工作

加强针对性的卫生宣教和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将术后并发症减少到最低水平,使患者早期康复。

术后并发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择期行AS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 (47.5±3.4) 岁。按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A组与B组, 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A组:对患者常规治疗 (如:禁食、适量补液、胃肠减压等) 和基础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 主要的护理步骤如下: (1)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营养状况不佳, 创伤、疼痛和各种管道刺激增加了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 回答患者关心的问题, 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2) 体位护理:术后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2 h更换体位1次。 (3) 按摩护理:缓慢轻揉的按摩患者四肢及伤口周围的皮肤, 每天3~5次。 (4) 运动指导: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适量运动, 如反复松握拳头、屈伸肘关节与膝关节、伸缩四肢等。 (5) 口腔护理:患者禁食期间易造成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黏膜逐渐干燥, 细菌容易滋生, 应做好口腔清洁。 (6) 音乐疗法:术后根据患者对音乐的喜好, 选择可以调节其心境的旋律来欣赏, 改善心理不良因素。

1.3 观察指标

胃肠功能:观察两组患者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 肠鸣音肠功能恢复情况, 并记录切口感染、休克、肺部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包,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B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B组患者切口感染、休克、肺部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AS是最为常见的临床手术之一, 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腰酸背痛、腹胀、便秘等[3]。究其原因不仅与重要器官受损有关, 还与术后患者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大量肾上腺素, 致使胃肠道血流量降低、消化功能减弱等密切相关[4]。综合性护理是对患者进行主动、全面的护理干预过程, 以功能恢复、行为指导与心理支持为核心, 通过心理支持使患者克服因手术造成的烦躁、焦虑、紧张情绪,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功能恢复及行为指导的重要性, 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5]。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B组患者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便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均显著低于同期A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相符。提示通过对择期行AS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体位护理、按摩护理、运动指导、口腔护理及音乐疗法等综合性护理, 能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 缩短恢复时间, 改善预后, 增强免疫力, 利于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莎, 向家梅.整体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 2009, 25 (3) :26-27.

[2]张蓉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预防和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0) :1897-1898.

[3]黄爱丽.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4) :565.

[4]曹泳雪.专项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2) :2223-2225.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防治分析 篇8

1失血

剖宫产术后出血率约占阴道分娩者的5倍多, 为主要并发症, 可发生在术中和术后。

1.1 术中出血原因

①子宫切口损伤子宫血管, 足月妊娠子宫往往右旋, 而使子宫下段左侧偏于中线, 当切口向两侧延长时, 就可能损伤子宫血管;②切割了较大血管;③娩出胎头时撕裂子宫壁造成子宫切口延长;④子宫收缩乏力。

1.2 术后近期出血原因

①继发性宫缩乏力;②部分胎盘或胎膜残留;③漏缝血管或较大出血点。

1.3 术后晚期出血 (术后24 h以后) 原因

①部分胎盘或胎膜残留;②胎盘息肉;③子宫切口坏死, 此种情况易发生在切口的角部, 由于缝合过紧或反复缝合, 有时并发感染, 一般出血发生在术后2~3周或更长。

1.4 出血的防治

首先是提高手术技巧, 保持子宫切口高低适当。如胎头过低, 可请助手消毒外阴后, 用手缓慢将胎头上推, 而切口不必过低, 以免切开宫颈组织, 影响愈合。先露部过高, 可在子宫下段稍高处横切一小口, 钝性向两侧延长, 娩出胎盘后, 用1号可吸收线全层锁边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并注意子宫有无向右旋转, 以防伤及子宫血管, 切口延至两侧时应稍斜向上, 避免损伤子宫血管丛, 娩出先露部时应仔细轻稳操作, 以免撕裂原切口。胎盘娩出后应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 当不完整时应用手探查子宫体部, 用纱布手套擦摸宫壁, 力求无任何残存。

对子宫收缩乏力者应在胎儿娩出后行宫缩剂注射, 高血压或已使用升压药物者慎用缩宫素, 以免发生脑血管或周围血管意外, 另外, 还应按摩宫底及同时舌下含服卡孕栓或米索前列醇。剖宫产出血除积极预防及针对出血原因进行止血措施外, 同时还应积极补血。在急性失血期应快速输血, 一时无血源时在输入葡萄糖盐水及右旋糖酐的同时再输血液。

2感染

感染易发生在产程过长, 产前, 产时多次阴道检查, 胎膜早破或剖宫产手术困难者, 若同时有各项消毒技术不严, 术中止血不佳等因素更可使感染加重, 常表现在子宫, 泌尿系及腹壁伤口感染。严重者可发展为腹膜炎甚至败血症, 腹部伤口表浅较易诊断, 而深部伤口感染易被忽略, 患者可有发热, 伤口深部触痛及痛性硬结, 已化脓可穿刺抽出脓液, 除应用广谱抗生素外, 化脓病灶应切开引流, 子宫肌层多发性脓肿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需切除子宫。同时还应增强患者抵抗力, 如多次少量输血, 注意电解质平衡等。

3损伤

剖宫产可伤及母体膀胱、肠管等, 但不多见, 常见损伤如下。

3.1 胎儿损伤

多发生在做子宫切口及娩出胎儿对。如切开子宫切口过小, 越往深部切割则切开长度越短, 切口呈漏斗状, 易使腔内组织损伤, 做宫体切开时尤易发生, 故切开子宫切口长度应适当。如胎儿过大或胎位不正, 有可能损伤胎儿肢体或脊柱, 故子宫切口的高低、大小要适当, 娩出胎儿时不可粗暴牵拉。

3.2 膀胱损伤

可发生在切开腹膜时直接误伤胀大膀胱, 胎头压迫尿道或尿管未放置在膀胱内, 以至膀胱充盈, 因此, 术前导尿必须认真操作, 也可能在切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下推膀胱时损伤膀胱肌层, 术后膀胱积尿可胀破薄弱处, 造成瘘孔, 提高手术技术可防止膀胱损伤的发生。

3.3 子宫破裂及子宫瘢痕分离

ERCP术后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篇9

1 ERCP的并发症发生率

Perney等[1]报道了在173例行ERCP患者中,术后31例出现胰腺炎等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18%。Lal等[2]总结210例行ERCP患者资料,指出ERCP的诊断及治疗成功率在93%,而并发症发生率为9.5%。胡良皞等[3]报道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8%,国外文献报道[4]ERCP术后并发症为1.3%~24.4%。尽管报道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仍可看出其并发症较为常见,有的甚至是相当严重的。

2 ERCP的并发症种类

常见ERCP的术后并发症分类如下:(1)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2)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消化道出血;(4)肠穿孔;(5)败血症;(6)药物反应;(7)其他(包括心肺并发症、肝周脓肿、脾破裂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诊断和治疗性ERCP中存在差异。诊断性ERCP包括行胆胰管双管显影、单纯胰管显影或单纯胆管显影;治疗性ERCP治疗包括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内镜下取石术、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经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ose biliary drainage,ENBD)、胆胰管支架置入等。大多数学者认为,治疗性ERCP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高于诊断性ERCP,这主要与EST有关[5]。

3 ERCP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

3.1 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

PEP是指ERCP术后24h血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并出现临床胰腺炎表现。由于胰腺实质受损引起,在ERCP术后并发症中最为常见。文献报道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40%,以5%最多见[3],尽管为ERCP术后发生率最高并发症,但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时,却提倡应尽早行ERCP。Fiocca等[6]通过对比,研究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生后24h内行ERCP和保守治疗72h后再行ERCP的结果,指出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生24h内行ERCP效果更好。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行ERCP,通过解除Vater壶腹部梗阻,降低了胆道压力,使胰管压力大大降低,保证了胰管通畅,防止胰腺炎的进一步加重。围绕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Perney等[7]总结出,如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女性患者如使用对胰腺有害药物,都会大大增加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可能的相对危险度在3.7。Masci等[8]对52个回顾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在可能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的14个危险因素中,5个属于患者自身的因素,9个与内镜操作技术直接相关。结果发现自身因素中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的相对危险度为4.09,女性为2.23,术前胰腺炎为2.46;2个与内镜操作技术直接相关的危险因素被证实,Oddi括约肌切开为2.71,胰腺内注射为2.2。Mehta等[9]报道,年龄小于59岁,胰管钙化等均易发生术后胰腺炎。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原因目前明确的包括胰管本身的不通畅;造影剂的作用,注射压力过高,反复插管、注射等。根据Johnson等[10]报道,胰管显影1次者胰腺炎发病率为1.3%,5~7次增至9.7%,超过10次者高达19.5%。针对高危患者,术中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掌握正确的插管、切开方向,避免反复插管、注射,操作轻柔、切忌用暴力。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对于发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尤其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措施。术后48h内注意观察腹部体征、体温、检测血常规、血清淀粉酶、肝功能、血气分析等生化指标,以及早发现、早期治疗术后胰腺炎。如有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应常规禁食、补液、抑制胰酶活性、减少胰液分泌及相关对症支持治疗。目前药物减少胰腺炎发生率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Arvanitidis等[11]将372例患者随机分为Somatostatin组和安慰剂组,Somatostatin组仅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后胰腺炎(1.7%),而安慰剂组则有12例(9.8%),提出生长抑素能有效预防术后胰腺炎。Masci等[12]在ERCP术前持续滴注加贝脂(非肽类蛋白酶抑制剂),发现总量500mg的加贝脂明显减少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Murray等[13]所进行的临床药物试验(前瞻、随机、双盲)提出ERCP术后立即经直肠给予双氯芬酸能有效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Moreto等[14]则报道硝酸甘油片能降低胰腺炎的发生率。

3.2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也是ERCP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0.9%~1.7%[15,16],术后菌血症的发生率为2.2%。牛应林等[17]报道,ERCP术后败血症的原因中恶性狭窄占67.7%,胆管结石占24.6%。归纳发生原因如下:(1)胆道慢性感染源的存在。原有慢性胆囊炎或近期有胆管炎发作者,由于高压推注造影剂,胆道内的屏障机制被破坏,细菌自微胆管、门静脉逆行进入血流;(2)导管消毒不严格或带入胃肠道细菌;(3)梗阻因素存在。胆道顽固性的梗阻,造影剂排出困难;胆管内结石多而未能取尽致引流不畅。所以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多见于阻塞性黄疸患者并发胆道感染时。这些患者一旦发病,往往起病急且死亡率高。故在ERCP术后数小时出现腹痛、寒战及黄疸,应高度警惕术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出现。要针对其起病原因进行预防。对于急性感染性胆道梗阻者,应在相应治疗后择期行ERCP检查。术前严格消毒,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造影剂内加入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插管操作力求轻柔,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对术中不能取尽结石的患者放置鼻胆管引流,保持引流通畅,术后用抗生素3d。以上处理措施都能降低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由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肝脓肿、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怀疑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应积极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如保守治疗尚不能控制病情,则及早行外科手术。

3.3 消化道出血

出血在ERCP术后发生较少,但往往比较严重。出血常发生于EST后,但也有极少数是贲门黏膜撕裂所致。Lal等[2]分析210例病例后指出,ERCP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2.38%,且多数和内镜操作有因果关系。国内报道[15]出血发生率为2.0%~5.0%,大量出血约1.9%,死亡率0.1%。前瞻性研究发现[18],EST相关出血发生率为0.8%~2.0%。约50%的病例为延迟性出血,延迟时间可达1周或更长时间,但主要发生在术后24h左右。引起出血的原因较多:(1)解剖因素:胆总管下段及十二指肠乳头由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的分支十二指肠后动脉供血,该动脉主干距乳头较近,在此种情况下行乳头切开有可能损伤血管主干,导致较大量的出血;(2)技术因素:电流运用不合理、切速失控、切缘凝固不足等;(3)疾病因素:黄疸深、凝血功能差性胆管炎、高血压、糖尿病、抗凝和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者;(4)机械因素:多次取石、机械碎石、结石排出和切缘焦痂过早脱落。严格掌握手术的禁忌证,提高操作技能,术前了解凝血功能,术中谨慎止血,可能将术后出血减少到最低限度。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做到早期发现、尽早治疗。如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即予冰盐水洗胃、口服凝血酶、抑制胃酸分泌及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等止血。

3.4 穿孔

ERCP术后穿孔的原因与内镜操作不良直接相关,目前多见于行括约肌切开的患者。其发生率约1%[19]。Enns等[20]报道9314例ERCP结果发生穿孔33例(0.3%),其中EST穿孔13例,金属探头损伤致穿孔12例,胆道狭窄穿孔2例。Wu等[21]对6620例行ERCP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生穿孔30例(0.45%),术中导丝致穿孔7例,壶腹部穿孔11例,十二指肠穿孔3例,食管穿孔1例,毕Ⅱ式胃切除术后穿孔1例,穿孔部位不明确7例。在这些穿孔中,导丝穿孔的死亡率较低,而壶腹部及十二指肠穿孔的死亡率较高。穿孔的发生有以下原因:(1)进内镜时造成,在内镜通过屈氏韧带时因肠道角度较锐,镜身容易将肠壁顶破;(2)乳头切开范围过大、过深或方向偏离而导致穿孔;(3)插管或导丝穿透肠壁,该情况穿孔较小;(4)因放置的支架脱出乳头过长而顶到对侧将肠壁磨穿,这种情况少见。对于前两种情况应立即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后两种情况可以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处理痊愈。由于诊断水平的提高,ERCP术后的肠穿孔一般都能及早发现,多数穿孔患者经禁食、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部分患者病情重,出现弥漫性腹膜炎、休克等,则应及早手术治疗。

3.5 其他

除PEP、出血、胆管炎、穿孔等并发症外,还有心肺意外、肝脓肿及远期并发症胆管结石复发等。Deist等[22]曾报道1例52岁女性患者在ERCP术后出现脾破裂。肝脓肿多是由于EST术后继发的胆管炎,化脓性胆汁反流可能导致细菌性肝脓肿且常为多发性,抗生素治疗有效[23]。张大真等[24]报道,通过术中和术后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测定,发现有约1/3的受检者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改变,且多伴发低氧血症。低氧血症除了与操作者的经验、内镜粗细、检查时间有关外,还与患者的个体情况有关,如年龄≥65岁、肥胖(体重指数≥28)、贫血(Hb≤100g/L)、紧张性呼吸等。随着EST应用于大量患者,其远期并发症已引起重视,如结石复发、降段胆管炎、胆囊炎及乳头再狭窄等。定期行B超等无创性检查有助于预防远期并发症发生。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0例, 男性182例, 女性98例, 年龄28~80岁, 平均年龄60.2岁;病程6~18个月, 平均11.6个月。

1.2 手术方式及病理类型

行miles手术49例, Dixon手术126例, martmann手术75例, 双造瘘手术30例。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52例, 中分化腺癌103例, 低分化腺癌46例, 未分化腺癌25例, 粘液腺癌28例, 印戒细胞癌26例。按Dukes分期:A期57例, B期87例, C期113例, D期23例。

1.3 术前并存病

280例患者中, 64例有术前并存病, 占22.9%。其中, 高血压23例, 呼吸系统疾病19例, 前列腺增生3例, 贫血12例, 糖尿病7例。

1.4 术后并发症

直肠癌手术后出现并发症58例。其中, 吻合口瘘12例, 造口并发症12例, 肠梗阻23例, 切口并发症11例。

2 临床处理

2.1 吻合口瘘

给予禁食, 增强肠内外营养支持, 全胃肠外营养 (TPN) 支持及使用抗生素等治疗, 并通过置于吻合处的腹腔双腔引流管对瘘口进行生理盐水及抗生素等药品冲洗, 且做到充分引流。

2.2 造口并发症

造口并发症有很多, 如造口坏死、旁讪、狭窄、回缩、脱垂、造口周围皮炎等。对于造口坏死应密切观察, 明确坏死界限后立即手术切除。术前及时防治导致患者腹内压增高的疾病, 并在术时避免切口过大及减少腹壁肌肉过多的切断, 可有效预防造口旁讪的发生。造口回缩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但若回缩后低于皮肤, 会增加感染的机率, 需重新手术。对造口狭窄患者, 轻度狭窄可做定期扩张, 并控制纤维饮食;较重狭窄需行狭窄环内侧楔形切除。

2.3 术后肠梗阻

早期应给予非手术治疗, 经禁食、胃肠减压, 禁食期间保证水、电解质的供给, 并维持酸碱平衡;全胃肠营养支持, 同时使用抗生素、生长抑素等药物, 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肠蠕动恢复后, 可进食少量流质, 但需避免牛奶、豆浆等胀气流食。症状较为严重者, 应及时手术探查。

2.4 切口并发症

出现切口感染, 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治疗。例如将切口内分泌物及时清理, 全身使用有效抗生素, 增加换药次数并加强局部理疗;炎症硬结可通过物理疗法处理, 如照射红外光线, 或伤口皮硝外敷等。

3 结果

本组中, 无患者手术死亡。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20.7%, 58例术后并发症患者在并发症初期即被及时诊断, 并积极采用正确的治疗方式;但也有少数患者的并发症比较严重, 需再次进行手术。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已全部治愈。

4 讨论

4.1 吻合口瘘的原因

吻合口瘘是常见的直肠癌术后并发症之一。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 (1) 吻合器、切割闭合器不正确的使用, 或规格不适合等; (2) 吻合口的位置; (3) 吻合口有无张力; (4) 吻合口的血运情况; (5) 吻合口口径的差异; (6) 术后远端梗阻; (7) 术后肠腔内压力[1]等。

4.2 造口并发症的原因

造口并发症也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且病症较多。主要原因有: (1) 腹壁切口过小; (2) 外置肠管游离长度不够, 拖出肠管张力过大; (3) 过度游离致使末梢肠管供血不足; (4) 缝合不严, 极易被感染。

4.3 术后肠梗阻的原因及预防

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指术后2周内由腹腔内炎症和腹部手术创伤等因素导致小肠肠管损伤, 肠壁和肠粘膜水肿及渗出, 发生免疫反应, 从而形成的一种动力性和机械性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3]。这类肠梗阻占术后肠梗阻的20%左右。内病性肠梗阻一般是因在抽取会阴部伤口内纱布时撕裂盆腹膜导致小肠进入缺口形成的。由于盆腹膜的关系可能会使阴部伤口一期缝合时不牢固, 从而导致能前引流负压吸引过大而将肠管吸入能前间隙形成内疝, 也可造成肠梗阻[4]。

4.4 切口并发症的原因

本组共有11例, 发生原因主要为: (1) 术前合并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营养状况不良等并存病; (2) 肠道准备不理想, 手术时没有彻底进行无菌操作; (3) 术中切口保护不严密; (4) 术中使用电刀不当, 致使皮下脂肪液化; (5) 缝合时留有死腔; (6) 切口及盆腔引流不畅。

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近7年来行直肠癌手术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58例 (20.7%) 。常见的并发症为吻合口瘘, 切口并发症, 肠梗阻及造口并发症。结论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多, 发生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甚至危害生命。术前正确评估并发症, 了解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并积极防治术前并存病, 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原因,治疗

参考文献

[1]毛立新.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5 (10) :2839~2840.

[2]张宏, 丛进春, 乔雷, 等.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的体会[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7, 16 (11) :1134~1135.

[3]李小军, 红涛, 王宁.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病因及防治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39 (3) :315~318.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篇11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并发症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75-02

剖宫产手术是经腹部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妇产科常用的方法, 其术式有子宫下段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子宫体部剖宫产和新式剖宫产。随着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剖宫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患者对阴道分娩疼痛的恐惧,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其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加[1]。因而如何预防和处理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2]。本研究选择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住我科的共96例行剖宫产手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现将其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住我科的共115例顺利生产的产妇。其中行剖宫产手术96例,年龄在22~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32岁;初产妇67例,占69.79%,经产妇29例,占30.21%。阴道分娩19例,年龄在23~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85岁;初产妇22例,占70.97%,经产妇9例,占29.03%。行剖宫产术与阴道分娩产妇的年龄、孕次、孕周、产次等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姓名、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胎儿状况,术后近期并发症,并通过随访1~6个月,观察产妇术后远期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表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本组研究期间共收治921例剖宫产孕妇,其中发生术后发生并发症96例,发生率为10.42%;阴道分娩625例,产后1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03%,经统计学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产后并发症种类分析

剖宫产后共发生术后并发症8种,共96例,其中3例患者同时发生三种产后并发症,17例同时发生两种产后并发症,一种并发症66例;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生产后发生并发症6种,共19例,其中并发两种并发症5例,一种并发症14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后,所有产妇均康复出院。

其次,产后近期并发症主要为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和产后发热,远期并发症主要为慢性盆腔疼痛;剖宫产术后并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0.21%,阴道分娩后并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5.79%,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1~6个月,剖宫产并发慢性盆腔疼痛19例,占19.79%,阴道分娩并发慢性盆腔疼痛2例,占10.52%,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发熱及盆腔粘连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妊娠28周或28周以上,经剖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手术称为剖宫产术[3]。其是1689年开展起来的,随着临床应用经验及剖宫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迅速上升,且非医学手术指征的剖宫产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盲目地行剖宫产手术引发的并发症问题日趋受到医学界人士的重视[4]。

在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中,以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产后发热以及慢性盆腔疼痛较为常见[5]。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和手术因素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导致的出血主要是在产后24小时之内,而手术因素引发的出血则好发于术后24 h以后,多为术中止血不彻底,缝合子宫切口不规范或缝线结扎过紧、缝合过密,影响血液供应及循环受阻,致使下段切口处无血液供应而坏死[6]。产后尿潴留是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发生率均较高的并发症,其原因多为胎儿出娩后,膀胱平滑肌难以适应腹腔压力突然骤减,但经按摩、热敷等综合护理后,产妇均得到缓解[7]。经随访,剖宫产术后远期易并发慢性盆腔疼痛和盆腔组织粘连,直接影响患者产后的生活质量及导致患者再次妊娠时易发生胎盘发育异常和宫外孕的可能。

本实验通过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住我科的共96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并发症有孕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近其并发症主要为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和产后发热,远期并发症主要为慢性盆腔疼痛,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的孕妇,且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剖宫产手术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因此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的医学指征,在孕妇身体允许和个人同意时应尽量采用阴道分娩术,这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孕妇的死亡率[8]。

参考文献:

[1] 陈红.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12(08): 2124-2125.

[2] 陈腊存. 2200例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0,02(18):722-723.

[3] 王桂芝.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分析[J]. 哈尔滨医药, 2009,11(04):79-80.

[4]杨彩.48例剖宫产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223-223.

[5] 吕红梅,马秀娟.7例剖宫产引起晚期产后出血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04):252-253.

[6] 张自新, 李颖.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防治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22(05):356-357.

[7] 张宇华. 37例剖宫产近期并发症临床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56(04):1265-1266.

复发垂体瘤病人术后并发症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36例复发垂体瘤病人, 其中男23例, 女13例;年龄24岁~71岁;病人均经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后确诊;术后复发时间6个月至20年。

1.2 临床表现

本组中视力视野障碍17例, 失明2例, 头晕头疼8例, 癫痫1例, 脑脊液鼻漏1例, 闭经2例, 性功能减退加重1例, 肢端肥大1例。定期复查头颅MRI复发6例。

1.3 治疗

经鼻蝶窦入路手术病人30例, 经颅入路手术病人6例;全切18例, 大部分切除14例, 部分切除4例。

1.4 结果

术后发生尿崩症4例, 视力视野障碍4例, 脑脊液鼻漏7例, 癫痫1例, 中枢性高热1例, 并发症发生率47.22%, 对症治疗后痊愈;定期复查头颅MRI者6例, 术后未发生并发症。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体位

对麻醉未清醒病人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或鼻咽部渗血误吸。对麻醉后清醒病人, 如病情允许给予平卧位头垫高度约为一拳的软枕, 增加颅内静脉回流, 减少脑水肿, 同时增加病人舒适度。

2.1.2 病情观察

包括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运动, 按Glasgow昏迷分级标准评分并记录。有引流管者,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及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频繁呕吐者, 应密切观察鼻腔内碘仿纱条有无脱出。如发现异常, 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加强口腔护理, 每天3次。病人鼻腔填塞纱条期间仅用嘴呼吸, 容易导致口干, 可采用装有灭菌注射用水的小喷壶喷洒, 病人均表示舒适和满意。

2.1.3 心理护理

复发垂体瘤病人由于肿瘤压迫症状和内分泌功能改变再次出现, 心理压力大, 再加上对二次手术成败的担心和预后的忧虑, 有烦躁、紧张、焦虑、无助等心理反应。重度焦虑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痛苦, 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是身体恢复阶段, 若这段时间病人能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 对伤口的愈合, 身体的恢复, 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3]。因此, 护士主动与病人沟通, 倾听其主诉, 解除思想顾虑,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增加对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向病人耐心讲解术后治疗和护理, 取得其积极配合, 争取早日康复。

2.2 并发症护理

2.2.1 尿崩症

尿崩症主要由垂体后叶损伤引起, 少数由垂体柄损伤、下丘脑功能受损所致[4]。如24h尿量超过5L~10L, 或者尿量超过250mL/h, 持续超过2h, 且尿色淡如清水, 尿比重<1.005, 渗透压50mOsm/L~200mOsm/L可诊断为尿崩症[5]。本组中尿崩症4例, 术后均留置导尿管, 使用一次性精密尿袋, 记录每小时尿量、尿色;监测尿比重及尿渗透压, 每4h1次;静脉采血监测电解质, 每8h1次;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如果在未使用脱水剂的情况下, 尿量>200mL/h, 持续2h以上, 尿颜色逐渐变淡, 尿比重<1.005, 则提示尿崩的出现, 应引起重视, 持续监测, 必要时报告医生处理。尿崩病人给予垂体后叶素、去氨加压素等药物治疗, 以控制尿量, 并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补充水、电解质,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由于早发现、早治疗, 4例病人尿量恢复正常, 水电解质紊乱得到及早控制和纠正。

2.2.2 视力视野障碍

视力视野障碍主要因为术中填充物留置过多而压迫视神经、或瘤体切除不彻底造成对视神经的压迫等[6]。清醒病人术后认真观察视力视野情况, 特别对术前视力视野障碍的病人需每日评估, 以不同距离让病人辨认指数, 认真记录检查结果。本组中视力视野障碍者17例, 失明2例, 术后视力视野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但2例失明病人术后未有明显改善。

2.2.3 脑脊液鼻漏

脑脊液漏多因鞍隔的破裂或术中鞍上池蛛网膜保留不完整所致[7]。如病人流清水样鼻涕, 自觉有咸味或腥味液体咽下, 考虑脑脊液鼻漏的可能, 应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护理中让病人绝对卧床, 取平卧位头偏向患侧, 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与撕裂的脑膜处紧密贴附, 有利于闭合。告知病人避免一切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如屏气、剧烈咳嗽、用力擤鼻涕等。脑脊液鼻漏轻者无需特殊处理, 1d~2d可自愈, 如3d以上仍未减轻或停止, 嘱病人绝对卧床3d~5d, 必要时行腰椎穿刺蛛网膜下隙置管, 持续体外引流, 促进漏口早日愈合[8]。若持续引流15d而脑脊液漏无愈合趋势, 应考虑开颅手术修补[9]。本组脑脊液鼻漏7例, 经积极治疗护理后, 均痊愈。

2.2.4 癫痫

术后并发癫痫主要是手术损伤病人的额叶皮层及脑缺氧、脑水肿所致。本组因癫痫就诊者1例, 术后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 仅出现小癫痫发作, 经积极治疗护理后癫痫得以控制。

2.2.5 中枢性高热

手术对下丘脑造成损伤易引起中枢性高热, 达40℃~41℃。机体通常能耐受的体内温度为40.5℃, 而此温度下脑组织容易受到严重损害, 因此, 积极降温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本组中枢性高热1例, 每小时监测1次病人体温, 腋温37.5℃~38.0℃予物理降温, 如冰袋、温水擦浴;腋温38.0℃~39.0℃予物理降温同时药物降温, 如冰毯、吲哚美辛、地塞米松静脉输注等;腋温>39.0℃, 紧急降温, 除上述方法, 可予冬眠合剂, 30min后复测体温, 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 避免冻伤。经治疗护理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

2.3 健康教育

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休息, 适当活动, 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行动不便时要有家人陪伴, 防止跌伤。遵医嘱按时定量服药, 不可突然减药、换药或停药, 避免加重病情。文献报道垂体瘤术后复发率为7%~35%[10,11], 故术后复查非常重要。本组定期复查者6例, 术后未发生并发症。

3 讨论

对复发垂体瘤病人, 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讲出自己的感受, 医护人员选择有针对性的办法为其讲解与引导。此外, 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常规护理, 还要了解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提高治愈率。最后重视病人的健康教育, 增强病人自我管理的意识, 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垂体瘤病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选取36例复发垂体瘤病人为研究对象, 针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结果]术后发生尿崩症4例, 视力视野障碍4例, 脑脊液鼻漏7例, 癫痫1例, 中枢性高热1例, 并发症发生率47.22%, 对症治疗后痊愈;定期复查头颅核磁共振成像 (MRI) 者6例, 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通过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并发症, 采取针对性治疗护理措施, 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 定期复查, 可提高治愈率。

上一篇:国有土地出让下一篇: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