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并发症

2024-11-01

产科并发症(通用7篇)

产科并发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出血并发症及成分输血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产科出血并发症患者48例, 均采用成分输血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治愈率和病死率。结果 42例患者治愈, 治愈率为87.5%, 45例患者的凝血功能显著改善, 治疗有效率为93.75%, 死亡3例, 病死率为6.25%。结论 预防并治疗产妇出血并发症,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作用, 成分输血是治疗产科患者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科出血,并发症,成分输血,治疗效果

产后出血是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 产科出血仍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 全球每年约有30万的产妇因产后出血而导致死亡, 我国数据显示, 产科出血引起的死亡占孕产妇死亡的49.1%, 所占比例相当高。产科出血大多发病较急, 如不及时处理, 可引起休克、DIC、产褥感染、席汉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及时抢救成功, 也常常引起严重贫血等后遗症, 因此一旦发生产科出血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成分输血是产科出血的重要治疗方法[1,2]。笔者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产科出血并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产科出血并发症及成分输血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产科出血并发症患者48例, 年龄在20~39岁, 平均年龄为 (30.25±5.47) 岁;孕周在32~42周, 平均孕周为 (36.27±3.66) 周;出血量在615~3100m L, 平均出血量为 (1487.59±526.78) m L;其中单胎妊娠46例, 双胎妊娠2例;初产妇36例, 经产妇12例;出血的病因为:产后出血39例, 胎盘早剥5例, 前置胎盘3例, 羊水栓塞1例;发生的并发症有:低血容量性休克17例, DIC12例, 产褥感染9, 严重贫血7例, 席汉综合征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首先应查明出血的原因, 针对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以控制出血, 如由产后宫缩乏力引起者给予催产素或麦角新碱静脉滴注治疗, 由产道裂伤引起者给予手术修补治疗;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迅速给予扩容治疗, 扩容液应根据患者出血的程度及速度、心血管状况及低血压持续时间等进行选择, 如出血量在短时间>20%, 应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输液量应根据血压、脉搏、尿量以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进行选择。

1.2.2 成分输血治疗

1.2.2. 1 输血指证及成分的选择[3]

产科输血的指证尚无统一标准, 本文以Hb水平<70g/L或Hc<0.24为输血指证。产妇贫血严重, 低血压、头晕等失血症状较明显或有活动性出血者, 应红细胞制剂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手术切口不断者应给予血小板输注;如纤维蛋白原低于1.0g/L或合并有DIC者, 应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输注;输血后的Hb水平应根据产妇的年龄、出血原因和程度、心血管状况及肺功能等决定。

1.2.2. 2 输注方法

失血量在20%以下, 输注适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即可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 一般无需输血;失血量在20%~40%, 应迅速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以补充循环血量, 在此基础上给予红细胞制剂输注;失血量在40%以上, 应在补充晶体液、胶体液以及红细胞制剂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给予浓缩血小板、FFP、冷沉淀输注。

1.3 观察指标

在输血前1h及输血后4h检测患者的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以及治愈率和病死率。

1.4 疗效判断

治愈:出血停止, 凝血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无出血并发症;好转:出血停止, 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改善但未恢复正常, 无出血并发症;无效:出血未得到控制, 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无改善, 遗留严重出血并发症或患者死亡。

2 结果

42例患者治愈, 治愈率为87.5%, 45例患者的凝血功能显著改善, 治疗有效率为93.75%, 死亡3例, 病死率为6.25%。

3 讨论

产科出血的发生与妊娠期血液生理学的变化有关, 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低纤溶状态, 产科出血发生后容易并发DIC, 并且产后的子宫胎盘创面产生细菌生长繁殖的有利环境, 容易合并产褥感染, 因此产科出血大多发病较急且病情凶险, 如不及时处理, 常引起严重并发症, 常见的有:产后贫血、低血容量性休克、产褥感染、子宫切除、席汉综合征等。其常见病因有: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和胎盘早剥等, 其中产后出血在产科出血中最为常见, 而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又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4]。

人体大量失血后, 机体可通过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等方式进行自体输血, 因此发生产科出血后可导致血容量骤减, 以及组织间液量的减少, 因此应给予积极的扩容治疗。但当大量失血超过血容量的40%或急性失血超过30%时, 应进行输血治疗。目前主张输入成分血, 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的发生, 并且可以使血液得到充分利用。

产科出血的治疗以改善机体的携氧功能、增加有效的血容量为主, 所以给予晶体液及胶体液扩容后输注滤白悬浮红细胞是治疗产科出血的主要方法;新鲜冰冻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及凝血因子, 但是大量使用会使血液循环负荷增加, 所以新鲜冰冻血浆只适宜在急需扩容和补充凝血因子时适用;冷沉淀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可以有效提高RBC、PLT、PT, 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少量出血及大量出血时均可应用;PLT低于50×109/L说明有继续出血倾向时, 应及时补充血小板, 但应根据化验结果及出血情况适量使用。

综上所述, 预防并治疗产妇出血并发症,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作用, 成分输血是治疗产科患者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冬梅.产科出血患者的输血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0) :1261-1262.

[2]潘洪茹.产后出血的并发症举例[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30) :97-99.

[3]符有畅, 夏兰, 陈德娟.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合并DIC9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0, 39 (2) :226-227.

[4]彭翠云.产科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措施[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4) :131-132.

浅谈妇产科人工流产并发症的防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9月在宁夏妇幼保健院进行人工流产手术后感染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34岁, 平均年龄32岁。其中子宫肌瘤疾病25例, 子宫炎症26例, 宫颈炎症29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无明显感染的症状, 对其进行尿常规、血常规检查, 检查结果及体温均正常。

1.2 方法

所有患者中药物流产30例, 负压人工流产20例, 无痛人工流产30例。患者出现一系列人流并发症, 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对症治疗。如宫颈炎、子宫内膜炎, 结合临床症状和细菌培养, 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疗程视病情而定, 以临床症状消失为停药标准。子宫肌瘤者根据肌瘤大小程度不同、患者适应症和病理结果, 分别采用药物、激光和阴式子宫肌瘤摘除术治疗。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性健康教育和疾病知识普及, 减少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人工流产后患者常出现的病症, 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入院时间、手术时间、患者自身的健康知识水平 (满分100分) 、患者手术后有无并发症、是否感染、是何种菌体感染, 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 满分100分)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少患者在进行人流手术之后经常诱发其他病症, 常见的主要病症有:人工流产心理阴影综合症:如果发现人工流产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头晕、血压骤降、苍白无力、心律失常等, 应立即终止手术, 进行抢救。在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之前, 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和情绪上的开导, 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让其保持平静和放松的状态。只有医生确定该患者可以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时才能够实施手术。子宫穿孔:手术医生如果对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医疗设备, 比如刮匙、探针、吸管等掌握不熟练, 操作方法粗暴就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子宫穿孔的情况。防治方法:医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人工流产技能, 对于手术中需要使用的各种医疗设备机械都要非常熟悉和熟练, 在手术过程中, 切不可粗暴对待, 一定要以轻柔的方式进行手术操作, 以免碰伤患者的子宫以及其他器官,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子宫穿孔。防治方法:医生在手术之前一定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让患者做好超声以及尿液化验等检查, 以确定是否怀孕, 最大程度的避免空吸情况。不完全流产:不完全流产指的是患者在做完手术之后, 还有部分胎盘或者胎儿残留在子宫内。防治方法:手术之后, 患者自身或者医生怀疑患者发生不完全流产时, 一定要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 并且在手术之后给予抗生素防感染治疗[2]。另外, 手术医生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人工流产手术技能以及刮宫操作技能, 以免不完全流产并发症的发生。生殖系统病菌诱发病变:患者手术后可能会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等疾病。防治方法:医生在进行手术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 如是否有其他疾病, 有炎症的患者必须等炎症治好后才能进行人工流产手术, 以免发生感染。手术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 手术中使用的各种医疗设备和敷料都要进行消毒灭菌。另外,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轻柔使用器械, 如果发生轻度裂伤的情况可以使用部分压榨止血的方法进行诊治, 重度裂伤者则需要缝合止血[3]。

3 讨论

人工流产将极大影响女性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根据相关医学调查报告:2002年国内16~45岁的孕龄期妇女达3.7亿, 其中生育旺盛期22岁左右的女性人数达1亿, 婚育年龄妇女占28%, 其中妇女早年做过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占38.1%[4]。人工流产手术容易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医护人员发现患者出现了人流手术并发症的情况就需要及时找出病因并进行相关的治疗。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工流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医务人员在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来操作, 针对高发人群, 医务人员必须要做好预防工作, 并嘱咐患者在手术中要注意相关事项, 加强调养[5]。

摘要:目的 总结妇产科人工流产常见的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研究出科学合理的并发症控制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人工流产并发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药物流产30例, 负压人工流产20例, 无痛人工流产30例。结果 妇产科人工流产后, 常出现诸多并发症, 如人工流产综合症等, 根据并发症特征采取相应治疗和预防措施。结论 科学合理的人工流产治疗防治措施能够明显降低人工流产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人工流产,并发症防治

参考文献

[1]樊庆泊, Tay Sun Kuic, 沈铿.子宫环形电切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36 (5) :271-274.

[2]刘江梅.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280例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03, 20 (7) :551-552.

[3]肖中苏, 李良华.高频电波刀术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和病理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1) :141-142.

[4]钱小虎, 周览, 王军臣, 等.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2) :86-87.

产科并发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间在我院产科定期接受产检的孕妇共102例, 年龄为20~34岁, 平均为 (27.5±7.5) 岁;按照孕妇在孕前的体质量和孕期体质量增长的指数, 将102例孕妇分为两组, 其中BMI指数在25以下且体质量增长指数在15以下的划分为正常组, 正常组孕妇共68例, 身高为154~172cm, 体质量为56~68kg, 平均为 (62.5±6.5) kg;BMI指数在25以上 (包括25) 且体质量增长指数在15以上的划分为肥胖组, 肥胖组孕妇共34例, 身高为155~171cm, 体质量为64~102kg, 平均为 (82.5±18.5) kg。两组孕妇在年龄、产次等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所有孕妇在孕前也没有患有其他内科病症。

1.2 方法

①并发症, 对两组孕妇在产前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记录统计, 对在孕期出现的并发症均按照相关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比较两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②妊娠结局, 对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情况进行统计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孕妇的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情况运用统计工具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P<0.05说明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正常组孕妇在整个孕期中, 68例孕妇共有2例并发高血压疾病, 有1例并发糖尿病, 有2例孕妇在分娩后出现出血并发症,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7.35%。肥胖组孕妇在整个孕期中, 34例孕妇中共有3例并发高血压疾病, 有2例并发糖尿病, 有3例孕妇在分娩后出现出血并发症,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正常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肥胖组, P<0.05。

正常组68例孕妇中共有14例孕妇在分娩时采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其剖宫产率为20.59%。肥胖组34例孕妇中共有16例孕妇在分娩时采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其剖宫产率为47.06%。肥胖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孕妇, P<0.05;正常组新生儿的体质量平均为 (3159±422) g, 肥胖组新生儿的体质量平均为 (3564±499) g, 肥胖组的新生儿体质量与正常组的新生儿体质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肥胖不仅对孕妇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而且对新生儿的健康也有较大影响。本文主要对孕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对孕妇并发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肥胖组孕妇在孕期内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概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孕妇, 本次研究中的肥胖组孕妇其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23.53%, 并且以糖尿病和高血压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肥胖者的脂肪组织较多, 而其中胰岛素受体的含量偏低, 使得肥胖者本身糖耐量偏低, 易发糖尿病。而在受孕之后, 孕妇的胎盘会分泌出大量的胰岛素酶和拮抗胰岛素激素, 会使孕妇体内的胰岛素失去活性, 从而增加了孕妇患糖尿病的风险性[1]。肥胖加上妊娠都是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因而孕前肥胖或孕期过度增重的孕妇发生糖尿病的概率就大大超过体质量正常的孕妇。在本组研究中, 正常组孕妇中仅有1例并发糖尿病的孕妇, 其发生率为1.47%, 而肥胖组孕妇中有2例孕妇并发糖尿病, 其发生率为5.88%, 较正常组明显要高。再者, 在妊娠期孕妇体内的脂肪增多, 水钠潴留增加, 使得孕妇的血脂代谢发生异常, 造成孕妇的血液浓稠和血流动力发生改变引发高血压, 因而体内脂肪较多的肥胖孕妇在孕期发生高血压的概率也远远大于正常体质量的孕妇[2]。在本次研究中, 正常组孕妇共有2例孕妇并发高血压, 其发生率为2.94%, 肥胖组孕妇共有3例孕妇并发高血压, 其发生率为8.82%, 肥胖组孕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另外, 肥胖或增重过度不仅对孕妇的并发症有直接影响, 而且对新生儿也有影响, 肥胖组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新生儿, 而胎儿体质量过重不仅会对分娩方式有影响, 提高剖宫产率, 而且对新生儿的健康也有影响[3]。因而, 产科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孕妇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纠正孕妇及家属对孕期保健的错误认识。有些孕妇及家属在受孕期间一味强调营养的补充, 而忽视了营养补充过度使孕妇的体质量增长过度, 体内脂肪增多使得孕妇阴道和盆腔内的脂肪增多, 加大了阴道分娩的难度, 造成孕妇的产程异常或难产。而营养补充过度, 还会使胎儿的体质量过重, 给孕妇的生产带来困难, 提高了剖宫产率。因而, 在孕期应该为孕妇搭配科学合理的饮食, 适当补充营养, 避免体质量增长过度。而对于孕前就已经肥胖的女性来说, 则应在准备受孕前调整自身的体质量, 控制高能量和高营养食物的摄入, 减小肥胖对妊娠带来的影响。

综上, 产科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宣传, 纠正产妇关于孕期肥胖的错误认识, 减少肥胖孕妇的出现, 降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赵琳蕾.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对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15) :46-47.

[2]温曲英, 戴哲凡, 曾素清.孕妇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11 (8) :62-63.

产科并发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00例,年龄21~40岁,平均27岁,均为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建立完善孕期保健卡,直至在本院分娩的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孕前均无急慢性病史、无心、肝、肾及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任何饮食限制。

1.2 研究方法

由专人详细询问并记录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孕周、既往史、家族史及孕前1个月的体重等,同时测记身高;住院分娩时专人测量产前体重、记录分娩方式、巨大儿及新生儿Apgar’s评分、记录产科并发症,按照《妇产科学》[3](第7版)诊断标准判定。根据公式: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孕前BMI、产前BMI,孕期增重值=产前体重-孕前体重。根据WHO提出的亚洲人BMI标准及我国成年人体形特点,按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三组,体重正常组(n=1 208),BMI<23;超重组(n=174),BMI 23~24.9;肥胖组(n=118),BMI≥25;又根据孕期体重增长程度分为三组:A组(n=360),体重增加<15 kg;B组(n=514),体重增加15 kg~20 kg;C组(n=626),体重增加>20 k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孕前体重与产科并发症的关系

超重组与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正常组,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超重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1 孕期体重增加与产科并发症的关系

B组与C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正常组,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超重组比较,△P<0.05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孕妇孕期营养充足,但运动减少,体内脂肪积聚,热量的摄入和消耗失去平衡,孕妇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甚至造成肥胖。多年来,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一直是孕期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4],以往大多注意孕期体重增长的绝对值而忽略了身高对体重的影响,BMI涉及身高和体重两方面,消除了身高差异对体重的影响,使不同身高孕妇的体重增加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故目前多采用BMI来反映孕期体重增长幅度。

胎儿的发育依赖母体,母亲的营养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孕妇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孕妇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孕前BMI过大可使娩出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孕期体重增加越多,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5]。有研究显示,孕前肥胖是影响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的决定因素[6]。其原因可能为:孕前肥胖与孕期体重增加的孕妇,其过多的脂肪储存于孕妇的腹壁、臀部,盆腔可利用空间缩小,腹肌、肛提肌等辅助产力多显无力,盆底组织过厚,导致胎头入盆晚,或发生头盆不称,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几率大大增加,产道裂伤、出血及产褥感染率升高,围产儿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另一方面肥胖症孕妇往往由于内分泌代谢紊乱,合并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的机会多,这些都可增加剖宫产率[7],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控制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的增长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显示超重组与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超重组(P<0.05);B组与C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C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难产剖宫产率均高于B组(P<0.05)。因此,孕妇孕早期的体重控制和孕期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对于母亲和婴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围生期保健中,应将孕前BMI高及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妇视为高危孕妇,并加强其产前营养指导与监护,促进胎儿健康发育。对孕前BMI过高者,一方面应均衡营养,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的过多摄入,另一方面应适度活动,来控制体重的过度增加,减少由其所致的母婴并发症;而孕前BMI过小者,则应加强营养,满足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体重的增加要适当,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快的增长,造成胎儿出生体重过大。为促进下一代的健康生长及保证孕母的安全,应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孕前、孕期的营养指导,孕妇在整个孕期应注意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控制孕期增重,避免孕期增重过多[8]。

综上所述,适当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可有效降低产科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孕前肥胖及孕期增重过度与产科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0例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重组与肥胖组的产科并发症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的产科并发症高于超重组(P<0.05),且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体重增长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适当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可有效降低产科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体重指数,肥胖,孕期增重,妊娠,产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绍强,廖瑞容,张玲,等.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与妊高征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534-1535.

[2]刘巧英,甘秀华,姜红,等.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3):2094-5095.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7-227.

[4]林青.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6):972-974.

[5]钱哨,于珊,段明英,等.孕妇体重指数对母婴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260-l262

[6]刘昱,朱明.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变化对头位分娩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1):1475-1476.

[7]李静然,冯宁.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01-1902.

产科并发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179例,年龄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26.47± 3.27)岁,初产妇101例,经产妇78例,糖尿病妊娠的患者有46例,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有133例;观察组179例,年龄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27.36±3.69)岁,初产妇98例,经产妇81例,糖尿病妊娠的患者有49例,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有130例。

1.2病例入选标准

该研究中所入选的病例均为妊娠合并高血糖的患者, 其中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学会2011年12月1日启用的新标准执行,即糖耐量实验时空腹血糖>5.1 mmol/L,服用后1 h血糖>10 mmol/L,服用后2 h血糖>8.5 mmol/L,3次血糖值中的任何1次血糖异常均可以诊断为糖尿病[2]。

1.3研究方法

将该院2015年1—6月间住院待产的179例合并有糖尿病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未合并糖尿病的孕妇179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分娩产妇的母婴并发症。

1.4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之间年龄、产程、体重、孕周之间的差异采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差方评价的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所得到的数据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母婴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产妇的母婴并发症为28.49%, 观察组产妇的母婴并发症为77.65%,见表1。

3讨论

3.1妊娠期糖尿病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显示妊娠期糖尿病增加的妊高症的发生率。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内的血糖水平增高之后,患者的脂代谢随之受到一定的影响, 进而使患者的体重产生较大的变化,同时患者体内的离子代谢也会受到血糖的影响,进而使患者机体内的离子交换功能出现一定的障碍。 而患者的脂代谢受血糖水平影响的同时,患者小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增厚,患者的小血管官腔变细小,导致患者的出现容量负荷,患者血管壁增厚的同时,患者的血管弹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与患者的离子交换功能障碍相互影响使患者的血压过高[3]。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妊娠之后并发高血压的几率较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的并发高血压的几率大,其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患者在机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异常的状态下,患者的血液呈现出高渗状态,患者血管的通透性表现出异常状态,因此,与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相比,其并发高血压的几率较大。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并发症的几率较大的原因,国内外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专家认为,妊娠期高压的发生是由于体内出现低水平的葡萄糖不耐受与过度的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也有小部分专家认为妊娠期合并高血压与妊娠是否合并糖尿病没有直接小相关性,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鉴于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妊娠期糖尿病与巨大儿的相关性

巨大儿是妊娠期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增加,孕期的营养供应过盛,孕妇的体重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孕妇的代谢负担,特别是孕妇体内的糖代谢出现异常的时候,患者机体内的葡萄糖可以通过脐带直接供应给胎儿,使胎儿的代谢增强,出现巨大儿与大于胎龄儿[4]。 国内有许多研究结果都显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中出现巨大儿的几率较未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出现巨大儿的几率高,该研究结果与此结果相一致。 在妊娠的过程中总,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进行那个物质与营养的交换,母体中的血糖水平过高会直接导致胎儿血液中的血糖水平过高,胎儿即通过调节自身的胰岛素分泌来达到代谢葡萄糖的目的,进而增加胎儿的代谢水平,而胰岛素分泌增加的同时,胎儿的生长激素分泌液增加,这也是巨大儿出现的原因。

3.3妊娠期糖尿病与羊水过多的相关性

在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羊水过多的几率为4.47%,观察组并发羊水过多的几率为16.48%。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出现羊水过多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血糖过高对患者机体内的渗透压影响导致的。一方面,母体内的葡萄糖进入到羊水中,导致患者的羊水处于高渗状态,羊膜条件反射性的分泌更多的羊水;另一方面,母体内的葡萄糖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体内的渗透压增高,使胎儿出席那渗透性利尿[5]。

3.4妊娠期糖尿病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

母体血糖过高会导致胎儿处于高胰岛素状态,甚至是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在机体内会拮抗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由于胎儿在母体中存在于羊水中,胎儿的呼吸功能发育的较晚,糖皮质激素可以刺激肺泡表面货款性物质的成熟,进而维持肺表面的张力,完善肺部的功能。 但是,母体高血糖时,胎儿机体内的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被拮抗,患者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进而影响使新生儿的呼吸功能发育不完善、呼吸功能受损,进而出现窒息[6]。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新生儿窒息的几率为5.03%,观察组中出现新生儿窒息的几率为9.09%, 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虽然现在的二胎政策已经开放,但是,目前大多数家庭中还是选择生育一胎,对生育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在对糖尿病孕妇护理的时候加强了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的管理,进而延长胎龄,是胎儿尽可能成熟医防治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或者是根据胎儿以及胎盘的成熟度对选择择期剖宫产术,避免在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诱发窒息。

3.5妊娠期糖尿病的与胎儿窘迫的相关性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由于体内的血糖水平过高, 胎儿为了代谢由脐带进入到机体内的糖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进而使机体内的代谢增加,对氧的消耗也相应的增加,出现胎儿体内氧供不应求的状态,胎儿处于长期的体内氧分供不应求的饿状态下,就会导致胎儿慢性酸中毒。 同时,糖尿病的孕妇的小血管会由于血液的血液高渗状态被损伤,孕妇的血液循环功能出现障碍, 孕妇与胎儿相连的脐带血管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胎儿的血液循环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从而加重胎儿乏氧的状态,致使胎儿窘迫[7]。 通过对胎儿进行监测发现胎儿出现宫内窘迫应即使终止妊娠防止死胎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孕妇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5.11%, 观察组孕妇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6.82%,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并发胎儿窘迫的几率明显增加,因此,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进行诊查与治疗的时候, 在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以及血糖水平的同时还要对胎儿以及胎盘的成熟程度进行监测,发现在胎儿发育较好、胎儿出现宫内窘迫征兆的时候可终止妊娠。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学者将胎儿宫内窘迫归因于胎盘发育不良, 因为胎盘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胎儿氧分的供应,致使胎儿宫内窘迫,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妊娠合并糖尿病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6妊娠期糖尿病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

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可以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提供能量,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对局部病原微生物感染清除的能力较小, 所以糖尿病的患者的患者较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治愈。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的除具有以上生理特点之外, 还具有与妊娠相关的生理特点。 首先妊娠后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内分泌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孕妇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加剧孕妇体内的血糖异常;第二,妊娠期机体内抵抗力下降,对病原菌的抵抗力较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第三, 妊娠期子宫增大,特别到妊娠晚期,孕妇的子宫体增大到未孕时十几倍,对盆腔内的组织以及引导内粘膜的压力随之增加,导致孕妇出现粘膜水肿,阴道上皮细胞中糖原集聚,阴道内的p H值发生改变,进而使病原微生物易于繁殖与生长[8]。 因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产期并发感染的几率有所增加。

3.7妊娠期糖尿病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

国内外的相关数据均显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无论是顺产还受剖宫产与未合并糖尿病的产妇相比,并发产后出血的几率较大,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产后出血的几率为2.79%,对照组产妇并发产后出血的几率为1.12%,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的产后出血几率较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内糖尿病对患者的机体内的血糖水平存在异常,导致患者的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调节系统出现改变,一方面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的组成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患者的伤口在糖尿病的影响下不易愈合,由此导致患者并发产后出血几率有所增加。

3.8妊娠期糖尿病母婴并发症的防治

孕妇与胎儿的血液循环是由脐带相连通,所以当母体高血糖的时候,胎儿体内的血糖也会有所增加,由于胎儿对体内的高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自主调节水平, 所以,胎儿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 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胎儿为了调节体内的高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呈现出高胰岛素血症的状态,机体内的饿其他内分泌系统们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最常见的就是机体的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出现巨大儿的并发症,随之由于胎儿巨大会出现难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甚至威胁到母婴的生命安全。 无论是糖尿病患者的妊娠还是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都要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监测, 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对妊娠与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既保证母婴所需营养又要防治患者的机体内的能量蓄积。 且嘱患者孕28周之后到医院住院待产,进行系统的监护,通过彩超等影像学仪器对母婴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根据母体的产道情况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分娩方案,如发现母婴机体出现问题不适宜继续妊娠应立即使终止妊娠,以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 同时做好围产期的准备,即使是孕妇产道条件与胎儿发育条件都较好拟行顺产术的孕妇也要做好破宫产术的准备,顺产不顺利应立即转行剖宫产术,以减少新生儿骨折、窒息、产道裂伤等并发症,胎儿娩出之后注意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可喂食20 m L葡萄糖水防止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导致低血压。 同时注意对母体的无菌处理,防治产褥期感染。

4结语

该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课可以增加围产期多种母婴并发症的发病率,且多于患者的血糖水平过高有关,因此,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对降低患者的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要提高医患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意识,普及妊娠期的血糖筛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特别是有先兆流产、早产史的患者的,要加强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围产期的母婴监护,为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及时发现早产征兆,必要时可提前终止妊娠。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与产科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将该院2015年1—6月间住院待产的179例合并有糖尿病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未合并糖尿病的孕妇179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分娩产妇的母婴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产妇的母婴并发症为28.49%,观察组产妇的母婴并发症为77.6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在分娩时发生母婴并发症的几率较大,应加强对合并有糖尿病的孕妇的血糖水平进行管理,以减少分娩时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产科并发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例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发生并发症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4~38岁, 平均 (31.3±1.23) 岁。产科100例, 妇科100例。术前检查均无脊椎疾病、脓血症或其他疾病。选取L3~4作为穿刺点, 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均维持48 h。术后并发症大多为头晕、头痛、腹胀、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神经根刺激症、皮肤瘙痒、低血压以及腰痛。仔细并按各个患者出现的不同并发症按个人情况实行个性化护理方案。记录每一位患者的信息, 包括并发症的症状、发生的时间、人数、程度以及护理后的情况。

1.2 针对相应并发症的对应治疗

(1) 头晕、头痛:多数经适当休息即能缓解, 方法为平卧6 h, 头部禁止抬高。若精神紧张且睡眠不佳, 则可适当使用些镇静剂。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Pa O2, 若较低则应行吸氧治疗。 (2) 腹胀:是麻醉剂对胃肠蠕动的抑制作用, 所以建议患者在术后应尽早的进行活动, 并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 如若效果不好, 则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胃肠减压。 (3) 恶心、呕吐:吗啡、芬太尼等麻醉药能作用于催吐中枢引起相应的恶心呕吐的反应, 应尽量使用小剂量的麻醉药, 若患者反应剧烈则可适当的使用胃复安等药物来避免伤口裂开等的后果。 (4) 尿潴留:应适当缩短麻醉药的使用剂量及作用时间。适时的导尿及热敷腹部有利于缓解此并发症。 (5) 呼吸抑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与芬太尼等麻醉药作用于呼吸中枢有关, 应适量减少麻醉药的应用, 同时要密切关注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及二氧化碳的浓度, 若发现异常应马上通知医生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 (6) 神经根刺激症:主要表现为疼痛, 5 d内达到高峰, 可用少量激素或是采用物理疗法治疗此并发症。 (7) 皮肤瘙痒:此现象为过敏反应, 一经发现立即停止麻醉药的使用并静脉滴注一些地塞米松等抗过敏的药物, 同时可用医用酒精涂擦。 (8) 低血压:判断低血压的病因是出血所致还是麻醉药的原因, 若为麻醉药的原因, 应马上停止麻醉药的应用。若情况较严重, 则进行有效的补液或应用相应的血管活性药物。 (9) 腰痛:若疼痛较轻则减少腰部的活动以防止导管意外, 若疼痛较剧烈则应立即将导管拔出并进行按摩或热敷。

1.3 并发症好转判断标准

将术后疼痛分为四级:一级:无痛;二级:轻微疼痛, 无需药物治疗;三级:疼痛较剧烈, 药物治疗后仍能感到疼痛, 但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四级:疼痛剧烈, 药物治疗后仍能感到剧烈的疼痛, 并且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显效:疼痛级数局限在一级或二级以内, 且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完全好转。有效:疼痛级数局限在一级或二级以内, 有轻微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不完全好转。无效:疼痛级数在三级或三级以上, 有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并未好转。好转数=显效数+有效数。好转率= (好转数/并发症数) ×100%。

2 结果

产科与妇科在硬膜外自控镇痛后所产生的并发症基本相同, 其中发生概率最大的并发症为头晕、头痛, 腹胀以及腰痛, 并且经过特定个性化护理后, 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好转。妇科患者数据详见表1, 产科患者数据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升高, 越来越多的患者会选择硬膜外自控镇痛, 此技术是局部麻醉技术的一种, 与全身麻醉相比安全性会更高些。此外, 对于产妇来说, 硬膜外自控麻醉技术对婴儿的影响更小。但PCEA技术仍有不足的一面, 会发生头晕、头痛、腹胀、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神经根刺激症、皮肤瘙痒、低血压以及腰痛等一系列并发症。产科与妇科在硬膜外自控镇痛后所产生的并发症基本相同, 有些并发症发生的相对集中, 但经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 患者病情大多数能好转, 达到临床理想效果。像呼吸抑制这类并发症, 发生几率小, 但一经所发生的后果相当严重, 所以这类并发症仍要予以密切关注。虽然有些并发症较轻, 但若补给予及时合理地护理治疗, 仍会发生严重后果, 所以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的一切动态。尿潴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感, 适时的导尿能减少不适感并能减少过度膨胀对膀胱的损害, 热敷能增加血运以及舒缓肌肉, 能有效减少尿储留的严重程度。麻醉药能舒张血管造成低血压, 血压过低能造成器官、组织缺血缺氧, 以致造成器官与组织的损害, 一旦发生立即停止麻醉药的使用并注射血管活性物质。由于置管位置在腰部, 腰痛是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 往往造成患者不能继续接受该治疗, 给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 按摩与热敷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减少疼痛, 能使得患者更加完美地配合医师的治疗, 加快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惠银.妇产科术后自控镇痛的应用与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8) :85.

产科并发症 篇7

1 资料与调查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收治20例MSOF患者,年龄24至37不等,平均年龄为27.5岁;其中初产妇13例,经产妇7例;孕周28周至41周不等,平均孕周时间为34.6周;其中5例自然分娩,15例行剖宫产术。

1.2 诊断标准[2,3]

在妊娠期间出现2个或更多器官衰竭者对其作出诊断。(1)呼吸衰竭:频率>35次/分,出现呼吸困难并发低氧血症,在吸入空气状态下血压小于55mm Hg;或患者需要通气24h以上。(2)心衰:心率大于140次/分,患者双肺底湿罗音,出现呼吸困难,并伴有严重心率失常。(3)肾脏:血肌酐大于176.8umol/L,BUN大于17.8mmol/L,患者表现为无尿或者少尿。

肝功能衰竭:患者胆红素大于34.2umol/L,LDH、ALT超出正常值2倍,甚至出现肝性昏迷。(5)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小板小于50x109/L.(6)胃肠功能衰竭:患者出现急性胰腺炎、坏死性肠炎、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7)脑功能衰竭: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神志抑制、间歇性昏迷。(8)免疫功能衰竭:患者出现持续性感染。

2 结果

2.1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诱因分析

见表1。

2.2 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器官数量及最终结果

20例患者继发5种器官衰竭的共1例,原发病分别为产后大出血,1例患者最终均抢救无效而死亡;继发4种器官衰竭的共1例,原发病分别为胎盘早剥,1例患者最终均抢救无效而死亡;继发3种器官衰竭的共5例患者,原发病为妊娠合并高血压(2例)、产后大出血(2例)、心脏疾病(1例),5例经抢救存活;其余13例患者继发2种器官衰竭,原发病为产后大出血(4例)、妊高征(3例)、心脏疾病(1例)、胎盘早剥(1例)、羊水栓塞(3例)以及感染(1例),1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存活。

2.3 各器官发生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共发生62次器官功能衰竭)以及最早出现衰竭的器官(表2)

出现最早的器官衰竭是血液与凝血功能障碍,共发生10例,其次为肾功能衰竭,共发生5例,且多以这2种器官衰竭出现后引发其他器官衰竭。

3 讨论

3.1 产科危重症并发多器官衰竭的原因分析

有资料显示产科并发多器官衰竭的多发原因主要为产后出血和妊娠合并高血压,本文中共有7例产后出血的患者以及5例妊高症患者并发了危重多器官衰竭,占总发生率的60%。有研究表明,胎盘前置和胎盘早剥在产后多诱发产后的出血。胎盘前置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诱发产妇产后大出血进而引发呼吸循环和肾功能的衰竭;而胎盘早剥作为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病情变化快,起病急的特点[4,5],由于血管病变或是子宫静脉压升高而引起的远端血管破裂发生的大出血,在破例的组织中释放出凝血活酶进入血液,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ACE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产妇的含量,加快血液中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而诱发多器官的衰竭。其次,羊水栓塞时羊水内某种物质形成栓子,进入呼吸系统导致呼吸衰竭,进一步恶化导致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甚至羊引起DIC。再次,产褥感染是诱发MSOF的又一原因,主要由厌氧菌因其的败血症以及局部感染,感染发展迅速[6]。

3.2 产科危重症合并多器官衰竭的早期预防

产科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终止MSOF的连锁反应,从本次临床资料的分析看出应重点观察诱发MSOF的原因以及早期的临床表现。因至今尚无一套完成的产科MSOF的诊断标准,故临床医师应高度注意患者有无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的早期表现,根据各器官功能衰竭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患者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之前,大多数器官功能都是正常的,通过治疗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早期及时进行治疗扭转患者的器官功能衰竭是有很大希望的。

3.3 产科危重症合并多器官衰竭的治疗

从本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产科危重症合并多器官衰竭患者的主要诱因是产后出血、妊高症羊水栓塞,故在产前我们应做好产妇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孕产妇的保健工作,如发现有早期并发症出现,应及早到医院治疗。产妇产后大出血是引发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由于产后出血进一步诱发肾脏功能衰竭,早期进行肾衰治疗是关键。治疗过程中禁忌无盐液体输入以免引起患者酸碱失衡或加快肾脏衰竭速度。早期应用利尿剂,缩短少尿期,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7,8]。若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应及时行手术切除子宫。妊高症的产妇产前检查、早发现及预防性的终止妊娠是有效防治的方法[9,10],妊高症并发抽搐时,加大了产妇的救治难度。出现呼吸衰竭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的关键,必要时采用器官插管。

参考文献

[1]张颖,梁润彩,王子莲,,等.妊娠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综合症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2):117~118

[2]岳茂兴.器官衰竭的现代救治[M].2.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33~435

[3]段捷华.我国妊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9;15(3):461~463

[4]巢月娥.28例重度妊高征并发MODS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1730~1731

[5]赵萍,贾丹萍.孕产妇危重症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5(8):760~761

[6]赵瑞琳,朱敬伟.妇产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0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0):67~68

[7]张力,吕鑫华,胡全斌.孕产妇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32例[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3):41~42

[8]曾蔚越.羊水栓塞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实用妇产科杂志,1997;13(1):6~7

[9]李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妊高征.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91;18(6):322

上一篇:GIS组合电器安装下一篇:自由财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