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检并发症

2024-07-09

活检并发症(共6篇)

活检并发症 篇1

经皮肾活检是肾脏疾病病理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检查方法, 但肾活检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成功患者117例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可能影响并发症的有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成功的患者117例, 其中男59例, 女58例, 年龄14~79岁, 中位年龄36岁。所有患者术前查血小板、凝血功能正常, 无肾穿刺绝对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采用日立5500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3.5MHz, 以及配备的专用穿刺引导支架。美国Bard自动活检枪及配套的16G及18G Tru-Cut活检针。患者取俯卧位, 常规取右肾下极外侧皮质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 在超声引导下进针至肾被膜外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垂直进针至肾被膜, 打开穿刺针保险, 击发后迅速拔针, 取出肾组织标本, 一般取2针, 如肉眼观察未取得肾组织, 重复穿刺1~2次, 最多4次。活检完成后, 徒手压迫穿刺部位10min, 然后行B型超声复查肾周有无血肿。取得的肾组织送外院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术后卧床24h, 监测血压、脉搏变化, 观察尿液颜色, 连续送检尿常规3次, 术后次日常规复查肾脏B型超声, 如患者有腰痛、腹痛随时复查B型超声。术后及术中超声探及肾周及肾包膜下低回声区或液性暗区即判断为肾周或肾包膜下血肿。

1.3 观察指标

对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类型、穿刺次数及年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2例 (10.26%) , 均为肾周血肿及肾包膜下血肿, 同时合并肉眼血尿1例 (0.85%) 。血肿范围3mm×6mm~12mm×96mm。出现时间:术中穿刺1~2次即出现4例, 其中硬化性IgA肾病2例, 弥漫球性增生硬化型狼疮性肾炎2例;其余8例发生在术后次日。合并肉眼血尿患原发病为增生硬化性IgA肾病, 术后2h出现, 经止血、绝对卧床休息1d后症状消失。血肿于2~4周复查超声均完全吸收。

2.2 病理类型

IgA肾病15例出现并发症5例 (33.33%) , 发生率居首位, 其次是硬化性肾小球肾炎5例出现并发症1例 (20.00%) 。提示IgA肾病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见表1。

2.3 穿刺次数

穿刺1次15例发生并发症2例 (13.33%) , 2次71例并发症9例 (12.68%) , 3次26例并发症1例 (3.85%) , 4次5例并发症0例, 提示穿刺次数增多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2.4 年龄分布

20~24岁年龄段并发症患病率为13.63%, 居首位;其次是45~59岁为7.69%, 提示高龄不是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见表2。

3 讨 论

经皮肾活检术主要并发症是术后出血, 肉眼血尿发生率一般<5%, 肾周血肿发生普遍, 可高达48%~85%[1]。黄斌等[2]报道的1696例肾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7.55%, 与本组患者发生率10.26%接近。本文资料就肾活检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有关因素 (年龄、病理类型、穿刺次数) 进行统计分析, 显示并发症的发生与病理类型相关, IgA肾病发生率最高, 与Yao XD等[3]研究的IgA肾病活检后并发症高于其他类型相一致。而肾小球硬化病变也是出现肾穿刺后血肿的易发因素, 与郑红光等[4]的研究结论相同。陈孟杰等[5]分析102例肾活检结果认为, 年龄、穿刺次数增加会增加并发症的危险, 而本组资料显示穿刺次数增加以及高龄并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也有报道认为肾功能异常是肾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6], 本组资料因研究受限, 未能就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同时, 笔者发现术中患者的呼吸不配合、急性体位的改变、超声引导定位的不准确也是造成肾周血肿或肾包膜下血肿的原因。综上所述, 肾活检术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应严格掌握肾活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术前做好患者的宣教, 指导配合呼吸与屏气练习, 提高穿刺技术及超声定位的准确性, 术后做好监测,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肾活检术并发症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17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2例 (10.26%) , 均为肾周血肿及肾包膜下血肿, 其中合并肉眼血尿1例。出血并发症在IgA肾病及硬化病变中出现率高。结论 病理类型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而与穿刺次数、年龄无关。

关键词:经皮肾活检,并发症,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60.

[2]黄斌, 季聪华, 何灵芝, 等.超声引导肾穿刺活检的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09, 14 (5) :373-374.

[3]Yao XD, Wang QW, YU YS, et al.A kind of safety tenchnique of renal biopsy-negative pressure through an oblique angle[J].JN ephrol Dialy Transplant, 1993, 2 (5) :421-425.

[4]郑红光, 王玉慧, 张德伟, 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现肾包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30 (10) :919-920.

[5]陈孟杰, 夏真明.B超引导自动活检枪肾活检术成功率与并发症分析[J].临床医学, 2007, 27 (1) :24-25.

[6]Tang S, Li JH, Liu SL, et al.Free-hand ultrasound-guide 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 experience from a single operator[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2, 41 (1) :65-69.

活检并发症 篇2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30例经皮肝组织活检, 4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为1.9%。男31例, 女14例;年龄13~65岁, 平均32岁。术前诊断:慢性乙型肝炎28例, 脂肪肝8例, 不明原因的肝内占位5例, 其他4例。半盲穿法1923例, 超声引导穿刺法407例。

1.2 穿刺方法

半盲穿法, 指经超声定位标记点后, 穿刺时不用超声引导由临床医生根据超声定位的描述独立完成。超声引导是指整个操作过程完全在超声监视下由超声医生完成, 适用于不明原因的肝内占位患者。操作时均使用美国巴德M A X C O R E一次性全自动活检枪及配套的1 6 G或18G活检针。所有患者穿刺前均经肝功能、血常规、肝脏B超、凝血酶原时间 (PT) 等检查, 排除肝穿刺禁忌证;术前3天常规应用维生素K11 0 m g/d或注射用蛇毒血凝酶 (巴曲亭) 1U/d预防出血;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时, 在超声监视下, 避开大血管、胆管、囊肿等进行;半盲穿法在同一超声定位点, 根据超声所测量的深度范围进行穿刺。穿刺进入肝组织至少1cm, 切取的肝组织在1.0~2.0 c m之间。所有患者穿刺后平卧, 穿刺点沙袋压迫, 腹带束腹, 腹部制动, 心电监护6小时。

1.3 观察项目

穿刺后观察以下并发症:肝出血, 包括肝内针道、肝包膜下、胆道出血;肝周临近脏器损伤, 包括气胸、胸腔积液、肾损伤等;肝区及其他部位疼痛;胆汁性腹膜炎;血管迷走神经损伤;严重感染等。

1.4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表1)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主管医生对患者做详细的手术说明, 交代手术的目的、意义、手术存在的风险, 签定知情同意书。大多数患者对肝穿刺持犹豫态度, 有紧张、焦虑、恐惧情绪[2], 护士应予详细讲解手术的方法、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手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措施, 最好让患者观看图片或临床行肝穿刺的全过程, 使患者在手术前对整个操作有较多的了解。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 因人施教采用个体化的心理干预[3], 使其消除顾虑, 以良好的情绪接受穿刺术。

2.2 术中护理

患者平卧, 右手高举放于头部, 穿刺前让其训练几次“吸气-呼气-屏气”以利于术中很好的配合, 并可提高耐受力;同时嘱患者穿刺时尽量避免说话、咳嗽。护士应在床旁陪伴, 用非语言姿势给其鼓励安慰, 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穿刺过程中,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呼吸、脉搏, 如有不适可尽早处理。

2.3 术后护理

穿刺处予无菌纱布覆盖, 多头腹带包扎, 沙袋压迫止血, 常规心电监护6小时。前1小时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脉搏、呼吸、血压、心率, 后2小时每隔30分钟记录一次, 以后每隔1小时记录。并主要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悸、头晕、出冷汗、烦躁、面色苍白等表现, 询问穿刺处有无疼痛等不适。一般生命体征平稳6小时后撤去心电监护及沙袋, 嘱患者静卧床休息24小时, 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

2.4 并发症的护理

(1) 肝出血。肝出血是肝穿刺活检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本组15例中, 超声组的2例为肝内占位, 因血供丰富致针道渗血;半盲组的13例, 8例为肝包膜下小血肿, 3例穿刺道少量渗血。上述患者表现为穿刺后不适感, 有胸闷、肝区胀痛、腰酸等症状, 生命体征一般都平稳, 经止血药和补液后出血停止。半盲组另2例为肝大出血, 均经肝血管D S A造影确诊, 由于穿刺过深 (>6 c m) 误穿血管、胆道所致。1例在穿刺后7小时出现肝区胀痛不适、贫血貌, 无胸闷气促及生命体征的改变, 查血红蛋白逐渐下降, 后确诊为肝内右动脉穿破致腹腔出血;另1例患者术后未见不良反应予次日出院, 结果当晚在家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向右肩部放射, 持续4天当地治疗无效来我院, 诊断为延迟的胆道出血, 均经对症、输血、血管栓塞和弹簧圈套扎治疗后出血停止。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不能因为生命体征平稳就放松警惕, 至少密切监测24小时, 3天内在院观察, 如有出血倾向及早进行血管DSA造影。 (2) 严重疼痛。指需要给予镇痛药干预的肝区疼痛。肝穿刺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胀痛、钝痛, 只要予解释安慰, 分散注意力、放松腹肌, 多数可得到缓解。而对于上述处理仍不能缓解者, 予口服镇痛药, 本组15例经口服散利痛片后1~2天疼痛逐渐消失;2例患者因高度紧张和恐惧, 1例在穿刺过程中即出现大汗、晕厥、呼之不应的疼痛性休克表现, 另1例在穿刺后即出现腹胀、烦躁、穿刺处剧痛, 向右肩背放射, 该2例经吸氧、补液、肌注阿托品 (其中1例应用度冷丁) 后2~3小时症状改善。 (3) 肝周临近脏器损伤。气胸患者在穿刺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呼吸困难, 均早期诊断, 且肺压缩率<3 0%, 无特殊治疗, 经观察后气体自行吸收;3例胸腔积液均自行吸收;2例肾损伤患者未见明显的临床表现, 经术后超声和尿常规观察, 无出血等异常迹象, 也未予进一步处理。 (4) 血管迷走神经损伤。可能与精神紧张和穿刺针损伤膈肌有关。本组2例穿刺后发生胸闷、心率突然下降、出冷汗、恶心呕吐, 经用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2 0 m g对症处理后, 心率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1) :62-68.

[2]王雪晴, 俞萍.肝脏穿刺活检术前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0, 7 (1) :45-46.

活检并发症 篇3

关键词:肾活检,并发症,小儿,护理

肾穿刺术是确诊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上可根据肾组织病理检查进行分型诊断及确定治疗措施[1]。但肾穿刺是一项创伤性检查, 且小儿具有相对不易合作的特点, 增加了术中的难度和危险性, 术后也易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正确认识小儿肾穿刺术后的各种反应, 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本科自2005年即开展此项检查, 迄今已有7年, 共对4350例肾脏病患儿进行了肾穿刺检查。通过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的探索, 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理对策,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50例经皮肾活检患儿均为2005年6月~2012年5月在本科住院患儿, 其中男2400例, 女1950例。年龄25 d至18岁 (平均年龄6.9岁) 。自发病起至肾活检止, 病程最短5 d, 最长15年。疾病种类:紫癜性肾炎1151例, Ig A肾病352例, 肾病综合症1427例,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775例, 不典型急性肾炎450例, 其他195例。

1.2 穿刺方法

患儿取俯卧位, 常规消毒皮肤, 无菌操作下铺孔巾, 用2%利多卡因3~5ml作局部浸润麻醉, 对于5岁以下的患儿术前使用镇静药, 如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 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 必要时静脉推注安定。使患儿松弛、安静, 以最佳状态接受和配合肾穿刺术。在B超超声探头引导下将穿刺针从皮肤穿刺点缓缓进入, 针尖到达包膜后, 确定穿刺针已穿过肾周围脂肪囊筋膜时再嘱患儿屏气[2], 于右肾下极1/3处瞬间进行取肾组织, 拔针后用纱布紧压穿刺点5 min, 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 用胶布固定, 沙袋压迫, 再以多头腹带加压包扎将患儿取仰卧位送入病房。

2 结果

2.1 肾活检成功率4350例中能满足诊断要求为4190例 (取出肾小球大>10个/高倍镜) , 成功率为96.3%。

工作单位:410007长沙湖南省儿童医院肾内科

2.2 肾活检主要并发症

4350例肾活检术后共有1363例患儿出现了轻重不等的并发症, 占31.3%。主要并发症为血尿457例 (33.5%) 、穿刺部位疼痛710例 (52.1%) 、尿潴留162例 (11.9%) 、肾包膜下血肿33例 (2.4%) 、血凝块栓塞1例 (0.07%) 。其中以紫癜性肾炎及急慢性肾衰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3 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3.1 穿刺所取出的肾组织长度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相关

穿刺所取出的肾组织长度>1.5cm的共1257例, 发生并发症452例 (35.9%) ;<1.5cm的共3043例, 发生并发症375例 (12.3%) ,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单次穿刺取出肾组织过长 (>1.5cm) , 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3.2 穿刺次数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4350例肾活检共穿刺针数9300次。穿刺2针即获成功者4000例, 术后发生并发症为886例 (22.1%) ;穿刺3针获成功者732例, 术后发生并发症89例 (12.2%) ;穿刺3针以上才获成功者70例, 其术后发生并发症为6例 (8.6%) 。经统计学处理 (P>0.05) , 结果提示穿刺的次数与其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由于穿刺针本身也会引起肾组织损伤, 故仍主张尽量减少穿刺次数, 每次争取2次成功。

3.3 年龄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25 d~3岁患儿有1960例, 其术后发生并发症682例 (34.8%) , 3岁以上患儿共2340例, 术后发生并发症756例 (32.3%) ,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提示婴幼儿肾活检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与年长儿无统计学意义。

3.4 肾功能减低与并发症发生明显相关

肾功能正常的3259例患儿中有685例出现了并发症 (21.0%) , 肾功能异常的1041例中有320例出现并发症 (30.7%)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提示当肾功能减低时, 肾活检术后的并发症亦随之增加。

3.5 其他经观察发现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术前伴有高血压、术中配合及术后排尿排便困难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4 护理对策

4.1 术后出血的护理

本观察结果显示, 经皮肾活检患儿以血尿 (占33.5%) 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而血尿的发生与穿刺所取出的肾组织长度及肾功能减低明显相关。护理重点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格控制肾活检穿刺所取出的肾组织长度和改善肾功能。护理措施: (1) 做好患儿及家属心理护理, 消除患儿的紧张恐惧感, 使患儿在穿刺术中积极配合, 保持良好的穿刺体位和心理状态, 提高穿刺成功率;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3) 术后嘱患儿绝对平卧6h, 需有人守护, 24h无特殊情况可离床, 1周内禁止洗澡和剧烈活动。必要时延长患儿卧床时间, 直至尿色转清;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测血压, 1次/15min, 连测3次, 后改1次/30min, 连测3次, 平稳后1次/6h, 24h后无病情变化可停测; (5) 术后仔细观察尿色变化 (尤其是前3次) , 鼓励患儿多饮水, 必要时给予静脉水化, 强调尽可能排尿, 以防血凝块阻塞尿道。但对有水肿的患儿应酌情饮水, 不可过量, 以免加重水肿[3]。个别患儿有腰部轻度不适, 一般无需处理, 若出现腹痛、腹胀、穿刺侧腰痛、肾区饱满、压痛或触及包块时, 提示有肾周围血肿, 严重出血可引起血红蛋白下降, 心率增快, 血压下降[4], 此时, 除向医师汇报外, 还要严禁患儿下床大、小便, 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

4.2 尿潴留的护理

本观察结果显示, 经皮肾活检患儿容易发生尿潴留 (占11.9%) 。护理重点为加强患儿术前床上练习排尿训练和术后心理疏导。护理措施: (1) 术前1~2 d开始指导患儿在床上练习平卧位排尿, 练习至少2次以上, 达到患儿感到排尿自然、顺利、舒适为止; (2) 本观察结果显示:尿潴留的发生和患儿年龄无明显相关。故护理上更应该重点做好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的术前排尿训练和术后心理疏导。对于年龄较大、精神过于紧张的患儿, 可提前于术前2~3d即开始进行排尿训练, 这样可减轻患儿的紧迫感和心理压力, 提高训练效果[5]。术后做好心理疏导, 消除患儿在床上排尿的紧张心理; (3) 保护患儿隐私, 提供独处安心的排尿环境, 如患儿在床上排尿时用屏风遮挡; (4) 出现尿潴留时可诱导排尿: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用热毛巾热敷、按摩膀胱并适当加压;开塞露塞肛, 在排便的同时, 反射性地兴奋盆腔神经, 引起膀胱逼尿肌强有力收缩及膀胱括约肌松弛, 促使尿液排出[5]。本组尿潴留的患儿经心理疏导, 热毛巾热敷、按摩膀胱并适当加压后自行排尿, 无一例需导尿解除尿潴留。

4.3 疼痛的护理

本观察结果显示, 经皮肾活检患儿以穿刺部位疼痛发生率最高 (占52.1%) 。护理重点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转移患儿注意力和做好心理护理。护理措施: (1) 减轻患儿活动时的疼痛。术后嘱患儿绝对平卧6 h, 24 h后无明显疼痛方可下床, 1周内禁止洗澡和剧烈活动; (2) 术后24 h内密切观察疼痛的程度, 如疼痛进行性加重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 或出现腹胀、肾区饱满、压痛或触及包块时, 应警惕继发性出血或肾周围血肿的发生, 必须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处理; (3) 分散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学龄前患儿可采取看电视、看书、讲故事、听儿童歌或玩游戏等方式减轻疼痛;年长儿可轻轻抚摸疼痛部位, 听音乐和好朋友陪伴交谈等。

4.4 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诱因

向家长及患儿说明肾活检的意义, 让他们了解手术的过程, 学会随意控制呼吸的方法;加强术前呼吸及床上排尿的训练;控制术前高血压, 行肾活检术时加服降压药;停用一切抗凝剂, 术前1天开始常规肌内注射维生素K1, 连用3天[6]。

4.5 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肾活检术前、术后, 患儿及家长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 尤其临床医师在与家长进行术前谈话时, 均详细介绍手术的危险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这更加重家长的心理负担, 家长的情绪又会影响到患儿, 致使患儿更加紧张, 出现血压升高、术中配合欠佳、术后排尿困难等, 这都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 护士应在术前做好心理疏导, 消除家长的紧张心理及患儿的恐惧感, 但经术前心理疏导, 仍不配合时可遵医嘱静推安定、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使患儿安静后行肾组织活检术。

5 小结

小儿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肾穿刺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危险, 术后易发生一些不良反应。而术前积极进行体位及呼吸屏气动作的训练, 争取患儿术中良好的配合是穿刺成功的关键[5]。术后, 特别是24 h内绝对平卧、不过早活动腰部、多饮水, 可明显减少因肾脏损伤而致的肉眼血尿[6]。术前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理反应, 特别是对10岁以上较大的患儿,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及宣教, 消除术前的不良情绪, 让患儿积极主动地配合术前平卧位排尿训练, 可使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此外, 术后的饮食护理也非常重要, 护士应耐心同家长沟通, 消除家长对饮食选择的不正确认识, 争取家长的配合, 共同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潘静贤, 唐琴燕.2500例次肾穿刺活检护理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1991, 26 (11) :486~488.

[2]张彤迪, 李涛, 王建荣, 等.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11) :1181~1182.

[3]张丽娟, 张晓青.162例小儿肾活检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5, 11 (11) :27~28.

[4]黎磊石, 俞雨生, 王庆文, 等.3600例经皮肾活检操作的体会[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2, 1 (1) :62~63.

[5]陈玉梅, 李洁, 林钊兰.开塞露纳肛治疗急性尿潴留的临床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 (1) :74.

活检并发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80例患者中男152例, 女128例, 年龄14~80岁, 平均49.7岁。所有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有肾实质病变, 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高血压史者术前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术前1周无服用阿司匹林或抗凝药, 术前常规检查血型、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等。病例排除标准[1]: (1) 术前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 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 (2) 高血压不能控制的患者; (3) 术前超声检查示肾脏明显萎缩、结构紊乱、肾实质变薄的患者。

1.2 超声仪器与活检装置

穿刺活检使用TOSHIBA Nemio17实时超声诊断仪, 配3.5MHz线阵专用穿刺探头, 22mm射程的Bard自动活检枪;一般成人选择16G Bard活检针, 儿童多选用18G Bard活检针。

1.3 方法

术前紧张者给予镇静药物, 穿刺活检前对患者进行呼吸配合训练。通常采用右肾穿刺活检, 少数采用左肾穿刺活检。患者取俯卧位, 腹部垫约10cm厚枕头将肾脏顶向背侧相对固定。常规消毒铺巾, 沿穿刺方向局部麻醉至肾包膜。超声检查选择肾下极血管极少区域定位, 左手持活检针垂直皮肤进针, 右手持探头观察穿刺针位置, 穿刺时针略倾斜, 针尖方向向内, 对准肾皮质较厚的部位。当针尖刚突破肾包膜时嘱患者屏气, 持枪手向下轻压见针尖抵触右肾下极并见肾脏被推移时, 触动发射按钮完成组织切割, 迅疾拔出活检针, 取出标本送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术后患者卧床24h,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色和超声复查肾周出血情况等, 常规补液给予止血敏、抗生素等。

1.4 统计资料处理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χ2检验, 得出P值。

2 结果

2.1 穿刺活检成功率和取材情况

所有患者均成功取材, 其中228例穿刺取材一针成功, 52例2针穿刺成功;所有肾组织活检取材均完整、均匀、呈条索状, 长度为6~22mm, 光镜每例满足10个以上肾小球, 符合病理检查诊断要求。

2.2 病理结果

IgA肾病79例、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1例、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3例、轻度病变性肾小球肾病39例、弥漫毛细血管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1例、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3例、狼疮性肾炎11例和肾间质病变3例

2.3 术后并发症

11例肉眼血尿、20例肾周血肿、6例尿潴留、1例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13.57%。肉眼血尿对症处理后2~3d消失、肾周血肿2周左右消失、尿潴留行热敷或按摩膀胱区后自行排尿、1例感染者积极抗感染后治愈。术后无一例出现肾破裂、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

2.4 并发症发生可能原因分析

发生并发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血小板计数等因素方面与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发生并发症患者在术中配合欠佳率 (50.00%) 高于未发生并发症患者 (24.39%) , 差异存在显著性 (P<0.05) ;发生并发症的患者44.74%存在高血压, 未发生并发症患者仅有22.31%存在高血压, 二者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 (P<0.05) ;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4例在穿刺术后出现了并发症。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 虽然是微创检查, 但仍不可避免发生并发症, 最常见有肾周或肾被膜下血肿、肉眼或镜下血尿、穿刺部位钝痛或腰痛, 严重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穿刺后出血休克、肾盂尿瘘等[2]。本组资料显示并发症发生率13.57%。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因素有: (1) 腹部垫高度不合适; (2) 患者过度紧张不能有效屏气配合穿刺; (3) 穿刺针显示不清超声导向失误; (4) 患者血压高; (5) 急性肾功能衰竭。通过分析和总结本组患者资料, 注意以下事项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1) 调整腹部垫合适高度, 防止过高影响深吸气屏气, 过低不能有效固定肾脏; (2) 对于紧张的患者给予镇静药物, 消除紧张心理; (3) 术前耐心教会患者有效深吸气屏气, 配合手术; (4) 防止探头角度扩大使穿刺针尖显示不清, 引起误导; (5) 穿刺前后有效降低患者血压; (6) 穿刺部位避开深层大血管、选择合适大小的穿刺针和穿刺角度; (7) 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8) 术前了解双肾功能、测定凝血三项、操作要熟练。

总之, 定位精确、穿刺针理想、操作熟练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同时掌握住穿刺注意事项, 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所以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范宁, 王海龙.超声引导肾活检穿刺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7, 7 (4) :360~361.

活检并发症 篇5

关键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临床应用,并发症,影响因素

常规的影像学如胸部X线、CT或MRI等对肺内周围性肿块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PET-CT对肺内肿块的良恶性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其价格昂贵, 且难以确定病理类型, 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随着放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 由于其微创、操作简便, 成为目前肺部肿块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诊断准确率高,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1,2]。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虽是微创检查, 但仍会出现并发症, 如气胸、出血等。本研究总结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诊断价值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断并治疗的221例肺部周围性肿块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及术后病理诊断。其中男151例, 女70例, 年龄23~76岁, 平均 (47.9±13.0) 岁。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咯血或痰中带血, 部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病灶位于左肺96例, 右肺107例, 双肺18例。病灶直径1~5 cm, 平均 (3.9±0.6) cm。所有患者均经痰脱落细胞学、细菌学、胸水脱落细胞学或纤维支气管以及肿瘤标志物等镜检查, 均未能明确病灶性质。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传染病指标以及心肺功能。将手术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并解释行CT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必要性, 签署检查协议书和知情同意书。有以下情况者不在研究之列: (1) 心肺功能有严重的病变, 如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及心功能不全者; (2) 肺部充血、瘀血或活动性出血者; (3) 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肝功能异常等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者; (4) 严重咳嗽不能控制者; (5) 有精神疾患不能合作者。

1.3 检查方法

穿刺前常规行肺部CT平扫或增强扫描, 以了解肺部病灶大小形态、位置以及病灶周围血管、神经及气管的位置关系。根据患者术前检查取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等合适体位, 在体表合适部位放置标尺, 经CT扫描, 确定穿刺点, 选取最合适的穿刺层面、穿刺点、进针角度和深度, 避开胸部神经、大血管、及病变坏死区域。确定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准确无误, 在体表标记穿刺点, 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局麻穿刺至胸膜时, 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然后快速进针至预定位置。具体步骤见图1。经CT平扫确认穿刺针在肿块内部以后, 迅速取材, 重复3~4次, 穿刺组织固定后送病理检查。穿刺结束后胸部CT平扫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 术后嘱患者平卧, 避免咳嗽, 如遇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定时监测基本生命体征。术后2 h常规复查胸部X线片。

1.4 检测内容

统计患者CT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 评估其诊断准确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评估标准[3]:穿刺活检组织结果阳性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真阳性: (1) 经术后病理证实恶性病变; (2) 抗肿瘤治疗后病灶缩小; (3) 病灶增大并证实有转移; (4) 病灶增大伴恶病质或导致死亡。活检呈阴性结果, 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真阴性: (1) 经术后病理证实阳性病变; (2) 应用抗菌药物后病灶变小或消失; (3) 随访1~1.5年, 病灶相对稳定, 大小无变化。

a:确定靶层面;b:麻醉针留置并扫描确认方向 (需校正) ;c:在进胸腔前确认方向;d:穿刺针进到病灶前缘, 准备开始取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混杂因素后, 取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使用相关因素分析采用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 (后退剔除法, 入选标准0.05, 剔除标准0.10) , 计算相关危险度 (OR值) 和95%可信区间 (CI) 。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1例肺部周围性肿块患者均穿刺取材成功。经细胞学及组织切片检查, 恶性肿瘤140例 (63.35%) , 其中主要为腺癌和鳞癌;炎症性病变57例, 分别为炎症 (16.29%) 和炎性假瘤 (9.50%) , 结核性病变12例, 仍有12例患者未能确诊。经术后病理或保守治疗以及临床跟踪调查证实, 有11例炎症病变者确诊为恶性肿瘤, 4例疑似癌均确诊为恶性肿瘤, 未确诊患者中有7例确诊为恶性肿瘤、4例炎症、1例炎性假瘤, 其余诊断正确。恶性肿瘤诊断正确率为88.61%。见表1。

2.2 CT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调查中CT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的并发症共68例, 占总例数的30.77%, 主要包括气胸35例 (15.84%) 、出血16例 (7.24%) 、呼吸困难13例 (5.88%) 、咯血4例 (1.81%) 。

2.3 CT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并发症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在CT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并发症影响的单因素分析中, 年龄>60岁, 病灶大小≤3 cm、穿刺深度>5 cm、合并肺部疾病、穿刺时间≥20 min、穿刺次数≥2次、病灶胸膜距离>1 cm的患者容易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P<0.05或P<0.01) 。见表2。

2.4 CT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并发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 以并发症为因变量, 以导致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病灶大小、穿刺深度、合并肺部疾病、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病灶胸膜距离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年龄>60岁, 病灶大小≤3 cm、穿刺深度>5 cm、合并肺部疾病、穿刺时间≥20 min、穿刺次数>1次是导致CT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OR>1, P<0.05) 。见表3。

3 讨论

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呈持续上升趋势, 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 患者就诊时基本已至晚期, 生存率极低[4], 因此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肺部周围性肿块的诊断,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病史、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方法, 但以上方法诊断的准确率较低, 且难以对肿块的性质做出确切的判断。痰细胞学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但其敏感性为61.9%[5]。纤维支气管镜对于周围性肺癌的诊断阳性率则更低, 约为33%[6]。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的应用对肺癌的诊断带来的极大的便利, 其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得到肯定, 并逐渐在临床上推广。有报道称胸部疑难病灶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为90%[7]。本研究中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略低于陈良安等[7]的结果, 可能由于患者病灶大小不同, 以及操作者的定位和穿刺取材技术等原因。

本研究的221例患者中,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检出恶性肿瘤140例, 主要为腺癌和鳞癌, 后经证实其诊断准确率为88.61%。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和咯血, 曾有文献报道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4%, 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进针深度、病灶大小、穿刺次数以及合并症等因素有关[8,9,10]。本研究中共出现并发症68例, 主要为气胸、出血、呼吸困难等, 占总例数的30.77%。上述患者经吸氧、卧床休息3~7 d后症状基本消失。未见血胸、脓胸、空气栓塞、纵隔气肿及肿瘤针道种植等并发症。

为了减少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其诊断成功率和价值, 本研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在并发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年龄>60岁、病灶大小≤3 cm、穿刺深度>5 cm、合并肺部疾病、穿刺时间≥20 min、穿刺次数>1次是导致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OR>1, P<0.05) 。年龄>60岁的患者多存在肺部病变如肺气肿、肺大泡、慢阻肺等, 在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气胸发生的可能性[11];研究表明, 穿刺路径越短, 出现出血或咯血的情况会越少, 这可能与穿刺针遇到血管的多少有关, 穿刺深度越大, 损伤的血管就越多, 导致出血的概率就会增加[12,13,14];较小的病灶增加了取材的难度, 导致部分患者穿刺次数的增加以及穿刺时间的延长, 随着患者的呼吸运动, 穿刺周围组织被损伤的可能性就增加, 从而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这与钟涛等[15]的报道一致。同时, 病灶距离胸膜远的患者, 进针程度大, 损伤的可能性就增加[16,17,18]。

活检并发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7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使用美国BARD自动肾穿刺枪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156例为A组, 其中男79例, 女77例, 年龄15~67岁。2003年1月~2007年6月使用日本TSK半自动肾穿刺枪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173例为B组, 其中男83例, 女90例, 年龄18~62岁。患者均有肾穿刺活检术指征, 均无禁忌证。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B超所用仪器为意大利百胜DU8, 穿刺探头频率7MHz, 穿刺引导架。半自动组选用日本TSK半自动肾穿刺枪 (16~18G) 。自动组选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第三代Magnum自动活检枪, 使用BARD Magnum活检针 (16~18G) 。所有的标本均行光镜、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及电镜检查。

1.2.2 步骤

患者取俯卧位, 腹部垫枕以减少呼吸移动及穿刺时肾脏向腹部移动。穿刺前常规B超先测量患者双肾大小及实质厚度, 并确定穿刺点位置及进针路线 (选择右肾下极作为穿刺点) , 穿刺选择的长度两组均为22mm。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局麻, 在B超全程引导下, 将穿刺针经穿刺固定槽进入由皮肤穿刺点斜行15°插入。当针尖进入肾周脂肪囊接近肾包膜时, 此时嘱病人屏气。 (1) A组活检枪快速弹入肾实质取材 (穿刺前先将穿刺针固定于BARD枪柄上并调好射程打开保险) 。 (2) B组操作者迅速将针芯推入肾组织, 再按动按钮弹射出针鞘, 最后把针鞘连同针芯一起拔出。穿刺完成后立即对穿刺点压迫止血, 腹带包扎。分离及固定标本送病检。

所取肾组织立即行分离、固定并送检。术后患者平卧24h, 用腹带捆扎, 注意监测血压、心率。术后常规止血1d及预防性抗感染3d, 1周内复查尿常规及穿刺侧肾脏B超。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描述,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 (百分数) 描述, 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基线资料

两组患者的年龄, 男性比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的比例、肾穿刺前收缩压、舒张压 (mmHg) , 右肾大小与实质厚度, 血肌酐, eGF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eGFRMDRD公式计算, 单位为 (ml·min-1· (1.73m2) -1。P值为A组与B组间的比较结果

2.2 肾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

光镜下肾小球数目≥5个为肾活检成功[1]。出血病例统计为肾穿刺术后出现肉眼血尿和/或肾周血肿 (B超下血肿直径大3cm) 。见表2。

注:P值为A组与B组间的比较结果

3 讨论

肾穿刺活检组织检查 (简称肾活检) 是肾脏病临床最为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 它不仅为绝大多数肾实质疾病的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还是研究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判断疗效和探讨疗效机制的重要手段。上世纪40年代经皮肾活检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地肾穿刺活检得以开展, 据2000年的粗略统计, 全国每年肾穿刺活检病例约4500~5000例, 目前每年不下万例[2]。使用肾穿刺枪行肾活检术是1990年以后才开始使用, 其结构与Tru-Cut槽形针相似, 但有自动装置。穿刺枪分为两类, 一为半自动穿刺枪 (手推进槽形针芯, 枪自动推进套管) ;一为自动穿刺枪 (针芯及套管均自动推进) [3]。

本研究329例入选的患者出现出血情况, 但无1例需行肾切除或介入行肾动脉栓塞处理, 均予卧床休息、止血等处理而好转。但出血是肾活检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是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4]。两组入选患者基线资料:肾穿刺前收缩压、舒张压及血肌酐、eGFR等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 A组肾穿刺活检成功率高于B组 (P<0.005) , 而出血并发症少于B组 (P<0.05) 。我们分析其原因, 半自动肾穿刺活检针在行活检的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1) 切割时间较长。因为不能快速切割抽取肾组织, 尤其当患者较为肥胖、肾包膜较厚或腹中存在腹水时, 成功穿刺抽出肾组织的概率就会有所下降。 (2) 弹簧力量较弱, 尤其为18号活检针。当肾穿刺针突破肾包膜时, 为了克服弹簧力量较弱, 临床上在按住肾穿刺活检针的柱塞切割肾组织时需向下稍加大力量, 这样穿刺抽取到的肾组织为肾髓质的概率增加, 肾髓质中肾小球较少, 临床上行病理检查时有时仅见肾小管而未见有肾小球或肾小球小于5个, 后者被认为肾穿刺活检失败。由于半自动肾穿刺活检针存在上述两种缺点, 而全自动活检针因切割时间短及弹簧力量大克服了这两种缺点, 故临床使用全自动活检针行肾活检的成功率较高, 且出血并发症较少, 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琳, 张武, 韩向午, 等.超声引导自动肾活检成功率与并发症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3) :222-224.

[2]邹万忠.肾活检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2.

[3]王海燕.肾衰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6.

上一篇:事实问题论文下一篇: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