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活检论文(精选6篇)
定位活检论文 篇1
目前, 临床上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为外科手术治疗, D2淋巴结横扫根治术是其中的一种[1]。在手术过程中, 对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 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步骤和创伤, 因此, 寻求一种准确判断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方法, 对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胃癌根治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术中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 并将定位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以探讨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活检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 为胃癌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胃癌根治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被确诊为胃癌。100例患者中, 男女比例59∶41, 年龄39~72岁, 平均 (47.41±8.37) 岁。病理分期:Ⅰ期15例, Ⅱ期17例, Ⅲ期30例, Ⅳ期38例。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63例, 中分化腺癌32例, 高分化腺癌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D2淋巴结横扫术。在手术过程中, 使用亚甲蓝对患者的前哨淋巴结进行定位活检。所有患者均进行开腹探查, 沿着横结肠对胃结肠韧带进行分离, 使小网膜囊内血管充分显露, 在肿瘤附近1 cm以内的无病变胃壁上选取4个点, 每个点注射亚甲蓝液1 ml。5~10 min后, 对癌变部位进行观察, 可见多个淋巴管颜色变蓝, 并向远端延伸, 沿着颜色变蓝的淋巴管寻找淋巴结, 第一个颜色变为蓝色的淋巴结即为前哨淋巴结。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冰冻切片处理, 并进行病理检查。手术后, 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 对前哨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并对切片进行免疫化学染色检查, 由至少2名病理活检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定位活检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 对患者的术中定位活检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 被检出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84例, 检出率为84%。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早期胃癌34例, 中晚期胃癌66例;而84例检出的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 早期胃癌32例, 中晚期胃癌52例。早期胃癌定位活检的敏感度为94.12% (32/34) , 中晚期胃癌定位活检的敏感度为78.79% (52/66) , 定位活检对早期胃癌的敏感度较中晚期胃癌明显更高, 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表2。
例
例
3 讨论
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是一项新型的技术, 是近年来肿瘤疾病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肿瘤的临床诊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淋巴发生转移的首个淋巴结, 其病理状态能够反映出癌变区域内的淋巴结状态, 如前哨淋巴结检查结果为阴性, 说明该癌变区域内的淋巴结尚未发生转移;如前哨淋巴结检查结果为阳性, 则提示该癌变区域内的淋巴结已经发生转移[4]。有关研究表明, 对肿瘤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 能够对肿瘤癌变区域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 可免去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 简化手术步骤,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手术效率[5]。
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在D2淋巴结横扫术中进行亚甲蓝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100例患者中前哨淋巴结定位失败16例, 这可能是因为, (1) 目前, 在临床上, 对胃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研究较少, 关于胃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方法、步骤以及标准尚未统一[6]。在手术过程中, 手术医生对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操作熟练度会对定位活检结果产生影响; (2) 原发性肿瘤的瘤体体积较大, 其淋巴管由于癌细胞发生扩散和转移而闭塞, 亚甲蓝染料无法通过淋巴管到达前哨淋巴结; (3) 手术中, 对病理切片进行冰冻处理, 低温冰冻可能会使细胞发生肿胀和变形, 影响检查结果[7]。
胃癌的癌细胞多位于胃壁上皮组织中, 对病理组织进行免疫化学染色检查, 能够对癌细胞的扩散予以较为直观的显示, 能够对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进行准确的判断, 从而对胃癌的分期进行明确, 有效指导胃癌的临床治疗[8]。本次研究的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 100例患者中早期胃癌34例, 中晚期胃癌66例;而84例检出的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 早期胃癌32例, 中晚期胃癌52例。早期胃癌定位活检的敏感度为94.12%, 中晚期胃癌定位活检的敏感度为78.79%, 定位活检对早期胃癌的敏感度较中晚期胃癌明显更高,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胃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 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且其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高于中晚期胃癌。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对胃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活检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胃癌根治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手术过程中, 使用亚甲蓝前哨淋巴结进行定位活检, 对其定位活检结果进行分析, 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00例患者中被检出前哨淋巴结转移84例, 检出率为84%。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 100例患者中早期胃癌34例, 中晚期胃癌66例;而84例被检出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 早期胃癌32例, 中晚期胃癌52例。早期胃癌定位活检的敏感度为94.12%, 中晚期胃癌定位活检的敏感度为78.79%, 定位活检对早期胃癌的敏感度较中晚期胃癌明显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胃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 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且其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高于中晚期胃癌。
关键词:胃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后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徐惠明, 朱建伟, 黄宝玉, 等.前哨淋巴结活检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10) :2084-2086.
[2]张希衍, 史东波.前哨淋巴结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4, 22 (1) :16-18.
[3]陶锋, 许国权, 王松祥, 等.前哨淋巴结检测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J].实用肿瘤杂志, 2011, 26 (5) :500-502.
[4]柯孔亮, 戴永平, 郭宇, 等.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 (5) :623-625.
[5]李宗林, 姜淮芜, 肖仕明, 等.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胃癌外科中的应用[J].实用肿瘤杂志, 2012, 27 (4) :445-448.
[6]孟昭义, 康复笑, 何长青, 等.吲哚菁绿, 亚甲蓝联合染色标记胃癌前哨淋巴结临床分析:附32例报道[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8) :22-24.
[7]吴凯, 刘伟, 冯旭刚, 等.86例胃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及其预后[J].癌症进展, 2014, 12 (5) :498-501.
[8]许啸声, 郑民华.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 (2) :194-196.
定位活检论文 篇2
关键词:肾活检术,护理
现将本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对22例患儿进行肾活检术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2例, 其中男12例, 女10例, 年龄35 d~14岁, 平均年龄7岁, 肾病综合征11例, 紫癜性肾炎4例, 肾炎综合征3例, 蛋白尿查因3例, 血尿查因1例。其中1例发生尿潴留给予导尿术, 1例肾周小血肿, 1例肉眼血尿的患者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好转。
2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肾脏”被穿刺普遍存在恐惧心理, 担心手术对身体的损害和术后造成不良后果等。首先,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肾脏的结构和再生能力;肾脏穿刺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术中、术后配合的要点和重要性;并说明情绪紧张可使血压升高而增加术后出现血尿的机会, 屏气不当会给手术成功带来困难等。努力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 获取患者的有效配合。
2.1.2 对于年幼患儿和不合作患儿应提早做好术前镇静工作:
①遵医嘱术前30~60 min予鲁半那1 mg/kg肌内注射1次;②术前20~30 min予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1次。
2.1.3
配合医生完成常规术前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全套、肝炎全套、肾脏B超等以便取得客观的检查结果。如有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者治愈1周后再行穿刺术。
2.1.4
专人示范,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做呼吸运动, 训练其有效的屏气等。术前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加强营养, 防止术前感染。
2.1.5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签字同意, 术前要排空膀胱, 更换手术衣裤并予术前30 min应用立止血防止术中出血。
2.2 术中护理
2.2.1
肾活检术是B超室内进行的无菌操作, 无家属陪护, 患者难免心情紧张并俯卧在沙袋上可引起胃肠不适, 此时护士应给予心理支持, 安慰患者, 利用肢体语言及言语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勇气, 配合医生使手术顺利进行。
2.2.2
当穿刺针进入肾脏时要保持肾脏相对固定是避免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2.2.3
穿刺完毕迅速用无菌敷料包扎穿刺点并用盐袋加压腹带固定, 平车送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常规平卧6 h, 睡硬板床24 h, 大小便不宜起床。予24 h心电监护, 设置血压测量1 h1次并记录。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和尿色、尿量、血色素的变化及细胞比容的变化等。
2.3.2
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和有无腹痛, 腰痛的现象, 以及有无肉眼血尿的情况, 如有肉眼血尿应卧硬板床至消失 (三次小便澄清即血尿消失) ;如有轻微腰、腹痛, 一般1周内可消失不必过于恐慌。若患儿有尿少、尿中带有血块、腹痛明显及其他特殊不适, 应及时报告医生。
2.3.3
患儿适量进食, 多饮水, 术后3 h内每小时饮水300 ml, 以保证每小时有1次尿标本, 便于观察有无出血, 并有冲洗尿道的作用。多饮水但不饮含气饮料, 以免引起腹痛、腹胀, 密观呼吸, 避免腹带过紧导致呼吸困难[1]。如有排尿困难可用热敷、按摩等方法帮助其自行排尿, 必要时也可导尿, 避免尿路感染和血块堵塞引起尿潴留的发生。
2.3.4
术后24 h用周林频普义照射穿刺处30 min。1次/d, 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减轻疼痛感。
2.3.5
术后常规应用止血、抗感染、苏打碱化尿液等治疗3 d左右, 预防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2.3.6
术后6 h可解开腹带和左、右侧卧床翻身, 24 h后可以起床, 严禁肾脏扣诊。术后3 d内不能淋浴或盆浴以免伤口感染, 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咳嗽、喷涕等。
3小结
肾活检是一项有创性检查, 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血尿、肾周血肿、腰痛、动脉瘘、损伤其他脏器、感染、死亡等,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儿科患者的特点是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差。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合作, 术前准备要充分, 术中操作熟练、准确, 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在此基础上, 护士的言语、表情行动、神志均能对患者发挥作用, 可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定位活检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36~70岁, 平均 (52.20±11.02) 岁;阴道流血患者数33例, 月经紊乱患者数40例, 其他症状为27例。并发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为:合并高血压28例, 糖尿病30例, 不孕11例。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两组在年龄、临床表现以及高危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传统的分段刮宫方法对子宫内膜进行刮取, 并行子宫内膜病理学诊断与检查[3];观察组全部患者均行宫腔镜诊断与检查, 仪器主要采用德国STORZ宫腔检查镜, 于直视条件下定位宫腔病变发生部位以及范围等, 然后对可疑的部位进行组织学活性检查[4]。具体方法为:对于不规则出血患者而言, 应采用抗生素止血药物治疗后再行常规的检查, 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患者行B超检查之后采用宫腔镜检查, 对于出现宫腔内膜病变的患者而言, 宜采取定位活性检查, 术后对患者再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产WISP持续灌流宫颈镜进行诊断与检查, 患者接受检查之前在宫颈处应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麻, 然后将其置入宫腔镜之中, 主要顺序为:宫底、子宫前壁、后壁、两侧壁以及宫颈管等位置对子宫内膜的形态、厚度以及色泽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检查, 若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子宫肌瘤、内膜息肉瘤以及异性血管等异常情况时, 那么此时需要对其置入活检钳进行内膜定位活检, 且将组织送检。将上述2种方法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癌灶检出率及宫腔镜子宫内膜定位活检组织学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 计量数据以“n (%) ”的形式进行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表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表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表示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癌灶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 (n=50) 定位活检病理确诊为47例, 癌灶检出率为94.00% (47/50) ;对照组 (n=50) 病理学确诊26例, 癌灶检出率为52.00% (26/50) ,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χ2=11.202) 。
2.2 宫腔镜子宫内膜定位活检组织学结果分析
见表1。由下表可知,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定位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单纯样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其中,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数最多, 其次为子宫黏膜下肌瘤。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由于解剖学的特点, 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确诊远不如子宫颈癌方便可靠。目前尚无成熟、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对有症状或疑诊子宫内膜癌的患者, 传统的诊断方法是通过分段诊刮刮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 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盲目性, 易遗漏一些较小的局限性病灶[5]。阴超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能够作为绝经后出血以及阴道排液患者常规诊断检查的初步。然而, 阴超图像并非为临床诊断, 这就是说阴超诊断结果并非为“金标准”, 单纯超声检查不能发现直径在2mm以内的宫内占位性病变[6]。若阴超显示的图像出现异常或者图像正常而患者持续表现症状时, 那么应该行宫腔镜诊断检查, 且在病灶部位取活检[7]。诊断性刮宫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 然而由于存在盲视手术, 完全靠术者的经验来进行, 随机取样, 提供的信息有限, 特别是对于绝经后患者, 部分内膜菲薄, 病灶局限, 有部分患者甚至很难刮出内膜, 诊刮常不能明确诊断, 对临床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者必须行官腔镜检查[8]。宫腔镜检查是否会造成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腹膜腔内扩散及与预后的关系, 一直是临床医师争论的焦点问题。虽然目前尚无循证医学的资料证实膨宫介质及膨宫压会造成内膜癌的扩散, 但如在官腔镜检查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时, 应尽可能地降低膨宫压力, 缩短操作时间。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癌灶检出率对比、宫腔镜子宫内膜定位活检组织学结果。结果表明:观察组 (n=50) 定位活检病理确诊为47例, 癌灶检出率为94.00% (47/50) ;对照组 (n=50) 病理学确诊26例, 癌灶检出率为52.00% (26/50) ,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定位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单纯样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等。综上所述, 宫腔镜定位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定位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分段刮宫法刮取子宫内膜行病理诊断, 观察组采用宫腔镜定位活检。比较两组癌灶检出率及宫腔镜子宫内膜定位活检组织学结果。结果 观察组 (n=50) 定位活检病理确诊为47例, 癌灶检出率为94.00% (47/50) ;对照组 (n=50) 病理学确诊26例, 癌灶检出率为52.00% (26/50) ,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定位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子宫内膜息肉, 22例 (占44.00%) ;子宫黏膜下肌瘤, 12例 (占24.00%) ;子宫内膜单纯样增生, 7例 (占14.00%)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5例 (占10.00%) ;子宫内膜癌, 4例 (占8.00%) 。结论 宫腔镜定位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诊断率较高,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宫腔镜定位活检,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癌系[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52-478.
[2]孟跃进, 杜洁华.电视宫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生殖与避孕, 2006, 26 (5) :320-321.
[3]徐立礼.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1981, 8 (3) :128-129.
[4]温宏武.宫腔镜用于诊断宫腔镜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6, 15 (11) :810-812.
[5]夏恩兰.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4) :199-201.
[6]Dueholm M, Lundorf E, Uanscll E S.Evaluation of the uterine cavity with resonance inlaging, mmsvaginal sonography, hysteroeonographie examiraaiou, and diagnostic eteril, 2001, 76 (2) :350.
[7]冯力民, 夏恩兰.官腔镜诊断官腔内病变的几个焦点问题[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3) :163
定位活检论文 篇4
关键词:阴道镜,定位活检,CIN
宫颈疾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宫颈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由宫颈不典型增生发展为原位癌的时间约为10年,早期发现无症状的宫颈病变,对宫颈癌的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癌前病变有重要的意义。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浸润癌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癌前期病变阶段,它包括子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子宫颈原位癌。从宫颈癌前病变到癌的演变一般10年左右,早期诊断和治疗CIN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近一年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彭湃医院阴道镜下宫颈活检1853例中CIN的发生率及其阴道镜图像特征、CIN与宫颈糜烂的关系等,最后由病理学做出诊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53例宫颈疾病患者,均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彭湃医院妇科门诊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81岁,平均(42.5±5.4)岁。孕产次为0~8次,平均为2.4次。入选的病例均为非妊娠期,无子宫上皮内瘤样病史的女性,近一年未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所有病例中,除了11例宫颈光滑外,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糜烂。阴道镜检查指征:(1)细胞学涂片异常或TCT示ASCUS;(2)白带增多或接触性出血,或者有血性白带,有阴道点滴出血,或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等临床可疑症状者;(3)宫颈糜烂中度或有息肉、白斑、乳头状外形等;(4)下生殖道湿疣。符合上述任何一项者,均行阴道镜检查。由于全部患者都要求治疗,所以均行阴道镜下定位活检。
1.2 检查方法
阴道镜检查方法,采用阴道镜为深圳科威SLC2000-B电子阴道镜数字成像系统,检查时间:非月经期,除外阴道急性、亚急性炎症。阴道镜观察主要以病灶的边界形态、颜色、血管和碘反应4个征象反映局部异常。阴窥暴露宫颈,先用棉球拭净宫颈分泌物作初步观察,先低倍后高倍对下生殖道和宫颈作初步观察,再以3%冰醋酸作醋酸试验,以清楚观察病变,着重观察宫颈上皮的色泽、轮廓、病变范围、血管形态、分布、对醋酸的反应、交界区的变化。观察血管时宜加用绿色滤光镜片,镜检后做碘试验(1%碘溶液)。宫颈异常表现为出现白色增生上皮,可有模糊的镶嵌,边界模糊。CINⅡ有增粗的点状血管和边界清楚的突起病损。CINⅠ有镶嵌和粗的点状血管,浸润癌可见异形血管,岩石状突起或猪油样改变等复杂图像。选择阴道镜所见病变最严重处进行活检,即在出现了白斑、白色上皮、镶嵌、点状血管与各种异型血管、脑回状改变的异常转化区内取活检1~4块。部分细胞学检查阳性而宫颈未见明显异常或者移行带上移,在3、6、12点处进行多点活检,并行颈管搔刮分瓶福尔马林液固定送病理科检查。
1.3 阴道镜名词及图像
阴道镜图像分类采用1990罗马(ROME)第7届宫颈病理及阴道镜会议修改后的阴道镜术语进行描述:(1)正常阴道镜图像:a.原始鳞状上皮;b.柱状上皮;c.正常转化区。(2)异常阴道镜图像:白斑、点状血管、醋酸白色上皮、碘阴性区、异形血管、镶嵌、白色腺体、腺口白环。统计时如同一患者宫颈有多种异常图像则取特异性高的图像,如同时有白色上皮,白斑及镶嵌等,则统计时取镶嵌。同时采用改良的Reid标准根据边界、颜色、血管及涂酸反应进行评分。据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将CIN分为三级:Ⅰ级为轻度不典型增生,Ⅱ级为中度不典型增生,Ⅲ级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镜下若评分在1~4分应为CINⅠ~Ⅱ,5~6分则可能为CINⅢ或原位癌,而鳞癌时则应≥6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IN的检出率
阴道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见表1。两种诊断方法在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及浸润癌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其中宫颈炎和浸润癌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分别为99.8%、100%,两种诊断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二者的符合率浸润癌>宫颈炎>CINⅠ>CINⅢ>CINⅡ,在阴道镜异常图像区取活检,可明显提高CIN的检出率。
2.2 CIN的阴道镜图像
在CIN 3个分级中阴道镜图像的主要表现为血管异常(异型血管及点状血管)、白色上皮、镶嵌及白斑,见表2。
2.3 CIN分级与宫颈糜烂的关系
本研究中CIN 3个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其中Ⅰ、Ⅲ级的糜烂程度要显著高于Ⅱ级,P<0.05。因此,不能以宫颈有否糜烂及糜烂的程度为衡量CAN的分级,见表3。
3 讨论
宫颈疾病中以慢性炎症为主,但不可忽视它是一组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疾病,及早诊断,严密监测宫颈病变是防治宫颈癌的积极措施。常规宫颈4点活检法阳性率不满意,是因为早期宫颈病变不一定长在这4点处,而且肉眼不易识别,操作中带有盲目性,故检出率低,而阴道镜检查可以放大观察宫颈上皮的颜色、色调、表面构型,边界及血管,它能及时发现宫颈局部微小病变,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在醋酸试验和碘实验后对病灶作多点取材定位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避免盲目活检的漏诊。镜下活检确诊率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有学者[1]指出,CIN总体有15.0%可发展为宫颈癌,CINⅠ、CINⅡ、CINⅢ发展为癌的危险分别为15%、30%和45%。CIN发展为宫颈原位癌为正常的7倍。由此妇产科医师必须及早诊断和处理CIN。应用细胞学、阴道镜、组织学即三阶梯技术,规范化诊治管理女性下生殖道的癌前病变是国际上公认的准则[2]。阴道镜直视下宫颈活检组织的病理学诊断是目前选择CIN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很多资料表明,阴道镜下活检更易命中病变组织而提高宫颈病变的准确性。本文显示用阴道镜下所见图像来拟诊CIN有敏感性高、及早发现宫颈癌的优点。因此,阴道镜图像(拟诊)适合作为CIN的筛查方法,与病理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在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是一种诊断准确性相当高的方法[3]。但不是所有病例都能在阴道镜指示下活检,对转化区暴露不满意者或绝经后老年宫颈疾病妇女以及宫颈涂片阳性而阴道镜检无异常图像者,应警惕宫颈管及宫腔病变,同时注意取材的方法、部位和深度,必要时可联合宫腔镜或重复取材,以保证活检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润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阴道镜诊断及追踪探讨[J].吉林医学,1995,16(4):232-233.
[2]宋学红.三阶梯技术诊治管理女性下生殖道癌前病变[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1):69-70.
定位活检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至2010年9月,共60例肺部肿块患者,行CT检查考虑为肺癌或不能除外肺部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29~78岁,中位年龄59岁。肺部病灶大小为(4.32±2.12)cm,其中周围型48例(80%),中央型12例(20%)。40例(66.6%)直接选择模拟机下穿刺活检,20例(33.4%)首先行纤支镜但无结果而选择穿刺活检。
1.2 术前检查
术前行胸部CT平扫或增强扫描,常规查凝血功能,心肺功能。
1.3 使用器械
巴德活检枪及配套18 g切割式活检针,国产X线模拟定位机。
1.4 操作方法
依病灶位置,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穿刺前根据CT片上测量肿块中心或边缘到皮肤的距离、角度,在模拟定位机引导下选择穿刺点,确定进针方向和位置,在相应穿刺点皮肤下予以标记,消毒铺巾,进针点自皮肤到胸膜局部麻醉,然后以18 g切割式活检针进针至胸膜下令患者屏气,快速进针达预定深度,模拟定位机等中心旋转曝光证实针头刺入病灶后,将切割针外端置入巴德活检枪,设定进入病灶组织的深度,扣动扳机、切取、拔针,取出细条标本呈蚯蚓状组织,用注射器针头协助刮取、置入装有10%甲醛的无菌小瓶中固定,同样的方法变化角度再切取1~2条后送病理作细胞学检查。术毕休息10 min后进行模拟机胸透,观察有无气胸或局限性出血。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60例患者全部行模拟机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细胞或组织学诊断:鳞癌19例(31.7%),腺癌30例(50%),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8.3%),类癌1例(1.7%),炎性病变3例(5%),坏死组织细胞2例(3.3%)。肿瘤诊断阳性率为91.7%。
2.2 并发症
(1)气胸6例,占10%,均为少量气胸,未做特殊处理,1周内自行吸收;其中1例模拟机胸透扫描未见气胸,但患者返回病房后,出现轻度的呼吸困难,摄胸X片发现气胸,但<1/3同侧肺体积,故未作处理;(2)肺出血4例,占6.7%,主要为痰中带血,一过性少量出血,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有1例患者因咳血术后给以蛇毒凝血酶150 mg肌肉注射一次。
3 讨论
纤支镜检查对支气管管内型疾病,特别是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对周围型及管外中央型肺癌肿块位于支气管外,痰检和纤支镜检往往阴性,如不能明确诊断,则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这类患者应进行肿块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微创性检查诊断方法,如肿块靠近胸壁,则B超引导下活检可取;但肿块位于胸腔中央,因气腔效应,B超难以探测肿块位置;行CT机引导或CT模拟机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术,其准确性、阳性率也很高,尤其中央型肺癌,在痰细胞学检查和纤维支气管检查阴性者,CT更能准确定位,特别是对心脏后、脊椎旁、主动脉旁、肺门区等特殊部位的病灶,可选择最佳穿刺点、减少并发症。但对于肺下叶的小肿瘤随呼吸运动幅度较大,CT引导不能动态观察肿瘤的位置变化,其准确性受一定的影响;更主要因为费用较高、费时,故难以广泛应用。而X线模拟机目前一般肿瘤放疗科均拥有,费用较低、省时、方便而且可实时引导。本文腺癌的比例明显高于鳞癌,可能在该组中,病灶位于两肺野周边(周围型)的病例较多。这与周围型肺癌以腺癌多见相一致。通常,对于中央型的病灶,由于纤支镜检查确诊率较高,医师往往首先选择纤支镜检查,如纤支镜检查未能确诊,则考虑行肺穿刺检查。纤支镜检查对周围型病灶的确诊率较低,可以直接行肺穿刺。文中20例行纤支镜检查未能确诊的病例,肺穿刺均取得成功,19得到确诊。结合CT扫描,采用X线模拟机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部肿块的活检术,需注意以下几点:(1)先测量肿块中心和边缘距皮肤表面距离;(2)采用等中心定位技术,确定穿刺点、进针深度、针尖是否进入肿块可采用模拟机机头变化方向确定;(3)巴德活检枪根据肿瘤的大小及位置选择合适档位(有1.5 cm档及2.2 cm档)以保证取到足够的组织而避免增加并发症;(4)尽量使针体与胸壁成直角,这样胸膜损伤小,气胸机会也少;(5)进针点与靶点距离相对较小而又能够避开骨骼和血管、神经等结构;(6)对较大的病变应结合CT增强扫描片,使取材点避开病变坏死区和周边反应区。
本组在X线模拟机引导下行肺部肿块穿刺活检,阳性率达91.7%,与文献报道相似[1];本组患者并发症少,发生气胸6例,发生率为10%,咯血4例,发生率6.7%,与文献报道接近[2,3,4]。笔者认为X线模拟定位机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肿块活检术是一种简便、可靠、经济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外周性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德升,尚宁,姜静,等.CT、X线电视透视及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活检比较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00,5(1):25-26.
[2]王国范.CT定位下细针肺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01.
[3]黄剑锋.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中国肺癌杂志,2002,5(1):58.
定位活检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收治乳腺癌患者326 例, 男1 例, 女325 例, 年龄28~71 岁, 平均45.6 岁。305 例施行乳腺癌手术治疗, 其中78 例术中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78 例均为初诊病例, 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乳房原发肿瘤、患侧腋窝均未行过手术、未进行内分泌治疗或放化疗。术前经临床体检, 彩超、钼靶照相、CT或MRI等检查, 临床分期限定于Ⅰ ~ Ⅱ a期, 术中行病理冰冻切片检查, 腋窝前哨淋巴结阴性51 例, 行单侧乳房根治性切除术或保留乳房手术, 保留腋窝淋巴结未予清扫, 25例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 同期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未出现淋巴结假阳性病例。术中2 例出现前哨淋巴结假阴性;术后病理石蜡切片证实为淋巴结阳性, 重新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1.2 方法
患者均为初诊病例, 入院后通过临床体检, 获得乳房原发肿瘤及患侧腋窝淋巴结的临床分期数据;结合实验室检查、彩超、钼靶、CT、MRI等检查, 做出初步肿瘤临床分期;选择肿瘤临床分期为Ⅰ~Ⅱ a期的有手术指征患者, 常规检查排除肿瘤远处转移情况, 排除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肺部病变等手术禁忌证。78 例患者中, 43 例术前于我科行原发肿瘤空心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术, 病理诊断明确乳腺癌, 并于穿刺术后1 周内完成乳腺癌手术;余35 例患者术中行原发肿瘤切除活检, 病理冰冻切片检查证实为乳腺癌, 随即施行乳腺癌手术。所有病例常规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心理辅导。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 患侧上肢外展, 术野消毒, 用亚甲蓝2 ml于原发肿瘤灶周围分3、6、9、12 点均匀注射于皮下, 于患侧腋毛区下缘做凹面向上的弧形切口, 保乳手术原发肿瘤位于外上象限接近腋窝者, 或行全乳切除术患者也可沿用乳房切口, 游离皮瓣后寻找到蓝染 (亚甲蓝染色) 皮下淋巴管, 沿淋巴管找到第一个蓝染 (亚甲蓝染色) 淋巴结即为前哨淋巴结, 完整切除, 送病理冰冻切片检查。若病理检查报告前哨淋巴结阴性, 则保留腋窝组织不予清扫;反之, 前哨淋巴结阳性者, 则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2 结果
78 例患者中, 51 例前哨淋巴结阴性, 术中保留腋窝淋巴结未予清扫;25 例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 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 例术中出现淋巴结假阴性, 术后经病理石蜡切片检查证实淋巴结阳性, 重新施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未出现淋巴结假阳性病例。所有保留腋窝淋巴组织的患者, 术后病情恢复理想;切口及腋下均未出现感染或积液;随诊至今术侧上肢均未出现感觉及运动障碍, 无一例发生上肢水肿。
3 讨论
前哨淋巴结是原发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中的特殊淋巴结, 是原发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所必经的第一站淋巴结。腋窝前哨淋巴结是乳腺癌患者淋巴液流经肿瘤后首先引流到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淋巴结, 是乳腺癌最先发生转移的淋巴结。理论上讲, 如果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没有转移, 那么腋窝淋巴引流区的其他淋巴结也不会出现转移。通过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了解腋窝淋巴结有没有转移, 主要通过一个创伤较小的活检手术就能了解到腋窝淋巴结有没有转移, 从而确定肿瘤分期, 估计预后, 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对于前哨淋巴结阴性的患者可以免除行全麻下腋窝淋巴结清扫, 避免了患者因手术对腋窝的损伤及解剖结构破坏而造成的上肢淋巴水肿, 缩小了手术范围, 减少了手术创伤, 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主要针对临床分期Ⅰ~Ⅱ a期未行过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患侧腋窝未行过手术的非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目前多采用蓝色染料检测法、发射性核素检测法以及染料与放射性核素联合检测法。由于放射性核素检测法对设备条件要求高, 费用比较昂贵, 术前准备较复杂, 大多数基层医院并无条件开展放射性核素检测法;而亚甲蓝染料价格较为便宜, 容易获得, 变态反应少, 安全、无毒, 术前准备及手术操作简便, 亚甲蓝定位比较准确, 为开展微创活检手术了解到腋窝淋巴结肿瘤有没有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亚甲蓝染色检测法对医疗设备和条件无较高要求, 只要手术操作适当, 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美国虽有很多高精尖科研课题, 但美国医学特重视医学科研的实用性, 例如新生儿顺产与剖宫产的区别等[1]。我们观察发现:采用的亚甲蓝染色检测法, 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的同时, 可进行相关应用的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亚甲蓝染色定位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78例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进行分析, 观察分析亚甲蓝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染色定位效果。结果 78例乳腺癌患者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病理评估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亚甲蓝染色定位方法具有定位准确、经济、简便及变态反应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亚甲蓝染色定位,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参考文献
【定位活检论文】推荐阅读:
立体定位活检06-17
阴道镜下定位宫颈活检07-20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论文10-18
活检针经皮肺活检10-20
活检诊断05-12
细胞活检07-30
骨髓活检09-29
肾活检患者05-21
肾组织活检07-13
术前活检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