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穿刺活检术(精选8篇)
肺穿刺活检术 篇1
肺穿刺活检术, 是从体表进针刺入肺脏抽取组织以作检查的一项技术。CT横断层扫描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可准确显示病灶的大小、位置及内部情况, 以及与血管等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尤其适用于定位难度大、病灶在肺门及纵隔附近者。有报道[1]显示116例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术均穿刺成功, 而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气胸 (15.5%) 、穿刺道出血 (10.3%) , 咯血 (4.3%) , 其他 (1.7%) 。CT导引肺穿刺活检术适用于胸片、胸部CT显示的位于肺周围难以定性的孤立病灶;经痰细胞检查、纤支镜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者;久治不愈的片状影;广泛性结节病变经抗炎治疗2~3周无效者;有时候虽然确诊肺癌, 但是治疗前需取得组织学分类的患者;以及需要取得组织学诊断的其他病变等。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术减少了开胸探查手术, 肺出血和咳血一般为少量, 不需处理[2]。下面就26例CT导引肺穿刺活检术护理介绍一些个人经验和感悟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均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肺内周围型病变, 均为行纤支镜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细菌学检查未能明确病因的患者。其中男19例, 女7例;年龄42~55岁, 平均47岁;病程2~5个月, 平均4个月。影像学检查皆有肿块但性质难以确定。所有患者均出凝血时间正常、无肺内阴影怀疑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无肺大疱的存在、无脓胸、局部皮肤感染、无血管病变的可能性, 患者皆神志清醒, 身体素质尚好, 肺功能尚可。所有患者进行屏气训练, 咳嗽剧烈者服用镇咳药止咳, 待咳嗽症状平稳后再行穿刺。依据病变部位避开肋骨、血管、叶间裂、病变坏死区域, 采纳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 选取最佳穿刺层面, 预先设计最佳穿刺点、进针路线和穿刺深度确认刺入病灶后可立即取样。穿刺完毕后即刻再次肺部CT扫描, 以明确是否出现气胸及气胸的程度。如CT扫描未见气胸, 而在患者返回病房后24 h内出现气促, 则行胸x片检查, 以明确是否发生气胸。护理人员应备好氧气以便术中需要时及时给予高浓度氧吸入, 同时做好抢救准备。护理人员要准备好无菌穿刺包、手套和注射器, 穿刺地点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1.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经护理人员与手术操作者的密切配, 穿刺活检成功, 获得细胞学和组织学材料, 患者无气胸和其他并发症, 患者家属也非常满意。
2护理体会
2.1 一般专科护理
护理人员和医生指导患者联系吸气、屏气以配合穿刺取样, 告知患者一直要保持平静呼吸, 不要紧张改变呼吸频率和幅度。护理人员要详细阅读患者的病历资料, 有禁忌证的患者严禁穿刺。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 测量体温, 血压、脉搏、呼吸和完善一切常规检查, 建立静脉通道, 做好术前常规准备。操作结束后, 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用平车平稳送患者回病房,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穿刺处局部敷料有无异样。通常情况下轻度疼痛者给予安慰, 疼痛明显, 不能耐受者给予止痛剂。大多数患者对穿刺活检术有恐惧心理, 常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使用通俗亲切语言讲述成功病例, 鼓舞患者给患者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心理疏导, 仔细叮嘱术后应注意的事项, 避免意外发生。
2.2 护理人员要有好的心态
参与手术配合中人员的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到手术进展和效果。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有时年龄较大, 大多在家为人妻、为人母, 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奔波境地。肩负着家庭和事业两幅重担。在社会上还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等压力, 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事实上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一些人确实有人格的缺陷, 例如对同事刻薄, 而自己工作时间洗衣服或绣十字绣, 这种对别人严厉对自己宽松很容易和同事产生矛盾, 进而给自己也带来坏心情。临床上无论出现何种医疗纠纷, 患者总是首先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护士, 她们只能默默地承受, 面对患者的抱怨, 医生的不理解, 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要反复告诫自己, “退一步海阔天空”, 因为宽容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修养和品质[3]。在工作中调整好心态才能很好的配合肺穿刺活检术的进行。甚至可以说, 很多临床上的护理差错和事故都是由不良的心理状态引发的。
2.3 护理人员要做到三个主动
2.3.1 主动学习
CT导引肺穿刺活检术护理要注意主动学习, 在医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 以往在学校课程讲授的内容多少都有些陈旧了, 如果护理人员不主动地学习很难适应一些工作, 有的大学中一些从事包括生理实验内容的技能实验工作的夜大毕业的高级实验师, 就连蛙心插管也不能掌握。护理人员要主动学习, 要发现自己弱点, 从临床经典案例开始分析, 采用课内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要鼓励护理人员还积极主动发言。要让护士真正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最后。要创建一个有学习氛围的科室, 促进护理人员主动对本专业护理知识积极的学习。通过制定一些制度构建倡导和学习主动学习的机制, 努力将护士自身打造成为主动学习学习型护士。要让护士感受到压力, 尤其是专业的知识提高的必要性, 树立不学习就要落后的思想。
2.3.2 主动配合
CT导引肺穿刺活检术护理要注意主动主动配合, 由于护士配合的主动性与对术者所需意识的反应是同步的, 甚至是超前的, 所以要求护士穿刺配合中和操作者操作意图作出正确的反应。护士要了解操作者的方式和意图, 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有一个预案和心理准备, 要熟悉医生的习惯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才能在配合中积极主动, 甚至达到完美[4]。
2.3.3 主动沟通
护理人员主动的进行意见沟通可以使领导者的决策更科学合理, 但是如果沟通受阻, 决策就片面工作就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护士与护士间主动沟通能加深了解, 加强团结, 改善人际关系, 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5]。而与患者主动沟通更能了解患者所需, 和护理工作不足, 能为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栋, 周正荣, 李文涛, 等.CT导引下经皮肺组织活检术常见并发症及穿刺体会.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16 (12) :847-849.
[2]征锦, 陈文新, 施斌斌, 等.CT导引下经皮肺活检的临床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18) :3.
[3]刘秀华.高年资临床护士的职业态度调查及管理对策.社区医学杂志, 2009, 7 (13) :59-60
[4]王娟娟.有关提高手术室护理主动配合的一点体会.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12) :3674.
[5]付桂琴, 朴红梅.意见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9, 20 (4) :385-386.
11例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体会 篇2
【摘要】 从术前心理疏导、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卧床休息、病情观察、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对肾穿刺护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肾穿刺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10-01
目前肾脏病类型繁多,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成为目前临床上获取肾脏组织病理标本的主要手段之一,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该检查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肾活检又是一种创伤性检查,穿刺后可能有出血、腰痛等并发症,手术前后密切观察与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32岁。诊断为IgA肾病2例,膜性肾病3例,狼疮性肾炎1例,毛细血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局灶增生硬化症1例,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硬化症1例,肥胖相关性肾小球肥大症1例,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1例,均采用美国bard一次性活检装置,在B超引导下进行肾活检术。
2结果
本组11例行肾穿,成功11例,成功率100%.有2例出现轻度腰酸、腰痛,1周后缓解。1例尿潴留,通过诱导排尿方法,患者自行排尿。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肾穿是一项创伤性检查,术前须签手术知情同意书,患者及家属往往因知识的缺乏,特别是年轻患者的父母,往往担心肾穿后孩子会留下后遗症,因此术前责任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肾穿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安全性、并发症及术中配合的重要性。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多巡视病房,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介绍手术医生的成功经验,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信心,鼓励已经做过肾穿的患者现身说教,减少患者焦虑,最大限度配合医生。
3.1.2术前准备
(1)、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有无出血性疾病,术前停用抗凝药及扩血管药物。
(2)、肾穿前协助医生完善各项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肾功能、血型,查B超了解肾脏大小、位置、活动度及有无肾下垂。
(3)、术前训练,让患者了解术中、术后配合要求。术前1天教会患者吸气、屏气30秒,以确保穿刺瞬间肾脏位置临时固定,保证穿刺成功,教会患者床上排尿,以免术后不会床上排尿,导致尿储留。
(4)、注意保暖,防止咳嗽,咳嗽不宜肾穿,为了预防感染,术前应洗澡更衣,女病人询问是否月经期,经期不宜肾穿。术前排便、排尿,做好准备。
3.2 术中配合
让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约10cm厚硬枕,将肾脏顶向背侧。行B超穿刺定位及局麻时可与病人交谈,转移注意力。术中采用的穿刺针应避开患者视线,以免加重患者的紧张与恐惧。护士除安慰患者,主要是配合医生指导患者呼吸运动,即吸气-呼气-屏气,使穿刺在屏气后快速顺利进行,对合作差的患者由护士捏住鼻子,以保证穿刺成功。肾穿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脉搏。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1)、术后穿刺壁局部按压数分钟,局部可压沙袋,让患者休息半小时后送回病房。
(2)、术后俯卧6小时,若病情平稳,可于6小时后改平卧位,24小时后根据情况可下床轻微活动。如有血尿,延长卧床时间,1周内不宜做剧烈运动。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现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4)、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防止穿刺后出血,形成血凝块,梗阻尿路。术后查尿常规。
(5)、根据医嘱常规输注抗菌素预防感染。
(6)、做好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进柔软易消化饮食,防止腹胀及消化不良。另外应与患者交谈,解除思想负担,采用各种方法诱导患者排尿。
3.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3.2.1 血尿
镜下血尿发生率几乎100%,一般于1-5天内消失,无需处理。肉眼血尿大多于1-3天内消失。为使出血及时从肾脏排出,嘱病人大量饮水,遵医嘱给予补液及止血治疗。
3.3.2.2腰痛
多因血肿、穿刺损伤和因卧床时间过长有关,多为钝痛和不适感。给予患者舒适卧位,关心体贴病人,转移注意力,一般3-5天症状消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腰部出现绞痛,既有可能发生血块阻塞肾盂及输尿管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相关检查准备,如果患者出现腹痛腰酸痛,穿刺局部有压痛,穿刺侧腹部压痛或反跳痛,行B超或X线检查可确诊。
4、体会
肾穿虽然安全可靠,实用性强,极少发生严重并发症,但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可能发生常见并发症,高超的技术和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情对待手术,术中积极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曾琦,程玉昆,鲍群梅,等,肾穿刺活检患者的观察和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
[2] 叶任高,杨念生,郑智华,肾病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35.
[3] 陈香美。肾脏内科主治医生4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1-41.
肺穿刺活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经胸片及CT检查提示肺周围占位性病变, 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等各种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性质, 且纤维支气管镜不能达到病灶区域。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35-78岁, 平均59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27例, 咳痰25例, 咯血18例, 胸痛16例, 发热9例, 消瘦20例。病灶最小2.4cm×3.8cm, 病灶最大9.2cm×10.6cm。穿刺前所有患者行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检查正常。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能配合做深呼吸、闭气动作。
1.2 方法
采用SEMENS双排螺旋CT机, 穿刺针为CHIBA18G半自动活检穿刺枪, 在CT机上选择离肺内病灶距离最短, 并避开大血管及周围骨质为穿刺点, 测量病灶中心及外周离皮肤的距离及选择最佳进针角度, 做出体表标记。根据肺内肿瘤的位置患者可采用仰卧、俯卧或侧卧体位, 常规消毒铺巾, 用2%利多卡因10mL逐层浸润麻醉至胸膜, 拉起枪栓机关, 固定穿刺深度, 嘱患者吸气后屏气, 将活检枪刺入病灶内, 嘱患者平静呼吸, CT扫描针尖位置, 调整位置后嘱患者吸气后屏住呼吸, 按动枪柄末端机关切割, 抽出活检枪留取标本, 用10%福尔马林固定, 送组织病理学。一般视情况变换穿刺角度穿刺2-3次, 尽量避开中心坏死组织, 以提高病检率。穿刺结束后, 用无菌纱布按下穿刺点, 固定, 立即行CT检查, 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 用轮椅送回病房, 避免剧咳, 大声讲话, 酌情使用镇咳、止血药, 检测生命体征, 第2天行胸部透视或拍片观察有无气胸、出血。
2 结果
2.1 穿刺结果30例共穿刺82次, 全部穿刺成功。明确诊断26例, 其中腺癌5例, 鳞癌7例, 肺泡细胞癌2例, 小细胞癌1例, 转移瘤1例, 未分化癌1例, 肺结核4例, 炎性假瘤3例, 肺脓肿2例。未明确诊断4例, 穿刺活检确诊率83.3%。
2.2 穿刺并发症:发生气胸5例, 气胸发生率为16%, 肺压缩<25%, 少量咯血2例, 肺内出血1例, 观察对症处理, 症状消失。
3 讨论
周围性肺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是肿瘤科临床实践中常见问题。获取病变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CT监视引导下肺穿刺活检, 定位准确, 可显示病灶的大小、位置及内部情况及与血管等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可监视穿刺过程, 提高安全系数和穿刺准确率[1], 尤其对纤支镜不能到达的病灶以及周围性较小病灶, 具有独到的优势。文献显示, 良恶性疾病总的确诊率为74%-97%, 本组为83.3%, 与文献报道一致。
3.1 并发症的防治CT定位与穿刺途径的选择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技术。文献报道[2],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并发症包括:气胸、咯血、空气栓塞、血胸、肿瘤种植及血行扩散。其中气胸发生率最为常见为5%-44%, 本组16%, 肺压缩<25%, 本组并发咯血为6.7%, 经观察对症处理后吸收。穿刺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取得配合,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进针可减少并发症。空气栓塞、血胸为较罕见严重并发症。据文献报道[3]经皮肺穿刺活检不影响Ⅰ期肺癌的预后, 亦罕见肺癌的扩散。
3.2 提高穿刺的准确率获取有效地病变组织, 是活检的主要目的。对于巨大的病灶, 尽量避免在病灶中央或坏死、液化的病灶组织中穿刺获取标本, 以免得到坏死、炎性细胞而不利于诊断。本组病例, 一般每例穿刺2-3针, 以尽可能多得获取病变组织。
综上所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周围性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性有效, 诊断率高, 并发症少, 对指导临床诊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周围性肺占位病变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30例周围性肺占位性病变, 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结果 30例中明确诊断26例, 其中腺癌5例, 鳞癌7例, 肺泡细胞癌2例, 小细胞癌1例, 转移瘤1例, 未分化癌1例, 肺结核4例, 炎性假瘤3例, 肺脓肿2例。未明确诊断4例。发生气胸5例, 少量咯血2例, 肺内出血1例。穿刺活检确诊率83.3%。结论 对周围性肺占位病变,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性高、并发症少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周围性肺占位,CT引导,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术
参考文献
[1]李月考, 时高峰, 王亚宁, 等.CT引导下肺部穿刺切割活检的临床应用[C].《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2]黄海光, 赵莉, 刘杨, 等.CT引导下肺部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9) :1108-1112.
肺穿刺活检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38例, 其中男27例, 女11例;年龄26~78岁, 中位年龄46岁。38例患者经胸部CT检查均证实有肺内肿块, 临床经痰细胞学及细菌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均未确诊。部位:右上肺30例, 右中肺10例, 右下肺41例, 左上肺16例, 左下肺23例;病灶直径1~9cm。
1.2 器械与设备
PHILIPS Brilliance螺旋CT机, 穿刺针为Cook公司生产的16G、18G、20G弹簧式自动活检针。
1.3 方法
穿刺前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对舒适的体位, 并在相当于病变的体表穿刺点区放置自制的“栅栏样”体表定位器后行CT扫描。获得CT扫描图像后制定穿刺计划, 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 选定穿刺针的长度和粗细。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 在CT扫描监控下, 据设定的穿刺计划用穿刺针经穿刺点病灶穿刺。针尖接近或进入病灶后, 行病灶上、下层面薄层扫描, 以确定针尖在病灶内的位置, 当穿刺针尖达到预定位置后切割取材, 一般穿刺针切割槽内可获得 (1.0~2.0) cm×0.1cm大小的线头虫样组织标本, 将获取的标本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后送病理检查。若获得的组织标本不理想可再次穿刺。所有病例均同时行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 术后常规CT扫描及24h胸部X线摄片和透视, 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
1.4 结果评定标准
良性:手术证实;病灶消失或缩小;CT或X线平片随访, 病灶稳定达1年以上。恶性:手术证实;其他部位发现同一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临床随访证实。
2 结 果
38例患者行活检47次, 重复1次5例, 重复2次2例;均行细胞学涂片检查、组织学检查及抗酸杆菌检查。穿刺病理结果:恶性肿瘤25例, 良性8例, 未确诊5例。恶性肿瘤25例中, 原发性恶性肿瘤22例, 其中经手术证实13例, 经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后, 病灶变小8例, 出现其他部位转移5例, 锁骨上淋巴结活检证实1例;转移癌3例, 均找到原发灶, 其中原发肝癌2例、原发子宫癌1例。8例良性病变中结核球4例、炎性假瘤3例、肺脓肿1例, 经手术证实5例, 其中3例抗炎治疗后好转。未确诊5例中经手术证实3例。故该组病理结果阳性率为86.8% (33/38) , 穿刺成功率为92.1%。并发症:气胸7例, 均为少量气胸, 治疗后好转;咯血3例, 均少量咯血, 予注射用蛇毒血凝酶、可待因等治疗后好转。
3 讨 论
肺癌在恶性肿瘤的死因中占首位, 早期不典型肺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一直是影像学中的难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可准确显示病灶本身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 可精准确定进针部位、角度及深度, 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及安全系数。据文献报道该方法诊断准确率为74%~99%[2,3,4]。此技术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尤其对纤维支气管镜和痰细胞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为临床诊断肺癌的一种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3.1 定位方法
本组采用自制“栅栏样”体表定位器, 具有体表皮肤覆盖面广及在CT扫描图像上选择穿刺点灵活、准确、操作简便、快捷和准确性、成功率高等优点。穿刺层面原则上应选择显示病灶的最大切面, 进针点与靶点距离相对较小而又能避开骨骼和血管、神经等结构。
3.2 提高穿刺准确性
将活检针按设定的进针角度穿入预定深度后, 上下层面薄层CT扫描确定针尖位于病灶的预定活检区后再行活检是该方法成功的关键。为提高准确性, 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穿刺针型号的选择应结合病变的位置、大小, 尽量选择较粗的活检针, 适当增加穿刺次数, 应多点、不同方向取样, 有多个病灶时还应分别取样, 提高所取组织的代表性。 (2) 对较大的病变应结合CT增强扫描片, 使取材点避开病变坏死区和周边反应区。 (3) 小结节灶的穿刺因针尖易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应在邻近上下层面作薄层扫描, 确定针尖在病灶内的准确位置, 特别是在斜行进针的情况下更应反复确认, 必要时如患者情况允许应适当增加穿刺次数。本组病理仅见1例恶性细胞结节大小为1cm, 因组织较少而不能确定组织类型。 (4) 假阳性。复习文献报道均无假阳性报告, 本组中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有假阳性1例, CT穿刺病理诊断为低分化磷癌, 患者术后仍行系统化疗, 随访2年多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 经与病理医师一起对照复习术前、后2次病理切片不存在误诊, 分析可能与病灶较小同时手术标本切片较少有关, 这种情况需在今后工作中观察、总结。 (5) 假阴性。本组38例无假阴性结果, 笔者认为对于阴性结果需做回顾性分析, 根据患者的病史、病情、穿刺活检的位置及具体的病理结果判断穿刺病理结果的可信度, 必要时可再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3.3 影响准确率的因素
(1) CT定位、引导:穿刺点的选择是否准确, CT图像上穿刺针尖位置与预定活检区是否相符均会影响所取组织的代表性。 (2) 穿刺针的选择:穿刺针粗细、长短及切割槽大小均会影响穿刺结果的准确性。穿刺针过长, 针尾较重而不易固定;穿刺针过粗, 易发生并发症而影响穿刺成功率, 且发生并发症后不能进行多次、多点穿刺;穿刺针过细, 则取出的标本太少, 难以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3)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巧、经验和人员协作会影响诊断, 获取的标本在病变的坏死区或在肿瘤边缘区, 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提高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发生是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虽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但同时需认识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肺内较小病灶, 尤其是病灶位于肺下叶, 呼吸活动度变化大, 穿刺活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对纵隔内病变或肺门区病变穿刺活检有一定风险性, 提高此类病变穿刺定性的准确性难度较大。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出现大咯血、皮下气肿、针道肿瘤种植、纵隔气肿、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均少见, 多数文献资料亦认为不会发生肺癌播散或种植转移[5]。总之,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操作简便, 费用低廉, 并发症少, 能为大多数患者接受, 对于肺内病灶的临床定性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肺部疾病,穿刺活检术,CT
参考文献
[1]肖立新, 袁志军, 朱跃红, 等.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小肿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 2002, 4 (2) :177-178.
[2]张雪梅, 丁仕义.CT引导肺穿刺活检对不同大小病灶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3 (1) :38.
[3]杨淑苓, 夏东, 何明, 等.两种不同方法肺活检的比较[J].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 (1) :21.
[4]Greif JM, Armor S, Schwarz Y, et al.Percutaneous core needle biopsy vsfineneedle aspiration in diagnosing benign lung lesions[J].Acta Cytol, 1999, 43 (5) :756.
肺穿刺活检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研究。76例患者中, 男51例, 女25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24岁, 平均年龄 (54.7±8.1) 岁。所有患者均无行肺穿刺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16排螺旋CT机, 意大利普利赛HS系列17G、18G抽吸式活检针, 长度为15 cm[1]。首先嘱咐患者保持平稳的呼吸, 对患者的胸部进行CT平扫, 病灶较小的患者可以在病灶上下层面选择间距为5 mm, 层厚为5 mm, 扫描5~6层。根据患者病灶的位置, 辅助患者保持正确的卧位。病灶>5 cm×5 cm×5 cm的患者采用18G穿刺针, 病灶<5 cm×5 cm×5 cm的患者采用17G穿刺针[2]。采用光栅定位法进行体表定位。在常规的消毒、局部麻醉等基础上, 将穿刺针刺入病灶位置, CT扫描针尖在病灶中后, 接60 ml注射器, 负压抽吸出穿刺标本用75%酒精固定后对其进行病理检查。穿刺结束后, CT平扫, 观察和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状[3]。
2 结果
在本次7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中, 穿刺后出现少量出血患者1例, 少量痰中带血患者1例, 给予口服止血药物后好转, 胸痛患者2例, 出现气胸患者3例, 出现气胸的患者在给予吸氧、X线胸片检查以及行胸膜腔穿刺抽气等针对性的治疗之后, 病情均有所好转, 没有出现空气栓塞、穿刺针道肿瘤细胞种植等并发症。
3 讨论
肺内病变多为炎症、结核或者肿瘤, 当前常规的检验方式主要有痰细菌培养、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电子气管镜检查等检查方式, 但是对于疑似恶性肿瘤且病灶较深的病灶进行检查时, 会存在检查的效果不够明确, 无法确诊等问题, 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肺部周围型病变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低, 纤维气管镜检查也难以确诊, 对此部分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就非常有必要, 其可为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组织细胞学依据, 对周围型病变的定性诊断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 早期肺穿刺活检的定位设备为X线和B型超声, 因定位及穿刺技术的原因, 其准确率较低, 随着辅助手段的增加及穿刺技术的提高, 现准确率较高。
目前肺癌的组织学诊断主要通过支气管镜检查, 经皮肺穿刺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转移病灶活组织检查等获取标本[4]。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可以弥补常规的痰细菌培养等方式所无法确定的肺外周病灶性质。对外周直径<2 cm结节病灶, 提高诊断的阳性率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定位及穿刺技术[5]。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过程当中, 是临床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重要方式, 对于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6]。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主要是在常规的消毒、局部麻醉等基础上, 将穿刺针刺入病灶位置, CT扫描针尖在病灶中后, 接60 ml注射器, 负压抽吸出穿刺标本用75%酒精固定后对其进行病理检查。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情况, 在确定无误后, 再一次进行平扫, 明确患者术后的反映和临床表现, 观察有无发生并发症。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气胸、出血、空气栓塞和针刺通道种植等, 其中以气胸较为常见, 国内外相关文献[7]报道气胸发生率约为6%~35%, 病灶深度与气胸的发生率有关, 病灶越深, 气胸的发生率越高, 另外很多医生和医学报告已证明肺气肿是并发气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咯血是肺穿刺活检术后另一常见并发症, 文献[8]报道咯血的发生率为0.2%~30.0%。病灶大小是穿刺后发生出血的重要因素, 小病灶往往比大病灶更容易发生出血, 原因可能是小病灶肿瘤血管更为丰富, 穿刺时容易刺破增生旺盛的血管而引起病灶出血。故应对于直径<1 cm且距离胸膜较深的病灶应更加慎重。空气栓塞及穿刺针道肿瘤细胞种植等发生率较低。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或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较为多见的是发生气胸, 及时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可确诊, 一般给予吸氧及行胸腔穿刺抽气即可恢复, 必要时可以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本次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效果分析中, 7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中, 穿刺后出现少量出血患者1例, 少量痰中带血患者1例, 胸痛患者2例, 出现气胸患者3例, 在给予吸氧、X线胸片检查以及行胸膜腔穿刺抽气等针对性的治疗之后, 病情均好转, 没有出现气栓塞等并发症状。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成为胸部介入放射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技术, 被公认为肺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可以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位置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可协助选择最佳穿刺途径, 避开病灶低密度坏死区取材, 可以提高取材的满意度以利病理明确诊断, 因准确地选择穿刺部位及进针途径, 明显降低了肺穿刺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安全且诊断率较高, 适用于距胸膜较近的病灶诊断。但是病灶距离胸膜较远的患者如果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则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气胸发生率会增加。所以, 需要结合肺部占位性病变位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 采取科学、有效的诊断方式及时明确诊断, 最大限度地降低诊治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为患者的康复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建华, 佘巍巍.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多种方法在老年疑似Ⅰ~ⅢA期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6) :4225-4227.
[2]蒋杨, 潘江锋, 董科,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8) :52-55.
[3]叶永青, 赵祥玲, 林承奎,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2) :233-235.
[4]洪群英, 白春学.应重视肺癌的早期诊断技术[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8) :507-509.
[5]陈良安, 杨震, 王平.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与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 (2) :83-86.
[6]王敏君, 梅同华, 谢世光,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不明诊断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附70例报告) [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7) :1747.
[7]雷伟, 张建生, 黄建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分析[J].江苏医学, 2013, 39 (4) :414-416.
肺穿刺活检术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 男38例, 女14例;年龄42~78岁, 平均54岁。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 而痰脱落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明确病变性质。其中肿块性病变47例 (90.4%) , 弥漫性病变5例 (9.6%) 。
1.2 结果
52例均穿刺活检成功, 经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 诊断为肺癌44例 (84.6%) , 恶性淋巴瘤、结核各3例 (各5.8%) , 其他慢性炎症2例 (3.8%) 。发生并发症8例 (15.4%) , 其中穿刺部位有轻微疼痛5例, 少量气胸2例, 痰中带血1例, 经对症处理3~5d后恢复。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支持
患者多对此项检查技术不了解, 存有不同程度的疑虑、恐惧等负性心理, 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者。为此,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阐明此项检查的目的、方法、意义及安全性, 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处理方法等, 使其有思想准备, 以便顺利配合。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排除可能影响检查的相关因素。
2.1.2 物品支持
备齐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局麻药及穿刺所用的器械等, 注意准备胸腔穿刺包、气胸箱、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
2.1.3 患者准备
术前对特别紧张者, 遵医嘱予镇静药;有胸痛、咳嗽等症状者, 予镇痛、镇咳药。向患者讲解穿刺时屏气及术中正确呼吸动作的重要性, 并加以指导练习。2.2术中配合严格无菌操作, 核对局麻药及用量。嘱患者平静呼吸, 穿刺枪接近胸膜时需屏气, 穿刺枪匀速进入预定深度后先平静呼吸再屏气, 推入枪芯后平静呼吸, 扫描无误后屏气, 活检结束后平静呼吸, 可减少气胸的发生。活检时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心率, 发现异常及时提醒术者, 并采取必要措施。活检完毕后, 消毒、包扎穿刺点, 采取穿刺点下位体位, 减少并发症发生。
2.3 术后护理术后2 4 h内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
胸闷、胸痛、咯血、咳嗽等, 避免剧烈活动。咳嗽较剧者, 可给予止咳处理。若有不适, 及时通知医生, 必要时拍胸片或复查胸部CT, 确定是否有气胸、血气胸等。
2.4 并发气胸的护理
2.4.1 大多数患者在肺穿刺后即发生气胸, 也有少数在
术后数小时才发生。少量气胸者予以卧床休息, 必要时吸氧。如气胸>20%可给予胸腔穿刺抽气, 张力性气胸时立即给予胸腔闭式引流, 注意引流管通畅情况及引流术常规护理。本组2例 (3.8%) 出现少量气胸, 经卧床休息、吸氧等处理后自行吸收。
2.4.2 并发出血的护理
轻度咯血及痰血者, 给予解释及心理安慰, 无需特殊处理;咯血量较大及胸腔积血者, 给予止血治疗, 病情稳定后, 在超声引导下抽出积血, 并鼓励其常做深呼吸, 防止胸膜粘连。
2.4.3 并发胸痛的护理
术后的局部创伤导致患者胸部胀痛、钝痛、深呼吸时加重, 持续1~2d可逐渐缓解、消失。术后应及时正确的评估疼痛性质及强度,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感知程度进行解释和安慰, 避免过度紧张, 分散其注意力, 多数患者疼痛可得到缓解。对重度疼痛者, 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5例 (9.6%) 穿刺部位有轻微疼痛感, 于24h内自行缓解。
3 小结
对于诊断不明的肺部疾病, 肺穿刺活检的成功率为87.5%~100%[2]。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的主要并发症是气胸, 发生率在7.4%~25.0%[3]。本组经皮肺穿刺活检成功率为100%, 气胸发生率3.8%。气胸发生率低于上述文献, 笔者认为与以下几点有关: (1) 术者的操作水平及熟练程度; (2) 术前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训练呼吸动作; (3) 术中指导患者配合术者的操作进程进行呼吸、屏气等动作; (4) 术后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 尽量卧床休息。
参考文献
[1]吕梅君, 李德仁, 吴兆求, 等.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1, 6 (1) :38-39.
[2]刘静, 陈丽芸, 潘汝群.CT引导下行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4) :32.
肺穿刺活检术 篇7
1 资料
我科2011 年1 月~2014 年1 月在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55 例, 其中男30 例, 女25 例, 年龄25~82 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胸部不适等。经过X线和CT扫描, 明确有肺部占位病变, 经电子支气管镜及痰细胞学检查未能确诊, 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 对患者接受教育前的情况, 进行填表或问卷式调查。主要内容:患者的心理紧张、焦虑状况, 焦虑的原因, 以及想了解哪些信息等。针对调查结果, 制定相应教育内容, 并结合患者的身心特点, 实施术前教育。教育后再对患者反馈调查。
2.1 术前教育内容
2.1.1 肺脏的解剖及相关知识
2.1.2 肺穿刺的方法、目的、意义。
2.1.3 有关穿刺术的内容: (1) 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其原因、必要性:包括各种化验准备、屏气训练方法:协助患者在穿刺前2 天开始练习, 训练患者有节律的呼吸每分钟16~20次, 及吸气末屏气保持3~5s[2], 尽量保持每次呼吸的幅度一致, 胸廓运动幅度在2~3cm, 提高穿刺成功率。 (2) 肺穿刺方法, 术中环境, 术中配合:患者取仰卧位或府卧位, 选择最佳层面及进针点和角度行CT扫描, 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达胸膜, 以活检针进针至皮下, 嘱患者屏住呼吸进行穿刺, 待针尖达适宜位置后, 行自动切割取材, 取材后嘱患者屏气退针, 取出的肿块组织用10% 的甲醛溶液固定后送检[3]。 (3) 术后护理:术后常规吸氧3~5 升/ 分, 按压穿刺部位10min, 覆盖敷料并保持穿刺点及敷料周围清洁干燥。术后嘱患者取穿刺侧卧位休息8~12h, 行心电监测4~6h,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予静脉输液, 行抗感染止血治疗。
2.1.4 针对患者及家属对肺穿刺活检术易产生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 做好宣教,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以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配合手术及护理, 同时让患者认识到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确定疾病的性质, 明确下一步治疗方案, 估计病情预后, 较严重的紧张、焦虑对肺穿刺术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放松术, 例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
2.2 教育方法
2.2.1 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全过程拍成幻灯片。宣传教育时采用放幻灯、展示肺脏解剖图谱等方法, 以加深患者的感官认识, 易于理解, 鼓励患者说出所有想法, 有针对性的指导。
2.2.2 组织准备接受穿刺术的患者与做完的患者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了解穿刺术过程中的感受及术后效果的体会, 使患者增强信心, 减少焦虑恐惧。
2.2.3 以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并邀请家属参与, 以使交流气氛融洽, 并可使某些不善于表达的患者充分了解到自己没有想到的内容。
2.2.4 因人而异地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焦虑状况, 进行系统的评估, 确定护理问题。通过宣教再反复评估, 根据患者的理解程度, 重复宣教有关内容, 直到理解为止, 使每位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穿刺术。
3 护理
3.1 教育前患者焦虑状况及原因
3.1.1 依据北京医科大学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由邹恂主编的《现代护理诊断手册》中, 对焦虑程度进行分类, 结果为:无焦虑3 列 (5.5%) 、轻度焦虑10 列 (18.2%) 、中度焦虑35 列 (63.6%) 、重度焦虑6 列 (10.9%) 、极重度焦虑1 列 (1.8%) 。
3.1.2 焦虑的原因: (1) 对该项操作不了解者占96%:患者对穿刺术过程、如何配合不了解, 并担心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害怕疼痛者占54% (3) 担心术后诊断结果占75%:患者因疾病诊断不明, 担心患癌。
3.2 教育后结果
无焦虑7 例 (12.7%) 、轻度焦虑42 例 (76.4%) 、中度焦虑5 例 (9.1%) 、重度焦虑1 例 (1.8%) 。
3.3 教育前后比较 (见表1) 。
教育前中度以上焦虑率为76.3%, 教育后为10.9%, 2组相差有高度显著性 (χ2=138.6, P<0.01)
4 讨论
患者接受肺穿刺活检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 由于上述3 种原因, 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威胁, 有94.5% 的患者出现了焦虑。焦虑是患者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对待疾病和治疗方面轻度焦虑是一种正性防御反应, 可使患者能应用所学知识有效地理解、应对和解决各种情况及问题[4], 努力做好与医护人员的配合。而中度以上的焦虑往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上升, 冠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 对疼痛刺激很敏感, 易发生胸膜反应, 会影响穿刺术的进行。
我们通过对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 做有针对性的疏导, 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和态度,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及时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实践证明, 能够有效降低绝大部分患者的焦虑程度。但是仍有10.9% 的患者存在中度以上的焦虑, 为了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和睡眠, 保证穿刺术顺利实施,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辅助治疗。
肺穿刺活检术对明确肺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预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病人对该项检查不了解, 担心穿刺术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对检查结果报有矛盾心理, 既希望早日诊断以对症治疗, 又害怕检查结果诊断为癌症。对病人实施认知及心理干预, 可使病人正确认识该检查, 勇敢面对检查结果, 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更好地配合穿刺。穿刺时需要在平静呼吸下屏气时进行, 以免在穿刺过程中由于呼吸运动导致穿刺过深而刺破其他肺泡或血管引起气胸或出血[5], 因此术前的呼吸及屏气训练尤为重要, 术前即反复训练, 直至病人熟练掌握。单侧肺受压不超过30% 者多无明显症状, 不需特殊治疗, 可自行吸收。如超过者临床表现明显, 均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6]。少量咯血不需特别处理, 安定病人情绪,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咯血量大者则需采取相应的止血治疗措施。本研究表明, 对病人实施详细的术前教育, 可使病人正确认识该检查, 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减轻疼痛不适感, 提高配合程度, 提高穿刺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永燕.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围术期的护理问题[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12) :14701471.
[2]赵月琴, 吴凯.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的临床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7 (13) :53-54.
[3]李国栋, 周正荣, 李文涛,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组织活检术常见并发症及穿刺体会[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16 (12) :847-849.
[4]邹恂.现代护理诊断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306.
[5]龙彩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观察与护理[J].华夏医学, 2007, 20 (3) :589.
肺穿刺活检术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CT引导下肺穿刺取活检50例, 其中男38例, 女12例, 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58.9岁。50例穿刺全部成功。病理检验结果显示:腺癌8例, 鳞癌12例, 球形肺炎6例, 小细胞癌5例, 纵膈转移2例, 淋巴瘤2例, 黑色素瘤1例, 胸膜良性间质瘤1例, 肺结核6例, 包虫术后感染1例, 有6例活检未能做出明确诊断。穿刺术后4例发生少量气胸, 2例咳血性痰, 均未做特殊处理。
2 护理方法
2.1 穿刺术前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穿刺的意义和目的, 取得患者配合和信任, 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并履行术前告知同意书的签字手续[2], 使病人在完全接受的心境下进行微创手术。检查好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2.2 术中配合
(1) 用物准备:使用美国PQ2000SVCT机, COOK公司生产的18~24G切割针和抽吸针, 准备胸穿包, 无菌手套, 0.9%氯化钠500m L (冲洗穿刺针专用) , 1%利多卡因, 福尔马林溶液 (固定标本用) 。备齐抢救药品。 (2) 空气消毒:由于在检查室穿刺操作, 穿刺前一天和当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 穿刺30min前避免人员运动, 保持室内温度在22℃± (以避免患者着凉感冒) 。 (3) 操作方法:根据肺部病灶部位不同, 取患者仰卧位、侧位、俯卧位先平扫,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嘱患者全身放松平静呼吸, 力求患者感觉舒适, 病灶范围扫描定像, 体表外放自制定位器, 在定位激光指下龙胆紫标出穿刺点[3], 选用穿刺最佳层面, 测量出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常规皮肤消毒, 铺洞巾, 1%多卡因5m L局部麻醉, 按预测进针角度及深度进行穿刺, 穿刺针穿到预定部位后, 根据病变的不同, 分别进行切割、抽吸, 可由浅入深, 多部位多次穿刺, 达到满意取材, 采样标本按常规涂片和福尔马林固定送病理科检验, 穿刺结束后在进针出用无菌纱布覆盖加压止血, 术后常规扫描下观察胸腔及穿刺部位有无气胸或出血[4]。
2.3 穿刺术后护理
活检结束后, 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 防止潮湿。嘱患者卧床休息6~12h, 避免剧烈运动。将标本及时送至病理科, 严密观察患者的局部情况及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穿刺活检后疼痛多为轻度, 1~2d内消失, 不需处理。若出现剧烈疼痛, 可考虑适当运用镇痛药。穿刺通道或穿刺靶器官内出血多见与使用粗针时, 少量出血可自行停止, 若有活动性出血, 遵医嘱给予止血药。若患者出血胸闷, 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考虑气胸的可能, 应立即胸透, 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 中量或大量气胸应及时采取抽气或胸腔闭或引流。任院患者术后观察39min后送病房交班, 门诊病人可延长观察时间, 以防病情变化, 避免不应有的后果和医疗纠纷。
3 讨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项准确率高、创伤小、费用低、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以微创的手段获得病灶的组织学、细胞学结果成为肺部肿块诊治的必要措施。充分的术前准备, 包括穿刺前的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 以及抢救药品和物品, 使患者理解并主动配合接受此项检查,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有效的术中护理及医护间的操作配合是检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徐霖, 陈有平.现代介入放射学基础与临床应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53.
[2]付玉, 仇海燕.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病肝癌的配合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2) :8~9.
[3]徐明生, 韩修龄.CT导向活检方法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5, 9 (29) :600~603.
【肺穿刺活检术】推荐阅读:
肝穿刺活检术09-14
针穿刺活检12-02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05-27
直肠超声引导穿刺活检05-21
淋巴穿刺活检的注意事项12-14
活检针经皮肺活检10-20
经皮肺活检12-10
宫颈活检术10-10
经皮胸膜活检术11-23
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术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