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引流术

2024-11-16

微创穿刺引流术(共10篇)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1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小脑出血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影响, 尽早有效清除小脑出血对患者的转归有着重要意义。作者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小脑半球出血患者42例, 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医学·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8例, 年龄51~81岁, 平均年龄61岁。38例有高血压病史, 6例有糖尿病史, 2例存在冠心病、房颤史。临床表现为:眩晕36例, 恶心、呕吐39例, 神志清25例, 嗜睡、昏睡10例, 昏迷7例。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小脑出血, 小脑半球出血39例, 小脑蚓部出血3例, 破入脑室25例, 继发性急性梗阻性脑积水16例, 血肿量10~25 ml。排除病情严重及禁忌病例:①病情危重, 脑干功能衰竭者;②严重出血倾向者;③多器官功能衰竭者;④颅内肿瘤或动静脉畸形等引起的出血。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发病后均常规应用心电监护, 脱水降颅压、亚低温脑保护、防治应激性溃疡等治疗。采用首次颅脑CT片定位法, 确定穿刺点、穿刺针长度, 及穿刺方向, 手术时机取发病后6~12 h, 于专门单间手术病房进行。

1.2.1 穿刺点的选择

小脑的解剖位置特殊, 周围环绕横窦、乙状窦、环窦、窦汇和枕窦等硬脑膜窦, 穿刺空间狭小, 操作时极易损伤这些静脉窦, 故要求准确定位。定位方法:以枕外隆突为基点划出水平线和垂直线, 穿刺范围为水平线下1.5 cm、垂直线旁开2 cm的枕鳞部位, 根据CT片显示的血肿最大平面确定穿刺点。穿刺针选择:采用YL-1型血肿穿刺针 (北京万福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此针具为硬通道穿刺针, 穿刺针长度以测量头皮至血肿中心距离确定, 应注意枕鳞部位皮下脂肪较厚, 选择穿刺针长度时应将皮下组织计算在内, 否则易使选择的穿刺针长度不足, 难以达到血肿中心。穿刺方向按矢状平面与平行于眶耳线平面的血肿最大平面的交线进入, 也可根据三维CT矢状位图像穿刺点至血肿中心连线方向确定, 小脑半球出血穿刺方向多平行于矢状面, 蚓部出血应朝向正中线方向。因穿刺针为硬通道, 一旦穿刺成功后不能再调整方向, 故选择穿刺方向时须准确, 穿刺时保证不偏移, 以免穿刺失败。体位摆放:采用血肿侧在上的侧卧位, 颈部前屈, 充分暴露枕部。

1.2.2 手术方法

小脑出血多伴有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为避免穿刺小脑血肿后诱发脑疝, 故穿刺小脑前均应常规先穿刺侧脑室减压, 一般首选非优势侧半球的侧脑室前角。常规备皮, 患者先取仰卧位, 以眉弓上8 cm、正中线旁开2 cm为穿刺点, 采用6 cm或6.5 cm YL-1型血肿穿刺针朝向两侧外耳道连线中点方向, 穿刺侧脑室, 穿刺成功后即见脑脊液流出, 接好引流袋。再取患者血肿朝上的侧卧位, 屈颈, 常规消毒, 戴无菌手套, 铺巾, 局部浸润麻醉后, 取选定长度的YL-1型血肿穿刺针, 针尾固定于电钻, 自后枕部穿刺点朝向预定方向穿刺, 间断钻入, 避免长时间持续钻入灼伤头皮, 突破颅骨及硬脑膜后取下电钻, 徒手将针刺入相应深度, 穿刺针侧孔连接引流管, 拔出针芯, 盖好穿刺针盖帽, 并拧紧以避免颅内进气, 无菌注射器连接引流管, 缓慢抽吸血肿, 抽吸时负压不要超过2 ml, 首次可一次性抽吸1/3血肿量。术后24小时内复查颅脑CT了解穿刺针位置, 及血肿引流情况, 术后第二天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 尽量将残存血凝块冲出, 冲洗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1~2万U, 夹闭引流管, 2 h~4 h后开放引流, 2次/d。一般引流3~5d, 不超过10 d, 复查脑CT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血肿腔引流管, 脑室引流管待脑室血基本清除后, 夹管48 h无病情变化拔除。引流期间严格无菌操作及护理, 预防颅内感染。

2 疗效观察

2.1 血肿清除比例

以颅脑CT为依据, 观察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3、5 d的残余血肿量变化。

2.2 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价

观察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月、3月日常生活能力变化。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总分100分, 60分以上,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60~40分, 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 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生活完全需要帮助。60分以上为临床治愈, 60~20分为好转, 20分以下及死亡为无效。

3 结果

42例均成功穿刺入血肿腔, 3例因高龄, 并发肺内感染于术后10-14 d死亡, 其余40例效果良好, 拔管时间3-6d, 无因手术死亡病例, 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病例。术后85.7%的患者血肿清除比例达60%以上, 97.4%的患者生活能自理。血肿清除情况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分别见表1和表2。

4 讨论

小脑位于颅腔的颅后窝内, 空间狭小, 前接脑干, 下临枕骨大孔, 一旦发生脑出血, 尤其是大量出血, 可造成局部压力剧增, 小脑向前直接压迫脑干或向下突入枕骨大孔, 导致脑干功能衰竭、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枕骨大孔疝, 造成呼吸循环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故小脑出血性疾病病情凶险, 死亡率极高, 尽快手术清除小脑内血肿为抢救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一般认为, 小脑半球出血>10 ml, 即存在手术指征[1,2]。传统方法多采用经枕鳞开颅手术, 并破坏枕骨大孔后缘及环椎部, 麻醉要求高, 术前准备、手术时间长, 手术创伤大, 心、肺、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或功能不全, 高龄等情况均为手术禁忌, 且因手术时创伤大, 对神经功能影响严重, 残障率高, 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近年来兴起的微创血肿穿刺术, 具有方法简便, 快速, 创伤小的特点[3], 但因为小脑位置特殊, 穿刺不慎易损伤脑干, 风险较高, 故小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比率较小, 难以广泛开展。

我们根据CT片定位, 采用YL-1型颅脑穿刺针穿刺治疗小脑出血, 无1例发生脑干损伤及穿刺术中死亡。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后血肿清除率高, 大部分患者能清除血肿60%以上, 且经Barthel指数评定, 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预后良好, 提示微创术治疗小脑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根据我们的经验, 手术时需注意一下几点:①手术时机, 以6~24 h为最佳, 一般脑出血6 h内有血肿扩大风险, 穿刺减压后可加剧再出血风险[4];24 h后因血液凝固可导致引流不畅、不彻底;如病情危重脑疝时也可于6 h内紧急穿刺, 但须向患者家属严密沟通, 防治纠纷。②术前须先行侧脑室外引流, 大部分小脑出血患者均伴有颅压增高及脑脊液循环障碍, 术前行脑室引流可降低颅内压力, 使脑疝风险降到最小。③穿刺方向要准确, 把握穿刺深度。小脑前方为脑干, 穿刺过深可直接损伤脑干。小脑穿刺窗狭小, 且穿刺时特殊体位, 故术前必须确定穿刺方向, 术中尽量有第三人帮助识别纠正穿刺方向。枕项部皮肤软组织较厚, 术前测量穿刺深度时必须一并计算在内, 否则可导致穿刺过浅或过深, 影响治疗效果。④避免穿刺针滑脱、移位。枕项部皮肤移动度大, 穿刺时穿刺针与枕骨有一定角度, 故术前定位与穿刺时须保持同一体位, 穿刺针固定于穿刺点不能移动。⑤严格无菌操作。因需多次冲洗引流, 无菌技术是避免继发颅内感染的首要条件。

只要掌握好适应症, 术前准确定位, 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 可以充分发挥小脑出血微创穿刺术的优势, 将风险及损伤降到最低, 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可以在有经验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小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国产YL-1型颅脑穿刺针, 通过头颅CT片定位体表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穿刺成功后, 利用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反复冲洗引流治疗小脑血肿42例。结果 42例手术均成功穿刺入血肿腔, 无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因高龄、肺内感染死亡3例。术后36例血肿清除60%以上, 术后3月97.4患者生活自理。结论 准确定位, 掌握正确方法, 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小脑出血安全有效。

关键词:微创穿刺,冲洗引流,小脑出血,尿激酶

参考文献

[1]吴承远.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1, 530

[2]李浩, 刘鸣, 刘文科, 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分析及疗效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 (3) :240-243

[3]吴克梅, 张晓琴.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6, 13 (2) :1122114.

[4]康宁, 李艳琴.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42例疗效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 27 (4) :313.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穿刺术;护理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出血的简便可行的新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1]。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5——2012年在我院住院的50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300例,女200例;年龄45-70a,平均55a;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50-280/90-140mmHg;CT检查:额叶出血10例,颞叶出血10例,基底节区出血20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6h-7d。

1.2治疗方法患者剃头,根据CT片测量好合适的穿刺部位,在无菌操作下配合医生在定位处经头颅钻孔,然后将直径0.3cm、长35cm的硅胶管经钻孔置于血肿腔内进行冲洗引流,末端与无菌引流瓶连接。

2护理

2.1做好术前准备,向家属交代病情的危害性及手术的目的、方法、优点,消除家属的心里负担,取得配合,认真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记录。

2.2保持引流管通畅。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激活物,有较强的溶解血块作用,还可以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无抗原性及毒性。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可达到分解血凝块的作用,体外血凝块分解实验证明,4h对血凝块的分解作用可接近完全[2]。每日更换无菌纱布及引流袋,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并做好引流液的记录。

2.3术后患者未清醒前,垫高其头部或将床头摇高30°,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于躁动患者为严防垫床及其手抓引流管,应加床档及保护带约束其双手。

2.4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引流颜色正常时,呈暗红色,比血液稍稠。如引流量多与血肿不成正比,颜色呈淡血水样,说明出血部位已破入脑室,引流液中混有大量脑脊液。如引流液突然变红且外流速度加快,则提示有再出血可能。

2.5当引流量与血肿的比例基本相符时,一般在置管2d内如无引流液即可拔管。拔管时间一般为3-10d,拔管时,钻孔处用碘伏消毒,纱布覆盖,加压包扎。

2.6瞳孔意识的观察,意识的变化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2.7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8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除。每2-3小时翻身一次,并扣背部,使痰液容易排出。舌后坠影响呼吸者采取侧卧位,并托起下颌或取侧卧位(昏迷体位)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均可改善呼吸道的通气情况。痰液黏稠时可用生理盐水20ml加沐舒坦15ml雾化吸入,每日3次。

2.9防止泌尿系感染原则是保证排尿通畅,预防感染和训练排尿功能。对尿潴留进行导尿及留置导尿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以免因此引起尿路感染。凡留置导尿者应定时开放,必要时每天用甲硝唑250ml膀胱冲洗,2次/日,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对男性尿失禁的患者,可采用接尿器或直接用尿壶接尿。女性患者,在卧床期间,每周做一次会阴冲洗,每天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女性失禁应根据排尿规律,经常主动地用尿盆接尿或及时更换尿布。

2.10加强营养护理危重患者术后一般应禁食1-2天。长期昏迷患者待3天后,肠鸣音恢复时可采用鼻饲流质,鼻饲量应2000-2500ml左右,常用的有能全力,要素饮食和混合奶。由于禁食时间长,消化吸收功能都有减退,因此,开始时应逐渐增加鼻饲量。当吞咽反射恢复后,即日开始练习喂食,开始少量饮水,确定吞咽功能恢复后,可喂少量食物,如稀饭或低脂面条等。食物和品种应逐渐增加,使胃肠功能逐渐适应,防止消化不良或严重腹泻的不良后果。

2.11皮肤护理可预防褥疮皮肤护理重点是防止压疮,且以预防为主。勤翻身,并保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一个部位长期受压或使用充气垫。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不可在床上拖拉。易发生压疮部位,如骶尾部、髋后上、股骨隆突处、踝部、脚跟部等处,注意保护,避免长时间受压。可用气圈或褥疮贴等,增强营养,提高全身抵抗力极为重要。

2.12口腔及角膜护理昏迷患者吞咽反射消失,口腔有多量分泌物残留,易发生口腔炎、黏膜溃疡等,应做好口腔护理,2次/日。昏迷患者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易溃疡,涂红霉素眼膏或凡士林纱布覆盖保护双眼。

2.13保持大便通畅长期卧床,活動量少,易发生便秘,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饮白开水,指导病人腹部顺时针按摩腹部,顺序为右下腹、右上腹、左下腹,5-10次,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甘油栓等以避免排便用力时而致血压上升引起再出血。

2.14准确记录出入量,病室定时通风,每天空气消毒2次。

参考文献

[1]刘安玲.急性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09):855.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接收治疗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微创穿刺引流术,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 年龄38~73岁, 平均 (45.8±8.7) 岁, 高血压病程1~13年, 平均 (7.4±3.8) 年;对照组中男性35例, 女性25例, 年龄37~75岁, 平均 (46.1±8.5) 岁, 高血压病程2~15年, 平均 (7.7±3.7) 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120例患者中脑出血量在30 m L以下的38例, 脑出血量在30~100 m L之间的51例, 另有31例患者脑出血量在100 m L以上;经头颅CT检查所有患者均有脑内血肿, 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63例, 额叶出血28例, 顶叶出血18例, 枕叶出血11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做好术前准备, 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情况, 术后保持引流管畅通等。观察组给予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术前护理。在患者入院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 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平复患者不良情绪, 并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方法、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评估;准备好镇静麻醉药物、生理盐水、无菌手套、电钻、穿刺针、注射器等。术中护理。在穿刺过程中, 应固定好患者头颅, 对一些易出现躁动的患者应加设床栏, 并用约束带对其肢体活动进行约束;穿刺结束后, 医护人员应协助医生完成血肿液的抽吸及冲洗工作[2]。术后护理。保持患者正确体位, 取平卧位, 保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的头部抬高, 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将患者头部偏向患侧,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3]。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实时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瞳孔及肢体运动变化、意识状态等, 如果患者出现血压显著升高、呼吸紧促、心率加快等症状, 应及时告知医生,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避免病情的加重;如果患者意识形态加重, 应检查确定是否发生再出血;血压应控制在14.5~20 KPa/9.5~12 KPa[4];密切监测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 如果Sp O2<90%, 应行吸痰处理[5]。固定好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受压或脱落,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并做好记录, 在患者更换体位时, 应暂时夹闭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逆流进入颅内, 及时更换引流袋和纱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新鲜, 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 温水擦浴身体, 防止褥疮;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肺部感染,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清醒者应及早进食, 适宜食用清淡、低盐食物;留置导尿管时, 应用0.5%碘伏棉球擦拭外阴部, 2~3次/d[6]。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进行肢体关节的活动, 并辅以按摩针灸, 恢复肌力和肌张力, 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再进行站立、行走等功能锻炼。在患者出院时叮嘱患者按时服药, 控制好自身情绪, 坚持康复锻炼, 并定期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疗效判定标准为:在排除脑出血前已发生功能缺损的情况下,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0级, 评分下降91%~100%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1~3级, 评分下降46%~90%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在17%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借助临床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n (%) ]进行表示, 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规律的改变, 高血压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 而由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现象也逐年攀升, 病死率、致残率较高,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途径, 手术前需经头颅CT检查确定患者脑出血位置, 一般选择CT片上脑出血最大层面的中心点作为穿刺靶点, 术后经CT检查血肿基本消除后才能拔除引流管[7]。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护理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次实验观察组采用了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 从术前到术后,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采取了合理的护理措施, 特别是术后, 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出院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研究结果中观察组疗效显著。基本治愈17例, 显效23例, 有效11例, 总有效率为8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 较于罗嫦粦等人[8]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的93.5%低, 但都高于相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另外观察组并发症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 肺部感染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7%,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罗嫦粦等人研究中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4.3%) 高, 需进一步加强术后护理。从研究结果可知在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 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 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国玲.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4) :811-813.

[2]王力伟, 李学良, 周晓满, 等.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4) :51-53, 57.

[3]袁玉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整体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6) :136-137.

[4]颜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的观察与护理[J].大家健康, 2015 (12下旬版) :240.

[5]窦佩娥.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J].海南医学, 2010, 21 (15) :144-145.

[6]王东艳.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 (20) :2874-2875.

[7]胡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 2013 (6) :200-201.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4

1 临床资料

各种原因导致脑出血符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指征的病人共计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37岁~81岁,平均年龄48.62岁。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其中出血部位分布:基底核区出血28例,外囊区出血10例,脑叶出血13例,出血量30~120mL;丘脑出血3例,出血量15-20ml;小脑出血2例,出血量10~15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分以下43例,8分~12分8例,13分~15分5例;根据患者出血位置及出血量,结合颅内中线偏移情况,分别采取单纯血肿穿刺引流或血肿穿刺引流合并侧脑室引流术,引流时间3 d~10d。

2 护理

术后护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基础护理、病情与生命体征的观察、引流装置护理、其他管道护理等。

2.1 加强基础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应保持头部中位或略偏向穿刺侧,以便引流;翻身时动作应轻柔,防止大幅度体位改变造成脑组织过度牵拉移位撕裂血管。使用气垫床防止褥疮,每2小时翻身1次,骨隆突处适度按摩,不宜过多过度刺激;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定时温水擦浴,偏瘫侧肢体温水擦洗时予以边擦洗边按摩,并适当给予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每日定时口腔护理;需鼻饲患者的鼻饲液要现配现用,鼻饲前吸痰,鼻饲后30分钟内避免吸痰,以防误吸。

2.2 病情与生命体征的观察

2.2.1 新发症状、意识及瞳孔的观察:术后3天内严密观察是否出现新发症状、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形态、大小、对光反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判断病人的神志状况,如患者出现昏迷进行性加深、癫痫发作、呕吐、烦躁、鼾声呼吸加重等,均提示可能为脑疝先兆;若病情继续加重,并出现一侧瞳孔忽大忽小或先缩小后放大,光反射迟钝并逐渐消失即提示发生脑疝。以上情况表明病情恶化,可能有严重脑水肿或再出血,应及时告知医生行CT扫描。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床旁监护,连续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体温变化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重大,体温过高会增加脑细胞代谢和氧耗,加重脑水肿,故对于术后病情较重或发病时即昏迷的患者,早期物理降温将脑温控制在28~30℃(测量肛温,脑温较肛温低4℃)最佳,必要时遵医嘱用人工冬眠控制中枢性高热。发热要区分感染性还是中枢性,中枢性发热常常突发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不伴有生理性散热反应(出汗、呼吸及脉搏增快、皮肤血管扩张等),无感染依据,使用抗生素及解热剂无效,但用氯丙嗪及冰毯降温有效。

病人的呼吸超過30次/分,常提示脑缺氧及颅内压增高,但病人呼吸慢、心率慢、血压升高,也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以上两种情况均应高度怀疑再出血。

术后12小时内每30分钟监测 1次血压,12~72小时内每1小时监测1次血压并详细记录,若平均动脉压超过130 mmHg或明显高于其基础血压应考虑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并与其他生命体征一起评估患者状态。

2.3 引流装置护理

微创血肿引流术后引流装置通常放置3~10d拨管,在术后护理中要注意防止拉扯到引流管而导致非病情原因的再出血;:①单纯血肿引流的引流管最低点低于血肿腔水平引流;脑室内积血引流的引流管高于颅脑穿刺点15cm开放引流;②术后引流管夹闭4h开放,持续引流6—8h,再注入尿激酶液化液继续冲洗一液化一引流;如有血块堵塞,可用手在引流管外向引流袋方向挤捏,必要时用无菌等渗盐水缓慢推注,直到通畅。③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是观察的重点,术后引流液多为暗红色陈旧性积血,若暗红色引流液转变为较多鲜红色引流液时应考虑到再出血的可能性;

2.4 颅内感染的预防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穿刺部位皮肤,使皮肤的防御屏障能力下降,反复冲洗血肿也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应严格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穿刺处每日碘伏消毒及更换无菌敷料,避免发生感染。保持引流通畅对预防感染有重要意义。

2.5 其他管道护理此类病人在引流管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多条治疗管,这些管道的护理对病人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这些管道管理不善将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各种感染中最主要的是肺部感染。

2.5.1 气管套管首先要做好呼吸道护理,确保呼吸道通畅,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病人,湿化、消毒与保持通畅是关键,湿化充分时,即使是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能保持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痰多患者需要及时吸痰,痰液黏稠者易形成痰栓堵塞内套管,有报道患者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情况仍不好者更换套管后好转,就是因为痰栓堵塞了内套管。故应保持气道湿润,定时雾化,加强切口消毒,按时翻身叩背等。

2.5.2 吸氧管一般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当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时,可适当增加吸氧量,但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吸氧管插入气管套管深度要合理,防治吸氧管脱出,一旦脱出后及时消毒并插入。

2.5.3 胃管该类病人多数神志昏迷,或不能进食,需插胃管保证营养支持,并在必要时行胃肠减压。术后及早经胃管鼻饲能缓解高胃酸,改善胃肠粘膜屏障工,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进食前应仔细观察胃管中抽出液体颜色,监测是否有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一旦患者能够经口进食就应及早撤除胃管。

2.5.4 导尿管 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脱出;定时放尿,每日更换尿袋1次,并记录尿量,保持尿量每日大于2 000 mL;尿道口每日用0.1%苯扎溴铵棉球擦洗2次,定时送检尿常规;小便引流不畅时用生理盐水行膀胱冲洗,每日2次。

2.5.5输液管 病情危重患者应使用留置针,保证进针处卫生,合理消毒,如有红肿及时更换;降压药物应有专门输液通道,以便调整;神经内科用药中有较多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密切观察,如出现静脉炎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总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病人的护理对于患者预后及生活能力的恢复都有重要意义,应该使相关的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化,更加有预见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0.

[2] 朱爱民,孙俊芳.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13):112-113.

[3] 申茂玲,申智慧。微创碎吸术治疗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园地.2007.4(27):102.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科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的患者76例, 男43例, 女33例;平均年龄67岁;有明显外伤史者52例, 其余外伤史不明显;头痛71例, 呕吐32例, 偏瘫46例, 昏迷9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6例;全部经CT扫描确诊, 右侧38例, 左侧26例, 双侧12例;血肿多位于额颞顶部, 血肿量80~150ml, 平均 (120.0±14.2) ml。

1.2 方法

经CT检查定位后, 选用2cm长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 使用专用电钻, 在血肿最厚层面穿刺, 局麻下快速穿透颅骨、硬膜, 进入血肿腔, 拔出钻头, 有黑褐色陈旧性血液涌出, 待压力稍减后, 拧上盖帽, 连接侧管进行缓慢轻柔抽吸血肿, 再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 同时变换冲洗方向, 等量置换, 直至冲洗液基本澄清为止, 留置穿刺针, 接引流袋闭式引流, 术后常规补液, 预防感染, 不使用脱水剂, 采取去枕平卧体位, 促进脑组织复张。

2 结果

76例患者微创穿刺治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术后症状改善, 颅内血肿基本清除, 术后2~3d拔针, 住院时间5~15d, 平均8d, 无死亡病例, 亦无发生脑损伤、癫痫、张力性气颅、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

3 护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钻颅引流术[1], 大部分在全麻下实施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微创穿刺术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 恢复快, 实施专科护理措施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提高治疗效果。

3.1 术前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麻醉方式、微创穿刺术的优点和必要性,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最佳配合;术前备头部皮肤, 做药敏试验, 抽血查凝血指标及常规生化。血压高者给予降压处理, 躁动者给予镇静。床旁备急救药品、监护仪、吸引器及氧气装置等;做好术前健康教育, 应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手术适应证、疗效及经治成功病例, 让患者了解该手术的优、缺点, 对脑组织损伤轻微, 方法简便实用,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3.2术后护理措施

术后去枕平卧休息, 床脚抬高10~15°, 术后补液2000~3000ml, 以促进脑组织复张, 头偏向健侧或患侧, 躁动者架床栏保护, 被动约束双上肢, 防自行拔除头部引流管。病房空气紫外线消毒, 及时更换穿刺点纱布及引流袋, 配合医生行颅内血肿冲洗时应准确记录引流量, 定时翻身叩背, 咳嗽排痰, 预防肺部感染。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生命体征监测, 避免血压波动, 预防术后再度出血。

3.3 引流管的护理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质、色、量并记录, 加强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每日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及时更换引流袋及敷料, 并记录引流量。严密观察敷料有无渗血, 引流量及性质。保持引流管畅通, 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 避免导管受压脱出, 保持引流管通畅, 穿刺针一般保留1~7d, 复查CT显示血肿清除后可拔管。

3.4 并发症的护理

3.4.1 血肿复发

老年患者脑萎缩明显, 术后脑组织膨胀困难, 血肿包膜坚厚, 硬膜下腔不能闭合或血肿腔内原有血凝块未彻底清除, 均可引起血肿复发, 需注意防范[2]。术后不宜使用脱水剂, 应适当鼓励患者多饮水, 必要时补充低渗液体, 但要注意输注的量和速度, 以防老年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

3.4.2 颅内积气

传统理论认为术后取头低足高位, 可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1];而我科采用YL-1型一次性穿刺针, 密封效果好, 加之术后采取生理盐水灌洗、适当补液等措施, 仅有18例患者发生颅内积气, 且量较少, 未作特殊处理, 1例患者颅内积气较多, 达30ml, 在床边行注射器轻度负压抽吸后痊愈。

3.5 防治泌尿系感染

尿失禁或昏迷者常规导尿, 记录24h尿量, 膀胱冲洗2次/d, 尿道口消毒2次/d, 严格无菌操作, 并保持会阴部清洁, 观察尿液的颜色有无异常, 定时夹闭导尿管, 训练膀胱收缩能力, 一次性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 一次性硅胶三腔导尿管每3周更换1次, 防尿道感染。

3.6 预防褥疮

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 必要时每小时1次, 并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 有条件的可使用气垫床、海绵垫等,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 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洗净擦干, 患者皮肤不可直接卧于橡胶单或塑料单上, 应卧于透气排汗的棉质中单上, 搬动患者时切忌拖、拉、推, 适当局部或全身按摩,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褥疮并发症。

4 体会

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不需要进行全麻的优点, 费用低, 疗效可靠, 有利于患者和家属接受, 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给予正确施治手术治疗方法, 积极有效的护理, 防治各种并发症, 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总结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经验。方法 采用YL-I型微创穿刺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抽吸、冲洗液化和引流术, 术后常规补液, 预防感染, 去枕取平卧体位, 促进脑组织复张, 采取专科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措施。结果 本组76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颅内血肿清除满意, 术后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微创穿刺术后的观察和有效护理, 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治愈效果。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术,护理

参考文献

[1]白治军, 王志扬.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防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9) :49-50.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3例。A组的33例患者中, 男性20例, 女性13例, 年龄38~81岁, 平均年龄 (60.2±8.2) 岁, 出血量22~65mL, 平均 (43.5±5.1) mL, GCS评分5~14分, 平均 (10±2) 分, 其中壳核、基底节出血19例, 脑桥出血10例, 其他部位出血4例。B组的33例患者中, 男性19例, 女性14例, 年龄37~82岁, 平均年龄 (60.4±7.9) 岁, 出血量21~66mL, 平均 (44.1±5.0) mL, GCS评分5~13分, 平均 (11±1) 分, 其中壳核、基底节出血19例, 脑桥出血9例, 其他部位出血5例。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在7h内即进行手术治疗, B组则在7h后进行手术治疗, 两组均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进行手术部位的确定, 做切口后进行钻孔做骨窗, 进行血肿清除, 留置引流管, 以尿激酶10000~30000单位融入生理盐水中由引流管注入进行治疗, 灌入后夹管2~3h后打开, 一般频率为每天1~2次。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6个月后ADL分级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以GOS评分评估其疗效, 分为1~5级, 其中1级为死亡, 2级为植物生存, 3级为重度残疾, 4级为轻度残疾, 5级为恢复良好。 (2) ADL分级分为Ⅰ~Ⅳ级, 其中Ⅰ级为生活可以自理, 能够进行日常工作, Ⅱ级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但存在轻微的障碍, Ⅲ级为生活需要在其他人的帮助下采用进行, Ⅳ级为生活完全需要其他人进行照顾[2]。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包选用SPSS12.0, 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进行卡方和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ADL分级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 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 A组GOS评分4~5级及ADL分级Ⅰ~Ⅱ级比例均高于B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其发病较急, 且如得不到及时治疗预后较差, 死亡率较高, 而其治疗主要为解除血肿对脑部的压迫, 手术消除血肿是较快的治疗方式, 微创穿刺引流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术式之一, 在临床中的应用率越来越高, 但对于其治疗时机的研究差异较大[3]。

本文中我们就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时机进行研究, 发现早期手术患者的GOS评分、ADL分级均较较晚时间手术患者优势明显, 说明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能力均恢复更佳, 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肯定了早期手术的优势, 分析原因与早期手术患者的损伤较大程度上可逆, 同时患者的并发症出现率也较低有关[4]。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应早期进行,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马恒, 罗家红, 王兴盘, 等.经皮颅锥转孔颅脑引流器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0例[J].吉林医学, 2011, 32 (22) :4634-4635.

[2]王学平.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相关问题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1) :126.

[3]韦祖斌, 陆田, 梁喜安, 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 2011, 6 (3) :242-244.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5±5.38岁,病程0.8~10小时,平均5.23±0.88小时;出血部位:颞叶11例,基底节13例,脑室16例,小脑1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45~82岁,平均62.24±5.25岁,病程1~12小时,平均5.56±0.89小时;出血部位:颞叶9例,基底节15例,脑室20例,小脑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于血肿部位颅骨进行穿刺,通过引流将血肿彻底清除。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术前的发病处理及手术准备、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液以保证手术效果、术后保证引流管通畅并预防感染;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主要从护理环境、护理方法、心理疏导等3个方面进行:①护理环境。优化病房环境,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使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得到更多安全感,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护理方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在手术前后为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灌输患者正面、积极的思想。③心理疏导。对已出现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情绪得到释放,保证患者能以稳定的情绪及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效果评价[3]

痊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0级,功能受损程度<20%;显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2级,功能受损程度<40%;有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3级,功能受损程度<60%;无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3级,功能受损程度>60%。

1.3.2 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总分为10分,8~10分为非常满意、4~7分为满意、<3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5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94.34%,对照组满意率为86.79%;两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血肿形成才能停止出血[4],而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则会在这段时间出现水肿、变性、出血、坏死等,这也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5]。目前,高血压脑出血主要通过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该术式创口小、恢复快、效果好,是当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笔者通过在手术治疗中强化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护理效果,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信心,降低了致残率,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从而大大减少了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冬.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323.

[2]张彩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262-263.

[3]张方梅.38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24):5072.

[4]陈广雪,叶月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4):330-331.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92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18例;年龄43~81岁, 平均64.8岁;患高血压时间1~16年, 平均5.2年;干预组中男26例, 女20例;年龄44~83岁, 平均64.4岁;患高血压时间1~14年, 平均5.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措施包括: (1) 术前护理:对于处于清醒状态的患者应该做好心理护理, 使其思想顾虑彻底解除, 进一步配合治疗, 对于一些神志不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宣教和解释, 将手术治疗的具体目的、方法和疗效等向其进行介绍。同时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对于血压过高同时伴有颅内压明显增高的表现或出现脑疝先兆的患者, 应该立即给予脱水治疗, 按医嘱对血压水平进行有效控制, 但需要注意的是, 切勿使血压水平的下降速度过快、过低, 根据血压水平随时对静滴的具体速度进行调节, 同时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2]。 (2) 术后护理: (1) 体位:患者的头应该偏向患侧, 保持一个适当的角度, 使引流管处于通畅状态, 头部抬高15~30°以使颅内压降低, 使脑水肿程度减轻。对于一些出现躁动的患者应该加用床栏, 用约束带对其上肢进行必要的约束, 防止患者用手对引流管进行牵拉, 做好相应解释工作, 取得家属理解。 (2) 体征观察: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每小时对生命体征进行一次测定, 血压偏高的患者应该适当应用加压药物进行治疗, 防止血压水平突然升高而导致出现再出血。注意对体温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当患者的体温水平超过38.5℃时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降温, 以使脑细胞的代谢和耗氧量降低, 使脑水肿程度减轻。 (3) 引流管护理:对流量、引流液的颜色进行观察, 防止引流管扭曲或打折, 引流袋的位置应该比穿刺平面略低20~30 cm。如引流液混有脑脊液, 引流管的最高点应该控制在穿刺平面上方15~20 cm处, 如脑室的引流状态不畅, 先将引流袋放低, 对是否有脑脊液流出进行观察, 必要时可在无菌的状态进行抽吸处理, 如发现引流管阻塞应该及时对引流管进行更换[3]。将两组患者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GCS评分系统对抽样患者的高血压脑出血症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总得分11~15分;有效:总得分6~10分;无效:总得分不足6分[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

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20例, 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1%;干预组显效19例, 有效24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5%。干预组高血压脑出血症状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过程中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19.6%;干预组患者在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过程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4.3%。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 仅进行内科保守治疗, 使该类患者的生存难度加大, 微创颅内穿刺引流术, 主要具有创伤轻、安全性高、恢复速度快等几大特点, 可以使该类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低[5]。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应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熟悉该类手术护理幅度技能, 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服务[6,7]。

摘要: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2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46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高血压脑出血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微创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朱银星, 关菊香, 郭克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10, 17 (16) :192-193.

[2]黄雪清.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0 (12) :1174-1175.

[3]林书武, 胡吉庆, 于淑燕, 等.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8, 37 (14) :309-310.

[4]贾保祥, 孔仁泉.穿刺射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杂志, 2010, 22 (14) :223-224.

[5]勾俊龙, 毛群, 邢复明, 等.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9 (32) :194-195.

[6]刘晓兰, 侯明, 甘桂芬.简易立体定位仪定位微创蝴中内引流治疗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 2008, 17 (28) :314-315.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9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14-01

随着泌尿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肾穿刺皮下埋管膀胱内引流术是目前治疗长段输尿管狭窄及缺损,保留肾脏功能的有效手段。该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避免了因输尿管疾病行自体肾移植术手术风险。我院泌尿外科2008年~2011年治疗10例患者,并配合完善的护理措施,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多节、段输尿管狭窄或输尿管缺损10例患者(均无法行常规手术且膀胱镜下逆行置管失败)。男6例,女4例,年龄(45.4±7.2)岁。其中多节段输尿管狭窄6例,输尿管缺损2例,肿瘤压迫输尿管2例。住院时间(8.4±2.7)d,手术时间(1.4±0.7)h。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术后严重并发症。

1.2 材料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高分子材料支架管,该管是一种特殊的双J管,管两端开放,侧孔仅开在两端弯曲的部分,使用时将支架管两端弯曲部分分别置于肾盂和膀胱内。

1.3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首先取侧卧位,先行肾穿刺造瘘,B超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引入导丝至肾脏集合系统,扩张肾造瘘通道,然后沿导丝放入扩张器和外鞘至集合系统,拔除扩张器,将肾膀胱支架管的一端沿导丝从外鞘内送入肾盂,退出外鞘后将导丝和支架管固定在皮肤上防止移动,在穿刺处将皮肤做一小切口,把扩张器和外鞘从该切口处沿皮下向髂嵴方向穿入,切开扩张器尖端表面皮肤引出扩张器,保留外鞘退出扩张器,将导丝和支架管从外鞘内穿出,同法将支架管和导丝从耻骨联合上方2cm处引出,患者改为截石位后充盈膀胱,行膀胱穿刺后放入支架管,并于膀胱镜下调整支架管在膀胱内位置。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经皮肾穿刺皮下埋管膀胱内引流术是一项新技术,患者比较陌生,常因担心手术效果而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为此,术前护士须耐心讲解该手术的方法及优点,必要时请医师讲解或已行同类手术且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加患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疑虑,积极配合手术。

2.1.1 术前准备:术前完成血、尿检查,如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泌尿系B超、心电图以明确患者的全身状况,并行造影检查了解肾皮质厚度、集合系统积水及输尿管狭窄受压缺损情况。为肾及膀胱穿刺点和经皮下埋管肾通道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依据。特别是高龄患者,仔细询问病史协助其进行肺功能锻炼(吹气球、深呼吸,练习咳嗽、咯痰);从入院宣教开始便练习侧卧及截石位,以适应术中的体位需要,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督促患者戒烟戒酒,保证充分睡眠,避免感冒,为患者清除手术部位的体毛,术晨清洁灌肠、禁食水,按麻醉医嘱常规给药。

2.2 术后护理

2.2.1术后监护病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呼吸道是否通畅、是否有痰鸣音有无腹膜炎的表现;查看手术记录,了解穿刺点的位置和失血量;观察和记录尿液颜色、量及性状,以便及时发现出血及感染征兆;按医嘱给予止血、抗炎药物,积极补液,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密切观察皮下埋管周围组织的情况,如有无管周渗液、渗血,有无局部疼痛等;术后每30min巡视1次,6h后每1h巡视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2.2.2 双J管的护理:术后肛门排气后鼓励患者多饮水,成人每日2000~2500ml,保持充足尿量以防尿盐沉积堵塞内支架管,指导患者站立排尿,定时排空膀胱,并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观察尿量、颜色及性状,若颜色过深且量多,应尽快通知医生;避免用力咳嗽;指导患者调整体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发现患者腰胀、腰痛、尿血、无尿、少尿,应及时报告医生,警惕继发性出血、双J管移位可能。

2.2.3 并发症及护理

(1)肾出血或血尿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皮下出血及肾区肿胀。埋管后1~3d 出现肉眼血尿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卧床休息,饮水量2500~3000ml/d,保持尿量2500ml/d 左右,食清淡易消化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必要时使用止血剂。

(2)尿液返流及肾功能损害 若双J管导致的尿液引流不畅、便秘、卧床排尿、憋尿均可致尿液返流症状。由于排尿时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力高于肾盂内压力,膀胱内尿液大部分通过尿道排出體外,部分尿液通过双J 管管腔可返流至肾盂。表明留置双J管导致的抗返流机制失调,完全可能造成肾功能受损[1]。尿液返流影响肾功能和手术切口的愈合,出现腰酸、腰痛、尿路感染等症状。要保持导尿管通畅,注意术后6h安置患者斜卧位,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指导患者勤排尿、不憋尿,避免尿液返流。

(3)双J 管梗阻 因双J 管在肾脏内留置时间较长,会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导致尿液减少,尿中沉淀物、粘液易阻塞双J 管。留置双J 管后需加强抗感染、止血、补液、碱化尿液等治疗;合理饮食、多饮水;密切注意有无血尿及肾区、输尿管走行区的不适症状;定期复查,及时拔管或换管,对留置双J 管患者定期登记随访。

(4)排尿时腰痛 排尿或憋尿状态下常发生腰痛,患者可在血压平稳后采取半卧位,保持尿管通畅,避免扭曲、折叠,若被血块阻塞时,应及时低压冲洗膀胱。尿管拔出后嘱患者站立排尿,及时排尿。避免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因素。腰痛时可变换为侧卧位,避免患侧腰部受压。本组3例患者复诊时主诉排尿时腰痛,健康指导后症状有所缓解。

(5)膀胱刺激症 若双J 管过长或管壁有结石可刺激膀胱三角区而引起膀胱刺激症状。若口服解痉药、排石药物、多饮水等无效,则考虑是双J 管时间过长,需更换双J 管。

(6)发热、感染 多由于肾积水合并感染,治疗过程中释放出的细菌、致热源、内毒素随冲洗液吸收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或脓毒血症所致,对于体温在38.5℃以下,给予物理降温,体温>38.5℃则给予药物退热,并注意肾功能变化。

2.2.4 出院指导

(1)患者出院时,借鉴文献中健康教育卡的设计方法[2],并完善设计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手术者、双J管的型号、简要的手术记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科室电话(24h值班电话及主管、主治医生电话),患者的2个常用电话号码,便于随访。表格一式两份(科室与患者各一份);

(2)出院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双管移位;

(3)多饮水,每日2000~2500ml,以加强内冲洗,防止尿盐沉淀致堵管,要定时排空膀胱,防止尿液逆流;(4)根据结石成分调节饮食结构,多饮水保持足够尿量,适量增加运动,碱化尿液,少食动物性蛋白,少食或不食富含嘌呤的食物[3]。限制盐,保持食物中钙摄入的平衡,少食富含草酸的食物,减少结石的产生。

(5)若出现腰痛、发热、严重血尿,及时来院就诊;

(6)出院后定期随诊,6个月更换双J 管。

3 小结

输尿管疾病是常见病,严重的输尿管病变往往导致患侧肾脏功能减退,以往在遇到因盆腔肿廇和某些不能手术治疗的输尿管病变导致的输尿管梗阻和肾盂积液时,经皮肾穿刺皮下埋管膀胱内引流术是目前治疗长段输尿管狭窄及缺损,保留肾脏功能的有效手段。对于常见的并发症护理重点为严密观察排尿情况、尿液性状、体温等变化,注意有无腰酸、腰痛,及时发现并发症,妥善处理,有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瑾,李海潮,李荣军,等.双J 管对肾盂压力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7):646-649.

[2] 李琳,邱宇芳.置双J 管患者出院健康教育卡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8):48.

微创穿刺引流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 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两组, 治疗组40例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 (53.8±5.0) 岁;发病至手术时间9~36 h, 出血部位:小脑出血3例, 脑叶出血3例, 脑室出血7例, 基底节出血27例;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0~68岁, 平均年龄 (53.7±4.9) 岁;发病至手术时间9~36 h, 出血部位:小脑出血2例, 脑叶出血5例, 脑室出血8例, 基底节出血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 常规术前准备, 采用局部麻醉方式 (配合程度不好的患者采用全麻方式) , 铺巾消毒, 根据头颅的CT检查情况, 定位血肿的位置及穿刺的点, 头皮作一3 cm直切口, 颅骨钻孔1个, 切开硬膜, 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 按预先的标记点、深度、角度等穿刺到血肿块的中心部位, 置入引流管抽出血肿量的20%。术后予3万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内, 夹闭引流管2 h后开放, 每天循环2~4次。接无菌的引流袋, 进行低位引流。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根据头颅的CT检查情况, 定位血肿的位置, 开颅后将血肿清除干净。两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抗感染等治疗。

1.3 疗效评定[1]

痊愈:术后CT检查血肿已经完全清除,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级;显效:术后经过CT检查显示血肿基本清除,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有效:CT检查显示血肿部分清除,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生活无法自理;无效:CT检查血肿清除不足30%,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8%, 生活不能自理或死亡;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25例, 显效7例, 有效4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0.00%, 对照组痊愈17例, 显效8例, 有效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5.00%,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

观察组颅内感染0例, 肺部感染1例, 脑梗死1例, 再次出血0例, 总发生率5.00%, 对照组颅内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 脑梗死4例, 再次出血4例, 总发生率37.50%,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危急重症, 其主要损伤包括血肿自身的压迫, 会破坏血脑屏障, 致神经元坏死、造成细胞毒性水肿等, 致死和致残率均较高[2]。临床强调早期手术治疗, 及时清除血肿, 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 控制后续继发性脑损伤是该病治疗主要目的[3]。同时在进行手术时, 还应控制手术创伤, 避免患者应手术创伤过大而不能耐受手术, 导致严重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规术式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 及时清除血肿, 但手术自身造成的创伤较大, 再加之患者多为老年人, 因此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死于手术并发症[4,5]。因此常规手术方式也有着相当高的局限性。随着微创技术近年的飞速发展, 已被临床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众多医学研究中均报道了微创手术的优越性,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领域也不例外[6,7]。如微创穿刺引流术, 因其简单的操作和相对较小的手术损伤, 并且减轻脑组织压力效果较好受到了关注, 但该术式尽管具有上述优点, 其准确定位能力欠佳的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在丘脑出血、近脑干小脑出血以及大脑深部出血的治疗中不宜采用。

本研究在病例的选择上严格把握适应证, 选择占位效应明显,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中线结构偏移的患者, 排除血肿量>60 m L, 已经处于脑死亡或多脏器衰竭的患者、动脉畸形、动脉瘤患者, 凝血机制障碍或长期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同时联合尿激酶治疗, 尿激酶是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 术后注入可溶解凝血块, 帮助患者脑部功能恢复。术中不粉碎血肿, 术后无再出血病例, 观察组40例患者经此方法治疗, 总有效率9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联合疗法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较常规手术方法更加优越。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尿激酶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 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两组, 治疗组40例采取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 对照组40例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是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 只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微创穿刺引流术,尿激酶,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吴世强, 骆安林, 关惠东.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治疗106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3) :133-134.

[2]贾建华, 常本迅, 田永平, 等.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3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 , 2012, 41 (8) :394-396.

[3]陈晨, 贺震民, 吴旻, 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加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3) :390-393.

[4]崔杰, 王启华, 李树祥, 等.微创抽吸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2例[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 :60-61.

[5]李正克, 苏国生, 韦以存.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3, 24 (11) :1175-1176.

[6]王财.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2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4) :1788-1789.

上一篇:不稳定状态下一篇:典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