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拔牙术(共5篇)
微创拔牙术 篇1
拔牙术是口腔医生临床常见操作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 微创时代的到来, 拔牙手术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 多年来患者拒绝拔牙的主要因素是恐惧拔牙的痛苦过程。然而拔牙是否痛苦或者痛苦程度的大小与拔牙过程的创伤大小密切相关, 因此微创拔牙术应运而生。微创拔牙术就是采用特殊器械拔除患牙并保持牙槽窝骨壁不受损伤的拔牙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180例, 其中男102例, 女78例, 年龄16~62岁, 无拔牙禁忌证,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 (微创拔牙) 与对照组 (传统拔牙) , 每组各9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临床症状、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拍X片, 明确患牙情况及患牙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并进行阻力分析, 口内常规消毒, 盐酸利多卡因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盐酸阿替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1,2,3]。麻醉生效后, 有软组织阻力的首先切开牙龈翻瓣暴露牙冠。
1.2.1 试验组
用高速涡轮钻去除硬组织阻力如牙冠或骨性阻力, 若牙为双根或多根时, 可先用牙钻分根, 然后用微创拔牙刀或牙周韧带分离器沿着牙长轴方向楔入牙周间隙, 用持续轻巧的环绕动作不断进入牙槽窝切断牙周韧带, 使患牙和缓地从牙槽窝向外脱出, 用镊子或拔牙钳将患牙轻松取出。记录手术时间, 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3 d, 随访了解拔牙后情况。记录术后疼痛、张口受限、有无干槽症等状况。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翻瓣去骨劈冠法拔除, 术后治疗随访同试验组。
1.3 评价标准
通过术后3、5、7 d对患者的观察, 来评价患者拔牙畏惧发生率、术后疼痛、张口受限、牙槽窝完整性等情况, 评定标准如下。
1.3.1 拔牙畏惧发生率
根据拔牙过程中医生观察患者面容、以及心电监护等测得的心率、血压等情况来评定其畏惧程度, 共分为畏惧、不畏惧和不确定3项。
1.3.2 术后疼痛分级
采用WTO分级法:0度:不痛;Ⅰ度:轻度痛, 间歇痛, 可不用药;Ⅱ度痛:中度疼痛, 持续疼痛, 影响休息, 需用止疼药;Ⅲ度痛:重度痛, 持续痛, 不用药不能缓解;Ⅳ度痛:严重痛, 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1.3.3术后张口受限标准
Ⅰ度:张口度2~2.5 cm;Ⅱ度:张口度1.0~2.0 cm;Ⅲ度:张口度≤1.0 cm;Ⅳ度:完全不能张口, 也称之为牙关禁闭。
1.3.4 术后牙槽窝完整性评定标准
拔牙后采用双盲法, 由另外一名医师根据拔牙窝的完整性采用5级评分, 分别为:1级完整;2级轻度损伤;3级中度损伤;4级重度损伤;5级严重损伤。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为 (25±5) min, 对照组为 (28±6) min,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畏惧发生率比较
两组畏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3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2.4 两组术后张口受限发生情况
两组术后张口受限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例
2.5 两组术后牙槽窝完整性情况
两组术后牙槽窝完整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4。
例
3 讨论
拔牙术是口腔科常见的手术之一, 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套传统的拔牙方法, 近些年微创拔牙的出现, 实现了对拔牙术的突破性进展。微创拔牙术是用牙周膜分离器和微创拔牙刀紧贴患牙牙周膜间隙插入, 用持续轻巧的环绕动作不断进入牙槽窝, 薄而锋利的尖端就会切断牙周韧带压缩牙槽骨, 解除牙根脱位的阻力, 使患牙和缓地从牙槽窝向外脱出, 用根钳或持针器即可轻松取出患牙, 并保持了牙槽窝骨壁的完整性。与传统拔牙术相比, 微创拔牙术不仅做到了生理微创,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心理微创[4,5]。
生理微创:用于微创拔牙的拔牙刀和牙周膜分离器, 其设计刀刃的形态和弧度紧贴牙根, 角度设计使其无需借助外力更易于楔入牙周间隙, 即使材料很薄也不容易折裂等特点。使用微创器械拔牙时, 拔牙局部牙龈、牙槽骨的损伤都达到最小, 创面小, 愈合快, 术后肿胀、疼痛和张口受限等反应明显减少, 发生感染和干槽症的概率很小[6]。而传统去骨劈冠拔牙法, 牙挺进入牙周间隙较困难, 常常需要敲击、凿劈、撬挺等暴力操作, 用力时支点较高, 容易造成牙槽嵴和临牙的损伤, 特别是对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拔除时, 因其部位特殊, 拔除时阻力大, 击凿劈冠时的震动容易造成局部组织和颞下颌关节损伤[7,8], 甚至导致下颌角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传统拔牙法不但手术时间长, 局部损伤大, 创面大愈合慢, 而且术后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反应明显增多, 发生感染和干槽症的概率增高。两组试验数据显示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拔牙无需借助外力方便灵巧的手法从生理上达到了微创的目的。
心理微创:患者拔牙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畏惧情绪, 传统拔牙术常常需要借助外力拔牙, 而用锤子敲击器械产生的震动不但从生理上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而且从心理上给患者造成极大的恐慌, 特别是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患者, 拔牙过程中的紧张畏惧情绪极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微创拔牙术, 去除阻力不用锤击劈开增隙, 而是采用高速涡轮钻去除阻力, 微创拔牙刀工作端形态和尺寸的设计都使医生非常容易紧贴需要拔除的牙齿或者残根, 锋利的刀刃和防滑手柄, 使它以轻柔的力量就可以顺利的将挺插入牙周间隙的深处, 避免了锤击震动给患者造成的恶性刺激, 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 降低了畏惧心理, 使患者更易于配合医生完成治疗[9,10,11,12,13]。
综上所述, 微创拔牙术在临床工作中确实起到了降低患者畏惧, 减少创伤及不良反应等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微创拔牙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下颌中阻生智慧齿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以及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性22例, 女性21例, 年龄为18~27岁, 平均年龄为 (25.9±2.2) 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1例, 女性21例, 年龄为22~30岁, 平均年龄为 (26.2±3.1) 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肾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片拍摄, 明确了解患齿生长情况、牙根情况, 并采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进行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高速涡轮牙钻见牙冠污垢去除, 完毕后采用手指触碰牙体检查牙体是否完好, 并采用微创拔牙刀沿着牙龈向牙根方向将患齿拔除。在拔除过程中如果发现患牙有较强的阻力, 可以采用牙钻将牙根拔出, 对于牙齿拔出后可将牙槽窝内碎片清除干净, 并采用生理盐水对空腔进行冲洗。对照组患者麻醉方法与观察组一致, 其手术处理方法为采用去骨法将阻生智齿拔除后, 其余操作与观察组一致, 见图1、图2。
1.3 观察组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程度、拔牙后完整性评分、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以及满意度评分。 (1) 拔牙时间:从麻醉完成到患牙拔除后牙槽窝清洗结束所需的时间; (2) 出血量:采用卫生棉称量法计算患者出血量; (3) 张口受限情况:患者张口后上下切牙间的距离, 采用mm表示; (4) 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法进行评分, 分值为0~101分, 0分为无任何感觉, 10分为疼痛难忍; (5) 拔牙完整性:拔除牙齿后由专人对牙槽涡完整度进行评分, 可为1~5分, 分值越高, 缺损度越大; (6) 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分, 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 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程度、拔牙后完整性评分、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以及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拔牙利用的轮轴、杠杆、锲等原理将患齿拔除, 通过对患齿利用这三种力学原理从而达到拔除患齿的目的[4]。传统的拔牙器械在操作过程中国由于其设计或材质的存在不足, 因此在拔除患齿时需要采用锤子对其进行敲击, 并让其产生振动,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容易给患者带来心理恐惧感, 引起患者不安及情绪躁动, 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加之传统的拔牙方法力度较大, 容易对牙周硬软组织造成损伤, 并可能引起颌关节异位、脱落[5]。传统的牙铤难以进入牙周间缝中, 摒弃需要借助支点进行拔牙, 容易导致牙槽受损, 并对周围牙齿造成损伤, 从而导致牙根受损。
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微创拔牙临床效果越来越受牙医及患者的注意。微创拔牙作为先进的拔牙技术, 能有效减少患者拔牙时躁动、不安的心理, 减少患者心理创伤, 从而深得患者欢迎。微创拔牙采用的医疗器械较为特性, 拔牙器械的韧刀口较薄, 不容易断裂, 刀口的弧度及形态同牙根有密切的关系, 其独特的设计更容易与牙周间隙结合[6]。传统拔牙过程对患者损伤较大, 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 拔牙时间较长、肿胀程度较严重、拔牙后完整性容易受到影响、疼痛程度较差、张口受限程度较差。加之下合页低位阻生智齿靠近软硬组织, 因此受到邻近牙齿及骨组织生长阻力的影响, 可引起患者身体不适, 加之采用杠杆原理的拔牙方式, 容易导致牙龈撕裂, 引起患者术后大出血, 影响患者预后。微创拔牙能有效避免传统拔牙手术中产生的影响, 并且操作过程属于微创, 对患者影响较少,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并且不会对牙槽、牙根粘膜产生影响, 其治疗过程中不需要采用杠杆原理进行拔牙, 因此能减少用量过度的情况, 并能保证手术过程中清晰术野, 避免对牙根造成影响, 并能有效防止组织损伤。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程度、拔牙后完整性评分、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以及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表明对下合页低位阻生智齿拔除患者应用微创技术治疗具有高效、安全、无痛的特点,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拔牙法在下合页低位阻生智慧齿拔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下颌中阻生智慧齿患者585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以及对照组42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拔牙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拔牙法进行拔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程度、拔牙后完整性评分、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以及满意度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肿胀程度、拔牙后完整性评分、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以及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下合页低位阻生智齿拔除患者应用微创技术治疗具有高效、安全、无痛的特点,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微创拔牙,下颌页,低位阻生智齿
参考文献
[1]Costa R, Scanavacca M, Silva KR.A Novel Approach to Epicardial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mited Venous Access[J].Heart Rhythm, 2013, 3 (4) :198-199.
[2]Saponari M, Loconsole G, Liao HH.Validation of high-throughput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s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invasive citrus pathogens[J].J Virol Methods, 2013, 8 (2) :279-281.
[3]Dal Molin M, Matthaei H, Wu J.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es of Activating GNAS Mutations in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 of the Pancreas[J].Ann Surg Oncol, 2013, 12 (5) :348-349.
[4]黄元丁, 夏辉, 李晓东, 等.必兰浸润麻醉与利多卡因阻滞麻醉在下颌阻生齿微创拔牙术中的临床对照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9 (3) :268-271.
[5]胡开进, 杨擎天.微创拔牙理念及技术操作[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8 (3) :249-252.
微创拔牙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08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就诊的需要进行拔牙的12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0例,女68例,平均年龄为(45.3±21.3)岁,所有患者均为单颗牙齿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应用微创拔牙术,并在术后安装临时义齿;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拔牙,术后不安装临时义齿。2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情况见表1。
1.2 方法
2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血常规以及X线检查,确保患者身体能够耐受拔牙等相应治疗,特别是女性需要注意避开月经期。做好准备后按照分组进行治疗。
1.2.1
观察组患者64例,均采用微创拔牙结合牙龈成形术。第一步麻醉,在注射点先涂布表面麻醉剂,然后用极细的特殊注射器进行注射,基本上做到无痛。第二步是微创拔牙,具体步骤为:把工具尖端沿牙长轴方向插入牙周间隙,之后用持续轻巧的环绕动作使尖端进入牙槽窝,薄而锋利的尖端就会切断牙周韧带压缩牙槽骨,从而使牙齿和缓地从牙槽窝向外移动。此时需要切断2/3根长的牙周韧带,解除牙根脱位的阻力,若牙根依然很牢固,就在另外一边重复上述步骤,促使牙齿从牙槽窝脱位。至此,微创拔牙结束,开始安装以临牙为基牙的临时义齿。临时义齿是根据患牙牙片对患牙区牙槽骨骨量进行测量,制取临时工作模型,并在其上标记患牙龈缘位置和形态,待微创拔牙结束后进行安装,6个月后待牙龈组织完全稳定和成熟后进行义齿的修复。
1.2.2
对照组患者64例,均采用常规拔牙。主要拔牙器械为骨膜分离器(为分离骨膜或牙龈之用)、牙挺和牙钳,步骤包括消毒、麻醉、分离牙龈、挺松、拔除、纱卷压迫止血。拔牙结束后,嘱患者不要用拔牙侧咀嚼食物,不要频繁舔伤口,更勿反复吸吮、吐唾,以免由于口腔内负压的增加而破坏血凝块。手术后2 h才可以吃饭,术后2 d的饮食应以半流质食物为主,不要吃太烫或太硬的食物,不要饮酒、吸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与此同时服用消炎药甲硝唑每日3次,每次2粒,服用3 d。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牙槽突形态以及龈缘形态的改变并进行比较分析。
1.4 评定标准
参照kkholm和Zarb提出的分类标准[2]对患者治疗后牙槽突形态改变进行判定,按照牙槽突存留率分为5级。A级:牙槽突大部分尚存;B级:牙槽突发生中等程度的吸收;C级:牙槽突吸收明显,但是基底骨尚存;D级:牙槽突吸收完毕,基底骨开始吸收;E级:基底骨出现重度吸收。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牙槽突改变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牙槽突形态A级率为75.0%,对照组为20.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2组患者龈缘形态改变比较见表3。
3 讨论
微创技术,就是应用当代先进的电子电热光学等设备和技术,以电子镜像代替肉眼直视,以细长器械代替手术刀,力求以最小的切口路径和最少的组织损伤,完成对体内病灶的观察诊断及治疗,是通过对人体最微小损伤,实现对疾病最完美的诊治效果的临床技术。微创技术是21世纪医学科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齿科微创治疗技术是医学微创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微创,是相对传统手术而言,在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又具有恢复快、切口小、创伤小、痛苦少的特点,这4点必须同时具备,并且对患者心理上不造成负面影响。传统拔牙技术相对于大外科手术而言,本来已经算是“微创”治疗了,但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实际上对患者的恐惧性伤害不亚于其他外科手术。传统拔牙使用牙挺和峨嵋凿进行增隙拔牙的操作,不可避免地采用锤击增隙的手段,而锤击增隙是造成患者不适的主要原因;另外传统牙挺拔牙是通过使用杠杆力、轮轴力和楔力来拔牙,主要使用杠杆力,经常会造成牙龈撕裂、牙槽骨折断的情况发生。而使用微创拔牙工具的时候不需要锤击增隙操作,在施力的方式上主要以轮轴力和楔力为主,不使用杠杆力,避免了相应的不良反应。另外,由于拔牙后缺牙区牙槽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吸收,在之后进行的牙齿固定过程中难免出现义齿与牙龈形态间的不协调,进而影响牙齿美观。而在微创拔牙结束后立即安装以临牙为基牙的临时义齿,不但可以有效防止牙槽骨的炎性吸收,还能够维持拔除牙原有的牙龈水平和牙龈乳头形态,对拔牙窝内的软组织进行塑形,确保义齿和牙龈协调美观。另外,拔牙之后立即安装义齿,还可以保护拔牙所造成的伤口,降低口内感染发生,加速伤口愈合。
本文64例患者在应用微创拔牙结合牙龈成形术进行治疗后,较之传统拔牙患者,可最大程度保留牙龈正常形态以及牙槽骨骨量,防止牙槽骨吸收,将牙周组织受到的损伤降至最低,进一步减少牙龈炎的发生,确保义齿和牙龈协调美观的修复效果,可在临床加以普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拔牙结合牙龈成形术在义齿美观修复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将我院就诊的需要进行拔牙的128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单颗牙齿病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微创拔牙术,并在术后安装临时义齿;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拔牙,术后不安装临时义齿。对2组患者牙槽突形态以及龈缘形态的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牙槽突形态A级率为75.0%,对照组为20.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有60例龈缘形态呈扇贝形,对照组有12例,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微创拔牙结合牙龈成形术应用于义齿美观修复中可最大程度保留牙龈正常形态以及牙槽骨骨量,将牙周组织受到的损伤降至最低,达到义齿和牙龈协调美观的修复效果。
关键词:微创拔牙,牙龈成形术,义齿,美观修复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彦春,肖利,张从纪.牙龈成形术应用于前牙CEREC全瓷贴面修复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3(21):59-60.
微创拔牙术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2月,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院口腔科采取微创拔牙同期即刻种植的30例患者 (38颗牙位全部为前牙, 上颌29颗, 下颌9颗) ,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9例, 年龄20~51岁。无全身系统性疾病, 口腔卫生状况良好。38颗前牙均为外伤性牙根折断, 无法保留的龋齿及残根, 无骨缺损, 牙龈乳头外形完整, 且前牙咬合关系正常。
1.2 微创拔牙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相关病史, 完善口腔检查, 拍摄照片及X线片。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及术中、术后风险及并发症, 患者签知情同意书。
1.2.2 拔牙
按照无菌手术操作规程, 常规消毒铺巾, 注射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采用微创拔牙刀插入牙周间隙, 切断牙根冠方周围的牙龈纤维及牙周韧带附着, 细裂钻分断牙根后分段取出, 生理盐水冲洗拔牙窝, 观察唇侧骨板的完整性。
1.3 植入种植体
常规制备种植窝, 确定好种植体的植入方向, 选择直径大小适宜的种植体, 种植体的平台位于唇侧龈缘下3 mm左右, 离邻牙牙根间距至少2 mm, 保证种植体的抗旋转力大于35 N·cm, 植入种植体, 安放愈合基台。
1.4 观察指标
X线检查:分别于种植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种植体与牙槽骨的骨结合情况。
Jemt[2]牙龈乳头指数:种植体永久修复1年后的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 0级:无牙龈乳头;I级:牙龈乳头<1/2牙间隙;II级:牙龈乳头>1/2牙间隙;III级:牙龈乳头充满牙间隙;IV级:牙龈乳头超出牙间隙。
口腔种植成功评价标准[3]:1986年, 瑞典Albrektsson等提出了口腔种植成功评价标准:第一, 种植体无动度。第二, X线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光区。第三, 种植体功能负载一年后, 垂直方向骨吸收小于0.2 mm/a。第四, 种植体周黏膜组织健康。第五, 种植体成功率5年末上颌为85%以上, 下颌为90%, 而10年末上颌成功率80%, 下颌为85%。以上标准中任何一项未能达到均不能视为成功。
2 结果
38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整合, 无感染发生, 从种植体植入到永久修复后1年的观察期内, 种植体稳定无松动, 种植体高度较稳定,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牙槽骨吸收大多稳定在种植体顶端的第一螺纹处。根据Jemt牙龈乳头指数观察种植体永久修复1年后的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 种植体PISIII级29颗, PISII级9颗。牙龈乳头的外形与临近天然牙的牙龈乳头基本配合对称, 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的“黑三角”现象。
3 讨论
3.1 即刻种植
适应症:第一, 因龋病而导致的残根残冠不能保留者, 根尖区无严重病变和骨组织吸收。第二, 因外伤导致的正常牙无法保留者。第三, 准备拔除的患牙根尖区没有明显的炎症和肉芽肿。第四, 拔牙窝下方有足量的骨组织。第五, 种植区周围有足够的软组织, 且健康无明显炎症者[4]。
3.2 微创拔牙
传统拔牙后牙槽骨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 尤以唇颊侧骨板的吸收变化更为明显, 继而伴发软组织塌陷, 牙龈乳头缺失, 而微创拔牙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牙槽骨及牙龈组织的完整性, 降低种植风险, 利于种植体初期稳定。目前, 可以利用微创拔牙的专用器械, 最大限度地保存牙槽骨壁及牙槽间隔的完整性。本实验所有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 利于后期修复。
3.3 种植体
目前多选用带螺纹的锥形种植体用于即刻种植, 有利于提高初期稳定性。种植体的植入角度要严格参考天然牙长轴方向, 通常植入深度为牙槽窝3~5 mm。本实验选择的种植体直径均是与牙槽窝直径相近的种植体, 并没有单独增加种植体的长度, 已获得初期稳定。
3.4 骨再生诱导因子
虽然本实验未将有骨缺损的病例纳入观察, 但由于种植体与牙槽窝形态上的差异, 在植入的种植体颈部会和周围骨组织存在间隙, 这会影响种植体的最终成功率, 临床上也可以采用骨诱导剂如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和骨促进剂如富血小板血浆 (PRP) 。其中BMP可以诱导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促进骨形成。PRP可使骨结合时间缩短。
选择合适的适应症, 微创拔牙的即刻种植既可缩短治疗时间, 也可减少牙槽骨吸收, 是未来牙种植的发展方向。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 稳定性和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DE ROUCK T, COLLYS K, COSYN J.Immediate single-tooth implants in the anterior maxilla:a 1-year case cohort study On hand and soft tissue response[J].Clin Periodontol, 2008, 35 (7) :649—657.
[2]JEMT T.Regeneration of gingival papillae after single-implant treatment[J].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7, 17 (4) :327—333.
[3]赵铱民.口腔修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21.
微创拔牙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98例尖牙阻生的青少年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9例, 观察组男21例, 女28例, 年龄9~18岁, 平均年龄 (11±2.5) 岁, 病程3个月~2年;对照组男23例, 女25例, 年龄8~17岁, 平均年龄 (10±3.2) 岁, 病程2个月~1年。术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经X现照射明确阻生尖牙生长部位、牙根情况及下牙槽神经管情况, 常规对口腔进行消毒后, 使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对照组采取传统拔牙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技术进行治疗, 具体步骤为:使用高速涡轮反角手机和外科专用长裂钻作为去骨器械, 去除牙体表面的骨阻挡, 并分离牙根及牙冠, 用微创拔牙刀切断牙周膜, 以微力轻轻旋转拔除患牙, 清理手术区域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 最后将组织复位缝合。术后继续口服抗生素3 d。
1.3 评估标准
1.3.1 畏惧程度评估
根据患者手术过程中畏惧程度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没有畏惧、较轻畏惧、中等畏惧、较重畏惧、严重畏惧, 记1~5分, 1~2分视为不畏惧, 3~5分视为畏惧。
1.3.2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术后2 h VAS评分, 评分标准为:0~10分, 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 患者可以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 并且难以忍受。
1.3.3 术后肿胀程度评估
术前从一侧耳屏前经同侧上颌部至鼻底最后至对侧耳屏前, 以毫米为计量单位, 3 d复诊后同样测量此距离, 两者相减即为术后肿胀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率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从麻醉完全后涡轮牙钻去除牙骨开始到组织复位缝合结束整个手术时间为 (18.9±2.7) min, 拔牙后2 h VAS评分为 (2.19±0.56) 分, 术后肿胀程度为 (14.9±1.2) mm;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29.6±3.6) min, VAS评分为 (3.98±1.82) 分, 术后肿胀程度为 (20.1±1.5) mm。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 h VAS评分及术后肿胀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术中畏惧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现畏惧的患者5例, 畏惧发生率为10.2%, 对照组术中出现畏惧的患者29例, 畏惧发生率为59.2%。观察组患者术中畏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微创拔牙术是指在拔牙过程中, 通过专用的高速涡轮牙钻和长裂钻, 去除牙骨并分割牙冠及牙根, 再用微创拔牙刀切断牙周膜并压缩牙槽骨, 此时, 使用微力即可将患牙拔出[4]。阻生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操作, 其原理主要有: (1) 杠杆原理; (2) 轮轴原理; (3) 楔力原理[5]。传统的拔牙术给患者操作步骤复杂, 拔出困难, 给患者带来极大恐惧, 术后常疼痛难忍, 并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同时术中创伤较大, 使伤口愈合的时间延长并影响形成新骨的质量[6]。目前, 随着微创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方面的发展, 更好的解决了传统手术方式面临的问题, 使人们不再饱受拔牙所带来的痛苦。
该研究结果中, 使用微创拔牙技术其手术时间为 (18.9±2.7) min, 与传统的拔牙手术所用时间相比,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胡开进在对微创拔牙术的研究中指出, 用牙钻微刨去骨法拔除下颌埋伏阻生智齿, 不仅手术时间短, 而且术中创伤小、术后反应较轻微, 患者乐意接受[7]。拔牙所带来的疼痛一直是口腔疾病患拒绝拔牙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结果显示水激光治疗下颌阻生智齿, 侧肿痛较轻, 得出微创拔牙术在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显著[8]。应用微创技术的观察组, 术后肿胀程度明显减轻, 术中畏惧症发生率也只有10.2%, 对照组的59.2%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微创拔牙术相较于传统的拔牙术, 其创伤小, 安全性高, 手术时间短, 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心理创伤,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於丽明, 段世勇.微创拔牙技术的应用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 21 (1) :65-67.
[2]李建民, 赵庆扬, 谢伟珍, 等.微创拔牙技术在阻生齿拔除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1 (10) :1710.
[3]黎刚, 雷荣昌, 郭宏剑, 等.微创拔牙法在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4) :236-238.
[4]高晓蔚, 陈曼丽, 刘瑛.应用微创拔牙术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试验[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5 (4) :517-519.
[5]杨擎天, 胡开迪, 薛洋, 等.阻生下颌第三磨牙2种拔除方法的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1) :71-74.
[6]曾远胜, 黄娴君, 麦海光.上颌磨牙微创拔牙术与传统拔牙术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 2013, 13 (5) :38.
[7]胡开进.微创拔牙术[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4 (4) :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