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通道微创术

2024-06-08

硬通道微创术(通用8篇)

硬通道微创术 篇1

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为内科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及对患者的生命威胁程度都极高;存活的患者中,少数患者会遗留智力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多种后遗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后期生活质量[1]。高效、快速、彻底地清除颅内积血或血肿可快速抢救患者的生命,显著降低其病残率及病死率,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作者从2007年1月~2015年1月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患者10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入选的102例病例均为本院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女26例,男76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61岁,高血压性脑出血72例,脑外伤后合并脑出血30例,所有病例都经过头颅MRI或头颅CT扫描确诊。内囊及基底节出血44例,颞叶出血9例,额叶出血7例,枕叶出血6例,顶叶出血4例,小脑出血2例,多部位出血6例(都为外伤后出血);硬脑膜下出血27例,硬脑膜外出血3例。出血量多少以多田公式计算:特大量(>111 ml)2例,大量(61~110 ml)63例,中等量(41~60 ml)31例,少量(30~40 ml)6例。意识状态:清醒14例,嗜睡或昏睡35例,浅昏迷48例,深昏迷5例。

1.2 手术用品

颅骨钻或相应的电钻等器械,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1套(山东威海村松公司)。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补液,监测主要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行血液生化全套、血气、凝血及常见血液传染病等项目的检查。及时使用硝普钠、酚妥拉明或硝酸甘油等药物,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降低至安全水平。给予常规止血、降低颅内压、脱水等治疗;对于有活动性出血者,不宜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做好病情告知、手术危险性交代及手术同意书签字等术前准备工作。

1.3.2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好手术用品、急救药品及器材,CT室常规消毒。(2)再次头颅CT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明确出血部位、血肿大小及是否存在活动性颅内出血;测出颅骨厚度,确定并标记穿刺点、穿刺进针方向及引流管放置的深度。(3)常规消毒穿刺点、铺巾,适量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要特别注意骨膜的麻醉)。用直径5 mm的颅骨钻缓慢钻开颅骨(使用电钻时必须同时使用限位器,防止用力过猛损伤脑组织)。穿刺针小心刺破硬脑膜,依据术前确定的置管方向及测算的深度,将引流导管置入血肿的中央或远端,其两个侧孔必须在血肿腔内。待置管位置满意后,缓慢拔出金属导引针芯,用5 ml注射器连接引流管颅外开口端,缓慢抽吸出3~5 ml陈旧性积血,再次CT扫描确定置管位置满意后,将引流管缝扎固定于头皮上,术口局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引流管尾端用三通阀连接颅脑外引流器。

1.3.3 术后护理

加强引流管的固定及护理,严防因操作不当、头部活动、翻身、患者烦躁等原因导致引流管的拉扯或脱落。严密监测颅内压,并根据颅内压的变化来调节引流瓶的高度及引流量,及时将引流瓶中的引流液放入引流袋中,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颅内逆行感染的发生。

1.3.4

颅内血肿清除完毕后,缓慢拔出引流管,局部适当压迫数分钟,防止空气沿术口进入颅内,并用丝线缝合切口1针,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术口常规换药、5~7 d拆线。

1.3.5

部分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其血肿破入脑室腔内,继发蛛网膜下腔积血。在及时清除基底节区原发血肿的基础上,可同时行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2],彻底清除破入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2 结果

手术引流效果:血肿清除(清除95%以上)时间为28~65 h,平均清楚时间46 h;引流量200~750 ml,平均引流340 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0~68 h,平均留置时间53 h。10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出院97例,5例因严重颅脑外伤死亡,治愈率95%,病死率5%。

3 讨论

神经内科治疗脑出血的常规方法是:止血、降血压、防治脑水肿、对症处理及防治并发症。外科手术或内科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颅内积血,解除脑组织持续受压状态,及时复位脑组织,减轻或消除继发性脑组织损害,尽量减少脑出血的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发生。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具有以下特点:(1)手术皮肤切口为5 mm,颅骨钻孔直径为5 mm,置入颅内的引流管直径仅为3 mm,手术对机体的损伤轻微,真正达到了微创的效果。(2)引流导管为非金属性的特殊优质硅胶材料制成,其在X光射线下能清晰显像,无伪影,并能经CT引导完成操作,置管位置可靠,效果更好。(3)置入颅内的引流管前端为带侧孔的球罐型盲端,进管过程中对脑组织及脑神经纤维只起分离作用,而没有管状切割作用,因而对脑组织及脑神经纤维的损伤极小。(4)术中可在CT导引下调整引流管的置入方向及置管深度,因而引流管可置于术前预定的最佳位置。(5)对于有凝块堵塞而不易引流者,可向其内注入液化剂,液化血凝块后再次引流,使引流变得更加通畅。(6)连接三通阀后方便抽吸和注入尿激酶,引流装置的防逆流设置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引流液逆流,从而有效预防颅内逆行感染的发生。血肿清除与脑组织复位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脑功能。辅助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可彻底清除破入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对防止并发交通性脑积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102例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患者,以CT或磁共振成像(MRI)片为依据,确定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年龄、发病时间、意识状态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明确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在CT导引下行微创穿刺、置管、液化、抽吸及引流术清除血肿。结果 102例患者中达到临床治愈出院者97例,死亡5例,临床治愈率95%。结论 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脑出血,软通道引流术

参考文献

[1]周开明,杨丽玲.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180.

[2]韩丽芬,杨晓玲,赵洁静.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置管引流23例护理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22):265.

硬通道微创术 篇2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病,我院从2002年3月—2008年4月,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性33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62岁、最大81岁,平均72岁,其中28例诉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病史1—3个月,7例不能回忆外伤史。临床表现:头痛头晕32例,精神障碍13例,肢体无力15例,语言障碍3例,癫痫发作2例。全部经CT确诊,血肿为单侧的32例,双侧2例,血肿量为60—220ml,血肿范围广泛,多位于额、颞顶部。

1.2手术方法:运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采用YL—1型(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公司出品)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一般采用2cm长针体,取血肿最大层面选择适当穿刺点,常规碘伏消毒,取1%利多卡因注射液麻醉成功后,用专用熏蒸消毒好的电钻钻入颅内,拔出针芯后血肿压力高时,可有陈旧性血液溢出,快速封盖封好针孔连接侧管,让陈旧血液缓慢流出,速度不宜过快,待陈旧性血液无明显外流时,用生理盐水等量冲洗置换,一般用尿激酶,必要时变换头位,待冲洗液基本清澈时接好引流袋,穿刺点敷料包扎,密切观察引流。术后给予抗生素、生理盐水1500ml快速点滴,一般2—3天经CT复查后视情况拔针,头皮缝合一针。

2 结果

本组35例均一次性成功,术中抽出部分陈旧性血液时,大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2天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消失,住院7天痊愈出院。均未出现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和无效病例。术后恢复均良好,其中2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者同时给予双侧微创引流术(引流交替缓慢、少放或同时开放亦缓慢)均治愈出院,术后3个月、半年随访30例无复发,5例失去联系未能随诊。

3 讨论

3.1发病机制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与老年人脑萎缩致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当头部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时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致桥静脉撕裂出血,引起硬膜内层阳性反应形成包膜,各膜产生和释放活性物质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增多,纤维蛋白溶解物产物增多,其抗凝作用使血肿呈液性,各膜内外液体浓度相差较大及渗透压较大,致血肿腔增大而压迫脑组织出现相应症状,故需引流血肿后改变血肿内环境,引流冲洗使各膜内外渗透压基本一致才能治愈此病。

3.2微创穿刺引流术优点:(1)头颅CT定位精确,可于床边实施手术(2)可在麻醉下进行(3)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4)手术并发症极小,如局部感染颅内感染率机会极小(5)此方法是手术和引流两个作用

3.3微创手术禁忌症:(1)严重心脏病、高血压(2)血性系统疾病(3)穿刺部位皮肤严重感染

硬通道微创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颅脑血肿患者40例, 外伤性15例, 非外伤性25例, 年龄20~75岁, 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或伴有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CT检查示:颅内出血均达40 ml以上。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 1 术前治疗

严格卧床休息, 抬高床头20°~30°,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医嘱适当应用甘露醇, 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吸氧2 L/min, 头置冰帽, 以减轻脑耗氧量, 改善脑代谢。呕吐者给予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必要时吸痰, 尿潴留者给予留置导尿[1]。

1.2.1. 2 术前指导

脑出血患者心理负担重, 护士要善于疏导其不良心态, 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微创介入清除术的方法、必要性、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 如软通道微创介入使用的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导管, 前端为带有多个侧孔的表面光滑的球罐型盲端, 进管时对脑组织及神经纤维起分离作用, 对脑的损伤性更小[2]。颅内置管能在CT导引下操作, 其准确性大, 清除出血彻底, 疗效好。列举成功病例, 以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解除恐惧心理, 确保患者的配合。

1.2.1. 3 术前准备

备皮, 行术前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型、心电图、头颅CT、必要时备血[3]。术前12 h禁食、8 h禁饮。

1.2.1. 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呕吐、四肢活动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1.2.2 术后护理

1.2.2. 1 卧位

微创介入术多在局麻或静脉麻醉下进行, 故意识清醒又无呕吐者可抬高床头20°~30°, 有利于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昏迷者行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1.2.2. 2 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术后常伴有失语、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等, 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加之对疾病缺乏了解, 易产生恐惧, 烦躁、焦虑心理。针对患者情况及时给予心理安慰, 耐心, 细致做好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所认识, 帮助其稳定情绪, 配合治疗, 安全渡过危险期。

1.2.2.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2~4 L/min, 以改善脑代谢, 降低脑耗氧量。雾化吸入3~4次/d, 促进痰液排出, 必要时吸痰, 舌后坠时放置口咽通气道或行气管插管、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4]。

1.2.2. 4 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扭曲、折叠、脱落。颅脑外引流导管为优质硅胶材料制成且带有刻度和三通阀, 能调整或改变引流管的方向, 经三通阀注入液化剂, 液化血肿, 收集标本。防逆流设置能最大限度地预防颅内感染, 能够监测颅内压、相对调节颅内压的高低。 (1) 悬挂引流器的滴壶于病床床头, 使滴管的末端高出外耳孔0~200 mm, 低位悬挂积液袋。如患者烦躁, 要用约束带适当约束, 以免患者将引流管自行拔出, 搬动时先关闭三通阀, 以防引流物逆流引起感染。 (2) 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不畅的原因多为:出血已被彻底清除、引流导管位置不合适、血肿液化不理想、颅内压相对偏低、引流器的低壶放置位置偏高、引流导管被堵塞或引流导管及连接管折叠等因素[5,6]。 (3) 引流速度不易过快过多, 否则会导致颅内压过低, 引起脑组织移位。 (4) 观察穿刺点及敷料, 如有出血或引流液渗出较多, 须及时更换敷料, 必要时应用止血药、重新缝合头皮、固定引流导管, 夏天每日换药, 冬天隔日换药。 (5) 行CT检查, 动态观察血肿的变化, 血肿基本消失, 可拔管, 缝合局部头皮, 3~5 d拆线。

1.2.2. 5 密切观察病情

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四肢活动、有无颅内压增高等。 (1) 意识改变是判断脑水肿和颅内压高低指征之一, 。脑疝的早期表现是意识障碍逐渐加重, 可用Glasgow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 (2) 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及对光反射。脑疝的早期患侧瞳孔先短暂缩小继之进行性扩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晚期随着血肿的增大, 对侧瞳孔也随之扩大, 对光反射均消失。 (3)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上心电监护, 每小时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不规则等变化, 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4) 观察有无呕吐, 如呕吐频繁程喷射性, 即为颅内高压引起, 若为血性应疑为应激性溃疡, 给予对症处理。 (5) 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及性状。手术初期正常的引流液为暗红色, 以后逐渐变淡, 引流量以每天不超过500 ml为宜, 若超过500 ml, 色鲜红, 要警惕继发性颅内出血[7]。

1.2.2. 6 高热的护理

若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多为吸收热, 可行温水擦浴, 多饮水。若超过38.5℃, 要警惕颅内感染, 查血培养, 做药敏实验, 根据情况应用抗生素, 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及时降低体温。

1.2.2. 7 控制血压

如为高血压患者, 术后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保持血压稳定, 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 对于血压顽固者可泵入硝酸甘油, 维持血压在140~160/90~100 mm Hg, 不宜过度降血压, 否则导致脑灌注不足, 引起脑组织广泛的缺血, 缺氧性损伤, 不利脑功能恢复。

1.2.2. 8 饮食护理

术后当日禁食, 清醒后6 h后可饮水, 第2天可进流质, 第3天进半流质, 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昏迷者术后第2天可上胃管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如牛奶、豆浆、果汁、汤汁等, 有利于营养的供给及胃肠功能的恢复。

1.2.2. 9 预防并发症

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吸痰, 口腔护理2次/d, 指导做深呼吸4~6次/d。 (2) 定时翻身叩背, 4~6次/d、勤擦洗,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皱褶, 上气垫床。 (3) 嘱多饮水, 以增加尿量, 每日用碘伏擦洗尿道口2次, 更换引尿袋, 严格无菌操作, 必要时行膀胱冲洗2次/d。长期留置导尿者, 7~14 d更换尿管1次并定期行尿培养。 (4)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用软枕抬高患肢, 主动或被动活动足趾、踝关节及抗凝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8]。

1.2.2. 1 0 康复训练

康复护理是缩短住院日、减少致残率的关键。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 (1) 仰卧位时, 头抬高15°~30°, 下肢膝关节略屈曲, 膝下放一软枕, 足与小腿保持90°, 脚尖向上, 足底垫软枕或海绵垫, 防止足下垂。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 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呈功能位置于胸前或上腹部。 (2) 有偏瘫者, 取健侧卧位, 偏瘫上肢功能位, 两腿之间放软枕, 下肢伸直, 上方肢体半屈曲位, 处于自然放松状, 防止关节僵硬。 (3) 术后2~3 d即行偏瘫肢体功能训练, 2~3次/d, 每次4~5 min, 首先进行关节的屈、伸及肢体的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等运动和肌肉按摩, 由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 循序渐进。 (4) 其他方面包括语言、吞咽、坐位、站位训练, 如对失语的患者可教其发“啊”音, 行简短的对话, 让其听前半句, 而后说出后半句等, 由易到难、由短到长。还可教其穿衣、刷牙、洗脸及认识或书写简单字画, 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 从而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1.2.2. 1 1 出院指导

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 保持大便通畅及良好的情绪, 避免不良刺激。忌烟酒, 饮食宜清淡, 少吃动物油, 多吃水果蔬菜, 如芹菜、黄瓜、西红柿等, 适当补充蛋白质, 如牛奶、瘦肉等。坚持锻炼, 控制体重, 如散步、气功、太极拳等有氧活动, 宜在饭后2 h进行, 以降低血压和血液黏滞度。注意循序渐进, 劳逸结合。高血压者要定期监测血压, 按时服药, 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防止复发。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外伤性的多无后遗症;特重型可有后遗症, 但会逐渐恢复;非外伤性者, 意识、瞳孔恢复;10例偏瘫肢体逐渐好转及恢复正常, 生活能自理, 2例保全了性命, 但是生活不能自理。

3讨论

软通道微创介入颅脑血肿清除术无论治疗外伤性或非外伤性颅脑血肿, 因其创伤小、安全系数高、费用较低, 患者及家属均乐于接受。笔者所在科室所治疗的40例患者, 在精心护理下, 大多数患者康复出院, 少数患者生活能自理, 极少数病例保存了性命。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善于观察病情变化, 把握好每一个护理的关键环节, 严密观察治疗和护理效果, 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 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丽.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4) :74-75.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颅内压增高和脑疝[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33-259.

[3]李卉.高血压病的防治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5) :99-100.

[4]朱冬梅, 胡采云.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护理指导[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5) :116.

[5]李国美.高血压病健康教育[J].医学创新研究, 2006, 19 (12) :125.

[6]刘永, 武福南.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8) :105-106.

[7]刘振川.软通道治疗脑出血[J].临床应用研究, 2008, 21 (10) :2-6.

硬通道微创术 篇4

关键词: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微创引流术,开颅术

脑外伤造成的硬脑膜外血肿属于颅脑损伤后较容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异常急促,病情进展不受控制,短时间内患者就可能出现脑疝,从而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针对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临床多选择传统开颅术和微创引流术为患者治疗,但临床实践证实[2],二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其中的开颅术尽管可将血肿彻底清除,但手术时间长,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微创引流术虽然属于微创术式,但必须对手术指征严格掌握,而且其无法将血肿有效清除。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103例进行分组研究,现作以下分析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103例,均符合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且经颅脑CT确诊,将生命体征异常、存在脑外和胸腹部其他损伤的患者排除。其中男53例,女50例,患者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36.7±8.1)岁。其中额部血肿12例,枕部血肿43例,颞顶部血肿48例。致伤原因:打击伤35例,坠落伤28例,车祸伤35例,摔伤5例。按照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5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常规治疗,包括止血、脱水、抗炎等。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术,具体操作步骤:通过CT检查对血肿部位予以确定,于此处作手术切口,咬除颅骨;选择颞上回或中回入路的方式到达血肿部位,清除干净脑室内血肿;术后实施脑外室引流,促使血压恢复正常标准;关颅并缝合切口;术毕遵医嘱应用抗生素。研究组行微创引流术,术前借助脑部CT明确血肿部位,并确定具体穿刺点,通常情况下穿刺点为血肿体表投影下缘相应部位,应用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处理,采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后,于血肿中心处插入带测控的三硅胶管,固定好引流管,术中尽可能不要对导管接头进行多次拆卸,以防出现颅内感染,碎吸和冲洗血肿腔;于血肿腔内注入适量尿激酶,以达到液化水肿的目的,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确保引流管畅通无阻,以彻底吸净血肿内血块;术后3 d可拔除引流管。术后连续5 d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对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28.68±2.07)min,术中出血量为(5.79±0.74)ml,住院费用为(3587.76±297.63)元,住院时间为(8.50±2.60)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43.57±25.63)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0±18.39)ml,住院费用为(5642.39±459.15)元,住院时间为(13.25±5.49)d。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52例患者术后出现外伤性癫痫1例,置管部位感染、再出血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6%。对照组51例患者术后出现置管部位感染5例,外伤性癫痫4例,再出血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4%。经对比,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硬脑膜外血肿属于颅脑损伤中性质最严重的一种继发性病变,颞部与额部是该病的高发部位。外界暴力是导致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若发病后不尽快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有效清除血肿的同时降低颅内压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关键[4]。

传统开颅手术是临床针对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常用手段,其可将患者脑部血肿尽快清除,同时对颅内压进行有效控制,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但术后易导致脑膨出、癫痫或再出血等并发症,而且手术存在很大的风险,远期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5]。相比于开颅术,微创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微创、清除血肿速度快等优点,术中采用尿激酶引流的方法可有效抑制纤溶酶,快速溶解血肿。相关研究发现[6],尿激酶治疗过程中,患者基本上不会出现再出血和炎症现象,所以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也相应的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创引流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如果患者受伤时间在12.0 h~3.5 d范围内,且血肿量在40~70 ml范围内时,选择微创引流术则可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在术后要对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和引流液颜色、性质、量等进行密切观察,利用CT对引流结束时间进行确定。若护理期间发现引流液出现颜色改变或者剂量增大的情况,则必须即刻予以开颅血肿清除治疗。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传统开颅术,微创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更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此治疗方案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楠.比较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式在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120-121.

[2]罗永庠,邓元央.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亚急性硬膜外血肿15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7):79-80.

[3]包永武.微创钻孔联合尿激酶灌注引流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体会.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6(5):376-378.

[4]陈习.微创治疗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45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70-71.

[5]钱佳栋,万默各,徐德明,等.微创治疗幕上非脑疝型硬膜外血肿39例.浙江临床医学,2016,18(6):1120-1121.

硬通道微创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1例病人均为本院神经科收治的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例, 男12例, 女7例, 年龄56岁~79岁, 平均68.3岁。对照组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58岁~78岁, 平均68.5岁。

1.2 临床特点

治疗组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15例, 视乳头水肿13例, 轻偏瘫9例, 嗜睡10例, 步行不稳17例, 进行性痴呆3例, 尿失禁2例, 头颅CT提示为单侧硬膜下血肿17例, 双侧硬膜下血肿2例;血肿量98 mL~350 mL, 平均168.3 mL, 中线结构偏移17例, 有轻微头部外伤史4例, 无外伤史15例。对照组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9例, 视乳头水肿8例, 轻偏瘫4例, 嗜睡8例, 步行不稳10例, 进行性痴呆2例, 尿失禁1例;头颅CT提示为单侧硬膜下血肿11例, 双侧硬膜下血肿1例;血肿量95 mL~345 mL, 平均162.6 mL, 中线结构偏移9例, 有轻微头部外伤史3例, 无外伤史9例。

1.3 中医舌脉特点

治疗组舌淡暗边有瘀点14例, 舌边有齿印10例, 苔白腻9例, 苔黄腻10例, 脉弦滑16例, 脉弦细3例。对照组舌淡暗边有瘀点8例, 舌边有齿印6例, 苔白腻6例, 苔黄腻6例, 脉弦滑9例, 脉细弦3例。

1.4 合并症

治疗组合并有高血压5例, 糖尿病3例, 冠心病3例。对照组合并有高血压3例, 糖尿病2例, 冠心病2例;两组临床特点具有可比性 (P>0.05) 。

1.5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初采用甘露醇和呋塞米 (速尿) 交替脱水, 加胞二磷胆碱与钾镁合剂静脉输注,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支持对症处理, 预防感染, 监测生命体征和肾功能变化。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进行微创钻孔抽吸引流, 选患侧血肿中心最厚为穿刺点, 根据血肿中心与头皮的厚度选2.0 cm~2.5cm长度穿刺针, 常规备皮、消毒、局麻, 在电钻带动下钻入目标深度, 盖上盖幅, 接引流管, 术后可见紫色淤血涌出来, 放一定数量淤血后接引流袋, 定期开放引流, 引流欠畅可用5 mL~10 mL注射器抽吸。共引流2 d~3 d拔管, 术后定期复查头颅CT, 观察血肿清除情况。

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上中医药治疗, 辨证为瘀阻脑窍, 水湿内停。治疗方法以活血化瘀佐以平肝利水之法, 方选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 组方:北芪30 g, 当归10 g, 赤芍15 g, 川芎10 g, 桃仁10 g, 红花5 g, 地龙15 g, 桂枝10 g, 泽泻15 g, 天麻15 g, 云苓15 g, 苍术15 g, 甘草5 g。每天1剂, 水煎服。两组共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比较, 随诊3个月, 观察有无复发。

1.6 治疗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头颅CT提示硬膜下血肿清除达99%以上;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好转, CT提示硬膜下血肿清除达50%~98%;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CT提示血肿清除达30%~49%;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CT提示血肿减少在29%以下;加重、复发: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CT提示血肿无减少甚至扩大[2]。

1.7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数据采用两样本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16例, 显效3例, 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7例, 显效2例, 好转2例, 复发1例, 总有效率92%。治疗组的痊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见表1)

2.3 两组血肿吸收时间比较 (见表2)

2.4 并发症

治疗组颅内少量积气2例, 少量积液2例。对照组颅内少量积气1例, 积液2例, 两组在3周后吸收, 无一例并发脑出血和颅内感染。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3]。本研究中多数病人多无外伤史, 或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 可能由于头部外伤或老年人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腔内桥静脉被拉长、变细, 直至撕裂出血有关, 出血时间长或出血量大时可出现颅内高压, 甚至出现严重脑中线结构移位, 导致脑疝形成而危及生命。由于多数老年人有脑萎缩, 所以即使出血量较大而临床症状表现不严重, 往往仅表现头晕头痛、呕吐、步行不稳、偏瘫、嗜睡、记忆力下降甚至痴呆等表现。若不积极清除血肿, 脑损害将越来越重。本组病人出血量均较大, 以往采用开颅血肿引流术, 创伤大, 费用高, 老年人难以耐受。本组采用颅内微创术, 可大大减少创伤, 提高老年人手术耐受性, 而且可减轻费用。采用微创术穿刺抽吸引流, 大部分病人可基本引流干净, 但仍可有部分残留, 部分病人由于血肿广泛无法引流干净, 或合并少量脑叶积血, 所以通过加用中医药治疗来促进血肿吸收, 提高治愈率, 减小复发率。从临床症状特点结合舌脉看来, 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中风、痴呆等范畴, 证属瘀阻脑窍、水湿内停, 故采用活血化瘀、平肝利水之法治疗, 方选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 以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北芪、地龙、桂枝、泽泻、云苓行气祛湿利水, 天麻平肝潜阳, 共奏活血化瘀, 平肝利水之效。从本组临床研究看来, 治疗组加上中医药治疗后, 其血肿吸收率和治愈率均好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采用中医药配合微创术, 可显著提高血肿吸收率, 缩短血肿清除时间, 提高治愈率。

摘要:目的中药配合微创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31例慢性硬膜下大量血肿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19例) 和对照组 (12例) , 两组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对病人血肿中心进行微创引流术, 引流血肿约2d3d, 观察血肿量及血肿吸收情况, 配合脱水利尿降颅压, 纠正电解质紊乱, 对症支持方法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活血化瘀平肝利水之法治疗, 方选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化栽。对两组血肿的吸收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硬膜下血肿早期 (1周) 吸收率治疗组 (15/19) 与对照组 (6/12)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痊愈率 (16/19) 与对照组 (7/12) 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药配合微创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显著提高早期血肿吸收率, 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清除术,补阳还五汤,五苓散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728-729.

[2]刘隆熙, 刘红石, 刘永吉, 等.利水逐瘀合剂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J].中医研究, 2005, 4 (18) :23-25.

[3]蒋建刚, 张光齐.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机制分析 (附376例临床报告) [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9, 20 (5) :339.

硬通道微创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 将所有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其中男41例, 女29例, 年龄47~72岁, 平均年龄 (58.2±4.3) 岁;血肿量32.8~84.1 m L, 平均血肿量 (52.4±4.9) m L。出血部位:丘脑基底节36例, 内囊19例, 外囊11例, 皮质下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肿量、出血部位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于术前均给以止血、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软通道微创术:根据术前检查结果确定血肿中心靶点, 选择入颅路径, 经头部非功能区域穿刺颅骨、硬膜, 导入软通道穿刺引流管, 利用5 m L无菌注射器抽吸脑内血肿, 注意抽吸力度, 若无法抽吸时切勿强行继续。经6 h后, 注入20000~30000 U尿激酶+5 m L无菌氯化钠注射液, 闭管2~4 h后开放,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引流, 每天1~2次。术后第3 d行脑部CT检查, 无不良反应后拔管。

对照组硬通道微创术:采用he治疗组相同的定位方法, 确定穿刺位置后, 将YL-1型穿刺针固定在电钻上, 跟随其进入血肿靶点, 建立硬通道, 缓慢将血肿抽出, 利用血肿粉碎机将血肿完全排除, 连接引流管, 注入尿激酶, 待血肿完全清除后拔除穿刺针。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手术疗效评分情况, 痊愈: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评分减少45%以上、90%以下;有效:评分减少18%以上、45%以下;无效:评分减少18%以下或加重。 (2)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参照Rankin评分标准[2]:0~5分, 分数越低, 生活能力越差。 (3) QOL评分[3]:0~100分, 分值越低, 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生活能力及QOL评分的比较, 详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患者的脑内小动脉在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作用下, 发生生理改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的现象。在各类非损伤性脑出血中, 高血压的占比达到60%[4], 是高血压病中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人群, 且北方多于南方。临床症状以突发性的头晕、头痛、失语、偏瘫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较为常见。部分患者病发后的脑血肿出血量并不大, 可行保守治疗, 若出血量过大, 则需要行外科手术治疗, 降低血肿的占位效应, 预防血肿因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诱发脑水肿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式以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介入术较为广泛。硬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可迅速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密闭性好, 经负压抽吸血肿后, 不会发生塌陷。但手术过程中植入硬通道碎吸针时, 高速旋转的金属头容易对患者的脑血管造成损伤, 引发再出血。另外, 置入管道时由于位置复杂, 患者易出现恐慌心理, 导致气颅, 而手术过程中使用的电钻若消毒不彻底也易引发患者术后感染。软通道血肿清除术相比硬通道来说, 手术的创伤更小, 引流效果更显著。术中所用的硅胶管相容性好、软硬适宜、消毒效果好, 且手术时插入的深度还能调节, 患者的恐慌心理减弱, 气颅的发生率自然就降低。

总之, 软通道微创术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软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患者行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 对照组给予患者行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生活能力及质量的改善。结果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术后再出血的比较;感染的比较;气颅的比较;软组织损伤的比较;术后日常生能力比较;QOL评分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生活质量、生活能力的比较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软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 且术后并发症低,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情况改善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软通道微创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兴隆.软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33) :28, 30.

[2]丁锦荣.软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1) :1858-1859.

[3]谢卫龙, 罗湘辉, 何佳宏, 等.软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3) :43-44.

硬通道微创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病例采用非同期队列对照, 对照组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住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4例, 其中男性52例, 女性22例, 最大年龄83岁, 最小年龄13岁, 平均年龄 (72.2±4.2) 岁;实验组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住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1例,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25例, 最大年龄78岁, 最小年龄18岁, 平均年龄 (70.5±5.3) 岁。两组患者年龄、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出血量等经统计学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无时间限定, 随时进行护理活动,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术后按传统方法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确定标准住院日为9~12天, 从入院开始即按自行设计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护理路径表和临床护理路径告知单进行护理活动。

1.2.1 入院第1~2天

(1) 入院护理评估, 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活动、头痛、呕吐等病情变化, 行GCS评分, 向患者发放慢性硬膜下血肿告知单; (2) 急诊抽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 查心电图、胸片、CT或MRI; (3) 完成入院护理记录单书写; (4) 术区备皮; (5) 抗菌药物皮试,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6) 饮食指导, 术前晚进半流质饮食, 嘱22:00后禁食、禁水; (7) 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8) 健康宣教, 包括入院宣教、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手术相关内容及各项检查的配合要点、饮食指导。

1.2.2 入院第2~3天 (手术日)

(1) 手术日禁食水, 向患者讲解手术前、中、后的配合及注意事项; (2)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的心理; (3) 应用留置针, 术前30分钟静脉滴注抗生素, 肌肉注射鲁米那、阿托品; (4) 及时测量术前、术后生命体征, 做好术前核查; (5) 术后卧于患侧, 头低位15°~30°, 保持硬脑膜下持续引流, 引流袋低于头平面20 cm,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 同时注意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状况; (6) 正确执行术后医嘱; (7) 健康宣教内容主要为饮食、体位、管道安全指导, 心理疏导。

1.2.3 住院第3~4天

(1)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鼓励多饮水; (2) 尽量取患侧头低脚高位, 引流袋低于头平面20 cm, 持续观察引流液性状并记量; (3) 复查头颅CT, 观察神志、瞳孔、头痛、头晕及肢体活动情况; (4) 执行术后医嘱; (5) 加强巡视, 做好基础护理, 及时解决患者的生活所需, 对其给予心理支持; (6) 主动或被动屈伸肢体, 定时按摩四肢肌肉, 对失语患者鼓励其多发音; (7) 健康宣教内容为体位、饮食、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

1.2.4 住院第4~5天

(1) 给予半流质饮食; (2) 持续头低脚高位卧床休息, 指导适当床上活动, 协助被动活动肢体; (3) 保持头部引流管固定、通畅, 摆放位置正确, 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变化, 做好记录; (4) 切口给予换药, 保持头部敷料清洁干燥; (5) 执行医嘱; (6) 健康宣教内容为饮食、床上肢体活动、管道安全指导。

1.2.5 住院第5~6天

(1) 给予普食, 进行饮食指导; (2) 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3) 复查头部CT, 根据CT、引流等情况, 协助拔除引流管; (4) 抽血复查, 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5) 指导患者尽可能下床活动; (6)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 (7) 健康宣教重点为饮食、伤口安全、康复锻炼的方法。

1.2.6 住院第6天~出院前

(1) 进普食; (2)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 (3) 查看化验结果; (4) 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5)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6) 遵医嘱用药; (7) 根据切口情况予以拆线或延期拆线; (8) 健康宣教内容为康复指导、疾病知识宣教; (9) 出院前进行满意度调查, 评价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1.2.7 做好出院指导

(1) 饮食清淡,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不宜过饱, 保持大便通畅; (2) 生活规律, 睡眠充足, 适当锻炼, 避免劳累; (3) 保持心情开朗, 避免紧张、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 (4) 做好安全防护, 避免摔倒, 外出时有家人陪护; (5) 按时服药, 坚持功能锻炼,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6) 指导出院两周后门诊复查, 如有头晕、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7)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8) 出院1~2周内电话随访。

1.3 效果评价指标

效果评价指标包括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后负性效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比较, 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总住院天数从对照组的 (21.5±5.5) 天缩短到实验组的 (12.5±3.9) 天 (P<0.05) ;实验组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负性效应的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实验组继发血肿、癫痫的发生虽然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积液、气颅、便秘、入睡困难的发生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负性效应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 (CPN) 是全新的护理服务模式, 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 以时间为纵轴, 以入院指导、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为横轴, 制订的以时间为顺序的诊治护理标准流程[2]。实验组参照国内外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护理标准,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制订了护士每日工作计划, 即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和临床护理路径告知单, 由责任护士负责执行并记录。

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实施护理, 理顺了患者的医疗照护程序, 规范了护士的日常护理行为[3], 护士职责明确, 严格按照路径内容进行术前、术后评估,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肢体功能变化, 有效指导患者的饮食、体位, 妥善固定引流管, 实时给予心理疏导, 避免了护士因能力、水平不同造成的遗漏或疏忽[4], 对护理不良事件和负性效应的发生有了积极的应对方法, 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提高。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护理路径科学合理地限定了住院时间, 护士以严格的时间为框架, 对患者实施检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 实验组较对照组住院天数减少了8~16天, 住院费减少了1 440.80~1 990.20元, 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效预防了不良事件和负性效应的发生。通过减少住院天数控制了住院费用, 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而实现了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

准确全面的健康教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临床护理路径文本设计中将健康教育内容按需、按时, 分阶段贯穿于术前、术后, 提高患者对疾病及康复锻炼的认识。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获得了患者良好的依从性, 体现了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康复[5]。

在护理活动中, 护士与患者频繁交流与沟通, 贯穿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 持续、动态的护理, 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改变了过去重病不重人, 服务不规范的情况, 深化了责任制整体护理, 增强了医疗市场的竞争力, 符合我国目前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

应用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锥颅引流术临床护理路径, 帮助了低年资护士和护生的临床实践, 避免了带教教师本身因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而导致的知识点片面传授, 是新型的教学方式, 促进了专科护士的成长[6], 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袁剑云, 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合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2.

[3]单春剑, 李培培, 夏家爱.临床护理路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20) :4807-4808.

[4]磨琨, 黄茜.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 (3) :170-172.

[5]周新芝, 李惠兰.临床护理路径在神经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08 (11) :71-73.

硬通道微创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科室收治的50例HCT患者, 年龄53~79岁, 平均年龄 (65.4±7.6) 岁, 男27例, 女23例, 均符合HCT诊断标准。血肿部位:基底节区17例, 脑叶16例, 丘脑12例, 小脑5例, 格拉斯格昏迷评分 (GCS) 4~8分, 平均 (6.5±0.4) 分。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纳入标准: (1) 年龄在50岁以上, 符号HCT丘脑出血入脑室的诊断, 且为发作突然; (2) 从发病的病程未超过24 h, 入院时GCS4~8分; (3) 取得患者或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 (2) 排除外伤者以及其他脑部疾病引发类似表现 (如肿瘤卒中、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 不配合治疗或深度昏迷患者; (3) 有心血管疾病、以及器官功能降低等合并症, 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等。

1.2 治疗方法

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 对出血程度进行评估。观察组采取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需依据CT图像确定穿刺平面以及穿刺点, 确定穿刺入径。术者常规消毒铺巾后, 经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 然后切开头皮约5 mm, 使用5 mm直径的手动骨钻钻颅, 后用脑膜穿刺针刺破硬脑膜, 连接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 将4 mm直径的特质硅胶管引流管经钢针指引置入血肿腔远端。穿刺成功完成后, 术者紧密缝合头皮切口, 并行引流管固定。术者使用5 m L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 后使用生理盐水抽取血肿腔, 连接三通阀、引流瓶, 包扎切口, 手术结束。对照组采取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患者于全身麻醉下, 开颅进行血肿清除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 如出血量、手术时间等;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差异, 并计算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

1.4 评定疗效标准

(1) 显效:患者术后CT示颅内血肿彻底清除, 生活可自理; (2) 有效:术后CT示颅内血肿基本清除, 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 生活基本自理; (3) 无效:术后CT示颅内血肿清除率<30%, 生活不能自理, 甚至死亡。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每组总人数×100%[2]。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n和百分率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 (23/25) 和80% (20/25) , 组间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脑积水、颅内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 (2/25) 和8% (2/25) , 死亡率4% (1/25) ,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 (230.5±56.7) m L、 (80.4±22.3) min、 (20.9±5.6) d,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颅内出血 (HCT) 多为复杂诱因下的自发性脑血管破裂, 老年人血管壁弹性降低, 成为高血压高发人群, 也是HCT主要受累者[3]。脑出血后其颅内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形成直接压迫与继发性脑损害, 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受损, 其原因可能与颅内血肿突然形成、颅压骤然增高及血液分解释放多种神经毒素导致继发性脑损害有关[4]。缩短治疗时间是缓解脑功能和脑组织继发损伤的主要手段, 以清除丘脑及脑室内血肿, 避免脑积水, 减低颅内压为基本原则。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方式优点多于传统开颅手术, 降低颅内压力, 避免脑组织因颅内压持续升高造成继发性损伤, 对颅内环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可提升脑组织稳定性。据研究表明, 手术时间超过2 h, 且时间越长, 术后患者死亡率愈高,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5,6]。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采取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有效率为92% (23/25) , 明显提高, 且优于对照组有效率80% (20/25) , 在疗效方面论证微创手术的有效性;并且观察组术后脑积水、颅内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至8% (2/25) , 从而降低死亡率, 仅为4% (1/25) 。定向软通道微创条件下避免术中操作对颅内脑组织不可避免造成损伤, 并且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较短, 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 均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张艳军、孙海波等学者研究结果相似[7], 充分证实定向软通道微创方法对颅内血肿的清除作用, 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力, 一定程度上保护脑组织。本术式以定向微创为特点, 灵活性较强, 在进针之后能够按照血肿具体位置, 及时调整角度和方向, 已能够引流与冲洗血肿。引流管材质为优质硅胶, 质地较为柔软, 可将前端为盲端分离脑组织和神经纤维, 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8]。故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效果较佳, 但是, 该研究认为, 对于手术方式以及注意事项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提高手术质量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马世江, 于小免, 黄艳芬, 等.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 30 (4) :295-297.

[2]赵光锐, 高友好.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8) :63-64.

[3]左程, 王海东, 田宇, 等.神经内镜联合球囊辅助的脑造通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 (9) :1974-1976.

[4]王长青, 汤数.立体定向及简易定位钻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6) :198-199.

[5]王凯, 潘秀平.改良术式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1 (3) :183-185.

[6]张宜泉, 刘相和.微创钻孔软通道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J].实用医药杂志, 2013, 30 (9) :769-770.

[7]张艳军, 孙海波, 薛维华, 等.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疗效分析[J].健康大视野, 2012 (12) :1413-1414.

上一篇:成本粘性研究十年综述下一篇:现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