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需求

2024-06-08

现代化需求(共12篇)

现代化需求 篇1

摘要:随着饭店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 市场需求呈现多样性、复杂性、易变性的特点。饭店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 必须认真研究市场需求, 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管理需求, 并且通过不断把握世界需求的新潮流来发现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新需求。

关键词:旅游管理,饭店,需求管理

在饭店经营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就是饭店的需求管理问题。而饭店需求, 就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下, 顾客愿意购买各种饭店产品的数量。饭店管理者在完成经营目标时,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客源状况和不同的需求状态,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需求变化趋势。因此,现代饭店的需求管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饭店客源资料进行搜集与分析,也可以称之为客户关系管理;第二是不断把握世界需求的新潮流,掌握顾客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应对这种新需求。

一、搜集和分析饭店客源资料

了解宾客的需要,不仅能更好地为宾客服务,而且也能从经常在世界各地旅行的商务客人处掌握国际饭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帮助饭店改进服务。因此,现代饭店很注意对客源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那么,饭店应如何来搜集与分析客源的各种资料呢?随着市场需求和管理理念更新的需要,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在电子化浪潮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产生了客户关系管理这个概念。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套原则制度,也是一套软件和技术,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顾客、竞争、品牌等要素协调运作并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它集成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包括: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通过客户关系管理,饭店可以从多个渠道和途径搜集和了解客源资料,并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分析这些资料。

1、建立顾客数据资料库

把与顾客有关的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形成关于顾客在消费、需求投诉和其他方面的个人资料,以用于饭店的决策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以把客房预订单、住宿登记卡、结帐单、早餐预订单、宴会预订单、餐饮付款单、洗衣付款单和微型酒吧付款单等作为客源的信息来源,对饭店顾客的需求特点进行系统描绘。这些特点主要包括:(1)顾客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这可用作和顾客取得联系的手段,但是,这个地址务必是客人的目前居住地,而不一定是客人的出生地;(2)预订日期和方式,这可帮助饭店选择销售渠道和确定提前进行推销活动的时间;(3)到达日期、离开日期和停留时间,这可帮助饭店了解客源的季节性和停留长度;(4)同行人数,从中可了解目标客源人数规模;(5)所支付的客房价格,这可了解每一类顾客对饭店客房这一主要经营收入来源的贡献大小;(6)顾客类型,如会议代表团、观光旅游包价团、商务客等,这可用来了解顾客的需求类型;(7)帐面支付总额和支付方式,这可用来了解顾客总的花费额、消费结构和支付方式;(8)支付给旅行代理商的佣金类型,这可用来了解支付不同旅行代理商的销售成本。从便于进行销售角度考虑,应按客源来源地来对这类信息资料进行分类。这将能帮助饭店判断客源市场的地理分布,也可以在地图上标出客源的来源地、类型和相应的数量。考虑到改善淡季的销售量,饭店也可以对顾客信息资料按时间分类。这样,饭店就可以了解到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客人数量。比如,日本的带薪假日往往安排在8月的中下旬,而中国家长更喜欢在暑假而不是寒假带孩子出游。运用这些信息,饭店就可以在不同季节对不同客源进行推销。然而,如果能根据客人地理分布、类型和时间对客人信息进行细分类,那就可以帮助饭店发现,是否有可销售的客源地区,客源类型和季节需求被忽略了,也就是说能否挖掘被忽略的利基市场,这一点对于资源不是特别丰富的中小型饭店来说尤为重要。以上谈到的顾客信息都可以从饭店已有的资料中获得,但是,如果还需要更深入了解顾客需求的话,饭店还可以运用宾客意见征询表的方式,或者直接与宾客面谈的方法。比如,通过询问顾客选择本饭店的影响因素,是通过机场杂志、路边的灯箱广告、指示牌还是通过秘书、旅行社或航空公司了解到或预定该饭店,那么,这些信息可以帮助饭店了解顾客接触到饭店信息的途径,饭店因此可以判断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促销手段。

饭店通过分析比较有关顾客的连续几年的信息,就可以发现客源的变动趋势。可能某一细分市场的客源正在下降,而另一细分市场的客源正在猛增,它的发展潜力必须受到关注。饭店还可以将经常来饭店居住的顾客,数量和消费额都很大的顾客,或者对饭店声誉影响很大的顾客作为目标客源。对于这些顾客,饭店往往会制作一份宾客历史卡,为他们建立详细的客史档案,从中发现这些顾客的需求的详细特点,以便饭店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推销和服务。一份宾馆历史卡,是在对每一位顾客日常记录的基础上,综合了几次记录的信息制成的。它的内容栏目可以是很广泛的,只要对饭店的推销与服务有用就可以设立。一般有客房类型,所支付的价格,每一次居住的时间长度、信用情况、预定方式,爱好各种活动、特殊要求、生日、结婚周年纪念日、投诉等等。宾客历史卡上的信息大部分是由总服务台服务员汇总处理的。但是,饭店应该鼓励各个经营服务部门的员工,如客房部、餐饮部、商场部、康乐部的员工提供他们目标客源的重要信息,或建立各部门的宾客历史卡。当然,宾客历史卡也需要不断更新。当原来的老顾客已经不再光临饭店了,他们的宾客历史卡就可移放在一边。当然,对于主要目标客源的基本需求情况,还可以通过定期的专项调查研究来了解。

2、成立服务中心

许多饭店开通了800免费客户服务电话,这些服务内容包括解答来电客户所有咨询(包括客房价格、会议室设施、近期的促销活动)、为索取资料的客户提供旅游资料传真服务、为饭店解决顾客的来电投诉以及顾客回访活动等等。其中,处理顾客投诉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Jacques教授对顾客忠诚度的研究表明抱怨的顾客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尽管听到抱怨使人不舒服。研究表明,不满意并抱怨的顾客远比那些不满意却不抱怨的顾客保留率高,尤其是如果他们得到满意的回复时抱怨的顾客一般都会变成忠诚顾客。所以饭店只要处理得当,抱怨的顾客是可以转变成忠诚顾客的,而不抱怨或者抱怨后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顾客就很有可能流失,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潜在忠诚顾客”身上,了解到饭店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方向。另一方面,及时对顾客进行回访活动也是掌握顾客需求的好办法,因为,往往只有已经消费过、经历过的顾客才更有发言权,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值得饭店关注。

二、掌握世界需求的新潮流,发现并满足顾客新需求

现代饭店经营的任务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要发现和创造顾客;二是顾客是为了饭店的承诺所吸引的;三是顾客是由于满意而忠诚的。显然,要完成好饭店的经营任务,关键是要把握好宾客的新需求。在过去,饭店行业强调标准化,也可以说是“同一性”,然而,今天的饭店更强调的则是它的反面,即多样性。市场营销人员从顾客行为的变化中发现这种趋势,并要快速地做出反应,以满足这一新出现的需求。因此,对于饭店来说,掌握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变化,并且了解饭店主要客源市场的需求特点至关重要。

1、需求变化中的年龄结构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人口正趋于老龄化,这对饭店行业来讲应该是正面的趋势,因为这意味着有更多独立而又有经济能力的旅行者和在外吃饭的顾客。这些老年人较之他们的前辈有更高的收入、更高的教育水准、更好的身体,也更想外出旅行,入住饭店。对于旅游与饭店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是一个规模巨大而且吸引力在不断增长的目标市场,尤其是饭店淡季客房的理想市场。老年人在做购买决策时比较慎重,总是经过反复比较和权衡;旅行时往往携带较多的行李,要求便利和清静。饭店对老年人进行服务时应有耐心,要多为其提供方便和帮助,要热情周到,细致入微,应将他们安排在较低的楼层和靠近楼梯和电梯的房间等等。另外,老年人有时身体状况不好,因此,饭店的各项服务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饭菜要适合老年人口味,就餐要方便,并具备相应的医疗和急救服务能力。许多饭店都在积极发展这一目标群,假日集团预计在它的老年顾客活动中,有将近100万名年龄在55岁或55岁以上的成员,而天天旅馆的天天俱乐部则有25万名会员。有些饭店甚至专门设置老年人客房,按照老年人的需求重新设计,比如专门的老年人浴缸,这种浴缸可以创新性地提供一道门,客人可以走进浴缸而无需跨过缸栏,相当方便、安全。

2、需求变化中的女性地位

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正在发生着变化。就业的女性人数越来越多,女性旅行者占商务旅行者的比例呈快速增长趋势,一些专家相信不久的将来,女性将占据商务旅行者总数的45%以上,饭店业也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力。为了适应这一潮流,许多饭店都改变了他们的设施和服务,以便更有效地满足女性的特别需要。这些变化包括增加衣橱高度,提供足够数量的衣架、增加额外的长裙挂钩、增加洁具种类,比如:女性净身器、增加梳洗器具、更宽敞的摆放化妆品的地方等等,并用女性化概念充实客房布局。

3、需求变化中的社会、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的社会模式、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中和旅游业或饭店业有关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更多地使用休闲和度假时间进行自我提高;(2)更多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和度假;(3)更流行回归自然的经历和生活方式;(4)更强调身心健康的提高和外形的健美;(5)家庭结构呈现多样性。针对这些需求变化,一些饭店做出了积极反应。在饭店中无烟客房、无烟楼层变得非常普遍,增加低酒精含量的饮品的销售力度,低热量或低糖的菜肴在西方一些饭店开始流行。更多的饭店开始在客房内设置运动设备,并提供全套的健康俱乐部。一些饭店为客人提供了特别的活动,包括网球和高尔夫球教程,还有一些饭店甚至尝试开设了摄影和美食烹饪课程。另外,据统计,到2000年美国的单亲家庭将占家庭总数的47%,这启发我们在以家庭旅游者为销售对象的客房、家具、食品设计上规模要小一些,因为家庭人口减少了。非正规化潮流对饭店的装璜设计有很大影响,比如以前人们欣赏具象画,画面上出现的山水、人物都很逼真,具有平衡对称感,而现在人们欣赏抽象画,一种意念的画面与色彩,可以不对称,不平衡,饭店在选择和展示各种画品时就要注意这一点。旅游者越来越追求阳光、海水、海滩、绿色植被、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大自然。针对这种需求,饭店大堂以配有自然采光的透明屋顶,设置由绿树环抱的花园咖啡厅,再加上瀑布或喷泉。饭店也可以提供散步的绿茵草坪与游船、钓鱼、户外烧烤等各种旅游活动。另外,在游泳池旁装饰棕榈树;在做饭店广告时,以饭店的自然景区为背景,让人们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情趣。

参考文献

[1]沈超.现代饭店营销策划书与案例[M].沈阳:辽宁技术出版社, 2002.

[2]钱炜.饭店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4.

[3]白长虹.服务企业的顾客忠诚及其决定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4) .

[4]吴中祥.现代饭店管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3.

现代化需求 篇2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图书馆直接与读者接触的第一线工作,是图书馆文献系统的中间环节,是联系社会与读者的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图书馆服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形式、多手段、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多维服务方法体系。图书馆服务的构成要素通常有四个:服务对象、服务基础资源、服务方法、服务的组织管理。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保证现代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不断变革、不断发展、不断适应读者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现代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呈现新的特点。

1现代图书馆服务的特点

1.1资源多样化

随着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用于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与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网络化信息资源。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印刷型文献,而越来越多地转向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文献多样化使得图书馆在文献保存信息交流和教育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服务空间。

1.2服务虚拟化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已从一个静态的物理空间过渡到一个动态的虚拟信息环境,多个图书馆、多个信息资源集散地及多种一次和二次信息资源,共同对应超越时空限制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这就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利用虚拟化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化文献网上获取等功能,将多种来源的知识重新组织整理,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这种无形的、即时的虚拟化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因此,服务虚拟化包括服务资源的虚拟化和服务方式的虚拟化。

1.3服务多元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可使读者按主体客观需求在网络环境下集中获取所需信息。在空间上,读者可以跨越空间界限,通过注册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入图书馆首页,查阅所需的信息资源。时间上,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访问图书馆,在同_时间内检索和借阅注册过的多家图书馆资源。现代图书馆服务呈现出多元化、自助性、全天候的特征。

1.4信息共享化

随着网络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服务有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和自由。人们从依靠自己所熟悉的一个图书馆获取信息服务,转向依靠图书馆联盟以至共享技术整合在一起的泛在云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特征。

现代化需求 篇3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小幼衔接 多元参与 微剧本 共建共享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教育现代化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需求。儿童读物百花齐放,动漫作品层出不穷,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规模空前,精品课程资源日益丰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儿童的文化生活,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针对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孩子的文化作品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儿童发展的需要。3-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文艺是儿童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从小幼衔接的教育角度探究文化产业发展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和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共建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参与 丰富文化产业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如何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创作出凸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起始年级衔接教育特点,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作品呢?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在儿童的世界里,教师、家长和同伴都是他们最直接的学习资源,他们身边发生的有趣的、感人的故事都是儿童文艺创作的好素材。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从自身做起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还要善于发现儿童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对生命的珍爱,还是对生活中意志力的锻炼,教师和家长都能创造条件,让儿童在经历成长的过程中,收获经验和思考。这些有价值的素材,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积累,在实践中创造和积淀,从而成为文化产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欣慰的是,在儿童文艺作品的创作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但如何让这些文学和艺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立足于儿童发展的角度呈现,并能将儿童生活中的真、善、美,真实地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教育儿童,就需要发挥广大文学家、艺术家和教师、家长、孩子共同关注现实生活的作用,讓其适合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合着时代的节拍,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文学和艺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

二、贴近生活 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近日,在安徽新闻网上看到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将联合摄制《父子宰相》,我们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精神大餐的期待中,也想撷取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探究如何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创作出让儿童能爱看、爱演、有思考、能传递“礼让”美德的优秀作品。

近些年,“六尺巷”作为桐城的一张“名片”被多次搬上舞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但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的孩子,他们很难对整个剧情有所了解,更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剧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立足于儿童实际生活,让儿童成为文艺表演的主体,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六尺巷”给人们带来的启迪;以儿童的生活为背景,将“六尺巷”的故事以剧中剧为载体,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展示在日常解决同伴矛盾的过程中,让儿童从中学习“友善”的待人方式,潜移默化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礼让”的魅力;以微剧本为脚本的创作方式,使儿童在贴近自己实际生活情景的故事中易于接受教育,并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受到黄梅戏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进而能通过学演黄梅戏,更好地达到美德和艺术教育的双重效果。

微剧本《“六尺巷”的故事》改变了单纯叙述张家和吴家因为宅基地引出“六尺巷”由来的故事形式,而是以小朋友凯瑞和冬晴在公园游玩因为去处不同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的时候,一个小哥哥上前将爷爷给自己讲的“六尺巷”的故事,以黄梅调叙说和诵读的方式劝说凯瑞,一个小姐姐结合老师给同学们讲“六尺巷”的故事,以黄梅调简述和演唱,表达自己对老师讲的“六尺巷”故事的理解。以儿童故事剧中呈现“六尺巷”由来的故事和儿童在学校学习《六尺巷》的故事以及经过“六尺巷”诵读宰相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情景为媒体背景,将“六尺巷”的故事融入儿童的生活中。凯瑞和冬晴从故事中懂得了“礼让”的过程,也是孩子们思考和感悟的过程。“附近游玩的老人耳闻目睹着孩子们的变化,连连点头……”的场景,预示着“礼让”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nlc202309021713

编剧情节简单,儿童易于理解,儿童化的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黄梅戏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表演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能从中受到教育,增强对黄梅戏艺术的喜爱和感受能力;孩子们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练表演,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更好发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在儿童心中,进而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三、搭建平台 创新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班班通网络和设备的顺利运行,科大讯飞研制的配套小学教学资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和安徽教育资源网的建设,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为全面提升信息化教育效率,广大教师、家长和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來愈强烈。但现实中,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了解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适合孩子,却难以兼有高质量的艺术素养;艺术家能将优秀的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提高视听效果,却难以开发出适合儿童学习和学校应用的教育资源;更由于一些基层学校教育中对一些来自本土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视不足,缺乏对基本素材的提炼和加工能力,致使资源流失,优质资源没有得到精加工获得再次应用的机会。因此,结合《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对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355号建议的答复》中找准的现阶段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尤为薄弱;经费投入水平仍较低,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且难以稳定;办园体制、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乏力”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要求和应对“细化措施,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的一系列举措,我们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多次开展资源征集给我们的启示中,深深地感到微剧本的创作和优秀传统文化剧本的改版可以从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演艺来展示艺术生活,编演的过程可以完整地呈现,让原生态的艺术浸润儿童心灵的同时,给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教师提升儿童艺术素养的资源,通过全省征集认证,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素材和资源选用平台;通过让经过专业认证的作家作品和艺术专业人才走进学校,为教师和孩子提供专业的艺术文化教育,教师和艺术专业人员可以共同完成文化艺术作品的编排和制作。通过打通教育与各行业的界限,让优秀的教育资源经过省级专业鉴定,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从思想内容、编排摄制效果上得到保障,为开拓更多的市场资源搭建平台,实现在项目统筹中艺术和教育专业人员的互通互融和资源的共建共享,让适合幼儿园和小学起始年级孩子群体的作品更多地服务于基层教育。

前不久,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成功举办,好戏连台创意不断,人们对戏曲文化“从娃娃抓起”也有了一定的期待,尽管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对戏曲都感兴趣,也不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学习戏曲的必要,但作为一种戏曲文化很有必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从中获得艺术感悟和传承发展的机会。黄梅戏进课堂,对于小学和幼儿园来说缺的是黄梅戏艺术教师,缺的是适合儿童理解和学习的黄梅戏艺术教育资源。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生性好动和好奇,黄梅戏艺术教育是满足孩子们在手、脑、口、身体全方位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教学相长,专业艺术人才深入孩子们中能和教师一起发现孩子们的需求,创作出更贴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艺术教育资源。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现代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需要探索和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作发展、共建共享的组织机制,不断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我坚信省教科院专家汤玉璋老师提出的关于“小幼衔接的整体性研究”成果,一定能惠及广大教师和学生。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和有识之士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创造出儿童心目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 此文根据安徽省人大《征求对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工作的建议》和安徽省教科院专家汤玉璋老师提出的《小幼衔接的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撰写。

现代化需求 篇4

一、产业现代化发展应符合市场需求

世界各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们的发展重点和思路又各有不同。随着绿色环保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开始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更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不论是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都应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化的创新技术带来的潜能,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不是仅仅围绕某一两种体系开展产业化研究。

二、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科技与管理共同创新

住宅产业化发展涉及全产业链,除了科技创新,还需要管理流程的创新,包括设计流程、建造流程和政府监督流程等。

近年来,我们在建筑物SI(支撑—内装)体系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了更为彻底的工业化建筑实践,探索模块建筑体系在中国落地的可能性。笔者单位与镇江威信广厦模块建筑有限公司共同引进爱尔兰工业化模块建筑,该项目是一次工业化建筑的全新尝试。它突破了之前尝试的二维预制构件的概念,把房子分成空间体的模块放在制造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流水线加工和生产。这一技术在国内无论对于设计、制造、还是现场施工、甚至包括质量监管流程都是一次全新的理念突破与创新。这个项目将为国内的工业化建筑市场带来新的思考、理念上的借鉴以及技术上的突破。

三、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在整个产业化探索实践过程中,始终困扰行业的是产业发展的土壤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市场环境尚未成熟。工业化建筑是让传统建筑向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抓手,我国是最大的代加工国家,但却不是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在精细化的工业化生产、制造方面还有欠缺。如果想让工业化建筑在国内得以广泛推广和实施,成熟的市场环境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是产业支持力度不够。目前,住宅成品化正在大面积推广,但要达到精细化设计和建造阶段的统一,产业支持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关键部品匮乏、操作管控手段缺失、创新技术进入市场缓慢、执行规范条例教条、设计手段不适宜等方面。

现代化需求 篇5

您的基本情况是:

性别: □男□女

年龄: □30岁以下□30—40岁□45—60岁□60岁以上

身份: □群众□普通党员□非党干部

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初中□高中□大专以上

(以下调查内容均可多选)

1、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在家看电视□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上网或看节目 □到网吧上网□订阅报纸杂志□听基层干部宣讲

2、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生产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 □读书看报□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上网或看节目 □请教农技员或相关专家□邻里交流学习□参加培训班

□其他(请注明)

3、您每个月参加几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有组织的学习?

□一次□两次□三次□三次以上□其他(请注明)

4、您每个月自主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学习几次?

□一次□两次□三次□三次以上□其他(请注明)

5、您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站点没有随时开放□站点没有操作员或操作不熟练□没人辅导 □存储的节目太少□设备损坏或发生故障

其他(请注明)

6、您最喜欢收看哪些内容的节目?

□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市场信息 □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科普知识□农村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

□典型经验□其他(请注明)

7、您最喜欢收看哪些形式的节目?

□专家讲课□专家讲课配上电视画面□播放生动事例开展教学

□讲小故事说大道理□田间拍摄生产技术□实景拍摄操作技能

□其他(请注明)

8、您认为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节目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节目不能满足需要□节目不好看□内容看不懂□内容用不上

□其他(请注明)

9、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对您有那些帮助?

□掌握政策□了解信息□学会技术□改善生活习惯□知法懂法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其他(请注明)

10、你认为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是否有明显提高?

□明显□一般□差

11、你对远程教育工作的欢迎和满意程度?

□很好□一般□差

12、你认为远程教育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方面的效果如何? □很好□一般□差

13、您认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还需要增加哪些节目和信息?

14、您认为您愿意到站点学习,我们还需要改进哪些服务?

15、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帮助您将在站点学到的知识用在生产生活中?

现代化需求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问题分析

中国的民间金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间非正式金融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制度环境、文化因素,又使得中国民间金融呈现出独特的景象。民间金融在中国有这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时期民间信贷逐渐昌盛,春秋时候的实物信贷到唐宋的纸币再到明清的钱庄票号兴盛,民间金融存在了四千多年。新中国建立至1979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意识形态上排斥非公有成分,民营经济受到严厉禁止,与之相对应,民间金融也没有生存空间。

一、对现代农村金融需求的背景分析

民间金融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民营经济发达,与之相对应,民间金融也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和支柱。因而,这些国家的金融很少区分民间和公营,只是区分合法和非合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官方正式金融体系不健全,滋生于民间的非正式金融大量存在,并且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现代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从表1可知,农村信贷市场属于极高寡占型,而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垄断一般可划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市场垄断三种。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质较为复杂,它既是国家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是一种行政性垄断;同时,农村信用社的垄断还具有自然垄断的部分特征,它处于农村金融最基层,网点众多,这些都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垄断条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又是市场行为的结果,可称之为市场垄断,只不过这种市场行为与其他行业的市场垄断行为截然相反,它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而赢得的垄断,不是机构博弈后的“战利品”,而是商业银行主动撤离后的“遗弃物”。

三、对现代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及问题分析

1.民营企业向国有金融机构融资难

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的压力下,出于资金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考虑,将信贷权限集中到省分行甚至总行。一些贷款不良率高和经营亏损严重的县级行的贷款权限被取消,而保留一定贷款审批权的基层行为数甚少且权限较小。即使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农业银行,也从农村地区撤离,把重点放在了大型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上。经济愈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就愈小。在经济欠发达县(市)的乡(镇)一级已基本上很难见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了,农村地区的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贷款十分困难。

2.利率相对较高,借贷期限较短

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由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并参考借款人的信用、借款期限以及与借款人的亲疏关系,平均利率水平高于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借贷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产急需时,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会面对较高的利率,一旦渡过难关,会立即偿还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短,以6—12个月期限居多,月利率平均在2%~3%,利息支付方式以按月支付和按季支付最为普遍。期限越短,利率会越高。

3.借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私人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资金持有者一般只向周边熟悉的农户放贷,通常局限于一个村或邻近村的农户。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主要发生在有经常业务往来、借出方对借入方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的企业间。借贷双方由于十分熟悉和了解,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多为信用贷款。注调查在一个农村地区,60%的农村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大大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比重。

4.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 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 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 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四、对现代农村金融问题对策分析

1.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力度

要想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力度 首先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制度,确保资金运行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第二要大力加强农地金融制度建设。将农民对于土地的使用权做为融资的主要抵押物,从而获取大量的流动性资金,缓解资金的供给困难,这样可以有效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第三要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在确保农村地区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将金融监管体制从合规性监管转变为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控制共存的监管体制,增强金融监管体制的透明性,这样便于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并可以有效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第四可以大力加强对民间金融的正确引导,确保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2.建设结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适当放松市场进入管制,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活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单纯的压制不能解决问题,应当进一步放宽市场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利于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状况。

3.大力发展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综观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世界上少数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是一些比较贫穷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下降。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经叔平曾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民营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造成的。可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灵活的专业化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小结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所谓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然而,根据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所作出的分析,毫无疑问,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3]鲍静海,吴丽华:德、法、美、日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比较及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谈, 2010(4).

现代化需求 篇7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 中国正在向着农业现代化大踏步前进, 农业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实现, 同时还会带来农村城镇化、农村生活与农户收入的巨大变化。这些都将催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农村金融有哪些新需求。

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概述

吉林省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是农业大省, 农业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吉林省不断摸索和学习, 在农业示范区的推进、基层农技体系的推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 总体情况概述

通过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吉林省对60个县 (市、区) 实行农业科技培训包保等一系列举措。吉林省农业连年丰收, 农民收入连年增加, 不断巩固提升农业大省的战略地位, 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 2011年, 吉林省粮食生产迈上3 000万吨台阶, 总产量达到3 171万吨, 比上年增长328.5万吨;亩产实现930.2斤, 比上年增加86.6斤,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斤, 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 551万吨, 比上年增长6.2%。

(二) 机械化及水利建设

在推进农业示范区和基层农技体系的同时, 吉林省也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之一, 是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保障。吉林省近年来农机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 农机补贴政策落实成效显著, 扎实推进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2009年以来, 吉林省加大在农机具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 推进了省内农机装备总量的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末,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 726.59万千瓦, 比2009年增长36.24%;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数量比上年末均有增加, 其中,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4.05万台、机电井18.22万眼、节水灌溉机械3.85万套;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85.4万公顷和115.4万公顷, 年增长0.1%和1.2%, 其中,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9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48.22亿千瓦时, 年增长4.57%。

(三) 农民收入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的劳动力通过进城务工以及自主创业的方式, 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并且高于传统的依靠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 这使得农村居民总体的收入有所提高。然而, 虽然收入不断增加, 但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越来越慢, 并且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这种情况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虽然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已经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便利, 但是目前农村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过慢, 以及农业生产前期资金需求的无法满足, 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的发展, 增加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对金融的需求

农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机械化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这些新的改变对金融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一) 生产方面的金融需求

从生产角度来看, 农村的金融需求主要分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风险防范投入。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建立现代农业的基础, 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基础设施短缺和不健康运行, 是现行农业基础设施的一种常态, 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和乡村道路的升级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而地方财力有限, 商业性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安全性和逐利性的原则下, 无法实现对其支持。

吉林省2012年与2003年相比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增长了84.3%, 明显高于辽宁省的36.4%和黑龙江省的63.2%。由图1可知, 2003—2012年吉林省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高于黑龙江省, 但与辽宁省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 这说明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还需加大投入, 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此外, 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不全、配套老化, 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 基本上已经老化失修、渗漏严重, 大部分的设施都是“带病作业”, 蓄水能力弱, 输水效益低下。2012年, 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6.6%;涝区内涝成灾, 导致粮食减产;67%的小型水库带病运行, 此严重隐患已成为下游城镇、村屯、重要交通干线和大片农田的直接威胁。因此, 吉林省亟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从而对资金产生了巨大需求。

2. 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确定主导产业, 实行区域布局, 依靠龙头带动, 发展规模经营, 实行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是两个利益主体, 而“+”号则是联接两个利益主体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目标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 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最终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极大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 其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 全省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7户,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4户,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84户, 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 000多个,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的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6个。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 545亿元, 比上年增长14.9%。通过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 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技术的创新推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此外,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日趋完善, 省委省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 充分重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密切联结的重要性, 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 探索发展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模式。

虽然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处于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 之后的不断发展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龙头企业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树立优秀品牌形象, 拓宽市场渠道。无论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筹措和融通资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 应按照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 支持根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实现农业的标准化、高产化、信息化、集约化, 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 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 该省农村科技水平逐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 全省整合农科资源, 大力推进重大增产技术, 全面部署“科技兴农”, “技术富农”战略。长春市全力打造科技创新试点中心, 联合中科院等在长春市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打造先进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产业等5大创新集群。

但该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处于全国中间水平, 与发达国家70%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这说明该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潜力还很大。此外, 该省农业科技原创力不强,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目前, 该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5%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0%的水平。由此可知, 该省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仍旧不足, 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产品的质量、加工层次、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农业科技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的深入进行, 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投入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都有赖于长期大量的资金支持。

4. 农业风险防范投入

农业是一个风险较多但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的行业, 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 每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3。建立完善、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是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 可以使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目前, 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农户和农企对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涉农保险将有较大需求。

受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吉林省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2003—2012年, 吉林省平均受灾面积为159.6万公顷, 其中, 2009年因为各类灾害频发, 受灾面积达266万公顷, 绝收面积31万公顷, 造成高达169亿元的损失。频发的自然灾害给吉林省的农业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 为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发展有效的农业保险非常必要。

此外, 吉林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保险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吉林省的农业生产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农业对知识、资本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 同时也使农业风险更加集中, 造成损失的强度也在增大, 从而对农业保险的需要更为迫切。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农业在生产环节存在的风险会导致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相关部门产生一系列的风险。产业风险防范需要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着手, 从而对农业保险产生多元化的需求。

(二) 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进城务工和自主创业, 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意愿。这些都对金融有了更多的需求。

1. 生活方式改变产生的金融需求

农业现代化通过机械化和合作化的方式, 大大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 使农村增加了许多剩余人口。在放弃了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活方式后, 为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 这些剩余劳动力有的选择外出务工, 成为所谓的“农民工”;有的则不甘于为别人打工, 进城之后又返乡选择了创业。这种趋势有效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 通过进城务工换来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改善农民现有的生活条件, 实现生活质量的跨越。据调查显示, 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超过一半在18—35岁之间, 这部分劳动力不甘心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进城务工, 他们更愿意通过现有的知识和原始的资本积累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正能够持续经营, 做大做强, 彻底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寥寥无几。这其中有政策方面、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 但更多的是资金方面的限制。

近年来, 吉林省有更多的农民工加入了返乡创业的大潮, 融资问题成为返乡创业环境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成立的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 受金融体制、企业规模、信用条件等因素制约, 中小型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 这成为返乡者创办的企业发展的瓶颈。资金是企业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血液”, 没有资金就无法维持正常的企业运营。返乡企业的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初创期缺少资金。创业的资金基本上来自农民工进城务工时的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资本积累通常在创业前期进行各种固定资产的投资时就已经消耗殆尽, 而之后原材料购买、人员招聘所需的资金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极大的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后续发展。二是企业经营流动资金不足。由于企业规模不大, 成立时间不长, 而且缺少资信担保, 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很小, 不但无法扩大经营规模, 而且一旦出现某一环节资金不足, 就只能处于停产状态。

2. 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金融需求

现代化的发展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来源,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农民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 农民不再仅仅追求有吃有穿有住, 而是要讲究吃的健康、穿的舒适、住的舒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促进了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民对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方面对金融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1) 基本生活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近年来, 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趋于优化, 吃、穿档次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使人们的富余资金增多, 生活消费结构趋于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人们产生了改善原有住房条件的想法。

农村居民现有住房无论从住房面积、住房质量还是居住条件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农村居住情况有所改善, 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住房人均面积只有全国农村居民住房人均面积的66.6%左右,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人均面积只有全国的69.3%。可喜的是, 吉林省人均住房面积及住房质量的发展速度正逐步赶超全国的发展速度。2012年与2010年相比, 吉林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40%, 与全国增加了50%相比, 仍有差距。但吉林省农村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面积增长69.4%, 与全国增长速度持平。吉林省农村居民在住房条件方面的消费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 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88.88台,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2.2%;拥有电冰箱78.69台,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6.9%;拥有彩色电视机117台, 和全国平均水平不相上下。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住房建设的速度, 对资金的需求也将大幅提高, 改善居住条件改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将大幅增加, 通过亲戚朋友的内部互借已经很难得到满足。调查显示, 近年来农民贷款用途中住房建设排在第一位。完善农民住房建设贷款体系, 加大对农民住房贷款的投入, 是农业现代化在生活方面对金融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2) 文化教育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更多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 在消费结构中, 教育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教育支出是一项金额巨大且固定的支出, 并且持续的时间很长。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大多数家庭甚至无法承担。虽然国家对高等教育有相关资助, 大学期间可以由学生本人申请无息助学贷款, 但是国家助学贷款数额是有限的, 不能满足全部的消费所需。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机械化的普及, 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科学知识, 生产模式的转变要求农民依据科学知识, 运用现代化设施使生产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农民需要通过培训来学习新型机械的运用, 通过学习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 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学习培训支出产生了较多的资金需求。

(3) 医疗保险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数据显示, 2006年, 我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4.10亿人, 参合率为80.7%, 人均筹资51.2元, 补偿受益人次为2.72亿人次。2012年, 我国参加新农合人数达8.05亿人, 比2006年增长96.3%;参合率达98.3%, 比2006年增加18.4%;人均筹资308.5元, 是2006年的6倍;补偿受益人次达17.45亿人次, 定基增长率为541.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随着医疗制度的完善, 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到2012年, 吉林省新型医疗合作覆盖率已达到100%, 参合率达99.41%, 人均筹资290.5元, 补偿收益人次达977.8万人次, 并且有较高的医疗报销比率。但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 小病仍然是用农民个人医疗账户来支出。而一般家庭一旦得了大病, 医疗保险能够报销的部分相对于巨额的医疗费用只是杯水车薪, 远不能解决问题。据调查, 农村的贫困户中有70%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资金需求仍然很大。

(4) 娱乐人情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农民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民闲暇时间和娱乐活动日益增多, 自主性增强, 休闲品味日益提高。农民的闲暇活动日渐丰富, 出现了消遣型闲暇、娱乐型闲暇、学习提高型闲暇等多种闲暇活动。2012年,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为491元, 与2000年仅为227元相比, 增长了116%。2012年, 农村居民国内游客达1024百万人次, 相比于2000年的415百万人次, 增长了146.7%;而人均花费由2000年的226.2元增长到2012年的491.6元。可见, 农村居民的娱乐消费逐渐增加。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农户消费时出现“悖论现象”, 即农户在日常消费时一向主张“量入为出、轻不言债”, 在风险偏好上一般选择风险规避。而在婚丧嫁娶等问题上却没有半点含糊, 十分讲究。这些风俗传统支出往往惊人, 因婚丧而入不敷出的现象时有发生, 农户为此甚至不惜全家举债。人情往来、婚丧嫁娶是中国的传统风俗, 为了所谓的场面、面子, 人们在这方面的花费并不是理性的, 因此产生虚荣性消费。

目前, 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未来的几年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全国的平均水平靠近, 对旅游的需求也会不断的增大, 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的消费也都将大幅度的增加, 这些都将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深入进行, 全省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剩余劳动人口有序转移, 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 需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实施也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 与此同时, 农业科研投入与农业风险防范都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新的金融需求无法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来得到满足, 需要政府在相关的财政补贴方面加大力度, 也需要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 保证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在生活方面, 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对生活质量改善有了更多的希冀。农民 (下转84页) (上接78页) 对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了更多的渴望, 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育水平的重视有了显著的提高, 对娱乐消费的享受也有了更多的追求, 这些都产生了新的资金需求。而现有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方面的投入力度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 政府应引导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改善等的信贷支持, 促进信贷资金进入农村教育投资、医疗保险和住房市场, 解决信贷市场失灵问题, 满足农民在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丁振辉.论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J].金融经济, 2013, (8) :132-134.

[2]王玉凯.现代化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 2012, (21) :77-78.

[3]毕洪波, 徐晓红, 陈欣.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9) :23-24.

[4]杨玉梅.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访吉林省农委农机处处长成洪[J].吉林农业, 2010, (1) :7-8.

[5]潘鸿.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 2009, (6) :96-105.

[6]岳红梅, 崔宏伟.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J].当代生态农业, 2010, (1) :161-163.

[7]张秀娥.吉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 2011, (4) :31-34.

[8]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 1999, (10) :42-48.

现代化需求 篇8

( 一) 资金需求总量

根据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的理论,经济资金融量系数乘以农业经济总量为农业资金需求总量,其中经济资金融量系数为资金融量除以经济总量。根据此测算方法,选取已有数据( 截至2012年底) ,测算黑龙江省农业资金需求量。

2003—2012年,黑龙江省农业资金需求总量持续扩大,由2003年的1175. 80亿元增至2012年的5702. 77亿元,10年间增长 了3. 85倍。从增速来 看,2003年为17. 83% ,此后2005年和2006年略有下降,2007年黑龙江省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扶持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重点支持水稻、大豆、玉米、奶牛、肉牛、生猪、马铃薯、亚麻、蔬菜及特色十大优势产业,使资金需求增速从2006年的7. 40% 增长到2007年的16. 34% ,2008年又有所提高,2011年大幅度提高到34. 59% ,9年间提高了16. 76个百分点( 见图1) 。

( 二) 资金需求结构分析

1. 行业划分

现代化大农业主要划分为七大行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种植业、养殖业、绿色食品种植、蔬菜种植、优势领军企业、大项目牵动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种业、设施农业、设施蔬菜、农业服务体系) 、水利( 农田水利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建设) 、农机( 农机化建设、农机龙头企业)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 、农垦及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 农垦示范区建设、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 。

2. 资金需求结构

2011—2012年,七大产业资金需求年平均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82. 37% 、农垦及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9. 85% 、农业科技创新2. 76% 、水利2. 23%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1. 57% 、农机0. 6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0. 59% ; 其中,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资金需求年平均为4521. 43亿元,增速为4. 32% ; 农垦及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资金需求年平均为542. 60亿元,增速为26. 14% ;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需求年平均为152. 01亿元,增速为13. 05% ; 水利资金需求年平均为122. 40亿元,增速为14. 30% ;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资 金需求年 平均为87. 34亿元,增速为93. 92% ,增速陡增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建设1个国家级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3个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需要资金42. 10亿元,导致2012年资金增速达93. 92% ; 农机资金需求年平均为34. 41亿元,增速为29. 78% ; 新型农业经营体 系资金需 求年平均 为32. 65亿元,增速为11. 64% 。

数据来源: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黑龙江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2010—2012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黑龙江省种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门户网、黑龙江省农机化信息网

二、2013—2015 年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资金需求测算

根据《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中的“四大”、“八化”的工作部署,对黑龙江省各农业项目查阅资料和调研以及通过《共同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合作协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金融支持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黑龙江省种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10—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黑龙江省垦区“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农机化信息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门户网、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等相关数据测算得到的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资金需求量,预计2013—2015年,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资金需求量平均为6753. 91亿元,平均增速为9. 32% ,2015年资金增速超过10% ,为11. 34% ( 具体见表2) 。

单位: 亿元

三、结论

( 一) 黑龙江省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已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将使农业资金需求力度加大。

( 二) 黑龙江省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将促进资金需求的增长

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黑龙江省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从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看,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表现出一些新特征: 适应农业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环境已形成; 农业的投入和积累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其次,从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看,农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农业对其他部门的贡献方式和作用程度也有了新的变化。正是因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农业资金需求必将保持稳定增长。

( 三) 农业重要项目拉动资金需求增长

随着黑龙江省现代粮食产业、现代园艺产业、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农产品初加工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逐步推进,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这些重点项目再加上农垦区和乡镇企业的加速发展,对资金需求将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TSAI KELLEE S.Back-alley banking privat e entrepreneurs in China[J].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2(3):28.

[2]Dong Xiaohong.Based on VAR Empirical Research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R].China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2012.

[3]董晓红.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51-154.

现代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需求 篇9

1、中国古代庭园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庭园的特点表现为: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本于自然, 筑山便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筑山就是堆筑假山, 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园林假山, 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 能在很小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 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 以植被作为点缀, 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山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既是静态的美, 又有流动状态的美。

一般来说, 有山必有水, “筑山”和“理水”不仅成为造园的重要技艺, 而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关系密切。人工理水, 必须做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园林植被配置尽管姹紫嫣红, 争奇斗妍, 都以树林为主调, 因为翳然林木最新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界丰富而繁茂的生态特点。植树虽不讲求成行成列, 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以三株五株, 虬枝古干而富翳郁之感, 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 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协调, 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 限制彼此对立, 互相排斥的消极一面。由于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 内墙与外墙可有可无, 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利用建筑内部与外部通透, 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

优秀的园林作品, 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 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空间之内, 虽然处处有建筑, 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和谐情况,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体现了道家对待大自然“为而不持, 主而不宰”的态度。

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 前者重写意, 后者重写形。中国画家能以最简约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 这种情况与园林对大自然的概括、抽象, 从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十分相似。中国园林“以画入园, 因画成景”。

意境的涵蕴意即主观理念、感情、境, 即客观生活景物。绘画重写意, 贵神似, 写意与神似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中国园林与“天人合一”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 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为主导有直接关系。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庭园的四个基本要素, 筑山、理水、植物的配置, 建筑营造便相应地成为四项主要工作。

2、西方传统庭园的特点

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 古埃及的以绿洲作为模拟对象, 由于尼罗河的每年的定期泛滥, 退水之后要丈量土地, 几何学发展, 园林出现规整式几何特点。

古希腊园林:在体育竞技场, 种植大片遮阳的林荫道, 为了灌溉引来水渠逐渐形成装饰性水景。大量陈列着体育竞赛优胜者的雕像、林荫下设置座椅, 可以散步、闲谈和游览。城市宅院, 四周以柱廊围绕形成庭院, 庭院中散置水池和花木。

罗马的别墅园林修建在郊外、城内的丘陵地带上, 当时的一个官员这样描述:“别墅园林之所以怡人心神, 在于那些爬满长春藤的柱廊和人工栽置的树丛;晶莹的水渠两岸缀以花坛, 上下交相辉映, 确实美不胜收。还有柔媚的林荫道, 敞露在阳光下的洁池、华丽的客厅, 精致的餐厅和卧室……。这些都是为人们在中午和晚上提供了愉快安谧的休息场所。”在游廊的墙壁上画上树木、喷泉、花鸟以及远景等的壁画, 造成一种扩大庭园空间的幻觉。

阿拉伯以阿尔罕伯拉宫的石榴院, 中庭纵贯一个长方形水池, 两旁是修剪得很整齐的石榴树篱。水池中摇曳着马蹄形的券廊倒影, 显出一派安谧、亲切的气氛。方整凝静水面与暗绿色的树篱对比着精致繁密、色彩明亮的建筑雕饰, 予人生动活泼的感觉。

这些庭园都倾向于山水自然的精华集于一处, 体现生态的和谐, 风景优美和富于情调的美, 特别是符合人的生活、休息、怡情和人的自然的需求。

3、现代住宅小区的庭园现状

西方的园林表现为以规整式园林为特点的法国园林和风景式的英国园林。但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作为人来说, 都是地球自然发展进化的产物, 人是地球的人, 自然的人。因此人见到园林和自然的风景等都会有“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喜悦。

现代的普通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 地形非常的平, 很少起伏变化或者削山变平, 是平面园林不是立体园林。树木的栽种, 过分偏于视觉美化, 不重视地方性和生态性。树木常常是人们认为的名贵品种, 本地化的树种被认为没有档次。小桥流水很少, 流动的水就更少, 往往被污化, 成为环境的痼疾。

现代住宅小区, 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表现高楼大厦, 马路成为纽带, 建筑密集, 自然状态完全消失。古代庭园, 人所居住的房子, 低矮, 高不过3层的楼房, 即使是皇宫、汉朝地主的坞堡、四合院, 建筑密集, 庭园内树木比现在的庭院也不会矮小, 甚至于高大, 常常是古木参天, 绿荫蔽日, 而现代住宅小区, 高层与相邻高层的高度与距离之比与传统庭园无法比较。现代人也不可能尽如古人吟诗作画, 附庸风雅, 觥筹交错, 在白墙黑瓦之间, 小桥流水中, 曲觞流水中品位诗情画意。现代人可以品味这样的文明成果, 不可能像古人那样, 处处品鉴这样的文明成果。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古代人生活节奏慢, 现代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 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变化多样, 文化背景发生变化, 享受的文化成果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古代人烟稀少, 生态、绿化比现在好, 工业污染不存在, 自然生态是现代的生态环境不可能相比的。从住宅的容积率方面来说, 现代城市住宅容积率本来就很高, 绿化率低, 树是低矮灌木, 修葺整齐低矮的绿篱, 草坪是大片的, 整体而言, 绿荫蔽日的盛况没有, 原本低矮的灌木丛, 在高楼上看起来更是低矮、渺小。人是会走下楼来, 会走进生活, 人更需要的是生态平衡的自然, 人需要的是大树, 人需要传统符号来维系着精神, 需要各种文化来传递的地域性和精神象征的人类自然性的家园, 如中式传统亭台楼榭、松竹梅菊, 西方传统的修葺几何化的绿篱, 欧洲古典的雕塑、柱石、长廊等园林庭院, 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的现代材料和形式的庭园, 来折射不同人群各自的生活意愿和精神寄托。

4、结语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 不仅仅是建筑的美, 而应表现在现在住宅景观规划的绿地景观系统符合人居生态的需求。庭院不仅仅是国粹的传统园林, 也不仅仅是几何化的西方的庭园, 当然, 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的庭园, 自然环境也优美。现在的住宅庭园, 没有古木参天, 至少要有大树或者树木成林的绿化区域, 绿化的系统表现为大树、小树、灌木、藤蔓、草坪相互交织的、层叠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现代住宅庭院景观表现为一种生态的需要, 景观设计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的时候符合现代人多元文化和经济的需求, 特别是符合现代人向往绿色生态、绿色自然和地域特点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梦林, 李振煜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1]《园林建筑设计》刘管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企业公关策划的需求分析 篇10

一、企业公关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 延伸到了信誉和形象竞争。由于竞争的需要, 企业塑造成功的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要求, 主要的挑战也是企业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塑造企业形象过程中作为沟通的一门艺术, 重要的责任是管理企业的无形资产, 包括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因为本身是“隐形”的, 大大增加了公共关系工作的难度。公共关系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产物, 公共关系学学科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公共关系的专业教育和公共关系知识的普及, 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

二、企业公关的基本问题

1、企业公关的长期价值关注度。

能够注重公共关系, 拥有公关能力的工作人员, 对于企业来讲, 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能够利用公共关系处理更好的治理企业。尤其是突发疾病的各种疑难杂症, 非常有效。但是部分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 公共关系开始发力, 一旦问题解决, 企业公关将停止。然而, 我们应该认识清楚建立企业形象和品牌, 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全体员工通过长期、持续的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公关策划应统一到企业整体规划, 力争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 并持之以恒。当企业遇到公关活动时, 也可以随机应变, 不断修正和维护公共关系下的企业形象。因为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公众评价,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所以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建立和维护, 需要长期坚持, 需要全员参与和支持。

2、公共关系的主体认识。

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知识更多的体现在实际公关活动中, 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公共关系部门和专业的公关人员, 更是需要专业的策划公关活动, 才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企业的形象不是个人行为, 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可以实现的行为。事实上, 我们已经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团体的公共关系, 也就是我们的员工。

专业的公关人员应成为主要的企业公共关系主体, 是保持对外良好的企业形象, 维护企业公共关系的核心。通过公关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专项活动的商务人士, 能够让顾客在活动中, 不断提升对企业的认知。但是,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而不是几次宣传就可以实现。诚然, 大规模的宣传, 所谓的“轰动效应”可以帮助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 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但这种现象能否持续在公众心目中, 还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基本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只有全体员工加强对员工的公关意识, 珍惜和爱护企业形象、信誉, 立足企业, 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才能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如果不能从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角度, 不能从各自岗位出发维护企业的公关关系, 即使有再多努力, 也无非是毫无意义的宣传, 不仅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它会违背自己的意愿, 给公众的印象是华而不实。

三、企业公关问题的解决建议

在企业里, 员工的福利, 可以包括学习、培训, 不仅可以更好的工作, 而且也会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工作人员能够树立主人翁意识, 以主人翁的角度认识问题, 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才能有效发挥出来, 以便和企业站在一起, 齐心协力, 愿意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而努力。因此, 企业的良好局势, 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关系, 必须通过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抓好人才资源, 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人、塑造人的文化氛围, 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 才能够让员工有尊严, 把公司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 才能进一步助力企业发展, 为塑造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以身作则, 不断努力。

四、结论与讨论

企业公关策划的目标是实现和对接群体的高效沟通, 尤其是与消费者的沟通, 有效沟通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公关活动向目标群体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 以获得目标群体的确认和全新认知。企业公共关系必须把能够实现有效转移为根本目标, 在公关活动的支持下, 实现品牌价值的发挥。通过有效的沟通, 让企业的目标公共关系活动的信息和品牌价值得以传递, 同时得到受众群体认同, 从而使之成为忠实的品牌价值关注群体, 并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这不仅是公共关系的核心, 真正的价值也是有效的沟通。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 企业才可以在公共关系活动更准确地明确我们的观众是谁, 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如何传播才能使信息更快捷的到达受众。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关系的作用, 也是企业公关规划的基本需求。归根结底,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离不开交流与合作, 而更需要的则是公关策划的实践, 对此, 绝大多数企业都应该深思。

参考文献

[1]娜日松.浅析企业公共关系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01)

[2]郭震.企业公关危机预警管理问题探究[J].企业活力, 2009 (05)

[3]张丽娟.公共关系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一把利剑[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04)

现代化需求 篇11

摘 要: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需求能够体现出室内环境设计原理的合理性和情感性,也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重要的准则之一。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人际交往、工作压力和情感变化使得人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会在其中注入美观和舒适等人性化的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表现在以人性化需求为基础的室内设计理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室内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安全、布局、功能、风格,使得人性化需求与室内设计产生共鸣。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室内设计;设计心理学;情感设计

1 室内设计中的人性化需求

现代室内设计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体验过程。可以表现在按照人们的条件及要求对其居住空间进行组织与规划,包括围护结构内部的处理、自然光和照明光的相互运用以及室内家具、灯具、陈设产品的布置和植物摆设等配置共同在室内空间中的相互搭配。

人性化设计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目的,是一种以人性主观需求为基础的状态,而且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综合看来,人性化的需求设计不仅要实用也要适用。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使用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让使用者身临室内空间时不仅享受了便利和舒适,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陶冶了情操。人性化的设计表现在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它是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上,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体现美学因素而进行的艺术与设计创造,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合理配置;就当今时代而言,它不仅要适用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供很多便利,而且要讲究精神内涵和人文气息,简约而不简单,而且人性化室内设计还要讲究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协调。

2 家居的安全性是室内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保障

关于现代室内家居设计,应该把安全性当成出发点,这也是接下来的人性化设计的基础和保障。在马斯洛研究的后期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个体需要具有“充分的安全感”。当使用者在室内空间中感觉安全与保障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变得焦虑起来,感觉失去对外在环境和自身情感的控制力,焦虑、恐惧的情感体验会相继出现。所以无论进行室内设计的哪个环节,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用者的安全性,对使用者负责。如像常见的设置悬空的无保护隔板,在孩童容易接触的位置安装玻璃和不防滑的地砖等现象在设计中都应该加以注意和回避。

另外,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考虑,要保证室内空间装修的简洁性,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就要加以考虑,尽可能地避免因装修材料的原因而造成污染和损害,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也重视摒弃传统不低碳环保的材料,使用新型环保材料,避免颜色过于复杂和杂乱对使用者造成视觉疲劳、视觉污染等潜在伤害。这都是设计阶段关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相关要点。当进行设计时可以预留在阳台或者其他画龙点睛的地方上栽植绿色盆栽,净化室内空气,观赏之余也让人充满精神气,缓解视觉疲劳。

3 布局的合理性是室内人性化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对现代室内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布局与结构的把握是人性化设计的重点。在当代,在人性化设计时,第一步应是合理的划分空间结构;在安全的基础上保证给使用者带来事半功倍的便利,同时也提升了使用的舒适感。

例如,在赠送的一半阳台面积上,可以让这一半阳台面积用来做书房,布置书架和电脑桌,一方面彰显一个家庭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减少客厅空间的浪费,让客厅看起来十分宽敞,同时让使用者在阳台处可以读书,满足光线和呼吸新鲜空气的需求,一举两得。如果是采光較差的户型,可以利用玻璃隔断取代墙壁隔断,增加采光的同时还增强了不同空间的视觉独立性;另外如果户型较大的可以采用吊顶及室内陈设装饰品如花瓶古董等,增加紧凑感,防止空旷带来的冷清和不安全感。

4 功能的完备性是室内人性化设计的切入点

基于现代人性化需求的室内设计,还应该从细节出发,保证每一个细节体现的功能都能尽善尽美。由于使用者对于室内的功能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使用者对于室内居住空间的功能需求会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更新而不断发生着独立、整合与变化,室内空间是为了满足使用者一定的功能需求而存在的,当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发生改变时,空间的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室内环境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首先针对生理需求,人在室内活动和进行家务劳动引起的人体运动,要耗费大量的体能,据调查得知一个家庭主妇每天的家务劳动所花费的能量可超过一般的邮递员,所以要在设计中增加便利,减少疲惫感。如对主妇而言,就要重点把握厨房空间的设计,像煤气灶的洗碗盆高度的合理设计,可以让主妇长期活动还能避免腰酸背痛,以及厨房用品摆设可以遵照人的行为习惯。如设计中违反这个常规,将在实际操作中带来诸多不便,对时间、体力都会造成极大浪费。其次从心理需求层面讲,人的情绪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室内环境总是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加以考虑,为人所服务。

“功能”表达了设计,就是为一定的目的所服务,不同的室内环境具有不同的功能,为实现使用者的不同目的。所以住宅作为人一天逗留最长时间的地方应该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给居住者带来愉悦的心情,也有利于后续的活动。基于总体的风格,再落实到每个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室的客厅,是家庭集体活动的中心区域,有助于家庭成员良好的沟通交流,所以这个区域的中心色彩可以以轻快,明亮的暖色调为主,高度尽量高一些,减少压抑感,这样可以让一家人一起看电视,互相交谈,其乐融融;而餐厅的设计同样宜采用暖色调,可以增强食欲,同时高度不宜过高,加强一家人一起进餐的簇拥感,也增强了餐厅的亲切感。卧室的设计应当视情况而定,如果居住者神经较敏感易紧张,应该采用冷色调使其平静,一般可以采用偏暖色调,让居住者感到温暖,容易入睡,放松休息。

5 风格的整体性让室内人性化设计的统筹兼顾

基于人性化需求的室内设计要考虑装修户型、结合陈设,家具等方面,使之协调,融成一体,这样才不会让居住者觉得突兀、不和谐。所以设计人员要结合居住者的知识层次,文化品位等等,运用丰富的相关知识为其量身定做一个风格统一的设计方案。例如,在知识分子家庭,可以增强其书香墨卷气,以及稳重感,这是与他身份相对应的。具体做法可表现为书架的摆设,古董的陈列。在空置的角落悬挂壁画和周围相映成趣;而商业精英则可以采用豪华装修,彰显身份地位;这些都要视业主具体情况而定,尊重业主的需求,将业主的品位,爱好表达出来,才是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应该说风格的整体性是整个人性化需求设计最直观表现的领域,所以要充分尊重个性化的需求。

总之,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需求能够体现出室内环境设计原理的合理性和情感性,也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重要的准则之一。充分尊重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保障安全性、功能性、便捷性的基础上,同时融入舒适性和美观性,为使用者打造一个专属的温馨室内空间环境,将人性化需求赋予室内空间实际的设计中。

参考文献:

[1] 李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李文东.室内设计实现“人性化”的途径[J].甘肃高师学报,2007(05).

[3] 秦杨.基于情感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浅谈现代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 篇12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任务, 是图书馆直接与读者接触的第一线工作, 是图书馆文献系统的中间环节, 是联系社会与读者的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图书馆服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形式、多手段、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多维服务方法体系。图书馆服务的构成要素通常有四个:服务对象、服务基础资源、服务方法、服务的组织管理。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从而保证现代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不断变革、不断发展、不断适应读者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现代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呈现新的特点。

1 现代图书馆服务的特点

1.1 资源多样化

随着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 用于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与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网络化信息资源。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印刷型文献, 而越来越多地转向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文献多样化使得图书馆在文献保存信息交流和教育的基础上, 极大地拓展了服务空间。

1.2 服务虚拟化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已从一个静态的物理空间过渡到一个动态的虚拟信息环境, 多个图书馆、多个信息资源集散地及多种一次和二次信息资源, 共同对应超越时空限制的一个或多个用户, 这就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利用虚拟化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化文献网上获取等功能, 将多种来源的知识重新组织整理, 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这种无形的、即时的虚拟化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因此, 服务虚拟化包括服务资源的虚拟化和服务方式的虚拟化。

1.3 服务多元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现代图书馆可使读者按主体客观需求在网络环境下集中获取所需信息。在空间上, 读者可以跨越空间界限, 通过注册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入图书馆首页, 查阅所需的信息资源。时间上, 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访问图书馆, 在同一时间内检索和借阅注册过的多家图书馆资源。现代图书馆服务呈现出多元化、自助性、全天候的特征。

1.4 信息共享化

随着网络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服务有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和自由。人们从依靠自己所熟悉的一个图书馆获取信息服务, 转向依靠图书馆联盟以至共享技术整合在一起的泛在云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特征。

2 现代图书馆读者需求特点

2.1 读者需求个性化

由于图书馆的每位读者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专业、职业、年龄、学历层次, 不同语言和文化习俗、不同计算机水平, 因而读者需求目的、需求心里和行为习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读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突出。比如:高校领导层对教育改革信息的需求明显, 要求信息具有政策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可行性, 能作为决策的依据, 能结合学校的特色确立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制定办学规划;教学管理部门则需要教育管理、教学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素质教育、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教师要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 需要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 也希望图书馆能提供图书资料信息加以参考借鉴, 学生是图书馆的最大用户群, 在课余时间需要到图书馆增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掌握新技能。这就对现代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读者需求的广泛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搜寻信息是人们普遍的行为习惯, 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可能成为信息的需求者。现代图书馆用户的范围日益扩大, 读者数量不断增长, 形成庞大而稳定的读者群。

2.3 读者需求的全面性

读者所需的知识信息不再是一书一刊, 而是关于某一问题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文献类型、载体形态、信息渠道、服务方式的信息资源, 表现的对信息的全面需求。要求图书馆不断改革和创新服务方式, 拓展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 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现代图书馆读者全面而广泛的信息需求。

2.4 读者需求的层次性

现代图书馆读者需求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一般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延伸和发展的。具有高研究水平的读者有获取专业研究信息的深层次需求;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读者有获取专业信息的需求;有较丰富知识水平的读者有拓展知识的需求;有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有积累知识的需求。

3 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

3.1 信息服务内容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服务内容主要有文献信息检索、原文传递、馆际互借、查收查引、用户培训、学科馆员、定题跟踪、科技查新、实时参考咨询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等。虽然服务内容较为丰富齐全尤其是国内部分重点院校图书馆几乎各种信息服务均有涉及, 但总体上仍然以传统服务为主, 服务内容主要是面向资源而非面向用户, 服务中融入馆员自身的知识含量较低。对于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平、知识层次和情报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馆员、定题跟踪、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等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未能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流。

3.2 信息服务方式现状

与传统信息服务内容相对应, 图书馆所采取的信息服务方式是封闭、被动和单一的, 即信息服务受众面窄, 局限于特定用户群;用户提出要求后才提供相应的服务, 缺乏根据用户特定需求开发、推送信息产品、并以用户最终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主动性、创新性知识服务方式;等待用户上门的柜台式服务和网络服务并存, 但自动化和网络的功能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服务对现代化技术运用方面缺少主动创新性。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向自动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重信息技术装备、轻信息服务效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其成因:一是管理落后。在对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进行定位时, 许多管理者本着只对上级领导负责的态度, 更多考虑的是经费、设备、馆舍、藏书、阅读量等, 却常常忽略了用户需求本身的满意程度, 以及作为图书馆主体的工作人员的发展状况。二是制度缺失。大多数图书馆尚不具备提供主动、开放的多元网络信息服务方式的策略方针和组织机制

3.3 信息服务人员素质现状

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束缚了创新。高校图书馆缺乏高素质、专业知识互补的信息服务团队, 已成为其深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知,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由于待遇普遍不高, 一方面难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导致现有人才流失。

4 建议

4.1 根据读者需求动态, 制定信息服务工作目标

作为高校图书馆应全面了解各二级学院课程设置、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掌握不同读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下的信息需求, 以便确立现代信息服务理念, 及时制定信息服务发展目标。了解用户需求, 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树立知识服务理念, 创新信息服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服务团队。

4.2 转变服务方式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必须向开放型、主动型、针对型、受益多样化、业务处理现代化等方式转变, 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根据读者需求, 设计和提供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要特别针对教师用户的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及其专业职称等的差异, 挖掘教师用户的真正需求, 帮助他们去伪存真, 尽可能分门别类地为其设计和提供充分的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创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当前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应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 整体规划、联合采购, 进一步整合各高校馆藏资源, 联手打造高校图书馆联盟。

4.3 优化馆藏结构, 开发数字资源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图书馆的文献要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要, 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馆藏体系、出版发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馆藏文献体系。图书馆藏资源建设不仅要重视传统文献的入藏, 还要重视优化藏书结构, 更要重视实现传统信息资源和虚拟资源的结合, 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比较全面、充足。同时, 图书馆应深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为读者服务的个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全面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资源的迅猛增长,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人类能否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对职业化的图书馆员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图书馆员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主动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要加强图书馆专业、现代技术应用及相关学科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技能。图书馆员要具备合理利用知识的能力, 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利用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帮助、建议和辅导, 同时指导读者掌握、获取文献信息的技巧。图书馆员要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 图书馆员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根据读者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培训, 诸如馆藏目录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应用互联网查询等。提供详细的检索路径和查找所使用的资料名称, 突出培养读者在电子化环境下搜寻信息的能力, 培养读者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利用和研究能力。网络化时代, 图书馆员还必须具备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网上繁杂的信息资源做出敏锐的反应, 并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为读者开展信息教育, 帮助读者搜索、获取、利用信息, 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同时自觉主动地关注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学术发展动态及最新成果, 随时吸纳新的信息, 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与社会、科技保持同步, 并开发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把适应专业需要的数据库推荐给读者。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 现代图书馆服务与读者需求呈现新的特点。本文分析了现代图书馆服务以及读者需求的特点, 并就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读者需求,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春花.浅论现代图书馆服务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5) :209`-210.

[2]刘亮.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与瞻望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4 (7) :13-17.

[3]刘莉, 唐敏.现代图书馆理念与服务文化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14 (11) :105-106.

[4]孟芳芳.现代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12S) :137-138.

上一篇:硬通道微创术下一篇:英语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