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现代化

2024-06-10

出版现代化(精选11篇)

出版现代化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普及, 使各行各业都告别了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 向着更便捷、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编辑出版作为社会文明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也无可厚非地告别了过去的“铅与火”, 迎来了现在的“光与电”, 和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 编辑出版现代化便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的对编辑出版行业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但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认识———即什么是编辑出版现代化, 如何实现编辑出版现代化———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 存在不少偏颇, 因而在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便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 本文试对编辑出版现代化基本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界定, 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一、“现代化”一词的由来及其意义

“现代化”一词是在世界各国不断发展与交流中产生的, 它用来描述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战火的摧残, 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一落千丈, 而美国国力则不断增强, 无论是科技、军事, 还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其它国家和地区, 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把这种向美国学习从而使社会不断进步, 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称之为“美国化”。于是“美国化”一词便成了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的代名词。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西方各国迈上了发展的正轨, 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而东方大多数国家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还处于不发达状态, 东西方的差距日渐拉大, 因而向西方学习的“西方化”就成了发展中国家向西方国家学习以图发展的又一代名词。然而, 随着东方各国经济的日渐突起, 东西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互补已不再是单方面谁向谁学习的问题了, “西方化”这个词也无法充分表达世界各国的交流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 “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于是, “现代化”一词便充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现代化的思想, 现代化的观念等等。只要是先进的东西, 好的东西似乎都离不开“现代化”这个词。编辑出版现代化就是在这一社会环境下所提出的, 它应和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一词在《词海》中有两层含义:“ (1) 就一国而言, 现代化指改变落后的、不发达状态而成为发达社会。其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和生产、消费水平逐步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 就某一个行业部门或企业而言, 现代化主要指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1]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 “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现代化”一词可以拆分为两个语素:“现代”和“化”。“现代”是指与古代、近代相区别的一种社会形态, 在这种社会中,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学术上的科学化, 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 社会生活上的和谐化, 等等。它是人们所向往的至善至美的一种生活状态, 它需要社会的各个成员用一种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坚定信念去不断努力, 用一种止于至善的观念不断的去奋斗。“化”即为变化, 是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一个发展过程。由此可见, “现代化”应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 改善社会生活, 并指导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

二、编辑出版现代化有关概念的进一步界定

(一) 关于编辑出版现代化概念的再认识

弄清了现代化的问题, 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概念也就有了一个科学的依据。早在2002年, 张积玉教授就在《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一文中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概念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编辑出版现代化指的是由前现代的 (或传统的) 编辑出版业向现代的编辑出版业的变革过程, 它强调的是淡化前现代传统, 实行改革开放, 使欠发达的社会通过学习追赶获得较发达社会编辑出版所共有的特征。”[2]这一阐述与辞海中对于现代化的第二个释义相吻合, 它也是学术界所见的最早的、最为祥述的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表述。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高敏利在她的《试论编辑工作现代化》一文中认为:“编辑工作现代化就是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科学技术运用到期刊的编辑、出版、管理各项工作之中的过程, 也是编辑人员不断更新自己旧观念、思维方式和落后的编辑手段的过程”。[3]还有些学者认为, 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正是以计算机这种高新科技工具为平台, 以文字处理软件、信息、网络、媒体、数据库等高新技术程序为辅助措施, 对文章和稿件进行方便、快捷的审理、编辑与管理。[4]从以上几种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 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领域, 从而使其发生相应变化的一种行为。第二,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从低到高,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有了这两点, 我们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便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故而笔者认为:“编辑出版现代化是编辑出版主体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运用到编辑出版领域, 作用于编辑出版客体, 从而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技术水平的一个动态化过程”。编辑出版现代化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编辑出版领域的一个具体体现, 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标志。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 因而, 编辑出版现代化也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 对编辑出版现代化起始时间问题的商讨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一个从前现代向现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而, 有些专家学者就提出了一个编辑出版现代化起始时间的问题。有人将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上限确定为15世纪德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技术;有人将其确定为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还有学者认为,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从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 将电子计算技术应用于编辑出版工作, 引起了编辑出版领域的深刻革命。在这里我们对各种说法做一个简要的评述。

如果说15世纪德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就标志着编辑出版现代化迈开了步伐, 那么激光排印技术做为编辑出版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又该如何去界定呢?它与铅活字印刷技术没有内在的承接关系, 是对铅与火时代的一次彻底革命, 显然说15世纪铅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开始在情理上是说不通的。如果我们将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上限确定为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这就有一个问题, 一个二战后才提出的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词语怎能涵盖1个多世纪前发生的事呢?再者从历史角度而言, 1640年———1917年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世界近代史, 1917年以后的历史才被称为现代史, 因而笔者认为把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上限定在18、19世纪也是不妥当的, 它们最多可以称为编辑出版的近代化或工业化。那么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编辑出版领域的这一时期界定为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开始是不是就无可非议了呢?就当前实际而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确实是彻底代替了之前编辑出版行业的种种技术, 使编辑出版真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而现在在此领域的各种发明与改进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但一个完善的理论不应该只是对过去情况的总结和对现状的解释,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使我们的理论能指导未来本领域的实践活动。谁又能肯定不久的将来就不会出现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 而其在编辑出版领域的运用对我们现阶段的技术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呢?到那时我们是不是又要将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起始时间往后推呢?一个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又怎么能去指导实践呢?因而笔者认为,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就如同明天对于今天而言是将来, 但对于后天而言就成为历史了。今天的现代化对于明天不一定再是现代化。因此, 我们也就不可能给编辑出版现代化界定一个明确的时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编辑出版现代化必将会被赋予更新的内涵。

(三) 对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的进一步探讨

编辑出版现代化的理论是我们总结过去编辑出版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经验, 从而用来指导现在和未来编辑出版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基础。只有弄清了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的有关问题, 才能保证我们理论的正确性, 我们的理论才能经得起编辑出版现代化实践的检验, 因而我们有必要对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的问题再做一商讨。

编辑出版现代化以社会现代化运动为基础, 以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支撑和前提, 以编辑出版主体———人的现代化为关键, 以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为保证, 以编辑出版物的具有现代化特征为结果;它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全面、系统、长期、复杂的变革过程:从技术到管理, 从主体到客体, 从思想到物质, 无一不包含在现代化变迁的大框架之内, 无一不互相牵动、扭结、交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纳入到统一的世界现代化运动之中, 经受其洗礼和塑造而显现出现代性色彩。[5]这是张积玉教授在《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一文中对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的精辟阐述, 从它我们可以看出, 编辑出版现代化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编辑出版物的现代化。这也是业界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内容最早的阐述。另有些学者认为, 伴随信息技术革命而来的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 必须是包括编辑出版流程、编辑人员和编辑管理三个载体的全方位的有机整体构架的全面现代化。[6]从这一提法可以看出, 编辑出版现代化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编辑出版流程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人员的现代化以及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的肖汉森对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的界定。李建新在《从对编辑活动的认识谈编辑出版现代化》一文中将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观念更新, 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人才培养及先进技术应用。以上几种对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的概括都各有其特点, 但笔者通过对编辑出版现代化概念的理解及在实践中的总结, 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补充。笔者在前面提到:编辑出版现代化是编辑出版主体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运用到编辑出版领域, 作用于编辑出版客体, 从而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技术水平的一个动态化过程。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出, 编辑出版现代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客体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以及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笔者的这一提法是在继承张积玉教授对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补充, 笔者认为应将编辑出版物的现代化改为编辑出版客体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客体现代化和编辑出版物现代化这两个概念有其相近之处, 但也有其不同的地方。从两个概念的外延上来说, 编辑出版客体要大于编辑出版物。编辑出版物指编辑出版这一行为最后产生的结果, 没有包含编辑出版从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移交时所提供的这一劳动产品。编辑出版物的现代化是指编辑出版工作最后的劳动产品在内容上思想新颖, 在表现形式上读者、观众所喜闻乐见, 出版物载体上纸质、音响、电子出版物相结合, 出版物的编排、装帧、设计、印刷、装订上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与精美化。这无疑是一个现代化的出版物所应具备的要求, 但这一要求的完成应该从作者向编辑部门投出稿件的那一刻起, 编辑出版的前一环节向下一环节交出的劳动产品必须有利于下一环节的再加工, 不能因为内容, 形式, 贮存状态等阻碍下一环节的工作。从作者向编辑部门所提供的稿件起, 编辑出版部门每一环节所作用的劳动对象, 直至最后呈现给读者的出版物我们统称为编辑出版客体。这也就是说我们进行编辑出版的客体在每一个环节上必须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也就是实现编辑出版客体的现代化。例如, 如果作者在写作时在电脑上是用Word2007版本, 而他所投的编辑部门所用的是Word2003, 这就会出现作者的稿件在编辑那里无法打开的情况。再者还有前一编辑阶段最后交出的东西不符合下一阶段编辑所需要的格式, 这主要是由于所使用的软件不同或同一软件但不同的版本, 尤其是在电子及音响出版物中。这就要求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的编辑出版客体做到内容、形式及贮存状态的统一, 进而生产出切实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劳动产品———出版物。从这一视角看, 我们光强调编辑出版物的现代化是不够的, 我们应该从始至终用现代化的要求去加工处理每一阶段的编辑出版客体, 也就是要求编辑出版客体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现代化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也会不断地变化, 因而要求我们编辑出版从业人员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止于至善的思想观念。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关键, 编辑出版客体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结果,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前提和支撑, 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保证, 只有正确认识这四个方面, 使其协同发展, 在编辑出版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才会一帆风顺。

指导老师:张积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编, 教授,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

[1]翟文明, 李冶威.现代汉语辞海[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1267.

[2]张积玉.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3]高敏利.试论编辑工作现代化[J].社会科学论坛, 2007, (1) .

[4]贾书利.郑琦浅析编辑工作现代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 (6) .

[5]张积玉.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6]肖汉森.略谈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J].大学出版, 2001, (1) .

出版现代化 篇2

Lesson Four 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 Answers 1.Oral work(answers omitted)2.Vocabulary test 1)Choose the right word and put it in the proper form.(1)take(2)bring(3)possibly(4)probably(5)probably(6)each(7)every 2)Put in the missing words.(1)relied(2)time(3)still(4)when(5)to(6)a(7)finally(8)started(9)As(10)trying(11)attention(12)tickets(13)then(14)back 3. Grammar work.Put in a, an, the, or “/” in the blankets(1)a, /,/(2)the(3)/,the(4)/,a(5)/, /(6)the, the(7)the, an 4.Written work One possible version: I was forced again by the bully to go to the bank for money.I handed over my own savings-account book to the bank officer, but unfortunately, he refused by saying that I was too young to withdraw money.I couldn’t believe it.When did this tiresome rule come out? A warn-hearted man argued with him that this so-called policy was ridiculous.But the officer insisted his opinion, I became hopeless.Suddenly, the kind man said to the officer that why you let the boy withdraw money before but not now.The officer annoyed, and still persisted in his refusal.This moment, I was totally upset and walked out of the bank.“What should I do? How can I deal with the wicked guy?” 5.Translation.1)我们应该为保持一个安全的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2)人生最大的教训是知道即使傻瓜有时也是对的。3)当时正式吃午饭的时候,银行只有一个又一个职员值班。他是个人40来岁的黑人,梳着短短的平头,留着一字胡,穿着一身整洁熨汤过的棕色西装。他浑身上下都显示出他是个穿着讲究、有身份的人。

Lesson Five Angels on a Pin Answers 1.Oral work 1)How can we control the frequent floods in the Yangtzi River valley? 2)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ay to fight against pollution(crime/corruption/smoking?)2.Vocabulary text 1)Choose the best word and put it in the proper form.(1)locked(2)disappointed(3)excited(4)surrounded(5)solved/settled(6)finished 2)Put in the missing words.(1)thirsty(2)in(3)best(4)why(5)so(6)finished(7)out(8)wasn’t(9)idea(10)back(11)against(12)climb(13)on(14)get(15)help(16)thought(17)advice(18)when(19)quickly(20)after(21)promise(22)but(23)as(24)have(25)before 3.Grammar work 1)Complete the exercises on the passive form(1)Hamlet was written by Shakespeare.(2)She was caught shoplifting.(3)Your bicycle is being repaired now.(4)A Roman pavement has just been found under Oxford Street.(5)Has Peter been invited to supper tonight?(6)Stamps are not sold in university bookstores.4.Written work Imagine yourself to be the student in the story and describe your experience of the exam in about 100 words.5.Translation(1)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是勤劳的。要看你为什么而勤劳。(2)时间是个多才多艺的表演者。它能展翅飞翔,能阔步前进,能治愈创伤,能消逝而去,也能揭示真相

Lesson Six The Monsters Are Due on Maple Street Answers 1.Oral work Read aloud the paragraphs in the play and act out the play.2.Vocabulary test 1)Choose the best word and put it in the proper form.(1)homely(2)weekly(3)fortnightly(4)timely(5)friendly(6)unlikely 2)Put in the missing words.(1)physically(2)for(3)started(4)with(5)race(6)times(7)heard(8)down(9)turned(10)bent(11)make(12)all(13)together(14)stood(15)on 3.Grammar work 1)Make each pair of sentences in to one sentence.(1)I’m sorry for those people who haven’t got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2)He had a simple idea which changed the world.(3)It’s a book everybody talks about but nobody reads(4)I met a girl whose beauty took my breath away.(5)The dentist pulled out the two teeth which had been causing a lot of trouble.(6)All the poems she wrote were destroyed in a fire.4.Written work In about 100 words, write a summary of the play with the help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When and where did the event tae place? 2)What happened one night? 3)What were people’s first reactions? 4)What did Tommy tee the people? 5)What was the effect of Tommy’s words? 6)What is the message of the story? 5.Translation(1)生活而无目标,犹如航海之无指南针。(2)胜利是不会向我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Lesson 7 Mandela’s Garden Answers 1.Oral work.2.Vocabulary test.1)Choose the right word and put it in its proper form.(1)earth(2)land, soil(3)remove(4)moved(5)learn(6)study 2)Put in the missing words.(1)who(2)history(3)went(4)animals(5)out(6)and(7)ago(8)grew(9)planted(10)stay(11)women(12)hunting(13)home 14)agriculture 3.Grammar work.Choose an appropriate conjunction from as/ since/until/when/while.1)While 2)since 3)When 4)until 5)As 6)as 4.Written work..5.Translation.1)事后诸葛亮。2)自食其果。

出版现代化 篇3

关键词:出版文化;传统出版文化;现代出版文化

一、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

传统出版文化、现代出版文化是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活动中,出版人所具有的出版观念以及与出版观念相适应的出版制度、出版机构、出版设施、出版物及其影响等的总合。①也就是说,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是在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活动中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文化样式。对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研究,有必要从对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的认识出发。

对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当前人们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是,力图从时间上对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加以区分,因传统出版的时间范围的不确定,这一问题又转化为对现代出版的确认。许多学者言及现代出版,均将其与更早的近代出版对举,但现今有关出版史著中,对近代出版的时间下限有着不同的划分,导致对现代出版的时间范围的认识不尽一致。二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谈论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而不涉及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的时间分野。如有学者认为:“现代出版是以多种现代媒体为手段的内容提供,其特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前提,以高新技术作为物质基础,以大出版大市场为生产形态,以多媒体的共同发展为运行载体,以知识管理为产业原则,以国际规则为发展参照。”②有人指出现代出版“是高科技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③也有人单纯从技术方面区分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传统出版是“以纸介质和案头编辑工作为主要特征的出版工作”;现代出版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为载体来进行的出版行为”。④进而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对举。

因此,对于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的认识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着重于时间上的区分,另一种是偏向于观念上的认识。从时间上看,与“近代出版”相对的现代出版,是一历史概念,可以找到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这在探讨出版历史的发展时是必需明确的。如笔者以为,伴随着经济改革和思想开放而重新加快发展的中国出版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步入轨道的,此后的20年出版业处于变革、发展的酝酿阶段,因此将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我国现代出版发展的开始,较为符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实际。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之划分,除却出版的复制技术、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外,主要是用来指称两者在出版观念、形态、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其所内涵的时间意味不是很明确。我们所说的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即是在此意义上说的。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在出版活动中,出版生产力主要是指出版技术能力,“出版生产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版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因此,与传统出版业相较,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的现代化,一个则是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⑤因此,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就并不仅仅单纯是时间向度上的概念,更是包含了技术,特别是理念与内容在内的综合体,对其划分应综合考虑。

二、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差异

传统出版文化和现代出版文化应该从出版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出版物质文化、出版制度文化及出版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统一起来认识。依此,现代出版进步发展所体现的技术的现代化、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分别属于出版文化构成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并未涉及出版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出版意识、观念及理论等。在我们看来,出版业属于内容提供(中介)者,而内容的提供(中介)者——编辑出版人受时代、社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学识、观念、思想,对于出版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出版技术、制度都是为此而服务的。因此,在探讨现代出版(文化)与传统出版(文化)时,除却技术、制度因素外,出版观念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

1. 出版物质文化

出版物质文化是出版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其中最突出的构成因素莫过于出版技术,无论是传统出版文化还是现代出版文化,都表现出对出版技术的依赖,出版业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出版的直接结果,为此出版技术成为传统出版物质文化、现代出版物质文化相区隔的最显著特征。相对于信息时代,富含工业时代色彩的传统出版文化带有大机器生产的特点;而现代出版文化成长于以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为生产力代表的出版活动,现代高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复制技术与内容载体的升级,进而带来阅读方式的巨变。新型出版技术也大地提高了出版业的运营水平,拓展了出版市场空间。这一切都使传统与现代出版物质文化之间产生疏离。

2. 出版制度文化

出版管理体制和出版运行机制是出版制度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出版管理的方式与人们对出版属性的认识密不可分。由此来看,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在管理体制上的最大不同,在于政治化管理和专业化管理的区别。传统出版观将出版视为政治斗争和宣传的工具和手段,因而与此相应的管理体制是政治化的;现代出版既有商业性又具文化性,在注重出版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的同时,也须注重出版的经济效益。传统出版由经验管理逐步向制度管理转变;现代出版则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⑥

出版运行机制主要指的是出版生产机制,是出版生产中各个环节相互协调而构成的有机运作体系,其本质是参与出版活动的各种要素在由显性出版制度(如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和隐性出版制度(如出版传统、出版观念等)构成的制度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活动过程。因此,出版机制对出版生产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巨大的调节和关键纽带作用,是社会需求与出版生产之间的中介环节。由此看来,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出版文化,由于整个社会的文化需求受到抑制,出版生产的计划性成为出版运行机制最显著的标志;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出版运营中,出版既是文化事业,更是文化产业,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

nlc202309022017

3. 出版精神文化

出版文化最为集中地体现于出版观念。因此,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不同,在最深层次体现为出版观念上的差异。在我国,传统出版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其出版观念是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出版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其出版观念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色。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前,出版文化理念以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如果说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出版主要依托其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主要服务于政权和阶级利益,那么发展理念则着眼于国家利益和国民生活发展的利益考量。⑦这种转变集中体现于出版制度的变革,而出版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出版文化的转型,而转型的实现又将对出版实践有着深入持久的推动作用。

三、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联系

对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时代化”的理解主要源于对传统出版、现代出版所作的时序化认识,其根本原因是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由于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就导致人们往往企图寻找、确立一个唯一的标准以便把所涉及的东西确定地归类于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中。这也意味着,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能简单地作整体化的抽象讨论,如果这样,就在实质上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视为一个逻辑上周详严谨的、抽象的、统一的整体。”⑧以此观照出版文化,我们就不能将传统出版文化和现代出版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那不符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实际。

同时,过于纠结于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时间性”理解,恐怕还在于对“传统”的认识。有学者在谈到传统时说,“传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意识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⑨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并非全然割裂的,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出版文化与传统出版文化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其中现代出版文化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需求,并借助于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出版印刷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而实现的,它体现了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从出版实践的角度看,现代出版文化的优势在于出版技术、出版观念和出版物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而传统出版文化则在阅读习惯、出版资源和出版人才等方面占据优势;一方的优势即是另一方的劣势,优势互补可成为两者合作的基础。我们今天所认可的部分传统出版文化,是因为其整个价值体系中有诸多因素同当前时代的价值系统保持了一致。也就是说,已进入传统出版文化范畴的东西,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转型、价值观变化,常常被重新评价、选择、阐释,它可能被保持,从而进入现代出版文化,也可能被淘汰。因此,现代出版文化与传统出版文化的关系如唇齿,是密不可分的,两者走向融合是发展的趋势所在。所以说,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交错共生、相辅相成的关系。

(杨军,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明代图书出版与社会文化互动研究”(11YJA87002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杨军. 出版文化研究:理论、现状与范式[J]. 出版科学,2009(4): 44-48.

② 王建辉. 现代出版的内涵[J]. 出版科学,2000(4):卷首语.

③ 蔡学俭. 现代出版与出版本质[J]. 中国编辑,2005(6):82.

④ 胡守文. 迎接现代出版对传统出版的严峻挑战[J]. 出版参考,2000 (9):1.

⑤ 师曾志. 现代出版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

⑥ 聂震宁. 以文化管理推动出版集团图书选题创新[J]. 编辑之友,2007 (1):16-19.

⑦ 蔡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媒文化转型研究[D].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3:12.

⑧ 孔令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时性的存在[J].现代哲学,1997(2): 71-74.

⑨ 梁治平. 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J].读书,1987(2):47-54.

出版现代化 篇4

一、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概念及内容

(一)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概念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指将现代化的编辑出版技术融入编辑出版各工作环节之中, 以达到提高编辑出版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编辑出版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的外在体现。

(二)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内容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涉及编辑出版诸多工作环节, 因此只有明确各工作环节运用的现代化手段, 才能全面地分析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编辑出版技术现代化内容包括很多层面, 概括起来具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下面逐一对其进行阐述。

1. 策划选题运用的现代化手段。

选题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 能够对出版物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高质量的选题需全面了解多种信息并加以综合分析, 同时经过市场调研和科学的论证。所以, 策划选题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体现在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体现在论证选题运用的现代化手段。例如, 可通过网络等实现信息的收集等。

2. 编辑加工运用的现代化手段。

编辑加工技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和文字、图片软件技术的运用上, 即利用专门的文字和图片编辑软件实现稿件的加工、排版等, 不但能够显著提高编辑加工效率, 而且还能进一步完善出版物内容, 使其封面装帧、图文版式以及结构等更为大方、合理, 进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3. 印刷装帧运用的现代化手段。

众所周知, 编辑出版技术发展先后经历铅、火、光、电阶段。目前已实现印、校、排、录等一体化, 并且在印刷之前还可整体进行预览, 减少了出版物印刷过程中的问题。另外, 出版物的装帧经过漫长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目前不管是简装还是精装均实现了自动化, 大大减少了装帧工作量和装帧时间。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技术发展推动下, 出现了电子及网络出版形式, 提高了出版物的装帧、印刷以及设计的艺术价值。

4. 宣传发行运用的现代化手段。

传统出版刊物宣传发行主要利用其他书籍或报刊等进行推广, 或召开新书发布会等, 另外, 考虑到利用电视进行宣传的成本较高, 因此电视宣传并不常见。但是手机、互联网的发展为出版刊物的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借助网络平台以及手机等不但能够达到较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而且还能减少成本开支, 能够较好地提高出版刊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概括起来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 意识观念转变落后于技术发展

在科技快速发展推动下编辑出版技术手段发展速度惊人, 无论是装帧设计技术还是编辑加工技术, 目前均可通过操作电脑实现。同时印刷技术也由之前的胶片印刷发展为激光照排印刷, 而且经过发展每项技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另外, 编辑加工排版软件更新周期明显缩短。部分软件每年都会出现新的版本且功能越来越人性化。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之前部分编辑人员始料未及, 因此部分编辑有关技术的认知和思想观念均落后于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发展。部分编辑人员虽对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手段有所了解, 但仍抱着落后的观念意识从事编辑工作,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带来较大阻碍。

另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之前不少编辑出版部门性质由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 市场上出现了合资创办、民营、私营等出版机构, 结果就会导致不同出版机构之间争夺出版资源的问题, 因此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要求编辑应主动与作者加强联系。另外, 有时编辑还需依据选题计划要求作者完成某项作品。这种工作方式和思路的变化要求编辑出版主体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新手段和技术, 而且还应转变观念, 树立服务和竞争意识, 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要求。

(二) 技术标准统一难度加大

当前科技蓬勃发展的环境下, 编辑出版相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该行业向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 美国首先将计算机应用到编辑出版行业, 因此推出的很多编辑软件多为英文,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编辑人员的使用难度。为改变这一情况, 国家相关部门积极鼓励和支持部分企业勇于创新, 终于我国先后开发出了Wp S汉字处理软件以及专门用于排版的方正飞腾软件。目前, 我国在图片处理、排版设计软件以及文字处理软件等方面的开发发展迅速, 尤其汉化的软件不胜枚举, 为我国编辑出版技术快速、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编辑出版技术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尤其在技术标准统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当前软件开发语言较多, 编写软件规范有所区别, 因此开发出的编辑出版软件往往存在兼容问题。例如, 部分编辑人员习惯使用Word2003编辑文字, 但是也有部分编辑人员使用Word2007编辑文字。如使用Word2003无法打开用Word2007编辑的文档, 给编辑人员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3. 编辑手段与结果存在偏差。

排版编辑软件在推进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 排版设计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文字编辑软件等不胜枚举, 而且利用一些功能强大的图片编辑软件处理图片完全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中较具代表性当属photoshop软件。目前photoshop可谓是图片处理的佼佼者, 利用该软件不但可以对图片的色相、饱和度、亮度等进行调整, 而且为达到某种效果可运用相关滤镜处理。同时处理人物图片时可更改衣服、皮肤颜色等, 将处理后的图片进行编辑出版往往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面临问题的对策

如上文所述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相关部门应认真分析进而找出应对策略, 为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 注重理论学习, 转变编辑观念

为避免传统编辑观念给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部分编辑应加强现代编辑出版理论知识的学习, 转变陈旧编辑观念, 以满足当今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1. 加强编辑主体意识转变。

所谓的编辑主体意识指通过参与编辑客体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对编辑活动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其内容包括多元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开放意识, 其中在多元意识方面要求编辑面对不同的文化产品、思想观念应抱着公正、客观的态度, 尤其不能一味的相信名家, 同时还应善于发现和培养新人才;竞争意识方面要求编辑有危机感, 转变传统编辑思想观念, 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分析市场以及读者需求, 在此基础上规划选题, 并与作者取得联系, 从而生成可读性强、价值高的出版物;所谓开放意识要求编辑应抱着开放的态度和意识选择精神文化产品, 并能尽快接受新的编辑观念和思想, 同时还应加强学习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思想。

2. 加强编辑主体人格素养的培养。

编辑主体人格素养包括信念、知识结构、创造力等多方面内容, 其中创造力处于中心位置。编辑主体在传播和承载社会文明上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编辑主体应对时代精神进行准确全面的把握, 在适应社会发展环境的同时, 能够准确及时的判断和预见时代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还应把握好精神文明和时代发展的契合点, 从而为改造现有文化环境、引导文化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编辑知识结构是编辑主体开展工作的根本, 不管是编辑的创造力还是业务能力均和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编辑主体应认真分析现有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进而不断完善和丰富基础知识;信念主要指面对工作压力、困难, 编辑主体表现出的勇气和信心, 是完成任务、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 因此编辑主体工作中应不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承担困难任务的勇气, 增强工作信息, 进而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加大监督力度, 实现技术标准统一

针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多元化现象, 引起的标准统一难度大的情况, 国家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加大监督力度, 尽快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 为编辑出版行业的稳步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 加大监管力度, 逐步实现标准统一。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 而且需要行业内部的自律和监督。在与编辑出版关系密切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发展过程中, 为占据竞争优势部分生产厂商生产的摄像头、扫描仪以及打印机等产品时对接口进行处理, 仅限于连接自身生产的电脑, 给消费者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不利于编辑工作效率的提高。为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 统一电脑其他附件产品连接标准, 以实现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连接, 为编辑出版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国家相关部门尤其应及时调节不同软硬件生产企业因竞争而出现的产品不兼容问题。要求相关部门紧跟社会发展潮流, 加强监督部门建设, 尽快制定出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针对无法统一标准的方面, 相关部门与相关企业应加强沟通交流, 以促进计算机行业的长远、稳步发展。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促进编辑出版行业法制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 任何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均需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 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编辑出版行业更应如此, 不管编辑出版技术手段发展如何同样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为此, 为适应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推进编辑出版行业法制化建设, 使行业的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相关部门还应清楚地认识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出版行业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该行业的法制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要求国家立法部门树立坚定的信念, 做好长期准备, 并且相关部门应积极维护法律权威, 自觉遵守各种规范规定, 进而构建一个法制、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 注重思想教育, 提升编辑素质

当前, 编辑出版行业对编辑自身素质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精神和思想品质。

1. 端正工作态度, 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编辑工作过程中应端正态度, 尤其在组稿和选稿环节应公正、客观, 坚持以稿件质量为原则, 避免出现有偿稿件、人情稿件以及关系稿件等, 因此, 应注重编辑道德品质的提高。同时, 编辑出版部门还应改进经营模式。当前, 部分学术期刊市场销量欠佳, 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作者身上赚取利润, 即凡发表的论文要求作者缴纳一定的版面费用。这种不良之风不但给出版物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一定程度上还扰乱了编辑出版秩序, 而且编辑的价值取向也因此受到影响。另外, 部分编辑人员为获得额外收入, 利用一定的编辑技巧刻意满足商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强不同岗位编辑的思想道德教育, 鼓励和引导编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客观、正确地认识编辑工作性质, 进而保证编辑出版技术的正确运用。

2. 提高编辑判断力与观察力。

一个合格的编辑要求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编辑应能通过审阅稿件及时发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新闻编辑的要求更高, 要求其能凭借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准确辨别稿件的真实性, 同时还包括一些新闻图片。但是目前部分编辑人员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准确辨别稿件真实性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稿件一经刊登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为此, 编辑出版部门应定期组织编辑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 提高编辑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同时编辑自身也应努力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观察和辨别稿件技巧, 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从而有效阻断虚假信息的传播。

3. 注重编辑奉献精神的培养。

编辑所做的工作不仅是加工编辑稿件, 使稿件的文字更为优美、结构更为完整, 最重要的工作还在于保证稿件的真实性, 从而满足出版规范标准要求, 出版出更多高质量的刊物。现实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作者, 而忽略编辑的劳动。针对这种情况编辑出版部门应加强编辑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端正工作态度, 逐渐培养其乐于奉献的精神, 从而自觉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件稿件的编辑, 为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在社会现代化推动下编辑出版技术现代化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编辑工作效率也因此获得显著提高。不可否认将来更多的现代化技术会应用到编辑出版行业, 因此, 为保证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稳步发展, 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编辑出版部门均应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进而寻找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从而推动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不断发展, 使编辑出版行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摘要: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加强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研究, 对编辑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此, 本文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马俊.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马俊.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新闻世界, 2013 (6) .

[3]马俊.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编辑之友, 2013 (9) .

[4]于秀丽.试议技术升级对编辑出版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6) .

[5]马俊, 李亚妮.编辑出版现代化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编辑之友, 2010 (8) .

[6]李虹.谈编辑现代化[J].企业家天地, 2011 (1) .

[7]于海, 王巍.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编辑出版工作[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1 (3) .

[8]张积玉.出版新技术与电脑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2) .

[9]龙仕林.编辑出版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0 (6) .

出版现代化 篇5

一个好的营销计划,基于完整的图书策划过程,策划者需要考虑的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定位与设计,在选题开发初期,进行市场调研,包括面对的读者层次及读者反馈的图书内容定位、价格定位等;二是前期的预热和动员,如在图书面世之前进行媒体的宣传、造势,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三是产品投放与上架;四是系列的营销与推广,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介写书评或进行连载等;五是后期的营销监控,根据图书上市后一段时期内的销售情况,用数据体现并分析研究下一步改进措施。

以上几点是比较常规、有效的图书策划重点,且大部分出版社都会不遗余力地投入精力。导致同类书销售数量有天壤之别的环节,就是营销与推广。在目前图书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营销平台覆盖面也随之延伸并扩大。数字化、电子科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人们社交活动的丰富多彩,为图书的营销渠道和方式方法注入了新鲜的理念和创造力。各出版社都试图在营销环节加以开发,以建立所谓的“新营销体系”。下面就目前兴起的一些崭新的现代化营销手段进行一分析及总结。

一微博营销,与读者零距离

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对外公测,11月,其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00万;2010年4月,用户数量达到1000万;2010年8月,新浪微博周年庆,突破3000万用户,10月份为5000万,至今;新浪每天发布的微博有2500多万条。受众群体之庞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此时,出版策划人注意到了这个对人们生活影响颇深的网络媒介,于是,一些反应较快的出版社纷纷与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合作,开办官方博客、微博。其中设置不同的宣传板块,如新书快讯、活动公告、打折促销、网上阅读、书评及排行榜等,最重要的是吸收点击读者为好友及会员,将所有关注博客的博友,作为自己潜在的读者,提供尽可能实用、丰富的信息与服务,更好地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

微博大致有几种形式,一是由出版社官方开设,二是由品牌图书编辑开设,三是由具有代表意义的知名出版人开设。

二借机“三网融合”,打造全媒体营销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带来了出版介质的变迁和出版方式的转变。数字出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出现使平静的传统出版业波澜起伏。那么,即将影响人们生活的另一种科技创新——三网融合,又将为出版带来怎样的契机?

三网融合后屏幕终端成为一种更主要的阅读方式,使原本受众较多的手机、网络阅读,变得更为普遍。这时,除了继续依托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外,流媒体、户外广告、影视联动等媒介的运用,也将成为主要的营销方式。比如,与电视台的读书节目合作,或让员工经常参与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图书;在公交车、地铁上搭载广告,或在移动电视上播出自己的新书资讯或书评;针对3G手机网络特点进行信息传播,与用户量较大的手机报合作,定制图书广告信息;与人人网、开心网、腾讯网、豆瓣网等学生、上班族经常接触的网络平台联合宣传,也是目前比较盛行的互动营销方式。

三“限量版”营销,赢得品牌效应

提到“限量版”,在一些品牌服装或饰品中不足为奇,但当郭敬明的《小时代2.0虚铜时代》采用“限量版”销售模式后,售罄6万册限量精装书,带动了120万册平装书的销售业绩。其限量版图书,每本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专属号码,一个精心设计的盒子,其中包含一本精装书、四十余款插画海报卡片(随机抽取组合赠送)、奢华笔记本(日本纯度道临纸全文印刷,含法国柔感纯度制作),此外还有一封郭敬明的亲笔书信,这使得每一本“限量珍藏BOX”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价格一度升至上百元,淘宝网等网店更是高价拍卖。

这种将读者的关注重点转至图书升值前景的限量版营销模式,利用稀缺性找到出版契合点,不仅为了赚取限量版的利润,更是为了以品牌图书的人气,带动平装版的更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四与读者面对面,社会活动别出心裁

读者见面会、作者签名售书等传统图书销售活动,虽然有它的作用所在,但读者伴随社会的发展,年龄层次的年轻化,对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品位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需要更有新鲜感的创意,所以,有特色的文化沙龙、与作者零距离的交流和讨论、与门户网站进行视频访问、让有突出成就的作者做专题演讲、联合报刊或书店举行与图书有关的主题比赛等各种主题式宣介会,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活动形式之一。如此长期运作,形成出版社自己的品牌主题活动,定期举办,既宣传了图书,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五“跨界”营销

与出版界以外的文化界群体合作,以帮助图书的推广与销售。较早期则大多采用为名人出书的方式,利用名人效应来带动图书销售。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转变了名人在出版中的角色,不再单单作为作者或仅为图书内容的主线。如请影视明星为图书做代言人,在发布会上,不仅仅是简单地与记者答问,而是按照小型歌迷会或演唱会的形式打造;请歌星为图书创作同名主题曲,利用歌曲的广泛传播,引起人们对图书的关注;甚或将名人请进出版单位,让名人成为出版人,共同开发图书选题;等等。这种新型的跨界营销模式,势必会为图书的出版融入新的营销元素,开拓更为广泛的市场空间。

著名出版人加斯东·伽利玛曾说:“在这个行业干了40年之后,我只能告汗你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预知一本书的命运。”无疑,一本书的命运掌控在出版人的手里,经过完美的策划、制作与营销,才能作出“好书”,而在“内容为王”的背后,独特又富有成效的营销方法,才是让读者能够真正接触并了解一本书的关键所在。转企改制为出版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琳琅满目的各种图书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要想在这样的急速变革和激烈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要更新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重视图书出版市场化运作中的营销环节,不断推出新的策划、营销创意,以适应现代化出版产业的发展。

出版现代化 篇6

一、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现代化”既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 也是对社会生活、文化品位和科学技术崭新状态与丰硕成果的描述, 更是先进生产力主导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趋势。编辑出版现代化从表面上看是告别落后的“铅与火”, 迎来现代的“光与电”, 但与其实质内涵相关联的概念界定依然有待于商榷。一个时期以来, 在编辑出版理论研究领域, 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些差异, 特别是对“什么是编辑出版现代化”和“如何实现编辑出版现代化”的看法不尽相同。通过对大量相关学术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研究, 笔者认为:编辑出版现代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 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编辑出版领域的集中体现。具体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编辑出版主体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编辑出版理论应用到各类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管理工作中, 作用于编辑出版客体, 并促使编辑出版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编辑出版理念、思维方式和编辑出版手段。二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为操作平台, 以WORD、WPS、Office、Openoffice等文字处理软件及网络媒体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程序为工具, 对文章和书稿进行快捷、高效的审理、编辑与管理, 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技术水平。三是编辑出版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 编辑出版主体要及时更新编辑出版理念与技术, 在与时俱进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事物的特征决定着事物的属性, 对于编辑出版现代化这一全面系统、影响深远的变革过程, 洞悉其基本特征是促进编辑出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从总体的角度看, 编辑出版现代化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本质上的进步性。编辑出版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来的。首先是编辑出版主体思想观念的解放, 传统的编辑出版思想观念、工作模式被逐渐摒弃, 先进的编辑出版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式得以确立。其次是原有的编著合一的编辑出版机构被分工明确的、专业的现代报刊社和出版社代替, 计算机编排、激光打印、电子出版等现代技术淘汰了手工作坊式的雕版印和铅排机印, 编辑出版的效率与质量成倍地提高。

2.内容上的复杂性。张积玉教授在《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一文中指出:“现代编辑出版从内容上已经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学等多层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 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日趋复杂, 不仅体现在出版物品质的扶良逐劣, 编辑出版市场竞争的错综复杂, 而且出版物的内容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远远超出了既往的范围, 编辑出版各方面因素的内部联系更趋整体性和系统性。

3.状态上的地域性。尽管“现代化”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进程, 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可能同步并进, 编辑出版现代化也是如此。由于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不平衡, 编辑出版落后地区要学习先进、赶超编辑出版先进地区, 所以从铅排机印时代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出版乃至网络上电子出版的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会出现地域上的差异, 在不同的地域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体现也不尽相同。

4.过程上的长期。编辑出版现代化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 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行进过程。例如, 从20世纪初到现在, 中国编辑出版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行程。编辑出版主体由具有民主科学思想或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转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 编辑出版技术由石印与铅排机印进入了电子与网络时代, 编辑出版经营管理由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出版企业衍变为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这种进程生生不息, 永远不会停止。

5.发展上的加速性。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加速过程, 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如此。据相关资料数据:由雕版印刷发展到铅排机印经过了上千年, 从铅排机印到电子排版印刷用了将近二百年, 而近三十多年来, 以计算机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桌上出版系统主宰了当今的编辑出版王国, 现代出版业发展神奇的速度与诱人效率已非日新月异所能形容。

三、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编辑出版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 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应从编辑出版主体、编辑出版技术、编辑出版管理和编辑出版形式等四个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1.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编辑出版主体作为编辑出版活动的实践者, 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关键。在编辑出版活动中, 如果编辑出版主体缺乏现代编辑出版思想意识、人格素质和知识结构, 即使有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 也难以奉献出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 自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 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素质的现代化两个方面。编辑出版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就是要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编辑出版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 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 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保持高度的同步性, 主动跟随社会、文化的发展更新观念和知识。编辑出版主体人格素质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现代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处理问题, 善于发现和选择有价值的选题, 能够对文稿进行创造性的编辑加工。

2.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编辑出版相结合的产物, 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最突出表现, 是提高编辑出版产品质量的根本性保障。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 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包括以下几种表现: (1) 选题策划手段的现代化。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预出版选题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全面的搜集、分析和整理, 通过模型分析获得不同选题方向的可行性, 以概率统计探寻市场需求空间和发行前景。 (2) 编辑加工技术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将作者、编者、出版者、印刷者、发行者、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用电脑写稿, 通过网络投稿;编辑在计算机屏幕上审稿, 用各种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图片的加工处理、编辑排版和后期校对, 不仅提高了编辑出版的效率, 而且能够使图书版面更加美观、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3) 印刷装订技术的现代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印刷物的虚拟化预览, 以排版、校验、印刷、装订一体化和自动化缩短编辑出版周期, 既降低了装帧工作量, 更提高了装帧质量和艺术品位。

3.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首先是管理体制的现代化, 在这一新的管理体制下, 编辑出版的目的不仅在于保存积累文化, 更重要的是在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文化, 生产可用于交换的精神文化商品。其次是管理机制的现代化, 在编辑出版机构内部,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以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调动编辑出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高度责任感。在编辑出版外部市场形成竞争机制, 以编辑出版企业间的公平、有序竞争促进编辑出版活动的高质量与高效益。第三是管理法制的现代化, 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出版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从国家层面、以法律的形式保护编辑出版业的合法权益, 引导编辑出版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4.编辑出版产品的现代化。编辑出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生产满足具有现代意识的读者精神需求的出版产品。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 读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科技化, 能否使编辑出版产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便成为编辑出版现代化的重要检验标准。第一, 在内容上要以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为己任, 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 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 在表现形式上采取多元化战略, 在充分市场调查的前提下, 不拘一格地生产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第三, 在出版载体上, 打破纸质型载体独大的旧格局, 加快电子出版物、音像出版物的编辑出版, 为读者方便、快捷的阅读和快速了解、检索资料信息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四、结语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个动态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而长期的变革过程。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永无止尽, 编辑出版现代化也自然需要不断完善。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止于至善的思想观念, 打破旧有思维习惯, 增强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寻找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最佳契合点, 在编辑出版现代化内涵和外延的积极探索中提高编辑出版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建新, 赵宏榜.从对编辑活动的认识谈编辑出版现代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9) .

[2]马俊.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新闻世界, 2013, (06) .

[3]黄崇亚.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 2014, (04) .

[4]赵薇薇.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分析与思考[J].传播与版权, 2014, (11) .

[5]幺新鹤.浅析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J].山东社会科学, 2015, (S1) .

出版现代化 篇7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书籍的社会效益是指书籍作为精神产品, 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书籍的经济效益则是指书籍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可以给出版经营者带来盈利或者亏损。这正是由书籍的双重属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决定的。这也是编辑出版工作者一直以来所要面对的矛盾之一,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应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使它们和谐发展。由于编辑活动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影响, 所以应该将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同时, 编辑活动并非等同于一般企业的生产活动, “而是一种具有许多特殊性的生产活动或特殊生产性行业, 属于社会性和经济性兼容的行为主体, 应当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并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的效益原则。”[1]正如出版界的一位前辈所说, “出版, 在昨天、今天、明天, 最严肃和最要花力气处置好的题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谁是第一’。”[2]

邹韬奋办生活书店, 提出事业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他认为“事业性和商业性是要兼顾而不应该是对立的”[3]。这里所说的“事业性”实际上是指社会效益, 而他所说的“商业性”实际上是指经济效益。对于邹韬奋来说, 社会效益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当两者不能兼顾时, 只能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追求社会效益, 坚决维护进步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其创办的《生活》周刊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5万份以上, 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生活书店出版的书刊以质量取胜, 发行深入到穷乡僻壤, 正是书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的成功典范。

对于出版机构来说, 追求经济效益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赢利, 资金才能周转起来, 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撑, 企业才能维持日常的运营并可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使企业保持活力, 不断发展壮大。近现代的编辑出版家当然也明白这一点, 但是, 怎样赚钱?他们的方法和那些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出版商不同。因为像叶圣陶、巴金、茅盾、邹韬奋、郭沫若等这些编辑出版家, 他们都是以文人学者的身份投身编辑出版事业的, 所以在经济效益之外, 他们更看重编辑出版事业的文化属性, 在传播和积累知识、文化,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影响人们的思想, 促进社会进步方面, 编辑出版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开明书店的编辑, 叶圣陶编辑出版的教科书和辅导读物以内容质量取胜, 并且一直畅销不衰, 在当时的文教界影响很大,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叶圣陶在开明主持编译工作时倡导“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出版方针。所谓“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有益于读者, 使读者有所得;所谓“有所不为”是指对读者无益甚至有害的东西, 哪怕有再高的经济效益, 也坚决不出。[4]

巴金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始人之一, 长期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总编辑。文生社出书首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 只要书的内容有价值、值得向读者推荐、对读者有益, 文生社就会出版。巴金在文生社先后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新时代小说丛刊》等大型丛书, 以作者阵容强大、内容充实、售价低廉, 为当时衰弊不振的现代文学界注入了一脉清冽的甘泉, 在文学史和出版史上,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5]使文生社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且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作者———编者———读者的和谐统一

众所周知,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一方面, 在编辑出版活动中, “编辑源体 (即作者———作者注) 是整个编辑活动的起点, 没有编辑源体的创造, 当然就不会有任何的编辑活动”, “整个编辑史发展到今天, 可以说都是由编辑源体的创作活动一直源源不断地推进的结果。”[6]另一方面, “编辑主体和编辑活动的产生, 正是由于编辑用体 (即包括读者在内的受众———作者注) 对于使用编辑客体 (即编辑产品———作者注) 的客观需求的拉动。”[7]没有这种拉动, 编辑就不会产生和发展。由此可见, 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的编辑, 只有处理好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形成作者———编辑———读者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使三者达到一种相对的和谐统一, 这样才能保证编辑出版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编辑要处理好和作者的关系, 首先就要尊重作者, 包括对作者本人人格的尊重和对作者的创作作品的尊重。前者要求编辑和作者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甚至朋友关系, 后者则要求编辑对作品的修改加工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其次, 在更高层次上, 编辑要善于并乐于发现、培养和帮助新作者, 这样才能从创造的源头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要处理好和读者的关系, 一方面要不断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购买能力, 多出通俗易懂、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

巴金认为, 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是平等的, 他们应该成为密切合作的朋友, 作为编辑应该尊重和爱护作者。曹禺的剧本《雷雨》存放了两三年, 被巴金发现后, 立刻将它发表在《文学季刊》上, 后来又以单行本的形式收录于《文学丛刊》第一集中, 接着又在第三集中出版了曹禺的另一剧本《日出》。正是这两部话剧的出版, 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8]此外, 何其芳的第一本诗与散文合集《画梦录》, 陈荒煤的第一篇小说《灾难中的人群》, 丽尼、罗淑、刘白羽、萧乾、芦焚等人的处女作, 都是被巴金慧眼识珠编辑出版, 才使这些文学新人在文学界崭露头角。鲁迅当编辑, 也很善于发现和培养作者。曹靖华、韦素园、孙伏园、李霁野、台静农、柔石、萧红、萧军等都得益于他的发现和培养。他每编一本刊物, 就留心发现投稿者中的可造之才。

当然, 经过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编辑出版的书刊最终还是要面向读者, 满足读者的需求, 获得读者的认可, 这样才能使编辑出版工作顺利进行并且继续发展, 也才能实现编辑出版事业的社会价值。近现代的那些编辑大师们对这一点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他们并不会因为自己是编辑就盛气凌人、居高临下, 不重视读者, 甚至瞧不起读者。沈从文一生创办、主编过《红黑》、《人间》、《新希望》和《大公报·文艺副刊》等多种报刊。他非常重视读者, 认为编辑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刊发的作品必须让读者能懂, 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他同时强调, 满足读者需要并不是迁就迎合少数读者的低级趣味。编辑要本着对社会负责, 对大多数读者负责的态度, 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来。[9]

除了重视读者的需求, 引导读者、提高读者之外, 好的编辑, 还应该是作者和读者间的桥梁。茅盾改革《小说月报》, 为了加强与读者的联系, 开设了“通信”专栏, 架起了一座编者与读者、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另外, 针对广大读者高涨的阅读写作热情, 《小说月报》还特别开辟“读者文坛”专栏, 专门发表读者的文章, 为更多的读者发表作品提供了一块园地。“读者文坛”的设立, 使读者与作者、编者之间的沟通更加深了一步。[10]茅盾还用文学批评架起了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茅盾认为, 正确的文艺批评是“一方面指导作家又一方面指导读者的”。茅盾的文学批评就做到了这一点, 能够从文坛创作实际出发, 正确引导作者创作的健康发展和读者阅读的审美倾向。如他发表于《小说月报》12卷8号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即是如此。

三、书刊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编辑工作的劳动成果最终都是以编辑作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而一件编辑作品必然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组成, 所以, 一件优秀的编辑作品必然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尤其对于书报刊这样的印刷媒体, 体现得更明显。因此, 编辑在具体编辑一本本书报刊时, 不仅对于作品的内容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而且对于它的形式也要有一定的审美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 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者只有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成就一件优秀的编辑作品, 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从而更好地实现作品的价值。

郭沫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书刊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完美, 坚决反对粗制滥造。1922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郭沫若非常不满意, 因为这本书被书局印制得粗糙低劣, 好的内容没用好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总觉得好的内容被糟蹋了, 后来他又发现自己在翻译时也存在一些错误, 所以他一直想重新编辑出版这本书。后来, 创造社出版部决定再版《少年维特之烦恼》, 郭沫若终于可以如愿以偿, 他改译了作品之后, 还特别请叶灵凤为其精心装帧、周全平为其细心校对。当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和谐完美的面貌出版后, 他非常高兴, 说“这可以说死了四年的《维特》今又复活起来, 我们从书贾的手里把它救活了”, “我们替《维特》高呼三声万岁罢!”[11]

鲁迅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也非常注重书刊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为此, 他常常自己设计封面、四处寻找插图、研究印制问题。所以, 只要是经过鲁迅编辑出版的书刊, 小到标点符号、字体字号, 大到版式、插图、装帧设计、用纸、印刷等等, 从内容到形式, 无不精益求精, 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邱陵先生在《书籍装帧艺术简史》一文中说, 鲁迅先生“为了使一本书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除了对内容进行精心校勘以外, 还十分注意使它从内容到形式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鲁迅是“五四”以后第一个在他自己的作品上讲究装帧的实践家, 他把封面设计、内容编排、插图、印刷装订、选字、选纸等几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 使之净化而又美观, 开创了书籍装帧的新局面。[12]除了鲁迅之外, 巴金、叶圣陶、沈从文等在做编辑时也都非常注重书刊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他们编辑出版的书刊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受到读者的好评。

总之, 正是近现代编辑出版大师们在追求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和谐上的不懈努力, 使他们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出版艺术品, 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出版史上的典范之作, 我们在称他们为编辑出版家的同时, 更可以称呼他们为编辑出版艺术家。今天, 我们也希望涌现出更多像他们这样的编辑出版艺术家来, 创造出更多的经典之作。

摘要:近现代的著名文人学者, 如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邹韬奋、郭沫若、沈从文等, 都积极投身到编辑出版事业中来, 为近现代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学者型编辑的编辑生涯与编辑成果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在编辑出版中所体现出来的追求和谐完美的理想主义气质却是相同的。近现代出版人在编辑出版事业中追求和谐完美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书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书刊的作者——编者——读者的和谐统一;书刊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学者型编辑,出版追求,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6][7]靳青万.编辑学基本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54, 119, 121.[1][6][7]靳青万.编辑学基本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54, 119, 121.

[2]汪家熔.还谈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J].中国编辑, 2004 (2) .[2]汪家熔.还谈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J].中国编辑, 2004 (2) .

[3]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M].上海:三联书店, 1982:116-117.[3]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M].上海:三联书店, 1982:116-117.

[4]冯春龙.中国近代十大出版家[M].扬州:广陵书社, 2005:139.[4]冯春龙.中国近代十大出版家[M].扬州:广陵书社, 2005:139.

[5][8]吴永贵.巴金, 多年不拿分文报酬的义务总编辑[N].光明日报, 2006-11-04.[5][8]吴永贵.巴金, 多年不拿分文报酬的义务总编辑[N].光明日报, 2006-11-04.

[9]胡正强.沈从文报刊编辑思想与艺术探略[J].编辑之友, 2004 (6) .[9]胡正强.沈从文报刊编辑思想与艺术探略[J].编辑之友, 2004 (6) .

[10]陈桂良.茅盾与《小说月报》[J].编辑学刊, 2004 (3) .[10]陈桂良.茅盾与《小说月报》[J].编辑学刊, 2004 (3) .

[11]廖传江, 黄永一.论郭沫若的编辑出版精神[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11]廖传江, 黄永一.论郭沫若的编辑出版精神[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出版现代化 篇8

关键词:出版,中国出版史,社会责任

一、引言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现代出版经历了鸦片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历史时期。在这一百多年风云动荡的历史环境下, 各派政治势力都充分利用出版业进行斗争, 其影响是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出版了许多关于科学共产主义方面的丛书, 在编辑出版史上是值得称颂的。

近年来, 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网络数字化时代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 出版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 各出版企业全面进入市场, 通过市场竞争谋取生存和发展。但是不能忘记的是, 出版社仍有别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企业, 是精神传播与物质生产的统一, 其产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 同时还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因此, 出版社除了承担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外, 还须承担一定的特殊责任。

二、近现代中国出版史上出版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一) 近代出版

近代中国出版业经历了从印刷技术、出版形制到出版内容、类型, 以及出版机构乃至出版的社会作用的重大变革。从最初的教会出版到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近代资本主义出版企业的兴起, 出版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各政治党派, 各种关心国家前途的爱国人士, 都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主张、争取群众的手段, 从而极大促进了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上, 各阶层、阶级、党派都通过出版书刊来宣传他们的政治思想, 西方各种先进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也通过图书这一载体得以传播。可以说, 近代几次大规模的运动以及西方文明的引进都是与编辑出版活动分不开的, 图书的社会作用得到了明显的发挥。

1. 教会出版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西方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传教, 在客观上对中国出版事业的近代化历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宗教用书之外, 这一时期出版了许多西方科技书籍, 还出现了近代的报纸和新式工具书。受时局和教会译书的影响, 当时国内也出现了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改革派,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 以求“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政府出版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之前, 这一时期兴起的洋务运动, 使得洋务派期望在振兴传统文化的同时, 大量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寻求中华自强。此间的出版机构主要是官书局和译书馆, 出版了一批工艺制造以及自然科学理论的书籍,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同时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民间出版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时期, 此时期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说的图书增多, 文艺书籍的翻译出版也受到了重视。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 同一时期成立的文明书局、中华书局等民营出版企业, 主要以出版新式教科书、新式工具书和西方学术著作为主, 其出版范围之大、类型多样化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 现代出版

由于时代的动荡, 现代民营出版企业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经历了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各派政治势力充分利用出版业进行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进步力量充分发挥出版阵地的作用, 进行宣传并同时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图书、报纸、期刊, 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

1. 现代民营出版业。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之际, 各种改革思潮和文化运动此起彼伏, 民众对各种出版物的需求大增,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民营出版企业, 在我国的编辑出版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各出版社之间的激烈竞争, 也使得出版物更加多样化, 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教育、辞书、古籍、文艺等各类图书的出版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图书出版活动。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图书出版活动主要是发行革命书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尽管处于极其艰苦的环境下, 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进步文化团体始终坚守阵地, 秘密或公开地出版各种革命和进步书刊, 这对中国共产党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比目前的出版业, 近现代历史上的出版业, 更多地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而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三、进入转企新时期后的现状及社会责任

目前, 我国大部分出版单位已转制为企业, 不再是事业单位, 在财务上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独立承担经济和民事责任。然而出版作为一种特殊行业——文化产业, 仍然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出版社作为党的喉舌的宣传阵地不会改变, 在进行企业自身经济发展、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 不能忘记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 在全球化时代坚持政治导向

新闻出版部门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 肩负着意识形态导向的使命。我国的图书出版实行审批制, 只有出版企业才能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出版物, 能营造一定的思想氛围, 形成一种政治舆论导向, 影响着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向。因此, 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专门负责对精神产品的选择、审读和加工, 它必定为一定的政治服务, 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倾向。尽管处在多元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之下, 讲政治、讲大局是出版企业的首要责任。出版企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为人民提供思想内容健康的精神产品,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编辑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责正是向社会提供尽可能优秀的作品, 决不能“向钱看”, 不搞“唯利是图”。转企改制之后, 出版企业所肩负的严肃的政治导向责任是不能改变的。

(二) 在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坚守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革命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应用的普及, 人们发表见解和掌握信息变得更加容易, 当然其中也包含大量不加筛选的信息, 这也是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原因。随着阅读内容的丰富多样化, 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阅读不再具有耐心, 纷纷转向“浅阅读”, 于是“快餐文化”盛行, 造成传统书业的不景气。一些出版企业为了追逐利润, 只好迎合市场的这种低俗阅读之风, 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明智的, 出版社即使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但却严重败坏了出版的声誉, 使出版企业的社会形象一落千丈。科技的发展虽使得传统书业出现衰退, 传统出版行业也必须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 加快转型以寻求突破, 将传统出版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起来。切不可一味追逐商业利益, 使出版的内容变得低俗化, 这与我们的出版宗旨是不相符的。某些图书尽管不能很快地给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 例如大型古籍类、学术类、文化类的图书, 但仍要本着文化传承、文化建设的思想, 对其进行认真整理和出版, 而不能拒之门外, 只图眼前利益。

四、结语

现代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 篇9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 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 指的是一个企业 (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 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国际上许多成功的企业, 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苹果系列产品为何能卖得贵但是市场份额居高不下?其关键因素就是它能发现并将用户的隐性需求并做到了极致, 而且难以被模仿, 这就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当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高度重视这一趋势, 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 制定长期规划, 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

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指出版单位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经过努力协调、运用各种资源而形成的属于自我的, 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或者替代的, 能为本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能力组合。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几种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 品牌影响力

品牌是出版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品牌不仅代表着出版单位的质量, 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版企业的导向性和权威性。出版企业产品名目多样, 单个出版社每年出书品种就达到上百种。所以要想获得读者的市场认同, 实施品牌这一核心竞争力尤为必要。在销售市场, 一些名牌大社的认可度就高于一些普通的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是出版古籍类图书比较权威的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首推儿童文学书籍, 工具书的权威出版社当然是商务印书馆, 国内文学图书一定先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出版企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 打造有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 才是企业生存之道。

(二) 人力资源整合力

这里的人力资源指的是编辑和作者两种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市场经济环境下, 出版企业核心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优秀的人才并将其潜力深挖放大, 谁就有可能发展壮大。很多大型出版社之所以能够雄霸某类图书市场, 其关键因素就是拥有了几个或者是一批独具慧眼的编辑精英。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 比如万榕书业的路金波等。这些卓越的编辑策划人才, 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出版企业因他们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中获得了较大的份额及长足的发展。

作者资源亦是出版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拥有一批忠实的高素质的作者也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近代史上, 许多出版商将作者尊奉为“衣食父母”, 足见他们对于作者资源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在现代出版环境下, 优秀的作者资源依然十分重要, 能够在“上游”拥有一批不断扩大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作者资源, 为编辑出版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这在“内容为王”的今天, 有助于实现出版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 选题策划力

选题策划工作是整个出版工程中具有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一步, 是出版企业的重中之重, 是出版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第一核心步骤,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和结果。

选题策划力包括:第一, 信息筛选力。选题策划是一项创意劳动, 离不开大量的信息,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 如何采集其中有用的, 并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意识地归纳分类整理, 是出版企业要做的一项信息筛选、融合的再创造劳动。第二, 选题创新力。选题策划的灵魂是创新。选题策划的创新是根据市场未来发展、自身条件、读者需求等方向进行的不断革新, 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 在数字出版时代也包含载体创新等。选题创新是出版企业选题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第三, 选题营销力。营销能力已经成为选题策划力的一部分, 因为从选题的市场调研部分就开始了营销活动。选题营销力分为出版前的营销, 包括根据企业自身的品牌特点列出的宣传计划等;也包含出版后发行渠道营销, 如何保证出版物以最快的、最合适的时机面向读者, 如何让目标读者有兴趣购买等。

(四) 企业文化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无数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证明,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长盛不衰, 就必须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出版单位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企业, 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 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因为出版企业承载了其他领域的企业所不能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 一个文化出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走得更远, 就必须具有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 才能凝聚一代又一代员工的向心力, 吸引大批的作者和读者。

三、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长期以来, 受文化体制影响, 很多出版企业形成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格局, 市场竞争意识薄弱。时至今日, 数字出版大潮已经滚滚而来, 出版企业如果仍不能据势而动, 逐步打造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必将被市场淘汰。而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长期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 建设核心人才团队

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打造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核心人才队伍, 是出版企业发展的根本, 在出版单位编辑团队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

在编辑队伍的建设中, 出版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在精神上不断鼓励编辑, 充分尊重编辑的意见和建议;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 也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出版企业整体收入增长的前提下, 应较大幅度地提高全体员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员工的利益需求。出版企业还应为编辑个人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鼓励编辑通过各种渠道再学习, 组织编辑走出去参加培训。帮助编辑实现自我价值, 形成编辑与出版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此外, 出版企业中, 除编辑外, 具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的各类人才均是推动出版企业的核心力量, 均应重视培养, 凝聚周围, 为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 营建多层营销渠道

如今的商业社会, 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 生产出来产品就只能躺在仓库里。出版企业要想顺利销售出自己的产品, 就必须加强渠道建设。数字时代, 除了巩固实体渠道, 还要提高对网络销售渠道的重视程度。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网购人群在不断增加, 电子商务比重会逐渐加大, 通过网络购书的读者会越来越多。因此, 出版企业应重视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手持终端渠道的建设, 因为这一渠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有数据显示,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第一网络终端。但是,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 数字出版是一个尚未深度发掘的金矿。因此, 谁在这一领域率先打开局面, 就可以得到一次大发展的机会。说到底, 出版企业应不遗余力地拓宽营销渠道, 提高营销能力, 多维度, 全方位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

(三) 充分占有作者资源

一个出版企业能够提供多少出版物, 这些出版物的质量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所提供的作品。所以说, 作者资源就是出版企业的资本。比如凭借《哈利·波特》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奇迹的英国女作家杰克·罗琳女士, 还有2014年以5000万版税领跑的网络作家唐家三少, 正是由于这些作者的被发掘与开发, 才掀起了世界出版与中国出版界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编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寻找优秀作者资源, 获取一些潜在的作者资源信息;可以从自由来稿和同类出版物中发现潜在的作者;可以利用调研或者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获取优秀作者资源信息;还可以利网络和新媒体、新渠道寻找优秀作者。对于新作者, 编辑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因素, 逐步引导, 使之成为自己的核心作者。

数字出版时代, 出版企业要发展壮大, 就必须坚持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同时, 为了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出版企业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从而进而保证出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阙子谏, 胡小娟.浅析提高我国企业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路径[J].现代营销, 2015 (5) .

[2]杜小念.全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打造[J].出版科学, 2014 (1) .

中国近现代民族出版第一人 篇10

一、从“留守儿童”到近现代民族出版的开创者

夏瑞芳,1871年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沈巷乡南库村。祖辈世代务农,由于年景不好,其父放弃土地和耕作,离家改作小买卖谋生,起初挑担卖糖,后来在上海开了一个小杂货铺。父亲的小买卖根本无法养家糊口,因此其母也远走上海,靠做佣人填补家用。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夏瑞芳只能寄养在大伯家,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1882年,11岁的夏瑞芳瞒着伯父到上海寻找母亲,当时他母亲在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牧师家中帮佣。范约翰牧师是夏瑞芳遇到的第一位改变其人生命运的“贵人”。范约翰和妻子玛莉·珍妮在1860年即来到上海,并创办了一所学校——清心学堂。1880年,他们把清心学堂更名为“清心书院”。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一般不容许佣人带孩子住在主人家中,范约翰牧师夫妇不仅打破常规,让无家可归的夏瑞芳留了下来,还把正值上学年龄的夏瑞芳带进了他们创办的清心书院,这是夏瑞芳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在清心书院,夏瑞芳不仅学会了英文,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更开阔了眼界和心胸,他不仅看到了上海,更通过开始“洋化”的上海和学到的“全球性”知识,看到了整个世界。顺便说一句,从清心书院还走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郭秉文,新闻报刊界的翘楚董显光和物理学家李政道等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心书院“孕育”了商务印书馆,因为夏瑞芳不仅在这里学到了印刷知识,而且还结识了同窗好友鲍咸恩、鲍咸昌兄弟和高凤池等人,正是这三人与夏瑞芳共同创立了商务印书馆,尤其是鲍氏兄弟对夏瑞芳帮助最大。夏瑞芳还娶了鲍氏兄弟的妹妹,因此成为鲍氏大家庭中的一员。鲍氏当时在江浙一带是个大家族,鲍氏兄弟的父亲鲍哲才为宁波人,从小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来作为排字技师的重要一员,协助传教士创办和经营以印中文本《圣经》为主的美华印书馆,他对鲍氏兄弟和夏瑞芳走上印刷、出版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华印书馆由美国传教士威廉·甘伯牧师创立,她可以说是商务印书馆的摇篮,商务印书馆的几位创始人都出自美华印书馆。实际上,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外国传教士就开始在中国的广州、宁波和上海等地建立印刷厂,主要印行《圣经》和其他用于传教的小册子,重要的包括广州的石印所、上海的墨海书馆、宁波的花华圣经书房(后来迁到上海,更名为美华印书馆)和上海的点石斋印书局等。

1889年,夏瑞芳的父亲去世,在清心书院半工半读的夏瑞芳也已年满18岁,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了正式的职业生涯。由于在清心书院学过英文和印刷技术,他很快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在洋人报馆里做英文排字工,先后在文汇西报馆、字林西报馆和捷报馆工作,成为排字工人领袖。《字林西报》相当于英国在华设立的“官报”,一直到1951年才停刊。当时,不仅在洋人开办的报馆,在所有洋人设立的机构中,中国雇员都是饱受歧视的。1895年,因不满资方克扣工人工资,夏瑞芳曾率领排字工人罢工,致使当日的报纸未能出版。夏瑞芳不愿忍气吞声地为洋人干活,便联合鲍氏兄弟和高凤池等同窗好友,立下了摆脱洋人控制自主创业的志向。

夏瑞芳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政治动荡、经济贫弱、文化衰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亡种的危机。然而,一个新的时代胚胎正在旧时代的混沌母体中呼之欲出。1897年2月11日,不甘为洋人奴使的夏瑞芳联合鲍氏兄弟等姻亲及好友高凤池等,集资了3750元大洋,于上海的江西路德昌里创办了一家印书作坊,取名为商务印书馆。夏瑞芳时年26岁,几个年轻人都刚刚开始工作,手头都不富裕,夏瑞芳所占的一股500元还有赖其妻鲍翠玉向其女校同学借贷凑齐,由此可见年轻人创业的意志多么坚定。无疑,这样坚定的意志与其胸中所怀有的报国理想密不可分。

二、由家族合作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型

商务印书馆创立之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鲍氏的家族企业,集资是3750元按每股500元计,总共7.5股,鲍家的女婿夏瑞芳、鲍氏兄弟咸恩、咸昌各出一股的股金,鲍家的另一位女婿张桂华和鲍咸昌的小舅子郁厚坤各占半股。首倡者夏瑞芳被推举为总经理,鲍氏兄弟用其所长主管排校和印务。遗憾的是,这时影响他们走上民族出版事业的家长鲍哲才没能看到女婿和儿子们创业,他在两年前就去世了。夏瑞芳的母亲也已经去世了。可以说,商务印书馆从创办之日起,就是一个以家族为背景的股份制企业,她只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家族的痕迹消除了,而成为一个纯粹的现代企业,这与总经理夏瑞芳的远见卓识、宽广胸怀和理想抱负具有很大关联。

商务印书馆在创业初期仅有几部手动印刷设备,这对于胸怀大志的夏瑞芳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的。他不断委派技术人员赴日本、美国、德国等国考察,学习最新的印刷技术。他还亲自赴国外学习、考察,不断购买新式机器,大量聘请外国技师来商务印书馆工作,设备和技术很快得到极大的提升。1900年,在纱厂老板印锡璋(有模)的帮助下,商务印书馆收购了日本人在上海开办的修文印刷局。修文印刷局当时是上海最大的一家印刷机构,设备先进而且齐全,制版等技术领先,不仅能印一般的商业文件,而且能印中文、日文和西文书籍。收购日本修文印刷局对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创始人之一高凤池的话说,“商务基础之稳固乃发韧于此”。而且,商务印书馆迅速成为国内具有凸版、凹版、平版技术的机构,这一切还奠定了中国现代民族印刷业的基础。随后,夏瑞芳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成立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等。

随着企业的发展,夏瑞芳迅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淡化姻亲色彩,不断增资扩股,改造股权结构,并根据业务需要,迅速将盈利用于扩大企业规模。1901年,即商务印书馆创立的第五年,夏瑞芳便对商务印书馆实行了第一次增资扩股,吸收张元济和印有模入股。这时商务印书馆的资本经估价已达26250元,张元济和印有模投资23750元,总资本5万元。商务印书馆正式改组更名为“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夏瑞芳继续担任总经理。这次的增资扩股以及重组,标志着商务印书馆已经完全摆脱了家族的色彩,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现代企业。

第一次增资扩股不仅引进了资金,不仅实现了向现代企业的华丽转身,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一位后来在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出版和文化史上堪称文化领袖的人才——张元济。在张元济入股的第二年(即1902年),他便应夏瑞芳之邀,正式加入了商务印书馆,标志着商务印书馆从一家小型印刷企业转变而成现代出版企业,从而揭开了商务印书馆历史的新篇章。

1903年,商务印书馆推进第二次股份制改造,更是石破天惊的开创之举,夏瑞芳不仅引进外资、开创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先河,更为商务印书馆乃至中国民族出版业的现代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资方是在日本极具声誉的出版机构——金港堂,金港堂名列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四大教科书出版社之首。上海作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很多外国企业进入,日本的金港堂自然也看到了在上海发展的商机,意欲进入上海。面对难以匹敌的强大外国竞争对手,夏瑞芳审时度势,作出了与其以卵击石地与之竞争,不如以我为主地与之合作的战略决策。经过与日本大出版商金港堂艰苦的谈判,双方达成合资协议,要点包括各出资10万元,重组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由中方完全控制经营权,由中方出任总经理等条件。张元济之子张树年先生后来在回忆文章中曾对此评论:夏公在商务与日本金港堂的十年成功合作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深谋远虑,令人钦佩。夏公采取与其联营的办法,利用日方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的民族出版业。在联营中,夏公坚持由中方承担日常经营、人事、行政权,日方只在董事会中派员行检察之职。这在列强侵华、国势颓危之际,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坚持主权利益的一次中外合资。

商务印书馆与金港堂的合资经营,不但引进了大量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而且率先引进了外籍的编辑人才和出版印刷技术人才,以及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利用与日方合资经营的便利条件,商务印书馆派遣大量的人员赴日学习,对民族出版业的队伍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借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现代的教科书编撰、出版理念,使商务印书馆不仅在中国的教科书出版领域独占鳌头,更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这一次引进外资的股份制改造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商务印书馆建立和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股东大会推荐董事和监事,董事会推举董事长、任命总经理等。

商务印书馆与日本金港堂的合作持续了10年,这10年正是企业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10年。辛亥革命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全国性的反日情绪日渐高涨,商务印书馆与日本人的合资也遭到人们反对,董事会和夏瑞芳于是果断决策,不惜一切代价收回日股。夏瑞芳几经往返上海和日本之间斡旋,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说服日方放弃股份,使商务印书馆成为完全独立的民族出版企业。1914年1月10日,商务印书馆在《申报》上刊登启事,正式宣布:公司为完全由国人集资经营的公司,已将外国人股份全额购回。日后,关于收回金港堂所持股份,商务印书馆在向股东大会汇报时特别指出:“此事关系重大,本应召集股东会筹议办法,只因商机宜密宜速,故由董事会担负责任,先行议决。此事应请股东原谅。……此项收回日股均系夏总经理苦心经营,乃得达此目的。”

令人扼腕的是,当商务印书馆在《申报》上刊登启事,宣布全部收回日股的当天傍晚,夏瑞芳在河南路发行所门前被暗杀。关于夏瑞芳遇刺之谜,有不同的说法,在此不作赘述。夏瑞芳去世是商务印书馆和近代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此时的商务,刚刚成立17年。17年间,商务已经由3750元规模的一个小小印刷作坊,成长为规模一家具有200万元企业资本、分馆遍布全国的企业,执全国文化出版机构之牛耳。在他去世前夕,商务印书馆已经成为亚洲一流的出版公司,后来更成为跻身世界前三甲的文化和出版巨擘。

三、企业家精神的诠释者

夏瑞芳有着“民国第一CEO”的美誉,在他身上闪耀着许多企业家精神,诸如创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人才意识等,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特性,为企业的现代性注入了应有的活力。可以说,商务印书馆的早期发展是与作为开创者和总经理的夏瑞芳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创业精神,主要包括吃苦精神、勤俭精神和谦逊的品格。

说到吃苦,夏瑞芳真实地践行了总经理是第一员工的现代企业理念。商务印书馆创办初期,夏瑞芳几乎承担了除内容编译之外的所有经营性工作。他身兼数职,既是总经理,又是收账员、校对员、采办员,有时候还得亲自坐到铅字架前去找铅字。

创业艰难,资金的不足几乎成为所有创业者都无法回避的难题,这就要求创业者不仅在经营上要做到胼手胝足,还要克勤克俭。在这方面,夏瑞芳堪称企业家之楷模。例如,创业初期,夏瑞芳乘船去日本考察业务,身为总经理,坚持坐三等舱前往(当时一等舱70元,二等舱47元,三等舱14元6角),尽可能为企业节省。当时商务印书馆的股份,他不过持有七分之一。甚至一度在商务印书馆的印刷车间,装订折页的工作都是由一些做义工的女眷完成。这种创业精神,赢得了良好口碑和信任。

所谓的创业,就是开创未曾有的事业,至少是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业,谦逊、好学就成为企业家必备的精神和品质。身为总经理,夏瑞芳并不自视高人一等,他尽力接近职工。他还自己动手做些校对、收账、采办的具体工作,每天工作至晚八九点钟才能休息。他读书不多,深感自己文化水平低,但他善于团结众多人才为己所用。他尊重读书人,尊他们为“老夫子”,让工友称他们为“师爷”。馆内大事,处处征求读书人的意见。因此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技师,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在这种宽松环境中和睦相处,坐在一起工作,甚至吸引一些宁可舍弃高薪,情愿到商务印书馆做事的高人。

其次是创新精神和探险精神。夏瑞芳具有敢于争先、不怕风险的创新精神,这种魄力和胆识是卓越企业家的必备素质。他带领商务印书馆不断革新印刷技术,采用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他又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出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他勇于探索新制度,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他面向市场勇于竞争,在与竞争对手的博弈中不断使自己发展壮大。

第三是责任意识。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本身就是一种有责任感的举动,其源于夏瑞芳等年轻人不甘为洋人打工,而要开创属于自己民族的事业的初衷。商务印书馆所印行的出版物引进和宣扬进步思想,也反映出对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担当。例如,“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其遗作《仁学》中,痛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之政,痛斥封建专制君主为“独夫民贼”,是万恶之源,公开宣扬“君末民本”的民权思想。夏瑞芳在接受这本书的承印之托时,很坦然地说:“没有关系,我在租界,不怕清廷。”

第四是市场意识。夏瑞芳的市场意识与其责任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他的市场意识并不局限在具体人群的市场需求方面,而往往着眼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方面,这就是大企业家的眼光和眼界。对于这样的企业家而言,市场才真正是广阔和远大的。例如,在封建皇帝的统治之下,面对已经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大形势,外国的文化与知识大量随之涌入,商务印书馆果断地开始印行英文书籍,包括教科书和工具书等,以适应“开放”之需。18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本书籍就是英语书《华英初阶》,胡适、梁漱溟、巴金和丁玲等都曾受益于《华英初阶》。商务印书馆创建之时,不过是一个以承印商业簿册和教会宣传品的小小印刷所,出资的核心股东,都是社会中下层的技术工人。然而,夏瑞芳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潮流:新旧交替,东西融合,维新思潮大兴,知识阶层渴求吸收新思想新知识;作为东部的贸易中心,上海云集了各国商贾,外语学习成为社会的风潮与机会。夏瑞芳将在教会使用过的英文课本《Primar》翻印出版,一时热销。后来又找谢洪赉牧师,编出商务印书馆第一本书《华英初阶》,初印的2000册,不到20天就销售一空。如果考虑到当时连识汉字的人口都占极少比例的国情,这样的产品策略不能不说具有先见之明,不能不说具有社会前瞻性。

最后是人才意识,这也是最关键的。人类社会一切的事业,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业,最终都是仰仗着人才能实现的。越是高远的理想,越需要集聚团队的智慧,众人的力量。夏瑞芳胸怀宽厚,气质温和,这种人格赢得了全馆和同业的尊重,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赢得了内在动力和发展空间。夏瑞芳的人才意识首先体现在其求贤若渴的态度,以及追求群贤毕至的局面上。说到引进人才,博得头筹的当属张元济这位清朝翰林的加入,有了他的加入,商务印书馆才有了日后的辉煌和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可以说完全是夏瑞芳求贤若渴的结果。夏瑞芳因为业务关系与张元济相识于1899年,当时张元济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的印刷业务交由商务印书馆承担,两人一接触便互生好感。张元济翰林出身,夏瑞芳被他深厚的国学知识和西学学养所吸引。夏瑞芳排字工出身,但张元济对其勤勉、事业心和好学敏求的精神颇为赞赏。鉴于一些出版物因质量问题而投入市场无人问津的窘境,夏瑞芳意识到“组织书稿出版图书不是门外汉所能胜任,必须要由真才实学之士担任,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编译所”。他想到理想的总编辑,非张元济莫属。“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对知识分子敬重和依靠,反映了夏瑞芳的不凡格局和远大抱负。胸怀大略的夏瑞芳,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张元济的戏言——每月350块大洋的“天价”高薪,其诚意、气度和才干,打动了张元济。夏瑞芳和张元济能够走到一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两人怀有共同的理想,即他们共同定下的“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约定,商务印书馆的格局从此定立。“夏与张结合才为商务成为一个出版企业奠定了基础”(陈叔通语)。张元济的加入对促进商务印书馆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不仅使商务印书馆真正成为了一家以编书、印书为主的出版企业,张元济还吸引了包括蔡元培、严复和林纾等在内的大批知识分子,成为商务印书馆的员工或紧密的作者,许多思想进步、才学出众的知名人士,如蒋维乔、庄百俞、寿孝天、高梦旦、杜亚泉和黄元吉等先后加入商务印书馆,这不仅改变了编辑队伍的人员组成和知识结构,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而且从此商务印书馆便成为知识分子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舞台。中国近现代的知名知识分子,无不与商务印书馆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张元济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一面旗帜,自此商务印书馆成为张元济及其一代知识分子开启民智、变革社会的实验田。时代成就了商务印书馆事业的大格局,夏瑞芳也由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人,完成了向一位卓越企业家的升华。

夏瑞芳的人才意识,除了求贤若渴地引进那个时代的能人、高人之外,还体现在对一般员工尤其是年轻人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夏瑞芳对青年工友关怀备至,安排他们练习书法、学习珠算,那些求知欲强的人,则送进技术学校进修。商务印书馆还自行创办艺徒学校,专门培训高级印刷技术人才,品学兼优者会被安排独当一面的工作。商务印书馆先后开办了师范讲习班、函授学校、附属小学、养真幼稚园等。商务印书馆员工的生活与成长,大都在种种方面受惠于企业,许多人对夏瑞芳怀有知遇之恩。员工的稳定和忠诚,成为商务完成远大抱负和实现其文化理想的基础。

四、出版家的文化责任

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心中必须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以产品和企业行为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出版家,由于其产品和企业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更应该把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在这方面,商务印书馆是幸运的,其创立者不仅是卓越的企业家,还是难得的出版家。夏瑞芳自身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教育、知识和文化对于国民和国家的重要性,张元济参与维新变法的失败更是让其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宏愿。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但是在现代出版业之前,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只是少数士大夫之间的唱和,几千年文化跟普通民众几乎不发生太多关联。全社会识字的人极少,文盲率极高,国民教育还是私塾教育,贫苦人家的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1901年,在南洋公学主持译书工作的张元济在给盛宣怀的信中指出:“中国号称四万万人,其受教育者不过四十万人,是才得千万之一耳。且此四十万人者,亦不过能背诵四书五经,能写几句八股八韵而已,于今世界所应知之事,茫然无所知也。”张元济之所以应夏瑞芳之邀进入商务印书馆,还因为他认识到出版是通过传播知识、文化和思想而达成教育之目的,于是他便与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所以商务印书馆便明确了“从教育着手,改变中国,变法图强”的方向,把“开启民智,昌明教育”确立为自己的使命,商务印书馆的百余年发展史,无论是单纯的书刊出版还是从事其他文化、教育事业,始终是沿着这一方向,遵循这一使命而前行的。

商务印书馆开办自己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贫民夜校和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使得很多贫苦百姓的子女得享受教育的机会和掌握各种工作技能。商务印书馆以企业的一己之力建立的涵芬楼资料馆,日后更发展成对公众开放的全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东方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创立的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也是为了教育的目的,以教育片、时事片、戏曲片和风光片为主,宗旨是“表彰吾国文化”,“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商务印书馆的图书产品更是紧紧地围绕着“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这八字使命而展开,无论是编撰最新教科书和工具书,还是整理和出版中国传统古籍,以及译介反映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学术著作,都体现了夏瑞芳和张元济们对时代需求的把握,以及对自己作为出版人的使命和责任的理解。对比时下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出版业出现的种种“见利忘义”的不良现象,不由得我们对先辈们更多生出几分敬仰和怀念。以先辈为师,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事业,为新时期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正是我们这一代出版人职责所在。

出版现代化 篇11

一、强化品牌经营意识, 打造核心竞争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洗礼, 我国出版行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品牌是无形的, 但它带来的连锁性效益是巨大的, 培育品牌, 是编辑行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是图书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的不二法宝。

出版社品牌是出版社集体长期努力的结果, 是由一本本精品图书累积而成的。它们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保障, 谁拥有品牌产品, 谁就拥有读者、拥有市场。作为一位有经营意识的编辑, 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打造自己的品牌图书, 同时为出版社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学会为选题“把脉”, 判断其经济价值所在

选题策划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 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论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捕获受众的需求, 从中寻找市场机会, 确定适合自身资源条件的选题创意, 明确选题的市场定位, 包括读者定位、价格定位、装帧形式定位等。这是出版社参与图书市场竞争的起点, 是图书营销工作的良好开端。

三、契合前期市场预测, 对书稿做好出版定位

编辑是图书的第一位读者, 要在进入加工书稿环节的前期, 从结构方面及内容方面对书稿将准确的市场定位做好, 具体包括整体包装定位、读者定位、价格定位以及内容定位等。编辑应当高度重视每一个书稿的细微部位, 切实地立足于读者与市场的角度, 展开文字处理及设计编排工作, 以使图书能够在雏形时期便充分考虑到满足广大读者及市场的迫切需求。主要是按照读者的需求与图书的特点, 在设计版式、设计封面及开本上下功夫、动脑筋, 创设多彩而又丰富的形式, 以便于将图书的自我营销加以实现。诸如:开本的选择, 要便于读者阅读或方便读者携带;按照书品本身所具备的特征, 把印制方式和用纸方式确定出来, 严格成本控制及质量保证;创新版式和装帧, 要更为有助于图书内涵的传达和图书内容的诠释, 切实地将美的享受带给读者, 愉悦广大读者的视觉, 真正地把枯燥的文字转变为悦目赏心的页面;在封面、封底设计夺人眼球的推荐语、宣传语等, 使读者在翻阅读书时, 不经意间产生购买的冲动;如此等等。

四、积极参与宣传推广活动,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图书营销工作是图书能否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图书出版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因此, 图书出版后, 作为一名具有经营意识的编辑, 还要持续关注自己图书的市场走向, 配合发行人员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为图书赢得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谈到配合发行人员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其实编辑是最具优势的。第一, 编辑对自己的图书最为了解。每一本书店书架上的书, 实际上编辑是其第一读者。由于每本书均是编辑在图书原稿的前提下印制加工所完成的, 所以, 对该书的适读人群和内容特点, 编辑了如指掌。在营销方案的制定上, 均离不开图书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和内容, 要想把这一点做好, 那么责任编辑就应当负起责任;第二, 最清楚图书卖点的是编辑, 每本书上市以后, 得到读者青睐与否, 其关键就是卖点。所谓卖点具体指的是目前图书市场广大读者所需要的、所追捧的。无论哪一本图书均有着其自身特有的卖点, 具体表现在书中的哪些方面, 最清楚的是编辑;第三, 最易把握图书上市时机的是编辑。与其他商品一样, 图书的上市时间也有着较大的讲究, 也就是时效性问题, 将最佳的图书上市时间把握好, 迅速占领市场, 抓住读者, 抢得先机, 是赢得市场、扩大图书销量的有效营销手段。在此方面, 最有发言权的是编辑;第四, 利用自身优势策应发行“主战场”。编辑利用自身工作便利, 联络作者, 广结人脉, 其交往人群与发行人员的人脉圈形成互补, 更有利于进行开展行销行为诸如报告会促销、签名促销等, 借助于作者的知名度, 从而把读者的购买欲望调动起来, 烘热市场, 对发行“主战场”起到策应作用。

基于以上编辑所具有的营销优势, 作为具有经营意识的编辑不仅仅是图书的生产者, 更应该主动成为图书的积极推广与宣传者。编辑介入营销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好图书的评论。

有着较强说服力的一种营销方式就是书评书介, 是最好的一种图书广告, 许多读者基本上均是由于受到书评书介的影响而购买的。同时, 编辑要将文案工作做好, 邀请作者本人或者相关专家对书评加以撰写, 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宣传媒体更好地将图书向广大读者介绍, 激发读者的购买欲, 引起读者的注意。

2. 宣传资料的制作。

编辑应当对与有关图书的资料及文章进行筛选, 比如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书评、作者背景、图书特色亮点等, 帮助发行部门将推广营销做好。

3. 开拓思路。

除传统的新书签售、新书发布会等形式外, 还可开展答题奖售促销、附带公益活动促销等, 组织一些与读者互动的活动, 促进销售。

4. 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 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直接在网上购书、查阅资料。编辑要充分利用网上书店、出版社网站、图书馆网站及文学等领域的各大知名网站造势宣传自己的图书。

总之, 在现代出版环境下, 作为一名编辑, 应不断强化自己的品牌经营意识, 做到对当下图书市场有准确的环境评估, 对自己所编图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 并在图书整体营销策划的各个层面积极参与、不遗余力。以此为前提, 图书在市场上才可能有不俗的表现■

上一篇:广告语中的成语运用下一篇:闭塞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