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精选12篇)
中药现代化 篇1
又是一年春来到。
2009年春天,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并波及我国。中医药积极参与防治,抗病毒和提升免疫力同步,扶正祛邪,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开始认可我国的中医、中药。
但中药产业要想真正“走出去”,加快运用现代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仍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众所周知,现代中药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其制药全过程,而中药的提取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传统的提取方法(如煎煮法、回流法、浸渍法、渗漉法等)在保留精华、去除无效成分方面,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有效成分损失大、周期长、工序多、提取率不高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法、半仿生提取法等新技术和方法,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提取方法,相信实现中药现代化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前景。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中药提取技术及相关的浓缩、分离、干燥技术,本期我们特征集了多篇相关文章。详细介绍了中药前处理、提取、浓缩、分离等相关设备与工艺,其中有《中药前处理、提取浓缩及分离设备与工艺》、《超声微波连续逆流提取、微波灭菌、真空带式干燥技术及设备的特点》、《微波提取的基本特性与微波连续提取装置》等文,属应用者的体会或研究者的总结,值得一读。
希望这些文章对业内有关人士能有所帮助,也期盼大家踊跃来稿深入探讨,共同推进中药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中药现代化 篇2
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2003年我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和%;其中2002年、2003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和%,由此可见,中成药工业已经成为江西医药产业的主导产业,且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药产业占全省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还较小,与医药发达的省份相比,我省中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省中药企业如何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摒弃陈旧的观念与做法,发挥好我省在中药资源、中药提取、饮片炮制技术和中成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医药发展经验,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努力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程度,从而带动整个医药工业的超常规发展,早日实现医药工业三年翻番的宏伟目标,促进江西经济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逐一论述。
一、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
我省处亚热带地区,是有名的农业大省,境内江河密布,森林覆盖率高达60%,生态环境优良,拥有极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正由于此,江西自古就在利用和挖掘药材资源,长时间采用传统的手工炮制技术生产中药饮片,供人们治病,逐渐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樟帮、建昌帮并名扬海内外。解放以后,江西中药产业从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发展到中药提取、中成药制剂生产,并且中成药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经调查统计:①我省现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个,中药材种植面积58万亩,全.省共产中药材5.5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位。②我省中药提取物基本上是由中成药企业自建车间自行生产的,主用于本企业生产所需,并且提取规模不够大,提取技术不够高,距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企业未开展中药提取物的成份检测和标准制定工作,无知识产权保护品种;从事专业提取并向市场供应中药提取物的生产企业基本上没有。③我省现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1家,基本实现了从传统手工生产向半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的转变,饮片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以上;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樟树市庆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万安县济顺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饮片企业建造了符合gmp要求的厂房,添置了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其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有了大幅跃升,为本企业实现饮片产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④我省现有中成药工业企业家,2002年、2003年工业总产值分别以%和%的速度增长,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内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工业总产值分别在全国排名的第位和第位,在中部省份排名分别为位和位。近几年,我省工业企业引进医药强省的开拓观念和成功做法,加快改组、改制速度,充分挖掘对内对外开放的潜力和空间,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理念等生产要素,并加大中成药产品广告宣传力度,极力向外挤占营销市场,逐步实现了中成药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许多企业已跃升为强势企业。
二、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优势
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提取业、饮片加工业和中成药产业,四者密不可分。由于中医理论和按中医理论使用的中药是我国独有的瑰宝,故由之而形成的中药产业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和最有可能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同样,我省中药产业在国内、省内也是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省委、省政府已决定“把江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因为我省中药产业有着许多的比较优势。
1、在地理环境和中药材资源方面的优势:我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北长620公里,东西宽490公里,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长期以来,我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少,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统计,我省境内拥有中药材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900多种,道地药材有江枳壳、江栀子、江香薷、车前子、蔓荆子、广昌白莲、广昌泽泻、夏天无、草珊瑚等40多种。汇仁集团、天施康公司在自建生产基地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实施gap管理,制定了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改进了传统栽培和养植技术,达到了自产药材质量、产量明显提高的目的,为基地中药材最终获得生产批文,创立品牌中药材奠定了基础。我省培育的中药材品种多、污染少、富含有效成份、质优价廉,为实现我省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的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物质条件。
2、在中药提取方面的优势:我省中成药企业均开展了中药提取工作,提取设备配备较全,生产工艺
水平和操作技术比较成熟,为我省中药提取产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设施、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条件。另外,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优良,也为中药提取产业的规模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的优势:江西药业源远流长,中药饮片加工业历史悠久。自公元202年葛玄在樟树阁皂山采药炼丹起,即开创了江西药业先河,并逐渐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樟帮、建昌帮。解放后,我省的中药饮片企业逐渐改进厂房,添置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饮片生产逐步向规模化、现代化靠拢;饮片生产现场管理管理和质量管理按gmp要求进行,生产工艺按炮制规范进行,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控制化,使省产中药饮片质量逐步提高、销量大幅增长,并有不少饮片品种出口。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一定的标准经过净选、切制、炮制等不同工序而制成的配方原料,是中医临床用药,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故饮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医治病的疗效和中成药制剂的品质,而炮制技术决定着饮片的质量;正由于我省拥有底蕴深厚的樟帮、建昌帮饮片炮制精湛技术,具有能生产质量上乘饮片的比较优势,故我省的中药饮片有条件、有实力“雄霸于”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大有希望。
4、中成药生产方面的优势: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经过中成药企业多年的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我省中成药工业呈现着快速地发展势头,展现着强劲的竞争实力,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多年在全国排名前10位。我省夏天无、草珊瑚、肠炎宁等中成药产品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我省拥有个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中成药产品,其中江中健胃消食片和年销售额在2002年分别为3.2亿元和亿元,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位和第位;江中健胃消食片和年销售额在2003年分别为5.1亿元和亿元,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位和第位;同时我省也是拥有年销售额超亿元中成药产品数量最多的省份。我省龙头企业汇仁集团和江中集团更是强者恒强,发展之势锐不可当。汇仁集团在扩大产品销量的同时,为保证中药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稳定性、均一性,与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在我省率先开展了中药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经对集团产品乌鸡白凤丸、六味地黄丸、女金胶囊、板蓝根冲剂和延年钙胶囊进行检测分析,获取了许多质量鉴定方面的技术参数,为我省中成药企业依靠科技手段,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江中集团投入巨资建设了宽阔的gmp厂房,引进意大利ima制粒机、包衣机和德国fette高速压片机、uhlmann全自动铝塑包装机等先进生产设备,强化现场管理,生产的产品不但质量可靠、可控,且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倍,其产品江中草珊瑚含片总产值2002年、2003年均在1.5亿元以上,健胃消食片总产值2002年、2003年分别为3.2亿元和5.1亿元,充分显示了其强者风范。这两家企业冲在行业队伍的最前头“领跑着”、示范着、拼搏着,誓将引领全省医药工业企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二)、我省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1、中药材种植方面:我省许多中药材基地尚未开展科学的中药材种苗鉴定和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及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有些种苗存在退化现象。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匮乏,生产技术人员以老药农为主,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不够高。中药材生产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一些种植历史较悠久的道地药材的生产,与gap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栽培中药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有时不能有效控制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
2、中药提取方面:我省中药提取基本处于自产自用状态,因无对外供应意愿,因而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的问题。不少企业的提取设备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较差,自动化水平较低,提取方法简单老式,提取效率不够高。尚未开展普通药材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中药提取物并未像对待中成药制剂一样去重视、一样朝着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去挖掘和发展。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我省大多数饮片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条件较简陋,技术工艺落后,没有质量标准,管理粗放;特别是生产设备很少更新换代,生产能力低下,生产成本偏高;著名的樟帮、建昌帮独到的炮制技术优势未发挥出来,未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这些都是制约饮片加工业发展的“瓶颈”。
4、中成药生产方面:我省大多数中成药企业产品本身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研究开发新药的水平不高;制备技术大多借鉴化学药品的制剂理论和技术,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制剂理论体系;机器设备以及产品剂型落后;大多数企业尚未通过gmp认证,未有效运用指纹图谱等先进检测技术控制生产全过程制剂质量,致使产品质量抽验合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企业国有成份较高,缺少发展活力;长期靠老产品打天下,新产品缺乏后续跟进;除汇仁、江中、天施康、仁和、海尔思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商业流通、市场运营机制未发挥好的作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
三、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对策
由于我省中药产业是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以及在国内外颇具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所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速推进中药材现代化进程,扩大其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对于调整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省在生态环境、药材资源、饮片炮制技术和中成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江西医药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药产业现代化,是把当代最新科技、手段、方法、设备融入中药的研究、生产、应用,并推动中药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只有结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中药材生产源头做起,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以达到中药材采制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提取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饮片炮制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成药制剂理论、生产技术及其质量标准评价的现代化,中药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我省是农业大省,劳动力成本低廉,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集中资金和人才,加大中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力度,大力引导和培育重点企业锻造出以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链,实现我省“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为加快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1、中药材种植方面: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中药材种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中药材种植的增收效果更加显著,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因此,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中药材种植与农民奔小康的关系,及其在农作物调整中的地位、作用,真正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②依靠监管、引导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建议建立由农业或中医药部门牵头,有供销、药监、科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二是将中药材基地化生产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开办立项结合起来,规定新开办的饮片加工企业要以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提高新开办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③大力发展gap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以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为契机,新建个gap药材基地;积极推广类似汇仁采用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基地药材生产;下大气力切实开展对gap药材种植、采制新理论的研究,组织制定相应的sop,力求药材质量稳定,并依托药都樟树等全国大型中药材市场,将省产gap药材推向国内外医药市场,力促中药材生产规划、种植、管理、科研、质量、销售(出口)一条龙的形成。④开发道地药材名牌产品。选择江枳壳、江栀子等道地药材优良品种在最适宜生长条件的地域种植,按gap要求规范化大批量生产,建立科学合理的采收加工制度,对其有效成份进行研究,在原有质量标准基础上,增加指纹图谱等检测指标,在年内规范提高个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申请核发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创出道地药材名牌产品,为实现我省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为打下基础。
2、中药提取方面:中药提取物是连接gap与gmp的纽带,其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当前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生产的中药提取物应具有使用质量稳定的gap药材为原料,采用现代化的提取技术,按gmp要求进行规范化生产,提取物活性成份含量或指标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可控、稳定等特征,以便得到人们的认可、推广、应用。要逐个品种研究其提取物特别是道地药材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份或组份,并用与国际水平同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气质联用法(gc-ms)等方法进行测定,建立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在年内力争制定个道地药材提取物的质量检测标准,申请核发生产批文,然后加以规模化、商品化,并将单味或复方提取物作为中间体,供中成药企业生产用,逐步达到中药提取产业化、现代化的目的。
3、中药饮片加工方面: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也是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饮片生产应在gmp厂房内、严格按符合gmp要求的中药饮片生产sop进行,使生产的饮片质量稳定、均一,具有市场竞争力;引进可控制生产全过程饮片质量的先进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不但可以提高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能大幅提高饮片质量,因而可大大推进中药饮片产业进程;引导饮片企业生产车间向中药材产业基地靠拢,可减少饮片加工工序、往返运输负担、环境污染,还可有效防止有效成份的丢失,最大限度的提高饮片质量,促进饮片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带动我省农业、工业和医药贸易的整体发展;取消分散在医疗机构、药品零售药店、个体药农自行加工饮片方式,扶持专业饮片企业做大做强;饮片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对樟帮、建昌帮炮制方法、工艺的研究,筛选出最适合现代化生产的最佳炮制方法,建立科学工艺技术参数,使炮制方法规范化、工艺过程数据化,并力争在年内规范提高个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及时申请饮片生产批准文号,从而创立具有江西特色的饮片品牌产品。
4、中成药生产方面:中成药工业是我省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它的蓬勃发展,必将带动并促进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和饮片加工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实现我省中成药产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快企业的改组、改制步伐,将大量纯国有企业改制成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通过招商引资或寻求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合作、重组,或进行gmp改造,提升软、硬件水平,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中成药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中药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中成药新制剂和老产品的二次开发研究,并将重点放在对传统经典名方、名医验方的研究与开发上,同时在传统的汤、散、丸、酒等剂型基础上按西药制剂原理研究开发出新剂型,在年内创出个适合市场需求的新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进先进检测仪器设备,开展对有市场潜力的中成药产品的指纹图谱研究,旨在获取有效成份定性定量分析的重要技术参数,在2-3年内规范提高个中成药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打造江西品牌中成药产品;引进同类设备中性能最好、能对生产全过程制剂质量进行自动监控、生产效率高的先进设备投入生产,促使企业尽快达到“制剂生产规模化、生产管理规范化、产品质量均一化”,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产品质量信誉度,使企业迅速做强做大,从而加快中成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推广汇仁集团、江中集团的成功营销经验,帮助其他中成药企业做大现有中成药产品,或利用优势企业的营销网络,采取多种方式的合作,做大本企业的品种;花重金聘用新药研发和市场营销高级人才,给予优厚待遇,以机制、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使企业能保持强盛不衰;药监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促进药业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没有医药经济的全面发展,药监部门就没有作为”的思想,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扶正祛邪,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充分发挥好药监部门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推动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政府引导和扶持搭建以汇仁集团、江中集团等重点中成药企业为龙头,覆盖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的中药产业链平台,拉动全省中药各产业的整体发展,以加速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
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典范 篇3
金可公司的工厂拥有中国一流的提取、分离、浓缩、干燥、精制、分装一条龙的天然植物多功能生产线,使生产达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产品系列完备,其中包括以SA和飞燕草素为代表的天然药物和药物中间体系列、以欧洲越橘提取物为代表的健康食品原料系列、以天然维生素E为代表的脂溶性产品系列以及中药天然标准品系列等,产品已全部通过了美国KOSHER国际认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拥有良好的声誉。
金可公司非常注重大宗天然医药原料的生产能力的提升。多年来,该公司通过自我积累与发展,使其甘草制品、欧洲越橘提取物、国际标准天然维生素E等产销量位居国内首位。
该公司在健康食品原料开发领域,形成了以欧洲越橘提取物为代表的国际标准提取物产品线,可以对越橘、银杏黄酮、枳实、桑叶提取物、黑豆皮提取物、大豆异黄酮、人参、绿茶等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该公司每年进行5~10种健康食品原料的研究和开发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风云变幻。
金可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系统生产植物化学产品的综合新技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其研究中心已经分离了2000多种植物化学有效成分,建立了天然植物标准品库,为国内外天然药物的研发、活性成分的研究、传统中药和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金可公司拥有一支具有资深专业背景和丰富国际营销经验的管理团队,能够有效地与客户沟通,开拓国际市场渠道,提供一流的服务。
在过去的8年中,金可公司以“健康人类、诚信为本、创新进取、客户满意”为使命,凭着不断提升的植物提取技术和准确的市场判断,始终如一地追踪和创造着一流的产品,为国内外医药、健康食品、烟草、化妆品等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该公司还曾连续4年被中关村科技园区评为“优秀新技术企业”,并荣获多项政府奖励及社会荣誉。
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 篇4
目前西药研制体系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明确的分子结构、手性、氨基酸序列等基础上的, 其临床实验结果难以动摇的优势的基础, 是建立在一个确切的分子结构或形态与靶目标之间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中药现代化所遇到的最大困难, 是中药药性和中医药理均来源于与此完全无法比拟的更高层次的复杂理论体系, 所谓的天、地、人、阴阳五行、经络……其复杂程度是西药体系难以想象的, 因此试图建立中药与靶点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是一项极其艰苦的挑战。
在中药制备过程中, 药物的有效成分有无变化, 药物之间有无相互影响, 各单味药的药理作用是相加还是相减, 这些都是中医中药现代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煎煮过程中, 受温度、时间、各药用量、药物的质量、加入次序等因素的影响, 各种成分的溶出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分含量的增减或新复合物的产生, 都有可能发生。这种错综复杂的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成分的复杂性和疗效的不确定性。
传统中药多为复方药剂, 从理论上来说, 是所有成分对人体产生整体作用, 以经络、阴阳调和来改变机体状况, 以达到疗效。对于这种复杂的协同作用和各种成分产生的因人而异的有效生理作用, 使我们在确定的成分的药性药效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但作为中医科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继续着对中药体系实证科学的临床研究的努力。现代药物萃取手段、分析手段和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为中药现代化奠定了必要基础。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资金投入和项目监管上, 应建立协同工作系统计划, 制定具体的中药现代化整体工作管理目标。
2 基础研究的回归
科学、严谨、可重复确定性的药理研究方法, 是中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努力的方向。当然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必须在吸取已有西药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已取得的指纹图谱和基于指纹图谱的现代中药加工成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精确的、分子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与探索。因此, 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的前提, 依次取决于在中药药物研发阶段的以下3个方面是否能得到科学性的保证:
(1) 用现代低温化学动力学原理为基础, 首先从纯中药药材和单方药入手, 建立中药化合物成分的完整数据库系统。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精确萃取和分离, 不破坏原始分子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合物的纯化和细分, 从而从药物和原始药材中获得定性和定量的完整的分子结构层次上的全面信息。
(2) 药物成分、药理、药效的准确优化和研究。在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上, 基于传统中药配方理论和矩阵数学, 建立配方药理药性对应关系数学模型, 实现计算机复方药成分优选配方的自动计算方法。
(3) 在指纹图谱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 分别针对基于单体药物和复方药物, 通过确定成分和不同体质的实证的临床实验结果比对, 建立明确的科学疗效对应关系, 为中医科学现代化奠定实证体系。
事实上传统中药的炮制方法, 是一个成分萃取和不同成分之间相互合成的同时双重作用的过程, 因此在首先是从基本单方的有效成分研究入手, 还是从复方药的有效成分研究时会有争议。但临床实验的科学性基于明确的药物成分、药理和药效的优化, 而药物成分的研究又取决于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时信息的完整性。因此, 必须回归到首先能够确保单方原始有效成分的全面性和分子结构完整性的基础研究上。
3 以味入药和传统药物萃取存在的问题
科学地表征和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关键, 是从研究到生产过程都能保证有效成分分子的形态和结构稳定性, 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研究和临床比对的基础条件。在保证分子形态的基础上, 如何将已知或未知的有效成分高效并保持原有形态和结构提取出来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基础。
大部分中药材料都是在-40~40℃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天然产物, 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是, 中药的大部分有效成分在常温以上都可能具有挥发性和热敏性特点。我们在中药研究和加工过程中, 能坚持以味入药的原始中药思想原则吗?
已知的中药化学成分非常复杂, 包括生物碱、甙类 (强心甙、黄酮甙、香豆精甙、蒽醌甙、皂甙、酚甙等) 、挥发油、内色素、蛋白质、酶、油脂和蜡、甾醇、有机酸以及无机成分等。对于单方高品质天然产物萃取, 既要求较为完整的组成成分, 又要尽量提高提取率, 现有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大多要经过溶剂提取、加热、加压, 甚至蒸馏等物理过程, 由于中药各种化学成分在不同条件下 (温度、压力、溶剂等) 具有不同的特性 (溶解性、稳定性等) , 一直以来传统提取方法如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等, 普遍存在着温度高、生产周期长、能耗高、溶剂用量大、有效成分提取率不高、杂质清除率低等缺点。最主要的问题是药物成分易破坏, 目前用于中药等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
(1) 水汽蒸馏法, 温度较高 (100℃以上) , 可能破坏天然产物中的热敏成分, 也难于完整获得较低沸点的成分, 因而提取率较低, 萃取范围有限。
(2) 超临界萃取法, 对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如油脂等疏水性成分萃取效果较好, 对于极性物质效果较差, 由于要求加入极性试剂所产生的超临界效果存在疑问, 并且安全及操作成本较高, 工业化生产型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不成熟。
(3) 溶剂热萃取法, 在较低温度时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难于溶出, 在较高温度时则使低沸点的成分严重损失, 并导致热敏性物质形态和结构破坏, 不适宜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 且溶剂使用量较大。
以上传统方法提取的中药成分的变化和不明确性, 与中医以味入药的精髓思想差之千里, 指纹图谱如果不能保证建立在对天然有机分子的形态和结构完整性的信息基础上, 将使进一步的药性药理研究和优化及工业化失去严谨可靠的科学依据, 中药现代化及临床比对也将失去坚实的研究基础。
4 解决方案———低温化学动力学萃取的方法
天然分子形态的稳定性取决于萃取过程的温度和时间控制, 传统的热蒸馏法、溶剂热萃取法都是通过能量的传导和累积提高体系的温度, 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热传导为基础的传统热化学思路, 即温度和能量之间成正向比例关系。即增加能量的同时温度提高, 为了提高产出率需要增加体系能量 (提高温度) 、延长萃取时间, 通过提高反应体系温度从而提高溶剂溶解度的方案, 势必破坏天然产物中的热敏成分, 也难以完整获得较低沸点的成分。长时间高温的持续破坏性作用, 实际上是造成天然分子形态和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
美国CEM公司和培安公司是首先提出和进行低温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公司, 在西药研究的小分子合成方面已取得令人震惊的结果。我们长期致力研究: (1) 如何在保持特定的较低温度的同时, 尽可能增加体系的能量馈入; (2) 较低温度通过增加体系的负载压力 (35 000 psi) , 持续地以最强能量施加于样品而不提高反应体系温度。
希望这项最新技术能够对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提供一个技术保证, 通过精确稳定的冷却控制, 使萃取反应全过程体系无热量积累, 同时提供超额的高压或微波能量, 使萃取目标物质直接获得足够的动能, 迅速进入溶液并扩散, 而整个反应体系保持了萃取过程系统温度的稳定以及目标产物形态和结构的稳定, 确保易挥发的有效成分及热敏性物质的萃取保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实现高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有效成分萃取结果, 提供形态完整、结构稳定的目标物质。
中药现代化 篇5
索引号:ZJJX-05-05-201006-00004 发布机关: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文号:浙财企[2010]119号 发布日期:2010-05-0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关于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3〕32号)精神,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产业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浙江省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结合《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浙财企一字〔2009〕60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省财政按年度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扶持符合中药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由中药企事业单位建设的中药材现代化种植、中药技术创新和中药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第三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中药新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医药技术、产品的创新和创制。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浙江省医药(中药和少数民族药)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的投入以申请单位为主体,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二)资金安排坚持“择优扶强、保证重点和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原则;
(三)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管理和监督等过程实行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第四条 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以下领域:
(一)中药新药创制研究和中药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二)中药现代化生产装备改造提升项目;
(三)中药饮片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
(四)为中成药、饮片加工企业配套建设的中药材现代化种植项目,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
第五条 按照项目申报、项目立项、中期评估、资金补助、项目结题的流程进行管理。中期评估根据项目实施内容分为专家评审和现场考核两种。
第六条 专项资金安排:根据中药现代化项目资金投入规模,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省财政厅、省经信委负责专项资金的组织管理,主要职责:
(一)省经信委负责项目的审查备案,并分批下达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计划,明确中期评估类别;
(二)省财政厅、省经信委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共同研究并联合下达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
(三)省经信委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开展对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实施监督检查。
(四)省经信委会同省财政厅负责省级直属单位项目的专家评审和现场考核。第八条 市、县(市)经贸、财政部门负责承担本地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主要职责:
(一)组织本地区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的申报,并做好申报项目的初审工作;
(二)负责本地区中药现代化项目的专家考核和中期评审;
(三)负责本地区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的申报;
(四)负责本地区中药现代化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 省经信委会同财政厅建立中药现代化专项专家库,参与项目评审和现场考核的专家应从专家库中抽取产生。
第三章 项目申报及资金下达程序
第十条 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条件:
(一)在浙江省范围内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单位,并具有良好的信誉;
(二)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中药产业技术创新;
(三)申报项目的投资结构合理,银行贷款或单位自筹资金落实,财务管理规范合理;具备项目实施所需的各种设施、设备、技术和人员;
(四)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第十一条 中药现代化项目申报材料要求:
(一)经市、县(市)财政局、经贸主管部门初审同意的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申报表(见附1);
(二)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见附2);
(三)种植项目和科研单位创新项目应附与企业签订的项目分工合同或合作协议。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实行常年受理,省经信委每季末进行集中审查,并下达项目计划。项目计划三年内有效,并以文件下达日期为准。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次。列入计划并在有效期内的项目,实施工作量达到二分之一的申报单位可以向市、县(市)经贸管理部门申请中期评估。通过中期评估的项目方可申请资金补助。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申报材料要求:
(一)市、县(市)财政,经贸部门联合上报的专项资金申请文件;
(二)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申请表(见附3);
(三)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中期评估意见。药材种植项目附7寸现场照片两张;
(五)上年度企业财务审计报表等;
(六)项目投资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
(七)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等证明材料;
(八)其他需报送的相关材料。
第十五条 申报程序: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财政隶属关系向当地经贸局、财政局提出申请;当地经贸局、财政局联合会审后,正式行文向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申报。第十六条 资金下达:经专家审核通过后,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充分参考专家意见后确定当年补助项目和补助金额;省财政厅会省经信委下达资金。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向属地财政和经贸部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规范编写结题报告(见附4)。省财政厅、省经信委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随机检查。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收到补助资金后,应专项用于项目实施,专款专用,并严格按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专项核算。
第十九条 申请单位应对提供的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弄虚作假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查处。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认真进行自查,把好项目资金使用关,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市、县(市)经贸、财政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除全部追缴拨付资金外,取消承担单位五年内专项资金的申报资格。第二十一条 加强项目结题管理:
市、县(市)财政,经贸部门要督促承担单位及时进行项目结题,并在检查核实后上报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对逾期恶意不结题的项目,取消承担单位五年内专项资金的申报资格。
第五章 附则
沐浴南巡春风,打造现代中药旗舰 篇6
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坚持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立足于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中药产业,“以科技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动力,以质量为保障”,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使企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资产由原来的1200万增值到50亿,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医药领域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十年来的成就,是我们深入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我们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结果。天士力集团以具体、丰富的社会实践,生动地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巨大力量。
一、创新现代中药,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
十多年前,在国际国内政治风云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思想家的伟大气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深刻、精辟的论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热情,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天士力集团的创业者们开始了在历史悠久的中医药领域,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化的奋斗历程。按照邓小平同志"以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思想,确立了"三高一新"(高科技、高起点、高速度、新思维)的发展思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立项研究新药——复方丹参滴丸,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先进萃取技术进行工艺创新,提高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利用分子分散技术进行剂型创新;利用液象、气象、气质联用,建立滴丸质量标准、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定性、定量,有效成分可控,填补了药典的空白。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采取引进、消化、自主研发等手段,搭建现代中药先进技术制造平台,把中药生产推进到现代先进制造工业水平。
现代中药不是传统中药披上“现代外衣”,不是一个点上的技术突破,而是内涵和价值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科技革命。它需要从配方筛选、药材种植、成分分析、有效成分提取、动物实验、临床检验、制药工艺等一系列价值链上的创造,以现代高科技手段成就了现代中药品质,天士力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跨越鸿沟、意义深远的突破。
天士力在国内率先按照国际认可GAP(药材种植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陕西、云南、湖南、福建建立了中药材生产基地,确保中药材高品质,无污染,逐步达到集约化、规范化生产。
天士力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并制订严格的GEP(中药和植物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涉及到提取、浓缩、结晶、过滤、干燥等多个单元操作,解决了中药材去除自有的毒性成分、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的纯化处理问题。
第一个研制出大型滴丸剂型自动化生产线,并建设成目前科技程度最高的现代中药新剂型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澳大利亚TGA的GMP认证,通过了IS09001 、ISO14001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
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其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天士力集团提供了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产业基础,而且引领了中药业创新的方向,推动了传统中药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化。
二、创新管理体制,搭建高科技创新体系
时任解放军254医院药剂科主任的闫希军带领部分科研工作者,面向社会寻求合作伙伴,与天津中央药业公司筹划建立了天士力的前身——天使力联合制药公司,把科研力量与产业力量相结合,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1998年又与浙江尖峰集团携手,引进资金3200万元。同年底,按照中央“军队与企业脱钩”的决定,天士力作为军队企业移交地方,我们抓住这一机遇,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动员员工出资购买了企业的部分股权,建立了产权明晰、投资主体多元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了真正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们始终重视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尖端的人才资源。在改革产权制度的基础上, 以资产为纽带,使知识经济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为科技创新搭建人才机制。
(1)持股机制——建立高管层和有贡献的科研人员持股制度,允许科研人员以成果和技术入股。
(2)分配机制——建立动态报酬制度,以市场化原则,按年贡献确定年薪
。
(3)创业机制——建立人才创业机制,以机制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
(4)激励机制——通过重奖有突出贡献者,建立起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
(5)培训机制——建立职业资质、学历学位、岗位技能等培训制度,鼓励员工终身学习。
机制的创新有效地激活了科研资源,吸纳了包括德国、美国、英国、芬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博士、硕士,建立起跨行业、跨领域的专业人才团队,形成了人才促进科技,科技创造效益,效益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
天士力研究院按照“大病种、大品种、系列化”的研发思路,一手抓现有产品的提升和升级换代;一手抓基础研究和战略尖端产品的创新。从单一化向系列化发展,由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向肿瘤与免疫系统、肠胃肝胆系统、抗病毒与感冒系统用药拓展,逐步构成了现代中药产品体系。天士力独家研制、生产的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及其系列研究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重中之重项目、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天士力技术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人事部也在天士力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基础上,天士力开始向化学药和生物制药领域进军,陆续研究开发出一批国家一类、二类新药,如替莫唑胺、尿激酶原等40多个品种进入临床研究。
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企业内外的各种科技资源,我们提出建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实施"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成果所有,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使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与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广泛合作,聘请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担任顾问,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澳大利亚Baker实验室、英国阿斯顿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部门开展深度合作,融合国际上的高品质成果,快速占领科技制高点,使科技创新成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柱。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天士力把企业运作机制逐步从以产品经营为中心向以产品和资本相结合的转变,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把企业做大做强。1999年开始进行资本运营的策划与运作,2002年8月,天士力集团的核心企业——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7.5亿元。与此同时,我们还融汇社会资源,投资控股了天士力生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商汇(控股)投资有限公司、天士力我立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和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了战略发展空间。
三、创新营销模式,创造消费者价值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技术创新效益的标准。牢固树立起超前的市场观念,发展大品种,开拓大市场,争取大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天士力在营销实践中的成功,源于不断的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营销模式。
根据国内医药市场变化及市场结构的特点,天士力提出“城市医疗市场、城乡市场、非处方药(OTC)市场”三个板块运作理论,以此为指导形成了自己的营销模式:一是确立了“立足城市、辐射乡村、区域管理、重点突破”的营销战略;二是以“专业公司、专人负责、专业化经营”作为营销组织体系的建设方针;三是按照“专家定位,学术推广”的营销思路,改变传统营销模式,不仅向消费者推销现代中药产品,而且向消费者推广一个健康的理念。实施学术营销、服务营销、文化营销、全员营销。建立了专业化、规范化的营销团队——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下设6个专业营销分公司、4个区域分公司和185个办事处组成的三级营销体系,构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并面向9亿农村人口,在全国800多个县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组织2万多名乡医参加培训,发放健康手册上千万份,普及健康知识。在开拓市场过程中,天士力以消费者为中心,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进行零距离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预防、治疗冠心病的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2002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03年再创新高突破11亿元,连续三年位居中成药单品种年销售额排行榜首位。
2001年6月,由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主持策划的“健康之星天士力行”大型消费者服务工程以燎原之势在各地全面展开。2003年1月,天士力健康之星活动正式列入“中国城镇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程”,成为提升全民健康意识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3年来,全国各省市几百万人报名参加此项活动,共遴选出19批3500余名健康之星走进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城,观摩现代中药的科研、提取及生产的全过程,听取著名医学专家的健康知识讲座,与天士力零距离沟通。健康之星活动向社会传播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为消费者创造产品以外的超值价值。
为了推动现代中药走向世界,天士力从1997年就开始向国际市场冲击,提出“基础市场在国内、目标市场在国际”的营销战略。1997年12月,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 . IND临床前申请,实现了中药进入世界医药主流市场的历史性突破。目前已经在俄罗斯、越南、古巴、阿联酋、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药品注册许可证,在28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完成了东南亚、北美、中东、欧洲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布局以及市场网络的搭建。在马来西亚、南非、荷兰、法国建立分公司,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国际化营销模式。
四、创新企业文化,提升核心能力
世纪之交,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天士力集团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转换,使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活动融为一体。
(1)以“创造健康、人类共享”为核心的价值观,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天士力塑造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主体内涵,包括效益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创新观念、信息观念、信誉观念等等;以中药现代化为己任的主导内涵,包括整体观念、奉献观念、义务观念、责任观念、忠诚观念、法纪观念等等;以营造政通人和、和谐融洽的内外部环境为依托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本观念、尊重观念、友爱观念、和谐观念、平等观念、民主观念等等。这一企业文化体系,系统概括体现了行业特点,渗透于员工的行为方式,融入企业的筋脉、骨骼、血肉之中,使企业文化无所不在,处处、时时发挥内在驱动力量。
(2) 天士力确定了“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的企业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我们的哲学理念;提高人类生命质量,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中心任务,是我们的经营理念。在经营实践中,我们逐步把企业理念升华为以“三个人”为内涵的企业文化,即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祖先文化、体现“诚信与服务”的消费者文化、体现“责任与价值”的企业人文化。为了使企业文化融入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之中,我们每年组织员工开展 “寻根”之旅:拜黄帝陵,寻中华民族之根,对企业高层人员进行不断的教育和培训;到商洛天士力丹参药源基地,寻事业之根,追求中医药从源头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之本;访延安,寻革命之根,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成为吸引人才的磁石,更成为天士力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3)发掘企业文化底蕴,使“天士力”成为企业凝聚人才的旗帜,主要内涵是:
天:天是生生不息的自然,天是科学严谨的规律,天是风云变幻的市场,天是至高无上的顾客。
士:士是得天地日月精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精灵;士是邦之本、国之天的民众;士是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人杰;士是鉴古析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来者。
力:力是凝聚力,政通人和,齐心协力;力是创新力,始以创新,敢为人先;力是生产力,人立天地之间,业兴五洲四海;力是竞争力,抢抓机遇,跨越发展,为民族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天士力十年的发展,从一个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支人才团队;从一个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从一个产品销售,建立了一个品牌营销模式;从一个企业管理创新,引发了一种企业文化现象;从一个产品经营,建立了资本运营基础。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小平同志 "以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的科学论断。
五、启动百年战略,永葆基业常青
中药现代化研究关键问题与前景 篇7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 研究、开发、管理和生产出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产品, 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因此,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现代中药开发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 而且关系到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1 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化的背景
进入21世纪, 社会发展节奏进一步加快, 竞争更加激烈, 以及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 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盐、高热量食品的过度摄取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烟酒过度;缺乏运动;生活、工作压力过高等。这些改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患病概率大大增加, 且使疾病谱变得更为复杂,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或慢性损伤性疾病逐渐成为世界医学难题。当今世界医学模式已由原来的治疗医学逐渐转变为健康医学, 人们的健康观念亦已转向了预防和保健, “回归自然”的理念成为人们新的健康取向[2], “大健康观念”发展方兴未艾。以潜方配伍形式应用的中药复方, 由天然中草药组成, “能够从人体机能整体着眼, 针对功能, 采取多途径的整合调节性治疗, 对防止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和养生保健都具有明显优势[3]。但是长期以来中药存在黑、大、粗等问题, 特别是因为中药复杂性所引起的安全性、稳定性等诸多问题[4], 一直成为中药走向世界的羁绊, 迫切需要我们通过中药现代化研究, 研制“安全、有效、方便、高效、速效、长效的中药复方新药[5]。因此, 医学模式与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给医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2 医药市场发展现状
进入新千年, 世界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 新药研发竞争更加激烈, 药品市场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生物药、天然药物、新型释药系统的研发备受关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技术广泛、迅速地应用于新药开发领域, 但是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占据市场竞争优势的局势依然持续。与标准组合化学库相比, 作为天然药物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草药所含化学物质具有更加优良的结构多样性, 被认为是药物开发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6], 因此, 国外对于天然药物, 尤其是中草药的研究热情日益增加。而作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中草药是我们最有希望取得竞争优势和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7], 理所应当成为我国医药经济进军国际市场的主阵地, 但是目前我国中药产品质量与价格均难以满足国内外需求, 现代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步履维艰, 凸现了加大中药现代化研究力度的重要性。
1.3 国家政策导向及中药现代化取得的成绩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中药现代化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自1997年启动中药现代化战略以来, 国家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国家科技部制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 (1996年) ;国务院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 (2002年) 启动了863计划, “十五”期间启动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国家重大专项,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2006-2020年) “创新药物”重大专项实施计划等[8]。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我国的中药现代化事业已取得了一大批阶段性成果, 在中药现代化平台建设、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研究、中药工业生产共性技术研究, 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标志性成果, 一批现代化中药企业拔地而起, 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一批现代化中药品种已问世, 它们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单品种销售量却数以亿计;以药品法和5个管理规范为代表的一批中药法律法规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以产业基地和工程中心为骨干的一支中药现代化的研发队伍已成形;以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为代表的重大基础研究已开展, 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从“十一五”开始到今后一段时期, 科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9], 即中药新药的研发力度应继续向纵深发展, 把目光聚焦于国际标准, 国际市场, 让中药为世界所认同和接受, 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转变, 解决我国中医药产业被排斥在世界医药经济圈之外的这一重要课题[10,11,12]。
2 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由于中医与西医来源于不同的哲学体系, 也不能照搬西药的研究模式进行中药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 前人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只有在不断总结中摸索前行。基于以往走过的研究历程再次思考中药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时, 首先应该澄清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2.1 复方仍是现代中药研究的主体
中药是一个包含丰富化学成分的复杂体系, 既使其成为优良的化学筛选源, 同时又加大了其研究难度, 如红花中至少含有10000种成分, 而我们只知道其中的100种[13]。因此, 许多国外研究者将中药作为天然组合化学库, 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法从中筛选活性化合物[14], 于是引发了单一成分研究热潮, 且一度成为中药传统研究模式的主流。诚然, 这种基于西方还原论思想的研究模式从单味中药这个“相对”复杂体系入手, 绕开了中药复方这个“绝对”复杂体系, 客观上简化了研究对象, 筛选出了以青蒿素[15]、紫杉醇[16]为代表的一批药理作用显著的高生物活性成分, 用于特殊疾病的治疗, 但这仅仅触及了中药宝库中的“冰山一角”。
中药真正的药效在于通过组方配伍形成方剂 (复方) 而得以发挥, 中药不等于植物药, 方剂亦不同于植物药复方。方剂配伍理论是由中药性味归经, 升降浮沉, 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等基本理论构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多味中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组合方能减毒增效, 形成“有制之师”, 发挥疗效。中药复方的药效往往呈现出“1+1>2”的效应, 说明复方中的单味药物间的组合是复杂的非线性加和关系, 存在较多的交互作用, 充分表明中药复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是多味中药协同发挥作用机制的平台。而单一成分研究模式恰恰回避了这一实质性问题, 将单味中药视作孤立的个体, 在众多的天然化合物中进行零敲碎打, 如同“大海捞针”。这种研究模式本身割裂了药物之间的系统关系, 药物之间的交互作用亦不复存在, 结果导致了化合物“分的越纯, 活性越差”的糟糕局面, 研究效率自然很低。显然, 要想充分发掘中药宝库, 方剂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 复方理应成为现代中药研究中的“主角”。
2.2 现代中药研究应以标准化为前提
中药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就是标准化问题[17], 由于众多中草药属于天然产物, 因此, 其生长环境、产地、采收季节、加工工艺、用药习惯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含量的差异性, 进而难以保证不同厂家中药产品间以及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产品间的质量稳定性。这无疑成为中药产品质量控制中最大的难题, 因此也就成为影响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且进一步加大了中药后期成分分离、分析、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工作的难度。
中药材是各种中药产品生产的源头, 只有对其实现标准化, 才能保证后期中药产品的质量稳定, 现代中药的基础研究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因此, 要实现中药现代化, 中药标准化是先行官。为了寻找解决中药标准化问题的办法, 我国中药生产企业纷纷针对各自的主打产品所用到的原料药材进行了GAP规范化、规模化种植, 如:河南宛西制药建立了山茱萸的标准化种植基地, 天士力制药建立了丹参标准化种植基地等, 确保了所用原料品质的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中药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但这些相对于我国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全局来讲还远远不够。关于中药的标准化这个共识性问题, 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相关的基础性研究。肖小河等[18,19]提出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 补充和完善现行“惟成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与标准。
2.3 现代中药应以明晰物质基础为目标
中药具有明确疗效必有其物质基础, 传统的活性追踪研究模式已提示我们, 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就是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但其整体疗效通常取决于复方中多种药效物质的综合作用[20]。一直以来, 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数量之多, 各种成分含量差异之大造成了中药整体研究, 尤其是复方整体研究难以深入, 其确切的作用机制更是无从谈起, 致使中药产品处于“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阐明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可以阐明药效本质, 可以制定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 改善工艺, 提高有效物质含量和减少无用或有毒成分含量, 是中药产品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目前, 大多数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停留在分步提取、药效追踪的体外水平, 所确定的成分是否是药效的代表性成分值得商榷[21]。
由于中药及其复方中所含化学成分极其复杂, 多数中药及其复方现行质量标准中所谈及或测定的所谓“有效成分”多为主要药物的主要成分或称其为指标成分, 并无充分依据证明其为有效成分[21]。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 对中药及其复方中的海量成分信息进行高通量筛选 (HTS) 与表征 (包括化学表征与生物学表征) [22], 探寻药效物质基础。随着超高液相 (UPLC) 的诞生, 高效液相、气质联用、液质联用、核磁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化学计量学[23]、模式识别理论[24]、代谢组学[25]、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等[19,26]各种前沿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引进, 使得对复杂的中药样品实现多组化合物同时在线分离、分析, 获取定性、定量数据信息, 阐明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成为可能, 国内已有学者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对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展开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27,28,29,30,31]。中药或复方的药效物质能够找到, 其作用机制研究就变得较为清晰, 蕴含在复方中的配伍机制就可能被阐述清楚, 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了成功的先例[32], 从而证明揭示中药复方复杂的作用机制在现阶段的科技水平下不再遥不可及, 应该成为现代复方中药研究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
3 现代中药研究的一个新思路
基于上述现代中药研究中三个关键性问题, 现代中药研发的思路应该紧紧围绕着“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基本清晰, 质量可控性高”的原则来展开, 即研制“安全、有效、可控”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复方新药。方剂是一个复杂的“黑箱体系”, 要想认识它, 必须在复杂性科学理论指导下, 简化该体系, 寻找规律, 然后将已知的规律返回到复杂体系中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 遵循“复杂—简单—复杂”的原则, 采取逐级深入的策略[33], 即“系统论指导下的中医还原分析研究”理念[34,35]。单味中药作为单一要素, 与其他药味通过“耦合作用”形成了能够体现整体观念的系统——复方。一方面, 复方中的要素相互作用, 可见“涌现性” (即非线性加和效应) ;另一方面, 系统功能原则上不能还原为结构和要素。但是对于一个事物进行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 以及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的有益提示, 更重要的是系统的研究策略离不开还原分析的研究内涵, 但还原分析应该以系统为背景, 为终极目的。
基于组分配伍的现代中药研究是近几年关于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模式, 该模式以复杂化学成分组成的中药组分这种相对简单的形式作为切入点 (复杂-简单) , 对方剂这个“黑箱体系”展开深层次信息挖掘, 在实现复方化学表征与生物表征, 明晰组分间组效关系的基础上, 将各种有效组分进行优化配伍配比设计 (简单-复杂) , 寻找最佳的配伍比例, 为蕴含配伍科学性的现代中药创制提供数据支撑[36,37]。
以组分为基础的现代中药有别于传统中药以及植物药, 来源于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 其中蕴含了方剂配伍规律, 具有较为清晰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使得复方中的有效物质含量得以提高, 无用或有毒物质得以减少或消除, 直接或间接地达到了提高现代制剂中的载药量的目的, 同时实现较好的质量控制。因此, 以组分为基础的现代中药能够在保持原复方药效的基础上, 改善了传统剂型血药浓度蓄积过程长, 起效速度较慢的不足, 该研究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且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组分研究提供了坚定的基础, 具有可行性。
4 中药现代化个过程中的问题与展望
10余年的发展历程使我们对于中药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入, 同时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国内中药企业科技研发实力薄弱。笔者有幸参加过几次天津市中药大品种群系统开发工作的阶段性会议, 感触较深的是企业在面对自己的优势老品牌的二次开发工作时, 不能准确抓住面临的关键问题, 而是盲从跟风, 无论是在剂型改革方面, 还是在扩大老品牌适应证而进行的药效、药理学试验内容以及方法的选择上, 即老品牌的二次开发所选的着眼点针对性不强, 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定位。如醒脑开窍的苏合香丸传统为蜡丸剂型, 其中大部分有效成分为挥发油类, 但企业试图将其改为硬胶囊, 如此一来, 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难以长时间保存, 疗效自然下降。鉴于此, 与会专家针对该品种改革的症结所在提出可以朝着软胶囊的方向进行尝试, 以避免上述挥发油逸散的问题。汇报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集中暴露出我国中药企业中既了解市场又精通科研的高端人才匮乏的现状, 致使国内中药行业内部出现“新品种开发不了, 老品种开发不好”的产、学、研产业链运转不顺畅的局面,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产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该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决不只是一句口号。另外, 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逐渐理顺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符合“理论来源于实践, 同时指导实践”的哲学原理, 对于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以及我国整个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有裨益。
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范的新药研究技术平台, 成为国家药物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系统建立中药研发技术方法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全面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 推动企业研究力量的建设, 形成完整配套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链, 建立和完善创新药物相关技术平台, 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该目标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系统性特征, 凸显出国家,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企业三者之间通过自上而下, 不同层次的协调分工, 为共同打造我国中药产业中的国际知名品牌而不懈努力。
摘要:自1996年国家提出中药现代化战略至今, 已逾10年, 需要对此期间主要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本文着眼于近些年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状况, 论述了中药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望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旨在为现代中药研究作一些有益的总结与探讨。
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篇8
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 在我国医学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我国的中医药学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药也不再是简单的药材、膏、汤、丸、散等概念。现在大量的中成药出现在生活中, 使中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药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 现已将中药分为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 (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后现代中药)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 以后还会有更多中药相关的新概念涌现出来。全面、科学、准确地定义和把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对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对中药的一些概念及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作一简要的概叙。现报道如下。
1 中药的一些概念
要了解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就需认识中药的一些概念。中药发展到今天, 虽不同时期给中药下了不同的定义, 但目前尚无一个详细的完整的概念, 均是中医药学者、专家根据医书、经验和民间用药给出的专业概括, 现就根据上述及具体情况给中药的一些概念定义如下。
1.1 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总称[1]。包括了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草药及其制品, 民族药及其制品, 中草药提取物, 进口中药和植物药及其制品, 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部位及其制品、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物及其制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等。
1.1.1 传统中药:传统中药是指收载于中医药典籍, 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 加工炮制成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的总称[2]。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制剂主要以生药粉入药制成的膏、丹、丸、散、汤等。
1.1.2 现代中药:现代中药是传统中药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现实需要做出功能上的适应中药[2]。
1.1.2.1 近现代中药:近现代中药主要指1960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2]。多以粗提物入药, 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
1.1.2.2 现代化中药:现代化中药指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 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或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如德国的银杏叶制剂、水飞蓟制剂, 优秀的日本汉方制剂, 国内的复方丹参滴丸、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苦参素注射液、杏灵颗粒、青蒿素、靛玉红、川芎嗪、亚砷酸、薏苡仁内酯、人参皂苷Rg3、小檗碱、麻黄素、三尖杉酯碱、长春花减、紫杉醇、石杉碱、芦丁、延胡索乙素、斑蝥素、五味子素、葛根素、雷公藤甲素、山莨菪碱、灯盏花素、天麻素、士的宁、水蛭素、熊去氧胆酸、齐墩果酸、甘草甜素、葫芦素、黄芩苷、绞股蓝总皂苷等。
1.1.2.3 后现代药: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 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 属性 (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 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包括: (1) 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 (均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结构改造产品) 、联苯双酯 (以五味子丙素为先导物的半合成品) 、双环醇 (联苯双酯的换代改进产品) , 甲基斑蝥胺、羟基芦丁、小檗碱、麻黄素、伪麻黄碱等; (2) 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 (如组培人参毛状根及其制品、黄芪毛状根及其制品、虫草发酵菌丝及其制品、重组水蛭素等) ; (3) 人工化学调配药材 (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 ; (4) 药材代用品:塞龙骨 (代虎骨) 、水牛角 (代犀角) 、虫草菌丝粉 (代冬虫夏草) 等; (5) 转基因药用动植物: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2 区别与联系
传统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躁、配伍反畏、功能、主治和配伍 (君、臣、佐、使) 等中医属性内涵为特点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而现代中药则以传统中药为基础, 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制备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两者既有区别有又联系。
2.1 区别
2.1.1 用药部位:
传统中药用药部位以原生药材入药, 不讲究药材中的具体成分, 或以药材直接服用, 或以药材煎煮入药, 或以药材粉末制成的粗糙剂入药。而现代中药的用药部位比较讲究, 对药材的成分有了一定的认识, 多数中药入药均需弄清楚其有效成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为哪一类。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已从有效成分发展到了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有效部位指有效成分含量占整个入药浸膏50%以上的那一类化合物, 如紫草素含量超过紫草提取物50%以上, 那么紫草素就为有效部位。有效单体指单体成分含量占提取物90%以上的单一成分, 如左旋紫草素在紫草提取物中的含量超过90%, 那么提取物中的左旋紫草素则为有效单体, 有效单体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点方向。现代中药与传统中药药用部位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其有效成分是否清楚。
2.1.2 药物剂型及制备方法:
传统中药制剂主要以膏、汤、散、丸等入药, 而现代中药制剂则在汤、散、丸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如今中药制剂已与西药制剂相差无几, 如片剂, 胶囊剂, 软膏剂, 凝胶制剂, 速溶制剂, 缓控释制剂, 脂质体, 注射剂等等。在制备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仅以煎煮、粉碎过筛加以适当的辅材制成相应的膏、汤、散、丸等粗糙制剂。现代中药制剂则应用先进的科技, 以科学合理的制备方法制得安全, 有效, 质量可控的制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方法的创新, 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加先进的技术, 科学合理的方法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制备中。
2.1.3 药物质量:
传统中药的质量往往以有效无效作为评价标准, 未对其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使其稳定性, 毒副作用难以判断。人们常在用药中发现:同样的配方及其制剂,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服药, 疗效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这均是由于传统中药质量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而现代中药的质量从药材一开始就得进行质量控制 (指纹图谱) , 质量不合格的药材不得药用。对整个制剂的研究开发也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对制备的制剂还得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和国家的其他标准, 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制剂不能作为药品在临床上使用。从上述可看出, 两者在质量上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是否有质量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4 理论基础:
由于我国的历史社会原因和民族文化背景, 传统中药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 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现代中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 中药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 吸收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现代制剂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 实现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立体的融合。在整体观的指导下, 对每味中药的成分、含量、药理及作用于人体的过程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与传统中药的理论相区别开。
2.1.5 给药方式:
在给药方式上, 传统中药以口服和外用为主, 外用仅以敷、洗、搽等方式给药。给药方式局限性很大, 对一些急救患者不能立刻起效。现代中药给药方式则灵活方便, 除以上方式外, 还可注射、喷雾、腔道、皮下等多种给药方式, 基本能满足患者各种疾病给药需求。两者给药方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中药给药不局限于某一种给药方式, 药效从慢到快显示出灵活多变性。
2.2 联系
2.2.1 药材来源:
药材的来源不外乎均来自于野生或种植, 不论产地如何, 只要药材的质量符合质量要求, 均可入药。中药材虽有地道之称, 但也仅仅是其中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所以从药材来源的角度说, 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无实质的区别。
2.2.2 物质基础:
作为药品应用于临床, 不论是传统中药还是现代中药, 其主要是看其是否能治病救人、起效的物质基础、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起效的物质基础是否一致, 临床上延胡索应用于止痛, 其中起效的物质为延胡索乙素, 这是公认的事实。为了证实这一事实, 曾经有学者将延胡索乙素从延胡索中提取出来, 采用热板法进行小鼠的镇痛试验, 并以延胡索药材及提取延胡索乙素后的药渣作对照。结果显示, 延胡索和延胡索乙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而药渣则无镇痛作用。这说明延胡索中起作用的物质为延胡索乙素, 与现代延胡索提取物的有效成分是一致的。现阶段很多研究结果也显示, 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起效的物质基础是一致的。
2.2.3 配伍禁忌:
传统中药的应用一定要注意配伍, 其中的十八反, 十九畏, 说的就是一些中药的配伍禁忌。这些配伍禁忌以前只知道这样配伍会产生毒副作用, 疗效降低, 但并未说明这样配伍出现毒副作用, 疗效降低的物质是什么。现代中药的配伍对传统中药配伍禁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是由于配伍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了物理化学变化或毒性成分相叠加而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和疗效降低。因此, 不管是传统中药还是现代中药的配伍, 从实质上说, 都是药材中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后, 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而产生的不同效应, 是无本质区别的, 是相互联系的。
2.2.4 提取工艺:
在提取工艺上, 也是相互联系的, 传统中药的提取工艺虽说简单, 还是考虑到如何提取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比如汤剂的煎煮, 有文火、武火之分, 煎煮次数、煎煮时间也有规定, 这样做也是有依据的。按现代工艺的理解, 就是依据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尽量提取出药材中有效成分, 使有效成分不易破坏。现代中药提取工艺也是根据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采用一定的现代提取工艺进行提取, 以最优合理的方法获得最大量稳定有效的成分。两者的提取基础都是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2.2.5 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作为药品, 最大的特点是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在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疗效方面, 现代中药基本是在传统中药疗效确切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通过现代方法制得疗效更优的产品。所以说现代中药和传统中药的疗效是一脉相承的。安全性上, 以前的认识是中药为无毒安全的药品。但通过现代研究表明,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中药的成分复杂, 含量低, 传统中药不易发现其毒副作用, 在长期用药后才会发现部分毒副作用。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 中药中很多毒性成分被分离出来, 在现代药理毒理研究中显现出来, 以前很多认为很安全、有效的中药, 现在也发现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 在疗效和毒副作用方面, 两者也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3 小 结
近年来中药的发展迅速, 特别是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后, 中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中药现代化尚无重大突破。这就要药学人员努力从不同方面去分清楚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从中药的资源管理, 种植、加工、炮制、制药设备、工艺、创新药物等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现代化。使中药的现代化升华出一套现代中药理论, 让现代化中药早日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肖小河, 黄璐琦, 马小军.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新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 (3) :282-284.
大数据背景下的中药现代化 篇9
1 大数据概述
什么是“大数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给出了技术定义:即通过高速捕捉、发现或分析, 从大容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的技术架构。并从4V角度 (Volume容量、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速率、Value价值) 概括出其与“小数据”的区别, 即容量大、类型多、处理速率快、价值密度低。2008年9月《Nature》出版了一个专刊, 针对性地讨论了大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等问题, 昭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而2015年5月下旬在贵州贵阳召开的数博会更是将大数据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数据 (Big Data) 技术的兴起, 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 不再完全依赖于随机采样, 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 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 通过大数据, 分析挖掘出小数据无法提取的有价值信息,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大数据技术被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之一[1]。
2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精髓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学术思想、现代科学文化中, 按照国际认可的GMP、GCP、GLP等标准规范对中药进行研发、生产和管理, 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2]。但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 囊括了许多方面, 如中药理论、实践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资源持续利用等问题。
2.1 大数据思维与中药现代化
大数据分析是基于所有的数据, 要求从多层次全方位理解和分析数据或现象。中医药理论所讲的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辨证唯物主义中分析与综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维的体现。对于中药本身而言, 其自身是由各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整体。因此, 大数据的思维和人体组成以及中医药基本理论均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民族药领域, 包括中药、蒙药、藏药、苗药等在内的中国传统药学均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首先, 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仅中药领域中具有清热功效的药材就有上百种, 而这些药材在各种热症的治疗中又具有不同的用法和用量, 加上由于患者具有个体差异而产生的数据信息, 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其次, 数据具有复杂性。我国的传统药学由于使用时间悠久, 因而积累了很多关于用药治病的实践经验。经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多数药材均具有多种不同的药理活性。如人参[3]除了对人体的应激性、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有作用外, 还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 而且还可以对造血系统、肝功能、抗肿瘤、免疫、抗衰老等起到保健作用, 且效果十分显著。此外, 在生化检查、影像诊断或病理切片检查等方面还囊括了庞大的生物学信息, 由此可见中药数据信息的复杂性。通过分析灵活运用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 可以得到让人意想不到的价值。
2.2 中药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2.2.1 中药的稳定性
中药的稳定性包括药材品种、生产技术方面的稳定性, 而药材品种的稳定性是决定中药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导致其不稳定的原因主要在于: (1) 药用资源分布的广泛性, 且受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土壤质地的影响, 所培育繁殖的中药材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2) 由于同名中药外形相似的品种繁多 (如金银花、石斛等药材具有多种植物) , 在采用中药入药时, 对其原药材鉴定不准确而产生质量不稳定; (3) 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粗放的管理方式, 进而出现单产量低、质量水平低的情况[4]。
2.2.2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目前, 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还处于对单味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初级阶段, 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尚浅。在单味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 又以各种提取分离手段对药材化学成分进行逐一鉴定的工作为主, 而以有效部位作为研究对象的工作却很少。但是, 对单味药进行研究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出某种药物的活性药效物质, 为新药的研发奠定基础;由于单一成分是构成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 所以对于单味药成分的研究也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做好了铺垫[5]。因此, 对于单味药的研究不能走纯化学的老路, 要将中医药基本理论作为前提, 结合化学、药理学为一体, 建立一个能够代表中医药理论下用药的模型, 并根据该模型反馈的信息来指导单味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利用指纹图谱等技术对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指认。
2.2.3 分析检测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中药研究。但如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正确选择使用这些分析测试方法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 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被作为最常用的手段;在定量检测中, 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得以广泛使用。正是因为这些方法, 使得中药的研究工作不自觉地脱离了中医药理论, 逐渐靠近西医药研发模式, 久而久之即形成了某些化合物在中药中含有多少量即可认定该中药为合格品种, 可放心使用的观念, 殊不知这种意识恰恰是忽略了中药是由多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体, 其起效的物质基础并不局限于检测到的成分, 还包括这些药效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是否对药效具有增效或者减效, 甚至减毒的作用也尚未得到证实。
2.2.4 中药的安全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中药并非绝对安全, 近年来中药毒性案例时有发生, 如马兜铃酸事件、千柏鼻炎片事件、牛黄解毒片事件、鱼腥草事件、复方芦荟胶囊事件等。但由于中药毒副作用存在一个长期积累过程, 在短期内不容易表现出其毒副作用, 使得中药安全性评价工作存在一定难度。近年来应用各种生物学手段及平台进行药物毒性评价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毒理学药物毒性评价的缺点, 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该方法忽略了人体与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寻找能够确切、快速、灵敏反映外源性化合物对人体毒性作用的评价技术与模型已成为药物安全性评价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2.5 中药开发思路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不同的药学理论体系, 它们的发源不一样, 具有不同的理论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西医药是建立在分析方法上的实验科学, 只有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 才能满足它发展的相应实验条件, 这种实验科学才会诞生[6], 即对病灶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疗目的。而中医药是从形象具体的人转变为抽象思维, 再从抽象思维推导未知具体的一种方式来治疗疾病, 它遵循的治病原则是辨证论治、整体思维。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机体内部器官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 在中药的开发工作中, 由于技术层面的因素, 大部分药学工作者并未将中药所包含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对中药的研究采取西药的开发模式进行, 违背了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色。
2.3 未来的中药现代化
2.3.1 建立大数据思维的中药资源-疗效数据库
据第三次全国药用资源普查可知, 我国可供入药的资源种类达12 772种, 其中植物来源11 118种, 动物来源1 574种, 矿物来源80种。而从2011年开始实施至今的第4次资源普查中得知, 截至目前已汇总得到药用资源的总数达13 000多种, 其中含有蕴藏量信息的药材为1 467种[7], 从中药资源到临床应用等各个方面已经累计了大量科研数据, 但目前并未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总结。此外, 由于环境的改变, 部分可供药用且蕴藏量较大的资源正濒临灭绝, 其中不乏部分疗效显著的药材。但由于资源的枯竭, 并未对其物种进行保留, 使其不可再生。因此, 建立中药资源-疗效数据库显得格外重要。
中药资源-疗效数据库又称为中药资源-疗效数据体系, 即以地域或病症或研究领域作为分类基准, 收录相关药材信息以及“一药多用”等数据库, 由现有药材资源的生长及地域性分布特性、物种基因库及种子库、药效物质基础信息、药理学研究信息、炮制增效减毒信息、方剂配伍信息、剂型开发信息、药代及药动学信息、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药名古今异同及其在方剂中的差异、医药规范术语、药用资源生产消耗量及种类灭绝情况等一系列分类数据库组成,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体分类分析及统计, 定期更新的一个大型数据体系, 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全面、时效性强等特征。它不仅对中药研究的数据进行归纳, 还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便于药物工作者对信息及时掌握, 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信息, 从而更高效地开发中药。
目前, 该数据库尚未建立, 但其中包括的部分内容现已开展了相关工作。如部分省区的中药资源数据库、部分专属药材数据库、物种基因数据库、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中药方剂数据库均正在建立或已建成, 并取得一定进展。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士林研究员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教授研究组分别对不同物种的DNA条形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而在规范术语方面, 也建立了“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和“中医临床规范术语字典”等系统, 2009年的研究成果“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但在药效物质基础、配伍、炮制、剂型、活性等各个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的相关工作却相对滞后, 特别是药效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 现虽已积累大量的数据, 但不具有系统性, 也未充分利用这些信息。
2.3.2 资源的持续利用及规范化
近年来, 我国中药资源的需求量、蕴藏量以及主产区分布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 我国年消耗药材约40万吨, 绝大部分依靠野生药材来满足市场的需要。由于对动、植物药材资源无计划地采收开发, 导致生态不断恶化, 加速了野生药材资源的枯竭, 使药用珍稀濒危物种急剧增加, 许多药用资源处于濒危和灭绝状态, 如红豆杉、石斛等的野生蕴藏量锐减。而药用动物的濒危情况更加严重, 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动物就达162种, 蛤蚧、马鹿等40个种类的资源显著减少。其中, 麝香资源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70%, 犀牛、虎等物种的濒危也影响了犀角、虎骨等药材的市场供应[8]。中医药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要将其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药学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要保证药材资源的持续利用,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统计市场常用中药材每年的消耗量, 据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人工培育繁殖, 开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中国已建有近500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但是, 由于环境、地域、技术、生长周期等原因, 至今还有大部分常用药材未能解决或完全解决野生变家种的问题。此外, 一些人工栽培的药材由于缺少成熟的栽培和管理技术, 种植所得药材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2) 充分利用现有的药用资源, 尽量避免浪费。目前, 资源浪费的现象包括药材采收季节不当、简陋的贮存条件、炮制过程中的浪费以及工业生产中的浪费。特别是在工业化生产中, 一些企业为缩短周期, 降低成本, 减少中药提取次数或缩短提取时间, 致使废弃的药渣中还留有很多有效成分, 缺乏综合利用。
(3)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药用资源基因库。对于某些需求量较大而野生蕴藏量极度匮乏的药材, 可根据药材的基因信息对其进行克隆复原以缓解资源匮乏问题。但克隆所得药材的质量、安全性以及疗效是否与野生或人工栽培种植的药材接近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4) 开发新的药用部位, 积极寻找替代品, 可使药用部位为根、皮或全草的植物药材和部分动物药材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如杜仲叶、银杏叶、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均为成功开发的实例。
2.3.3 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
在大数据来临的时代, 各种科技手段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将现代科技手段灵活应用是发展现代化中药必不可少的途径。回顾中药理论可知, 中医药诊治疾病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同时也讲究配伍使用。因此, 现代中药研究不应该停留于分子水平的研究, 而应该基于多分子共同起效的基础, 将中药的研究提升为分子水平以上的研究是更符合中药基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 一些作为药物使用的金属配位化合物也在逐步发展, 这为基于分子水平以上的中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结合中药配伍理论和配位化学理论, 多种药效分子通过金属离子配合形成复合物, 再以金属配合物或螯合物作为防病治病的物质将变为可能。目前, 一些可作为运输载体的金属配合物应用于药学领域中的研究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3 结语
中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理论包含了超前的辨证思维和方法, 它是中医理论在药物应用方面的具体化。作为中医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指导中药的认识、应用。中药理论和中医理论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渗透, 相互吸收, 取长补短, 从而推动了我国医学的重大变革。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命体是一种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物质系统。而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必经途径, 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中药的研究要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 使研究来自于临床, 又回到临床实践中去, 加上中药具备大数据特征, 只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勇气迎接大数据时代, 就能更好地发挥中药信息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作用。据此建立整体医学及其方法论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药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 至今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 对现代中药的很多研究工作脱离了中药理论, 使中药研究沦为了天然药物的研究, 缺乏中药原有的特色。其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充分发挥其辨证思维和方法的技术手段, 而且还混淆了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中药现代化所需的技术体系革新提供了可能。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学科的优势集成促进了最基本的微观过程和最复杂的宏观过程的统一性认识。运用数字技术对海量的中药信息进行整理、统计, 对基于诊疗信息、资源数量、地域性疾病等已有的研究基础进行分析总结, 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和经验知识, 建立起中药资源-疗效体系, 并将其他研究领域的技术方法引入到中药现代化研究中, 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摘要:中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 它置身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热潮中,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药开发也迎来了自己的大数据时代。简述了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提出建立中药资源-疗效数据库的设想, 以期为现代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大数据,中药资源-疗效数据库,中药开发
参考文献
[1]郑玲微.大步跨大数据时代[J].信息化建设, 2013 (1) :11-13.
[2]肖培根, 肖小河.21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 (2) :67-70.
[3]郭秀丽, 高淑莲.人参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14) :26-27.
[4]王亭.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J].现代养生, 2014 (7) :283-283.
[5]佟雷, 高月娟, 刘金丽.从传统中药向中药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探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3, 30 (3) :27-28.
[6]田泳.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 (7) :496-499.
[7]王泽议.高科技护航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N].中国中医药报, 2014-11-13 (2) .
中药复方现代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药,药理
中国医药学的历史长达数千年, 是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 对中外医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以草药为主, 所以记载中药的书籍称之为"本草"。
中药复方是中药的主体组成部分, 其由几种药味组成, 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基本规定, 并且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
1 中药化学研究
西药通常是单一化合物, 但中药成分多, 一味中药通常就是一个小复方, 这是中药与西药的主要区别。中药复方的药效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化学成分,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公认的药效物质基础。
我国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国际上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基本保持同步。从早期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活性分析的模式向化学成分研究与药效活性筛选或以药效活性为导向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方式。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复方中几种组成药材中的多种化学成分构成不同的配伍组合, 使疗效达到最佳, 这是重要治疗疾病疗效的优势。成分的多样和复杂, 以及现有方法所检出的成分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配伍理论是中药方剂所独特拥有的, 及内涵涉及诸多内容, 诠释其具体内涵, 集合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主权的新型中药复方剂, 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中药化学研究两条思路:一是从中药的传统功效出发, 利用单一中药或复方, 提取有效成分, 找出先导化合物, 再进行结构简化或修饰;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下, 对复方组合理论, 君、臣、左、使以及整体观念、配合物质基础等理论等进行研究。
中药尤其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难度极大。每个药材含有多种成分, 作用的物质基础难以判断;多种中药含有同一种化学成分时, 难以判断其与整个复方的药效关系;中药煎煮、炮制过程中, 存在的动态化学变化, 生成的复合物可能成为药效活性的主要物质。各种夹杂在一起的复杂因素, 大大增加了研究难度。
2 中药药理学研究
中药现代化的中药环节之一是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理论是在长期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总结出的。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药理论, 解释复方的机理是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瓶颈。中医药药理研究是解释中药作用的中药手段,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正在走向成熟。
有数千年临床检验的传统名方, 是中药复方的精华, 其疗效确切、组方精妙, 并衍生出众多处方。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有着不同的体系、理论、特征和用语, 但研究对象和目标一致。现代科学技术将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有些医学家提出"祖剂"进行研究, 高屋建瓴地诠释了一批方剂的传统论述, 赋予现代科学内涵。
中医最主要的用药形式是复方, "君臣左使"、"七情六和"等理论是中医用药的中药依据。方剂配伍的研究, 可以继承和发展方剂理论, 对临床指导及中医药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资助项目之一。方剂配伍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难点, 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动物模型及证候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制作合适的动物模型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 目前主要借助现代药理学的病理模型, 这些模型并不能完整体现中医的治疗原则和中药的疗效特点。经过多年发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以形成一定规模, 各种证型都有所涉及, 如温病动物模型、血瘀证动物模型、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等。
近几年来, 许多新技术、新方法,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中医药理研究上日趋增加, 同时也借助学科交叉, 如数学、计算机等你技术, 为中药药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中药生物技术研究
以细胞、发酵、酶和蛋白质、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 在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以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旋律。其也渗入到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植物药、动物要以及矿物药是传统中药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动物药生物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主要的中药生物研究集中在植物药的研究上。
高等植物酶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基本局限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 有关要用植物酶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近几年逐渐受到重视, 进行药用植物酶和蛋白质的研究, 有很强的针对性。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 药物生物学研究也步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有效次生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研究、中药DNA分子标记、专基因药用植物或器官研究以及应用基因芯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 成为当今中药复方研究的热点, 促使中药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4 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研究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我国历代医学高度概括的一种理论, 实际上可看成寒凉和温热两个方面, 热和温, 寒和凉, 仅是程度的不同, 本质上并无两样。从现代科学实质分析, 其本质区别尚有待研究。现有资料分析, 寒凉温热可能源于对机体产热过程的影响, 同时出现脉率、舌象二便等的变化。
五味是大多数中药功效的基础和出发点, 是最基本的药性之一, 但现代的实验研究很少。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味觉, 综合前人和近代的论述, 可以认为五味基本源于味甘, 还有历代医者对药用实践的理解。五味与化学成分的关系是五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不同的味感。
中药归经规定的是中药的作用部位, 是药性理论的又一个重要部分。归经是定向定位的药性理论。中医概念的部位, 与现代器官或肢体的部位概念不完全相同, 其往往指一个功能系统, 如中药中的"肾", 既包括现代的肾脏, 也包括生殖系统性活动。
方剂的核心是中药间合理的配伍, 其不是针对病人症状一堆药物的机械相加, 而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的有机结合。研究方剂配伍的目的在于分析组成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5 结语
中药学临床应用的手段主要是中药复方。近几年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最大, 研究力量最多。中药复方有独特的疗效, 体现了中医学的精华, 是可进一步开拓创新的中医学课题。中药复方有深刻的科学内涵, 需要以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进行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玮函, 吴咸中.药物血清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7, 13 (2) :190~193.
现代显微镜下的“毒”中药 篇11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可以发现,上面记载了上百种具有剧毒、大毒、小毒等的有毒药物,其实随着科学技术及药理学的发展,对药物“毒”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古代的药理学说和现代的实验室研究
中药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药理”一词,在古代中医药书籍中已出现,如宋代的《圣济经》中就有“药理篇”,但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的作用,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中药药理学经过近百年从起步、发展到逐渐成熟,如今其自身的方法学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药药理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以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炮制、中药药效、中药体内过程以及中药毒理学等,渗透到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各个层面。
但如今的中药药理学也有缺陷。中药在配伍的时候讲究君、臣、佐、使,而现代药理学经常会就中药的单味药进行毒理分析,很难触及到药物在处方应用时的动态药理变化;而且人的身体有偏性,所患病症也有偏性,从临床的使用来看,虽然“是药三分毒”,但也存在着“你之砒霜我之蜜糖”的情况,就是说,中药的毒性也因人而不同。药物肯定有其副作用,但关键看它是否对证且有利于治疗。对于传统概念里的毒药也好,还是实验室里的毒理分析也罢,在使用的过程中了解和熟悉药性,尽可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才是最佳。因为无论什么药物,服用后都要经过肠胃消化吸收,那些不能吸收的则经过人体的代谢系统排出,或沉淀滞留在体内,如果随便乱吃药,日积月累既增加肝脏的解毒负担,又增加肾脏的过滤负荷。所以药物的使用是有周期性的,并且建议定期复查。
首先应当了解中医药对于“毒”的概念。中医所说的“毒”,主要是指对人体有严重损害、使人痛苦的致病因素。“毒”的致病一般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重,即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常有发热、扰神、动血、动风、剧烈吐泻等症状;第二个特点是传,即许多毒邪致病具有传染性,多数烈性传染病都是毒邪致病;第三个特点是特,即毒邪为病有很强的特异性,呈一毒一病的特点,此毒只导致此病而不会变成彼病。
中医学一般会根据致病因素“毒”的来源,分为外毒和内毒两大类。所谓“外毒”,包括疫毒、药毒、虫兽毒、饮食毒等所导致的毒,每种病之毒邪各不相同。所谓“内毒”,实际是疾病中的病理产物,如所谓浊毒、痰毒、火毒、热毒、膏毒等,其命名实际是根据证候所作的病性判断。
中医的毒一般都属与“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有联系,如热毒、湿毒等。而祛毒的中药也有禁忌,中医里所谓的毒药通常只可以用来以毒攻毒驱除疾病,但是不可以用它来培养正气,因为正气是没有偏性的。所以,首先用大毒治病,将病邪去掉六分就应该停止,其次用常毒将第七分的病邪去掉,再次用小毒将第八分的病邪去掉,然后用无毒平缓的药物将第九分的病邪去掉,最后食用谷、肉、果、菜等营养物质恢复精气。千万不要随意服用补药,以免使得人体内的寒、热有所偏颇而损伤正气。
另外,很多有毒的中药如果没有经过正规处理,也可能产生很严重的副作用。就像我们平时常用的中药附子、乌头、天雄都很讲究炮制,如果不经过炮制吃下去就会发生中毒。事实上,对于中药中毒的追溯,上个世纪初,张锡纯编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中提到,寒凉药石膏会抑制心脏的跳动,黄连也不能随便乱吃,否则都可能有危险。
按照现在药理学的试验性研究,半夏、蒲黄、桑寄生等,如长期服用可致肝功能损害。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千里光等中草药含有黄樟醚;而青木香、淮木通、硝石等含有N硝基化合物,不但损害肝脏,还有诱发肝癌的作用。还有很多中草药能引起肝损害,如常用的合欢皮、番泻叶、苦楝皮、贯众、石蒜、黄芩、柴胡、白鲜皮、牡丹皮、槲寄生、薄荷等也可能损害肝脏;成方小柴胡汤对肝脏的损害,国内外已多有报道。如服用广防己、马兜铃等可引起中草药肾病,可引起少尿或多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腰痛或肾区扣击痛、肾功能降低或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失调、尿毒症等;水蛭、蜈蚣、皂荚可引起患者发生溶血性反应而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这些都有相关报道。但临床上,这些药仍然有其精妙之处,只是使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和配伍方法。
事实上,中医一直强调的是配伍的微妙,理论上,经过专业化、体系化中药熏陶的医生在配伍的时候,都能做到拿捏有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长处,同时避免中药伤身呢?专家表示,不要轻信“纯天然”“纯植物”等药品宣传,不要认为凡是中草药都没有毒副作用。开中药必须到正规医院的中医科或中医医院,不要盲目相信偏方、民间验方等,不要到非正规的小诊所看病。
所谓“解毒”的方法,也应该回到中医的四诊合参和辨证施治。中国人讲究人情味,一旦听说亲朋好友身体不好,要么立刻热心地推荐医生,要么就会取一些家里储备的药材给患者服用,并且还会说哪个人服用这个药后症状立刻改善,哪个人服用这个药后又是如何神效。患者及其家属碍于情面,拒绝也不是,用也不是,左右为难。尤其一般人总认为中药材或中药制剂都是天然物,毒性小、副作用少,因而容易滥服。
其实这本身就有一个倾向性的误导,中药一般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由医生诊断处方,第二级由医生指示处方,第三级是医生或药师指示使用,第四级才是一般成方。像四君子汤、逍遥散、生脉饮等,可以不经医生指示,直接到中西药房就能买到,因为这些成方没有毒性,在对证的情况下,服用一段时间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不对证乱吃药肯定是错误的,也是有伤害的。所以“解毒”的方法自然也是要对证用药。
中药的种植环境也要重视
这里提到一个名词叫“道地药材”,古人对环境影响道地药材的记述很多,如“诸药所生,皆有境界”;“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离其本土,其质同而效异”;等。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则“天药合一”就是古人认识道地药材的基本思路。《内经》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生物学认为,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本质为“表型变异+遗传变异+环境饰变”,可见,道地药材的表型可塑性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相关。
中药现代化 篇12
1 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
现代化中药制剂与西药制剂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所用原料为药材, 处方通常为复方, 而后者是单一化合物。这种技术处理周期短, 收粉率高, 工艺稳定, 还能根据要求在中温、低温或超低温状态下进行粉碎, 避免粉碎过程中的局部过热现象, 可完全按GMP要求进行生产。从而造成对组分提取的选择性上比较差。微波萃取技术用于中药提取还刚刚起步, 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些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超临界流体 (supercritical fluid, SCF) 既具有与气体相当的高扩散系数和低粘度特性, 又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物质良好的溶解能力。其密度对温度和压力变化十分敏感, 且与溶解能力在一定压力范围内成比例。利用SCF这种兼具气、液两相特性的双重特点, 即可达到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改变中药有效成分在SCF的溶解度, 从而进行萃取分离的目的。由于CO2临界条件适中 (7.488MPa, 304.15K) , 无毒、无味、无腐蚀性, 不燃烧、不爆炸, 价廉易得, 对大部分成分不反应等诸多优势, 故成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中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反应萃取技术目前萃取普遍采用石油醚、正丁醇、醋酸戊醋等物理萃取方法, 其主要缺点为萃取能力有限、选择性差, 应用领域较窄。反应萃取技术是一种按照溶剂和溶质之间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 通过强溶剂化或离子反应进行萃取的化学协助萃取技术, 萃取剂主要有中性磷 (膦) 类萃取剂、酸性磷 (膦) 类萃取剂和高分子量脂肪胺类萃取剂, 如三辛基氧膦 (TOPO) 、磷酸三丁酯 (TBP) 、氯化三辛基甲基铵 (TOMAC) 等。
此外, 其萃取方式也改进为连续萃取、超临界萃取、萃取/离子交换、萃取/结晶、萃淋树脂、液膜分离等。例如以小檗碱、黄岑甙、栀子甙为指标, 进行寒痛定泡腾冲剂颗粒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结果表明:半仿生提取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淀法>水提取法>水提醇沉淀法。
2 分离纯化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分离过程不受热, 无化学变化, 处理效率高和省能等特点。用此方法既可有效避免大量应用有机溶媒所造成的严重污染, 也可解决传统提取方法的复杂、繁琐等问题, 缩短生产周期, 因而在中药材分离纯化方面倍受欢迎。应用膜分离技术从中药麻黄中提取麻黄碱, 可使麻黄碱收率达98.1%, 同时可省略苯提和减压蒸馏等复杂工艺。应用超滤法澄清和精制生脉饮口服液, 有效成分损失少, 工艺流程缩短。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 因而起效快。如天津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 临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对苏合香丸进行研究, 拆方实验表明将原方十余味中药精简为苏合香脂和冰片两味, 其中苏合香脂用量又较原处方减少一半, 而临床疗效不减, 并以聚乙二醇6 000为基质, 将苏合香脂、冰片采用固体分散技术, 用滴制法制备苏冰滴丸, 并制定了冰片含量标准, 开展了生物有效性研究, 表明该滴丸具有有效剂量小, 起效快等优点。将黄芪夹竹桃果仁中提得的混合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 将齐墩果酸制备为滴丸, 以聚乙二醇4 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 将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为肠溶滴丸等, 均获得较好的效果。
颜耀东等人应用β-CD对强疏水性的齐墩果酸进行包合实验研究, 比较了包合前后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实验结果表明, 齐墩果酸-β-CD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明显高于齐墩果酸, 将齐墩果酸制成包合物有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王晓平等人应用β-CD包合冰片和蟾酥所制备的六神丸比原工艺制备的六神丸与体外溶出性快。沈联慈等人针对大蒜油具有特异恶臭和胃肠道刺激性, 给生产和患者服用造成不便, 将大蒜油制成β-CD包合物后, 臭味显著减少。实验证明, 大蒜油β-CD包合物比未包合大蒜油毒性显著降低, 并保持大蒜原有的抗菌、降血脂、抗癌等作用。徐乃焕针对巴豆霜毒性大、刺激性强、均匀性差、含油量不易控制、含水量测定繁杂、特异性差、粉末粘湿性强、流动性小、剂量不准确等问题, 把巴豆霜中巴豆油制成β-CD包合物, 克服了巴豆霜存在的问题,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如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现已用于临床。张志荣等用吸附-包裹法制备了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具有明显的肝靶向和缓释作用。李凤前等采用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化工艺制备了肺靶向汉防己甲素微囊, 可将药物靶向性地递送至肺部毛细血管床, 释放出的药物经肺部血流迅速到达肺动脉血管。微囊的生理盐水混悬液于37℃的恒温水浴放置2h后 (模拟体内环境) , 平均粒径7.42μm, 载药量37.88%。
陈庆华等以分子量为100 000的L-聚乳酸为囊材, 用改良的液中干燥法制备12-O- (对硝基苯甲酰) 二氢青蒿素微囊。经药效学实验得知, 本品对日本血吸虫和绦虫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制成微囊剂可使药物达到缓释目的。沈子龙等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雷公藤进行前处理后制成巴布剂, 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同仁堂将传统制剂狗皮膏改变剂型制成巴布剂, 并考察了其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表明, 狗皮膏巴布剂透过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将中药青风藤中的有效成分青藤碱采用提取、柱层析等方法纯化后加入经皮吸收促进剂制成贴剂, 不仅减少了使用剂量, 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而且克服了口服剂型半衰期短、需频繁给药的弊端。以低频电磁复合脉冲导入装置为促透方法, 将脂蟾毒配基以61.8μg/h, 华蟾毒配基以432.4μg/h的速率渗透进入家兔体内, 可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失血动物的血压并显著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用此方法可解决蟾酥类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的巨毒药物的有效给药剂量问题。
3 结语
当今世界, “回归自然”的思潮席卷全球, 天然药物倍受重视, 为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药制剂的发展只有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特色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学术思想和科学文化, 吸收、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发展成果和高科技手段, 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范改造传统产品, 走中药现代化之路, 才会创制出具有传统特色的、与现代制药技术进步相适应的中药制剂, 才会为中药制剂以崭新的面貌迈出国门, 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中药制剂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中药制剂的现状, 对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制剂的前处理过程及中药制剂技术现代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中药现代化】推荐阅读:
中药现代产业07-16
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06-27
新技术助推中药现代化06-27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05-13
现代中药鉴定技术07-15
抗癌中药八大功效临床观察及现代药理研究07-03
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07-29
中药材中药饮片培训09-13
2022年中药士中药学功效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