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产业

2024-07-16

中药现代产业(共12篇)

中药现代产业 篇1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发展,中医药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复方配伍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再加上我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这使得中药产业成为我国少数具有先发比较优势的制造产业之一[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也从改革开放时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发展成为当前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化产业体系。这其中的功劳自然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向导。1996年,国家科技部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以“中药科技产业”为切入点,从此拉开了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序幕。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有关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对中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前正值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文简称“新医改”)的关键时期,在2009年初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也特别提到了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因此,了解和掌握前一阶段中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十分必要,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找准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建设。

1 中药产业现代化政策发展进程

1996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实现中药与中药生产现代化”的目标,至此“中药现代化”一词由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中药现代化也由此上升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高度。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6年开展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又明确提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同时针对如何有效地实施该行动计划清楚规定了四大对策: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建立我国中药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推动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2]。自从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997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同时提出“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1999年3月,国家科技部又出台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实施方案。此方案在1996年提出的四大对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优良中药材品种的现代化、国际化示范研究;建立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此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并成立了相应的“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发展实施规划和基地。

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曾组织制定并印发了《中药行业“十五”规划》,其中制定的5个产业发展的重点,即建立与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进程;改进中药饮片管理,提高饮片质量;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中成药工业发展;并计划投入64亿元实施“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中药现代化的大力支持。同年的11月1日,国务院又转发了科技部等八部委《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具体部署了二十世纪初中药现代化的6项主要任务,形成了在政府领导下,国家、地方、企业多渠道投入,产业、高校、科研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局面。

2003年,我国政府颁布并开始实施了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它将多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党的中医药政策做了全面高度的概括,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为进一步巩固中药现代化发展成果,2007年3月21日,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又一事关中医药创新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文件。

2009年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我国将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同年5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投入,落实政府对中医医疗机构的倾斜政策,积极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这无疑有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上述简要列举了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的主要政策措施,这势必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实施效果如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证分析来得以验证。

2 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实证分析

2.1 中药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中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中药的生产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总和。从广义来讲,中药产业应该包括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产业等组成的一整条产业链。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科技等方面都将产生影响[3]。由于中药工业是中药现代化产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再加上诸如中药农业等其他产业链环节的统计数据可及性差,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了中药工业的相关财经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代表性地反映整个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资料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资料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资料来源:中国药学统计年鉴

2.2 中药工业经济类指标分析

我国的中药工业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始制定并实施了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对传统中药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一批中药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制药先进水平。目前我国中药工业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相当的产业体系。经过十多年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中药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中药工业得到长足进步。

2.2.1 中药工业产值成倍提高,销售情况逐年向好

自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中药工业发展情况逐年向好。200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704亿元,销售额1637亿元,实现利税279.3亿元[1]。到2009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524亿元,销售额2399亿元,实现利税410.7亿元。当年的中药工业产值已占医药产业工业产值(10076亿元)的25.0%。相比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前,中药工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524亿元,增长了近14.1倍(见表1);中药工业销售情况也逐年看好,工业销售产值从1995年的159.8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2399亿元,增长了15.01倍(见表2)。

2.2.2 中药产业在医药行业中整体地位显著提升

医药行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弱的朝阳产业,而中药产业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药产业经过十几年现代化的发展,在整个医药工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首先,从工业产值的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中药工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工业为716.5%。中药工业明显高出医药工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中药工业在医药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次,从销售产值方面看,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1995年到2009年期间),中药工业销售产值增长了15.01倍,而整个医药工业销售产值的增幅仅为9.58倍。另外,从医药工业内部分析,中药工业销售产值占医药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98%发展到2009年的25.05%,增长近了10个百分点,远高于医药工业总体水平。中药工业已成为除化学药品工业之外的又一医药工业支柱产业,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对医药产品的需要。

最后,从中药工业的产销率来看。1997年中药工业大约落后医药工业总体水平3.2个百分点,而后十年间,中药工业的产销率稳中有升,与医药工业总体差距不断缩小,2009年中药工业的产销率更首次超过医药工业总体水平,这说明中药现代化十年来,中药工业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品更符合人民现实需求。

总的来说,中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17.9%上升到了2009年的25.05%。

2.3 中药产业资本保值增值,对国民经济贡献不断提高

近十年来,中药行业处于较为平稳增长的发展状态,又由于国家不断加大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投资力度,推动中药现代化工程建设,为中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投资者投入的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表现均优于医药工业。

从资本保值增值率来看(见表3),1998年到2009年,除2001年、2003年、2008年和2009年外,中药工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均高于医药工业。而进一步分析2003年中药工业低于医药工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2002年中药工业在“非典”影响下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正常回落,2008年以后相对于化学制药工业的蓬勃发展,中药工业的发展呈稳步发展的状态。

另外,中药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与日俱增。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以来,中药工业产业占全国同期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1995年的0.294%,上升到2007年的0.741%,说明中药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是逐年上升的。当然,这还只是中药制造工业的统计数据,算上整个中药产业链对经济的贡献将远不止这些。

3 中药产业营运能力分析

通过上述经济类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药产业现代化政策实施十多年来,中药工业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且超过了整体医药行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医药行业中一个日益重要的子行业。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下列财务指标来考察中药产业整体营运能力。

3.1 资产负债率情况

见表4。

1997~2009年间的数据显示(见表4),中药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小于行业平均水平,偿债有较大保障,较之化学制药业,就更能显示其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的优势。就中药工业内部而言,资产负债率随时间变化略有上升,表明中药行业举债适度增加,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数据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数据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数据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3.2 资产状况

1 9 9 7年中药工业总资产占整个医药工业资产总额的2 4.1 2%(501/2077),2009年上升到25.82%(2564/9929),中药工业的资产占医药工业的比重不断升高,详情见下表。见表5。

3.3 产值利税率

从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之初,中药工业的产值利税率就远高于医药工业的总体水平(1997年中药工业利税率高于医药工业6.23个百分点),近年来,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7年中药工业利税率仅领先1.66个百分点,而且2009年中药工业利税率落后医药工业2.07个百分点。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2001~2006年,中药工业的利税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和2008年虽然有回升,但和历史最好水平(2001年19.7%)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反观医药工业,2001~2009年,这一水平虽也有所下滑,但总体下滑幅度不大。这说明,近年来各项工业原料、能源价格所导致的成本增高对中药工业可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见表6。

3.4 成本费用利润率

2005年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有所下降。但是,从整个历史趋势看,中药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及化学药品工业,表明中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所取得的收益高于同期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相同耗费取得的收益,反映了中药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较高,同时也反映中成药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较高。另外,中药工业的成本费用率从1997年的11.29%上升到2009年12.88%,足见在中药现代化政策下,中成药企业的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有所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加强。见表7。

4 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透过上述两大类指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中药现代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中药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中药产业已成为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比较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药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只是中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还应全面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产业等其他各个方面。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这些方面确实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业内人士的重视。

4.1 中药农业方面

中药农业位于中药产业的源头,它的发展决定着中药材质量的优劣、产量的高低,不仅事关中药产业的整体效益,而且符合我国“三农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中药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品种、土地两大方面。品种问题体现在多数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没有良种,药材种源不纯较为普遍,难以适应大面积规范化生产的需要。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有所增加,抗病虫品种选育尤为重要,但这方面工作当前基本属于空白;土地问题则反映为土地污染和流失严重,药材生产面积大量减少,利用效率低、治理能力差,评价与动态监测工作也尚未开展。

4.2 中药工业方面

近年来,中药工业作为中药产业的主体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是中药工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产品是困扰国内中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难题。由于开发新产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国内中药界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就无法保证不断推出能够进入国际药品市场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

我国目前对中药的研究开发以改良古方、验方、复合制剂为多,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市场上流通的绝大多数也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的药品,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发达国家虽然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应用较中国落后,但在单味药的有效成分研究方面领先于我国。此外,由于工艺落后,剂型单一,我国的中药产品在形式上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

二是中药质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质量标准不够完善,造成产品质量还不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同时,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标准的制定、方法手段的控制均落后于国际水平,如中药材种植方面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控制较晚,使得医药企业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解决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问题,因而我国中药质量一直难以得到国外广泛肯定[4]。

4.3 中药商业方面

中药商业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个方面。在国内贸易中,还没有充分重视开拓基地药材下游市场,各地药材基地建设的业主在实施基地建设时,往往对买方市场的品种需求信息缺乏了解、不注重后续下游市场的开拓(也缺乏开拓的能力),在药材销售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难以保证基地的经济效益。此外,供求结构矛盾突出。消费者与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一般普通药品供应量大于高质量、多品种、新药品的供应量,所以,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国际贸易方面,虽然我国中药产业在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比较优势,中药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中药出口也存在挑战,综合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中成药甚至出现了相对出口劣势,这导致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优势削弱[5]。

4.4 中药知识产业方面

尽管随着《专利法》、《商标法》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我国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和专利申请知识和技巧缺乏两个方面[6]。

5 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通过对近年来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药产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成效显著,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整个产业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正值新医改推行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从产业链源头抓起,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药工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中药产业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中药产业是一门资源消耗型产业,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因此,政府在进一步加大中药产业投入力度的时候,应从产业链的源头出发加强对中药资源的控制,加大对中药农业的开发力度。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整个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带动“三农经济”发展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中药产业的发展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做文章。从质的方面要求来看,需要总结我国近年来实施GAP标准措施以来的经验,尽力保证种类重要的中药材质量的一致性与恒定性,从源头保证我国中药产品质量的稳定,这有助于我国相关中药标准的建立实施和中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量的方面考虑,要保证其利用量等于或小于中药资源的再生量,控制好现有存量,在保证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持续利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另外,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也十分重要。一方面呼吁建立国家重点中药资源自然保护区。如在青藏高原建立羌活、虫草、水母雪莲、中宁枸杞等藏药材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药材物种及药材;在吉林长白山建立人参、党参、黄芪等北药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地区特点建立丰富的壮、瑶、侗、仫佬、苗等民族药自然保护区。

另一方面,应建立珍稀濒危药用物种及资源蕴藏量的预警系统。对市场需求大、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稀少的物种及国家保护物种进行监测,重点监测中药资源开发破坏区和保护区,监测资源分布范围、生境、繁殖方式、种群结构、资源消长、市场需求、价格变化和保护状况等,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只有把握住了产业链的源头,才能保障整条中药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5.2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医改中的作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中医药是老祖宗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构建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就中医药产品而言,因其治疗部分疾病在效果上不但和化学药品不相上下,且其治疗费用显著降低(见表8),因此,充分利用中医药将有利于降低社会的医药卫生开支,提高医药保障水平。

当前,新医改中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就是落实中西药并重的原则,鼓励中药的应用的制度体现。在我国2009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含盖了102种中成药并首次纳入了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

此外,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国家也积极争取鼓励和引导使用中医药的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明确提出,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版)中含中成药987个,中药饮片也纳入其中,中药增加比例超过了西药。这些政策应进一步得到加强和落实,这将带动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我国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见表8。

资料来源:《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1999

5.3 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现代中药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可在业内发出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发挥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还可以通过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保密措施,有效保护研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5.4 培育中医药市场氛围,使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行动纲领

虽然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中医药的质疑,质疑者虽然是个别人,但经媒体和舆论的放大,社会影响却是广泛的。质疑之声使得全社会直面中医西化、中医理论创新不足、中医药服务能力弱化等严峻的现实,也让中医药界深刻反思自身。受困扰的不仅仅是中医药界,也影响到中医药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无形中给中医药事业巨大压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或纲要虽然从国家和战略的高度向世人展示了巨幅宏伟蓝图,但没有形成全社会人民的广泛共识。

由于我国中医药行业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是由中华民族催生了中医药行业,而中医行业则保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由此可以说,振兴中医药行业是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信任与帮助的。

因此,需要通过相关的宣传培育出对中医药市场的热情,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全社会的“热爱中药、广泛使用中药”的宽容文化氛围缺失,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影响是根本的。因为政府采取一切努力与措施,发展中药产业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让全社会热爱中药、真正接受中药,如果医生与群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中药、抛弃中药,那么中药产业现代化将毫无意义可言了。

为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舆论的手段,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广泛普及工作,既重新建立中华民族对中医药的信任、也让中医药行业重拾自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使我国传统中医药行业永葆青春,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服务。

总的来讲,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成绩是客观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保障,充分利用中药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中医药市场氛围、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是科学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的健康需求。相信我们在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通过努力创造和谐的中医药发展环境,坚持继承和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医理论将会更加严密、中医诊疗更加科学、中药制剂更加符合现代需求;中医药在更多的国家获得合法的地位,融入到主流科学中,中医药教育也会更多的融进主流教育领域;中医药将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作为科学而广泛接受;中医药产业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结晶,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中药产业在国家中药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前进,在整个医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当前我国正值新一轮医药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家中药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中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通过对近十年来中药产业发展情况的相关财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比较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本文还从产业链的角度指出了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药产业现代化,中医药,新医改,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我国制药产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区别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12):711-713.

[2]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1998.

[3]马爱霞,邹子健,邹健强,等.浅谈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评价内涵[J].中国药房,2009,20(6):1361-1364.

[4]冯国忠,唐慧鑫,马爱霞.我国中药出口形式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55.

[5]马爱霞,邹子健.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6):34.

[6]杨智,朱晓新.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情况调查[R].2007.

中药现代产业 篇2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一、协议签定的背景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药是人类防治疾病和保健的重要手段,是独具我国民族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领域。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是一件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为了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国家先后批准筹建九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及一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及政府的关心文持下,各基地在探索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已加入WTO,中医药事业逆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非常严唆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状,整合各地中医药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资源,强强联合,实现优势集成,增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协议的宗旨

加强我国中药现代化工作整体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协议各方的信息交流,集成多方资源,形成协调一致、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为共同推进我国中药产业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显著提高我国中药国际地位、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申药产业携手共进。

三、协议各方合作厚则

1、政府引导和以企业为主体共同推进的原则:实现中药现代化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政府将通过制定国家战略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宏观引导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企业则是实施中药现代化的主体。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围绕国家战略目标;不断创新。“官产学研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

2、总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总体布局,同时根据杏地区实际情况,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配合西部大开发战咯的实施,通过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西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3、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中药联合研究开发、药材生产、中药制药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4、科技创新原则:加强中药新药及制药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利用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药企业。

5、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特别要注意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返化和灭绝,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高起点、高标准原则: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国家有关法规,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7、优势集成原则:充分利用杏方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的现有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方中药资源、科技、人才、企业的优势,加强优势集成和互补。

8、开放合作原则: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的智力、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调动官、产、学、研、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其诚合作,互惠互利,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

四、合作内容

1、事关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政策的倡议与建议。

2、基地发展战咯和发展规划的制订。

3、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研究。

4、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系统开发。

5、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的跨地区组织实施和省级重大攻关项目联动。

6、促进大型中医药产业集团的组建和重组。

7、国际合作渠道的开辟与利用。

8、建立促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合作的中介机构和组织。

9、组织实施协议各方人方交流与培养。

10、配合各基地,组织建设好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

五、本协议官各方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十七份,协议各方各执一份。

六、协议各方代表签字

科技部

卫生部

国家经贸委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四川省政府

吉林省政府

贵州省政府

云南省政府

湖北省政府

江苏省政府

广东省政府

河南省政府

山东省政府

中药现代产业 篇3

虽然他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讲话铿锵有力,谈起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问题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把全世界的驴皮资源全部挖掘出来

刘维志说,当今社会,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因为只有充分挖掘世界市场的潜力并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企业才能获得市场资源和原料资源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东阿阿胶集团的国际化主要包括销售市场的国际化和原料市场的国际化两个方面。

为了将阿胶推向国际市场,东阿阿胶集团自2004起逐步在海外建立销售公司,启动了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的工程。因为东南亚地区华人、华裔集中,对阿胶的需求量大,所以阿胶集团首先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设立了一个销售公司。

第一年驻吉销售公司的工作主要是产品注册、公司注册、销售网络的建立以及产品的推介和宣传;经过一年的准备和铺垫,第二年开始大量的产品销售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下来,东阿阿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销售量便实现了翻番,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人民币。

另外,针对西欧市场潜力大,欧盟内部物流便捷的特点,阿胶集团在德国的汉堡设立了一个销售公司,并选派优秀的销售人员前去开发市场。刘维志说,汉堡只是欧洲市场开发的开始,今后还要在奥地利、波兰、法国等国家建立销售公司。此外,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潜力也很大,将来也要到那里设立公司。

因为生产阿胶的原料主要是驴皮,随着阿胶的年产量逐年递增,2004年达到了历史新高,消耗驴皮130万张,所以对驴皮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国内的资源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这一问题,阿胶集团在建立国内养驴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发国际原料市场。

阿胶人对世界的养驴状况进行了认真地了解和研究,通过查阅联合国农业署的相关资料,发现全世界驴子的存栏量为4000万头,其中中国占1000万头,只占世界存栏量的四分之一。而国外驴子的存栏量主要集中在中亚、非洲、中东地区、南美和澳大利亚。

刘维志与国家动物检验检疫局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从埃及进口了一个集装箱的驴皮。驴皮虽然进来了,但刘维志觉得量还远远不够,于是,他邀请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商检局的官员远赴埃及,现场办公,一举办妥了埃及驴皮进口中国的永久性手续,于是埃及的驴皮便源源不断地运到东阿,大大缓解了阿胶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

而秘鲁的驴皮资源则必须先运到美国,再由美国进口中国,因为秘鲁和中国之间还没有动物产品进出口的协议。刘维志先生说阿胶集团现正在积极努力,争取早日从秘鲁直接进口驴皮。此外,阿胶集团已经派人前往喀什,负责联系中亚各国的驴皮进口。而且,刘维志还曾三次远赴澳大利亚现场考察当地的驴业资源。

因为阿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年年底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且阿胶的产量在逐年上升,所以驴皮的需求量也会逐年上升,刘维志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全世界的驴皮资源全部挖掘出来!

中药出口的惟一出路是中药的现代化

中国的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功效,几千年来医治了无数的疑难杂症,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但中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在走向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因为,我们的中药企业无法用西方流行的药效学理论来解释中药的药理作用,无法证明中药中哪些成分可以医治哪种病症,导致中药不能获得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药品认证,因而无法进入欧美市场。刘维志说,中药出口的惟一出路是中药的现代化。

什么是中药的现代化呢?刘维志解释说,中药的现代化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中药制造手段的现代化,就是指生产中药的工具和设备的现代化。如将家庭作坊中的药锅、药勺等传统的制药工具更换为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制药生产线等;

第二个阶段称为中药剂型的现代化,就是针对传统中药体积大、口味差、见效慢的缺点,改变中药的剂型,使之体积减小、口味变好、单位药效成分加大,从而达到便于携带、适于服用、起效快的目的;

第三个阶段称为中药机理的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发现中药中哪种成分发挥什么药理作用,然后从传统中药中将这种成份提出,制成能够快速治疗某种病症的新药。这种新药完全可以用西方的药效学加以证明,符合西方药品生产的标准和要求,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西方药品市场。

东阿阿胶集团眼下正在进行阿胶的二次开发,其实就是阿胶现代化的第三个阶段,东阿阿胶集团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已经对阿胶的药效作用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巨大突破。比如,已经从分子甚至原子层面证明了阿胶补血、抗癌、补钙和改善微循环等功效,可以运用DNA技术分辨微小的驴皮块和其他动物毛皮之间的区别。

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发现到底阿胶里的哪种成分起着补血的作用,然后以阿胶作为原料制造出补血的新药。如果这项研究获得了成功,阿胶进入西方市场将畅通无阻,海外销售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届时,阿胶集团在其国际化的征途上将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但是,阿胶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当漫长而且风险很大的课题。因为难度相当大、科技水平要求相当高,必须请国内科学界相关领域的顶尖高手参加研究工作。如8月17日,阿胶集团在北京举办了题为《阿胶的真伪辨别》的论坛,邀请许多知名专家参加,其中包括四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和多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或课题负责人,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重点探讨了如何辨别阿胶真伪的问题,如果有所突破,将为阿胶的机理和药效研究提供更新的科研成果,这将进一步推动阿胶的现代化。

刘维志说:现在东西方文化在逐渐走向融合,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对东方的文化感兴趣,我们也应该积极地了解西方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优势互补,谋求人类文明新的突破。中药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要吸收西药中的合理成分,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医药振兴做出新的贡献。而且,现在西药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医药界占有强势地位,我们要弘扬中华医药,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利用西药的科学方法来发展中药,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现代产业 篇4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与引导, 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成为继电力、煤炭、饮料和烟草行业之后拉动工业增长的五大主动力之一, 并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为加快推进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在贵州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统计局的指导下, 联合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研究制定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统计部门在信息化方面应当先走一步”, “要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 并把它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点”, 本文着眼于以统计数据中心为平台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着手于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的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部门的应用, 设计开发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1 开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1.1 基于中药产业统计数据的复杂性的需要

随着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全省中药产业总量迅猛增加, 经济成分日趋多元化, 经济运行变数增多、变化加快, 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 社会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政府管理体制正在实现重大转变。面对这样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工作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 要求更高, 难度更大。因此, 开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提供方便、快捷、智能的产业统计信息资源分析平台是必要的。

1.2 基于中药产业统计数据的有效性的需要

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 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统计工作的质量就是要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如果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客观, 就会给科学决策造成失误。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实事求是放在统计工作的第一位。要严格依照《统计法》, 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高和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既不能瞒报、漏报, 更不能虚报、加“水分”, 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因此, 开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是必要的。

1.3 基于中药产业统计数据的及时性的需要

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要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服务。一方面, 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 针对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开展统计分析, 为重大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 要围绕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针对中药产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进行阶段性的跟踪分析, 提出对策意见, 并注意掌握和分析国际、国内中药产业发展形势和发达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因此, 开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提供及时的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是必要的。

1.4 基于中药产业统计数据的完整性的需要

当前, 贵州省已步入实施“十二五”规划, 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的关键时期, 中药现代化产业作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的统计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转变, 统计信息来源渠道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统计制度、方法、指标体系、组织方式等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因此, 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工作要紧密结合产业实际, 不断探索统计工作规律。创新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要求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要深入到产业发展的第一线, 获取和掌握第一手资料, 这样才能提出有深度的建议, 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服务于决策。因此, 开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实现对中药现代化产业涉及的工业、农业、林业、科技、流通、监督管理6个部门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的整合,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是必要的。

2 开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路线

2.1 系统需求分析

根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包含:中药农业领域、中药林业领域、中药工业领域、中药商业及流通领域、中药药品监督管理领域、中药科技领域) 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收集各基层单位填报数据时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统计数据分析中需要完善的内容, 结合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推进, 针对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数据的复杂性、有效性、及时性、完整性等, 开发的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实现对中药产业统计过程中的各领域 (包括中药农业、中药林业、中药工业、、中药流通、药监、中药科技) 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分级审核、自动比对、清洗、排除, 实现对报表制度的基层表数据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的自动分析和判断, 实现对基层表数据的以网络填报的方式分级自动审核、分级分类汇总和逐层上报;实现对统计数据从源头到结果的可控和跟踪分析。

2.2 工作流程分析

填报用户的主要工作流程为: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用户信息修改→完善组织机构→领域选择→选择要填报的报表→完善填表信息→数据填报数据保存→数据提交→退出系统。

管理员的主要工作流程为:向超级管理员提供用户名→超级管理员按用户名和所属级别开通管理员用户→超级管理员告知开通信息→管理员登录→修改用户基本信息→基层表填报数据查看→综合表数据信息汇总分析→退出系统。系统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3.1 基本架构

(1) 系统采用目前业界最先进、最流行的.NET标准三层架构, 采用B/S模式, 系统分为界面显示层、业务逻辑层及数据访问层三层, 三层间通过被调用层所暴露的Service来进行通信 (remote, distributed) 。由于系统的业务复杂, 数据访问量很大, 考虑到负载均衡、备份等因素, 将三层分别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同时各层也有不同的集群策略, 此时, 界面显示层与业务逻辑层间的通信, 也是通过Service来进行。在.NET架构中, 界面显示层不包含任何业务逻辑, 仅仅负责界面显示, 在业务逻辑层上有统一的访问接口。

(2) 网络拓扑结构。由于系统中的统计信息资源非常重要, 系统使用3台服务器, 一是应用服务器, 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二是数据服务器, 数据服务器主要负责将应用服务器从客户端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三是备份服务器, 主要负责数据和重要文档的备份。3台服务器既相对独立, 也相互协同工作。系统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

3.2 开发与应用环境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

数据库:MS SQL Server 2005

Web服务:Internet信息服务 (IIS) 管理器

集成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

开发语言:C#

版本控制工具:Tortoise SVN-1.6.3.16613-win32-svn-1.6.3

软件开发体系选用.NET架构。.NET平台是由用于创建和运行XML Web服务组成的。.NET的服务器基本结构是一系列用于生成、发布和操作XML Web服务的基础程序, 包括Windows和各种.NET企业服务器。主要的技术包括对XML、scale-out及跨程序和服务的商务流程 (Business Process Orchestration) 的支持。

3.3 标准代码

全省实行统一标准代码。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参考目前国家的划分标准, 将中药现代化及相关产业分为4个门类和26个小类, 按照中药农业、中药林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及流通、中药科技、药品监督的顺序设计。

中药材种植业:包括中药农业和中药林业领域的中药材种植 (0140) 。

医药制造业:包括化学药品原药制造 (2710) ,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2720) , 中药饮片加工 (2730) , 中成药制造 (2740) , 兽用药品制造 (2750) , 生物、生化药品的制造 (2760) ,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2770) 。

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制药专用设备制造 (3644) 。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包括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 (3681) , 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 (3682) , 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 (3683) , 医疗、外科及兽医用器械制造 (3684) , 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 (3685) , 假肢、人工器官及植 (介) 入器械制造 (3686) , 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3689) 。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业:包括西药批发 (6351) , 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 (6352) 、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 (6353) 。

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业:药品零售 (6551) , 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 (6552)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7540) 。

专业技术服务业:技术检测 (7650) 。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技术推广服务 (7710) 、科技中介服务 (7720) 、其他科技服务 (7790) 。

3.4 数据表设计

数据表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原则、安全有效原则、一致完备原则, 总体思路是按逻辑分层设计, 按其功能作用、存取频率、使用对象等具体描述如下[3]:

按功能作用分:基层数据表、综合数据表。

按领域分:中药农业数据表、中药林业数据表、中药工业数据表、中药流通数据表、中药药品监督数据表、中药科技数据表。

按区域级别分:省级数据表、地州市级数据表、区 (县) 级数据表。

3.5 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模块示意图见图3。

用户注册模块:本模块的功能键主要实现基层填报单位网上注册, 在用户注册时主要向用户收集行政区划代码、注册用户名、真实姓名、用户性别、组织机构代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 负责把用户密码转换为二进制代码存入数据库。其中用户名和组织机构代码具有唯一性。

用户登录模块:用户登录模块主要向用户采集用户名和用户密码, 并把用户名转换为相应的二进制代码后与数据库中相对应的用户名所对应的密码相比较, 如果密码和用户名都与数据库中的相同, 则用户登录成功并自动给用户分配相应的操作权限。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组织机构、权限管理、菜单管理、角色管理、基础数据管理、人员管理等几大功能。组织机构管理主要对用户的组织机构信息进行维护;权限管理有省级管理员、地级管理员、县级管理员、6个领域的管理员、普通用户等;菜单管理, 主要是向用户提供一个自定义的菜单功能;角色管理主要对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基础数据管理主要是对用户填报的数据实现审核、上报、返回重填、建立企业名录库、药品名录库、行政区划代码、领域设置等功能;人员管理主要对用户进行密码重置、信息修改等。

法人单位管理:法人单位管理主要包括法人单位的录入、建立、检索和管理等功能。

数据分析模块:本模块中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块:数据自动对比模块、数据个性化排列模块、数据分级审核模块、数据审核自动认证模块、数据自动汇总模块、图表生成模块、历史数据剥离模块等。

4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特色

(1) 创立了一个省级共享的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平台。本系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 创立了一个产业统计信息资源平台, 将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涉及的各级各领域产业数据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统一、快速响应和资源共享, 不仅为促进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数据, 也为今后全面的区域化信息系统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建设, 形成了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数据库体系, 一方面用以统计数据支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 并通过网络提供权威、丰富的统计信息及多样、方便的检索查询功能。同时, 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了产业统计数据电子档案管理。

(3) 依托统计数据中心和统计数据库体系, 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各业务主管部门运用系统提供的数据仓库技术和有关统计分析技术, 按不同需求对统计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加工、分析、预测、挖掘和展示, 提高统计分析结果的及时性、可用性。注重运用多种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产业统计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立产业经济发展模型, 对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和中药材生产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预测。

5 结束语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数据库通过对2010年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涉及上网9个地州市56个县中药农业、78个县中药林业、113家中药工业企业, 其中, 规模以上企业97家;67家中药科技企业、13家中药科技事业单位和24个中药平台的统计信息资源的数据调查,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统一了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口径, 规范了部门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纲要[Z].2006.

[2]贵州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Z].2010.

中药现代产业 篇5

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省委省政府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的部署和要求,围绕《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现予发布《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2014年项目指南》。

2014年重点支持“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现有品种的技术提升和再评价、大品种规模化生产”、“新药、健康新产品的产业化研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研发平台建设”、“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园区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培育建设”六个方向。采取“公布指南、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方式组织实施。

一、2014年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重点支持的领域和方向

(一)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1.支持方向

(1)中药材资源利用及地道、特色、大宗中药材地道性研究

支持中药材资源调查、利用评价与保护研究;重要稀缺、名贵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繁殖研究;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中药材异地引种、野生变家种(养)研究;主要大宗、地道、特色中药材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及规划,支持地道、特色、大宗中药材地道性和优良性基础研究;支撑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的相关基 1

础研究。

(2)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支持中药材优质种源筛选、提纯复壮、繁育利用研究;中药材新品种培育研究;主要中药材种子种苗快繁与规范化育苗技术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GAP)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药材仿野生、抚育及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中药材种植模式(养殖条件)研究;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研究;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申请国家GAP认证的前期研究;GAP基地的技术提升及改造研究;主要中药材质量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及品质评价研究;重要中药材栽培生理研究;中药材规范生产技术培训。

(3)中药材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应用

支持中药材采收、初加工、质检、储藏、运输等环节的先进技术研发、引进及应用示范;主要中药饮片炮制技术、质量标准研究与应用示范及产业化;中药材贮藏过程中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中药材采收、加工专用机具研发;支持工业生产用饮片的研究与应用。

2.申报要求

(1)申请单位具备项目实施基础条件(仪器设备、研发团队及配套经费等);

(2)鼓励以产学研合作方式联合申报;

(3)优先支持具有较好前期工作基础的应用研究;

(4)优先支持我省具有产业化和市场前景的地道、特色、大宗中药材相关研究及示范推广。

(二)现有品种的技术提升和再评价、大品种规模化生产

1.支持方向

(1)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质量标准的提升、疗效及安全性的再评价等;

(2)重点支持大品种(上亿元销售额的品种)制药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化应用;

(3)重点支持大品种(上亿元销售额的品种)制药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2.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具有该项关键技术的前期研究及应用基础;(2)

所选关键技术及过程控制必须以合适的品种为研究对象;

(3)项目须符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原则,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规模为目的。

(三)新药、健康新产品的产业化研究

1.支持方向

(1)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

创新品种和健康新产品的产业化研究;

(2)制药及相关产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及产业

化转化;

(3)中药材生产及加工过程中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4)以中药材为原料或主要成分的保健品、食品、日化用品、添加剂等相关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及产业化。

2.申报条件

(1)申报项目已获得国家临床批件或生产批件;

(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3)以中药材为原料或主要成分的保健品、食品、日化用品、添加剂等相关新产品的研发目标为获得生产批文或受理号;

(4)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申报。

(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1.支持方向

(1)中药民族药新制剂研究开发及现有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

(2)化学药物与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通用名药物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再创新;

(3)支持疗效确切、临床基础较好的医院制剂研发;

(4)支持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活性成分、先导化合物创制新药、药效物质基础、活性物质筛选、质量控制技术、药物临床评价技术等研究;

(5)支持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及新型释药系统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申报条件

(1)申报项目必须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优先支持研究目标为获得临床批件、生产批件或受理号的项目;

(2)所选品种具有优势特色及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4)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联合申报各方需签订共同申报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责权。

(五)研发平台建设

1.支持方向:

(1)整合现有平台资源,重点支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2)培育建设我省中药资源与规范化生产、加工、药物研发等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

(3)支持现有技术平台的能力建设。

(六)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园区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培育建设

1.支持方向

(1)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化园区培育建设

支持医药工业园区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信息等平台建设,开展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培育建设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化园区。

(2)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培育建设

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大宗品种的县(市、区),开展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规范化产地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及推广应用等,培育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二、2014年项目申报基本条件和要求

1.产业化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具有较好的产业和市场前景,具备较好的产业化条件,有望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申报项目目标明确,技术经济指标具体,创新性明显,技术路线可行,组织方案落实,自筹匹配资金到位,技术力量和科研条件具备,科研队伍结构合理,保障措施有力。

3.申请单位应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

4.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5.已承担有两项以上(含两项)省科技厅计划项目未验收的项目主持人不能申报本项目;承担有一项以上(含一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项目未验收的项目主持人不能申报本项目。

6.申请者应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地填写项目申报书,保证申报书的真实性,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报。

沐浴南巡春风,打造现代中药旗舰 篇6

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坚持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立足于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中药产业,“以科技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动力,以质量为保障”,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使企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资产由原来的1200万增值到50亿,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医药领域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十年来的成就,是我们深入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我们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结果。天士力集团以具体、丰富的社会实践,生动地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巨大力量。

一、创新现代中药,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

十多年前,在国际国内政治风云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思想家的伟大气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深刻、精辟的论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热情,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天士力集团的创业者们开始了在历史悠久的中医药领域,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化的奋斗历程。按照邓小平同志"以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思想,确立了"三高一新"(高科技、高起点、高速度、新思维)的发展思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立项研究新药——复方丹参滴丸,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先进萃取技术进行工艺创新,提高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利用分子分散技术进行剂型创新;利用液象、气象、气质联用,建立滴丸质量标准、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定性、定量,有效成分可控,填补了药典的空白。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采取引进、消化、自主研发等手段,搭建现代中药先进技术制造平台,把中药生产推进到现代先进制造工业水平。

现代中药不是传统中药披上“现代外衣”,不是一个点上的技术突破,而是内涵和价值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科技革命。它需要从配方筛选、药材种植、成分分析、有效成分提取、动物实验、临床检验、制药工艺等一系列价值链上的创造,以现代高科技手段成就了现代中药品质,天士力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跨越鸿沟、意义深远的突破。

天士力在国内率先按照国际认可GAP(药材种植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陕西、云南、湖南、福建建立了中药材生产基地,确保中药材高品质,无污染,逐步达到集约化、规范化生产。

天士力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并制订严格的GEP(中药和植物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涉及到提取、浓缩、结晶、过滤、干燥等多个单元操作,解决了中药材去除自有的毒性成分、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的纯化处理问题。

第一个研制出大型滴丸剂型自动化生产线,并建设成目前科技程度最高的现代中药新剂型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澳大利亚TGA的GMP认证,通过了IS09001 、ISO14001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

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其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天士力集团提供了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产业基础,而且引领了中药业创新的方向,推动了传统中药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化。

二、创新管理体制,搭建高科技创新体系

时任解放军254医院药剂科主任的闫希军带领部分科研工作者,面向社会寻求合作伙伴,与天津中央药业公司筹划建立了天士力的前身——天使力联合制药公司,把科研力量与产业力量相结合,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1998年又与浙江尖峰集团携手,引进资金3200万元。同年底,按照中央“军队与企业脱钩”的决定,天士力作为军队企业移交地方,我们抓住这一机遇,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动员员工出资购买了企业的部分股权,建立了产权明晰、投资主体多元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了真正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们始终重视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尖端的人才资源。在改革产权制度的基础上, 以资产为纽带,使知识经济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为科技创新搭建人才机制。

(1)持股机制——建立高管层和有贡献的科研人员持股制度,允许科研人员以成果和技术入股。

(2)分配机制——建立动态报酬制度,以市场化原则,按年贡献确定年薪

(3)创业机制——建立人才创业机制,以机制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

(4)激励机制——通过重奖有突出贡献者,建立起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

(5)培训机制——建立职业资质、学历学位、岗位技能等培训制度,鼓励员工终身学习。

机制的创新有效地激活了科研资源,吸纳了包括德国、美国、英国、芬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博士、硕士,建立起跨行业、跨领域的专业人才团队,形成了人才促进科技,科技创造效益,效益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

天士力研究院按照“大病种、大品种、系列化”的研发思路,一手抓现有产品的提升和升级换代;一手抓基础研究和战略尖端产品的创新。从单一化向系列化发展,由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向肿瘤与免疫系统、肠胃肝胆系统、抗病毒与感冒系统用药拓展,逐步构成了现代中药产品体系。天士力独家研制、生产的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及其系列研究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重中之重项目、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天士力技术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人事部也在天士力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基础上,天士力开始向化学药和生物制药领域进军,陆续研究开发出一批国家一类、二类新药,如替莫唑胺、尿激酶原等40多个品种进入临床研究。

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企业内外的各种科技资源,我们提出建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实施"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成果所有,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使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与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广泛合作,聘请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担任顾问,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澳大利亚Baker实验室、英国阿斯顿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部门开展深度合作,融合国际上的高品质成果,快速占领科技制高点,使科技创新成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柱。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天士力把企业运作机制逐步从以产品经营为中心向以产品和资本相结合的转变,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把企业做大做强。1999年开始进行资本运营的策划与运作,2002年8月,天士力集团的核心企业——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7.5亿元。与此同时,我们还融汇社会资源,投资控股了天士力生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商汇(控股)投资有限公司、天士力我立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和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了战略发展空间。

三、创新营销模式,创造消费者价值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技术创新效益的标准。牢固树立起超前的市场观念,发展大品种,开拓大市场,争取大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天士力在营销实践中的成功,源于不断的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营销模式。

根据国内医药市场变化及市场结构的特点,天士力提出“城市医疗市场、城乡市场、非处方药(OTC)市场”三个板块运作理论,以此为指导形成了自己的营销模式:一是确立了“立足城市、辐射乡村、区域管理、重点突破”的营销战略;二是以“专业公司、专人负责、专业化经营”作为营销组织体系的建设方针;三是按照“专家定位,学术推广”的营销思路,改变传统营销模式,不仅向消费者推销现代中药产品,而且向消费者推广一个健康的理念。实施学术营销、服务营销、文化营销、全员营销。建立了专业化、规范化的营销团队——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下设6个专业营销分公司、4个区域分公司和185个办事处组成的三级营销体系,构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并面向9亿农村人口,在全国800多个县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组织2万多名乡医参加培训,发放健康手册上千万份,普及健康知识。在开拓市场过程中,天士力以消费者为中心,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进行零距离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预防、治疗冠心病的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2002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03年再创新高突破11亿元,连续三年位居中成药单品种年销售额排行榜首位。

2001年6月,由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主持策划的“健康之星天士力行”大型消费者服务工程以燎原之势在各地全面展开。2003年1月,天士力健康之星活动正式列入“中国城镇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程”,成为提升全民健康意识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3年来,全国各省市几百万人报名参加此项活动,共遴选出19批3500余名健康之星走进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城,观摩现代中药的科研、提取及生产的全过程,听取著名医学专家的健康知识讲座,与天士力零距离沟通。健康之星活动向社会传播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为消费者创造产品以外的超值价值。

为了推动现代中药走向世界,天士力从1997年就开始向国际市场冲击,提出“基础市场在国内、目标市场在国际”的营销战略。1997年12月,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 . IND临床前申请,实现了中药进入世界医药主流市场的历史性突破。目前已经在俄罗斯、越南、古巴、阿联酋、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药品注册许可证,在28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完成了东南亚、北美、中东、欧洲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布局以及市场网络的搭建。在马来西亚、南非、荷兰、法国建立分公司,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国际化营销模式。

四、创新企业文化,提升核心能力

世纪之交,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天士力集团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转换,使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活动融为一体。

(1)以“创造健康、人类共享”为核心的价值观,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天士力塑造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主体内涵,包括效益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创新观念、信息观念、信誉观念等等;以中药现代化为己任的主导内涵,包括整体观念、奉献观念、义务观念、责任观念、忠诚观念、法纪观念等等;以营造政通人和、和谐融洽的内外部环境为依托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本观念、尊重观念、友爱观念、和谐观念、平等观念、民主观念等等。这一企业文化体系,系统概括体现了行业特点,渗透于员工的行为方式,融入企业的筋脉、骨骼、血肉之中,使企业文化无所不在,处处、时时发挥内在驱动力量。

(2) 天士力确定了“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的企业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我们的哲学理念;提高人类生命质量,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中心任务,是我们的经营理念。在经营实践中,我们逐步把企业理念升华为以“三个人”为内涵的企业文化,即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祖先文化、体现“诚信与服务”的消费者文化、体现“责任与价值”的企业人文化。为了使企业文化融入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之中,我们每年组织员工开展 “寻根”之旅:拜黄帝陵,寻中华民族之根,对企业高层人员进行不断的教育和培训;到商洛天士力丹参药源基地,寻事业之根,追求中医药从源头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之本;访延安,寻革命之根,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成为吸引人才的磁石,更成为天士力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3)发掘企业文化底蕴,使“天士力”成为企业凝聚人才的旗帜,主要内涵是:

天:天是生生不息的自然,天是科学严谨的规律,天是风云变幻的市场,天是至高无上的顾客。

士:士是得天地日月精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精灵;士是邦之本、国之天的民众;士是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人杰;士是鉴古析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来者。

力:力是凝聚力,政通人和,齐心协力;力是创新力,始以创新,敢为人先;力是生产力,人立天地之间,业兴五洲四海;力是竞争力,抢抓机遇,跨越发展,为民族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天士力十年的发展,从一个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支人才团队;从一个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从一个产品销售,建立了一个品牌营销模式;从一个企业管理创新,引发了一种企业文化现象;从一个产品经营,建立了资本运营基础。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小平同志 "以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的科学论断。

五、启动百年战略,永葆基业常青

中药复方现代研究 篇7

关键词:中药,药理

中国医药学的历史长达数千年, 是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 对中外医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以草药为主, 所以记载中药的书籍称之为"本草"。

中药复方是中药的主体组成部分, 其由几种药味组成, 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基本规定, 并且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

1 中药化学研究

西药通常是单一化合物, 但中药成分多, 一味中药通常就是一个小复方, 这是中药与西药的主要区别。中药复方的药效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化学成分,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公认的药效物质基础。

我国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国际上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基本保持同步。从早期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活性分析的模式向化学成分研究与药效活性筛选或以药效活性为导向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方式。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复方中几种组成药材中的多种化学成分构成不同的配伍组合, 使疗效达到最佳, 这是重要治疗疾病疗效的优势。成分的多样和复杂, 以及现有方法所检出的成分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配伍理论是中药方剂所独特拥有的, 及内涵涉及诸多内容, 诠释其具体内涵, 集合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主权的新型中药复方剂, 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中药化学研究两条思路:一是从中药的传统功效出发, 利用单一中药或复方, 提取有效成分, 找出先导化合物, 再进行结构简化或修饰;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下, 对复方组合理论, 君、臣、左、使以及整体观念、配合物质基础等理论等进行研究。

中药尤其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难度极大。每个药材含有多种成分, 作用的物质基础难以判断;多种中药含有同一种化学成分时, 难以判断其与整个复方的药效关系;中药煎煮、炮制过程中, 存在的动态化学变化, 生成的复合物可能成为药效活性的主要物质。各种夹杂在一起的复杂因素, 大大增加了研究难度。

2 中药药理学研究

中药现代化的中药环节之一是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理论是在长期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总结出的。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药理论, 解释复方的机理是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瓶颈。中医药药理研究是解释中药作用的中药手段,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正在走向成熟。

有数千年临床检验的传统名方, 是中药复方的精华, 其疗效确切、组方精妙, 并衍生出众多处方。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有着不同的体系、理论、特征和用语, 但研究对象和目标一致。现代科学技术将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有些医学家提出"祖剂"进行研究, 高屋建瓴地诠释了一批方剂的传统论述, 赋予现代科学内涵。

中医最主要的用药形式是复方, "君臣左使"、"七情六和"等理论是中医用药的中药依据。方剂配伍的研究, 可以继承和发展方剂理论, 对临床指导及中医药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资助项目之一。方剂配伍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难点, 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动物模型及证候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制作合适的动物模型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 目前主要借助现代药理学的病理模型, 这些模型并不能完整体现中医的治疗原则和中药的疗效特点。经过多年发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以形成一定规模, 各种证型都有所涉及, 如温病动物模型、血瘀证动物模型、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等。

近几年来, 许多新技术、新方法,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中医药理研究上日趋增加, 同时也借助学科交叉, 如数学、计算机等你技术, 为中药药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中药生物技术研究

以细胞、发酵、酶和蛋白质、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 在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以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旋律。其也渗入到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植物药、动物要以及矿物药是传统中药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动物药生物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主要的中药生物研究集中在植物药的研究上。

高等植物酶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基本局限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 有关要用植物酶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近几年逐渐受到重视, 进行药用植物酶和蛋白质的研究, 有很强的针对性。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 药物生物学研究也步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有效次生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研究、中药DNA分子标记、专基因药用植物或器官研究以及应用基因芯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 成为当今中药复方研究的热点, 促使中药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4 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研究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我国历代医学高度概括的一种理论, 实际上可看成寒凉和温热两个方面, 热和温, 寒和凉, 仅是程度的不同, 本质上并无两样。从现代科学实质分析, 其本质区别尚有待研究。现有资料分析, 寒凉温热可能源于对机体产热过程的影响, 同时出现脉率、舌象二便等的变化。

五味是大多数中药功效的基础和出发点, 是最基本的药性之一, 但现代的实验研究很少。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味觉, 综合前人和近代的论述, 可以认为五味基本源于味甘, 还有历代医者对药用实践的理解。五味与化学成分的关系是五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不同的味感。

中药归经规定的是中药的作用部位, 是药性理论的又一个重要部分。归经是定向定位的药性理论。中医概念的部位, 与现代器官或肢体的部位概念不完全相同, 其往往指一个功能系统, 如中药中的"肾", 既包括现代的肾脏, 也包括生殖系统性活动。

方剂的核心是中药间合理的配伍, 其不是针对病人症状一堆药物的机械相加, 而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的有机结合。研究方剂配伍的目的在于分析组成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5 结语

中药学临床应用的手段主要是中药复方。近几年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最大, 研究力量最多。中药复方有独特的疗效, 体现了中医学的精华, 是可进一步开拓创新的中医学课题。中药复方有深刻的科学内涵, 需要以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进行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玮函, 吴咸中.药物血清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7, 13 (2) :190~193.

中药现代产业 篇8

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辽宁省卫生职业学院 (原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刘庚祥院长对辽宁省中药产业协会成立表示祝贺。他说, 协会在整个辽宁中药产业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产业需要一个组织来服务企业、服务政府, 来完成政府与企业间的对话。他提出, 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中药材产业政策、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当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 做好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协会的会员根据专业划分三个分会:中药材工作委员会、中药材提取专业委员会、药用菌专业委员会。协会为了尽快开展工作, 更好为辽宁省中药新产品开发服务、为中药企业服务, 为中药产业发展服务, 将组建三个服务中心, 即依托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信息服务中心, 依托沈阳药科大学组建技术指导中心, 依托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产品研发中心。

辽宁燕州中药科技开发研究所所长张守岩认为, 随着时间发展和时代要求, 协会应该把工作内容从中药材扩大到医药方面, 中药材在整个产业中只是原料, 而协会应该包括整个产业, 提高档次, 为人类健康服务。还要抓住中药产业在当今农业中占很主要位置这一特点, 充分利用农业媒体宣传, 将其做大、做强、做深。另外, 药食两用保健品越来越受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视, 很有市场发展前途, 协会也应关注。

本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首席工程师李为理 (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对协会创建和发展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根据协会工作内容明确协会单位性质;二是常务理事尽量从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受领导关注的重点基地等重量型单位中选取, 要能代表辽宁省中药发展水平;三是应重点围绕辽宁特色药材做工作, 如辽五味子、辽细辛等, 力助品牌企业做大做强。

抚顺辽康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珍说, 国外许多国家在中医药产业上都有自己的品牌, 但其中药原材料大多来自中国, 这说明我国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药材是被国内外认可的。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打造自己的品牌, 辽宁人就应发展辽宁品牌, 如辽五味、辽细辛等。首先是质量, 其次是宣传, 每个环节都需要协会在企业与有关部门间协调, 共同打造具有绿色标识的无公害产品, 形成辽宁名优商品, 打响品牌, 远销国内外。

沈阳农大沃林中草药研究所所长张淑贤认为, 虽然中国中草药历史悠久, 但就目前市场局势来看, 我国中药市场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 而辽宁中药市场的发展与黑龙江、吉林市场相比也有差距, 可以说, 辽宁中药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所以此时成立这个协会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有关协会工作她提出, 一是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同时, 应与深加工、制药结合, 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二是在种植方面, 农民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为其提供技术和销路, 协会则应根据需要成为桥梁纽带, 把种植户和药厂衔接起来, 为双方服务, 还可从中创造出经济价值。

锦州中药材合作社理事长万成富代表种植户对协会成立表示祝贺, 他称协会的成立让种植户有了主心骨, 无论是药材行情咨询, 还是技术解答, 都不再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他给协会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协会多和政府有关部门协调, 让国家的优惠政策补贴到户;二是希望通过协会能与当地医药企业直接对口, 减少中间商户环节, 使种植户得到更多经济利益;三是希望协会在当地多发展深加工企业, 改变“药到安国才成药”这一现状。

沈阳天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继文说, 协会的成立给辽宁中药产业带来希望, 很多种植户种植的都是热门品种, 但收益却不理想, 就是因为种植户零散, 没有组织, 没能形成自己的优势, 所以此时创建协会是极其必要的。谈到深加工, 他认为辽宁省中草药成品之所以进不去国际市场, 是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 不能达到国际要求, 若想产品质量达到标准, 就要从种植开始实行标准化作业, 同时需要协会做企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媒介, 协会上了解政府, 下熟悉企业, 很容易从中找到切入点, 让政府了解企业, 从而得到政府的支持, 最终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产业链。

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白金友根据辽宁中草药产业当前局势提出几个发展方向:一是重点发展辽宁道地药材, 如辽五味、黄芪、刺五加等。选定几个品种, 重点发展, 形成几个真正的世界品牌;二是深搞研发, 需要企业投入一部分资金进行新产品研发, 如紫杉醇、花青素, 都是有利人类健康的, 可以将其做成保健品。三是技术支撑, 不仅是种植技术, 还有加工技术、销售技术, 都需要相关专家进行咨询指导, 这也是协会的一个工作内容。四是建立交易市场。辽宁省中草药发展的一大软肋是没有交易市场, 因此辽宁应建立一个东北道地药材博览中心, 引进商户, 同时进行博览和销售活动, 从而拉动辽宁中草药市场经济, 可使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原辽宁省医药管理局科技处处长王振方在会上说, 随着医药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越来越多, 产业愈加需要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来协调企业和政府、企业和企业之间关系, 并帮助产业链条各个环节解决问题。过去成立过一些学会组织, 但工作成绩不是很理想, 因此现在这个中药产业协会成立宛如久旱之甘雨正当时。在中药市场方面, 从以前营口地区的地道药材市场到现在沈阳南五市场, 发展一直没有强大起来, 和亳州、安国的医药市场有很大差距。对此虽然进行多方面协调, 但得不到统一意见, 导致遗留问题仍存在, 因此政府部门要深思, 企业要积极反应, 争取把辽宁中药市场发展起来。在技术上, 天然药物提取、中药饮片等课题研究亟待深入发展, 同时还应引进国外新技术, 逐渐缩小与国际上的距离。在药品管理方面他建议, 中药品生产企业GMP、商业流通GSP以及中药种植方面要贯彻全面质量管理, 保证整个生产过程要有详细记录, 取得信誉, 争创名优品牌, 使整个产业长足发展。

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曲寿河就药材销售方面提出, 辽宁目前药材市场销售渠道很不畅通, 例如沈阳南五马路市场, 有很多商家卖的药都是粗制滥造, 假货遍街, 而种植户因为药材销售重重关卡守着真正药材却卖不出去, 药材进入药房就是饮片, 就会受到各种条例法规规定, 这就是一个矛盾, 解开矛盾需要药监局人员支持, 因此协会应纳入药监局人员, 共同协商, 给予协会一定的销售权, 创建一个合理的顺畅的药材市场。

中药现代产业 篇9

1 佛山市中药产业优势及基础

(1) 产业具备一定规模

据统计,至2009年,佛山市现有医药生产企业39家、保健品生产企业16家。其中,有规模以上的企业29家,工业总产值36.67亿元,工业增加值13.02亿元。目前,全市有36家医药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拥有驰名企业多家,如德众药业、冯了性药业、广东环球制药、顺峰药业、华天宝药业、阿特维斯等均是具有多年制药历史的知名中医药及保健品企业;通过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70家。在全国中成药50强企业中,佛山拥有德众药业和冯了性两家。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是第一个国家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以及“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生产基地”。

(2) 文化底蕴深厚

佛山曾经有着“岭南药组”等美称,“佛药”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德众药业、冯了性药业、华天宝药业等企业具有多年的制药历史,是中国知名的中成药生产厂家。直到现在,佛山中药业还保留了数百年不衰的老牌名药,如创制于明朝中叶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行销至今已有380多年,创制于明初的“梁仲弘”、“抱龙丸”行销已近450年,创制于清朝的“李众胜堂”保济丸行销亦有100多年,可谓正宗经典,历久不衰。作为特色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佛山中药文化丰富了佛山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的内涵。

(3) 区域优势独特

佛山市地理位置优越,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同处在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共同构建“广佛经济圈”使得佛山能充分接受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与广州共享基础设施、交通网络、金融资本、人才教育、科技信息和市场服务等资源,实现联系紧密、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纵横交错的水陆空交通干线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贸易洽谈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从泛珠江三角的视野看,广东的粤西、粤北、粤东山区以及广东临近的广西、云南、贵州等是盛产中药原材料的大省,为佛山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此外,佛山南邻港澳,能够充分利用港澳的市场优势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推动佛山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

(4) 拥有一批拳头产品和著名商标

佛山市医药企业继承和发扬传统“佛药”的组方,创制出一大批畅销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拳头产品,如:冯了性药业的风湿跌打药酒、蛇胆川贝散、竭红跌打酊、保济丸;德众药业的鼻炎康片、源吉林甘和茶、少林跌打止痛膏;华天宝药业的龟鹿补肾系列药、腰椎痹痛丸、加味藿香正气丸;环球制药的玉屏风颗粒、小柴胡片、六味地黄胶囊等。德众药业目前在生产的品种有75个,其中7个是国家医药保护品种,其主导产品鼻炎康片年销值已超1亿元,在同类产品中销量居全国第一。目前,佛山市中药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德众”和广东省著名商标“顺峰牌”、“圣通平”等知名品牌,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的西鸣堂玉屏风颗粒获选为全国独家产品,德众、冯了性和华天宝3家企业被国家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2 佛山市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改革开放后,佛山中药开始走上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佛山的医药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走以中药为主的路线,在继承了古老“佛药”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的优良传统基础上,通过企业取得GMP认证,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的医药生产工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该产业总产值占佛山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少,对传统中药文化传承不足,老产品二次开发方面的力度不够。

(1)政府引导不足,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近年来佛山中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没有跟上佛山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长期以来,佛山市政府对家电、纺织、陶瓷、机械装备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从而使得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相对较低的中药产业在政策上的受惠程度相对减低。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药产业属于低碳、高利税、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还需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中药产业更多的引导和扶持。佛山市在中药领域引进高等技术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仍显不足,特别是企业在引进科研人才、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意识还不强。在产学研协调与合作方面,佛山市中药企业的步伐迈得还不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源未充分利用。

(2)产业规模有待提高,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经过多年的建设,佛山市中药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来看,佛山市有规模以上的医药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只占佛山市规模以上工业的0.4%和0.5%,产业水平还很低。表现在佛山市中药企业数量还不多,而具有辐射效应的龙头企业则更少,且为数不少的企业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较弱、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此外,部分民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管理不规范,存在“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的心态,缺乏进取精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制约中药产业规模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佛山市中医药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成药生产制造企业,而现代中药提取物与流通方面的相关企业所占比例则很小。

(3)创新意识薄弱,研发投入不足。

佛山市大部分医药企业由于体制、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原因,在新产品研究开发方面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创新意识也较为薄弱。一方面,佛山市只有少部分中医药及保健品企业每年将销售额的1%~3%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相当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0.5%,这与中医药产业要求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极不适应。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对新技术应用积极性不高,中医药及保健品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深度、广度仍不理想,相当部分中医药生产企业仍采用多年前的传统生产工艺。在已授权专利数量上,除了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少量专利,绝大多数企业都无已授权专利,甚至从未申请过专利。近年来,佛山市研发出的新药很少。

(4)传统中药文化发扬与传承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药文化本身就是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柱之一,用优秀的中药文化作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会对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佛山的中药产业是根植于佛山本土、饱含历史文化的传统产业,是可以将岭南历史文化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扬佛山的中药文化将可为创建中药品牌服务。尽管佛山的中成药历史悠久,但“佛药”文化价值也未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对传统中药文化传承不足还表现在对老产品二次开发方面的力度不够。随着人们对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普遍认可以及目前国际社会对中药及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国内外巨大的市场份额有待现代化的中药去占领,为老产品的二次开发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3 佛山市中药产业SWOT分析

佛山中药产业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基础,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更具有岭南成药的传统优势(Strengths,S),但也面临传统文化传承的难题,更存在产业实力还不够强、科研能力薄弱等现实问题 (Weaknesses,W);在外部环境上,佛山中药产业发展更面临历史性机遇 (Opportunities, O) 与挑战 (Threats,T) 。经过对佛山市中药产业进行客观的SWOT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规划(SO战略、ST 战略、WO 战略以及WT战略)。

4 提高广东省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通过调研分析佛山市中药产业的现状及SWOT分析,课题组以佛山为例,以点带面,提出优化岭南中药产业资源,加速岭南中药产业的发展,提升广东省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具体政策措施。

(1)宏观指导,优化产业政策。

加强宏观规划,进行有序指导,培育中药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中药产业政策,明确中药产业的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传统中药产品以产业的指导,建设国家级医药保健品产业基地,实现中药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在政府引导下,鼓励广东省中药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投资的多元化,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优势明显、产业链条较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进一步优化中小型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中小型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中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活动,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 加强各方面的合作, 为中药行业的研发、试投产和市场开拓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和政策环境。通过进一步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推动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研发团队。

(2)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合作与创新。

鼓励企业通过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在生产工艺、操作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在引进和使用、掌握先进技术基础上,努力进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创新技术,真正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实实在在地规避各种风险,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名优中成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研究,赋予科技内涵,提升产品的价值,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对岭南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对这些名优中成药注入新的科学内涵。

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现代医学药学方法及理论为指导,以推动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为目标,开展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合作和交流;针对传统医药应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深化对传统医药科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的相互融合及共同发展;逐步建立传统医药的国际标准,提高传统医药产品的研发效率和生产、应用及管理水平,推动传统医药发展;鼓励本地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港澳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国际合作申请国家政策支持的各类产业化项目,解决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共性问题,鼓励企业走出去,特别是推动佛山名优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重点是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市场,弘扬岭南中药文化;对企业通过国际合作获得上级政府立项的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政策配套。

(3)加强文化推广,推进品牌战略。

广东省中药行业应充分利用“老字号”这一金字招牌,从一批传承历史的现代“岭南中药”入手,结合广东武术文化的传播,大力进行品牌营销和文化营销。如梁家园少林药膏、马伯良七厘散、源吉林甘和茶、甘露园紫雪丹、冯了性风湿铁打药酒、刘诒斋卫生丸、黄祥华如意油、何福山黑鬼油等等都有开发成旅游商品的潜力,而且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借助旅游文化把岭南中药品牌推介出去。“岭南中药”是弘扬岭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掘“岭南中药”悠久、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大政府对“岭南中药”整体形象宣传力度,推介重点中药企业。

积极发挥广东省中药产业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其在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与技术经济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保护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博览会、研讨会、展销会等文化活动,促进产业交流和企业协作,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同时,聚集各方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运用岭南地区在传统中药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优势,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岭南中药”的文化与产业价值,成为联系政府、业界和社会的桥梁。

5 总结

中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中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广东省中药产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广东省中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得到快速增长,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打造岭南中药的品牌;营造技术创新氛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设立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中药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提升佛山市中药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建丽.把中药产业建设成为佛山的支柱产业[J].广东科技,2005(8):38-39

[2]冯英娟.吉林省中药产业竞争力培育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2):22-24

[3]佟星.广东省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瞻[J]广东经济,2007(2):9-12

[4]黄松.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促进广东中药强省建设[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9(2):308-312

[5]李彩云.广东政府推动与促进中药成果转化能力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12):85-88

[6]高山,石建伟.中国中药产业升级路径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0(12):85-88

[7]王宏,陈建南.广东中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1):139-140

中药现代产业 篇10

1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的药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很早以前我国的中药生产体系就已经初步形成, 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特点, 中药数量及资源具有极为丰富, 在世界中名列前茅, 这就使得我国的中药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及稳定。不仅如此, 我国中药领域的人才数量更是层出不穷, 学科也不断强化及完善, 这对于中药产业的发展更是重要助推力。中药在我国古代时期就已经得到较好的利用, 中药文化源远流长, 发展至今我国必然是产权拥有者及产权大国, 我国起着控制及发扬的作用。并且我国拥有绝对数量的中药学科专用人才, 所以我国在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起着绝对的领导作用。

虽然我国的中药生产量及应用量较高, 但是在出口贸易方面却存在着明显不足, 难以抢占世界中药市场份额。这是因为我国中药企业数量大, 但是产品难以集中, 经济运行环境好的企业只占总体数量的一小部分;我国中药人才虽然多, 但是在进行中药生产过程中, 生产质量却难以得到基本保证, 科技水平不能符合国际市场需求, 竞争优势不够;我国重要缺乏世界认知度, 缺乏较为有效的质量控制, 管理水平低下;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导致中药市场严重混乱, 出现大量的仿冒现象, 同一类产品不同厂家会循环生产;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正确认识, 保护水平提升空间较小,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中药资源的质量不佳, 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业向国际进军的步伐, 使我国中药资源的发展及应用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特点。

2 加大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法

2.1 提高中药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将中药产业的运行状态及国际市场趋势相结合, 加强对中药行业专业人才的知识产权培训是必然的,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 才能使其充分的认识到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中药知识产权是是我国中药长久发展形成的无形资产, 是我国走进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 这更是对中药资产的保护。加大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可以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并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 保持中药市场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对中药进行科学研究及开发的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大力的知识产权宣传及在岗培训, 将中药专业人员准入门槛进行提高, 并将岗前培训作为从业人员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道工作。

同时还应提高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义, 促进保护内容及工作的深化。当有关部门在进行重要研究及经营过程中, 应将产权意识时刻灌输于企业运行流程中。大型的中药企业及研究部门更应当将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起来, 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规范自身行为, 符合大型中药标准的企业应当在企业内部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 设置专业人员进行产权方面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符合企业运行标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实行从上至下的科学有效管理, 坚决抵制形式主义的存在;将知识产权的管理措施进行优化, 使其能够在问题发生时及时控制及解决;根据中要知识运行管理需求, 将资金投入管理过程中, 并将其设为专项资金, 任何人员在没有经过批准时, 不可以随意动用;将知识产权的管理人员进行设置, 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 保障知识产权的有序运行。

2.2 强化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

中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专利审核通过的机率就会随之降低;专利文书的不正规将会导致专利申请受到影响, 并使得后续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阻碍;知识产权不受重视, 功能优势无法发挥等都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限制发展的因素。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性指导力度, 将中药研究市场进行规范, 其管理重点是对我国中药知识产权进行多样性保护, 提高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工作效率, 从而拓展到我国的大范围中药市场环境中。

2.3 建立健全管理法规。

依据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中药的特点, 为适应入世后中医药的国际竞争, 建议对我国现行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进行修订和完善, 以尽快建立一个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在此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我国具有技术优势的中药领域的知识产权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其次, 为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符合国际规则的法律环境, 完成我国中药产业与国际市场经济的接轨, 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尽快制定出台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极为密切的《商业秘密法》。同时, 还应积极参加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的调整, 力争把我国占有优势而国际上还不保护的中药客体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2.4 加大保护力度。

我国中药专利审批的周期过长, 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到专利授权或驳回, 平均需要3年时间。而且, 中药专利侵权的司法救济也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加快中药发明专利审批进度, 缩短从申请到授权的时间, 加快专利侵权诉讼审理时间, 提高侵权赔偿额度;成立中药领域的中介及仲裁机构, 减少专利纠纷, 以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2.5 提高行业水平。

根据我国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 应积极实施中药创新战略, 在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战略上, 应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同时应集中力量重点对美、日、德等国家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以及与我国已建立多边贸易关系的国家 (地区) 的专利文献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搞清这些国家和地区专利体系的法律状态和技术状态, 对其在中药、天然药物领域专利申请方面已获得专利权的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 提出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究开发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项目领域,

在战术上可采取“以点带面, 积极推进, 逐步壮大”的行动方案, 即在分析和研究国际标准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 先以一个或几个产品为突破口, 按照国际标准和具体要求, 取得一国或多国准入证并申请专利, 探索出有关产品研制开发、国外专利、国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经验, 然后积极推广其他产品挺进国际市场,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 逐步壮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势力。

参考文献

[1]江茹.我国中药企业专利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现代显微镜下的“毒”中药 篇11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可以发现,上面记载了上百种具有剧毒、大毒、小毒等的有毒药物,其实随着科学技术及药理学的发展,对药物“毒”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古代的药理学说和现代的实验室研究

中药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药理”一词,在古代中医药书籍中已出现,如宋代的《圣济经》中就有“药理篇”,但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的作用,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中药药理学经过近百年从起步、发展到逐渐成熟,如今其自身的方法学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药药理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以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炮制、中药药效、中药体内过程以及中药毒理学等,渗透到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各个层面。

但如今的中药药理学也有缺陷。中药在配伍的时候讲究君、臣、佐、使,而现代药理学经常会就中药的单味药进行毒理分析,很难触及到药物在处方应用时的动态药理变化;而且人的身体有偏性,所患病症也有偏性,从临床的使用来看,虽然“是药三分毒”,但也存在着“你之砒霜我之蜜糖”的情况,就是说,中药的毒性也因人而不同。药物肯定有其副作用,但关键看它是否对证且有利于治疗。对于传统概念里的毒药也好,还是实验室里的毒理分析也罢,在使用的过程中了解和熟悉药性,尽可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才是最佳。因为无论什么药物,服用后都要经过肠胃消化吸收,那些不能吸收的则经过人体的代谢系统排出,或沉淀滞留在体内,如果随便乱吃药,日积月累既增加肝脏的解毒负担,又增加肾脏的过滤负荷。所以药物的使用是有周期性的,并且建议定期复查。

首先应当了解中医药对于“毒”的概念。中医所说的“毒”,主要是指对人体有严重损害、使人痛苦的致病因素。“毒”的致病一般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重,即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常有发热、扰神、动血、动风、剧烈吐泻等症状;第二个特点是传,即许多毒邪致病具有传染性,多数烈性传染病都是毒邪致病;第三个特点是特,即毒邪为病有很强的特异性,呈一毒一病的特点,此毒只导致此病而不会变成彼病。

中医学一般会根据致病因素“毒”的来源,分为外毒和内毒两大类。所谓“外毒”,包括疫毒、药毒、虫兽毒、饮食毒等所导致的毒,每种病之毒邪各不相同。所谓“内毒”,实际是疾病中的病理产物,如所谓浊毒、痰毒、火毒、热毒、膏毒等,其命名实际是根据证候所作的病性判断。

中医的毒一般都属与“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有联系,如热毒、湿毒等。而祛毒的中药也有禁忌,中医里所谓的毒药通常只可以用来以毒攻毒驱除疾病,但是不可以用它来培养正气,因为正气是没有偏性的。所以,首先用大毒治病,将病邪去掉六分就应该停止,其次用常毒将第七分的病邪去掉,再次用小毒将第八分的病邪去掉,然后用无毒平缓的药物将第九分的病邪去掉,最后食用谷、肉、果、菜等营养物质恢复精气。千万不要随意服用补药,以免使得人体内的寒、热有所偏颇而损伤正气。

另外,很多有毒的中药如果没有经过正规处理,也可能产生很严重的副作用。就像我们平时常用的中药附子、乌头、天雄都很讲究炮制,如果不经过炮制吃下去就会发生中毒。事实上,对于中药中毒的追溯,上个世纪初,张锡纯编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中提到,寒凉药石膏会抑制心脏的跳动,黄连也不能随便乱吃,否则都可能有危险。

按照现在药理学的试验性研究,半夏、蒲黄、桑寄生等,如长期服用可致肝功能损害。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千里光等中草药含有黄樟醚;而青木香、淮木通、硝石等含有N硝基化合物,不但损害肝脏,还有诱发肝癌的作用。还有很多中草药能引起肝损害,如常用的合欢皮、番泻叶、苦楝皮、贯众、石蒜、黄芩、柴胡、白鲜皮、牡丹皮、槲寄生、薄荷等也可能损害肝脏;成方小柴胡汤对肝脏的损害,国内外已多有报道。如服用广防己、马兜铃等可引起中草药肾病,可引起少尿或多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腰痛或肾区扣击痛、肾功能降低或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失调、尿毒症等;水蛭、蜈蚣、皂荚可引起患者发生溶血性反应而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这些都有相关报道。但临床上,这些药仍然有其精妙之处,只是使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和配伍方法。

事实上,中医一直强调的是配伍的微妙,理论上,经过专业化、体系化中药熏陶的医生在配伍的时候,都能做到拿捏有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长处,同时避免中药伤身呢?专家表示,不要轻信“纯天然”“纯植物”等药品宣传,不要认为凡是中草药都没有毒副作用。开中药必须到正规医院的中医科或中医医院,不要盲目相信偏方、民间验方等,不要到非正规的小诊所看病。

所谓“解毒”的方法,也应该回到中医的四诊合参和辨证施治。中国人讲究人情味,一旦听说亲朋好友身体不好,要么立刻热心地推荐医生,要么就会取一些家里储备的药材给患者服用,并且还会说哪个人服用这个药后症状立刻改善,哪个人服用这个药后又是如何神效。患者及其家属碍于情面,拒绝也不是,用也不是,左右为难。尤其一般人总认为中药材或中药制剂都是天然物,毒性小、副作用少,因而容易滥服。

其实这本身就有一个倾向性的误导,中药一般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由医生诊断处方,第二级由医生指示处方,第三级是医生或药师指示使用,第四级才是一般成方。像四君子汤、逍遥散、生脉饮等,可以不经医生指示,直接到中西药房就能买到,因为这些成方没有毒性,在对证的情况下,服用一段时间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不对证乱吃药肯定是错误的,也是有伤害的。所以“解毒”的方法自然也是要对证用药。

中药的种植环境也要重视

这里提到一个名词叫“道地药材”,古人对环境影响道地药材的记述很多,如“诸药所生,皆有境界”;“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离其本土,其质同而效异”;等。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则“天药合一”就是古人认识道地药材的基本思路。《内经》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生物学认为,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本质为“表型变异+遗传变异+环境饰变”,可见,道地药材的表型可塑性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相关。

中药现代产业 篇12

1 中药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 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1]。中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中药的研究和经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部门, 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产业组成[2]。因此, 中药产业链可解释为, 围绕人们对中药的各种需求进行分工和合作, 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各种环节而形成的产业链条。

根据中药产品的不同形式: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 中药产业链主体环节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流通与销售等, 辅助环节包括与中药有关的研究开发、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政策监管等中药知识产业, 各主体环节间通过信息流、价值流、实物流相互依存与制约。中药产业链按照中药产品的最终使用形式不同, 可分为初级层次 (中药材种植) 、中级层次 (中药饮片加工) 和高级层次 (中成药生产) (如图1)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 中药产品附加值增加, 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增强, 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在中药产业链中, 每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产业, 因此, 中药产业链是一个由多个相互链接和互相影响的产业所构成的完整的链条。

2 山西中药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山西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18.8%, 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药、中成药、中药材种植及饮片加工、医疗器械、药包材等门类齐全的医药产业。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良好生产条件。丰富的道地中药材资源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中药产业链整体绩效水平不高, 成为影响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链各主体环节发展不平衡

中药产业链涉及农业、工业、商业三大产业, 中药产品使用形式多样, 加工和流通环节多, 研究开发难度大, 产业链源头——中药材的生长受到自然因素制约。各主体环节发展速度不平衡, 主体企业发展水平不对等, 产业链发展态势呈现“锥形”。

山西省内现有中药材1 116种, 占《全国中药汇编》收载4000余种药材的25%, 大宗药材就有67种, 尤其是党参、远志、连翘、黄芩等单品种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全省虽有3家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 但大多以散乱的小规模农户种植为主, 面临“北药”其他种植省区的挑战, 如内蒙古黄芪, 甘肃党参、柴胡, 河北黄芩等[3]。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 种植结构不合理, 种植规范化程度低, 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中药材种植体系。中药饮片加工环节薄弱, 缺乏对中药材的深加工, 导致中药材附加值低, 每年有超过70%的中药材运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江西樟树等药材批发市场, 成为资源输出型省份。中药制药产业发展迅速, 拥有生产12个剂型中成药的能力, 形成大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侯马等6个中药产业集群, 并出现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中药品种, 如亚宝药业的丁桂儿脐贴、山西振东制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山西太行药业的清开灵注射液[4]。中药产品的流通主要依附于医药产品的销售体系, 山西省还未建立大型中药材销售平台。中药产业链呈现出中药材资源丰富, 种植业组织化程度低, 制药工业大规模生产, 商业缺乏特有的销售体系的态势。

2.2 产业链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业链各主体环节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准则, 忽视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和政府政策指导, 经济利益的实现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整个中药产业链中, 种植、加工、制造、商业推广、研发基本处于分散状态, 行业集中度低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中药材种植周期长, 受气候环境影响大, 导致中药材价格和产量不确定性强。各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部分中药商业主利用游资炒作中药材, 致使中药材价格飙升;而中药制药企业在政府降价政策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 不得不亏本生产, 有的甚至被迫停产或减量生产;中药材种植农户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根据药材价格盲目种植, 但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判断, 种植药材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出现了亏本现象。

2.3 中药知识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山西省有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9所, 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132所, 有18家中药生产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 中医药从业人员41 300余人。山西医药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2%, 与全国5%~8%的研发投入有较大差距。由于研发能力薄弱, 专业人才短缺, 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不足10家, 进入全国制药企业百强的仅有亚宝、威奇达两家。同时, 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 优势品种少, 大都为普药和低端品种[4]。

2.4 产业链信息流不通畅

伴随中药产业链的延伸, 保障各主体环节间信息流、价值流、实物流的畅通才能实现产业链整体绩效的提高。中药产业链随着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及其他相关产品实物形式的变化, 价值递增。然而各产业之间以及中药知识业与各产业的信息流通不畅。目前, 我国中药知识业尤其是研究开发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部分企业研究部门, 缺乏与市场的对接, 因此研究开发成果市场化过程信息沟通不畅。中药材种植户小规模生产, 缺乏市场信息, 信息获取成本大, 农户只能依靠中药材价格的涨跌盲目跟风, 难以形成理性决策, 导致中药材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脱节。中药商业面对产业链的终端, 了解客户需求, 并将产品销售信息反馈给中药制药工业、中药农业。而受限于中药产业链各主体环节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平衡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传递失真、滞后或受阻, 中药产业链整体绩效不高。

3 山西中药产业链升级的途径

中药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环节多、产业带动性强、市场需求大、提供就业机会多等特点, 无论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还是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壮大山西省特色经济的产业基础, 实现中药产业的自主创新以及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和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瑰宝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是山西省实现产业转型、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点。中药产业链的升级必将促进产业链结构更加合理有效、联系紧密, 进而促进产业链运行效率和价值提高。

3.1 延伸中药产业链

现代中药产业链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涉及三大产业, 具有广泛的纵向延伸性和横向拓宽性。中药产业链过窄过短都一定程度影响中药产品的获利空间。围绕中药材种植, 可为种植农户提供中药材种植相关的科技、信息、金融、中介等服务, 提高个体种植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也可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的生态旅游;围绕中药饮片生产, 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水平、保护药材资源、提高饮片的生物利用度、满足患者便捷服用为目标, 开发新的现代中药饮片;围绕中药商业, 建立中药商贸流通体系,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加强产销对接, 提高供销信息的透明度, 防止游资炒作。

3.2 拓展中药产业链

中药产业链的拓展主要指改善产业链中产业结构, 提高各环节主体的技术含量、资本密集度和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因此, 提高中药产业创新研发能力对于提高中药产业链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首先, 改善现有的以企业为主的创新研发体系, 加大对中药产业投入力度,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制定中药产业的扶持性政策;其次, 山西省应加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标准、中药现代制剂技术与名优品种二次开发研究, 改变中药剂型以传统剂型为主和具有山西特色的定坤丹、龟龄集等名优产品品牌美誉度与销量不符的现状;再次, 加大对中药产品的研发力度,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3 整合中药产业链

整合中药产业链是指根据社会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 合理配置各环节主体间生产要素, 提高其联动性, 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 使产业之间发生聚合效应, 理顺中药产业链, 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首先,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健全中药产业链。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与中药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牵头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生产。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促进产业升级, 培育中药大企业集团, 打造“晋药”品牌, 促进山西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其次, 建立高水平的中药交易电子信息平台, 提高种植户和企业在中药销售、定价及其他交易活动的主动权。避免出现作为山西的道地药材——潞党参省内交易价格远低于国际贸易市场价格的惨状。

再次, 利用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山西) 基地的契机, 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中药制药企业、医药物流和流通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各方资源, 完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制剂、生产、流通等规范化体系, 针对影响中药行业协调发展的瓶颈制定切合山西省省情的中药产业政策。

作为山西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中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改善各组织、人员和环节之间的关系, 使分散的行为变为集体的行为, 无序的行为变为有序的行为, 冲突的行为变为合作的行为, 以保证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从产业链的角度深刻认识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以便于为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212 (11) :35-42.

[2]闫希军.现代中药产业链管理系统研究[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7.

[3]周然, 振兴中药科技产业推动转型跨越发展[J].山西日报, 2011-05-239 (C2) .

上一篇:自产货物下一篇:内科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