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检诊断

2024-05-12

活检诊断(共11篇)

活检诊断 篇1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多见于结核病和肿瘤患者[1], 胸膜活检对于胸腔积液性质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探讨胸膜活检诊断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 笔者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检查的89例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9例均来自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检查的胸腔积液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30例, 年龄17~83岁, 平均56.3岁。临床表现:8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咳嗽症状, 气促41例, 占46.1%, 胸痛36例, 占40.4%, 发热38例, 占42.7%, 咯血33例, 占37.1%, 盗汗40例, 占44.9%, 消瘦45例, 占50.1%, 声音嘶哑3例, 占3.4%。胸腔积液发生部位:左侧26例, 右侧41例, 双侧22例。

1.2 操作方法

胸膜活检前, 作血常规和出凝血检查。B超定位, 穿刺处常规消毒、铺巾、局麻, 用胸膜活检针 (改良COPE针) 穿刺, 进入胸腔后拔出针芯见有液体流出, 此时证明活检针已在胸膜腔内, 再将钩针插入套管, 将整个针从垂直位向左倾斜, 与胸壁成30°角[2], 然后将套管连同钝头钩针一齐缓慢向后退, 直至有阻力感时说明已经触及壁层胸膜, 此时稍用力将钩针紧紧钩住胸膜并固定, 再将套管推入0.5cm左右[3], 使壁层胸膜切入套管, 嘱患者屏气后钩取胸膜。一般选择3、6、9点3个方向钩取壁层胸膜3~4块, 置于10%甲醛溶液固定后立即送检。

2 结果

本组89例胸腔积液患者, 一次成功穿刺80例, 其余9例进行了第二次穿刺才成功, 均成功获取需要检验的标本。

活检结果:诊断为肺癌37例, 占41.6% (其中腺癌24例, 未分化癌10例, 鳞癌2例, 恶性淋巴瘤1例) , 结核性肉芽肿48例, 占53.9%, 间皮瘤4例, 占4.5%。

3 讨论

许多疾病因胸腔积液被发现, 引起胸腔积液的病因很多, 国内学者认为大多数胸水由结核和肿瘤引起, 本文占85.1 (57/67) 。笔者认为影像学、痰细胞学、胸水细胞学等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胸膜活检尤为重要[4~6]。胸膜活检可提供病理组织类型, 又有助于确诊和寻找原发灶。

为提高胸膜活检的阳性率, 应注意以下几点:穿刺前多向患者作解释工作, 以取得合作;结合B超、CT准确定位, 同时应注意检查胸膜活检针, 必须配套, 钩口要锐利, 须多次、多部位、多方向钩取胸膜组织;取得的标本应立即固定, 不能挤压。

本组89例胸腔积液患者, 一次成功穿刺80例, 其余9例进行了第二次穿刺才成功, 均成功获取需要检验的标本。

活检结果:诊断为肺癌37例, 占41.6% (其中腺癌24例, 未分化癌10例, 鳞癌2例, 恶性淋巴瘤1例) , 结核性肉芽肿48例, 占53.9%, 间皮瘤4例, 占4.5%。

胸膜活检对原因不明的胸水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检查手段, 胸膜活检虽为一种有创性组织学检查手段[7~8], 但其损伤小, 操作简单, 方法易掌握, 可重复操作, 在胸膜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但应当指出当胸水检查不能明确胸腔积液时, 应选择胸膜活检, 而不是盲目选择胸腔镜检查。

参考文献

[1]Ansari T, Idell S.Management of undignosed persistent pleural effusions[J].Clin Chest Med, 1998, 19 (2) :407~417.

[2]Baumann MH.Closed pleural biopsy:not dead yet[J].Chest, 2006, 129 (6) :1398~1400.

[3]Chakrabarti B, Ryland I, Sheard J, et al.The role of Abrams percuta-neous pleural biopsy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exudative pleural effusions[J].Chest, 2006, 129 (6) :1549~1555.

[4]Stefanovski T, Kaeva B, Kovkarova E, et al.The role of blind pleu-ral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unconfirmed pleural effusions[J].Chest, 1999 (116) :357~360.

[5]Valdes L, Alyarez D, San JE, et al.Tuberculous pleurisy:a study of254patients[J].Ach Intern Med, 1998, 158 (18) :2017~2021.

[6]徐峰, 徐志豪, 沈华浩, 等.胸膜活检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医学, 2003, 25 (7) :417~418.

[7]Sokolowski JW, Burgher LW, Jones FL, et al.Guidelines for thora-centesis and needle biopsy of the pleural[J].Am Rev Respir Dis, 1989, 140 (1) :257~258.

[8]李兵, 赵学维, 叶曜芩, 等.533例胸腔积液闭式胸膜活检结果的评价[J].上海医学, 2000, 23 (2) :124~125.

活检诊断 篇2

宫颈活检报告单怎么看

宫颈活检是妇科门诊较常做的体检项目。在很多的妇科体检项目中都会有宫颈活检这个项目,宫颈活检主要是医生在宫颈可疑病变部位钳取小块组织,送病理科进行组织切片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并据此制定有关的治疗方案。很多女性朋友做完宫颈活检后,拿到报告看不懂,不知道报告上面的文字是表示什么意思,下面康康体检网介绍相关的内容给大家。

在读宫颈活检报告之前,首先要弄明白宫颈的主要解剖和组织结构,这样才能理解所述病变之含义。子宫颈位于子宫下端。中央是一细长的管道,长约2~3厘米,称宫颈管。宫颈管内口与子宫腔连接;外口与阴道相通。子宫颈下端与阴道顶端连接部分称为宫颈阴道部。宫颈管内由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而宫颈管阴道部则被覆鳞状上皮。两种上皮大约在宫颈外口附近移行、交接(称移行带),该处往往是子宫颈癌最早发生的部位。子宫颈含丰富的腺体,能分泌黏液。宫颈糜烂

这是慢性子宫颈炎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由于炎症等损伤,造成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坏死、脱落,形成表浅的缺损,称真性糜烂。但这种糜烂很少见,因为实际上宫颈鳞状上皮损伤脱落后,很快便由子宫颈管黏膜的柱状上皮增生、外移所取代。由于所覆盖的单层柱状上皮很薄,其下血管清晰可见,肉眼看起来状似糜烂,实际上为假性糜烂。这种假性糜烂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宫颈糜烂。

宫颈腺体鳞状上皮化生

这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很常见的病变。因受炎症等因素刺激,或在宫颈糜烂愈合的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伸入宫颈腺体的开口,并取代腺体的柱状上皮。化生的鳞状上皮因层次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局部抗御刺激因子的能力,因此属于一种适应性变化,而不属于癌前病变。

宫颈腺囊肿

宫颈炎症时,子宫颈腺体的开口被黏液栓子或化生的鳞状上皮堵塞,使黏液分泌物排出受阻、潴留,导致腺体扩张成囊状,称为潴留囊肿,又称纳博特囊肿。

宫颈息肉

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可使宫颈管局部黏膜上皮、腺体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一个或多个向宫颈外口突出的小肿物,直径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询。

一般在1厘米以下,可有一细长的蒂,根部附着于宫颈外口或宫颈管内。这种息肉属炎症性质,不是肿瘤,一般也不会恶变。

宫颈糜烂、宫颈腺囊肿和宫颈息肉,均属于慢性子宫颈炎的常见类型,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几种病变同时出现。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又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属于癌前病变。指子宫颈上皮部分(不是全部),被不同程度异型性的细胞所取代,有恶变的潜能。这种异型细胞增生由基底层的细胞开始,逐渐向表层发展。根据异型增生的程度和范围,非典型增生分为三级:CINI、CINII、CINIII(轻、中、重度)。

子宫颈原位癌

当重度非典型增生进一步发展,增生的异型细胞占据上皮厚度的全部,即为原位癌。换句话说,当子宫颈原位癌时,局部黏膜上皮全层发生癌变,尚未突破上皮层的基底膜向其下的组织浸润和侵犯。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可来自子宫颈黏膜的基底细胞或储备细胞。子宫颈癌约有80%~95%为鳞状细胞癌,5%为腺癌,其他类型很少。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根据癌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早期浸润癌(微灶浸润型鳞状细胞癌):在原位癌的基础上,少数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并浸润到基底膜下方的间质内,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毫米,宽度不超过7毫米,也没有淋巴结转移。这类型的患者,通常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浸润型鳞状细胞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明显浸润间质,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毫米。这类型病人常伴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

显微镜下,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分化高的,恶性度较低,但对放射线不敏感。分化低的,恶性度较高,但对放射线较敏感。

宫颈活检什么时候出结果?宫颈活检结果一般三天左右出来。如果宫颈活检报告单上写着“检查结果无发现CIN”,则说明宫颈活检结果正常。CIN是指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宫颈活检有助于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上皮内瘤变分3级: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询。

Ⅰ级:即轻度不典型增生。Ⅱ级:即中度不典型增生。

Ⅲ级: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根据上面介绍的检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子宫颈癌的形成过程,是经过由正常宫颈上皮→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发展过程。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子宫颈浸润癌的形成都必须经过这一过程,更不是所有的上皮非典型增生均必然发展为子宫颈癌。

轻度非典型增生多数可自然消退,最终发展为浸润癌的不到2%。随着非典型增生级别的升高,发展为浸润癌的机会也增多。重度非典型增生至少有20%在十年内发展为浸润癌。也有些非典型增生可长期持续存在,不一定都发展为癌。而由非典型增生发展为原位癌的平均时间大约为十年。定期妇检,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是预防宫颈癌发生的最好办法

本文来源:康康体检网

了解更多信息,登录康康体检网。

活检诊断 篇3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胃镜诊断为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男87例,女45例;年龄25~68岁,平均53.7岁;病程0.5~1.5年。患者均因上腹部不适,纳差,消瘦,呕血或黑便等入院,胃镜检查呈三种形式:①溃疡型,边缘不齐,质硬,有坏死或污秽物覆盖,活检常致出血。②隆起型,表面不平,突出胃黏膜呈息肉状、结节状或菜花状等,有出血或溃损。③平坦型,无明显凹陷或隆起。患者中病变发生于胃体部76例,贲门部30例,胃角部18例,胃底部8例。

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胃镜诊断为胃癌患者132例临床诊治资料,比较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临床结果差异,包括阳性例数符合率及分化程度符合率。胃镜活检及外科手术病理均规范取材,对于直径<1cm病变全部取材,对于直径>1cm病变部分取材[7,8];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由专业病理医生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判断病变组织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侵袭浸润程度等。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阳性例数符合率分析:本组132例胃镜活检诊断为胃癌患者经外科病理诊断确诊阳性例数为120例,诊断符合率为90.9%。

胃镜活检分型结果分析:本组患者中胃镜活检溃疡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隆起型与平坦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分化程度符合率分析:本组患者中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诊断为分化型胃癌分别为85例、90例,诊断符合率为94.4%;而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诊断为分化不良型胃癌分别为23例、42例,诊断符合率仅为54.8%。

讨论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类恶性肿瘤,多发于>50岁人群,但近年来中青年患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9];胃癌患者中90%~95%为腺癌,多来源于上皮;临床研究表明[10,11],其发病与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及遗传因素有关,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黏膜息肉等被认为属于癌前病变[12]。胃癌临床分型包括溃疡型、平坦型及隆起型,但是應当注意的是临床形态学分型无法判断病变良恶性[13],故对于胃癌诊断无较高价值。胃镜活检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诊断肿瘤病变,但是有其局限性;取材组织少以及病变周围的炎症等均会影响胃镜诊断[14,15],同时只能根据活检取材组织观察,难以确定组织全貌,无法做出客观判断;特别是在肿瘤分化程度方面,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诊断将中、高分化胃癌归为分化型胃癌,低分化、未分化或印戒细胞癌等归为分化不良型胃癌,分析结果表明,胃镜活检对于分化型胃癌诊断与外科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但是在未分化胃癌诊断方面,胃镜活检误诊率较高,这可能与:①胃镜检查所取组织分化良好,未取到分化不佳组织。②故对于胃癌分化程度判断胃镜活检仅能作为参考。对于胃镜活检未能确定,但是观察到明显病变者应当做细胞学检查;对于怀疑为癌变者应当尽量多取组织,一般取5~6块,而对于弥漫浸润型胃癌,至少应当取8块[16];同时对于溃疡型病变者应当选取溃疡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以防止取到坏死组织或穿孔[17]。胃癌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

性,临床诊断容易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混淆,通过胃镜活检初步定性,再行外科病理诊断最终确诊组织类型,对于早期诊断、治疗胃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诊断胃癌阳性例数符合率为90.9%;患者中胃镜活检溃疡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隆起型与平坦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诊断为分化型胃癌诊断符合率为94.4%;而低分化型胃癌诊断符合率仅为54.8%。综上所述,胃镜活检用于胃癌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对于低分化型胃癌诊断误差仍然较大,需要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 董素珍.消化道内镜活检病理诊断食管癌胃癌临床病理分析[J].四川肿瘤防治,2004,17(1):25-27.

2 林艳梅.胃癌螺旋C T 与胃镜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性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530-531.

3 孙杰,张红.胃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活检结果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6):3675-3676.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2-3961.

5 刘鹤梁.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与外科病理诊断在胃癌诊断上的差异[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32(7):138-139.

6 Cadman B,Dixon MF,Wyatt JI.Value of routine,non-targeted biopsies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neoplasia[J].J Clin Patho,1997,50:832-834.

7 韦强.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与外科病理诊断在胃癌诊断上的差异[J].2008,39(12):796-797.

8 赖英荣,梁英杰,徐大志.胃癌病理大切片制片及作用[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5S):28.

9 Sipponen P,Stolte M.Clinical impact of routine biopsies of the gastric antrumandbody[J].Endoscopy,2007,29:671-678.

10Rossi M,Broglia L,Graziano P,et al.Local invasion of gastric cancer:CT finding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 using 5mm incremental scanning,hypotonia and water filling[J].AJR,1999,172(2):383-388.

11Plummer M,Buiatti E.Histological diagnosis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the stomach:a reliability study [J].Int J Epidemio,2006,26:716-720.

12黎清成,郑丰平.清醒镇静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研究(附560例报告)[J].新医学,2007,38(4):236-237.

13易智君.胃镜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3):642-643.

14黄柏鑫,褚星霞,631例青老年人胃癌临床内镜病理对比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4):240-241.

15陈静,杜贞芳,唐进先.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对比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82-1783.

16Guo W,Zhang YL.Effect of the number of biopsy t issue and cytological smears on lesion d- iagnostic rate[J].Xiandai Xiaohuabing JiNeijing Zazhi,1996,1(3):80-81.

17刘俊良.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对胃癌诊断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3):30-32.

胃黏膜活检标本病理诊断的探讨 篇4

1 胃黏膜活检病变的定义

活检:即用局部切取,细针穿刺,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叫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1]。

胃黏膜活检:即用活检钳从胃黏膜病变处钳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2 胃黏膜活检的病理类型

根据病变的性质分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和异型增生性病变。

良性病变:包括炎症、特异性(霉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感染、寄生虫感染、腺瘤等。

恶性病变:包括腺癌(肠型和弥散型)、腺鳞癌、类癌、淋巴瘤、间质肉瘤等。

胃黏膜腺体的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 (1) 异型增生的二级分级法:分为高度异型增生和低度异型增生[2]。 (2) 异型增生的三级分级法:分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3]。

二级分类法中,低度异型增生包含了三级分类法中的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度不典型增生,而高度异型增生包含了三级分类法中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3 实际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良性病变:相对容易掌握,仔细阅片观察腺体和间质的变化,即可作出准确的诊断。

恶性病变:典型时,也容易诊断。不典型时,根据具体情况,需要鉴别的要鉴别,或者建议复查等。

异型增生性病变:常常困惑着病理医生,尤其是重度异型增生是最难把握的,并且掺杂自己的主观因素较多,是病理诊断中的灰色地带。

4 鉴别诊断

4.1 低度异型增生同非典型反应性增生的鉴别

4.1.1 二者细胞常表现不成熟,细胞大,胞质双嗜染,黏液分泌减少,细胞核排列轻度紊乱,可见核分裂象,腺体排列密集。与低度异型增生相比,增生的细胞形状和大小相对较一致,细胞排列位于基底,腺体无明显结构及分化异常,无病理性核分裂象。

4.1.2 再生性改变常常伴有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并且炎症的严重程度与细胞核异常的严重程度平行。

4.2 高度异型增生同黏膜内癌的鉴别

二者有时很难鉴别,细胞及结构异常,但没有浸润进入固有膜,定为高度异型增生;浸润进入固有膜便诊断为黏膜内癌。

4.2.1 腺管的变化。

二者腺体结构均异型,极性紊乱,但癌变时,异型的腺体呈灶性分布,并对周围组织有明显的挤压;腺管分支不规则,出现“生芽”、“腔内乳头”,上皮细胞“搭桥”和共壁现象;异型的腺体呈实体条索或团状排列。小腺体的“生芽”常与浸润难以区别,腺体轮廓的不规则伴浸润进入固有膜,应高度怀疑固有膜浸润。

4.2.2 腺上皮细胞的变化。

二者的腺上皮细胞均有异型,但癌变时,同一腺管内存在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和正常上皮细胞的突然衔接或相互交错;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多形性明显,排列紊乱,形成复层化,部分或完全失去极性。核密集,并突向细胞的顶端(靠近腔缘);或者细胞核虽不密集但体积明显增大,轮廓不规则,并且可见明显的核仁[4]。

4.2.3

组织形态异型,甚至呈网状结构,但细胞形态一致,且异型性小,只能诊断异型增生,而不能诊断为癌。也就是说,只有腺体形态和细胞形态都异型明显,才能诊断为癌。如果细胞形态异型明显而腺体结构正常,可能是腺体的再生性改变,而不是癌,二者缺一不可。

4.3 异型增生同腺瘤的鉴别

异型增生的腺体异型性大,排列较稀疏。而腺瘤的腺体密集,有时甚至无间质,但细胞异型性小,有时甚至有较多的核分裂象,但细胞形态良性,仍是良性腺瘤的改变。

再者,胃溃疡周围黏膜的活检变化也是非常复杂的,再生的腺体和癌非常难以区分,此时要仔细琢磨,耐心寻找有无腺体的支架结构(即腺上皮伸长,较稀疏的细丝状连接)。另外,对于胃镜诊断溃疡的病变,如果瘢痕中存在异型深染的异型细胞,癌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为正常瘢痕中不会有上皮成分。

4.4 异型增生的临床及预后指导意义

4.4.1 不同异型增生的癌变危险性及转归(三级分类法)。

轻度异型增生89%可复原,11%~19%保持不变,0%~19%可进展到重度异型增生,仅0%~5%的患者最初诊断为轻度异型增生最后发展为癌。诊断中度异型增生的患者27%~87%的病变显示复原,12%~32%的患者持续在这一级上,4%~40%的患者可发展为重度异型增生,值得注意的是4%~38%的患者确实发现有腺癌的存在。大约30%的重度异型增生可复原,0%~12.5%维持不变,60%~81%的患者被诊断有癌的存在[5]。

4.4.2 异型增生癌变的时间。

诊断重度异型增生到确诊胃癌可以在1个月~39个月之间,平均4个月~23个月。诊断中度到低度异型增生发展到癌平均10个月~30个月。

4.4.3 异型增生的处理方案。

对于胃镜高度怀疑癌变,病理诊断异型增生时,建议多点取材,以除外取自癌旁,大多数能得到肯定的诊断,少数是胃镜的误诊(如大的溃疡病变)。对于胃镜可疑而病理诊断异型增生的标本,则随访观察,以确定其发展方向。文献报道,在定期随访中发现的癌57例是早期胃癌,表明随访与早期胃癌密切相关[5]。

总之,胃黏膜活检标本小(直径约0.2 cm~0.4 cm),结构复杂,千变万化,尤其是区别异型增生和癌变时,责任重大,我们要慎之又慎。必要时建议会诊复查或再取活检等,以正确、客观地把握其病变,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

[2]Lauren P.The two histological main types of gastric carcinoma:diffuse and so-called intestinal type[J].Acta Pathol Microbiol Immuno Scand, 1965, 64 (1) :31-49.

[3]顾绥岳.实用外科病理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263-264.

[4]Stephen S, Sternberg主编.回允中译.诊断外科病理学 (下卷) [M].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1333-1334.

活检诊断 篇5

【关键词】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肝病;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08-02

肝病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血清学及超声检查是其重要的无创检查方法,但均无法完全替代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尽管肝活检病理诊断是有创的,但其准确性很高,对于无法明确肝损害病因的或临床分期不明确的肝病患者均可通过肝活检诊断进一步明确,此外肝活检对于肝病治疗及预后判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1]。目前,肝活检已被公认是确诊肝病损害程度的“金标准”。为进一步探讨肝活检病理诊断在肝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28例肝活检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28例经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肝损害原因不明或慢性乙肝病变程度不明。其中男85例,女43例,年龄19~72岁,平均(45.6±6.3)岁,病程8d~9年,平均(3.54±1.66)年。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39例,腹痛24例,肝区不适、隐痛19例,消化道出血18例,乏力11例,胸闷7例,无明显症状10例。128例患者中合并HBV感染68例,其中ALT>2×ULN 32例,ALT≦2×ULN 36例;非HBV感染60例。

1.2 方法

经皮肝脏穿刺活检采取B超引导下直接穿刺,于腋前线8~9cm处采用活检针取2条肝脏组织,长度>1.5cm为合格。将肝组织放入10%中性甲醛固定液内,以石蜡包埋,3~4?m厚,连续切片6张。再对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胶原纤维用Masson 染色、D-PAS 染色、免疫组织化双标志(HBsAg、HBcAg)染色。病理诊断依据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标准。

1.3 观察指标

统计128例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同时分析慢性乙肝ALT和病理分级的关系。记录肝活检过程中的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采取统计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128例患者经肝活检,合并HBV感染68例,均为慢性乙肝,非HBV感染60例,其中药物性肝损害2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3例,脂肪性变10例,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肝Gaucher's病1例(见图1),Dubin-Johnson综合征1例(见图2)。

2.2 慢性乙肝ALT和病理分级的关系

68例慢性乙肝患者中,中度炎症患者ALT异常升高率明显高于轻度炎症(χ2=8.99,P<0.01)及乙肝肝硬化患者(χ2=10.90,P<0.01);重度炎症患者ALT异常升高率明显高于轻度炎症(χ2=6.31,P<0.05)及乙肝肝硬化患者(χ2=7.53,P<0.01)。具体见表1。

2.3 副反应

128例患者中,17例出现轻微疼痛,但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

3.讨论

血清学检查与超声检查是肝脏疾病无创诊断的重要方法,在诊断肝硬化及评价肝纤维化程度方面各有优势,但仍无法彻底取代肝活检[2]。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肝纤维化敏感性差,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对于已形成的肝硬化诊断价值不高。肝活检尽管属于有创检查,但因所取肝组织较小,故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本研究128例患者经肝活检,仅有17例出现轻微疼痛,但均能自行缓解,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目前肝活检已成为评估肝病性质、程度、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经病理诊断可明确肝脏病变累及部位,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肝纤维化程度,相对于血清学检查与超声检查,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肝组织损害与再生等特征[3]。临床在完善常规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后,如无法明确肝损害病因的,应及早行肝活检病理检查[4]。

综上所述,经常规检查结合临床资料无法明确肝损害病因的,或是无法明确肝损害临床分期的患者,可及时行肝活检病理检查,以便于及时制定并实施合适的治疗方案,延缓肝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吴玉梅,王栋.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0):1693-1694.

[2] 陈阳,陈京,张尉华.肝脏疾病的活检病理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6810-6811.

[3] 刘小丽,王晨,魏荣,等.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6):771-773.

活检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衡东县人民医院2001年到2008年行纤维胃镜活检并经手术切除标本证实为胃癌123例。男72例,女性51例,男:女为1.41:1,年龄26-85岁,中位年龄55.5岁,平均58岁。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

2 结果

123例胃镜活检标本中高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59例,低分化腺癌15例,印戒细胞癌28例。癌性腺体表现为细胞异形和腺体结构异形,细胞异形为胞核增大,形状不规则,核质比例增高,核仁增大,胞核深染,少数胞核淡染似泡状核。印戒细胞癌的核被推至细胞膜,形成经典印戒细胞形态。胞质因扩张而呈球形,光镜下透亮。弥漫性癌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类似于组织细胞,有少量或无核分裂像.细胞小并且呈强嗜伊红染色.但胞质内含有明显且微小的中性粘液颗粒.细胞小,有少量无粘液,退行发育的细胞有少量或无粘液。腺体结构异形表现为腺体大小不一,细胞排列拥挤紊乱,腺体之间距离不一,也可形成花边状或纤细的梁状腺样结构,可成带状或实性排列.有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反应67例(54.4%),有肿瘤坏死溃疡形成50例(40.6%),见癌细胞浸润至粘膜下层52例(42.2%),见癌组织浸润正常粘膜32例(26.1%),不能确定癌组织是否浸润粘膜下层28例(22.7%),其表现为纤维化背景中有癌细胞浸润,但无明确的癌组织浸润粘膜下的证据10例(8.1%),钳取组织时组织硬脆易出血。在对应手术切除标本中,癌组织浸润至粘膜下层3例(2.4%),浸润至肌层45例(36.5%),浸润至浆膜层60例(48.7%)。胃镜下见胃内不规则隆起的肿块或边缘隆起的溃疡103例(83.7%)为隆起呈乳头状5例(4.1%),表面有坏死100例(81.3%)。

3 讨论

200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了WHO肿瘤新分类。《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册中提出胃肿瘤组织学各异,但常为4种主要方式占优势。在活检组织中可能多种组织形态混合存在。在本研究123例胃镜活检病例,癌性腺体浸润性生长,癌性腺体表现为细胞异形和腺体结构异形。

细胞异形为胞核增大,形状不规则,核质比例增高,核仁增大,胞核深染,少数胞核淡染似泡状核,胃印戒细胞癌28例(22.7%),印戒细胞癌的核被推至细胞膜,形成经典印戒细胞形态.胞质因扩张而呈球形,光镜下透亮.弥漫性癌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类似于组织细胞,有少量或无核分裂像.细胞小并且呈强嗜伊红染色。但胞质内含有明显且微小的中性粘液颗粒,细胞小,有少量无粘液,退行发育的细胞有少量或无粘液,通常胃印戒细胞癌有三种,均弥漫分布于胃粘膜中。一为体积大,胞浆空淡,核被挤至边缘的印戒状细胞,易与胃黄色瘤,脂肪瘤相混淆。一为体积稍大,胞浆较多的类圆形细胞,胞浆可见极细小空泡,核居中或偏位,易误认为吞噬细胞。一为小的类圆形细胞,胞浆着色稍红,核居中或稍偏位,在背景炎症明显时,易误认为浆细胞。坏死和粘液湖同时出现时,则提示癌的可能性大。坏死及纤维结缔组织中有散在退变及异型癌细胞易误认为炎细胞。同时印戒细胞癌和粘液腺癌结合胃镜所见溃疡通常表浅,或隆起绒毛状。

在本研究中见到腺癌浸润到粘膜下层52例(42.2%),而32例病例(26.1%)因活检取材未取到粘膜下层,仅见到癌性腺体在粘膜固有层内浸润,另有28例(22.7%)为纤维化背景中见癌组织浸润,可疑癌细织浸润粘膜下层。123例胃镜活检病例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癌组织浸润至粘膜下层;②纤维化背景中见到浸润性生长的癌性腺体,但不能确定是否浸润粘膜下层;③仅见到癌性腺体浸润正常粘膜。除前一种情况可以直接诊断外,在诊断后两种情况时要结合临床胃镜综合考虑,如果癌性腺体异形明显,间质纤维化较广泛,多直接诊断腺癌,如果肿瘤浸润情况不明显,取材较少多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能排除腺癌存在。作者认为在癌性腺体分化较好变形不大,增生层次不多,核异形不大时,则结合是否有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反应,和肿瘤坏死及胃镜检查综合判断。

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诊断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3例胃镜活检并经手术切除标本证实为胃癌的病例,观察分析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胃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且癌性腺体浸润至粘膜下层52例,癌性腺体在粘膜固有层内浸润32例,印戒细胞癌28例,淋巴瘤5例,间质瘤6例。结论胃镜活检标本诊断胃癌在腺癌中要紧密结合癌细胞形态特征及癌性腺体的形态特征,浸润性生长方式和浸润深度,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反应,肿瘤性坏死及胃镜所见,其它组织学类型恶性肿瘤需结合镜下结构和临床病例资料。

关键词:胃镜活检,胃癌,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原学斌.胃粘膜内窥镜观察与病理诊断的比较.长治医学院学报,2005.19(1).

[2]张洪海,李春德.胃粘膜活检中诊断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粘液细胞癌的体会.诊断病理学杂志,1994.1(2).

[3]王鲁平虞积耀胃肠道活检标本诊断中病理病理诊断术语与认识的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6).

活检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妇科、妇保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检查的子宫颈病变患者, 认为需要取活体组织确诊的按宫颈取活检术的程序, 多点钳取宫颈组织, 以10%甲醛或95%乙醇固定, 送病理科行病理组织学诊断。

1.2 诊断内容

(1) 临床诊断:宫颈糜烂 (Ⅰ、Ⅱ、Ⅲ) 度, 宫颈癌可疑, 宫颈癌。 (2) 病理组织学诊断:慢性宫颈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 (Ⅰ、Ⅱ、Ⅲ) 级、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宫颈腺鳞癌。

2 结果

行子宫颈组织活检共1 259例, 临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对照见表1。临床上巨视所见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呈正相关。

3 讨论

由表1可以看出临床上宫颈疾患严重程度与宫颈癌前病变及癌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宫颈糜烂导致宫颈上皮损伤后, 机体具有自行修复的功能, 在修复过程中, 首先是宫颈上皮底层具有增殖潜能的G0期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增殖, 使细胞分裂增殖的终末细胞数目增多并移行进行修复。此时若不进行及时治疗, 病程延长, 在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下, 特别是宫颈有疱疹病毒Ⅱ型 (HVS-Ⅱ) 或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的患者, 由于反复的损伤、修复, 使有的细胞既不形成终末细胞, 也不停留在G0期, 而是在细胞周期内循环分裂增殖, 这样其脱氧核糖核酸 (DNA) 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经多次重组后发生突变, 甚至染色体畸变, 细胞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 使肿瘤的发生经过始动阶段形成了恶性细胞, 随即进入“潜伏”状态, 在光镜下表现为某些不典型增生的细胞。此时如果致癌因素持续作用或机体免疫力低下[主要是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NK) 细胞功能缺陷]或癌基因的活化或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因素, 都能促使恶性细胞的克隆获得增殖优势而形成癌瘤。因此对宫颈糜烂患者针对不同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 以防宫颈癌的发生, 是非常重要的。

病理组织学诊断是“金标准”, 通过对宫颈病变的活检, 可以确认宫颈组织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特别是确定癌前病变和癌, 给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 但目前关于宫颈癌前病变的名称一直存在争议。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提出, 更好地反映了病变的连续性, 是目前为止病理医师应用最为广泛的命名方式。但对CIN命名系统中将子宫颈上皮病变统称为“瘤变”, 有学者提出反对, 尤其是CINⅠ级在理论上是可逆性病变, 被冠以“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 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并且有可能导致过度治疗[1]。从对患者施行保护性医疗角度考虑, 我们认为用此词定义癌前病变是不恰当的。很多研究结果显示, 存在此种病变的患者中, 不仅有部分患者的病变处于停滞状态, 同时一部分患者的病变还能逆转;只有少部分患者的病变在促癌因素作用下发展成癌。因此我们认为癌前病变还是依国内学者祁佩芬和1973年WHO对癌前病变的分类和诊断比较恰当, 因为这个定义 (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 的词义表示其属于不正常的增生。病变轻、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的, 病变可以停滞不前或退缩;病变严重、异型性明显的细胞已发生突变, 在促癌因素作用下其克隆获得增殖优势就发展成癌, 这符合WHO规定的恶性变可能性超过20%的病变才属于癌前病变的规定[2]。所以我们认为用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Ⅰ、Ⅱ、Ⅲ级) 或异型性增生 (轻、中、重) 一词不仅说明了宫颈上皮病变发展的连续进程, 更能说明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癌的关系, 依此词来定义宫颈癌前病变是比较客观、人性化的合理用语。

临床医师行宫颈活检取材时, 部位正确与否和诊断结果有直接关系, 取材时除以各种辅助方法, 如阴道镜检查来辨别病变严重部位钳取外, 还应注意癌前病变和癌大多数都首先从“转变区”发生, “转变区”的位置又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动。另外宫颈癌前病变和癌的始发往往呈“多中心性”的特点, 所以在取材时都要考虑以上各种因素, 使钳取的组织能准确代表宫颈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以提高活检标本诊断的准确性。

病理组织学诊断虽是“金标准”, 但一个组织块只将一个切面做成玻片标本镜检, 切片又很薄 (5μm~7μm) , 这样镜检的切面就较局限, 标本中有某种病变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某种病变就很难否定。在实践中同一例患者送检的3~4块组织中, 病变类型有时差异较大, 其中一块组织呈慢性炎;一块可以为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另一块则已经发展成癌。故针对宫颈疾患严重的患者应多点取材, 避免漏诊, 结合完好的病理组织多层次切片、良好染色制片, 认真仔细阅片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均可提高对癌前病变和癌的检出率, 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乐真.妇产科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17-118.

活检诊断 篇8

关键词:结直肠腺癌,肠镜活检,组织病理学

结直肠癌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 对于这种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临床上较多, 一般所采用的有灌肠造影、多层螺旋CT扫描和结肠镜检测等[2], 这三种诊断方法各有所长, 也各有不足之处, 灌肠检测为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大[3], 而多层螺旋CT检测造成的失误较多, 肠镜活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大于CT检测, 但效果较为满意, 所以本研究主要就此进行分析, 结果取得满意成效, 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 我院收治的已经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结直肠腺癌的患者中, 抽取104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2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23例, 女性29例, 患者的最高年龄为64岁, 最低年龄为27岁, 平均年龄为 (34.5±12.6) 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7例, 患者的最高年龄为66岁, 最低年龄为25岁, 平均年龄为 (33.5±13.4) 岁。两组患者经过临床综合诊断均被确诊为结直肠腺癌患者, 对所有患者进行二次研究性诊断。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持知情态度, 且愿意进行本研究, 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扫描前为患者用水重复泄剂50%, 硫酸镁50%, 确保患者大量饮水, 多次排便。并未患者肌注解痉药盐酸山莨菪碱20 mg, 患者以右侧卧位于检测床上, 经直肠导管进行空气灌注, 改为仰卧位或俯卧位, 继续为患者注气, 根据患者的耐受, 注入气体1000~1500 m L。患者依然为仰卧位或俯卧位, 进行定向扫描, 观察患者的直肠充气情况。之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对患者快速注射非离子对比剂欧乃派克, 剂量为1.5 m L/kg, 注射速度为2.5~3.0 m L/s。增强扫描的时机按照观察的目的确定, 对黏膜面情况进行观察需延迟40~50 s, 观察肠壁肌层延迟60~80 s, 扫描层厚度设为3.0 mm, 螺距为2.0, 重建间隔为1.5 mm, 扫描模式为HQ, 对患者的整个结直肠和肝脏部位进行扫描;观察组患者采用肠镜活检方式进行检测, 为患者进行肠镜检查, 并采用活检钳采取患者的组织标本。选择福尔阿林固定, 并采用石蜡包埋, 对患者的组织进行5μm厚度的连续切片处理, 之后进行HE染色, 制作切片。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黏膜损坏, 造成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所以患者进行一次以上活检只需对第一次活检标本进行研究。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和诊断结果, 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2.0进行统计学检验, 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否则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结直肠腺癌, 观察组中直肠癌患者13例, 确诊13例, 横结肠癌患者14例, 确诊13例, 误诊1例, 升结肠癌患者15例, 确诊15例, 降结肠癌患者10例, 确诊9例;对照组患者中直肠癌患者14例, 确诊9例, 横结肠癌患者13例, 确诊9例, 升结肠癌患者15例, 确诊8例, 降结肠癌患者10例, 确诊5例。观察组患者有效诊断50例, 误诊2例, 患者的诊断有效率为96.15%, 对照组患者有效诊断31例, 误诊21例, 患者的诊断有效率为59.62%, 两组比较, P<0.05,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21世纪初, WHO提出, 镜下发现重度的异型腺体如果不能肯定为黏膜下层浸润[4], 则只能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含了之前诊断的重度异型增生, 黏膜内癌和原位癌等病变, 只有肿瘤组织突破黏膜肌层才有可能被诊断为浸润性癌变, 因此将黏膜下层浸润作为对直肠癌良性与恶性诊断的分界线[5]。而这一诊断标准在临床上却备受争议, 但是仔细分析, 其对于局部整块切除的标本进行根治性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分析采用肠镜对结直肠腺癌患者进行诊断的诊断价值, 从本研究的结果当中可以得出, 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更高, 说明肠镜诊断对于结肠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分析能够得出, 结直肠镜活检能够灵活的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检测, 分析其组织的检测质量, 一般结肠膜的平均厚度为0.86 mm, 而内镜的取材组织粒大多为3 mm左右, 因此需要在患者的黏膜下层进行取材。但是癌变具有破坏黏膜的作用, 虽然活检组织不存在平滑肌, 但是因为癌变已经侵入黏膜下层, 因此在观察中只要发现患者的活检组织颗粒直径越大, 便说明患者的下层浸润的概率越高。如果在诊断过程中, 患者的活检组织太少, 或者患者的活检组织太小, 坏死组织较为严重, 那么可能会导致诊断过程中选择高级别上皮进行活检诊断。而对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的时候, 往往可能证实该疾病以为晚期。如果患者的组织学分化较差, 那么说明患者的肿瘤侵袭性生长较强, 因此这种情况下的表面黏膜也不易进行活检。而在内镜当中, 如果发现患者的肿瘤太小或太大, 这也可能会造成取材出现困难。在采用肠镜活检取材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不同情况的差异, 同时需要做好医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工作, 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误诊的情况, 提高活检的诊断质量。因此综上上述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研究能够得出, 临床上对于结直肠腺癌患者的诊断, 采用肠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方式进行诊断, 能够提高患者的确诊率, 可以为临床患者的诊断提供更高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柳忠美, 曹惠林.600例大肠癌肠镜活检及术后诊断的病理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3, 27 (3) :1352-1353.

[2]李月才, 陈国范, 李会君, 等.大肠镜活检及33例腺瘤癌变的病理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13 (8) :2163-2164.

[3]曹立宇, 张洪福, 龚西騟, 等.肠镜活检组织中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其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26 (1) :1524-1525.

[4]陈利文, 郁宝铭, 张敏, 等.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意义的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28 (6) :634-635.

活检诊断 篇9

1 临床资料

女,61岁。因腹胀1月余于2011年8月10日入住本院消化内科。患者病程中无腹痛、腹泻,无解黑便,无发热等。病后消瘦2 kg。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肝、脾肿大及腹水。体查: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皮下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怒张,下腹有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阳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行肿瘤标记物检查示CA-125:3369.30U/mL(正常:<35.00 U/mL),B超检查示:盆腔左侧可见一囊性为主混合性肿物,大小为116 mm×80 mm,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多个分房,内部囊液尚清,大量腹水图像。意见:盆腔内混合回声肿物,性质待查,卵巢癌?再行CT检查示:左侧附件区见囊实性混杂密度肿物影,密度不均,边界欠清,肿物范围约10.2 cm×6.7 cm×5.8 cm,囊壁厚薄不均,囊壁见有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及结节见明显强化,肿物与子宫底分界欠清。脐水平腹膜及大网膜饼状增厚。肠管系膜区、腹膜边缘见多发结节影,较大者约1.7 cm,腹腔脏器周围见大量液性低密度灶。可见左侧胸腔积液。意见:(1)左侧附件区占位,考虑卵巢癌并腹膜、大网膜、系膜多发转移,未除宫底受累。(2)腹腔大量积液;(3)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又行胃、肠镜检查均未见肿物。结合肿瘤标记物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考虑:卵巢癌并腹膜、大网膜、系膜多发转移并胸、腹水。因患者全身多处转移无手术指征,于2011年8月17日转入本科。于2011年8月22日在B超定位下行盆腔肿物穿刺活检术。仪器设备为日立:2000超声诊断仪,配专用穿刺导向装置。穿刺针为:QuickCore活检针,20G(Cook公司,针长15 cm,标本槽长2 cm,型号:QC-20-15.0-20T)。B超所见盆腔左侧可见一个以囊性为主混合性肿物,大小为116 mm×80 mm,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囊壁底部见1个2.0 cm×2.2 cm实性肿物,肿物顶端距离皮肤为7 cm,活检针从穿刺导向装置进入,在超声下见活检针进入上述实性肿物后,触动开关装置行活检,快速拔出活检针后,标本槽内见有胶冻样物质,估计无法行病理切片检查,遂行涂片。重复上述操作2次,穿刺物均与第1次相同,均行涂片送病理检查。每次拔出活检针后均压迫止血。术程顺利,术后观察,未见有腹痛、出血、发热等。病理结果示:涂片可见癌细胞团,见图1。

2 讨论

恶性肿瘤晚期大部分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而往往体表又无肿物可取得病理检查,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治疗。上述情况也是困扰肿瘤内科医师对无病理诊断的晚期肿瘤的治疗。本例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远远高于正常,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考虑为卵巢癌。但按肿瘤的诊疗规范,除了肿瘤急症外,无病理诊断或细胞学诊断的依据,不能行抗肿瘤治疗。对于这类晚期病人,无手术指征,无病理学诊断,就失去了化疗的机会。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皮腹部肿物穿刺活检术简便、微创,是腹部肿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少,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此技术特别对于失去了手术机会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是获得病理诊断的唯一方法。在使用Quick-Core活检针之前,笔者曾用腰椎穿刺针反复抽吸肿物,细胞学的阳性率低,更谈不上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自从有了Quick-Core活检针及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的阳性率大大提高,如果取得的组织足够多还可以行免疫组化检查。王彦华等[2]报告用该活检针在CT引导下腹部病变穿刺活检,阳性率为95.6%。本例虽然未取得肿瘤组织,但细胞学已得到了确诊。笔者认为有时穿刺物虽未取得病理组织,有些仅有胶冻样物或液体样物,但也不能随便丢弃,应该涂片行病理检查,否则失去了获得细胞学诊断的机会。本例穿刺物未取得病理组织,可能为囊实性肿物以及穿刺时患者受到呼吸等因素的影响,未能配合医生,未穿刺到实性肿物,仅穿刺到囊性部分所致。故穿刺时要让患者暂时屏气,避免肿物移位。总之,超声引导技术具有直视性和实时性,能够实时观察肿物的部位、大小及内部结构特点,并能显示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以及观察到穿刺针在肿物内部的移动情况,较CT引导价廉[1],对于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或浅表无肿物的晚期肿瘤病人,该技术是获得病理诊断的较好方法,且无射线辐射,不需穿特殊防护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志杰,李结媛.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腹部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探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10(4):263-264.

活检诊断 篇10

【关键词】超声引导; 穿刺活检;肺周围型病变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49-01

近年来,肺癌在我国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由于其安全性,实时性,高效性,已成为早期诊断肺周围性病变的重要手段。现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187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87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其中男135例,女52例:年龄14- 82岁,平均(53 60士4. 93)岁,右肺病变119例,左肺病变68例,肿块最大14.51cm×12.10 cm,最小1. 92cm×1.40.cm,超声检查均可显示该病变。所有患者一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及其他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1.2仪器:ALOKAα10超声诊断仪,9133型5-2探頭,巴德自动活检抢,18G切割式活检针。

1.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必要时查心电图。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并发症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穿刺前仔细阅读胸部X线、CT和M RI影像资料,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及穿刺路径分别采取坐位、俯卧或侧卧位。在病灶区对应胸壁处经皮超声检查,记录病变特点,如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尤其注意病变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周围血流情况,选择最佳进针入路,即避开病变周边大血管及正常肺组织。必要时训练患者练习屏气。依据病灶大小,射程设置为15 mm或22 mm。

1.4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在已作标记的体表处再次明确肿块部位,在进针处用 2%的利多卡因局麻自皮肤直达胸膜。嘱患者准各好后屏气,超声引导穿刺针避开正常肺组织、大血管及坏死区,针尖快速到达肿物边缘,击发活检枪。活检穿刺取组织后,迅速退出穿刺活检针 ,根据取材满意情况决定活检针数,将活检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所有病例留观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离开,必要时可行X线了解有无出血及气胸可能。

2结果

2. 1穿刺成功率:187例患者一中172例首次穿刺即获阳性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91.97% 15例未获阳性结果患者一中有11例再次穿刺而获阳性结果,4例由手术后病理证实,总穿刺成功率为97.86%。

2 .2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鳞癌29例,腺癌41例,低分化腺癌26例,小细胞癌21例,转移癌19例,胸膜间皮瘤18例,炎性假瘤11例,脓肿9例,结核13例。

2.3穿刺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明显并发症18例,发生率9.62%,其中术后出现咯血12例,出现胸膜反应6例,予平卧及胸腔闭式引流等对症处理后缓解。

3讨论

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1],而肺周围型病变难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其他方法确诊,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已成为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为肺周围型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已成为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其具有以下优点:①安全性:超声引导下穿刺能清晰显示进针状况,利于选择最佳的穿刺路径,能避开大血 管、正常肺等结构,与CT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无放射性,对人体损害小。②实时性:同时可以监测穿刺的全部过程,具有极高的交全性,.操作简便。③高效性:超声具有良好的分辨,可清楚地识别肿瘤活性区及其坏死区,从而指导穿刺过程中避开肿瘤的坏死结构,选择肿瘤的实性部分,提高阳性诊断率[2]。④有效性:本组187例患者,182例一次穿刺成功,切口小,病人无明显疼痛[3]。

在超声引导穿刺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为了提高穿刺的阳性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几点:①术前要评估好病人,掌握好适应症,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并发症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4]。②术中要定位准确,注意肿块的大小及周边比邻,设计好进针入路,避开大血管和正常肺组织。娴热的操作技术能提高穿刺活检的交全性。③术后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情况,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5]。

总之,对于肺周围型病变,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诊断,指导下一步治疗有重要作用,且安全,实时,高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Parkin D M, Bray F B, Pisani P GloSal cancer statistics J.CanccrCli 2005, 55(2): 74-105

[2] 梅洪强,黄伟俊.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河北医学,2010(1):14-16

[3] 郭瑞军,梁晓宁,于泽兴,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引淤自动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及胸膜病变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 23( 3): 441-443

[4] 袁泉,余晓梅,郭敬东.彩色多普勒超卢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肿块的诊断价值. 医学新知杂志,2008,18( 2): 121.

活检诊断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6年6月~2009年3月适合CT导引穿刺活检的肺部肿块或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切割活检组、针吸活检组及切割加针吸活检组,共206例。其中切割活检组67例,针吸活检组69例,切割加针吸活检组70例。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并具有完整病例资料及签署知情同意书,见表1。

1.2 仪器和方法

1.2.1 仪器

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18 G一次性肺活检针和18 G带外套管的一次性半自动肺活检枪;德国JAEG ER Master Screen PFT肺功能检测仪。

1.2.2 操作

术前常规查凝血系列、血常规、心电图、胸CT平扫,部分患者行胸部增强CT扫描或MR I检查。根据病灶的部位分别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行局部薄层CT扫描,根据薄层CT扫描结果选择最佳穿刺路径(包括穿刺点、方向、角度及进针的深度),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手持一次性肺活检针或一次性半自动肺活检枪的外套管针按预定方向经皮快速刺入,穿刺针进入胸壁后、进入胸腔前(尽量避免损伤胸膜),在CT导引下适当调整方向和角度,然后嘱患者憋气,快速穿过胸膜抵达病灶,再次CT扫描以证实针尖确在病灶内。如进行针吸活检,则连接一次性20 m L注射器行负压吸引,边吸引边持穿刺针反复旋转、提插数次,吸出的组织标本10%甲醛固定,吸出的液体标本涂片并用95%酒精固定;如进行切割活检,则连接一次性半自动肺活检枪行切割活检,标本10%甲醛固定;如进行切割加针吸活检,则先连接一次性半自动肺活检枪行切割活检,之后再连接一次性20m L注射器行针吸活检。后拔出穿刺针,消毒穿刺点,创可贴固定,压迫穿刺点15 min。穿刺活检结束后立即行CT扫描,观察是否有气胸、病灶及穿刺针道周围肺实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观察2 h。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前进行严格的核对,用Excel 2003建库,应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差异用χ2分析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诊断正确率的比较

3组总的诊断正确率为74.76%(154/206),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76.12%(51/67)、62.32%(43/69)和85.71%(6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63,P=0.0062),结果见表2。

2.1.1 不同大小病灶3组诊断正确率的比较

病灶直径<3 cm组与直径≥3 cm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4.26%(51/94)和91.96%(10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04,P=0.0001)。直径<3 cm的病灶中,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5.17%(16/29)、42.22%(19/45)和80.0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62,P=0.0185)。直径≥3cm的病灶中,3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11%(35/38)、100.00%(24/24)和88.00%(4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精确检验P=0.2110),结果见表3。

注:χ2=10.1763,P=0.0062

2.1.2 病灶距胸膜不同距离3组诊断正确率的比较

病灶距胸膜距离≤2 cm组和>2 cm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1.48%(88/108)和67.35%(6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95,P=0.0197)。病灶距胸膜距离≤2 cm组中,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4.44%(38/45)、69.70%(23/33)和90.00%(2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417,P=0.0934)。病灶距胸膜距离>2 cm组中,3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9.09%(13/22)、55.56%(20/36)和82.50%(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46,P=0.0282),结果见表4。

2.1.3 不同性质病变中3组诊断正确率的比较

CT导引穿刺活检对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2.94%(36/68)和85.51%(118/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013,P<0.0001)。在良性病变中,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5.00%(11/20)、37.50%(9/24)和66.67%(1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457,P=0.1258)。在恶性病变中,3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5.11%(40/47)、75.56%(34/45)和95.65%(4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27,P=0.0244),结果见表5。

2.2 肺部恶性病变病理组织学分型3组诊断正确率的比较

肺部恶性病变病理组织学分型中,3组总的诊断正确率为69.57%(96/138),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2.34%(34/47)、44.44%(20/45)和91.30%(4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515,P<0.001),结果见表6。

2.3 3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组总的气胸发生率为5.83%(12/206),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的气胸发生率分别为2.99%(2/67)、8.70%(6/69)和5.71%(4/70)。总的出血发生率为7.77%(16/206),切割组、针吸组和切割加针吸组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97%(4/67)、11.59%(8/69)和5.71%(4/70),气胸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精确检验气胸P=0.3749,出血P=0.3773)。

注:覮与直径<3 cm组比较,χ2=38.5104,P=0.0001

注:覮与病灶距胸膜距离≤2 cm组比较,χ2=5.4395,P=0.0197

注:覮与良性病变组比较,χ2=25.6013,P<0.0001

注:χ2=23.8515,P<0.001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诊断水平及治疗规范化要求的提高,肺部肿块或结节的病理诊断日益受到重视。确定病变性质、组织学类型对治疗方案的确定、治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周围型及部分经支气管镜检查未确诊的中心型肺部肿块或结节,CT导引穿刺活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影像及临床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CT导引穿刺活检有切割、针吸和切割加针吸3种取材方法,国内外关于不同取材方法对比研究的报道结果不尽相同[4,5,6,7,8,9,10]。在笔者的研究中切割加针吸活检的诊断正确率及对肺部恶性病变分型正确率均高于单纯切割活检或针吸活检。这种差异在小病灶、远距离病灶及恶性病变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切割加针吸活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肺部疾病的诊断正确率及对恶性病变组织分型的正确率。其可能的机制:(1)切割加针吸活检取得的肺组织标本体积总体大于单纯切割或针吸活检;(2)切割加针吸活检的取材方法是先进行切割,后进行针吸,切割取材时病变肺组织已经受到破坏,此时再进行针吸,取材较容易,且取材标本量较单纯针吸取材大,可提高取材成功率,而取材成功是诊断正确的前提条件。

笔者的研究还发现诊断正确率与病灶大小、病灶距胸膜远近、病变性质均有关。分析其原因:(1)小病灶增加了穿刺难度,轻微的角度误差则会导致针尖偏离靶点,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小病灶随患者呼吸上下移动明显,穿刺时患者呼吸状态的改变容易导致针尖偏离病灶;小病灶易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当针尖紧邻病灶时易造成针尖在病灶内的假象,导致标本取在病灶周围组织,降低诊断正确率。(2)病灶胸膜的距离决定进针的深度,影响肺活检的难易程度,故中心型病灶较周围型病灶对活检技术要求高,诊断正确率相对较低。(3)良性病变异型性小、细胞形态特异性差,明确病理诊断需要较多的标本量;而良性病变细胞之间结合较紧密,穿刺得到足量标本较恶性病变困难,因而降低了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TSUKADA H,SATOU T,LWASHIMA A,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guided auomated needle biopsy of lung nodules[J].AJR Am J Roentgenol,2000,175(1):239-243.

[2]姜燕,陈玲玲,谢红旗,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肺周围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9):911-912.[2]JIANG Y,CHEN LL,XIE HQ,et al.The diagnostic value forpulmonary peripheral occupying lesion by 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 under CT guided[J].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2007,12(9):911-912.Chinese

[3]李鹏飞,尚乃舰,胡宝茹,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2):146-147.[3]LI PF,SHANG NJ,HU BR,et al.CT 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thoracic disease[J].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2007,21(2):146-147.Chinese

[4]ANDERSON JM,MURCHISON J,PATEL D.CT-guided lung biopsy:factors influencing diagnostic yield and complication rate[J].Clin Radiol,2003,58:791-797.

[5]梁永,龙健中,刘航,等.CT引导下肺肿物的切割活检与针吸活检对比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2):272-273.[5]LIANG Y,LONG JZ,LIU H,et al.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based on Cutting and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in lung masses[J].Youjiang Medical College,2008(2):272-273.Chinese

[6]LASPAS F,ROUSSAKIS A,EFTHIMIADOU R,et al.Percuta-neous CT-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of pulmonary lesions: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in409patients[J].J Med Imaging Ra-diat Oncol,2008,52(5):458-642.

[7]孙殿敬,赵明东,庄悦新,等.抽吸针与活检枪组合穿刺活检肺内小病灶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876-877.[7]SUN DJ,ZHAO MD,ZHUANG YX,et al.Combined with the biopsy gun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of small lung lesion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01,35(11):876-877.Chinese

[8]STAROSELSKY AN,SCHWARZ Y,MAN A,et al.Additional information from percutaneous cutting needle biopsy following fine-needle aspir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hest lesions[J].Chest,1998,113(6):1522-1525.

[9]OHNO Y,HATABU H,TAKENAKA D,et al.CT-guided transthoracic need aspiration biopsy of small(<or=20mm)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J].AJR Am J Roentgenol,2003,180(6):1665-1669.

上一篇:升华思维下一篇:中国心理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