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活检(共7篇)
细胞活检 篇1
h TERC (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 人端粒酶RNA组成基因) 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长臂, 其异常扩增可导致肿瘤的发生。目前研究证明, h TERC在子宫颈鳞癌或腺癌、食管鳞癌、肺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常扩增, 与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显示, h TERC在宫颈活检和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与宫颈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R-HPV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 这一点已达成共识, 但在15%~20%HPV持续感染病例中, 只有低于5%发生宫颈癌。因此, 如何从HPV感染者中分流出真正具有癌变风险的人群, 是当前所面临的难题。本研究通过检测HR-HPV阳性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中h TERC的表达,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其在HR-HPV阳性患者宫颈病变中诊断分流的意义。
1 资料来源
选择2013-07—2014-04就诊于山西省汾阳医院门诊HR-HPV阳性, 且均有宫颈活检结果的宫颈脱落细胞学标本84例。患者年龄27~62岁, 中位年龄37岁, 均为有性生活妇女, 其中宫颈活检结果为正常12例、CINⅠ20例、CINⅡ20例、CINⅢ20例、SCC12例。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组织中h TERC基因扩增情况。
2 实验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按照参考文献分别检测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中h TERC基因拷贝数, h TERC/CSP3DNA双色荧光探针 (购自广州安必平科技有限公司) 。h TERC DNA探针作为检测探针, 杂交到3号染色体长臂, 荧光信号为红色 (四甲基罗丹明) ;CSP3DNA作为对照探针, 杂交到3号染色体着丝粒, 荧光信号为绿。正常细胞为单个细胞核中红绿信号各2个, h TERC基因扩增异常细胞为单个细胞核中红信号>2个, 绿信号≥2个。每张片子随机计数100个细胞, 记录阳性信号细胞的个数和信号模式, 绘制ROC曲线, 确定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CINⅡ/Ⅲ/SCC) 的阳性界值。本实验宫颈脱落细胞中验临界值为6%, 宫颈活检中的临界值为11%, 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 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比较各级病变中h TERC基因的扩增的阳性率;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α=0.05;利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 分析h TERC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4 实验结果
4.1 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的检测结果
在84例患者中, 50例h TERC扩增阳性。在正常及慢性炎、CINⅠ、CINⅡ、CINⅢ、SCC组所对应的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8.33% (1/12) 、15.00% (3/20) 、80.00% (16/20) 、90.00% (18/20) 、100% (12/12) , 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x2=48.858, p<0.001) 。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的扩增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s=0.713, p<0.001) 。
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的扩增在预测≥CINⅡ病变中的敏感度、特异度, 分别为92.00%和82.35%.
4.2 宫颈活检组织中h TERC基因的检测结果
在84例患者中, 54例h TERC扩增阳性。在正常及慢性炎、CINⅠ、CINⅡ、CINⅢ、SCC组所对应的的宫颈活检中h 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16.67% (2/12) 、25.00% (5/20) 、80.00% (16/20) 、95.00% (19/20) 、100% (12/12) , 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x2=42.332, p<0.001) 。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的扩增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s=0.671, p<0.001) 。
宫颈活检组织中h TERC预测≥CINⅡ的敏感度、特异度, 分别为87.03%和83.33%.
5 讨论
h TERC与端粒酶逆转录酶、端粒酶结合蛋白等共同参与端粒的组成, 在人类端粒酶RNA基因中, 在长约450个碱基的人端粒酶RNA序列中, 有一段长11个核苷酸区域, 发生在该模板区域的h TERC突变, 将导致端粒酶功能改变, 从而出现染色体异常。h TERC基因由Feng等于1995年首次从肾癌293细胞系e DNA文库中筛选出, 定位于3q26区, 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模板。其模板序列为5’—CUAACCCUAAC—3’。虽然大量实验证明,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甚至95%的癌前病变患者携带HPV癌基因;但在15%~20%HPV持续感染病例中, 只有低于5%发生宫颈癌。只有当病毒持续感染且整合入宿主细胞, 才会发展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目前研究显示, h TERC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与宫颈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课题较之前的研究不同, 主要集中在对HR-HPV感染的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组织中的表达, 通过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与宫颈活检中h TERC基因的表达, 发现二者的表达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h TERC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预测宫颈高度上皮内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宫颈脱落细胞中h TERC的表达完全可以替代宫颈活检组织中h TERC的表达, 对宫颈病变的活检结果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对于h TERC扩增阳性的宫颈低度病变应密切随访, 对于h TERC扩增阴性的宫颈低度病变可延长随访时间;而对于h TERC扩增阳性的宫颈高度上皮内病变, 要警惕宫颈浸润癌的可能, 并且及时治疗。
关于FISH检测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中h TERC最佳界值的确定,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均数加减3倍的标准差;另一种为以宫颈活检为≥CINⅡ为金标准, 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 (ROC曲线) , 我们在这里更推荐后者。该界值的范围国内外报道多在5%~20%, 本研究中应用ROC曲线确立宫颈脱落细胞中和宫颈活检中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界值, 分别为6%和11%, 二者的误差考虑为宫颈活检组织中FISH细胞杂交的成功率略高于宫颈脱落细胞。对于不同文献报道中界值的误差考虑, 与样本含量、是否合并HPV的感染及感染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总之, 宫颈脱落细胞、宫颈活检组织中h TERC基因扩增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相关, 利用FISH技术检测h TERC的扩增, 可对HR-HPV阳性患者病理诊断和可能的进展进行预测, 避免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不足、宫颈低度病变的过度治疗, 对长期无价值的随访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摘要:通过检测HR-HPV感染的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中hTERC的表达,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对84例HR-HPV阳性 (宫颈活检结果为正常及慢性炎12例、CINⅠ20例、CINⅡ20例、CINⅢ20例、SCC 12例)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检测) , 分别检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组织中hTERC的表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 , 分别确立细胞学和组织学中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最佳界值。实验结果为:①在正常及慢性炎、CINⅠ、CINⅡ、CINⅢ、SCC组所对应的宫颈脱落细胞中, 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8.33% (1/12) 、15.00% (3/20) 、80.00% (16/20) 、90.00% (18/20) 、100% (12/12) , 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s=0.713, p<0.001) 。②在正常及慢性炎、CINⅠ、CINⅡ、CINⅢ、SCC组所对应的的宫颈活检中, 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16.67% (2/12) 、25.00% (5/20) 、80.00% (16/20) 、95.00% (19/20) 、100% (12/12) , 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s=0.671, p<0.001) 。③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的扩增在预测≥CINⅡ病变中的敏感度、特异度, 分别为92.00%和82.35%;宫颈活检组织中hTERC预测≥CINⅡ的敏感度、特异度, 分别为87.03%和83.33%.实验可以得出:hTERC在HR-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 hTERC在预测HR-HPV阳性且宫颈细胞学检查为异常的宫颈病变的病理结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hTERC,宫颈,脱落细胞,活检
参考文献
[1]Heselmeyer·Haddad K, Sommerfeld K, White NM, et a1.Ge-nomic amplification of the human telomerase gene (TERC) in papsmears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ncer[J].Am J Pathol, 2005 (04) .
[2]Andersson S, Wallin KL, Hellstrom AC, et a1.Frequent gain of the human telomerase gene TERC at 3q26 in cervical adenocarcinomas[J].Br J cancer, 2006 (03) .
[3]Chen Q, Wang X, Ru Y, et a1.Amplification of the telomcrascRNA component gen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esophageal carcinogenesis[J].Tohoku J Exp Med, 2011 (02) .
[4]Bobadilla D, Enriquez EL, Alvarez G, et a1.An interphase fluorescene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3q26.2/EVI, rearrangements in myeloid malignancies[J].Br J Haema—tol, 2007 (06) .
[5]李静然, 魏丽惠, 刘宁, 等.应用双色间期FISH技术中宫颈脱落细胞取材及制片方法的探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7 (06) .
[6]李素红, 刘玲玲, 马海霞, 等.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扩增与人乳头状瘤病毒的表达[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2 (02) .
[7]Feng J, Funk WD, Wang SS, et a1.The RNA componet of human telomerase[J].Science, 1995 (522a) .
细胞活检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2012年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与此前宫颈细胞学涂片结果不符的31例患者, 年龄27~55岁, 平均42.1岁。活检前的细胞学结果:HSIL 10例, LSIL 6例, ASC-H 9例, AGC 4例, NILM (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 2例 (活检原因为宫颈接触性出血) 。
1.2 方法
31例活检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31例细胞学涂片, 95%乙醇固定, HE染色, 光镜观察。
2 结果
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与细胞学涂片判读结果:原位腺癌1例;CIN1 (上皮内肿瘤1级) 3例;CIN难分级1例;AIM (不典型不成熟鳞状细胞化生) 6例;HPV (人乳头状瘤病毒) 感染2例;ISM (不成熟鳞状细胞化生) 6例;萎缩2例;慢性宫颈炎10例, 见表1。
3 讨论
3.1 鉴别诊断
宫颈细胞学判读结果准确率的提高, 有赖于诊断医生对各种细胞学改变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 (1) HSIL:与ISM鉴别, 后者核浆比小于50%, 核形圆, 染色质分布均匀;与宫内节育器相关改变鉴别, 后者缺乏癌前驱病变的异常形态改变谱, 如有疑问, 可取环几个月后重新细胞学涂片;与组织细胞鉴别, 后者核长圆形或肾形, 核膜不清, 泡沫状的透明胞质[1]。与LSIL鉴别, 前者高核浆比, 核形更加不规则, 染色质呈粗块状, 细胞较LSIL小, 胞质较为不成熟[2]。 (2) LSIL:与HSIL鉴别见上述;与蜕膜细胞鉴别, 前者没有核仁是鉴别重点[2]。 (3) ASC-H (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HSIL) :与HSIL鉴别, 若出现多形性核、合体状细胞片及不规则核膜时, 更倾向于诊断HSIL[3];与伪像鉴别, 有些单个不规则核, 高倍镜上下调节焦距是两个重叠核, 有些细胞高核浆比是由于细胞贴在涂片上方向不正, 致使胞浆不能全部显现造成的;与修复细胞鉴别, 后者细胞粘着成片, 核形一致, 轮廓光滑, 若有核多形性或缺少黏附力, 就需判读为ASC-H;与萎缩细胞鉴别, 当有明显的细胞坏死时, 更倾向于肿瘤, 鉴别困难时, 局部应用雌激素可使复查标本充分成熟, 以确定最后结果。 (4) ASC-US:应考虑到有无炎症、固定不充分、病史、患者年龄等因素, 若淡染圆形核、染色质分布均匀, 宁可判读为NILM。 (5) AGC:与反应性宫颈管上皮细胞鉴别, 后者核仍圆形或卵圆形, 核膜光滑, 染色质无异常;与输卵管上皮细胞化生鉴别, 后者存在纤毛和终板, 也可混有杯状细胞和钉状细胞;与修复鉴别, 后者核形规则, 染色质分布均匀, 核极向一致, 核仁轮廓规则;与电离放射效应鉴别, 后者核轻度深染, 但核浆比没有变化, 胞浆多染性。 (6) 重视密集成片型细胞, 应认真评价, 首先区别其来源于鳞状上皮还是腺上皮, 浓稠的胞浆、多角形的细胞形状、带锐利边缘的细胞小片支持鳞状而不是腺性分化;不要漏诊HSIL和ASU-H, 从细胞簇团中细胞核大小、染色、染色质、核浆比、一致性、排列、极向等方面综合判断, 并努力寻找孤立的异型鳞状细胞。
3.2 原因分析
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与细胞学涂片结果不符的原因分析: (1) 取材因素:宫颈活检3、6、9、12四点取材不可避免遗漏病变, 或遗漏最严重的病变;宫颈癌好发的宫颈鳞柱交界处, 在不同年龄、不同病情时此处可外移或内移, 细胞学涂片很可能取不到[4]。目前的指导是建议无EC/MSC (颈管细胞/化生鳞状上皮细胞) 的子宫颈抹片检查阴性的妇女在12个月内返回复查[5];血性/炎性背景是影响诊断并导致假阴性的主要原因, 应予避免[6]。 (2) 技术因素:细胞学涂片固定不及时, 细胞退变, 染色过深过浅, 影响医生判断;活检标本病理制片技术差, 把活检组织切碎, 以致无法准确判断有无CIN及其级别。 (3) 责任心因素:阅片不认真, 遗漏视野, 笔者使用10×4倍视野浏览, 然后用10×10倍视野上下移动涂片, 由左向右逐个视野观察, 且相邻区域稍重叠, 重点结构10×40倍视野观察。 (4) 诊断水平因素:细胞学诊断标准把握不准确, 把ISM误诊为HSIL;把萎缩可误诊为ASC-H;把输卵管上皮化生误诊为AGC等; (5) 特殊情况时, 如原位腺癌, 假如表面腺上皮未累及时, 细胞学检查是不可能出现异常的。 (6) 组织学诊断与细胞学结果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组织学上的HPV感染, 在细胞学上就归入LSIL, 但组织学上可无CIN[7]。再如, 组织学上AIM, 特别是中重度AIM时, 细胞的改变足以诊断为HSIL, 但在组织学上认为是一组异质性病变, 包括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可能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前驱病变、良性反应性病变, 所以组织学上并不直接诊断为CIN。
3.3 适于宫颈活检的情况
细胞学涂片中, 判读结果为癌, 需活检进一步证实;结果为HSIL, 活检了解病变程度;结果为LSIL, 4~6个月重复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 据阴道镜的检查情况, 决定是否活检;结果为ASC-H, 包含了各种宫颈病变, 从炎症到各级CIN病变, 也可以是鳞状细胞癌、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对于ASC-H的病例, 应早期干预, 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3];结果为ASC-US, 重复细胞学检查、HPV检测, 对患者进行HR-HPV检测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针对高危HPV阳性的病例应进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8]。AGC, 倾向于肿瘤的, 宫颈管活检、子宫内膜刮取检查。当宫颈出现新生物时, 不必细胞学检查, 可直接取活检, 并且着重取增生处, 不必四点取材;对宫颈接触性出血病例应给予足够重视, 宫颈癌随着病变发展, 可出现阴道流血, 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 对其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也是宫颈癌诊断和预防的最重要一步, 可早期发现宫颈癌、降低病死率[9]。故应和糜烂或HPV阳性一样, 先做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 依据细胞学涂片结果, 必要时再做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 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例
参考文献
[1]马博文.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54-56.
[2]张建民, 黄受方.女性生殖道病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614-640.
[3]邹德胜, 王晶.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意义及形态学诊断标准探讨[J].肿瘤学杂志, 2012, 18 (7) :542-544.
[4]杨璐, 张夕梅, 张晓飞.宫颈刮片, 阴道镜, 宫颈活检在女性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9) :119-120.
[5]陈枝岚, 张庆华, 沈健, 等.颈管细胞和化生鳞状上皮细胞在宫颈病变检测中的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3) :217-220.
[6]石新兰, 张宁, 崔铁莉, 等.血性/炎性涂片背景对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 (7) :810-812.
[7]夏同礼.肿瘤实验诊断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95-302.
[8]朱丽娜.子宫颈细胞学ASC-US并高危型HPV检查阳性病例组织病理学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 29 (3) :334-337.
细胞活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以2009年1月-2013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细胞学筛查 (巴氏涂片或TCT) 结果阳性的44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年龄在28~77岁之间, 平均 (52.5±21.1) 岁, 其中,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不能除外高度病变 (ASC-H) 、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等病例共440例。
1.2 检查方法及内容
对细胞学阳性患者, 于月经干净2~7 d内进行阴道镜检查, 未见阳性改变的, 常规3、6、9、12点活检, 阴道镜阳性改变则在醋酸白色上皮区、点状血管区、镶嵌及血管异型区、外生湿疣及赘生物区等异常部位多点活检, 送病理检查。
1.3 诊断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通过双盲法进行阅片。宫颈细胞学诊断根据国际癌症协会 (NCI) 2001年制定的子宫颈细胞学TBS临床诊断标准[2], 细胞学筛查阳性包括宫颈鳞癌 (SCC) 、非典型腺细胞 (AGUS)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倾向高度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H) 。组织病理学诊断按照2003年版《诊断外科病理学》诊断标准, 包括:湿疣、CIN1、CIN2、CIN3、浸润癌等几类。其中, CIN2/3和浸润癌等高级病变检查结果为阳性。将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细胞学检查结果加以分析比较[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颈细胞学检查情况
所有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的440例观察对象中, 51例患者为HSIL, 约占11.59%, 94例患者为LSIL, 约占21.36%, 24例患者为ASC-H, 约占5.45%, 8例患者为AGUS, 约占1.81%, 2例患者为SCC, 约占0.45%, 261例患者为ASCUS, 约占59.31%。
2.2 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HSIL、LSIL、ASC-H、ASCUS、AGUS、SCC等子宫颈癌前期病变不同阶段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7% (34/51) 、27.7% (26/94) 、45.8% (11/24) 、13.8% (36/274) 、12.5% (1/8) 、100% (2/2) , 可见,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不同子宫颈癌前期病变不同阶段的阳性检出率对比, 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组织病理学对于CIN2/3和细胞学检查对于HSIL诊断的符合率为85.2%, 组织病理学对于CIN1和细胞学检查对于LSL诊断的符合率为68.1%, 组织病理学和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对比, 见附表。
3 讨论
宫颈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也是威胁女性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因素, 但宫颈癌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4]。所以, 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患者预后改善、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能够为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于病变和样本质量的准确信息, 并为组织病理学处理和诊断提供可靠建议, 建立综合性、全面性、完整、详细的病变评价体系, 提供疾病筛查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对于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早期宫颈癌, 宫颈可光滑, 或仅为轻微改变, 临床难于鉴别。尤以宫颈管为主要病变的患者易漏诊、误诊。只有重视高危人群, 积极开展宫颈细胞学筛查, 普及宫颈癌防治知识,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阻断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
本组细胞学检查HSIL检出率约为11.59%, LSIL检出率约为21.36%, ASC-H检出率约为5.45%, AGUS检出率约为1.81%, SCC检出率约为0.45%, ASCUS检出率约为59.31%。组织病理学检查HSIL检出率约为66.7%, LSIL检出率约为27.7%, ASC-H检出率约为45.8%, ASCUS检出率约为13.8%, AGUS检出率约为12.5%, SCC检出率约为100%。结果证实:ASC-US为不确定级别的SIL或是LSIL改变;ASC-H潜在CIN患者的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ASC-US患者, 但是与HSIL明确诊断相比, CIN预测或高级病变预测的应用价值较低。
数据说明对于细胞学阳性患者, 及时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常必要, 是患者病情控制和预后改善的关键,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学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以2009年1月-2013年11月间在我院细胞学筛查阳性患者, 其中440例经阴道镜下活检, 对比两种技术检查结果。结果 440例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及以上异常, 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6.16%, 且不同病变患者阳性检出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临床检查技术, 宫颈癌筛查能及时发现病变, 经早期治疗, 可以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宫颈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宫颈癌
参考文献
[1]崔凤玲, 张明霞.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妇科普查宫颈疾病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1) :35-36.
[2]Solomon D, Dave Y, Kurman R, ct al.The 2001 Bethesda System: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 of cervical cytology[J].jama, 2002, 287 (16) :2114.
[3]聂海玲, 宋美兰, 赵明霞.液基细胞学在农村妇女子宫颈癌筛查中的早期诊断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1 (7) :373-374.
[4]陈雨, 凌斌.子宫颈癌早期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 (15) :109-110.
细胞活检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全血细胞减少患者100例, 均符合血红蛋白<90 g/L、白细胞计数<4×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研究方法:所有入组患者采集相关病史, 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血液学方面记录包括完整血像, 即血红蛋白百分率、TLC、DLC、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指标、外周血检查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所有病例同时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 标本进行Perl's染色和特殊染色如MPO、PAS和网硬蛋白 (reticulin) 。根据抽吸和活检发现分析全血细胞减少原因, 分析重要参数如病因学、年龄、性别、临床发现、血液学参数、外周血像、骨髓抽吸和活检所见。
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6~78岁, 10~30岁最多, 年龄70岁以上者最少。其中, 64%男性, 36%女性 (1.8: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最多见的原因, 其次是幼红细胞增生、巨幼红细胞贫血。其他原因包括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异形红细胞增生、淋巴肿瘤形成、缺铁性贫血。48%患者骨髓细胞过多, 34%骨髓细胞减少, 18%骨髓细胞正常。
48例细胞系增生患者中16例显示巨幼红细胞血像, 有明确用药史和输血史。外周血像最常见的是不均匀性红细胞异形。分叶过多的中性细胞和有核RBCs亦可见。网织红细胞计数1.0%~1.9%。
骨髓抽吸显示87%患者骨髓多细胞性, 23%正常细胞骨髓像;而活检显示100%患者细胞过多伴红系增生。骨髓抽吸标本应用Perls's Prussian蓝反应进行骨髓铁贮备分级, 63%患者铁贮备增加, 25%铁贮备正常, 12%铁贮备减少。铁贮备增多可能是由于慢性吸收障碍综合征或自身免疫障碍所致。
48例骨髓抽吸显示为红系增生者中20例为幼红细胞性红细胞生成, 其中6例进一步检查诊断为溶血性贫血。贫血原因:异形性贫血64%、正细胞贫血18%、小细胞贫血9%、大细胞贫血9%。网织红细胞计数0.5%~1.6%。骨髓抽吸检查显示87%患者正常细胞骨髓像。活检骨髓像6例显示细胞过多。骨髓铁贮备:增多91%、正常9%。
6例怀疑溶血性贫血。2例有黄疸病史, 4例血清胆红素升高及脾肿大。6例患者均有近期输血史。网织红细胞计数1.2~1.6%。骨骼抽吸显示细胞过多骨髓像及幼红细胞生成, 骨髓活检均为细胞过多及红系增生。4例患者G6PD酶缺陷。所有6例患者均显示铁贮备增多, 可能归因于多次输血。
14例患者表现为亚白血病样白血病, 年龄6~45岁, 男10例, 女4例。临床表现见发热100%, 乏力71.5%。其他包括体重减轻和出血倾向。体格检查:苍白100%, 肝脾肿大85.7%, 淋巴结肿大14.3%。网织红细胞计数0.5%~2.5%。外周血像显示异形71.4%、大细胞14.3%和小细胞14.3%。
34例患者表现为细胞过少骨髓像。4例干抽经骨髓活检确诊。此34例中, 有26例再生障碍贫血。骨髓活检诊断显示骨髓脂肪组织增加和骨髓细胞结构减少, 骨髓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相对增多。网硬蛋白染色显示所有病例均无纤维化。临床症状依次为乏力76.9%、发热61.5%、体重减轻23%、出血倾向15.4%。最多见的体征是苍白 (92%) 。2例可触及脾脏。网织红细胞计数0.5%~3.2%。23%的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外周血像异形61.5%, 大细胞23%, 小细胞15.5%。34例中8例骨髓活检显示骨髓纤维化。
2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显示细胞过少骨髓像患者中, 6例表明灶性细胞减少, 细胞结构25%~50%;20例患者细胞结构少于25%。所有患者网硬蛋白染色显示无纤维化。所有患者骨髓抽吸显示铁贮备增加, 即3级 (53.8%) 、4级 (38.5%) 与5级 (7.7%) 。对2例干抽经骨髓活检进行铁贮备检测。
讨论
全血细胞减少是一组涉及多系统的临床疾病状态。全血细胞减少的基础病因因地理环境不同而不同。全血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10%~52.7%) , 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再生障碍 (26%) 为重要原因, 最多见的主诉是发热和出血倾向。苍白是常见体征, 其次是肝和脾脏肿大。外周血像显示多叶白细胞和异形细胞增生最多见。外周血细胞涂片和骨髓检查是诊断巨幼细胞贫血的重要诊断工具, 与抽吸和活检高度相关。本研究中, 正常形态红细胞增生约18%, 与其他研究相似[1]。正常形态红细胞增生与全血细胞减少的关系尚不清楚。这些病例可能代表增生低下/再生障碍演变的某一时相, 可能是难治性贫血的某些情况。这些组的鉴别标准仍然有争议, 这些患者应保持定期血液学随访[2]。本研究中6例患者诊断溶血性贫血, 与临床所见、血液检查、骨髓抽吸和活检所见一致。黄疸病史见于66.7%的患者, 而肝和脾脏肿大占33.3%。6例患者增多表现为正常形态幼红细胞增生。研究显示脾脏机能亢进和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抽吸可以揭示潜在的血液恶性病变或感染过程。溶血性贫血出现可能是与DIC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Grave’s病、恶性贫血和乳糜泻, 亦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相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6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药物使用史。一些药物如头孢西丁可诱发溶血性贫血和全血细胞减少。医生就要想到药物诱发毒性, 应当监测这些患者的血细胞计数。评价患者溶血性贫血很重要, 应认真分析溶血的潜在病因。
本研究中34例患者骨髓抽吸表现低细胞骨髓像, 骨髓活检评价患者骨髓纤维化;其中, 26例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8例骨髓纤维化, 骨髓纤维化可能是特发性或继发性。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明确药物史, 2例患者的HIV感染正在治疗, 另2例患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接受治疗。这几例患者可以作为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代表, 停止用药可以缓解。轻微-严重纤维化患者的生存比较无纤维化者要差, 可增加非白血病性死亡, 并可增加演变为白血病的概率。因此, 骨髓纤维化分级具有预后价值。本研究中亦有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几个月后出现急性髓样白血病, 其白细胞计数正常。骨髓抽吸证实诊断而活检显示细胞过多骨髓像, 再生障碍性贫血转换为急性髓样白血病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现象。
参考文献
[1]Addo GB, Amoako YA, Bates I.The role of bone marrow aspirate and trephine samples in hematological diagnosis in patients referred to a teaching hospital in Ghana[J].Ghana Med J, 2013, 47:75-78.
细胞活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门诊自2010年3月-2011年9月的410例患者, 年龄20-76岁, 平均年龄36.15±7.16岁, 全部患者均自愿接受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其中宫颈光滑53例, 宫颈糜烂255例, 宫颈纳氏囊肿55例, 宫颈肥大29例, 宫颈管黏膜增生18例。
1.2 方法
宫颈液基标本的采集使用特制的长柄毛刷在宫颈鳞柱交界部位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轻柔旋转至少5圈, 之后将刷头放置在配套保存瓶当中, 使用薄层细胞检测系统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制片、染色。阴道镜的检查方法为:使患者处于膀胱结石位, 将宫颈暴露, 使用干棉球将表面黏液擦去, 将焦距调节合适后进行初步观察, 将3%醋酸涂于宫颈表面, 过30秒之后仔细观察是否有醋酸白色上皮、柱状上皮水肿、白环、白斑、镶嵌以及白色腺体、点状血管和异形血管[3], 之后加绿色光片详细对血管进行观察, 最后进行碘实验, 对上皮的着色情况进行观察。例如镜下观察发现有可疑或异常图象, 取出该处活组织, 使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之后送检。
1.3 诊断标准
采用TBS分段系统进行细胞学诊断, 诊断结果包括:正常或者炎症;未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鳞癌 (SCC)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 依据不典型增生的累及范围, 分为I-Ⅲ级。
2 结果
宫颈细胞学以及组织病理学的检测结果为:410例液基细胞学检测中, 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异常者46例 (11.22%) , 其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共25例,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共15例,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共5例, 鳞癌 (SCC) 1例。46例都经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测, 诊断为炎症31例, 占异常细胞学67.39%;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 共12例, 其中CINI7例 (15.22%) , CINⅡ3例 (6.52%) , CINⅢ2例 (4.35%) , 浸润癌3例 (5.43%) 。详见表1。
3 讨论
宫颈癌是当前唯一病因明确的癌症, 也是能够被早期发现、有效预防和可能治愈的癌症[4], 其发病率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并且伴随人们意识开放、性生活开始时间过早、过频或者多位性伴侣, 从而导致HPV的感染机会大大增加, 使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年轻化, 对当今女性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而, 宫颈癌的早期确诊以及尽早治疗十分重要, 尤其是对于CIN的早期检测发现以及尽早治疗, 能够阻止病变的继续发展, 从而可以拯救广大妇女的宝贵生命。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是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初筛检测办法, 阴道镜下活检能够发现肉眼不易发现的不正常上皮、血管与可疑病变, 并且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 提升了阳性诊断率与准确率, 将两种检测方法结合, 可以大幅提升CIN以及宫颈癌的阳性检出率, 并且可以做到早期确诊与治疗, 大幅提升防治宫颈癌的疗效[5]。综上, 当宫颈细胞学检测结果异常时必须在阴道镜下取活检进行分析, 来明确宫颈病变的分类, 从而给予相应的治疗, 当两者不符时, 要反复取活检, 并且对患者密切随访。
摘要:目的 对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异常与阴道镜下活检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我院妇科门诊自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的410例患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 涂片异常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 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异常者46例 (11.22%) , 其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共25例,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共15例,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共5例, 鳞癌 (SCC) 1例。46例都经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测, 诊断为炎症31例, 占异常细胞学67.39%;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 共12例, 其中CINI7例 (15.22%) , CINⅡ3例 (6.52%) , CINⅢ2例 (4.35%) , 浸润癌3例 (5.43%) 。结论 通过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活检, 可以尽早的发现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
关键词:宫颈液基细胞学,宫颈病变,阴道镜,活检,宫颈癌
参考文献
[1]张春香, 刘欣, 张居民.液基细胞学检查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8, 19 (1) :32-33.
[2]Limaye A, Connor AJ, Huang X, 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ventional Papanicolaou tests and a fluid-based thin layer method[J].Arch Pathol Lad Med, 2003, 127 (2) :200-204.
[3]Paul JJ, Klikhamer M.Liguid-based cerrical cytolog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zedicine[J].Cancer Cytology, 2003, 99:263-271.
[4]Solomon D, Davey D, Kurman R, et al.The2001Bethesda System, 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ytology[J].JAMA, 2002, 287 (16) :2114-2119.
细胞活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经肛诊、前列腺超声影像与CT、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检查疑似前列腺癌患者50例。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年龄最小的42岁,所有患者平均年龄(65.8±4.2)岁。
1.2 方法
1.2.1 使用仪器:
仪器选择GE公司制造的vivid-7/volusion-730超声诊断仪,端扫式腔内探头频率为5 MHz,同时联合使用专用穿刺架,Bard自动活检枪和18G穿刺针。
1.2.2 术前准备:
在手术开始前30 min为患者进行一次常规性灌肠排便清洁,手术开始前2~3 d前口服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
1.2.3 手术穿刺过程: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左侧屈曲卧位姿势,将患者臀部朝床边靠近,并且朝着检查者,使用碘伏对患者直肠内和肛门周边做清洁,在探头尖端部位涂抹上浓度合适的耦合剂,外部覆盖一层灭均乳胶套,将无菌穿刺架装上,慢慢的把探头插进直肠,并全面检查患者的前列腺,使用矢状面找寻定位患者的穿刺部位,把等待穿刺的部位移放到穿刺线上,之后将活检针架慢慢推入,对穿刺进针的深度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将自动活检枪保险打开,启动按钮,穿刺针便会自动命中靶组织,完成所有切割工作之后,可完成退针操作。把穿刺获得的条形状组织放在装有浓度为4%的甲醛溶液活检瓶之中,并依次编号,标注上姓名与穿刺具体位置,将其移送至病理中心做病理学检测。
手术完成之后使用无菌纱布卷放进肛门中进行止血,叮嘱患者多喝水,常规口服喹诺酮类抗生素2~3 d。并随访观察患者1周时间,看看是否有临床不良反应症状存在。
2 结果
2.1 病理种类:
本次研究中50例患者均成功穿刺获得病理学组织结果。其中前列腺癌患者21例,前列腺增生症24例,炎症3例,结核2例,前列腺癌检出率42%。
2.2 细胞学分级:
本次研究中的50例患者,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21例全部进行了细胞学分级,其中,高分化癌7例,中度分化癌8例,低度分化癌6例。所有21例随访患者中,高分化癌对内分泌治疗出现完全反应或部分反应占比60%,病情稳定者占比40%,没有1例患者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中度分化癌的发生完全反应或者部分反应占比36%,病情稳定占比45%,病情恶化占比18%,低分化癌没有出现任何治疗敏感症状,病情稳定占比50%,病情恶化占比50%。
2.3 不适症状:
本次研究中50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有疼痛与不适感存在,但是患者全部能够接受,手术之后血尿13例,占比26%;血便3例,占比6%;发热3例,占比6%,尿痛17例,占比34%。以上不良症状经过积极止血和消炎操作,所有症状均有所缓解,并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出现。见表1。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一般出现在内腺,外腺属于腺性组织,所以其和内腺类似都会出现组织学上的增生。经直肠超声检查因为探头和前列腺靠近,因此能够清楚的看见前列腺的包膜和内部的各个组织结构,且显示图像清晰度高,一些前列腺内形态较小的病灶都能被观测到。前列腺癌的超声表现一般为低回声结节,少部分可表现为高等混合回声结节,其和前列腺良性增生、急性或者慢性前列腺炎、萎缩、梗死等的超声表现重复性较高[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穿刺活检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与其他各种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与辨别诊断临床指导性意义明显。
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诊断是在最近几年才发展的一种简单便捷且准确诊断出肿瘤的一项诊治方式,是从诊断细胞学中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支[3]。临床前列腺细针抽吸活检操作方式简单,安全性更高,并能够重复多次进行,通常情况穿刺后3 h便可得到病理学检测结果[4]。
前列腺细针抽吸活检细胞学分级能够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做观测,并且判断治疗后的临床恢复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对21例患者进行有效随访,发现高分化癌对治疗敏感性程度更高,临床治疗恢复效果更好;低分化癌对治疗敏感性程度较低,治疗后恢复效果较差,中度分化癌在重度和低度之间[5]。本次研究中虽对前列腺癌细胞学分级显得不够细腻,主观性程度较高,但是仍然是判断临床治疗恢复效果的一项重要参照指标。
临床使用前列腺细针抽吸活检操作有几项内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穿刺抽吸的时间不可太长,穿刺针穿入程度不可过深,以防止抽吸大量的红细胞或精囊液和尿液细胞,对镜下观察的结果造成影响;其次,穿刺工作结束之后需要等到负压完全消失之后才可做退针操作,以防止抽吸肠液对标本造成的污染;再次,临床前列腺肿瘤细针抽吸活检细胞学检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阴性特点,或者有假阳性特点,针对一些病情可疑的患者需要同步结合临床的其他各项检查以便得出最后的诊断结果[6]。
总而言之,使用经直肠超声引导做细针抽吸活检穿刺,操作方式简单,临床准确性高,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本次研究中的患者没有一例出现出血与剧烈疼痛的症状,这和患者在术前与术后均有服用有效的抗生素作用分不开,同时也受到自动活检枪快速进针、针距固定、创伤性小等因素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感与受感染概率。患者的接受程度更高,是目前临床使用概率较高的一项检测技术。
摘要:目的 探究前列腺肿瘤细针抽吸活检细胞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前列腺肿瘤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患者50例,依照临床诊断资料总结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次穿刺活检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为42%,患者手术过程中无明显疼痛感。结论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临床使用安全性、有效性更高,操作方式简便,患者痛苦小,属于临床诊断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细胞学
参考文献
[1]严剑英,崔单单,王敏娜,等.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2):131-133.
[2]陈兴发,贺大林,候惠莲,等.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540例临床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9,14(1):22-24.
[3]马红莲.细针活检细胞学检查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5):2928-2929.
[4]叶政.直肠超声引导下经直肠与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3):86-87.
[5]Yeon JS,Baek JH,Lim HK,等细针抽吸活检未能明确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结节:核芯针细针穿刺活检的作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36(5):477.
细胞活检 篇7
为更加完善地诊断血液病, 笔者分析了200例血液病患者的诊断资料,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笔者收集了2010年7-8月血液病患者200例, 其诊断情况见表1。
2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 血液病诊断单独依据形态学占43%, 依据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检查诊断占26%, 依据形态学、骨髓活检诊断占21%。联合应用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活检、细胞遗传学检查诊断及准确率可达95%以上。
3讨论
3.1 血液形态学检查
血液形态学检验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是诊断血液病最基础、最直接、最快速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包括骨髓组织化学染色如过氧化物酶 (POX) 染色、特异性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及氟化钠抑制试验、糖原染色、铁染色等, 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各种贫血、髓系及淋巴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 (MM) 、骨髓转移瘤等的诊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血液形态学检查在血液病诊断中不可或缺, 但其仍存在一些缺陷, 如抽吸骨髓液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容易对一些疾病给出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判断。此外, 血液形态学检查不能观察组织结构, 不易觉察肿瘤早期浸润, 对以组织错位、纤维组织增生和异常细胞簇为病变特征的血液肿瘤也不能提供证据, 因此必须结合其他的相关检查才能全面、科学、正确的诊断血液疾病[1]。
3.2 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对血液病诊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一些血液病具有独立的诊断价值, 能够准确地反映骨髓增生程度, 尤其对于骨髓穿刺干抽更是必不可少。另外对MDS的鉴别诊断及白血病化疗效果分析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在再生障碍性贫血、MM患者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淋巴瘤诊断和临床分期以及骨髓纤维化 (MF) 的判断中, 活检切片更具有重要意义。骨髓活检与形态学结合, 能有效提高血液疾病的诊断率, 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2]。
3.3 免疫分型 (FCM-IM)
近几年来, 流式细胞仪FCM-IM对血液病的辅助诊断已被国际所公认。借助FCM-IM使血液病分型越来越细, 因而国际白血病免疫分型机构要求对每例白血病患者都做FCM-IM, 目的在于: (1) 区分形态学和细胞遗传性方法无法鉴别的T、B系或髓系白血病及其亚型; (2) 确定缺乏特异谱系抗原标记的急性未分化和双表型白血病; (3) 确定细胞成熟阶段及其克隆性; (4) 了解与亚型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 建立临床适用的标准化诊断模式; (5) 发现和确定细胞恶变相关因子, 探讨发病机制; (6) 识别微小残留白血病 (MRD) [3]。FCM-IM主要通过一线抗体和二线抗体的结合检测来诊断血液病, 由于急性白血病 (AL)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CLL) 一线抗体特别强, 所以能对大多数AL、CLL作出诊断并归入相应类型和亚型。二线抗体用以验证一线抗体的检测结果, 并确诊一些少见的髓系白血病如M7、M6等。
3.4 细胞遗传医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包括常规核型和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分型, 在恶性血液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骨髓形态学检查并不典型的血液疾病, 通过对其特征性染色体改变的检出而确诊, 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4]。此外细胞遗传学检查还有助于血液病的鉴别诊断和分型, 2001年WHO发表关于淋巴和造血系统肿瘤的新分型, 将t (8;21) 、t (15;17) 、inv (16) 和del (11q23) 作为4种髓系白血病亚型诊断标志, 以上4种亚型均伴有不同的再现性遗传学异常。
综上所述, 现今血液病的诊断首先建立在血液形态学的基础之上, 再结合骨髓活检、免疫分型和细胞染色体检查, 四者密切配合, 外加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更加完善血液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卢兴国.完善血液形态学诊断的模式[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9) :1079-1080.
[2]董昌虎.骨髓活检在血液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01, 30 (10) :589-590.
[3]钟国梁.血液形态学与免疫学分型在血液病诊断中的互补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4) :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