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地区

2024-08-26

川东地区(精选12篇)

川东地区 篇1

川东地区 (含达州、巴中、广安) 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坚、张爱萍、王维舟、李中权、魏传统等的故乡, 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这里走出了威武雄壮的红四方面军和威震敌胆的华蓥山游击队, 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曾在此浴血奋战;改革开放以来, 川东地区各级政府修建了不少纪念园、纪念馆、陈列馆等, 使这块红色的土地有着丰富而易得的红色教育资源, 是四川省最大的红色资源富集区。川东地区众多的革命遗址、纪念馆, 已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这些革命遗址、纪念馆中, 具有代表性的有:

1. 达县石桥列宁街。

达县石桥列宁街, 属省级重点保护的革命文物。此街因红军于1933年在一石牌坊上刻下“列宁主义街”而得名。1933年, 红军占领石桥镇后, 发动工农, 打土豪, 分田地, 在四座牌坊上刻下了“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反对军阀混乱”等宣传标语。其中, 在最为壮观的原太平街口的牌坊上, 刻下了“列宁主义街”五个字。为突出革命导师, “列宁”两个字大约1米, “主义街”三字略小。“列宁”二字虽经70多年风霜雨雪的浸蚀, 至今仍栩栩如生, 光彩照人。列宁街, 因其具有革命导师的英名, 红军的创举, 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沉淀等特点, 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街”。

2.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境内, 建在镇龙佛头山森林公园内, 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馆内, 安放着刘伯坚汉白玉塑像, 气宇轩昂, 栩栩如生, 那叱咤风云的神态,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室内陈列着烈士遗物1000余件, 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以绽开白玉兰花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 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 碑高23.55米, 花瓣中间含苞待放的花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 红色的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北杜鹃赣南血, 烈士精神砾古今”;碑体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所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 碑座后面是年满八十高龄的黄镇用三个月时间撰写的碑文, 碑体两侧的碑廊里, 陈列着陈云同志接见刘伯坚烈士亲属的照片和中央领导参加纪念碑落成典礼盛况的照片。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3. 张爱萍故居。

张爱萍故居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张家沟, 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的保护建设已列入达州市规划, 以将军故居为依托, 将建成突出红军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园区规划面积为500亩, 由将军故居、“三友”文化走廊、将军碑林、民俗文化村、兰花园和生态保护园组成, 集教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达州市文化旅游亮点。

4. 王维舟纪念馆。

王维舟纪念馆位于宣汉县城, 由陈列室和红军碑林组成, 三级台阶式园林建筑, 四季叶青密茂, 繁花似锦。碑林嵌竖有各个时期镌刻或复制的石碑300余通。其中有王维舟在辛亥革命时期任护国、靖国军营长、团长和边防司令时, 因所部军纪严明, 百姓安宁, 深得群众拥戴, 东乡、万源等县民众为他树立的“兆民赖之”、“东乡屏障”、“除暴安良”“爱国爱民”等德政碑。土地革命时期, 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方针政策、红军纪律和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刘湘六路围攻等红军石刻标语口号近百幅。20世纪80年代徐向前元帅为纪念王维舟诞辰百周年题写“忠心耿耿, 鞠躬尽瘁”;张爱萍将军书赠“创建川陕苏区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魏传统题书“来自人民为人民, 永记巴山鱼水情, 先辈开基遗爱在, 后昆奋建两文明”;梁伯言书写的“江山磅礴秀霜钟, 崛起人豪在蜀东, 早岁献身倡革命, 毕生为党竭精忠, 风云叱咤声威壮, 金石铭勋德望崇, 弧且期颐申颂祝, 大名垂世寿无穷”;廖杰文所题“清溪一柱气如虹, 戎马关山百战功, 危舟破浪迎马列, 名将展旌震川东, 善人耿介身许国, 红叶经霜色更浓, 大地回春欣告慰, 伟业千载仰高风”等赠言、墨宝、诗词、镌刻成石碑屹立馆内, 庄重夺目。陈列室内陈列图片资料135幅, 王维舟同志生前用过的遗物和其他革命文物129件。陈列室共为6个部分。

5.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保卫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胜利而修建的专题性陈列馆。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初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陈列馆占地40余亩, 馆舍按花园式园林设计, 建筑面积2340平方米。馆内收藏、展示了当年红军留存万源境内的各类文献资料、武器、弹药、石刻、标语及其他珍贵文物1238件, 同时采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8万红军勇士和英雄的巴山儿女同刘湘20万人马血战万源、保卫苏区的悲壮场景,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陈列馆自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以来, 吸引了全国各地30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6.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 巴中市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 不仅在城市南郊的南龛山上建成了占地13300余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而且, 在博物馆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10多万红军将士与红军烈士的名录镌刻在这里。多年来,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物储备优势不仅在馆内举办各种大型展览, 使每年观众在10万人次以上, 而且将专题展览搬上街头、学校和乡镇进行巡回展出。1993年建成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则是由当地几位退休的老同志自发募捐筹建。如今, 作为长征画卷的将帅碑林不仅已接待100多万参观者, 而且还新建了陈列馆, 馆内展出了300多位老红军将士捐献的2000余件纪念物品。

7. 邓小平纪念园。

邓小平纪念园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城北协兴镇牌坊村, 是一座以邓小平故居为中心、占地800亩、覆盖600余万株花草树木的“天然纪念馆”。在这座“天然纪念园”景区内, 景区景点众多。沿城区佛手山展开的景观大道, 两旁的绿带令人赏心悦目, 邓小平故居保护区核心区等重要地段的绿化景观已初步形成, 集居住、旅游为一体的农民新村星落棋布。有“邓小平故居陈列室”、“邓小平铜像广场”、“改革开放纪念园”、“农业科技园”、“求是”园碑林等景点。极目所至, 繁花似锦, 绿树成荫, 新居林立, 鸟语送爽, 古朴自然之风迎面而来。邓小平故居穿逗梁架, 小青瓦屋面, 农家三合院, 翠竹环抱, 古朴典雅, 是川东民居的典型代表, 邓小平自到他离开广安的年内一直居住在这个地方。现在展出的各种文物, 真实地反映了邓家当时的生活原貌, 历史地再现了邓小平光辉灿烂的一生。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已经和正在恢复的邓小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遗迹遗址, 如清水塘、德政牌坊、神道碑、翰林院私塾、北山小学旧址等将逐步形成接待能力。协兴老街建于清末民初, 位于邓小平故居与佛手山之间, 青石板铺就街面, 因势拾级, 粉墙黛瓦, 古色古香。邓小平就读的北山小学就在这条街上。邓家茶馆、刘家大院、团练局旧址等景点正在恢复之中。渠江杨森花园水上游乐区建成于明清时代, 翠竹倒影, 水天一色, 别有情趣。

8. 华蓥山游击队遗迹。

华蓥山区紧邻重庆市, 解放前是国民党兵源、粮源要地。为牵制敌人, 迎接解放军入川, 1947年至1949年, 华蓥山区掀起了汹涌澎湃的革命巨澜。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华蓥山区开展武装斗争, 牵制敌人力量, 支援解放战争”的指示, 1947年10月, 成立了中共川东临委, 由王璞任书记, 统一领导上川东、川南和重庆地下党的工作。1947年11月, 在广安建立了中共上川东地方临委, 分别在岳池、武胜、广安、邻水、大竹、渠县、合川等地建立了8个临时工作委员会, 发动群众, 进行“三抗” (抗丁、抗粮、抗税) 。经过组织发动, 华蓥山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48年4月, 重庆市委《挺进报》被破坏, 由于叛徒出卖, 华蓥山区顿时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中。川东临委召开紧急会议, 决定提前在华蓥山周围的广、岳、武、渠、合、营等县举行联合起义, 并将上川东所辖各工委领导的武装力量统一组成“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即华蓥山游击队, 下设支队, 以工委番号为序。他们在1948年8月, 分别举行代市观阁起义、三溪起义、伏龙起义、真静金子起义。起义队伍与敌人作战, 辗转华蓥山, 但在敌人的疯狂镇压下, 起义很快陷入低潮, 而游击队员们仍在华蓥山一带坚持斗争, 迎接解放。华蓥山游击队遗迹现有“阳和之战”遗址、阳和碗厂遗址、界牌巧夺军车遗址等, 现已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9. 宣汉宏文校“工”字楼。

宏文校位于宣汉县清溪乡, 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之兄王佐卿创办于光绪30年 (1904年) 。学校先以街上古庙为校舍, 1923年初王维舟接任校长后, 将校舍迁往场镇对岸清溪寺, 集资新建“工”字形校舍, 喻意学校教育面向工农, 为工农服务。“工”字楼系一楼一底砖木结构, 座北朝南, 小瓦层面, 通走廊, 单檐歇, 抬梁梁架, “工”字上下两横各面阔四间共31米, 进深9.8米, 通高9米;中间竖面阔三间15.4米, 进深6米, 通高10.5米, 墙砖印烧“宏文校”阴文楷字, 房屋总面积1639平方米。王维舟同志任宏文校校长期间, 在这里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在校内外积极传播马列主义, 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开展革命活动。同时开设新学课程, 传播新文化。“五卅”惨案发生后, 该校组织了后援委员会, 援助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这所学校成绩卓著, 学生增至300余人, 名驰县内外。这所学校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核心力量, 为后来川东游击军的斗争、红军三十三军的建立及其配合红四方面军开拓川陕苏区的战斗, 奠定了群众基础, 培育了骨干力量, 进行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现为达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达县梓潼石刻标语。

达县梓潼乡的杜家院子, 是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治部的旧址。旧址和门牌石刻标语,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8月22日, 红军先遣队到达达县梓桐。为了庆祝胜利, 当地教师何家瑞父子想拟写一幅对联。他们抬头看见迎风招展的红旗上的镰刀斧头, 启发了灵感, 就决定用镰刀斧头为内容。于是写出了“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气势磅礴的革命对联, 把它贴在石朝门上。10月上旬, 红军将这副对联刻在石朝门两边柱子上, 横幅刻着“红三十军政治部”。后来又在柱子内侧两旁刻上“阶级斗争”、“平分土地”的标语。1958年, 达县修建烈士陵园, 老红军、县民政科长吴德怀等人到梓桐征集文物, 方使这幅对联重见天日。1959年, 中国革命博物馆派人到达县老区征集文物, 发现了这幅对联, 回京后, 来电通知即速装箱运往北京, 存展于馆内。

11. 红33军成立纪念碑。

王维舟纪念馆外东侧项家山公园顶部, 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 碑高14.2米, 雄伟壮观。碑前梯步下平台, 建有王维舟驰马石雕塑像, 塑像背景为红军队伍群雕。1929年4月~1930年7月, 四川省东部的万源、宣汉、梁山 (今梁平) 地区农民起义武装和国民党军起义武装和国民党军起义的2个连, 先后组成川东游击军第1、第2、第3路。川东游击军成立不久, 在国民党军围攻下相继失败, 余部分散坚持斗争。1931年5月, 川东军委书记王维舟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指示, 重建川东游击军, 王维舟任总指挥, 蔡奎任政治委员。川东游击军重建后, 在梁山、宣汉、达县等地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秋, 部队发展到500余人。1933年上半年, 川东游击军在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中, 扩大到2000余人, 部队整编为第1、第2、第3支队。10月, 红四方面军进行宣达战役期间, 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11月2日, 川东游击军于宣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 归红四方面军建制。王维舟任军长, 杨克明任政治委员 (不久, 罗南辉任副军长) , 3个支队依次改编为第97、第98、第99师, 共1万余人。红33军组成后, 即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1934年10月, 红四方面军整编时, 红33军整编为2个师4个团, 第97师撤销。1935年春, 参加嘉陵江战役后, 红33军只辖第99师两个团, 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不久, 川陕省军区独立师编入红33军。7月, 罗南辉任军长, 张文才任政治委员 (后杨克明) 。10月, 随四方面军南下天全、芦山地区。1936年1月, 编入红5军, 红33军番号撤销。在一个县组建一个军, 这在中国军史上是罕见的。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的成立及其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共宣汉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这块纪念碑。纪念碑碑名由徐向前题写。

12. 李家俊故居。

李家俊故居位于万源市旧院镇固军乡厚坪村南400米处, 三合院布局, 当年李家俊与战友在这里多次密谋完成了固军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1930年6月, 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下令围剿固军起义, 敌第三路司令廖雨辰放火焚烧了李家俊住所。为纪念先烈, 启迪后人, 1984年, 万源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其重建。现建筑照1926年李家俊设计结构复修, 占地932平方米, 房屋为一楼一底, 平顶屋面, 面阔五间共24.5米, 进深四间共18米, 通高6.5米, 底层高3.2米, 当心门楣悬挂“李家俊烈士故居”黑漆镏金木匾。故居内有李家俊烈士的全身塑像及修复简记和李家俊生平事迹陈列室, 房屋各间内还陈列有原有部分家具, 展示了烈士当年革命斗争事迹。1987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了“李家俊故居”馆名。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渠县苏维埃纪念馆。

渠县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省的一部分。1933年10月2日, 中共渠县县委、渠县苏维埃在贵福建立。下属10个区, 70个乡。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陈锡联、陈再道在这里指挥过有名的营渠战役和苏区的革命活动。渠县苏区人民配合红军打土豪, 分田地, 数千名贫苦民众参军参战, 两千余人献出宝贵生命。红军战略转移后, 苏区人民同卷土重来的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斗争, 160余人倒在屠刀之下, 文必达等英烈永远活在老区人民心中。红军留下的石刻标语得到广大群众的保护。为缅怀革命先烈, 加强对今人和后人, 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县委决定在原县苏维埃机关旧址贵福镇小学后面的八台山修建渠县苏维埃纪念馆。该馆占地30亩, 展馆1107平方米、革命文物270余件, 建有营渠战役纪念碑、红哨亭、红星桥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了“渠县苏维埃纪念馆”馆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老红军魏传统题写了“营渠战役纪念碑”碑名, 公安部原副部长、老红军于桑撰写了纪念词。集纪念、参观、游览于一体的渠县苏维埃纪念馆是渠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4. 通川区红军亭。

为表达对革命先烈敬仰和追思, 中共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在凤凰山顶重建了红军亭。新的红军亭位于红四方面军宣达战役指挥所旧址;4层33米高, 代表红4方面军第33军在达州英勇战斗的光辉历史, 顶端树有一个高2米的发光红五星。红军亭内部各层布置代表达州历史、经济、文化、民风、风俗的图片和实物。第一层陈列的是“中国红色第一街”、“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四方面军军旗和长近3.6米、宽1.8米、记载川陕苏区历史渊源的“红军亭”;第二层是“红军将帅谱”, 记录着当年在达州征战、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帅的近300人;第三层是红色书法作品, 有毛泽东、李先念、徐向前、张爱萍等的题词;第四层是幅幅记录着达州变化历程的老照片。红军亭夜间进行霓虹灯全面布景, 达城老城区、南城、西区、北外的市民都能看到凤凰山上美丽的红军亭。红军亭饱含着达州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她矗立于达州城天宽地阔的最高点。身在城中, 抬头就可以看到红军亭的雄伟英姿。即便是黑夜, 同样可以仰望红军亭闪闪红星的耀眼光芒。红军亭是达州新的标志、新的景观, 她不但蕴含着伟大光荣的历史, 更是在时时刻刻深情注视和护佑着凤凰山下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15. 巴山魂。

1992年,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川60周年, 达州市人民政府特请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专家设计, 在达城中心老车坝竖起了“巴山魂”雕塑。1996年, 因城市建设需要, “巴山魂”被拆除, 2006年7月恢复重建。新落成的“巴山魂”群雕, 巍然伫立于达城龙爪塔前。重建时, 为使新群雕比过去更美观, 使用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较过去更科学、先进, 雕塑耐腐蚀、抗风化能力更强。恢复后的雕塑高13.83米, 总重量100余吨。黑色的大理石基座正面, 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巴山魂”三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基座上方, 几名红军战士或手持梭镖或身背钢枪, 目光如炬、直刺苍穹。

16.战洪图。

2007年9月30日, 以纪念达州市历年抗洪为主题的大型雕塑《战洪图》在塔沱广场正式落成。该雕塑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龙德辉教授设计, 主体高12米、基座高0.8米, 材质为灰花岗石。其设计以“人”字造型, 寓意一种顶天立地, 于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人字下面四周的群像是人民群众和武警战士、消防官兵团结奋战、抗洪抢险场面的艺术展现, 其中有武警战士抢救落水儿童, 转移孤寡老人等典型事迹的再现。面对连续三年的特大洪灾, 达州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倾全部之力, 奉血肉之躯, 同洪水进行惊心动魄的殊死博斗, 创造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凯歌。在州河之畔的塔沱广场建造《战洪图》雕塑, 就是要把人民心中那一座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 固化成一种标志, 让世人永久缅怀和纪念。

17.蒲家英烈园。

蒲家英烈园建立在通川区蒲家镇中心小学 (民国时期达县第五高级小学, 即“五高”) 内。1922年, “五高”领导人戴治安开始在学校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达尔文的画像, 积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 使学校成为了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1927年, 张爱萍、魏传统、赵明恩、牟永大等一批有志之士在这里传播革命火种, 宣传马列主义, 并在此建立梁达中心县委和川陕省达县苏维埃政府。蒲家人民踊跃参加红军, 开展土地革命, 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200余人成为革命烈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历史时期, 蒲家镇牺牲的702位烈士中, 大多数是“五高”的学生。张爱萍等新中国的达州籍6位将军, 都受过“五高”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蒲家英烈园于1989年在周永开等几个老共产党员的倡导下, 多方集资建立而成, 是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烈园内塑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塑像, 当地英烈代表戴治安、牟永大、赵明恩的塑像也伫立园中。“五高”旧址修复一新, 展出了大量彪炳千秋的“五高”史实、人文资料等, 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18.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

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位于达州市南坝街400号。在20世纪20年代, 这里是达县中学所在地, 也是近代达县地区革命活动的策源地, 革命火种的传播地。共产党员张鲤庭、戴治安等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 并组织进步学生同国家主义派和军阀刘存厚进行坚决斗争。共和国开国上将陈伯均、张爱萍, 少将魏传统, 马列哲学家杨超中学时代都曾在这里接受革命思想并走上革命道路。在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档案室里, 还保留着张爱萍、魏传统的墨迹和照片。四川文理学院前身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了以谭力、雁宁为代表的“巴山作家群”的中坚力量, 由他们主创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电视连续剧《女子特警队》、《冰山上的来客》、《杀出绝地》、《突出重围》、《远山的红叶》、《江姐》等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成为加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川东地区 篇2

教学设计

战宁 2011年12月(课前准备:教学用品、给听课教师和学生分发学案、打开课件等)....(师生互道问候)

【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是咱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展示并解释学习目标: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农耕制度、传统运输方式、传统民居等)

【探究1】

(展示课件:探究1)

读课本第7页图5.9,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表格。(小组合作探究:2~3分钟)

(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教师加以评价)(探究1结束)

(展示课件:探究1整理)(学生整理学案)

【探究2】

(展示课件:探究2)

读课本第7页图5.9,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2~3分钟)

(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教师加以评价)(探究2结束)

(展示课件:探究2整理)(学生整理学案)

(说明内部差异:北京与哈尔滨、武汉与广州)

【探究3】

(展示课件:探究3)

读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表格。(小组合作探究:2~3分钟)

(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教师加以评价)(探究3结束)

(展示课件:探究3整理)(学生整理学案)

(说明其他差异:阅读材料)

【思考题】

(展示课件:思考题)给大家出两个思考题。

小组讨论: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小组讨论:1~2分钟)(小组派代表回答思考题,其他组员补充或纠正。教师加以评价)(思考题结束)

【当堂检测】

(分发答题纸、投影展示当堂检测题)

(时间充裕的话:学生完成《复习方略》部分题目)

川东、川北地区明清墓葬建筑艺术 篇3

明清以来的厚葬之风影响甚广,即使在西南的偏僻山区,如川东、川北地区,亦有较大数量的地上石质仿木结构民间墓葬建筑遗存。据其碑志铭文可知,这些墓葬主要是“湖广填四川”以来的移民家族墓。如今这些墓葬的形制规模、碑志铭文、装饰内容和雕刻工艺等成为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家族变迁、民风民俗和民间美术的重要档案。作为模仿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性建筑而修建起来的这些地上石质墓葬建筑,尽管保留了中国传统礼仪建筑的诸多“礼数”,而事实上却在这一地区演化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传统建筑类型,它将原本埋在地下的阴宅转而成为地上供人观看的丧葬建筑。这就使得该地区的墓葬建筑及其装饰缺乏因丧而哀的气氛,反而呈现出注重美观、华丽,传递吉祥、欢快的视觉效果。这恰合了明人谢肇涮所说:“丧不哀而务为美观。”本文从其墓葬建筑的艺术旨趣出发,揭示这一地区“丧不哀而务美观”的丧葬习俗。

高大复杂的墓葬建筑造型

(一)形制以高大为美

墓葬建筑作为一种生宅的仿制,是现实居所的缩微和简化,尽管是生宅的仿制,但是在这个地区却出现了很多形制高大的墓葬建筑,作为一种丧葬礼仪功能的建筑,被修造得如此庞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大体量、大尺度审美趣味的追求。

广元市木门镇五郎坡的杜氏家族墓地共有9座墓葬建筑,其中杜泽黉墓前牌楼式墓碑为该墓群中体量最大者。其高度超过6米,构件巨大,仅底座就长6.70米,高0.63米,厚1.70米。碑楼为四柱三开间,三重石雕斗拱,工艺复杂,雕刻装饰和书法铭文工整秀美,成为当地杜氏家族后人的骄傲。(图1)这种类型的碑楼不仅仅是其石头建筑的部分,很多的墓地之上还建有大瓦房,将墓葬建筑整体罩住,起到保护的作用,称之为“坟罩”或“碑亭”。如今在一些地方,依然还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完整形制。苍溪县程思猛墓,便是此种类型,碑楼外围用巨大的条石垒砌出一个拱形墓地,将墓碑和土冢全部保护起来,建筑高5.35米,面阔12.19米,进深11.42米。巨大的拱形结构保护着碑楼和墓冢,外墙形制高大,面积宽阔,墓葬建筑整体显得气势恢宏。(图2)

民间对于建筑高大的标准不仅是尺寸上的大,更是观念上的高大,即等级上的高大。通过将墓葬建筑与高等级的现实建筑相联系,或者利用一些有官方授权的牌匾、官印,或者在墓前另外配置桅杆(表明墓主生前是有功名的)、石狮等,显示出墓主地位的高贵。

巴中市化成镇雷辅天墓,是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大型墓葬,墓坐北向南,冢长10.50米,前宽7米,后宽3.40米,冢前立七柱五开间三层牌楼式墓碑,通高6.70米、宽8.00米,碑座长8.40米、高O.80米,碑楼看起来高大气派,犹如现实房屋一般高大。墓地包括了土冢、主墓碑、墓俑、墓前牌坊、字库塔和一对石狮组成的复杂的墓葬建筑群。该墓的形制则是模仿了中国古代高等级建筑样式中台榭、脊饰、庑殿顶、多开间等的运用。另外在墓前牌坊上还有一块“圣旨”表明自己的“官方”属性。人们不惜僭越礼制,追求一种等级地位上的“高大”,而这些都会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给人以瞻仰的气势,因此,其观念上的高大也是墓葬建筑追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图3、图4)

(二)配置以复杂为美

正如雷辅天墓所表现出的那样,除了这种“单体”的巨大墓葬建筑,另外一种便是以数量取胜,以及在墓地上以“建筑群”的方式体现其配置的复杂。“不管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书法,任何一种工艺都证明人类喜欢节奏、秩序和事物的复杂性”。这个地区有很多体量巨大、保存完整的家族墓地建筑群,其建筑布局复杂、配置规范、层次多样,正是人类基于对事物复杂性的追求。

平昌县黑马山的李映元墓便是一个配置复杂且完整的墓葬建筑群。李氏墓地是一座三进院落式的墓葬建筑,配置有桅杆、山门、字库、牌坊、陪碑、拜台、主墓碑、墓冢,这样一个复杂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建筑格局丰富多样的墓园。墓葬在空间配置中进行的复杂布局安排,造成了一种有着丰富层次的递进空间,也正符合传统建筑层层扩展的建筑理念,达到一种深邃的心理映像。该墓建筑形制高大、空间配置复杂,是这个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墓葬建筑群,这种复杂配置的群落组合墓葬,在这个地区随处可见。(图5)

其配置的复杂不仅体现在墓葬的空间配置上,在墓葬建筑碑楼的结构中,也能体现出配置的复杂和多样性。碑楼在开间的设置上也追求数量。“民间建筑常用三、五开间,宫殿、庙宇和官署多用五、七开间,十分隆重的才用九开间。”但是墓葬建筑也是高等级建筑的模仿者,在开间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很多五、七、九等开间数的大型建筑样式。如通江县张心孝墓,该墓也是一个合葬墓,其体量巨大、造型复杂、结构多样。从横向看,碑楼八柱七开间,正中为明间,左右对称分别为次间、梢间、尽间,最边上则为抱鼓。明间是墓碑的中心,其中主要刊刻墓主人的碑志,其余的开间则左右雕刻不同样式的装饰。从纵向来看,碑楼五重檐庑殿顶,亡堂是碑楼上面雕刻的重点,其他部位则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构件和不同的装饰,使之看起来丰富多样。从进深来看,则有边柱,多层门罩、门框等层层向内递进,丰富而又有层次。另外在每一个开间中设置了不同的碑版,边上雕刻不同的装饰,碑楼从大构件到局部构件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张心孝墓外观看起来繁复多样,繁而不乱,既是对于丧葬的用心,也满足人们对丰富、复杂的审美追求。(图6)因此,从墓葬建筑的空间配置到墓葬建筑自身的结构,都表明了人们极力在打造一种复杂的墓葬建筑艺术。

内容丰富的墓葬建筑装饰

(一)题材以丰富为美

“中国建筑是装饰的艺术”,这句话体现在墓葬建筑中也不为过。综观这个地区的墓葬建筑,几乎每一座墓葬都极为重视建筑的外观装饰,因而装饰题材也极为丰富多样。

从其雕刻题材看,就可明显看出人们对于装饰的需求与热爱。在装饰题材选择上,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内容包含有人物、动物、植物、书法、建筑等。题材丰富、应有尽有,是一部现实和想象交融的世界。如人物雕刻是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在或大或小的墓葬建筑中,人物形象雕刻遍及碑身,其具体表现内容有戏剧人物、历史人物、神仙鬼怪人物、现实生活人物等,表现内容丰富多样。

而动物和植物的题材,在民间艺术中也是常见内容,在墓碑建筑上也是如此,这可看作是民间艺术在墓碑建筑上的传承。雕刻内容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有着吉祥寓意的动物和植物,如动物中有鸳鸯、喜鹊、蝙蝠、龟蟹、鱼等,亦有镇宅神兽、神禽,如麒麟、石狮、龙、凤等;植物类常见的有牡丹、兰花、菊花、梅花、竹、石榴、葡萄等。动植物题材常用组合方式呈现,表达人们“福禄寿喜”等美好愿望。

几何纹样在墓碑建筑装饰上也常是人们喜欢用的表现形式,主要起着装饰和美好寓意的功能,造型丰富多样,形式繁简不一,形态主要有棱形、圆形、扇形、三角形,纹饰有万字纹、如意纹、回纹、古钱纹等,也有用“寿”字和“福”字变形而成的纹样,还有一些云气花草纹,一般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在局部作为点缀,整体有着很强的装饰感和强烈的节奏感。

另外,墓葬建筑的书法石刻也是一大奇观,书法内容极为丰富,除了墓碑上书写墓主人名讳,以及墓主相关信息外,在墓碑的不同构件上,还刻有碑联、碑序、碑志、诗词等。撰写文字的作者主要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民间艺人,功底非凡,字体包括楷书、行书、篆书、草书等。总之,墓葬建筑装饰繁复,题材丰富多样,融合了民间艺术中的所有雕刻题材,让人叹为观止。

(二)内容以热闹为美

墓葬建筑的装饰题材多样,表现内容丰富,而最有特点的莫过于人物装饰。在明清时期人物作为装饰的核心因素是所有题材中出现最多,表现形式最为丰富的。在表现形式上,以戏剧的表现最为普遍。明清时期,川剧流行,戏剧人物几乎成为每座墓葬建筑必选的雕刻内容。

人物雕刻多集中在额枋这样显眼的位置,这里是塑造戏剧场景人物的重要位置,而且这个部位也最容易观看,可以想象,这些修造墓碑的人雕刻这些人物,似乎也考虑到了“观者”。因此必然会雕刻得精彩纷呈,就如百花争艳一样。如南部县李明和墓,该墓则是戏剧人物装饰为主的墓葬建筑。从其建筑中的部分碑楼也可看出,碑楼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布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碑楼的额枋部分,在一个并不大的空间里采用深浮雕、浅浮雕等手法刻画了众多人物。该部分雕亥0横向取势,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雕刻了不同场景的戏剧人物,有文戏,也有武戏,每个部分都雕刻了数十个人物,形态各异,场面热闹而精彩。(图7、图8)

不仅是在额枋这样的显眼位置雕刻众多人物,在一些次要构件中亦雕刻着情节生动的场景人物,如广元市田大成墓,该墓是由很多陪碑组合而成的群落式建筑,在字库塔这样的次要建筑中也雕刻着内容丰富的各种人物,依旧是戏剧人物中各种文戏和武戏的不同表现方式,各种富有故事性的组织让画面看起来生动有趣。(图9)

墓葬建筑上雕刻着繁密众多的场景人物,让本应哀伤的墓葬建筑变得热闹起来。人们似乎追求一种繁密热闹的效果,这些人物雕刻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整个墓碑显得热闹非凡,看不到一点忧伤的氛围。就如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着“高高兴兴上路”“热热闹闹送亡灵,欢欢喜喜办丧事”这样的丧葬观念,而在川东、川北地区,从其墓葬建筑装饰内容来看,似乎也体现了这样一种豁达的生死观,呈现为一种热闹的视觉感受,这种“热闹”的场面,成为人们乐意追求的一种丧葬形式。

精致华美的墓葬建筑工艺

(一)刻画以细腻为美

中国的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雕刻艺术家将大自然的灵性、气韵、意象、神采铸进雕刻作品中,展示了高度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该地区的墓葬建筑雕刻则是雕刻艺术家高超技艺的体现,也是民间石雕工艺的典型代表。其雕刻包含了雕刻工艺的所有技法,圆雕、浮雕、透雕、线刻均有,且各种技法融会贯通。明代丘起风在《风俗论》中指出:“更为嗤者,丧家全不考虑典礼,镂花绘彩,极穷变工,且藻饰凉伞辇事,火炮狼烟,灼目震耳,不几怛化者乎!”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墓葬建筑的重视,这些墓碑建筑上的精美雕刻,在体现了厚葬之风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匠师高超的技艺,更是人们审美风向的体现。

通江县九层乡王治邦墓,该墓的四方碑雕刻得格外精彩,四方碑的每根边柱上都细腻地刻画了不同的动物植物组合的吉祥寓意的图景,整个四方碑看起来装饰性极强,宛如这个地区流传的“花碑”。四方碑的两幅边柱雕刻,一幅是鹤鹿同春,另一幅则是老鼠拉葡萄,这两幅图的场景在民间习俗中都有着吉祥寓意。雕刻都采用了深浮雕和浅浮雕的技法,花卉柔美多姿,枝条自由穿插,动物形象生动鲜明,场景活灵活现,展现了匠师高超的技艺的同时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像这样用心且又刻画生动的雕刻在墓碑建筑上到处可见,足以表明人们对于造墓的用心,对墓葬装饰的重视。(图10)

巴中市雷辅天将军墓,也是该地区墓葬雕刻工艺的代表。在该墓碑楼明间前边柱上,雕刻有两条惟妙惟肖的龙纹形象,龙攀附在柱子上,龙这样的高级灵兽,在这个地区墓葬建筑雕刻中也较为多见,尤其墓主人生前地位显赫者,更是会雕龙画凤。但是在塑造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匠师会根据建筑构件决定造型形式,雷辅天墓中的龙纹雕刻采取竖向取形,用镂空、高浮雕、浅浮雕等技法雕刻,龙的造型气势汹涌,向上奔发,似乎呼之欲出,形象生动传神;在雕刻的局部刻画也细致入微,龙进行了精细的刻画,整体形象饱满、生动、精致,体现了这个地区墓葬建筑雕刻的高超技艺。(图11)总之,从其墓葬雕刻的工艺来看,人们对于雕刻装饰的形象非常重视,总是极力把对象雕刻得精彩动人,使之完美展现。

(二)敷色以华丽为美

墓葬建筑是中国传统高等建筑的仿制,在彩绘上也模仿了高等建筑高贵华丽的用色方式。古代建筑用色上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该地区墓葬建筑彩绘在遵循古代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彩绘以艳丽的色彩基调为主。正如民间艺术中对色彩的运用以鲜艳照人的特点为主要宗旨,既可以显得光彩夺目,又能显得喜庆热闹。墓葬建筑是丧葬建筑,而由于民间特殊的社会风俗,丧葬某种程度上也是白喜事,因此人们对死亡并不哀伤,故表现在丧葬建筑上,也能体现一种喜庆、热闹、欢快的效果,所以建筑彩绘自然也是追求一种华丽美观的审美效果。尽管由于岁月的侵蚀,很多墓葬建筑的彩绘已经褪去最初的色泽,但是从这些遗存下来的某些建筑彩绘中,依旧可以想象这些彩绘最初的风采。

如广元市剑阁县何璋墓,该墓有别于其他墓碑建筑,不是重檐式的碑楼外形,而更像是传统的民间百姓房屋建筑,整个建筑只有一层,但是相当高大,建筑的内层还有小型的碑楼。何璋墓是这个地区彩绘保存得相对完好的墓葬建筑,从外观看,呈现为炫彩华丽的样式,鲜艳的红色布满了整个建筑外框,局部的雕刻颜色亦丰富多彩。色彩以朱色为主,鲜艳无比,局部颜色则有青色、蓝色等,都是中国传统色彩中常用的颜色。在用法上主要根据对象的需要敷色,用色上追求一种明亮、鲜艳、艳丽的效果。(图12)

再如巴中市庞明善墓,该墓在色彩上也是保存得相当完好,墓碑建筑看上去五光十色,依稀可辨有红色、蓝色、青色、黄色、黑色等,颜色艳丽多彩,华丽无比。(图13)时至今日,这些墓葬建筑上的彩绘历经百年风霜雨雪,依旧保存下来很多艳丽华美的色彩,古人在用色材料上的历久弥新也值得赞叹,这些雕刻彩绘表明了那个时代工艺上的突出成就。如今这些雕梁画栋般的墓葬建筑彩绘见证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也成为今天的学者研究当时雕刻彩绘的重要图证。

结语

民间习俗自古以来重视厚葬,多以奢侈为尚。过去学者认为“五代以降,历经宋元明清,除少数时期之外,一直没有进入全国性的厚葬高潮”,这样的论点是不对的。从川东、川北地区这些明清墓葬建筑遗存来看,依旧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厚葬风气。“随着鬼神迷信的深入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厚葬之风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加重的迹象。这一时期的丧葬礼仪比以往更加繁杂,厚葬从地下转到地上,追求‘美观之效果”。此时的墓葬建筑在传统儒家观念影响下,厚葬成为体现儒家孝道文化的重要指标,因此势必会隆重打造墓碑,美观也成了必然。明清时期朝廷对民间的建造制度有所放松,社会的整体审美风向是追求细密、繁复、细腻之美,体现在墓碑建筑雕刻上也是如此,华丽精致的外观是社会民众的普遍喜好。墓碑建筑修造规模又是地方家族乡绅之间权力和财力的体现,基于互相之间攀比的心理,也会不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打造,追求气派、华丽、美观的效果。以上这些都成为墓碑建筑修造华丽的重要原因,成为这个地区独特的丧葬风俗。

川东、川北地区的墓葬建筑,以其高大的造型、复杂的空间配置、装饰内容的丰富、雕刻的精美用心,使墓碑建筑呈现出一幅气派而又美观的艺术特点。由于中国历来存在“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灵魂不灭的观念,人们将生宅的建造理念和审美态度移植到阴宅,表达了一种让亡者去阴间“继续生活”的态度。在墓葬修造中,愿意花费重金和人力去打造一个隆重华丽的建筑,从整体布局的讲究到局部雕刻的用心,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独立于丧葬之外的艺术景观。墓葬建筑外在艺术形式远远盖过了死亡的哀伤场景,成为一种“丧不哀而务为美观”的艺术旨趣。

(题图:广元市剑阁县何璋墓)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川巴中地区明清民间石碑雕刻艺术研究”(12YJC60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川东地区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共10份,其中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高丹草)3份、苏丹草6份、高粱1份,其编号为1、2……10,详见表1。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达州市蒲家镇,地理位置约东经107°31′13″,北纬31°22′31″,地势平坦,海拔378 m;微酸黄壤,pH 6.6,肥力中等,试验前种水稻;年降雨量1473.5mm,年均相对湿度77.5%,无霜期285d;年日照时数1051.8h;年均温17.3℃,极端高温38.5℃,极端低温-2.2℃。试验期间(4~10月)降雨90次,降雨量1 089.47 mm,播种时温度在18℃。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4个区组,其中1个区组用于物候观测和收种,另3个区组测产;小区面积10m2(2m×5m),共40个小区;区组间距40cm,小区无间距;在整个试验区四周设1 m保护行。

1.4 田间管理

播前精细整地,结合翻耕,每亩施农家肥2 000 kg,过磷酸钙25 kg。

2009年4月5日播种,每个品种依次种5行,行距40cm;播种量:测产区45g/10m2、物候区20 g/10m2;保护行全部种高丹草,播种密度和试验区保持一致。播种后当天浇足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杂草,查苗补缺。

若有1个小区的牧草高度长到120 cm时,则对所有小区进行刈割测产,刈割留茬高度为10 cm。每次刈割后第3 d每小区追施尿素90 g/10 m2。

1.5 测定项目

1.5.1 鲜草量测定

刈割整个小区,测定鲜草产量。

1.5.2干物质产量

鲜重测定后,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株,全部粉碎、混合,取500 g,然后在105℃下烘干2 h左右,再用60℃温度烘干至恒重,计算烘干率,然后计算干物质产量。

1.5.3 分蘖数及生长速度测定

在每个物候小区选取长势一致的植株10株,挂牌,播后30 d开始每隔15d测定一次植株生长高度(拉直植株,从植株根部到最高处的垂直高度)、记录分蘖数(新分蘖露出地面1cm以上记为1个分蘖),取平均数。

1.5.4 茎叶比测定

共测定2次,当第1次刈割时进行第1次茎叶比测定,在测产小区内取样;孕穗初期进行第2次茎叶比测定,在物候区内取样。

1.5.5 种子测定

种子成熟后收种,记录收种面积、植株高度,测定风干产量及千粒重。

2 结果及分析

2.1 物候期观察

10号品种能够正常出苗、分蘖、拔节,但不能完成抽穗至种子成熟;其他品种4月5日播种,9d后出苗,隔15 d开始分蘖,过25~30 d开始拔节,6月上中旬抽穗、中下旬开花,7月中下旬完熟,能完成整个生育史,生育期96 d。详见表3。

kg/hm2

注:肩标小写字母表示显著水平,大写字母表示极显著水平。

2.2 牧草产量

2.2.1 牧草鲜草、干物质产量

参试品种都刈割5次,不同试验材料其干物质产量和鲜草产量有差异。干物质产量最高的是2号,为19 647 kg/hm2,与其他参试材料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次是7号,干物质产量为18 821 kg/hm2;最低是9号,为8 180 kg/hm2,比2号干物质产量减产20%以上。鲜草产量最高是7号,达133 633 kg/hm2,比产量最低的9号品种增产61.53%;其次是4号,达124 667 kg/hm2,比产量最低的9号增产58.8%。

2.2.2 产量供应动态

10个品种第1次平均干物质产量和鲜草产量分别占年均干物质总产和年均鲜产的25.65%和29.8%;第2次最高,干物质产量和鲜草产量分别占年均干物质总产和年均鲜产的34.52%和35.77%;第3、4、5次较低。第5次刈割时间间隔较长,历时60 d,干物质产量2 337 kg/hm2,占总产量的14.5%,鲜草产量12 417 kg/hm2,占总产量的11.4%。每次刈割后的平均产量分布见图1。

2.3 牧草分蘖数

在播种后30~60 d期间,分蘖数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从60~75 d阶段开始,牧草的分蘖数出现分化,其中1、2、3、8的分蘖数继续缓慢增加,其他品种表现为分蘖数减少。具体分蘖走势详见图2。

2.4 生长速度

各品种的生长走势表现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在不同阶段的高度和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详见表4)。播种后30 d内,均生长缓慢,平均生长速度为0.5 cm/d,植株平均高度14.3 cm,差异不明显。播种后45 d,平均速度为2.9 cm/d,最快的5号达3.9 cm/d,高度为73.6 cm,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高度差异。播种后60、75 d,各品种均表现出快速生长,平均速度达4.9、6.6 cm/d;植株高度最高为7号种子,达275 cm,最矮为6号,高度198.8 cm,充分展现了各品种的高度特征,差异十分显著。75 d后进入开花成熟期,高度不再增加。

2.5 茎叶比

第1次刈割时茎叶比(叶/茎)平均为0.543,幅度在0.461~0.613,叶略多于茎,以4号为最高,1号为最低,品种间几乎无差异。第2次(孕穗初)测定平均为0.443,茎略多于叶,幅度在0.377~0.498,以4号为最高,7号为最低。详见表5。

2.6 种子产量

除10号品种外,其余品种都收到不同数量的种子,以4号种子产量最高,达1 159 kg/hm2,千粒重25.8 g,其余种子产量都非常低。在种子成熟时期,虫害严重,可能与气候多雨潮湿,种植密度过大,茎秆细小、刮风易倒伏等因素有关。详见表6。

3 结论

3.1 10份材料除10号不能完成整个生育史外,其他9份材料均能正常生长、完成生育史,但都表现出种子产量低、质量差,虫害严重,加之本试验区种子成熟季节的多雨气候,故不适宜进行种子规模生产。

3.2 9号种子属于高粱,其干物质、鲜草产量仅占高(苏)丹草的41.6%~57.5%、39.5%~49.7%,加之其苗期氢氰酸含量高达112.5 mg/kg,易引起家畜中毒,故不适宜作栽培饲草。

3.3 试验的9个高(苏)丹草品种,其分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含叶量丰富,均可在本区域内作牧草种植。推广中可以选择干物质产量高的几个品种每年交替种植。

3.4 根据分蘖特性及生长规律,牧草种子播前应施足底肥,在播种后30 d内,应加强补苗、防虫、除杂、壮苗,为后期快速生长打下基础,在生长高峰期的5~7月,应施足追肥,及时刈割,增加刈割次数,提高产量。3.5本试验刈割5次,但最后1次刈割历时60 d,时间推迟到10月底,产量仅占全期的10%左右,建议在8月底结束最后一次刈割。与9月种植黑麦草(产量最高)进行轮作,实现“高丹草+黑麦草”的高产模式,达到单位土地的最大生物量产出。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0份春播牧草进行田间评价,结果表明:除“乐食”不能完成整个生育史外,其他9份牧草均能正常生长、完成生育史;高丹草和苏丹草分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含叶量丰富,均可在本区域内作栽培牧草用,但种子产量较低,不适宜规模生产种子;高粱干物质产量最低,不适宜作栽培牧草用。

关键词:春播牧草,田间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瑞珍,张新跃,何光武,等.假高丹草与高丹草形态和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08,35(3):28-31.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组成、气候特点、主要动物。

2、掌握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极地科考情况。

【学习重点】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南极气候严寒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冰雪世界:

1、北极地区指_______以北的区域,包括___ _洋、__________和_______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

2、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储藏量相当可观。北冰洋战略地位突出,有不少重要的__________经过北极上空。

3、南极地区包括_______大陆及其沿海________和陆缘冰,还包括南______洋、南______洋和南______洋的一部分。

4、南极大陆上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________,大陆架还有丰富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资源。

5、气候:极地_______、多___风、降水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温度最低的地方。

6、地球上68%的淡水以_________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7、动物:北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居民: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为__________人和____________人。南极则无常住人口。

二、极地科学考察:

9、迄今为止,已有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科学考察站。1985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________

2009年中国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的南极__________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南极大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建立的唯一科学考察站。

10、2004年,在_______的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合作探究】

1、北冰洋和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北冰洋属于______带,南极洲属于_____带(温度带)

2、北冰洋四周的大陆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读课本63页资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气温______,风______,降水_______。

4、我国去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季节是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大洋洲

2.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点位于厚厚的冰层上该处海拔2000多米 B撞沉“泰坦尼克”号巨轮的浮冰来自北极地区

C.北极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属白色人种D.北极地区矿产资源贫乏

3.关于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更寒冷B.南极地区是世界上风力最大和风暴最多的地区

C.南极大陆覆盖着巨厚冰盖,因此降水比北极地区多D.企鹅是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4.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他的前后左右是

A.南方B北方C.前北后南,左西右东D.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5.关于南极气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极洲出现极昼时,我国是冬季B.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方位于南极洲

C.南极地区的气温比北极地区更寒冷D.南极洲冰雪覆盖,降水丰富

6.从地图上看,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

A.大洋洲B.南美洲C.非洲D.亚洲

7.南极洲的代表动物是

A.袋鼠B.鸭嘴兽C.企鹅D.北极熊

8.从白令海峡向东,环绕北冰洋的大洲依次是

A亚洲、欧洲、北美洲B北美洲、欧洲、亚洲

C亚洲、欧洲、北美洲D亚洲、北美洲、欧洲

9.关于南北两极地区差异的叙述

A南极地区是海洋、北极地区是陆地B南极地区最低气温更低

C北极地区有漂浮的冰山,南极地区则没有D南极地区有常住人口,而北极地区没有

【知识扩充】极地探险

北极探险者

荷兰人威廉 巴伦支(1560-1597)是一位早期的北极航海探险家。1594-1597年间,他曾5次带领探险队去巴伦支海,并因受到冰块的阻隔而停航。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航行所经过的一片水域称为巴伦支海。

美国探险家罗伯特 皮尔里(1856-1920),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到达北极的探险家,为此他累计花费了23年的漫长时间。他率领的探险队对北极共进行了四次探险,前三次都没有成功。1909年,他率队第四次远征北极,探险队共有24人、133条狗、19架雪橇和2950千克物资。皮尔里把18人编为辅助队,精选6人作为冲击小组。3月初探险队向北极进发,到3月底他们距北极点只有246千米。4月1日,皮尔里和一个名叫马特 亨森的黑人、4名因纽特人正式向北极点冲刺。经过5天多的充满危险的艰难行军,他们一行6人于1909年4月6日10时胜利到达了北极点。他们在北极点欢呼三次并逗留了30多个小时,才返回营地。皮尔里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很满足。”

南极探险者

1768-1775年,英国著名的航海家詹姆 库克率领探险队,驾驶“果断”号和“探险”号两艘帆船,3次驶入南极圈内。1772-1775年,库克船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南太平洋的航行。1774年他以高超的航海技术,冲破了风暴的阻挠与冰块的封锁,把462吨重的“果断”号帆船开到南纬71度,这也就是目前叫作阿蒙森海的地方,距离南极大陆海岸只有200多千米了。1775年库克还发现了南乔治亚岛和桑德威奇岛等岛屿。

川东地区 篇6

关键词 近代 扬州 南通 经济兴衰

一、明末清初扬州与近代南通经济兴起的原因之比较

1.不同点:(1)不同的生产要素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发展。张謇和扬州盐商: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商人集团;一个是清末状元,辞官回家,创办实业,实践实业救国的远大理想,经过几番努力和挫折,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以大生纱厂为龙头,带动南通地区工、商、农、建筑、金融等产业以及教育、交通、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南通的近代化;一个是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崛起的新兴商人集团,他们在清政府的庇护下,获得盐业专卖的特权,获取丰厚的垄断利润,在扬州广置田宅,修建园林,追求吃喝玩乐,从而带动扬州旅游、烹饪、理发、足疗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企业家才能在南通经济兴起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资本(具体说是商业资本)在明末清初扬州经济兴起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2)不同的城市功能。扬州是典型的商业城市,古代扬州以商业发展为主体,近代扬州仍以商贸为中心,社会资金在工业的投资中占据相当小的份额,据资料统计,商业资本占了扬州资本总额96%之多,从事工业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从事商业的人员占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是城市工业化道路的典范。“南通模式”涉及面很广,包括金融、教育、道路、码头和电力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工业资本投入,同时也是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为南通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3)不同的发展目的。扬州盐商对扬州经济的贡献在于自己的私欲。他们获取垄断利润之后,广置田宅,修建园林,何园和个园就是代表,不仅如此,他们还追求吃喝玩乐,从而带动扬州旅游、烹饪、理发、足疗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而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则不同,他是抱着实业救国的理念。在西方列强不断对我国进行侵略的背景下,大批知识分子号召振兴民族经济,呼吁实业救国,从而兴起了创办实业的高潮。他们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立志于强国济民,其中对南通的现代化有着巨大影响的实业家张謇就是其中之一。

2.相同点:(1)优越的地理位置。扬州和南通都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是两地经济兴起的原因之一。扬州位于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京杭运河连接了北京和杭州,其实质是把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连接起来,由此扬州成为水运的枢纽。“各地商人纷纷汇集在扬州经商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昌盛。而南通濒临东海,是上海的后花园,上海经济的发展对南通经济的辐射影响也是很大的。南通土壤呈碱性,适合棉花种植,这为大生纱厂提高了原料来源。(2)政府的扶持。盐业政策是盐商发迹的主要原因,也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明末清初盐业专卖制度,给扬州盐商丰厚的利润。清末经济立法为民营企业的经营提供了保障。清末制定的一些重要的经济立法,对当时民族工业包括大生集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既是1907年大生纱厂召开的第一次股东大会其基本上是按1904年颁布的《公司律》的规定进行的。(3)旅游业的拉动。扬州旅游业发展也要得力于扬州盐商,盐商拥有巨额资本,他们建园林,修豪宅。扬州繁荣的商品市场再加上园林的吸引,每年来此的游客络绎不绝。而张謇创办的南通模式,包括狼山等风景名胜,对南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点的影响。

二、近代扬州与南通经济衰退的原因之比较:

1.不同点:(1)运河的淤塞。长江和京杭运河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动脉,扬州的兴起及繁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京杭大运河。京杭运河方便了货物的运输与周转,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后,京杭运河由于荒废无人治理,导致淤塞,无法通航,1912年南京到天津的铁路建设完工取代了京杭运河的作用,运河在政治、经济的作用逐渐减弱,扬州也失去了先天优势,经济随之走向衰落。而南通则不同,南通濒临东海,地处长江下游,交通便利。(2)商业资本的流失。明清时期扬州的发展得益于以盐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扬州繁华以盐盛”既体现了扬州繁华的经济基础,也显示了盐业在扬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盐业资本的外流,近代扬州经济的发展因失去了推动力开始出现衰退。朱自清曾明确指出:“我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这里所说的是指扬州人精明而不高明,精而不明。扬州是典型的商业城市,商人是扬州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但他们不像南通的张謇、无锡的荣氏,把资金投向本土事业,而是把资金外移。而南通,其经济的衰落跟大生纱厂积累过少,债务负担沉重,无力抵抗外部冲击有关。大生纱厂的股利分红制度,导致企业积累甚少,机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同时由于业外投资过多,债务负担沉重,所以当出现外部冲击时,大生纱厂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以至于面对“棉贵纱贱”、市场恶化的情况时毫无招架之力。

2.相同点:(1)政局动荡促进两地经济的衰退。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扬州地处要冲,是清兵和太平军反复争夺的战场,江南教区的耶稣会士葛必达写到“灭绝之神在这做不久前还非常富裕、奢侈逸乐的城市长空,反复发起攻击,从不收剑回鞘” 战争给扬州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人们的经济生活遭受巨大损失,战火将扬州昔日的繁华化为灰烬。而南通,西方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的经济侵略直接导致南通经济衰落。欧战结束之后, 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占领国内市场,导致竞争加剧, 同时国内政局混乱, 民不聊生,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日俄战争日本控制东北地区以后,严重威胁到大生集团东北关庄布的销路,其他各方面相继出现不利局面,最终大生集团于1922进入亏损状态。外国商品、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占领中国市场,导致国内各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在1919-1920年,中国东北作为通海土布的最大市场则进口日本等国的棉布总值达726.2万两,导致大生纱厂机纱销量骤减,以至于在1922年首次出现亏损。十八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向东入侵,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一般商品输入受到很大的阻碍,最终西方列强通过输入鸦片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夕,西方资产阶级每年要从中国掠走白银一千万两,大量的白银外流造成市场上白银的流通不足,出现严重的银荒。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不但承担了二千一百万的赔款,而且每年的鸦片数量从四万多箱增加到六万多箱,使得市场上紧缩的白银更加稀少,白银的价格急剧上升,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损害了商人的利益,增加了他们的运营成本。(2)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政府态度是两地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盐商因获得政府赋予的专利权而获得巨额利润,必然会因为专利权的消失而衰落。嘉庆年间,由于封建官邸的搜刮、课税数目的增多、频繁的捐输报效以及严重的敲诈勒索导致盐商大量资本外流,加重了盐商的负担;西方鸦片的输入,导致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增加了盐商的成本,入不敷出,再加上私盐的竞争导致盐商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清政府在盐业衰退之际,改纲为票,打破了扬州盐商垄断两淮盐业的局面,扬州盐商随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随着盐商昔日辉煌的淡去扬州经济也逐渐走上衰落。而南通,晚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行操纵,比如对大生集团的投资收取8%的高利1,同时政局的混乱和盐政官僚的腐败,对实业发展重重设障。在这种缺乏发展实业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张謇的实业兴国之路必然走不通。日寇投降后, 南通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尚末恢复元气, 就又遇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三方夹击,从根本上加速了经济衰落。(3)封闭的市场机制垄断经营阻碍两地经济的持续推进。盐业的衰落既有盐商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因素,盐商在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上的奢侈性消费是资本流失的重要渠道,扬州奢侈生活全国闻名,雍正皇帝也感慨“各处盐商,内实空虚而外事奢侈,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皿,备求工匠,恒舞酣歌,宴会嘻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为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食同居,同于仕宦,越礼犯分,罔知自检,骄奢淫佚,相习成风。各处盐商皆然。而淮阳尤甚。”另外,扬州人思想保守封建,不善于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反而拒绝把握易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机会。无锡著名实业家祝大椿来扬创办振扬电厂,多次受到扬州绅商的阻挠;1933年秋,沪杭厂商李经伦来扬州开办大盛绸缎洋货布片分号,由于其商品价格较低,对扬州各绸缎店有一定冲击,全城相关商店联名罢工,要求制止大盛开业。最后县政府不得不出面调解,以大盛绸布店加入扬州同业公会,大盛店的绸布价格等事宜由扬州商会公断,此一风波才结束。在南通,张謇向政府请求南通棉纱业的独家经营权,所以大生纱厂自建立以来几乎没有来自外界的竞争压力,这种相对封闭型市场机制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使大生纱厂相对减少了技术与管理革新的紧迫感,导致其竞争力减弱。虽然大生集团“土销土产”的封闭式经营方针实现了近代南通经济初期的顺利发展,但终因缺乏充分竞争而导致创新活力的严重缺失,从而阻碍了南通经济的持续发展。

小结:扬州和南通都是处在长江中下游的城市,明末清初扬州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而南通在民末清初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但是,这种繁荣的景象没有长期保持下去,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两地经济逐渐落后于后期的苏州、无锡、常州,对比两地经济兴起和衰落的原因,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今后两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开沅.“南通模式”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J].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2]蒋国宏.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受挫及其启示[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6):82-84.

[3]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8(2):54-60.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都大盛绸缎制止开业”档案,全宗号四二二案606/4/[Z].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近代扬州地区与南通地区经济兴衰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770006。

作者简介:

陈鹏,男,河南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

川东地区 篇7

关键词:钻井工程,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措施应用

1 环境保护概况

近年来, 通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加强现场监管, 川东地区钻井工程环境保护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环保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钻井废弃物得到了基本控制和处理, 但钻井现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如未制定清洁生产管理方案、钻井废水拉运不及时、清污分流不畅、场内污物未及时清理等问题。

2 环保问题简要分析

近年来, 通过对川东地区实施的96个钻井作业的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 (隐患) 281项, 其中环保类问题 (隐患) 123项, 我们将检查的环保类问题 (隐患) 进行统计汇总 (详见表1) , 简要分析钻井作业环保管理状况。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近年来查出的环保问题 (隐患) 占所有问题 (隐患) 总数的43.77%, 平均每个项目查出环保问题 (隐患) 1.28个, 是钻井作业现场最普遍存在的问题 (隐患) 。通过对历年查出的环保问题 (隐患) 对比分析, 发现钻井作业现场环境保护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环保问题 (隐患) 比较突出, 占问题 (隐患) 总数的40%以上, 且比例呈上升趋势

如图1所示, 2009年到2012年四年来环保问题 (隐患) 占问题 (隐患) 总数的比重从41%上升到44%, 环保问题 (隐患) 较多。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 各级管理部门对钻井作业现场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环保问题 (隐患) 也成为监督检查的重点, 查出的问题 (隐患) 数量也逐年上升, 作业现场环保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2.2 环保问题 (隐患) 普遍存在, 平均每个项目查出隐患1.2项以上, 数量呈下降趋势

如图2所示, 2009年到2012年四年来平均每个项目查出的环保问题 (隐患) 数量从1.41项下降到1.24项, 呈下降趋势, 清洁生产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平均每次检查查出的环保问题 (隐患) 数量却从2010年的0.75项上升到2012年的0.90项, 呈上升趋势。川东地区于2010年逐步在钻井作业现场推行清洁生产管理, 并将职能科室、执行部门、监督部门、属地单位等四方单位纳入监督检查体系, 实行“四位一体”监督机制, 加大对钻井作业现场的监督管理力度, 促使作业现场不断加强环保管理, 积极实施清洁生产, 环保问题 (隐患) 有所减少。

2.3 环保问题 (隐患) 主要出现在清污分流和场地污染两个方面, 池类渗漏得到有效遏制

如图3所示, 清污分流和场地污染两个方面的环保问题 (隐患) 分别占环保问题 (隐患) 总数的比重38%和36%, 且2010年到2012年清污分流问题 (隐患) 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钻前工程设计施工优化效果不明显, 作业现场清洁生产管理水平仍然较低;池类渗漏问题 (隐患) 数量逐年下降, 钻前工程质量控制成效显著。近年来, 通过优化钻前工程设计、加强钻前工程质量控制, 尝试优化环境保护“硬件设施”, 不断减少现场环保问题 (隐患) , 但在清污分流优化设计施工方面仍需不断改进;清洁生产的推进使作业现场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但清洁生产不仅只是钻井队一个单位的事情, 而是作业现场相关施工方都要执行,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场地污染问题 (隐患) 较多还反应出在固井、酸化、试油等作业时相关作业单位清洁生产执行不到位, 必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职责, 督促作业各方执行清洁生产, 才能有效减少环保 (问题) 隐患。

3 措施及建议

3.1 不断优化钻前工程设计, 加强钻前工程的管理, 做到清污分流沟渠畅通, 岩屑池、废水池设置合理, 做好井场地坪硬化, 保证钻前工程施工质量, 才能避免或减少给钻井工程遗留环保问题 (隐患) 。

3.2 清污分流和场地污染是存在最多环保问题 (隐患) , 做好井场内径流污染控制, 防止表层土壤受污染, 及时回收落地污物, 实施清洁生产是控制作业现场污染物的有效手段。

3.3 加强现场环保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环保制度, 不断提高现场环保管理水平, 落实钻井队属地管理职责, 督促钻井施工作业各方执行清洁生产, 能有效减少环保 (问题) 隐患。

3.4 实施“四位一体”监督机制, 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检查, 特别是属地基层单位的介入, 是作业现场遵守各项环保制度, 执行清洁生产有力督促, 是提升作业现场环保管理水平的有效推手。

参考文献

[1]张小川, 宋伟.重庆气矿钻井工程环境保护专项检查报告.重庆气矿, 2012.

川东地区 篇8

川东构造系指四川盆地东部, 华蓥山以东、七跃山以西、城口—巫溪以南、南川—武隆以北这一广大地域内发育的NE-NNE向隔档式褶皱构造, 由于地貌反差大, 地层倾角陡, 被称为高陡构造或高陡背斜。

1 川东高陡构造的特点

川东高陡构造比较复杂, 主要表现为:

1.1 地形。

地形条件恶劣, 海拔高、高差大、起伏剧烈, 施工难度大;

1.2 表层。

出露地层倾角陡, 上部地层倾角大, 最大达到85°以上, 中间为海相灰岩地层出露, 两翼为陆相砂泥岩地层;

1.3 地下构造

到地腹, 褶皱、断裂极为复杂, 高陡背斜带下有多个背斜、向斜构造发育, 呈现出构造样式的不协调性。

综上所述: (1) 观测系统设计的局限性和激发岩性差, 激发参数选择困难是区块地震采集质量变差的直接原因; (2) 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的双重复杂性, 是造成川东高陡构造地震采集质量变差的根本原因。

2 采集技术方法

2.1 激发点位选择技术

选择激发点位要基于以下原则:

2.1.1 基于有效照明的激发点位优选

对窄陡对称型高陡构造, 利用波动方程照明, 在两翼激发具有较好的照明效果, 在距顶部1-3km的部位激发照明是最强的。因此, 对于高陡构造在两翼加密炮点。

不对称型的高陡构造, 陡翼激发核部的照明不足, 单炮反射层次不清楚, 应避免在陡翼加密炮点。

复合型高陡构造, 在构造的翼部和顶部都有较好的照明效果, 模拟单炮均具有较好的反射信息。

2.1.2 基于有利岩性的激发点位优选

从单炮记录分析, 须家河组地层激发效果最差, 是激发点选择需要避开的激发岩性。在高陡构造顶部出露的灰岩中, 二叠系灰岩中激发效果最差, 应避免在二叠系的地层中布设激发点。

2.2 灰岩条带激发因素探讨

2.2.1 激发井深的选择

高陡构造核部的灰岩区在表层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灰岩裸露区, 表层速度高、厚度薄;另一种为第四系覆盖区, 表层速度低、厚度大。

2.2.2 激发药量的选择

通过能量标准选择药量不合理, 其中包含产生的干扰波的能量。应考虑信噪比, 考虑有效信号的饱和能量, 通过分析干扰能量和有效波能量的变化, 选择较佳的平衡段和较高信噪比的激发药量区间。

2.3 灰岩条带接收因素探讨

在串并联方式上, 在高陡翼部的砂泥岩区进行检波器串并联方式、接收串数 (1串和2串) 的试验。检波器串联的深层反射最强, 有利于接收弱信号, 背景干扰和线性干扰也被放大。通过在翼部砂岩区采用此方式提高高陡构造核部深层弱信号的能量。接收串数对比, 2串24个检波器接收信噪比有提高, 在灰岩区增加接收串数有利于提高信噪比。

2.4 高陡构造观测方式的探讨

2.4.1 二维观测方式探讨

(1) 覆盖次数与道距。

随着覆盖次数的提高成像效果得到改善, 当线元达到5-10m效果比较好。在九峰寺高陡构造采用小道距、高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6000-10-10-10-6000, 覆盖次数:100次, 道距:10m, 接收道数:1200道, 成像效果得到改善。

(2) 最大炮检距。

在高陡两翼区域, 对于中深层, 下倾放炮、上倾接收叠加剖面成像好、信噪比高;对于浅层, 上倾放炮、下倾接收信噪比稍高, 适当增加最大炮检距可改善中浅层成像效果。

通过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随着地震排列长度的增大、激发岩性的变化等, 使原来基于较小排列长度的动校正速度分析技术已难以满足长排列的动校拉平的要求。

(2) 陆相和海相地层速度差异大, 构造两翼和构造顶部激发产生的不同位置接收的同一CMP点的同一地层的反射存在各向异性问题, 影响同相叠加效果。

(3) 随炮检距增大, 在构造的陡翼及顶部, 反射线路径极不规则, 同一道集的反射点严重离散。

因此, 在高陡构造区域, 在合理的炮检距范围内提高采样率。从图2对比看, 对于核部隐伏构造, 加密道距比加长排列成像效果好。

2.4.2 三维观测方式分析

在南方勘探中, 整体穿越高陡构造的三维较少, 以F-Q地区三维为例对高陡构造的变观方法进行探讨。该区三维采用的是12线30炮的三维观测系统, 在工区的东北角穿越黄泥塘高陡构造, 采用了两种变观方式:一是加密炮点, 结合正演分析和激发岩性合理布设炮点;二是增加排列片宽度, 穿越高陡的观测系统由原设计的12线增加到15线或16线。

从纵向和横向的射线追踪看, 优化后观测系统接收到更多的反射信息。从实际资料看, 16线接收, 增加的排列得到了更多高陡核部及翼部的有效反射。

对于高陡构造的三维地震采集, 需要足够的接收范围, 得到中深层有效反射信息。增加中小炮检距的比例, 提高空间采样率, 减小接收线距, 改善中浅层的成像效果。

3 认识与结论

3.1在高陡构造部位结合构造情况和表层岩性选择炮点激发位置, 做到炮点点位和激发的有效性。提高有效覆盖次数, 提高高陡内幕资料信噪比。

3.2充分利用砂泥岩高信噪比的特点, 选择灰岩区的激发因素, 以提高灰岩区信噪比和高陡核部弱反射为目标选择灰岩和砂岩区的接收因素。

3.3发现和落实中、深层构造和潜伏构造应是高陡构造勘探的重点, 由于高陡内部地层破碎、地质体小, 并且从表层到深层各向异性明显, 因此提高空间采样率, 采取小道距、小炮间距, 适当的排列长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华, 范明祥, 徐强.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模式分类[J].天然气工业, 1999 (05) .

[2]李忠权等.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6) .

川东地区 篇9

从开始试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阳光体育、国家新课改以来, 全国各地的各种研究数据就不断的表明, 我国农村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等各项身体素质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 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等亚健康问题也是日益突出。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在体育教师的问题。学校招生大多只看成绩招生, 忽略了学生身体健康因素, 这进一步加深了当地农村学校的守旧观念。

学校具有一支专业知识强, 有好的工作素质, 结构合理的体育教师队伍, 是学校体育得以良性发展的根本, 同时也是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基础。然而学校体育的发展, 与高水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的结构, 专业知识强度, 工作态度, 健全的机制, 体育人才的引进, 定期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养, 和安排教师的继续培训等都具有着制约因素, 所以体育教师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只有学校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校的体育教师才能够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达州市大竹县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对比法和数据统计法。

三、川东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及分析

大竹县位于四川的东部, 东邻梁平、垫江, 南接邻水, 西接广安、渠县, 北连达县, 现辖50个乡 (镇) 、577个村。面积2076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93.14万亩;全县总人口103万人, 在103万人口中,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92万, 占总人口89.32%, 显然是一个农业大县。

(一) 中小学体育教师性别情况

据调查显示, 大竹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男教师比例较大。这在于农村中小学校思想的保守, 和体育教师这一工作的性质, 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累, 大多数女体育教师不能承担起学校任务。另外学校对学生体育课的不重视也有一定关系, 从而导致了男女教师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

(二) 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的构成情况

据调查, 中年教师占了极大的比重, 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所占比重极少, 这对学校体育未来的教学可能会产生一定不利的现象。学校体育要想得到良性的发展就得注重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搭配问题。从现在来看教师配置还行, 可是再过几年中年教师就转变为老年教师, 到那时学校体育教师就会呈现出老年化, 对学校体育发展极为不利, 而且逐年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年轻教师少, 学校缺乏新鲜的血液, 对国家新课改相对不利, 学校新的体育知识层次也会显得不足。学校要想体育教学搞好, 就得注重体育人才的引进, 规范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配置体系。

(三)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校教龄情况

有关数据显示30以上的体育教师占据了78%, 以本科毕业计算, 从25岁参加工作, 一直在同一学校上课, 那么教学超5年已占据大多数。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师流动性较大。工资待遇的不对等, 也加剧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憧憬城市发展, 使得一些体育教师不能安心地工作, 从而导致了农村体育教师的流动。

(四) 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教师学历代表其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 是教师能力及知识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 它能反应出教师队伍知识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

据统计, 专科学历教师还是占较大的比重, 本科和中专教师相对较少, 从而可以看出农村学校体育还是具有较大的潜力。我国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标准应具有中专学历的要求, 都达到了标准。但是在调研的时候发现, 有大多数体育教师转出校, 导致了学校大多体育人才的流失。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制约, 使得农村学校难以留住高学历体育教师。农村学校思想的保守重文轻体育, 只追求升学率也是重大因素。然而这也是学校当今的工作重点, 如果该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 农村体育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

(五) 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情况

根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的情况还相对较弱, 有编制专职的体育教师越来越少, 其他教师相对比中较大。在调查的时候发现, 体育课在农村中小学基本上是可有可无, 这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教学, 也相应的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师的配置情况。有的学校放着体育教师编制, 而去签约教师, 来满足教育局下达学校的教师配置。其原因还是农村中小学思想的保旧, 追求升学率所导致。也有教育改革进程加快使得学校的重组不断出现,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 使得有编制专职教师相对较少。然而无编制教师与兼职教师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效果, 并不能得到保证, 要想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为题就得保证学校体育教师配置的完整性, 要保证体育教师的质量。

(六) 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状况

体育教师培训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对体育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效果的好坏, 将会直接影响到新课标的实施。有关数据统计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不是很多, 只有56%的体育教师参加过相应的专业教师培训。参加专业继续发展培训能够让学校体育教师更好的把握学校体育课的发展, 能够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从而更好的落实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使得学校体育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保持教学的先进性。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是和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学理念分不开的, 特别是农村地区, 这就要求学校足够的重视, 教师培训跟不上, 不利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七) 中小学学生体育课被挤占的情况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课被挤占情况较为严重, 学生体育课不能得到保障, 教师在学校体育课也就无法正常的开展, 导致学校体育教师人才的流失。

(八) 中小学体育课器材使用情况

体育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的物质条件,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器材比较缺乏, 学校的体育课程是得不到很好的进行的。器材的缺乏导致老师不能保证可当的正常开展, 其才能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对体育课也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体育课就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的发展, 从而使得新课改不能得以实施。所以学校应注重学校体育器材的保障, 以保障体育课的得到正常实施。

(九) 中小学体育教师待遇情况

教师工资待遇在学校与教师地位相对挂钩, 在调查时了解到体育教师工资远不及其他科任教师, 然而体育教师工作量大, 任务重。半数以上的体育教师工资待遇与其工作量不成比例, 其应该享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加上成学校的建立, 城市学校工资待遇等相对较农村高, 且发展前景比农村学校好, 体育教师去到城市学校能够得到相应的重视, 这也是造成体育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结论

农村中小学传统的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起到了不利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较为缺乏, 教师配置不够完善以及学校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不够重视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了一些农村体育教师的心灰意冷, 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相应的积极性, 对工作的不上心, 又害怕学校的不重视而导致失业, 导致了体育教师在校无法安心的工作。

五、建议

(一) 教育部门要紧抓国家新课改政策

目前国家新课改政策将体育考试成绩纳入中考与高考, 从升学来看, 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课的重要性。地区教育部门要加大国家新课改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 并号召农村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新课改政策。并成立相应的检查小组, 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考察, 将体育课程纳入学校升学考试, 并由当地教育局统一进行组织考试。

(二) 学校要解放传统思想观念, 重视学校体育发展

农村学校要注重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认真的落实国家新课改标准, 学校不要应付了事, 注重于自身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加强自身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

学校应注重学校体育教师的职后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学校还应注重学校体育教学成果, 大力开展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等学术讨论, 鼓励学校体育教师通过自学, 提升自身能力, 挖掘教育资源为自己所用, 学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继续培训的教育机制, 为学校做好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以促使学校体育教师发展。

(四) 学校增加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

川东地区 篇10

中国地域广阔, 各地气候不一、文化迥异。然而由于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 地域性差异逐渐被忽略, 导致建筑设计的差异性逐渐消失。近年来, 随着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 我国的服务区亦大量涌现, 高速公路服务区已超过1200个;但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性的特点, 有一部分所谓的变化和特色又沦落为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造作。服务区内建筑应体现其所处区位的本土精神, 并采用与之相适宜的建筑技术。因此服务区内建筑的设计, 除了满足物质需求之外, 还应该保持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本文将结合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运营情况, 提出未来在地域性设计方面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定义

高速公路附属服务用房主要包括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监控通信所、养护工区等。其中对外服务的部分主要是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站, 又常以服务区统称服务区和停车区。本文主要以对外服务功能部分做分析研究, 其中又以服务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司乘人员餐饮、休息、购物、娱乐和车辆维修的场所。

二、川东民居解析

川东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指现四川盆地东北部以华蓥山为核心的重庆市东北部及湖南、湖北两省西北部广大地区。川东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 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川东民居的主要特点如下。

1. 选址与建宅

川东民居的朝向一般依山就势, 由于地形条件限制, 多数不是正南北和正东西向。大门一定正对山坳, 绝对不能对岩壁, 因为岩壁象征白虎, 古有“白虎当堂坐, 无灾便是祸”的说法。整个建筑体量大多按照左高右低建设, 这是根据“左青龙、右白虎”和“青龙高过白虎”的习俗。

2. 平面形式

川东地区多山, 因此民居平面形式常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大体上形成了“一”字型、“L”型、“U”字型和四合院四种形式。“一”字型即所有房间一字排开, 一般多为三或五间, 中间为起居室, 两侧为厨房和卧室。此种布局多建于前坡后坎的地方, 大多为单家独户。“L”型平面是在“一”字型的基础上在一侧加盖偏房, 与正房呈垂直布局。这样的布局形式房间数一般在五间以上, 适合多人口居住, 占地面积不大, 有一定的户外活动场地。“U”字型是在“L”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 在正房的两边各垂直建偏房而成;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三合院的形式。这样的平面布局多建在较为平坦的地势, 占地较大, 间数较多, 有半围合的室外空间。四合院在民间又称为“四水天井”或“四水归堂”。它是在一个院子四周都建设房屋的一种封闭型平面布局形式。一侧房屋的正中是大门, 大门两侧为耳房, 大门正对一侧的房间为起居室, 两侧为偏房;围合的天井即为私有的户外活动空间。这样的建筑所处地势一般较为平缓。

3. 建筑材料与结构形式

川东地区民居大多就地取材, 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 主要有土木、砖木、草木三种。而不管采用哪种形式, 一般都是木柱承重, 采取穿斗式架构, 山墙上亦可看到穿斗结构的承重木柱。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和“五檩五柱一穿”。

川东民居由于其就地取材的特点, 颜色上也有不少的差异, 但总体上比较凸出的特点是青砖、灰墙、黛瓦以及木材质的柱。

三、川东民居特色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中的运用

高速公路服务区, 作为一种现代交通的产物, 正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建筑风格, 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手法去再现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在川东地区, 就应该广泛借鉴川东民居的建筑风貌, 以达到体现地域特色的目的。

1. 川东民居布局和整体风格运用

在建筑布局时可采取传统民居处理手法, 如传统川东川东民居中广泛采用的“院子”的方式, 以一个室外场地作为中心, 围绕该中心布置形成半围合式布局, 由多个建筑围合成一个院落或者多个院落的空间组合;这样既能形成室内外过度的灰空间, 又能满足建筑功能之间既联系又分隔的要求。

在体量设计的时候可以追求传统川东民居中对均衡稳定、韵律、尺度、比例的理解, 采取“左高右低”的建筑体量设置, 同样应该学习川东民居在处理高差时特有的吊脚楼形式。同时要注意模仿川东民居黛瓦的坡屋面、山墙穿斗式的结构形式等。通过这样的一些手法, 让高速公路上歇息的游客可以领略到川东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和文化氛围。

2. 川东民居元素符号运用

在总体上注重传统民居风格运用的同时, 还应该在细节设计中注重对传统民居中一些元素和符号的提炼和运用, 使其与现代建筑融合共生。

首先是对民居色彩色调的应用, 如川东民居中最常见的青砖、灰墙和木色的柱子等。其次是对一些传统材料的应用, 虽然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一些地域特有的建筑材料仍然值得加以利用;如川东民居中常用的木柱、青砖、灰墙等都可以运用或者用现代材料模拟这样的材质效果。第三步就是一些具象建筑符号的应用, 如马头墙、窗花、穿斗形式等, 在这些元素应用中又可以做一些发展和变化, 以体现原有元素的文化底蕴和精髓。

四、案例分析

笔者设计的渝宜高速万州至巫山段服务区中多采用川东民居风格与具体川东民居元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处理, 如采用川东民居的坡屋顶、穿斗式山墙等造型, 同时在运用过程中有所变化;山墙造型不一定用在山墙上, 而是结合立面和高低错落关系加以灵活运用。在奉节服务区设计时对传统民居元素加以抽象和简化:风火山墙简化为片墙, 表面材质采用当地所产的石材;坡屋顶发展为被片墙分隔开的两大片屋顶;立面上则是由穿斗式结构形式的抽象成的方格状造型。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配套用房地域性设计的探讨, 力求探索出一些源自传统川东民居的设计手法:在选址布局时采取依山就势的传统民居布局方式;在整体风格选取时选择一些地方特色民居风格或者多种当地民居风格的有机融合;在细节创作设计时选择民居元素或者其变型;最终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使用功能又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建筑。

摘要:当前中国高速路服务区大量出现, 其建筑常为小体量建筑, 以此为突破口研究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发扬是可行的。文章结合解高速路服务区的现状, 分析传统川东民居地域特色, 探求地域性设计的手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域性设计

参考文献

[1]周铁军.气候是不可移植的地方特征适应气候的重庆地区传统建筑技术更新[J].时代建筑, 2006 (4) .

[2]戴志中,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陈从周.中国民居[M].学林出版社, 1997.

[4]卢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重庆大学, 2004.

川东地区 篇11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部;优势

一、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等,积极引进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但是随着劳动力和能源原材料指向型产业不断向东部地区拥挤,东部出现了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逐步凸显,从国际经济发展经验看,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产业梯度有低向高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目前在国际经济分工位置中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面对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为获得竞争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有利的位置,利用东部地区已有的基础,推进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因此,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将决定其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指向型工业向外转移。

(二)东部地区成本上升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廉价的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资源以及政策优惠等优势,是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但随着要素的不断集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断消失,低端制造加工产业面临着来自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发展中激烈的竞争。如果继续维持现有产业结构,那么将无法维持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能源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转移出去,为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给。2012年以来,东部地区企业不断加薪,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趋势将还会继续。另外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仅是劳动报酬增加,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在增加,这是都是东部企业隐形的成本负担。土地价格飙升也是制約东部地区维持现有产业的因素。

(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和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部位置,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中部六省人口3.57亿人,约占全国人口26.6%。同时中部地区也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中部不富强中国不算真正的富强、中部不崛起中国不能真正崛起。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工作。

如果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的经济主角是东部地区,那么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的主角就必定是中部地区。如果没有崛起的中部地区发挥衔接和中转站的作用,全国其他地区之间生产要素流通和产业的大规模转移也将变得困难和不经济,同时各地区也无法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相反,如果中部顺利快速崛起,必然会起到一个衔接枢纽作用,撬动全国各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二、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邻近

东部地区过去30年的发展主要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对外贸易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外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而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中部与东部地区毗邻,这对于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及与母公司形成企业内部分工的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东部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仍然要参与国际分工,在其他投资条件相近的情况下,运输成本就成为影响产业转移选择区间的重要因素。如果所转移的产业只是把不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某些生产环节向外转移,那么所选择的区域离母公司越近,越具有吸引力。因此,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具有非常大的区位优势。

(二)劳动力和能源原材料禀赋

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劳动力竞争优势。虽然中部人口在受教育水平方面低于东部地区,但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这使得中部的劳动力素质要高于西部。另外,中部地区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五省都是向东部劳动力输出的大省,这些外出劳动力近几年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就业产业者越来越多,这对当地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只有四川才是劳动力的输出大省。另外,中部地区资源禀赋优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同样丰富,拥有长江、黄河和淮河;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优异的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将承担重要的角色。

(三)政策支持

自2006年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和中部六省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展愿望,是中部崛起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群发展、对外开放等很多的专项政策,编制和实施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公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六大城市群”一体化概念。安徽省与2011年8月宣布,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正式撤销地级巢湖市,其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这是安徽省近年来首次撤销地市级行政区。这一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将促使中国中部又一个特大经济圈合肥城市群诞生。对东部的发展起大极大的拉动作用。(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人民日报,2004,03,17(l).

[3]马福祥,等.谨防中部塌陷:西部大开发,中部怎么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城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川东地区 篇12

发展观的问题极为重要。不同的发展观, 在实践上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发展观是正确的导向, 不同的发展观会导向不同的发展结果。我党经过艰辛的探索,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在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阐述:“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并且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老、边、穷”的川东地区, 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目前川东地区的人均产值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而且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其主要指标来看,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2003年为3761元 (454美元) , 仅为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7084元 (854美元) 的42.9%、全省平均水平4780元 (576美元) 的63.5%, [2]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9030元的41.6%、全省平均水平6271元的60%。二是人民生活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2000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左右, 比全国高5-7个百分点, 比全省高3-5个百分点。[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8%左右, 比全国高9-10个百分点, 比全省高3-6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 2003年川东地区农村还有近2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 城镇还有 近6万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四是川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未能达到全国、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和水平, 差距拉大。全国从198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9.8%, 人均GDP2000年比1980年增长了15.7倍。全省从198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9.1%, 人均GDP2000年比1980年增长了11倍多。川东地区2000年人均GDP仅比1980年增长了7倍左右。[4]

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 不发展不行, 发展慢了也不行。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也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经济。

一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川东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已占经济总量的42%-45%, 但与全国全省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还非常大。因此, 必须制定有效政策,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尽快形成千军万马办企业、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的生动局面。同时, 要从各方面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 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融资、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平等待遇, 为其第二次、三次创业和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有市场的优势民营企业, 扶持优势企业集团。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 使非公有制经济达到经济总量的70%, 成为川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是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必须改变优惠政策不优、投资软环境不佳、引荐激励机制缺乏的状况;要坚持引进内资和外资并重, 引进资本、技术、人才、智力和管理并重;要选择一批优势企业、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优势项目等向外商转让, 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力争较短时间内在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和工业技改项目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 使之成为川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要大力抓好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目前川东地区工业化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实际, 重点是努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特别是冶金、机械、食品、纺织、医药、煤炭、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 积极鼓励支持龙头支柱企业上市, 打破融资瓶颈, 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电话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 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和带动传统工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用抓工业的思想抓农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壮大川东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麻业经济”、“茶业经济”、“乳 (肉) 业经济”、“油橄榄经济”、“竹业经济”和“药业经济”, 形成特色经济产业群;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对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四是要立足资源优势, 着力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川东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天独厚, 这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要立足这些资源优势, 做足做好这篇文章。首先, 要充分利用川东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加快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加大力度引进国际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开发和生产天然气化工产品, 尽快形成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其次, 加快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胜地的建设, 深度挖掘邓小平故里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的人文、自然资源和思想内涵, 突出特色、提高品味、培育出独特的旅游品牌, 与此同时, 带动其他旅游业的发展, 把川东地区建设成生态——文化复合型的旅游胜地。再次,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 大力实施生物工程, 积极培育绿色产业, 加快发展绿色产品, 着力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在发展的目标问题上,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 一种则是以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协调而全面发展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观。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的片面发展观, 将发展简单归之为经济发展, 将经济发展简单归之为经济增长, 这也是川东地区过去在相当长时间所采取的发展观, 在实践中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后果, 如经济活动中盛行的短期行为,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调;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城市交通拥挤, 各类安全事故频发, 儿童上学难、老人看病难;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对立, 社会关系紧张;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脏乱差等。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 经济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内容, 但不是发展的唯一内容, 不能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 更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川东地区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克服“一头重、一头轻”,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为了加快社会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就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科技、卫生事业, 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更多地关注农村弱势群体, 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和热点问题公示制度, 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推进农村法制建设。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目前川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不协调、三大产业之间不协调是制约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科技基础设施和教育规模总量严重不足, 科技综合实力与教育总体水平远远赶不上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与此同时, 人才严重短缺, 不仅人才增长速度缓慢, 未能赶上经济增长速度, 而且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高学历的人才少, 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更为突出的是人才外流较为严重, 流出去的人才多, 吸引进来的人才很少, 特别是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产业结构构成不合理, 2003年三大产业构成比例全国为14.5:51.7:33.8, 全省为20.7:41.5:37.8, 而川东地区的达州为33.7:34.4:31.9;[5]企业机制不活, 市场占有率低, 竞争力不强, 经济效益不高;二元结构制约明显, “三农”问题突出, 农业基础脆弱, 农民增收难度大, 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投资环境不佳, 民间投资乏力;市场秩序较混乱, 法制尚不健全, 信用度较差, 透明度不高, 公正度不够等。体制性障碍和软环境不佳是制约川东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坚持协调发展, 就是要坚持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的较快发展, 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这就要求:第一, 要优化经济结构, 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第二, 要推进科技进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三, 必须加快体制创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宏观调控下, 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第四,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合理划分市、县、乡 (镇) 政府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责, 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要注重规划、注重政策、注重协调、注重环境建设。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川东地区人口众多, 有1400多万人口, 人均资源少,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 特别是最近几年,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就要求我们:第一, 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上, 要从川东地区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 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提高人口质量, 调整人口的结构, 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充足的人力资源。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上, 要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将不断提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的总目标。采取综合措施, 实行严而又严的资源管理制度, 尤其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强化政府对资源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 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环境观,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坚持环境政策和环境科技创新, 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资体制。第二, 坚持可持续发展, 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 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利用和改造自然, 另一方面慎待和尊重自然, 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 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规律、资本循环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分配规律等, 这些规律虽然包含着人为因素的作用, 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尊重这些规律。经济工作是讲成本的, 成本意识淡薄, 大手大脚, 铺张浪费严重, 甚至为了私利劳民伤财, 搞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盲目开发, 过度开发, 重复建设, 超前建设,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最终结果不是发展经济, 而是破坏经济, 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第三, 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它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证;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需要, 保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当前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认真落实和强化各种惠农政策。要根据川东三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 大力实施劳务开发战略, 从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构建就业平台、提高品牌效应、强化劳动保障等方面着手, 努力提升劳务开发的档次和水平, 着力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 同时抓好农民工外输内转和搞好维权服务。

参考文献

[1]范藻, 徐晓宗.红色土地的新崛起[N].光明日报, 2006-11-12.

[2]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四川省情与政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777.

[3]李培林等.中国小康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213.

[4]达州市统计局.干部统计工作手册[K].2003:71.

上一篇:业务识别下一篇:鼻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