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胃管鼻饲(共7篇)
留置胃管鼻饲 篇1
脑血管意外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患者由于神经肌肉损伤、意识不清等原因常出现吞咽反射的迟钝或丧失, 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占25%~42%[1], 为了保证其营养需求,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药物应用, 促进疾病恢复, 常需给予鼻饲。但在实施鼻饲疗法的整个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及误吸危险, 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鼻饲患者的安全、舒适, 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 脑血管意外伴鼻饲患者共62例, 男例36例, 女26例, 年龄34~86岁。其中脑出血2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 脑梗塞26例。插管时意识不清34例, 意识清楚而吞咽功能障碍28例。留置胃管时间4天~3个月。插管方式均为鼻胃置管法。
2 临床特点
经一年临床实践观察, 本组患者在插胃管和鼻饲过程中存在以下特点。
2.1 插管困难
62例患者中41例不能作吞咽动作, 21例病人吞咽无力, 并有明显的咽喉感觉障碍, 其中气管切开伴留置胃管者3例。在插胃管过程中病人不能有效配合吞咽, 或没有吞咽反射, 气管切开病人由于气管套管的阻碍等因素导致胃管插入困难, 传统置管方法难以实现均给插管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伴有颅内压增高者, 较容易发生呕吐、误吸。
2.2 返流
脑血管意外病人由于神经肌肉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食道螺纹肌、胃平滑肌存在一定程度的收缩无力, 活动不协调或肌瘫痪[2]。正常情况下食道、胃责门在不进食时处于关闭状态, 人倒立也不会发生胃内容物返流, 但脑血管意外病人则处于开放状态, 这是胃内容物容易返流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中, 尽管鼻饲前能回抽出胃内容物, 但在注入鼻饲液后不久病人即出现呛咳、痰鸣音增多, 甚至咽喉部吸出鼻饲液。本组病人鼻饲后发生胃内容物返流13例, 发生率为20.97%, 意识不清、咽喉部感觉障碍的病人胃内容物返流时容易误吸人肺, 是脑血管意外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胃排空慢
由于病人胃平滑肌收缩力下降, 胃顺应性降低, 长期卧床休息, 消化功能下降等原因而出现胃排空缓慢, 本组32例病人在4h鼻饲后可抽出45ml以上胃内容物。若鼻饲液是高糖胃排空更慢。
2.4 呼吸道分泌物多
病人由于吞咽障碍, 咳嗽反射减弱, 不能有效地清理呼吸道, 加上胃管对咽喉部刺激, 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本组62例病人中, 有29例需要进行吸痰帮助清理呼吸道。随着吞咽、咳嗽功能恢复 拔除胃管后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或消失。
3 护理
根据病人的特点, 传统置管方法难以实现, 而反复插管可致声带损伤和声门水肿, 加重病人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 提高插胃管的成功率, 我们改进了插胃管的方法, 提高了插管成功率。
3.1 脑出血患者
1) 对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病人, 由于吞咽障碍, 插管时不能配合作吞咽动作, 采用了昏迷病人插管法, 病人去枕, 头向后仰, 当胃管插入会厌部时, 手将病人头部托起, 使下领靠近胸骨柄, 以增大咽部通道的弧度, 使管端从后壁滑行, 徐徐插入至预定长度。
2) 脑出血颅内高压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难、颈项强直、神志恍惚甚至于昏迷等症状和体征, 患者无自主吞咽动作, 治疗不合作。为了防止继续出血或者再次出血, 避免造成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 必须保持安静, 绝对卧床休息,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传统置胃管方法要抬高头部, 抬高头部会使颅内压因体位改变而增高,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 血压增高, 甚至脑疝形成, 再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低, 反复刺激患者, 都可能使脑疝形成。王晓畅、彭小琼等[3]将患者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减少了头部的活动幅度, 避免了因体位改变而增加颅内压, 使患者过度烦躁和不合作, 减少了插管时的难度, 同时也降低了插管时诱发的危险因素;避免了患者颈项强直为置管带来的不利因素。采用此法, 大大提高了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3.2 气管切开患者
气管切开患者因金属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间接压迫食道壁, 常在胃管插入16~18cm会厌部时, 遇阻盘绕在口腔之内, 苏素[4]提出改进方法, 将病人保持头、颈、躯干水平位, 置管咽喉部以下2~3cm (气管切开部位) 时, 由助手将气管套管轻轻向外拔出0.5~1cm, 操作者顺势将胃管向下插入, 待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 助手再将气管套管置回原位, 操作者继续按常规法插入胃内。这种暂时拔出部分金属导管的方法, 可减轻食管壁的间接压迫。
3.3 增加胃管插入长度
从人体解剖看, 人体食管长度约25cm, 咽喉部长度约15~16cm, 总长度约45cm。胃管有三个侧孔, 从顶端至第三个侧孔的距离为10cm。传统方法测量长度留置胃管插入深度45-55cm, 通过抽取少量胃液或听到气过水声证明胃管在胃内, 但部分病人注食会出现食物返流。张玉英等[5]通过临床实践, 在传统插胃管测量法基础上, 即前额发际至剑突的长度再加上胃管前端有侧孔部分的长度 (约10cm) , 这样胃管实际插入长度55~65cm, 可有效减少病人在鼻饲过程中出现食物返流, 减少并发吸入性肺支气管感染, 而且并未增加上消化道出血, 减轻病人痛苦, 我们采用此法, 有效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
3.4 妥善固定胃管
留置胃管固定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舒适和胃管停留时间长短。由于鼻翼及面部腺体丰富, 油脂分泌特别多, 胶布固定不易牢固, 固定后容易松动而易引起胃管移位甚至脱落, 尤其是躁动、神志不清的病人, 如果过多使用胶布粘贴使病人感到不适, 胶布痕迹不易清洗, 又影响美观, 还有过敏体质病人对胶布过敏, 胶布过大甚至影响病人呼吸。我们采用蔡月桃[6]等使用改良的固定方法:按照正规的方法插入胃管并证实在胃内后固定, 首先取棉线约在棉线一半的位置以双套结固定胃管再用棉线的尾端分别串连空心胶管, 2根胶管分别挂于耳背上 (与带耳挂式一次性口罩相似) , 最后把棉线的尾端连接到胃管上 (在原来胃管打双套结的位置上) 绑牢固定好, 注意松紧适宜。亦可先用一端棉线穿过双套结后再与另一端棉线在耳旁打活结固定, 此方法固定牢固、自制简便、经济不留痕迹、棉线松紧可适当调整、胃管不易移位不脱落, 不会出现胶布过敏, 避免了重插胃管。
3.5 预防插胃管致感染
为预防插胃管所致胃内细菌感染和方便插胃管的操作, 我们在传统的胃管口加一塑料塞, 并在距管口10~15cm处加一止水夹, 进行无菌操作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 有塞组细菌培养阳性率16%, 无塞组阳性率44%,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 改良胃管具有防止胃液反流, 减少管口污染, 减少条件致病菌感染等优点。
3.6 有效预防鼻饲误吸
颅脑外伤、意识不清、脑血管意外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均有鼻饲误吸危险, 咳嗽、呕吐有可能会使胃管位置变动, 增加误吸可能性, 鼻饲过快引起大量胃残留和肠动力低下, 胃排空延迟均可导致发生误吸。我们应掌握预防对策, 每次鼻饲前均需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 吸尽气管内痰液防吸痰呛咳、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返流, 鼻饲时应取半坐卧位, 借重力作用可防止返流、误吸。注入食物前应将胃内残留液抽出, 注意观察胃内容物残留情况, 如鼻饲前抽出, 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鼻饲后半小时内不可翻身, 严密观察病情,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重视口腔及心理护理, 长期鼻饲患者, 咀嚼肌的动作减少, 唾液分泌不足, 自洁作用受影响, 细菌乘机繁殖, 造成口腔炎、口腔溃疡、腮旅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应每日为其进行口腔护理2次。
另外,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和病情的不同, 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焦虑恐惧情绪, 以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
4 小结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血管意外病人常见表现之一, 早期常需采取鼻饲法以维持营养、保证治疗和减少并发症。但如鼻饲不当常可引起返流、误吸甚至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危险, 在临床中应注意充分评估病人情况, 有效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松.脉冲血载定法侧定卒中患者吞咽困难[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上移册, 1998, 6 (2) :120-122.
[2]魏向东.急性脑血管病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J].临床, 1998, 3 (3) :149-150.
[3]王晓畅, 彭小琼.2种不同方法对脑出血患者安置胃管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 2004, 20 (8) :30-35.
[4]苏素, 王青, 王美婷.气管切开病人胃管置入的改进[J].护理学, 2000, 15 (1) :61-63.
[5]张玉英, 孙彩玲, 迟健丽.鼻饲患者胃管插入长度的测量[J].河南神经疾病, 2003, 6 (1) :15-17.
[6]蔡月桃, 王云辉, 刘凤英, 等.改进留置胃管固定法的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 2005, 11 (22) :33-35.
神经内科患者胃管鼻饲的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51例, 男性36例, 女性15例, 年龄15~90岁, 脑卒中40例, 森林脑炎2例, 昏迷5例, 老年痴呆3例, 智障1例。
2 留置胃管鼻饲的方法
胃管置入是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 但由于患者的特殊性, 临床置管难, 异常的现象屡见不鲜, 常规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 使操作方法更加多样化, 更具安全有效。
2.1 胃管的选择
为了减少患者痛苦, 提高成功率, 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16号硅胶胃管, 硅胶胃管有许多优点, 首先与组织的相容性大, 且硅胶管头端软硬便于插入, 管壁柔软对病人刺激性小, 末端连接一小塞子, 灌注后只需将小塞子塞往末端启齿, 不必反折末端包裹纱布, 省时省材料, 管道是透明的便于观察关内的情况, 前端侧孔大便于灌注食品。
2.2 植入胃管的方法
对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因吞咽障碍插管时不能配合做吞咽动作, 我们采用昏迷患者的插管法, 患者点枕, 头向后仰, 当胃管插入15cm (会厌部) 时, 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 下颌靠近胸骨柄, 以增加咽部通道的弧度, 打开食道使胃管沿后壁滑行, 插入45~55cm, 对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插管时将患者头部托起有造成脑疝的危险, 采取侧创位法:将患者左侧卧位在患者肩部及后背垫一软枕, 使颈部伸展头后仰, 将胃管自鼻腔缓缓插入, 防止呕吐误吸。
2.3 判定胃管是否在胃部
胃管位置错误临床并不少见, 易发生于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的病人, 我个人认为准确无误地判定胃管是否在胃内至关重要, 在病人谈液较多时胃管盘曲在咽部也能抽出似胃液又似谈液的液体, 胃胀气时也可有大量气泡溢出, 但较短暂。证明胃管在胃内的最基本方法有三种: (1) 接注射器抽吸, 有胃液吸出。 (2) 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 无气泡溢出。 (3) 用注射器从胃管内注入10ml空气, 同时用听诊器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这三种方法缺一不可, 若还不能明确是否在胃内, 可通过床头X光拍片或结合使用PH试纸测会更稳妥, 胃液PH值为1.5~3.0, 同时争取主治医生的协作以免发生意外。
2.4 胃管的固定
因为胃管较细, 加上病人面颊部出汗、有皮脂腺分泌物, 我们采取外科绷带捻成绳状取中间段系在鼻前的胃管上并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后分别挂于两侧耳廓后系于下颌部, 松紧以起到固定胃管又不使患者有不舒服为易, 此种胃管可留置20~30d, 长期鼻饲病人更换胃管后改插另一侧鼻孔, 以防止鼻咽黏膜刺激性损伤。
3 鼻饲液的选择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品, 病情稳定后要及时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保证足够的糖、蛋白质的流质饮食, 以提供相宜的营养和能量, 如鸡蛋、米粉、牛奶、果汁、肉汤、蔬菜汁等。
4 留置鼻饲管的日常护理措施
4.1 鼻饲液的要求
鼻饲时应使患者有个适应过程, 开始少量, 清淡, 以后逐渐增多, 每次灌注量不得超过200ml, 两餐之间给温开水, 以保持鼻饲管的清洁干净, 每日鼻饲4~6次, 温度在38~40℃, 每日总量在2000~2500ml为宜。
4.2 每次鼻饲前均应先抽吸一下胃管, 如能吸出胃内容物说明胃管
在胃中, 同时观察胃内容物的色、质以判断患者胃排空能力及有无胃出血, 根据实际情况以便采取相应处理。
4.3 鼻饲过程中,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使食管下括约肌, 贲
门处于开放状态, 增加发生食物反流机会, 产生误吸, 所以鼻饲时要抬高床头30~60°, 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半卧位, 偏向健侧食物缓慢注入, 鼻饲后30min不要翻身和搬动患者。
4.4 由于不能正常用口腔进食, 口腔分泌物减少, 口腔自洁作用消
失, 细菌轻易繁殖, 常引发口腔溃疡糜烂, 要及时给予口腔护理, 3~4次/d。
4.5 病人因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功能缓慢, 易发生便秘, 可用少许藩泻
叶, 当解出大便立即停止使用, 如发生腹泻要分析是消化不良还是食品不洁引起, 消化不良时大便有酸臭味或腐肉臭味, 感染者大便有黏液, 可分别灌入多酶片或抗生素, 每次鼻饲后要用温水冲刷胃管, 避免食品存积在管腔中变质, 注射器刷干净后放入治疗碗内, 用纱布盖好备用, 天天更换注射器。
4.6 固定好胃管防止脱落, 常常检查口腔里的胃管是否因为患者呛咳
留置胃管鼻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鼻饲时间1个月以上的患者86例,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30~81岁,平均(60.64±14.23)岁。疾病种类:重症颅脑损伤4例,脑出血41例,脑梗死32例,脑肿瘤9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采用回顾性对照法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2005年1月~2007年6月以一次性胶乳胃管行鼻饲44例(插管82次)作为对照组。2007年7月~2009年10月以陕西省宝鸡市德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DRW型胃管行鼻饲42例(插管82次)作为观察组,规格均为16F或18F。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谱、胃管型号及鼻饲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操作方法
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和合作能力等。按鼻饲法准备用物,患者取仰卧位,吸净痰液,清洁鼻腔,石腊油润滑胃管后插管,当胃管插入15 cm时抬高头部,待呼吸间隙快速插管,一般为45~55 cm[3]。检查胃管是否盘曲在口腔中,证实胃管在胃内,用胶布固定或线绳经双侧耳后固定胃管[4]。两组置管后患者的管道、口腔及鼻腔等护理相同[5]。对照组每15天更换胃管1次,观察组每30天更换1次[6],如有脱出则及时置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每次插管时间、插管一次成功率、插管过程患者有无呛咳、恶心、呕吐等插管反应;观察两组留置胃管期间发生食物反流、误吸及管腔堵塞等情况;观察置管不同时间胃管变化及鼻腔咽部黏膜充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每次插管时间、插管一次成功率及插管反应比较见表1。两组留置胃管期间发生食物反流、误吸及管腔堵塞情况比较见表2。两组置管不同时间胃管变化及鼻腔咽部黏膜充血情况比较见表3。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每次插管时间、插管一次成功率及插管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由表2可知,两组发生食物反流、误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管腔堵塞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3可知,两组置管不同时间胃管弹性、颜色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咽部黏膜充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DRW型胃管优点
DRW型胃管由无毒医用高分子材料精制而成,前端钝化,不易损伤食管及胃黏膜。管壁显影、透明,可透视置入部位,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经硅化处理,表面光滑,无异味,有一定的坚韧性,容易顺利插入,不易随食管的逆蠕动而脱出。刻度明显,易于掌握插入深度,避免胃管盘曲在胃内刺激胃黏膜出现炎性反应、溃疡[1]。多用接头可与注射器、吸引器等紧密连接,避免了鼻饲液渗漏污染。管壁薄、管腔相对较大,前端多个侧孔,便于灌注食物,确保管道通畅,避免因胃管堵塞而频繁更换胃管,减少了对鼻腔咽部黏膜的刺激。价格便宜,置管时间长,管口带管塞,操作筒便,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
3.2 胶乳胃管缺点
胶乳胃管管径粗,刺激大,胃管进入食管狭窄处困难或易盘曲在咽部、食管上段或口腔内,常因操作不顺利而反复提插胃管,增加患者痛苦及并发症。管口内径较大,用常规注射器灌入流质,因注射器乳头大小与胃管衔接不紧,灌注时流质从乳头旁空隙流出,导致浪费和污染[7]。管壁不透明、不能显影、没有刻度。管口无带管塞,鼻饲后需将胃管末端反折并用纱布包裹管口再夹紧,操作繁琐。
3.3 鼻咽黏膜改变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证明,鼻咽黏膜充血并不随置管时间延长而加重,两者不呈正态分布。这是由于DRW型胃管表面光滑、无异味,在一定时间内不引起胃管接触部位黏膜明显的病理改变。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插管次数少,对鼻咽黏膜损伤程度减轻。反复多次插管,易损伤其黏膜,致局部红肿、疼痛。胃管更换越频繁,机械损伤越严重[8]。
3.4 注意事项
插管时如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表明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重新插入。每次鼻饲前应先确定胃管在胃内,吸净痰液后方可注食。开始时量宜少,2 h后回抽检查胃内残留情况,以便调整鼻饲量及鼻饲间隔时间。有报道,左侧卧位时患者胃食管反流减少,因而建议鼻饲时取左侧卧位[9]。鼻饲液注入速度不宜过快,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10],鼻饲中及鼻饲后30~60 min内尽量不吸痰,禁止翻身及叩背,避免引起呕吐,以防食物反流及误吸。如果必须放低床头,应停止饲喂30~60 min[11]。鼻饲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呕吐现象。如发现上述症状应暂停鼻饲,并通知医生处理。每次鼻饲前后要用温开水冲洗管腔,以防堵管及细菌滋生引起感染[12]。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吸入性肺炎。有研究报道,清除口腔内分泌物的患者吸入性肺炎所占比例明显降低[13]。拔管时将胃管夹紧或反折,防止管内溶液流入气管引起呛咳、误吸,甚至窒息等并发症。
摘要:目的:观察DRW型胃管在鼻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法将86例鼻饲患者分为两组,以一次性使用胶乳胃管鼻饲者44例为对照组,以DRW型胃管鼻饲者42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每次插管时间、插管一次成功率、插管反应、食物反流、误吸、管腔堵塞、胃管变化及鼻腔咽部黏膜充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W型胃管鼻饲效果明显优于胶乳胃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无痛留置胃管术 篇4
留置胃管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 由于插入胃管时对咽喉部造成刺激, 会使患者感到恶心、不适或者引起呕吐,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置管困难甚至插管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内外对如何减轻在插管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提高插管成功率的研究甚多, 其中目前国内推行的无痛置管术有其独有的优点, 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我院于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 将利多卡因与利多卡因胶浆应用于临床插胃管操作中,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神志清楚、病情稳定、首次留置胃管的择期手术患者, 男66例, 女34例, 年龄31~88岁, 平均59.19岁。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实验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37~80岁, 平均60.54岁;疾病种类:胃次全切除术1例, 胃癌根治术17例, 结、直肠癌根治术15例, 食管、贲门癌根治术8例, 胆管疾病手术8例, 其他手术1例。对照组男37例, 女13例, 年龄31~88岁, 平均57.84岁;疾病种类:胃次全切除术3例, 胃癌根治术25例, 结、直肠癌根治术7例, 食管、贲门癌根治术8例, 胆管疾病手术7例。
1.2 药物与仪器
表面麻醉剂 (2%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胶浆) , 16号硅胶胃管 (扬州华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 喉头喷雾器 (上海市嘉定区医疗设备厂生产) , MVM- 605型心电监护仪。
1.3 操作方法
实验组:将2%利多卡因喷3次于患者的咽喉部, 让患者不要张口, 尽量不做吞咽动作, 5min后将涂有利多卡因胶浆的胃管按常规方法插入胃内。对照组:将温开水喷3次于患者的咽喉部, 让患者不要张口, 尽量不做吞咽动作, 5min 后将涂有石蜡油的胃管按常规方法插入胃内。两组由固定人员操作插管, 均在插管前和插管后3min接心电监护仪, 测量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1次, 插管时观察患者恶心、呕吐、呛咳程度及不适感觉, 并记录一次性插管成功次数。
1.4 不适的判定标准
(1) 轻度:患者能忍受; (2) 中度:胃不适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3) 重度:胃不适患者难以忍受。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插管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 对照组有17例重复插管成功, 两组一次插管次数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143, P<0.01) 。
2.2 两组置管前后生理指标变化
见表1。
注:1 mmHg=0.133 kPa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不明显。
2.3 两组患者对胃管刺激的反应程度
见表2。
例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对胃管刺激的反应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患者对胃管刺激的反应程度明显大于实验组。
3 讨 论
本观察显示, 采用2%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后加涂抹利多卡因胶浆的胃管留置, 能减轻患者置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感受和反应, 能让其在无痛苦、无不适状态下接受治疗, 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观。
浅析成人留置胃管的长度 篇5
1 鼻饲
通常鼻饲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 自管内注入流质食物、水份和药物, 维持病人营养和治疗需要, 常用于不能由口进食者, 如昏迷、口腔疾患、某些术后或肿瘤、食管狭窄、拒绝进食、病情危重等患者。
传统的胃管留置长度为病人前额发际至剑突的长度, 约45~55cm, 通过解剖学证实此长度胃管末端在食管的第三狭窄和胃的贲门之间, 如病人剧烈咳嗽, 有强大气流逸出, 易使胃管脱落;恶心、呕吐所致胃的逆蠕动也可使胃管移至口腔;病人平卧时由于食管处于较低位置可使胃内容物返流, 引起病人呛咳而形成吸入性肺炎。当注入刺激性药物时, 直接接触食管下段的黏膜, 而致局限性食管下段黏膜药源性损伤, 严重者可造成黏膜下出血, 而引发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改变, 引起病人上腹部烧灼痛。张玉英等[1]在护理实践中总结, 按传统测量长度插管, 在首次鼻饲或鼻饲一段时间后约30~40%患者出现误吸, 为减少这种不良反应, 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莫海花[2]将常规插管长度再往深延长7~10cm, 使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 则注入的食物不易返流。
2 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术是外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它利用负压吸引原理, 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 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 减轻腹胀及缝合口张力, 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 有利于炎症的局限, 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胃管插人的深度是影响胃肠减压效果的重要原因。人体解剖显示, 食管长度为25~30cm, 咽部长度为12cm, 鼻部长度药8cm[3], 总长度45~55cm, 胃管远端侧孔距顶端距离为12.6cm。传统胃管插入长度, 即从前额发际-剑突, 约45 55 cm, 胃管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 影响胃肠减压效果, 术后部分患者仍有腹胀。杨爱君[4]在X光机下观察, 胃管插入45~55 cm胃管前端在贲门下3~5 cm减压缓慢、侧孔在胃内暴露少易阻塞, 达不到减压效果。黄金莲[5]报道手术患者胃管插入深度为55~70 cm (耳垂-鼻尖-脐上水平) 利于充分引流, 促进术后肠蠕动恢复, 减轻术后恶心、腹胀, 可早期拔除胃管减轻病人痛苦。
3 洗胃
洗胃是临床长用的急救护理措施, 目的是清除胃内容物或刺激物, 避免毒物吸收或做胃部手术前的准备。
洗胃的基础操作是插胃管, 但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直接影响洗胃的效果。周夏兴[6]在胃镜下观察45~55 cm插管长度, 对身高165cm左右的患者最多达到胃体部、对175cm身高者胃管顶孔和1个侧孔在贲门下, 未达胃底部。故将胃管延长插入到55~70 cm, 胃管顶端可达胃窦部, 胃管侧孔全部在胃内, 能广泛冲洗胃腔, 吸出时从整个胃腔内吸出, 毒物在胃腔内存留时间短、吸出快, 并减少并发症。临床传统插入长度45~55 cm, 洗胃液流出缓慢, 且时有间断, 吸出洗胃液时间长, 且不彻底。病人洗胃后腹痛、胃出血的几率高, 可能与不能尽快吸出灌洗液而导致胃扩张、胃黏膜损伤有关。胃管延长插入至55~70 cm后, 顶端可达到胃窦部、胃管, 侧孔全部在胃内, 患者不论取何体位, 均达到洗胃液流出快而通畅、洗胃时间短, 洗胃彻底的目的, 且洗胃后发生腹痛、胃出血的几率低。黄伟等[7]研究表明, 延长传统的洗胃管的长度10cm, 能提高洗胃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型、年龄、不同目的, 采用不同的胃管置入长度, 做到护理操作个体化,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玉英, 孙彩玲, 迟建丽, 等.鼻饲患者胃管插入长度的测量方法及探讨[J].河南神经疾病杂志, 2003;6 (1) :89.
[2]莫海花.为重患者置管鼻饲反流误吸的原因与预防2例[J].护理实践, 2003, 19 (8) :66.
[3]陈咨夔.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16-118.
[4]杨爱君, 李利平.胃管插入长度不同对治疗肠梗阻疗效观察80例[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 21 (3) :18.
[5]黄金莲.胃肠减压管置管长度的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3;2 (4) :199-200.
[6]周兴夏.改进洗胃胃管侧孔和插入长度前后洗胃效果的观察[J].现代护理, 2002, 8 (4) :315-316.
昏迷病人留置胃管的技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选择2006年5月至2009年3月,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昏迷病人100例, 按照病情、年龄、性别、昏迷程度, 将符合可比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应用组50例, 年龄44~82岁, 其中男性33例, 女性17例, 深昏迷患者21例, 浅昏迷患者29例;对照组50例, 年龄43~81岁,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16例, 深昏迷患者20例, 浅昏迷患者30例。以上资料统计学处理,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将2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方法和新方法留置胃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新方法留置胃管明显优于常规方法留置胃管。
1.2 常规留置胃管的方法
将胃管由鼻腔一次插入所需长度约45~55cm, 然后用3种检验方法确认胃管在胃内: (1) 在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 能抽出胃液; (2) 置听诊器于患者胃部, 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 L空气, 听到气过水声; (3) 将胃管末端置入盛水的治疗碗内, 无气泡逸出。如果不在胃内, 就要把整个胃管拔出, 重新插入。
1.3 新的留置胃管方法
按常规方法将胃管由鼻腔插入约15~18cm (超过咽部约2~3cm) , 此时, 把胃管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盛水的治疗碗内, 如无气泡逸出, 说明胃管已插入食道, 此时, 继续插入所需长度 (45~55cm) 确认胃管在胃内即可;如有气泡逸出说明胃管已插入气管, 应立即拔出胃管3~4cm, 用左手捻动旋转胃管改变方向, 利用胃管的弯曲度 (胃管在包装后, 有其自然弯曲度, 以间接增加胃管的韧性和硬度, 使胃管紧贴咽后壁滑行入食道) , 重新插入3~4cm, 再次把胃管放入盛水的治疗碗内, 此时一般不会再有气泡逸出, 继续插入所需长度, 确认胃管在胃内即可;如仍有气泡逸出, 仍应重复上述步骤。即使如此, 胃管也只是在上呼吸道小范围内移动, 不会使整个呼吸道粘膜因反复插管而造成损伤。
2 讨论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重度抑制的一种状态。临床上表现为意识丧失, 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 由于感觉、运动丧失, 各种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 不能配合吞咽动作, 给操作者放置胃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插人和拔出, 极易造成喉咽部及整个呼吸道粘膜的损伤, 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又延长了工作时间。工作实践中有人报道:误置胃管入气管内[1]以及插管引起的呼吸骤停[2]。为了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以及躯体的损害, 简化工作程序, 缩短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和探讨昏迷病人留置胃管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 为昏迷病人留置胃管的新方法, 操作简单实用, 既简化了工作程序, 缩短了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减轻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躯体损害, 现在全院推广, 效果非常不错。
参考文献
[1]李桂莲.误置胃管于气管一例[J].中华护理杂志, 1989, 24 (7) :438.
[2]董亚玲.2例插胃管导致呼吸暂停的教训[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5) :38.
[3]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3, 10 (3) :129~130.
[4]欧阳彬, 王吉浦.外科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 1996, 31 (1) :41~42.
气管切开病人留置胃管方法改进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对110例昏迷病人进行气管切开后置胃管。常规组传统置胃管法50例, 一次性成功10例, 成功率为20%, 另60例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者48例, 成功率80%。
1.2 操作方法
首先用注射器抽出气管套管内囊空气, 然后在患者头下垫一软枕, 一助手拇指固定患者下颌角, 其余四指放于软枕上, 使患者头部稍内收, 操作者持胃管从患者一侧鼻孔入胃管, 在插入14~16cm处, 可感到稍有阻力, 将胃管稍作旋转即可。胃管的置入深度要比教科书上测量的长度深约5~7cm, 实践下来, 这样的深度可以减少患者的反流及误吸。
2 结果
经过改进体位后置胃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置胃管法, 临床统计有显著效应。
3 结论
常规置入胃管之所以困难是因为: (1) 气管套管占据咽喉部位, 使得咽喉部空间变小狭窄, 直接造成置管时通过困难。且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集中在相对薄弱的气管后壁, 使软组织向后方突起, 间接压迫食管壁, 使胃管置入受到阻力, 造成操作困难; (2) 昏迷病人, 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不能配合操作; (3) 气管套管长期放置, 造成咽喉部组织水肿使与食管的交界处即食管的第一狭窄部更加狭窄。所以传统方法放置胃管时往往导致胃管盘在口腔或从气管套管与气管壁间空隙进入气管内, 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误入气管和强行插管引起呼吸骤停[1]。
改进体位后置入胃管, 抽出气囊空气可人工减少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推压作用, 减轻对食管壁的压迫, 减少阻力, 从而提高置管成功率, 患者头部稍作内收也可缓解气管对食管的压迫, 便于食管壁回弹, 增大胃管通过率, 稍作旋转置入可减少对咽部粘膜的摩擦力, 减少刺激, 使胃管的韧性增加, 便于胃管的置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