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胃管判断方法(通用8篇)
留置胃管判断方法 篇1
经鼻腔留置胃管是临床基础护理操作之一,正确判断胃管位置是置管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临床教科书准确判断胃管位置的方法较少,实际操作成功率较低[1],可能由此造成错误判断或因误判断导致重复拔插胃管,增加患者痛苦。为提高胃管位置判断准确率,我科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取改良后的胃管置入位置判断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取得较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科留置胃管患者149例,男87例,女62例;年龄15岁-85岁;均为意识清醒,经鼻腔留置胃管;均采用国产同一厂家16号一次性硅胶胃管。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6例,采用教科书上胃管位置判断方法;观察组73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判断胃管位置方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胃管置入位置判断方法:对照组:将胃管经鼻腔置入45~55 cm,采用传统3种方法证实胃管在胃内:①抽胃液法:50m L注射器连接胃管,能抽出胃液,则胃管在胃内;②听气过水声法:置听诊器于胃部,注射器连接胃管,向胃内快速注入10~15 m L空气,听到明显气过水声,则胃管在胃内;③气体逸出法:将胃管末端置入清水中,见气体逸出,则胃管进入气管;反之则在胃内。观察组:采用张华等[2]在传统置管长度基础上增加10 cm,或测量发际到脐的距离为置管长度,插入胃管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检验胃管置入位置:①触诊法:适用于能抽到胃液,但同时有气体逸出的患者。操作者一手持抽取20 m L空气注射器连接胃管,另一手掌置于患者左肋弓下胃肠区,快速将空气注入胃管,胃肠区可触到明显震颤,证实胃管在胃内。②改良听气过水声法:适用于无抽到胃液,也无气体逸出者。胃管置入后患者无明显呛咳、发绀,先向胃内注射5 m L灭菌盐水,注意患者有无呛咳、发绀情况,再向胃内注射20 m L灭菌盐水,将听诊器置于胃区,向胃管内快速注射20 m L空气,可听到明显的气过水声。③气泡逸出规律法:适用于未抽到胃液、见到大量气体逸出者,观察气泡逸出规律,气体逸出呈“吸-出,呼-停”,则胃管在胃内;气泡逸出呈“呼-出,吸-进”,判断胃管在气管内,应拔出重置。④延迟判断法:适用于胃管置入过程顺利,无抽到胃液,也无气体逸出、听不到气过水声,患者也无呛咳、憋绀现象,可保留胃管,过1~2 h再行判断。
1.2.2观察指标:①易判断:抽到胃液同时听到气过水声。②难判断:a.能抽出胃液,同时有气体逸出者;b.无抽出胃液,也无气过水声;c.无抽出胃液,听到气过水声,有气体逸出者;d.无抽出胃液,无气过水声,有气体逸出者。③误判断:胃管在胃内误判断在气管内或误入气管误判断在胃内。拔出胃管后用p H试纸测定胃管携带液体的p H值,p H>7判定为气管内,p H<5则判定为胃内。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张晓磊等[3]研究表明:按传统方法置入的鼻胃管,其首端仅达到贲门下2~5 cm,只有1~2个小孔暴露在胃内。只有胃管侧孔全部进入胃内,才能较容易抽到胃液和听到气过水声。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观察到观察组胃管置入45~55 cm,再继续插入10 cm,其易判断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
常规判断胃管位置3种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①抽取胃液法。临床上常以抽到胃液为证实胃管在胃内的金标准,但如果患者在家多日未进食,其胃内容极少,胃管的侧孔不能全部浸入胃液,可能就抽不到胃液。另外注射器所抽取到的液体,其性状并不具有严格特征性,呼吸道分泌物与消化液混淆时有发生[4]。所以单纯以抽取胃液法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还是有困难。本组中仅36例患者抽到胃液。②采用听气过水声法,当胃管顶孔或侧孔未在胃液内,听不到气过水声。另外,如果胃管误入气管,患者痰液多时,此时也可听到气过水声。本组3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患者,置管后听到明显的气过水声,但未引流出液体,拔管后经p H试纸测定,管末端液体呈碱性,证实胃管误入气管。听气过水声此验证方法,对没有插管经验的护士来说可信度较低。③采用气体逸出法,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有气体逸出则推断胃管在气管内,临床上易造成误判断。文献报道不能单纯凭气泡逸出作为判断胃管位置的依据[5]。本组有3例胃穿孔、2例肠梗阻患者置管后因大量气体逸出致误判断,拔管重置仍见大量气体,后经X线证实胃管在胃内。重复拔插胃管,增加患者痛苦。
胃管位置判断改良法优点:①触诊法:对于能抽出胃液,并伴有气泡逸出者,为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此时向胃内快速注入空气,气流冲击胃内容物,在胃肠区可有明显的震颤感。临床上实施效果较为满意,卫庆等[6]报道触诊法准确率为98%。必须注意的是,腹膜炎患者由于腹肌高度紧张,压痛明显,不适宜用此法判断。②改良听气过水声法:先向胃内注射5 m L灭菌盐水,即便胃管在气管内也不会对患者造成损害(5 m L灭菌盐水不超过气道湿化液体量),观察到患者无异常,再注射20 m L灭菌盐水,克服了因空腹时胃内容物少,气体没有经过液体听不到气过水声。③气泡逸出规律法:患者置管后,未抽到胃液,但见大量气体逸出,无呛咳、发绀现象,可观察气泡逸出与呼吸间的规律,如患者气泡逸出呈现“吸-出,呼-停”的典型表现,可判断胃管在胃内。临床上胃肠穿孔或胃肠梗阻大量积气的患者,置管后有大量的气体逸出,观察其气体逸出规律,甄别胃管是否误入气管,减少误判段,避免重复插管,具有重要意义。④延迟判断法:置入胃管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可先保留胃管观察,期间不向胃内注入药物或液体。随着时间推移,胃管刺激胃壁,胃液分泌增多,且随着体位变化,胃管前端移至胃内低处,最终引流出胃液。本组5例患者经延迟判断法确定胃管在胃内。
掌握胃管位置判断时机。胃管准确置入后,常规地在体外作胃管长度标识,方便医务人员查看胃管有无滑出体外,但不能保证胃管一直在胃内,不发生移位。本观察组1例误判断患者,在首次置管证实在胃内引流出少量液体后,24 h内只引流出大量气体,患者诉咽喉下部阻塞感明显,拔出胃管后见胃管盘旋扭曲,估计胃管滑出盘在食管上段。故置管后掌握胃管位置判断时机具有重要意义,胃管位置判断的几个时机:①胃管置入后;②每次喂食、喂药前;③持续引流每隔6 h,均应再次测定胃管位置。把握好判断时机,可有效预防置管后胃管错位发生,避免意外发生。
4小结
胃管位置错误临床上并不少见,文献曾报道胃管误入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下降[7],因此及时准确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至关重要。目前,胸部X线片是确认胃管定位的金标准,但由于费用较高、操作不方便及放射线累及,不便推广。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改良胃管位置判断法,能有效提高判断正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4-255.
[2]张华,李卫东,刘纯艳.胃肠减压鼻胃管最佳置入长度及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J].实用医学护理杂志,2010,26(23):4351-4354.
[3]张晓磊,魏素华,朱萍.胃管插入深度探讨[J].现代护理,2001,7(7):11-12.
[4]卢红芳,吕秋丽,卢晓云.胃管误置入气管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08,23(2):84-85.
[5]林秀美,孙艳芳.昏迷患者37例胃管置入位置判断方法对比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6):158-159.
[6]卫庆,俞继芳,孔海燕,等.触诊法在判断胃管位置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64-65.
[7]黄洁媛,杨明复.胃管留置致吸气性呼吸困难1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4):3683-3684.
留置胃管判断方法 篇2
目的:综述不同病人留置胃管的方法及护理,阐述了胃管的选择和插入深度,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提出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护理。
方法:归纳总结。结论:不同病人胃管的选择,置管方法及护理亦不同。
关键词 胃管 留置胃管 方法 护理
留置胃管临床上运用广泛,常用于营养支持和胃肠减压。经胃管鼻饲为昏迷病人或不能经口进食病人提供营养,热量及胃内给药,是促进病人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还可以通过抽吸胃液,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合并症;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对胃肠道、胆道手术来说,术前留置胃管还能为有效减少麻醉中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近年来由于临床疾病的多样化和整体护理的发展要求,留置胃管的方法与护理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为顺应这一需要的发展,通过广泛收集资料,现将留置胃管的置入方法与护理做一综述。留置胃管的方法
1.1 胃管的选择及改进 硅胶胃管因组织相容性大,管道透明、管壁柔软、侧孔较大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橡胶胃管。临床上成人多采用14~28号硅胶胃管,但以16号最为常用。新生儿常选用6号胃管。为解决昏迷。危重病人插管难度,有人研究了胃管前段向一侧弧形弯曲30度角的弯头胃管[1];还有带有三通阀的胃管[2],避免注入液外溢;一次性滴喷药胃管,可使药液呈喷射状布满胃粘膜,以达到治疗目的[3];也有人用头皮针管代替胃管给新生儿鼻饲,既不使奶液或药液滴漏,又减少了对小儿粘膜的损伤。目前国内还引进了新型胃管,具有软、细、耐腐,有导向引导导丝,置管可达90天~180天,较适合于昏迷及高龄卧床吞咽反射差的病人。
1.2 胃管的置管法
1.2.l 新生儿置管法 新生儿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均不完善,加大了插胃管的难度。在插管过程中,当胃管下至5cm~7cm时(即快到达咽部时),助手迅速用消毒棉签蘸少许温度适宜的糖水或奶汁放入患儿口腔,使其产生有吮吸动作。此时操作者迅速将胃管往下插至胃内。孙燕等认为,新生儿鼻腔狭窄,经鼻留置胃管会引起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及造成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增高,影响肺功能,而经口留置胃管则对患儿影响较小[5]。
1.2.2 学龄前期以上患儿置管法 此期患儿年龄大于三周岁,对能配合者采用口服盐水法,当胃管达于咽部时,助手用汤匙给患儿喂生理盐水,边喂边将胃管插入胃内;对昏迷、哭闹不能配合的患儿可使用简易开口器法:患儿取仰卧,头部后仰固定,将5ml注射器去掉活塞,剪去乳头及根部,修整切面使其平滑,用无菌纱布包裹,插入口腔至舌根部,助手固定口腔外筒柄部,操作者将胃管沿注射器内壁送至胃内[6]。此法降低患儿痛苦,提高插管成功率。
1.2.3 成人置管法 常规备齐用物,用液体石蜡纱布润滑胃管前端15cm~20cm,一手持纱布托胃管,一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插入,当胃管通过咽喉部时(14cm~16cm),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当病人吞咽时,将胃管迅速推进,从胃管插入鼻腔至胃内,全程需8S~15S。但采用此法,易引起恶心、呕吐而至插管失败。所以,减少对喉上神经的刺激是成功的关键。用饮水插胃管法(同上)可分散病人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减轻胃管对咽喉部刺激,通过吞咽反射使胃管易进入食管而不易误入气管,但对消化道穿孔,肠梗阻,不明诊断的腹痛,腹部外伤,昏迷无吞咽反射者禁用。对于清醒敏感者,有人提出在插管的同时吞咽20ml~30ml的石蜡油,不仅可产生吞咽动作,使胃管下滑,还可使石蜡油附着于食管和胃粘膜上,减少胃管对粘膜的摩擦和刺激[7]。亦有人提出麻醉润滑法,即在插管前用l%地卡因喷雾或滴鼻,当有麻木感时再行插管,也可减轻病人的刺激反射[8]。唐梅等人还认为用缓慢置入胃管法,与传统的快速置胃管法比较,其一次性成功率高,病人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即置管过程中随时询问病人不良反应,视病人反应调整置入胃管速度,插管速度与病人吞咽动作一致,当经过鼻腔、咽喉部、食管狭窄处速度减慢或停止。嘱病人深呼吸,尽量不咳嗽,同时安慰病人使其全身放松,缓慢插入胃管直到胃内,全程时间最好不超过20S,置管过程中所有病人均采用半靠卧位[9]。
1.2.4 特殊病人置管法
1.2.4.1 昏迷病人 ①侧卧位置管法[10]:适用于昏迷,脑出血急性期,颈项强直,头部不宜搬动者。插管时病人侧卧,操作者面对病人,由一侧鼻孔缓缓插入胃管。此法不依赖病人做吞咽动作,且避免搬动头部。②托下颌置管法[11]:用于深昏迷并舌后坠病人,病人仰卧,当胃管插至口咽部时,另一人用双手将病人的下颌托起,使其头呈后仰状态,将舌根肌提起,然后将胃管插入胃内。③双枕垫头快速插胃管法[12]:适用于昏迷躁动病人。将双枕直接放于病人头下,使其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常规法置入胃管至过鼻腔,双手交替快速插管,同时双手向同一方向稍做捻转,以增加胃管韧性,使胃管端沿着食管后壁滑行至胃内,但脑干损伤病人禁用。
1.2.4.2 机械通气状态下的病人 ①气管切开病人因金属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而间接压迫食管壁,常在胃管插入16cm~18cm即达会厌部时,遇阻力盘绕在口腔内,可于置管达咽部以下2cm~3cm气管切开部位时,由助手将气管套管轻轻外拔0.5cm~lcm,操作者顺势将胃管向下插入,待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助手再将气管套管置回原位,然后继续按常规法插入胃管,此法可减轻食管壁的间接压迫[13]。②在气管切开气囊气管套管患者中可抽空气囊内的气体,再向囊内注入2~6ml的气体充盈;患者取低半卧位或抬高头部10~30°,操作者缓慢经鼻孔送胃管6~8cm时,托起顶枕部,使下颌靠近套管处,以避免胃管误入气管,当胃管置入受阻时,可将2%利多卡因 2~5ml注入胃管内,滞留1~3分钟使药液充分浸润咽喉及食道粘膜,这样能使胃管较为顺利地置入预定位置,可以鼻饲[14]。③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的昏迷或肺性脑病谵妄病人,采用小儿气管插管作引导管,利用管形的自然弯曲弧形,先将引导管经鼻腔放入食管,再经引导管将胃管导入胃中。
1.2.4.3 食管狭窄的病人 可采用内镜介入法,将胃镜插至食管观察到食管狭窄处后,用扩张器扩张狭窄处5min~10min,内镜活检口插入导丝后拔出内镜,沿导丝送入胃管至胃内,拔导丝固定胃管[15]。
1.3 留置长度 常规的留置胃管长度是耳垂—鼻尖—剑突,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深度仅在胃贲门或胃体部,有时侧孔在胃贲门外食管内,若进行胃肠减压不易吸出胃内容物,进行鼻饲则会加重食管粘膜的缺血坏死。有人通过改进,得出眉心一脐的体表测量法,经临床多次试验发现胃管可达胃体胃窦部,从而有效地进行胃肠减压或胃肠内营养。李琳[16]也认为应在传统插入深度的基础上再加10cm~13cm,即为55cm~68cm。
1.4 留置胃的检验 按《护理学基础》介绍3种检测方法外,即胃管开口置于清水中看有无气泡,抽取胃液,听气过水声,还可以用PH试纸测试。这样结果会更准确,胃液的PH值在1.5~3。胡玉梅则认为在插入胃管后,用汤匙或吸管饮水1~2匙,胃管接负压盒,待2~4min后可观察有无水自胃管吸出,便可以判定是否在胃内,此法方便,亦可检验胃管是否通畅,患者易接受。 留置胃管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插管前的护理 插管前病人最容易紧张、恐惧,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支持性心理疗法进行护理干预。插管前先清洁鼻腔,观察有无息肉、肿瘤、鼻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狭窄等,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对症处理。
2.1.2 插管时护理 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激发能动性,插管时若遇到阻力不可强行置入,应查明原因,特别是食管,贲门癌的病人,若管腔内有肿块堵塞,可向胃管内注入空气,若出现呃逆,说明管腔开口部在食管内,可将胃管向下试插
2.1.3 插管后的护理 病人清醒时多与病人沟通,加强健康教育及胃管护理知识的宣教;定时翻身、按摩背部、肩颈部;定期用含漱液漱口及擦拭口唇,涂以甘油等润唇剂,以减轻口渴,口唇干燥;每日以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胃管,每次约30~50ml,观察引流液色、质、量;胃肠减压期间禁食禁水,须注药时,注药后需夹管30min,以免将药物吸出,影响疗效;咽干、喉痛可用凉开水漱口,痰液难咳出者,嘱其每日做深呼吸,可预防肺部并发症。
本篇文章来源于 植物提取物中国网|www.tiquwu.net 原文链接:http://www.tiquwu.net/yixuelunwen/1305.html2.1.4 胃管的更换时间 根据传统要求,长期鼻饲病人每周更换1根胃管,其次数频繁,易损伤鼻咽粘膜,且破坏机体平衡,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同时也导致病人精神紧张,但若胃管留置时间长,不仅降低了鼻粘膜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鼻粘膜水肿、溃疡,还会造成导管老化、断裂。车杰等[17]研究表明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是21d~30d,可降低反复插管对鼻、咽粘膜的刺激,减少插管时病人的痛苦、材料的损耗及费用。
2.2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护理
2.2.1 粘膜损伤 保持口鼻腔清洁,合理配置营养,增强抵抗力。留置胃管前期,可适当使用复方薄荷滴鼻剂,收缩粘膜血管,防止粘膜充血水肿。适量饮水及服用维锌合剂,预防口咽部感染。当胃肠减压压力过高导致胃粘膜损伤出血时。应立即放松,将胃管回抽至食管,休息胃粘膜,并予法莫替丁,泰胃美等粘膜保护剂。 2.2.2 食管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食道化脓穿孔,此时可使用制酸剂,H2受体阻滞剂,促胃肠动力药可减轻症状,降低食管炎的发生率,增加病人的依从性。 2.2.3 咳嗽、咳痰 协助病人排痰,避免受凉及胃管滑脱,排除肺部疾患等病理性因素的情况下,早期行a-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雾化吸入,加用祛痰止咳药。 2.2.4 咽痛、咽感不适 操作前加强医患交流,选择合适的胃管,操作熟练、轻柔、规范、掌握留置时间;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条件许可时及早拔管,拔管前给病人饮少许水。咽痛病人选择性应用激素预防咽喉部水肿。
2.2.5 不耐管 采用分散注意力,治疗想像,有节律的按摩,深呼吸逐渐放松肌肉等心理治疗并加用镇静剂逐步缓解。
2.2.6 焦虑、睡眠型态紊乱 尽量解除诱因如疼痛,担心等,妥善固定胃管,勤巡视,提供宣泄焦虑的方法,病情允许时可适当使用镇静药。 总之,留置胃管虽是一项普通的护理操作,但医护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护理措施,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只要根据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操作方法,病人易接受,成功率也会相对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兰凤,陈桂英,龚光明.弯头胃管的研制与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620
2.马振芝,李兆梅,等.介绍一种带有三通阀的胃管[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26
3.刘志兰,赵红.一次性滴喷药胃管的研制及临床运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4):180
4.赵玲,曹桂红.上消化道手术细塑料和替代胃管64例观察[J].医学理论和实践,2000;13(10):596
5.孙燕,谢文杰.新生儿经口留置胃管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9(6):32
6.彭雪娟.留置胃管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32
7.汪名霞.十二处改良置管法[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8;4(9):45~46
8.张咏梅,廖庆萍.1%地卡因表麻插胃法与传统插管法的临床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1999;22(1):75
9.唐梅,罗芳.两种留置胃管的方法与护理研究,2004;10(18):130
10.刘亚红.侧位置胃管方法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2):46
11.迂金美.也谈深昏迷病人并舌后坠病人插胃管法[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1):41
12.张金华.双枕垫头快速插胃管在重型颅及损伤病人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26
13.韦咏.留置胃管术的选择方法及护理.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02;(19):168
14.黄燕萍,钱洪松.改良胃管置入法在气管切开气囊气管套管患者中的应用与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4;1(19):1
15.何萍番,黄珍治.昏迷病人插胃管法~经鼻腔气管导管插胃管法.中危重急救医学,1997;9(10):620
16.李琳.外科留置胃管困难的处理.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4(3):252
气管切开病人留置胃管方法改进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对110例昏迷病人进行气管切开后置胃管。常规组传统置胃管法50例, 一次性成功10例, 成功率为20%, 另60例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者48例, 成功率80%。
1.2 操作方法
首先用注射器抽出气管套管内囊空气, 然后在患者头下垫一软枕, 一助手拇指固定患者下颌角, 其余四指放于软枕上, 使患者头部稍内收, 操作者持胃管从患者一侧鼻孔入胃管, 在插入14~16cm处, 可感到稍有阻力, 将胃管稍作旋转即可。胃管的置入深度要比教科书上测量的长度深约5~7cm, 实践下来, 这样的深度可以减少患者的反流及误吸。
2 结果
经过改进体位后置胃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置胃管法, 临床统计有显著效应。
3 结论
常规置入胃管之所以困难是因为: (1) 气管套管占据咽喉部位, 使得咽喉部空间变小狭窄, 直接造成置管时通过困难。且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集中在相对薄弱的气管后壁, 使软组织向后方突起, 间接压迫食管壁, 使胃管置入受到阻力, 造成操作困难; (2) 昏迷病人, 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不能配合操作; (3) 气管套管长期放置, 造成咽喉部组织水肿使与食管的交界处即食管的第一狭窄部更加狭窄。所以传统方法放置胃管时往往导致胃管盘在口腔或从气管套管与气管壁间空隙进入气管内, 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误入气管和强行插管引起呼吸骤停[1]。
改进体位后置入胃管, 抽出气囊空气可人工减少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推压作用, 减轻对食管壁的压迫, 减少阻力, 从而提高置管成功率, 患者头部稍作内收也可缓解气管对食管的压迫, 便于食管壁回弹, 增大胃管通过率, 稍作旋转置入可减少对咽部粘膜的摩擦力, 减少刺激, 使胃管的韧性增加, 便于胃管的置入。
参考文献
经鼻留置胃管固定方法与护理 篇4
1 固定方法
1.1 棉绳固定法
(1) 用一根棉绳在靠近唇边的鼻胃管上系一个死结, 打结后将两端棉线尾分别放在嘴角两旁, 靠唇边0.5~1cm分别在面颊处用2块一次性使用连接管, 剪去两端膨大部分, 再备一条0.8cm×6.0cm的胶布, 在延长管的一端用3M敷帖盖住棉线贴在皮肤上, 此法一般用于新生儿。 (2) 用一根棉绳 (长7~8cm) 在鼻孔处的鼻胃管上系一个死结, 一端固定在绷带上, 将绷带经一侧面颊、耳廓上绕头一周, 在另一端棉绳汇合打结, 松紧适中, 以放入一指为宜。
1.2 敷料贴法
使用3M透明敷料贴, 取一块长3cm×8cm的敷料贴, 从一端剪开约5cm, 未剪开部分沿鼻尖至鼻梁方向粘贴, 剪开的两半先把顶端折进0.5cm以利更换时方便与胃管分离, 然后绕过鼻胃管交叉固定在鼻翼上, 48~72h更换1次。
1.3 吸氧鼻塞、医用绷带固定法
取一次性吸氧鼻塞1个, 手术刀片1枚, 医用绷带40~50cm。用手术刀片在鼻塞臂正中修一直径与鼻胃管直径相当 (可稍小于鼻胃管直径, 可借助鼻胃管的弹性加固胃管) 的圆孔, 将备好的绷带自鼻塞两侧小孔穿出, 再将胃管插入鼻塞插入鼻塞修好的圆孔。胃管置入后, 将鼻塞推至鼻孔处, 调整好绷带松紧度, 经耳廓系于头部颞侧。
1.4 胶管、寸带的固定方法
在胶管 (日常输液用的止血带1.6cm) 中间处剪直径0.4cm的孔道 (胃管恰可通过此孔道贯穿胶管且非人力作用胃管不能移动) , 将寸带 (80cm×0.8cm) 从胶管中间纵向穿过, 胃管盲端穿过胶管中间剪好的孔, 滑到60cm处, 常规置入胃管后, 将胶管移至鼻尖处, 寸带分别从两侧耳廓上缘系于枕后, 松紧以能容纳两指为宜[1]。
1.5 3M外科胶带固定法
取一段长8~10cm、宽2.4cm 3M高强度外科胶带, 从一端中间撕开5~7cm, 占总长度的2/3, 未撕开部分沿鼻尖至鼻梁方向粘贴, 撕开的两半先把顶端折进0.5cm以利更换时方便与胃管分离, 然后以左右分别交叉缠绕在胃管上, 每2天更换1次[2]。
1.6 白扁带固定法
采用长75.0cm、宽1.2cm的白扁带固定, 即在插胃管前先在白扁带1/3处做2个直径6cm的带圈, 2圈重叠放好备用。置入胃管并检查胃管确在胃内后即将白扁带套圈套入胃管至近鼻孔处, 拉紧套结, 沿两耳上方及枕部系于侧面, 在耳朵后方打结, 松紧以能容1指为度。
2 护理要求
2.1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进行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方面的健康宣教, 讲解胃管脱落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加强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 避免其在陪护患者过程中造成管道意外脱落。
2.2 适当约束肢体
对于术后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 在征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可适当约束肢体。注意观察约束肢体的血循环状况, 每2小时解开、放松约束带1次, 每次15~30min。放松约束期间有专人守护, 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2.3 减轻患者不适
舒适度的改变是患者自行拔管的主要原因[3]。每天应行口腔护理2~3次, 置管期间每天口服液状石蜡, 同时插管侧鼻孔滴液状石蜡, 起到润滑效果[4]。胃内引流液每天倾倒, 如过多应及时倾倒, 防止引流液过重牵拉胃管造成脱落。
2.4 定时观察、巡视
固定好胃管后应做好标记并定时观察胃管固定情况, 进行严格交接班。棉线固定时应注意棉线是否松脱或被汗液浸渍, 发现后应立即重新绑紧或更换棉线, 并注意棉绳过紧引起患者不适。
2.5 加强置管期间的心理护理
留置胃管期间, 给予心理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运用其他患者的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吕娟, 祝贺.改良鼻胃管固定方法介绍[J].护理研究, 2007, 21 (12) :3107.
[2]陈建意, 郑丽珊, 马丽锋.胃管固定方法探讨[J].安徽医药, 2006, 10 (6) :463.
[3]朱安琼.长期留置胃管病人护理方法的探讨[J].四川医学, 2006, 27 (4) :432.
留置胃管判断方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12月入住ICU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00例, 其中男63例, 女37例, 年龄18岁~75岁。100例患者中脑血管病患者32例,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25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15例, 肺部感染患者28例。纳入标准: (1) 昏迷患者, 吞咽反射消失但咳嗽反射均存在; (2) 持续给氧者; (3) 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血压<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血氧饱和度95%~100%, 心率60~100次/min]。排除标准: (1) 插胃管之前使用影响生命体征药物者 (如:镇静剂、冬眠合剂、升压药、降压药等) ; (2) 伴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2组患者胃管均选用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复尔凯胃管, 12F, 长120 cm, 外径3.9 mm, 内含不透X线的金属导丝。
1.3 方法
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护士实施, 操作过程均有心电监护仪监测, 按区组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插胃管前先给患者吸净口鼻腔及气道内的痰液, 所有胃管均选用复尔凯胃管, 测量胃管需要置入的长度 (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或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的距离[1]) , 用石蜡油湿润胃管前端。
观察组:将患者床头抬高20°~30°, 头肩部和颈部偏右侧位, 在胃管插入14 cm~16 cm时, 左手托起下颌关节向前上抬起, 再缓慢送入胃管至预定长度。
对照组:协助患者去枕, 头向后仰, 当胃管插入15 cm时, 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 使下颌靠近胸骨柄, 缓慢送入胃管至预定长度[1]。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一次插管成功率和生命体征变化。一次插管成功率:置管顺利, 无往返操作为一次置管成功。生命体征变化:置管过程用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包括插管后血压升高[明显 (较原基础血压升高≥20/10 mm Hg) , 不明显 (较原基础血压<20/10 mm Hg) ];血氧饱和度降低[明显 (较原基础血氧饱和度降低≥5%) , 不明显 (较原基础血氧饱和度降低<5%) ;心率增快[明显 (较原基础心率增快≥20%) , 不明显 (较原基础心率增快<20%) ]。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 组患者插管一次成功率比较见表1, 2 组患者插管生命体征发生率比较见表2.
注:χ2=11.41, P<0.01.2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注: (1) 血压升高χ2=21.24, P<0.01; (2) 血氧饱和度降低χ2=4.88, P<0.05; (3) 心率增快χ2=16.67, P<0.01, 2组患者插管生命体征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根据局部解剖特点, 气管是由“C”形软骨环支撑, 气管软骨环在后方阙如, 由软组织填充, 是气管环中活动度最大处。而食管系肌性结构, 紧邻气管后方, 建立人工气道后, 导管及气囊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气管后壁, 使软组织向后突起, 间接压迫食管壁及起始部, 造成食管管腔狭窄及闭合。加上食管本身存在三个生理狭窄部位, 即食管入口、主动脉弓处、食管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处, 尤其是第一个狭窄和第二个狭窄是胃管最难通过之处[2]。食管入口位于气管环状软骨处, 建立人工气道后, 导管对食管起始部的压迫使其处于关闭状态;长期放置时咽喉部组织水肿造成咽与食管的交界处即食管的第一狭窄部更加狭窄;食管的生理狭窄和患者人工气道的存在, 使患者不能配合吞咽;咽部为喉上神经支配, 反射敏感, 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呛咳等反应, 使胃管被推至口腔, 导致置管失败。
从以上解剖生理上分析, 食管位于气管的后方, 采用对照组的方法去枕, 头向后仰, 由于重力作用通常会使舌后坠更加严重, 同时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挤压, 食管被压在气管的下方, 当胃管插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压迫所在处时很难继续插入。采用观察组的方法床头抬高20°~30°, 头肩部和颈部偏右侧位, 在胃管插入14 cm~16 cm时, 左手托起下颌关节向前上抬起, 其优点是: (1) 托起下颌关节向前上抬起, 可使舌骨上肌群上提,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舌后坠; (2) 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稍向前倾, 增加气管和食管间隙, 减轻压迫作用; (3) 床头抬高幅度不是太大不会引起神经科的患者颅压增高导致脑疝; (4) 减轻对咽部的刺激, 且有利于痰液排出; (5) 采用头肩部和颈部偏向右侧, 可以使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随着头颈的转动而被牵拉向右侧, 避免导管或套管对食管上端的压迫, 使食管腔间隙变宽。因此, 由表1可见采用观察组的方法可有效提高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往往痰液较多, 平卧位插入胃管时易刺激咽喉部, 因咽喉部有喉上神经分布, 对异物刺激非常敏感[3], 造成咳嗽、咽喉部括约肌收缩及交感神经兴奋, 使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增快;刺激咽喉部, 易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通过咽-心反射, 抑制心肌收缩和传导, 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引起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生命体征改变, 严重引起呼吸、心搏骤停[4]。因此采用床头抬高20°~30°的方法对咽喉部的刺激更小, 对生命体征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 采用观察组的方法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更高, 而且刺激性小, 对生命体征的影响也小, 且简单易行, 可单独操作, 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54-255.
[2]刘方.人体解剖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2-111.
[3]彭雪娟.留置胃管的护理研究基础[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7) :532.
留置胃管判断方法 篇6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留置胃管,改良法,昏迷,误吸
对于昏迷且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 为了维护其营养和治疗的需要, 通常给予留置胃管。但此类病人因气管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间接造成食管管腔狭小, 再加上病人意识障碍, 故在留置胃管时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一种新方法置入胃管, 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 发现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且置管后出现误吸率低。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6月—2011年8月在我院植物人康复治疗中心住院的昏迷且气管切开术后需留置胃管配合治疗病人100例, 入院时意识状态浅昏迷至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分~12分];昏迷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时间均为24h以上。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年龄50.43岁±6.12岁;颅脑外伤29例, 脑梗死19例, 脑出血12例。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49.9岁±5.81岁;颅脑外伤20例, 脑梗死12例, 脑出血8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方法
(1) 观察组采用留置胃管改良法。置管病人均带有气管切开导管, 其外导管上的气囊不放气。病人取平卧位, 头略向健侧倾斜20℃左右, 并选择健侧鼻腔, 用湿棉签清洁后, 置入带导丝的胃管 (江西丰临医用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 置至鼻腔5cm左右, 退出导丝3cm, 缓慢置入到10cm时送回导丝至胃管顶端;置入胃管至15cm~20cm时抬高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至45cm~50cm时退出导丝5cm, 遇到阻力时右手食指与拇指捏紧胃管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胃管并同时置入至60cm, 送回导丝;置入胃管至70cm, 退出导丝;再把胃管退出至65cm。最后胃管留置长度为发际至剑突加10cm, 65cm~70cm。 (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留置胃管方法[1]。选择与观察组完全相同的胃管及常规备物。病人取平卧位, 选择任一鼻腔, 在置入胃管过程中导丝始终放至胃管顶端, 不退出, 置入胃管15cm~20cm抬高头部, 使下颌靠近胸骨;置入胃管长度为发际至剑突, 45cm~55cm。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后24h内误吸情况。误吸判断标准:在鼻饲过程中或鼻饲后出现呕吐、咳嗽, 或有食物从气管套管内咳出。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本研究入选的病人因有意识障碍及气管切开等原因, 造成传统方法置管成功率较低和误吸率相对较高。因此, 在以下3方面对置管进行改良。 (1) 胃管置管体位:选择健侧卧位及健侧鼻腔来置管, 发挥健侧较好咽部肌肉的吞咽功能, 同时侧卧位可增加胃管通过咽部的腔隙。 (2) 对口咽部及食管第3狭窄处, 给予退出导丝, 可避免导丝对狭窄部的受压, 使置管较顺利。 (3) 胃管位置:采用比常规长度加10cm, 使鼻饲管侧孔完全进入胃内, 从而减少食物反流。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置管后24h内误吸率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24h内误吸率, 效果优于传统的留置胃管方法。
参考文献
留置胃管判断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我科食管癌术后留置胃管病人60例,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40岁~7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生活能力、身体状况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胃管固定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法, 病人插管成功后用医用胶布蝶形交叉分别固定于鼻部与面颊部。观察组采用改良的胃管固定法, 采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加压固定胶带 (4cm×6cm) , 见图1。将胶带按照图1中虚线剪成“工”字形。将胶带上端贴于鼻梁上, 然后顺着胃管紧贴, 下端一侧环形固定, 另一侧以反方向环形固定并压紧胶带, 第2条胶带固定耳后。
1.2.2 时间控制
留置胃管后观察时间为7d~10d。
1.2.3 评价标准
脱管指胃管从鼻腔脱出;胶布松脱为病人在留置胃管期间胶布不能紧贴皮肤, 失去固定作用, 需要重新粘贴;固定完好为胶带无松脱, 胃管无脱落[2]。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在传统固定方法中交叉的胶布两端与胃管成锐角, 胶布的上缘没有贴住胃管, 只靠下缘粘住胃管, 病人躁动时胶布下缘很容易脱落。当病人发热出汗时, 由于胶布与鼻翼接触面小, 很容易被弄湿而松脱, 需反复更换胶布, 增加了意外脱管的风险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新的固定法避开了鼻翼部出汗多部位, 改为鼻梁上, 增大了接触面, 不易松脱, 第2条胶带固定于耳后, 耳部出汗少[2]。而且3M加压固定胶带材料薄, 透气性好, 弹性及粘性好, 固定牢固, 保留时间长, 不易滑脱, 揭除时不伤及皮肤[3]。本研究结果显示, 传统固定法脱管率为1 4.2 9%, 改良固定法脱管率仅为3.13%。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 食管的血液是靠其他部位动脉的分支来供应的。由于食管没有直接的动脉血液供应, 食管癌术后恢复期就比其他部位手术后要长, 术后留置胃管时间通常要7d~10d。术后第1天~第2天肠蠕动没有完全恢复, 靠插胃管把胃肠道内的气体及胃液吸出。在此期间胃管脱落后再重新插入, 当行到吻合口处会有阻挡感, 因为术后吻合口正处于高度水肿期, 食管吻合口区组织非常薄弱, 食管腔变小, 在插胃管时的用力和胃管本身的硬度很容易将吻合口穿透, 形成致命的吻合口瘘。所以当手术后第1天~第3天胃管脱出后不要再重新插管而应积极采取其他措施, 以免引起吻合口瘘。可见有效的胃管固定不仅可以观察到胃液的性质及量, 而且可以进行有效减压、引流, 减轻吻合口张力, 促进伤口愈合,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新的胃管固定方法能减少脱管的风险, 提高胃管留置时间及成功率, 且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优于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2]。
摘要:[目的]为病人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胃管固定方法。[方法]将60例食管癌留置胃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的胃管固定法, 观察组病人采用改良的胃管固定法, 比较两组病人脱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病人脱管发生率分别为3.13%和14.29%,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胃管改良固定法可有效地增加胃管的牢固性, 可防止胃管脱出, 降低脱管率。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留置胃管,脱管,固定方法
参考文献
[1]吕娟, 祝贺.改良鼻胃管固定方法介绍[J].护理研究, 2007, 21 (12A) :3107.
[2]尹雪梅.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对比研究[J].全科护理, 2010, 8 (6B) :1558.
留置胃管判断方法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4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脑出血27例、脑梗死13例, 均经CT确诊。40例患者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8.5岁,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8例。所有患者均伴有痰多、吞咽困难等症状, 插管方式为鼻胃管法, 所有患者均鼻腔通畅无疾病。
1.2 方法
1.2.1 操作准备
(1) 护士准备:护士准备包括衣帽整洁、七步洗手法、戴口罩等。 (2) 用物准备:用物准备包括在治疗盘内放置治疗碗、压舌板、镊子、胃管、50 m L和100 m L注射器、纱布、治疗巾;准备液状石蜡棉球、棉签、胶布、别针、橡皮圈或夹子、弯盘、听诊器、手电筒、温开水、水杯、鼻饲饮食 (200 m L, 温度38~40℃) 。
1.2.2 评估患者
询问患者身体状况,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插管经历;向患者解释相关事宜, 取得患者合作。此外, 还需评估患者鼻腔状况, 例如了解患者鼻腔黏膜有无肿胀、炎症、鼻中隔偏曲、息肉等鼻腔疾病既往史。
1.2.3 插胃管前准备工作
(1) 备齐用物,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 核对患者,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如半卧位) , 颌下铺治疗巾。 (2) 清洗患者鼻腔, 对痰多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对于舌根后坠的患者, 需1名助手用压舌板压住其舌后部, 避免胃管经过咽喉部时受阻。用棉签完全湿润鼻腔, 目的是避免患者在胃管插入时因鼻腔干燥而引起不适, 颌下铺治疗中单。 (3) 用注射器抽吸水检查胃管是否通畅, 自发际至剑突或由鼻尖经耳垂到剑突测量胃管插入的长度为45~55 cm, 并做好标记[2]。 (4) 润滑胃管, 涂石蜡油, 使下胃管操作通畅。
1.2.4 插胃管方法
(1) 常规方法:一手持纱布托住胃管, 另一手持镊子, 距离胃管前端5~6 cm夹住胃管, 沿一侧鼻孔缓缓插入, 至咽喉部, 即从鼻孔至咽喉部10~15 cm时, 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同时迅速将胃管插入。 (2) 我们的方法: (1) 插入胃管时, 使患者头部稍低, 进入鼻腔后靠近鼻中隔方向至1/3时, 用手按摩患者颈部做吞咽动作或给患者喂口水, 这样是为了防止患者咳嗽, 造成气管张开, 从而使胃管误入气管;随后缓慢插入胃管,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安慰患者, 目的是使患者放松心情, 避免紧张, 配合插胃管,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2) 可将胃管从鼻腔插进去, 由口腔出来, 涂石蜡油, 再由食管插入胃中。 (3) 如为昏迷患者, 在插管前, 应将患者头部后仰, 当胃管插入15 cm (至会厌部) 时, 以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 使下颌靠近胸骨柄, 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 便于胃管顺利通过会厌部。 (4) 如患者出现恶心, 应暂停片刻, 嘱患者深呼吸或吞咽动作, 随后迅速将胃管插入。 (5) 如插入胃管不畅时, 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腔中。 (6) 如发现患者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 表示胃管已误入气管, 应立即拔出, 休息片刻后再重新插入。如患者有流泪、流鼻涕应及时擦干擦净, 并安慰患者。 (7) 证实胃管在胃内后, 用胶布固定胃管于一侧鼻翼及颊部, 将胃管末端抬高反折, 用纱布包好, 用橡皮圈或夹子夹紧, 用别针固定胃管于患者枕旁或衣服上。
1.2.5 判断胃管在胃内的方法
(1) 胃管末端接注射器抽吸, 有胃液抽出; (2) 置听诊器在胃部, 用注射器从胃管注入10 m L空气, 听到气过水声[3]; (3) 当患者呼气时, 将胃管末端置于水杯液体中, 无气泡逸出。
1.2.6 插管后护理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整理用物, 所有用物每日消毒1次。每日询问患者有无腹胀或腹部不适。
3 结果
40例患者均采用本文插胃管方法, 只有1例没有成功, 其余39例均成功, 成功率97.5%。我们的插管方法对于脑血管意外合并气道分泌物多的患者成功率较高;插入胃管主要是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以鼻胃管供给食物和药物, 维持患者营养和治疗的需要。每次鼻饲之前先判断胃管在胃内, 确保胃管在胃内再开始鼻饲。39例患者胃管使用情况良好, 无不良反应。
4 体会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存在着种种影响胃管插入的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伴有痰多、吞咽困难者, 插置胃管时很容易误入气管或盘曲在口腔中[4]。采取笔者的方法, 可达到安全插管的目的。此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成功率很高, 可减轻护理人员的操作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了患者的不适, 利于治疗, 同时也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留置胃管非常广泛,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 总结以往操作和护理的经验, 提高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痰多时留置胃管置管的成功率, 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成霞.脑血管意外肥胖患者留置胃管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08, 28 (4) :66-68.
[2]陆文庆.脑血管意外病人留置胃管鼻饲的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护理杂志, 2006, 3 (11) :93.
[3]姚璟, 孙志琴.重症脑血管意外患者留置胃管鼻饲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5, 2 (19)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