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胃管固定法(精选8篇)
留置胃管固定法 篇1
在食管癌的治疗护理中,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是常规措施。留置胃管有助于减轻胃管吻合口的张力,并预防吻合口瘘的形成。在临床实践中,传统胃管固定方法容易发生移位或者意外脱管,并且容易带给患者不适感,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此,我院选取2013-2014年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探讨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留置胃管固定法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2014年收治食管癌术后患者100例,男94例,女6例。纳入标准:(1)年龄>30岁;(2)食管癌手术并置入胃管;(3)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或者死亡患者。我院将以上10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护理,也即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法:选取0.5 cm×1 cm橡胶胶布黏在鼻胃管外露处并作为标记。对折交叉打结长度为60 cm的白扁带,并固定在胶布上。然后把一段白扁带绕过患者耳郭,并绕过枕部,之后与另一端打结固定在耳前,最后使用橡胶胶布完全包绕胃管,固定在同侧面颊部。(2)观察组实行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留置胃管固定法的护理:选用5 cm×100 cm的3M黏结性伸缩胶带。剪下5 cm×6 cm的胶带,将其长、宽对折3份,剪去两边的1/3,工字型鼻贴横长5 cm,宽2 cm,中间长2 cm,宽1.6 cm,下横长宽分别为5 cm、1 cm。把工字型上横贴在留置胃管的鼻翼,中间长形平行胃管,环形则固定在胃管上,对胃管环形螺旋式包裹并固定。在制作活瓣式脸贴上,准备4 cm×12 cm的胶带,6 cm×7 cm的透明敷料以及15~20 cm的棉珠绳。自中间对折1.5 cm的胶带,把两端胶带黏在3M透明敷料上,把棉珠绳穿孔对准折中的小孔。清洁脸部皮肤,再把带有胶带的3M透明敷料竖贴或者横贴在患者上,并在距离鼻部15 cm处的胃管采用反8字双套结固定在穿孔上,剪去过长的棉珠绳。
评价指标:舒适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低度舒适,60~90则为中度舒适,>90则为高度舒适。压疮评估依据美国压疮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试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并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更换固定带时间比较:在更换固定带的间隔时间和所需时间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观察组中只有6例患者感到活动不便或者担心脱落,对照组中则有45例感到活动不便或者担心脱落,观察组的整体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在鼻腔疼痛的发生率上,观察组16.0%,对照组则70.0%,在压疮的发生率上,观察组2.0%,对照组则12.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在鼻胃管脱出或者移位发生率上,观察组8%,对照组则50%,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对于食管癌患者,因为术前进食困难,而且术后需要长时间的进食,所以容易出现机体营养的失调,并造成汗液分泌和鼻翼以及脸部油脂的增加[4]。对于食管癌患者的术后护理,白扁带胃固定法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在油脂和汗液造成白扁带潮湿的情况,容易降低胃管固定程度和皮肤功能,从而导致胃管移位、脱落和皮肤压疮等不良事件的发生[5,6]。有鉴于此,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留置胃管固定法开始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本次研究不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留置胃管固定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留置胃管固定法有助于维持患者皮肤清洁完整,提高其舒适度,预防了固定不牢造成鼻胃管脱落以及压疮的发生,明显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燕楠.食管癌术后胃管固定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3(15):291.
[2]张艳.新式胃管固定方式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3,17(13):94.
[3]方小萍.改进胃管固定预防鼻部压疮的发生[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1,15(8):50-51.
[4]张洪芝,张华,张艳,等.固定胃管的医用胶布更换周期的探讨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3(23):2164.
[5]Kolcaba K.Holistic comfort:operationlizing the construct as an ursesensi-tire outcome[J].Advanced Nursing Science,2013,15(1):1-10.
[6]朱丽霞,高凤莉,罗虹辉,等.舒适状况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2(13):57.
留置胃管固定法 篇2
留置胃管喂饲法主要应用于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由于置管时间长,病人自身疾病或操作者水平等原因,可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败血症、声音嘶哑、呃逆、食管狭窄等等。
一、败血症
(一)发生原因
1、患者有某些基础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急性胃炎等,抵抗力低下,留置胃管对胃黏膜的刺激,加剧了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炎症反应。
2、某些药物,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使胃液pH值改变,细菌在上消化道内繁殖引起败血症,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
3、长期留置胃管,细菌由胃管进入胃内,在抵抗力降低情况下诱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寒颤、高热、四肢颤抖,反复呈现规律性发作。化验白细胞进行性增高,血及胃液培养可见致病菌,(三)预防及处理
1、留置胃管前仪器及管道须彻底消毒。可选用改良胃管,即在传统胃管尾部加一个可移动塑料止水管夹,并在尾端口加一硅胶管塞,手轻轻一按即可关闭胃管,既能有效防止胃内液体外流,也能防止细菌通过胃管污染胃腔,从而减少条件致病菌所诱发的感染。
2、对急性胃肠炎患者留置胃管时要谨慎,胃管的前端不要太靠近胃黏膜,以免损伤充血水肿的胃黏膜而引起感染。
3、注意观察用药后引起的细菌异常繁殖。
4、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时发现问题,若发生败血症,即尽早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二、声音嘶哑
(一)发生原因
1、胃管质地较硬,在下插过程中损伤喉返神经。
2、置管过程中患者咳嗽、说话致使胃管移动引起局部摩擦或胃管的机刺激引起喉头水肿,压迫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
(二)临床表现
1、根据年龄、性别、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的胃管,采用硅胶管可减轻局部刺激。
2、发现声嘶后嘱患者少说话,使声带得以休息。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局部湿润,给予雾化吸入。
3、病情允许应尽早拔出胃管。
三、呃逆 又称“打嗝”,是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一)发生原因
留置胃管过程中膈神经受胃管刺激而产生的发应。
(二)临床表现
1、喉间呃呃连声,持续不断,声短而频频发作,令人不能自制,轻者数分钟或数小时,重者昼夜发作不停,严重影响病人的呼吸、休息、睡眠。
2、一旦发生呃逆,可首选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给患者突然提问或交谈等。
3、可舌下含服心痛定10mg,或给予胃复安20-40mg肌注,严重者可给予氯丙嗪50mg肌注。
两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留置胃管病人200例, 男128例, 女72例;年龄8岁~89岁, 平均57.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固定方法
1.2.1. 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固定方法:1.5cm×8.0cm的医用胶布2条, 分别在胃管上交叉, 然后粘贴在鼻翼两侧及面颊部。
1.2.1. 2 观察组
采用新型无胶布固定方法。 (1) 材料:选择柔软有韧性透明的聚乙烯软管2根, 第1根管径为0.5cm, 长度为1.0cm, 第2根管径为0.2cm, 长90cm, 剪刀也可利用一次性吸氧管上的固定装置。 (2) 使用方法:将管径为0.5cm, 长度为1.0cm的软管压平, 对折;用剪刀在其中点两侧剪开2个小口, 两端剪口与胃管管径相符, 再将另一根管径为0.2cm, 长90cm的软管横向穿过第1根软管, 再用一小截软管做一调节夹, 可随时调节松紧, 固定于头顶。做好后用纸塑包装包好, 给予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插管前, 将胃管穿过聚乙烯软管, 下滑至60cm处进行插管。插管成功后将聚乙烯软管上移至鼻底, 用透明胶粘在插管刻度处缠绕一圈, 作为标记, 也可增加软管与胃管衔接处的阻力与摩擦力, 防止胃管脱出。再将固定管固定于头顶, 调整调节夹, 达到松紧适宜, 使胃管既不会滑脱又使病人舒适[4]。
1.2.2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意外脱管、固定处皮肤受损情况、护理工作量 (≤5min) 、舒适美观度、拔管时间 (≤3min) 、病人满意度 (分满意、一般、不满意) 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例
3 讨论
3.1 新方法使用方便, 固定牢靠
传统固定法使用胶布固定, 随时间延长, 汗油脂分泌, 其黏度减弱, 尤其是脸颊处的胶布, 更是难以粘贴, 常常因黏性降低而脱落失去固定作用, 有时需要多次重新粘贴固定, 一旦病人活活动动幅幅度度稍稍微微增增大大, , 胃胃管管就就有有可可能能脱脱出出。。新新方方法法取取材容易。制作简单, 消毒灭菌方便。在插管刻度处, 用透明医用胶贴缠绕一圈作为标记, 也增加软管与胃管处的阻力, 摩擦力, 防止胃管滑脱。头顶固定处设计自动调节夹, 利用头部做支点引发反牵引力, 也可防止胃管下滑。并随调整胃管松紧度, 既不用限制病人的头部活动, 又不易使胃管因胶布粘贴不牢或打喷嚏脱出, 减少病人置管的痛苦。
3.2 新方法保护皮肤, 不受损
面颊部体表面积小, 留置胃管病人需每天或定时更换胶布, 即使每次更换粘贴胶布位置, 在较小面颊部区域及鼻翼两侧因反复胶布刺激, 易使部分病人发生接触性皮炎、水疱等皮肤受损情况。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 在皮肤和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而新方法不使用胶布固定, 减少皮肤刺激, 避免了上述困扰。
3.3 新方法提高美观、舒适度
传统固定法使用胶布、白纱带、棉线绳、橡皮筋等固定。易被鼻腔分泌物, 面部的汗液渗湿, 留下胶布的痕迹, 不易清洁, 影响病人美观, 引发病人对形象美的担心。更换胶布时常因胶布牵拉皮肤引起不适感及撕扯胶布对皮肤造成的损伤。用胶布固定胃管舒适度低, 不易清洁, 硬质胃管固定在鼻翼, 鼻黏膜薄, 无脂肪组织局部受胃管壁压迫, 血液循环不畅, 再加上分泌物的存在造成潮湿环境, 使病人感到不适, 且对皮肤有刺激而降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新方法采用无胶布固定, 全透明装置, 固定于颜面部有利于美观, 又便于观察病人皮肤情况, 聚乙烯材料易于清洁, 自动调节夹可根据病人的需求自行调节, 即舒适又美观。
3.4 新方法护理方便减轻工作量
传统固定法粘贴胶布多, 且需经常更换, 每次更换需清洁皮肤, 胶布痕迹难以去除, 因胶布粘贴后引起的皮肤受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病人满意度, 同时加重了护士的工作量。更换胶布的同时移动留置胃管, 刺激气道, 引起病人恶心不适, 增加了留置胃管脱出的风险, 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新方法固定胃管便于口腔护理及鼻腔清洁, 由于胃管固定牢靠, 口腔护理时不会担心胃管滑出, 便于清洁口腔, 也可随时用棉签清洁鼻腔分泌物, 特别适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疾病术后病人经鼻留置胃管固定。
3.5 新方法固定效果好, 提高病人满意度
留置胃管病人因长期不能经口进食, 心理焦虑、烦躁, 再加上担心胃管滑出, 担心插管的痛苦, 使病人心理压力大, 新方法固定胃管不仅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提高住院病人的生活质量,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也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 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服务,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关键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护理
参考文献
[1]陈丹.“八字形”结在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 :227-228.
[2]李玲, 肖艳秋, 白琳.介绍一种胃管固定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4) :346.
[3]梁妙玲, 李洁霞, 滕金蓉, 等.脑卒中病人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61.
留置胃管固定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我科食管癌术后留置胃管病人60例,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40岁~7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生活能力、身体状况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胃管固定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法, 病人插管成功后用医用胶布蝶形交叉分别固定于鼻部与面颊部。观察组采用改良的胃管固定法, 采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加压固定胶带 (4cm×6cm) , 见图1。将胶带按照图1中虚线剪成“工”字形。将胶带上端贴于鼻梁上, 然后顺着胃管紧贴, 下端一侧环形固定, 另一侧以反方向环形固定并压紧胶带, 第2条胶带固定耳后。
1.2.2 时间控制
留置胃管后观察时间为7d~10d。
1.2.3 评价标准
脱管指胃管从鼻腔脱出;胶布松脱为病人在留置胃管期间胶布不能紧贴皮肤, 失去固定作用, 需要重新粘贴;固定完好为胶带无松脱, 胃管无脱落[2]。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在传统固定方法中交叉的胶布两端与胃管成锐角, 胶布的上缘没有贴住胃管, 只靠下缘粘住胃管, 病人躁动时胶布下缘很容易脱落。当病人发热出汗时, 由于胶布与鼻翼接触面小, 很容易被弄湿而松脱, 需反复更换胶布, 增加了意外脱管的风险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新的固定法避开了鼻翼部出汗多部位, 改为鼻梁上, 增大了接触面, 不易松脱, 第2条胶带固定于耳后, 耳部出汗少[2]。而且3M加压固定胶带材料薄, 透气性好, 弹性及粘性好, 固定牢固, 保留时间长, 不易滑脱, 揭除时不伤及皮肤[3]。本研究结果显示, 传统固定法脱管率为1 4.2 9%, 改良固定法脱管率仅为3.13%。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 食管的血液是靠其他部位动脉的分支来供应的。由于食管没有直接的动脉血液供应, 食管癌术后恢复期就比其他部位手术后要长, 术后留置胃管时间通常要7d~10d。术后第1天~第2天肠蠕动没有完全恢复, 靠插胃管把胃肠道内的气体及胃液吸出。在此期间胃管脱落后再重新插入, 当行到吻合口处会有阻挡感, 因为术后吻合口正处于高度水肿期, 食管吻合口区组织非常薄弱, 食管腔变小, 在插胃管时的用力和胃管本身的硬度很容易将吻合口穿透, 形成致命的吻合口瘘。所以当手术后第1天~第3天胃管脱出后不要再重新插管而应积极采取其他措施, 以免引起吻合口瘘。可见有效的胃管固定不仅可以观察到胃液的性质及量, 而且可以进行有效减压、引流, 减轻吻合口张力, 促进伤口愈合,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新的胃管固定方法能减少脱管的风险, 提高胃管留置时间及成功率, 且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优于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2]。
摘要:[目的]为病人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胃管固定方法。[方法]将60例食管癌留置胃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的胃管固定法, 观察组病人采用改良的胃管固定法, 比较两组病人脱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病人脱管发生率分别为3.13%和14.29%,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胃管改良固定法可有效地增加胃管的牢固性, 可防止胃管脱出, 降低脱管率。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留置胃管,脱管,固定方法
参考文献
[1]吕娟, 祝贺.改良鼻胃管固定方法介绍[J].护理研究, 2007, 21 (12A) :3107.
[2]尹雪梅.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对比研究[J].全科护理, 2010, 8 (6B) :1558.
留置胃管固定法 篇5
关键词:胃管固定,效果比较,意外脱出,压疮,舒适
留置胃管是将胃管插入胃内后, 为了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药物及行胃肠减压等护理措施所采取的一种方法, 是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1]。神经内科因意识不清、 吞咽困难、应激性溃疡等患者较多, 因病情与饮食需要, 须将胃管保留数日甚至更长时间, 才能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范谷河等[2]认为临床上各种管道意外脱管的概率为胃管> 气管插管> 静脉插管> 尿管> 引流管。一般来说, 常规置管法一次置管成功率为20.38%[3], 临床上常因胃管固定不牢, 而使其部分或完全脱出, 胃管部分脱出对治疗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完全脱出则需重新置管, 而反复插管易致鼻腔、咽喉及食道黏膜的损伤, 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心理负担[4], 而固定不当, 也会刺激皮肤引起不适, 局部受压尤其耳廓处易受切割而形成压疮, 从而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增加临床工作的工作量, 因此, 对胃管的妥善固定尤为重要。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探索出一种改良的胃管固定新方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留置胃管的患者100例, 纳入标准:需留置胃管, 年龄18~85岁, 平均 (60.0±5.0) 岁。其中男53例, 女47例, 病情不限, 留置胃管时间3 d~2年8个月。胃管材料选择16号硅胶胃管 ( 管径0.5 cm)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试验组留置胃管天数为3~68 d, 对照组留置胃管天数为3~65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1.2.1.1材料准备市用扁纱带1根 (长80~90 cm, 宽1 cm) 。
1.2.1.2操作方法按护理操作常规将胃管插入后, 在离扁纱带一端约1/3处绕胃管一周打一死结, 结在胃管上方。然后将较长一端的扁纱带经过同侧耳廓上方绕过脑后, 与另一端较短的扁纱带会合, 在离会合侧耳廓后方约8 cm处打一活结固定, 松紧以能容纳2指为宜。详见图1 (对照组展示) 。
1.2.2试验组
1.2.2.1材料准备市用扁纱带1根 ( 长80~90 cm, 宽1 cm) , 相同长度的长止血带2根 ( 长15 cm, 直径0.5 cm) , 短止血带1根 ( 长3 cm, 直径0.5 cm) , 市用24号细铁线 ( 长20 cm, 将一末端弯曲1 cm制成勾状) 。详见图2 ( 试验组材料准备) 。
1.2.2.2操作方法事先将3 cm长的止血带在中间屈起对折, 然后用剪刀在对折端的两角各剪一直径约0.3 cm的对穿孔。按护理操作常规将胃管插入后, 用手将短止血带的对穿孔撑开, 将胃管末端从对穿孔中穿过。先用24号细铁线勾着扁纱带穿过短止血带, 然后用24号细铁线分别将胃管两侧的扁纱带各穿过1根长止血带, 取下细铁线。将短止血带滑到胃管插入长度的刻度处 ( 鼻腔外侧缘) 为固定点。调整扁纱带长度, 将较长一端的扁纱带经过同侧耳廓上方绕过脑后, 与另一端较短的扁纱带会合, 在离会合侧耳廓的后方约8 cm处打一活结固定, 松紧以容纳2指为宜, 调整好两侧止血带至耳廓后方6 cm左右, 使止血带能完全保护耳廓, 不易向脸部下滑。详见图3 ( 试验组展示) 。
1.2.3两组的护理方法对两组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留置胃管的注意事项的健康宣教;剧烈烦躁者保护性约束四肢;胃管每30 d更换1次, 常规清洁面部、口腔、鼻腔2次/d, 若面部、 鼻腔有污渍及时清洁。
1.3评价标准
(1) 胃管脱出的评价标准:胃管向外移位在10 cm以上或者完全脱出, 患者烦躁直接自行用手拔管的不在此列。 (2) 舒适度评价标准:以鼻部局部皮肤出现痒、痛、刺激感、皮肤压痕, 影响休息, 影响活动等为不适。 (3) 压疮评价标准:鼻腔外侧、 耳廓、面颊部等皮肤出现红、脱皮、水泡、破损等定为压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的脱出率、压疮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试验组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讨论
3.1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扁纱带固定法, 扁纱带固定胃管虽然较牢固, 但久用后会打卷成条索状, 易造成面颊处有压痕, 耳廓上有切割伤, 鼻腔外侧的扁纱带打结处易被鼻腔分泌物弄脏弄湿, 患者用后超过2 d就有耳廓被扁纱带摩擦引起的痛痒感, 由于扁纱带在鼻腔外侧打结, 当纱带两侧所用力度不平衡时, 会造成胃管受左右力度牢拉向外扯出。
扁纱带加止血带保护皮肤的固定法, 此法在左右耳廓、鼻腔外侧分别有止血带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扁纱带不在鼻腔外侧的胃管上打结, 只是通过止血带, 这样方便操作者左右移动扁纱带的长度, 移动时不会因两侧力量不均衡而将胃管向外拉出, 而短止血带的对穿孔直径 (0.3 cm) 小于胃管外直径 (0.5 cm) , 完全可以卡住胃管不向外滑。短止血带本身有弹性, 从对穿孔套入胃管操作简单。扁纱带不易接触到鼻腔分泌物从而避免弄脏弄湿, 止血带不湿水便于清洁面部和鼻腔。
3.2留置胃管的其他固定方法
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 也是神经内科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胃管能鼻饲食物、药物, 也能做胃肠减压等诊断和治疗的作用。留置胃管常规固定方法是采用胶布固定胃管于鼻翼及颊部, 但胶布透气性差, 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容易出现皮肤过敏现象[5,6]。神经内科因脑血管意外造成瘫痪、癫痫发作引起抽搐、脑炎引起烦躁等的患者较多, 头部常左右转动、翻身拍背频繁等, 易使胃管移位、固定带勒紧、皮肤受摩擦, 所产生的摩擦力、压力、剪切力造成局部皮肤有压疮及不适感。加之鼻翼及面颊部腺体丰富, 油脂分泌过多, 采用常规固定胃管容易松动而引起胃管移位甚至脱落。如果固定不当, 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多痛苦更是影响到诊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往很多护理专家和学者对胃管固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 主要的方法有传统的留置胃管固定法[7], 张广艳等[8]报道的橡皮圈套头式鼻胃管固定法, 熊代兰等[9]研究的3M加压固定胶布加3M透明敷贴固定法, 王金鑫[10]介绍的T型鼻贴胃管固定法, 倪媛[11]介绍的棉布固定法, 刘丽娟等[12]介绍的一次性胃管固定器法, 肖爱霞[13]介绍的扁纱带固定法, 熊英等[14]介绍的止血带固定法, 兰天等[15]介绍的蝶翼胃管固定法, 以上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不一而足。
改良式鼻胃管固定法 篇6
1 材料
取棉质肤色布条1根, 修剪成宽度约1.5cm, 去掉毛边, 长度根据病人胖瘦而定, 一般90cm~105cm。
2 方法
插入鼻胃管并确认胃管在胃内后, 用宽约1cm胶布于鼻胃管插入长度标记处缠绕3圈, 再用备好的肤色布条在缠好的胶布近鼻端处打结, 然后将肤色布条经过左右两耳郭上方, 在枕后 (仰卧时在耳郭后方) 打活结固定, 也可固定于下颌处, 松紧度以能置入一手指为宜。
3 优点
留置胃管固定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科三区行食管癌根治手术后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 男68例, 女32例;平均年龄52.5岁;均意识清醒。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方法
病人均按常规术后留置胃管, 对照组采用常规胶布交叉胃管固定法, 观察组采用扁带绕头顶胃管固定法:在胃管出鼻孔处, 先用1cm宽的布胶布环型粘贴胃管一圈, 然后用长150cm长的扁带, 在扁带50cm~60cm处交叉后反向上打结在胃管的布胶布上, 松紧以胃管不滑脱为宜, 固定在鼻尖下, 两边分别向后绕过左右耳郭, 在一边耳后打一死结, 扁带较长的一端从耳后绕过头顶, 再与另一侧耳郭前与扁带打结, 并把胃管靠近耳垂处固定到扁带里面。
1.2.2 观察指标
观察固定装置对皮肤刺激情况、病人舒适度和脱管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3 讨论
传统固定胃管方法使用胶布固定由于病人活动、换衣服、出汗和皮肤油脂分泌, 胶布固定不牢固需反复更换胶布增加了意外脱管的风险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2]。另一方面, 粘在病人面部及胃管上的胶布痕迹不易清除, 从外观上看既不美观又不整洁, 且普通胶布的粘胶对病人的皮肤有刺激性, 易致皮肤发红, 使病人感觉不适, 部分病人还可出现胶布过敏现象[3]。采用扁带绕头顶法利用耳郭头顶固定胃管, 由于耳郭比较灵敏, 受到外力会迅速感知是否有不适, 病人及时做出反应, 扁带通过头顶, 头顶可承受压力, 且扁带有一定的宽度, 牵拉力量较小, 避免将胃管拉出, 脱管率降低。且胃管靠近耳垂处固定到扁带里面, 减轻了因胃管远处固定不佳时会随呼吸或病人体位变换而移动, 刺激病人咽喉部, 引起肿胀、疼痛等不适。病人有时难以忍受, 就会自行拔管。扁带绕头顶固定法又可以保持了局部清洁、美观, 增加了舒适度。避免了胶布固定法在进行鼻面部清洁护理时, 胶布遇水易潮湿, 使皮肤感觉不适不易清洁的困扰。
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由于吻合口恢复的时间比较长, 一般停留胃管需要7d~10d, 如果并发吻合口瘘的病人则停留胃管的时间需要更长。在恢复的过程中一旦发生脱管, 病人必须重置胃管, 无形中增加了吻合口损伤的机会, 因此使用一种对病人既舒适又牢固的方法是护理的关键。通过对扁带绕头顶胃管固定法的尝试, 并对两种胃管固定方法进行了比较, 发现新的胃管固定方法优于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 减少了脱管的发生, 病人皮肤刺激也有所减少, 舒适度增加。传统方法将胃管固定在鼻翼和面颊部, 由于鼻翼面颊皮脂分泌旺盛, 胶布容易潮湿, 从而使胶布黏度降低, 易发生胃管松脱。而且, 胶布黏在皮肤上, 容易造成紧绷感, 易发生过敏、皮肤损伤等不适, 也不美观。
参考文献
[1]江桂林, 施永敏, 朱敏, 等.中药喷雾减轻胃肠减压病人咽喉部不适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10, 14 (20) :91-92.
[2]吕娟, 祝贺.改良鼻胃管固定方法介绍[J].护理研究, 2007, 21 (12A) :3107.
留置胃管固定法 篇8
关键词:高级平台,增加舒适度,延长留置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55例住院患者中, 使用留置针人数为30例, 其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 均为神清患者, 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 配合程度较好, 进行一般液体 (对血管刺激不大) 的静脉滴注, 但需避开关节、静脉瓣、及皮肤红肿硬结处, 瘫痪肢体等。将其分成两组:单床号为实验组, 双床号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诊断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留置针都使用的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留置针 (Y型24G A×0.75) , 以及美国3M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透明敷贴, 3M透明伤口贴膜使用特殊的聚氨酯材料制成, 在皮肤上形成一层保护膜, 具有透气性好、防水防菌功能, 皮肤可正常呼吸, 且价格低[1,2,3]。对照两组均选择在前臂以头静脉为穿刺部位, 输注液体的种类及计量均无太大差异。液体输入前均询问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在以上情况都符合注射要求时, 向患者解释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和作用并取得患者配合;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 进行严格规范的消毒, 并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 松压脉带, 抽出针芯, 如液体滴注通常, 患者局部无疼痛感, 将软针管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 对照组按照将3M一次性无菌透明膜直接盖住静脉留置针, 固定后用胶布在软针分叉处和肝素帽处常规固定;实验组穿刺成功后应用3M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后在软针分叉处和肝素冒处分别制作两个高级平台固定。
1.2.2 评价方法
根据两组使用透明敷贴的平均更换时间:穿刺部位出现渗血渗液或敷贴出现无黏性立即予以更换;留置平均时间:需结合穿刺点是否有渗血、渗液、穿刺处皮肤有无出现红、肿、疼痛感, 软针是否滑出血管及堵塞等情况, 若出现上述情况中的任意1种, 需立即给予拔出针头, 重新选择注射部位, 更换留置针。根据患者穿刺部位的舒适感来进行评分。敷贴的更换、留置针的使用由科室护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然后分别对第1次更换透明敷贴的时间、针头实际使用时间及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调查统计。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资料输入, 采用F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见表1。
注:实验组与比照组组两比较, P<0.05
3 讨论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针头定不牢所造成的[4]。随着静脉留置针的普及, 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外周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的使用相关问题受到很多的医护人员的注意和关心, 如敷贴选择的种类、固定手法、更换次数等成为整个护理团队当下讨论的焦点。市面上外周静脉留置针, 敷贴的种类选择琳琅满目, 但临床上最常用的还是透明敷贴。其原因是为了在既能够很好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 还能很好地观察到穿刺点的皮肤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如局部红肿、渗液、水肿等异常, 非正常情况拔针, 多是因为漏针所致, 而漏针主要是因为固定不牢所致;正常情况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应在4~7 d。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应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 并在透明敷贴上注明置管日期及时间。只要不发生并发症如:静脉炎时, 可以相应延长留置时间。在使用留置针输液过程中, 可进行湿热敷穿刺侧肢体, 以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了静脉回流。在此期间, 留置针的有效固定就成为关键一环。本研究显示高级平台固定法, 可以保证留置针透明敷贴外的部分有一定的活动度, 即一般范围的活动不会使针头移动而滑出血管外, 减轻了患者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 减少了更换敷贴的次数, 延长了留置时间。置管期间还需注意保持局部穿刺点的清洁, 干燥, 禁止淋浴等, 避免穿刺部位的感染。高级平台固定法的成功实施不仅减轻了临床护士工作量, 而且也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 增强了患者对医院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医院品质, 很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艳芳.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园地, 2011, 9 (6) :135-136.
[2] 纪翠红.外周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固定方法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6) :8-9.
[3] 刘先娟, 吴芳.中心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改良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2)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