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留置胃管论文

2024-08-29

改良留置胃管论文(精选9篇)

改良留置胃管论文 篇1

经鼻腔留置胃管是临床基础护理操作之一,正确判断胃管位置是置管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临床教科书准确判断胃管位置的方法较少,实际操作成功率较低[1],可能由此造成错误判断或因误判断导致重复拔插胃管,增加患者痛苦。为提高胃管位置判断准确率,我科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取改良后的胃管置入位置判断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取得较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科留置胃管患者149例,男87例,女62例;年龄15岁-85岁;均为意识清醒,经鼻腔留置胃管;均采用国产同一厂家16号一次性硅胶胃管。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6例,采用教科书上胃管位置判断方法;观察组73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判断胃管位置方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胃管置入位置判断方法:对照组:将胃管经鼻腔置入45~55 cm,采用传统3种方法证实胃管在胃内:①抽胃液法:50m L注射器连接胃管,能抽出胃液,则胃管在胃内;②听气过水声法:置听诊器于胃部,注射器连接胃管,向胃内快速注入10~15 m L空气,听到明显气过水声,则胃管在胃内;③气体逸出法:将胃管末端置入清水中,见气体逸出,则胃管进入气管;反之则在胃内。观察组:采用张华等[2]在传统置管长度基础上增加10 cm,或测量发际到脐的距离为置管长度,插入胃管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检验胃管置入位置:①触诊法:适用于能抽到胃液,但同时有气体逸出的患者。操作者一手持抽取20 m L空气注射器连接胃管,另一手掌置于患者左肋弓下胃肠区,快速将空气注入胃管,胃肠区可触到明显震颤,证实胃管在胃内。②改良听气过水声法:适用于无抽到胃液,也无气体逸出者。胃管置入后患者无明显呛咳、发绀,先向胃内注射5 m L灭菌盐水,注意患者有无呛咳、发绀情况,再向胃内注射20 m L灭菌盐水,将听诊器置于胃区,向胃管内快速注射20 m L空气,可听到明显的气过水声。③气泡逸出规律法:适用于未抽到胃液、见到大量气体逸出者,观察气泡逸出规律,气体逸出呈“吸-出,呼-停”,则胃管在胃内;气泡逸出呈“呼-出,吸-进”,判断胃管在气管内,应拔出重置。④延迟判断法:适用于胃管置入过程顺利,无抽到胃液,也无气体逸出、听不到气过水声,患者也无呛咳、憋绀现象,可保留胃管,过1~2 h再行判断。

1.2.2观察指标:①易判断:抽到胃液同时听到气过水声。②难判断:a.能抽出胃液,同时有气体逸出者;b.无抽出胃液,也无气过水声;c.无抽出胃液,听到气过水声,有气体逸出者;d.无抽出胃液,无气过水声,有气体逸出者。③误判断:胃管在胃内误判断在气管内或误入气管误判断在胃内。拔出胃管后用p H试纸测定胃管携带液体的p H值,p H>7判定为气管内,p H<5则判定为胃内。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张晓磊等[3]研究表明:按传统方法置入的鼻胃管,其首端仅达到贲门下2~5 cm,只有1~2个小孔暴露在胃内。只有胃管侧孔全部进入胃内,才能较容易抽到胃液和听到气过水声。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观察到观察组胃管置入45~55 cm,再继续插入10 cm,其易判断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

常规判断胃管位置3种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①抽取胃液法。临床上常以抽到胃液为证实胃管在胃内的金标准,但如果患者在家多日未进食,其胃内容极少,胃管的侧孔不能全部浸入胃液,可能就抽不到胃液。另外注射器所抽取到的液体,其性状并不具有严格特征性,呼吸道分泌物与消化液混淆时有发生[4]。所以单纯以抽取胃液法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还是有困难。本组中仅36例患者抽到胃液。②采用听气过水声法,当胃管顶孔或侧孔未在胃液内,听不到气过水声。另外,如果胃管误入气管,患者痰液多时,此时也可听到气过水声。本组3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患者,置管后听到明显的气过水声,但未引流出液体,拔管后经p H试纸测定,管末端液体呈碱性,证实胃管误入气管。听气过水声此验证方法,对没有插管经验的护士来说可信度较低。③采用气体逸出法,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有气体逸出则推断胃管在气管内,临床上易造成误判断。文献报道不能单纯凭气泡逸出作为判断胃管位置的依据[5]。本组有3例胃穿孔、2例肠梗阻患者置管后因大量气体逸出致误判断,拔管重置仍见大量气体,后经X线证实胃管在胃内。重复拔插胃管,增加患者痛苦。

胃管位置判断改良法优点:①触诊法:对于能抽出胃液,并伴有气泡逸出者,为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此时向胃内快速注入空气,气流冲击胃内容物,在胃肠区可有明显的震颤感。临床上实施效果较为满意,卫庆等[6]报道触诊法准确率为98%。必须注意的是,腹膜炎患者由于腹肌高度紧张,压痛明显,不适宜用此法判断。②改良听气过水声法:先向胃内注射5 m L灭菌盐水,即便胃管在气管内也不会对患者造成损害(5 m L灭菌盐水不超过气道湿化液体量),观察到患者无异常,再注射20 m L灭菌盐水,克服了因空腹时胃内容物少,气体没有经过液体听不到气过水声。③气泡逸出规律法:患者置管后,未抽到胃液,但见大量气体逸出,无呛咳、发绀现象,可观察气泡逸出与呼吸间的规律,如患者气泡逸出呈现“吸-出,呼-停”的典型表现,可判断胃管在胃内。临床上胃肠穿孔或胃肠梗阻大量积气的患者,置管后有大量的气体逸出,观察其气体逸出规律,甄别胃管是否误入气管,减少误判段,避免重复插管,具有重要意义。④延迟判断法:置入胃管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可先保留胃管观察,期间不向胃内注入药物或液体。随着时间推移,胃管刺激胃壁,胃液分泌增多,且随着体位变化,胃管前端移至胃内低处,最终引流出胃液。本组5例患者经延迟判断法确定胃管在胃内。

掌握胃管位置判断时机。胃管准确置入后,常规地在体外作胃管长度标识,方便医务人员查看胃管有无滑出体外,但不能保证胃管一直在胃内,不发生移位。本观察组1例误判断患者,在首次置管证实在胃内引流出少量液体后,24 h内只引流出大量气体,患者诉咽喉下部阻塞感明显,拔出胃管后见胃管盘旋扭曲,估计胃管滑出盘在食管上段。故置管后掌握胃管位置判断时机具有重要意义,胃管位置判断的几个时机:①胃管置入后;②每次喂食、喂药前;③持续引流每隔6 h,均应再次测定胃管位置。把握好判断时机,可有效预防置管后胃管错位发生,避免意外发生。

4小结

胃管位置错误临床上并不少见,文献曾报道胃管误入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下降[7],因此及时准确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至关重要。目前,胸部X线片是确认胃管定位的金标准,但由于费用较高、操作不方便及放射线累及,不便推广。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改良胃管位置判断法,能有效提高判断正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4-255.

[2]张华,李卫东,刘纯艳.胃肠减压鼻胃管最佳置入长度及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J].实用医学护理杂志,2010,26(23):4351-4354.

[3]张晓磊,魏素华,朱萍.胃管插入深度探讨[J].现代护理,2001,7(7):11-12.

[4]卢红芳,吕秋丽,卢晓云.胃管误置入气管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08,23(2):84-85.

[5]林秀美,孙艳芳.昏迷患者37例胃管置入位置判断方法对比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6):158-159.

[6]卫庆,俞继芳,孔海燕,等.触诊法在判断胃管位置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64-65.

[7]黄洁媛,杨明复.胃管留置致吸气性呼吸困难1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4):3683-3684.

改良留置胃管论文 篇2

1. 体位 昏迷患者仰卧位,清醒患者半坐卧位 2. 深度

3. 固定胶布

胃管插入时体位:患者取侧卧位,由口腔将胃管置入,胃管达咽喉部时,将患者头低位,同时注意头颈、脊柱在同一轴线上,否则胃管难以置入。平卧位下胃管,当胃管下至咽喉部时,往往因局部刺激而造成患者窒息,侧卧位可使呕吐物易于吸出,避免了发生窒息的危险。胃管插入深度:传统洗胃方法胃管插入长度是成人45~55cm,临床上常以患者鼻尖至耳垂再到剑突的长度为插入长度,有实验证明,此时胃管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胃管顶端仅能到达贲门,最多也是第一个孔到达胃内。由于不能将侧孔全部留在胃内,胃内液体不能全部漫过侧孔,使胃管在胃内扭曲或打折,液体只进不出,因此胃管插入长度以患者鼻尖至耳垂再到剑突的长度,然后增加5~10cm,使胃管顶端到达胃窦部,胃管侧孔全部留在胃内,洗胃液流出快而通畅,洗胃时间缩短,洗胃彻底,对胃黏膜刺激小,患者不适感小。洗胃过程中的体位:在洗胃的前半期,使患者左侧卧位,后半期可变换为仰卧位,头低脚高位和短时间的右侧卧位等,因为胃大弯位于左侧,水流方向及胃的走向一致,能更充分地稀释胃壁上的毒物,使洗胃更彻底[4]。

1、快速洗胃法 常规洗胃法,当胃管进入10-12cm到达咽部时,嘱患者作吞咽动作,随着患者的吞咽动作将胃管经食道送入胃内。快速洗胃法则嘱患者不作吞咽动作,而是憋住气,术者快速将胃管经食道送入胃内。其优点是胃管对咽部刺激时间较短患者易于接受,符合生理学功能,有一定的科学性。注意事项主要有做好心理护理,嘱患者平静呼吸,鼻甲不上提,术者动作轻柔而快速。

2、气管导管引导法 在临床上抢救一些中毒患者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患者来诊时或来诊后呼吸很快停止,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但每位患者又都需要尽快置管洗胃,由于气管导管压迫食管,胃管置入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在喉镜暴露声门下,有意将气管导管插入食道作引导法,选择较大号的气管导管,胃管经气管导管入口处很顺利地插入胃内。

3、改良洗胃法 嘱患者左侧卧位低压少量反复注洗。当患者左侧卧位时,胃底处在最低位,蠕动又非常弱,加之幽门保护性痉挛收缩,使毒物储存于胃底,即提高了幽门位置,关起“门”来洗胃,又有利于胃管在胃部的抽吸,减少了毒物通过幽门进入肠道 的吸收。同时,左侧卧位又起到体位引流的作用,防止呕吐物误吸气管入肺的情况发生。

4、胃管阻塞反冲措施改进 胃管阻塞是电动洗胃机的常见故障,一般阻塞可通过向胃管内冲水的反冲措施来排除,但阻塞严重时,该法往往受入水液量的限制而难以奏效,不得不拔除胃管清除。此时可采用“充气吸引法”,必要时辅以“间断负压吸引法”来处得胃管阻塞,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洗胃过程中如出现胃管阻塞,经反冲不能排除时,即将洗胃机功能转换并关至“停”。分离胃管,连接皮球,按漏斗式洗胃法向胃管内充气数次,然后取下皮球将洗胃机开到“吸”,将吸管连接于胃管吸引2-3次,放低胃管,见虹吸现象,胃管即通畅,可继续接通洗胃机。一般用此方法1-2次胃管即可复通。如果反复几次,仍不见效,多因食物嵌入胃管内所致。操作者可将一手自病人左侧身下伸入(左侧卧位),向右上方轻托病人上腹数次,防止胃管吸孔贴于胃壁损伤粘膜,同时适当调大洗胃机负压,将胃管与吸引管连接处分离数次(连接与分离各2-3秒交替进行),以产生较强的间断吸引作用,阻塞物被吸出。

洗胃后的虚脱及寒冷反应 洗胃中,由于病人恐惧、躁动不安、恶心呕吐、器械操作给病人带来不适、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心动徐缓,脱掉污染衣物又保暖不好、不温的洗胃液从体内带走大量的热量,均会使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周身皮肤湿冷、寒战、脉搏细弱等虚脱和寒冷反应现象。故洗胃中要注意保暖。洗胃液温凉适当,紧张或躁动者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插胃管时并发症及其护理

1.1恶心、呕吐、流泪、呛咳

安置胃管时,常常会引起患者皱眉流泪、恶心、呕吐及呛咳。这是由于鼻腔黏膜下有三叉神经的眼神经支分布,咽部有喉上神经分布,对刺激较敏感[2]。护理对策:置入胃管前,将1%丁卡因装入鼻腔喷雾器中,让患者抬头,喷雾鼻腔5次,再嘱患者张口,舌外伸,以相同的方法喷雾咽喉部5次,3min后,再喷雾咽喉部5次,药物总量约为3ml,待3~5min后按传统法置入胃管。患者易于耐受,明显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

1.2误入气管

有报道[3]256例留置胃管患者有203例胃管顺利进入胃内,50例插胃管过程中患者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当即发现误入气管,3例胃管误入气管未能及时发现,连接胃肠减压器后才发现。原因分析:胃管误入气管多见于不合作或不能合作的患者,对于不合作的患者,由于呛咳反射,绝大多数当时即能发现,但也有少数患者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对刺激反应减弱,甚至不出现呛咳。如通气好,无明显紫绀,易误认为插入胃内,可引起窒息和肺部感染等。护理对策: 插胃管时,护士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技术,对于不合作的患者要耐心讲解插胃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争取患者合作。对于用一种检验方法无法确认者,可采用多种方法验证,以免误入气管,发生不良后果。

1.3杓状软骨脱位

患者插胃管后出现咽疼,声音嘶哑及误吸。间接喉镜下见右侧会厌壁充血、水肿,右侧声带呈外展位,松,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诊断为杓状软骨脱位[4]。发生原因为操作者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动作粗暴,用力过大,速度过快,胃管在咽喉部弯曲盘旋。由于咽腔的强力收缩,致使胃管挤压杓状软骨,造成杓状软骨脱位。所以插胃管时应十分谨慎,在患者吞咽时轻轻插入,如有阻力,不可强插。

1.4心脏骤停

徐志刚[5]报道在给患者插胃管至20厘米时患者突然四肢抽搐、面色青紫,听诊心音消失,经抢救后心跳恢复,面色转红,经治疗痊愈出院。原因分析:①咽部由喉上神经支配,反射敏感,当插胃管时的机械性和胃管温度形成较强的刺激,作用于咽后壁的感受器,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强,诱发心脏骤停;②体位的改变也可以影响心脏和呼吸功能导致心脏骤停。护理对策: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采用快速插胃管法插入胃管,以减少对咽后壁的强刺激。插胃管时的体位应使病人头部先后仰,当胃管经鼻腔15cm后改为头颈尽力前倾、前屈,使喉咽腔呈大半圆形弧度,最终使胃管顺利进入胃腔。但需注意搬动颈部时要轻柔,密切观察呼吸情况,避免过度前倾、前屈影响病人的呼吸。

1.5呼吸骤停

改良留置胃管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肠梗阻病人70例, 男36例, 女34例;年龄24岁~76岁, 平均48.18岁;肠粘连性肠梗阻40例, 肠功能紊乱性肠梗阻16例, 麻痹性肠梗阻9例, 结肠癌引起肠梗阻5例;均为腹部膨隆, 腹部叩诊为鼓音, 停止肛门排气、排便伴有恶心、呕吐;排除意识不清、吞咽功能障碍、需立即手术及食管静脉曲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普通胃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入胃管并在测量长度上延长8 cm~10 cm。观察组采用改良留置胃管法, 病人取仰卧位, 按基础护理操作标准进行测量胃管长度后再延长8 cm~10 cm[2], 并做好标记。先清洁鼻腔, 痰多时给病人吸痰干净后再进行置胃管。当胃管置入14 cm~16 cm, 指导病人打开口腔检查胃管是否盘曲于口腔内。并嘱病人听从操作者的指导行吞咽运动, 有助于胃管随着病人吞咽顺势进入食管插入胃内, 置入40 cm~45 cm到达贲门时, 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 无气泡溢出, 用小勺给病人喂水, 嘱病人行吞咽运动同时并向胃管缓慢注入温开水10 mL~20 mL, 使贲门打开同时胃管迅速进入胃内到达胃底、胃窦部, 如病人出现恶心, 可暂停片刻, 病人恶心缓解后在继续置入。

1.2.2 判断胃管的位置

准确无误地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很重要。证实胃管在胃内的方法[3]:①接注射器抽吸, 有胃液抽出;②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 随着呼吸运动无大量气泡溢出;③用注射器从胃管内注入10 mL空气同时置听诊器在胃区处可听到明显气过水音;④若结合用pH试纸对抽出液测量会更稳妥, 胃液pH值为1.5~3.0。

1.2.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病人无恶心、呕吐或者轻度恶心, 无明显呕吐, 无呛咳, 插管顺利, 胃管引流通畅, 有大量胃液引出, 腹胀减轻。有效:病人出现恶心、轻度呕吐、无呛咳, 插管比较顺利, 胃管引流通畅, 有少量胃液引出, 腹胀减轻不明显。无效: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呛咳、插管困难, 胃管引流欠通畅, 无胃液引出, 腹胀无减轻。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胃肠减压是临床上治疗肠梗阻等消化道疾病[4]的一种常用方法, 而留置胃管是基础护理中的一种操作技术,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但由于留置胃管是医疗侵入性操作, 且胃管是塑胶类异物, 对病人咽喉部及食管的刺激较重, 给病人带来感觉不适和心理紧张及焦虑。而传统的停留胃管方法因病人口腔、咽喉部干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做吞咽动作而容易导致停留胃管难以到达胃底及胃窦部, 从而令胃管难以达到最佳的胃肠引流减压作用。若需反复多次置管, 增加病人咽喉部及食管的不适感觉及情绪高度紧张, 使食管处于紧闭状态。

据在X线机下观察, 胃管置入40 cm~45 cm, 胃管前端在贲门口[5]。在没有吞咽运动时会厌盖住食管入口, 贲门口处于闭合状态, 插管时易误入气管或胃管在贲门处盘曲难以置入胃内[6]。我院采用置入胃管到14 cm~16 cm时指导病人协调地进行吞咽运动, 利用生理性吞咽反射在病人进行吞咽动作的瞬间食管打开, 使胃管顺利进入食管上口, 以避免胃管误入气管, 同时利用吞咽运动引起食管节律性收缩, 从而推动胃管顺利置入胃内。胃管置入40 cm~45 cm时给病人喂食温开水及向胃管注入温开水, 利于贲门条件发射性打开, 胃管因水的冲击力硬度增加, 易于置入胃内, 从而胃管顶端可达到胃体、胃窦部, 胃管侧孔全部在胃内。病人不论取何体位, 都能充分引流, 从而减轻恶心、呕吐、腹胀,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改良式留置胃管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好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能提高一次置入胃管的成功率、提高引流效果, 起到有效的胃肠减压作用, 也降低了病人恶心、呕吐等不适。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留置胃管法在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肠梗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观察组采用改良法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 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方法行胃肠减压, 比较两组病人胃肠减压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胃肠减压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应用改良留置胃管法的胃肠减压效果优于传统留置胃管方法。

关键词:肠梗阻,留置胃管,胃肠减压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36.

[2]赵月华.提高留置胃管一次成功率及引流有效性的改良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 :1-3.

[3]李爱珍.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研究[J].现代护理, 2007, 16 (4) :45.

[4]韩淑贞, 张利岩, 韦中余, 等.气管插管病人置入方法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0) :1-4.

[5]刘星, 龙德蓉.成人留置胃管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9A) :2445-2446.

留置胃管技巧与鼻饲护理 篇4

1.留置胃管的方法与技巧

(1)清醒病人:清醒病人操作前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恐惧心理,避免紧张,取得病人的配合;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呛咳反应,随病人的吞咽顺势插入,注意与病人的吞咽动作同步。

(2)有吞咽反射的病人:操作技巧包括动作轻柔和有效刺激病人的吞咽反射并同步顺势成功置管。要选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状态下置管,操作轻柔,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当病人出现呛咳或烦躁时暂停操作,当胃管前端到达咽后壁时会有阻力感,此时用胃管前端刺激咽后壁使病人反射性的做吞咽动作,或从口腔滴入少量水刺激病人吞咽,再顺势将胃管置入。

(3)深昏迷病人:操作方法同教科书中所述为防止食管反流置入深度延长8~10厘米。2.鼻饲护理

(1)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安排各项治疗和护理时间 针对脑卒中昏迷或吞咽障碍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加强医患沟通与合作,合理安排各项操作时间,使雾化吸入、吸痰、翻身扣背等各项操作尽量在鼻饲前进行,以免引起胃内容物返流。

(2)使用鼻饲体位。

每次注食前除常规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还应抬高床头30-45度角,患者保持右侧卧位,以利于胃排空。约1-2小时改为专科体位,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3)适当加长胃管置入长度

确保胃管的正确位置,有研究发现胃管进入越短,越易发生误吸。将胃管向胃内延伸8~10cm,使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部,则注入的食物不易反流[。对鼻饲患者,妥善固定胃管。在胃管外露部分做好标记,每次鼻饲前检查胃管位置,并进行班班交接。防止患者因翻身、躁动等原因导致胃管脱出,尤其是昏迷患者反应不灵敏胃管误入气道后果非常严重。

(4)规范鼻饲操作,注意鼻饲液的量及温度,为减少胃潴留发生,鼻饲前要进行抽吸,尤其是年老体弱消化功能差的病人,先确定有无胃潴留,同时记录潴留量,分析原因,暂停进食或给予助消化药物,继续鼻饲者宜半量100ml,鼻饲温度在40度左右。喂流质时间由每2小时延长为3—4小时一次。每次注入时间为20—30分钟。可有效减少食物返流。3.口腔护理

(1)操作方法:略

无痛留置胃管术 篇5

留置胃管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 由于插入胃管时对咽喉部造成刺激, 会使患者感到恶心、不适或者引起呕吐,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置管困难甚至插管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内外对如何减轻在插管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提高插管成功率的研究甚多, 其中目前国内推行的无痛置管术有其独有的优点, 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我院于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 将利多卡因与利多卡因胶浆应用于临床插胃管操作中,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神志清楚、病情稳定、首次留置胃管的择期手术患者, 男66例, 女34例, 年龄31~88岁, 平均59.19岁。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实验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37~80岁, 平均60.54岁;疾病种类:胃次全切除术1例, 胃癌根治术17例, 结、直肠癌根治术15例, 食管、贲门癌根治术8例, 胆管疾病手术8例, 其他手术1例。对照组男37例, 女13例, 年龄31~88岁, 平均57.84岁;疾病种类:胃次全切除术3例, 胃癌根治术25例, 结、直肠癌根治术7例, 食管、贲门癌根治术8例, 胆管疾病手术7例。

1.2 药物与仪器

表面麻醉剂 (2%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胶浆) , 16号硅胶胃管 (扬州华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 喉头喷雾器 (上海市嘉定区医疗设备厂生产) , MVM- 605型心电监护仪。

1.3 操作方法

实验组:将2%利多卡因喷3次于患者的咽喉部, 让患者不要张口, 尽量不做吞咽动作, 5min后将涂有利多卡因胶浆的胃管按常规方法插入胃内。对照组:将温开水喷3次于患者的咽喉部, 让患者不要张口, 尽量不做吞咽动作, 5min 后将涂有石蜡油的胃管按常规方法插入胃内。两组由固定人员操作插管, 均在插管前和插管后3min接心电监护仪, 测量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1次, 插管时观察患者恶心、呕吐、呛咳程度及不适感觉, 并记录一次性插管成功次数。

1.4 不适的判定标准

(1) 轻度:患者能忍受; (2) 中度:胃不适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3) 重度:胃不适患者难以忍受。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插管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 对照组有17例重复插管成功, 两组一次插管次数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143, P<0.01) 。

2.2 两组置管前后生理指标变化

见表1。

注:1 mmHg=0.133 kPa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不明显。

2.3 两组患者对胃管刺激的反应程度

见表2。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对胃管刺激的反应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患者对胃管刺激的反应程度明显大于实验组。

3 讨 论

本观察显示, 采用2%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后加涂抹利多卡因胶浆的胃管留置, 能减轻患者置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感受和反应, 能让其在无痛苦、无不适状态下接受治疗, 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观。

浅析成人留置胃管的长度 篇6

1 鼻饲

通常鼻饲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 自管内注入流质食物、水份和药物, 维持病人营养和治疗需要, 常用于不能由口进食者, 如昏迷、口腔疾患、某些术后或肿瘤、食管狭窄、拒绝进食、病情危重等患者。

传统的胃管留置长度为病人前额发际至剑突的长度, 约45~55cm, 通过解剖学证实此长度胃管末端在食管的第三狭窄和胃的贲门之间, 如病人剧烈咳嗽, 有强大气流逸出, 易使胃管脱落;恶心、呕吐所致胃的逆蠕动也可使胃管移至口腔;病人平卧时由于食管处于较低位置可使胃内容物返流, 引起病人呛咳而形成吸入性肺炎。当注入刺激性药物时, 直接接触食管下段的黏膜, 而致局限性食管下段黏膜药源性损伤, 严重者可造成黏膜下出血, 而引发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改变, 引起病人上腹部烧灼痛。张玉英等[1]在护理实践中总结, 按传统测量长度插管, 在首次鼻饲或鼻饲一段时间后约30~40%患者出现误吸, 为减少这种不良反应, 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莫海花[2]将常规插管长度再往深延长7~10cm, 使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 则注入的食物不易返流。

2 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术是外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它利用负压吸引原理, 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 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 减轻腹胀及缝合口张力, 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 有利于炎症的局限, 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胃管插人的深度是影响胃肠减压效果的重要原因。人体解剖显示, 食管长度为25~30cm, 咽部长度为12cm, 鼻部长度药8cm[3], 总长度45~55cm, 胃管远端侧孔距顶端距离为12.6cm。传统胃管插入长度, 即从前额发际-剑突, 约45 55 cm, 胃管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 影响胃肠减压效果, 术后部分患者仍有腹胀。杨爱君[4]在X光机下观察, 胃管插入45~55 cm胃管前端在贲门下3~5 cm减压缓慢、侧孔在胃内暴露少易阻塞, 达不到减压效果。黄金莲[5]报道手术患者胃管插入深度为55~70 cm (耳垂-鼻尖-脐上水平) 利于充分引流, 促进术后肠蠕动恢复, 减轻术后恶心、腹胀, 可早期拔除胃管减轻病人痛苦。

3 洗胃

洗胃是临床长用的急救护理措施, 目的是清除胃内容物或刺激物, 避免毒物吸收或做胃部手术前的准备。

洗胃的基础操作是插胃管, 但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直接影响洗胃的效果。周夏兴[6]在胃镜下观察45~55 cm插管长度, 对身高165cm左右的患者最多达到胃体部、对175cm身高者胃管顶孔和1个侧孔在贲门下, 未达胃底部。故将胃管延长插入到55~70 cm, 胃管顶端可达胃窦部, 胃管侧孔全部在胃内, 能广泛冲洗胃腔, 吸出时从整个胃腔内吸出, 毒物在胃腔内存留时间短、吸出快, 并减少并发症。临床传统插入长度45~55 cm, 洗胃液流出缓慢, 且时有间断, 吸出洗胃液时间长, 且不彻底。病人洗胃后腹痛、胃出血的几率高, 可能与不能尽快吸出灌洗液而导致胃扩张、胃黏膜损伤有关。胃管延长插入至55~70 cm后, 顶端可达到胃窦部、胃管, 侧孔全部在胃内, 患者不论取何体位, 均达到洗胃液流出快而通畅、洗胃时间短, 洗胃彻底的目的, 且洗胃后发生腹痛、胃出血的几率低。黄伟等[7]研究表明, 延长传统的洗胃管的长度10cm, 能提高洗胃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型、年龄、不同目的, 采用不同的胃管置入长度, 做到护理操作个体化,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玉英, 孙彩玲, 迟建丽, 等.鼻饲患者胃管插入长度的测量方法及探讨[J].河南神经疾病杂志, 2003;6 (1) :89.

[2]莫海花.为重患者置管鼻饲反流误吸的原因与预防2例[J].护理实践, 2003, 19 (8) :66.

[3]陈咨夔.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16-118.

[4]杨爱君, 李利平.胃管插入长度不同对治疗肠梗阻疗效观察80例[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 21 (3) :18.

[5]黄金莲.胃肠减压管置管长度的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3;2 (4) :199-200.

[6]周兴夏.改进洗胃胃管侧孔和插入长度前后洗胃效果的观察[J].现代护理, 2002, 8 (4) :315-316.

气管切开病人留置胃管方法改进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对110例昏迷病人进行气管切开后置胃管。常规组传统置胃管法50例, 一次性成功10例, 成功率为20%, 另60例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者48例, 成功率80%。

1.2 操作方法

首先用注射器抽出气管套管内囊空气, 然后在患者头下垫一软枕, 一助手拇指固定患者下颌角, 其余四指放于软枕上, 使患者头部稍内收, 操作者持胃管从患者一侧鼻孔入胃管, 在插入14~16cm处, 可感到稍有阻力, 将胃管稍作旋转即可。胃管的置入深度要比教科书上测量的长度深约5~7cm, 实践下来, 这样的深度可以减少患者的反流及误吸。

2 结果

经过改进体位后置胃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置胃管法, 临床统计有显著效应。

3 结论

常规置入胃管之所以困难是因为: (1) 气管套管占据咽喉部位, 使得咽喉部空间变小狭窄, 直接造成置管时通过困难。且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集中在相对薄弱的气管后壁, 使软组织向后方突起, 间接压迫食管壁, 使胃管置入受到阻力, 造成操作困难; (2) 昏迷病人, 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不能配合操作; (3) 气管套管长期放置, 造成咽喉部组织水肿使与食管的交界处即食管的第一狭窄部更加狭窄。所以传统方法放置胃管时往往导致胃管盘在口腔或从气管套管与气管壁间空隙进入气管内, 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误入气管和强行插管引起呼吸骤停[1]。

改进体位后置入胃管, 抽出气囊空气可人工减少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推压作用, 减轻对食管壁的压迫, 减少阻力, 从而提高置管成功率, 患者头部稍作内收也可缓解气管对食管的压迫, 便于食管壁回弹, 增大胃管通过率, 稍作旋转置入可减少对咽部粘膜的摩擦力, 减少刺激, 使胃管的韧性增加, 便于胃管的置入。

参考文献

两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留置胃管病人200例, 男128例, 女72例;年龄8岁~89岁, 平均57.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固定方法

1.2.1. 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固定方法:1.5cm×8.0cm的医用胶布2条, 分别在胃管上交叉, 然后粘贴在鼻翼两侧及面颊部。

1.2.1. 2 观察组

采用新型无胶布固定方法。 (1) 材料:选择柔软有韧性透明的聚乙烯软管2根, 第1根管径为0.5cm, 长度为1.0cm, 第2根管径为0.2cm, 长90cm, 剪刀也可利用一次性吸氧管上的固定装置。 (2) 使用方法:将管径为0.5cm, 长度为1.0cm的软管压平, 对折;用剪刀在其中点两侧剪开2个小口, 两端剪口与胃管管径相符, 再将另一根管径为0.2cm, 长90cm的软管横向穿过第1根软管, 再用一小截软管做一调节夹, 可随时调节松紧, 固定于头顶。做好后用纸塑包装包好, 给予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插管前, 将胃管穿过聚乙烯软管, 下滑至60cm处进行插管。插管成功后将聚乙烯软管上移至鼻底, 用透明胶粘在插管刻度处缠绕一圈, 作为标记, 也可增加软管与胃管衔接处的阻力与摩擦力, 防止胃管脱出。再将固定管固定于头顶, 调整调节夹, 达到松紧适宜, 使胃管既不会滑脱又使病人舒适[4]。

1.2.2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意外脱管、固定处皮肤受损情况、护理工作量 (≤5min) 、舒适美观度、拔管时间 (≤3min) 、病人满意度 (分满意、一般、不满意) 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新方法使用方便, 固定牢靠

传统固定法使用胶布固定, 随时间延长, 汗油脂分泌, 其黏度减弱, 尤其是脸颊处的胶布, 更是难以粘贴, 常常因黏性降低而脱落失去固定作用, 有时需要多次重新粘贴固定, 一旦病人活活动动幅幅度度稍稍微微增增大大, , 胃胃管管就就有有可可能能脱脱出出。。新新方方法法取取材容易。制作简单, 消毒灭菌方便。在插管刻度处, 用透明医用胶贴缠绕一圈作为标记, 也增加软管与胃管处的阻力, 摩擦力, 防止胃管滑脱。头顶固定处设计自动调节夹, 利用头部做支点引发反牵引力, 也可防止胃管下滑。并随调整胃管松紧度, 既不用限制病人的头部活动, 又不易使胃管因胶布粘贴不牢或打喷嚏脱出, 减少病人置管的痛苦。

3.2 新方法保护皮肤, 不受损

面颊部体表面积小, 留置胃管病人需每天或定时更换胶布, 即使每次更换粘贴胶布位置, 在较小面颊部区域及鼻翼两侧因反复胶布刺激, 易使部分病人发生接触性皮炎、水疱等皮肤受损情况。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 在皮肤和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而新方法不使用胶布固定, 减少皮肤刺激, 避免了上述困扰。

3.3 新方法提高美观、舒适度

传统固定法使用胶布、白纱带、棉线绳、橡皮筋等固定。易被鼻腔分泌物, 面部的汗液渗湿, 留下胶布的痕迹, 不易清洁, 影响病人美观, 引发病人对形象美的担心。更换胶布时常因胶布牵拉皮肤引起不适感及撕扯胶布对皮肤造成的损伤。用胶布固定胃管舒适度低, 不易清洁, 硬质胃管固定在鼻翼, 鼻黏膜薄, 无脂肪组织局部受胃管壁压迫, 血液循环不畅, 再加上分泌物的存在造成潮湿环境, 使病人感到不适, 且对皮肤有刺激而降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新方法采用无胶布固定, 全透明装置, 固定于颜面部有利于美观, 又便于观察病人皮肤情况, 聚乙烯材料易于清洁, 自动调节夹可根据病人的需求自行调节, 即舒适又美观。

3.4 新方法护理方便减轻工作量

传统固定法粘贴胶布多, 且需经常更换, 每次更换需清洁皮肤, 胶布痕迹难以去除, 因胶布粘贴后引起的皮肤受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病人满意度, 同时加重了护士的工作量。更换胶布的同时移动留置胃管, 刺激气道, 引起病人恶心不适, 增加了留置胃管脱出的风险, 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新方法固定胃管便于口腔护理及鼻腔清洁, 由于胃管固定牢靠, 口腔护理时不会担心胃管滑出, 便于清洁口腔, 也可随时用棉签清洁鼻腔分泌物, 特别适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疾病术后病人经鼻留置胃管固定。

3.5 新方法固定效果好, 提高病人满意度

留置胃管病人因长期不能经口进食, 心理焦虑、烦躁, 再加上担心胃管滑出, 担心插管的痛苦, 使病人心理压力大, 新方法固定胃管不仅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提高住院病人的生活质量,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也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 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服务,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关键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护理

参考文献

[1]陈丹.“八字形”结在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 :227-228.

[2]李玲, 肖艳秋, 白琳.介绍一种胃管固定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4) :346.

[3]梁妙玲, 李洁霞, 滕金蓉, 等.脑卒中病人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61.

改良留置胃管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0例, 占66.7%, 女性患者10例, 占33.3%, 平均年龄53岁, 文化程度:本科8例, 大专8例, 中专6例, 初中5例, 小学3例。患者主要疾病是急性胰腺炎18例、脑梗死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5例, 30例患者都无留置胃管经历, 精神紧张、焦虑, 担心预后。患者鼻腔无肿胀、炎症、无鼻中隔偏曲、无鼻息等。30例患者符合留置胃管适应证。无胃部手术史, 且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详细的向患者介绍留置胃管的目的以及它的优势, 并解释插管时及插管后的注意事项。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认知水平有限, 加上疾病带来躯体的痛苦, 会加重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所以在操作前的解释工作至关重要, 说明护理操作的目的、意义和患者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必须交代清楚,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利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减轻插管前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置管率?如何运用科学工作方法提高护理操作的效率?笔者准备相关解剖图片和硅胶胃管一条, 带入病房, 硅胶胃管组织相容性较好, 头端较硬, 管壁柔软, 管道透明, 管前端侧孔较大, 胃管插入比较, 患者刺激小并能随时观察管内情况, 灌注食物或引流方便。末端连接一小塞子在灌注后塞住末端开口, 不必反折末端并包裹纱布, 节约卫生材料;对比图片告知患者胃管插入的部位和长短, 并让患者用手感受胃管的材质、柔韧度, 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通过解释工作和模拟操作后, 教会患者做吞咽动作和配合方法, 摆好体位, 采用半靠卧位。通过耐心的解释本组30例患者都易于接受, 并配合很好。

1.3 操作过程

用缓慢置入胃管法, 其不良反应比较少, 患者耐受性比较好, 比传统的快速置胃管法一次性成功率高。全程时间段在20s左右, 随患者深呼吸及吞咽动作缓慢插入, 并随时注意患者的反应情况, 调节插管速度, 经过鼻腔, 咽喉及食管狭窄处应减缓动作, 同时安慰患者使其全身放松, 避免咳嗽, 在缓慢将胃管插入到胃内, 置管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无法耐受。

2 结果

29例患者顺利置管, 耐受置管引起的恶心等不适, 置管时间能配合病情需要, 成功率99%, 1例62岁女性患者出现明显恶心, 休息后顺利置管成功。

3 讨论

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 但对于医学知识患者更希望能从专业的医护人员获得, 这对我们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应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能够认识到该病的主要情况, 及插管的优势, 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提高其医疗依从性。心理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消除或缓解患者或家属因对疾病产生的不安、紧张心理, 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的健康状态, 配合医师的治疗后能够达到的状态, 使其能够信心十足的面对疾病, 并对医疗工作者有信心, 积极配合各种的治疗措施, 消除各种自身的不利于恢复健康的不良因素, 早日恢复健康[3]。密切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现在是社会上的一大热点话题, 如何缓解医患纠纷, 提高患者治愈率, 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 使患者掌握自身健康状况, 配合医师的治疗, 减少住院天数, 降低治疗成本, 最终让患者满意出院, 仍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努力。

摘要:目的 与传统的留置方法比较, 提高成功率和患者的耐受程度, 提出使患者有充分的知情权, 使患者配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至2011年我科30例清醒患者采用新方法留置胃管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30例患者男性20例, 占66.7%, 女性10例, 占33.3%, 文化程度:本科8例, 大专8例, 中专6例, 初中5例, 小学3例。患者主要疾病是急性胰腺炎18例、脑梗死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5例, 30例患者都无留置胃管经历, 精神紧张、焦虑, 担心预后。患者鼻腔无肿胀、炎症、无鼻中隔偏曲、无鼻息等。根据结果判断:29例患者顺利置管, 耐受置管引起的恶心等不适, 置管时间能配合病情需要, 成功率99%, 1例62岁女性患者出现明显恶心, 休息后顺利置管成功。结论 分析置管患者的心理, 解决焦虑情绪, 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护理操作效能。

关键词:留置胃管,方法,护理

参考文献

[1]唐梅, 罗芳.两种留置胃管的方法的比较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0 (20) :130.

[2]车杰, 周玉红, 黄友, 等.硅胶胃管留置时间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12) :690-69l.

上一篇:波形模拟论文下一篇:薪酬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