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泵与注射器推注法行鼻饲肠内营养应用的比较

2024-05-20

肠内营养泵与注射器推注法行鼻饲肠内营养应用的比较(精选2篇)

肠内营养泵与注射器推注法行鼻饲肠内营养应用的比较 篇1

肠内营养泵与注射器推注法行鼻饲肠内营养应用的比较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鼻饲患者鼻饲方法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鼻饲模式.方法 将40例脑卒中鼻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泵,一次性营养泵管连接鼻胃管匀速滴注;对照组采用一次性50 ml注射器缓慢注入,一次注入200~250 ml,时间10~15 min,注入前后均用温开水冲管,每天鼻饲4~5次.结果 观察组恶心、呕吐、胃潴留、腹泻、食物反流误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肠内营养泵连接一次性泵管后连接鼻胃管匀速滴注营养液可减少鼻饲并发症发生,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关键词 肠内营养泵 吞咽障碍 并发症

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和吞咽障碍,需长期鼻饲肠内营养来实现营养的供给;但长期鼻饲的患者因其体位不当、咳嗽、进食后吸痰、一次注入量过多或过快、输入的温度过低等,往往会发生腹泻、恶心、呕吐、反流、胃潴留和堵管等诸多并发症,其中腹泻为最常见并发症,约占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并发症的5%~30%[1]。肠内营养泵是一种微电脑控制输液的装臵,以精确控制肠内营养液的输注[2]。具有定时定量,空管报警,堵塞报警、断流、限制量等多种报警提示功能,为危重患者定向、定量、定时地营养输注提保障。并可模仿胃的蠕动节律,间断向肠内或胃内输送营养液。我科采用肠内营养泵与注射器推注方法行肠内营养支持,现比较两种方法的运用情况。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40例,胃肠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均不能自行进食。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82岁平均58.5岁;其中脑出血10例,多发性腔梗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大面积脑梗死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40例患者经鼻腔留臵复尔凯鼻胃管,证实在胃内后妥善固定,做好标识。肠内营养液为肠内营养乳剂(瑞高和瑞代),每天总量500-1000mL,由胃管注入。观察组将鼻胃管与营养泵管连接,泵入的速度控制在50-100mL/h(开始的速度宜慢,控制在50mL/h以内),12-24h泵完。对照组采用50mL注射器分次推注方法,将肠内营养液总量按q4h鼻饲,胃管末端接50mL注射器缓慢推注,每次不超过200mL,温度为37~40℃,鼻饲前后均用20~30mL温开水冲洗胃管。观察两组患者发生腹泻、恶心呕吐、反流、胃潴留和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χ2=9.932,P<0.05)。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别 胃潴留 腹泻 反流 4 3

恶心 1 3

呕吐 0 1

堵管 3 14 观察组 0 对照组 2 3 讨论

3.1 营养泵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降低腹泻的发生:腹泻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可限制肠内营养的摄入,并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导致患者医疗费用的增加[3]。其主要原因是营养液一次量注入过多或过快、营养液温度不适合、渗透压过高。而营养泵持续的泵入加恒定的温度、速度、稳定的渗透压,减少了腹泻的发生。使用注射器分次注入营养液的方法,因手工操作无法保证营养液恒定的温度、速度、稳定的渗透压,增加了腹泻的发生,另外营养液开瓶后因温度的变化,易被细菌污染,也增加了腹泻机会。2)预防恶心呕吐、反流,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进食时体位不当、进食后吸痰不当、或营养液注入过快、量过大,是造成恶心呕吐、反流、误吸的主因,引起肠内营养最严重并发症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的发生。传统注射器推注法,由于是手工分次间断操作,一次灌注量不易掌握,注入速度、压力不易控制易致营养液一次注入量过多、速度过快、压力过大而引发恶心呕吐、反流甚至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发生[4]。而营养泵是一种由微电脑控制输液的装臵,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预先设臵流量、流速,保证营养液能够均匀、缓慢地注入胃肠道中,从而减少反流、误吸,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避免堵管的发生:传统的注射器推注法因分次注入、未冲洗或冲洗胃管的方法不对、间隔的时间长或因鼻胃管较细、营养液浓度高、黏稠度大、起始速度较慢时易堵管。而用营养泵输注营养液,因营养泵能提供一定压力,以克服阻力保证营养液匀速注入,避免了堵管的发生。4)减少胃潴留的发生:老年患者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功能下降,胃排空延迟,易发生胃潴留[5]。而营养泵精确、匀速地输注,使营养液进入胃内随胃肠蠕动匀速流入胃肠内,减少了胃内容物的潴留。

3.2 使用营养泵的护理要点:1)护士必须掌握营养泵的操作方法、报警原因和故障排除。常见的报警原因有空气、管道堵塞、电量不足、滴管内液面过高或过低、液体输完等,护士应针对具体原因及时排除故障。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洗手、戴口罩,营养液即开即用,每瓶开启后的营养液输注不超过8h,并确保输注系统的各个环节不被污染。营养泵管每日更换。3)肠内营养液应遵循浓度由低到高、量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匀速泵入,由开始50mL/h逐渐增加到100mL/h,使胃肠道能更好地适应。4)每次输注时应确保胃管在胃内,抬高床头30~45度或取半卧位,营养液输完后,不要马上平躺,保持该体位30min~1h[6]。同时避免翻身、拍背、吸痰等动作。5)每4~6h给予温开水30~50mL脉冲式冲管,以补充水分,并防止管道堵塞。加强基础护理。6)每日口腔护理bid,妥善固定胃管,做好标识。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杨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2:97.

[2]于康,陶晔璇,蒋朱明.营养支持输注系统肠内营养输注泵 [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3):137-138.

[3]薛秀丽,于长颍.早期肠内营养在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4):8-9.

[4]胡晓芬,吴新凤,陈军莉.脑卒中患者应用输液泵鼻饲的效果 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2):2102-2103.

[5]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0.

[6]张翔军,梁军铭.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J]. 现代护理,2006,12(29):2799.

肠内营养泵与注射器推注法行鼻饲肠内营养应用的比较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ICU 60例通过鼻饲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18岁~72岁;其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8例、脑出血16例、颅脑创伤14例、多器官衰竭5例, 多发伤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意识状况、疾病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鼻饲液一致, 选择能全力、瑞代、力适康等肠内营养液或者米汤、鱼汤、牛奶、果汁、肉泥糊、菜泥糊等自制匀浆膳。每日鼻饲量1 000~2 000 m L, 温度39~41℃, 鼻饲时间为06:00~22:00, 间隔6 h~8 h, 鼻饲前检查胃内残余量, 鼻饲时抬高床头30°。对照组用注射器分次抽取鼻饲液200~300 m L缓慢推注, 6次/d, 每次间隔3 h。观察组固定微量泵于适合操作的位置, 用4支一次性50 m L注射器抽取鼻饲液备用。将注射器装入微量泵, 应遵循先慢后快, 恒温均速的原则, 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1]。根据患者胃残余量及耐受能力调节适宜的速度, 一般开始为80~120 m L/h, 如胃内残留量无异常可逐渐增加至150~200 m L/h, 交替使用和更换注射器。加温器放在胃管靠近微量泵端, 使鼻饲液温度保持恒温, 在持续泵注过程中每4 h回抽胃液1次, 观察胃潴留量, 并予以温开水50 m L冲洗管路。

1.3观察指标

1.3.1鼻饲期间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每次鼻饲前均测定胃残余量, 如残留量超过50%说明存在胃潴留;鼻饲过程中营养液经贲门、食管由口腔、鼻腔流出为反流;鼻饲前无呕吐、呛咳、咳嗽症状, 鼻饲过程中突然出现呛咳, 憋喘, 呼吸困难或咳出、吸出类似营养液样痰说明发生误吸;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性状改变, 每日解稀便或水样便4次以上为腹泻。堵管为鼻饲液浓稠阻塞胃管。

1.3.2护理工作量的计算方法:采用恒温匀速鼻饲方法工作量计算从护士接泵开始到匀速泵入5 min为止, 传统鼻饲方法从接注射器至注完为止。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1。

2.2 2组护理工作量比较, 见表2。

3讨论

3.1恒温匀速的鼻饲方法让患者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有效控制进食速度和进食量, 使营养液匀速进入消化道, 营养吸收利用充分。通过加温器使鼻饲液温度始终保持在39~41℃, 相较与传统鼻饲法中因护士操作时间长, 鼻饲液变凉造成患者胃部不适的缺点, 恒温匀速鼻饲法对胃黏膜几乎无刺激。同时通过匀速缓慢的泵注能减少传统鼻饲法手工不均匀推注进食导致的胃潴留、反流和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3.2操作简单, 方便, 省时省力。只需护士接好微量泵、加温器, 调好泵注速度即可, 在为患者做鼻饲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其他治疗和护理, 大大减少护理工作量,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在泵入过程中微量泵报警功能使异常情况能及时得到处理, 降低堵管发生率。

3.3利用科室现有设备资源和材料, 就地取材, 除适合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外还适用于单纯行鼻饲进食的患者, 适用范围更广。同时采用恒温匀速的鼻饲方法能提高肠内营养治疗效果, 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在临床使用1年多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要求, 适当的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 防止肠道细菌异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 还有利于保持肠道正常菌群分布, 防止菌群失调[2], 促进营养状态的改善。采用恒温匀速的鼻饲方法能够保证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锋利.食管癌患者23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6) :835.

【肠内营养泵与注射器推注法行鼻饲肠内营养应用的比较】推荐阅读:

肠内营养鼻饲11-01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07-12

肠内营养临床应用09-30

肠内免疫营养10-16

肠内营养支持01-19

肠内营养护理09-12

肠外+肠内营养01-01

肠内营养泵01-25

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10-06

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实施11-07

上一篇:听田丽霞老师讲课有感下一篇:利润中心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