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肠外营养教学(通用3篇)
肠内肠外营养教学 篇1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胃癌患者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在疗效上的差别。 方法 将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支持方法之间的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17±1.67)d,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为(3.34±1.42)d,拔除胃管时间为(1.12±0.98)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2.67±0.93)d,拔除尿管时间为(4.65±1.75)d,白蛋白值为(39.7±3.7)g/L,前白蛋白值为(228±19)mg/L,血红蛋白值为(125.21±29.15)g/L,实验组各项指标均大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胃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a)-0028-03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胃癌是一种易发多发的恶性肿瘤,它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相当部分的胃癌患者由于消化道系统受损和胃癌根治术的影响,极有可能存在营养流失的风险。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营养支持,将会给患者的恢复带来严重威胁。对于胃癌根治术后的营养支持,临床上有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选择[2-3]。为了比较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之间的疗效差异,本研究将浙江绍兴第二医院收治的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贡献愚智,以兹学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先决条件。选取了浙江绍兴第二医院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2~76岁,平均(49.35±10.13)岁。其中男34例,年龄22~71岁,平均(42.87±11.53)岁;女26例,年龄28~76岁,平均(52.74±10.84)岁。 所有患者纳入本次实验研究须符合以下要求[4]:①确诊为胃癌患者;②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没有异常;③患者所罹患胃癌为原发性胃癌,并非其他肿瘤疾病转移所致;④没有其他影响本次试验研究的疾病或因素;⑤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加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不得纳入本次实验研究:①新陈代谢紊乱或免疫系统有异常者;②体温和血压有异常者;③胸腔和腹腔明显积水或者胃部有穿孔迹象者;④有其他可能影响本次实验的因素者[5]。 1.2 研究方法 将参与实验的胃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种不同阴阳支持方法之间的临床效果差异。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偏倚控制 偏倚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严格依据制定的实验筛选和排除标准选择胃癌患者纳入试验范围。对于入选的胃癌患者,利用电脑软件随机生成数字表,并利用密封信封随机隐藏分组。实验期间内,所有胃癌患者的根治手术均有同一医师主导,手术前后的护理操作均由同一医疗小组进行处理,手术方案和护理方案均依照统一蓝本制定。实验期间的整个治疗和护理流程均按统一标准进行,由于身体和病情的变化不能够继续适用治疗蓝本的患者将被剔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数据均由同一人员采集,数据提取和处理人员与临床治疗人员分离,不参与临床治疗[6]。 1.2.2 营养支持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实施胃癌根治术后1周内每日按照25~30 kcal/kg的剂量实施肠道内营养支持。术后半天先运用肠内营养支持通道给予250 mL生理盐水进行试餐,如无腹痛和腹胀等不良反应,则进行肠内营养剂的灌注工作。营养液在无菌条件下配制,2000 mL营养液为自制混合奶,成分为米汤、奶粉、鸡蛋、胡萝卜、盐、白糖、植物油,内含有葡萄糖、复方氨基酸、电解质、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通过营养液每天每公斤体重提供1.2 g蛋白质,105~126 kJ的热量,同时监测各项参数以保证输入液的质量适合患者的需要。术后第1、2、3天的计量分别为人体需求总能量的30%、50%和100%[7]。如果肠道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等紊乱情况则根据具体需求调整支持剂量,剂量不足时又静脉推注补充。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自术后首日起静脉滴注肠外营养支持液,剂量为每日25~30 kcal/kg。 1.3 治疗标准 科学的评判标准是正确评估实验结果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收集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胃癌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拔除胃管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和拔除尿管时间作为判断患者康复速度的指标。还收集了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后的白蛋白、前蛋白和血红蛋白指标,作为评价患者恢复情况好坏的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实验期结束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指标发现,实验组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对照组早,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比对照组提前,拔除胃管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拔出腹腔引流管时间和拔除尿管时间也较对照组大幅提前。可见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胃癌患者术后各项康复指标所需时间明显短语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营养指标比较 实验期结束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发现,实验组白蛋白值为(39.7±3.7)g/L,前白蛋白值为(228±19)mg/L,血红蛋白值为(125.21±29.15)g/L。而对照组白蛋白值为(36.1±4.4)g/L,前白蛋白值为(238±20)mg/L,血红蛋白值为(122.12±16.98)g/L。可见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术后的各项阴阳指标也明显好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P 3 讨论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胃癌是一种易发多发的恶性肿瘤,它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8-9]。相当部分的胃癌患者由于消化道系统受损和胃癌根治术的影响,极有可能存在营养流失的风险。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营养支持,将会给患者的恢复带来严重威胁。对于胃癌根治术后的营养支持,临床上有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选择。经过临床的长期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长期实施容易造成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胃癌患者消化道,特别是肠道功能的康复。有的研究还指出,肠外营养支持还有可能会对胃癌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肠胃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恢复,所以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完全可行的[10-11]。 实验期结束后,笔者统计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胃癌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17±1.67)d,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为(3.34±1.42)d,拔除胃管时间为(1.12±0.98)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2.67±0.93)d,拔除尿管时间为(4.65±1.75)d。而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4.86±2.54)d,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为(5.01±2.14)d,拔除胃管时间为(2.89±1.42)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5.42±2.86)d,拔除尿管时间为(5.84±1.56)d。可见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胃癌患者术后各项康复指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实验期结束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发现,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胃癌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的白蛋白值为(39.7±3.7)g/L,前白蛋白值为(228±19)mg/L,血红蛋白值为(125.21±29.15)g/L。而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对照组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的白蛋白值为(36.1±4.4)g/L,前白蛋白值为(238±20)mg/L,血红蛋白值为(122.12±16.98)g/L。可见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术后的各项阴阳指标也明显好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综上所述,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相较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在实施胃癌根治术后,身体功能康复的速度更快,各项营养指标也更好,可见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临床效果更好,更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正平,陈海军.胃肠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54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2):230. [2] 李月春,王东霞,胡夏荣,等.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15(8):607-610. [3] Liang B,Wang S,Ye YJ,et al.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omega-3 fatty acid-supplemented parenteral nutrit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and immunomodul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15):2434-2439. [4] 秦环龙,杨俊.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的时机途径和制剂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791. [5] Leyva-Martinez S,Fernandez-Lloret S,Martin-Ruiz JL. Massive intestinal resection. Nutritional adaptation process [J]. Nutr Hosp,2007,22(5):616-620. [6]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 [7] Braga M,Gianatti T,Gentiliaj O,et al. Feeding the gut early after digestive surgery: results of a nine-year experience [J]. Clin Nate,2002,21(1):59-65. [8]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术后肠麻痹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682-683. [9] 邓鑫,赵毅,崔钊,等.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76. [10] 曹景玉,吴力群,郭卫东,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肝切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1):103-105. [11] 陈荣.谷氨酰胺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112-113. [12] 陶玲玲,谢诚,郑晓娴.我院2008-2011年肠内外营养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42):3948-3950. [13] 杨锐,方玉,辛晓伟,等.肿瘤患者肠内、外营养及围术期营养支持用药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2):3955-3959. [14] 文菲,李宇明,林小红,等.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51. [15] 欧启宏.75例胃肠肿瘤术前、术后肠外营养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27-128. [16] 刘翔.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59-60. [17] 张斌,杨铁军,陈小兵,等.早期免疫型肠内营养对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35-37. (收稿日期:2013-05-09 本文编辑:张瑜杰)
肠内肠外营养教学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危重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肠内营养组36和肠外营养组30例, 肠内营养组男性26例, 女性10例, 年龄27~67岁, 平均 (35.21±5.24) 岁;肠外营养组男性21例, 女性9例, 年龄29~65岁, 平均年龄 (33.21±4.47) 岁。66例重症患者, 其中29例为脑外伤, 9例脑出血, 4例大面积脑梗塞, 6例多发性骨折, 5例严重胸外伤, 重症肺炎5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肠内营养组患者入院后24 h留置胃管, 检查无胃潴留, 早期 (24~48 h) 开始持续胃管泵入肠内营养乳剂 (1.3 kcal/m L) 开始肠内营养 (EN) 。第1天以20 m L/h持续泵入, 以后逐步增加肠内营养泵入速度、总量, 目标热量30 kcal/kg, 3~5 d达目标喂养量。
1.2.2肠外营养组24 h后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输入含150 g/L葡萄糖、100 g/L脂肪乳、70 g/L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配成的完全胃肠外营养液。热卡目标量30 kcal/kg, 经中心静脉24 h均匀输注。
1.2.3 两组患者第1天15 kal/kg, 第2天20 kal/kg, 第3天25kal/kg, 目标热量30 kcal/kg。氮热比100:1。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和治疗7 d后血红蛋白 (Hb) 、血清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淋巴细胞计数 (TLC) 。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后肠内营养组Hb、TP、ALB、TLC均较肠外营养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危重患者, 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 营养物质消耗与需求增加, 营养物质摄入减少或供给不足, 导致重症病人营养状况急剧下降, 直接影响重症综合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营养支持不仅供给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 还参与调理代谢紊乱、调控免疫与内分泌功能, 促进病人康复[1]。表现为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加, 肝糖生成增加和胰岛素介导的外周葡萄糖利用减少, 导致了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应激性高血糖, 脂肪动员与分解加速, 蛋白质分解增加, 骨骼肌与内脏蛋白消耗,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正确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不仅可以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而且可以调控严重应激状态下的炎症、免疫与内分泌状态, 影响病理生理变化, 某些特殊营养素已作为一种“药物”, 能够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所以当今营养支持已成为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策略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非单纯的补充营养, 故又称为营养治疗[2]。危重患者机体代谢呈分解消耗状态, 为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可保障患者需求的热量, 但该支持方法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 使患者胃肠功能衰竭, 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全身炎症反应。早期肠内营养对治疗危重患者严重代谢紊乱、预防应激性溃疡、感染及肠衰竭非常有益。肠内营养符合生理, 即能真正实现从门脉系统供给底物, 又能满足肠道粘膜的营养需要。原因可能是机体创伤应激及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因子和肠内内分泌作用导致肠源性高代谢反应, 而早期肠内营养明显降低这种代谢反应, 维持肠粘膜功能, 改善肠通透性。不少研究显示[3], ICU患者可从早期EN (<24 h) 获益。早期EN可降低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和缓解高代谢状态, 降低炎症介质的活性与释放, 减少肠道粘膜的渗透性, 改善肝脏和内脏血流, 降低疾病严重性, 减少感染的发病率, 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预后以及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基于众多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据, 许多国家的EN指南推荐[4,5]:一旦患者的液体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EN即应当在24~48 h启动, 在48~72 h达到目标营养。
肠内营养 (EN) 具有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长, 保持肠道的机械和生物屏障作用, 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和肠道功能恢复, 改善门脉循环, 防止肠黏膜萎缩和细菌易位, 且具有应用方便, 并发症少等优点[6]。但是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 并能安全应用, 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7]。肠内营养 (EN) 与肠外营养 (PN) 比较, 不仅成本低廉, 而且安全方便, 较易获得更佳的正氮平衡。在实施肠内营养 (EN) 的过程中, 注意勤观察, 勤监测, 按照浓度由低到高, 总量由少到多, 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早期肠内营养施行允许性低热量, 可以提高肠道耐受性[8]。
该研究通过对危重患者实行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肠内营养组Hb、TP、ALB、TLC均较肠外营养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重症患者需要营养支持, 而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符合生理要求, 即利于促进肠功能恢复, 又可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免疫力,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 (2006)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0) :721-732.
[2]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93-807.
[3]Doig GS, Heighes PT, Simpson F, et al.Early interal nutrition, provided within 24 h of injury or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meta-analysa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Intensive Care Med, 2009, 35 (12) :2018-2027.
[4]Heylang DK, Dhaliwal R, Drover JW, et al.Canadian Critical Car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Canadian Critical Car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upport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J].JPEN J Parentere Enteral Nutr, 2008, 23 (3) :301-307.
[5]Mc Clave SA, Martindale RG, Vanek VW, et al.A.S, P.E.N.Board of Directors, 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 [J].JPEN J Parentere Enteral Nutr, 2009, 33 (3) :277-316.
[6]李宁, 黎介寿.外科营养近20年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1) :6-8.
[7]李欣, 熊艳, 黄钊阳.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内科危重症诊治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肠内肠外营养教学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68-03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SAP疾病转归及减少并发症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经证实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TPN组(45例)和EN组(31例)。EN组从入院24~48h经螺旋鼻肠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30cm),TPN组按125~146kJ/kg•d,氮入量:0.2g/kg•d,氮热比为1∶418kJ,再加上每日必需的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配成“全合一”液加入3L袋,由中心静脉输注。结果入院后1~7天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正常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14天的EN与T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EN的营养恢复作用与TPN比较无明显差异。经14天营养支持,EN组的感染率、死亡率显著低于TPN组,且EN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黏膜细胞增生;促进肠蠕动,防止菌群移位同时促进肝脏与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有利于肝脏蛋白合成与代谢调节;同时可以促进胃泌素、生长激素等激素分泌;还可以减轻机体对内毒素与氧自由基的反应;并且EN组的费用约是TPN的1/2~1/3等优点。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近年已有较大进展。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凶险,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1、2]。在治疗上也无特殊药物能够阻止SAP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众所周知,SAP是一种高代谢疾病,在SAP病程中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因此近年来随着对SAP研究的深入,现已把营养支持在SAP疾病转归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上放在重要地位。而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的应用及时机已是现在研究热点,现笔者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湖南省桑植县中医院自2002年3月至2008年12月诊断为SAP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EN组和TPN组的临床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本组76例,其中男33例,女43例。年龄25~73岁,平均(42±1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1996年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发病诱因:胆源性胰腺炎47例(61%),酗酒后12例(16%),暴饮暴食后8例(11%),病因不详9例(12%)。Ranson评分:3项阳性者19例,3项以上阳性者57例。CT平扫Bahhazar分级:C级10例。D级49例,E级17例。APACHEⅡ评分:所有病例均>8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EN组31例,TPN组45例,其中16例经手术治疗,EN组有9例,TPN组有7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起病前的营养状态以及病情分级经检验无显著意义。
1.2营养支持方法
(1)TPN组:入院后行标准TPN支持14d。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出基础能量消耗(BEE),再乘以校正系数13,约为能量:125~146kJ/kg•d。氮入量:0.2g/kg•d。氮热比为1∶418kJ,再加上每日必需的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配成“全合一”液加入3L袋,由中心静脉输注。
(2)EN组:计划提供的热量及氮量及营養支持时间与TPN组相同。入院后12~24h内经螺旋鼻肠管(Flocare,荷兰纽迪西亚公司产品,其可随胃肠的蠕动被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放置后6~12h经稀钡造影证实)或术中放置空肠饲养管,由输注泵输注,输注第1天给于生理盐水500ml,以20ml/h;第2天过渡到糖盐水500ml~1000ml,方法同前,如无胃肠功能紊乱及临床表现加重,即给予能全力。每1000ml能全力提供热量4180kJ,蛋白质40g,及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给能全力5天后,如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及生化检查明显好转再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1.3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
当出现器官功能障碍,非手术治疗症状不缓解并加重,胰腺或胰周的局部感染如假性囊肿感染、坏死组织感染、脓肿等时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胆道引流;被膜切开减压,清除坏死组织。大量盐水冲洗和多管引流;空肠造瘘置营养管。术中见感染多以局限于胰周网膜囊的居多,但也有范围波及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和双侧结肠旁沟的。其他治疗方法还有胃肠减压、吸氧、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预防应用抗生素、抑制胰酶分泌等治疗。
1.4观测指标:
(1)常规指标观测:监测血清白蛋白、血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血清Ca+、血糖。
(2)病人死亡率、并发症率、感染率的观测。
(3)营养指标观测: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的检测,采用ELISA方法测定(试剂盒由武汉华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5结果分析:
结果(X±s)表示.自身对照比较及组间比较以配对t检验处理。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EN组与TPN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
2.2营养支持对血清PA、RBP浓度影响:入院后第1天,RBP较正常水平有极明显降低(P<0.01)。入院后第7天,RBP较正常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PA较正常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第14天.RBP、PA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比较TPN组和EN组经营养支持后的营养指标无差异(P>005,表2)。
2.3营养支持对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TPN、EN支持7d后患者血淀粉酶、血糖较入院第1天有明显的降低(P<0.05),14d后血淀粉酶较入院第1天有极明显的降低(P<0.01),白细胞计数、白蛋白营养支持前后无明显的改变(表2)。
2.4营养支持对死亡率、感染率、并发症率的影响:TPN、EN支持14d后,EN组患者感染率、死亡率与TPN组相同率相比较接收H1,拒绝H0认为两组感染率、死亡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接收H0,拒绝H1,认为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表3)。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处于一种高代谢、高分解的状态,极易导致患者的营养不良。所以,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严重营养消耗及分解代谢增加的疾病,营养支持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环节。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是争论焦点,长期以来肠外营养曾一度是标准治疗方法,而肠内营养被认为是禁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长期肠外营养可以造成小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萎缩、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率增高、免疫功能低下、肝功能的损害、各种代谢紊乱和导管感染等并发症。且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即存在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长期的肠外营养会促进肠道细菌移位,这是胰腺炎继发感染的主要细菌来源。一旦继发性感染形成后,会加重患者的应激状态,全身并发症增多,促使病情恶化。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或阻止肠道细菌移位、肠黏膜萎缩、减少肠源性感染、肝功能损害及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外,最重要是合理肠内营养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更合理的供给机体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基础。本组病例也证实了,EN组在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上都明显少于TPN组。总结肠内营养的优点有:①通过营养素与肠黏膜接触促进细胞抗氧化自由基以及炎性因子的能力,防止细胞过度凋亡,促进黏膜细胞增生;②促进肠蠕动,防止菌群移位同时促进肝脏与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使肠道免疫保持觉醒状态;③从肝肠循环获取营养,有利于机体特别肝脏蛋白合成与代谢调节;④同时可以促进胃泌素、生长激素等激素分泌;⑤还可以减轻机体对内毒素与氧自由基的反应;⑥EN的费用约是PN的1/2~1/3等优点。因此,认为早期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4]。
肠内营养的开始时机是目前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过早给予肠道饮食,将引起胰腺炎症状的加重或复发。临床上一般肠外营养达2~3周时,才转为肠内营养,使胰腺有较长的静息与修复时间。近年来临床医师关注早期肠内营养,开展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状况的维持,还有利于减少肠道细菌移位。有报道,即使少量的EN,也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不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使机体免遭“二次打击”,有利于胰腺炎的恢复[5]。早在上世纪末,Vu等[6]报道,空肠EN对胰液刺激作用很小,经空肠进行EN,可通过负反馈来抑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因此,经空肠尤其是远端空肠的EN,对胰腺作用小,能保证胰腺充分休息,有利于SAP患者的治疗。动物实险方面,如Kotani等比较了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早期肠内营养(第49小时开始)与肠外营养的效果,发现前者在维持免疫应答、肠道完整性、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方面更佳,但是未能改善预后。在临床研究上国外Kalfarentzos等将3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后于48h内通过鼻肠管肠内营养或进行肠外营养,结果发现肠内营养在总的并发症和败血症发生率上明显少于肠外营养。而国内黎介寿院士提出在24~48h的时间段在临床上较易实施EN[7]。大量研究表明将营养素直接经近段空肠向远段空肠输入不会刺激胰腺外分泌增加,多项试验证明,避开胃和十二指肠将营养液直接注入空肠胰腺外分泌无明显影响,距Treitz韧带30cm以上时对胰腺无刺激[8]。本研究在EN组入院12~24h内给予经螺旋鼻肠管(Flocare,瑞士Nutricia公司产品,其可随胃肠的蠕动被放置于Treitz韧带下30cm,放置后6~12h经泛影葡胺造影证实),如果48h后不能进入空肠,则在胃镜引导下放置。入院同时给予33%硫酸镁或中药大黄导泻,以求尽早恢复肠道功能。本组病例均于48~72h内给予了肠内营养,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SAP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经验认为:在患者入院后12~24h内经螺旋鼻肠管,放置后6~12h经泛影葡胺造影证实,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适时给予早期空肠EN。应注意:EN过程中注意鼻空肠管的位置。有的患者日间活动或夜间睡眠时不注意将鼻空肠管拔出一部分,此时管头位置就可能在十二指肠甚至胃腔内,如果不注意观察注入营养后必将引起胰腺胃相、十二指肠相的分泌,使胰腺炎加重或复发。根据笔者经验,在行泛影葡胺造影证实后,在患者鼻肠管上给予读数及标记固定,以免引起医源性加重胰腺炎或复发。EN组病例临床表现及血生化指标上与TPN组观察未見有明显增加,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