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药

2024-07-15

肠外营养药(精选9篇)

肠外营养药 篇1

临床上对危重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营养支持不仅供给机体氮 (蛋白质和氨基酸) 及能量 (糖和脂肪) , 还能满足机体对液体、电解质和维生素等的需要。它一般用于严重创伤及长时期不能较好进食的患者[1]。在口服或管饲都有困难或不能满足机体营养要求时, 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 (PN) 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完全、充足的营养素, 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需要的目的[2]。我院是一所拥有编制病床1 000张 (实际开放病床620张) 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年门诊量40~45万人次, 年出院患者1.8~2万人次。本文通过对我院肠外营养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昊源医院信息系统中记录的2009—2011年我院肠外营养药的相关信息, 对药物的品种、规格、用药量、用药金额等进行统计。

1.2 方法

对2009—2011年我院肠外营养药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 (DDDs) 、日用药金额 (DDDc) 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序, 评价各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

(1) 肠外营养药包括脂肪乳类、维生素类、氨基酸类等, 一般糖电解质静脉用药未纳入本文分析 (如混合糖电解质、转化糖、转化糖电解质等) 。

(2)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和药品金额为计量单位进行分析。药品的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并参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 确定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确定DDD值。以药品的用量除以DDD值, 求得该药的用药频度 (DDDs) , DDDs可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及用药结构。以用药金额除以该药的DDDs, 即得该药的日用药金额 (DDDc) , DDDc代表药品的总价格水平, 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 依此可推断患者的承受能力和依存性。

2 结果

肠外营养药占医院药品总消耗金额比例见表1, 各类肠外营养药消耗金额及构成比见表2, 2009—2011年各种肠外营养药用药金额、DDDs及排序、DDDc统计见表3。

3 讨论

(1) 从表1可知, 2009—2011年我院肠外营养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呈逐年增长趋势, 2010年及2011年销售金额较上一年分别增长34.11%、34.36%, 增长比例较高。从表2可知, 2009—2011年我院氨基酸类肠外营养药品种数、消耗金额及构成比增长较快, 维生素类及脂肪乳类肠外营养药消耗金额增长缓慢, 但构成比有逐年下降趋势。从表3可知, 2009—2011年我院各种肠外营养药DDDs值有4个品种连续3年排序在前五名, 分别是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V)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 (Ⅱ)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 。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由于DDDc值较高, 2011年DDDs值跌出前五名, 肠外营养药DDDc值低于100的品种, 患者及医师的依赖度明显高。有几个品种DDDc值较低, 但由于临床使用有局限性, 所以DDDs值不高也很正常。

(2) 各类肠外营养药应用分析。 (1) 氨基酸类肠外营养药:该类药物近年来品种数、消耗金额快速增长。其中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V) 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 这两个品种DDDs值连续3年排名靠前, 说明临床应用广泛, 尤其在外科手术、肿瘤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和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00 ml×6 g) 这两个品种用药金额及DDDs值均增长较快, 其原因是否与不合理促销有关值得怀疑。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DDDc值较高, 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但该品种用药金额快速增长, 在我院急诊留观患者中的使用较多见。丙氨酰谷氨酰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双肽药物, 在机体内可分解为丙氨酸和谷氨酰胺, 主要为进行长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谷氨酰胺, 说明无适应证使用较突出。 (2) 维生素类肠外营养药:该类药品使用品种数、消耗金额及DDDs值相对稳定,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及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 (Ⅱ) 3个品种DDDs值及排序近三年一直靠前。尤其是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DDDc值较低, DDDs值较高, 在临床上用于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的预防和治疗,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3) 脂肪乳类肠外营养药。该类药物在肠外营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供能值高, 尤其适用于液体摄入量受限的肠外营养患者, 与氨基酸联合应用可提高后者的利用率, 节省机体蛋白质的消耗, 改善氮平衡[3]。我院对此类肠外营养药使用品种数、DDDs值相对稳定, DDDc值相对较高, 患者的承受能力有限, 主要用于外科和危重症患者。

4 结语

我院为本市的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肠外营养药的应用情况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肠外营养药在我院主要用于中度营养不良和手术患者, 日均费用低的肠外营养药在临床使用广泛, 医师和患者的依赖度高。有个别品种的肠外营养药使用增长较快属异常现象, 值得关注。通过本次分析, 发现我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临床医师应用肠外营养药比较盲目, 无适应证使用现象突出。如何正确掌握肠外营养药的适应证以及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药的品种、剂量和疗程, 为患者提供真正经济、有效、合理的营养治疗, 同时避免肠外营养药的滥用或过度使用现象, 需要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翟青, 朱斌, 安国华, 等.肠外营养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 2005, 16 (11) :862-864.

[3]贾金梅.2005—2007年我院肠内肠外营养药使用分析[J].首都医药, 2009, 16 (14) :43-44.

肠外营养药 篇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气流受限为主的呼吸系统疾病,成为人类第四大死亡原因[1]。研究发现[2-3],COPD患者90%以上是老年人,且急性发作期营养不良率接近50%以上。营养状况是COPD不依赖肺功能存在的独立因子[4]。据报道[5],单纯使用肠外营养( P N) 并发症发生率高, 维持营养状态效果差 , 而肠内营养(EN) 的实施又因病人肠道运动、 消化及吸收功能改变受到限制。因此,对于营养不良的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而言,应用肠外和肠内续贯营养支持可能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治疗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COPD急性发作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65~78岁,平均71.2岁;慢性支气管炎71例,肺气肿29例;轻度营养不良73例,中度营养不良25例,重度营养不良2例。排除其他脏器严重并发症及消化道出血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6],每日胃储留量< 200ml,均予鼻饲饮食。

1.2 续惯性营养支持方法 同时使用 EN 和 PN 的营养供给方式,在患者营养评估后24h给予

营养支持。肠内营养供能比例蛋白质15%~50%,维持量为1.2~1.9g/kg7,,肪30%~35%,碳水化合物50%,20~30ml/h速度泵入,以后逐渐增加开始 ,然后根据病人胃肠道的耐受能力调整肠内营养量 ,不足量由肠外营养供给。每日对病人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前 1 天的营养计划完成情况 。病人有无腹胀、 腹泻、 胃潴留、 呕吐等情况发生。若没有 ,则每日肠内营养量按 20 %递增直至全量;若有 ,则根据腹胀情况、 腹泻次数及量、 胃潴留情况等减少胃肠营养量 ,严重时暂停肠内营养。喂养时头高30~45°。首日给予能全力500ml,以后每2天增加500ml,至EN开始第5天达到全量(1500ml)。所有肠内营养制剂选用选用鼻饲能全力(NUTRICIA,纽迪希亚制药)500ml/ 瓶。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挤,如:脂肪乳剂。

2 护理

2.1 肠内营养护理 所有患者均采用输液泵泵注,营养液浓度先稀后浓 ,输注速度先慢后快。用恒温加温器使营养液恒温输入 ,可减少病人的不适及并发症。密切观察病人的胃肠功能情况 ,每班6h~8h 检查胃排空情况,如果胃内潴留 ≥100ml,减慢输注速度;潴留 ≥200 ml 要暂停滴注。有腹胀、腹泻的病人 ,可辅助使用胃肠动力药、 助消化酶及肠道益生菌等。每日准确记录摄入量、 排泄量。营养液现开现用,输注器每日更换。

2.2 肠外营养护理 依据营养支持时间、 病人病情和病人意愿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需要肠外营养超过 7 d 或外周血管条件差者可采用中心静脉置管 ,穿刺部位多为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颈外静脉 ,血管条件好的也可采用 PICC。采用外周血管输注的病人需选择粗直静脉,每日更换穿刺部位。维持导管通畅 ,防止导管相关感染是肠外营养护理的关键。营养液严格现开现用、 无菌操作。采用输液泵匀速输注 ,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进行血糖监测 ,定

期复查生化指标 。根据检查指标调整营养成分及量。采用 24 h 匀速输注。

2.3 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

2.3.1 腹泻 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62%。本组发生52例,发生率为52%。大部分发生于肠内营养开始的第1-3天,本组肠内营养开始第1-3天发生腹泻48例。针对此类腹泻只要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含量、稀释高渗溶液、应用等渗溶液、服用收敛止泻药,2~3 d即可控制症状,不需禁食。对管饲能全力的患者每日鼻饲复方苯乙呱啶片1片,以预防腹泻的发生。另外腹泻原因与抗生素使用有关.大量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真菌感染而致腹泻。如腹泻2d,应用止泻药无效,考虑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真菌感染而致腹泻,根据医嘱调整抗生素,应用大扶康2片口服、每日2次,3d后腹泻缓解。患者腹泻时,对腹泻原因作评估,防止遗漏潜在的胃肠道疾患,并严密观察大便次数、量及粘稠度,做好记录;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再扑爽身粉去湿。

2.3.2 便秘 便秘者因长期卧床,使肠蠕动减弱,加上部分食物不含膳食纤维造成便秘。本组发生21例,在配方中加入润肠的蔬菜汁,其中10例便秘解除;8例经开塞露纳肛后见效。

2.3.3 堵管 营养液溶解不完全或浓度过高;注入药物与营养素相互作用形成不容混合物;两次灌注之间冲洗不充分或滴完后未及时冲管均可引起胃管堵塞。因此每次注完后用20 ~30ml 温开水冲洗胃管。持续滴注的病人间隔4 ~ 8 h 冲洗一次,如需注入药物,應注意药物要充分溶解后注入。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营养不良的高发生率直接损害患者呼吸肌力量和膈肌功能,导致通气供能减弱,减低患者抵抗力,增加并发症可能,最终危及生命。在COPD急性发作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及免疫状况并保护肠黏膜屏障居重要的地位。 由于起病急且长期卧床,胃肠道处于抑制状态,给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带来困难。而长期的肠外营养肠粘膜将废用、萎缩,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早期肠外-肠内续贯性营养支持是目前国际医学领域逐步普遍提倡的营养支持方式。通过肠外-肠内早期续贯性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地维护和利用肠道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同时降低治疗费用。然而对于老年COPD营养不良患者而言,续贯性营养支持模式中肠外和肠内营养液的比例仍有待日后探讨。

参考文献:

[1] 徐卫国,罗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能量代谢与营养支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8):711-712.

[2] 吴玉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营养支持3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70-71.

[3] 李健,罗勇,徐卫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量代谢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4(1):54-57.

[4] 朱裴钦,罗勇,徐卫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因素及死亡因子预测[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4):270-273

[5] 唐静, 朱京慈.序贯性营养支持方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0):1134-1135.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作者简介:

肠外营养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的80例肠瘘患者, 男54例, 女26例, 年龄为22~72岁, 平均年龄45.5岁, 其中直肠癌术后低位肠瘘12例, 外伤致空肠瘘8例, 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16例, 腹外科术后吻合口瘘20例, 其他原因造成十二指肠瘘24例。患者均无肝、肾功能不全, 无内分泌, 免疫系统, 严重心肺疾病, 围手术期未接受输血。

1.2 治疗方法

1.2.1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肠瘘患者测血清电解质1次/d, 指导临床补液。加强引流, 控制感染, 瘘口负压吸引, 尽量吸干净溢出的肠液, 并用氧化锌纱布敷盖, 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1.2.2 生长抑素或生长激素

给予奥曲肽, 约2周, 待流出的肠液量<100mL/d, 瘘管肉芽组织生长时停用生长抑素, 改用生长激素8d, 连续用约l0d。

1.2.3 营养支持

早期采用TPN, 从术后第4天开始。热量104.5kJ/ (kg·d) , 糖与脂比为1.5︰1;氮量为0.2g/ (kg·d) , 热氮比为150︰1。常规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以及足量的水、电解质、谷氨酰胺、维生素等;每天监测患者血糖4~5次以调整胰岛素用量, 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运用生长抑素、东莨菪碱等消化腺分泌抑制药。运用肠外营养10~16d, 根据患者肠道的情况, 逐渐改为EN+PN, 最后过渡到EN。PN用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持续输注;EN用要素膳或整蛋白膳经肠造口输注。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前, PN后, EN后的TNF-α和IL-6, PA及血浆内毒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数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 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EN后15d PA, IL-6、TNF-α以及内毒素测量值均优于TPN后15d, 差异有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肠外瘘患者多伴感染, 机体为应激状态, 因此促分解代谢激素分泌上升, 蛋白质分解加剧, 当不能合理给予营养支持时, 会出现代谢紊乱以及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1) 大量消化液丢失, 营养物质也随之丢失; (2) 肠瘘导致肠道完整性的破坏, 且由于摄食对消化液分泌的刺激, 患者需禁食; (3) 肠瘘引起的感染, 导致肠瘘患者处于应激状态, 导致分解代谢亢进。因此, 营养治疗对肠瘘患者来说很重要。肠瘘患者的营养治疗主要包括PN以及EN。

PN将营养物质从静脉补给, 因此应用PN可减少胃肠液分泌, 从而经瘘口溢出的肠液量随之减少, 如在PN时加用生长抑素, 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胃肠液分泌, 减少肠液丢失量, 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促进瘘口的自愈;PN补充水、电解质方便;PN营养素经肠外补充, 帮助肠道得到休息。但长期TPN可造成肠腔营养底物缺乏, 胃肠黏膜损伤加重, 使黏膜细胞萎缩, 引起细胞间紧密连接部增宽与分离, 容易形成细胞旁路感染途径[2]。

由于长期的PN可加大感染率, 所以应尽早实施EN。但EN能增加瘘流量, 故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前提是腹腔引流通畅及腹膜炎症已经局限。PN+EN为完全EN的过渡阶段, 两者联合可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弥补此时肠道对完全EN尚不适应不能仅靠EN的缺点, 促进机体的合成代谢, 缩短扭转负氮平衡时间, 增加蛋白质储备,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3], 为单纯EN作好准备。联合营养治疗的时间一般为1~3个月, 视患者瘘口的引流量, 逐步从联合营养转变为EN。本次患者在腹部炎症局限以及引流量减少后及时行EN。发现EN治疗后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PN后 (P<0.05) , 直接说明肠内营养可降低肠瘘患者的内毒素水平。内毒素血症与肠黏膜萎缩及肠道通透性增加密切相关。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降低可导致细菌以及内毒素移位, 而内毒素血症可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更严重, 最终导致细菌及内毒素进入血循环形成肠源性感染。本次研究结果说明肠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功能, 使肠道通透性降低, 减轻因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导致的肠源性感染。有研究显示TPN时细胞因子TNF-α及IL-6会明显升高[4], 本次研究亦发现PN时细胞因子TNF-α和IL-6明显高于EN时, 也说明肠内营养可抑制肠内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 降低肠黏膜通透性, 减少肠内细菌移位的发生, 与其他研究EN可提供更有效的营养支持, 促进胃肠黏膜的生长, 改善肠道的屏障和免疫功能, 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率的结论一致[5]。本次研究还发现肠内营养后PA值显著高于肠外营养后 (P<0.05) 。

另外, 生长激素具有帮助增加肉芽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及纤维母细胞含量, 加快肠黏膜上皮细胞增加, 加速瘘口愈合功能, 生长抑素可帮助有效抑制胃肠液分泌, 减少肠液丢失量, 有利于感染控制, 应注意使用。

本次研究发现EN可以有效的控制内毒素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尽早使用EN十分重要, 但是可增大瘘流量, 必须在引流通畅, 腹膜炎局限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肠瘘患者治疗应先采用PN, 用PN+EN过渡, 视患者情况尽早行EN。

参考文献

[1]Draus JM Jr, Huss SA, Harry NJ, et a1.Enterocutaneous fistula:are treatments improving[J].Surgery, 2006, 140 (4) :570-576.

[2]李宁.肠功能障碍与营养支持[J].临床医学杂志, 2006, 14 (4) :199-201.

[3]谢大志, 付歆颖, 陈锦湘, 等.肠瘘治疗中肠外营养24例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l7) :213-214.

[4]姜英俊, 空心涓, 田字彬, 等.消化道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与单纯肠外营养的比较[J].中国营养学杂志, 2006, 14 (1) :18-21.

肠外营养药 篇4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我院全肠外营养液(TPN)的使用情况及处方医嘱,为临床合理使用TPN提供参考,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营养支持水平。方法:对我院第3季度TPN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处方设计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糖脂能量比、非蛋白热氮比及处方配伍等方面不足。结论: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营养情况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同时药师应强化审方意识,并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进一步提高合理应用TPN的水平。

【关键词】全肠外营养液;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46-02

全肠外营养液(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是一种经静脉输注供应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液体。通常是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于营养袋中的一种 静脉输液。它不仅能够维持体重和保证代谢的完整性,还能恢复患者血液和免疫功能的完整性,因而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1]。我院从2000年开展TPN集中配制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但TPN处方组成如存在缺陷会降低疗效,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为了解我院TPN处方合理性,现将我院2014年第3季度配制的TPN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查阅我院2014年7月~2014年9月的TPN处方,统计、分析使用人数、使用情况、处方合理性。

2 结果

2.1 TPN的基本应用情况

所调查的患者中,男性179例(68.58%),女性82例(31.42%)。TPN在我院应用科别主要在外科及重症医学科病区,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者。具体情况见下表1。

表1 TPN临床科室使用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TPN 的适应证

本次调查中,TPN的应用疗程以超过5天以上的为主,占74.71%。TPN治疗通常需持续5~10天以上才能对应激和危重患者提供营养底物,以保证主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如果应用时间过短,很难保证有足够的底物,就没有临床治疗意义。因此,建议临床医师在估计患者需TPN 治疗少于5天时,一般不应用TPN。从本次分析,使用TPN 天数较少的科室主要集中在重症医学病区、妇科。重症医学科病区有不少病例属于病情过重或突发死亡的患者,妇科有些为妊娠反应的患者,当症状减轻就停止使用。少数患者为随意给药的结果。部分患者使用TPN 10天以上,这部分患者多为围手术期存在营养不良的大手术。

3.2 TPN的液体量

通常情况下,人体液体需要量基本标准为1500mL/20kg,并随着体重的增加以每20mL/kg增加(≥1500mL)[2] 。但对于一些重症别人如某些心、肺疾病、术后或肾脏患者,其液体量需适当降低。经分析我院TPN小于1500mL处方液体量大部分来自这些重症别人,其液体量基本符合要求。

3.3 TPN处方组成

TPN的组方是比较复杂的,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此外可添加一些电解质、微量元素等[3]。通常,TPN的能量由葡萄糖和脂肪乳一起提供,其糖脂能量比最好控制在3:7~7:3,二者组成的双能量系统代谢更为有效,达到氮平衡所消耗的能量相对减少。本次调查发现两者比例不合适的处方共有474张(29.68%)。糖脂能量比偏低虽然可通过增加脂肪代谢以保证供能,但会导致患者免疫抑制、肝功能受损、血脂升高、血栓形成、心管疾病危险性增加及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2008版《临床诊疗指南一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中推荐非蛋白热氮比为100:1~150:1 较为合理,本次统计发现共有832张处方医嘱非蛋白热氮比不当,占总处方数的52.10%。大部分处方提供的氮量太少,热氮比过高,不能够保证良好的蛋白质合成,使过多的非蛋白热卡转化为脂肪,增加代谢负荷,导致肝脏脂肪浸润和高血糖等代谢并发症的发生。电解质浓度偏高的处方有126张(7.89%)。脂肪乳粒靠表面磷脂所带负电荷间的相互排斥力而达到稳定的。加入的阳离子、尤其是高价阳离子,一旦浓度过高会中和脂粒表面的负电荷,导致破乳。由于破乳现象很难被发现,因此对TPN 中的电解质需限量规定[4],如Na+<100 mmol/L、K+<50mmol/L、Mg2+<3.4 mmol/L、Ca2+<1.7 mmol/L。本次調查发现我院主要是Ca2+浓度超标,一价阳离子浓度使用合理。谷氨酰胺是许多重要代谢反应中的底物和调节物质,并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在TPN 中加人谷氨酰胺可增加小肠和结肠细胞的活性,改善肠黏膜功能,降低胃肠道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5]。但其说明书明确指出其供给的氨基酸量不应超过全部氨基酸供给量的20%,否则不利于氨基酸合成。本次统计发现共有94张处方医嘱谷氨酰胺含量超过20%,约占总处方量的5.89%。

4 小结

从此次调查分析可看出我院在TPN处方设计基本合理,医师根据具体病情及各项生化指标所制定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做得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例如较为突出的是热氮比及糖脂比设计不够合理;今后在这些方面有待改进,药师应做到严格审方,保证TPN 配制质量,并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进一步提高合理应用TPN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余维英. 我院全肠外营养处方质量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4) :146-147.

[2] (美)鲍.药学临床实践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13-149

普外科肠外营养相关护理体会 篇5

关键词:普外科,肠外营养,护理体会

肠外营养是指经肠外途径 (通常是静脉) 供给机体足够的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分。当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无法经胃肠道摄入足够的营养素时, 应考虑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普外科具有较多肠外营养适应证, 如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消化道梗阻、肠瘘、重大外伤手术等[1]。肠外营养有可能出现较多并发症, 因此要求严格的护理和细心的观察, 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回顾我科2010年1月至10月施行的肠外营养86例, 其中使用全营养混合液31例, 均无并发症发生;使用单一营养素55例, 其中1例患者输注氨基酸时心力衰竭加重, 1例患者出现脂肪乳过敏反应。在此将我科肠外营养相关的护理体会做一总结, 以资共勉。

1 肠外营养方式的选择和实施

1.1 营养液的选择

全营养混合液, 即将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在无菌条件下按一定次序混合后匀速输入。其优点是合理的热氧比和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 减少了代谢性并发症;浓度降低, 对静脉刺激减轻;不必多次更换, 减少感染机会[2]。单一营养素, 在短时间内集中输注, 易引起代谢性并发症和静脉损伤, 但在无条件进行全营养混合输注时或者在短期内过渡至肠内营养时可使用。

1.2 输注途径的选择

经周围静脉输注操作方便, 但易导致静脉炎和血栓形成, 可用于短期营养支持, 一般不超过10~14天;经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对操作和护理要求较高, 中心静脉受药物刺激较小, 可用于较长期的肠外营养支持[1]。

1.3 全营养混合液的配制

严格无菌操作, 磷酸盐加入到葡萄糖液中, 微量元素和电解质加入到氨基酸溶液中, 将上述两液转入3升袋中, 并观察有无沉淀;将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混合后加入脂肪乳中, 然后再转入3升袋中;排气后轻轻摇动使其混匀, 贴标签 (注明成分、科别、床号、姓名、配制时间) , 24h内以30~60滴/分的速度匀速输入[2]。应注意以下几点:设专用配制室和层流操作台, 配制前紫外线照射半小时;配制前将所有物品准备齐全, 避免多次走动增加污染机会;注意配伍禁忌, 营养液中不能加其他药物, 电解质避免与脂肪乳直接接触;对于脂肪乳剂应仔细观察有无分层或游离油滴, 若有此现象说明乳剂已不能使用[3]。

2 并发症及其预防、护理

2.1 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

在中心静脉置管时, 可因患者体位不当, 穿刺手法不正确等引起气胸、血肿、动脉神经损伤。若大量空气进入输注管道可发生空气栓塞, 甚至死亡[2]。

在置管前应做好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置管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的配合。选好穿刺部位, 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抽回血, 观察是否通畅, 测管内压力是否正确。若误穿动脉, 应立即拔除穿刺针, 压迫穿刺部位一般可止血。如突发胸痛、胸闷、咳嗽等, 应考虑气胸, 暂停操作, 进行胸部x线摄影。为避免空气进入, 穿刺时嘱患者呼气后憋气, 插管动作要敏捷, 拔除导管内芯时随即堵住穿刺针接头处, 输液时牢靠连接输液各部, 排尽空气。

2.2 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

若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以及导管长期留置可引起穿刺部感染、导管败血症等并发症。置管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敷贴隔日更换1次, 并保持干燥, 导管接口注意消毒和牢靠连接,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出。患者如出现感染征象或原有感染持续不能控制、甚至加重, 尤其是在留置导管较长时间时, 应考虑到导管感染的可能, 立即经导管抽血培养, 拔除导管后剪取1cm送培养。

长期使用同一静脉或输注高渗液体, 可引起周围静脉炎, 因此, 营养液经周围血管输入, 应尽量选用较大血管并经常更换穿刺部位, 超过10-14天的应经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壁可刺激纤维蛋白形成和聚集, 形成纤维蛋白隧道和血栓, 轻者可无症状, 若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则会沿着导管的走行出现红、肿、热、痛[4], 若血栓脱落还可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应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治疗。为预防血栓形成, 输注过程中应避免导管扭曲、挤压, 导致液体中断或漏出, 输注结束时及时用肝素液封管, 静脉营养通道尽量不作其他用途如用药、输血、采血等。

2.3 代谢性并发症

当单位时间输入糖总量过多, 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时, 就易发生高血糖相关并发症。葡萄糖输注速度控制在5mg/kg/min以下, 定时监测血糖[2]。当患者出现口渴、多尿甚至神志障碍时, 应立即停止输入葡萄糖, 考虑是否有血糖过高。若突然停用营养支持或胰岛素用量不当, 有可能出现低血糖, 表现为心慌、无力、大汗、头昏等, 应立即测血糖, 给予输注葡萄糖液, 因此停用营养液时应逐渐减慢速度[2],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应注意血糖的监测。

由于普外科患者往往有呕吐、腹泻以及经胃管、瘘口排出体液等因素的影响, 静脉营养有时不能准确补充所需的营养素。因此, 要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注意观察患者面容、神志和生命体征, 定时测量血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 及时了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2.4 其他并发症

脂肪乳和氨基酸都是大分子能量物质, 静脉输注时还可能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发热、头痛、心律失常、精神症状、过敏, 甚至休克。出现以上症状时, 在排除原发病和感染等原因之后, 应考虑到肠外营养的不良反应。有多篇报道脂肪乳迟发性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 可表现为发热、寒战、胸闷、心慌或伴皮肤发红、瘙痒等[5,6]。我科的一例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潮红、高热、胸闷, 发生于输注脂肪乳20min左右, 停止输注后逐渐缓解。据分析, 肠外营养不良反应可能与单位时间输注量过大、储存温度变化等因素有关。根据药典, 20%脂肪乳注射液输注开始15min, 滴速0.5mL/min, 每日总量不超过3g/kg[7]。因此, 在输注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尤其应注意。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 输注氨基酸过多有可能导致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应检测尿蛋白和肾功能变化。

此外, 长期肠外营养可导致胆汁淤积、肝功能损害, 引发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移位, 导致菌群耐药、感染加重等并发症, 及时恢复肠内营养有助于控制这些并发症[8]。

3 小结

肠外营养的目的在于为消化道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必需的营养素, 但如不合理应用会弊大于利。因此, 应针对患者的疾病与营养评估结果, 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案。对使用肠外营养者, 应努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尽早过渡至肠内营养。在肠外营养的护理工作中, 一定要认真评估、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和分析、及时汇报和处理, 这样才能安全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临床指南 (2005年12月版) [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23) :1596-1598.

[2]谢学仙.胃肠外营养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9) :150.

[3]林卓慧.肠外营养制剂的配制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1) :2819-2821.

[4]李葆华.全胃肠外营养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 :106-107.

[5]张辉兰.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要点[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4) :31-32.

[6]王艳华.滴注脂肪乳溶液迟发性过敏反应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9, 6 (2) :145-146.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二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590.

肠外营养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科进行胃癌根治术的94例患者为本组的研究对象。随机的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7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26例、女21例, 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2.4岁;体重46~78 kg、平均体重 (62.2±15.4) kg, 前白蛋白0.28~0.36 g/L、平均前白蛋白 (0.32±0.04) g/L;试验组中男25例、女22例, 年龄43~65岁、中位年龄51.8岁;体重44~76 kg、平均体重 (61.5±14.6) kg, 前白蛋白0.27~0.38 g/L、平均前白蛋白 (0.33±0.05) g/L;在性别、年龄、体重、营养状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组间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应用肠外营养支持, 卡文注射液1920 ml, 1次/d, 静脉滴注;试验组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选用瑞素肠内营养液, 通过营养管注入, 应用7 d。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和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组间的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P<0.05表示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1周试验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为 (0.28±0.02) g/L、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为 (0.25±0.02) g/L, 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57.2±11.8) h、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72.1±14.5) h, 试验组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6.38%、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14.89%、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癌术后早期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转归的关键因素[2]。肠内营养使得肠黏膜的功能和结构完整性得以保留、使肠黏膜细胞更直接的获得营养, 促进肠黏膜营养的改善和组织的增生修复, 保持黏膜的屏障功能。何彦坤等[3]通过对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胃癌治疗中患者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表明, 两组间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排气恢复时间两组间的OR (95%CI) 值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治疗中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本组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 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与帅磊渊等[4]的研究报告获得一致的结论, 表明肠内营养的营养支持效果优于对照组, 安全性高, 有助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胃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更有益于患者营养状态的快速恢复, 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及早恢复, 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是胃癌术后更为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参考文献

[1]戴春, 徐殿松, 孙桂菊.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36) :7092-7095.

[2]刘翔.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2) :59-60.

[3]何彦坤, 张静, 何若冲.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手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5) :2077-2081.

肠外营养药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均行胃癌手术,男44例,女52例,年龄32~81岁,平均52.8岁。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34~81岁,平均53.6岁。对照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32~80岁,平均52.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手术方式及术前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术后常规抗感染5~7d。根据生化指标调整Ca2+和K+的补充量。 (1) 对照组为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组,术后1~7d给予10%GS1000mL, 5%GS 500mL, 5%GNS 1000mL为凡命250mL。热卡为脂肪乳剂250m L加电解质、维生素、适量维生素共3000m L以60~80滴/min静脉滴注。 (2) 观察组为中心静脉营养支持组,术后1~7d于中心静脉导管给予10%GS1000mL, 50%GS 100mL, 5%GNS 1000mL,为凡命250~300mL,脂肪乳剂250mL加电解质,维生素及适量胰岛素共2500mL,加入3L静脉营养袋内,混合成全营养混合液即TNA,以10滴/min缓慢滴入。开始在24h内均衡输入,以后逐日提前1h输完。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测定血清蛋白、转铁蛋白、24h尿素氮,并计算氮平衡,术前检测1次,术后每周测1次,连续3周,见表1和表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AS统计软件分析,计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2.1 对照组48例中,发生血栓性静脉炎6例,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导致败血症1例;两组在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方面未见显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术前后生化指标及氮平衡的比较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3.1 胃癌患者往往合并营养不良或亚临床状态的营养不良,手术治疗又使患者的分解代谢加剧,更加促使营养不良的发生,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愈来愈被医生重视[2]。因此,营养支持在术后能保持肌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维持细胞代谢,参与生物与功能调控与组织修复,加速伤口愈合与促进患者的康复。目前多采用外用静脉单瓶输液和中心静脉-TNA[3]。我们对此进行了护理观察和对照研究,由表1和表2显示,中心静脉TNA治疗优于外周静脉营养支持。可加速提高术后各种生化指标,改善氮平衡,有利于患者的营养给予。

3.2 中心静脉-TNA以较好的热氮比和多种营养素同时输入,可增加节氮效果。而外周静脉单瓶输入,由于各种营养非同步输入,可造成营养浪费。增加了医疗费用。

3.3 按外周输入法,约更换8瓶以上液体,加大了护理工作量,频繁更换液体也容易导致细菌污染,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使用中心静脉-TNA输入法,减少了频繁换瓶次数,避免了感染机会。但在静脉穿刺置管时,如局部护理和营养液配制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否则也会发生导管性感染,这点需引起高度重视[4]。

3.4 护理体会

3.4.1 严格无菌操作,静脉应用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无菌操作。特别是中心静脉输液,应每天消毒并更换贴膜。

3.4.2 防止代谢性并发症;外走静脉输入单瓶输注时氨基酸与非蛋白质能量液应注意合理间隔;中心静脉-TNA应注意控制滴速;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高热脱水、大汗等症状;2d每6~8h测血糖、尿糖各1次,以后改为每月2次,每2天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保持静脉或导管,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我们观察到外周输液引起静脉炎发生。

总之,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中心静脉-TNA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污染机会,降低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可明显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国豪.全合一肠外营养液的配置[J].上海护理, 2004, 4 (4) :56.

[2]吴国豪.肠外营养并发症及监测[J].上海护理, 2003, 3 (4) :59.

[3]Beattie AH, Prach AT, Baxter.JP, 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use of ente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postoperatively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supplements postoperatively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patients[J].Gut, 2000, 46 (6) :813-818.

肠外营养药 篇8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有48例患者使用TPN, 共合计422张。使用TPN的临床科室分别为普外科、ICU、胸外科、骨科、泌尿科等。对422张TPN处方的使用疗程、液体量、能量、糖脂比、热氮比、维生素、电解质等应用情况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TPN应用疗程的分布情况见表1。

2.2 TPN处方液体量及能量分布情况见表2。

2.3 TPN处方主要组分比例 (糖脂比、热氮比) 分布情况见表3。

2.4 影响TPN稳定性的电解质含量对照表见表4。

3 讨论

3.1 使用疗程

医学研究表明, TPN不适用于应用不超过5d的患者, 因为现今的营养支持概念已经不仅仅是对饥饿者提供营养物质, 更重要的是对应激和危重患者提供营养底物, 以保障主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 如果应用时间过短很难保证有足够的底物, 失去临床治疗意义。一般认为TPN应用5~7d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7~10d可以降低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2]。本研究显示, 我院临床基本能按TPN治疗范围正确使用TPN, 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 有不少患者使用TPN不超过5d。

3.2 液体需要量

正常情况下, 人体液体需要量以1500ml·20kg-1为基本标准, 每增加1kg则增加20ml液体的量 (≥1500ml) [3]。应据病情和个人状态确定每日机体总液体需要量如腹泻、烧伤、创伤等患者需要增加 (而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肺水肿、闭合性脑外伤等患者则应适当限制) , 算出额外所需液体量后, 确定TPN的液体量。我院TPN处方基本符合要求。

3.3 能量需要量

能量的需要量决定于病人的基础代谢和病情需要, 正常人体能量需要量为25~30 kcal·kg-1·d-1。大约1500~1800kcal的能量就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量。热量的需要量决定于患者的基础代谢和病情需要, 热量供给过少, 达不到治疗效果, 供给热量过剩将会增加患者的肝肾负荷, 并可能导致肝肿大、脂肪肝及酶谱改变。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急期营养支持原则是20~25kcal·kg-1·d-1, 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 营养供给量需要适当增加, 达到25~30kcal·kg-1·d-1[4]。但由表2可知我院还有12.08%肠外营养处方的能量未能达到1500kcal, 也未随疾病变化进行调整, 导致供热不足, 应适当提高葡萄糖的用量。

3.4 糖脂比

脂肪乳与葡萄糖合用有更明显的节氮效果[3]。以糖脂双能源来供给能量的其中葡萄糖供能占非蛋白供能的50%~70%, 脂肪乳供能占非蛋白供能的30%~50%;就是糖脂供能比应为1~2∶1[5], 成人葡萄糖每日供应量为2~7g·kg-1·d-1。本次调查422张处方中, 葡萄糖用量<100g的有23张, 占5.45%, 由表3可知我院肠外营养的糖脂供能比有很大一部分<1, 主要由脂供能, 过多的脂肪可引起免疫抑制、肝功能受损、血脂升高、血栓形成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由于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普遍存在脂肪酸吸收能力不强, 而且过高循环水平的脂粒易导致急性腹痛或急性胰腺炎等问题, 临床上一般不主张脂肪乳的用量过大, 所以TPN一般控制在一瓶脂肪乳的用量 (20%或30%, 250ml) 。但是调查中发现, 仍有部分病例使用2瓶脂肪乳, 使糖脂比失衡, 脂肪乳过多的现象, 提示医师应考虑葡萄糖的需要量, 使糖脂比在合理的范围内。

3.5 热氮比

TPN中主要供能物质为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 其中葡萄糖和脂肪乳提供双重非蛋白质热量, 占人体能量消耗的85% , 氨基酸提供氮能占人体消耗量的15%[4]。氨基酸除了可维持机体正氮平衡外, TPN中的氨基酸还具有缓冲和调节pH值的理化特性。肠外营养液中, 氨基酸的供给量应为0.8~1.2g·kg-1·d-1, 在疾病及恢复阶段, 应每天摄入蛋白质1~2g/kg。对于轻度应激的患者的TPN 中的非氮热卡∶氮=150~190∶1;中度应激患者非氮热卡∶氮=150∶1 ;严重应激患者非氮热卡∶氮= 120~150∶1[5]。但对于肾衰和氮质血症的患者, 可采用低氮处方, 非蛋白热卡∶氮=300∶1。本调查发现, 有55.92%的处方中热氮比>200∶1, 有5.68%处方中热氮比>300∶1。氨基酸的量偏少, 不能提供充足的氮源, 还会使中性脂肪乳暴露在酸性葡萄糖环境中, 易造成脂肪乳不稳定。处方中应适当增加氨基酸的含量。

3.6 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TPN稳定性受pH值、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葡萄糖的浓度、配制混合顺序、贮存温度及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脂肪乳颗粒表面磷脂带负电荷, 一价阳离子如Na+、K+, 二价阳离子Ca2+、Mg2+可与之中和, 使脂肪颗粒互相靠近, 发生聚集和融合, 导致水油分层;还可与格利福斯产生磷酸盐沉淀。因此, 为保证TPN的稳定性, 应严格控制阳离子的浓度, 使Na+<100mmol/L, K+<50mmol/L, Ca2+<1.7mmol/L, Mg2+ <3.4mmol/L (每升中各电解质的最大含量对照表见表4) , 否则会导致沉淀。调查发现, 有个别处方在1500ml中加入6支10%氯化钾注射液, 会影响TPN的稳定性。长期应用TPN会发生微量元素缺乏, 应及时补充。我院未能重视微量元素的补充, 只有17.65%的处方中加安达美注射液。磷在蛋白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极为重要, 建议每天补充4~9mmol[2], 否则易出现低磷性昏迷。

3.7 维生素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手术、烧伤、败血症等) 及一些长期使用TPN的危重患者, 补充维生素显得尤为重要。但给予脂溶性维生素时须谨慎, 因为脂溶性维生素补充过多易产生不良反应, 由此引起并发症。本次调查发现, 处方中不含脂肪乳但加入了脂溶性维生素, 而且56.67%的处方用两支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个别处方两种维生素各用3支, 用量偏大。

我院使用的部分TPN处方存在总能量不足、糖脂比不合理、热氮比值过高 (主要是氨基酸用量偏少) 、维生素超量、存在影响混合液的稳定性的因素及组分不全等问题。因此, 建议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TPN的适应证,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体质量、生理功能变化等, 制定合理的个体化配方, 重视TPN的配伍稳定性, 控制TPN使用疗程, 同时加强监测患者的营养、血生化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及时给予调整, 预防和减少TPN治疗的并发症, 充分发挥TPN支持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 对我院全肠外营养液 (TPN) 处方中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422张TPN处方资料。结果 我院TPN处方设计基本合理, 但部分处方存在各组分配比不合理、组分不全等问题。结论 临床医生应针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准确评定, 合理设计配方, 恰当地选择使用各种药物, 提高临床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胃肠外营养, 全,处方, 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13.

[2]蔡卫民, 袁克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108-115.

[3]鲍[美].药学临床实践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13-149.

[4]叶任高, 杨念生, 陈伟英, 等.补液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111.

肠外营养药 篇9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因此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积极进行营养支持,来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1]。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本次研究笔者就对这两种营养方式在术后早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患者,按照其术后采取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50例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34~78岁,手术方式:10例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3例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7例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总蛋白水平为(58.5+2.7)g/L,白蛋白水平为(30.1+2.3)g/L,前白蛋白水平为(198.7+17.4)mg/L,血红蛋白水平为(103.4+17.1)g/L。肠外营养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6岁,11例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0例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8例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总蛋白水平为(58.3+2.8)g/L,白蛋白水平为(30.3+2.5)g/L,前白蛋白水平为(199.2+16.9)mg/L,血红蛋白水平为(102.6+16.7)g/L。排除术前营养状况评定为恶病质者;合并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患者;合并有代谢疾病患者[2,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术前营养状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取肠内营养方式患者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500m L浓度5%的葡萄糖溶液,如果患者无不适感,则缓慢输注肠内营养液500m L。肠内营养液的主要成分为:每1000m L中,包含38g蛋白质、34g脂肪、138g碳水化合物、0.26g维生素、4.24g微量元素,渗透压250mmol/L。输注后如果没有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则在术后第3天、第4天将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量增加至1000~1500ml/d,连续输注7d[4]。

肠外营养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开始给通过中心静脉管缓慢输入营养液,营养液规格为:1920m L/袋,每袋营养液包含1400kcal总能量、45g氨基酸、68g脂肪、130g葡萄糖,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营养液中加入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丙氨酰谷氨酰胺、电解质等物质[5]。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

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7d后的总蛋白水平(TP),白蛋白水平(ALB)和前白蛋白水平(AP)[6];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体重下降情况等[7]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8]。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术后PA、ALB和TP水平相当,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肠内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体重下降幅度以及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小于肠外营养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临床数据见表2所示。

3 讨论

由于胃癌根治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手术时间较长,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强的应激反应[9],导致患者的合成代谢受阻,加之患者术后要进行禁食,使得其摄入体内的蛋白质及热量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营养不良,给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10]。因此,术后早期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术后机体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1,12]。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营养液是经过患者的肠道-门静脉系统吸收,且经过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因此,这种营养支持方式更符合机体生理状况,更利于患者的自我调节[13]。不仅如此,肠内营养支持还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的肠粘膜萎缩,有利于维持患者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于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14]。

肠外营养支持在进行营养物质补充的过程中,不会受到胃肠道功能及其结构的限制,因此,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充机体所需[15]。但是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瘀胆以及肝功能受损等问题,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支持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其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术后采取的营养支持方式均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观察两组术后营养水平、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前的PA、ALB和TP水平相当,经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患者与肠外营养组患者相比,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较短,住院时间显著较短,体重下降幅度显著较小,术后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以上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在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上一篇:泌尿手术下一篇: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