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营养

2024-10-16

空肠营养(共7篇)

空肠营养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习惯和饮食机构的改变, 我国胃癌的发生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于胃癌的治疗一般是手术治疗, 但是常规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以及营养不良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 严重影响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为此我院对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造口肠内营养与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效果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对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为58~73岁, 平均年龄为 (56.3±5.3) 岁;胃癌类型:胃体癌32例, 胃底贲门癌20例, 胃窦幽门癌6例, 残胃癌2例。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性疾病, 排除胆囊炎和胰腺炎等疾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胃癌类型以及TMN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行空肠造口管行肠内营养, 选择食管空肠吻合口远端20cm为穿刺点, 斜行将套管针刺入腹壁, 插入套管;将另一套管针刺人空肠系膜缘肌层与黏膜层间, 置入空肠造口管。外端将空肠造口管固定于腹壁。术后12h开始滴注生理盐水, 24h后开始经管滴注能全力, 滴速自45m L/h逐渐增加, 待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好控制好进口流质饮食, 并逐渐转化成全流质饮食, 待患者饮食正常以及吻合口恢复良好后, 适时拔出空肠营养管。对照组:行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 将胃管与鼻空肠营养管一起自一侧鼻孔插入胃腔, 鼻肠管置入空肠吻合口远侧30cm处左右, 胃管留在空肠吻合口20cm处左右, 其他同上。

1.3 观察指标

包括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完成情况:患者各项生化检查指标, 并对患者治疗前见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显示, 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实验组耐受性较好, 有1例发生轻度恶心, 1例轻度腹胀,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7%。对照组咽喉疼痛1例, 恶心2例, 呕吐3例, 发生率为20.0%,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仅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3.3%, 对照组有1例吻合口瘘管, 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 腹腔感染1例, 肺部感染4例, 发生率为23.3%,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营养支持疗法是全胃切除术后必不可少的内容。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肠内营养相对场外营养有显著优点, 价格低廉、能够刺激胃肠道激素以及胆囊收缩素的分泌, 促进胃肠蠕动和胆囊收缩, 同时符合生理状态, 可以保护胃肠粘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避免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肠内营养广泛作为首选的应用于围手术期的营养方式[2,3]。

目前常用的肠内营养方式包括留置鼻空肠管与空肠造口术, 前者为非手术置管, 后者为手术中置管。本研究显示, 验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 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效果更好。我们认为, 鼻空肠营养管可对消化道刺激造成患者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 并可增加鼻咽部不适导致患者厌烦心理, 因此效果不佳, 甚至使患者放弃肠内营养治疗。空肠造口肠内营养则避免了这些缺点, 其可在进行空肠营养的同时对患者的胃腔减压, 患者无明显适感, 心理负担小, 降低了鼻咽部疼痛以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诉, 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比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效果好, 可以明显加快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 而且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营养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空肠造口肠内营养与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效果比较。方法 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实验组行空肠造口管行肠内营养, 对照组行留置鼻空肠营养管, 观察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比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效果好, 可以明显加快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 而且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营养方式。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空肠造口肠内营养,留置鼻空肠营养管

参考文献

[1]王静松, 陈余, 吕冬梅.全胃切除术患者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与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比较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9) :28-30.

[2]符活, 张国庆.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 6 (11) :2153-2155.

[3]杨咪梅.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0) :66-67.

空肠营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0~72岁,平均(54.2±2.2)岁;按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8例,Ⅲ期30例,Ⅳ期20例;根治性全胃切除44例,姑息性全胃切除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术前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手术方式为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②术前按营养不良筛查方法(NRS2002)[2]测定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③无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观察组应用荷兰Nutricia公司的Flocare空肠造口管行肠内营养,选择吻合口远侧5~10 cm为穿刺点,套管针斜行刺入腹壁,将Flocare管引入腹腔,掰裂并退出套管针;另一根套管针刺入空肠系膜缘肌层与黏膜层间,将空肠造口管引入肠腔,掰裂并退出套管针;在穿刺点处缝合和固定空肠造口管,并与腹膜3点固定。术后8~12 h开始输注温生理盐水,第2天滴入“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控制滴速自45 mL/h逐渐增加,至3~5 d时完全过渡至肠内营养。对照组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术前将鼻空肠营养管连同胃管自一侧鼻孔插入胃腔,术中调整鼻肠营养管至距胃空肠吻合口约40 cm处,胃管留在过食管空肠吻合口20 cm处。营养实施方法同观察组。患者若出现腹泻、腹胀、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给予复方苯乙哌啶1~2片碾碎稀释后滴入。至5~7 d通气后拔除胃管,待患者饮食正常,无吻合口漏及胃瘫征象后,拔除鼻空肠营养管。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记录恶心、呕吐、腹痛、吻合口漏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第8天的体质量、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肠内营养完成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2例患者术后的早期谵妄状态下将鼻空肠管拔出而改行肠外营养,观察组全部顺利完成。对照组发生呕吐2例,咽喉疼痛2例,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4例;观察组耐受性良好,未发生呕吐和腹泻,仅有轻度腹胀1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5,P<0.05)。

2.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5.12、4.87、3.98,P<0.05)。见表1。

2.3 两组营养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的体质量、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的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注:1)与术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胃癌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障碍,长期消耗,加之为防止术中麻醉引起误吸,术前便需禁食,所以患者术前便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失去了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术后需长时间禁食,从而加重了营养不良。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营养不良会影响组织修复和创口愈合,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3,4]。国外最近荟萃分析显示,胃癌术后行肠内营养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在吻合口漏及病死率),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5]。因此,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采取何种营养方式使患者尽快康复成为研究的重点。

肠内营养价格低廉,符合生理状态,能维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源性感染,按照“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完全使用时,应用它”的原则[6],作为首选的营养方式目前已为外科医生所共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最常用的是留置鼻空肠管和术中置放空肠造口,但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二者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二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科学评价。

全胃切除术后由于吻合口多,传统做法是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但鼻空肠营养管存在诸多弊端,易发生管道移位及脱落,增加鼻咽部不适,导致患者出现厌烦心理,加重精神负担,甚至形成鼻咽部溃疡。REISSMAN等[7]报道,因不能耐受留置鼻空肠营养管造成的恶心、呕吐和导管相关并发症而放弃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高达20%。此外,全胃切除术后老年患者常发生术后谵妄,一般第2天是发病高峰期,多发生在夜间。本组有2例老年患者在术后早期谵妄状态下,将鼻空肠营养管拔出而不得不施行肠外营养,既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加重了经济负担。笔者采用Flocare可裂式空肠造口管行肠内营养则避免了上述不足。空肠造口穿刺点处缝合固定空肠造口管,并与腹膜三点固定,固定牢靠,不会发生管道移位及脱落。另外,空肠造口是一种微创技术,喂食泵用微电脑控制,操作简单易行,能精确调整输注速度,并有故障报警系统,较传统的重力滴注的舒适度明显提高,患者乐于接受,无明显不适和心理负担。

本文资料显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且观察组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相比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患者的并发症少,胃肠功能恢复得更快。因此,笔者认为,尽管空肠造口有一定损伤,但相比鼻空肠营养管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是轻微的,空肠造口是全胃切除术后行肠内营养的最佳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行肠内营养的最佳方式。方法 6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与空肠造口两种方式进行肠内营养。观察两组肠内营养的完成情况、恢复情况和营养指标变化。结果 对照组2例失败,观察组全部顺利完成;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9/30),观察组为6.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术后营养的指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相比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并发症更少,胃肠功能恢复更快。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鼻空肠营养管,空肠造口,肠内营养

参考文献

[1]YUAN ZH,LI JS,JI ZL.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oarenteralnutrition an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fter total gastrectomy[J].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2010,8(4):357-361.Chinese

[2]GUR AS,ATAHAN K,ALADAG I,et al.The efficacy of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to decide on the nutri-tional support in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J].Bratisl Lek Listy,2009,110(5):290-291.

[3]WU GH,ZHANG YW,PAN HT,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of postoperative artificial nutrition in malnourished patients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J].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Surgery,2007,10(6):546-549.Chinese

[4]CARTER J,SZABO R,SIM WW,et al.Fast track surgery:aclinical audit[J].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2010,50(2):159-163.

[5]MAZAKI T,EBISAWA K.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J].J Gas-trointest Surg,2008,12(4):739-755.

[6]LI JS.Enteral Nutrition--First Choice for Surgical NutritionalSupport[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2003,23(2):67.Chinese

空肠营养 篇3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肠道功能尚存的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1]。根据美国肠外及肠内营养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推荐,对不能进食的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应在入室24~48小时开始[2]。EN通过营养管直接将营养物质输送至胃肠道中,不仅能有效提供患者营养所需,还能维持肠道功能和结构完整性,维持胃肠道菌群平衡,保持肠道粘膜免疫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菌群移位[3,4,5]。同时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TPN)相比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目前临床上肠内营养的方式主要有鼻胃营养管营养(nasogastric tube feeding,NG)、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营养(nasoduodenal tube feeding,ND)和鼻空肠营养管营养(nasojejunal tube feeding,NJ)。其中,因鼻空肠营养管能够将营养物质直接送至小肠,避免刺激胰腺分泌、无胃食管返流等优点而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鼻空肠营养管放置方法众多,各有利弊。自然放置法是经鼻腔将空肠营养管头端置入胃内后,依靠胃肠道的自然蠕动使其头端到达空肠,该法操作最简单,但成功率最低,尤其是对于外科术后胃瘫等患者。借助胃镜操作可提高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成功率,目前流行做法是胃镜下的导丝引导法和直视拖拉法[6,7,8,9,10]。但胃镜下置入法增加了患者痛苦,尤其是对于胃镜操作耐受性差患者,往往无法施行。若行麻醉下无痛胃镜操作,又增加了麻醉对机体打击。因此,鼻空肠营养管在临床应用中一直缺乏较为理想的的置入方法和方式。

磁导航技术(Magnetic Navigation Technique,MNT)的最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可变的体外磁场方向和磁场强度来引导和驱动体内磁体的运动,当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和和其他设备(如X线成像系统、高性能外磁场产生装置)时,可实现对体内磁性材料的三维空间立体定位与定量操作。目前磁导航技术在心血管介入操作中研究和应用较多[11,12,13],也有在早期肺癌诊断[14]和肝癌消融术[15]中的报道。磁性空肠营养管的设计思路源于磁导航技术,通过体外磁场的引导来实现空肠营养管置入,可避免胃镜操作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与痛苦。

1 设计思路

通过在传统空肠营养管头端附加固定一个小磁体,常规将空肠营养管经鼻插入胃内后,通过体外大磁铁在上腹部沿消化道体表投影走形的引导,带动空肠营养管头端的小磁体移动,最终可将空肠营养管引导入空肠,必要时可借助X线或B超辅助消化道定位。磁性空肠营养管通过体外磁场对体内磁体的引导,以实现取代胃镜操作目的。

2 结构参数

磁性空肠营养管的结构如图1,图中2为空肠营养管主体,在空肠营养管主体头端有侧孔3,空肠营养管主体的尾端1为接头,这是传统空肠营养管的基本结构。磁性空肠营养管在此基础上在侧孔3的前端部分管腔内镶嵌有磁体4。磁体4的特征为圆柱体,圆柱体底面直径5mm,长8mm,选用N50烧结钕铁硼经机械加工成形,表面氮化钛涂层处理,沿圆柱体轴向饱和充磁。图中5为体外导航磁体,其特征在于为圆柱体,底面直径50mm,长100mm,选用N50烧结钕铁硼经机械加工成形,表面氮化钛涂层处理,沿圆柱体轴向饱和充磁。

3 使用过程

磁性空肠营养管的置入按照常规胃管置入方法操作,因为在磁性空肠营养管的头端有长度为8mm的圆柱形磁体,头端弯曲度受限,因此在置入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根据磁性空肠营养管的刻度判断磁性头端已进入胃腔后,将体外导航磁体置于患者左上腹,使空肠营养管的磁性头端和体外导航磁体相吸。此时,经鼻将空肠营养管再向内送入20cm左右,然后沿胃、十二指肠、空肠起始端在体表的投影位置缓慢移动体外导航磁体,使其带动空肠营养管的磁性头端在胃肠道内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向外轻轻牵拉空肠营养管尾端,若牵拉空肠营养管尾端时阻力较小说明空肠营养管磁性头端仍在胃内,则再次沿胃、十二指肠、空肠起始端在体表的投影位置缓慢移动体外导航磁体;若有较大阻力说明空肠营养管的磁性头端已在体外导航磁体的引导下进入十二指肠,则将空肠营养管再向内输送20cm,然后继续缓慢移动体外导航磁体。最后通过X线或B超确认磁性空肠营养管的头端是否进入空肠。以上操作步骤因患者差异可能需重复操作几次才能将空肠营养管头端送至空肠。操作时应使患者尽量处于胃排空状态;对于腹壁较厚的患者,体外导航磁体在引导过程中应适度施压,以保证空肠营养管的磁性头端和体外导航磁体相吸不分离;患者在留置空肠营养管期间严禁行磁共振检查。图2为磁性空肠营养管置入示意图。图3为磁性空肠营养管犬体内置入过程:A为磁性空肠营养管实物图;B为磁性空肠营养管头端达到胃内;C为利用体外导航磁体对空肠营养管的磁性头端进行牵引和导航;D图中磁性空肠营养管磁性头端已到达十二指肠末端,经营养管注入钡餐清晰可见肠管显影。

A:磁性空肠营养管实物图;B:磁性空肠营养管头端达到胃内;C:利用体外导航磁体对空肠营养管的磁性头端进行牵引和导航;(上方黑箭头所示为空肠营养管磁性头端的磁体,下方红色箭头所示为体外导航磁体);D:磁性空肠营养管磁性头端已到达十二指肠末端,经营养管注入钡餐清晰可见肠管显影。

4 结论

磁性空肠营养管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优点:(1)磁性材料选用烧结N50型钕铁硼材料,该材料具有很高的磁学性能,可在保证体内外磁铁在能够相吸情况下,使空肠营养管头端的磁铁体积尽可能小,从而方便置入并减轻患者不适;(2)加工简单,使用时只需将小圆柱形磁铁嵌入到普通空肠营养管头端即可;(3)氮化钛表面涂层处理技术能够保证体内磁铁耐受消化液侵蚀;(4)使用简单方便,无需胃镜操作,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痛苦;(5)空肠营养管的定位可借助B超或X线;(6)当各种原因造成磁性空肠营养管部分向外脱出时,可利用体外导航磁铁再次引导。

空肠营养 篇4

试对25例重症病人在非胃镜引导下留置鼻空肠营养管, 实现了84%的置管成功率。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9月本院综合ICU危重病人25例, 其中男16例, 女9例;年龄33岁~76岁;17例病人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重症肺炎9例, 重症胰腺炎6例, 感染性休克4例, 多发伤3例, 乙型脑炎1例, 重症肌无力1例, 破伤风1例。

1.2 置管方法

首先量取耳垂-鼻尖-剑突与脐中点的距离 (一般58cm~65cm, 靠近胃幽门部位) 做标记[4], 将导管插入至标记处用评估胃管方式确定空肠管是否在胃内。病人取右侧卧位, 使幽门处于相对较低位, 在空肠营养管末端按10 mL/kg注入气体以扩张胃幽门部位, 气体总量不超过500 mL以免引起急性胃扩张, 继续向前轻柔螺旋式推进营养管, 遇脱空感则表示空肠管已过幽门, 此时回抽可见少量气体, 确认后直接缓慢推进至90cm~110cm, 用20mL针筒回抽液体, 测胃液pH如为6~7, 则说明空肠管在小肠内。整个插管过程导丝不能退出, 以免导丝头端从侧孔穿出后损伤肠道, 置管完成后妥善固定空肠管, 暂不拔除导丝以做显影用。置管后立即行腹部平片检查, 证实空肠管的前端已经抵达Treitz韧带以下空肠部位。

1.3 结果

25例病人中成功置管21例。分析4例置管失败的原因, 1例病人因长期服用华法林致置管过程中发生鼻腔出血;1例因解剖位置异常置管后腹部平片显示空肠管头端在耻骨联合上方;1例因破伤风术前已使用肌松剂所致;1例属人为原因拔导丝时不慎将导管带出。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因本组操作为徒手留置空肠管, 病人的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置管的成功率, 因此, 置管前详细询问病人的顾虑并作解答, 告知病人在操作过程中有护理人员全程陪同并实时监测其病情;置管过程中不断与病人进行交流, 转移其注意力, 解释操作进程以减轻病人的不适感;置管结束后向病人强调空肠营养管对治疗的重要性, 可通过听音乐、陪病人聊天等方式来缓解因置管引起的不舒适感。若置管失败, 主动安抚病人, 解释原因, 待病人情绪稳定后考虑是否再次操作。

2.2 置管的护理配合

2.2.1 置管前准备

准备空肠营养管1根, 本科使用的是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福瑞可小肠喂养管, 材质为聚氨酯, 检查导管是否完好, 导丝无扭曲折叠。液状石蜡1支, 20mL及50mL注射器各1个, 听诊器1个, 杯子及适量水。协助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情况, 解释放置空肠营养管的必要性, 取得其知情同意并签字。

2.2.2 置管时配合

1名护士负责安置病人体位, 安置病人为右侧卧位, 本组因4例持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6例维持使用镇静药物, 因此翻身时尤其注意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以免血压波动明显或烦躁;3例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安置体位时保持人工气道位置居中并且使维持气囊压在30cmH2O (1cmH2O=0.098kPa) ;更换体位前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 以免冷凝水倒流入气道。1名护士负责遵医嘱甲氧氯普胺注射液5mg肌肉注射并关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同时负责操作全程病人的心理护理。1名护士负责病情观察和记录, 如操作前后的生命体征, 操作过程中发生的病情变化等。

2.2.3 置管后处置

妥善固定管道, 用“U”字形和“工”字形鼻贴分别贴于鼻尖及脸颊处, 避免因病人活动而导致管道扭曲折叠或脱出。不能配合的病人在取得家属同意签字后予保护性约束, 以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鼻肠管每2h用20mL温开水脉冲式冲洗以保持管路通畅, 鼻饲时输注常温营养液, 避免液体过冷或过热使营养液中的蛋白质变性导致管路堵塞。本组24例置管后未发生堵管, 1例置管后2周发现冲洗阻力增加, 遵医嘱使用曲霉菌胰酶片, 将其用凉水充分溶解后注入管内留置15min~20min, 再次温水冲洗管道后好转。对25例病人均使用肠内营养泵匀速泵入营养液, 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22例均未发生不适, 其中3例出现腹泻, 考虑该病人的胃肠道对肠内营养液无法消化吸收, 遵医嘱更改营养液后未再发生腹泻。在行肠内营养的同时对留置的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监测胃内潴留情况。保持床头抬高30°~45°以预防病人反流误吸的发生。本组9例因治疗需要医嘱予相应的口服药鼻饲, 均从胃管输注以预防鼻空肠管堵管。对11例有人工气道病人吸痰时动作轻柔, 适当减小吸引压力至0.02kPa, 吸痰时观察病人有无强烈的咳嗽反射以防管道滑出, 本组11例均未发生导管滑脱。对本组3例多发伤人工气道的病人做好镇静镇痛工作, 防止意外拔管的发生[5]。除此之外, 对本组病人进行翻身时先安置管道于合适位置后再行操作, 以免造成对管道的牵拉, 翻身至少由两人一起协作完成, 25例病人均未发生导管滑脱。

3 讨论

经过3个月的临床实践, 本病区采用的床旁非胃镜引导下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的置管成功率高达84%, 值得在ICU中推广使用。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 认为术前需认真评估病人的用药史, 对于使用特殊药物如华法林、肌松剂等的病人需根据病情考虑是否执行操作。操作者需熟练掌握置管技能, 培训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与护士互相协作, 避免引起不必要失误。总之, 护士置管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用物准备, 置管时合理安置病人体位并做好病情观察, 置管后妥善固定管道并精心维护, 同时配合全程的心理护理对提高置管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病人的治疗费用, 同时也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减少了医护人员工作量。

摘要:总结25例非胃镜引导下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病人的护理体会。操作前充分评估及用物准备, 操作中密切配合医生, 操作后妥善固定及精心维护, 同时操作全程做好心理护理, 一旦操作失败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空肠营养管,非胃镜引导,护理

参考文献

[1]Kyle UG, Akcan-Arikan A, Orellana RA, et al.Nutrition support among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with AKI[J].CJASN, 2013 (8) :568-574.

[2]Gustarsson PM, Ttbbling L.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and oesophageal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brain damage[J].Acta Paediatr, 1994, 83 (10) :1081-1085.

[3]李鹏, 张源慧, 唐龙, 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8) :893-894.

[4]王丽娟, 马扬福, 韩晶, 等.空肠营养管在ICU中置管新方法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 2014, 36 (5) :440-441.

空肠营养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共完成经鼻胃管引导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257例, 其中男性186例, 女性71例, 平均年龄60.0±15.1岁, 其中开腹手术后胃瘫41例, 急性胰腺炎64例, 长期昏迷35例, 上消化道漏62例, 上消化道狭窄或梗阻33例, 恶病质22例。

1.2 设备与材料

Olympus GIF-XP260N鼻胃镜 (先端部直径5mm, 插入管直径5.5mm, 钳子管道直径2mm, 4方向弯曲功能) 或Olympus GIF-N260鼻胃镜 (先端部直径4.9mm, 插入管直径5.0mm, 钳子管道直径2mm, 2方向弯曲功能) , 德国费森尤斯卡比公司的鼻空肠营养管 (外径3.9mm, 长1200mm) 或复而凯鼻肠管 (外径3.13mm, 长1300mm) 或华瑞三腔鼻肠管 (长1500mm) , 日本Create Medic株式会社的肠梗阻导管套件用导丝 (直径0.045”约1.14mm, 长度4500mm) 。

1.3 置管方法

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均采用清醒状态置管, 危重患者可在床旁完成。操作时予吸氧、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操作前先予镜身涂抹或患者鼻腔注入利多卡因胶浆润滑。患者体位采用左侧卧位, 有利于操作。意识不清患者, 保持左侧卧位较困难, 可在患者右侧稍垫高, 操作时助手随时吸出口腔分泌物, 以防误吸。鼻胃镜经鼻、咽、食管、胃进入十二指肠水平段, 经鼻胃镜活检孔道插入导丝, 到达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 退出鼻胃镜留置导丝, 经导丝插入鼻空肠营养管, 轻柔操作推送鼻肠管至十二指肠水平段或空肠上段, 拔出导丝, 固定鼻空肠营养管。如术后吻合口狭窄梗阻者, 鼻胃镜亦不能通过者, 可先行球囊扩张后再插入鼻胃镜经过狭窄段到达十二指肠水平段以下。如无法扩张者可在X线透视下, 将导丝插入梗阻段远端, 尽量到达十二指肠水平段以下, 然后再拔出鼻胃镜, 沿导丝插入鼻肠营养管。完成置管成功后判断鼻肠营养管是否置入空肠, 注射生理盐水看是否通畅, 或者在透视下注入造影剂, 摄片了解鼻肠管是否在屈氏韧带以下。鼻肠营养管过屈氏韧带以下后开始肠内营养, 喂养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肠管以防堵塞, 置管后观察腹部情况、有无食物返流及消化道出血等。

2. 结果

257例患者中256例经鼻胃镜引导放置鼻胃管成功, 鼻肠营养管放置成功率为99.6%, 未放置成功一例为十二指肠完全性梗阻, 鼻胃镜直视下导丝无法通过。放置成功病例中, 放置鼻肠管230例, 三腔鼻肠管26例, 平均置管时间为:8.4±4.2min, 置管后平均营养支持时间为:34.2±51.3天, 其中短期营养支持132例 (51.6%) , 长期营养支持124例 (48.4%) 。置管过程中, 患者无恶心、呕吐, 反应小, 鼻胃镜检查患者耐受好、易接受。置管并发症主要为:胃黏膜损伤18例 (7.0%) 和鼻黏膜出血26例 (10.1%) 。鼻黏膜出血者压迫止血或填塞含8%冰去甲肾上腺素溶液纱布数分钟后止血。所有病例术后无穿孔及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长期禁食患者, 常常采用肠外营养, 但是长期单纯肠外营养将引起静脉炎、肠黏膜萎缩、肠屏障功能受损、消化道细菌易位增加感染等。对于那些肠道功能存在, 但是不适合经口进食的患者, 如:神智不清不能进食, 上消化道狭窄、梗阻, 上消化道漏, 术后胃瘫, 重症胰腺炎等, 及早建立肠内营养既符合生理需求, 又可避免全肠外营养的不良反应。过去建立人工肠内营养的方法有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手术方法有空肠造瘘术或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 但是通过外科手术建立肠内营养通路对患者创伤大, 并发症多, 有手术禁忌症患者如颅脑外伤、晚期肿瘤等不适合采用, 另外通过手术建立空肠营养通路, 许多患者不能接受再次空肠造瘘术, 而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也不可作为手术常规。

与此相比, 非手术方法具有较显著优势, 非手术建立肠内营养的方式有:X线透视下介入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及内镜辅助空肠营养通路建立。X线透视放置鼻胃管和鼻空肠管由于操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适应症有限, 放置成功率低, 并发消化道穿孔风险高, 目前已经被内镜方法所取代。胃镜辅助放置鼻肠营养管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1], 将营养管置于上段空肠, 可避免肠内营养液反流, 特别适用于胃瘫、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梗阻、重症胰腺炎、神志不清等。常规方法是在胃镜直视下, 用活检钳夹住或圈套器套住营养管的头端, 将其置于十二指肠降部, 靠胃的蠕动使营养管头端至屈氏韧带以下[2,3]。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在食管内同时有胃镜和营养管存在, 即使已经将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降部, 在退出胃镜时也极易将营养管带出, 而且这一方法也不适合用于存在上消化道狭窄或梗阻的患者, 如食道狭窄, 胃食道吻合口狭窄, 食管气管漏, 严重幽门梗阻等。

既往我们还采用胃镜下置入导丝引导的方法, 即在胃镜下留置导丝从口腔引出, 再从鼻腔插入细塑料管达口腔, 将导丝通过塑料管从鼻腔引出, 然后再从鼻腔放置鼻空肠管。这个方法的缺点是胃镜较粗, 较多上消化道狭窄病人不能通过, 另外导丝需在口腔交换, 然后从鼻腔引出, 相比之下病人较痛苦、操作时间长。

我们采用经鼻胃镜导丝引导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则可避免胃镜和营养管同时进入消化道, 从而避免放置后退出胃镜时易将营养管带出的可能。另外由于鼻胃镜仅5mm外径, 容易通过狭窄的消化道, 对于严重梗阻者, 合适病例也可通过导丝, 先行球囊扩张梗阻部位, 然后再沿导丝置入营养管。经鼻胃镜放置方法由于经鼻插入检查, 镜身不接触舌根, 患者咽喉反应小, 避免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患者可以不需要麻醉就有相当好的耐受度。患者甚至可和检查者交谈,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4]。即使牙关紧闭的患者也无关紧要。由于存在导丝引导, 营养管容易到达预定部位, 放置后, 只须将营养管内的导丝拔出即可, 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成功率高。对于重症患者, 我们不需将患者送至内镜室, 完全可以进行床旁操作。

但是鼻胃镜检查不同于胃镜检查。鼻胃镜由鼻腔进镜, 操作者要熟悉鼻腔通道走向与曲度及鼻腔周围的结构。同时鼻胃镜由于镜身细所以较软, 操作者要熟悉进镜技巧, 防止曲镜成襻。本组257例中胃黏膜损伤18例 (7.0%) 和鼻黏膜出血26例 (10.1%) 较多发生于开展该技术的早期, 即操作鼻胃镜不熟练之时。

值得注意的是, 经鼻胃镜导丝引导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对导丝要求较高。导丝太软则不易控制, 容易打圈、折返、缠绕、滑出等, 使营养管不能进入目标部位。导丝太硬则在鼻胃镜不能直视的时候损伤十二指肠黏膜, 甚至引起穿孔。而且鼻胃镜由于较软, 往往在患者体内易成襻, 过硬的导丝在退镜留置时较困难, 易弹出。我们所采用的导丝为肠梗阻导管套件用导丝, 它具有头端软而且亲水, 质地稍硬, 延展性好的特点, 容易沿肠腔前进到达空肠上段, 不易弹出。本组256例患者置管成功, 成功率为99.6%。

总之, 经鼻胃镜导丝引导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 操作简便快捷, 成功率高, 痛苦小, 并发症少, 为放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提供了新方法, 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欧希龙, 孙为豪, 曹大中, 等.胃镜辅助放置鼻胃管和空肠营养管.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 15 (6) :655-658.

[2]欧希龙, 孙为豪, 曹大中, 等.胃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建立空肠营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 23 (1) :61-62.

[3]侯玲, 时吉庆, 王蕤兰, 等.胃镜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72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 (6) :586.

空肠营养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 共收治SAP患者34例, 随机分为EN+PN组和TPN 组, 治疗组16例, 对照组18例。全部病例APACHEⅡ≥8分, BalthazarCT≥Ⅱ级。治疗组男11例, 女5例, 年龄25~70岁, 胆源性胰腺炎10例, 暴饮暴食者6例, 对照组男13例, 女5例, 年龄28~77岁, 胆源性胰腺炎11例, 暴饮暴食者7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入院后全部入选病例均按指南[1]制订的要求给予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及对症支持治疗。EN+PN组: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腹部症状缓解, 肠鸣音恢复正常, 有饥饿感, 给予实施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 置管时间在入院后第4~9 d, 平均6.5 d将纽迪希亚制药公司生产的复尔凯螺旋形胃空肠管插入导丝。先经鼻插入胃内, 然后行胃镜将其放置于十二指肠降段, DSA造影机引导放入Treitz韧带远端30 cm的空肠内, 拔出导丝, 外端固定于面颊部。置管当日先经鼻空肠管给予温生理盐水400~800 ml, 有排气排便后, 即适量给予其他营养物质, 如糖盐水、米汤、菜汤、氯化钾稀释液等, 开始肠内营养3 d以后如无明显不适, 可给予牛奶和商品营养素等。营养液给予4~6次/d, 200~350 ml/次。若病情平稳, 可逐渐增加营养液的量和营养液浓度。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质与量, 与PN合用, 给予足够液体量。热卡可比每日需要量略少, 注意营养液要保温至37℃左右, 先缓慢滴入, 后可逐渐加快滴速。为防堵塞, 每天用温开水冲洗管道2次。TPN组: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和葡萄糖, 将其作为主要的能源, 后期可加用脂肪乳, 并根据病情需要补充各种维生素, 补足足够量液体。

1.3 观测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首次通便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电解质紊乱情况、住院天数、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率、住院费用和治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首次通便时间、生化指标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但两组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率及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SAP发生后, 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全身分解代谢加强, 而合成代谢消弱, 导致营养不良。因此, 营养支持治疗对于SAP的恢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重症胰腺炎手术者常行空肠造瘘, 但手术的创伤打击和腹腔污染对患者预后相当不利, 经鼻空肠置管有利于减少长期TPN 所致导管并发症和肠源性感染, 且无创伤、痛苦小, 最大限度减低对胰腺的刺激。

本研究所有病例在7 d内均有排气, 腹膜炎症状消失, 可行EN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胰腺炎患者由于长期禁食, 肠道黏膜屏障减弱, 易发生感染, 且由于全胃肠外营养, 易发生血糖及电解质异常, 为了解患者体内电解质平衡频繁抽血化验也使患者丢失部分营养, 长期的TPN亦易发静脉炎, 患者卧床输液时间过长, 不利于病情恢复。EN患者由于营养吸收处于正常生理状态, 故不存在上述问题, 能促进疾病有效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本例患者EN组首次通便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较TPN组明显缩短,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患者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率较TPN组明显降低,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患者无电解质紊乱发生, TPN组有4例电解质紊乱患者, 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与肠外营养相比, 肠内营养疗效肯定, 而且肠内营养具有廉价、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SAP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和病情的多变性、复杂性, 肠内营养在SAP中的应用, 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完善。

关键词:重症胰腺炎,空肠营养,并发症

参考文献

空肠营养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2008年7月, 我科进行鼻空肠营养74例病人, 男48例, 女26例;年龄17岁~83岁;病种有重症胰腺炎病人68例, 食管癌病人2例, 胃癌术后病人3例, 肠功能紊乱1例;发生堵管8例, 脱管9例。

2 原因分析

2.1 护士责任心不强

输注营养液时没有及时巡视病房, 观察不仔细, 固定胶布松脱后来及时更换, 交接班不到位, 而导致堵塞管道、脱管。

2.2 缺少临床经验

护士对新开展的鼻空肠管的护理方法不够明确, 病区没有及时组织学习导致部分护士在向空肠管注入药物、食物前后没有冲管, 致使药物、食物和营养液附壁, 逐渐囤积后堵管。还有部分护士固定导管方法不正确, 使用胶带不合适, 致使脱管。

2.3 健康教育不到位

护士没有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应用鼻空肠管的注意事项, 致使管道遭到病人和家属的牵拉、折叠, 医护人员没有向病人和家属讲解应当向空肠管注入什么样的营养液、食物及使用前后需要冲管等注意事项, 从而造成了堵管、脱管, 甚至有病人不配合而自行拔管。

2.4 鼻空肠管位置未确认

医生置管后未及时行X线或泛影葡胺造影检查, 加上部分病人术后胃肠道构形改变, 护士未注意空肠管外露部分长度及腔内管道续行。

3 护理对策

3.1 管道选择

选择长度为130 cm~140 cm, 含有导丝, 软硬适度的福尔凯空肠管, 可方便营养管头端到达空肠上段。

3.2 营养液的选择

鼻空肠内不同于经胃的营养, 对营养液的配方、浓度、渗透压及污染情况要求相对较高。由于空肠内无胃酸的杀菌作用, 因而对营养液的细菌污染要特别注意, 要求按静脉输注标准操作, 尽量避免污染。如自行配制营养液, 每次仅配制当日量, 4 ℃保存。输注时饮食的温度应接近体温, 配好的饮食在容器中悬挂的时间不应超过8 h, 新鲜饮食不应与已用过饮食混合。配制时间过久食物可能变质凝固, 也可导致堵管, 并注意防止霉变、腐败的食物引起细菌或真菌性肠炎。

3.3 输注方式

临床实践表明, 连续输注营养液吸收效果较间歇性输注好, 病人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营养支持效果好。插管后应立即注入生理盐水50 mL, 以冲洗插管时分泌的胃液及胆汁等黏液。第1次泵注营养液前, 应缓慢泵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 以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并使肠道有个适应过程。先以60 mL/h速度输入, 如果耐受良好, 可以逐渐增加速度, 直至120 mL为止。开始输注时速度较慢, 更易发生堵管, 应加强观察, 在情况允许时, 尽量使用输液泵输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注完毕后应使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管道。一旦发生灌注不畅, 考虑堵管的可能, 可使用20 mL注射器反复冲洗、抽吸, 或将胰酶溶于温水后注入。

3.4 妥善固定

使用黏度高、透气性好、3M公司生产的胃管贴, 贴在鼻翼两侧并将管道牢牢固定好, 导管尾端, 固定在耳上、头侧, 避免压迫管道。4 h检查营养管的位置1次, 测量外露部分的长度, 做好记录, 做到班班交接。固定管道的胶布如出现潮湿、污染、脱落等及时更换。

3.5 做好健康教育与沟通

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讲解插好鼻空肠管后, 不要牵拉折叠管道, 下床活动时要告知护理人员, 将管道完全固定好后再下床, 晚上睡觉时, 避免压迫牵拉管道。病人自己不能随便向管道内灌注其他物质。医护人员做好沟通:护士主动向医生了解病人的治疗方案, 并参与置管过程, 了解病人的动向, 以便病人回到病房后, 及时固定管道。

3.6 自我学习

护士每次碰到新的诊疗技术首先进行自我学习, 通过学习增长相关知识和经验。护士长作为学科带头人, 应带领大家进行系统的学习, 制订出护理常规,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 严格按照护理常规进行工作, 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医生请教和讨论, 不能盲目进行操作。

3.7 心理护理

该类病人由于病情重, 病程长, 无论在精神上或经济方面负担都很重, 需加强心理护理。为避免病人不愿继续治疗或出现并发症后出现厌烦心理, 在实施EN时应先告知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出现并发症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使病人积极配合, 顺利完成治疗。

4 讨论

肠内营养是重症胰腺炎、胃癌、食管癌、胃肠功能紊乱等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 其因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特性, 并发症少, 既提高了病人的营养状况, 又减少了误吸等的发生, 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 降低了住院费用, 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护士不能因为责任心不强、知识经验不够等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应该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制订完善的护理常规, 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摘要:分析鼻空肠营养输注后, 发生堵管、脱管现象的原因。探讨鼻空肠营养管营养支持使用方法及使用过程中遇到堵管、脱管现象的护理对策。在管道选择、营养液的选择、妥善固定、输注方式、沟通等方面有了的认识, 并开展了新技术的学习活动, 制订了护理常规, 便于护理人员开展工作, 更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

关键词:鼻空肠管,堵管,脱管,护理

参考文献

[1]黄燕霞, 易爱丽.胃镜引导下放置空肠营养的方法及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9) :1197.

[2]孙淑君.2例空肠营养管堵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3 (2) :45.

[3]蔡生英.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空肠营养支持疗法的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1998, 23 (7) :61.

上一篇:技术措施及要点下一篇: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