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营养血管

2024-10-15

神经营养血管(精选10篇)

神经营养血管 篇1

足踝部和小腿是骨科常见的损伤部位, 由于足踝部和小腿胫前区局部软组织少, 损伤后常有骨和肌腱组织暴露, 而局部可供的皮肤少, 使得修复困难。2006年4月以来, 我院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踝、跟腱、足背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1 8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 男12例, 女6例。年龄9~51岁, 平均28岁。小腿下1/3及跟腱区缺损6例, 外踝及足背外侧区缺损4例, 内踝及足内侧区缺损3例, 足跟及足底缺损5例。车祸伤6例, 重物砸伤8例, 机器绞伤4例。其中合并肌腱外露者7例, 合并骨折者10例, 合并跟骨部分缺损者1例, 手术均为急诊或亚急诊修复。

1.2 手术方法

(1) 皮瓣设计: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及蒂部所需长度沿皮神经行程设计切取皮瓣, 以腘窝中点与外踝顶点间连线为皮瓣轴线, 蒂部旋转点在外踝上5cm;皮瓣两侧可至小腿内、外侧中线;皮瓣解剖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进行, 蒂宽超过3cm, 皮瓣内须包含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 必要时可带少量肌膜及肌肉组织;手术前设计皮瓣时在皮瓣旋转点至皮瓣近侧缘间带上一小倒三角形皮蒂, 可预防蒂部过紧压迫血管蒂;切取的皮瓣面积4 c m×6 c m~1 4 c m×17cm。所取皮瓣略大于创面1cm。 (2) 皮瓣切取:先切开皮瓣的近腘窝侧达深筋膜下, 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找到腓肠内侧皮神经, 将其切断, 可见其周围营养血管出血, 近端予以结扎, 皮瓣较大时, 将位于外侧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包含在皮瓣内;于腓肠内侧皮神经内侧寻找并保护小隐静脉, 切断后结扎近端, 切开皮瓣侧方, 于深筋膜下锐性剥离;随时将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缝合, 以防止二者分离而损伤深筋膜层血管;于皮瓣轴线逐步会师, 远离皮瓣切断结扎皮瓣的肌穿支及肌间隔穿支血管。 (3) 蒂部处理:受区创面较小, 可切取成岛状皮瓣, 通过皮下隧道到达受区;若切取皮瓣较大, 蒂部可带上一小倒三角形皮蒂, 与受区蒂部两侧皮肤缝合。尽可能避免蒂部不扭转、不受压。不牵拉。 (4) 供区处理:较小创面可直接缝合, 较大创面游离植皮修复。

2 结果

18例修复后的皮瓣均成活。随访5个月~2年, 平均1年, 皮瓣血循好, 质地良好, 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 0~16mm, 平均14.5mm。皮瓣无溃疡, 踝关节功能良好, 行走步态良好, 无疼痛, 外形恢复满意, 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

3 讨论

3.1 解剖学基础

1992年Masquelet[1]和Bertelli[2]等经过解剖研究发现, 皮神经必然伴行1条皮动脉, 除营养神经外该动脉还营养邻近皮肤及皮下组织。皮神经全过程接受多个皮穿支和肌皮穿支血液供应, 这些穿支也供应相应部位的皮肤。因此不能将血管单纯游离作为岛状皮瓣, 而只能将神经同伴行血管一并游离作为岛状皮瓣的血管蒂, 依靠伴行血管皮支营养皮瓣。皮静脉要靠伴行静脉、小隐静脉及深筋膜浅层静脉网回流。腓肠神经走形中, 有2条纵行的血管网伴行, 每一血管网均发出分支与相邻的筋膜血管网形成吻合, 这些丰富的血管吻合网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 除神经的伴行动脉外, 尚有小隐静脉伴行动脉, 其远端与腓动脉穿支的交通恒定可靠, 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基础[3]。

3.2 手术适应证

足跟、踝、跟腱、足背和胫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且小腿后侧皮肤完好者均可采用此法, 在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损伤的情况下仍可应用, 若同侧小腿供区不好, 还可切取对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叉移位修复。不同的是双小腿交叉后需外固定, 4周后待所移位皮瓣与受区建立血运后, 方可断蒂。

3.3 手术优缺点

(1) 术后皮瓣血供良好; (2) 皮瓣面积可大可小, 蒂部可长可短, 修复范围广; (3) 手术操作简便, 不牺牲主要血管, 创伤小且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 (4) 神经及筋膜蒂长, 可局部转位亦可利用双腿交叉修复对侧小腿及足跟足踝部皮肤缺损; (5) 修复效果好, 皮瓣质地适中, 修复后外观好, 耐磨。不足之处是部分肥胖患者所切皮瓣较厚, 需二期去臃肿手术。损失腓肠神经的感觉, 在小腿后方遗留较长的瘢痕[4];交叉皮瓣需双小腿外固定4周以上, 患者体位难受, 住院时间较长, 患者需有心理准备。

3.4 手术注意事项

(1) 皮瓣切取时蒂部旋转点在外踝上5 c m, 此处为腓肠动脉皮支穿出点, 该点的高低存在个体差异; (2) 在切取皮瓣时, 一定要携带筋膜, 筋膜蒂宽度不小于3 c m, 如切取皮瓣较大则需适当增加筋膜蒂宽度; (3) 皮瓣切取后, 观察皮瓣血运主要依靠皮瓣边缘渗血情况; (4) 将皮瓣的神经近端与受区的皮神经近端缝合, 可以恢复受区的感觉。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体会

韩鹏程

(四川省宣汉县胡家中心卫生院四川宣汉636154)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病中发病率最高, 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治疗

【中图分类号】R 5 4 4.1【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 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 现总结介绍如下。

1重视早期治疗

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 绝大部分人早期没有任何不适反应, 只有极少部分人有轻度的临床症状, 很容易导致疏忽而放弃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血压将慢慢影响病人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 如再不及时治疗, 高血压对内脏器官的损害将逐渐升级, 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 也许第一个症状就是突发中风, 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 重视早期治疗特别重要。特别是年龄4 0岁以上者, 每年至少查2次血压, 以期早日发现, 早作治疗, 以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从而减少冠心病、动脉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及脑中风的危险性和并发症, 并争取使靶器官的病理改变逆转。

2重视日常生活调摄

高血压患者病程长, 并发症多。因此, 一般主张血压不超过21.3/13.3k Pa时就应积极进行治疗。首先用非药物治疗, 即日常生活调摄。包括规律的生活, 充足的睡眠, 适量的运动, 低钠饮食 (少于4 g/d) , 高钾、高钙、不饱和脂肪酸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减少总热量的摄入, 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 并避免紧张激动的情绪刺激和严格戒烟控酒等。

3西药治疗及配伍应用

西药配伍治疗高血压要求作用温和、缓慢、疗效持久、副作用少、使用方便[1]。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巯甲丙脯酸与硝苯地平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较好。巯甲丙脯酸在降压的同时能增加冠脉及脑、肾血流量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硝苯地平降压作用明显, 但不急剧下降, 血压下降至不低于正常血压, 不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律, 同时还有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老年病的作用。两者配伍降压作用显著, 副作用少, 经济安全、【文章编号】1674-0742 (2008) 09 (c) -0048-01

方便, 值得临床验证推广。具体用法:硝苯地平10mg, 3次/d;巯甲丙脯酸2 5 m g, 3次/d, 然后根据血压情况每周可递增1 0~20mg/d, 尽量使血压稳定在≤18.7/12k Pa, 如血压<13/8k Pa或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时, 则相应递减两药剂量。

4 中药治疗应注意个体化

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 应在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病程、病情和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辩证施治, 合理用药, 才能达到较快的消除临床症状和降低血压的目的, 临证时, 应分别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阴阳两虚或肝肾阴虚等证型, 而分别应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地黄引子和杞菊地黄汤加减。中医治疗针对性强, 能充分照顾到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 降压平稳, 疗效显著, 并能兼顾到次要症状, 血压波动小, 不存在大起大落的优点。但该病毕竟属慢性病, 病程长, 治疗获效后尚须坚持服药调治。以期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参考文献

[1]徐学义, 许红, 吴元黔.4 9种老年病的综合治疗[M].北京: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 1 9 9 7:9 7~110.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 Romana MC, Wolf G.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c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leg[J].Plast Reconstr Surg, 1992, 89:1115~1121.

[2]Bertelli JA.Neurocutaneous axial island flaps in thefoream:anatomical, experimental and preliminary clincal results[J].Br J Plas Surg, 1993, 46:489~493.

[3]罗锦辉, 罗力生, 陈林峰, 等.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的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6, 19:113~115.

[4]赵汝平, 杨朝华, 陆汉荣, 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5, 28 (3) :258~259.

神经营养血管 篇2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63-01

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常发生于踝关节骨折、根骨骨折或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手术之后,因为足踝部深部组织的创面外露,所以皮肤组织容易出现感染、坏死等情况,所以要尽早的采用皮瓣移植来对创面进行修复[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是临床上较常用的皮瓣修复治疗方法,皮瓣取自小腿后部,因该部位血供来源丰富,为培养皮瓣提供了可能[2]。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并作出评价,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2年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患者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性别:男12例,女8例;年龄范围在22.0~53.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5±4.3)岁;疾病情况:受伤原因:摔伤患者8例,车祸患者12例;其中踝部骨折患者、根骨骨折患者、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以及跟腱断裂患者例数分别为:6例,7例,5例,2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4]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上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皮瓣修复治疗的标准;②患者的年龄在18-55岁之间;③足踝部深部组织创伤面积在15cm(长)×10cm(宽)之间,且均为外露创面。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均大于18岁且小于55岁,因为年龄较大的患者皮瓣培养效果较差,预后效果不佳;②未完成治疗计划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①术前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②设计所需的足踝部外露创面的皮瓣面积以多于创面12%-15%为宜;③以外踝和跟腱的中点与腘窝中点的连线为轴线;旋转点为外踝上4至7厘米的位置;④患者术中采用健侧卧位,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⑤逆行切取皮瓣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⑥覆盖创面时,皮瓣的蒂部要采用逆行翻转的方式来避免皮蒂部的压迫;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供皮区进行游离植皮或者一期缝合;⑧患者术后要注意补充营养,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动植物,如鸡蛋、高钙牛奶、豆制品、瘦肉等;同时要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果,以辅助患处的愈合。

1.4 观察指标 在患者治疗后的3到24个月期间,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效果随访。观察患者足踝部创面的皮瓣颜色和外观是否如预期一样正常,询问患者是否有异常不适感觉。如果患者供皮区皮瓣未成活,要及时再次培养植皮,并统计所有患者的创面痊愈时间。

2 结果 手术治疗后,20例患者均治愈。其中19例患者为一期愈合,1例患者因首次皮瓣培养时,皮瓣较薄而未成活,但经二次植皮后痊愈。所有患者的痊愈平均时间为(4.1±2.5)月,恢复较快。在术后3-24个月的回访统计中,所有患者的恢复情况均较好,患者主观感觉较美观,无不良反应及不适的感觉;皮瓣的颜色与正常肤色相近,不影响患者足踝部的正常生理功能,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3.讨论

足踝部深部组织一但外露,创面皮肤组织很容易发生感染、坏死等不良情况,所以要及时采用皮瓣移植的方法尽快修复。此病多发生在踝关节骨折、根骨骨折或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术后,创面的面积长宽最好不要超过15cm×10cm,以免成活率不高。近年来,皮瓣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小面积烧伤、烫伤、瘢痕的修复等,因为皮瓣修复创面愈后患处不明显,与正常皮肤差异较小,不会影响美观,故而引起了广大求美者和医学专家的浓厚兴趣。所以在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时,皮瓣移植是上佳选择[3]。而对于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有多种皮瓣可选择,临床上常用的有足背皮瓣,隐动脉皮瓣,小腿内侧皮瓣及小腿后部皮瓣等,但以小腿后部皮瓣最常用。小腿后部皮肤的皮神经有3支,即腓肠内、外、后侧皮神经,以外侧最为常用。因该部位的位置隐蔽,血供丰富,皮肤质感好,柔软细腻,可用面积大且较薄,是非常好的皮瓣供应位置,成功率高[5]。本研究的20例患者,19例患者一期治愈,治疗效果较好,无坏死情况发生。1例患者经两次供区植皮,治愈时间相对较长。但所有患者的创面恢复均较佳,足踝部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不影响患处的生理功能;而且患者平均治愈时间短,创面修复后不影响美观,使患者能够自信的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综上所述,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较佳,稳定性好又美观,且恢复时间短,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辉煌,吴建伟,余雪梅,等.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J].中医正骨,2011,23(2):29-31,35.

[2] 梁志军.两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9(1):100-101.

[3] 林镇荣,陈淑贤,吴盛荣.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0):7-9.

[4] 封挺,陈俊澤,王维,等.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 11(8):1242-1243.

神经营养血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男102例,女34例;年龄17~52岁,平均25.1岁;致伤原因:机器压砸伤72例,车祸36例,其他损伤28例;修复部位:拇指48例,示指12例,中指9例,环指10例,小指13例,虎口14例,小腿9例,足部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肌腱外露。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1.4 cm~18.0 cm×12.0 cm。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类型:带桡神经浅支60例,带尺神经手背支29例,带腓肠神经19例,带隐神经1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14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创面清创术:清创要彻底,去除坏死或污染严重的组织,使污染创口变成相对清洁创口,有肌腱、神经、骨损伤的首先进行修复。

1.2.2 根据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的部位和大小选择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手背支、腓肠神经、隐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以皮神经走行体表线为轴心设计皮瓣。在皮瓣近端找到皮神经和伴行的浅静脉,保留长2 cm后切断,并结扎浅静脉。修复指端的皮瓣蒂宽约1 cm,带腓肠神经、隐神经的较大皮瓣蒂宽2~4 cm。逆行或顺行翻转皮瓣通过皮下隧道或明道修复创面。逆行皮瓣为恢复感觉应将皮神经与受区近端皮神经吻合。

1.2.3 供区创面手部小于3 cm直接缝合,前臂、小腿小于5 cm直接缝合,如不能直接缝合,行植皮术。术后保持皮瓣松弛位石膏托固定,10 d后解除石膏固定。

2 结果

本组136例,其中7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水疱,远端边缘轻度淤紫,经患肢抬高、拆除部分缝线或局部放血后4例皮瓣好转,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其余病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5年,皮瓣色泽、质地、感觉良好。

3 讨论

3.1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运

1992年Masquelet提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概念后,大量学者进行了有关方面的研究。根据应用解剖学发现进入皮神经干的供血渠道顺序,依次为节段血管、营养血管、外膜血管和神经内微血管网,由1条动脉和2条静脉组成。节段血管来源于四肢知名血管的肌间隙穿支、肌肉穿支或直接穿支。节段血管发出多支营养血管供应皮支外,还发出分支至皮神经附近皮肤血管网,并与临近皮肤血管间有丰富的吻合交通联系,这种侧支吻合形式,就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成活的解剖学基础[2]。

3.2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

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方法较多,传统方法利用腹部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小腿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然能修复较大面积缺损,但需要断蒂及二期整形手术,且固定体位,时间长,患者不适。利用游离皮瓣移植,如母甲瓣、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等,因其要求技术水平高,操作复杂,不便基层医院开展。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修复四肢皮肤缺损提供了良好的修复方法:皮瓣蒂部血运丰富,变异小,不需解剖神经血管束,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损伤主要血管,创伤小且血供可靠;供受区在同一部位,皮肤质地相似,外形佳;皮瓣内皮神经可与受区皮神经残端缝接,有利于皮瓣感觉恢复,对特殊部位如指端、指尖、足跟、骨突出部位提供良好的感觉功能尤为重要;患者肢体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3.3 手术要点体会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时,会有皮瓣蒂受压致皮瓣血管危象,导致坏死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有:(1)皮瓣逆行转位时,静脉回流成逆行“迷宫”式回流,血液回流受阻,这必然将肢体远端的静脉血灌入皮瓣内,导致皮瓣肿胀,坏死[3]。(2)血管蒂部扭曲过大,穿过皮下隧道时受压。(3)血管蒂部没有足够的宽度。(4)皮瓣面积过大,超过其供血范围,皮瓣面积过小,切取后组织回缩,使皮瓣张力过大。(5)术后血肿压迫,软组织感染。解决办法:(1)血管蒂部浅静脉结扎或皮瓣内浅静脉干与受区浅静脉缝合,促进回流。(2)血管蒂部的暗道改为明道,皮瓣远端设计成三角形蒂部带皮条,无张力缝合,在蒂部旋转时,尽量减轻拉力,减少张力。(3)血管蒂部宽度:修复指端的皮瓣蒂宽约1 cm,带腓肠神经,隐神经的较大皮瓣蒂宽3~4 cm。(4)皮瓣大小应大于受区的10%。(5)术中要清创、止血彻底,防止软组织感染及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Romana W.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1115-1121.

[2]钟世镇,徐永清,周长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解剖基础及命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37-39.

神经营养血管 篇4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74-02

跟骨骨折术后经常会出现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现象,这是因为跟骨骨折部位的皮肤软组织具有较高的紧张度,在对跟骨骨折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将钢板固定在骨折部位,这就导致骨折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紧绷,切口出现坏死[1]。在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水肿,缝合伤口后有可能会出现感染、钢板外露等不良反应,不利于手术后骨折的恢复,且容易引起其它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带来损害[2]。本次研究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予以分析和探讨。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对这16例患者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为(32.1±1.8)岁。所有的患者入院后均发现骨折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切口皮缘出现坏死。

1.2方法

皮瓣轴线为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至掴窝中点的连线,将其作为皮瓣轴心线。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有良好的伴行关系,可以通过小隐静脉来确定轴心线。顺行蒂皮瓣旋转轴点可达腘窝部血管起始处;逆行蒂皮瓣旋转轴点可达腘窝部血管起始处;逆行蒂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上6cm,即腓动脉的最低一个吻合支处。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彻底进行清创,而且设计 的皮瓣要比创面大至少20%,为了保证患者的供血情况,一定要保留患者的2.5cm左右的筋膜蒂,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 ,避免将神经和皮瓣分离,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旋转点一定不能损伤,否则引起动脉穿支很容易造成手术的失败。手术在深筋膜上进行,隧道开放后想两侧进行游离。

2结果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在半年内愈合,修复后的皮瓣均已成活,行走正常,随访期间没有溃烂、窦道以及骨髓炎等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跟骨骨折后通常采用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在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水肿,缝合伤口后有可能会出现感染、钢板外露等不良反应,不利于手术后骨折的恢复,且容易引起其它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带来损害[3]。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操作方法比较简单,血管蒂恒定,可靠,而且静脉的回流充分,动脉的供血量充足,对于供区的损伤较小,对于大部分创伤面都可以直接进行缝合,在治疗足跟底及踝周皮肤缺损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4] 。但是由于会损失一条皮神经,有可能导致供区出现一定的感觉缺乏,导致小范围的皮肤感觉障碍,因此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该手术方法,将其损害降到最低。该手术主要适用于转移皮覆盖足背,皮肤缺损从而导致的深部组织外露,顺行转移修复膝关节上组织外露的创面[5]。

本次研究通过对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予以分析和探讨。发现所有患者的骨折均在半年内愈合,修复后的皮瓣均已成活,行走正常,随访期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解剖学实验表明,皮神经周围会有一条相应的皮动脉出现,皮神经与皮动脉同时出现时,不仅可以为皮神经提供营养,厄齐尔可以为周围的皮肤提供营养[6]。如果患者的皮瓣蒂部较常人较宽的话容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通过隧道时极易受到压迫,不仅不能增强皮瓣供血么,反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在手术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

综上所述,对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是十分重要的,使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对缺损的皮肤进行修复,且该手术操作方法简便,不会损伤主要动脉,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液供应,预后良好,是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树东.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J]. 临床医学. 2014(8): 90-91.

[2]夏尔键,夏涵,赵少平.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外侧入路术后软组织缺损[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2, 8(6): 328-329, 355.

[3]李寿斌.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感染软组织缺损1例[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2): 118-119.

[4]夏尔键.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外侧入路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D]. 河北联合大学, 2014.

[5]麻文谦,董晖,杨晓东,等.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跟骨骨折术后小面积骨钢板外露[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2): 178-179.

神经营养血管 篇5

关键词:创面修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护理

2008年5月—2011年3月, 我院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5例男性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伴钢板外露患者, 术后配合严格的护理措施, 骨折愈合, 创面得以封闭, 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28岁~50岁, 其中4例有吸毒史, 1例有糖尿病史。3例为高处坠落伤所致, 2例为车祸挤压伤所致, 均为粉碎性闭合性骨折, 分型均为SanderⅢ型。术后出现钢板外露, 创面有炎性分泌物,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示未见细菌生长。行钢板取出+负压封闭引流 (VSD) 术后1周, 再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创面。

1.2 护理方法

1.2.1 体位

术后采取健侧卧位, 并抬高患肢10 cm~15 cm[1], 嘱咐陪床家属严密观察以防皮瓣受压。

1.2.2 病房环境

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为55%~65%, 并严格禁止室内吸烟。

1.2.3 皮瓣的观察

观察项目包括色泽、温度和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等, 并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手术后24 h内, 每30 min 1次;术后24 h~72 h, 每小时1次[2];术后5 d~7 d, 每4 h1次。 (1) 皮瓣颜色无明显异常, 均较红润, 有较好弹性。其中1例术后49 h有肿胀, 为轻度, 观察不到皮纹, 呈青紫色。汇报医生后, 给予解痉、止痛、扩管、抗凝, 并将皮瓣做多个小切口引流等治疗, 皮瓣的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2) 与邻近正常组织相比, 皮瓣温度一般较低, 相差约0.5~2.0℃, 如大于3~4℃, 则提示有可能出现血运障碍。 (3) 毛细血管充盈反应[3]。使用棉签轻按皮瓣, 迅速移开, 即可见一苍白点, 正常者1 s~3 s内迅速恢复充盈, 如<1 s, 且皮温呈下降, 则提示出现静脉危象;如>5 s~6 s, 且皮温呈下降, 加上颜色为苍白, 而且弹性减退, 则提示出现了动脉危象。本该组无静脉和动脉危象发生。

1.2.4 输液治疗

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炎、解痉、止痛、扩管、抗凝等治疗, 效果满意。

1.2.5 烤灯照射皮瓣区

手术后对1例皮瓣区使用烤灯持续照射, 烤灯功率为60~100 W, 照射的距离保持在35 cm, 照射时间7 d, 与其他皮瓣比较, 未见明显差异。

1.2.6 疼痛护理

术后常规用镇痛泵, 并辅以双氯芬酸钠栓肛塞, 对于各种疼痛原因予以及时解除, 比如过紧包扎、神经受到激惹等。

1.2.7 伤口的护理

5例患者伤口皮瓣处均留置引流, 使用橡皮引流片, 及时观察敷料渗出情况, 提醒医生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皮瓣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2 结果

本组皮瓣均完全成活, 5例受区伤口Ⅰ期愈合, 1例受区伤口仍有少部分炎性渗出, 经医生给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纱布换药2周后创面愈合, 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4个月~6个月, 示供区外形良好, 功能无受限;受区皮瓣外形、质地良好, 无窦道、溃疡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示骨折骨性愈合, 负重行走正常。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 交通工具发达, 跟骨骨折数量增加, 且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伤所致, 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4]。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紧张, 行钢板内固定+植骨术后, 术区组织水肿严重, 局部皮肤张力大, 若合并感染, 则切口裂开, 钢板外露, 形成窦道, 经久不愈。对于基层医院来说,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术, 技术难度相对较小, 皮瓣的成活概率比较高, 可以较好地处理小腿中下段、足背、足跟等位置的软组织缺损。手术后嘱患者取健侧卧位, 交代其把患肢抬高, 以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 进而达到减轻肿胀的目的。疼痛 (交感神经受到兴奋, 往往由于5-羟色胺的释放所导致) 、温度低、吸烟, 可使血管收缩并出现痉挛状态, 不仅导致局部的血供受到影响, 而且可使吻合口处的血流缓慢, 较长时间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 进而出现闭塞甚至血栓的形成。故术后的严格护理配合十分重要。判断皮瓣循环的主要依据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试验, 若色泽红润, 即表明有良好的血液循环;若颜色较青紫, 且伴有肿胀, 而且皮瓣有较高的张力, 加上皮纹看不见, 形成了水疱, 则往往表明静脉回流受阻;若皮瓣颜色比较苍白, 皮温低则提示动脉危象。给予抗炎、解痉、止痛、扩管、抗凝药物可以改善皮瓣血供, 提高皮瓣成活概率。皮瓣手术属于显微外科范畴, 专业而严格的术后护理配合十分必要, 是手术疗效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庆辉.游离皮瓣移植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 2007, 4 (24) :71.

[2]连和勤.足部毁损伤皮瓣移植的术后护理[J].河南外科杂志, 2007, 13 (5) :132.

[3]丁新.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术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0) :171-172.

神经营养血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共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胫前区、踝周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7例, 其中30例在蒂部远端栓塞小隐静脉 (A组) , 57例未栓塞小隐静脉 (B组) ,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22例;年龄7~74岁, 平均年龄37.7岁。缺损原因: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缺损46例, 软组织感染缺损23例, 其他原因18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3 cm~17 cm×8.6 cm, 皮瓣最小面积5 cm×4 cm~17.5 cm×9.5 cm。

1.2 手术方法

术前用Doplle血流探测仪在外踝上约5~7cm探测标记腓动脉终末穿支位置并确立为皮瓣蒂部旋转点, 以外踝内缘与跟腱中点至腘窝下缘中点连线为皮瓣及其蒂部轴线, 测量旋转点至软组织缺损近侧边缘距离, 以此距离在旋转点上方确定皮瓣蒂部长度, 在蒂部上方设计皮瓣, 皮瓣比创面放大约15%~20%, 皮瓣上界一般不超过腓骨头平面, 两侧不超过小腿周径的1/2。切取皮瓣后在外踝上方2 cm处向远侧方向穿刺小隐静脉, 回抽见血即快速注入α-氰基丙稀酸正丁酯0.2 m L栓塞小隐静脉。

2 结果

A组30例术后皮瓣无明显淤血、青紫肿胀, 24例皮瓣完全成活, 皮瓣远端部分坏死6例, 皮瓣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的1.1%。B组57例中25例术后皮瓣出现明显淤血、青紫肿胀, 皮瓣完全成活42例, 皮瓣部分坏死15例, 皮瓣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的15%。统计分析两组皮瓣坏死面积百分比, 经t检验, P<0.01, 两组皮瓣坏死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保留小隐静脉的作用及危害

由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靠、方便、对皮瓣供区损伤小等优点, 已成为临床修复小腿胫前区、足部、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优先选择的皮瓣, 该皮瓣及其筋膜蒂部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密切, 皮神经旁血管网与浅静脉旁血管网相互攀绕, 发支与皮神经干内血管网及浅静脉壁上血管网联系, 并发支营养附近皮肤, 交通吻合十分丰富[4]。因此, 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其蒂部保留小隐静脉就增加了皮瓣的血液循环, 但逆行皮瓣包含的小隐静脉近端流出道已切断结扎, 由于静脉瓣的作用静脉血不能沿小隐静脉逆行向蒂部回流[5], 远端回流血液沿小隐静脉灌注于皮瓣内, 蒂部回流不畅, 使静脉血在皮瓣中积聚、淤血、肿胀, 导致皮瓣坏死病例在临床不为少见, 因此, 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及其蒂部保留小隐静脉既有利于皮瓣血循作用又有逆向血流灌注的危害。所以减少小隐静脉的逆向血流灌注和增加静脉回流将可提高皮瓣成活率[6]。

3.2 小隐静脉栓塞操作注意事项及改进方向

小隐静脉与深静脉在踝上2~3 cm有恒定交通支[2], 静脉栓塞部位在蒂部远端浅-深静脉交通支之远侧, 既可阻断远端血液经小隐静脉对皮瓣的逆向灌注, 同时又保留小隐静脉在外踝上与深静脉的交通支, 使皮瓣内的静脉血经交通支导人压力相对较低的深静脉, 而不淤积于浅静脉干及皮瓣中, 不影响小隐静脉向深静脉的回流, 维持皮瓣内血液循环的平衡, 减少皮瓣淤血坏死的发生[7]。在穿刺时, 存在穿刺不准确, 需反复穿刺, 回抽后易发生针头堵塞, 需更换针头重新穿刺的可能, 但可经过熟练操作, 准确穿刺, 快速注入栓塞剂或可研究选用不易凝固、容易注射的栓塞剂避免此问题发生。

由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必须在近端切断腓肠神经, 皮瓣失去感觉神经支配, 在修复足跟、足底易磨损部位时, 虽可经过适应性训练增强其耐磨性, 但术后保护不当皮肤易发生破损、糜烂, 形成溃疡经久不愈等。可考虑腓肠神经近端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 能够恢复皮瓣感觉, 减少皮肤损害发生。

参考文献

[1]庄蕾.远端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128 (2) :216-218.

[2]王华柱, 赵建勇, 刘志波, 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失败原因分析及技术改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5, 28 (1) :70-71.

[3]宋开芳, 陈艺新, 李青松, 等.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实验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6) :426-428.

[4]Nakajima H, Imanishi N, Fukuzumi s, et al.Accompanying arteries of the lesser saphenous vein andsural nerve:anatomic stud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J].Plast Reconstr Surg, 1999, 103 (1) :104-120.

[5]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4, 22 (1) :8-9.

[6]倪东亮, 曹杨, 陈中.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回流的解剖与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7, 30 (1) :55-57.

神经营养血管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右手6例,左手2例。拇指创面5例,虎口瘢痕挛缩3例。致伤原因:烧伤后瘢痕2例,车祸及机器压伤6例,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4例;1个月~3个月者4例。皮瓣面积1.8 cm×2.0 cm~3.0 cm×4.2 cm.

1.2 手术方法

1.2.1 创面的处理

麻醉成功后,患肢上止血带,常规术野消毒铺巾,对创面彻底清创,咬除坏死的骨质,伴有骨折的病例需先行骨折固定,若有神经肌腱损伤的,条件允许亦可以Ⅰ期修复,虎口瘢痕切除松解后,根据创面或继发创面的情况来决定皮瓣设计的大小、形状,皮瓣略大于创面。

1.2.2 设计皮瓣

根据皮瓣“点线面”设计方式,以拇指指间关节背侧桡、尺侧缘与掌指关节背侧桡、尺侧缘皮肤的边线为轴线,皮瓣的旋转点拇指掌指关节至指间关节的桡、尺侧范围均可,不能超过指间关节,皮瓣位置可在第一掌指关节至鼻咽壶背侧区域[1,2],皮瓣最大设计面积可以达3.5 cm×5.0 cm.

1.2.3 皮瓣的切取

先在拇指指腹缺损区最近端至皮瓣远端做皮肤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沿真皮下向两侧分离3 mm~5 mm,深度达伸肌腱膜浅面和大鱼际肌部可带部分肌膜,以增加皮瓣的厚度和保证皮瓣的血供。在皮瓣近端仔细解剖游离桡神经浅支标记后离断,不必解剖出拇指背动脉,将桡神经浅支和指背动脉包含在皮瓣内,分离并结扎指背静脉,皮瓣蒂部宽约1 cm,以利于皮瓣静脉回流。整块皮瓣在伸肌腱膜浅面掀起,在开放通道上旋转皮瓣达受区缝合固定,桡神经浅支可以与指固有神经吻合,恢复皮瓣感觉,注意蒂部要松弛,皮肤缝合不能过紧,松开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

1.2.4 继发创面的处理

如果创面较小,可以直接缝合,不能直接缝合的可以植全厚皮片并打包加压包扎,11 d后再拆包。

1.2.5 术后治疗

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患肢抬高,皮瓣保暖及抗炎活血治疗。

2 结果

本组8例患者,术后伤口Ⅰ期愈合7例,Ⅱ期愈合1例,经换药后痊愈,皮瓣坏死0例,术后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3个月~1年,除1例因显稍臃肿影响外观而做手术修整外,其余修复效果满意。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因工作时不慎被冲床压伤右拇指,右拇指远节尺侧部分软组织缺损约2.0 cm×1.8 cm,尺侧指神经部分缺损,远节指骨部分缺损并外露。予行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Ⅰ期手术显微镜下吻合皮瓣皮神经,恢复皮瓣感觉,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应用抗感染、抗凝、解痉等治疗1周,皮瓣成活,血运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皮瓣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感觉部分恢复,6个月后恢复正常。

4 讨论

(1)此皮瓣手术适应证:适合拇指的指腹指尖、指背软组织缺损及虎口瘢痕挛缩和组织缺损创面修复。(2)皮瓣的优缺点:不损伤主要动脉、神经,取自同一拇指掌背的背侧皮肤质地接近,皮瓣内有桡神经浅支,可恢复良好感觉,免于术后肢体制动,减小肢体关节因制动所致关节僵硬机会,皮瓣厚度适中,大部分不需要Ⅱ期整形。缺点是皮瓣不能设计太大,对创面的大小有要求,皮瓣转移范围有一定的限制。(3)此皮瓣手术的难点:术中要对皮瓣的解剖层次熟识,分离过浅可致皮瓣血供障碍,分离过深,可损伤伸肌腱膜,继发创面不能直接植皮修复。皮瓣蒂部不能太紧,防压迫,蒂部宽度不得小于1 cm,否则皮瓣静脉回流障碍。

参考文献

[1]顾玉东,王澍寰,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78.

神经营养血管 篇8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2年2月到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48例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病患,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8例;年龄为2 0岁 ~ 5 6岁 , 平均 ( 2 5±7 ) 岁 ; 小腿软组 织缺损30例, 足踝软组织缺损1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cm×6cm~13cm×7cm。致伤因素:足背压伤骨外露缺损16例, 皮肤撕脱坏死缺损18例, 足部感染慢性溃疡8例, Ⅱ度烫伤足背6例。

1.2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在外踝上距离5cm处作为旋转点, 解剖外踝部脂肪组织时注意避免后穿支血管。沿着旋转点水平以腓骨外边缘、跟腱中心和腘窝中点的连线, 皮瓣范围为深筋膜和肌膜中间、上至膝关节水平、内外界不超过小腿三头肌的内外缘。在深筋膜下分离, 将其和皮肤固定, 避免筋膜脱离, 结扎远端蒂内小隐静脉干。对缺损部位进行彻底的清理, 处理掉坏死的组织和死骨组织。皮瓣转位缝合后放置引流管。供瓣区止血后取中厚皮移植打压包扎。

术后护理:术后观察皮瓣血运, 如皮瓣瘀血肿胀, 皮瓣静脉回流欠通畅可间断拆除蒂部缝线或皮瓣针刺放血, 抬高患肢防治受压, 局部保暖, 采用按摩法改善皮瓣静脉回流。手术病患禁止抽烟。

手术治疗后6~24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病患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

2结果

6例皮瓣远端边缘局部坏死, 换药后复原。42例皮瓣均成活, 其中8例皮瓣肿胀明显, 两星期后恢复, 皮瓣成活。术后早期恢复效果不明显, 6个月后42例皮瓣麻木区变小, 6例皮瓣边缘坏死、皮瓣有保护性感觉;皮瓣两点辨别觉感大于2cm的病患有34例;14足跟边缘区残余溃烂, 换药后复原。

3讨论

小腿及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 由于皮下软组织较少, 皮肤弹性不够, 使得外伤、感染、踝部手术等常会对踝部的皮肤软组织造成缺损[1],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骨、关节、肌腱等外露, 这给临床治疗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在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 对于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修复治疗已经获得了显著的突破,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就是当前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方法之一, 可取得较好的疗效[2,3,4]。

小腿和足踝等部位, 经常会因为各种创伤、烧伤、和血管并发症等因素导致软组织缺损, 且会并发关节与骨的破损, 创面较难恢复, 如何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 是临床医学中亟需面对的难题。国外研究结果发现, 任何一条皮神经均伴有营养血管, 该血管在为神经提供营养的过程中, 还会发出分支为相关部门皮肤提供营养,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也就因此而生, 并在临床修复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治疗中获得不错的成效[57]。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包括:1手术易于操作, 历时较短, 术中不用多次更换体位;2皮瓣容易切取, 不会对重要的下肢血管造成损害;3皮瓣可切取的面积较大, 足以覆盖骨、关节等外露的创面;4皮瓣蒂部较长, 便于转移;5手术操作难度小, 术后皮瓣成活率极高;6皮带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度较高, 术后皮瓣有反应[8,9,10]。

本文通过对48例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病患进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 结果显示:48例病患中仅有6例皮瓣远端边缘局部坏死, 占比12.5%, 但在换药后6例病患均复原;另外42例皮瓣均成活, 占比87.5%, 也就是说, 经换药处理后, 所有病患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均得到修复, 且皮瓣外观、质地、功能均良好。

综上所述, 通过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 不仅效果显著, 手术操作也非常简单, 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被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金喜, 朱建龙, 余伟彪, 李敏皋, 张海明, 李坚.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5) :713-714.

[2]李辉映, 罗亚丽, 王永恒, 等.延迟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小腿和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2) :165-166.

[3]张胜利, 张佳, 王连梅, 等.负压封闭引流加逆行腓肠神经皮瓣在下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1) :120-122.

[4]朱金强, 沈柏晓, 杨文峰, 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 (1) :116-117.

[5]陈国双, 张攀, 吴琛, 等.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5) :241-244.

[6]李冬严, 曹贵军, 刘积平, 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对比研究[J].武警医学, 2012, 23 (1) :11-13.

[7]郑磊, 董忠根, 郑稼, 等.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 (4) :427-430.

[8]王冰, 齐新生, 钱春晓, 等.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5) :106-107.

[9]袁永端, 彭田红, 胡忠林, 等.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踝部及足跟部溃疡[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7 (31) :33-34.

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篇9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501)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针刺疗法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方法: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局部与整体、“近取”与“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对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50例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结论:针灸能行气活血,祛风通络,调节神经,平衡阴阳。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等穴位合用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针刺疗法;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13-01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发作性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其病理因素多为风、淤、火(热)、虚。由于风为阳邪,其性升泄,《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可挟寒,挟热,或挟湿乘虚而侵袭人体,上犯颠顶,日久邪滞难去可深入,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受阻,其渐成气滞血淤,不通则痛而致本病。(即外感日久不解而致内伤)。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上循颠顶,少阳胆经循行布散头部,若情志不畅,肝失柔和及疏泄,气郁日久化火,肝胆火旺,血热上雍,阻滞清窍或火盛日久伤阴,肝失濡养,肝阳上亢,多夹少阳风热上犯,清窍被扰或阴血亏虚,脑髓失养均可导致头痛发生。笔者自2007年9月~2008年9月通过50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20岁以内2例,21~30岁12例,31~40岁13例,41~50岁15例,51岁以上8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9岁,多数在21~50岁之间,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10年,头痛位于左侧12例,右侧12例,左右不固定者26例。

1.2治疗方法

1.2.1取穴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

1.2.2针刺方法病人采取坐位,微低头,医者左手拇指固定风府穴,用右手持0.5寸长的毫针,向前下斜刺,使局部感到麻胀后起针,然后又取1.5寸毫针刺风池穴,将针尖向着对侧眼角水平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使针感沿少阳经脉传至同侧前额或太阳穴处,随后起针。针刺太阳穴时病人将头抬平,医者取0.5寸长毫针斜刺,有针感后留针15分钟,列缺穴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2个疗程间休息1日,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无复发者。显效:头痛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者。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减轻者。

2.2结果50例中: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

3病案举例

王某某,女,42岁,教师。病史:患者于2005年1月因头痛去医院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给口服镇静止痛药,头痛时轻时重。近2年来头痛发作频繁,症状加重,以前额及头顶胀痛,跳痛,有时伴恶心、呕吐、失眠等,经脑电图,脑CT等检查未见异常,曾用中药和止痛药多方法治疗,疗效不佳,于2007年9月来我处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按上述方法针灸治疗,经1个疗程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疗程间间隔一天,又继续治疗一个疗程后头痛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大都病程较长。笔者从中医风、淤、火(热)、虚立论。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因为风府穴为督脉、阳维、太阳脉的会穴,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经的会穴,泻风府、风池穴具有疏风清热,祛风通络,熄风潜阳,利胆疏肝的作用。泻列缺有宣肺作用,肺气得宣则邪气可解,太阳穴为宣泄头部气血雍滞的要穴,诸穴合用,活血通络,祛风力更强。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脾胃健则气血生,体键神旺,则病自除。

神经营养血管 篇10

足部的软组织和血管较多, 有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在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足部缺损时, 往往很容易造成感染, 一旦出现感染等现象, 会导致软组织难以恢复, 造成坏死, 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严重者甚至需进行截肢, 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打击[1]。传统的临床治疗方式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缺损部位的修复, 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方式。但由于游离皮瓣的手术时间长, 皮瓣成活率低, 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往往成功率也受到影响, 不利于患者的恢复[2]。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被运用到临床上, 成为治疗足部缺损的新方法[3]。本文研究我院前足缺损患者使用腓动脉外踝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治疗效果, 以传统的胫后动脉后踝上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对比, 发现其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3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3.1-2014.8期间收治的需进行前足缺损修复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检查和诊断符合前足缺损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字同意, 本次研究上报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9例, 女性患者6例, 年龄在22~5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6.7±5.1) 岁。平均创伤面积为4.5cm×2.0cm~13.0cm×8.5cm。观察组有男性患者8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在21~5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6.4±4.8) 岁。平均创伤面积为所有患者4.0cm×2.5cm~12.5cm×9.0cm。2组患者上述资料无差异, P>0.05。

1.2 方法

皮瓣选取常以腘窝中点到外踝、跟腱中点的连线, 轴心点选在外踝上穿支动脉穿出点, 旋转点不低于外踝上5cm为宜, 皮瓣选取范围可上至腘窝下, 下至外踝腓动脉穿支蒂部, 两侧至小腿内外侧中线。

对照组患者根据创面缺损大小、部位等, 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胫后动脉后踝上穿支, 选取较大的穿支血管为血供血管。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皮瓣, 使用常规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血。观察组患者同样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查腓动脉外踝上穿支, 选取腓动脉外踝上穿支为营养血管, 采用S形切口, 暴露外踝上4~7cm处的穿支血管2~3根, 作为皮瓣蒂部旋转点。切开皮瓣远端, 切断腓肠神经, 对伴行血管进行结扎, 掀起皮瓣时要将深筋膜与皮肤缝合, 保证血管网的完整, 皮瓣取下后转移至创面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恢复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组手术情况对比发现,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费用上均较少,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

2.2 术后情况

术后情况发现,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Ⅰ期愈合人数较多, 坏死、静脉回流受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 皮瓣成活率较高,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足是人体的行走肢端, 在站立或者行走时, 所受的承受力均较大。在足部由于外伤、感染等情况出现足部缺损时, 对患者影响巨大, 往往使患者行动不便,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严重的足外伤常常会出现肌腱、骨骼等外露,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5]。对于足部缺损的治疗, 临床上常采用皮瓣修复的方式。而对于足部的修复, 必须选择效果好、费用低、成功率高的手术方式。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审美观。传统的皮瓣修复使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进行治疗, 但由于其手术时间长, 游离后皮瓣存活率低, 外形等方面也不能让大部分患者满意, 术后并发症如肿胀、淤血等常有发生, 对于治疗足部缺损的效率低下, 不能适应大部分患者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治疗足部缺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6], 腓动脉穿支血管的血供基础主要是由腘窝中间皮动脉、腓肠肌皮穿支、腓肠浅动脉等血管轴吻合, 与最远处离腓肠神经最近的肌间隔穿支最为吻合, 由此处提供血供基础效果更好。在国外Chaiy Y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7], 利用踝部横向及小腿纵向的血管网交汇吻合处可很好地提供血供来源, 并以踝部跟腱的细小穿支血管 (外踝后血管) 作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供血血管, 临床效果较好。但有研究显示[8], 足底内外侧动脉及内踝前动脉穿支等均可作为营养血管皮瓣。在研究小腿血供时候发现[9], 小腿中有4条血管较为明显, 血供较为丰富, 分别为小腿内侧、前后外侧及小腿后部血管。在综合上述研究及患者的需求后, 我们对传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改良, 使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前足缺损的修复。相对于传统皮瓣修复来说, 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0]: (1) 此方法不会损伤小腿内主要血管, 对血供区影响较小, 利于患处生长恢复。 (2) 对于单纯内外踝附近的损伤, 不会影响皮瓣的切取, 可更灵活地设计皮瓣, 使皮瓣的设计范围更广泛。 (3) 相对于传统皮瓣, 以腓动脉穿支为营养血管的皮瓣蒂部更窄, 转移更方便灵活, 对皮瓣存活率影响较小等。本文结果显示, 改良后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相对于传统皮瓣修复来说, 其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费用均较少, P<0.05;且在术后愈合及并发症方面, 对照组Ⅰ期愈合率为86.67%, 高于对照组的53.33%, P<0.05。皮瓣存活率高达100%, 远高于对照组的66.67%, P<0.05。与上述原则及观点相符。

综上所述,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缺损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东, 邢丹谋, 冯伟, 等.足部皮肤缺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0 (3) :242-243.

[2]易建华, 李智勇, 胡军, 等.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巨大前足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3 (4) :405-406.

[3]陈雪松, 肖茂明, 王元山, 等.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游离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9 (4) :262-265.

[4]招健明, 吴业坤, 冯运垒, 等.吻合小隐静脉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2) :199-200.

[5]尹克军, 朱兴仁, 龚铁军, 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5) :570-572.

[6]胡勇, 李淑媛, 孙文海, 等.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3 (3) :220-224.

[7]Chaiy Y, Zeng B, Cai P, et al.Experience with the distally based sural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supplied by the terminal perforator of peroneal vessels for ankle and foot reconstruction[J].Ann Plast Surg, 2007 (5) :526-531.

[8]彭昌贵, 侯之启, 李日旺, 等.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 (1) :63-64.

[9]袁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缺损[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6) :713-714.

上一篇:在线智能学习系统下一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