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2024-10-16

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精选3篇)

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篇1

在前几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 各界人士、各类企业、公司、团体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 全力资助灾区人民, 从深重的灾难中走出来、重建家园、获得新生。这场发自于人类内心的空前大善举所堆积的捐赠之峰, 是那样纯洁和晶莹, 容不得任何的伤害和侵袭!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政府审计”介入了“500多亿元捐赠款物”的审计——大快人心!紧接着一个个审计公告公示于全球, 使我们真正看到了政府审计的威力, 真正领悟到了政府审计的内涵。

一、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的基本概念界定

1. 政府, 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即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

2. 政府审计, 是指在现代民主社会中, 受人民委托对国家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

3. 政府审计机关, 是指政府的专门经济监督机关, 是政府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国家统治阶级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 政府审计机关的根本职责是通过监督公共资金的保管、使用, 为统治阶级服务。

4. 公共责任, 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对公共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责任。

5. 公共事务, 是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所做的或要做的事情。

6. 公共资产, 是指一切公共资源 (包括纳税人提供的税款)

的所有权 (属于人民) 和管理权的分离, 及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分级分工形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 是公共责任的基础。

7. 政府审计结果, 是重要的政府活动的信息, 是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审查的结果。

8. 政府审计报告是政府审计机关及人员就发现的被审计单位

有关问题的事实、结论意见和建议向其委托者进行报告的结果性文件, 其核心功能在于提供真实 (可靠) 的鉴证信息。

9. 真实性, 又称为可靠性, 是指政府审计报告要如实 (真实性)

表述被审计事项: (1) 如实表述整个审计过程的性质、范围和时间; (2) 如实表述审计的结果所发现问题的事实、结论、意见、建议; (3) 其可验证得出相同结论。

二、研究政府审计结果真实性的原因

1. 真实的审计报告、通告、公告的产生是政府审计机关履行职责、行使权利所应具备的基本标准。

2. 真实的审计结果是国家和人民所期望的、体现民主权力、体现民意要求, 维护和巩固民主政治体制的要求。

民主共和国的成立、成长和壮大需要无数的建设者、捍卫者;政府审计人员是无数建设者、捍卫者所信赖的共和国公有资产和公共事务的保护神, 要履行职责让他们看到以真实的审计结果为基础的真实的审计公告、通告、报告, 就会让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

3. 真实的审计结果也是对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能履行最好的检验。

政府审计职责规定政府审计既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鉴证职能, 又有经济评价职能。充分发挥多种职能, 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强烈的事业心、忠诚的责任感, 还需有高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

三、确保政府审计结果真实性的方法

1.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其财政资金的来源渠道, 通过预 (决)

算书是很明确的, 有“发源地”, 经过支流、干流和主流, 资金流逐步增大宽度和流量, 最终流入“国库”这一财政资金的“湖泊”。这是一个资金流程图, 政府审计机关应将这张流程图用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案设计的设计图中, 要在头脑中时时装着这图, 循着这图, 将每一个细节都理清、理顺, 理出结果, 真实地反映出财政资金积累的全过程及积累量, 不含一点虚、不掺一点假。

2.“国库”——财政资金存蓄的“湖泊”, 有以前年度留存

的, 有本年度流入的, 而且还有本年度流出的, 甚至还有形成的出、入相抵以差额反映的。另外财政收支寅吃卯粮也是存在的。因此, 将这许多形式的资金量划分清楚, 各就各位, 并与预算进行核对是紧要的任务, 以确保其流出、流入量对、来源对、去向对以及结余对, 为此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必须提供一份真实的审计结果, 这样才能把好关。

3. 财政资金存蓄的湖泊, 按照财政支出的预算形成无数的资

金主干渠、支干渠小溪, 流向各项公共事务中去, 流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项目中去, 使国家、人民得到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亲身体会到的实惠。

4. 从审清国有受资企业国有资产拥有量入手。国资委做为国

有资产的出资人, 将国有资产投入企业, 企业国有资产形成过程是很复杂的, 包括国有土地行政划拨、国拨改贷、国有设备投资改贷、国有资产评估增值等等, 家底必须审清, 才能确定企业注册资金中、企业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中、国家应拥有的份额。由于国有企业的改组、分立、合并、联营、参股、甚至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产生, 要审清国有资产拥有量, 必须下大工夫!而且应是当务之急, 越早越好!政府审计机关只有对国有资产的投入获取真实和完整的审计结果, 才能真正分清经济责任, 才能使利益相连也同时使利益相对的投资、受资双方, 获得真实、完整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及真实、完整的财产资金运转的数据。

参考文献

[1]赵明.完善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开机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6 (05) :23-26.

[2]周火生.公共财政下审计监督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 2003 (12) :5-8.

刍议政府审计结果公告风险控制 篇2

一、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审计公告的不够透明

出于对社会治安的保持、政府威信的维护、国家机密的保护等原因的考虑, 我国许多政府审计结果暂时还不能或者地方政府不愿向公众公布, 公告的透明度不高。同时, 也因为种种原因, 政府审计结果需要经过层层审批, 才能向公众公布。如同会计信息一样, 审计信息同样需要很高的时效性。否则, 即使审计出了单位的违法违规操作, 也很难再挽回损失, 也影响了审计功能的发挥和国家政策的实施。

(二) 审计单位的工作阻力较大

审计行为是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互动过程, 需要双方配合协作才能完成, 如果被审计单位不予以协作配合, 审计程序就无法进行。在现实生活中, 被审计单位基于审计会触动其利益的考虑, 通常都不愿意主动积极的提供协助, 但出于各种考虑而不得不提供信息。被审单位不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被审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不完整、不充分。由于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的复杂多样性, 如没有其他有效线索, 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此类问题。二是由被审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不真实、不正确。有些被审单位提供虚假资料有意欺骗审计人员, 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产生。一些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半真半假, 或对资料进行“人为加工”, 让审计人员难以判断, 而被审计单位蓄意制造各种障碍阻挠审计实施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三) 审计结果公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涉及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未经批准擅自发布审计结果公告;二是未发布或未及时发布应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三是阻止或干扰发布审计结果公告。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 一方面是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不够规范, 现有的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 实用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因为在我国缺乏健全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具体的法律责任、制裁措施及发布审计公告的审批标准等缺乏明确的界定, 发布审计结果公告要依赖各级领导的批示, 审计机关本身既缺乏直接处理处罚的权力, 也缺乏对公告的审计结果进一步跟踪落实的热情, 致使很多审计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公布。

二、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 大力推行审计公告制

目前,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这就留给了审计机关执行的弹性空间:可以执行, 也可以不执行。但是, 在目前我国财经领域违法违纪问题比较普遍的社会环境下, 地方政府和地方审计机关普遍对推行公告制有顾虑。因此, 必须修改法律条款, 变“可以执行”为“必须执行”, 法律的强制规定是加快审计公告在全国推行最强有力的保证。目前审计公告的程度不够, 而提高公告透明度是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必由之路。而在加大公告透明度的过程中, 势必会遭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干预和阻拦。在目前中央表态不会干预审计工作的情况下, 这就取决于审计署的决心。

(二) 强化审计主客体的配合责任

审计客体主要指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审计的单位数量众多, 性质不一。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资项目, 涉及的领域庞杂, 各个单的经营和财务管理情况千差万别, 各有特点。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主要面临各个方面的困难, 其一是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其二是由于其业务的复杂多样性如何尽量缩小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中, 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的态度是重要的, 它同时对信息不对称产生极大影响, 关系到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从而直接关系到审计判断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三) 改进审计问责制度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改进涉及到三个层面:首先是“问”字, 包括“谁问”即问责的实施者问题, “问谁”即责任的担负者的问题;其次是“责”的问题, 即什么情况下担责, 担什么责, 也即责任认定的依据问题;再次是“怎么问”的问题, 即一定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将问责制强化并固定下来, 并有详细明确的操作规程保证执行, 而不仅仅是停留于制度层面。

(四) 建立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篇3

财政风险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政府性债务的累积,而越发受到关注。近些年来,我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需要进行必要的举债行为,政府性债务自然而然形成。准确的规模和结构信息是有效管理政府性债务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基本要求,通过审计,可以全面摸清债务底数,客观反映债务情况和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做出科学判断为政府性债务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性债务的监督,最终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审计署已经于2011 年和2013 年对政府性债务实施三次大规模的审计,并向社会各界及时发布了相应的审计结果公告。第一次政府性债务审计针对的是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第二次政府性债务审计针对的是36个地方政府,涉及15个省、3个直辖市及其所属的15 个省会城市和3 个市辖区;两次审计都获取了非常重要的政府性债务信息,但都不是全面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第三次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对象是中央、省、市、县和乡五级政府,范围覆盖了全国所有的政府部门及所属机关(除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是对全国政府性债务的全面摸底。

针对2013年12月30日审计署发布的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本文介绍了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结果、分析了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审计结果披露、债务风险分析和审计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结果

2013 年12 月30 日,审计署发布了2013 年第32 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该公告是政府性债务受各界广泛关注以来,首次对全国五级政府的政府性债务的全面摸底的结果。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和201年上半年与下半年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关于债务规模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亿元

注:∗此处的三级政府具体指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

从该表可以看出,自2010年底以来,中央政府性债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都在不断地增长,截至2013年月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为20.7万亿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当,政府或有债务则高达9.6万亿元,约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一半,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2013年6月底与2012年底相比,中央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率为3.98%,而地方政府相应的增长率为13.06%,中央政府或有债务增长率为5.13%,而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增长率为11.94%,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中央政府,需要将地方政府性债务作为监督管理关注的重点。

三、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特点

相对于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而言,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主要具有审计范围更广、审计效率更高、审计结果公布更为慎重、债务分类更加合理、债务风险分析更为深入等五大特点。

1. 审计范围更广。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涉及五级政府中的省级、市级和县级三级政府,审计项目达373 805 个,共1 873 683 笔债务。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覆盖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 778个县(市、区、旗)、33 091个乡(镇、苏木)五级政府的730 065 个项目,共2 454 635 笔债务,是一次全面的政府性债务摸底。

2. 审计效率更高。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历时3、4、5 月共三个月,动用4.13 万名审计人员完成省级、市级和县级三级政府的债务审计。对于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国务院办公厅自2013年7月26日《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发布以后,审计署自8 月1日起至9 月30 日结束历时仅仅两个月,动用5.44 万名审计人员参与其中,完成了从中央政府到乡级政府的五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3. 审计结果公布更加慎重。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自审计工作结束到审计结果公告时间间隔为近两个月,而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自审计工作结束到审计结果公告时间间隔为三个月。本次审计结果公布更加慎重,表现在审计署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利用更长的时间进行不断地核查、复检、统计以及整合等工作,使得审计结果中的数据更加准确、完整和可靠。

4. 债务分类更加合理。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债务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以及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三种类型。

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根据政府对债务的偿还责任和法律责任不同,结合国际惯例,审计中将“政府性债务”明确划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三种类型。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将第三类政府性债务明确为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较之前更加准确合理。与此同时,本次审计公告将后两种政府性债务划为政府或有债务,既体现了政府性债务性质不同的区别,又厘清了政府性债务的内在合理的结构。

5. 债务风险分析更为深入。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分析了债务规模、债务年度变化、债务余额结构(包括了政府层次、区域分布、举债主体、借债来源、债务形态和资金投向以及偿债年度六个方面),并从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两个指标分析了债务负担总体情况,但没有形成最终的债务风险结论。

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分析了全国政府性债务总体情况、中央政府性债务情况(包括了中央财政债务、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债务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三个主体)以及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包括了政府层级、举借主体、债务资金来源、债务资金投向、未来偿债年度五个方面),与此同时,审计结果公告根据负债率、政府外债与GDP的比率、债务率以及逾期债务率四个指标将我国政府性债务的比值与国际通行控制标准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出全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部分地方政府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的结论。

四、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的思考

1. 关于政府性债务披露。整体而言,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结果提供了从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五级政府的债务总体情况,比较彻底地了解全国政府性债务的规模,为管理政府性债务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全国经济工作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信息基础。

审计的目标是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可以进一步分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审计既要促进行为责任的履行,又要促进报告责任的履行(蔡春,2001)。委托者将拥有的经济资源委托给受托者经营管理,自受托者接受经管受托经济资源起,受托者就对委托者负有了受托经济责任。根据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不同,受托经济责任可以分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和组织内部受托经济责任。政府审计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目标是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社会公众将公共资源委托给政府,政府就对社会公众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有效管理政府性债务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必然要求。

社会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有权利知道各级政府性债务的实际情况,政府作为委托者有义务履行公布各级政府性债务的报告责任。“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当社会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政府性债务时,便会形成对政府的舆论压力,促使政府不断改善管理债务的能力。在我国,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其审计结果公告是国务院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审计结果公告中披露各级政府的政府性债务情况,如采用附件的形式披露,以使得人民群众了解政府举债和管理债务的情况。

2. 关于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有专门部分对全国政府性债务的负担情况进行了分析,给有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具体来说,本次审计结果公告从负债率、政府外债与GDP的比率、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四个指标利用截至2012 年底的数据,将我国的指标值与国际控制标准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出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结论。本文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使得我们需要慎重对待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结论。

(1)国际控制标准参考值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是一个问题。以负债率为例,负债率是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是衡量经济总规模对政府债务的承担能力或经济增长对政府举债依赖程度的指标,我国的该指标值是36.74%,根据历史经验将政府或有债务考虑在内,负债率的指标值为39.43%。而与国际通用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的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标准相比,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完全可控。

实际是否如此,存在一定的疑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1993 年正式生效的针对欧洲发达国家组成欧洲共同体(即欧盟)的关于财政风险的约定。首先,该条约制定时间早,世界经济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国财政状况同样发生了较大变化,条约是否继续适用欧洲国家已是一个疑问;其次,该条约针对的是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权制度、经济状况、发展阶段、财政体制和产业结构等众多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一西方国家的财政风险标准是否适用我国还有待考量。其他三个比较指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2)全国政府性债务的利息问题不容忽视。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无论是在政府性债务规模及结构中公布的五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和政府或有债务截至2013 年6 月30 日的余额,还是在全国政府性债务负担情况中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分析,都未提到政府性债务的利息及其对财政风险影响的问题。中央财政债务中的83.72%由国债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构成,地方政府性债务中的72.62%由银行贷款、BT(即建设—移交)和发行债券构成,其中银行贷款占到总体的50.76%。大量利息的存在使得政府性债务的负担进一步加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分析全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时,要充分考虑利息对债务风险的影响,需要在分析判断中做必要的说明。

(3)隐性债务(政府或有债务)问题不可忽视。截至2013 年6 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达206 988.65 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 256.49 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 504.56 亿元,其中由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组成的政府或有债务共95 761.05 亿元,数值上约占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46.26%。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显性债务,政府的偿还责任非常明确,因此会通过税收、项目收益等财政收入做好偿还的准备。政府或有债务则不同,其属于隐性债务,一方面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数额不稳定等特点,往往容易被政府忽视,另一方面,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该类债务的危害进一步加大。因此,在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中要认真对待政府或有债务对财政风险的影响。

3. 关于审计政策建议。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在最后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投融资、财税等体制机制改革;四是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债务风险。

从上述建议可以看出,第一、二、四条是从举债机制、债务管理、责任落实、风险预防等方面改善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直接并有针对性,而第三条政策建议从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制度原因入手,提出了投融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建议。总体而言,四条政策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一定的深度,若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必然会对防范债务性风险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小结

上一篇:空肠营养下一篇:独立商业化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