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精选11篇)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1
自2006年审计署提出审计资源整合以来,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整合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 鲜有对政府审计资源与政府部门监管资源整合进行研究, 特别是政府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之间监管资源整合展开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10年修订) 规定的政府审计机关职能, 以及政府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财政资金使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结合我国财政部门、国资委等政府部门在不同行业的监管职能, 形成了政府审计机关的功能性监督与部门或行业监督交叉重叠, 导致了重复监管、多头监管。这一问题一方面浪费了政府监管资源, 另一方面也加重了被监管对象的经营管理成本。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审计资源与财政部门、国资部门监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 从计划制定、信息同享、监督实施、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两类资源整合的对策。
一、财政、国资两类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 现有政府审计资源严重制约了政府审计目标的实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10年修订) , 结合现行财政与财务隶属关系和国有资产监管职责的划分, 属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审计对象约3万个以上, 还不足按照审计法要求纳入被审计单位全国80万个的4%。然而这3万个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量约占全国被审计单位的70%左右。但由于目前政府审计力量不足, 每年实际审计的单位不到其中的3000个, 审计覆盖面约10%, 有不少中央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从未接受过审计。根据相关中央预算单位应执行审计的情况, 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 每年只能审计50%左右, 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面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 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 每年只能审计20%左右。
政府审计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免疫系统”, 通过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开展审计监督, 检查相关经济事项, 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来实现“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政府审计监督目标。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 我国对政府审计的期望会进一步提高, 政府审计任务更加繁重如“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 每年都能进行一次才好, 其他对象争取每5年审计一次”。由此, 政府审计力量相对不足与日益增长的政府审计需求的矛盾, 客观上要求将两类监督资源进行整合。
2. 将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实现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多元共治。科学的、复合的、多元共治意味着减少或杜绝重复监管, 实现由部门监督转变到功能监督。然而, 在我国更多的是部门监管且部门监管割裂, 如食品药品监管“九龙治水”、国资监管“五龙治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管理与评价“六龙治水”等等。这种监管主体多元化、部门职权交叉、“多头执法”现象, 导致了权责不清, 容易造成各监管部门看似分工明确, 但实际并不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利可图时多家监管, 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的则都不监管。一旦发生问题时, 各监管部门相互推责, 使监管责任追究流于形式。同时各监管部门缺乏有效协调和联动, 容易造成监管工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将财政、国资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 减少或杜绝重复监管, 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政府监督是治理现代化的体现。
二、财政、国资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两部门监管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的动力
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监控与制约系统, 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国家治理目标内生性决定了政府审计目标。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和整合政府监管职能, 探索功能性监管, 构建系统性、协同性的大监管体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将政府审计资源与政府监管资源整合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
有效的功能性监管需要政府打破部门界限和职能分割的籓篱, 整合各部门资源以整体、协同、联合的形式来组织监管工作, 减少交叉监管;改革权力运行模式由单向、强制、刚性向互动、合作、包容的转变, 摈弃“职能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将直接监管、授权监管和委托监管三类监管方式创新性地加以融合, 以功能为基础, 将各部门相近或相似的功能整合集中, 通过授权监管、委托监管来减少交叉监管。
公共权力的配置与监督是国家治理的主题。实现国家善治, 要求政府各职能监管部门以政府审计“预防、揭露与评价”功能为基础, 减少直接监管, 科学的实施授权监管与委托监管, 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2.“三法”为政府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006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1995) 、《企业国有资产法》 (2009) ,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分别与财政部门、国资部门在监管对象、目标上交叉重叠。正是在监管对象与目标上的交叉重叠, 为我国政府审计资源与其他政府监管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了现实的与坚实的法理基础。
3.“财政大监督”与“国资大监管”的监管改革与派出审计局的设立为部门监管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
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财政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大监督”自2010年实践以来, 极大的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是财政监督与时俱进的体现, 其要义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 旨在实现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检查与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新机制。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构筑国民经济安全的微观物质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有资产监管科学化。“国资大监管”能避免“五龙治资”, 通过拓宽监管范围, 逐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四位一体”的财政大监督, 以“主业核定、业绩考核、薪酬分配、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和财务评价、产权管理、监事会监督、风险管控”为主线的“国资大监管”工作闭环, 以及派出审计局的居间性质, 为财政与国资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扫除了障碍。
三、财政、国资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对策
1. 财政、国资监管计划与政府审计计划的沟通与整合
根据《财政检查工作办法》 (2006)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2003)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10年修订) 的规定, 财政、国资部门与审计机关在实施检查监督时, 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与上级部门要求, 确定下一年度工作重点, 编制年度检查监督项目计划。因此, 财政部门、国资委在制定监管年度计划时, 加强与相应层级的政府审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相似监管目标或同一监管对象, 从监管起点进行整合, 避免监管功能的缺位与重复。
2.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信息交流与共享
(1) 交换相关检查监督文本记录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交换文本记录包括各自的检查工作底稿以及结论报告。在我国, 财政部门与审计机关、国资部门与审计机关在监管职责范围、目标上存在重合。在部门之间监管计划协调的前提下, 由于业务的关联性, 交流工作底稿与结论报告, 有利于较少重复检查监督。
(2) 形成联席会议制度, 实时共享相关信息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形成联席会议制度, 任意部门或机关执行检查行为时, 对所知悉的敏感信息要通报给联席单位, 联席单位之间要做到相关信息自由及时共享。
3. 协同性工作支持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执行检查监督时, 要密切配合, 形成监管合力。如对财政部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时, 审计机关延伸到预算资金的使用单位。而预算单位可能属于国资监管对象, 所以此时需要国资部门进行协同性工作支持。
4. 事后支持性跟进与反馈
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通过检查监督形成检查监督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可能包括对被检查单位违规的揭露, 也有可能包括对被检查单位的经营管理建议。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对所揭露的缺陷性质、范围以及整改措施都很关注。它们都有对所有重要或重大缺陷赋有监管责任, 以“一方监管为主、其他共享事后监管信息”的联席的方式, 共同监督所报告缺陷的改进措施及其结果, 减少监管资源的浪费。
5. 人力资源培训的合作与协作
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共同的责任是“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尽管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是它们检查监督的基础却是相同的, 即都以资金流为基础。这种以资金流为基础的检查监督方法, 为三者共同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培养提供了可能性。故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应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与调用等方面加强合作与整合, 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6) :60-72.
[2]陈骏, 吴青川.政府职能转型背景下的国家审计治理功能[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1) :22-27.
[3]宋常, 王睿, 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1) :10-15.
[4]胡宁生.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市场和社会新型协同互动[J].南京社会科学, 2014, (1) :80-86.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2
一、电子政务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1、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状况
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的比国内早,1993年,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成为各国的主旋律。发达国家的信息政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进入发展期,90年代更多的信息政策上升为信息法律。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基础研究、人才状况、技术优势等选择有优势的研发方向。形成了美国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其他国家拥有数字内容关键技术的市场垄断局面,运用掌握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战略,控制了世界IT产业的发展方向,拥有了信息标准、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的制定权,从而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主导权。
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理论: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将信息资源提升到与其它资源同等重要的地位,让人们意识到了开发利用数据资源的重大价值;威廉德雷尔的数据管理(DA)理论则认为没有卓有成效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更建立不起来整个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第一次将数据管理提升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方面,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有较大区别的。在全球经济格局之中,按照产业发展全球化序列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架构有5个层面:第一层是新技术、新产品研制国;第二层是核心部件生产国;第三层是附件生产及加工国;第四层是资源供给国;第五层是产品销售国,中国处在第三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电子政务,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据认证中心,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目前,各地都在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通过“政府带头,依规推动;工程示范,绩效评估”的工作机制,大大推进了跨部门业务系建设,提高了信息共享能力。现在我国也在大力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即自然人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电子政务建设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当时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很大,国会和选民都要求政府削减财政预算,提高行政效率。1992年,克林顿总统就任时宣布,他领导的联邦政府将是一个电子化的“少纸”政府。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的《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了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政府组织的效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政府信息和服务。美国由于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带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出现了“新经济”,这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
加拿大的电子政务迅速发展并且后来居上,得益于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等领域的政府电子化服务,而且根据需要不断增加和集成新的政府门户网站。根据Accenture公司最新调查,在网络服务和电子政务成熟度上,加拿大名列第一。
新加坡政府被公认为是世界最早的电子政府之一,在全球经济论坛《2004-2005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排名世界第一,连续5年在埃森哲《全球IT报告》中被评为全球三大最佳电子政府(即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之一。新加坡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已有1 600个项目均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电子政府可为公民提供200项以上的电子政务服务,公众可从“电子公民中心”站点轻松获取医疗保健、商务、法律法规、交通、家庭、住房、就业等各项网上信息和服务。
2、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与国家信息化建设
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我国的信息化历程同步,而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96年海南省政府创办首个政府门户网站到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站层级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成立以来,围绕国务院中心工作,结合公众关注热点,组织发布热点政务专题、政策法规解读等权威信息。2006年,中国政府网累计发布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500多件、国务院公报250多期,直播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会议近60场,邀请了22个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人在线访谈;整合了71个部门约1 100项网上服务,发布了8个部门的47项行政许可项目。日均发布中英文稿件约100篇,已成为国内外人士获得中国政务信息的重要窗口。由国家 信息中心组织编撰的2007年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中指出,到2006年底,部委省级、地市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90%,县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80%,各级政府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5.6%.各级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在线服务数量快速增长,近20家网站服务事项数量超过
100项。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深入推进,政府网站的内容日益丰富,功能也逐渐增强,已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随着互动交流渠道的多样化,已有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据美国ALEXA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网目前的国际排名在各国中央级政府网站中仅次于加拿大政府网站,位居全球第二。显然,大力促进政府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建设现代公共政府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关键环节。我们应当站在国家信息化这样一个高度来深刻认识、积极推进电子政务进程。
二、国家信息化建设视野下的信息资源整合1、国外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美国作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把信息资源管理,尤其是电子化信息的生产、传播、获取和利用,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来加以推广和实施。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制定、颁布了《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1994年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这两项行动计划的宣布和实施标志着信息资源战略地位的全面确立,同时也宣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普及信息化阶段进入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阶段。美国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基于网络的联盟发展迅速。美国科技信息门户网站的建设是美国数字化集成信息服务建设的一个典型实例。科技信息网最突出的特点是整合汇集了来自各部门的大量科技信息资源,是一个政府研究开发的跨部门的门户网站,是了解美国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科技信息网不仅仅是一个网站,它是美国12个相关政府部门的17个信息办公室的合作联盟,是美国科技信息资源的大整合。它是目前世界上关于全球科学发现的最大的搜索引擎,其最主要的成效和作用是将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大约800亿美元研究开发经费的96%左右所产<优麦电子商务论文>生的科技信息通过单一门户网站的形式加以整合,解决了科技信息孤岛的问题,打破了学科专业、部门和地域的界限,使分散在各部门数据库中的海量科技信息可以被人们检索,易于查询,为全社会提供了科技信息高速公路。
欧盟自成立以来,已制定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为了改变欧盟成员国在信息资源服务组织上的分散局面,促进信息服务在欧洲的合作,欧盟执委会于2005年6月公布了欧盟信息政策框架,强调整合不同的通讯网络、内容服务、终端设备,提供更一致的管理架构和服务,以应对全球化的数字经济挑战。欧盟第7个研究与发展框架计划(2007-2013年),提出了整合欧洲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建设等具体行动计划,该计划强调整合知识信息对于科研创新的作用。
2004年日本政府在E-Japan战略基础上提出U-Japan(无所不在的日本)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战略的核心是将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乃至与信息社会相关的社会问题高度整合,融为一体。创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网络的环境,促进知识/信息的创造和共享。日本目前正实施第三阶段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年),着手建设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强调为不同的创新主体提供针对
性很强的信息服务,使面向研究开发的信息提供途径更加通畅,以适应依赖于自主创新的经济发展需要。
2、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整合面对国际信息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对策,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1993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并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加快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和网络信息服务发展迅速。推进信息化的实践表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2005年1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第5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推进和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利用提高到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高度。《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确立了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方向。当前,中国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结构转型期,即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阶段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整合信息资源,其建设重心以应用为中心而不以资源为中心,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增值服务,更加强调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以信息服务业务为依托,信息资源建设的开发利用问题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工程建设问题,而是一个长期服务问题,服务业务的拓展是其中的关键。因此,需要确立面向用户的,以用户的有效利用为目标的新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在国家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
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点。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的交流、交换、共享和整合对加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务公开意义重大。只有交流、共享,通过网络把电子政务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政府的信息资源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而通过信息化建设提供的基础平台,让各种信息化系统整合在一起,用一个声音说话,对政府管理的标准化也是一个促进。在这方面,德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在强<优麦电子商务论文>调政府与政府、企业、居民之间互动的同时,同样也发现政府掌握着大量而分散的信息资源,于是,德国政府以法律为依据、以应用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了大型基础数据库和地方数据库建设的力度。其中,有关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基础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建
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篇3
然而,当前审计机关在人力资源整合上还存在整合方式单一、整合范围狭窄、整合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违背了整合的初衷,影响了干部成长,更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和整合的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当前来说,笔者以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扎实做好整合的基础性工作,增强整合的主动性
一是全面准确地掌握干部个人的特长。一方面,平时要注意掌握干部学习培训、工作考评、参加重大项目以及个人特长等情况,以确定其是否参与整合、适合哪一类整合,以及在整合中担负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参加整合的工作情况及时录入到干部个人信息资料当中,比如在整合时担任的角色和表现、工作取得的成绩、这些成绩在整个审计项目中的分量、个人特长在项目中是否得到了发挥、在项目中是否展现出了新的强项和优势等,都要及时补充录入。这样循环往复,干部的资料信息就会不断充实完善,为以后的整合提供便利。
二是逐渐提高平时“小整合”的质量。目前的整合,更多的是在“外部增量”上下功夫,在优化本级“内部存量”上做的还不够。这也是导致整合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要注重抓好本级审计机关内部平时较小项目的整合,比如针对跨区域、行业的审计项目,处室之间的力量整合等,正是平时锻炼队伍的重要平台。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有代表性、典型意义的项目,注重在本级机关内部组织处(科)室之间、与其他审计机关之间、与中介机构之间、与外部监督部门之间的整合,锻炼那些特长一时还不明显但有潜力又有良好愿望的同志,积累整合工作经验,不断扩大整合干部队伍的有效基数。
三是提前制定整合预案(计划)。一般来说,人力资源整合都是整合优势资源、直接资源、显性资源。但同时,参与整合的干部也有许多非优势资源、间接资源、隐性资源。而且,除人力资源整合之外,还可以整合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目前整合准备工作的一个不足就是平时没有预案,影响了整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在平时掌握干部各项基本信息的同时,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系统化,针对不同的整合内容、不同的人力需求、不同的审计要求,提前制定各种整合预案,做好人力、技术整合的计划准备,以更好地实现“内部存量”的最优化。如有可能,还可尝试开发专门用于人力资源整合的系统软件,集中收集审计干部的个人资料和整合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成长情况等,不断提高整合的主动性。
二、注重加强整合期间的管理工作,提高整合的科学性
一是思想工作不能松。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人力资源整合要想取得效益最大化,首先思想工作的效能要最大化。要注重战前动员(项目开始前的思想发动)、节点转换(审计重点、场地的转移)、难点攻关(重要问题的审计、处理),以及与被审计单位就敏感、重大问题的有效沟通,把握参与整合的审计组长、业务技术骨干、其他干部等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这不仅是保持队伍思想稳定的需要,也是做好审计组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是业务管理要规范。要做好审计现场管理,认真落实审计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开好进驻会,管好审计办公场所,做好审计资料交接存放保管工作,规范审计组内部办公秩序,控制审计进度,确保审计质量。一要建立审计组交班例会制度。交班会可采取每天小交班,每周大交班的方法。审计组长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将交班会开成情况通报会、信息交流会、研讨攻关会,引导审计组成员对照审计方案,检查进度,分析实现审计目标存在的难点;及时通报审计进展情况,查找问题,剖析原因,交流审计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一步审计方向、思路和重点。二要加强对现场实施的检查和指导,可采取检查、抽查、巡查、自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把好审计质量第一关。重大项目可实行审计撤点审批制度,以确保现场作业的质量。
三是互帮互学要体现。一个整合项目,仅仅项目本身出成果还不够,还要通过项目使得参与整合的审计人员每个人都有收获、有提高。在审计组内部,要注意营造一种学习、研讨、交流、提高的氛围。根据人员素质情况可采取强弱搭配结对子、新老组合传帮带等方法;根据审计进展情况可采取各阶段重点内容集体研讨、难点问题集体攻关、疑点事项集体剖析等方法;根据项目整体进度可采取审计组之间电话联系、现场学习、互相交流、简报宣传等方法;还可以穿插研专题讨、以老带新、分工负责等方法,把互相学习渗透到日常的各项工作之中,真正实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加强对整合的考核和研究,增强整合的实效性
一是加强后续总结和评估。在认真做好再次认定审计查处问题、撰写审计报告以及总结审计方法等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及时组织参审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即围绕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对整个审计项目实施情况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一看审计目标是否实现;二看方案规定的内容是否都查到,结果如何;三看方法步骤哪些有效,哪些还需改进。还可将总结的情况形成案例性资料归档,方便以后查阅利用。除了这些业务方面的总结评估之外,还应对整合期间审计干部的审计能力、特长表现、突出业绩、作风情况以及缺点不足等进行评估,并登记在案。对审计组或审计人员的成功做法或失败教训,可在各局、业务部门、审计组之间组织交流,或编辑成册,供学习借鉴。
二是加强对整合的考核。要把对参与整合干部的考核与干部年度考核相结合,把干部在人力资源整合中的表现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要统一设计干部参与整合情况评价鉴定表,重点考核整合期间在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的表现,将在整合中担任过审计组长或主审、业绩突出,作为在年度考核时评优评先的先决条件。同时,还要加强对参与整合的干部所在处室和参与整合的审计机关的考核,切实促进整合工作。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4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环境审计委员会颁布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 将环境审计分为财务、合规性和绩效审计。环境财务审计注重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负债情况。环境合规性审计注重检查国内国际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环境绩效审计注重评价被审计单位为促进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而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适当, 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能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 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率和有效地进行, 即“3E”审计。《指南》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分为: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的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五个部分。目前, INTOSAI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内容被实务界和学术界所接受。目前, 国际上审计已向绩效审计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也面临着重大发展。在我国, 政府环境审计已向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绩效审计方向发展, 但总体而言,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
内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推行的ISO 14000系统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历史, 其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国内多将审计或会计相关组织执行的财务Audit称之为审计, 其他的Audit称之为审核, 本文将审核与审计两词不作区分) 随企业的ISO 14000认证而得到发展, 包括环境管理系统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而执行主体为注册会计师的民间环境绩效审计则鲜有所闻。作为环境绩效审计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为目前的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由欧盟的《生态管理审核规则》 (EMAS) 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00系列推动。ISO 14011将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定义为: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 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准则的验证过程, 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委托方。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优点, 在于确认环境管理系统是否能确保未来的环境 (政策法规) 遵循。因环境管理系统如此重要, 原欧共体 (EEC) 于1993年以No.1836/93指令正式公布了EMAS;ISO也发布了ISO 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 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ISO 14012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及对上述标准进行替代的ISO 19011《质量与环境审核指南》。ISO 19011不仅适用于内部, 也适用外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它对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目标、审核过程、审核程序与方法等进行了规范, 并对审核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 要求审计员具有:1.诚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谨慎等基本要求;2.公正表达, 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3.在审核中勤奋并具有判断力。并进一步要求审核员在审计中, 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 不带偏见, 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使用合理的方法, 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审核结论。ISO 19011对环境管理系统作出如此详细的规定, 加之ISO 14000在我国的广泛推行, 有助于审核员胜任环境绩效审计中的环境管理系统审计, 或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 充分利用审核员的工作及成果。
二、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状况
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研究, 国内外有一定的成果。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研究报告中指出, 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环境审计的主体不应限于政府机关。注册会计师可在环境审计中发挥更大作用, 但应克服环境数据的获取、绩效指标的选择与计量、对环境审计的社会需求等方面障碍。
(一) 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
在我国, 注册会计师尚未作为主体, 进行专门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 但对与环境有关项目的审计并不陌生。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时, 可能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风险、环境负债和资产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此进行规范, 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漏报的环境事项。另外,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要考虑企业的环境管理风险, 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评价和控制测试, 以制定修订审计策略和计划。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 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穿行测试。此外, 控制测试程序还包括重新执行。因此, 相对ISO环境管理系统审核而言, 从注册会计师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和控制测试所用的审计程序看, 具有专业的水准。当然, 注册会计师并不专门针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和测试, 其内控的了解和测试范围限定在:与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有关的政策和程序上。对非重污染行业的被审计单位, 根据风险评估, 有可能忽略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深入了解和测试。
(二) 注册会计师与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
注册会计师最重要的鉴证业务为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重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表述的公允性, 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则仅作为公允性的一子目标。注册会计师长期的财务报表审计、在风险评估、应对审计计划、审计程序等方面的理论与经验, 将使其能胜任环境财务收支审计。
基于风险导向的财务报表审计, 注册会计师不仅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 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 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 发现其潜在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评估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以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对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 注册会计师应重点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风险、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因此, 对长期从事重污染行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言, 对环境合规性审计并不陌生。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 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具备丰富的财务报表审计理论与实务, 为其从事环境绩效审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注册会计师与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自评, 并由注册会计师审核,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发表意见, 注册会计师审核的依据为中注协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重在推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 降低财务舞弊及其他风险。可以预期, 随着内控建设的深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视, 受托责任的进一步强化, 注册会计师将承接更多的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的审核或管理咨询业务, 为注册会计师进行环境管理系统审核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四) 注册会计师与社会责任报告审核
近年来, 我国有关机构在推进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贡献, 如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 推动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该报告中通常包括了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责任、对环保的贡献等涉及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目前我国尚未实施社会责任报告的强制审计制度, 少数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 为增强可信性, 委托第三方审核并出具社会责任审核报告。承担第三方审核的主要是咨询和专业服务机构, 如挪威船级社 (DNV) , 也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此业务。随着社会和监管机构对社会责任的日趋重视,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扩展, 注册会计师将更多地承接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核业务, 为环境绩效审计奠定了经验基础。
三、政府、民间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资源的整合策略
(一) 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导, 注册会计师、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参与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机制
环境审计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 而环境绩效审计则为环境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目前情况看, 环境问题威胁了社会公众利益, 受托环境责任已成为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 同时受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约束, 使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成为了环境绩效审计的主导;在内部环境绩效审计上, 随着企业的绿色竞争战略、规避环境风险、满足国际贸易绿色环保的要求等意识的加强, 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和绩效审计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在民间环境绩效审计方面, 因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制定、计量和评价标准等的理论上的难点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规避, 其实务进展预期相对缓慢。因此, 构建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体系, 应以政府审计为主, 整合民间和内部审计资源。
为弥补政府审计资源的不足,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可将部分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或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 加以监督和指导。如将绩效审计之基础的环境财务收支与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和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等委托给注册会计师, 将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委托给审核员, 或利用被审计单位 (责任单位) 的内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工作, 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
无论是政府、民间还是内部审计, 在审计过程、程序与方法、策略等理论与实务上有着较强的共性。因此, 对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加以适当的指导和环境相关知识的培训, 应能胜任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大部分工作。少数环境专业性强的业务, 可利用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等方面技术专家的工作。
(二) 在拟审计项目和责任单位中推行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或审核
以ISO 14000系统为例, 任何一个组织都可通过实施ISO 14000, 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 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中以保持符合法律的要求。ISO 14000是一个框架性标准, 没有对组织的环境提出绝对性要求。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 考虑在整个组织或仅在其中某些部门采用该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通常为财政拨款、政策扶持建设项目或其他重大建设项目或单位, 如在上述被审计对象或责任单位中推行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或审核, 将促进责任单位建立和执行环境管理系统, 一定程度上保证未来的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 可在环境管理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 确定绩效审计的重点, 并利用内部或外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工作, 对被审计对象的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三) 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制定的借鉴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5
制作
市政府数据资源整合决策平台
第一章 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个省市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效推进了城市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正因为这样,更进一步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各省、市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城市都把更深入的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一环。
自贡作为四川省的重要城市,在建设川南中心城市的定位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并且围绕着自贡市城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2006-2010 城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结合自贡市的实际情况重点的,科学的,有序的建设了多项信息化重点工程,初步建立了覆盖全面、网络可靠、业务丰富、功能完善、信息安全的城市信息化网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政府信息技术部门任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目前在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中运行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应用大多数都在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不同环境中运行。而且每个应用都追求性能的不断提高的同时,导致了信息系统拥有各式各样的操作系统、计算平台和存储系统。因此,已经建成完成的信息系统资源需要有机地整合,以便能让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安全访问各种信息系统服务,同时还能按需实现共享信息系统组件的部署、互联和汇聚。
1.1 目前现状
1.1.1 自贡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自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作
1.1.2 面临的挑战 无数据可用
政府决策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持,但现有信息系统可以提供的数据无论是从来源,类型和性质来讲,都不能够满足决策支持的需求。比如在数据来源方面,决策需要的是有关数据背景、原因等数据的完整情况,可目前各部门应用系统能够提供的只是单一的数据,没有任何数据说明;数据类型方面,决策需要真实、动态、详细的数据,而目前只能提供静态的、简单的数据;数据性质方面,全面、系统地掌握数据的现状和对将来的预测是决策支持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系统只能提供已经发生的数据。
有而不用
现有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分别属于各个职能部门,由于体制问题,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使得分散在各个系统之中的数据形成了有而不用的局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孤岛”。各个单位,各个系统各自为阵,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数据共享机制与高效的数据采集、处理、输出工具。共享机制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具有较强容纳性的数据工具上,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同时海量的数据信息散落于纸面,仅仅进行简单存储,且难以高效、快速、准确提取所需数据,急需强有力的、兼容的数据采集、提取等功能的信息系统平台。
用而不准
基于不准确的数据进行决策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究其根源,在于各职能部门职责单一,数据收集部门看待数据的角度和收集数据的目
自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作
了大数据方面。
当今的时代是数据全面爆发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系统,各种数字,影音,图像充斥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怎样挖掘这些数据,怎样利用这些数据是我们要面对的,利用的好将对我们的政府决策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需求分析 2.1 项目总括
目前,自贡市已经全面部署3G网络,硬件设施非常完善,信息化程度亦比较高。但是这些信息都是封闭在各自独立的应用信息内,无法共享和使用。因此本项目定位为在自贡市信息办建立起一个信息中心,将各个单位的数据集中起来,实现互联共享,该数据中心定位成为自贡市政府决策和办公的信息服务机构。
2.2 功能需求
政府部门协同办公平台意在实现两个层面的整合:一是让业务系统无缝集成在一起,把统一通信与数据有效融合,让畅通的信息来支持沟通;二是提供标准接口,实现与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 OA、政府 ERP 等应用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整合。具体需求包括:
2.2.1 让数据为领导决策服务
让社会中运行的信息,流转的信息,各个区县下级部门产生的信息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是本系统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这个系统建设提出的口号和目标。现在纷繁复杂的系统和数据很多,并且相对离散缺乏联系。我们需要在系统中利用BI和数据挖掘方面的技术,将
自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作
内部沟通、行政会议、项目协同工作、用户服务系统、远程培训教育系统等等。本系统中集成的桌面视频会议系统使人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聚集到一个地方,使地理上分开的工作组以更高的速率和灵活性组织起来,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对音视频会议系统的多功能及开放性要求较高,只有采用开放标准与协议才能方便互联互通。在保证清晰流畅的视频效果的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数据会议功能,比如电子白板,文档、文件及应用程序共享,网络文件管理,电子投票和会议录制等。
2.2.5 对功能丰富的客户端的需求 对出差人员及经常不在位置上的公务人员,不需要下载专门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即刻登录;对于部门领导和经常出差的人员,则需要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与本部门保持即时沟通,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费用。
第三章 总体设计
根据相关的需求以及现状的分析,我们以数据的相关功能为主体和导向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整个系统覆盖到自贡市市政府,政府办公室,下属的各主要局以及区县的相应政府职能部门,数据的相关功能包含各级局以及各个区县相关部门的数据上报,数据查询功能。市政府的相关数据查询和数据整合和领导的数据决策功能。
在主要的数据相关功能之外,本系统还将整合业务数据与重要政策性文件关联,即时通讯,视频会议通讯和内外门户网站等功能,作为数据分析功能的辅助支撑功能。
自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作
图4.招商局数据上报
图5.财政局数据上报 3.1.3 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的功能主要实现对上报数据的整合和统计功能,能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按照不同时间间隔进行汇总和呈现,最终以类似表格的形式进行输出。如自贡市财政局的个人所得税总值在2012年的各个月的统计数据,以及各个月的同比环比的增长率的指标。这样的数据整合可以很一目了然的了解到某个局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指标的总体情况,大概运行和走势。也同样可以实现对某一个部门的历史数据的查询,以对目前政策决策作一个整体上的参考。
数据整合一般来说是针对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同志,往往因为权限上的原因,不同局的同志之间无法相互查看数据汇总。因为这个功能是对所有上报数据的一个汇总呈现,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字段和格式来订制呈现的方式。
并且数据整合的功能还可以完成数据一致性的检验。对市局和区县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对相同数据出现巨大偏差的字段将通知各个部门进行说明和重报。这样可以有效的杜绝数据的错报,漏报。为自贡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证。
除此之外数据整合功能还会对与历史数据偏差较大的数据,对几个关联值出现明显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进行提示。如
自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作
建设等各个重大方面的运行情况。而这些数据上报整合后依然是分散的,无关的,独立的。这些数据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城市面貌,这些数据中包含了哪些可以利用的部分,这些数据体现出来的内在联系如何,是无从而知的,但是对于市领导的决策和城市布局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的系统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中的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对上述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提取和分析,从而利用科学的计算模型对一系列看似无关又暗含联系的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从而为市领导的科学决策,更好的利用科学发展观建设新自贡市提供了决策依据。
我们的系统按照目前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指标进行了设计,请参看下面的数据决策的设计图。
图9.城市综合排名指数
图10.经济指标决策 3.2 即时通讯
在本项目中围绕着核心的数据决策相关功能,我们还设计了即时通讯的功能。即时通讯的功能满足了各个部门之间在业务上及时沟通,及时协调的需要,为用户提供了类似“QQ”的文字,文件,语音,以及多人视频的即时通讯功能。
在本项目中,针对项目的实际需要,采用了腾讯公司RTX2011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用户对即时通讯的特殊需求。
RTX2011的基本功能如下:
自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作
USB Phone 用手持设备通过RTX拨打电话,更加接近传统拨打电话的习惯。话音质量清晰,并且不用支付任何费用。
自动升级
只要在服务器进行设置,则客户端用户可以进行相应的文件更新,自动得以升级,降低了管理成本。
关注联系人状态
通过关注联系人状态功能,用户可以设置关注某联系人,在该联系人的在线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得到通知。
通过对RTX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将起集成到业务系统中,极大得方便了员工间协同沟通。
3.3 公文处理
在政府的日常工作当中,作为实际业务的载体,文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重大的决策性文件,包括各种通知,批示,纪要,意见等等更是各局各部门日常业务的指导。
所以,同样是围绕着为领导服务,让领导享受信息化成果的目标出发。在本项目中,我们整合进了公文处理,特别是领导批示系统的功能。
对系统中有着重要等级对决策起重大作用的政策性文件,更是可以在其处理完成之后,与相关的业务数据建立起联系。可以作为重大的决策性文件,对领导在查看数据进行决策时产生参考。这样有效的避免了现在很多所谓的OA系统中,数据仅仅是数据,文件仅仅是文件的局面,在我们的系统中,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领导在查看数据时能直接查阅相关的3
自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作
理情况,包括文件签收的、录入领导批示意见的、立项督办返回结果的、交办通知没有返回结果的、没有流转至下一环节的等等。
满足下级单位对上报文件进度的了解需求
下级单位经常通过电话询问文件办理进度,既影响了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又经常不能给他们提供有帮助的信息,通过系统的扩展应用可以实现对自己上报文件的上级办理情况进行自助查询,及时实时掌握文件的最新办理情况。
智能生成领导批示汇总文件
彻底改变领导批示汇成的工作方式,可任意指定时间段对领导的批示情况进行汇总(对同一文件涉及多个领导批示的,按领导排名从大到小依次梳理),自动生成《政府领导批示》,并以Word文本格式保存在系统的指定位置,工作结果更简单、清晰、明确。
3.4 内外门户
本项目中的门户系统包括外部门户和内部门户两大部分。
外部门户,就是俗称的所谓“门户网站”或者是“单位主页”,是单位在互联网上对外展示公众形象、发布信息、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及信息反馈的重要窗口。主要包括:公众信息发布、公众交流、门户管理、事务办理等。在本项目中不对外部门户进行建设,但是在系统整体架构时,将对这一部分进行预留。
内部门户包括,又称办公门户,是面向全体同志的唯一信息呈现平台,也是所有业务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统一入口,系统根据不同用户
自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作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提供以下一些功能:
相关新闻:系统可根据新闻的标题、内容自动筛选出于其内容相关的新闻,以便浏览者参考。
新闻评论:浏览者可对每条新闻发表自由评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系统还具有在线管理和不良信息过滤的功能。
新闻附件:在上传的新闻文本中可以随附件,如果有附件,则系统显示此用例,浏览者可以下载附件。
新闻推荐:浏览者可以推荐新闻给其他人(限本系统用户),推荐时可以提示是否通过消息、邮件或手机短信(要求具有较高级别权限、要避免频繁接收短信的现象)通知对方。
知识仓库
知识仓库管理所有存档性资料,知识仓库中的正文存放形式有三种方式:放在数据库中,独立的HTML文档,独立的WORD文档。所有文档放在服务器指定目录下(逻辑上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文档服务器)。
在知识仓库中的文档要有版本管理和权限的功能。即每篇文档都可以同时存在多个版本,在权限分配时,不仅要指定哪些用户可以查看某篇文档,还要指定用户允许查看哪些版本。
电子公告
用户可以以通知、公告等形式发布一些信息。公告信息是发布在业务门户主页上的通知,属于公共办公信息。如果是对某些人的通知,可以通过个人工作台的收发消息去实现。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6
关键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
引言:当前理论界对于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方式有两种观
点,其一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审计对象的模式,其二是以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得拓展模式。笔者认为,第二种审计方式只是当前的权宜之计,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最终落脚点还是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就如同资产之于资产负债表。所以,探索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是及其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图,并提出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图
本文在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路径导图,设计此图的目的在于理清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之间的过渡关系和审计路径,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模式探索提供试行思路。
本文路径设计图的精髓在于:
(一)明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此路径图基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非常清晰地阐述出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使读者一目了然。从框架体系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综合财务报告包含了资产负债表(国家层面)、收入费用表、附注、政府财政经济状况章节、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状况章节等内容。
(二)厘清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离任审计之间相关关系。本文在查阅相关制度文件和理论文献后,厘清了相关思路并制定出上述路径图。此路径图由上而下,清晰地厘清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四者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即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类资产负债表仅仅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下的一个“元素”,自然资产负债表详细资料只能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定量审计,属于离任审计的重要部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集大成者,必定成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定性定量结合审计。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离任干部资源责任审计的方式都是割裂开来看待的,或是出于当前现实情形所困而提出的权宜做法,或是出于理想化的标准理论探讨。但实际上两者的并不能割裂对立。本文的路径图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基于定性和定量的审计模式。一方面,这是当前实际情形形式所致,另一方面,脱离了定性的定量审计无法阐述宏观的绩效环境,脱离了定量的定性审计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说服力。
二、建议
(一)加快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和编制工作。本文探索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虽然是大胆的假设,但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是预期可实现的,同时本文的理论探索侧面说明了其编制的必要性。
(二)加快研制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审计指标体
系。仅仅依靠传统指标是无法客观地判断一个地区干部施政和治理的状况,如果企业能建立起一套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反映企业高官的受托责任,那么,理论上也能建立起一套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考核指标体系。
(三)审计工作按照“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是一蹴而就的,核算内容也不是同时满足核算标准的,就目前务实的做法而言,本文建议以“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离任审计工作,试点先行指的是挑选审计试点的地方选择一定要是自然资源市场成熟的地区。成熟优先指的是能够准确核算的自然资源应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优先纳入离任审计范畴。之于那些市场不成熟,尚未达到核算要求的自然资源,应当在附注中详细列示,暂且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审计,比如大气资源按照污染天数考核等。
参考文献: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资源整合探析 篇7
一、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现状
充足的审计资源能保证审计机关按需安排审计计划, 但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受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审计资源往往整合不科学、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
1. 人力资源现状。
审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审计人员的行为, 审计人员是审计资源的主体, 是审计资源整合的关键, 主要涉及审计队伍结构、人员素质、人员或机构之间的统筹分工与协作、激励机制等等。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组织分工欠优化、人员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待完善等问题。
2. 技术资源现状。
审计技术资源, 主要涉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和一般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推广等等。主要存在审计科技手段落后、硬件设施配置不高、技术创新力度不强等一些问题。
3. 信息资源现状。
审计信息资源, 主要涉及以往的审计成果, 被审计单位的各种资料, 政府各部门发布的法律、法规, 信息的对外传导等等。主要存在审计成果利用效率低下、审计对象信息建设簿弱、法规信息搜集利用滞后等问题。
4. 社会资源现状。
审计社会资源, 主要涉及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 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的关系等等。主要存在审计资源协同利用不够、部门之间协同监督不强、审计机关上下协同不够等问题。
二、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资源整合的设想
为摆脱审计困境, 提高工作效能,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积极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基层审计机关要总结经验、转变思路、提高认识, 科学整合审计资源, 即为实现审计目标, 运用系统论、信息论、管理学的方法, 将审计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整体效能。因此, 整合审计资源应树立全局观念, 应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分级次循序渐进。
1. 人力资源整合与利用
如何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成了整个整合审计资源的关键所在。
(1) 注重科学分工, 突破传统结构模式。一是改变局领导原有的分工模式, 根据领导班子个人特长进行分工, 将原来的分散领导变为集中统一, 即所有审计业务工作由一名副局长分管, 向局长负责;审计复核工作由一名精通业务副局长或总审计师分管, 向局长负责;机关、政工人事、纪检、工会各由一名领导分管。改变后的领导成员分工, 职责进一步细化, 目标更加明确, 主要领导的协调工作减少后, 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审计发展和审计创新上。二是对业务比较复杂、要求专业技术性强、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比较大的重大审计项目打破专业科室的界限, 对人员统一调配, 发挥审计组人员的各自的审计“个性”, 配备业务精、协调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审计组长, 保障审计组工作的协调一致, 发挥整体优势, 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三是在目前计算机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应集中优势兵力, 重点突破, 在审计分工上, 计算机审计人员应集中精力从事计算机审计, 其他事项由别的人员承担, 以免精力受牵制。四是在审计组的组成上采用“三二二模式”, 即一般审计组至少由三个人组成, 审计进点时三个人同时进点, 审计准备、实施阶段由二个人审计, 审计报告阶段抽一个人写报告, 另外二个人又开始审计另一个项目, 如此周而复始, 充分利用了审计时间, 既符合审计的有关规定, 又解决了审计时间不够的问题。
(2) 着力素质提升, 完善人员培训制度。首先, 建立健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 每年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分层次地进行培训, 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 通过“传帮带”, 带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 加强审计工作中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特别是计算机审计知识的学习与提高, 实现审计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再次, 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培训出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精通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实现审计人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3) 强化奖罚措施, 健全激励机制。一是逐步确立审计岗位资格标准, 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 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主审资格、审计组长资格, 实行竞聘上岗;二是改革目前带有平均主义性质的奖金分配制度, 实行浮动奖金, 将审计资格、审计任务、成果利用与奖金标准紧密挂钩, 实行多劳多得, 工资奖金应体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宜将事业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三是完善职位晋升机制, 将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工作业绩与职位晋升结合起来, 做到“能者上, 庸者下”, 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择任用机制。四是建立审计人才激励机制, 对为审计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审计人才, 授予较高的荣誉和适当奖励。
2. 审计技术资源整合与利用
对基层审计机关来讲, 整合审计技术资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特别是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资源整合及向现代审计的转型。
(1) 优化硬件配置, 提升审计技术力量。首先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 加强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其次, 加强计算机审计人员培养, 重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和应用, 在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两种手段的整合中求效率。
(2) 创新技术方法, 加快技术方法转型。目前不少的审计机关出于检查错弊的目的, 会计数据处理和计算准确性成为审计重点, 因而从账务处理入手就成为传统审计取证的主要手段。根据传统审计方法与现代审计方法的特征, 在针对不同审计项目时, 要有选择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把现代审计技术恰当地运用到审计工作中, 有助于审计机关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创新研究和运用现代审计方法。
(3) 运用现代手段, 推行远程联网审计。目前应选择一些经常接受审计的重点单位, 进行联网审计, 与财政、地税、国库、会计核算中心及预算收支数额较大的部门建立网络联系平台。同时, 可利用现有的审计门户网站, 进行网上采集数据, 上传审计资料。进行联网审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时间上、空间上的束缚, 有效的提高审计效率。
(4) 发挥专家特长, 实现审计技术共享。在审计中, 常碰到一些审计组吃不准的问题, 对此可以抽调局内的业务骨干, 成立专家技术小组, 临时应急处理。审计组在完成审计项目后, 应对审计中的一些审计方法进行分类汇总, 对一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可以在局域网上交流, 供其他审计人员的共享。
3. 审计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
审计信息既是审计机关反映其工作状况的平台, 也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审计工作的渠道, 整合好信息资源, 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 又可以为政府完善宏观政策提供服务。
(1) 加大公开力度,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门户网站或地方公务网, 及时报道审计动态, 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前提下, 应及时将所有项目的审计情况向社会发布《审计通报》、《审计公告》等, 公告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 促使被审计单位严格履行审计决定, 自觉遵守财经秩序, 共同推动审计工作发展和国家制度建设。二是积极听取党委、政府、人大对审计工作的意见, 强化与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和监督机关的有效合作, 建立、完善审计成果利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加强协调配合, 着力抓好审计成果的运用。
(2) 强化信息利用, 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一是对审计中发现的大量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 编报审计信息, 对审计成果编写成审计案例, 利用计算机对上述资料进行存储, 并在局域网上共享, 以方便调用或借鉴。二是利用局域网,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便于审计机关及时发布各种审计信息, 促进审计人员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 在信息资源上打破封闭式管理, 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互相利用。三是建立健全审计对象资料库及审计数据中心。基层审计机关要解决与其他部门的信息沟通, 及时完善被审单位的动态资料。
(3) 尝试网上举报, 拓宽审计监督渠道。网络举报, 具有自动接收、信息储备、分类汇总等功能和传递速度快、不受时间限制、便于举报人和国家机关的互动等特点。
(4) 明确分级负责, 方便审计法规利用。在审计署的法规库上分别建立健省、市级审计机关的法规库, 并能免费提供与基层审计机关使用, 县级审计机关则负责本区域的相关文件收集。这样就形成了一整个法规系统, 给基层审计人员提供了方便, 节省了资源。
4. 社会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及与社会审计的工作联系, 实行审计工作集约化管理, 提高审计效能, 积极加强与其他监督部门横向联合。
(1) 注重优势互补, 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构成, 三者之间虽然没有隶属关系, 但国家审计在审计组织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人力物力资源。
(2) 加强沟通协调, 推行横向联合监督。审计机关在整合社会资源中, 应积极加强横向联合, 合理地利用国家监督体系中有关监督执法机关的功能、权威和信息, 既可提高审计在“高层次”监督中的地位, 又有利于加强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
(3) 加强业务指导, 形成上下联动局面。一是在每年的同步审计任务时, 建议上级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工作方案进行预审, 对上缴、下拨款或按项目年度计划拨款的数据先分离分发到各基层审计组, 以便及时核对。二是加强对基层审计机的业务指导, 搭建业务交流平台。比如可在市局的门户网站上建立专项审计论坛、或提供在线解答等不同的方式进行。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8
一、目前审计机关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我国国家审计现行体制运行模式的限制, 审计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与工作要求不符, 尤其是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审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相比, 下级审计机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稀缺;培训资源相对匮乏, 对于计算机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培训需求强烈;激励机制需要健全, 很多经验丰富、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不能明显体现其专业价值, 激励机制不健全, 热情未得到有效激发。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完成审计任务的根本保证。通过整合审计机关人力资源, 可以促进审计人员的优化组合, 实现审计人员与现有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拓展审计项目的深度、广度、力度。
2. 审计机关技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技术资源的整合, 主要涉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和一般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及推广。随着国家金审工程统一部署, 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联网审计稳步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审计机关重设备配置, 对审计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办法不多, 未真正地改进审计管理方式;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 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
3. 审计机关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信息资源是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所获取的全部资料和所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目前, 审计财经法规库、地方法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有成效, 但审计机关在审计信息资源利用和共享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4. 审计机关组织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组织资源整合主要是审计署、特派办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 包括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资源整合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当然, 审计机关还应主动与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地方有关部门, 如检察院、纪委、主管部门、税务、地方政府等加强联系, 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充分利用各监督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近期监管、检查资料。审计机关需要建立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 这些都需要上级审计机关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力度。
二、审计机关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上下级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根据审计计划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对审计项目所需人员实行统一调配, 对聘请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各级审计机关在每年年初制定审计计划时, 都要确定年度审计重点, 根据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在审计项目和计划安排整合的基础上, 不拘泥于原有的处室人员分配, 打破按专业分工的传统组织模式, 选择适合项目的审计人员, 科学分工、发挥专长、优势互补, 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工作调配上实行“一盘棋”思想, 不仅能平衡工作量, 减轻任务较重部门的负担, 而且能使审计干部在参与其工作领域以外的任务中得到锻炼, 使其综合业务能力迅速提高。
(2) 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各级审计机关应健全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大力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培养, 加大对业务骨干人才、急需人才、青年审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深化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更加注重网络和案例学习培训, 推行“审计实务导师制”, 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对青年审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3) 把好各级审计机关进入的入口关。除了对各级审计机关现有人员加强后续教育外, 还需要通过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来改变现有的人才结构。对于新引进的人才, 要建立审计资格准入制度, 比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备CPA资格证书或者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 在现有审计人员基础上, 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审计人才。在补充审计力量时还要招聘一些法律、工程、环境保护、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逐步改进审计人员的学历、年龄结构。
(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和主动性, 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建立推行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制度, 加快上下级机关的人才双向流动, 健全干部考核机制,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社会人才资源利用机制。人才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加速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必须实施“人才造就工程”, 加快造就审计人才队伍。
2. 审计机关技术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快信息化审计平台建设。尤其是审计管理平台和现场审计平台建设, 广泛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试点信息系统审计, 积极推广对重要行业的联网审计, 探索开展对数据大集中的某些行业或项目的上下联动审计, 建设信息化审计作业平台。
(2) 健全计算机软硬件运行维护机制。逐步建立包括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和系统环境为一体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形成比较完善的运行维护机制, 着力构建审计信息化安全运行维护体系。
(3) 加强审计软件开发, 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大力度,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 和专业软件公司合作, 研发出实用性强的审计软件, 并加以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还应积极推广应用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 实现在计划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理、资源整合、审计方法和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的信息化, 全面实现审计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审计机关要有效地整合技术资源, 必须结合新的形势要求, 不断改进审计技术, 积极探索审计新技术、新方法, 并加以整合和推广, 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
3. 审计机关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强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审计财经法规库、地方法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有成效, 上级审计机关应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健全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
(2) 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上下级审计机关的信息资源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实现充分的沟通。在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 上级审计机关应将获得的与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及时通报下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应将获得的审计信息及时上报上级审计机关, 便于掌握全面情况。同级机关各专业审计之间, 应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利用各专业审计中获取的有关资料。专业审计部门在审计中, 遇到需要其它专业审计资料的, 应主动与其它专业审计部门联系;对审计中取得的与其它专业审计有关的信息, 应主动提供给相关专业审计部门, 以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重复审计。在同性质的审计项目上, 各单位不仅要尽可能地利用过去的审计成果, 不同单位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及时互通信息, 以利于相互启发和做大做深审计成果。
(3) 加强对审计成果资源的综合利用。各级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审计结束后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 做到“一审多果”和“一果多用”, 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性加工, 加强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 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剖析原因, 开发利用微观的审计成果为宏观的区域调控服务, 为宏观管理服务提供所需各种信息, 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审计成果资源的挖掘, 向各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送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 审计机关组织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关系不仅体现在统一组织审计项目、授权审计、上审下、交办事项, 更主要的还有干部业务培训、准入制度、业务考核等等。上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与联系是其职责所在, 是发挥审计机关整体合力的需要。在体制上要明确各级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形成政府审计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 体现全国一盘棋, 不断增强系统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9
关键词:整合矿井,加强,审计监督,降低,经营风险
近年来, 山西省各级政府为了体现国家利益,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价值, 努力做到国家资源不浪费, 资源性资产不流失, 坚持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的原则, 促进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培育大型煤矿企业集团和与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相结合, 坚持发展先进和淘汰落后相结合, 依托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 实现规模经营, 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 通过科学整合, 合理布局, 关小建大, 扩大单井规模, 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 提升煤矿整体开发水平, 开始进行煤炭资源整合。
股份制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 一般采用的方式有资产划转或采用资源、资产评估作价入股的方式, 其实就是从个体煤老板手里或地方性煤矿主手里买资源、资产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由个体煤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参股股份制企业。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整个企业的运营本身就不像经营多年的老企业那样有健全的内控制度及各种管理办法,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何况有些个体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参与经营, 他们本身就不太懂企业经营管理, 还可能进行乱指挥, 这样一来就给企业增加了不确定的经营风险。
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 个体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很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要求大型的国有企业同他们一起进行违法行为。例如:按国家相关规定资源整合矿井在整合期间是不能进行生产的, 个体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边整合边私自生产。这样一来个体老板没什么后顾之忧, 能卖煤分钱就行, 但对国有企业就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
而审计的作用就在于审核检查会计和有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公允性;审查财务计算以及经营决策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审核检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有效性, 揭露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 充分披露损失浪费和低效 (或无效) 行为;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审查和鉴证有关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 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下面笔者就从具体的情况出发阐述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以期通过审计监督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 由于私自生产带来的问题。
(1) 生产安全问题。出了生产事故个人老板不管了, 而国有企业是整合的主体, 要承担主要责任, 甚至法律责任。 (2) 财务、工商、税务问题。私自生产根本逃脱不过当地监管部门的眼睛, 证照不全私自生产违法, 面临各种各样的处罚。另外, 生产就有收入就需要缴纳各种税费, 偷税、漏税也面临处罚, 甚至面临刑事责任。 (3) 小金库问题。个人老板自己说了算, 卖了钱直接装口袋就行了, 而国有企业是需要真实地做账, 如果没有真实地做账反映, 私自存储的话, 就形成了小金库, 领导要承担违法违纪甚至是刑事责任。
解决方法:为了防止整合过程中私自生产的问题, 就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经常性地进行专项审计监督, 从某些细节发现蛛丝马迹。如发现真的存在私自生产等违法的经营行为时, 要及时地和本企业领导进行沟通, 并言明利害关系, 在适当的情况下及时和上级主管领导进行说明。要坚决杜绝违法生产的问题。如果存在涉及财务、工商、税务问题, 由上级部门督促本企业改正错误, 本企业要积极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弥补因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在进行专项审计的过程中发现本企业存在“小金库”问题时, 上级主管部门要坚决纠这样的不法之风, 查收“小金库”所得,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如果涉及犯罪的, 并通过相关程序追究其刑事责任。
2. 加强对资金的审计监督。
资源整合其实就是拿钱从个人煤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手里买51%以上的资产或资源, 从而达到绝对控股, 而进行控制性生产的目的。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能支付了不能拿出依据的钱, 例如:涉及到的乡村利益问题;原来个体煤老板办理各种证件的时候支付的一些费用等。甚至可能存在签订假协议从中套钱的现象。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要经常性地对资源整合矿井进行专项的审计, 查看相关的协议, 和相关协议进行认真比对, 看有无相互矛盾之处。认真核实对方提供的要求支付款项的材料依据, 国有企业支付的证明依据, 银行转款明细。对相关的人员进行询问, 支付款项时要注明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材料。对收款方进行函证并通过相关证据确认款项支付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检查财务支付手续的审批是否符合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堵塞资金的支付漏洞, 保证资金的支付合法性, 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等行为。同时, 也确保财务手续的办理符合规定。
3. 进行采购与付款审计。
资源整合矿井前期的投入大, 为了以后的复工复产做准备, 需要采购大量的矿用材料、设备、配件、支护器材、工程物资以及其他用于煤炭生产的物资, 审计人员需要对以下的业务活动进行审计: (1) 请购商品和劳务的业务, 检查企业对正常经营的所需物资的购买做出授权。如:供应部门根据仓库的库存做出的采购申请单及相关领导的批示。检查企业编制订购单, 检查与采购相关订购单所指定的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等书面凭证。验收商品, 从供应商处收到商品、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性能指标是否和订购单所列一致等。检查企业编制的付款凭证, 确定供应商发票的内容和相关的验收单、订购单的一致性及供应商发票金额计算的正确性。付款检查, 检查开出的支票、电汇或承兑汇票总额与所处理的付款凭单总额是否一致, 支票、电汇或承兑汇票总额是否由财务部门签署支出, 并确定收款人和金额与凭单内容一致。 (2) 加强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 检查是否存在采购与付款交易不相容职务混岗现象, 检查大宗采购与付款交易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 是否存在越权审批和交易的行为等。
4. 进行销售与收款审计。
煤炭行业的销售要重点审计企业签订的销售合同与实际的开票销售量, 看之间是否存在差额, 看其差额原因, 检查其是否存在已销售未开票的非正常交易行为。煤炭在运输过程中一般约定了合理损耗, 看登记的损耗是否在合理损耗之内, 有无超损耗入账, 如存在超损耗入账就要仔细检查其业务往来, 看是否存在少开票多卖煤的不做账私自交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 (1) 看其签订的销售合同合法性, 是否存在虚假合同现象, 询问相关领导该合同金额是否经过的集体决策。 (2) 检查企业的发运单据看其发出的数量、价格、销售金额、开票日期等内容是否和该合同的约定一致。 (3) 存在赊销情况的要检查该项业务是否有经相关领导批准赊销的书面材料。 (4) 看企业是否依据销售合同上规定的销量、金额开出的发票, 检查销售发票计价和计算的正确性, 是否存在遗漏、重复、错误计价或其他差错。 (5) 检查销售账务处理, 是否区分赊销、现销, 是否按销售发票编制转账凭证或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再据以登记销售明细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或银行存款日记账, 检查已处理的销售发票上的销售金额与会计记录金额是否一致。 (6) 检查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否按规定计提了坏账准备。 (7) 检查销售收入是否及时入账, 应收账款的催收是否及时进行, 坏账核销和应收票据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等。
5. 进行工程项目专项审计。
由于原矿井断面小, 生产工艺落后, 安全设施不健全等造成生产能力不足, 资源整合矿井为了扩大生产能力, 对资源进行深加工, 增加产品附加值等,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矿建、基建改造工程, 并且投资金额非常巨大, 动则上亿甚至几亿、几十亿的投资比比皆是, 所以工程项目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审计要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 看其是否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 聘请专业人员审核其工程是否与工程图纸相符, 是否存在超计划、项目概算超投资估算, 预算超概算, 决算超预算等现象的发生。是否存在为了某种利益, 采取种种方式规避招标, 虚假的招投标, 甚至违法搞邀请招标, 或相互串通, 掩人耳目, 搞“明招暗定”。检查其工程月报进度和预算金额是否一致, 是否存在超预算金额支付情况。检查工程月报或工程结算书是否经相关领导、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及中介机构的审批。财务做账是依据月报或结算书金额所开的发票, 要检查开票金额与月报或结算书金额的一致性。检查财务付款手续是否按照本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 有无越权审批支付的情况。
重点检查一些小的成本工程, 此类工程金额不算太大可能也就是几十万元, 但是项目多, 漏洞大, 检查看该项目的真实性, 是否存在根本就没有施工, 建设单位为了套取资金, 而找一些施工单位做的虚假工程月报或结算书。
总之, 通过审计企业的各种经营业务, 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审查和鉴证有关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 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料, 应该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 通过审计的检查监督, 不仅可以揭露出经济资料的错误和舞弊, 而且还可以揭发经济业务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从而进一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和考查有关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 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 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 有助于企业经营的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10
一、建立长期有效的测试赛机制
以往每年的体质测试只是为了收集数据、确定锻炼项目和教材, 学生是被动执行的一方, 而只有将常规测试转换为竞技形式,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体质上升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010年开始至今, “恒康佳业”每年与北京市教委联合举办北京中小学体质测试大赛 (见图1、图2) , 参与学生逾3000人, 北京卫视对该项活动进行了报道。许多学生表示用智能仪器考核, 感觉像是在参与高端的体育赛事, 十分新颖有趣, 测试起来也就不敢马虎, 因为智能仪器是不会说谎的。更让学生感到有意思的是, 测完后每人还可领一份运动处方, 根据个人的综合评价, 在多个锻炼目标中根据个体健康风险、运动锻炼处方原则推荐锻炼指导方案 (包括运动项目、锻炼要点、强度控制、频率控制、项目注意事项等) , 并对不适合的锻炼项目进行提示。
二、将测试推广至社区
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8月1日发布消息, 2014年北京将组织购买社会组织项目, 引导优质的社会资源进入学校, 支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推行课外活动计划。学生在校内的活动得到保证, 课外活动的时间安排则涉及到家长担忧孩子的安全、监督管理措施是否能跟上等问题以及家长是否具备“体育是锻炼孩子人格健全的重要因素”等理念。把智能化国民体质测试设备提供给社区长期使用,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定期去测试中心检测, 既可通过详尽的处方报告了解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也可享受与健身俱乐部不一样的乐趣, 将整个社区的体育氛围带动起来。
“恒康佳业”与北京电视台曾共同举办一个活动, 即:在社区的繁华地带给附近的居民提供测试机会, 共测试四个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主动要求测试的人络绎不绝, 都想挑战前面测试排在首位的人, 结果也相当让人出乎意料。就许多指标来讲, 老年人的合格率比青年人还高, 而像坐位体前屈这种女性的优势项目, 一个学武术的男士取得了远超150的成绩 (见图3) , 被称为“纸片人”的男生在肺活量测试中也取得了4435的高分 (见图4) 。台阶试验还引来了两个大学生和一个小学生的较量, 最后依然是看似弱势的一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扩大社会关注度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 篇11
一、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现状
当前, 我国审计准则体系按主体不同分为国家审计准则体系、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以及内部审计准则体系。这种各自独立自成体系的状况,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审计依据的不同:国家审计准则体系依据《审计法》制定, 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依据《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制定,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则是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制定。审计目标、审计业务的性质等因素的不同也导致审计准则自成体系。准则制定的重点在于制定与颁布财务审计准则, 而不是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在准则体系的具体内容方面, 三类审计准则也存在着差异, 所包含的内容也各自不同, 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 国家审计准则体系框架与内部审计准则体系框架趋同程度最高, 都是由基本审计准则、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组成, 只是两者差异之处在于国家审计具体准则分为专业审计准则和通用审计准则, 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没有进行区分。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在框架体系上与国际注册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审计准则体系趋同, 其框架体系与国家审计准则体系和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略有差别。我国审计准则规范制定的这种现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 在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方面各自为政, 如表2所示。
二、现有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组织际关系存在的弊端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以及审计署三方审计准则自成体系, 除在制定机构、制定依据与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外, 还在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总体来讲其审计目标都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发表意见, 具体而言, 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国家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各级财政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在其1999年颁布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指南》中指出,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指出, “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 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公认原则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
在审计对象方面, 三大审计也是存在着差别的。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规定, 在国家审计中必须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 国有的金融机构,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 国家事业组织, 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 以及上述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内部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注册会计师审计则是从外部视角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因此, 不同审计形式的审计目标不同, 也就意味着彼此审计重点、审计责任和审计方法存在着差异, 其自成体系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在不同的审计准则体系中服从于不同的总体审计目标,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也应在国家审计准则体系、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以及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自成体系呢?
审计署发布的《2006年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都将整合、利用审计资源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存导致的重复审计问题, 已经成为目前审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信息系统审计的出现将使重复审计的矛盾更加突出。信息系统是一种工具, 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其功能是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无论是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 还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 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审计、信息系统安全审计以及信息系统软硬件审计等。而其审计目标, 只是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差异, 其实质都是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资产保全、安全、可靠、有效和效率以及能否有效地使用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发表意见。由此可以推导出, 由于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中不存在太大的差异, 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手段与程序也不会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对信息系统审计行为进行规范的相关审计规范体系更不会存在太大差异。
若分别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署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与发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 则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组织际关系, 不利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资源的整合, 会形成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资源方面的浪费。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中内容基本上没有区别, 都是对产生信息的工具进行审计。不同准则制定机构所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别, 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8年就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虽然该具体准则可操性不强, 但是若将准则中的内部审计换成国家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 该准则同样适用于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这种分别制定审计准则的现状应用于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制定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想相背离, 并且审计人员针对现有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中的不足进行反馈时, 要分别反馈给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 没有统一的准则制定机构收集整理反馈意见, 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反馈成本。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现有的审计准则制定体系不利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与完善, 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 成立类似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机构, 整合信息系统审计规范资源, 并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 降低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成本。同时, 我们还应认识到成立专门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机构并不否定在制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国家审计准则或内部审计准则时考虑信息技术对财务审计活动等的影响。
三、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资源整合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当前环境下, 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方面各自为政的现状不利于加速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进程。因此,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与完善, 应当推进三大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在组织际关系方面的改善, 整合现有资源, 实现组织际关系的转换。
1. 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关系选择。
为规避我国现有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关系弊端,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审计署应当加强合作与沟通, 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以及审计署中抽出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相关的人力、物力等, 整合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资源, 成立类似于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机构 (如图2所示) , 用于指导和规范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这种思维模式也符合《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整合审计资源的思想。
任何组织建立联盟关系的动机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即为了应对相关政治法律的要求、为了减少环境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不稳定影响、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合作形式追求共同的或互惠互补的目标、为了通过合作和结成联盟的方式来提高单个企业的市场信誉度、为了保留自治权以防止被大型企业吞并的命运。根据企业建立联盟关系的动机可知, 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资源整合是为了通过合作形式追求共同的或互惠互补的目标, 提高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效率和效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与信息系统审计协会在审计准则的制定方面进行专业化分工, 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制定相关准则, 从而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效率, 防止出现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无法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的局面。
2. 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关系转换模式。
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关系转换, 其目的是想整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以及审计署关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资源, 以达到提高审计规范制定效率与效果的目的。但这种组织际关系的转换, 成立信息系统审计协会并非易事, 会面临诸多阻碍。众所周知, 制度变迁根据变迁是由一个 (群) 人自发引起还是由政府法令强制推行可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诺思 (1999) 认为, 制度变迁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的偏好结构。在当前条件下, 要完成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关系转换, 成立信息系统审计协会, 并不能完全依靠诱致性制度变迁, 而应当结合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由于转换成本、运行成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制度锁定的关键因素, 当前审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各种自增强机制, 有利于财务审计准则的制定, 而不利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 (2) 信息系统审计协会的成立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投入, 在当前环境下, 必须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 (3) 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审计署抽调相关人力、物力, 必然会减弱相关机构准则制定的实力, 这需要政府采用行政命令以及法律的形式完成。因此, 基于上述考虑, 笔者认为, 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关系转换应当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在转换过程中应合理运用上述两种制度变迁方式, 应以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为辅。在信息系统审计协会成立之初, 中注协、内审协会以及审计署在组织际关系转换的自愿性方面往往不高, 需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从中注协、内审协会和审计署抽调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相关资源, 强制成立信息系统审计协会。笔者认为, 在信息系统审计协会刚刚成立之时, 审计署应起到带头作用, 诱导内审协会和中注协抽调相关资源。一旦信息系统审计协会成立之后, 政府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应退出信息系统审计协会, 让信息系统审计协会成为一个民间组织, 自行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规范, 其所制定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适用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此外, 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关系转换过程中, 中注协、内审协会和审计署应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3. 信息系统审计规范资源的整合框架。
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领域存在着大量的优秀资源, 如ISACA、ITGI、AICPA、IIA、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家审计署等机构发布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指南, 我国在制定与颁布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时不仅要借鉴这些审计规范, 而且在执行信息系统审计活动时, 应整合该领域的优秀审计规范。我国在制定与颁布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时, 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以及发布不存在漏洞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为弥补我国所发布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不足, 同时整合信息系统审计规范领域的优秀资源, 笔者尝试提出了如图3所示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资源整合框架图。
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资源整合分别从审计法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四个方面进行, 运用现有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弥补信息系统审计法规的不足, 运用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道德守则等弥补信息系统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不足, 运用ISACA准则、Cobit、GAIT、GTAG、ISO17799等弥补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不足, 以及运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等弥补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不足之处, 最终达到约束和正确引导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目的。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 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与其他审计规范发生冲突时, 除审计法规方面应当完全遵守《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外, 其他审计规范, 在信息系统审计方面应当以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相关规定作为信息系统审计活动开展的依据。与此同时, 在采用其他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规范指导审计行为时, 应当适时考虑成本收益问题, 一些审计规范应用信息系统审计活动时会导致较高的成本, 如Gupta (2008) 认为COSO是一个过时的框架, 因为它太关注于制造业的实体, 太关注于大型企业的正式流程, 对于IT控制充耳不闻。Coe (2005) 认为使用COSO还可能带来沉重和不合理的成本。因此, 采用其他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规范时, 应适当考虑成本收益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发现, 国家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准则自成体系的现状不利于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 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依附于财务审计准则, 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仍然缺乏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指导, 审计规范尚处于非均衡状态, 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推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完善这一进程仍需要各方的努力, 学者们应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 政策层面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
摘要: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尚处于薄弱阶段,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以及审计署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制定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 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组织际资源未得到整合。为此, 本文提出了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资源整合框架, 以供相关组织参考。
关键词:信息系统审计规范,资源整合,关系治理
参考文献
[1].Kale P., Singh H., Perlmutter H..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Bulding relational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
[2].Lee Y., Tamer S..Enhancing alliance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contractual-based versus relation-based governa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8
[3].刘杰.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4].刘杰, 罗继荣.谈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路径选择.财会月刊, 2011;6
【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论文】推荐阅读:
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论文11-24
政府审计质量08-31
政府审计价值09-25
政府效益审计风险10-15
政府管理审计05-28
政府投资审计难点06-03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08-04
地方政府审计10-09
都昌县职称论文发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问题措施论文选题题目05-21
乡镇政府工程审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