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共11篇)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1
患者在接受胃癌手术以及其他消化道手术之后身体会极度虚弱, 一般情况下, 医院对于患者机体抵抗能力的提高、新陈代谢紊乱的纠正以及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预防等大多是通过胃肠外的营养支持的手段来实现的。随着外科医师对于人体肠道是外科应激中心器官及对肠源性感染的认识, 肠道内的营养特别是早期肠道内的营养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和关注。以下对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7例胃癌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其中试验组患者67例, 其中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在36~73岁, 平均年龄为48.6岁;对照组患者60例, 其中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41~69岁, 平均年龄为49.3岁。试验组与对照组127例患者中, 胃部姑息性手术患者23例;胃窦癌患者26例;胃部全切除患者37例;胃底癌患者41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手术过程中要接受一般性的静脉输液[1], 在手术完成后的第1天接受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首先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热量的供给, 将110J/ (kg·d) 的热量、0.14g/kg的氮 (氮源为11.4%的乐凡命) 以及50%的葡萄糖60%、30%的Intralipid40%通过中心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患者体内。总共疗程为1周, 每天在18~24h内进行输入。试验组患者在手术后1d之内进行肠道内营养支持, 每天应进行0.8g/kg氮、110J/kg热量以及1g氮:134.6Kcal非蛋白热量的中心静脉滴注。并在手术后第2天进行500mL氯化钠的滴注, 滴速要维持在60~80mL/h。之后的1周之内, 氯化钠的滴注维持在每天1500~2000mL, 滴速要在150mL/h。
医护人员要对两种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过程中前白蛋白值、血浆白蛋白值及患者的体重变化情况进行即时的观察和记录[2]。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效果见表1、2。
3 讨论
对于试验组患者所用的肠道内营养支持以及对照组患者所用的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虽然不能对患者手术创伤时的高分解代谢及手术逆转起到作用, 但是可以使患者的蛋白质分解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接受肠道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应该遵守滴注速度从慢到快, 滴注量由少到多以及滴注希浓程度由轻到重的原则[3], 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感染现象的产生, 并且患者也易于接受。通过对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都要早于对照组患者, 试验组患者患者白蛋白值、血浆白蛋白及体质量变化均要小于对照组患者, 因此可以证明对胃癌患者进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要好于对患者进行完全的胃肠外营养支持,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目的 对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手术后早期阶段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27例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其中试验组患者67例, 对照组患者60例, 对试验组67例患者进行胃癌手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 对照组60例患者则接受胃癌术后的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质量均比手术前有所下降。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都要晚于试验组患者, 并且对照组患者前白蛋白下降值以及血浆白蛋白下降值都要大于试验组患者。结论 对胃癌患者进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要好于对患者进行完全的胃肠外营养支持。
关键词:胃癌手术,肠道营养支持,胃肠外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淑凤.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5B) :39-40.
[2]何洁依, 谢勇, 李萍, 等.胃癌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J].中国临床医学, 2007, 11 (3) :374-377.
[3]朱丽仙.31例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9) :32-3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2
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摘要] 目的评价早期场内营养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平均颅内压、随机血糖及GCS评分差异,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对照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的值与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23,P=0.036)。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1-18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nutrition on the floor to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the influence on complications.Methods 88 case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ugar and GC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and recor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Results The group after treatment,serum total protein,serum albumin,hemoglobin,random blood glucose,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GCS score befor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observation group diarrhea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s,pulmonary infection and stress ulcer incidence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are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Enteral nutritional suppor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 of patients in early and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Key words] Early enteral nutrition;Parenteral nutrition;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Complication
颅脑损伤是由各种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颅脑引起,而重型颅脑损伤是指由格拉斯哥评分法确定的受伤后昏迷>6h或再次昏迷的颅脑损伤。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处于极易受感染状态,再加上机体出现高代谢、高分解状态,导致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更加重了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1-3]。因此,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通过头颅CT确诊,入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12h。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1±13.3)岁;损伤类型分类:广泛脑挫伤8例,脑干损伤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硬膜外血肿20例。对照组44例,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12.0)岁;损伤类型分类:广泛脑挫伤7例,脑干损伤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硬膜外血肿2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患者受伤后24h内插入胃管,将患者头部抬高30°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胃潴留,若无,则立即通过胃管注入流质肠内营养饮食,48h后给予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H20010284]肠内营养混悬液持续泵入。剂量:起始剂量设置为300~500mL/d,2~3d后加至750~1000mL/d,4~6d后加至15500~2000mL/d。所有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严格监测胃潴留情况,如患者胃液量高于100mL,应立即减慢营养液注入速度,如胃液>200mL,表面胃潴留明显,此时应立即停止营养液注入。
1.2.2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前利用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患者静息时能量消耗,按照所计算出的值乘以1.3供给能量。能量由葡萄糖和脂肪乳组成,比例为1~1.2∶1,能量中的蛋白质依赖于输注8.5%复方氨基酸(天津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0970149)补充,用法0.2~0.25g/(kg?d)。补充上述营养的同时常规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电解质和水的补充量参照患者每日出入量,将上述物质配成营养液,通过静脉通路输注。两组患者均常规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的水平,以此作为标准评价患者营养状况;入院时及治疗后评估患者GCS评分,以此作为患者症状体征转归标准;治疗后记录患者腹泻、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所有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1.4 疗效评价
采用GCS评分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转归情况。GCS评分:即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具体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三个方面,(1)睁眼:4分为自发睁眼,3分为吩咐睁眼,2分为疼痛刺激睁眼,1分为五睁眼;(2)语言:5分为正常交谈,4分为言语混乱,3分为只能说出单词,2分为只能发音,1分为无发音;(3)运动:6分为按吩咐动作,5分为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4分为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3分为异常屈曲,2分为异常伸展,1分为无反应。三者之和为昏迷指数,满分为15分[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泻、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具体发生情况见表2,经统计分析,观察组腹泻、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23,P<0.05)。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损伤的一种,颅脑损伤是由各种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颅脑引起,而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受伤后昏迷>6h或再次昏迷的颅脑损伤[5]。重型颅脑损伤发生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抑制,临床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程度与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6-7]。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合并多处脑组织损伤,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自主进食能力基本丧失,因此,加强患者营养对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而关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热点[8-9]。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对照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的值与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3,P=0.036)。本研究说明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0]。另外,本研究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测,主要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合并应激性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越多,表明患者脑损伤程度越重,预后就越差。因此,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变化的监测是至关重要的[11-14]。
综上所述,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3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梗死;早期肠内营养;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88-02
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出现广泛脑部及脑干损伤,多数患者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并出现昏迷、吞咽或進食困难等,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比较传统鼻饲营养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6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均在45-79岁,病程均为4h-3d。患者临床诊断依据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且经头部CT/MIR检查证实,排除严重内分泌或代谢疾病患者(严重糖尿病);严重胃肠道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具体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传统鼻饲营养,通过间断加压提供普通流质食物;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通过肠内营养输注泵持续、均匀的输注能全力500m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指标以(χ±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 两组治疗后ALB和TSF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或便秘,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9%,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因出现大片或多发性脑梗死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同时合并延髓麻痹而导致患者吞咽困难等,长期不能进食使得患者出现严重营养不良[4]。肠内营养支持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纠正患者因营养不良而出现的代谢紊乱,并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而降低不良发应的发生[5]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ALB和TSF)明显提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化斌,玉杰.重症脑梗死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比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1):18.
[2] 欧阳鸿,王学华,宋海清.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36.
[3]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4] 彭静华,魏晋清,黄丽娜.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观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9(4):255.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4
关键词:胃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在临床上, 胃癌是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 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治疗方式上,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切除的方式[1]。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 针对于采用手术治疗后的肠内营养支持进行了临床研究, 以期患者在手术之后, 有一个良好的恢复。先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30例, 将这3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 每组15例患者, 分别命名为支持组和对照组。3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在48~71岁, 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支持组1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0例, 女性患者5例, 年龄在50~71岁, 平均年龄为56岁, 支持组15例患者全胃切除术8例, 远端胃癌根治术5例, 近端胃癌根治术2例。对照组1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8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在48~70岁, 平均年龄为58岁, 对照组15例患者全胃切除术5例, 远端胃癌根治术4例, 近端胃癌根治术6例。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15例患者手术之后采取常规输液的方式, 对支持组15例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的基础之上, 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2]。具体过程如下。对患者注入营养液前经鼻肠管滴入5%GNS 100~200 m L, 观察如无不适, 则继续滴入进口或国产肠内营养液300 m L, 匀速滴入;以后每天增加200 m L, 但每天总量最大量控制在1000 m L以内, 直至术后15 d拔管进食[3]。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 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时间进行对比观察。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对对照组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 血红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101±1.34) g/L, 手术15 d后 (94±1.21) g/L。白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38±1.56) g/L, 手术15 d后 (33±1.59) g/L。排气时间为 (72±1.39) h, 下床时间为 (4.5±1.41) d。对支持组手术之后在常规输液的基础上,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血红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102±1.23) g/L, 手术15 d后为 (91±1.12) g/L, 白蛋白手术前为 (39±1.54) g/L, 手术15 d后 (31±1.31) g/L。排气时间为 (61±1.45) h, 下床时间为 (3.1±1.23) d。
3 讨论
在临床上, 对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采取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由于患者受到肿瘤的影响, 消化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无法进行正常的营养吸收, 进而不利于患者进行治疗和恢复, 通过采用营养支持的方式, 对于患者肝脏的蛋白质合成以及其他物质的代谢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4]。二是, 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有助于对患者的胃肠道黏膜进行直接的作用,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统, 并且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感染率[5]。三是, 通过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能够增加患者的门脉血流量, 促进肠蠕动及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良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对照组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 支持组手术之后在常规输液的基础上,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在手术15 d后, 在血红蛋白、白蛋白方面, 支持组比对照组下降的要快, 并且在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时间上, 支持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时间要短,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临床结论, 在胃癌手术之后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素红, 丁丽娟, 王贺霞.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2 (14) :189-190.
[2] Chen L, Ji C.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gastric cancer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nd nursing[J].J Clin Med, 2010, 3 (20) :134-135.
[3] Hua XL, Qiu ML.Post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ursing [J].Contemporary Med, 2012, 3 (19) :150-151.
[4] Guo YM, Rong LH, Liu H, et al.Chen Shuxia early gastric enteral nutrition nursing experience of 96 cases[J].Nursing Pract Res, 2011, 3 (14) :134-135.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5
【摘要】目的 探討对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进行护理的效果。 方法 将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试验组的患者提供肠内营养的护理,给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场外营养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都明显劣于试验组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之间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胃癌患者,在手术后的再去采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式支持治疗,可以让患者更好的接受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的质量,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胃癌患者;肠外营养护理
营养治疗在临床中的意义有:满足患者在营养方面的需求、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整体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性、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缩短患者的病程[1]。一般,临床营养最完整的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临床的治疗中,一般都是以肠内营养为主,它具有全面性,均衡性,符合生理、保护肝脏功能、降低高分解的代谢、维护胃肠道功能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适合胃病较重的患者[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其中男性病患者63例,女性病患者37例,病患者年龄在26~70岁,其平均年龄为46.2岁,患者的鼻肠管所留置的时间为8~12d,平均留置时间为(10±2.1)d,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鼻肠管留置时间等资料的对比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护理,试验组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详细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之后,应该需要加强患者鼻腔粘膜的完整性检测,定时给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进行清洗,并通过石蜡对鼻腔进行润滑。肠内营养的患者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在于营养液的浓度选择以及输液时的速度不当造成的。因此,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呕吐、腹胀以及恶心等症状,对发生的程度和时间进行了解。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情况,需要及时的停止肠内营养,将其转换成肠外营养,并对患者的大便性质、量和性质,以及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进行准确的记录,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反流现象[3]。
1.2.2 患者心理护理
胃癌是一种恶性的疾病,因此,病患者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产生焦躁、不安、低沉、害怕、恐慌等负面心理状态,护理护士应当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病患者的心理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了解,对了解到的心理状态进行安慰和相关疏导,用充满安心的言语对病患者进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起对抗病魔的信心,并向病患者详细的分析病况,使病患者减小因病情而产生的负面心情。
1.2.3 鼻肠管的护理
在每天的输注前后,采用20nl的注射器,对其进行冲洗,冲洗过程中采用的是20ml的温开水,避免鼻肠营养管出现营养液残留和官腔堵塞的问题,在口服药注入的时候尤为需要注意,需要把口服的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利用温水惊醒溶解,溶解之后将其注入管腔内,在用过药之后,对管道利用温水进行冲洗。同时将鼻肠管进行良好的固定,避免出现滑脱移动和盘绕扭曲问题,在固定的同时需要留出一定的余地,防止对鼻肠管进行活动的时候使得其脱离出患者体外.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PSS13.0 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在临床护理前后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其比较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7d的临床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有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所示。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手术时该病症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是现阶段中最常采用的临床质量方式,由于手术造成的影响,手术后的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还会出现蛋白质以及热量的缺乏症状,经常给患者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4]。
肠内营养具有促进为肠道蠕动的作用,并且降低肠粘连现象的发生率,肠内毒素的整体释放量也会减少,更是降低了再临床方面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起到促进作用,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经济型等诸多明显优势,因此,肠内营养是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最常采用的支持措施,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的遵守从稀到浓、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基本性原则[5]。
参考文献
[1] 黄倩,张彬,禄建蓉,孙艳,郭海燕.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J]. 哈尔滨医药. 2011,(01);19-21.
[2] 梁桂珍,朱刚,梁婉萍.重度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比较[J]. 海南医学. 2009,(05);36-37.
[3] 李昌娣.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及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10);41-42.
[4] 刘淑霞,高莉,宁福红.胃癌行全胃切除术40例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比较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2);22-2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胃癌术后病人36例, 男25例, 女11例;年龄34岁~76岁, 平均61.25岁;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术28例, 全胃切除术8例;均在术后16 h~24 h开始行肠内营养支持。
1.2 方法 肠内营养管采用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鼻肠管 (即Flocare管) , 长度约130 cm, 直径0.2 cm。所有病人均在术晨经鼻插入胃管及鼻肠管至胃内, 并妥善固定, 在术中由术者将二者分开, 将胃管留在胃内, 由导丝引导鼻肠管至吻合口远端30 cm处留管, 拔出导丝。术后第1天用葡萄糖电解质喂养, 使肠道逐步过渡并适应肠内营养液, 第2天起经营养管输注能全力 (荷兰nuticai) 营养液, 并逐渐增加浓度和速度。鼻肠管放置体内时间为7 d~10 d。
2 结果
本组36例行肠内营养支持胃癌术后病人中有2例出现腹胀、腹痛, 3例出现腹泻, 经及时调整均完成肠内营养支持, 肠功能约72 h恢复, 与完全肠外营养者相比恢复早。
3 护理
3.1 保持鼻肠管的在位与通畅 首先, 应妥善固定导管, 我科采用的是吊线法 (取一长约12 cm的棉线对折, 在导管出鼻孔处系死结, 注意勿过紧或过松, 双线拧成一股后, 再用3 cm×4 cm宽胶布固定于额头) 。肠内营养输注前后, 用20 mL温开水冲洗导管, 确保管道通畅。在输注过程中, 如出现输注困难, 可用温开水冲管后, 摇匀营养液后再输注, 防止营养液凝固堵塞导管。如遇导管堵塞, 可尝试反复低压冲管。
3.2 注意控制输注过程中的浓度、速度、温度和量 在肠内营养过程中, 病人最容易发生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观察病人反应, 通过调整营养液的浓度、速度、温度和量, 预防和纠正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浓度和量应根据病人耐受情况逐日增加, 术后第2天和第3天每天输注营养液500 mL, 如无不适, 可增加至1 000 mL, 用营养泵匀速控制输注速度, 温度要保持在37 ℃左右, 冬天可用热水袋置于管周加温。同时, 还应保持营养液及输注管道的清洁, 输注导管每天更换。营养液应现启现用, 每500 mL营养液输注时间不得超过10 h。已经开启的成品制剂, 如暂不使用, 应置于4 ℃冰箱内保存, 超过24 h, 不得使用, 防止营养液被细菌污染。
3.3 定期监测血电解质、血浆、血糖等指标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维持体液平衡,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粪便的性状、颜色和量, 腹泻者要留取标本送检。定时监测血糖, 防止高血糖、脱水等代谢并发症。
3.4 心理护理 许多病人对肠内营养支持存在畏惧心理, 尤其是经鼻插管的不适感, 使病人不易接受, 部分病人对肠内营养的效果表示怀疑, 这些心理困惑都不利于安全、有效地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因此, 在行肠内营养之前, 护士应耐心讲解肠内营养的优点、必要性及尽早实施的重要意义, 回答和解释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 增强其信心, 以取得配合。
3 讨论
目前, 胃肠动力学认为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标准应取决于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波的出现, 大部分学者认为腹部中等强度手术后6 h即可测得复合运动波, 故术后6 h~24 h给予肠内营养定义为早期肠内营养[1]。我科胃癌术后病人通过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取得良好效果。首先, 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 经济、安全、并发症少;其次, 营养物质刺激肠黏膜, 可以改善其通透性, 维持肠道的完整性, 可作为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较佳途径。护士作为肠内营养的实施者, 应掌握肠内营养支持的原理、操作方法, 正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发症, 是确保肠内营养支持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7
关键词:胃癌,手术,肠内营养,护理
胃癌胃切除术可以有效的治疗胃癌, 但是由于切除面积大、创伤严重且进食较晚, 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1]。营养治疗法是当前外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 主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顾名思义,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或营养管向人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法。研究证明术后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极为重要, 而且肠内营养支持要好于肠外。其优点是小肠的吸收功能强大, 能够吸收大多数营养物质, 而且还能够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2]。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对胃癌患者实施胃切除后提供肠内营养支持, 效果明显,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共收治胃癌患者40例, 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区间为49~78岁。13例全胃切除、27例胃次全切除。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①针对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的崩溃、放弃、厌食、失落的情绪, 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支持。再加之插管对患者造成不适感, 使得患者对治疗没有信心且不容易配合。护理时应明示插管的重要性, 耐心解释其工作原理和重要性, 增强患者的信心;②在肠内营养前, 告诉患者操作时可能会出现的不适, 重点应说明营养液的好处, 让患者了解此过程的重要性;③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如正确体位的摆放、保持管道通畅的技巧。帮助患者调整到正常的心态。
1.2.2 观察病情
①患者在口服营养液时, 要注意到患者可能出现的常委倾倒综合征;②滴注过程中还应观察患者的生理体征、肠道反应。若有剧烈腹痛情况是, 应及时报告医生。若有轻微腹痛或腹泻时可以减慢滴注速度;③关注各项化验和检查, 了解患者的血糖、营养情况、电解质和肾功能等, 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失衡。
1.2.3 场内营养护理
①术后为恢复肠蠕动, 首日可以进行肠内营养护理;②营养液用冰箱冷藏, 且不超过24 h, 或者立即配药;③营养液在滴注进人体前应当加热至38℃~40℃, 不易过冷:④滴注后为防止其反流, 可使患者呈半卧位;⑤通过调节滴注速度来防止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⑥在肠内营养滴注中应同时注意胃肠减压, 等肠蠕动回复后方可拔出胃肠减压管。
1.2.4 营养液滴注速度
①滴注速度由于直接进入肠道, 所以速度快与慢都会刺激腹腔神经丛;②患者术后早期肠蠕动会进入麻痹状态, 会出现肠管蠕动不规则, 导致腹痛和腹胀;④控制温度的方法:使用电热恒温器将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7℃;④为防止由腹泻出现的脱水, 浓度与量的增减也应由低到高, 患者的体位也应该采取半卧位30°~45°, 滴注速度也应当从20~50 ml/h, 增加至100~125 ml/h。
1.2.5 鼻、口腔的护理
①使用对胃酸不敏感且易弯曲的鼻肠管来缓解咽喉壁的肿痛, 超声雾化1次/d;②帮助患者缓解口唇干燥;③清洁鼻腔, 稀释痰液;④使用颈部冰袋或口含冰块缓解咽喉疼痛;⑤2次/d使用口腔分流呼吸法来避免炎症的出现。
1.2.6 护理营养管和营养液
①保持营养管的通畅, 在输入全能力之间用生理盐水间隔冲洗导管; (2) 由于营养液中含有糖类和蛋白质, 是细菌滋生的优良场所, 所以, 营养液即开即用, 若不适用则放入冰箱内保存, 保存温度4℃;营养液在滴注中应无菌操作, 滴注的营养液应在8~24 h之间完成。
1.2.7 防止出现并发症
①吸入性肺炎属于肠营养支持并发症, 若出现病情应立即停止滴注并通过细谈保持通畅的管道;预防方法是抬患者床头约45°, 使患者呈半卧位, 检查导管的位置并防止导管位移, 并鼓励患者主动咳痰;③长期禁食导致唾液分泌不足, 口腔异味易感染, 所以每日2至3次口腔护理, 或者咀嚼木糖醇15 min, 每次3次且定时刷牙;④雾化治疗防止口腔咽喉部由于管道刺激而充血水肿。1.2.8 胃肠道反应 ①营养液温度较低或滴注速度太快, 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此次研究发现, 温度在35~40℃, 滴注速度为20~40 ml/h;②滴注时将患者床头太高30°, 以减轻患者的胃肠道反应。
2结果
所有患者在72 h后恢复肠功能, 没有发生护理并发症, 也没有出现胃排空障碍、切口或肺部感染、切口瘘等。研究患者中2例腹泻、3例腹胀、腹痛, 经过针对性治疗完成肠营养支持。
3讨论
由于胃癌患者手术后造成消化道受损而出现营养物质摄入受限, 再加上肿瘤多养分的消耗, 导致患者多出现营养不良。手术后的应激和创伤提高了机体的分解代谢能力, 使得营养不良加速。科学的营养支持, 能够减少患者感染的几率, 能够修复受损的组织, 促进切口愈合, 提升患者康复的周期[3]。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刺激各脏器的功能趋于正常化。
总之, 肠内营养支持是廉价、有效、方便、并发症少的营养方案, 还有利于敢删肠薄膜屏障, 提升人体的免疫力。但是, 此方法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不适, 客观上促使了对患者要做好良好的护理工作。临床表明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和精心照顾,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健康知识, 再配以科学全套的营养护理方案可以大大提升胃癌切除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钟漓, 张广钰, 董陈诚, 等.液囊空肠管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华夏医学, 2009, 22 (5) :817-819.
[2]李国立, 李宁, 黎介寿.胃癌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 6:486-488.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8
1.1 一般资料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2例, 男68例, 女44例;年龄16~64岁, 平均3 7.8岁;其中行颅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9 6例, 非手术治疗16例;肠内营养开始时GCS≤8分, 其中7~8分30例, 5~6分7 2例, 3~4分1 0例。生命体征稳定。肠内营养支持时间均在4周以内。
1.2 治疗方法
除进行常规治疗外, 伤后或术后24~72h开始肠内营养支持。营养液由鼻饲管持续滴入, 滴速开始2 5~30m L/h。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 即病人的胃潴留量和临床表现 (如腹胀、返流、误吸) 判断对肠内营养是否耐受逐渐增加滴速至80~100m L/h, 每天以500m L递增至1000~1500m L/d, 并维持治疗。鼻饲时取半卧位并常规使用胃肠动力药 (胃复安10mg, im, bid或吗叮林10mg, po, tid) 以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一旦发生返流、误吸, 立即暂停鼻饲, 并行胃肠减压, 直至症状好转、胃肠减压量降到50m L/h以下再重新开始肠内营养支持。
2 结果
112例病人中, 除3例并发严重应激性溃疡, 暂时停止外, 其余病人均在7d左右达到每天1000~1500m L用量, 顺利接受肠内营养支持。血清白蛋白在伤后大多可以维持正常水平。在102例行气管切开病人中, 2例痰培养出致病菌, 1例为臭鼻克雷伯菌;1例为金萄菌。本组仅1例因年龄大 (6 3岁) 后期发生严重并发症, 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 3例尚处于昏迷, 植物生存3例, 余均清醒。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及代谢支持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代谢支持[1], 该型损伤后机体出现高分解高代谢反应, 其代谢为正常基础代谢率 (850~950kcal/ (m2·d) 或20~30kcal/ (kg·d) 的140%;尿氮丢失增多, 导致负氮平衡, 尿氮排泄可达11.3~34.1g/d, 平均21.9g/d, 相当于蛋白质1 3 0 g/d, 糖负荷降低, 易出现创伤性高血糖。因患者意识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易致营养不良[2]。伤后全身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如高代谢、负氮平衡、体重减轻和免疫功能抑制等, 不利患者的预后及神经系统修复。早期营养支持可使病人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 改善氮平衡, 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 减低死亡率和伤残率[3]。长期使用肠外营养可出现医源性肠饥饿综合征, 蛋白质、糖和脂肪的代谢紊乱, 同时还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和无机盐代谢障碍等相关并发症。随着肠内营养研究的深入, 表明肠内营养不仅可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 还能预防胃肠黏膜的萎缩,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防止肠道细菌易位, 减少感染率。且肠内营养方便, 经济, 并发症少, 故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由于早期胃排空延迟, 不能很好地耐受肠内营养。消化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胃与结肠, 小肠影响较少, 而营养吸收主要在小肠, 故不必待肠鸣音恢复即可进行。将鼻饲管通过幽门进入空肠, 则可大大减少返流。高渗营养液进入胃肠道常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 若避免高渗营养液, 适当增加纤维, 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常用的肠内营养方法:有传统的鼻饲流质饮食 (如牛奶、稀饭、汤类及粉碎机将各种蔬菜、水果、内食、淀粉类食物粉碎、调匀、再自鼻饲管用注射器推入或滴入) 。此种方法因食物颗粒较大, 实施鼻饲难度大, 还存在营养不平衡, 各种营养要素达不到要求, 不良反应增多等缺点。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机体及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使一部分患者在营养支持中出现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 但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治疗或改进输入方式后能得到缓解而耐受治疗。如:消化道出血, 应激性溃疡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多见, 本组中1 2例有肉眼可见的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3例因严重出血而终止肠内营养支持, 另9例在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同时仍继续肠内营养支持, 并未引起出血增加, 最终胃液隐血转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 腹泻及返流。颅脑损伤1周内, 消化系统功能尚未恢复, 如肠内营养液滴入过快, 可引起腹胀。因此, 肠内营养液在治疗开始时, 不宜过快, 一般在25~30m L/h为宜, 可同时使用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蠕动。经上述处理后腹胀多能减轻, 但如不及时控制, 会引起返流。由于通过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喂养管不能可靠地进入小肠也是出现返流和误吸的可能原因之一, 如能将营养液直接输入空肠, 无疑将减少胃内容物的返流和误吸, 将缩短病人达到耐受全量肠内营养所需的时间。本组3例发生返流, 暂停滴入, 对症治疗3~5 d后, 症状消失, 恢复肠内营养。鼻饲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为腹泻和便次增多, 因颅脑损伤或继发其他系统感染所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大便失禁。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也是病人发生腹泻或便次增多的可能原因, 必要时采用思密达等药物对症治疗, 效果良好。肠内营养液为灭菌包装、即开即用的非高渗营养液, 污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和渗透性腹泻的机会少。感染: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因昏迷而卧床时间较长, 且常需气管切开及留置导尿管, 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常见, 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肠源性机会性感染, 肠内营养可有助于肠道的机械, 生物, 免疫屏障功能恢复, 阻止细菌易位, 减少感染发生率。本组病例中, 1 0 2例行气管切开, 仅2例痰液细菌培养阳性。其他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高血糖等。通常在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同时, 仍可继续接受肠内营养。少部分病人, 尤其是老年患者, 蛋白质合成的能力较差, 虽然补充了足够的热卡, 血清白蛋白仍低于正常, 对于这类病人, 在给以肠内营养液的同时, 可给予促进蛋白合成的制剂如苯丙酸诺龙、生长激素等。重型颅脑外伤后的免疫功能损害以细胞免疫损害为主, 血清白介素-2产物、白介素-2受体产物、g-干扰素产物亦下降, 免疫功能受抑制归因于伤后机体的代谢改变和营养素、矿物质、细胞因子的缺乏, 生长激素具有调节并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长期昏迷, 甚至植物生存者并不少见。这类病人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 大多已适应肠内营养液的输入。由于长期卧床, 能耗较低, 通常30kcal/ (kg·d) 即可满足需要, 一般给予肠内营养液1000~1500m L/d。还可以增加一些果汁、菜汤、肉汤、鱼汤等。以调节营养成分和补充营养含量的不足。肠内营养液富含膳食纤维, 对于调节长期卧床病人的胃肠道功能有较好的作用。长期昏迷病人由于需长期置管, 必要时可以行胃造瘘。通过1 1 2例病人的临床实践, 表明肠内营养液能使绝大多数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顺利接受早期营养支持, 而且有助于肠道的机械, 生物, 免疫屏障功能的恢复, 防止细菌易位, 减少感染发生率及减轻感染程度, 在综合治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但肠内营养液在营养要素中电解质的含量不足以满足生理需要, 需通过静脉或鼻饲补充。如果能将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很好的, 均衡的结合起来, 既要防止营养不足又要避免营养过度, 只有这样危重病人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益处。颅脑疾病有其自身的代谢特点, 故针对其特点, 选择合理的、均衡搭配的早期的肠外+肠内营养, 再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加用不同药物和具有不同代谢调理作用的物质, 则能较好地满足颅脑疾病患者营养及代谢支持的需求,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1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经验。结果112例病人中, 除3例因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暂时中断外, 其余病例均顺利地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 并能维持需较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病人的需要。结论肠内营养方便, 经济, 并发症少, 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 且能增强免疫, 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较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关键词:肠内营养,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液
参考文献
[1]石俊, 刘超, 玄汉石.重症颅脑患者营养及代谢支持的应用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1 (4) :254~256.
[2]只达石, 崔世民, 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1~82.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9
1 临床资料
选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48例病人, 其中, 胃癌根治术19例, 结肠癌根治术17例,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4例, 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除加断流术8例,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19例, 年龄33~76 (平均55.4) 岁, 术后第1d随机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 (EN) 28例和普通输液组 (对照) 20例。所有病人均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无明显恶病质, 肝肾功能正常。
2 营养支持方案
2.1 EN组
按热量125.5kJ (30kcal) .kg-1.d-1及氮0.2g.kg-1·d-1 (最初2d为半量) 给予肠内营养7d, 应用能全力营养液 (nutrition fiker) 。术中将硅胶营养管送至空肠上端, 术后4h后即经鼻肠管滴注5%葡萄糖盐水250mL, 用输液泵控制滴速约40~120mL/h, 缓慢匀速滴入。如无不良反应 (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 , 次日应用能全力营养液500mL, 第3日用能全力营养液1000mL, 液体不足部分给予5%葡萄糖液补充。视病人耐受程度, 滴速逐渐增至200~240mL/h。如出现反应酌情减慢滴速或暂停。滴注前后均用生理盐水 (或温开水) 30mL冲洗鼻肠管, 并保证营养液在合适温度, 一般调至38℃。
2.2 对照组
按常规输入5%~10%葡萄糖及电解质、维生素、热量约2500kJ (600kcal) /d, 无外源性氮。
3 结果
3.1 营养支持前后各营养指标变化
如表1所示, EN组的血清Alb、PreAlb和TFN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 (P<0.05) , 而对照组的2次测值无明显变化。2组的Hb和体重 (BW) 均略有下降,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EN组应用营养支持后Alb和Prealb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 。
3.2 营养支持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如表2所示, 2组营养支持前后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值无明显变化。
3.3 营养支持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如表3所示, EN组术后第8d所测血IgA、IgM、IgG和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升高 (P<0.01) , 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升高则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术后肠内营养的有效性
本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消化道术后病人的肠道功能恢复。经过营养素对肠道的机械刺激和对消化道激素分泌的刺激, 可减轻腹胀, 而且还可防止肠粘膜萎缩、预防肠道细菌移位, 降低感染发生率, 且较肠外营养更安全[2]。同时使用肠内营养能有效地减少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因此, 我们认为腹部大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是安全的、可行的。
4.2 术后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增进免疫功能
本研究显示, 肠内营养组病人在营养支持后各营养指标较支持前有明显改善, 术后第8天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值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同时本研究显示, 经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例, 其血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较支持前明显恢复, 表明术后营养支持提高了病人蛋白质的合成率, 增进了免疫功能[4]。
4.3 术后肠内营养能保护肠粘膜屏障
肠内营养液中富含膳食纤维, 有利于肠蠕动, 特别是不溶性纤维能稀释粪便, 缩短其通过肠道的时间。此外, 膳食纤维主要在结肠内与菌群相互作用而被酵解, 其终末产物为短链脂肪酸, 是结肠黏膜的基本燃料来源, 可促进细胞增殖和结肠上皮生长。另外使用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减少术后日平均输液量, 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平均住院日。
5 结语
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的, 并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 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 为及时后续综合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腹部手术病人于术后第1d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 (EN, n=28) 和普通输液组 (对照, n=20) , 观察治疗后各项营养、免疫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EN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 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有显著作用, 并可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 且费用较低。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肠营养
参考文献
[1]Moore EE, Jone TN.Benefit s of mediate jejunostomy feeding, after major abdomind trauma: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study[J].J Trauma, 1986, 126:874.
[2]李宁, 黎介寿.肠道营养重要性的再认识[J].肠内与肠外营养, 1998, 5 (1) :1~2.
[3]任泽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体会[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3, 23 (6) :58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10
【关键词】 胃癌术后;全肠内营养;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9-01
全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TEN)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常合并营养不良而肠功能较好的胃癌患者术后及时营养支持至关重要。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使患者及时完成辅助全身化疗等综合治疗。我院与2006年1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胃癌患者96例,分组做对照性研究,就胃癌术后早期TEN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06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均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BillrothⅠ加D2淋巴结清扫。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49岁。术后均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EN组4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37-81岁,平均50岁,其中远端胃切除33例,近端胃切除3例,全胃切除8例。EN+PN组5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33-82岁,平均53岁,其中远端胃切除33例,近端胃切除6例,全胃切除13例。
1.2 胃管及鼻肠营养管的制备 选择细塑料管自制胃管及鼻肠营养管,此胃管与一般胃管等长,鼻肠营养管较胃管长30-40cm。它比一般胃管管径小,重量轻,表面光滑,且柔韧度好,对粘膜损伤轻,不易老化弯曲、折叠及断裂,并有利于固定及留置。选好的胃管及鼻肠营养管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备术中用,为防止堵塞,胃管末端可剪出2-4个侧孔,营养管末端只剪一个侧孔即可。
1.3 置管方法 术前常规置普通胃管,术中将该胃管提到上切缘上1-2cm,切除病灶并吻合后壁后,将备好的细胃管及细鼻肠营养管分别置入胃内及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两管近端均经普通胃管引出体外,调整两管位置,保证不扭曲、不打折、不变形,并试注生理盐水10-20ml,证实通畅后吻合前壁,并在鼻根部用胶布固定。
1.4 肠内营养液配制要点 EN液配制应注意保证营养素的平衡,在进行肠内营养液配制时,应严格消毒,防止营养液污染。
1.5 营养液注入法 患者取半坐位,术后第1天即可向鼻肠营养管试注温开水40-60ml,病人无不适感或其他异常反应,可注入温糖水,每次60ml,每2小时1次,一般每天6次,注入宜缓慢,待肠蠕动恢复正常(4-6次/分)后,可注入流质食物,开始鼻饲流质当日,每次40-60ml,无不良反应时,每次加量至60-80ml,也可与温开水或糖盐水交替使用,以后可根据病人情况适当增加肠内营养液的量及次数,并相应减少静脉输液量,一次最多可注入120-200ml,每天可增加到8次或9次,一般于手术后第7或第8天拔管。再进半流质饮食2-3天,无不良反应改普通饮食。
2 结 果
2.1 临床观察 所有病人均未发生死亡或严重并发症,EN液组中只有3例出现过较明显腹胀,2例在管饲后40分钟内出现腹痛,均经处理后好转。
2.2 两组病例比较 肠蠕动恢复时间以肛门排气为准;体重变化以术前1天到术后11天平均体重减轻为依据;住院天数是从手术第1日到出院计算;住院费用是指自入院一直到出院期间的所有院内花费。两组肠蠕动恢复、体重减轻、住院费用及术后天数比较结果差别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胃癌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常伴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心肺疾患。术后早期即开始营养支持,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至关重要。目前普遍认为,只要消化道功能存在,选择TEN优于肠外营养(PN);小肠在术后6-12小时就已基本恢复功能并可接受营养物质的输注,改变了以往认为胃肠道术后3-7天恢复功能后方可进行TEN的传统观念。胃癌术后为减少腹胀呕吐常需要实行胃肠减压,普通胃管往往在术前患者清醒时就已放置,至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术后3天左右),胃潴留患者放置时间更早、更长,较长时间放置胃管,导致鼻咽部不适、疼痛、分泌物增加、咳嗽咳痰,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者,可使原有症状加重,导致肺部感染,甚至死亡。
胃癌患者往往合并营养不良或亚临床状态的营养不良,手术治疗又使患者的分解代谢加剧,更加促使营养不良的发生,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療愈来愈被临床医生重视。术后早期开展肠内外营养支持尤显重要,肠内全营养(TEN)疗效与肠外营养(PN)相等而费用仅为后者1/4-1/2[1],且TEN可刺激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可有效预防肠源性感染[2-3]。
参考文献
[1] Beattie AH,Prach AT,Baxter JP,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use of ente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postoperatively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patients[J].Gut,2000,46(6):813-818.
[2] 欧希龙,邱海波,杨丹宁,等.经皮胃镜下胃和小肠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2006,25(4):289-291.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11月~2012年1月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9例, 女性11例, 最小年龄19岁, 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 (47.4±3.8) 岁。既往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格拉斯格昏迷评分5≤GCS≤9。
1.2 肠内营养 (EN) 支持的方法
对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24~48h持续经胃管泵入肠内营养液, 并适量静脉营养补充, 逐步增加泵入速度及营养液量, 过度为全肠内营养 (TEN) 。EN期间加强患者的监护, 开始每天记录体质量、出入量及营养指标, 隔日测血常规, 每周测2次肝肾功能、电解质、稳定后每周1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记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EN支持期间主要营养指标变化, EN支持结束时患者的平均体质量、总蛋白、血浆白蛋白均较支持开始前显著增加 (P<0.05) ;营养指标改变主要发生在EN一周以后, 并随EN的延长而愈明显。EN支持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腹胀、腹泻, 均通过对症处理顺利完成EN支持。见表1。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高代谢的临床表现, 机体需要大量能量来满足其本身应激下的代谢需求;然而, 患者早期往往神志不清而不能应用正常途径进食, 故造成患者严重营养不良、营养缺乏, 致使原发病不能得到早期快速纠正和缓解。故临床上应非常重视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后, 由于脑干、下丘脑等植物神经中枢受累, 脑损伤后胃肠蠕动减弱,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肠内营养早期可能出现喂养不耐受, 表现胃残余量增多,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反流和误吸等。故可以采用缓慢、持续通过肠内营养泵喂养, 配合胃肠动力或解痉、收敛药物, 以及抬高床头30~45°等综合治疗措施, 逐步达到目标喂养量。
同时肠内营养方式符合人体生理要求, 适量肠内饮食可以保护维持肠内粘膜屏障, 防止细菌迁徙。早期营养不但能促进胃肠道吸收、蠕动功能的恢复, 防止肠麻痹, 而且还能维持内脏血流的稳定, 可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安全、简便, 费用低。
参考文献
[1]刘亚玲, 李振良.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J].2007年北京肠外内营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7:113-115.
[2]董发达, 郝解贺, 万大海, 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5) :136-137.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推荐阅读: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05-26
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12-06
早期空肠营养10-31
肠内免疫营养10-16
肠内营养护理09-12
肠内营养鼻饲11-01
肠内营养液08-01
微生态肠内营养10-09
肠内营养临床应用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