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内营养支持

2024-10-15

胃肠内营养支持(精选10篇)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症(ICU)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营养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 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30例和胃肠外营养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对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清蛋白等营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胃肠道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是危重患者的理想支持方式。

关键词:胃肠内营养,胃肠外营养,危重症,营养支持

由于危重症患者进食困难,时间长易导致营养不良,因此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是当前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能增强患者机体抗病能力,增高危重患者治疗缓解率及成功率。现将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危重患者应用营养支持治疗60例,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危重症患者6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21~92岁,平均65.3岁。其中颅脑外伤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16例,多发性外伤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3例,脑梗死7例,农药中毒3例。随机分成两组,胃肠道内营养组(EN组)30例及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气管插管方式、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EN的实施必须掌握持续输注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好三个“度”。(1)浓度:初始用半浓度6~24 h后逐渐加至全浓度。(2)速度:采用营养泵初以50 ml/h的速度输入,每6~8 h调整一次,大约3 d后达到100 mml/h。强调必须是持续输注,不能一次大量推注。(3)温度:在寒冷室温下,应对EN液适当加温,然后输入。PN通过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滴注全营养混合液,热量与氮量供给同胃肠道,按25 kcal/kg输入逐渐增加到35~45 kcal/kg,热氮比为130 kcal:1 g,糖脂比为3:2,包括糖、脂肪乳剂、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微量元素、胰岛素等,缓慢静脉输入。

1.3 观察及检测指标

营养支持15 d后检测血红蛋白、血糖、血浆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并密切观察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

EN组治疗后患者的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治疗后患者的清蛋白、血浆总蛋白、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与TPN组比较,△P<0.05

3 讨论

营养支持是各种综合治疗措施的一个重要部分[1]。危重症患者热能平衡与病死率有关。热能摄入不足可以导致机体衰竭,热能过剩则有可能引起严重代谢紊乱[2]。因此,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机体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ICU时间,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已成为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3]。胃肠道与胃肠外营养支持都可以补充足够的能量和氮源,减轻负氮平衡,有利于创伤修复,促进患者恢复。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4]。笔者的研究表明,EN组和TPN组危重症患者在营养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差异。治疗后EN组清蛋白、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均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P<0.05),表明早期肠道内营养支持对于预防营养不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TPN组在治疗后测量清蛋白、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虽然较治疗前增高,但治疗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要求。适当的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5]。目前,人们对“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应用时,就要利它”这一营养支持的准则已达成共识[6]。笔者认为营养支持是危重患者治疗的必要措施,尤其早期正确应用肠内营养效果更好。既使用方便,又能减低感染率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危重症患者康复。笔者建议肠内营养可作为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因明.危重病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6.

[2]李元新,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2,6(2):90-95.

[3]吴国豪.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临床外科杂志,2006,14(4): 206-208.

[4]肖化斌,玉杰.重症脑梗死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比较.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1):18-20.

[5]Wiest R,Garcia - Tsao G.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cirrhosis.Hepatology, 2005,41(3):422 - 433.

[6]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7.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2

[关键词] 肠内营养;胃肠道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64-02

营养支持疗法是针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易出现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减退、恢复效果不佳等现象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在肿瘤患者术后的治疗中,营养支持疗法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笔者所在医院对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分别采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80例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其中胃癌47例,直肠癌33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男2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胃癌24例,直肠癌16例。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男24例,女16例;年龄35~77岁;胃癌23例,直肠癌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发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实验组放置鼻肠管或空肠造口管,手术后24 h肠鸣音恢复后通过置管注入5%糖盐水450 mL,速度20 mL/h;术后第2 d注入短肽制剂百普力(nutricia company)400 mL+5%糖盐水400 mL混合溶液,速度40 mL/h;第3~7 d根据体重逐渐增加剂量和速度至相应全量,不超过1 800 mL/d。对照组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术后每天1 500 mL由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乳等配置的糖盐水溶液静脉滴注,或根据身体情况由500 mL逐渐加量至1 500 mL,营养液热量同实验组。两组均治疗7 d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价

手术前及术后第5天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以肛门排气为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金标准。

1.4 随访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其中64人完成随访,57例定期来院复查。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所有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第5天再次检查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恢复较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恢复较迅速,术后第5天IgA、IgG、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生化检测指标比较

组别术前术后第5天

ALB (g/L)PA (mg/L)TF(g/L)ALB(g/L)PA(mg/L)TF(g/L)

实验组46.84±4.07218.22±16.422.57±0.7142.76±5.32202.53±20.242.21±0.53

对照组45.76±3.82220.27±17.742.48±0.6539.43±4.76195.31±21.321.89±0.66

表2  两组患者Ig水平比较(g/L)

组别术前术后第5天

IgAIgGIgMIgAIgGIgM

实验组2.61±0.3715.97±2.411.22±0.422.53±0.5214.95±2.131.19±0.52

对照组2.57±0.4616.06±2.731.18±0,472.21±0.6312.56±2.870.93±0.51

2.3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比较

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7.7±3.1)h,排便时间(71.8±23.5)h;对照组为(55.4±6.3)h,排便时间为(90.1±34.8)h;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实验组多数患者除轻度腹胀外无明显不适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未出现切口感染或静脉导管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消化道肿瘤占60%左右,以胃癌和直肠癌最为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病灶直接侵犯消化道,以及肿瘤本身造成的蛋白质代谢负氮平衡,术前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减退倾向[1],术前肠道准备的禁食更严重干扰了胃肠道功能,加重了胃肠粘膜损伤和营养不良。

传统营养支持治疗采用的肠外营养,主要通过静脉通路对患者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患者体内的代谢平衡和各器官组织的代谢,减少蛋白质分解,增强机体免疫力。虽然静脉输入的营养液具有使用安全、吸收快、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除价格昂贵外,肠外营养还存在血管栓塞性静脉炎等潜在并发症。虽然本次实验中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肠功能紊乱、肠粘膜萎缩、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和细菌易位、肠道免疫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一样,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促进器官组织功能恢复。而且肠内营养的形式更接近于生理方式,可以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细菌易位,提高对手术和化疗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3]。以往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由于考虑到消化道受累,所以常采用肠外营养,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肠受手术影响微弱,功能恢复快,可以接受肠内营养治疗。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晋林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短肽营养制剂百普力的使用,使得肠道消化吸收更高效彻底,产生粪渣少,减少排便对手术切口的影响[5]。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具有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接近生理,给药方便、安全,费用低廉,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的优点,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身体状况,促进机体恢复,起到术后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Painter N S,Burkitt D P.Diverticular disease of the colon:a deficiency disea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J].BMJ,2008,2(5):450-458.

[2] 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需要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29-131.

[3] 刘少杰,刘建伟,杨小红.肠内免疫营养作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药,2007,35(2):25-27.

[4] 晋林,边芸芸,张淑霞.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场内营养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71-72.

[5] 朱明炜,崔红元.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6):14-15.

(收稿日期:2012-01-12)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3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起始时间

对于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内功能的尽快恢复,对于维持机体营养需要,尽快恢复手术创伤,从而为后续的化疗或放疗提供有利条件[1]。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在临床上已经非常广泛,但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从而是不良反应降至最低,营养支持功能发挥到最佳,目前还存在的一定的争议[2,3]。因为,我们考虑在不同时间对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从而探讨相对合适的营养支持起始时间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从2007年3月~2010年9月确诊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34~81)岁,平均68.3岁。手术类型:胃癌手术72例,结肠肿瘤手术16例,直肠肿瘤手术12例。姑息性或常规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均在一期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机分为4组: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每组均为25例。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中均行空肠造瘘或留置鼻肠管(前端插至胃肠吻合口远侧25cm左右或幽门20cm以下),分别于术后6h、12h、24h、48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具体如下:先由鼻肠管滴入等渗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滴速(30~50)m L/h,每天(500~1 000)m L,持续时间1天,然后输液泵持续滴入肠内营养制剂,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调整滴速,(500~1 200)m L/d,持续5 d左右,同时由肠外途径按20kcal/(kg·d)标准补充能量。肠内营养支持,密切检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1.3 数据处理

统计患者腹部不适(腹胀,腹泻,腹痛等)发生率,以及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4组肠内营养支持阶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均无大幅度波动,肠内功能恢复和相关副反应如表1所示。4组组间比较,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腹部不适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t=18.347,P<0.01;t=21.586,P<0.01;χ2=7.864,P<0.05)。随着肠内营养支持开始时间的推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依次延长,腹部不适发生率逐渐减少。腹部不适主要为轻微的腹胀和腹痛,经过调整营养液输注速度后得到缓解。其中Ⅰ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最短,腹部不适发生率也最高,具体如表1所示。

注: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

3讨论

王珏[4]等认为,有下列指征的患者应该考虑肠内营养支持:(1)术前行营养支持者;(2)术后估计禁食超过3 d以上者(3)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者;(4)严重营养不良者。从我们的临床体会来看,胃肠道肿瘤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本身体质和免疫能力相对较差,加之长期受病痛的影响,食欲不振或吞咽困难,多合并有机体代谢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状况。而且手术会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加营养物质消耗,术后由于营养状况差导致的感染和休克等几率也会相应增加,符合王珏所总结的肠内营养支持适应症状,有必要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关于肠内营养支持开始的时间,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患者手术后(6~8)h,小肠即恢复肠蠕动,而在此之前,肠道的吸收功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王化勇[5]等报道,过早地给予支持,患者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的发生率会增加,降低患者的身心舒适度,不利于恢复,这和我们的观察结果中有关不适反应的记录基本一致。曾山崎[6]等报道,术后6h给予支持,肠内功能恢复更快,而腹部不适症状相对稍多,但不会造成严重影响。曾慰[7],葛晶[8]等报道,在术后(12~18)h小时给予支持,患者能够较好的耐受,相应的不适反应也会减少。

我们的实验中,肠内功能恢复时间与曾山崎等的报告基本相符,而且6h内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虽然不适反应较多但并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所以还不能对曾山崎等的观点进行论证,但我们认为,患者在术后6h内虽然肠内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此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的应激反应会相对明显,而且肠道内菌群的建立和功能的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会相应增大,因此,我们认为术后6h开展肠内营养支持,还需要样本量的继续积累。

目前关于胃肠道肿瘤的报道较多[9~12]。从临床统计来看,4组组间比较,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腹部不适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t=18.347,P<0.01;t=21.586,P<001;χ2=7.864,P<0.05)。其中Ⅰ组肠内功能恢复时间最短,腹部不适发生率最高,Ⅱ组肠内功能恢复时间次之,而腹部不适发生率则有明显下降。因此,综合有效性和安全性考虑我们认为,术后12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是相对合理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波,贾萌,郑孝清,等.食管癌术中制备喂养管并早期肠内营养(附43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09;7(4):48~49

[2]杨淑英.172例食管贵门癌切除术后病人应用肠内营养泵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10):2763

[3]胡石奇,陈熙文,刘振邦,等.结直肠肿瘤围术期早期肠内营养起始时间临床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6):45~47

[4]王珏,于海东.老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41(12):126~128

[5]王化勇,胡正群,李勇,等.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5):295~297

[6]曾山崎,胡石奇.胃肠道肿瘤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起始时间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3):2321~2323

[7]曾慰,邓宏军,郑达扬,等.食管癌术后经鼻十二指营养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2):840~841

[8]葛晶,翟伟,王建军,等.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老年食管责门癌患者术后的康复[J].中国康复,2008;23(1):42~44

[9]李树霞,李秀芬,陈凤萍,等.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504~505,

[10]宋飞翔,崔玉梅,韩春红,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肠功能的影响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252,1247

[11]刘洋,王梅.肠外与肠内营养药临床应用的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6;8(6):146~147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4

【关键词】胃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08-02

临床治疗胃癌患者普遍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促进机体分解代谢,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为并发症提供了机会,术后及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能够缩短患者痊愈时间[1]。本次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胃癌患者,作为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年龄为34-67岁,平均年龄(48.6±12.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10例,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8.8±1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医护人员在术后向患者静脉滴注葡萄糖、复方氨基酸、脂肪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的混合液3L,同时给予患者常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医护人员在术后一天内,向患者静脉滴注0.4L葡萄糖,如果患者出现呕吐、腹胀等不良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借助鼻肠管向患者肠内输入1L营养液,滴速为一小时0.05L;如果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那么医护人员可以向患者输入1.5L营养剂量,滴速为一小时0.08L,3天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给予患者肠内营养[2]。在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管饲营养输注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协助患者采用半卧位,完成输注后,可以下床适当活动,如果患者出现误吸营养液的情况,医护人员要立刻停止输注,将患者胃内的容物吸净,若有必要可以采用静脉营养支持的方法。在输注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合理控制滴注速度,保证滴速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给予患者雾化吸入,缓解患者咽喉部水肿症状。②营养管护理:医护人员需要用胶布固定肠内营养管,输注管长度适宜,对营养管的名称、长度及位置等进行标记,以免将其与其他管道混淆,便于观察营养管的移位情况。③并发症护理措施:患者术后输入营养液后可能出现腹胀症状,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营养液配制必须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现配现用,每隔一天更换一次肠内营养输液器。

1.3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不具备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所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要显著短于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以参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由表2可以知道,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3 讨论

胃癌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大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手术加快了分解代谢速度,加之患者术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禁食,进一步加重了营养不良症状。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机体免疫能力大幅度下降,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病程。有学者指出[3],术后及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胃肠功能。

在本院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全肠胃营养支持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实施了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7.2±7.3)小时,肛门排气时间为(49.6±9.4)小时,均要短于对照组(30.7±5.7)小时、(70.1±12.2)小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这提示肠内营养支持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观察组中,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给予胃癌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庄曼贤,余淑贤,庄蝉姿,等.胃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4):496-497.

[2]史雪梅.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0):1965-1966.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5

免疫营养支持疗法是近年来在肠内营养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营养支持手段,在进行普通肠内营养治疗的同时,补充具有药理学作用的特殊营养物质,如精氨酸、谷氨酰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通过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应答功能,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扭转对机体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的损害,同时保护肠屏障功能完的整性,减少细菌移位[1]。本研究对112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分别采取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和普通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进行治疗,以探讨术后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在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营养不良胃肠道肿瘤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恶性肿瘤,同时经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证实术前合并营养不良,且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排除术前存在胃潴留或肠梗阻者,合并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系统疾病或伴有感染性疾病者;排除有严重心、肺、肝及肾功能障碍者;晚期肿瘤患者亦不作为研究对象[2]。经上述入选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本研究共入选患者112例,按照随机原则将112例患者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观察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男31例,女25例,年龄27~67岁,平均(56.60±9.80)岁;体重下降5~12 kg,平均(7.3±1.7)kg;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值分别为(9.18±1.50)g/L、(55.90±1.75)g/L、(32.90±1.60)g/L;手术方式分别为直肠癌根治术17例、胃癌根治术24例、结肠癌根治术15例;手术时间(220±35)min;术中失血量为(250±57)ml。对照组患者男33例,女23例,年龄28~69岁,平均(55.90±9.40)岁;体重下降4~13 kg,平均(6.9±1.8)kg;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值分别为(9.15±1.45)g/L、(56.05±1.60)g/L、(33.10±1.40)g/L;手术方式分别为直肠癌根治术18例、胃癌根治术23例、结肠癌根治术15例;手术时间(210±40)min;术中失血量为(245±60)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营养支持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进行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和普通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其中结直肠癌患者术中置入鼻胃营养管,而胃癌患者于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或空肠造瘘管。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2.1 观察组

采取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疗法进行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输入瑞能(华瑞公司生产),术后2~3 d减量至初始剂量的1/2,热量为62.5 kJ/(kg·d),含氮量为0.175 g/(kg·d);采用恒速泵经鼻胃营养管、鼻肠营养管或空肠造瘘管持续输注,滴速从20 ml/h开始,6~8 h递增20 ml/h(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决定),通过静脉补充不足液量及热量[2]。从第4天开始,输入全量瑞能,热量为125 k J/(kg·d),含氮量为0.35 g/(kg·d);滴速为125~150 ml/h,连续应用7 d[2]。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进行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输入瑞素(华瑞公司生产),治疗剂量、方法、疗程与观察组相同。为了保证两组患者氮的摄入量相等,在应用瑞素的同时添加纽崔莱蛋白质粉(安利公司生产),2.5 g/100 ml[2]。两种制剂成分见表1。

1.3 观察及检测指标

1.3.1 临床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了解患者有无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并观察患者有无术后感染,统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3.2 检测指标

于术前5 d、术后1 d和术后9 d清晨抽取患者的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 A、Ig E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前列腺素E2(PGE2)的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α1抗胰蛋白酶、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采用特殊蛋白质测定仪进行检测,C3、C4和CH50采用比浊法和50%溶血实验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结果比较

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腹胀、腹痛、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两组患者在调整营养液滴注速度之后均得以缓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肠梗阻1例,术后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6%;对照组发生肠梗阻2例,术后感染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8.6±1.4)d,对照组(10.2±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检测指标结果比较

术后1 d,患者的淋巴细胞、NK细胞、CD3、CD4、CD4/CD8、Ig A、Ig G、Ig M、Ig E、C3、C4、CH50免疫学指标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 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 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中观察组淋巴细胞、NK细胞、CD3、CD4、CD4/CD8、C3、C4、CH50已回升接近正常水平,回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 d,患者的PGE2、α1抗胰蛋白酶、CRP和纤维蛋白原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 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观察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由于易出血和摄食减少,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同时因肿瘤可释放免疫抑制因子,使宿主免疫力急剧降低,从而发生免疫抑制。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因此而造成的创伤和应激则加重了营养不良和免疫抑制。

营养不良是导致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及早地纠正和改善营养不良,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营养支持疗法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手段[3]。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肿瘤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普通的营养支持疗法不能够满足手术患者在改善免疫抑制状况治疗方面的需求[4,5,6],而肠内免疫支持疗法则应运而生,并在此方面彰显其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

瑞能是一种肠内免疫营养剂,近年来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其组成特点是高蛋白、高脂肪含量,以及高热量密度;其组成成分不仅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还富含精氨酸、谷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及核苷酸。研究表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和核苷酸可通过免疫增强作用,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治疗肿瘤恶液质,实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免疫抑制物PGE2的产生得到抑制[7,8],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有研究报道,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富含精氨酸、核苷酸等的免疫营养制剂,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控制过度炎性反应,进而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因住院时间的缩短,治疗费用也得到相应的降低[9,10]。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d,患者的淋巴细胞、NK细胞、CD3、CD4、CD4/CD8、Ig A、Ig G、Ig M、Ig E、C3、C4、CH50免疫学指标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手术创伤对患者所造成代谢改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了免疫抑制作用。而术后9 d,尽管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观察组大部分指标回升更为明显,回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免疫抑制,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术后9 d,两组患者PGE2、α1抗胰蛋白酶、CRP和纤维蛋白原几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观察组CRP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8.6±1.4)d,对照组为(10.2±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瑞能与瑞素相比在同样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整体疗效,说明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于伴有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而言,选择肠内免疫支持疗法进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永亮,余佩武,兰远志,等.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为手术期恢复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8,53(12):98-99.

[2]刘建中,兰涛,张金生,等.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10):59-62.

[3]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11(3):171-172.

[4]李立涛,赵春临,朱阿丽,等.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效果的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3):570-571.

[5]Cynber L.Immune enhancing diets for stressed patients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arginine content:analysis of the analysis[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3,6(2):189-193.

[6]陈红,贾建国,李非,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的比较[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4,12(3):181-185.

[7]吴国豪,王浩,张延伟,等.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1):8-14.

[8]陈亚军,齐玉梅.精氨酸免疫营养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5):310-314.

[9]Braga M,Gianotti L,Nespoli L,et al.Nutritional approach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patients[J].Arch Surg,2002,137(2):174-180.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6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肠内营养,传统肠外营养

我院对收诊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 并与同期给予传统肠外营养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现汇报相关结果如下, 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肿瘤外科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诊的9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43例, 女性55例, 年龄在24~69岁, 平均年龄为 (47.13±10.16) 岁;手术类型:胃癌根治术47例, 贲门癌根治术34例, 直肠癌根治术17例。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 均无手术禁忌证。

1.2 研究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49例患者,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28例, 平均年龄为 (47.12±10.15) 岁, 手术类型:胃癌根治术23例, 贲门癌根治术17例, 直肠癌根治术9例;对照组49例患者,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27例, 平均年龄为 (47.14±10.17) 岁, 手术类型:胃癌根治术24例, 贲门癌根治术17例, 直肠癌根治术8例。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性别、年龄、手术类型以及病情等) 均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治疗组和观察组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术前5 d开始口服肠内营养液1500 m L/d, 术后24 h开始经鼻饲管滴注肠内营养液500 m L, 按1∶1比例用500 m L稀释液稀释, 30~50 m L/h滴注;第2天经鼻饲管滴注肠内营养液1000 m L, 按1∶2比例用500 m L稀释液稀释, 50~80 m L/h滴注;第3~7天经鼻饲管滴注肠内营养液1500 m L/d, 80~100 m L/h滴注, 若患者病情允许可拔除鼻饲管改为口服。观察组患者给予传统肠外营养:术前常规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术后经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以及电解质等, 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 逐步由流质、半流质到普食过渡。以营养指标 (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 、免疫指标 (Ig A、Ig G、Ig M) 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预后指标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衡量指标对比结果见表1。

注:两组之间, *比较P>0.05, 其余指标比较, 均P<0.05

由表1看出:治疗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Ig A、Ig G、Ig M) 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与观察组相比, 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能力, 提高患者的预后,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3 讨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大多都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 容易造成脏器功能、营养状态以及免疫功能出现衰竭, 增加患者手术的危险风险和术后并发症较多[1,2]。而且术后患者2~5 d才可以进食少量流质饮食, 更加加大了营养不良、术后并发症及代谢紊乱的风险[3,4]。我院肿瘤外科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诊的9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Ig A、Ig G、Ig M) 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通过大量临床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能力, 提高患者的预后,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毕荣欣.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 :133-134.

[2]徐锦红, 魏琳, 李敏.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0) :26-27.

[3]薛秀娟, 孙欣, 张小术, 等.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3 (3) :1-2.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72例实施胃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抽签的方式, 将患者平分为两组, 双号为对照组, 单号为观察组, 每组36例病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男性21例, 女性15例, 年龄在19~68岁间, 平均年龄 (36.18±6.39) 岁, 其中十二指溃疡患者12例、胃癌患者5例、胃溃疡患者19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护理, 男性20例, 女性16例, 年龄在18~69岁间, 平均年龄 (35.64±6.73) 岁, 其中十二指溃疡患者11例、胃癌患者4例、胃溃疡患者2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 护理人员注重观察其疾病变化情况, 检测相关指标, 了解患者的引流管引流量、肠排便恢复时间。确保病房室内的干净与整洁, 明确其饮食情况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护理。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 管长为120 cm, 患者行胃肠手术时, 术中吻合完成后, 鼻肠管放入空肠输出袢, 距吻合口25~30 cm空肠内, 给予营养支持, 将床头抬高30度给予胃内饲养, 取仰卧位, 防止营养出现反流的情况。完成营养支持后, 体位保持30~60 min。术后第1天, 用250~500 m L5%葡萄糖氯化钠, 为患者缓慢滴注, 最初以20~30 m L/h的速度滴入, 让肠道先预适并刺激肠道,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术后第2天, 用肠内营养制剂500 m L经鼻肠管持续滴注, 注意滴速, 并观察患者耐受情况如腹痛、腹胀、腹泻等, 一般先以30 m L/h的速度滴入, 渐增至50 m L/h。术后第3天, 肠内营养液增至1 000 m L, 并继续观察耐受情况。术后第4天, 肠内营养液增至1 500 m L, 若不能耐受则减至1 000 m L。术后第5~6 d, 肠内营养液继续维持1 000~1 500 m L。当患者肛门排气后, 可将胃管拔除, 取1 000~1 500 m LEN液, 给予患者口服, 温度在38~40℃间。另外, 每天需对患者的血糖、电解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 需及时对营养液浓度与剂量做出调整。术后12 h内, 需用250~500 m L生理盐水, 为患者缓慢滴注。最初以20~40 m L/h) 为速度为患者滴注, 如果患者不存在不适感, 可增加滴注剂量。当患者肛门排气后, 可将胃管拔除, 取1 000~1 500 m LEN液, 给予患者口服, 温度在38~40℃间。另外, 每天需对患者的血糖、电解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 需及时对营养液浓度与剂量做出调整。

1.3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 共有10个调查项目, 每个项目10分, 总分为100分。满意:≥80分;较满意:60~79分;不满意:≤59分。

1.4 统计方法

对该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从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上看, 观察组的指标改善情况与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经研究得知, 观察组中护理满意患者29例, 护理较满意患者6例, 不满意患者1例, 总满意度为97.2%。对照组中护理满意患者21例, 护理较满意患者9例, 不满意患者6例, 总满意度为8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对比存在较大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患者实施胃肠手术后, 通常在术后2~4 d后, 才可给予流食, 因此, 在肛门排气恢复期间, 需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 确保患者体内包含足够营养[4,5]。在治疗的同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轻度恶心等症状, 不过不良反应并不明显, 均为正常反应, 早期营养支持可以刺激肠道黏膜细胞, 除此之外, 还可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 确保胃肠道激素合成, 并且逐渐释放, 使消化道内血液流量增加, 对患者身体恢复非常有利[6,7]。

营养支持的一种有效的胃肠护理方式, 具备安全、经济等特征, 早期给予营养支持, 对肠蠕动具备促进作用, 可使肠道完整性得以维持, 将肠道细菌减少, 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使患者体内营养物质与蛋白质得到补充[8]。

从该研究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实施营养支持护理后,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患者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白蛋白、血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表明营养支持护理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 营养支持护理的实施对对胃肠道功能恢复有着促进作用, 且安全、经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营养支持在胃肠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72例实施胃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抽签的方式, 将患者平分为两组, 双号为对照组, 单号为观察组, 每组36例病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1观察组的指标改善情况与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观察组中有29例患者护理满意, 6例患者护理较满意, 总满意度为97.2%。对照组中有21例患者护理满意, 9例患者护理较满意, 总满意度为8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实施营养支持护理, 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改善术后指标的变化情况,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营养支持,胃肠护理,胃肠术

参考文献

[1]叶婷, 倪洁, 胡婷, 等.危重患者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0) :1230-1232.

[2]周文艳, 黄如玉, 何超, 等.管状胃应用于食管癌切除术后胃肠营养支持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12下半月版) :581-582.

[3]蒋浪彭涵, 李继平.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4) :2965-2967.

[4]林小兰, 韩全水, 文锦丽, 等.胃肠手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及护理[J].现代护理, 2005, 11 (5) :337-339.

[5]李妙青.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2) :281-282.

[6]刘文俐.外科危重患者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2) :255-256.

[7]管玫.食管癌术后胃肠营养支持期不适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10) :1886.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8月—2009年10月我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5例, GCS评分3~8分, 年龄6岁~70岁。其中男60例, 女25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5例, 闭合颅性脑损伤30例;硬膜外血肿35例, 脑内血肿30例, 开颅手术55例, 死亡5例, 自动出院2例。

1.2 喂养方法

入院后立即插胃管, 连接引流袋, 进行间断胃肠减压1次/2h.48 h后若胃潴留量<150 mL, 则开始管饲安素 (美国雅培制药厂) , 采用24 h持续滴注的鼻饲方法, 用输液泵控制滴注速度, 加温器保持温度在37℃.胃肠营养量以总量的1/4开始, 每天以1/4量递增, 不足部分静脉补充, 伤后第6天可全部经胃管鼻饲提供营养物质。6 d~10 d后适当补充匀浆饮食1~3次/d, 16 d~20 d后全部补充匀浆饮食6次/d, 鼻饲量200~300 mL, 间隔时间>2 h[2].

1.3 结果

75例患者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 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5例出现食管反流, 8例出现腹泻, 这15例患者经过5 d~10 d的静脉高价营养治疗后, 5例死亡, 其余均逐渐耐受胃肠道营养。本组患者静脉补液量明显减少, 负氮平衡明显改善, 营养状况良好。

2 护理

2.1 留置胃管方法

使患者去枕平卧, 头部稍后仰, 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 用液态石蜡润滑胃管前段, 插胃管至10 cm~15 cm处时, 另一名护士将患者头部抬起, 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 以加大咽部通道弧度, 便于胃管通过会厌部, 右手插入胃管约55 cm~65 cm (比胃肠减压者深5 cm~10 cm) , 确认胃管在胃内后, 将胃管用胶布固定在鼻翼及颊部。

2.2 保持患者半卧位, 体位最好达到30°~45°[3].

2.3 鼻饲前吸痰1次, 鼻饲后30 min内勿吸痰, 勿改变患者体位, 防止食物反流[4]。

每次鼻饲前要证实胃管在胃内且通畅, 并用少量温开水冲管后再进行鼻饲, 鼻饲完毕后再次注入少量温开水, 防止鼻饲液凝结。鼻饲前后要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经胃肠道营养的患者应严格检查胃腔残留量, 避免误吸的危险, 通常需要每6 h后抽吸1次胃腔残留量, 如果潴留量≥200 m L, 应暂时停止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

2.4 1周内均使用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等。

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 每半个月更换胃管1次。

3 讨论

3.1经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应是重症患者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途径, 因为它可获得与肠外营养支持相似的营养效果, 并且在全身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及费用方面较其更具有优势。

3.2重度颅脑损伤后能量需求增加, 机体组织大量分解, 高代谢反应耗竭体内贮存的能源, 还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各个方面, 伤残率和病死率升高。

3.3补充营养、水分、电解质, 增加机体抵抗力。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 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不能经口进食, 以致机体营养不良, 抵抗力下降, 大量脱水利尿剂的应用使水电解质大量丢失, 而静脉补液又受到一定限制。通过鼻饲可以补充一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补充了水分和电解质, 维持了水电解质的平衡, 增加了机体的免疫力。

3.4早期营养支持对维护机体代谢, 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及减轻继发性损伤有重要的意义。营养支持不仅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而且对颅脑损伤患者来说还可以改善顽固性脑水肿[5]。胃肠道营养的早期应用有助于降低高代谢率, 减少肠源性感染。利用幽门后置管虽可解决胃轻瘫、反流的问题, 但技术复杂, 临床上难以普及, 并可因此延迟胃肠道营养的早期应用。Roberts和Weeks等采用持续滴注的鼻饲技术是可接受的, 由于胃轻瘫的原因, 伤后5 d内鼻饲胃肠道营养不能达到所需求的营养量[1]。因而早期胃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应用意义重大。

摘要: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胃肠营养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8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的方法 , 胃肠营养量以总量1/4开始, 每天以1/4量递增[1], 6d~10d后适当补充匀浆饮食, 16d~20d后定时、全部补充匀浆饮食, 期间不足部分静脉补充。结果 75例患者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 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5例出现食管反流, 8例出现腹泻, 经过5d~10d的静脉高价营养治疗后, 均逐渐耐受胃肠道营养。结论 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胃肠营养支持,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治疗费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胃肠营养,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黄东健, 刘运生.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对严重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0, 7 (1) :28-30.

[2]李小寒, 尚少梅, 等.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0-211.

[3]刘大为, 汤耀卿, 邱海波, 等.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0) :722-724.

[4]谭月娇.重型颅脑损伤鼻饲管的护理[J].华夏医学, 2006, 19 (5) :912.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9

【关键词】肠内营养;食管癌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6-01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5万人因为此病失去生命[1]。食管癌初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出现狭窄,往往到了中晚期,随着食管狭窄程度逐渐加重,患者因为不能进食水造成严重营养不良,降低其生命质量[2]。临床上对于食管癌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术后肠内营养在保证患者新陈代谢的同时,维持了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因此对于肠内营养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对食管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方法总结报道如下,仪器探讨其重要性: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为(55.4±6.9)岁;肿瘤发生部位:上段26例,食管中段51例,食管下段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案,术后给予经鼻肠内肠管营养支持,根据所选择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差异、年龄组成、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置管方法 经鼻腔将胃肠减压管插入后进行稳妥固定,由手术者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并将其经减压管送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然后拔出引导导丝于面颊处固定,记录外留长度。

1.3 肠内营养方法

1.3.1 肠内营养液配置 术后早期因胃肠功能暂时丧失,给予必须的葡萄糖、电解质、脂肪乳、氨基酸;当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以后,根据适当比例配制碳水化合物、脂肪、优质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根据患者恢复逐步适量加入鸡汤、果汁、蔬菜汁、牛奶等。

1.3.2 肠内营养的给予方法 术后第一天给予700ml浓度为5%葡萄糖盐水经肠内营养管缓慢滴入,滴速控制在25ml/h,如未出现不良反应,第二天可将配制好的场内营养液滴入,滴速控制在50ml/h,总量不超过500ml,以后逐渐提高营养液滴速及增加用量,5~6d可达到全量,总量不超过2000ml/d。7d后可

1.4 护理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对照粗在此基础上给予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方案如下。

1.4.1 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不了解肠内营养管的相关作用,又因为管道滞留所带来的诸多不适感,会产生烦躁、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不配合护理及治疗,因此围手术期应当耐心、充分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肠内营养的必要性以及置管后相关不适、不良反应的处置,积极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4.2 肠内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需保持营养管的无菌,接头处应无菌纱布包扎,定期更换并做好消毒,每次滴注需更换无菌输液器,消毒营养管口;测量留置在外边的营养管口长度,防止其弯曲、脱出从而发生意外;每次滴注患者应保持半卧位,在滴注结束后保持半卧位姿势半小时以上,防止营养管反流呕吐、误吸的发生;严格控制营养液的滴入速度及浓度,滴速过快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浓度过高容易导致营养管的堵塞,过低则会导致腹泻的发生;保持营养液的温度恒定,减少温度过高、过低对胃肠道的刺激,一般保持在40℃左右。

1.4.3 并发症护理 根据相关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误吸、腹胀等发生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减少、预防其发生。

2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恢复肛门排气时间为(51.4±6.1)h,术后体重下降(2.02±1.69)kg,对照组恢复肛门排气时间(77.9±5.5)h、术后体重下降(5.36±2.88)kg,觀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术后出现1例呕吐、2例腹泻,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4例呕吐、4例腹泻、3例腹胀,并发症发生率为27.5%,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食管癌术后患者因为吻合口的关系,不能正常进食,如果采取肠外营养,虽然能够保证其正常新陈代谢,但却无法保证胃肠黏膜的完整性,不利于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因此临床上多采用肠内营养。对肠内营养具有针对性的良好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术后对医嘱的依从性,促进吻合口的愈合,减少术后腹泻、呕吐、误吸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吻合口的愈合及消化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光成,管宏俊,孙长鹏,等.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01):34-35.

胃肠内营养支持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54例, 女46例, 年龄30岁~70岁, 平均年龄 (54.5±6.4) 岁。其中, 重症胰腺炎22例, 结肠癌25例, 胃癌33例, 食管癌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包括40例经空肠造瘘管, 60例经鼻胃管。

1.2 方法

经空肠造瘘管的置管方法为:患者在手术完成前, 在屈氏韧带侧空肠部位进行系膜缘穿孔, 将无菌硅胶管置入, 同时行腹壁穿孔将其引出, 良好固定后将皮肤切口缝合。经鼻胃管置管方法为:完成手术前在胃管前端侧孔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 同时将两管经鼻腔插入胃中, 胃管的位置调整好后, 将营养管推入空肠内或十二指肠降部以下, 在患者鼻翼部固定上端。

手术后1 d, 经营养管注入温度适宜的500 m L生理盐水, 如果患者未发生异常, 可在手术2 d后, 注入当日所需量1/2的肠内营养液, 手术3 d后, 注入当日所需量2/3的肠内营养液, 手术4 d后注入当日所需量的肠内营养液, 手术5 d后可适当增加鱼汤、肉汤等食物。肠内营养液主要包括能全力、瑞素等, 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营养液的种类。具体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大部分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会存在对肠内营养管的恐惧心理, 特别是经鼻或腹部创伤置管需要留置两条管道, 所以加强患者术前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对于巩固肠内营养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解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操作过程、疾病的有关知识, 以此来缓解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 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治疗[1]。 (2) 术后护理。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过程中, 营养管存在脱出胃内的可能性, 严重者还会完全脱出患者体外。因此, 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营养管发生移位或脱落, 可选择双重胶布良好固定营养管;同时, 每天测量体外营养管的长度, 并对其固定效果进行评估[2]。尽量防止营养管发生堵塞, 若营养液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冲洗, 可能会与管壁粘连, 进而出现营养管阻塞现象。本组护理人员分别于每次完成营养液的输注后, 使用50 m L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对营养管进行冲洗, 因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营养管阻塞现象。应由低至高地控制营养液的输注浓度, 由慢至快地控制营养液的输注速度, 由少至多地控制输注量, 循序渐进, 从而逐步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同时, 对于经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每天需要实施口腔护理, 以保证口腔环境的清洁;对于经空肠造瘘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需要在腹壁管道进入部位做好标记, 从而观察管道是否存在位移现象, 避免营养管发生折叠或扭曲[3]。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均顺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和其他临床并发症。从营养指标来看, 所有患者肠内营养治疗9 d后, 其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 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 。见表1。

3 讨论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通常伴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症状, 因此, 术后禁食过程中的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 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且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苦, 节省医疗成本,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护理人员应依据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实际情况, 为其制订针对性的肠内营养治疗方案;同时, 在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所有护理环节实施密切的观察和严密监测,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胃肠外科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100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均于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 观察胃肠营养应用效果和临床护理效果。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肠内营养治疗, 肠内营养治疗前后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等临床指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 。结论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治疗, 并结合系统的临床护理, 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胃肠外科,术后,肠内营养,护理

参考文献

[1]计小丽.胃肠术后的肠内营养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1) :97-98.

[2]徐锡琴.肠内营养在胃肠外科术后的应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7, 3 (23) :75-76.

上一篇:高校党校教学育人下一篇:“中国学派”衰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