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校教学育人

2024-10-15

高校党校教学育人(共9篇)

高校党校教学育人 篇1

教学育人是立校之本。名人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上功不可没。如何收集、整理、编辑并保存好这些高校名人的档案资料, 并使这些内容鲜活、翔实的档案信息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已成为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的崭新课题。

一、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意义

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学校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人, 我们都可以归结为高校的名人。这些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记载和反映他们生平历史、学术水平、社会贡献等不同类型和载体形式的各种材料所组成的档案整体我们称之为名人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档案, 名人档案的开发管理是对高校档案的一个有益补充。因此, 做好高校名人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大政方针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是知识与技术的集聚地, 是一个人才辈出、创造不断涌现的园地, 不少的知名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奉献给了高校这片热土, 他们的个人档案得到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不但是对于个体的激励和尊重, 也是对于知识和创造的崇尚与发扬。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对国家和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信息库的充实完善。高校名人档案是对高校名人一生曲折经历和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 它从各个侧面综合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以及学校的真实面貌, 是国家和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鉴于一些重要的名人档案材料多分散存在于其亲人及自己的手中, 这种分散储存的方式很容易造成这些宝贵材料的损毁和消散, 其损失不可弥补。因此, 通过高校名人档案的建立将这些无价的档案材料统一收集、整理、储藏, 实质上是一项加强文化财富的保护, 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同时, 对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和增强高校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对现有高校馆藏的有益补充。通过名人档案的建立, 可以丰富高校馆藏的内容, 优化馆藏结构, 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在高校这块教书育人的阵地, 名人档案是对高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其履历中的鲜活记录, 是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事业的历史再现。一所学校的名人数量、名人的学术及社会贡献、名人的社会知名度, 是对于该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贡献的评判要点。建立完善的高校名人档案系统不仅可以为学校研究校史、编写人物传记及进行各种宣传、评估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更可以激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 努力学习, 同时, 对于教育广大教职员工立足本职、安贫乐教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方式方法

高校名人档案的建立始于材料的收集, 其整理、归档、利用也基本无异于传统档案的方法, 只不过在管理上必须更加注重保护名人的隐私权, 在使用上增加名人自身优先权的要求。建立高校名人档案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档对象的确定。

名人的确立标准不是统一的, 其评判的两大因素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刻度要求。标准过高就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空洞感, 使得名人的示范效应失去亲民性, 标准过低就会失去说服力, 广大师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受到抑制。所以,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 掌握合适的名人尺度, 然后形成恰当的高校名人建档人群, 并将这一标准形成制度, 长期贯彻执行, 进而产生连续性的育人作用。

2.归档内容的选择。

名人档案的内容应以能够全面、客观地反应该名人的真实历史和社会贡献为基本要求。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个人履历表。简单记录个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所获荣誉、家庭背景、社会活动情况等。 (2) 工作成就及所获得的荣誉的详细材料。主要包括论文、报告、专著、发明专利材料、科研成果、荣誉证、奖状、奖章等。 (3) 参加社会活动的记录材料。主要有演讲词、题词、新闻报道、他人的纪念文章等。 (4) 有价值的声像材料。主要有照片、录音带、录像带、新闻、网络媒体的传播资料等。 (5) 其他有价值的相关材料。

3.建档过程的人性化原则。

鉴于高校名人档案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化管理, 加之一些珍贵的档案材料多为个人私有, 他们不愿意将手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和荣誉交于档案馆建档, 所以档案材料的收集将会遇到较之普通档案更多的困难和不便。档案收集人员一定要在人本原则的指导下, 一方面努力向名人及其家属做好劝服工作, 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他们知道名人档案材料不仅是个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让他们明白建立名人档案的意义, 使他们转变观念, 积极主动的将手中有价值的档案材料拿出来。同时,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捐赠复印件进馆, 或者寄存、代保管等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珍贵材料的不流失。再者,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进馆形式, 都一定要做好入档材料的保护和保密工作, 这也是获得档案材料私人所有者信任和支持的有效方式。

4.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是高校名人档案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 是领导的重视, 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重视是各项工作有序顺利进行的前提, 高校名人档案建设也不例外。具备领导的支持, 不仅可以使工作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更重要的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了保障。其次, 是师生的支持, 加强档案建设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校上下积极支持此项工作的良好氛围, 不仅可以增强工作者的信心和动力, 更为后期发挥档案的教学育人功能奠定基础。

5.牢记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的目的性。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主要目的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和价值引导。在档案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牢记这一目的, 通过讲座、珍贵资料展示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楷模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辛, 勇攀科学高峰的顽强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献身教育的高尚价值取向等,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激励新一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

摘要:高校档案管理应以服务教学育人为宗旨。高校名人档案是高校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教育学生的最原始素材和最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文章主要概述了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的重要意义、关键环节等, 明确了名人档案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 强化名人档案的激励及榜样作用, 为高校培养人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名人档案,名人档案,教学育人,档案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家英.以人为本, 以档育人.中国档案报, 2004-5-27.

[2]沈惠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与建设, 2004.

[3]梁锐.建立名人档案资源, 服务学校育人工作.学校档案, 2008, (3) .

高校党校教学育人 篇2

【摘要】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要求,强调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与目标,把“文化育人”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树立“文化立本,优质育人”的思想,把“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尤其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引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注重思想引导,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一、以红色感召为主题,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远离战争的硝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爱国的非理性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出现崇洋媚外倾向,爱国热情锐减。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模式,将单一说教转变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教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借助红歌会、话剧节、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红色文化。

二、以思想引领为辅助,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身上,却看到了社会集体责任的淡化和缺失,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满足轻精神境界升华,重索取轻奉献。要通过榜样示范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以主题引导为主线,增强诚信意识。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撑起了中华民 1

族的道德脊梁。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诚信这一命题却受到广泛质疑,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应重视诚信教育。一方面,要营造诚信氛围,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的内涵及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拓展诚信监察渠道等形式,监督诚信习惯的养成;同时鼓励学生组织在校园中建立如“无人售报摊”的现实场景,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

四、以“以爱育爱”为核心,增强感恩意识。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通过“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一通电话、一封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播种“善”和“爱”的种子。近些年,国家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很大努力,社会各界和学校也纷纷伸出援手。但“我贫困,我理所应当得到国家助学金”“助学金不拿白不拿”等错误的认识也随之出现。因此高校应着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引导其正确理相关政策,学会饮水思源,自立自强。

五、以学术论坛为依托,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意义,增强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潜能。另外要加强实践锻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避免传统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际运用所导致的实践能力匮乏。

高校教育应坚持先成人后成才,先立人后立事。作为高校辅导员,更应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文化氛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更好地肩负起营建创新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高校党校教学育人 篇3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社会体育专业,技能课程,改进教学内容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提出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深入贯彻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要求各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社会体育专业属非师范类专业, 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体育类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以服务于社会, 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在现行的社会体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上, 往往相似于体育教育专业, 并没有突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因此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和社会脱节, 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 积极合理利用课内和课外实践环节, 科学改进社会体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 使其充分与培养目标接轨, 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理念, 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 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社会体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开设现状与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是为社会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文化产业公司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兴专业。湖北大学石岩等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令人担忧, 反映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以及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了为专业服务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州师范学院张红华等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群众体育活动这一社会实践中去的专门的人才类型。目前, 社会体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为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在技能课程中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色, 特别是要紧扣培养方案, 区别于体育教育专业、区别于专科专业, 充分为学生的就业实际打下基础。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是改进社会体育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

社会体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并贯穿学制全过程, 以理论教学为辅, 全面整合各个要素的立体架构, 具体内容包括理念的确立、学分制的实施、学生主体性的建构、教学就业的组合以及若干因素的全面整合。

1. 实践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开设实验课程的模式在国际上较为流行, 即围绕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来开设学习课程和制定相应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计划、教法、考试考核等。使理论和实践需要紧密结合, 保证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最优实践能力。

2.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可尝试让学生模拟提前进入就业角色, 现在社会体育技能课程的授课形式普遍是在校内进行, 多偏重于纯理论、纯技术的教学, 在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上, 有的仅占总时数的6.5%。这种课程体系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是不相吻合的, 改革势在必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一定要围绕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工作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改进教学内容, 制定相应的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计划、教法和考试考核等。

3. 突出以案例和完成具体任务为主的实践教学开设模式。

在现有的社会体育技能课程中, 在理论和技术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利用课内和课外实践环节, 结合就业所需, 以案例或布置具体任务等方式, 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及运动技能活学活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改进社会体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措施

1. 遵循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课程开设模式;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减少理论性演示, 大量增加“实用性、操作性”的实验, 提高学生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和操作技能。

2. 结合社会体育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 即体育市场营销与

管理方向和社会体育健身与指导方向, 从本质来讲, 都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方向, 尤其对于体育营销与管理方向, 是新兴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 因此在具有特色专业方向设置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的巩固专业发展基础, 可以在足球和田径等课程教学内容中采用理论+技术+实践的方式, 强化理论知识, 突出实践教学, 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用实践促进理论理解, 以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成果为技能课程搭建平台, 最终实现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统一。

3. 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实际, 启动并利用课内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本领。

以学校运动会、学校足球联赛、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契机, 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赛事组织与管理和市场营销策划等。

参考文献

[1]、李正荣, 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3

[2]、刘善云, 仇丽琴, 刘保华等, 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11

[3]、王芳, 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04

浅谈高校资助育人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多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对促进教育公平产生了重大意义。但具体实施还需要一定过程,目前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下是浅国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及结合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背景,析论述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困境及难点,同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高校资助工作局面出现的显著变化和取得的成效。

1、基本数据。近日,教育部对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自2004年6月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全国已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3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2.5亿元。

其他各项措施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总金额约40亿元,共资助约420.3万人次。其中,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发放金额为17亿元,资助学生约149万人次;校内学生贷款发放金额为3.7 亿元,发放人数约10.7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8.9亿元,资助人数约138.7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发放金额为4.7亿元,发放人数约98.9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7亿元,减免人数约23万人。

另外,2004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约29万人,占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1%。

2.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情况。中央部属高校已全部按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申请贷款学生基本上可及时得到贷款。部委属高校中工作开展较好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

地方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绝大多数地方的高校按照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并已开始贷款审批和发放工作。2004年6月以来,湖北、河南、山

东、辽宁、安徽、河北、广东、上海、云南9个省的贷款合同金额均已超过1亿元,另外,贵州审批合同金额达到0.95亿元,工作进展较快。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多,加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环节过多,后期监督和资助后教育力度不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增加了更多的挑战。

1.资助工作简单化。

一是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费用、岗位发放和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

二是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入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即往往视金钱为万能的。殊不知,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一些内在困扰,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内在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

2.资助项目难以确定。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1)同学相互比穷。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资助面再广,申请的人也比分配的名额多,一些家庭状况尚可的同学也掺和进来,真假难辨。于是,申请的同学纷纷在班级同学面前哭诉,比穷,最终依靠投票决定助学金的归宿。

(2)老师直接确定。有的老师对同学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名额多少,分轻重缓急,自行确定名单。但这种做法风险很大,一是若百密一疏,二是若有人质疑暗箱操作(即使准确),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3)依据证明材料确定。在开展助学工作时,所有申请资助的同学都要上交加盖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按说,这种方法很有说服力。但是,“聪明”的家长会把调查表填在贫困线下,而当地干部也睁只眼闭只睁加盖公章,一起蒙国家的钱。

3.育人功能不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受助学生的激励教育还不够等问题。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在勤工助学方面,一是勤工助学的岗位大多属“劳务型”工作,二是勤工助学只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

济利益,却忘记在这一制度中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总之,各类奖助学金对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效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少相应的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片面理解了各项资助的内涵。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是创新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

1、奖(助)学金的考核机制。

奖(助)学金制度作为贫困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学生的欢迎,发挥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每一项奖学金都有严格的评选制度,保证了奖(助)学金发放的公平、公正。一些高校在奖(助)学金管理中大都非常重视评选等发放前的管理,而忽视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大学生用奖(助)学金的不理性消费也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我校在保证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的公平、公正,严格管理的同时,非常重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考核办法,办法要求辅导员负有对获奖受助学生跟踪教育和管理的责任,要求获奖受助学生书写获奖受助的全面总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情况、辅导员的跟踪意见和学生的总结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学年奖学金的评选和学费的减免挂钩。

2、困难补助基金的诚信贷款制度机制。

在前几年我校困难补助的发放都是无偿的,这种无偿发放机制使得有的贫困学生因认为无偿地接受资助相当于受人施舍而羞于申请困难补助,尽管经济上捉襟见肘也得不到及时资助;而有的非贫困生反而钻政策的漏洞,用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方式获取困难补助金。这样,有限的资助经费就没有完全得到有效地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困难补助金的效用,我校从2002年起对这种发放方式进行改革,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实施贫困学生诚信贷款制度。

3、创新勤工助学的管理机制。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培养自立意识的良好途径,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是受到各高校普遍欢迎和重视的助学之路。为了改变现状,学校积极完善管理办法,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岗位公开招聘、勤工助学与学生科研活动相结合、加大校外助学岗位的开拓力度等形式,创新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是目前资助体系中的主渠道。为了有效解决首批工商银行贷款学生违约率较高的问题,我校出台了《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办法》,通过以下途径开展诚信教育“两课”教学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校结合助学贷款,开展专题讲座活动;新生始业教育及毕业生离校教育中专设诚信教育。教育贷款学生自觉积极履行信用关系,按时缴息、归还本金等。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倾情报恩,首先把尚欠的贷款还完,这就是诚实守信的表现,成熟的表现。其次,在学校的就业网中可为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专设助学公告、友情提示栏目,提醒所有贷款同学按时还本付息。同

时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新举措,根据不同学生可提前半年分别给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去信,以提醒督促学生按时还本,开展“1+1”结对子活动等形式,加强贷后管理。

二是育人与帮困相结合,建立帮困育人新模式。

帮困助学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所以两者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才能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育人与帮困的结合:

高校助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缓解乃至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经济资助工作,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助困为契机,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推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全面实现助学目标,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而且是高校助学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高校助学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许多贫困学生困为经济原因伴生了很多问题,根本无法和普通学生站在同条起跑线上,贫困学生成都路上充满艰辛。一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宁愿在外边做兼职也不接受各种资助,严重影响了学习;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守承诺,严重失信;也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对各种资助形成依赖;还有部分贫困生心理负担过大,自我封闭等。这些助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到高校助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为高校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学工部专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帮困育人,加强对受助贫困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思路,贫困生资助工作以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与成才为助学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坚持自强自立教育为核心,育人工作以 “获奖思进、获助思源、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助困育人效果。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类助学资源的效用,同时也为贫困生的教育创造了非常好的时机。在贫困生的资助实践中,结合每项资助的特点和贫困生的实际,积极开展教育工作。

1、把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目前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项目大多是由学校自身创造和联系的一些适合学生业余工作的岗位,就我校而言,有家教、学工组助理、办公室助理、科研助学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学校组织贫困生走自立自助的道路,通过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知名教授的治学经历讲座、身残志坚人士励志讲座、成功校友、知名人士奋斗经历讲座及优秀贫困生事迹的学习讨论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教育,从舆论上支持和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收益来解决经济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2、把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一、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前提。

二、加强正面的诚信教育,这是诚信教育的重点。

三、深入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关键。

四、完善诚信方面的各项机制,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保证。从2003年开始,学校把每年四月份设立为“诚信教育月”,通过开展诚信演讲赛、辩论赛、诚信名言征集等系列主题活动,设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诚信评估机制、建立诚信奖惩机制等来引导学生以诚待人,以信立身,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理解了诚信,提高诚信立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养成了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素养,学生贷款履约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见,高校在帮困助学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3、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贫困生是通过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顺利完成学业,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虽然爱心捐助方不图回报,但是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爱心捐助理解为理所当然,,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理应有所回报。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并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我校积极开展“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为主题的贫困生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针对西安市贫困家庭的义务“一帮一”家教活动、知识援助活动、陕西三原敬老院贫困生帮扶活动、贫困生关心孤寡老人活动,使贫困生把自己的受助与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把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了社会历史责任感。学生纷纷表示,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参加一定量的公益劳动是自己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一种良好途径,在回报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可见,公益劳动将育人与帮困得到了良好的结合,也教会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5、把创新教育与科研奖励相结合。

通过开拓学生科研助学岗、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立项申报等方式,促进了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由劳务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同时制定和完善《学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项目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的科研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给与学生在科研项目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给与表彰和奖励。以旅游与环境学院为例,2002级黄芳、张奕君两位同学积极参与赵景波老师、葛淼老师的科研项目,分别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学院不仅为其报销了调研、打印等费用,而且分别给与个人鼓励300元。从2005年到2006年9月,学院学生共有13篇科技论文发表,其中在《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中国岩溶》等核心以上期刊占80%以上。通过科研奖励、科研助学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又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和成才,是帮困工作的宗旨。然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只是帮困工作的最低目标,,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能健康、全面地成长和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即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充分将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中国网; 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党校教学育人 篇5

高校党建育人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渗透凝聚、引领导向、约束规范、教育提高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

(一) 渗透凝聚功能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地与聚集地, 在这里, 将一群具有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人才凝集组合必须基于一定的领导、组织或借助外力作用方能形成。高校党建工作中党组织的性质、完善的机构设置、丰富的组织活动内容、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使得党组织对广大青年学子思想、行为产生巨大吸引力。近年来, 有关数据表明, 高校中60%以上的大学生均向党组织递交过入党申请书, 可见高校党建工作的凝集效应。

(二) 引领导向功能

在高校党建教育过程中, 广大学生是教育的重心和对象, 党组织自身建设及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品质、素质风貌对于其他同学的成长、发展, 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引领、导向、激励的作用。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的社会行为主要是群体模仿与认同的结果, 整体氛围就是一种育人环境。身边学生党员崇高的理想信念、严谨的学习态度、优异的学习成绩、积极的人生态度、无私的服务奉献意识会对周围同学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 通过模仿、暗示、感染、从众、流行等心理机制, 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从而引领其他同学成为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近年来的实践证明, 化工学院新生晚自修出勤率保持在99%以上, 新生党员在班级学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考研录取率稳步上升, 考研录取率2008年为36% (其中党员占57%) , 2009年为41.7% (其中党员占76%) , 2010年考研率为41.3% (其中党员占76%) , 近三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签约率在98%以上, 党员的示范引领、积极带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 约束规范功能

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最具生机活力的群体, 而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定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解决问题, 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 身边党员道德榜样示范可以有效影响并促进青年学生逐步学会理性分析, 调控自身情绪, 检查反省个体行为, 达到规范行为、维护稳定的效果。此外, 党建育人的规范功能还体现在对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人员言行的约束和规范上。目前, 各大高校立足党建工作实际, 建立的“三有” (教育有计划、活动有内容、工作有总结) 、“四坚持”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民主生活或制度、坚持谈心制度、坚持党课教育制度) 、“五建立” (建立学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党员汇报制度、建立学生党员写实档案、建立学生党员下班制度、建立入党联系人制度) 等工作机制, 对学生党员日常行为提出的“八个模范”、“十个一”、“创先争优”等要求[1], 将进一步规范学生党员的行为, 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实现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结合。

(四) 教育提高功能

党建的教育功能是指党建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形式和内容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作用。高校党建工作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通过确立党建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通过入党程序教育, 使得学生个体在组织上得以历练, 确保组织上入党;通过党建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个体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 提升思想理论水平, 发现和改进不足, 发挥应有的先锋示范作用。

二、党建育人的途径

党建育人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文化环境育人、实践载体育人、修身明志育人、组织阵地育人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

(一) 文化环境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股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力量, 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凝聚力、渗透力。新时期高校党建要依托校园文化载体, 将主导校园文化作为党建育人的一条重要路径, 加强对校园文化主流的积极营造、政治引领、规范领导, 推进党建文化的内涵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 高校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 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使之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思想文化, 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化力。同时, 坚持对师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的教育, 使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党建育人的重要路径。”[2]

(二) 实践平台育人

实践出真知, 高校党建工作要为党员发挥作用创新活动载体, 搭建服务平台, 塑造成才空间, 让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在实践中展现党员的先进性, 并将实践作为检验和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搭建理论教育平台、活动教育平台、管理教育平台、组织教育平台四种平台建设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1. 搭建理论教育平台

首先, 以高校“两课”建设为平台, 夯实理论教育的基础。其次, 以团课和党课为两翼, 扩展理论教育的臂膀。最后, 以各类党建理论体系培训为补充, 提高理论教育的成效。在构建理论教育培训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要着重处理好政治理论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处理好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素养培养的关系, 处理好一般性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的关系, 积极构建动态、开放的培训体系, 使得学生党员在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论教育培训中,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增强学生党员的政治鉴别力和观察力。

2. 搭建活动教育平台

(1) 以服务奉献类活动为基础, 强化党员奉献意识。高校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员服务周”、“学生党员接待日”、“学生党员奉献日”、志愿服务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与后进生、特困生的帮教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晰党员角色定位, 让学生在奉献服务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夯实党员责任意识。

(2) 以展示争创类活动为推手, 凸显党的先进性。高校可结合创建“五好党支部”、“五星优秀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 通过优秀党员风采展示、特称党支部竞选评比、最佳党日活动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评比表彰活动, 树立党支部与优秀党员标杆, 提升党员队伍整体水平。

(3) 以专题教育类活动为支撑, 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党日活动、演讲比赛、党史竞赛、征文, 有计划地组织同学参加入党宣誓、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爱国主义基地、交流读书心得、开展献策献言等活动, 使学生党员真正在活动中受教育, 在思想上更进一步。

(4) 以主题实践类活动为检验,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高校可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专业见习、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活动, 在实践中融汇所学, 密切联系群众,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把专业知识内在的思想性及其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充分挖掘,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 搭建管理教育平台

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再教育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 有针对性地创设党性锻炼平台, 设置管理工作载体, 建立学生参与学校、学院管理与服务的机制, 使学生党员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长期化, 发挥作用具体化。目前在岗位开发上, 可密切围绕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党建工作等方面展开。在学习方面, 由高年级党员配备担任学风督导员, 督查低年级同学早自习、晚自习情况, 帮助低年级同学塑造优良学风;也可以与后进生、特困生结对帮扶, 在服务他人中强化党员的奉献意识。在生活方面, 通过设置公寓管理员助理、文明督导员、心理健康员等, 辅助做好宿舍卫生检查、文明风气引领、心理疏导等工作;在管理方面, 鼓励学生党员参与到班团建设和学生社团中去, 通过担任班级副班主任、辅导员助理, 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岗等途径, 提高党员责任意识和各项能力。在党建方面, 由学生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 通过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谈话考察等组织发展程序, 让学生在管理教育的平台上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

4. 搭建组织教育平台

党员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党性教育过程, 在党建工作中, 我们要注意发挥组织教育的优势。首先要构建重心前移, “早选苗、早培养”的工作机制。我们可以通过“德育课讲追求”、“年级大会讲程序”、“关工委老同志讲信仰”等渠道, 通过“党员班主任、辅导员讲形势”、“高年级同学讲体会”、“党校培训班重点培养”等形式, 培养同学的政治热情, 提高党组织的感召力。其次, 要构建程序规范、科学的立体考察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答辩制度, 党员年终考核等制度, 将党员的发展过程融入思想教育的过程之中, 切实维护党员发展工作的严肃性, 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三) 修身明志育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不断地思考, 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 基于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 解释有关想象, 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 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和反思。”这些主张对于我们党建工作的启示在于: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使党基于长期实践获得的真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者的反思与检验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纳入其思想品德结构之中, 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与信念, 从而促进大学生现有思想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具体而言, 我们开展教育工作要以学生特有的经验入手, 从他们的生活世界中提取有益的教育素材, 激发他们思考,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党员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与交流,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从而达到修身育人的效果。

(四) 组织阵地育人

在新形势下,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本着有利于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监督、服务, 有利于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 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原则,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及时调整和合理设置党支部, 加强党支部阵地建设, 最大效度地整合各类资源, 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要抓好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打破学生党员仅参加一个支部活动和工作的束缚, 实现党员示范效应和党支部堡垒作用的最优化。具体而言, 在新生中设立临时党支部, 抓好新生管理教育工作, 激发新生的政治热情, 奠定思想基础;在毕业生中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 将党建的臂膀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确保党建工作无缺漏, 无空白。在研究生中, 根据科研方向、实验室设置等因素设立党支部, 确保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依据学生社团、公寓等阵地, 积极找准社团自身发展和党支部建设的结合点, 探索设立学生活动党支部的有效途径, 实现管理服务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 机制保障育人

构建党团联动、制度创新的立体考察机制。首先, 积极构建推优评价机制, 完善推优细则, 规范操作流程, 使得团建基于党建的优势得到发挥, 实现党建带团建、党团联动的共赢。其次, 实施全方位党员评价机制, 通过发展

香港现代化学生管理特点及其启示

黄丽芳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电子系, 广东广州

摘要:香港高等教育走了一条成功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其教育质量高居亚洲前列, 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丰富的国际经验, 拥有良好的人才和设备, 形成比较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对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特别是对学生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借鉴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 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学生管理特点启示

一、香港高等教育的特色

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福利社会, 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高等教育理念上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适应性和现代性, 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香港教育统筹委员建立终身学习的学制, 让有志者按能力在正规大学、进修学院、持续进修院校之间选择恰当的途径修读。高等教育现代化理念不仅主要体现在香港高校目前的软硬件设备都具有较高的标准, 从校长到普通教师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而且体现在香港高校的发展目标上:香港高校把建设世界一流水平高校, 树立“国际大学”形象作为自己的目标。香港高校具有高度自主权, 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比较完善, 学术自由受到高度重视, 并且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需要。

二、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念

香港高等教育理念具有潜在性特性, 由里往外的核心体现依次为文化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文化层面是学校精神价值取向。制度层面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的行为层面是师生员工行为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现代化教学理念进行学习, 在以人前述职测评、发展中答辩考察、发展后考核监督三个环节将党员组织发展与党员教育紧密结合。

构建动态、全面的学生党员跟踪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党员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情况, 通过群众考核、问卷调查、综合评估等过程, 进行跟踪了解和评价判断, 并将评价结果与各类评优表彰相结合, 以评促建, 更好地督促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建工作研究机制。从实际出发, 针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设立专项研究课题, 组织人员主动研讨, 认真调研, 研究对策, 合理规划, 使党建工作不断在“问题提出”与“对策构建”这两个矛盾对立面的调和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构建师生共建双赢的党建工作帮扶机制。积极探索

为本的前提下, 对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理念进行分析, 论述如下。

1. 注重学生能力多元交叉化教学。

香港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就是其教育特色之一。通过通识教育, 学生在具备较深专业知识的同时, 又了解国际经贸、人文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拓宽相关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多元交叉的教育能使未来社会的管理精英和劳动者成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对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的讲解, 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体现了三个阶段, 分别是:

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过程中, 学生除了根据自己的意愿及能力选择学习专业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领袖培训、学长计划、社会服务、外展训练、本地或海外暑期实习计划等潜移默化地拓展视野, 丰富社会经验增强适应能力。

2. 统筹和发展学生住宿工作。

(1) 香港科技大学“舍监制”:学生自我管理。全校约有40%的学生可以住校, 入学时提出申请, 学校按照距离、成绩等审批、分配宿舍。以后每年9月有一次宿舍调换机会, 根据学生对学校的贡献积分选择同住对象和宿舍机关职能部门党组织与基层学生党支部共建、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对接、高年级党支部与低年级党支部结对等, 通过丰富的共建载体, 整合双方的优势, 达到党支部工作成效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左家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探析[J].教育探索2009, (3) :92.

高校档案育人刍议 篇6

一、高校档案育人特点

1. 高校档案原始性使高校档案育人具有说服力。

高校档案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记载着高校的诞生和发展, 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社会服务、文化、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和信息。高校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原始地记载着高校的历史活动和发展的本来面貌。这些真实可靠的教育素材提升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使高校档案育人更具说服力。

2. 高校档案载体丰富性使高校档案育人具有感染力。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伴随着高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记录档案的载体也逐步由传统单一的载体向更加丰富的载体转变。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多种载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档案的内容与形式, 使传统呆板的高校档案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直观、图文并茂、富有情趣的高校档案资源使高校档案育人更具有感染力。

3. 高校档案潜移默化性使高校档案育人具有吸引力。

“档案既是物化了的历史, 也是人化了的历史, 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 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 渗透在人们来档案馆参观、借阅查询等多种形式中, 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高校的校史馆、阅档室、图书馆档案专区、网络平台都是大学生使用高校档案, 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使用高校档案资源的过程也是接受知识和进行再教育的过程。这种接受知识和进行再教育不同于课堂被动接受, 而是在主动求索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教育, 所以对大学生来讲更具吸引力。

二、高校档案育人功能

1.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 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档案中记载着学校诞生、变迁、发展的变化历程, 在这个历程当中涌现出大批呕心沥血、献身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 保存着大量的知名校友资料, 记录着培养教育高校学生的各种模范典型。以史为鉴, 这些史料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珍贵素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以高校档案独特的文化, 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广大学生展示学校精神、文化、特色、成就, 让学生在了解学校历史, 知晓学校成就过程中, 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主人翁意识, 使大学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 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意识。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人才, 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他们的敬业精神如何, 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素质教育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 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敬业精神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高校除了通过“两课”教学切实有效地抓好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 要充分发挥好高校档案育人在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作用。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在高校档案中都有清晰的记载, 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对大学生进行敬业教育, 将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是高校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 同时图书馆、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此之外, 高校档案也是大学生汲取知识营养不可或缺的方式。高校档案收集和记载了不同领域众多专家的科研成果。这些珍贵的材料经过科学分析、合理组合, 重构后便成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成功案例, 对于大学生来说, 是宝贵的教育素材, 既可以激发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从中发掘知识宝藏, 又可以锻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主动发现和掌握新知识,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校档案育人路径选择

1.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高校档案育人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 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在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同时, 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众化教育凸显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必须牢牢把握各个育人环节, 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展育人工作是高校档案部门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 一方面,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档案育人的独特优势, 转变观念, 重视高校档案部门建设, 在高校档案部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坚强保证, 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创造优越条件。另一方面, 高校档案部门也要围绕“三全育人”转变观念, 在管理高校档案工作, 为招生、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基础上, 向育人功能拓展, 充分利用丰富的高校档案资源有效开展育人工作。

2. 围绕育人, 卓有成效开展高校档案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校档案工作“以史鉴今, 资教育人”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档案部门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把育人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卓有成效开展档案育人工作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一是加强高校档案基础业务和高校档案资源建设。加强高校档案资源源头建设, 制定完善高校档案业务制度和标准规范, 是夯实高校档案业务、推进高校档案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同时要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开发和整合, 形成客观、准确、全面、真实的高校档案资料, 逐步建立起高校档案门类齐全、馆藏丰富、管理科学、方便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二是强化档案工作管理。建立、健全高校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 定期布置、检查、总结、验收高校档案工作, 明确岗位职责, 强化责任意识, 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三是健全机构并配齐配强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培养、引进和人才流动等方式。及时核定并配备与档案工作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专职人员。四是提升高校档案工作服务层次和水平。准确把握育人的特点, 找准高校档案育人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 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服务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前瞻性。创新高校档案育人形式, 以积极的态度, 多元化、多层次、多模式地创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方式。五是建设高校档案育人的硬件设施。加大高校阅档室、校史馆、图书馆档案专区等硬件建设力度, 并利用这些场所将高校档案部门所藏资源向大学生开放, 为大学生方便快捷了解档案信息提供更多的渠道, 不断提高高校档案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搭建平台, 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档案育人工作。

在网络时代,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 方式便捷,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依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国档发[2002]8号) 要求,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依法治档, 建立起运用现代技术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一定规模、覆盖全校、规范化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 形成安全、高效运转的网络体系和资源共享体系。同时, 高校要重视档案网站建设, 利用网络为社会提供可公开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开办高校档案信息查询窗口, 主动为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安全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 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 搭建高校档案育人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家英.谈高校档案育人的特点[J].兰台世界, 2005.5

高校帮困育人机制探析 篇7

关键词:贫困生,帮困育人,机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到制度的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下同)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增多的今天,做好帮困育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才的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帮困育人的重要性,研究它的实现机制,成为当前高校帮困助学育人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1 目前高校帮困工作的现状

从1999年开始,在国家的指导下,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等学校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奖、贷、助、补、勤、减等多项措施构成的帮困助学体系[2],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目前的帮困助学工作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援助,缺乏将帮困和育人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有效机制。主要体现在:

1.1 重视经济资助,忽略思想引导

目前多数高校将帮困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放在经济资助体系的完善上,放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上,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其存在的问题已经远不止物质贫乏,还有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和思想,比如攀比、虚荣、自卑等,甚至不少性格内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找不到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变得自卑而不知所措,失去人生追求和目标。

1.2 注重单向给与,忽略双向互动

目前,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资助时,只是单向的接受资助,而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少数受资助的同学也想有所回报,但缺少感恩社会与回报社会的平台。长时间后,单向的资助形式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容易使学生失去自身主动性。这样的帮困助学方式容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等、要、靠”的思想,等待家庭节衣缩食,等待学校的助学金,等待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等。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的帮困工作造成了被动。

1.3 注重生活帮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既要面对学业、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又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相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就更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不便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甚至是班级活动,长此以往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个别学生会由嫉妒心理转变为仇恨心理。目前,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但缺少根据个人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

2 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建立帮困育人长效机制的构思

高校帮困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庞大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是一工程关系到校园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有利保障,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有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帮困与育人相结合机制的构思:

2.1 解决思想困惑,培养健康心态

大学是学生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需要把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引导当作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看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关注和经济资助放到同等位置。

这需要做到心理上重视和思想上引导。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主动了解、关心他们,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情况特别严重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重点跟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想,增强感恩社会和回报社会的意识。

2.2 加大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3]。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学生凭借信用,按相关程序就可以贷到学费和住宿费等,等学生毕业后就需要及时还利益和本金。但是部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及时还利益,甚至部分学生恶意拖欠,这不仅影响了银行对学生本人的信用评价,而且还影响着银行对学校的信任度,进而直接影响到未来银行向该校学生贷款的金额。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样不仅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诚信做人,从而促进资助资源的有效使用与合理分配,推动助学育人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此,高校应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诚信系列教育活动:举行助贷签订协议的承诺仪式,组织观看诚信教育电影,组织学习优秀校友的健康成长之路等,从而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意识。

2.3 以勤工助学为平台,引导学生自强自立

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锻炼了能力,获得了经济来源,逐步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励志教育要以典型榜样为旗帜。要加大力度在校园内宣传学习,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自立自强的典型榜样学生,从而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劳动光荣的氛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白勤工助学不是可耻的行为,这不仅可以获得生活支撑,而且更可以培养求真务实的健全人格。这有利于自身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中健康发展,也是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4]。

2.4 注重感恩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个别学生都不知国家助学金是怎么会事,只是单向地去索取。因此,加强对接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5]。

知而行远,这就需要首先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成长是高度关心与支持,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充满殷切的期望。

树立感恩典型,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典型人物的事例来教育和引导接受资助的学生,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习成才、感恩社会。开展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救灾捐助、敬老助残和给父母一封信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并培养感恩之心。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只是帮困工作的基本目标,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能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成才,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应将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有机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08年全国普高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9812511.html.

[2]崔小璐,陈小琼.我国高校帮困育人的主体和实现机制[J].教育与人才,2009.2.

[3]戴双兴.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事业的发展[J].实事求是,2004.2.

[4]刘国锋.勤工助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J].山西离等学校杜会科学学报,2000,7.

高校“三导制”育人模式思考 篇8

第一, 举办新老生交流会, 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激发对专业学习的热爱。

从四年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中我发现, 大一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与大二学生建立联系, 了解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情况, 并会在无形中以自己所认识的大二学生为榜样, 因此, 优秀的老生对新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为了给大一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楷模, 可以组织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邀请在大一学生心目中认可度和好评度最高的同学与学生们做经验交流, 着重从学习、考证、参加专业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与大一学生进行交流, 传授经验。通过与学长的对比, 他们会发现目前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提高对专业的认知, 以及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各种专业实践的积极性。

第二, 辅导学生考取资格证, 使学生提升文化底蕴, 取得就业的敲门砖。

我的学生是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 通过新生与老生的交流, 我发现, 由于大一学生刚开始接触旅游专业课, 对于旅游行业和导游的概念还很模糊, 对考导游证的目的和意义不够明确, 对此, 我以自己上大学期间实习的经历对他们进行教育, 共同探讨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以及导游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导游证。

可以说, 职业资格证是进入一个行业的敲门砖, 能否考取导游证将决定学生是否能顺利到旅行社实习、就业。为了提高学生对考证的重视程度并能通过努力顺利考取导游证, 根据导游证考试培训进度, 利用每周一下午组织学生模拟考试, 请优秀的大二学生从她的角度出考题来检验学生复习的效果, 通过模拟考试, 同学们发现了自身的差距, 同时也给了他们更大的压力和动力, 并树立了势必拿下导游证的信念和决心。同时, 根据我自己考证和培训工作的经验,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辅导, 努力帮助他们不仅在笔试中取得好成绩、进入口试, 同时, 丰富和积累专业基础知识, 提升文化底蕴。

第三, 参观旅行社, 优秀毕业生做报告, 开阔眼界, 明确努力方向。

为了提高学生对旅行社行业的认识, 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带领小组学生到长春五洲旅行社进行参观, 向他们介绍了旅行社具体的工作内容、部门分工以及工作职责, 使学生对旅行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也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旅行社。同时, 请在长春五洲旅行社担任销售经理的08届毕业生崔小东给同学们做报告, 介绍他在学校时的学习方法、考证的应试技巧、实习期间积累的实践经验等等, 并告诉大家旅行社是服务行业, 尤其导游员的工作很苦很累, 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免费游山玩水, 一个导游员身上担负着所有旅游团成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并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积极参加专业活动, 争取每一次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参观后, 每位同学写了一份参观感受, 把学到的经验及时归纳和总结, 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此次活动, 不仅使同学们对旅行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了解了旅行社的工作职责, 同时, 也使学生知道了一名优秀导游员的标准以及需要具备的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 明确了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谈高校环境对育人的影响 篇9

一、育人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1、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是指我国整个社会环境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水平、性质和状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高等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的人。也就是说, 学样教育是要服从、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需要的, 它的性质和功能的发挥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来决定的, 受相应的社会大环境的制约。高等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 也应该是开放性的, 不应该与社会隔绝, 封闭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所以, 学生虽然处于学校教育阶段, 但其政治思想、品德的成长, 从根本上讲是植根于社会大环境、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的。

2、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指学校内部的整体环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区别, 就在于它特定的育人环境。在这种特定的育人环境中, 学生得到有计划、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得到高于社会现实的启迪、诱导, 使学生具备高于一般社会水平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优化育人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育人环境的特殊重要性。虽然各种教育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但最终起作用的仍然是人。社会环境的优化主要靠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才能达到。为此,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努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近10年, 在改善舆论传媒状况、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整饬贪污腐败、加强法制建设、整顿社会秩序、强化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就学校环境来讲, 是可以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来改善的。学校环境应该是和谐统一、井然有序的, 既有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 又有利于大批合格人才的培养。为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把育人环境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

校园环境的建设关系到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方面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育人环境建设应该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的人文环境、学术氛围、学生管理体制等都是构成学校环境的主要因素, 而不同的学科、专业, 不同的学制, 不同的培养层次, 使得各部分的联系相当复杂。要建设一个统一协调、井然有序的育人环境, 必须在学科调整、机构设置、学风建设、设备配置、各项设施及校园文化等方面有系统的规划, 以使学校的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2、高校育人环境应具有先进性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肩负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责任。高等学校既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机构, 又是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 高校环境, 无论是在科学、文化、艺术和知识上, 还是在思想、道德、审美及生活方式上, 都应更多更集中地反映、传播和发展先进的东西, 达到对社会的示范和传播作用。要坚持用高于一般社会水平的先进的东西去教育学生, 使学生具有高于一般社会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

3、增强全员育人的意识

高校的领导和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 也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教育工作最终要通过学校的校长、书记和教师去做, 学校领导的教育意识、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克服“两张皮”现象, 要把全员育人的思想渗透到教学、管理、后勤等工作中, 尤其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 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责任。

4、构建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 校园文化的潜在影响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尤为突出。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激励和影响大学生, 使大学生通过高尚的精神来规范自已的言行。高等学校要从育人环境建设的战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弘扬主旋律, 旗帜鲜明地提倡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思想、民主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为大学生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并从学校发展战略、全员育人、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育人环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环境,高校,育人

参考文献

[1]王德斌:《浅论我国高校育人功能的再塑》[G].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1]王德斌:《浅论我国高校育人功能的再塑》[G].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上一篇: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下一篇:胃肠内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