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精选5篇)
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 篇1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观察组早期经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住院10 d、20 d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数值, 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两组住院时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10 d后, 观察组有1例中途退出, 对照组有2例中途退出, 住院20 d后, 观察组有2例退出, 对照组有2例退出。观察组住院10、20 d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4226, P=0.0355) 。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 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及护理, 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住院费用,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护理方法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属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 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该类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代谢紊乱, 营养状况差, 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改善患者的预后[1], 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巩固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8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观察组44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21例;年龄31~71岁, 平均 (47.37±2.42) 岁;重症分级:重症Ⅰ级30例, 重症Ⅱ级14例;对照组44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20例;年龄32~70岁, 平均 (47.78±2.46) 岁;重症分级:重症Ⅰ级31例, 重症Ⅱ级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胃肠减压、抑酸、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 开始给予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补充肠外营养支持的同时, 在X线引导下留置鼻空肠管, 首先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 L缓慢泵入, 观察患者消化道反应, 如患者能够耐受, 按医嘱给予短肽肠内营养制剂, 通过输液泵匀速输注, 注意初始滴速要慢, 约20~50 m L/h,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 逐渐增加至100~120 m L/h, 在达100 m L/h后停用肠外营养, 待患者病情稳定、可以进食后再逐渐停止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 待患者肠鸣音恢复后, 再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患者放置鼻肠管后均有不适感, 且留管时间较长, 患者更容易产生恐惧、烦躁心理, 不容易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重要性,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并通过良好的技能操作、耐心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疏导患者不良情绪,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护理和治疗。
1.3.2 鼻空肠管护理
输注营养液时, 患者取半卧位或床头略抬高, 以保持舒适的体位, 确保鼻空肠管前端位于空肠, 注意防止液体注入胃或十二指肠内加重病情或营养液返流发生呛咳、误吸等[2]。保持鼻空肠管畅通, 注意输注营养液前、后用盐水冲洗。若有阻塞, 可用碳酸氢钠或胰酶反复冲洗[3]。同时要加强口鼻护理, 预防口腔溃疡, 使患者舒适。
1.3.3 肠内营养液输注的护理
严格按无菌技术输注营养液, 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 (百普力, 荷兰Nutricia) , 开启后需在24 h内输注完毕, 输注时温度保持在35~45℃, 以减少冷刺激引起肠痉挛[4], 开始输注要注意少量, 然后逐渐增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有无腹痛、恶心、腹泻等症状, 注意记录出入量, 及时监测生化指标, 以及时调整营养液用量[5]。
1.4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入院时及住院10、20 d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数值, 观察消化道出血、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比较
两组住院时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10 d后, 观察组有1例中途退出, 对照组有2例中途退出, 住院20 d后, 观察组有2例退出, 对照组有2例退出。观察组住院10、20 d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44例患者中, 发生并发症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82%, 对照组44例患者中, 发生并发症1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2.7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4226, P=0.035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 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全身反应综合征, 常伴有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及胃肠功能障碍, 因此, 把握时机、给予患者营恰当的营养支持及护理, 具有重要的意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以往常采用肠外营养, 通过抑制腺体分泌, 促胰腺“休息”。但如果长期禁食, 易引起肠黏膜萎缩和促使肠上皮细胞的死亡, 从而使肠黏膜屏障受到破坏[6], 进而导致肠功能衰竭及肠道菌群移位。近年来,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的观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被证明对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 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防止细菌移位, 减少并发症,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7]。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需要把握时机, 有资料报道, 患者住院后48 h内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较好[8]。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还可纠正负氮平衡[9], 增强机体免疫力, 改善SAP患者的预后。
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住院10、20 d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4226, P=0.0355) 。提示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增加机体营养, 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改善患者预后。
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符合机体的生理性特点, 对设备要求不高, 且操作方便, 费用低[10]。操作中, 应严格按无菌原则, 注意肠内营养输注管道的护理, 以减少细菌污染[11]。据报道, 无菌营养液容易被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和肠球菌污染[12], 肠内营养输注管道为细菌生长提供了场所。另外, 导管的固定也非常重要, 应防止导管意外拔出, 增加患者的痛苦。
总之,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给予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 可及时补充机体营养, 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 还可维持胃肠道功能的完整, 保护肠黏膜屏障,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9例行胃切除术患者,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28例, 年龄在37~76岁, 平均 (59.3±4.1) 岁。59例胃癌患者按照病理分类结果如下, 管状癌23例, 乳头状腺癌16例, 黏液细胞癌9例, 低分化腺癌7例, 印戒细胞癌4例。59例胃癌患者按病变部位分类结果见表1。所有胃癌患者均为进展期胃癌。
1.2 手术材料:
Ⅰ-B型带导丝液囊空肠导管1条 (衢州市迅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浙食药监械 (准) 字2009第2660229号) , 0.9%生理盐水10 m L×1支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10870001) , 无菌手术包1个 (包括治疗碗1个、治疗巾1条、石蜡油棉球数个、镊子1个、小纺纱2块) , 无菌橡胶手套2双 (哈尔滨市天使卫生材料厂, 黑食药监械 (准) 字2009第2660021号) , 听诊器1个 (台湾精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国食药监械 (许) 字2008第1200006号) , 5 m L、20 m L注射器各1付 (宁波天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国食药监械 (准) 字2013第3150852号) , 胶布数条。
1.3 操作方法。
液囊空肠导管安置方法如下:①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安置液囊空肠导管的优点及大概的步骤, 护理人员讲解时语气应温和、自信从而减轻患者的顾虑。②测量导管需要插入长度, 测量从鼻尖至耳垂再到剑突下或发际至剑突下的长度。③安置液囊空肠导管时患者一般取坐位或平卧位, 首先打开无菌治疗包, 取出治疗巾, 患者取坐位时治疗巾围于患者脖下, 取平卧位时治疗巾铺于患者胸前。④术者戴无菌手套后, 需要检查液囊有无破损, 用5 m L注射器取3 m L 0.9%生理盐水, 从液囊开口注入液囊内, 看是否有液体漏出。取石蜡油润滑患者管道, 将液囊空肠导管放于治疗碗内备用。⑤将导丝插入空肠原导管中, 插入导丝的长度与导管在体内的长度相等。用5 m L注射器吸出液囊内液体, 之后拔出原导管。⑥顺着导丝将新导管插入患者体内, 达到所需深度后缓慢拔出导丝。
按照以下操作检查液囊空肠导管安置是否正确:采用20 m L注射器回抽胃内溶液, 如果顺利抽出胃液证明导管成功安置在胃内。如果没能抽出胃液则采用20 m L注射器通过导管向胃内注入空气, 同时利用听诊器看能否在胃区听到气体过水音, 如果能听到则证明管道已成功安置入胃内。
1.4 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需要将导管固定牢靠并做好定时记录长度记录的工作, 并将该内容列入交班, 防止患者由于胃蠕动的推动及液囊的重力作用使导管进入更深的肠道内。
患者发生导管堵塞大多数是继发于喂养后不及时冲洗或营养液黏附管壁所造成, 导管的扭曲、药片的碎片堵塞或者药物的不相容性引起的沉淀也是引起导管堵塞的因素。护理人员每次鼻饲前要进行回抽检查导管是否仍在胃内, 鼻饲前后注入20~40 m L温开水冲洗管道, 也可每8 h冲洗1次, 防止导管堵塞。每次鼻饲完后毕护理人员需将导管擦洗干净, 以防残留在导管上的食物引起细菌滋生后污染管道, 造成患者继发细菌感染或腹泻等症状。
2 结果
本研究中59例行胃切除患者在术后护理过程中生命体征均平稳, 未出现严重的腹胀、腹痛、腹泻、吻合口瘘、腹膜炎等并发症。经液囊空肠导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未引起血糖显变化, 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2.7 d。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发展, 胃切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途径也不断增加, 但多数患者通常采用管饲途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置管方法包括鼻肠管、鼻胃管、手术胃造口、十二指肠造口、空肠造口、经皮内镜胃造口等, 以上这些方法中经鼻放置胃管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管饲途径[3]。传统的鼻胃管管饲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呕吐、恶心等并发症。液囊空肠导管肠内营养支持是近几年来临床上开始使用的一种新方法, 液囊空肠导管一般是由特殊粘合剂粘合的胃管和空肠导管组成, 进入患者胃内后两管可自行分离, 随着胃肠蠕动液囊空肠导管自行进入空肠[4,5]。本研究结果表明, 胃切除患者经液囊空肠导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要求, 经过优质护理患者痊愈, 该方法简便、经济、安全、实用可行,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军, 王严庆, 王致天, 等.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 (8) :844-846.
[2]史亚丽, 李彦平, 吴爱须, 等.液囊空肠导管在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2, 26 (6) :1661-1663.
[3]邱小青, 吴秋.液囊空肠管在晚期食管癌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 2013, 8 (4) :527-528.
[4]刘维群, 陈学远, 王卫红, 等.经液囊空肠导管行肠内营养支持65例[J].广西医学, 2009, 31 (11) :1658-1659.
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0~72岁,平均(54.2±2.2)岁;按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8例,Ⅲ期30例,Ⅳ期20例;根治性全胃切除44例,姑息性全胃切除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术前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手术方式为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②术前按营养不良筛查方法(NRS2002)[2]测定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③无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观察组应用荷兰Nutricia公司的Flocare空肠造口管行肠内营养,选择吻合口远侧5~10 cm为穿刺点,套管针斜行刺入腹壁,将Flocare管引入腹腔,掰裂并退出套管针;另一根套管针刺入空肠系膜缘肌层与黏膜层间,将空肠造口管引入肠腔,掰裂并退出套管针;在穿刺点处缝合和固定空肠造口管,并与腹膜3点固定。术后8~12 h开始输注温生理盐水,第2天滴入“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控制滴速自45 mL/h逐渐增加,至3~5 d时完全过渡至肠内营养。对照组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术前将鼻空肠营养管连同胃管自一侧鼻孔插入胃腔,术中调整鼻肠营养管至距胃空肠吻合口约40 cm处,胃管留在过食管空肠吻合口20 cm处。营养实施方法同观察组。患者若出现腹泻、腹胀、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给予复方苯乙哌啶1~2片碾碎稀释后滴入。至5~7 d通气后拔除胃管,待患者饮食正常,无吻合口漏及胃瘫征象后,拔除鼻空肠营养管。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记录恶心、呕吐、腹痛、吻合口漏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第8天的体质量、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肠内营养完成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2例患者术后的早期谵妄状态下将鼻空肠管拔出而改行肠外营养,观察组全部顺利完成。对照组发生呕吐2例,咽喉疼痛2例,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4例;观察组耐受性良好,未发生呕吐和腹泻,仅有轻度腹胀1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5,P<0.05)。
2.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5.12、4.87、3.98,P<0.05)。见表1。
2.3 两组营养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的体质量、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的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注:1)与术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胃癌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障碍,长期消耗,加之为防止术中麻醉引起误吸,术前便需禁食,所以患者术前便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失去了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术后需长时间禁食,从而加重了营养不良。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营养不良会影响组织修复和创口愈合,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3,4]。国外最近荟萃分析显示,胃癌术后行肠内营养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在吻合口漏及病死率),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5]。因此,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采取何种营养方式使患者尽快康复成为研究的重点。
肠内营养价格低廉,符合生理状态,能维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源性感染,按照“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完全使用时,应用它”的原则[6],作为首选的营养方式目前已为外科医生所共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最常用的是留置鼻空肠管和术中置放空肠造口,但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二者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二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科学评价。
全胃切除术后由于吻合口多,传统做法是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但鼻空肠营养管存在诸多弊端,易发生管道移位及脱落,增加鼻咽部不适,导致患者出现厌烦心理,加重精神负担,甚至形成鼻咽部溃疡。REISSMAN等[7]报道,因不能耐受留置鼻空肠营养管造成的恶心、呕吐和导管相关并发症而放弃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高达20%。此外,全胃切除术后老年患者常发生术后谵妄,一般第2天是发病高峰期,多发生在夜间。本组有2例老年患者在术后早期谵妄状态下,将鼻空肠营养管拔出而不得不施行肠外营养,既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加重了经济负担。笔者采用Flocare可裂式空肠造口管行肠内营养则避免了上述不足。空肠造口穿刺点处缝合固定空肠造口管,并与腹膜三点固定,固定牢靠,不会发生管道移位及脱落。另外,空肠造口是一种微创技术,喂食泵用微电脑控制,操作简单易行,能精确调整输注速度,并有故障报警系统,较传统的重力滴注的舒适度明显提高,患者乐于接受,无明显不适和心理负担。
本文资料显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且观察组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相比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患者的并发症少,胃肠功能恢复得更快。因此,笔者认为,尽管空肠造口有一定损伤,但相比鼻空肠营养管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是轻微的,空肠造口是全胃切除术后行肠内营养的最佳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行肠内营养的最佳方式。方法 6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与空肠造口两种方式进行肠内营养。观察两组肠内营养的完成情况、恢复情况和营养指标变化。结果 对照组2例失败,观察组全部顺利完成;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9/30),观察组为6.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术后营养的指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相比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并发症更少,胃肠功能恢复更快。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鼻空肠营养管,空肠造口,肠内营养
参考文献
[1]YUAN ZH,LI JS,JI ZL.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oarenteralnutrition an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fter total gastrectomy[J].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2010,8(4):357-361.Chinese
[2]GUR AS,ATAHAN K,ALADAG I,et al.The efficacy of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to decide on the nutri-tional support in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J].Bratisl Lek Listy,2009,110(5):290-291.
[3]WU GH,ZHANG YW,PAN HT,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of postoperative artificial nutrition in malnourished patients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J].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Surgery,2007,10(6):546-549.Chinese
[4]CARTER J,SZABO R,SIM WW,et al.Fast track surgery:aclinical audit[J].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2010,50(2):159-163.
[5]MAZAKI T,EBISAWA K.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J].J Gas-trointest Surg,2008,12(4):739-755.
[6]LI JS.Enteral Nutrition--First Choice for Surgical NutritionalSupport[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2003,23(2):67.Chinese
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胸外科住院患者100例, 其中男67例, 女33例;年龄35岁~72岁, 中位年龄56.78岁。胸上段食管癌20例, 胸中段食管癌48例, 胸下段食管癌32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术前体重不同程度减轻。经术前胃镜、术后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
1.2 置管方法
手术结束前置入无菌橡胶管或硅胶管。于距离屈氏韧带15 cm空肠处进行肠系膜穿孔置管, 管长12 cm~25 cm。另一端从腹壁处穿孔引出, 完成后皮肤缝合, 并妥善固定。全部患者术后营养管留置时间10 d~14 d, 最长28 d。
1.3 营养支持治疗
术后24 h开始肠内营养支持。250 m L5%葡萄糖氯化钠液体经空肠造瘘管缓慢滴注, 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仔细检查造瘘管是否通畅、泄漏等, 观察患者肠蠕动、肠胀气情况。如肠胀气等并无加重, 则继续治疗, 直至肛门排气, 改用肠内营养瑞素 (由华瑞制药公司生产) 滴注, 速度20~40 m L/h, 首次滴注总量不超过500 m L, 密切观察滴注中是否有腹痛、腹胀、呕吐等不良反应。如一切正常, 次日滴注总量可增加至1 000~1 500 m L, 速度80~100 m L/L, 每日定时监测患者血糖[2]。肠道功能恢复后, 少量、缓慢地过渡至滴注鸡汤、鱼汤、豆汁、菜汁等营养物质, 逐步渐进, 不可一次大量滴注。观察造瘘管周围皮肤变化情况、大便次数、输注管道的通畅情况等。
1.4 观察指标
术前1 d、术后7 d分别检查肝肾功能、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 并测量体重。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手术后7 d患者体重与术前1 d比较有明显的降低, 但差异并无显著性 (P>0.05) ;手术后7 d患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差异也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100例患者中, 除1例因术后其他并发症死亡外, 其他99例均痊愈出院, 术后体重较术前无明显下降。使用初期有9例患者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 但调整营养液配方或滴注速度后以上症状不同程度消失。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管道堵塞2例, 经过处理后通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导管滑脱、恶心呕吐、导管处皮肤红肿和低血糖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入院后为患者讲解有关食管癌及术后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方面的知识, 引导患者科学地认识肠内置管营养问题, 消除内心的担忧和恐惧。对于过度焦虑或担心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疏导, 主动热情地提供护理服务, 增进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力求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
3.2 空肠造瘘管护理
空肠造瘘管必须保持清洁, 滴注营养液之前做好管道标记。如果同时进行肠内营养和静脉输液, 需采用不同的输液架将之分开, 并分别悬挂明显的标识以便区分。保持造瘘营养管通畅, 防止堵塞, 每次注入前用20~30 m L温开水冲洗管道, 注意禁止通过管道注入颗粒性药物, 以防堵管。造瘘营养管堵塞时, 应先查明原因, 排除导管本身的因素后用温开水加压冲洗和负压抽吸交替方法能有效疏通导管。
3.3 输注过程中的护理
输注时, 先经造瘘管注入30~50 m L温开水, 未发生腹痛腹胀, 方给予能全力, 避免浓度过大导致渗透压增高。输注量由少到多, 速度由慢到快, 开始时20~40 m L/h, 若患者耐受良好, 以20 m L/h的速度递增, 直至80~100 m L/h为宜。输注的营养液悬挂时间一般不超过8 h, 温度宜控制在37~40℃左右, 并用前臂掌测皮肤温度, 以不烫为宜。使用加热器持续加热营养管, 使营养液恒温输入胃肠道。营养液输注前及输注完毕要彻底清洗管道, 每日更换, 不得过度使用。输注完毕后, 使用碘伏对造瘘管末端进行消毒, 并使用无菌纱布包扎, 防止污染。在输注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泻等症状[3]。
3.4 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对策
腹胀、腹痛、腹泻等均是肠内营养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有严重腹泻的患者, 要注意肛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避免出现红肿、糜烂、溃疡, 必要时为患者涂抹氧化锌软膏, 减轻刺激。手术会对肠道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 致使肠道功能损伤, 对温度的适应变差。相关资料表明, 低温可造成肠黏膜痉挛, 引发腹部痉挛, 导致腹泻。因此, 对存在痉挛的患者, 护士要应用恒温器适当调节营养液温度至38~40℃, 严重者及时使用止泻药。如营养总量过多引起腹胀腹泻, 由医生酌情调整管饲总量。对滴注速度过快引起的腹胀腹泻, 适当减慢滴注速度即可。对于便秘引起的腹胀, 需按照医嘱用药如开塞露, 保证患者大便通畅。
总之, 肠内营养是食管癌手术后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 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等优点, 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肯定。对于肠内营养会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相关问题, 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 熟悉并掌握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的基本护理措施, 积极进行心理护理, 预防腹痛、腹泻、腹胀的发生, 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 防止脱管、堵管, 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甄福喜, 闻伟, 赵飞, 等.食管癌术后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J].江苏医药, 2011, 37 (03) :307-309.
[2]陆云, 张士萍.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33) :246-247.
空肠输注肠内营养支持 篇5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昏迷,肠内营养,营养泵
Link-2008型肠内营养泵是一种新型的肠内营养液输注仪器,使用微电脑控制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量和输注速度,将肠内营养液持续而匀速的输注到病人体内,可以减少病人胃肠道并发症,有利于血糖的稳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应激呈高代谢状态,加之昏迷后卧床致胃肠动力差等,常导致病人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胃肠道并发症以及血糖的不稳定。早期营养支持可增加抵抗力,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并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1]。本研究对脑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采用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并与常规胃管鼻饲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脑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105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15岁~58岁,平均45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5分~9分。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2岁~68岁,平均48岁;GCS评分为5分~10分。两组病人年龄、病情、GC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妥善留置胃管或肠内营养泵管
两组病人入院后于呼吸、循环稳定且无上消化道大出血时采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病人留置Link-01-3针式肠内营养泵管,床头X线透视确定营养管在胃内并固定通畅;对照组病人留置相应型号的胃管,确定胃管在胃内,且固定通畅;两组病人均抬高床头30°,温开水50 mL~100 mL试喂,确定无异常。
1.2.2 肠内营养方法
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30 mL/h~50 mL/h,24 h匀速输完,输注的过程中,用加热器持续加温,使营养液的温度维持在39 ℃~41 ℃;第1日,输注300 mL~500 mL,次日逐渐增加用量,第3日增加到1 500 mL~2 000 mL。对照组病人用30 mL~50 mL的注射器定时经胃管推注营养液,3 h~4 h 1次,每次200 mL~400 mL。在肠内营养液治疗过程中,护士定时巡视营养液输注情况,确定输注通畅,4 h回抽胃液1次,确定无胃潴留,如果回抽胃液超过100 mL,观察组应减慢肠内营养泵输注速度,对照组应减少鼻饲量;如果回抽胃液超过200 mL,应停止肠内营养液输注或鼻饲[2]。
1.2.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胃出血、腹泻、腹胀、胃潴留;实验室检测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观察组病人死亡3例,改静脉营养治疗2例。对照组死亡4例,改静脉营养治疗8例。
2.2 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胃肠道并发症12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例,腹泻3例,腹胀5例,胃潴留2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并发症26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5例,腹泻7例,腹胀8例,胃潴留6例。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0,P<0.05)。
2.3 病人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
观察组病人血糖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人为提供营养物质的营养治疗方法之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处于高应激状态。研究表明,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高,体重丢失(每天0.5 kg~1.0 kg),蛋白质分解增加,糖利用障碍,营养不良发生率增加[3]。营养支持不足及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血源性感染相关,影响脑外科病人预后[4]。正确掌握肠内营养治疗的时机,营养液的用量、输注速度,是临床肠内营养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泵匀速持续输注营养液,病人的腹泻、腹胀、胃潴留等胃肠道症状明显减少,血糖和血浆白蛋白控制稳定,减少了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生。观察组肠内营养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对照组5例。可能因持续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减少胃黏膜的萎缩,刺激肠道分泌消化液,保证了肠道的免疫功能和屏障作用,也促进了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国外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脑损伤后胃动力的恢复[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对照组单次推注大量营养液造成胃负荷增加,且重型颅脑损后胃动力差有关。研究中还表明,应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匀速输注营养液,可以维持病人的血糖和血浆白蛋白的稳定,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Eli Young B,Ott L,Wyman D,et al.The effect of nutritional sup-port on outcome from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urg,1987,67:668.
[2]严莹,刘汉、倪海滨.输液泵滴注肠内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16):70-71.
[3]Villet S,Chiolero RL,Bollmann MD,et al.Negative impact of hy-pocaloric feeding and energy balance on clinicaloutcome in ICU pa-tients[J].Clin Nutr,2005,24:502-509.
[4]Barr J,Hecht M,Flavin KE,et al.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nu-tritional management protocol[J].Chest,2004,125:1446-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