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输注泵(共8篇)
一次性输注泵 篇1
0 引言
一次性使用输注泵最早由美国I-Flow公司研发并于2001年进入我国医疗市场。它早期主要用于镇痛和化疗,现已广泛用于临床[1],包括术后镇痛、术中给药等。一次性丙泊酚输注泵为术中静脉输注丙泊酚专用泵(以下简称“丙泊酚专用泵”),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弹性储液囊、阻尼管、加液口、过滤器、流量选择开关和控流管等;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硅胶储液囊的弹性回缩力驱使药液通过管道进入静脉,达到术中持续给药的目的。
术中使用丙泊酚专用泵具有方便、省力、感染风险低等优点,同时也大大地减少了麻醉医师的操作程序和科室医疗成本[1],因此越来越受到手术室医护人员的青睐。但丙泊酚专用泵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盛装的药物直接向患者血管内输注,对患者具有潜在的医疗伤害风险,特别是在手术麻醉中使用。丙泊酚专用泵的准确性是该产品的最重要指标,术中麻醉药物过量或不足将影响手术成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该产品虽可利用无线通信等技术检测其准确性[3],但由于麻醉手术中的各影响因素和患者病理、生理机制不同,其个体化差异显著。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屡屡发布丙泊酚专用泵抽检不合格的公告。目前该产品尚无临床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使用说明书只是根据空载情况下用生理盐水标定制定的,缺乏临床相关试验报告。本实验于体外模拟术中丙泊酚专用泵静脉输注丙泊酚并观察该产品输注速度的准确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设备及药物
丙泊酚专用泵: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540296号:CBI-50-10/20。
丙泊酚注射液:乐维静,质量分数1%,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020H94700。
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95。
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46。
注射器、微量移液器、计时器等。
1.2 实验方法
用输液器将挂离测试平面1 m处的液体(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或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连接并在输液器前端安置三通阀,注射前将丙泊酚注射液缓慢充满丙泊酚专用泵(容积50 ml),防止产生气泡影响丙泊酚泵的容积。将丙泊酚专用泵速度控制开关调整至20 ml/h,排空控流管空气后连于输液器三通阀,输液器前端连接延长管和22G静脉输液留置针,通过输液器速度调节开关控制输液速度500或200 ml/h。
根据输注泵放置位置、输液速度、输液类型和丙泊酚输注总量随机分成不同配伍组。不同高度组(高50 cm组、水平组、低50 cm组):分别将输注泵悬挂高于水平面50 cm处、水平处和低于水平面50 cm处;不同输液速度组(500 ml/h组、200 ml/h组):按照手术补液需要将液体输注速度调节至500和200 ml/h;不同载液类型组(晶体组、胶体组):根据手术选择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和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输注不同丙泊酚总量组(丙泊酚总量<50 ml组、丙泊酚总量>50 ml组):根据手术长短和添加丙泊酚总量多少,选择一次性加入50 ml丙泊酚和多次重复加入丙泊酚50 ml 2组。选择丙泊酚输注速度为20 ml/h,控制其他变量模拟术中患者静脉输注丙泊酚,每10 min用移液器微量滴定丙泊酚流出的体积,观察记录输注完50 ml丙泊酚平均所需时间(min)和每10 min输注丙泊酚体积(ml)[平均所需时间误差(%)=(实际平均所需时间-理想平均所需时间)/理想平均所需时间×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注50 ml丙泊酚平均所需时间和误差情况
术中丙泊酚专用泵放置位置明显影响输注速度,水平组速度接近平均速度,而放置位置高于手术床50 cm组明显快于水平组,低于50 cm组明显慢于水平组(P<0.01),误差高达17.45%,超过±15%范围;另外,丙泊酚输注速度与所需丙泊酚总量也有关,向泵内重复添加丙泊酚组(丙泊酚总量>50 ml)输注速度明显慢于一次性添加丙泊酚组(丙泊酚总量<50 ml);输液速度快慢(500 ml/h组和200 ml/h组)、不同的载液类型对丙泊酚专用泵输注速度影响不大(P>0.05)。详见表1。
注:*表示与水平组比较,P<0.01
2.2 每10 min输注丙泊酚体积
如图1所示,不同高度丙泊酚专用泵输注速度和输注完50 ml丙泊酚所需时间不同,高50 cm组前120 min输注速度明显高于平均速度(3.33 ml/h);随着丙泊酚体积变小,输注速度明显下降,140 min时几乎已经输注完成。而水平组和低50 cm组输注速度均较慢。3组丙泊酚专用泵前30 min输注速度较快,随后60 min较平稳,离完成输注前30 min输注速度逐渐加快。
经过第一次使用后,各组丙泊酚专用泵弹性储液囊回缩力下降,输注速度均下降,下降程度约6.3%(P<0.05),输注时间也较第一次延长6.5%。而高50 cm组输注速度更接近于理想曲线,其他2组输注速度明显减慢,输注时间明显延长,如图2所示。
在不同输液速度下,500 ml/h组每10 min输注速度([3.20±0.58)ml/min]较200 ml/h组([2.88±0.61)ml/min]快,但t=2.448,P=0.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图3所示;不同载液类型下,晶体组每10 min输注速度([3.15±0.72)ml/min]较胶体组([2.81±0.78)ml/min]快,t=1.747,P=0.196,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如图4所示。
3 讨论
丙泊酚专用泵在麻醉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术中输液速度的准确性对维持术中麻醉稳定有重要影响[1]。由于该输液泵仅靠机械弹性回缩力驱动和限流微管调节速度[4],其影响因素较多。本研究发现放置高度是丙泊酚专用泵输注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若仅添加一次丙泊酚,则将该泵与手术床水平放置时输注速度更接近理想曲线;但当手术时间较长需要再次或多次添加丙泊酚时,将该泵挂离手术床高50 cm处更合适。
静脉输液是麻醉手术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常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输液速度和输液种类[5]。研究显示,丙泊酚专用泵输注速度与液体输注速度和液体输注种类无明显关系,临床工作中在考虑配伍禁忌后可以随意选择液体输注通道,但是单次追加药物时仍需要选择输液速度较快、药物成分简单的静脉通路。虽然电子微量输注泵具有输注准确、目标把控给药等优点,但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应用受到限制,如核磁共振检查、术后患者转运等场所[6]以及许多基层医院设备限制等,此时应用丙泊酚专用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丙泊酚专用泵采用进口硅胶囊流量控制技术,精度较高且无需电源,不受电磁场干扰,使用灵活,可实现多种流速(10、20、30 ml/h)调节,使术中麻醉维持给药变得更简单、更方便。其准确性除了可能与本研究中的因素有关以外,还与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力、储液囊充盈程度等有关[2],使用者应根据术中患者麻醉深度、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变化综合考虑该设备的准确性,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方便、省力等优点。
总之,本研究发现丙泊酚专用泵输注速度误差除低于水平面50 cm组外均在可控范围内(±15%),而且具有方便携带、省力、降低感染风险、减小科室医疗成本等优点,但若要在临床尤其是特殊环境中推广使用则需要进一步做临床观察。另外,该产品应制定更加详细的说明书,向使用者说明应用的各种影响因素,以便更加清楚地预防和判断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倘若该产品能与最新研究热点如把控输注等结合,可能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翔,陈岚.一次性输注泵的应用及其风险控制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2):82-84.
[2]WESEMANN K,COFFEV R J,WALLACE M S,et al.Clinical accuracy and safety using the Synchro MedⅡintrathecal drug infusion pump[J].Reg Anesth Pain Med,2014,39(4):341-346.
[3]许于春,朱鹏志,伍倚明.一次性使用便携式输注泵检测系统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20(12):72-74,76.
[4]张平,袁丹江.降低输液泵应用风险的临床工程策略[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1):97-99.
[5]刘丽琼,张平,朱琼.输液泵临床应用风险及管理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6):96-98.
[6]BRADLEY P G,HARDING S G,REAPE-MOORE K,et al.Evaluation of infusion pump performance in a magnetic resonance environment[J].Eur J Anaesthesiol,2004,21(9):729-733.
一次性输注泵 篇2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微量注射泵;生长抑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7—02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危重病症之一,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急性胰腺炎是因胰腺内胰酶激活引起组织自身消化、出血、水肿、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急性上腹痛和血胰酶增高等,其病因有胆石症、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2]。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甘油三脂血症也成为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主要病因[3]。我院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采用微量注射泵输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68例,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细致周到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23~72岁,中位数年龄50岁。发病原因:胆石症17例,高甘油三脂血癥23例,大量饮酒15例,暴饮暴食8例,原因不明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抗休克、抑制胰腺分泌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生长抑素3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48ml,按0.25mg/h的速度24小时持续静脉泵入,连续应用4-6天,待病情缓解,继续用药直至症状消失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2天后停药,防止药物的反跳作用。
2 护理体会
2.1病情监护: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必须严密监护患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体温、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等。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胰腺炎症、坏死,临床引起腹膜炎,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胀症状,因此做好持续胃肠减压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保持引流通畅,固定完好,确保治疗连续性。
2.2 用药护理
2.2.1 确保给药的连续性:生长抑素的血浆半衰期非常短,约为1.1-3min,需要微量注射泵按0.25mg/h的速度24小时持续静脉泵入,因此更换微泵注射器的时间不要超过2min,应定期巡视,提前准备好药物并抽好在注射器内,以确保给药的连续性。
2.2.2 正确选择血管:选择留置针进行穿刺,一般选择血管较粗直,易固定并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对老年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输液,微量泵输液为专用通道,不与其他药物共同一条血管。因此在泵注过程中,要经常巡视患者,密切观察针头与延长管处有无脱落、受压,微量注射泵工作正常与否,药物有无外渗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确保24h持续均衡泵入。
2.2.3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生长抑素可抑制胰高素、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的分泌,引起暂时性的血糖下降,及可能出现低血糖,也可能出现高血糖[4]。因此,应注意每3-4h定时检查血糖,密切观察血糖变化。生长抑素输注过快易引起恶心、呕吐、眩晕、胸闷[5],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胰腺炎起病急,患者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担心预后不良,对治疗缺乏信心。同时生长抑素价格昂贵,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医疗费用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4 饮食及生活护理 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不能进食,需使用常规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待腹痛缓解、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给予温开水20ml试饮,一天后如无不适可进食米汤、面汤等流食,逐渐向正常饮食过度,开始少量多餐,循序渐进。指导患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是降低胰腺炎复发的关键。
3 结果
68例患者中,痊愈54例(79%),明显好转8例(0.12%),好转5例(0.07%)无效1例(0.01%),经继续治疗与精心护理,所有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均痊愈出院,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
4 讨论
生长抑素是一种环状多肽,广泛分布与脑、胃肠道、内分泌腺及外分泌腺等组织,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中一种主要的效应为抑制内外分泌腺分泌[6]。在早期持续、足量的应用生长抑素,可阻止急性胰腺炎病情的恶化,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微量注射泵实际输出量与所设定的量一致,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不受输液通道内阻力的影响,且性能良好,操作方便,既可提高用药剂量的准确度,使注射速度稳定,便于调节,又能减少多次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适,保护静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7]。
总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生长抑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要做到耐心细致,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其次是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及时的记录出入量,根据患者的需求做好心理、饮食和生活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合理使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并给与细致周到的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医疗费用,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薛建英,刘玲. 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护理[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1063.
[2] 孙沛,卢国良,林庄.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新进展[J]. 中国药业,2011,20(15):86-88.
[3] 陈瀚珠. 实用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36.
[4] 刘德智,王金磊. 血必清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5):507.
[5] 骆泽宇. 生长抑素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55.
[6] 秦兴雷,石景森,张练等. 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中华普外科杂志,2010,15(10):613.
一次性输注泵 篇3
疼痛是困扰人类的一个常见问题, 它是一种诱因和起源十分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1]。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其划分成以下5种程度:不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和严重痛。医学上则根据人体感受分为12个等级, 通常包含生理或心理、急性或慢性、锐痛或钝痛, 它是人体对受到的伤害或者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或者保护机制。为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医学工作者们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 不断试图寻求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病人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技术源自20世纪70年代初, 由Philip H.Sechzer博士提出[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术后镇痛。它的最大特色是可以让患者自我尝试控制疼痛的缓解, 较为客观地满足个体对止痛药的需求, 且有助于降低药物副作用。
日渐成熟的此技术, 已经朝着靶向给药、剂量精确可控、植入式的方向发展。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需要相关医药从业者们更加关注器械使用中的安全性。本文将从剖析产品的结构出发, 结合临床护理应用及现有的监管手段对输注泵的风险进行相关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1 一次性输注泵介绍
自控“镇痛泵”是体现PCA技术的一个重要代表[3]。它的规范名称是一次性使用输注泵 (简称输注泵) , 又被称作止痛泵或化疗泵。它是一种临床常见, 用于减缓病患术中、术后、产后及放化疗后疼痛症状, 降低临床并发症、促进病体康复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或用于持续输注微量药液治疗的一类医疗器械。按照我国《医疗器械分类及管理办法》[4], 输注泵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 即使用中与人体直接或者密切接触, 存在潜在危险,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 属于主管部门重点监控和管理的对象。
输注泵由美国I-Flow公司 (IFLO) 研发[5], 自2001年起进入中国市场。此后, 国内相关厂家也逐渐开始仿效制造。它的主体由阻尼管、加液口、硅胶弹性储液囊、保护套、过滤器和控流管等部件构成, 见图1。其主要工作原理:利用硅胶储液囊的弹性回缩力驱使镇痛液或治疗药液通过硬外导管进入椎管或通过静脉输液管道进入静脉, 达到镇痛的目的。由此也可分为硬膜外泵 (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 和静脉泵 (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 2种类型。
2 输注泵的临床应用
目前, 临床上该类产品通常分为2种工作模式, 即CBI (一次性使用机械式镇痛泵) 和CBI+PCA (一次性使用机械式镇痛泵+病人自控镇痛模式) 。前一种单纯依靠限流管的内壁压力和储液囊的收缩力来控制流速;后一种则通过增加三通阀门, 设计成由病人根据自己的痛觉体验, 通过主动触压控制按钮调整麻醉用量, 达到更为适宜的镇痛效果。
由于该器械体积小、便于携带、价格较为经济、生产技术门槛不高、易于普及, 所以我国多省市均有相关企业研发或生产[6], 多集中于江浙沪一带。
3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设问卷的调查方式, 走访调研南京地区多家市级三级甲等医院, 对回收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该类产品在使用中仍存在较多问题[7]。主要为: (1) 由于制造工艺不成熟导致泵控速部件精确性不够, 流量误差较大, 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2) 制泵过程中带入或者产生的有关杂质在临床使用中有可能游离入药液, 从而通过开放的腔管, 进入人体构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3) 护理人员在使用中的不规范操作带来不确定性风险。以上相似的问题近年来也有相关临床报道[8]。
另外, 通过检索2000~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医疗器械质量公告”栏目, 发现抽检不合格的问题主要涉及还原物质、细菌内毒素、紫外吸收度、自控给液参数等检测指标。而这些不符合规定的指标正反映了产品工艺上的某些缺陷, 与此次调查结果基本相符。
3.2 现阶段对该类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
现阶段, 我国对医疗市场上销售的各种医疗器械采取注册申报送检和强制抽检制度[9]。国家认可并设置的各地省级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扮演着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管体制中法定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角色, 政府行政监管机构根据他们所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Product Quality Report, PQR) 进行监督和执法。
目前, 国产输注泵尚无国家强制性统一的检验标准, 现行的行业标准为2012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 0451—2010》[10], 它取代了之前较早的行业标准YY 0451—2003;该标准由全国输液器具标准化委员会 (SAC/TC 106) 提出并归口;具体由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和上海怡新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起草。其中新标准对化学性能的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了修改, 即将原检验时长由24 h调整至输液标称时间 (标称时间=标称容量/标称流量) 。试验具体步骤是通过将符合规定的二级试验用水注至储液囊的标称容量, 并使水充满整个管路后, 夹闭管路, 在 (37±1) ℃的条件下, 放置至标称时间, 再冷却至室温, 去除限流装置, 排出泵体及管路中液体, 作为检验液。并以同批次水制备空白对照液。
3.3 化学相容性及材料风险
3.3.1 化学相容性考察
根据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性的特征量判定规则中的第9条原则:“产品的材料对人体的危害, 即要求与药液接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应符合规定”[11]。其中化学相容性是生物相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性能检验的目的主要是对医疗器械的材质进行化学相容性考察[12,13]。即通过模拟输液过程将试液 (通常是水) 与材料紧密接触一段时间后, 分析泵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迁移进入试液中的程度, 并由此导致的试液化学性质的改变。该项试验中主要考察的参数有:酸碱度、还原物质、金属离子, 蒸发残渣、紫外吸光度及环氧乙烷残留量等。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容量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及气液相色谱分析。
3.3.2 制泵材料风险
输注泵的制造材料主要由高弹力硅橡胶及其他医用高分子材料组成[13]。在设定的温度及时长下, 材料中的某些物质的浸出有可能影响到药液的性质, 从而引起人体各种不良反应或潜在危害, 损害患者的健康。如某些重金属元素 (铅、砷、汞及镉) , 合成橡胶中使用的各种稳定剂 (防止老化的硫化剂、抗高温分解的邻苯二甲酸酯) 及生产加工中残存的灭菌剂 (环氧乙烷) 等。随着治疗的进行, 这些浸出物质将跟随药液不断进入开放性的人体血管和腔道, 可能引起血栓、各种致敏变态反应及一系列输液并发症, 这些隐患都将增加临床护理上的风险几率。因此, 对此类输注产品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14]。
3.4 防范措施
3.4.1 监督部门采取的措施
从2003年国家药监局会同卫生部颁布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15]到2008年YY/T 0316-2008/ISO 14971:2007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标准[16]出台以来, 标志着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制。国家食药总局也定期不定期地发布医疗器械质量公告和瑕疵产品的召回公告。但这些都是较为被动的监管措施, 真正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首要应督促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 其次应鼓励企业不断改进工艺, 采用高于国家或者本行业标准的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检验标准, 从而降低上市产品的风险。
3.4.2 生产企业可采取的措施
(1) 加强内部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实施, 严格执行规范的标准化操作流程[17]。
(2) 配备和完善相应的检测仪器, 并符合生产工艺水平的要求。
(3) 通过不断优化和培训人员, 整体提高企业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判别能力。
(4) 采取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鼓励一线技术人员的不断创新。
(5) 企业质检部门可主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联系, 及时获得权威可靠的行业信息。
3.4.3 临床使用机构
(1) 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在上岗前, 应接受相关临床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严格按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及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2) 护理人员应在使用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器械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3) 使用中医护人员需加强监管, 定期做好巡检工作。
(4) 医护人员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 使用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记录并汇总上报。
4 总结
一次性输注泵 篇4
关键词: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静脉连续输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变, 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渐升高, 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通常以静脉连续输注胰岛素为主要治疗手段[1]。近年来,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法逐渐获得医学界的认可。为探讨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 遂进行本次研究, 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8例。年龄44~68岁, 平均 (52.24±1.46) 岁。病程6个月~8年, 平均 (4.16±2.20) 年。空腹血糖为 (16.2±5.1) mmol/L, 餐后2h血糖为 (25.7±5.5) mmol/L, 血气分析pH值为 (7.27±0.03) , 尿酮体为 (+~+++) 。病情:80例患者均诊断2型糖尿病, 按给药方法随机分为两组: (1) CSII组40例; (2) CVII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值、血气分析pH值、尿酮体等资料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均给以相同的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一条为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一条为静脉大量补液, 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定时监测尿酮体, 进行抗感染治疗。 (1) CSII组:CSII组除静滴小剂量胰岛素[0.1U/ (kg·h) ]外, 另使用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为诺和公司生产的诺和灵R, 胰岛素泵为美国产美敦力507型胰岛素泵, 将导管与埋置皮下的针头相连, 胰岛素由胰岛素泵输入皮下[2]。胰岛素用量按0.5~1.0U/ (kg·d) 计算全天用量, 餐前剂量为 (全天胰岛素用量×50%÷3) , 基础量为 (余50%÷24h) , 每小时静滴胰岛素量需减去基础量。根据血糖变化情况随时调节胰岛素泵的基础率和追加量。 (2) CVII组:CVII组同样使用诺和公司生产的瓶装诺和灵R, 按0.1U/ (kg·h) 持续静脉输入。当血pH值正常, 尿酮体转阴, 可进食后改为皮下注射餐前诺和灵R, 根据血糖变化情况随时调节胰岛素剂量。
1.3 疗效评定
依据研究所得的两组患者的每天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发生次数等指标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使用表示, 采用t检验。若出现P<0.05, 则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均得到控制, 但CSII组明显优于CVII组;CSII组平均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明显少于CVII组, 差异比较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在糖尿病患者因各种感染、脑血管意外、急性心力衰竭、手术等, 或者胰岛素治疗突然中断或减量的情况下, 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致使糖尿病病情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会使血糖急剧升高, 需要注射大量的胰岛素合并其他综合治疗, 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另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造成多脏器的损害, 令原有的感染和败血症进一步加重。一旦发病, 如不及时诊治, 很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常临床一般采用静脉连续输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其原因是小剂量胰岛素输入能降低血糖输入过快造成的低血糖发生率, 同时能避免血糖下降过快导致的脑水肿, 另外还可避免因低钾血症造成的心脏停搏、心律失常等。但如果只静脉滴注胰岛素, 血糖波动大, 尤其在患者进餐后导致血糖显著增高, 酮症易反复。近年来,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入注射治疗法逐渐获得医学界的认可[3], 它模拟了人体胰岛细胞脉冲式分泌胰岛素的方式, 通过不断地向患者体内注射基础剂量的胰岛素, 达到患者空腹时也可以保持血糖稳定的目的。另外, 它可以在患者餐前给以患者负荷剂量, 其目的是使患者餐后血糖不随食物的摄入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从而维持了血糖浓度的稳定。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静脉连续输入胰岛素联合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静脉连续输入治疗。胰岛素平均使用剂量、血糖达标时间、血pH值恢复正常时间和尿酮体转阴时间均明显低于单用静脉连续皮下输入治疗, 同时降低了低血糖发生次数。此结果表明,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入结合静脉连续皮下输入胰岛素法治疗效果更理想, 能更好的控制血糖, 缩短尿酮体转阴时间, 抑制酮体生成, 而且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次数[4]。国外研究报道, 长期CSII治疗能减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和住院率, 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另外, 静脉连续输入联合胰岛素泵治疗能纠正电解质紊乱, 安全性较高, 因此对于合并严重感染、脆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妊娠等特别有益。同时胰岛素泵体积小, 便于携带, 使用方便。
综上所述, CSII模式能更快的降低血糖, 纠正代谢紊乱,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巧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血管心脑病杂志, 2008, 6 (7) :853-853.
[2]黄正有, 姜丽萍, 胡惠华.胰岛素泵治疗5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16-17.
[3]沙国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36) :468-469.
一次性输注泵 篇5
关键词:靶控输注,微泵输注,丙泊酚,双气囊小肠镜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为许多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等疑难病例的诊断提供了新途径。可以完成对小肠全面、无盲区的直视检查, 图像清晰、操作精细, 甚至可完成内镜下治疗。这些突出的特点, 使双气囊小肠镜成为小肠疾病定性诊断的最佳方法, 也逐渐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但小肠镜检查操作时长, 对患者的疼痛刺激强度高, 因此小肠镜检查对麻醉要求更高。麻醉起效快、苏醒快、麻醉维持平稳及不良反应较少至关重要。丙泊酚是常用的无痛内镜检查麻醉药, 有关其输注方式用于小肠镜检查的报告不多, 本文对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作了比较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愿接受无痛电子小肠镜检查ASAⅠ~Ⅱ患者40例, 年龄22~60周岁, 体质量45~70 kg, 男女不限。无心、肺、肝、肾等脏器的麻醉禁忌及药物过敏史, 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随机分为靶控组 (TCI泵) 和微泵组 (恒速微泵) , 每组20例。所有检查者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经口检查禁食12 h, 经肛检查者常规肠道清洁准备并禁食6 h。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道,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鼻导管持续吸氧2~4 L/min。两组诱导前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7μg/kg静脉泵注10 min, 术中以0.2μg/ (kg·h) 持续泵注。靶控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丙泊酚, 靶浓度为2.5~4μg/m L。微泵组以丙泊酚4~8 mg/ (kg·h) 恒速输注。两组术中均视体动, 呛咳反应调整输出血浆靶浓度。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 呼之不应后插入小肠镜开始操作, 准备退镜时停药。术中Sp O2<90%, HR<55次/分, MAP<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时均视为不良反应, 时给予开放气道、面罩给氧辅助呼吸或阿托品、麻黄素进行处理。镜检结束后, 患者完全清查, 生命体征平稳方可离室。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 (T0) 、给药后1 min (T1) 、给药后5 min (T2) 术中1 h (T3) 和苏醒时 (T4) 的HR、MAP、RR、Sp O2的变化;观察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
注:与靶控组及T0比较▲P<0.05
注:与靶控组比较#P<0.0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镜检中各时间点HR、MAP、RR、Sp O2的比较
微泵组给药后1 min (T1) MAP、HR、RR较给药前 (T0) 下降 (P<0.05) , 靶控组MAP、HR、RR下降轻,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给药后5 min (T2) 术中 (T3) 和苏醒时 (T4) 两组的HR、MAP、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各时间点Sp O2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诱导、苏醒时间、镜检时间及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靶控组丙泊酚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微泵组 (P<0.05) 。见表2。
3 结论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静脉麻醉药, 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快、醒后无不良记忆等优点, 特别适合于一些诊疗操作的麻醉。是目前最常用的无痛内镜检查的主要药物。但推注过快、剂量过大又引起呼吸循环的抑制, 往往在用药后很快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低氧血症, 甚至呼吸暂停等并发症[2,3]。因此, 如何达到麻醉起效迅速、术中维持平稳、术后快速苏醒以及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无痛小肠镜检查操作时间长, 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持续给药, 临床常用恒速微泵和靶控输注。微泵输注是应用静脉输液泵进行持续地静脉输注, 较手工输注能相对保持恒定的输注速率, 但血药浓度是不平稳的。需要麻醉医师凭临床经验把握注药速度和剂量, 往往很难精确把握注药速度与剂量。丙泊酚开始输注速度快, 初始血浆浓度迅速升高, 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 与本文一致。显然手工输注不能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 微泵输注的效果也不令人满意, 而靶控输注则能较好地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靶控输注技术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是静脉给药技术的重要变革[4], 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利用药室模型计算制定出的个体给药方案, 由计算机按照设定的血浆或效应室浓度调节给药速度, 以达到稳定的血药或效应室浓度的一种新型麻醉给药方式[5], 更好地实现了静脉用药个体化[6]。TCI系统以指定的靶浓度持续输注, 为临床麻醉提供了一个连续的诱导和维持过程, 能精确地调节血药浓度并维持其稳定性[7], 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麻醉用药量小、并发症少等优点[8,9]。本文靶控组给药后1 min时MAP、HR、RR较给药前下降, 但下降幅度较微泵组为小, 且整个镜检过程中MAP、HR、RR均保持稳定。两组各时间点Sp O2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术中持续给氧有关。两组诱导、苏醒时间、镜检时间及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靶控组丙泊酚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微泵组。可见, 在静脉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面, 靶控输注优于恒速微泵输注。
本研究通过对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作了比较性观察, 结果证实, 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小肠镜检查麻醉诱导平稳, 术中麻醉效果好, 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是一种较为适合的静脉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程毅东.小肠疾病诊治方法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9) :114-117.
[2]Müllner K, Tulassay Z.Sedation and analgesia during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J].Orv Hetil, 2011, 152 (11) :428-436.
[3]刘忠祥, 程庆春.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 2009, 21 (3) :25-26.
[4]曾因明, 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25-328.
[5]Guarracino F, Lapolla F, Cariello C, et al.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J].Minerva anestesiol, 2005, 71 (6) :335-337.
[6]龚健, 陈仲清.靶控输注在镇静镇痛方面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1) :9-11.
[7]Absalok AR, Kenny GN.Closedloop control of proofol anaesthesia using bspectral index: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patients receiving computer controlled proofol and manually controlled remifentanil infusions of minor surgery[J].Br J Anaesth, 2003, 90 (6) :737-741.
[8]王莉, 李艳华, 郭强, 等.丙泊酚不同方式输注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比较[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 23 (2) :135-137.
便携式多功能微量输注泵的研制 篇6
输液泵多采用蠕动挤压的工作原理,设计精度一般在±5%,但实际使用中,由于选用不同的输液管路,其输液精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液管路的精度,因而精度一般控制在±5%~±15%,并且个体差异较大[3,4,5]。
微量注射泵采用螺杆推进的活塞原理,采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作为一次性耗材,其输液精度较高。由于受注射器容量(一般最大的能使用50m L注射器,极个别可以使用100m L注射器)的限制,医护人员在输液期间可能要多次更换注射器,从而增加了患者二次感染的机率,另外,注射器的种类也会对其应用质量产生影响[6,7,8,9]。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微量输注泵,不论是输液泵还是注射泵,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输液泵是蠕动泵,体积较大,需要直流电,携带不方便;(2)蠕动泵是以蠕动方式实现液体的流动,耗材的个体差异较大,不够精确;(3)不同类型的泵只能在不同的患者中使用,每个科室必须需配备各种类型的泵,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4)临床常用的输液泵,使用过程中至少需要5m L/min的输液速度,否则易于出现堵塞管道或回血现象,引起不良后果。
1 系统结构
本系统是一款微电脑控制下的活塞泵,其活塞型的工作原理有效地保证了输液精度;输液回路的精心设计从结构上消除了输液过程中滴漏和回血的可能。系统采用2片微处理器控制,大屏幕液晶显示,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系统由2部分构成,结构如图1所示。左图为驱动装置,由微电脑控制精密驱动,除了提供驱动能量外还能对输液状况进行监控。右图为输液装置,由连接器组件、储药袋、瓶塞穿刺器、导管和接头组成。输液导管、接头和储药袋采用符合GB15593—1995的医用PVC制造,连接器组件、瓶塞穿刺器采用ABS制造。
图2和图3分别为系统电气框图和机械框图。
2 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的运动由单片机控制,微型减速电机在单片机的指令下开始工作。如图4所示,微型减速电机1将旋转运动经电机连轴节2;凸轮连轴节3传递给凸轮轴4,再传递到泵液阀片5,从而实现由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过程。
连接器部份是由上片6、中片7、下片8、硅胶垫9、硅胶垫10组成。装配后,硅胶垫10的活塞部分前端形成一个活塞腔,在泵液阀片往复运动的作用下,形成吸液、泵液过程。
使用时,将输液连接器插入连接器护套11后,再将连接器护套下压到位,此时,泵液阀片的圆柱部份已插入连接器硅胶垫10的活塞孔中,并已将硅胶垫10的活塞预压约1mm左右。此时,驱动装置的凸轮轴4处于最低位,工作时,由于凸轮轴4的旋转促使泵液阀片5向前运动,连接器的活塞也随之向前运动形成泵液过程。此时,硅胶垫9的进液口由于受压而关闭,出液口打开,液体形成回路而泵出去。凸轮轴继续旋转,硅胶垫10活塞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后移,此时,作用在硅胶垫9的进液口压力消失并随回吸力而打开,出液口关闭,完成吸液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实现连续输液运动。
3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系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9706.27-2005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10]。可供使用者调节的给药模式有:持续给药(CBI)、自控给药(PCA)、持续给药+自控给药(CP)、优先量+持续给药+自控给药(LCP)。可根据不同的给药模式自主设置给药参数,如优先量、背景量、PCA(患者自控泵入量)量等,可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系统主要参数如下:
总量:0~500m L;
背景量(注入速度):0.1~50.0m L/h;
优先量:0~75m L;
PCA量:0.1~9.9m L/次;
PCA锁时:1min~23.98h;
极限量:1~99m L/h;
输入精度误差:±5%;
电源:DC3.0V(“AA”5号碱性电池2节);
安全分类:内部电源BF型;
工作温湿度:5~40℃,30%~75%RH;
储存温湿度:-10~60℃,10%~93%RH;
大气压力:700~1060hpa;
输液装置配用储药袋规:50m L100m L120m L150m L200m L300m L500m L。
4 系统主要特点
(1)将航天加工技术运用于构建活塞型输注系统,使活塞系统的硅橡胶片的加工精度达到±0.025mm。实现了每小时持续输注0.1m L药液的情况下误差不超过±5%。真正实现了高精度的微量输注,并为其他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输液装置中自锁式的双向防逆流系统,有效地杜绝了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和回血的可能性。由于硅橡胶材料具有弹性好,性能稳定,不易变形的特点,所以在设计连接器的运动零件时采用硅橡胶材料制成。在设计连接器输液回路时,在吸液、泵液两端各设计了一套防液体逆流的装置,在活塞腔的前端设计了一套压力阀装置,当活塞往复运动一个周期时,液体在连接器中形成一个回路,完成一次吸液、泵液过程。一旦活塞停止运动,整个回路立即关闭,实现双向自锁。即使在进液口、泵液口施加一定的压力,由于逆流阀、压力阀的作用,液体在整个回路中形成封闭状态,不用担心有液体流出或流进,也就杜绝了回血的可能。即使连接器脱落,也不会产生液体自动流出,给患者造成伤害。此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普遍存在的可能发生液体流量失控的情况。
(3)驱动装置可以通过功能转换实现不同科室的不同输注需求,实现一机多用(可以适用于不同科室),从而可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设备利用率、降低医疗成本。
(4)输液装置与大输液袋的直接连接,既减少了二次污染的机会,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尤其适用于紧急救援状态下的野外救护。
(5)低功耗、便携式。通过电子和机电配合部分的降耗设计,实现了整机低功耗运行。在5m L/h基础量的状态下,凭借2节5号碱性电池可实现145h以上的连续工作。
5 结束语
系统设计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安全性好,又能适应不同科室对微量输注的不同需求,使得使用范围很广泛。因而非常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战地医院及非常状态下室外紧急救护。
参考文献
[1]张朋,王殊轶,余传意,等.输液泵/注射泵的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4):282-285.
[2]Hartley,Frank T.Miniature Peristaltic Pump Technology andApplications[J].Journal of Advanced Materials,2000,32(3):16-22.
[3]李宝连,王剑钢.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输液泵的研制[J].仪器仪表用户,2005,12(6):47-49.
[4]刘小毛.一种便携式智能输液泵的研制[J].电子产品世界,2005,(8):100-104.
[5]陈科光.医用智能输液泵的设计[J].医疗装备,2010,23(7):20-21.
[6]吴泽华,曹伟华,龙尚斌.精密微量注射泵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9,(15):139-142.
[7]魏怀玺,渠慎丰,孙明磊.基于ATmega 128的注射泵系统设计[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7,(3):40-42.
[8]侯艺威,严汉民,白玫,等.注射器种类对注射泵应用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4):37-38.
[9]安文昊,夏慧琳,苏永兴.输液泵注射泵检测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5-6.
一次性输注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肢、肩、锁骨手术患者40例, 男23例, 女17例;年龄15~70岁;体质量35~80kg, ASAⅠ~Ⅱ级, 术前无严重心、脑、肺、肝、肾等疾病。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2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 入手术室后常规吸氧、输液、无创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 (Sp O2) 监测。均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0.375%左布比卡因混合液20ml, 测定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后, A组于切皮前所有患者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异丙酚1mg/kg, 微泵输注异丙酚2~4mg·kg-1·h-1维持, 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停止给药。B组于切皮前所有患者给予氟哌啶2.5mg+芬太尼0.05mg。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Ramsay镇静[1]分级标准:Ⅰ级:患者烦燥不安;Ⅱ级:安静合作, 定向准确;Ⅲ级:仅对指令有反应;Ⅳ级:入睡, 轻叩眉间反应敏捷;Ⅴ级:入睡, 叩眉间反应迟钝;Ⅵ级:入睡, 对刺激无反应。Ⅳ~Ⅴ级为镇静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镇静效果, 镇静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 见表1。
注: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时, 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适, 需予以适度的镇静, 过去一般采用较大剂量镇痛、镇静剂, 如氟芬合剂, 虽有一定效果, 但不甚满意。异丙酚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本研究通过微量泵持续输注异丙酚, 镇静催眠效果良好, 减轻了患者痛苦, 麻醉效果满意, 且异丙酚临床作用持续时间短, 麻醉结束时清醒快, 维持麻醉期间调节药物浓度能够较快的出现相应的反应, 麻醉深度容易控制[2]。
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复合异丙酚时须注意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本研究中, A组患者心率和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可能与异丙酚对循环的抑制作用及降低外周阻力有关, 因此术前、术中宜补足血容量, 及时处理。A组中有2例发生轻度呼吸抑制, 经面罩辅助呼吸在2~3分钟内自行恢复。
综上所述,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异丙酚是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式, 具有完善的镇静镇痛效果, 安全, 可控制好, 患者安静, 不紧张, 无痛苦, 不良反应少, 是上肢、肩、锁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微泵输注异丙酚镇静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 上肢、肩、锁骨手术患者40例, 随机分成A、B组各20例。A组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效果确切后, 再微量泵输注异丙酚, 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停止给药。B组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效果确切后, 给予氟哌啶+芬太尼。根据Ramsay镇静分级标准, 观察2组镇静效果。结果 A组镇静满意率为95.0%高于B组的1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异丙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镇静效果确切, 是一种方便、安全、疗效高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异丙酚,微泵输注,臂丛神经阻滞,镇静
参考文献
[1] Ramsay M, Savege T, Simpson B, et al.Controlled sedation with alphaxalon-alphadalon[J].Br Med J, 1994, 2:656.
一次性输注泵 篇8
1 研究对象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8例糖尿病病人 (诊断符合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标准) 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 其中男28例 (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 , 女30例 (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 , 平均年龄54.5岁 (24~78岁) , 2型糖尿病病人36例 (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 , 1型糖尿病2例 (观察组1例和对照组1例) , 继发性糖尿病1例 (观察组1例) , 合并酮症酸中毒4例 (观察组2例和对照组2例) , 高渗性昏迷3例 (观察组2例和对照组1例) , 并发其他并发症病人12例 (观察组7例和对照组5例) 。
2 方法
2.1 分组
将空腹血糖在11 mmol/L以上的病人作为治疗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 观察组采用输注泵恒量静脉注射胰岛素、输注泵恒量静脉注射胰岛素加皮下注射胰岛素, 对照组常规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或静脉滴注胰岛素。
2.2 药物选择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用胰岛素注射液或优泌林R。
2.3 剂量选择
(1) 空腹血糖大于11 mmol/L, 餐后血糖不超过15 mmol/L, 每小时0.5~1个单位的短效胰岛素, 餐时不加量。
(2) 空腹血糖大于11 mmol/L, 餐后血糖超过15 mmol/L, 每小时0.5~1个单位的短效胰岛素, 三餐时根据不同情况, 可加用短效胰岛素4~10个单位皮下注射。
2.4 注意事项
(1) 对病人情况进行评估, 最好选择留置针。
(2) 根据医嘱计算胰岛素用量, 一般每小时0.5~2个单位。
(3) 一般每次定6小时量, 一天4次更换, 调节注射滴速, 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 严禁病人随意调节注射速度, 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4) 严格监测血糖, 一般一日7~8次, 重症病人1~2小时监测, 避免低血糖发生。
(5) 胰岛素过敏者禁用。
3 结果
控制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血糖标准 (见表1、表2) 。
4 讨论
我院使用输注泵恒量静脉注射胰岛素技术是在推广胰岛素泵和抢救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重症病人静脉滴注胰岛素的启发下产生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手段[1], 它能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 持续24小时向病人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 缩短控制高血糖的时间,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减轻病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痛苦[2]。并可使胰岛素输入更均衡、更精确, 更接近生物模式, 并使胰岛素吸收稳定, 有效地防止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控制水平[3]。此方法类似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 但比胰岛素泵的皮下给药方式吸收更直接, 更容易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 避免因注射部位和注射技术的差异而影响疗效。同时, 比静脉直接滴注更易于控制胰岛素使用量, 有效防治低血糖的发生, 也能有效降低护士的工作量, 便于及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安全性更高;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提高了病人的依存性。
通过对上述3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 本方法操作简单易掌握, 安全实用, 价格低廉, 疗效可靠, 容易为病人接受, 适合基层进一步推广、使用, 为广大基层糖尿病病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贾秀弟.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观察研究与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 2002, 9 (5) :5.
[2]蔡红卫, 万萍.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3 (10)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