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输注(精选8篇)
联合输注 篇1
小儿短小手术多为门诊手术, 具有病例多、手术时间短、麻醉深度低、肌松要求低等特点, 鉴于患儿多配合性差、耐受性差, 因此小儿麻醉对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有更高的要求, 对患儿苏醒要求迅速、彻底[1]。瑞芬太尼及丙泊酚作为静脉麻醉药品, 具有麻醉效果佳、镇痛效果好、恢复迅速等优势, 其联合应用于门诊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可行性较高[2]。本文旨在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1 月—2014 年1 月于晋江市医院行短小手术患儿112 例。排除标准: 发育不正常、营养不良者; 心、肝、肾、肺等器质性损伤或病变者; 精神病史或家族遗传精神病史者; 近期使用镇痛、镇静药者; 支气管哮喘病者。患儿行麻醉手术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 ( ASA) [3], 以Ⅰ级符合要求为准。患儿中男67 例, 女45例; 年龄3 ~ 9 岁, 平均年龄 ( 5. 3 ± 1. 9) 岁; 体质量11 ~25kg, 平均体质量 ( 14. 9 ± 3. 0 ) kg; 手术时间11 ~ 30min, 平均手术时间 ( 18. 2 ± 3. 0) min; 手术类型: 隐睾下降固定术34 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32 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28 例、其他2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6 例。对照组患儿中男33 例, 女23 例; 年龄3 ~ 8 岁, 平均年龄 ( 4. 8 ± 1. 7 ) 岁; 体质量12 ~ 25kg, 平均体质量 ( 15. 3± 2. 5 ) kg; 手术时间12 ~ 29min, 平均手术时间 ( 17. 8± 2. 6) min; 手术类型: 隐睾下降固定术18 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6 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13 例、其他11 例。观察组患儿中男34 例, 女22 例; 年龄3 ~ 10 岁, 平均年龄 ( 5. 6 ± 1. 8) 岁; 体质量11 ~ 24kg, 平均体质量 ( 14. 3 ± 2. 5) kg; 手术时间12 ~ 31min, 平均手术时间 ( 18. 5 ± 2. 9) min;手术类型: 隐睾下降固定术16 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6 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15 例、其他11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患儿麻醉、手术操作分别由同一组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实施, 均行喉罩, 常规心电血氧监护。对照组给予8%七氟烷 ( 生产厂家: 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5122131) 面罩诱导麻醉, 氧流量6L / min, 至患儿下颌松弛、睫毛反射消失后置入喉罩, 将纯氧流量调整为2L/min, 七氟烷浓度调整为3% ~ 5% ( 1. 2 ~ 1. 5MAC) , 手术期间保持麻醉, 七氟烷维持。观察组先给予1% 利多卡因 ( 生产厂家: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510091) 0. 5ml进行静脉麻醉, 1min后采用输液泵行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滴注, 剂量0. 2μg·kg- 1·min- 1, 然后采用靶控输注系统进行丙泊酚 ( 生产厂家: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 16IB0310) 诱导麻醉, 丙泊酚血浆目标浓度为3μg/ml, 术中维持麻醉剂瑞芬太尼0. 2 ~ 0. 3μg·kg- 1·min- 1。
1. 3 效果评价标准清醒程度: 采用警觉/ 镇静 ( OAA / S) 评分法评定, 总分1 ~ 5 分, 1 分: 轻拍轻推无明显反应, 嗜睡; 2 分: 仅对轻拍轻推有反应, 言语不清; 3 分: 仅对大声呼唤或反复呼唤有反应, 目光呆滞; 4 分: 对姓名呼唤反应迟钝; 5 分: 对姓名呼唤反应正常, 清醒或哭闹。苏醒时间: 麻醉药暂停使用开始到被呼唤睁眼的时间。
1. 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前 ( T0) 、麻醉诱导结束 ( T1) 、喉罩置入时 ( T2) 、切皮时 ( T3) 、切皮后 ( T4) 、喉罩拔除时 ( T5) 的心率 ( HR) 、呼吸频率 ( RR) 、平均动脉压 ( MAP) 、血氧饱和度 ( Sp O2) , 观察两组患者停药后10、15min清醒程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等麻醉效果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HR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 ( P < 0. 05)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RR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 ( P < 0. 05)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MAP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 ( P > 0. 05 )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Sp O2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 ( P <0. 05)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两组患儿T2 ~ T4 时间点的HR、RR、MAP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T0 ~ T5 Sp 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2. 2 两组患儿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观察组10min清醒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两组患儿15min清醒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2. 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患儿出现了躁动、恶心呕吐、呛咳、呼吸困难、咽部不适及其他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 9% ,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 2%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3) 。
3 讨论
小儿短小手术刺激小、时间短, 其麻醉要求过程稳、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肌松要求低。临床应用中, 小儿全身麻醉使用的方式如七氟烷吸入麻醉或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对而言, 这些麻醉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如苏醒时间过长, 不利于临床麻醉的应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法是指输注静脉麻醉药时应用药动学原理, 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 以满足临床要求的一种给药方法[4]。靶控输注首先给予机体一个负荷剂量, 使血浆和血循环丰富的组织药物浓度迅速达到目标值, 然后按照药物排除或转运的速率进行补充, 其突出优点在于易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靶控输注麻醉的关键是相应药动学模型的准确性[5]。
瑞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药物, 是纯 μ 阿片受体激动剂药物, 具有起效快, 镇痛效果明显, 消除效率高, 无蓄积等优点。在符合持续用药的基础上, 对小儿短小手术麻醉可联合其他药物使用[6]。丙泊酚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 作为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 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目前多采用靶控输注[7]。由丙泊酚药动学和药理学研究, 丙泊酚的临床适应证已由传统的3 岁以上扩大到如今的婴幼儿和新生儿, 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8]。
临床实践表明, 靶控输注用药的效果优于人工控制输注用药, 靶控输注主要依照药动学原理, 通过调节靶位 ( 血浆或效应室) 的药物浓度实现调整或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满足临床手术麻醉等应用。根据丙泊酚靶控输注的良好应用效果, 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 可实现更加有效的手术麻醉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T2 ~ T4 时间点的HR、RR、MAP比较, 差异显著; 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停药后10min清醒程度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表明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显著, 可稳定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 加快患者清醒进程, 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且不良反应少, 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注: 1mm Hg = 0. 133k Pa;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摘要: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晋江市医院行短小手术患儿11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6例。对照组患儿予以七氟烷吸入麻醉, 观察组患儿予以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前 (T0) 、麻醉诱导结束 (T1) 、喉罩置入时 (T2) 、切皮时 (T3) 、切皮后 (T4) 、喉罩拔除时 (T5) 的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平均动脉压 (MAP) 、血氧饱和度 (Sp O2) , 观察两组患者停药后10、15min的清醒程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等麻醉效果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T2T4时间点的HR、RR、MAP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0T5时间点的Sp 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停药后10min清醒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15min清醒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显著, 可稳定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 加快患者清醒进程, 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且不良反应少, 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关键词:麻醉,瑞芬太尼,丙泊酚
参考文献
[1]刘华程, 宋海龙, 黄茜茜, 等.我国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6 (7) :458-461.
[2]董佳, 王保国.等效镇痛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的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33) :6-9.
[3]王明仓, 陈玲阳, 林仙菊, 等.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联合丙泊酚镇静在烧伤换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0, 15 (4) :449-453.
[4]刘华程, 李军, 孔微微, 等.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0, 5 (11) :1280-1281.
[5]张生长, 王世祥, 王福生, 等.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 (23) :4540-4541.
[6]王潇, 赵斌江.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5, 17 (11) :1133-1134.
[7]尹秀荣.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在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5) :541-543.
[8]李娜, 林冠文, 刘佳.瑞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在小儿喉罩麻醉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14, 26 (18) :2681-2684.
联合输注 篇2
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内必须严密观察。
5—10ml/分
输血速度
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障碍者,1—2ml/分
任何血制品输注时间<4小时。
输血器每隔12小时更换一次或每输2U血液更换一次。每袋血制品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血液制品内不得加入其它药品。全血或红细胞: 输血前将血袋向同一方向轻轻旋转,摇匀血液 1U红细胞在2小时内输完
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 200ml血浆输注时间<20分钟 输注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
输注前检查无血小板聚集现象 领取后立即输注 输注速度快,80-100滴/分,或者以患者能忍受的速度输注 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血小板悬起 1份治疗量血小板输注时间<20分钟 输注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
禁止将血小板长时间静置在台面上 1份冷沉淀的输注时间<20分钟 输注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 输注速度不宜过快,40-60滴/分
()()()()()((((((()))))))血浆
血小板
联合输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产科产后大出血患者共86例,剔除14例合并患有其他疾病患者,入选患者72例。所有患者产后出血均超过1500m L,并伴有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和活动性出血。
1.2 血制品及仪器
血制品来源 :FFP和Cryo由厦门市中心血站供应(均已经过滤白处理)。FFP :全血采集后6 ~ 8h内4℃离心制备血浆,于 -30℃以下速冻成块并储存在-18℃以下环境中 ;Cryo以400m L全血中血浆制备,规格为1U/ 袋冷沉淀,容量为20 ~ 30m L,制备后于 -30℃以下速冻成块并储存在 -18℃以下环境中[3]。美国贝克曼ACL TOP 700血凝分析仪、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盒(免疫比浊法);日本东芝TBA120FR生化分析仪、纤维结合蛋白测定试剂盒(免疫透射比浊法)。
1.3 方法
1.3.1分组患者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组中。A组 :FFP联合Cryo输注组(共25例),B组:FFP输注组(共23例),C组 :Cryo输注组(共24例)。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在治疗前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3.2治疗3组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 , 包括补液、止血、纠正酸碱平衡、输注红细胞悬液及血小板等抗休克措施。A组联合输注FFP 800 ~ 1200m L、Cryo 8 ~ 30U ;B组单纯输注FFP 800 ~ 1200m L ;C组单纯输注Cryo 8 ~ 30U。FFP成人输注剂量为10 ~ 20m L/kg,Cryo成人输注剂量取决于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一般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次输8 ~ 10袋或1U/10kg体重[4]。根据FFP和Cryo制备标准,按出血量补充原则为每400m L出血量200m L FFP,1U Cryo。
1.3.3观察指标3组均在输 注前1h和输注后3 ~ 12h测定血液中Fbg和Fn含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t检验分别对3组样本输注前和输注后Fbg和Fn含量进行比较分析,计算t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应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对3组样本输注前后Fbg和Fn变化量进行分析,分别计算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变化量总变异、处理组变异、区组变异、随机误差,各种变异自由度,处理组均方和区组均方,最后计算F值,结合相应自由度查F界值表,确定P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再行SNK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输注前1h及输注后3 ~ 12h Fbg和Fn含量比较分析见表1。由表1可见,A组输注前后Fbg和Fn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输注前后Fbg和Fn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输注前后Fb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输注后A组Fbg和Fn均高于B组、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输注效果最好。
注 :各组内输注前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P<0.05。
3讨论
产后大出血不仅使患者丢失大量血液成分,而且自发止血过程也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5-6]。由于产妇妊娠期血液多处于高凝和低纤溶状态,构成了促发DIC基础,如果在分娩过程中出血量特别大,极容易引发患者发生DIC [7]。对于产后大出血患者,由于创伤和较大失血量,各种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和丢失, 除进行补液、止血、纠正酸碱平衡、输注红细胞悬液等常规治疗方法之外,还应及时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FFP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在凝血与抗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Cryo中含有丰富Fbg、Fn、凝血因子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因子ⅩⅢ等成分[8],能够有效地促进凝血,促进伤口修复和愈合。Fbg含量增加可使内源、 外源凝血途径同时加快 ;其在血小板连接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使得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Fbg具有止血、 封固、填充等作用,有助于防止出血和改善微循环[9-10]。 Fn是创伤愈合重要物质,具有抗感染,促进创伤组织修复和愈合功能 ;能够促进网状细胞吞噬而净化创面 ;参与细胞对基质粘附作用,从而加快创面愈合 [11-12]。
本研究3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见,联合输注组止血情况和治疗效果最佳,Cryo输注组次之,FFP输注组最差。单纯输注FFP,因FFP中含有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含量是正常人群血液中含量水平,输入患者体内之后会被进一步稀释,对于产后大出血或伴有DIC患者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大量输注FFP, 会使患者血容量迅速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血液循环负荷,不利于治疗。单纯输注Cryo虽然不会增加患者血容量,对患者Fbg提升有一定效果,但对Fn提升效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Cryo较FFP缺少一些常规凝血因子和许多血浆蛋白 ;而且Cryo价格较贵,制作过程要求较高,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联合输注不仅Fbg和Fn提升效果明显,而且避免了血容量扩大,同时补充了多种常规凝血因子和多种血浆蛋白,对于产后大出血病人止血和DIC预防和治疗都具有积极作用,该组患者死亡率最低,平均住院时间最短。在治疗费用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Cryo输注量,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综上可见,联合输注组在Fbg和Fn提升效果上优于单纯输注FFP组和单纯输注Cryo组,采用FFP联合Cryo输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抢救患者生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Cryo)联合输注提升产后大出血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结合蛋白(Fn)水平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分为3组,A组:FFP联合Cryo输注组(共25例),B组:FFP输注组(共23例),C组:Cryo输注组(共24例)。输注前1h和输注后3~12h测定血液中Fbg和Fn含量。结果 :与FFP输注组和Cryo输注组相比,FFP联合Cryo输注组输注后Fbg和Fn含量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P和Cryo联合输注比单独输注FFP或Cryo更能有效提升患者血液中Fbg和Fn含量,改善大出血产妇凝血功能状况和促进止血。
联合输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3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 男45例, 女20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 (60.82±5.53) 岁。对照组65例, 男43例, 女22例;年龄43~82岁, 平均年龄 (59.74±4.85)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奥美拉唑, 40 mg×1支/盒 (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3922) , 取40 mg溶于100 ml注射用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2次/d;同时静脉泵输注奥曲肽, 1 ml×0.3 mg×5支/盒 (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406) , 取0.3 mg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微量泵入, 4 ml/h。对照组仅静脉滴注奥美拉唑, 40 mg/次, 2次/d。同时两组患者均采取防感染、抗休克、补液、输血等对症治疗措施。治疗3 d后, 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 同时比较两组止血时间和48 h内止血率。
1.3 疗效评价
当患者的呕血、黑便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脉搏和血压恢复正常, 血红蛋白水平稳定, 胃镜检查无出血时即可认为出血停止。当用药后24 h内出血停止为显效;当用药时间>24 h, 但<72 h时出血停止为有效;当用药时间超过72 h, 但仍出血时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1。
2.2 两组止血时间和48 h内止血率比较
治疗组的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6222, P<0.01) ;48 h内止血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3835, P<0.05) 。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共出现不良反应9例 (13.85%) , 对照组共出现不良反应5例 (7.69%)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808, P>0.05) 。但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可自行消失。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6.3917,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t=6.6222, aP<0.01;χ2=5.3835,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1.2808, aP>0.053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而导致的出血。该病致病因素众多, 主要与上消化道疾病、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和血液病等全身性疾病等密切相关[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可引发周围循环衰竭, 不及时治疗或持续性出血可导致机体细胞缺氧和组织血液灌注减少, 加之代谢产物积聚、代谢性酸中毒和缺氧等因素, 导致毛细血管受损和附近血管扩张, 从而致使附近组织与腹腔、内脏瘀滞大量的体液, 这就降低了它们的有效血容量, 进而影响肾脏、大脑、心脏等部位的血供, 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休克, 甚至死亡[3]。目前, 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以及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血管介入技术等治疗措施。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奥美拉唑联合静脉泵输注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奥美拉唑是一种脂溶性质子泵抑制剂, 呈弱碱性, 可于消化道的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使H+-K+-ATP酶活性下降, 降低胃酸分泌量[4]。奥曲肽是一种八肽生长抑素, 可阻碍胃蛋白酶的释放与胃酸、胃泌素的分泌, 有效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胃酸刺激;它还可使内脏血管收缩, 从而降低胃底食管曲张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量[5]。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48 h内止血率也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奥美拉唑联合静脉泵输注奥曲肽可有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能够较快速有效地止血, 无严重不良反应, 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奥美拉唑联合静脉泵输注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奥美拉唑联合静脉泵输注奥曲肽治疗, 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7%, 高于对照组的73.8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的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48 h内止血率也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症状较轻微, 可自行消失。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静脉泵输注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奥曲肽,奥美拉唑,上消化道出血
参考文献
[1]赵念, 杜海燕.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5) :123-124.
[2]庞德兵.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7) :129.
[3]陈少文.奥美拉唑治疗联合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 :67-68.
[4]宁风.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6) :102-103.
联合输注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6年8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徐州市中心医院)42例老年非胸腹和口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Ⅰ组为喉罩组,Ⅱ组为普通气管插管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均在2 h以内,其中12例70~77岁脑血管意外病人长期卧床并伴有严重的呼吸和循环功能不良;3例植物人(喉罩组),其余年龄均在75岁以上。
1.2 术前准备
除常规准备外,伴有慢性疾病者专科会诊并做调整治疗。高血压患者晨起常规用药,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改为入室后用药。
1.3 麻醉诱导和维持
建立静脉通路后即给予咪达唑仑1~2 mg,常规监测。连接美国Aspect A2000型脑电监测仪测定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用北京思路高公司TCI-Ⅰ型注射泵靶控输注丙泊酚(得普利麻,阿斯利康公司)。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从0.5μg/m L起阶梯式逐步上升,及时行面罩正压辅助呼吸,酌情给芬太尼0.1~0.3 mg,喉罩组不使用肌松药,入睡后3±1 min置入喉罩,普通插管组诱导使用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3±1 min后插管,维持用药TCI顺式阿曲库铵血浆浓度为2.0μg/m L,手术结束前15 min停药。诱导期间保持血压变化幅度小于基础值25%,术中随机调整丙泊酚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异丙酚靶控浓度为2~4μg/m L,雷米芬太尼2~3 ng/mL持续输注,维持BIS值(50±10)。
1.4 术中观察指标
监测SBP、DBP、MAP、HR、BIS、SPO2、ECG、ET-CO2。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插喉罩后、切皮、术中最低值和拔喉罩(管)后15 min时上述指标值和血气分析。
1.5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21例患者的麻醉及手术过程顺利,麻醉诱导及维持期呼吸、循环监测指标较平稳,喉罩置入过程顺利;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因呼吸机纯氧通气改善明显,术中两组均较平稳。术后停药15~30 min为观察标准,Ⅰ组18例患者正常清醒,自主呼吸、吞咽、呛咳反应恢复良好,各生命指征恢复至基础水平,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共有3例因苏醒后出现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给予尼卡地平降压后恢复至安全水平,有一例诉胸前区有不适感,送至ICU病房观察(2 h后返回病房),其余病人除困倦感外均无其他不适,安返病房。3例昏迷和植物人患者,延长喉罩留置时间,待患者呼吸良好,拔出喉罩血气分析正常后返回病房。Ⅱ组患者插管时血压和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短暂升高,与Ⅰ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Ⅱ组术后30 min有9例不具备拔管条件直接送入ICU病房,12例拔管时血压和心率均较Ⅰ组显著升高(见表2),给予药物处理0.5h后下降,有3例拔管后氧饱和度下降,二次插管后送入ICU病房;12例拔管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较Ⅰ组和本组术前基础值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在血管活性药使用量、时机和品种方面Ⅰ组和Ⅱ组有明显不同(见表3)。
注:1)组间比较,P<0.05,2)组间比较,P<0.01,3)与基础值比较P<0.05
注:1)组间比较,P<0.05,2)组间比较,P<0.01,Ⅰ组BIS值不包括3例植物人病例
3 讨论
高龄及患有严重系统疾病老年患者术后常拔管困难,很多人以往有入住ICU病房史,常主动提出不进ICU病房的要求,这要求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良好。喉罩通气主要特点之一是可以不使用肌松药,保证了患者术后清醒时的肌力恢复良好;喉罩的另一优点是放置和拔除时刺激性小,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也不引起呛咳,可有效地减少心血管反应,从而对危重患者有利;另外苏醒后镇静剂量麻醉药即可使患者耐受喉罩,可替代口咽通气道,保证通气。而插管患者由于普遍使用肌松药,导致了术后肌力恢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前停用肌松药对术后肌力恢复有很大帮助,但不能完全避免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影响,这是导致两组血气分析差异的主要原因。
老年患者的另一特点是麻醉深度难以掌握,麻醉用药个体差异很大,因此该院医师灵活及时地调整靶浓度,诱导时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采用阶梯上升式浓度递增法给药,使靶浓度的设定更为个体化,调控更快捷、安全[2]。其用量个体差异,除与患者体质差异、心血管功能状态有关外,尚有部分病例原因不确定,但效应室靶浓度在0.5~2.0μg/m L范围内,对心泵功能影响相对较小[3]。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应变能力差[4,5],易出现有效循环容量不足,故诱导时应注意容量的适量补充。
对于危重患者术中用药量较小而担心出现术中知晓的酌情给予适量的咪达唑仑,该院对42例患者术后随访,术中无知晓发生。
参考文献
[1]COOK TM,LEE G,NOLAN JP.The ProSeal laryngeal mask airway:areviewof the literature[J].Can J Anaesth,2005,52:739-760.
[2]XIONG YC,ZHONG T,GUO QL,et al.Prediction of changes of effectcompartment concentration and cerebral state index during a propofolstep-by-step TCI in the elderly[J].China J of Modern Medicine,2010,20:1351-1357.Chinese
[3]YANG CY,HSU JC,LIN CM,et al.Hemodynamic responses ofthiopental and propofol in different-aged patients during endotrachealintubation[J].ChangGungMed J,2001,24:376-379.
[4]HOKA S,YAMAURA K,TAKENAKA T,et al.Propofol-induced in-crease invascular capacitance is due to inhibition of sympathetic vaso-constrictive activity[J].Anesthesiology,1998,89:1495-1501.
联合输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2006年8月—2010年8月治疗的8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 均为住院患者, 发病时间在6 h以上。均符合中华医学会,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血压<200/110 mmHg (1 mmHg=0.133 kPa) , 发病后神经功能症状轻微, 有不同程度的半身麻木、无力、头晕等局灶症状, 但呈渐进性加重。并经头颅CT证实, 排除脑出血和既往有梗死而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 无心功能不全, 无肝、肾功能损害, 无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等禁忌症者, 无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奥扎格雷钠过敏史者, 发病后未经抗凝, 溶栓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及发病的时间,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 男22例, 女20例;年龄42岁~77岁, 平均60.5岁;病程:发病7 h~26 h, 平均17.5 h;糖尿病6例, 高血压16例, 高脂血症12例, 冠心病3例, 有脑梗死病史2例, 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 3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度31例, 中度11例;梗死的部位:基底节28例, 小脑8例, 脑叶6例。对照组42例, 男23例, 女19例;年龄40岁~78岁, 平均60.4岁;病程:发病8 h~25 h, 平均17 h;高血压18例, 糖尿病5例, 高酯血症14例, 冠心病2例, 有脑神经病史1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度32例, 中度10例;梗死部位:基底节26例, 小脑9例, 脑叶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及伴随疾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脑梗死的常规治疗, 同时适当控制血压, 降低血脂, 控制糖尿病, 改善心脏供血和其他相应的对症治疗。所有病人均进行心电监护,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予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输注, 每日2次, 连用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每天22:00点左右开始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因低分子右旋糖酐的半衰期为3 h) , 根据血压高低, 调整用药量, 患者血压正常或偏低者用500 mL, 有高血压病史者用300 mL;滴速根据:血压不高者, 无心脏病者, 年龄在60岁以下者, 每分钟滴速控制在30滴~40滴, 有高血压病史者或有心脏病者, 年龄在60岁以上者, 每分钟滴速控制在20滴~30滴, 连用1周。
1.4 安全监测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分别经头颅CT血尿常规, 出凝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了解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过敏史。出血现象, 如有鼻出血、消化道出血, 皮肤出血点及紫斑, 穿刺部位出血, 皮疹, 血压的明显改变等为终止治疗指标。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7 d后、14 d后, 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复查头颅CT、血尿常规, 出凝血时间, 肝、肾功能检查。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用药后病情进展情况比较
治疗组42例, 用药后有22例未再进展, 并逐渐恢复, 15例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但进展较轻, 有5例明显进展, 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对照组42例, 有13例未再进展, 用药后有14例进展较轻, 有15例明显进展, 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0%、6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轻微皮疹、发痒, 2例出现血压增高, 5例出现恶心, 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按规定完成治疗,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 大部分是因不同原因致动脉内膜损伤, 动脉硬化, 血管狭窄或血液黏稠度增高的基础上, 在夜间病人入睡后,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心率减慢, 血压进入低峰时, 血流缓慢, 易致血栓形成, 而进展性脑梗死同样因此原因, 血栓形成并逐渐增高大, 致梗死面积扩大,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因低分子右旋糖酐的半衰期为3 h, 静脉输注后立即开始从血液中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用药1 h内经肾脏排出50%, 所以病人在晚上入睡前22:00左右开始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它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使血管外水分进入循环而增加血容量, 升高和维持血压, 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微循环, 防止血栓形成[3], 并使凝血因子相应稀释, 还能防止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 抑制血小板的释放, 产生抗凝血, 抗血小板的作用。而达到防止血栓形成, 阻止形成的血栓扩大。
Kooteh等[5]研究发现在脑缺血第一个48 h内尿中血栓素A2 (TXA2) 代谢产物11-D-血栓素B2 (TXB2) 显著升高, 提示脑缺血急性期血栓素生物合成增强, 血小板激活增加, 而奥扎格雷钠为高效选择性TXA2合成酶抑制剂, 能阻碍前列环素H2 (PGH2) 生成TXA2, 静脉用药还能降低TXB2水平, 6-酮-前列腺素 (6-Keto-PGF1α) /TXB2比值下降, 因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栓形成, 促进血栓溶解, 增加缺血局部血流量, 改善局部缺血, 使受损的脑细胞功能恢复。此外奥扎格雷钠具有扩血管, 增加血流, 改善微循环, 使梗死血管溶通[6]。本研究采用昼夜疗法, 低分子右旋糖酐夜间静脉滴注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安全有效, 互相协同, 不但能预防病人晚上入睡后心率减慢, 血压降低, 血流缓慢而导致的血栓形成及形成的血栓增大, 还可使正在形成的及新近形成的部分血栓溶解, 而阻止缺血发展, 增加侧支循环, 挽救部分缺血半暗带, 改变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 从而缩小梗死面积, 阻止病情进展,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明显降低致残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夜间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病人84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2例,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用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输注, 每日两次, 疗程为14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夜间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300 mL500 mL, 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治疗过程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展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 对照组总有效率64.29%,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昼夜疗法, 夜间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 能有效防止进展性脑梗死的梗死面积继续扩大, 阻止神经功能缺损继续加重, 明显阻止进展性脑梗死的发展。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夜间,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奥扎格雷钠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2.
[3]陈竺.国家基本药物 (处方集)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
[4]Kooten FV, Ciabttom G, Patrono C, et al.Evidence for episodicplatelet activ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 1994, 25:278-281.
[5]丁煜, 叶慧珍.抗凝药奥扎格雷钠[J].国外医学: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1990, 11 (3) :179-180.
联合输注 篇7
腹部手术患者50例, ASA分级Ⅰ~Ⅱ级, 无心血管系统相关合并症。男22例, 女28例, 年龄 (45.6±11.7) 岁, 体质量 (53.4±8.0) kg。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 (BS组, n=25) 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 (BR组, n=25) , 两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由相同资历麻醉医师实施麻醉, 遇有困难气管插管者放弃。应用TCI-Ⅰ型靶控注射泵, 以血浆浓度为目标分别输注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诱导时先输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 初始靶浓度分别设定为0.4~0.6μg/m L和4~6 ng/m L, 1 min后开始输注丙泊酚, 靶浓度设定为2~3.5μg/m L, 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8 mg/kg, 肌松完全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根据临床需要间断推注注顺苯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调整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麻醉。SBP降低幅度超过20%时减低血浆舒芬太尼0.05~0.1μg/m L、瑞芬太尼0.5~1 ng/m L。预计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于手术完毕时停药。观察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前后、切皮前后SBP、DBP、HR变化情况及拔管时间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丙泊酚用药量无明显差异 (P>0.05) , 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均一次成功。与麻醉诱导前相比, 诱导后3min BS组SBP、DBP、HR无明显改变, 开始输注丙泊酚后略有降低 (P>0.05) ;BR组SBP、DBP下降 (P<0.05) , HR降低明显 (P<0.01) , 输注丙泊酚后用阿托品2例。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切皮及切皮后3min SBP、DBP、HR无明显波动;拔管后3 min SBP、DBP、HR无明显改变。停止输注丙泊酚至拔管时间BS组和BR组分别为 (13±2.3) min和 (10.1±2.6) min, 两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此外, 苏醒期BR组发生躁动6例, 而BS组未发现。
3 讨论
丙泊酚为短效静脉麻醉药, 问世以来, 以其诱导迅速、苏醒快等特点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及ICU镇静, 但其镇痛较差, 在麻醉中需与麻醉性镇痛药合用。本研究比较丙泊酚符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在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麻醉恢复情况。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同属于芬太尼衍生物, 国外已成熟应用与临床麻醉等领域。由于国产化的实现, 国内应用日益普遍。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μ1阿片受体, 镇痛强度约为芬太尼的10倍, 是目前最强效的人工合成阿片类镇痛药, 但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较芬太尼弱。由于其药物代谢及药效动力学特点, 较芬太尼更易通过血脑屏障, 不仅镇痛强度更大, 而且作用持续时间也更长 (约为芬太尼的1~2倍) 。其代谢产物去甲舒芬太尼有药理活性, 效价约为舒芬太尼的1/10, 与芬太尼相当, 这也是舒芬太尼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的原因之一。而瑞芬太尼则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时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 作用强度与芬太尼相似[1]。静脉给药后, 瑞芬太尼快速起效, 1 min即可达有效浓度, 但作用持续时间仅5~10min, 反复注射用药其代谢速度无变化, 体内无蓄积。由于该药持续输注半衰期极短, 约为4 min, 长时间静脉输注后延长消除时间, 因而镇痛作用快速消失, 这也是一些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本研究观察到麻醉诱导时, 瑞芬太尼对心率抑制比较明显, 而舒芬太尼本身对循环系统影响一般较轻, 与丙泊酚联合应用时有一定抑制, 但较瑞芬太尼轻, 这一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似。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极短, 停药后数分钟其镇痛作用基本消失, 是造成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 停药前应采取其他镇痛措施。通过本研究认为, 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具有明显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瑞芬太尼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作用持续时间短、可控性好;舒芬太尼具有镇痛作用强、呼吸抑制较轻、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二者在手术结束时停药也很少发生呼吸抑制,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麻醉性镇痛药静脉靶控输注药物,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均能较好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 但就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复苏质量而言,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有一定优越性。
摘要:目的 比较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期间的循环影响和复苏情况。方法 腹部手术患者50例, ASA分级ⅠⅡ级, 男22例, 女28例;年龄 (45.6±11.7) 岁, 体质量 (53.4±8.0) kg。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 (BS组, n=25) 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 (BR组, n=25) 。应用TCI-Ⅰ型靶控注射泵, 以血浆浓度为目标分别输注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术中根据临床需要间断推注顺苯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调整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麻醉。预计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于手术完毕时停药。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相比, 诱导后3 min BS组SBP、DBP、HR无明显改变, 开始输注丙泊酚后略有降低, 但无显著差异 (P>0.05) ;BR组SBP、DBP、HR下降明显 (P<0.05) , 该组输注丙泊酚后用阿托品2例。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切皮及切皮后3 min、拔管后3 min SBP、DBP、HR无明显改变。停止输注丙泊酚至拔管时间BS组和BR组分别为 (13±2.3) min和 (10.1±2.6) min, 两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此外, 苏醒期BR组发生躁动6例, 而BS组未发现。结论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均能较好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 但就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复苏质量而言,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有一定优越性。
关键词: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靶控输注
参考文献
联合输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 平均年龄 (34.3±2.3) 岁。所有患者术前0.5h均注射100mg苯巴比妥钠和0.5mg阿托品。按照患者意愿平均分为两组, 25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靶控输注;25例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靶控输注。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建立上肢静脉通路, 并术前吸氧3min, 注射乳酸林格液7mg/kg, 随后患者进行麻醉诱导。术中严密监测心率、血压、SpO2、ETCO2、BIS。
给予观察组靶控浓度为4ng/mL瑞芬太尼联合3µg/mL异丙酚, 并同时靶控;给予对照组把控浓度为0.5µg/mL舒芬太尼联合3µg/mL异丙酚, 并同时靶控。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用药量及用药时间。 (2) 两组术中用阿托品及麻黄素情况, 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3) 术后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复苏时停留时间、需要镇痛药时间。 (4) 30min内、及30min后OAAS评分、离开复苏室前VAS评分。 (5) 术后并发症及麻醉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并采用t和χ2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对比 (表1) 。
2.2 停用异丙酚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表2) 。
2.3 麻醉过程中的不同情况的发生率和评分 (表3) 。
3 讨论
靶控静脉输注是一种全新的静脉给药方式, 在调节血药浓度下, 控制患者的麻醉深度。临床中通过应用把控输注麻醉, 能够稳定血药浓度, 抑制术中的应激反应[2]。本文探究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靶控输注与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靶控输注相对比, 瑞芬太尼持续输注的半衰期为4min, 血药浓度是舒芬太尼8倍, 但舒芬太尼在诱导期中, 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较瑞芬太尼横平稳, 且使用麻黄素较低。
本文研究中, 使用瑞芬太尼的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为 (8.33±5.24) , 明显较对照组苏醒时间短。这是因为瑞芬太尼清除快、持续输注半衰期短, 且消除半衰期也较短, 因此观察组的平均苏醒时间较快[3]。但本文研究发现, 使用瑞芬太尼的观察组拔管期躁动发生率较高, 拔管期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差, 因此需要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也较高。结果表明, 对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靶控输注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 在术毕前给予镇痛药, 有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
使用瑞芬太尼的观察组在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需要镇痛药时间上均较对照组时间短, 离开复苏室前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 表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好。
综上所述, 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都可以联合异丙酚双靶控输注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 使用瑞芬太尼快通道麻醉更适合于临床使用, 患者满意度也较高。
参考文献
[1]钟剑洪, 刘妙雯, 梁江惠.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双靶控输注与七氟谜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5 (28) :362.
[2]杨平鸽, 王乐.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 2009, 20 (2) :154.
[3]周仁龙, 王珊娟, 杭燕南.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7, 10 (8)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