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靶控输注

2024-05-22

静脉靶控输注(精选7篇)

静脉靶控输注 篇1

阿曲库铵是中短时效双季铵酯型合成的非去极化苄异喹啉类肌松药[1]。优点在于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功能不依赖于肝肾功能, 而是主要通过Hofmann效应及血浆酯酶酶性分解, 使药物在体内得到代谢, 并且其反复给药后无蓄积残留作用[2]。有研究表明阿曲库铵的药物作用与其在手术过程中的给药方式有一定的联系[3]。本研究通过观察阿曲库铵静脉靶控与持续输注两种给药方式的肌松效应, 为临床上阿曲库铵的给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上腹部手术的ASAⅠ~Ⅱ级的患者8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1~58岁, 平均 (41.1±5.2) 岁, 体重44~66 kg;对照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0~60岁, 平均 (42.6±5.6) 岁, 体重45~67 kg。所选患者通过一系列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排除神经肌肉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及其他全身严重疾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手术前了解患者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 以及既往麻醉史、药物过敏史及手术前用药史, 并进行术前病情评估。在麻醉前30 min给予患者0.5 mg阿托品和0.1 g鲁米那钠肌肉注射。进入手术室后, 所有患者均固定给药部位, 选择开放左侧肘正中静脉, 同时连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患者麻醉诱导前连接神经肌肉传感监护仪, 将刺激电极放置于右侧腕部尺神经两侧位置, 将速度换能器固定于拇指根部, 预置刺激电流为60 m A, 频率为2 Hz, 采用4个成串刺激方式, 间隔12 s刺激前壁尺神经。给予患者4μg/kg芬太尼, 0.05 mg/kg咪唑安定, 0.3 mg/kg依托咪酯静脉注射, 进行麻醉诱导。患者入睡后, 观察组使用静脉靶控方式输注阿曲库铵, 以2μg/ml的靶浓度为效应室诱导, 对照组使用持续注射方式输注阿曲库铵, 按照0.5 mg/kg进行。当T1达到最大阻滞时, 对患者进行器官插管, 接呼吸机机械通气, 持续吸入异氟醚维持呼气末浓度, 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以维持麻醉, 在手术前20 min时所有患者均停止注射阿曲库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使用不同阿曲库铵输注方法后的插管条件评级、肌松效应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阿曲库铵的平均用量。

1.3 插管条件评估标准

依据GCRP国际标准[4]拟定气管插管条件评定标准:优:喉镜置入容易, 无声带运动, 声带位置外展, 插管时无呛咳, 无肢体运动;良:喉镜置入尚可, 有轻微声带运动, 带位置居中, 插管时有轻微呛咳, 有轻微肢体运动;差:声喉镜置入困难, 声带运动紧闭, 声带位置紧闭, 插管时持续呛咳, 肢体运动强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插管条件评级

观察组插管条件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肌松效应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及阿曲库铵的平均用量

观察组肌松效应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输注的阿曲库铵平均用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起效时间与其药效呈反比关系, 有时为了使药物起效时间加速, 而加大药物使用剂量, 从而增加了肌松药的作用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了科学合理的使用肌松药, 减少术后呼吸抑制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医师越来越重视关于肌松药残余阻滞的作用。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表明, 非去极化肌松药会使患者通气调节功能受损, 导致对缺氧状态的敏感性下降。阿曲库铵是一种以4~5 min为起效时间, 以10~15 min为恢复指数的苄异喹啉化合物, 由于有其特殊的药物代谢方式, 在体内无蓄积作用, 因此其安全性较高。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麻醉恢复期, 可根据伸舌、睁眼、抬头等一些临床指标来判断肌松恢复及是否有残余阻滞的指征, 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发现这些评估方法的可靠性较差。为了提高肌松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 1958年电刺激首次应用于判断肌松药的效应中, 并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后以新的刺激模式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加速度仪作为肌松检测仪, 被广泛用于临床麻醉中, 通过监测拇内收肌, 来判断气管插管的时间。在手术过程中, 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肌松的稳定性, 因此肌松药物的影响作用与手术质量有密切关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学者们就深入探讨了阿曲库铵的给药方式。有研究发现平均每小时调整1.2次的持续输注阿曲库铵的方式可使手术中肌松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可见持续输注方式是一种简便维持肌松既定水平的方法。麻醉深度是衡量麻醉质量的关键参数, 静脉靶控是一种通过调控输注曲线的以药代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的有计算机程序控制输注的静脉给药方式, 依据预设的靶浓度来达到一定的药物效应。有研究显示阿曲库铵的作用强度与效应室浓度的关系呈正比, 其输注方式更适合于静脉靶控输注。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使用不同阿曲库铵输注方法后的插管条件评级、肌松效应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及阿曲库铵的平均用量, 显示观察组插管条件明显好于对照组, 肌松效应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输注的阿曲库铵平均用量与对照组无差异, 说明静脉靶控输注阿曲库铵具有安全、满意的肌松效果。

综上所述, 与采用持续输注方式输注阿曲库铵相比, 静脉靶控输注方式具有肌松效果更好, 停药后肌松效应恢复更快等特点, 是一种在麻醉中维持肌肉松弛较好的输注方式, 适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一君.阿曲库铵不同静脉给药方式对其肌松残留作用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08, 37 (10) :1143-1144.

[2]林佳莹, 黄晓光, 丁树人, 等.静脉靶控与持续输注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对比[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4) :480-481.

[3]余树春, 葛霞光, 吴取, 等.3种不同维持给药方式对阿曲库铵作用时效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3, 43 (6) :95-96.

[4]Lagneau F, Corda B, Marty J.Possibl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relative incidence of anaphylactic reactions to benzylisoquinoline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J].Eur J Anaesthesiol, 2003, 20 (7) :577-578.

静脉靶控输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1 月—2014 年1 月于晋江市医院行短小手术患儿112 例。排除标准: 发育不正常、营养不良者; 心、肝、肾、肺等器质性损伤或病变者; 精神病史或家族遗传精神病史者; 近期使用镇痛、镇静药者; 支气管哮喘病者。患儿行麻醉手术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 ( ASA) [3], 以Ⅰ级符合要求为准。患儿中男67 例, 女45例; 年龄3 ~ 9 岁, 平均年龄 ( 5. 3 ± 1. 9) 岁; 体质量11 ~25kg, 平均体质量 ( 14. 9 ± 3. 0 ) kg; 手术时间11 ~ 30min, 平均手术时间 ( 18. 2 ± 3. 0) min; 手术类型: 隐睾下降固定术34 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32 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28 例、其他2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6 例。对照组患儿中男33 例, 女23 例; 年龄3 ~ 8 岁, 平均年龄 ( 4. 8 ± 1. 7 ) 岁; 体质量12 ~ 25kg, 平均体质量 ( 15. 3± 2. 5 ) kg; 手术时间12 ~ 29min, 平均手术时间 ( 17. 8± 2. 6) min; 手术类型: 隐睾下降固定术18 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6 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13 例、其他11 例。观察组患儿中男34 例, 女22 例; 年龄3 ~ 10 岁, 平均年龄 ( 5. 6 ± 1. 8) 岁; 体质量11 ~ 24kg, 平均体质量 ( 14. 3 ± 2. 5) kg; 手术时间12 ~ 31min, 平均手术时间 ( 18. 5 ± 2. 9) min;手术类型: 隐睾下降固定术16 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6 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15 例、其他11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患儿麻醉、手术操作分别由同一组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实施, 均行喉罩, 常规心电血氧监护。对照组给予8%七氟烷 ( 生产厂家: 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5122131) 面罩诱导麻醉, 氧流量6L / min, 至患儿下颌松弛、睫毛反射消失后置入喉罩, 将纯氧流量调整为2L/min, 七氟烷浓度调整为3% ~ 5% ( 1. 2 ~ 1. 5MAC) , 手术期间保持麻醉, 七氟烷维持。观察组先给予1% 利多卡因 ( 生产厂家: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510091) 0. 5ml进行静脉麻醉, 1min后采用输液泵行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滴注, 剂量0. 2μg·kg- 1·min- 1, 然后采用靶控输注系统进行丙泊酚 ( 生产厂家: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 16IB0310) 诱导麻醉, 丙泊酚血浆目标浓度为3μg/ml, 术中维持麻醉剂瑞芬太尼0. 2 ~ 0. 3μg·kg- 1·min- 1。

1. 3 效果评价标准清醒程度: 采用警觉/ 镇静 ( OAA / S) 评分法评定, 总分1 ~ 5 分, 1 分: 轻拍轻推无明显反应, 嗜睡; 2 分: 仅对轻拍轻推有反应, 言语不清; 3 分: 仅对大声呼唤或反复呼唤有反应, 目光呆滞; 4 分: 对姓名呼唤反应迟钝; 5 分: 对姓名呼唤反应正常, 清醒或哭闹。苏醒时间: 麻醉药暂停使用开始到被呼唤睁眼的时间。

1. 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前 ( T0) 、麻醉诱导结束 ( T1) 、喉罩置入时 ( T2) 、切皮时 ( T3) 、切皮后 ( T4) 、喉罩拔除时 ( T5) 的心率 ( HR) 、呼吸频率 ( RR) 、平均动脉压 ( MAP) 、血氧饱和度 ( Sp O2) , 观察两组患者停药后10、15min清醒程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等麻醉效果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HR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 ( P < 0. 05)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RR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 ( P < 0. 05)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MAP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 ( P > 0. 05 )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Sp O2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 ( P <0. 05) ;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两组患儿T2 ~ T4 时间点的HR、RR、MAP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T0 ~ T5 Sp 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2. 2 两组患儿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观察组10min清醒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两组患儿15min清醒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2. 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患儿出现了躁动、恶心呕吐、呛咳、呼吸困难、咽部不适及其他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 9% ,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 2%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3) 。

3 讨论

小儿短小手术刺激小、时间短, 其麻醉要求过程稳、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肌松要求低。临床应用中, 小儿全身麻醉使用的方式如七氟烷吸入麻醉或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对而言, 这些麻醉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如苏醒时间过长, 不利于临床麻醉的应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法是指输注静脉麻醉药时应用药动学原理, 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 以满足临床要求的一种给药方法[4]。靶控输注首先给予机体一个负荷剂量, 使血浆和血循环丰富的组织药物浓度迅速达到目标值, 然后按照药物排除或转运的速率进行补充, 其突出优点在于易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靶控输注麻醉的关键是相应药动学模型的准确性[5]。

瑞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药物, 是纯 μ 阿片受体激动剂药物, 具有起效快, 镇痛效果明显, 消除效率高, 无蓄积等优点。在符合持续用药的基础上, 对小儿短小手术麻醉可联合其他药物使用[6]。丙泊酚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 作为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 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目前多采用靶控输注[7]。由丙泊酚药动学和药理学研究, 丙泊酚的临床适应证已由传统的3 岁以上扩大到如今的婴幼儿和新生儿, 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8]。

临床实践表明, 靶控输注用药的效果优于人工控制输注用药, 靶控输注主要依照药动学原理, 通过调节靶位 ( 血浆或效应室) 的药物浓度实现调整或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满足临床手术麻醉等应用。根据丙泊酚靶控输注的良好应用效果, 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 可实现更加有效的手术麻醉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T2 ~ T4 时间点的HR、RR、MAP比较, 差异显著; 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停药后10min清醒程度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表明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显著, 可稳定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 加快患者清醒进程, 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且不良反应少, 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注: 1mm Hg = 0. 133k Pa;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摘要: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晋江市医院行短小手术患儿11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6例。对照组患儿予以七氟烷吸入麻醉, 观察组患儿予以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前 (T0) 、麻醉诱导结束 (T1) 、喉罩置入时 (T2) 、切皮时 (T3) 、切皮后 (T4) 、喉罩拔除时 (T5) 的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平均动脉压 (MAP) 、血氧饱和度 (Sp O2) , 观察两组患者停药后10、15min的清醒程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等麻醉效果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T2T4时间点的HR、RR、MAP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0T5时间点的Sp 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送返病房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停药后10min清醒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15min清醒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显著, 可稳定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 加快患者清醒进程, 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且不良反应少, 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关键词:麻醉,瑞芬太尼,丙泊酚

参考文献

[1]刘华程, 宋海龙, 黄茜茜, 等.我国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6 (7) :458-461.

[2]董佳, 王保国.等效镇痛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的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33) :6-9.

[3]王明仓, 陈玲阳, 林仙菊, 等.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联合丙泊酚镇静在烧伤换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0, 15 (4) :449-453.

[4]刘华程, 李军, 孔微微, 等.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0, 5 (11) :1280-1281.

[5]张生长, 王世祥, 王福生, 等.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 (23) :4540-4541.

[6]王潇, 赵斌江.瑞芬太尼静脉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5, 17 (11) :1133-1134.

[7]尹秀荣.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在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5) :541-543.

静脉靶控输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1~6月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19~66岁,平均为(42.4±4.6)岁;体质量52~78 kg,平均为(66.2±13.6)kg。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基线资料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以丙泊酚、芬太尼和阿曲库铵,静脉推注诱导插管,剂量分别为1.5 mg/kg、2μg/kg、0.1 mg/kg,术中吸入MAC地氟醚维持麻醉;对照组给予TIVA,靶控瑞米芬太尼和丙泊酚,根据患者体质量设置血浆浓度,其中瑞米芬太尼控制在5 ng/m L左右,患者清醒后调整到0.5 ng/m L,丙泊酚开始为5μg/m L,之后调整到4μg/m L,待患者入睡后给予肌松剂阿曲库铵,剂量为0.1 mg/kg,然后插入气管导管[2]。两组患者插入气管后,设置氧气流量,予以2 L/min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将呼吸参数ETCO2维持在40 mm Hg左右,持续检测患者MAP、ECG、HR、BIS等,必要时予以血管活性药物,保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1.3 评价指标:

术毕停药后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等观察指标,采用OAA/S评分和MMS测试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情况分析:

观察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MM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3 h MM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析:

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晚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以往在手术过程中尤为重视麻醉效果,常用的麻醉方式有TIVA和静吸复合麻醉,其中靶控输注TIVA可快速达到手术要求的麻醉深度,并能够通过调整效应室靶浓度来达到恒定维持的麻醉效果,静吸复合麻醉则同时具备了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的优点,该麻醉方式在全麻中较为常用[3]。近年来,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由全麻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问题已经引起了临床的警觉,如何在提高麻醉效果的同时保证麻醉的安全性,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围术期各时间点OAA/S及MMS评分普遍低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和术后3 h MMS评分分别为(4.7±0.3)分、(29.0±1.1)分,对照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和术后3 h MMS评分分别为(4.0±0.4)分、(29.6±0.8)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在短期内静吸复合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均有短暂影响,静吸复合麻醉表现得相对明显,但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其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摘要:目的 比较和分析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2例拟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给予TIVA,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意识状态、认知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和术后3 h M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晚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均有短暂影响,静吸复合麻醉表现得相对明显,但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认知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熊云川,钟涛,廖礼萍,等.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7(5):2047-2049.

[2]王沛齐,周恩禄,贾宝森,等.全凭静脉靶控输注麻醉不同镇静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4,11(3):944-946.

静脉靶控输注 篇4

关键词: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异氟醚吸入麻醉,临床效果,分析比较

腹腔镜切除术是现代临床中治疗急性胆囊病变最为有效与常用的治疗方式, 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仅与手术的过程与患者的恢复密切相关, 还与术中的麻醉效果具有较为明显的关系[1]。所以,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手术的成功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临床中最为理想的外科麻醉方式不仅要求麻醉诱导迅速, 还要求患者在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停止给药之后患者苏醒快速, 且对患者的呼吸等无明显影响[2]。该研究中出于对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该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展开了分组麻醉, 并对比分析了麻醉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资料均来源于该院所收治的行腔镜胆囊切除临床患者病例, 共抽取其中的128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后, 每组64例。对照组中有男35例, 女29例, 年龄23~78岁之间, 平均 (46.8±12.6) 岁;治疗组中有男37例, 女27例, 年龄24~79岁之间, 平均 (47.2±12.7)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行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异氟醚吸入麻醉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麻醉, 而治疗组患者则运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方式来进行麻醉, 其具体的麻醉方式如下:

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开放静脉通道, 并对其进行心电监测, 给予患者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血浆的靶浓度为2.0~3.3 g/m L。待患者入睡之后给予其维库溴铵0.1 mg/kg。患者在完全入睡, 且其T4/T1=0的时候在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在患者手术之前的30 min停用维库溴铵, 在手术结束之前的10 min停用丙泊酚。

1.3 统计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组患者麻醉诱导以及气管插管时患者的血压和心律变化, 停药之后患者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靶控输注技术是现代临床中麻醉给药方式的一次重大革命, 它有效的将微机技术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药效动力学相结合, 从而对患者的临床麻醉用药进行较为有效的监控, 使得临床中对患者进行的麻醉安稳而可控。运用此项麻醉给药技术, 麻醉医师可以详细的根据患者的反应以及手术的刺激强度来调节麻醉药物的用量, 从而较好的维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 并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等[3]。

丙泊酚是临床中一种新型的、短效静脉麻醉药物, 患者在进行麻醉之后苏醒迅速且完全, 这是其他麻醉药物与麻醉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异氟醚吸入麻醉在患者手术的过程中使得患者出现了心律加快、呼吸抑制等临床不良反应, 大量的使用将会加重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损伤, 也将导致患者术后恢复延迟的出现[4]。该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 运用丙泊酚反馈靶控注入静脉麻醉的方式来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麻醉, 其临床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其具有麻醉起效快, 作用时间较短, 患者苏醒之后无明显的不适感等临床特点。此外, 丙泊酚与吸人麻醉药物进行比较, 其显著的临床优点是能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

综上所述,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而言, 在手术的过程中运用丙泊酚反馈靶控注入静脉麻醉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麻醉不仅十分的安全和可靠, 且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麻醉效果, 有利于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是临床中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杰.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7, 12 (2) :172-173.

[2]刘晓绛, 黄健承, 罗希, 等.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呼吸循环和意识恢复的比较[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5 (2) :43-45.

[3]纪健, 李正, 朱涛.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22) :3892-3894.

[4]宋蕴安, 王珊娟, 杭燕南.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对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7, 28 (6) :536-539.

静脉靶控输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6~9 月我院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86 例,ASA Ⅰ~Ⅱ级。 手术包括胸外、普外、骨科、妇科。 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组(TCI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DF组),各43 例。 排除标准:有精神、神经疾病史患者; 长期服用和滥用安定和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有气道梗阻、严重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 两组患者对麻醉方式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禁食,常规心电监测和吸氧。 TCI组麻醉方法: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商品名:静安,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进口分装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376)和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静脉麻醉,丙泊酚(1.5 mg/kg)、瑞芬太尼(2.0 μg/kg)、维库溴铵(0.15 mg/kg)静注麻醉诱导,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行呼吸机正压通气,潮气量6~10 m L/kg,呼吸频率10~16 次/min。 麻醉维持期采用丙泊酚(靶浓度为3~4 μg/m L)、瑞芬太尼(靶浓度为3~5 ng/m L)靶控输注,并根据麻醉深度来调控二者的靶浓度,维库溴铵0.15 mg/(kg·min)靶控泵(德国费森尤斯注射泵)间断泵入以维持肌松。关闭切口时逐步下调丙泊酚浓度,术毕停止输注,术毕0.5 h后停止输注瑞芬太尼。 DF组麻醉方法:静吸复合麻醉开始时采用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2.0 μg/kg、 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麻醉诱导。 设置的呼吸参数同TCI组,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行呼吸机正压通气;麻醉维持期持续吸入2%~3%的七氟烷3 L/min,同时持续静注丙泊酚2 mg/(kg·h)和瑞芬太尼2.0 μg/(kg·min), 术中间断给予患者维库溴铵以维持肌松;术毕前10 min停用七氟醚吸入,前5 min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插管成功后两组患者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并根据术中监测结果适当调整给药浓度或输液速度,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两组患者均在意识清楚、呼之睁眼、呼吸平稳、循环稳定后拔出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1诱导前、手术开始30 min、术后1 h、术后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无创或有创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2观察患者术中知晓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 天和第8 天两个时间段随访,术后调查术中知晓用国际通用[1]的5 句话(在入睡前你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 在醒来时你所记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在这二者之间你还记得什么?在术中你做过梦吗?有关这次手术你感觉最差的是什么?)。 3记录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气管导管)时间。4警觉/镇静(OAA/S)评分情况,主要用来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2]:观察拔管即刻、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拔管后1 h、拔管后3 h时患者OAA/S评分情况。 OAA/S评分采用5分制进行评分,5分:对患者呼喊名字反应迅速,完全清醒;4 分:对患者呼喊名字反应迟钝,语速较慢;3 分:仅在大声呼唤后有反应,言语不清,目光呆滞;2 分:对其轻推或轻拍才能反应,但语言不清难辨;1 分:昏睡状态,无反应。 5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烦躁、血氧饱和度下降、疼痛)发生情况。 患者清醒、定向力恢复时采用语言模拟疼痛评分(VRS)法[3]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身高、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诱导前、手术开始30 min、术后1 h、术后2 h,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中知晓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术中知晓发生例数均为0 例。 TCI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早于D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OAA/S评分:拔管即刻、离开PACU、拔管后1 h时TCI组高于D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拔管后3 h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4。

注:1 mm Hg=0.133 k Pa

注:OAA/S:警觉/镇静;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2.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均为2 例,均未发生烦躁、血氧饱和度下降,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患者均使用镇痛泵, 发生疼痛的患者均给予了止痛药物进行治疗。

3 讨论

研究认为,理想的麻醉方法应镇静、镇痛完善,术中无知晓,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且对循环抑制轻,术后苏醒迅速、无呼吸抑制等[4,5]。 近年来,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系统是以药代学和药效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药物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的一种给药方法。 其应用简便、给药精确、可控性比较好,且与吸入麻醉比较,本系统给药不经过呼吸道且无环境污染,因此逐渐被应用到临床麻醉中。麻醉药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超短效阿片样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迅速、消失极快无蓄积等特点,其阿片样作用不需要药物逆转,因此能克服芬太尼和阿芬太尼产生的术后恢复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和阿芬太尼[6,7]。丙泊酚具有起效快速、用后无蓄积、患者苏醒完全等特点[8]。 有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用对手术患者来说是一种理想的靶控输液麻醉方法[9]。 本研究中笔者对靶控输液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种麻醉方法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均很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用BIS进行监测,可全程监测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并根据术中监测结果适当调整给药浓度或输液速度,因此可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而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可为临床麻醉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也是减少患者麻醉术中知晓的前提[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的发生,提示了在BIS监测下可使患者血压、心率保持平稳,弥补麻醉药物在大脑皮质组织内浓度的维持程度或阶段性不足,进一步减少术中知晓发生。 与有关文献研究相一致[11,12,13,14]。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TCI组呼吸恢复时间、 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早于DF组,这主要是因为瑞芬太尼的代谢和消除迅速,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尤其是消除不是体内再分布而是快速清除体内,因此,长时间输注无蓄积,不受输入时间影响,且时-量半衰期与时间无关,不随时间延长而延长,瑞芬太尼配伍短效麻醉药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在手术结束后能在数分钟内快速消除,而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为了达到手术过程中的BIS,使用七氟烷的患者在停药时需吸入相对更高的浓度[15,16]。 因此与吸入七氟烷麻醉比较,持续靶控泵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能更灵敏地控制二者的血药浓度,对呼吸系统及其血液循环影响更小,麻醉过程更加平稳,可有效防止患者对手术过程中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停药后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更快、苏醒更早,更有利于早日拔管,且术后意识恢复也更快。 与有关文献相一致[17,18,19,20,21]。 北美多中心研究显示,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停药后患者3~11 min内自主呼吸恢复,12 min后拔管[2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苏醒时间均在20 min之内, 表明患者尚未产生苏醒延迟,因此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应用到中老年患者中。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烦躁,可能与手术时间短、BIS的监测及麻醉药的残余作用和苏醒完全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可以与患者对应激反应能力降低有关,需进一步对上述可能因素进行观察分析。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但均出现了术后恶心呕吐反应,结果提示患者在术后尚需给予合适剂量的止呕药,针对疼痛两组患者均及时使用了镇痛泵给药处理。

静脉靶控输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行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2例, 女34例, 年龄48~71岁, 平均年龄 (58.6±5.6) 岁。纳入标准:与本组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麻醉药物过敏史、依赖史者;全身性感染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者;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 各38例, 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使用芬太尼1.0μg/kg静脉给药, 2 min后使用丙泊酚1.2~1.5 mg/kg静脉推注。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 表示达到全身麻醉状态, 可以采取手术。术中根据患者情况, 每次加用20 mg丙泊酚确保麻醉稳定性。

B组:术前做好心理疏导, 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 使患者有心理准备, 保持情绪稳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0.8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1.1 mg/ml, 同时进行靶控输注。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值达到75左右开始进行手术。术中根据患者情况对异丙酚、瑞芬太尼浓度进行调整, 维持BIS值为80左右。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 (T0) 、麻醉诱导后 (T1) 、气管插管后 (T2) 、手术操作中 (T3) 等不同时间段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进行记录。了解两组患者内镜下食管蠕动及视野情况。内镜下食管蠕动及视野情况判定:黏膜未见异常, 蠕动较好, 贲门开闭较好为满意;黏膜出现轻微异常, 蠕动减慢为一般;黏膜出现明显异常, 蠕动缺乏, 贲门出现痉挛为不满意。满意率= (满意+一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在麻醉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及心率情况有明显波动, 而B组血压及心率则处于较为平稳状态,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B组镜下食管蠕动及视野情况满意率与A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A组各时间点比较, P<0.05;1 mm Hg=0.133 k Pa2

注:两组比较, P>0.053

3 讨论

丙泊酚为快速麻醉短效药物, 其镇静效果较好。但其对咽部刺激抑制较差, 镇痛能力较差, 在单独使用时, 需要较大剂量应用[3]。丙泊酚与阿片类药物可起到协同作用, 能起到增强药物作用目的。芬太尼是阿片类受体激动剂, 其可快速起效, 且心血管抑制轻微, 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效果[4]。但是两种药物均可起到抑制效果, 其剂量、丙泊酚用量、输注速度、麻醉深度等未有效控制, 都可能对患者呼吸、血压及心率造成一定影响。经本组研究显示, A组在麻醉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及心率情况有明显波动, 而B组血压及心率则处于较为平稳状态,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B组镜下食管蠕动及视野情况满意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提示, 实施异丙酚与瑞芬太尼进行靶控输注, 其麻醉安全性更高, 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且不会影响手术实施效果。

靶控输注为药代动力学与计算机结合形成的给药方式, 经计算机辅助下, 可以直接控制靶浓度, 根据需要, 及时对麻醉深度进行调控, 从而使麻醉控制效果更好[6]。而异丙酚及瑞芬太尼具有半衰期短、起效快等特点, 采取靶控输注方式具有较好效果[7]。瑞芬太尼为新型阿片类受体激动剂, 作用时间短, 且效果强、起效快速, 镇痛效果较芬太尼高2倍以上, 因此为靶控输注首选药物[8]。

综合上述, 对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实施异丙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 具有较高安全性, 减少对患者心率及血压损伤, 利于患者恢复, 不影响手术实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海燕, 郑海珍, 肖仲祥, 等.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肝硬化食管静脉套扎术的安全性评价.海峡药学, 2012, 24 (3) :200-202.

[2]马冬梅, 池萍, 权哲峰, 等.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用于胃镜检查治疗术的麻醉效果.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3) :175-176.

[3]刘世良.肝硬化患者复合瑞芬太尼时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 :64-65.

[4]杨清峰, 张旭, 江泳, 等.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应用.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1) :48-50, 53.

[5]李凯, 邹军, 赵国庆, 等.不同麻醉药物用于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临床观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 15 (9) :499-502.

[6]周锋, 魏桂良, 肖如红, 等.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45-46.

[7]齐爽, 刘燕.右旋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老年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21 (14) :4012-4013.

静脉靶控输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100例, 男44例, 女56例, 年龄25~65岁。胆囊炎35例, 胃癌14例, 甲状腺17例, 乳癌11例, , 声带息肉12例, 宫颈癌11例。ASA分级Ⅰ~Ⅱ级。其中随机分为血浆靶控输注组X组50例, 男23, 女27例。恒速输注H组50例, 男21, 女29例。均拟实施静脉复合全麻。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ECG、BP、SPO2、BIS, 麻醉准备充分后, X组用威利方舟双通道靶控泵实行血浆靶控诱导, 配药比例是:丙泊酚10mg/m L, 瑞芬太尼是20μg/m L。设定参数: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丙泊酚目标血浆浓度。H组实行人工诱导, 丙泊酚2mg/kg静脉推注。诱导后, 均行气管内插管, 接麻醉机控制, X组实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分通道血浆靶控输注维持深度, H组用普通微量泵恒速混合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深度, 术中根据生命体征调控麻醉深度, 术毕均顺利复苏拔管, 严密记录好所有相关监测数据。其他用药无差异性。

2 结果

与H组相比, X组可以迅速而平稳地达到目标浓度, 麻醉诱导时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术中麻醉深度易于调节, 手术结束停药后可以预测患者的苏醒和恢复时间, 使用简便、精确、可控性好。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

2.1 诱导期

X组比H组诱导时间略长, 用量略少, 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诱导和维持是密不可分的。诱导给药基础原则是:为达到靶控输注的目的, 给予负荷量迅速建立预期的血药浓度, 再用维持量输注以补偿从血浆和效应部位中清除的药物, 根据药代学, 负荷量=效应室分布容积×药物血浆浓度[1]。威利方舟双通道靶控泵会根据设定参数计算负荷量并自动输入, 例如, 某患者拟丙泊酚诱导目标血浆浓度为4μg/m L, 瑞芬太尼诱导目标血浆浓度为4ng/m L, 计算机计算后提示:丙泊酚注射16s约4.74m L。瑞芬太尼4s注射0.81m L。就是表示计算机开始以1200m L/h的速率 (速率是递减) 在16s输入4.74m L以达到预期的丙泊酚目标血药浓度, 然后自动的降低速率输入余下量, 一般血浆浓度在1~2min效应室浓度达到血浆浓度的50% (t1/2 ke0) , BIS降至60左右, 3min时, 效应室浓度达到血浆浓度的85%~90%, BIS降至55左右, 此时插管一般没心血管反应。而H组丙泊酚诱导量根据2mg/kg而来, 诱导量并不精确, 而且依靠人工的推注速率更没有X组精确, 因此往往用量过多速率过快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外, X组诱导丙泊酚量明显减少, 比H组约人平减少约8%~10%, 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因为是复合用药, 我们一般丙泊酚诱导目标血浆浓度为3~4μg/m L。瑞芬太尼诱导的血浆靶浓度为4~6ng/m L。

2.2 维持期

通过临床观察, X组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准确计算和自动调控输注速率, 能够直观的看到如何达到和维持稳定的目标浓度, 因此术中麻醉深度易于调节和平稳。H组则只能够调节速率来达到想要的深度, 药物血浆浓度并不稳定, 血药浓度忽高忽低而导致麻醉忽深忽浅。由于药代动力学模型的误差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 靶控浓度和患者的实测血浆浓度之间会有一定的误差, 但事实上靶控浓度的变化与临床药效学指标如血压、心率、BIS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这种系统误差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

X组中威利方舟双通道靶控泵可以通过切换键调到实时靶控数据界面, 即可以清楚的看到输注速度、靶浓度、血浆靶浓度、效应室靶浓度、苏醒浓度, 注射总量、注射时间等。可以根据生命体征和BIS的变化来调控血浆靶浓度, TCI会自动快速的调控输注速率来达到所需的稳态血浆浓度。根据药代学, 维持量=清除率×药物靶部位浓度。例如:某患者体质量50kg。拟维持血浆浓度丙泊酚为2.5μg/m L瑞芬太尼为2.5ng/m L。当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完全相等时, TCI此时显示丙泊酚的速率为22.5m L/h, 瑞芬太尼的速率为15.45m L/h。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印证是怎么得来的。丙泊酚:30m L/ (kg·min) ×2.5μg/m L×50kg×60min=225mg/h, 配药为10mg/m L, 即为22.5m L/h。瑞芬太尼:41.2 m L/ (kg·min) ×2.5ng/m L×50kg×60min=309ug/h, 配药为20μg/m L。即为15.45m L/h。再计算混合用药的比例为:丙/瑞=225&#247;309≈0.72。值得大家借鉴去混合配药, 但也说明丙泊酚与瑞芬混用的弊端。表1可以了解适宜血浆靶控输注的相关药物的各阶段的麻醉维持所需血浆靶浓度。

2.3 苏醒期

通过临床观察, 两者相比而言, X组比H组麻醉苏醒快、准。X组中威利方舟双通道靶控泵可以提示丙泊酚与瑞芬的苏醒浓度、苏醒时间, 可以指导分步准确停药。而H组恒速输注泵如何停药则显得相对的盲目。TCI技术可以计算药物浓度的下降, 可以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可以快速正确地调控血浆中麻醉药和镇痛药的靶浓度, 计算并显示效应室的浓度变化, 停药后仍可以继续计算和显示血浆和效应室浓度的下降情况。根据临床经验和药物的治疗浓度窗, 可以准确的了解到患者的血药浓度是否已达到清醒水平。另外, 可以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模型预测麻醉药物的恢复时间, 并通过倒计时的方式直观的提示苏醒时间。准确率达90%以上。

3 体会

3.1 完整的TCI系统由微计算机控制的输注泵、根据药动学模型编写的控制程序及相关的辅助部件三部分组成, 我们现有的三部威利方舟靶双通道靶控泵, 是目前将这三者整合在一起很完美和很实用的商业化靶控输注泵, 通过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的确如上面所说, 麻醉效果确切、调控更加精确, 可控性强, 苏醒迅速完全, 值得推广。

3.2 了解药物的滞后现象。也就是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之间达到完全平衡的时间。通过观察, 发现:维持恒定的血浆靶浓度的前提下, 丙泊酚达到95%平衡需10min, 达到100%平衡需25min。瑞芬太尼达到95%平衡需8min, 达到100%平衡需20min。还发现, 当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完全相等时, 输注速率以每2秒0.01m L/h的速度递减, 此时的速率可以说是动态的平衡。当要调控血浆靶浓度时, 如果是调高, 则通过加快速率首先快速提升血浆浓度至目标浓度, 需约1min就可以达到, 此时速率是递增的, 效应室达到完全平衡需要10~15min。反之要调低, 则泵自动停药也需约1min, 血浆浓度快速下降至目标浓度后, 才开始启动注射, 其速率是递减的, 效应室达到完全平衡也需要10~15min。如果是需要换药, 效应浓度达到完全平衡也需要10~15min。

3.3 需注意问题

TCI系统显示的血浆和效应室的靶浓度是根据药代动力学推算出来的, 前提是假设患者的血浆药物浓度为零, 时间浓度并不知道, 如果系统一旦中断,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为的将注射泵停下来, 例如需要更换时, 此时系统会将停泵时间记录下来, 并继续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进行计算, 一旦重新工作, 可以自动调整泵速, 恢复原靶浓度。二是如果退出系统, 或者发生故障, TCI重新工作时, 不会考虑体内现存药量, 任然将机体血浆浓度视为零, 这样推算出来的靶浓度将与实际情况误差很大。

4 结论

4.1 科学性

靶控输注 (TCI) 是静脉给药技术的重要变革[1], 它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一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是划时代的变化。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利用药室模型计算制定出的个体给药方案, 从而更好地实现了静脉用药个体化。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 靶控输注速率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数, 不会造成血药浓度上下波动, 用TCI麻醉给药系统, 如同在麻醉蒸发器上选定吸入麻醉浓度一样, 在静脉麻醉中选定患者所需要的麻醉药血药浓度, 因此, TCI又被称为静脉蒸发器[2]。

4.2 优越性

与传统的人工诱导相比, 血浆靶控输注诱导意识丧失的时间略高于人工诱导但诱导药量明显减少, 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麻醉维持中, 恒速输注稳定的是输注速率, 而血药浓度是不平稳的, 血药浓度忽高忽低而导致麻醉忽深忽浅, 而TCI系统稳定的是血浆靶浓度, 输注速率是不断的在动态变化和微调的, 速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数, 麻醉更加平稳, 麻醉深度更加可靠, 术中知晓率更低, 麻醉苏醒也快于传统的方法, 倒计时的方式直观的提示苏醒时间, 可以指导准确停药。

综上所述, 其原理是很科学的, 其特点是诱导和维持是密不可分的, 其应用是很广泛的, 其优点是肯定的, 其缺陷是有待改进的, 如果能够熟练的应用到临床中去, 扬长避短, 将对麻醉质量和麻醉安全有一定的提高, 必将促进麻醉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因明, 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下一篇:贸易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