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靶控输注(精选8篇)
复合靶控输注 篇1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管疾病简单易行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普外科或消化科医生处理肝胆道疾病,特别是肝胆道梗阻问题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ERCP是技术要求高,风险最大的消化内镜操作,要求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检查。但像胃镜检查一样,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会觉得强烈恶心、咽喉和腹部疼痛甚至不能配合检查,严重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患者施行全身麻醉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都具有起效快、时效短的特性,适合以连续输注的方法给药和用于门诊内镜检查的麻醉[2]。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 tnfusion,TCI)用于ERCP麻醉的研究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拟比较ERCP术中,不同靶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ERCP术的患者15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20~25 kg/m2,心功能Ⅰ或Ⅱ级,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无哮喘病病史,无贫血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3组(n=50):P4.0组、P4.5组和P5.0组。
1.2研究方法
患者检查前均禁饮4 h、禁食6 h。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给予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缓慢静脉推注(静推)山莨菪碱0.2 mg/kg。10 min后嘱患者俯卧头右侧位,胸腹部下方垫长软枕,鼻导管吸氧3 L/min。连接INTELLIVUE MP60型多功能监测仪(Philips公司,德国),连续监测心电图(ECG)、MAP、HR和Sp O2,连接Narcotrend R-Compact监测仪(Schiller公司,瑞士,产地德国)监测麻醉深度(NT)。ERCP术前靶控输注丙泊酚(得普利麻,500 mg/支,批号:GK533,阿斯利康公司,英国)、瑞芬太尼(瑞捷,1 mg/支,批号:090503,人福公司,中国宜昌)行全凭静脉麻醉,采用Marsh药代动力学参数,按组别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0或4.5或5.0μg/mL,采用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设定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为1.5 ng/mL,靶控输注泵显示二者效应室浓度达目标浓度时开始检查,检查结束时停止靶控输注。
检查中出现连续呛咳或体动时(由同一位纤支境检查术者评估,单盲),每次升高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0.5μg/mL,停止呛咳或体动后恢复原设定靶浓度。平均血压下降大于基础血压30%时或心率低于55次/min予麻黄素5 mg/次静脉注射(静注)。检查期间SpO2<85%暂停检查并采用面罩供氧手控辅助呼吸,SpO2恢复到90%以上后继续检查。ECG示心律失常马上结束检查,对症处理。发生SpO2<85%或心律失常的患者记录为1例不良事件。
1.3观察指标
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0)、进镜时(T1)、镜至十二指肠乳头(T2)、术中(记录术中任意3次取均值)(T3)及患者清醒(T4)时的SBP、DBP、HR、SpO2和NT值。记录异丙酚与瑞芬太尼的用量、SpO2最低值、操作时间(从入镜到出镜)和患者苏醒时间(停止TCI至患者睁眼时间)。记录需麻黄碱静注、体动、呛咳和打鼾的患者例数。术后调查术者的满意度(双盲,10分制:非常不满意1分,非常满意10分)。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间3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LSD-t检验);组内不同时点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组SBP、DBP、HR及Sp O2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Sp O2最低值P5.0组最低(P<0.05)(见表2)。
3组的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0组苏醒时间比其他组长(P<0.05)(见表3)。
3组的NT值指数数学平均值在检查过程中均在25~60的麻醉亚级内(见表4)。
术者的满意度P4.0组(5.2±1.8);P4.5组(7.9±1.9);P5.0组(5.5±1.6),P4.5组最高(P<0.05),其他3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
P5.0组的打鼾患者比例最高(P<0.05),轻托下颌或调整体位可使情况改善。P4.0组体动和呛咳的患者比例最高(P<0.05)。麻黄素处理患者例数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未出现SpO2<85%或心率失常的不良事件(见表5)。
注:1)与各组T0时点比较,P<0.05;2)与P5.0组比较,P<0.05
注:覮与P5.0组比较,P<0.05
注:覮与其他组比较,P<0.05
注:覮与其他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ERCP国内外的麻醉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咽喉部表面麻醉,二是清醒镇静,三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3,4]。表面麻醉只能减轻咽喉部不适,不能消除刺激胆道所引起的腹部疼痛;应用镇静镇痛药物做清醒镇静麻醉是目前使用最多的ERCP检查的麻醉方法,但由于用药量小,无法完全消除疼痛不适,很多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体动造成危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最为安全,但术前准备时间长,术后需复苏拔管,不利于快速检查,增加患者轮候时间,且机械控制呼吸造成术后肺部损伤的潜在风险[5]。麻醉方法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ERCP检查的普及。该研究采用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患者舒适且复苏快速,比以往的麻醉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
丙泊酚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时效短的优越特性。它不仅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而且恢复后头脑清醒,精神愉快。丙泊酚伍用于ERCP麻醉为较多国内外文献所推荐的药物[6]。瑞芬太尼超短的半衰期为门诊麻醉用药的首选,但需要注意其剂量相关性的呼吸抑制可能增加麻醉的风险。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 tnfusion,TCI)是以经典的药代-药效学理论为依据,利用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过程进行模拟,并寻找到最为合理的用药方案,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实现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定于预期值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靶控输注可迅速靠近并达到预设浓度从而减少呼吸抑制的风险,使患者的循环和呼吸不因药物浓度过度改变而波动,可控性更强。
根据相关文献[7,8,9],本研究选择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4.0~5.0μg/m L),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1.5 ng/m L)靶控输注,行ERCP术的麻醉。NAR-COTREND镇静深度评分可以把麻醉下的脑电图进行自动分析并分级,有效评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深度[10]。本研究中3组的NT值都处于NT的麻醉状态亚级内,SBP、DBP、HR和Sp O2数学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均无出现Sp O2<85%或心率失常的不良事件,提示选择的靶浓度范围内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双靶控输注麻醉下行ERCP术安全有效。P5.0组的打鼾患者比例最高、Sp O2值的最低值最低,提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呼吸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靶浓度较高的时候抑制作用较明显。P4.0组体动和呛咳的患者比例最高,提示该浓度的麻醉深度仍需进一步提高。P4.5组的麻醉效果较好,打鼾、体动和呛咳的患者比例少,苏醒时间短,是所选靶浓度范围内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双靶控输注用于ERCP术较好的靶浓度配伍。
本研究中,P4.5组和P4.5组各有1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血压下降需要静脉注射麻黄素处理,提示异丙酚及瑞芬太尼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醉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各组患者的心率未见明显下降,可能与术前应用山莨宕碱有关。ERCP特殊要求的俯卧体位为确保医疗安全的麻醉处理带来困难,可在患者身下垫软枕,减轻患者自身重力对胸腹的压迫,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减少缺氧情况的出现,也可减少因胸腹器官受压引起的回心血量减少致低血压反应。
综上所述,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4.5μg/m L)复合瑞芬太尼(1.5 ng/m L)靶控输注行ERCP术麻醉,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高元平,徐莉,王影琴,等.胃镜检查诱发心脏猝死1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93.[1]GAO YP,XU L,WANG YQ,et al.A case of cardiac suddendeath leaded by endoscopy[J].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2006,23:93.Chinese
[2]赵素真.门诊手术麻醉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127-128.[2]ZHAO SZ.Anesthesia development of ambulatory surgery[J].TheJournal of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2003,19:127-128.Chinese
[3]THOMSON A.An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during ERCP[M].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7,35:302.
[4]RAYMONDOS K,PANNING B,BACHEM I,et al.Evaluation of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under conscioussedation and general anesthesia[M].Endoscopy,2002,34:721-726.
[5]OSBORN IP,COHEN J,SOPER RJ,et al.Laryngeal mask air-way-a novel method of airway protection during ERCP:compari-son with endotracheal intubation[M].Gastrointest Endosc,2002,56:122-128.
[6]WEHRMANN T,GROTKAMP J,STERGIOU N,et al.Elec-troencephalogram monitoring facilitates sedation with propofol forroutine ERCP: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M].Gastrointest En-dosc,2002,56:817-824.
[7]刘芳,徐志鹏,岳云,等.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和效应室靶浓度的EC-(50)与脑电双频普指数的关系-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324-327.[7]LIU F,XU ZP,YUE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bispectralindex and target plasma and effect-site EC50 for propofol by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t loss of consciousness:a multicenterclincical study[J].Chinese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2007,27:324-327.Chinese
[8]HAENGGI M,YPPARILA H,TAKALA J,el al.Measuringdepth of sedation with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during con-trolled infusion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in healthy volunteers[J].Anesth Analg,2004,99:1728-1736.
[9]FANTI L,AGOSTONI M,CASATI A,et al.Target-controlledpropofol infusion during monitored 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RCP[J].Gastrointest Endosc,2004,60:361-366.
[10]NARCOTREND.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narcotrend,bispectralindex,and classical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variables during in-duction,maintenance,and emergence of a propofol/remifentanilanesthesia[J].Anesth Analg,2004,98:1346-1353.
复合靶控输注 篇2
关键词 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 唇腭裂手术 麻醉
资料与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小儿唇腭裂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8岁,体重10~23kg。术前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按用药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Ⅰ组,n=20),氯胺酮芬太尼复合组(Ⅱ组,n=20)。两组间体重、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方法:所有患儿术前禁食6~8小时,无术前用药,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mg/kg+东莨菪碱0.001mg/kg。入室后,开放静脉,常规监测心电图、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氧饱和度。
麻醉诱导:两组均采用r-羟丁酸钠(r-OH) 50~60mg/kg、丙泊酚1~2mg/kg、琥珀膽碱1~1.5mg/kg静脉注射,待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
麻醉维持:Ⅰ组:靶控输注(TCI)(TCI-Ⅰ型注射泵,rer2.0,模式:Minto),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4ng/ml,恢复期为1ng/ml。Ⅱ组:氯胺酮100mg+芬太尼0.1mg+0.9%生理盐水100ml,静脉持续滴注,15~30滴/分。两组均间断吸入异氟烷0.5~1%,术毕15分钟前停吸,仙林0.05~0.1mg/kg,间断静注。
监测:观察两组插管后5分、切皮、切皮后5分、切皮后30分、术毕(拔管前)各时段血流动力学(SBP、DBP、HR)变化和麻醉恢复情况(睁眼时间、呼吸满意、拔管时间以及术毕躁动和哭闹情况)。
复合靶控输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6~7月择期手术患儿30例, 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 年龄6~12岁。病种包括疝、鞘膜积液、尿道下裂、髋脱位、隐睾、血管瘤、骨折内固定物取出、赘指 (趾) 、尿道瘘等。所选病例均排除过度肥胖儿 (体质量超过标准体质量20%) , 并发呼吸、循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及肝肾功能异常者;排除手术时间<30min者。根据所用麻醉药物及方法的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MK组和K组各15例。MK组男10例, 女5例;平均年龄 (8.31±1.25) 岁;体质量 (19.31±4.26) kg;手术部位:四肢6例, 会阴部5例, 腹部4例;手术时间 (45.53±9.35) min。K组男9例, 女6例;平均年龄 (8.24±1.21) 岁;体质量 (19.26±4.35) kg;手术部位:四肢7例, 会阴部4例, 腹部4例;手术时间 (45.53±9.35) min。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设备: (1) TCI-Ⅰ型注射泵由立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有靶控输注和恒速输注2种给药方式, 注射泵内放置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依托咪酯、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维库溴铵、阿芬太尼、瑞芬太尼9种药物的药代-药效学模型, 其软件界面自动显示的参数:注射器品牌、药物名称、血浆靶浓度、效应室靶浓度、输注速度、苏醒靶浓度、苏醒时间及体内药物浓度趋势图等。 (2) 惠普监测仪:为惠普公司 (德国) 产品, 可监测末梢经皮血氧饱和度 (SpO2) 、心率 (HR) 、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
1.2.2 药物: (1) 咪达唑仑注射液:每支10mg/2ml, 由徐州恩华药液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2) 盐酸氯胺酮注射液:为水剂, 每支100mg/2ml, 由连云港恒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2.3 麻醉方法: (1) 术前访视:熟悉手术患儿情况, 术前与所有患儿法定监护人签定同意麻醉协议书。所有患儿术前均严格禁食4h、禁饮2h。术前药用阿托品 (0.01mg/kg) 及复方冬眠灵 (氯丙嗪:异丙嗪=2∶1) , 用量以氯丙嗪1mg/kg计算 (体质量>25kg者仅用25mg) , 术前30min肌内注射。 (2) 麻醉方法:患儿入手术室后, 连接惠普监测仪, 监测SpO2、HR、SBP、DBP。选择外周静脉穿刺置管输液, 输注半张液 (2.5%葡萄糖+0.45%氯化钠) 10mg·kg-1·h-1。开启TCI-Ⅰ型注射泵, 输入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 选择“TCI”模式, 目标浓度选择“效应室浓度”, 药物选项为“咪达唑仑”, 药物浓度为“1000μg/ml” (咪达唑仑配置方法:10mg加入生理盐水至10m1) 。K组给予氯胺酮2mg/kg诱导剂量静脉滴注后, 以2.0mg·kg-1·h-1开始泵入氯胺酮, 术中根据麻醉需要调节泵入速度。MK组以200ng/ml (效应室靶浓度) 开始TCI咪达唑仑, 切皮前给予氯胺酮1.5mg/kg静脉诱导量后, 以1.5mg·kg-1·h-1持续开始泵入氯胺酮, 术中根据麻醉需要调节氯胺酮的泵入速度。如果患儿SpO2<95%, 则给予面罩吸氧, 必要时辅助呼吸。术中按需补充血容量。
1.3 麻醉监测指标 (1) 全程监测、记录患儿SpO2、HR、SBP、DBP; (2) 记录用药时间、TCI值、切皮时间, 观察患儿术中有无肢动、吞咽、流泪等体动反应; (3) 麻醉深度判定指标:出现肢动、头动、呻吟、吞咽、睁眼等主动反应, 判为麻醉浅, 流泪、HR加快等不列入主动反应指标。 (4) 不良反应:观察有无躁动、恶心、呕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1 呼吸系统变化
MK组低氧血症 (SpO2<95%) 发生率为6.67%低于K组的1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K组比较, *P<0.05
2.2 循环系统变化 2组麻醉前HR、SBP、DBP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0.05) 。2组麻醉后HR、SBP、DBP均有所降低, 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氯胺酮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
MK组氯胺酮用量为 (8.65±1.54) mg/kg低于K组的 (15.58±4.12) mg/kg,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K组的2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K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TCI可减少麻醉用药的盲目性, 防止麻醉药物过量, 维持麻醉稳定性, 提高麻醉安全性。TCI技术将在成人全麻及镇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TCI咪达唑仑和异丙酚麻醉镇静的优越性明显[2], 但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较少。氯胺酮以其镇痛作用强、无刺激性、对各器官毒性小、作用时间短、可重复用药等优点在小儿麻醉中应用广泛。但单纯使用氯胺酮麻醉, 用量偏大, 麻醉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 苏醒期易出现烦躁、幻觉及噩梦等不良精神症状[3]。咪达唑仑为一新型水溶性苯二氮艹卓类药物, 具有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排泄快、无蓄积残留效应、安全范围广等优点, 且有独特的顺行性遗忘作用。咪达唑仑与氯胺酮配伍应用, 无论口服、肌内注射还是静脉滴注, 均能相互加强其麻醉作用, 降低氯胺酮的用量, 减轻氯胺酮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及心血管兴奋作用。
本研究采用TCI技术对儿童实施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麻醉, 维持咪达唑仑为恒定血药浓度而根据需要调节氯胺酮的用药速率, 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以咪达唑仑效应室药物浓度为目标浓度, 克服了以血药浓度为目标浓度所带来的浓度和时间差异的缺点。其用药程序为:给予负荷剂量后停止给药, 血药浓度很快达到高峰, 血药峰值浓度则明显超过效应室的目标浓度, 此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效应室浓度逐渐升高。当效应室达到目标浓度时与血药浓度相等, 此时重新开始输注, 以维持效应室浓度恒定[4]。以效应室为目标进行TCI起效快, 但是负荷剂量后血药峰值浓度偏高可引起不良反应, 通过限制血药峰值浓度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表明, TCI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应用于儿童麻醉效果良好, 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Wathen等[5]观察发现单独使用氯胺酮麻醉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者, 但低氧血症发生率低。在成人麻醉中降低氯胺酮的输注浓度, 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随之明显降低[1], 说明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咪达唑仑与氯胺酮复合麻醉的缺点是容易抑制呼吸, 引起低氧血症,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但显著低于有关报道的发生率30%[6], 说明TCI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技术能够使麻醉药用量、用药速度及用药时机更加合理, 既按麻醉要求给药充足, 又不至过量。
综上所述, TCI咪达唑仑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儿童麻醉是安全可行的, 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是一种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 (TC I) 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3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MK组和K组各15例。MK组TC I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K组单用氯胺酮静脉麻醉。监测血氧饱和度 (SpO2) 、心率 (HR) 、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等指标, 记录术中低氧血症 (SpO2<95%) 、氯胺酮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MK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为7.14%低于K组的15.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麻醉后HR、SBP、DBP均有所降低, 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MK组氯胺酮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K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TC I咪达唑仑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儿童麻醉是安全可行的, 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是一种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靶控输注,咪达唑仑,氯胺酮,儿童,麻醉
参考文献
[1]肖文静, 邓晓明, 罗茂平, 等.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局部浸润麻醉术中镇静镇痛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 21 (7) :440-441.
[2]赵艳, 蒋建渝, 吴新民.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系统用于术中镇静临床效能的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 22 (2) :80-83.
[3]陈默曦, 许涛, 江伟.氯胺酮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8) :735-736.
[4] Youngs E, Sharer SL.Basic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emic[J].Williams and Wilkins, 1997:221-226.
[5] Wathen JE, Roback MG, Mackenzie J.Does midazolam alter the clinicaleffects ofintrvenous ketamine sedation in children[J].Ann Emery Med, 2000, 36 (6) :579-588.
复合靶控输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2例行喉罩麻醉的外科手术患者, 男45例, 女37例, 最小年龄30岁, 最大年龄74岁, 平均年龄45.9岁,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1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均禁食6 h, 禁水4 h。术前30 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0.01 mg阿托品及0.1 mg地西泮治疗。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及时构建静脉通道, 并将其连接靶控输注装置, 将目标血液浓度及患者基本信息输入其中, 并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依据, 设置给药参数, 并连接好检测仪器, 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治疗。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治疗。即诱导时给予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治疗, 将丙泊酚初始靶浓度设置为1.9~2.1μg/ml, 将瑞芬太尼诱导靶浓度设置为4μg/ml, 待患者意识消失后, 给予患者静脉推注0.1 mg维库溴铵治疗, 在患者肌肉松弛后, 给予患者喉罩套囊注气, 并利用麻醉剂贮气囊挤压, 经麻醉剂检查, 确保通气良好后, 给予患者间歇性正压通气治疗, 然后以手术情况为依据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术中应合理的对瑞芬太尼靶维持浓度进行控制, 通常应将其控制在3~5μg/ml。手术结束前2 min, 应停止丙泊酚、瑞芬太尼输注。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患者血液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时间为 (105.9±42) min, 丙泊酚用量 (18.29±8.64) mg/kg, 术后恢复时间为 (629.5±208.6) s;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时间为 (120.6±50) min, 丙泊酚用量 (31.28±11.34) mg/kg, 术后恢复时间为 (669.4±299.8) s, 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自插罩时至拔罩后3 min患者的MAP及H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麻醉治疗是临床手术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而传统的气管插管麻醉往往会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的影响, 且术后患者苏醒时间长, 同时还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不利于患者康复[1]。因此, 为提高手术效果, 临床上就必须要及时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临床上逐渐将喉罩麻醉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中, 和传统的气管插管麻醉相比, 该麻醉方式不会和患者的声带、气管等器官进行直接接触, 这也就有效的避免了麻醉给患者造成的损伤[2]。同时随着喉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一代喉罩中还设置了引流装置, 其能有效的分离消化道及通气道, 从而防止患者出现误吸、胃胀、反流等现象。因此, 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3]。随着靶控技术的不断发展, 靶控输注技术也逐渐在临床麻醉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输液给药进行控制的, 其能以药物参数为依据, 合理的对药物浓度及输注速率进行控制, 从而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丙泊酚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 其具有起效快、麻醉时间短等优点, 而瑞芬太尼则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 据调查其镇痛效果约是芬太尼的5~10倍。因此, 将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喉罩麻醉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自插管/罩时至拔管/罩后3 min患者的MAP及H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就说明给予行喉罩麻醉的外科手术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治疗可有效的提高麻醉效果,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华程.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喉罩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 2011, 7 (9) :187-188.
[2]张丽.喉罩通气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7 (11) :165-166.
复合靶控输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进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其中观察组男31例, 女29例;年龄19~77岁, 中位年龄43岁。对照组男30例, 女30例;年龄18~75岁, 中位年龄42.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在术前均行常规检查和禁食禁水6h, 术前0.5h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0.1g。患者躺平, 建立静脉通道, 连接靶控输注设备,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设定给药参数, 并进行面罩吸氧2L/min。对照组:设置丙泊酚的初始诱导靶浓度为1.9~2.5mg/kg, 注意持续给药维持术中患者的麻醉深度。观察组:设置瑞芬太尼4μg/ml的初始诱导靶浓度及丙泊酚1.9~2.2μg/ml的初始诱导靶浓度, 待麻醉起效后患者的明显体动消失, 可进行手术, 手术过程中可静脉推注适量维库溴铵缓解患者肌肉紧张情况, 并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加注丙泊酚, 注意对瑞芬太尼的导靶浓度进行控制, 在手术完成前2min停止应用麻醉药物。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用药量及停药后恢复时间。观察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用药量及停药后恢复时间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及停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丙泊酚用药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比较有变化,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丙泊酚是起效较快的镇静药物, 但无镇痛作用, 在单独应用的情况下无法缓解患者手术中的疼痛, 由于疼痛引起的体动, 影响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延长了手术时间的同时也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2]。瑞芬太尼是新型的镇痛药物, 静脉注射后能迅速地发挥作用, 重复使用也不会因药量积聚造成不良反应, 但药量过大会造成肌肉僵硬, 而小剂量又无镇静作用, 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可适量应用维库溴铵松弛肌肉[3]。本结果显示, 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有变化,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喉罩麻醉有着明显的应用效果, 且清醒后患者不良反应小, 安全有效, 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喉罩麻醉的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进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 观察组采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用药量及停药后恢复时间。观察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及停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丙泊酚用药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比较有变化,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喉罩麻醉有着明显的应用效果, 且清醒后患者不良反应小, 安全有效, 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喉罩麻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
参考文献
[1] 唐文敏.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喉罩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31 (28) :57.
[2] 李敏.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 2005, 5 (11) :159.
复合靶控输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从临床中手术患者中选取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患者愿意参与此次研究; (2) 患者的病情已经确诊; (3) 无过往手术史; (4) 患者病程<2年; (5) 年龄18~65岁; (6) 没有手术禁忌证存在; (7) 患者身体状态符合手术和麻醉的条件。排除标准: (1) 患者没有手术意愿; (2) 患者的病情无法被诊断; (3) 有过往手术史; (4) 病程>2年; (5) 年龄不在18~65岁之间; (6) 存在手术禁忌证和麻醉禁忌证; (7) 机体条件无法完成手术和麻醉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4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9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64岁。观察组中男24例, 女20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开始之前均接受常规检查。对照组:初始诱导靶向输注丙泊酚 (Fresenius Kabi Deutschland Gmb H, 国药准字J20080023) , 浓度控制在2.0 mg/kg左右, 持续给药以维持麻醉深度。观察组:初始诱导靶向输注瑞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197) 和丙泊酚浓度分别控制在4μg/ml和2.0μg/ml, 患者的体动症状完全消失后才可以开始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完全苏醒平均时间为 (38.94±10.22) min, 住院平均时间为 (8.25±1.69) d;观察组患者术后完全苏醒平均时间为 (22.10±6.28) min, 住院平均时间为 (6.01±1.24)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喉罩插入是盲插的方式, 不需要借助喉镜来将声门显露出来。喉罩麻醉在临床中的使用比较多, 不同麻醉药物的效果有所不同, 使用什么药物来进行麻醉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在患者的麻醉安全性、手术的顺利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需多研究和总结, 寻找最佳的麻醉效果,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让手术顺利的完成, 而且患者预后效果也比较好, 能够更快的康复。
丙泊酚在临床手术麻醉的应用比较多, 其效果强、见效快、安全性高, 该种药物属于全身麻醉剂, 不会给患者的定向能力带来影响, 术后患者的苏醒速度快, 患者不会有麻醉的困倦感, 持续的时间短, 起效迅速, 手术前采取麻醉镇静时应用非常广泛。但是此药物能够让患者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主要是外周呼吸肌、呼吸中枢抑制等。瑞芬太尼等阿片类短效的麻醉药物具有非常优秀的缓解疼痛和预防呕吐的作用, 使用后, 患者完成手术治疗之后有呕吐的情况出现, 发生率并不高, 而且可以快速的在体内被清除。该药物见效时间短, 这是由于它的量-时半衰期稳定, 能够很好的进行控制, 在临床中经常和丙泊酚联合使用, 降低了丙泊酚的使用剂量, 使患者的呼吸抑制不良情况发生几率降低。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 高于对照组的7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选择靶控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喉罩麻醉的给药方式能够让患者苏醒时间缩短, 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 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突出, 其优势明显, 能够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喉罩麻醉使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手术治疗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喉罩麻醉, 观察组患者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 对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完全苏醒平均时间为 (38.94±10.22) min, 住院平均时间为 (8.25±1.69) d;观察组患者术后完全苏醒平均时间为 (22.10±6.28) min, 住院平均时间为 (6.01±1.24)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喉罩麻醉效果突出, 临床中可以广泛使用。
关键词: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手术,喉罩麻醉
参考文献
[1]唐文敏.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喉罩麻醉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8) :157-158.
[2]李敏.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上海医学, 2009, 15 (11) :158-159.
复合靶控输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麻醉科择期行单纯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37.4岁;ASAⅠ级28例,ASAⅡ级32例。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2.2±2.3)岁;ASAⅠ级14例,ASAⅡ级1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1.9±2.6)岁;ASAⅠ级13例,ASAⅡ级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单纯甲状腺肿切除术,均能忍受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静脉全麻和全凭静脉全麻,术后2 d均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排除不合作、有神志异常、严重心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以及长期使用镇静药品、吸毒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 min均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钠0.1 g,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进入手术室后,连接检测仪,记录术前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的基础数值。调整血压、心率恢复正常范围。
1.2.1 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静脉全麻方法
手术侧内关、合谷处粘贴普通心电极片,连接LH402型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波型选用疏密波(2/100 Hz),刺激强度由弱到强,逐渐调节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值。持续刺激30 min后行静脉全麻。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手术结束。
1.2.2 全凭静脉麻醉方法
开放静脉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采用Shafer模型,TCI-Ⅰ型泵,北京思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测定半数患者切皮时体动的麻醉药物血浆靶控浓度。1 min内出现体动反应为阳性,否则为阴性。两组瑞芬太尼血浆目标浓度均为3 ng/mL。阴性时则下一例患者的瑞芬太尼起始目标浓度降低0.1 ng/mL;反之,如为阳性,则下一例患者的瑞芬太尼起始目标浓度上调0.1 ng/mL。丙泊酚采用Marsh模式,丙泊酚血浆目标浓度均为3μg/mL,丙泊酚血浆目标浓度不变。有呼吸抑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者,丙泊酚目标浓度下降至呼吸抑制消失。
1.3 术中观测指标
经皮穴位点电刺激后,血压、心率、呼吸、SpO2的改变;静脉全麻后患者呼吸抑制情况以及血压心率的改变;切皮时所需的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切皮前后血压、心率、呼吸、SpO2的变化;术中瑞芬太尼总的用药量以及停药至苏醒所需时间。
1.4 术后随访
跟踪随访60例患者手术当日以及术后第1、2天术口疼痛、恶心、呕吐、镇静情况。评分标准如下:
(1)VAS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分)对发生伤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分,规定VAS=0~2分为无痛,VAS=3~4分为轻度疼痛,VAS=5~6分为中度疼痛,VAS=7~8分为重度疼痛,VAS=9~10分为剧烈疼痛。(2)恶心评分:0分为无恶心发生;1分为轻度间歇恶心发生;2分为持续、中度的恶心发生;3分为严重的恶心发生。(3)呕吐评分:0分为无呕吐发生;1分为仅1次呕吐;2分为有几次呕吐发生;3分为反复发生呕吐。(4)镇静评分:清醒为0分;淡漠为1分;昏睡,但能唤醒为2分;昏睡,不能唤醒为3分。
同时,观察所有患者有无术中知晓、术后烦躁、噩梦、幻觉等精神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所用麻醉药瑞芬太尼的平均用药量比较
观察组所用瑞芬太尼的平均用药量为(0.46±0.05)mg,对照组为(0.51±0.09)mg,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比较切皮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反映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观察组切皮前后心率和血压变化差值均明显比对照组少(P<0.01或P<0.05),较为稳定,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较少,能调节切皮时的心率变化以及具有一定稳定血压的作用。见表3、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1 mm Hg=0.133 kPa
2.3 两组术后疼痛、恶心、呕吐以及镇静方面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瑞芬太尼全麻进行手术,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疼痛,疼痛评分为(3.05±0.58)分,与对照组[(6.24±1.08)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在恶心、呕吐以及镇静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 两组苏醒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从停药到苏醒时间比较,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针灸疗法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历史悠久,在人体的某些穴位进行针灸刺激能使身体某部位痛觉迟钝或消失,针刺麻醉就是据此用于手术操作中的一种特殊的麻醉方法。针药复合麻醉具有安全、简便、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又避免了其镇痛不全、肌松不良等缺点,在保留针麻基本的辨证取穴与按神经节段取穴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术中辅助用药,增强了针麻镇痛效果,减轻了肌紧张及心血管应激反应,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同时又大大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1,2,3,4]。
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研究表明[5,6],其通过激发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发挥镇痛作用。此外,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无创、易操作等优点,临床医生和患者更易接受。研究认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频率上使用2 Hz与100 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 Hz)[7]。低频和高频电针可释放强啡肽,作用于κ受体而发挥镇痛作用[8,9,10,11,12]。因此,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本文采用针刺合谷、内关等处的方法,据《灵枢·经脉》中记载针刺合谷、内关等处用于颈、胸手术可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另外,内关具有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的功效,而合谷则具有镇静止痛的功效,这些都证明可以选择合谷、内关作为颈、胸部手术镇痛的穴位。本研究结果认为,在甲状腺切除术中选用合谷、内关等处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靶控输注是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以达到按临床需要调节麻醉、镇静和镇痛深度的目的[13]。本研究采用在静脉全麻时应用靶控输注技术,研究发现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所用瑞芬太尼的用药量较少,停药后苏醒时间也较短。此外,本研究发现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在术后镇痛、恶心、呕吐、镇静等方面都显示较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单纯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观察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切皮时所需的瑞芬太尼目标血浆浓度、心血管应激反应以及术口疼痛、恶心、呕吐、镇静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和术口疼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需用较多的瑞芬太尼。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心血管应激反应较小,临床效果满意。
复合靶控输注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72例, 男39例, 女33例, ASA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评级为Ⅰ级或Ⅱ级。其中颅底病变18例, 颅内血管疾病15例, 垂体腺瘤9例, 大脑右半球病变11例, 大脑左半球病变13例, 其他6例。该72例患者平均年龄 (45±20.5) 岁;体质量 (59.0±11.8) kg;手术时间5~8 h。术前检查72例患者无心、肺疾病, 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排除颅内高压、昏迷及肿瘤位置靠近呼吸循环中枢系统的病例。
1.2 麻醉方法:
72例患者麻醉前30 min均肌内注射咪达唑仑2 mg, 阿托品0.5 mg (排除使用阿片类药物者) 。进入手术室后首先检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变化、脉搏的血氧饱和度。将上肢静脉通路建立, 并且局部麻醉下行右颈内的静脉穿刺, 在患者体内放置双腔静脉导管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及维持输液行左侧挠动脉穿刺, 以持续监测创伤动脉血压。
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组和N组, R组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N组为芬太尼静脉滴注;每组36例。N组是采用麻醉控制仪将患者的体质量、年龄及靶药浓度 (目标血药浓度) 输入, 然后按药代动力学参数在静脉麻醉控制仪中进行给药。参照相关报道的参数, 丙泊酚、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及麻醉手术中的用量分别维持在3~6 mg/L、2.5~4.5 ng/min, 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指定浓度。待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后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1.5 mg/kg行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8 mg/kg。根据术中情况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给药浓度, 避免麻醉过浅给患者造成痛苦。并且每间隔50 min左右追加维库溴胺半量剂量, 手术结束前1.5 h停止肌肉给药。R组给药方法及剂量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 芬太尼3~4μg/k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μg/m L, 60 s内缓缓注入静脉, 阿曲库胺0.4~0.6 mg/kg注射静脉。肌松注射达到理想效果时在进行气管插管, 连接麻醉剂给患者采取机械性通气。手术过程中, 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际情况微调给药浓度, 以0.2μg/kg的速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在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肌松药物阿曲库铵的供给, 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输注。
1.3 病例监测:
进入手术室后, 将患者连接多功能生命体征检测仪 (space labs) 进而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 在连接肌松检测仪检测 (TOF) 。实时监测记录病患的血压变化, 包括高血压 (MAP>105 mm Hg, 持续60 s以上) 和低血压 (MAP<60 mm Hg, 持续60 s以上) ;心率变化主要包括心动过缓 (HR<55次/分) 的发生情况;用药剂量的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记录并检测患者颈内静脉、足背动脉穿刺压力。诱导麻醉前 (T0, 基础值) 、诱导后 (T1) 气管插管前 (T2) 、气管插管后 (T3) 、上头架前 (T4) 、上头架后 (T5) 、切皮前计时 (T6) 、切皮后计时 (T7) 、呼吸恢复时间 (T8) 、轻声呼唤患者睁眼时间 (T9) 、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刻 (T10) 分别记录MAP以及HR值。术后24 h后检测患者的苏醒情况, 包括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间隔时间;轻声呼唤病患使其睁眼的时间, 分为三种情况包括正常呼唤患者名字反应较快者、反应冷淡者、仅对大声呼喊或者反复呼喊方有意识者、轻拍或摇动有反应者、轻拍或轻摇皆无反应者。对患者的骨骼肌肉强直、术后的血压、心率、恶心呕吐、寒颤等监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各组间比较成组的t检验, 采用概率法分析各组数据, 结果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
经过麻醉诱导后, 患者的收缩压明显降低 (T0:16.70±2.5;T1:13.20±1.3) ;舒张压明显降低 (T0:11.70±2.2;T1:7.30±1.3) ;心率减慢 (T0:85±21;T1:71±18) ;气管插管和切皮后的收缩压积极舒张压均无明显改变, 术后睁眼瞬间心率明显升高 (T0:85±21;T6:100±18) ;所有病患麻醉诱导后 (T1) 至手术结束时 (T10) 的MAP (平均动脉压) 与麻醉诱导前 (T0) 比较均明显下降 (P<0.05) ;患者恢复自助呼吸 (T8) 至拔除气管插管时 (T10) 的平均动脉压与诱导前 (T0) 比较N组仍明显下降 (P<0.01) , R组则无明显变化 (P>0.05) 。N组上头架后 (T5) 至手术结束 (T10) 心率较诱导前 (T0) 显著降低 (P<0.01) , 停药后心率恢复正常。R组麻醉诱导前 (T0) 至手术结束 (T10) 的心率无显著变化 (P>0.05) , 呼吸恢复后 (T8) 至拔管时 (T10) 的心率较诱导前明显加快 (P<0.01) 。R组与N组间比较血压、心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麻醉恢复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R组较N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min) 缩短 (R:5.5±2.5;N:9.7±3.7) ;轻声呼唤患者苏醒睁眼时间缩短 (R:6.0±3.5;N:13.7±4.0) ;拔管时间缩短 (R:7.5±3.0;N:11.5±2.5) ;拔管后5 min OAA/S评分降低 (R:3.6±1.0;N:3.5±0.8) 。术后R组和N组术后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R组患者停药后约6min短时间内呼吸恢复正常, N组患者停药后约10 min自呼吸恢复正常;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后轻声呼唤患者可睁眼、点头、恢复自主意识, 拔除气管导管后问其姓名可自己回答, 患者对术中过程无知晓, 无躁动、呛咳、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寒战等症状, 术后无呼吸抑制现象, 药物在体内无积蓄情况。
3 讨论
神经外科颅内疾病手术的麻醉过程既要求药效平稳, 颅内压需维持在较低水平, 血流动力学稳定, 又需要术后患者能够尽早的恢复意识, 且无呼吸抑制现象, 这样对于术后神经系统的评估才能正确的进行。丙泊酚是临床麻醉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而丙泊酚的镇静效果极佳但镇痛效果欠缺, 为了得到更为满意的麻醉效果则需要与阿片类的强镇痛药物合用。本研究比较了丙泊芬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麻醉的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两组麻醉状态都比较满意, 气管插管, 切皮以及上头架两组MAP和HR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R组患者较N组患者术后恢复意识较快, 呼之睁眼时间短, 拔除气管及导管的时间缩短, OAA/S评分较高, 从各方面考虑R组的清醒质量都明显高于N组, 这也就说明瑞芬太尼有在可控性上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术后回访24 h, 观测患者并无恶心、呕吐、眩晕、术中知晓等现象, 这也说明了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术后并无不良反应。综上所诉, 丙泊芬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起效快, 时效短, 有强效的镇痛作用;未升高颅内压, 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且术后苏醒质量较高, 未出现苏醒延迟及呼吸抑制现象, 停药后药物在体内迅速自我清除。丙泊酚联用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较为可观, 也是最有前景的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 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靶控输注的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72例, 随机分成两组R组瑞芬太尼组 (n=36) 和N组芬太尼组 (n=36) 。对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R组瑞芬太尼和N组芬太尼给药浓度分别维持在36 mg/L和34μg/kg, 间断追加维库溴胺及阿曲库胺。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 丙泊芬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降低;平均动脉压 (MAP) 较诱导前明显降低;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OAA/S评分较高, 恢复意识后患者无恶心呕吐、眩晕、头痛、躁动等现象;麻醉诱导迅速且平稳, 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
关键词:静脉麻醉,神经外科手术,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
参考文献
[1]梁玉柱.135例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喉罩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