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涂料

2024-10-18

复合涂料(精选7篇)

复合涂料 篇1

复合防水涂料是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发的新一代防水涂料, 由高分子液料和无机粉料复合组成双组份防水涂料。涂复后可形成高强坚韧的防水涂膜并可配制各种色彩, 具有多种防水用途, 是建设部推广的新型防水材料产品。此材料既有水泥类无机物的高强度和耐老化性, 又有弹性高分子材料的柔韧性。

产品特点:

(1) 能在多种材质基面上施工。

(2) 施工简便、干燥快、工期短。

(3) 可加颜料, 形成彩色涂层。

(4) 涂层具有坚韧性、耐水性、耐候性、耐

水性有机-无机复合防火涂料 篇2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氯偏乳液,硅溶胶CH83-1,多聚磷酸铵(APP),三聚氰胺(MEL),季戊四醇(PER),膨胀珍珠岩微细粉,均为工业品。

1.2 防火涂料的制备

按表1配方,将固体粉末、助剂和水置于高速分散机中,均匀研磨30min至规定细度;然后加入基料(氯偏乳液和硅溶胶混合液),搅拌约30 min后,经适当调整黏度,即得到防火涂料。

1.3 涂层的制备

用500、1 000号砂纸分别将80mm×80mm×1mm的Q235钢片打磨至光亮,用3%KFD-1000金属清洗剂溶液于80℃清洗30min后取出,烘干,备用。将防火涂料充分搅拌后,用毛刷涂覆在Q235钢片的打磨面上,每次涂覆0.3~0.5mm,保持表面均匀光滑,待涂层表干后涂覆下一次,控制最终涂膜厚度不超过3mm,涂覆比约为0.25kg/m2。将涂好的试片平置,放入烘箱在25℃下干燥后待用。

1.4 耐火性能测试

采用垂直燃烧方法进行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1 基料配比对耐火时间的影响

2.1.1 乳液复配比例

氯偏乳液做基料膨胀发泡好,但结构疏松,空气对流强时易吹落;硅溶胶做基料,附着力优异,结构坚硬致密,但膨胀发泡高度不够。将二者结合则能克服缺点,突出优点。表2为两种基料质量比对涂料耐火性能的影响,表2表明,氯偏乳液与硅溶胶质量比为4∶1时,涂料的耐火时间最长,发泡好,炭层坚硬致密。

2.1.2 基料树脂用量

图1为基料用量与耐火时间的关系。由图1 可见,基料树脂用量对防火涂料的耐火性能有很大影响:树脂用量(质量分数)为15%~25%时,耐火时间延长,继续增加用量,耐火时间反而缩短。其原因是树脂用量少,不能起到和基材黏结的作用,形成的炭质层容易脱落;树脂用量过多时,膨胀阻燃体系含量减少,不能形成很好的炭质层。因此,适量的基料树脂能保证很好的耐火性能。基料最佳用量为25%。

2.2 膨胀珍珠岩和N-C-P发泡阻燃剂比例

N-C-P膨胀阻燃体系的配比,选择APP质量分数为25.0%,PER质量分数为10.0%,MEL质量分数为14.0%。保持膨胀阻燃体系组成比例和防火涂料其他组分比例不变,只调整膨胀珍珠岩和TiO2的组成比例(二者总量占配方9%的比例不变),考察膨胀珍珠岩对耐火性能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随着膨胀珍珠岩的加入,涂料的发泡倍率逐步降低,说明膨胀珍珠岩对发泡有抑制作用,但能使碳质层的强度提高。涂料耐火时间,在膨胀珍珠岩质量分数为4%时,达到峰值95min。这是由于配方中既含有膨胀型组分,又含有较多耐火填料组分,使涂料在高温火焰作用下形成低膨胀率的高强灰化层,确保膨胀涂层长时间耐火隔热而不脱落。

3 产品性能

参照GB 14907-2002《钢结构防火涂料通用技术条件》,对研制的水性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4 结论

(1)以水为分散介质,用环氧改性丙烯酸乳液和苯丙乳液复合作为基料,以APP、PER、MEL为阻燃剂并加入TiO2及膨胀珍珠岩,制备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不超过3mm即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

(2)膨胀珍珠岩与N-C-P组成的膨胀体系混合能提高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火性能。

(3)防火涂料的耐火时间随着复合基料的比例、用量、膨胀体系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基料质量分数为25%,膨胀阻燃剂质量比APP∶PER∶MEL为5∶2∶3,质量分数为49%,无机阻燃剂质量分数为4%,防火涂料的耐火性能最佳。

橡胶复合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的研究 篇3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阳离子氯丁胶乳(CRL):固含量55%,上海山橡化工;阳离子丁苯胶乳(SBRL):固含量51%,德龙化工;建筑道路石油沥青:90#,茂名石化;阳离子乳化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上海金山经纬化工;非离子乳化剂:聚乙二醇(PEG600),江苏海安石化厂;稳定剂:聚乙烯醇(PVA);稳定剂:氯化铵。

1.2 仪器设备

胶体磨:上海诺尼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电子万能试验机:济南恒瑞金试验机有限公司;离心机:金坛市盛威实验仪器厂;不透水仪:天津市港源试验仪器厂;恒温恒湿试验箱:天津市港源试验仪器厂;数显沥青延伸度仪:无锡华南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电脑全自动沥青软化点仪:南京拓兴仪器仪表研究所;电脑数控沥青自动针入度仪:天津市港源试验仪器厂。

1.3 制备及性能

橡胶复合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的配方见表1。将称量的PVA、氯化铵用70~80℃水溶解配制成溶液,然后加入乳化剂搅拌溶解,用盐酸调节p H值为3~4,并控制温度为60~70℃;将SBRL、CRL引入胶体磨,搅拌速度为4 000 r/min下循环10~15 min;然后将沥青(130~140℃)缓慢引入乳化机,循环30 min。具体工艺如图1所示。

将采用上述工艺制备的橡胶复合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按规定制成试样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2 结果与讨论

2.1 橡胶复合改性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CR是由氯丁二烯单体乳液聚合而成,不仅具有耐光照、耐老化、耐热、阻燃、耐磨、耐化学药品等性能,还具有使用温度范围宽、回弹性高、强度大等物理机械性能[1]。

SBR是由苯乙烯和丁二烯两种单体乳液聚合而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3~25)×104,能改善沥青的高低温性能、感温性能和抗热老化性能,特别具有良好的低温抗裂性能[2]。

单一改性剂改性的沥青一般只存在某一方面的性能优势,其综合性能往往欠佳[3]。本研究采用了CR和SBR作为复合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以改性沥青蒸发残留物的延度、针入度及软化点为指标评价改性后沥青的性能。橡胶复合改性剂的配比见表3。

图2是改性沥青蒸发残留物的延度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橡胶复合改性沥青蒸发残留物的延度较未改性前有较大改善,因为在200℃以下,橡胶基本不与沥青发生化学反应,改性过程大多数属于物理改性,延度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橡胶的添加改善了沥青分子链的柔性,当受到外力作用时,橡胶作为受力集中点产生较大形变吸收了能量。沥青蒸发残留物延度与CRL∶SBRL的值成反比,当CRL∶SBRL<1时,延度的变化幅度减小。

图3是改性沥青蒸发残留物的针入度变化。从图3可以看出,橡胶复合改性沥青蒸发残留物的针入度较未改性前有较大改善,针入度随CRL∶SBRL比值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大;当CRL∶SBRL为17∶18时,针入度值最小。

图4是改性沥青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变化。从图4可以看出,橡胶复合改性沥青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较未改性前也有较大改善,软化点随CRL∶SBRL比值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当CRL∶SBRL为22∶15时,软化点值最大。

由于CR与SBR的结构、含有的基团不同,即使橡胶复合改性剂的总用量相同,但由于配比不同,改性沥青蒸发残留物的基本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SBR分子中含有空间体积较大的苯基,单纯采用SBR改性时,可能由于空间位阻效应,一部分SBR分子链不能很好地接近沥青分子,在受热等条件改变时,容易发生移动滑移错位现象,宏观表现则是高低温性能不足;但当引入空间位阻较小的CR分子链后,CR可以进入SBR的空间结构,形成互相缠绕的互穿空间网络结构,对沥青的改性效果有所提高。研究还表明,即使不添加任何硫化剂,在加热条件下CR也可以交联(热硫化),原因是CR能够释放出氯,形成CHCl,从而生成交联键。

综合各项指标,CRL∶SBRL为22∶15时,橡胶复合改性沥青的综合性能优于单一橡胶改性沥青。

2.2 影响改性沥青稳定性的因素

2.2.1 沥青

石油沥青由芳香分、饱和分、沥青质、胶质等组成,其胶体结构类型与化学组成随原油品种及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乳化难易程度也随之不同。沥青中含蜡量高,将降低沥青对基层的粘附能力及其低温柔性,同时也增加了乳化的难度。本研究选用的是茂名石化90#建筑道路石油沥青,其基本性能见表4。

2.2.2 橡胶复合改性剂的添加量

为考察橡胶复合改性剂添加量对改性沥青乳液储存稳定性的影响,将橡胶复合改性剂的配比CRL∶SBRL定为22∶15,考察橡胶复合改性剂的添加量对沥青稳定性的影响。用离心机处理改性后的沥青,转速3 500 r/min处理15 min,通过计算离析出的水相体积与总体积比值测定离心稳定性,结果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改性沥青的稳定性随橡胶复合改性剂添加量的增加而变差:当添加量在5%~40%时,改性沥青的离心稳定度<25%;当添加量超过40%后,改性沥青的离心稳定度快速增加,储存稳定性明显变差。

2.2.3 乳化剂

离子型乳化沥青的稳定性主要受界面膜作用、双电层作用、界面张力作用三方面的影响。1)界面膜方面,乳化剂分子吸附在沥青和水界面上形成界面膜,能够阻碍乳化沥青胶团靠近聚结,对乳化沥青胶团的聚结起屏障作用,界面膜越强、越厚,屏障作用就越强。直链烷基乳化剂由于横截面积小,在界面上的饱和吸附量较大,因而在界面膜中的排列紧密,所形成的界面膜强度较大。2)双电层方面,离子型乳化沥青乳液中沥青与水界面上的电荷结构呈扩散双电层分布。双电层的吸附层基本固定于界面,属单分子层,吸附层向外为扩散层,电荷向水介质扩散,吸附层与扩散层所形成的ζ电势电位越大,乳化沥青微粒间的排斥力越大,乳液就越稳定。阳离子乳化剂可产生较大的ζ电势,且比阴离子乳化剂更容易使沥青微粒与带负电荷的基面粘附,因此阳离子乳化沥青的破乳、聚结、成型时间较短。3)界面张力方面,降低界面张力能够保持乳化沥青体系的稳定。70℃水的表面张力64.4 mN/m,140℃沥青的表面张力约24.5 mN/m,因此,沥青与水的界面张力较大。长碳链(≤18碳原子数)且以—CH3为端基的直链离子型乳化剂能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

沥青成分复杂,其HLB值一般在16~18之间,而单一乳化剂的HLB值较为固定,因此单一乳化剂很难完全乳化沥青微粒,复合乳化剂则可提供较为宽广的HLB值。另一方面,由于离子型乳化沥青中粒子的静电张力,使沥青乳液的稳定性降低,当离子型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复合使用时,二者将交替吸附在颗粒表面,大大降低了颗粒之间的静电张力;另外,非离子乳化剂水化作用形成的水化层,对乳液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协同效应。研究证明,不同种类的乳化剂复合使用能提高乳化效果和乳化沥青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乳化沥青的使用性能[4]。

为考察乳化剂对乳化沥青稳定性的影响,保持其他成分配比不变,以1831作为单一乳化剂,以1831与PEG配比为2∶1作为复合乳化剂,分别测试不同添加量对改性沥青离心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如图6。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乳化剂添加量的增加,乳化沥青的离心稳定度减小,稳定性增加。以阳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作为复合乳化剂的添加量始终比以阳离子乳化剂为单一乳化剂的添加量要小。根据上述结果,采用1831∶PEG为2∶1作为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2%较为合适。

2.2.4 pH值

维持各成分配方不变,采用HCl调节pH值,观察改性沥青离心稳定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见图7。

在制备改性乳化沥青试样时可以观察到pH值不宜过低,因为加入的酸过多后,乳液中反离子(Cl-)的浓度会变得很高,它会破坏双电层结构,使ζ电势电位降低,导致破乳。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pH值的增加,改性沥青乳液的离心稳定度先减小后增大,当pH=3.5时,离心稳定度数值最小,改性沥青乳液最稳定。因此,pH值宜为3~4。

3 结语

采用CR与SBR复配作为改性剂,以阳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复配作为乳化体系,以聚乙烯醇、氯化铵作为稳定剂,在pH值为3~4的条件下制备的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具有综合性能较佳、稳定性较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李吉,马文石,胡维浦.水性氯丁胶乳的制备、改性及应用[J].粘接,2012(3):71-73.

[2]李冬红,范永将,高卫光,等.丁苯胶乳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J].胶体与聚合物,2011(29):9-10.

[3]张玉芳,栗培龙,李晓明.高聚物复合改性乳化沥青性能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217-219.

Ti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的性能 篇4

关键词:复合氟碳涂料,纳米TiO2改性,自清洁,疏水,抗紫外老化,耐腐蚀

0前言

纳米Ti O2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特性, 被广泛用于制备光催化材料、抗菌材料等[1~5];但其易团聚, 难以分散于有机溶剂中, 所以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采用硅烷偶联剂可改性纳米Ti O2, 改善其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6,7]。氟碳涂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防腐蚀性能, 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8~11]。加入纳米Ti O2可以提高氟碳涂料的去污和抗老化性能[12,13], 但有关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耐腐蚀性能的研究鲜见报道。

本工作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Ti O2进行表面改性, 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 (TEM) 、防沉降测试对改性前后的纳米Ti O2的分子结构、分散性能进行评价;将改性后的Ti O2纳米粒子添加到氟碳涂料中制得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 在马口铁上涂膜, 测试其自清洁、疏水、抗紫外、耐腐蚀等性能, 并与未添加纳米Ti O2的氟碳涂料涂膜进行比较。

1 试验

1.1 纳米Ti O2的改性

将0.075 g硅烷偶联剂KH-550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化学纯) 加入2 g去离子水中, 超声振荡预水解20 min;加入150 m L无水乙醇 (分析纯) 及5 g纳米Ti O2 (锐钛型) , 混合均匀, 80℃下磁力搅拌4 h;将产物分离, 用乙醇清洗后再水洗, 晾干后于真空干燥箱50℃下干燥24 h, 再研磨成细小粉末备用。

1.2 涂膜的制备

(1) 涂料配制将5 g分散剂 (TAZ-ND1型) 溶于混合溶剂 (丁酮/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异佛尔酮/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丙二醇苯醚/正丁醇/甲基异丁基甲酮以质量比4∶4∶3∶3∶2∶2∶2混合而成) 中, 加入2 g经过KH-550改性的纳米Ti O2, 在分散机中以3 000 r/min分散1 h;然后加入25 g氟碳树脂、26g B-44丙烯酸树脂 (固含量40%) 、4 g醋酸纤维素、6g铝银浆、0.5 g气相二氧化硅 (原生粒子平均粒径12nm) , 混合均匀, 即得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同时制备未添加纳米Ti O2的氟碳涂料 (其他工艺相同) 以比较。

(2) 涂膜将涂料喷涂于50.0 mm×120.0 mm× (0.2~0.3) mm马口铁板 (经丙酮除油处理) 上, 表干后235℃烘干5 min。氟碳涂料及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的涂膜厚度分别为30, 35μm左右。

1.3 测试分析

(1) 分子结构用Avatar 3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纳米Ti O2改性前后的分子结构。

(2) 分散性能采用JEM-21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观察纳米粒子在无水乙醇中的分散情况。另外, 分别称取0.03 g改性前后的纳米Ti O2粒子于比色管中, 加入30 m L溶剂 (分别为乙醇、丙酮、正己烷、增塑剂、CCl4、水) , 超声分散30 min后, 将比色管放在试管架上, 观察纳米粒子的沉降情况。

(3) 自清洁性能用毛笔轻轻将甲基红的饱和乙醇溶液涂抹于涂膜表面, 放在紫外灯箱内室温下照射, 3 d后取出观察涂膜表面的颜色变化;继续照射3d后, 取出观察其颜色的变化, 用中等水流冲洗, 观察颜色是否能够完全洗净。

(4) 疏水性能采用HARKE-SPCA型接触角测试仪测试涂膜对水的接触角, 每个样品取3个点测试, 取平均值。

(5) 抗紫外性能将涂膜放入人工加速老化箱内, 用功率30 W的紫外灯进行照射, 30 d后取出, 用Dataflash 110色差仪测试色差DE, 并用WGG-60光泽度仪测试紫外光照前后的光泽度, 计算失光率。

(6) 耐腐蚀性能采用CS400型电化学测量系统对涂膜的耐腐蚀性能进行测试, 介质为3.5%Na Cl溶液。

(7) 铅笔硬度按照GB/T 6739-2006进行。

(8) 附着力按照GB/T 1720-1979进行。

(9) 耐冲击性能按照GB/T 1732-1993进行。

(10) 耐水性能将涂膜后的马口铁板未涂膜的一面涂自干漆, 用1∶1的石蜡和松香混合物封边, 封边宽度2~3 mm, 将涂膜的2/3浸泡在沸水中8 h, 取出观察。

(11) 耐酸碱性能将涂膜后的马口铁板未涂膜的一面涂自干漆, 再用1∶1的石蜡和松香混合物封边, 封边宽度2~3 mm, 然后分别浸入5%HCl和5%Na OH溶液中, 静置168 h, 取出观察。

2 结果与讨论

2.1 纳米Ti O2改性前后的性能

2.1.1 分子结构

改性前后的Ti O2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见图1。由图1可知:经KH-550改性的Ti O2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中2 925, 2 851 cm-1处出现了亚甲基的振动峰, 说明Ti O2纳米粒子表面存在硅烷偶联剂KH-550。

2.1.2 分散性能

图2为改性前后的纳米Ti O2粒子在无水乙醇中的TEM形貌。由图2可见:未改性的Ti O2纳米粒子呈现很明显的聚集状态, 软团聚尺寸较大, 边界很不清晰, 基本上难以区分出单个颗粒;改性后的Ti O2纳米粒子分散性较好, 边界较清晰, 无明显的聚集现象。这是因为经过表面改性的Ti O2纳米粒子表面包裹了较大基团, 使得粒子之间距离增大, 其表面的-OH大大减少, 使得粒子间氢键作用大大减弱, 粒子之间不能紧密接触, 从而可以很好地分散于有机溶剂中, 并有效降低了纳米粒子的软团聚现象。

未改性的纳米Ti O2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在非极性有机溶剂 (正己烷、增塑剂、CCl4) 中不能分散;经KH-550改性后的纳米Ti O2既能很好地分散于以上非极性有机溶剂中, 又能较好地分散于水中。这是由于改性后的纳米Ti O2表面既引入了极性基团氨基, 又引入了非极性基团烃基, 使纳米Ti O2由原来的亲水性变成了水油两亲性。

2.2 涂膜的性能

2.2.1 自清洁性能

经过3 d的紫外光照, 氟碳涂料涂膜只是稍微褪色, 降解作用十分微弱;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涂膜紫外光照3 d后红色基本褪净, 说明光催化降解的作用在初期就已经发生, 且涂膜继续紫外光照3 d, 冲洗后红色可完全洗净。纳米Ti O2本身具有光催化特性, 与氟碳涂料结合后达到了氟碳涂料自清洁的目的。

2.2.2 疏水性能

氟碳涂料涂膜和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涂膜的接触角分别为68.694°和85.996°。可见, 加入改性Ti O2纳米粒子后, 涂膜的疏水性能明显提高。这是因为Ti O2纳米粒子经表面改性后, 表面亲水基团-OH和硅烷偶联剂KH-550结合, -OH数量减少, 亲油基团增加, 使其亲油性增加;将改性的Ti O2纳米粒子加入油性氟碳涂料中后, 能够较好地分散和润湿, 使得纳米复合氟碳涂料的疏水性能增加。

2.2.3 抗紫外老化性能

表1为氟碳涂料涂膜与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涂膜的抗紫外光照性能。从表1可以看出: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涂膜的失光率小于氟碳涂料涂膜, 说明纳米Ti O2的加入提高了氟碳涂料涂膜的抗紫外线能力。

2.2.4 耐腐蚀性能

图3是3种试样在3.5%Na Cl溶液中的Tafel极化曲线, 拟合的相关参数见表2。

由图3和表2可知: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涂膜的腐蚀电位最正, 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最小;马口铁板腐蚀电位最负, 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最大, 说明Ti O2纳米复合氟碳涂料涂膜改善了马口铁板的耐腐蚀性能。这是因为Ti O2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粒径小, 能够与氟碳涂料很好地相互作用, 经过表面修饰后, Ti O2纳米粒子能够均匀分散于氟碳涂料中, 加强了涂膜与基体的结合, 使得涂料涂膜的附着力好, 从而提高了耐腐蚀性能。

2.2.5 其他性能

2种涂膜的其他性能见表3。可以看出:加入Ti O2纳米粒子后, 涂膜的硬度、附着力、耐冲击性能、耐水性能、耐酸碱性能均未受到影响。

3 结论

(1) 纳米Ti O2经过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后亲油性增加, 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复合涂料 篇5

1 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的性能特点

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是以高分子聚合物、沥青等材料为主剂通过改性剂、添加剂制造的单组分防水涂料。添加剂能使沥青与高分子材料形成化学结合,提高产品稳定性。该防水涂料与空气长期接触后不固化,不溶于水,粘结强度高,能适应复杂的施工作业面;并可自动找寻漏水部位,修复已损坏的防水层,永久防漏;不含溶剂,满足安全、环保的要求。该防水涂料防水性能好、耐老化,可采用涂抹、喷涂以及注浆堵漏等多种工法,同时还可与各种卷材复合使用。其具体指标见表1,主要特点为:

(1)具有随机密封、吸收应力的特性,能填补基层变形裂缝,不会因为基层的错动及膨胀而损害防水层,使建筑结构始终保持完好的密闭防水状态;

(2)对基层平整度要求低,不需涂刷基层处理剂,可在潮湿基层施工;

(3)自愈能力强、碰触即粘、难以剥离,即使有套管穿透,仍可形成稳定的防水层;

(4)良好的亲和力,能与各种卷材粘接,完成复合防水;

(5)无需养护期,不影响后续工序;

(6)施工后容易维护管理;

(7)不含溶剂,属环保型绿色材料。

2 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与改性沥青卷材复合防水系统

该涂料适用于新建、翻建的建筑屋面、厕浴间、地下防水工程、市政工程、地铁隧道及堤坝、水池、道路桥梁等防水和注浆堵漏等工程。现以屋面防水为例,介绍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与改性沥青卷材复合防水系统和施工。

鉴于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具有上述的性能特点,其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组成复合防水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2道复合设防,提高了防水等级和耐用年限。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具有非固化性、随机密封性、自愈性、碰触即粘等特点,能有效粘热接卷材和基层,形成“皮肤式”的满粘效果,并能随时填补基层的变形裂缝;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抗穿孔和抗冲击性能。两者组合具有优势互补的优越性。

(2)施工方便快捷。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可采用刮涂法及喷涂法施工,立即成膜,不需养护,无需搭接处理,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可直接在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面层上铺设,无须加热,可冷施工作业。

(3)可在冬季施工。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具有良好的抗寒性,可在-10℃低温下冷施工。

2.1 施工工艺

基层处理→细部附加层施工→喷涂或刮涂橡化沥青防水涂料→铺贴卷材→蓄水试验→质量验收→保护层施工。

2.2 操作要点

2.2.1 基层处理

基层平整、牢固,无脱皮、起壳,无明水即可,用扫帚或吹风机将基层灰浆及建筑垃圾清理干净。

2.2.2 细部附加层施工

屋面的雨水口、出屋面管根、女儿墙的阴阳角、天沟等处先刮涂1 mm厚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加强处理。

(1)天沟、檐沟

天沟、檐沟应增设附加层,与屋面交接处的附加层宜空铺,空铺宽度不应小于200 mm,收头应固定密封,见图1。

1-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2-改性沥青卷材;3-保温层

(2)女儿墙

女儿墙低于600 mm时,复合防水层收头可直接铺至女儿墙压顶下,用压条钉压固定,并用密封材料封闭严密,见图2(a)。

当女儿墙高于600 mm时,防水层收头可压入砖墙凹槽内固定密封,凹槽距屋面找平层高度不应小于250 mm,凹槽上部的墙体应作防水处理,见图2(b)。

(3)水落口

水落口500 mm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5%,并应用涂料涂封,其厚度不应小于2 mm。水落口与基层接触处应留宽20mm、深20 mm凹槽,填充密封材料或涂料。横式水落口见图3(a),直式水落口见图3(b)。

1—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2—改性沥青卷材;3—附加层;4—密封材料

1—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2—改性沥青卷材;3—附加层;4—密封材料

2.2.3 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施工

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可采用刮涂法或喷涂法施工,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要求选择施工方法。

(1)刮涂法施工

主要适用于地下底板、立墙、屋面等便于刮涂的部位及节点部位,小面积防水工程。

开启挤压泵,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挤出至基层,用齿状刮板刮涂均匀,满刮不露底,刮涂厚度根据设计要求而定。

(2)喷涂法施工

喷涂作业应分区段施工,并预先做好遮挡工作。每一作业幅宽应大于卷材宽度300 mm。调整好喷嘴与基面距离、角度及喷涂设备压力,以求达到喷涂后的材料表面平整,不露底且薄厚均匀。

施工时应根据设计厚度多遍喷涂,每遍喷涂时应交替改变喷涂方向,同层涂膜的先后搭压宽度宜30~50 mm。

2.2.4 铺贴卷材

将卷材铺贴于已施工完成的防水涂料表面,要求铺贴顺直、平整、无折皱。卷材搭接宽度为100 mm,搭接部位采用冷粘形式,将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刮涂或喷涂于卷材搭接宽度范围内,无需表干,可直接施工搭接部位卷材,并用压辊滚压。

2.2.5 蓄水试验

防水层完工后,屋面按规定进行蓄水试验。蓄水24 h或淋水2 h无渗漏为合格。

2.2.6 保护层施工

屋面防水层质量验收合格,即可进行保护层施工。按设计要求做相应的混凝土、块体材料或水泥砂浆保护层。

3 结语

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的开发与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施工理念。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防水材料的特点,并且施工简便,特别适用于大变形的防水部位或防水等级要求高的工程。

参考文献

复合涂料 篇6

关键词:石墨,导电,导磁,涂料,电磁屏蔽

0前言

一般认为,导电涂料是电导率在1~10 s·cm-1以上,具有半导体性能的涂料[1]。掺合型导电涂料是目前常用的导电涂料,其基本原理是将导电粉体作为填料添加到涂料中从而使涂料整体具有导电性。1972年F.Bueche提出掺合型导电聚合物导电无限网链理论,认为在含有导电微粒的高聚物体系中,当导电微粒的浓度达到一定临界值后,体系中的导电微粒便会“列队”形成一种导电无限网链,实际上这种导电微粒“列队”的作用如同桥的作用,使载流电子从高聚物的一端经过桥达到另一端,从而使绝缘体变成半导体或导体[2]。当前主要的填料有银系、铜系、镍系、磁性金属氧化物和复合型[3]。大量研究表明,金属导电填料易氧化,进而影响涂料储存稳定性已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4,5,6,7,8,9]。石墨碳系填料因其在涂料体系中良好的稳定性而广泛用作电子产品的导电涂料[10],但鉴于其所制涂料导电性相对于逊色金属系导电涂料,因此其应用面相当窄。本文以自制的即有类似石墨表面性质又兼具导电、导磁性能的非金属粉体作为填料,制备了电磁屏蔽涂料,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仪器

实验原料及仪器列于表1。

1.2 涂料制备及性能测试

按照导电填料49%、钛酸酯偶联剂2%、环氧树脂32%、环己酮16%、HX3010流平剂1%(上述含量均为质量分数)称取原料,将上述原料倒入烧杯调配成漆料,之后倒入行星球磨机研磨罐中充分研磨0.5 h(球磨转速为580r/min)取出,再用适量的稀释剂调整涂料粘度到涂-4杯35~45 s,涂刷于经过表面处理过的玻璃片及马口铁板上,常温固化,待用。

采用GB1727规定的玻璃板、马口铁板作为底材,将板用己二醇与二甲苯1∶3的混合液反复洗净、烘干。采用喷涂方法将所制备涂料喷到底材上,待充分干燥后按照相应国家标准进行涂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用四探针法测试涂层的电阻率(苏州市电讯仪器厂生产的SX1934型数字式四探针测试仪)。考虑到涂层表面粗糙将使其与试探针接触时产生接触电阻而使测量结果失真,在测量前必须将涂层表面进行平整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涂层常规性能

所制备涂层的常规性能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所制备涂层的附着力、耐冲击强度、柔韧性、耐水性、耐热试验、涂膜硬度均符合国标的要求。

2.2 新型碳系涂层电导与石墨基涂层电导性能对比

如表3所示,为新型碳系复合导电导磁涂料涂层电阻测量统计结果,表4为在相同填料含量配比下,以石墨作为填料在同等条件下配制环氧导电涂料电阻测量统计结果。

由表3~4结果可知,在等质量含量下新型碳系复合导电导磁涂料涂层电阻远低于石墨基涂料(1.59-52.7),并且从标准差相关参数来分析,新型碳系复合导电导磁涂料涂层电导稳定性也相当优秀。按照F.Bueche的掺合型导电聚合物导电无限网链理论,从填料自身电导上分析,石墨粉的电阻为1.067×10-4Ω·cm,新型碳系复合导电导磁粉体材料为9.743×10-6Ω·cm,由此可推知新型碳系复合导电导磁粉体材料的加入相对于石墨来说大大改善了涂层聚合物中列队“桥”的导电性能,减小了载流子在“桥”中所受阻力,从而在宏观上涂层表现出更小的体电阻值。

2.3 磁学性能表征

对所制备涂层进行磁学性能表征,其方法为:分别将所制备涂层样品均匀地涂在纸片与载玻片表面,然后将两者分别用磁铁和电磁铁进行吸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涂层样品均吸附在了磁铁和电磁铁表面,因此证明所制备涂层在磁场下表现出极显著的受力现象。

2.4 电磁屏蔽效果理论计算

导电涂料作为电磁屏蔽材料的基本原理是[11]:采用低电阻值的导体材料,并利用电磁波在屏蔽导体表面的反射和在导体内部的吸收,以及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而产生屏蔽作用,通常用屏蔽效能(SE)表示,电磁波干扰实质上属于噪音干扰其计量单位为分贝d B,根据Schelkunoff电磁屏蔽理论SE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R为电磁波的反射损耗;A为电磁波的吸收损耗;B为电磁波在屏蔽材料内部多次反射过程中的损耗。其中

式中,μr为屏蔽材料的相对磁导率;σr为相对电导率;f为电磁波频率(Hz);a为屏蔽材料厚度(cm)。

由式(2)可知,对于银、铜、铝等良导体,σr大,R值大,即对高频电磁场的屏蔽作用主要取决于表面反射损耗,且金属的σr越大,SE越好;而对铁和铁镍合金等高磁导率材料,μr大则A值大,这表明当屏蔽材料衰减的是低频电磁场时,吸收损耗将起主要作用。因此,用作低频屏蔽的导电层必须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磁导率且要有足够的厚度。根据Schelkunoff电磁屏蔽理论,在保证电导一定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磁导率将大大提高材料的屏蔽效果(相比之下银系、铜系等金属系填料的磁导率仅为1)。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在磁场下表现出及显著的受力现象,鉴于实际中金属的相对磁导率在1至几万不等,故实验理论计算中可假设其磁导率大体为100H/m乃至更大。

根据式(2),以电磁波频率(Hz)为变量,分别做新型碳系复合导电导磁涂料涂层体电阻率为1Ω·cm及10Ω·cm时屏蔽效能(SE/dB)中电磁波的反射损耗(R)的变化曲线,结果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知,在实验所得涂层电阻范围(1~10Ω·cm)内,涂料对于1MHz~1G的电磁波所产生的电磁波的反射损耗(R)为30~70dB。

取涂层厚度40μm(0.004 cm),涂层相对电导率σr设实验中最小值为1 s·m-1,涂层相对磁导率(μr)取100 H/m,根据式(3)计算可得:对于1MHz以上的电磁波辐射,涂层所产生的吸收损耗(A)最小为52.4 d B。

由于涂层属于薄层电磁屏蔽材料,可不考虑电磁波在屏蔽材料内部多次反射过程中的损耗(B)。因此,根据式(1),上述所制备新型碳系复合导电导磁涂料对于1MHz以上的电磁波辐射表现出优异电磁波屏蔽作用,其总的屏蔽效能(SE)可达到80 d B以上。

3 结论

(1)所制备涂层的附着力、耐冲击强度、柔韧性、耐水性、耐热试验、涂膜硬度均符合国标的要求。

(2)在等质量含量下新型碳系复合导电导磁涂料涂层电阻远低于石墨基涂料。

(3)所制备涂层对于1MHz以上频率电磁波有很好的屏蔽效能,可对电子电器产品、机房、保密室等建筑的抗电磁干扰、抗信息泄露以及抗电磁污染进行电磁屏蔽处理,有望成为高效电磁屏蔽涂料的填料。

参考文献

[1]杜仕国,李文钊.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0,31(5):40-44.

[2]陈锦宏,李玮.电磁屏蔽导电涂料[J].广州化学,2002,27(1):44-47.

[3]郝万军.电磁辐射防护涂料概述[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2(6):3.

[4]万刚,李荣德.电磁屏蔽材料的进展[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3(1):40.

[5]管登高,黄婉霞.MT型镍基电磁屏蔽复合涂料的工程应用[J].中国涂料,2000,29(5):34-35.

[6]昊行,陈家钊,涂铭旌.SiC/Ni复合型电磁屏蔽涂料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1,3(4).

[7]昊行,饶大庆,谢宁,等.镍基电磁屏蔽涂料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1,3(2):3.

[8]何益艳,杜仕国,施冬梅.铜系电磁屏蔽涂料的研究[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2,11(5):123.

[9]赵斌,张国庆.超细银粉在导电涂料中的应用[J].涂料技术,2000(1):40-44.

[10]朱广军.涂料新产品与新技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复合涂料 篇7

柔性防水层是铺设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基层上,起防水和防渗作用的构造层次。采用柔性防水材料构筑防水层一直以来都是防水的主要手段。GB 50345—200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中明确屋面结构层不得作为一道防水层,所以在以防为主的屋面工程中,柔性防水层的可靠性是防水成败的关键。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规定一级和二级防水设防时,除了结构混凝土自防水外,应选择1~2种防水材料形成附加防水层,而根据刚柔结合的设计原则,附加防水层基本上选用柔性防水层。

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是两类主要的柔性防水材料,两类材料各有优缺点,防水卷材由工厂生产,厚薄均匀、材料质量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但与基层粘结难度大,搭接缝多,存在渗漏隐患,对复杂基面的适应性差;防水涂料施工简便,对不规则基层和复杂节点部位的适应能力强,形成的涂膜防水层整体性好,但防水层质量受施工因素影响较大,涂层厚度均匀性较难控制。因此,将防水卷材与防水涂料进行复合,充分发挥两类材料的优点,形成优势互补是柔性防水设防的趋势之一。

1 防水涂料和防水卷材的复合防水

卷材与涂膜复合防水由卷材防水层和涂膜防水层共同构成,以充分发挥涂膜的整体性和卷材材质稳定性的优势,互相弥补存在的弱点。现行GB 50345—2004标准中卷材与涂膜是作为2个独立的防水层次,即无论是卷材还是涂膜均可作为1道具有单独防水能力的防水层次;构造层次的设置上,当卷材与涂膜相容时,卷材与涂膜一般叠层设置,涂膜防水层设置在卷材下部,具有较强粘结能力的热熔型防水涂料或反应型防水涂料还可作为铺贴卷材的胶粘剂;当卷材与涂膜不相容时,卷材防水层与涂膜防水层间应设置隔离层,如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等,以消除两者间的不利影响。

已完成修订报批稿的《屋面工程技术规范》提出了复合防水层的概念,复合防水层是指由彼此相容的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组合而成的防水层,修订中还对防水卷材与防水涂料的复合做法、不同防水等级时复合防水层中卷材与涂膜的厚度、以及复合防水层设计的具体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复合防水层的概念是第一次提出,因此,对该术语的定义、内涵及其复合做法很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探讨,便于正确理解复合防水层的概念及其防水做法。

1.1 复合防水层对材料的要求

(1)用于复合防水层的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应具有相容性。相容性是指2种材料之间互不产生有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这里所指的“互不产生有害”既指材料之间不会发生影响产品性能的化学反应,也包括施工过程中和形成复合防水层后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防水卷材施工过程中破坏已经成膜的涂料,涂料固化过程中造成卷材起鼓等。目前对于材料相容性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需要更多的学者通过长期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来探讨不同材料之间的相容程度及其机理。

(2)形成复合防水层的卷材和涂膜应复合成为一个共同作用的防水层次,不是卷材和涂膜的简单叠合。即在整个复合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周期内,卷材和涂膜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层次,不会产生脱离、分层等现象。

(3)复合防水层中的卷材和涂膜能够产生性能互补作用,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又能相互弥补弱点。因此,在选择复合防水层材料时,应充分考虑2种材料的特点,两者的性能应有一定的互补性,使其在形成复合防水层时达到性能互补的目的。

(4)复合防水层设计时一般将卷材设置在涂膜的上面,更容易受到臭氧、酸碱离子、紫外线、霉菌等的侵蚀,也更多的受到践踏、冲击等的破坏作用。因此,卷材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及更好的耐穿刺能力。

(5)复合防水层的涂料与基层直接接触,应具有抵抗或消除基层对防水层产生不利影响的能力,如能够消除或减少基层热胀冷缩对防水层带来的拉伸或压缩应力,能够减少基层裂缝拉断防水层的可能性,以保证防水层在使用周期内的完整性;能够充分填补基层裂缝和毛细孔道,并与基层有较强的粘结能力,使复合防水层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窜水现象。

1.2 复合防水层的成型方式

由于防水涂料是在施工现场涂布形成防水涂膜,所以复合防水层一定是在施工现场成型的,按照施工方法的不同,成型方式可分为一次成型和二次成型2种。

1.2.1 一次成型方式

一次成型是指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在施工过程中一次形成复合防水层,即以涂料作为卷材的粘结剂,边涂布涂料边铺贴卷材的成型方式。为避免防水层产生鼓泡,防水涂料在固化过程中不得有溶剂或水分蒸发而产生气体,因此在一次成型方式时,应采用热熔型或反应型防水涂料。防水涂料在固化前应有良好的粘性,固化后有较强的粘结强度。一次成型的复合防水层中卷材和涂膜的复合较为完整,具有良好的共同作用能力,是复合防水层的较好形式。

1.2.2 二次成型方式

二次成型是指涂料和卷材分二次成型形成复合防水层,即先在基层上涂布涂料使之形成防水涂膜,待涂膜固化后,用粘结剂将卷材粘结于涂膜层上。采用这种方式时,对防水涂料品种的限制较少,但水乳型或合成高分子类防水涂料上,不得采用热熔型防水卷材,以免卷材热熔施工烧坏涂膜防水层。另外卷材施工时涂膜防水层应达到实干状态,否则,复合防水层完成后极易出现鼓泡现象。二次成型的复合防水层,其共同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卷材与涂膜间的粘结情况,如未粘结面积的比例较大或粘结力较小,则会出现涂膜层和卷材层成为两张皮的现象,影响复合防水层的使用效果[1]。

2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是以合成高分子材料、沥青和矿物粉料为主要材料,添加软化剂、增塑剂、稳定剂等助剂经高温混合而成,粘接力和持续粘接能力强,延伸率大,低温柔性和低温粘接性好、自愈性强。由其与卷材复合形成的防水层受到基层热胀冷缩等因素产生的外力作用时,涂层的分子结构位置迅速发生变化将应力吸收,避免防水层受拉断裂、拉压挠曲破坏及高应力状态下加速老化等问题,合理地解决了因基层变形对材料所产生的影响,提高了防水层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2.1 防水材料的蠕变性概念

聚合物材料在一定的温度下承受恒定荷载时,将迅速发生变形,然后在缓慢的速率下无限期地变形下去。这种在温度和荷载都是恒定的条件下,变形对时间依赖的性质,即为蠕变性质。理论上包括防水材料在内的任何材料都具有蠕变性质,但是处于常温状态下,在该防水材料最大拉力范围内的某恒定荷载作用时一般防水材料几乎没有蠕变性质,因此,在常温状态下在较小的恒定载荷作用时能迅速发生变形,并能无限期地变形的防水材料称为蠕变性防水材料[2]。

防水材料的蠕变性国内尚无标准化的检测手段。根据我们在实验室的试验可采用2种方法进行检测:一是从蠕变性的定义出发,在恒定温度条件下,将试件拉伸到一定应力后,保持该应力,检测变形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二是采用应力松弛方法进行检测,即在恒温条件下,将试件拉伸一定的伸长量后,固定伸长量不变,检测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应力松弛与蠕变有很强的相关性,蠕变越大,应力松弛能力越强。应力松弛现象更直观地反应了与基面接触的防水层对基层开裂应力所做出的反应。根据上述2种方法,我们选取三元乙丙防水卷材、自粘防水卷材和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3种典型材料做了对比性试验,如三元乙丙防水卷材的蠕变量非常小,其延伸能力主要是由材料的弹性形成的,蠕变对拉伸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记,其变形与拉应力基本成正比关系;自粘防水卷材除了弹塑性之外,还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在防水层受到拉伸应力时,其应变除了弹塑性变形之外,还有蠕变引起的变形;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在较小的应力作用下,其变形就会不断产生,对于材料的抗裂性能,蠕变产生的作用远远大于材料本身的弹塑性所起的作用[3]。

2.2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的特点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为高粘滞性防水涂料,具有压敏性,在外力作用下材料的分子结构位置发生变化而不改变其性质,因此,能吸收应力而不传递应力。涂布于基层后,具有蠕变功能的粘结层能封闭基层的裂缝和毛细孔道,使基层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解决了防水层底部窜水的难题。当其与卷材复合时,涂层所具有的持续粘结能力能使主防水层与基层始终处于粘结状态,并具有很好的蠕变能力来消除或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对防水层产生的拉伸应力,避免防水层受拉破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利因素对防水层的影响,并且能使卷材处于无应力状态[1]。

蠕变型的防水层具有很强的自愈功能,即一旦防水层的某个部位被穿刺破坏,其防水失效区域仅局限于破损部位,不会扩散;同时蠕变型材料的流变性会促使周边的部分蠕变型材料逐渐向该部位迁移,填补破损部位,使其重新具有防水功能。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的粘滞性和压敏性使其具有良好的粘结能力和优异的低温粘结性能,能与各种基层、防水卷材良好粘结,并具有持续粘结和二次粘结能力,在-20℃仍具有良好的粘结能力。在其上设置具有足够不透水性和耐久性的卷材防水层,再加以有效的保护,形成的复合防水层很好地解决了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结合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防水层的可靠性和使用年限。

3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与卷材复合防水层设计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与民用建筑屋面与地下工程等的防水。特别是在基层变形量大、较容易开裂的部位,能很好地发挥其材料性能的优势。复合防水层应采用一次成型方式,即以防水卷材的宽度分条刮涂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以刮涂的防水涂层作为粘结层粘贴防水卷材。

屋面工程中,根据已修订完成正在报批的《屋面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其厚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地下工程中,根据GB 50108—2008的要求,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的厚度不小于1.2 mm,与其复合的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1.5 mm,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4.0 mm,有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3.0 mm,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1.5mm,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芯材厚度不小于0.6 mm。

4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与卷材复合防水层施工

4.1 工艺流程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与卷材复合防水施工和工艺流程见图1。

4.2 施工机具

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为热塑性材料,在刮涂前需加热至180~200℃,使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宜采用配套的电磁加热炉加热。该电磁加热炉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将产生交变磁场的电子线圈缠绕于铁质炉具表面,通电后铁质炉具切割交变磁力线使金属炉具产生交变电流(即涡流),涡流使炉具铁分子之间产生高速碰撞、摩擦,从而产生热能,使炉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由于热源来自于炉具本身,所以其热效率比通过传导到达炊具的加热方式高近1倍,电热效率达90%。加热筒为圆筒,筒内部设置螺杆,合理控制螺杆与筒壁的间距,使处于螺杆与筒壁间的涂料能较为均匀地加热。同时螺杆转动使涂料在加热筒和螺杆间平移前行,向出料口推进,使热熔防水涂料处于动态加热状态。这样常温状态的涂料从进料口进入,边加热边向出料口推送,通过控制加热筒的温度来控制涂料到达出料口的温度,使涂料边加料边出料,形成可以连续进料出料的加热方式。解决了长期以来采用柴火、燃油、燃气、电等进行表面加热的方式所存在的加热速度慢、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4]。

4.3 施工要点

(1)蠕变型热熔沥青涂料施工对基层的干燥和干净程度要求较高,施工前的基层含水率应达到要求,将基层浮灰清理干净,并涂刷基层处理剂。

(2)加热炉在进料加热前,应先对加热设备进行预热5~10 min,再启动电动机,从进料口加入需加热的材料。若电动机不能正常转动,需立刻关闭电动机,并继续预热2~3 min后再尝试,直至电动机可正常转动为止。

(3)涂料刮涂应分条按顺序进行,每条宽度与卷材的宽度一致,涂膜层可一次刮涂到需要的厚度。刮涂施工应采用带齿刮板,刮涂时刮板略向刮涂方向倾斜,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平稳地向前刮涂,并在涂料冷却发粘前将涂料刮涂均匀。如涂膜未刮匀即开始发粘,应用喷灯加热涂膜表面,待涂膜表面成黑亮色时再用刮板刮涂均匀。

(4)涂料刮涂均匀后,应立即铺贴卷材。卷材采用滚铺法施工,两手按住卷材均匀地用力将卷材向前推滚,使卷材与涂料紧密粘结。推滚时应随时注意卷材边线和基层所弹铺贴线之间的吻合,避免铺斜、扭曲和出现未粘结热熔涂料之处。在滚铺卷材的同时,其后紧跟一人用辊子从中间向两边抹压卷材,赶出气泡,用刮刀将溢出的热熔涂料刮压接缝边,并将卷材边压紧粘住、刮平、赶出气泡。

(5)如卷材边缘无溢出的热熔涂料或溢出量偏少时,可用热熔涂料封边,以保证接缝的可靠性。

(6)为防止立面防水层因自身重力和蠕变作用产生下滑,立面防水层应采取机械固定措施[5]。

5 结论

(1)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固体含量高、延伸率大、低温性能好,并具有优良的持粘能力,能够很好地封闭基层的毛细孔和裂缝,适应各种复杂基层成为无接缝的防水层,克服了卷材搭接容易渗漏的缺陷,并解决防水层的窜水难题,使防水可靠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材料的蠕变性解决了基层开裂应力传递给防水层,造成防水层断裂、挠曲疲劳破坏或使防水层处于高应力状态提前老化等问题,提高了防水耐久性。

(2)蠕变型热熔防水涂料和高分子卷材复合使用,既是涂膜层、又是卷材粘结层,形成涂料和卷材的复合防水层,充分发挥了2种材料各自的优点,使防水层既可靠又经济,在大大提高防水效果的同时又降低了造价。

(3)研制的热熔炉熔化涂料速度快、功效高,涂膜和卷材一次成型施工,大大简化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速度,施工完成后即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加快项目的整体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1]张文华,项桦太.蠕变性防水材料在防水工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探讨[J].中国建筑防水,2009(9):11-13.

[2]李攀,张文华,项晓睿.蠕变型热熔沥青涂料在平屋面防水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防水,2010(9):1-4.

[3]张文华.柔性防水层的避拉层及其材料蠕变性研究//第二届韩中日防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首尔科学技术大学,2010(10):185-192.

[4]张文华.屋面防水工程中的复合防水和复合防水层//第3届中日韩防水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工业大学,2011(10):127-130.

上一篇:西域少数民族下一篇:父亲最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