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途径

2024-08-06

输注途径(精选5篇)

输注途径 篇1

辰雅 (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 为第三代铂类化合物,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以末梢神经炎为特征的周围性感觉神经病变。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反应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为剂量相关性、蓄积性、可逆转的外周神经毒性, 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和 (或) 感觉异常, 遇冷加重, 发生率为82%[1]。对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护理措施有大量的研究和报道, 但不同静脉输注途径对神经毒性的影响研究的文章较少。故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对56例含辰雅化疗病人不同输注途径致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 胃癌22例, 肠癌21例, 食道癌8例, 肺癌4例, 肝癌1例男37例, 女19例, 年龄34~75岁, 均用含辰雅的治疗方案, 均排除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其他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及穿刺外渗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深静脉置管23例, B组外周静脉留置针33例, 2组病种、病期、性别、年龄比较, 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化疗前准备

化疗当日行PICC或颈内静脉置管, 经X线摄片证实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末端;B组采用22G静脉留置针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静脉穿刺, 于当日输液结束后拔除静脉留置针, 次日在对侧上肢输液, 减少冷刺激。2组均于化疗前行健康宣教, 告知化疗的目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后注意保暖, 勿接触冰凉物品, 刷牙洗脸用温水, 进温食, 水果用热水浸泡或微波炉加温后再吃, 天冷时外出戴口罩、帽子, 勿吹冷风, 防止喉头痉挛。

1.2.2 治疗方法

根据化疗方案辰雅130mg/m2, 于每疗程第18天静脉给药。因辰雅与氯化钠及碱性溶液特别是5-氟脲嘧啶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用药前后必须用5%葡萄糖冲管。

1.2.3 评价方法

应用L-OHP Levi专用感觉神经毒性标准[2]评定, 0级为无不良反应;1级为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 (遇冷) , 7d可完全消退;2级为21d内可完全消退;3级为21d内不能完全消退;4级为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伴有功能障碍。分别于化疗期间、化疗第7、21天进行毒性反应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的评估。

1.2.4 神经毒性临床分类及表现[3]

按照临床特点分为以下两类:一类为急性神经毒性, 患者在输注奥沙利铂期间或输完24~48h内发生的末梢神经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指 (趾) 末端麻木, 感觉减退, 咽喉部不适, 痉挛;另一类为慢性神经毒性, 累积性迟发型感觉神经障碍, 表现为浅感觉缺失, 感觉性共济失调, 肢体末端麻木和功能障碍, 受寒冷刺激后症状加重。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2 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A组1级3例, 2级2 例, 3级4例, 总发生率为39.1%;B组1级10例, 2级13例, 3级9例, 总发生率为96.9%。经统计学处理, P<0.005, 2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辰雅为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 每瓶100mL, 含奥沙利铂50mg, 无需稀释, 直接静脉滴注。经外周静脉给药, 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 静脉炎发生率高达57.5%[4], 本组33例经外周静脉给药患者中有32例发生急性神经毒性反应, 表现为穿刺侧上肢疼痛麻木, 有2人因输液过程中出现剧烈疼痛麻木, 肢体功能障碍, 更换对侧肢体输液, 日常生活需他人协助, 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其生活质量。在化疗期间我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辅助用药, 局部按摩, 保暖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反应, 但外周神经毒性反应仍较大。而经深静脉置管给药组患者仅1例输液过程中有轻度的手指麻木, 但生活基本自理, 顺利完成化疗。因上腔静脉管径粗达10mm以上, 血流量大, 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稀释, 较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不直接进入外周静脉[4], 从而大大降低了急慢性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辰雅经深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给药后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将56例静脉滴注辰雅化疗的患者, 随机分成2组, A组为深静脉置管给药, B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给药, 观察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结果 2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比较P<0.005, 有明显差异。结论 深静脉置管给药大大降低了辰雅外周毒性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辰雅,输注途径,神经毒性,比较

参考文献

[1]大同.当代肿瘤内科治疗方案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138

[2]Levi F, Misset J L, Brienza S, et al.A chronopher Macologic phase clinical trial with52fluorouracil, Folinic acid, and oxaliplatin using an ambulatory multi Channel programmable pum.High omtitumor effective eness against metastatic color ectal cancel[J].Cancer, 1992, 69 (4) :893.

[3]胡发明.奥沙利铂的不良反应和安全[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1999, 209 (30) :184

[4]王金兰.奥沙利铂在不同部位静脉给药的副作用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6, 2 (2) :41~42.

输注途径 篇2

关键词:静脉置管,艾易舒,比较

艾易舒是一种广谱抗癌新药,是从斑蝥中提取的一种昆虫类药物,毒性较大,对血管刺激性极强[1]。有报道,输注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可高达55%[2],但在临床上多单独或联合用于中、晚期肿瘤的治疗[3]。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乳腺癌患者常在术后第3~10天静脉行艾易舒辅助化疗7d,为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如何正确选择血管尤显重要。故临床上,我科选用两种不同静脉置管途径行艾易舒输注,观察比较二者的区别,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76例乳腺癌患者,均为术后第3~10天的女性,年龄32~68岁,平均47.6岁,经病理诊断为乳腺癌Ⅰ~Ⅲ期,均需静脉行艾易舒辅助化疗7d。

1.2 分组方法

随机把76例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颈外组33例,前臂组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肿瘤分期、药物浓度、输注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置管方法

两组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24号BD留置针进行穿刺置管。颈外组:将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位,充分暴露颈部血管,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按颈静脉穿刺法置管,成功后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留置针;前臂组:选择前臂较为粗直、容易固定的非关节附近的血管,按浅静脉置管常规方法留置,穿刺成功后,固定方法同颈外组。每日输液完毕后用10mL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脉冲式边冲边从肝素帽处退出针头,后快速夹毕夹子,每6h封管1次。穿刺点每日用碘伏消毒1次并更换透明黏膜。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输液速度、静脉炎的发生比例、BD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1.5 统计方法

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记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静脉行艾易舒辅助化的患者的输液速度有差异(P<0.05),而颈外静脉组发生静脉炎及留管时间较前臂静脉组有显著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艾易舒是由斑蝥素经过氢氧化钠水解生成并与维生素B6组成的复方制剂,兼具抗癌及升白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4]。在我科,乳腺癌患者均应用艾易舒行单独或与其他化疗药并用联合化疗,其对血管的破坏性我们已从表2中证实。而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是禁止输液的[5],因乳腺癌根治术会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故患肢静脉回流缓慢,血液淤滞,如输液会造成甚至加重其水肿;而另一方面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极强,有文献报道行下肢输注其血栓的发生率比上肢高3倍,选择血管时应尽量避免应用下肢静脉穿刺[6]。故乳腺癌术后患者穿刺血管的选择极为有限,往往患者在行联合化疗前就已使血管硬化、破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颈外静脉较为粗大,而且是直线注入深静脉[7],血流量大,输入高渗性药物等对血管的损伤小,不易造成液体外漏,患者输注刺激性药物较少引起疼痛[8],滴速快,不易产生静脉炎;且颈外静脉所在位置高于心脏,血液不易倒流入所置管的管腔内而引起堵管,故留置时间亦长于前臂静脉组,见表1。综上所述,颈外静脉置管输注艾易舒是优于前臂的,是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红.斑蝥酸钠注射液静滴致静脉炎1例[J].齐鲁药事,2007,16:6.

[2]李保庆,王桂琦,牛云云.防止斑蝥酸钠注射液引起静脉炎的方法[J].河北医药,2003,10(25):10.

[3]梁福佑,张胜华.斑蝥酸钠注射液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7):5.

[4]魏素菊,苑素云,刘义水.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体外调节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J].现代肿瘤学,2007,1(15):9.

[5]冯菊华,谭玲乳腺癌患者不同输液途径与血管的保护[J].西部医学,2007,19:5.

[6]张友华.静脉套管针引起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道[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41

[7]袁红明,丁志朋,沈兰芳,等.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的临床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43-44.

输注途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100例, 男44例, 女56例, 年龄25~65岁。胆囊炎35例, 胃癌14例, 甲状腺17例, 乳癌11例, , 声带息肉12例, 宫颈癌11例。ASA分级Ⅰ~Ⅱ级。其中随机分为血浆靶控输注组X组50例, 男23, 女27例。恒速输注H组50例, 男21, 女29例。均拟实施静脉复合全麻。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ECG、BP、SPO2、BIS, 麻醉准备充分后, X组用威利方舟双通道靶控泵实行血浆靶控诱导, 配药比例是:丙泊酚10mg/m L, 瑞芬太尼是20μg/m L。设定参数: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丙泊酚目标血浆浓度。H组实行人工诱导, 丙泊酚2mg/kg静脉推注。诱导后, 均行气管内插管, 接麻醉机控制, X组实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分通道血浆靶控输注维持深度, H组用普通微量泵恒速混合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深度, 术中根据生命体征调控麻醉深度, 术毕均顺利复苏拔管, 严密记录好所有相关监测数据。其他用药无差异性。

2 结果

与H组相比, X组可以迅速而平稳地达到目标浓度, 麻醉诱导时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术中麻醉深度易于调节, 手术结束停药后可以预测患者的苏醒和恢复时间, 使用简便、精确、可控性好。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

2.1 诱导期

X组比H组诱导时间略长, 用量略少, 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诱导和维持是密不可分的。诱导给药基础原则是:为达到靶控输注的目的, 给予负荷量迅速建立预期的血药浓度, 再用维持量输注以补偿从血浆和效应部位中清除的药物, 根据药代学, 负荷量=效应室分布容积×药物血浆浓度[1]。威利方舟双通道靶控泵会根据设定参数计算负荷量并自动输入, 例如, 某患者拟丙泊酚诱导目标血浆浓度为4μg/m L, 瑞芬太尼诱导目标血浆浓度为4ng/m L, 计算机计算后提示:丙泊酚注射16s约4.74m L。瑞芬太尼4s注射0.81m L。就是表示计算机开始以1200m L/h的速率 (速率是递减) 在16s输入4.74m L以达到预期的丙泊酚目标血药浓度, 然后自动的降低速率输入余下量, 一般血浆浓度在1~2min效应室浓度达到血浆浓度的50% (t1/2 ke0) , BIS降至60左右, 3min时, 效应室浓度达到血浆浓度的85%~90%, BIS降至55左右, 此时插管一般没心血管反应。而H组丙泊酚诱导量根据2mg/kg而来, 诱导量并不精确, 而且依靠人工的推注速率更没有X组精确, 因此往往用量过多速率过快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外, X组诱导丙泊酚量明显减少, 比H组约人平减少约8%~10%, 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因为是复合用药, 我们一般丙泊酚诱导目标血浆浓度为3~4μg/m L。瑞芬太尼诱导的血浆靶浓度为4~6ng/m L。

2.2 维持期

通过临床观察, X组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准确计算和自动调控输注速率, 能够直观的看到如何达到和维持稳定的目标浓度, 因此术中麻醉深度易于调节和平稳。H组则只能够调节速率来达到想要的深度, 药物血浆浓度并不稳定, 血药浓度忽高忽低而导致麻醉忽深忽浅。由于药代动力学模型的误差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 靶控浓度和患者的实测血浆浓度之间会有一定的误差, 但事实上靶控浓度的变化与临床药效学指标如血压、心率、BIS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这种系统误差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

X组中威利方舟双通道靶控泵可以通过切换键调到实时靶控数据界面, 即可以清楚的看到输注速度、靶浓度、血浆靶浓度、效应室靶浓度、苏醒浓度, 注射总量、注射时间等。可以根据生命体征和BIS的变化来调控血浆靶浓度, TCI会自动快速的调控输注速率来达到所需的稳态血浆浓度。根据药代学, 维持量=清除率×药物靶部位浓度。例如:某患者体质量50kg。拟维持血浆浓度丙泊酚为2.5μg/m L瑞芬太尼为2.5ng/m L。当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完全相等时, TCI此时显示丙泊酚的速率为22.5m L/h, 瑞芬太尼的速率为15.45m L/h。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印证是怎么得来的。丙泊酚:30m L/ (kg·min) ×2.5μg/m L×50kg×60min=225mg/h, 配药为10mg/m L, 即为22.5m L/h。瑞芬太尼:41.2 m L/ (kg·min) ×2.5ng/m L×50kg×60min=309ug/h, 配药为20μg/m L。即为15.45m L/h。再计算混合用药的比例为:丙/瑞=225&#247;309≈0.72。值得大家借鉴去混合配药, 但也说明丙泊酚与瑞芬混用的弊端。表1可以了解适宜血浆靶控输注的相关药物的各阶段的麻醉维持所需血浆靶浓度。

2.3 苏醒期

通过临床观察, 两者相比而言, X组比H组麻醉苏醒快、准。X组中威利方舟双通道靶控泵可以提示丙泊酚与瑞芬的苏醒浓度、苏醒时间, 可以指导分步准确停药。而H组恒速输注泵如何停药则显得相对的盲目。TCI技术可以计算药物浓度的下降, 可以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可以快速正确地调控血浆中麻醉药和镇痛药的靶浓度, 计算并显示效应室的浓度变化, 停药后仍可以继续计算和显示血浆和效应室浓度的下降情况。根据临床经验和药物的治疗浓度窗, 可以准确的了解到患者的血药浓度是否已达到清醒水平。另外, 可以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模型预测麻醉药物的恢复时间, 并通过倒计时的方式直观的提示苏醒时间。准确率达90%以上。

3 体会

3.1 完整的TCI系统由微计算机控制的输注泵、根据药动学模型编写的控制程序及相关的辅助部件三部分组成, 我们现有的三部威利方舟靶双通道靶控泵, 是目前将这三者整合在一起很完美和很实用的商业化靶控输注泵, 通过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的确如上面所说, 麻醉效果确切、调控更加精确, 可控性强, 苏醒迅速完全, 值得推广。

3.2 了解药物的滞后现象。也就是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之间达到完全平衡的时间。通过观察, 发现:维持恒定的血浆靶浓度的前提下, 丙泊酚达到95%平衡需10min, 达到100%平衡需25min。瑞芬太尼达到95%平衡需8min, 达到100%平衡需20min。还发现, 当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完全相等时, 输注速率以每2秒0.01m L/h的速度递减, 此时的速率可以说是动态的平衡。当要调控血浆靶浓度时, 如果是调高, 则通过加快速率首先快速提升血浆浓度至目标浓度, 需约1min就可以达到, 此时速率是递增的, 效应室达到完全平衡需要10~15min。反之要调低, 则泵自动停药也需约1min, 血浆浓度快速下降至目标浓度后, 才开始启动注射, 其速率是递减的, 效应室达到完全平衡也需要10~15min。如果是需要换药, 效应浓度达到完全平衡也需要10~15min。

3.3 需注意问题

TCI系统显示的血浆和效应室的靶浓度是根据药代动力学推算出来的, 前提是假设患者的血浆药物浓度为零, 时间浓度并不知道, 如果系统一旦中断,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为的将注射泵停下来, 例如需要更换时, 此时系统会将停泵时间记录下来, 并继续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进行计算, 一旦重新工作, 可以自动调整泵速, 恢复原靶浓度。二是如果退出系统, 或者发生故障, TCI重新工作时, 不会考虑体内现存药量, 任然将机体血浆浓度视为零, 这样推算出来的靶浓度将与实际情况误差很大。

4 结论

4.1 科学性

靶控输注 (TCI) 是静脉给药技术的重要变革[1], 它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一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是划时代的变化。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利用药室模型计算制定出的个体给药方案, 从而更好地实现了静脉用药个体化。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 靶控输注速率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数, 不会造成血药浓度上下波动, 用TCI麻醉给药系统, 如同在麻醉蒸发器上选定吸入麻醉浓度一样, 在静脉麻醉中选定患者所需要的麻醉药血药浓度, 因此, TCI又被称为静脉蒸发器[2]。

4.2 优越性

与传统的人工诱导相比, 血浆靶控输注诱导意识丧失的时间略高于人工诱导但诱导药量明显减少, 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麻醉维持中, 恒速输注稳定的是输注速率, 而血药浓度是不平稳的, 血药浓度忽高忽低而导致麻醉忽深忽浅, 而TCI系统稳定的是血浆靶浓度, 输注速率是不断的在动态变化和微调的, 速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数, 麻醉更加平稳, 麻醉深度更加可靠, 术中知晓率更低, 麻醉苏醒也快于传统的方法, 倒计时的方式直观的提示苏醒时间, 可以指导准确停药。

综上所述, 其原理是很科学的, 其特点是诱导和维持是密不可分的, 其应用是很广泛的, 其优点是肯定的, 其缺陷是有待改进的, 如果能够熟练的应用到临床中去, 扬长避短, 将对麻醉质量和麻醉安全有一定的提高, 必将促进麻醉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因明, 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输注途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320例, 均为2006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其中男140例, 女180例;年龄16~76岁, 平均年龄37.8岁。病种: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化疗、放疗后患者等, 采用白细胞滤器输注同型浓缩血小板。对照组300例, 为2001年3月至2006年5月输注未滤除白细胞浓缩血小板资料。两组病例数, 性别、年龄、病种等具有可比性 (P>0.05) 。均排除影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非免疫性因素 (感染, 脾肿大等) 。

1.2 方法

1.2.1对全部患者分别在输注前及输注后1h、24h分别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血小板制品由我市中心血站提供;每治疗单位血小板含量PLC≥2.5×1011。采用固相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HLA和HPA抗体。分别统计HLA和HPA抗体阳性率及输注血小板无效率。

1.2.2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标准

我们采用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 (CCI) 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 当血小板输注1h后, CCI<7500或24h后CCI<4500时, 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 (附计算公式:CCI=输注后血小板增加数 (109/L) ×体表面积 (m2) ÷输入血小板总数 (1011) , 其中体表面积=0.0061×身高 (cm) +0.0128×体质量 (kg) -0.01529) [1,2]。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 比较输注血小板前后变化。HLA、HPA抗体阳性率及输注血小板无效率,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 2 0例, 有效例2 5 8例 (8 0.6 2%) , 无效6 2例 (19.38%) , HLA抗体阳性40例 (12.50%) , HPA抗体阳性38例 (11.87%) ;对照组300例, 有效103例 (34.33%) , 无效197例 (65.77%) , HLA抗体阳性180 (60.00%) 例, HPA抗体阳性38例 (12.66%)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无效率、HLA抗体阳性率均有差异显著性 (P<0.05) ;两组HPA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病机

人类血小板表面存在复杂的血型抗原, 有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1-16系, 22个抗原) , 和相关抗原 (ABO血型和HLA-A、B位点的抗原) 。特别是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的妇女, 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 当再输入具有相应抗原血小板后, 会产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然后导致输入的血小板被大量的巨噬细胞所吞噬, 导致输入的血小板会迅速破坏, 血小板计数不仅不升高, 有时反而会下降, 陷入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状态[1]。输注血小板产生抗体的频率主要取决于输注的次数, 次数越多, 抗体次数的频率亦越高。研究证明反复大量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约50%以上产生血小板同种免疫抗体, 这相当于红细胞同种抗体产生频率的几十倍。其中由于HLA抗原性较强, 因此, HLA抗体产生频率较高 (80%左右) 。若给具有HLA抗体及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 则抗体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反应, 致使血小板减少, 造成输注血小板无效[1]。

3.2 血小板抗体筛查

选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检查和酶联免疫法等检测方法, 检查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 以确定是否为免疫性因素所致。对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 必须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鉴定, 检测HLA和HPA抗体并分析其特性。

3.3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措施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血小板输注中最主要的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 重在预防。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是基本措施:包括ABO血型的选择、Rh血型的选择、交叉配型等。作为血液中心还应能充分提供已知HLA/血小板分型的单采血小板, 实行同型输血;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 应积极提倡血小板抗体检查, 特别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作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是非常必要的, 选择配型的供体, 单采血小板给患者输注能达到安全有效的血小板治疗目的;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的预防:采用去除白细胞、紫外线灭活抗原、呈递细胞功能机去除血小板HLA抗原的浓缩血小板等措施, 可避免由于HLA抗原-抗体引发的血小板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本组采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有效率高达80.62%, 与白志刚[2]报道73.3%和蔡莉莉[3]报道60%的有效率相比有较大提高。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 提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及输注后1h、24h血小板计数, HLA和HPA抗体阳性率及输注血小板无效率。结果 观察组320例, 有效例258例 (80.62%) , 无效62例 (19.38%) 。对照组300例, 有效103例 (34.33%) , 无效197例 (65.77%)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无效率有差异显著性 (P<0.05) ;结论 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加强血小板抗体筛查可降低免疫性输注血小板无效发生率。

关键词:去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抗体,输注血小板无效,免疫性反应

参考文献

[1]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01-204.

[2]白志刚.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4) :579.

输注途径 篇5

关键词:靶控输注,微泵输注,丙泊酚,双气囊小肠镜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为许多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等疑难病例的诊断提供了新途径。可以完成对小肠全面、无盲区的直视检查, 图像清晰、操作精细, 甚至可完成内镜下治疗。这些突出的特点, 使双气囊小肠镜成为小肠疾病定性诊断的最佳方法, 也逐渐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但小肠镜检查操作时长, 对患者的疼痛刺激强度高, 因此小肠镜检查对麻醉要求更高。麻醉起效快、苏醒快、麻醉维持平稳及不良反应较少至关重要。丙泊酚是常用的无痛内镜检查麻醉药, 有关其输注方式用于小肠镜检查的报告不多, 本文对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作了比较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愿接受无痛电子小肠镜检查ASAⅠ~Ⅱ患者40例, 年龄22~60周岁, 体质量45~70 kg, 男女不限。无心、肺、肝、肾等脏器的麻醉禁忌及药物过敏史, 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随机分为靶控组 (TCI泵) 和微泵组 (恒速微泵) , 每组20例。所有检查者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经口检查禁食12 h, 经肛检查者常规肠道清洁准备并禁食6 h。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道,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鼻导管持续吸氧2~4 L/min。两组诱导前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7μg/kg静脉泵注10 min, 术中以0.2μg/ (kg·h) 持续泵注。靶控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丙泊酚, 靶浓度为2.5~4μg/m L。微泵组以丙泊酚4~8 mg/ (kg·h) 恒速输注。两组术中均视体动, 呛咳反应调整输出血浆靶浓度。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 呼之不应后插入小肠镜开始操作, 准备退镜时停药。术中Sp O2<90%, HR<55次/分, MAP<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时均视为不良反应, 时给予开放气道、面罩给氧辅助呼吸或阿托品、麻黄素进行处理。镜检结束后, 患者完全清查, 生命体征平稳方可离室。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 (T0) 、给药后1 min (T1) 、给药后5 min (T2) 术中1 h (T3) 和苏醒时 (T4) 的HR、MAP、RR、Sp O2的变化;观察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

注:与靶控组及T0比较▲P<0.05

注:与靶控组比较#P<0.0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镜检中各时间点HR、MAP、RR、Sp O2的比较

微泵组给药后1 min (T1) MAP、HR、RR较给药前 (T0) 下降 (P<0.05) , 靶控组MAP、HR、RR下降轻,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给药后5 min (T2) 术中 (T3) 和苏醒时 (T4) 两组的HR、MAP、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各时间点Sp O2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诱导、苏醒时间、镜检时间及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靶控组丙泊酚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微泵组 (P<0.05) 。见表2。

3 结论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静脉麻醉药, 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快、醒后无不良记忆等优点, 特别适合于一些诊疗操作的麻醉。是目前最常用的无痛内镜检查的主要药物。但推注过快、剂量过大又引起呼吸循环的抑制, 往往在用药后很快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低氧血症, 甚至呼吸暂停等并发症[2,3]。因此, 如何达到麻醉起效迅速、术中维持平稳、术后快速苏醒以及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无痛小肠镜检查操作时间长, 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持续给药, 临床常用恒速微泵和靶控输注。微泵输注是应用静脉输液泵进行持续地静脉输注, 较手工输注能相对保持恒定的输注速率, 但血药浓度是不平稳的。需要麻醉医师凭临床经验把握注药速度和剂量, 往往很难精确把握注药速度与剂量。丙泊酚开始输注速度快, 初始血浆浓度迅速升高, 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 与本文一致。显然手工输注不能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 微泵输注的效果也不令人满意, 而靶控输注则能较好地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靶控输注技术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 是静脉给药技术的重要变革[4], 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利用药室模型计算制定出的个体给药方案, 由计算机按照设定的血浆或效应室浓度调节给药速度, 以达到稳定的血药或效应室浓度的一种新型麻醉给药方式[5], 更好地实现了静脉用药个体化[6]。TCI系统以指定的靶浓度持续输注, 为临床麻醉提供了一个连续的诱导和维持过程, 能精确地调节血药浓度并维持其稳定性[7], 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麻醉用药量小、并发症少等优点[8,9]。本文靶控组给药后1 min时MAP、HR、RR较给药前下降, 但下降幅度较微泵组为小, 且整个镜检过程中MAP、HR、RR均保持稳定。两组各时间点Sp O2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术中持续给氧有关。两组诱导、苏醒时间、镜检时间及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靶控组丙泊酚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微泵组。可见, 在静脉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面, 靶控输注优于恒速微泵输注。

本研究通过对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作了比较性观察, 结果证实, 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小肠镜检查麻醉诱导平稳, 术中麻醉效果好, 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是一种较为适合的静脉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程毅东.小肠疾病诊治方法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9) :114-117.

[2]Müllner K, Tulassay Z.Sedation and analgesia during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J].Orv Hetil, 2011, 152 (11) :428-436.

[3]刘忠祥, 程庆春.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 2009, 21 (3) :25-26.

[4]曾因明, 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25-328.

[5]Guarracino F, Lapolla F, Cariello C, et al.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J].Minerva anestesiol, 2005, 71 (6) :335-337.

[6]龚健, 陈仲清.靶控输注在镇静镇痛方面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1) :9-11.

[7]Absalok AR, Kenny GN.Closedloop control of proofol anaesthesia using bspectral index: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patients receiving computer controlled proofol and manually controlled remifentanil infusions of minor surgery[J].Br J Anaesth, 2003, 90 (6) :737-741.

[8]王莉, 李艳华, 郭强, 等.丙泊酚不同方式输注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比较[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 23 (2) :135-137.

上一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下一篇:教师的家访策略